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医养生之道

立秋养生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每年阳历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历书》记载:“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云:“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字,拆开就是一个禾和火字,禾苗的嫩绿到现在逐步进入枯黄可“火”烧之的过程,就是一个成熟的阶段。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管子》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从立秋这一天开始,月明风清,天高气爽,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认为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这时候即使刮风,也不是夏季的闷热窒息之风;接着大地的清晨可见雾气的产生;树上的秋蝉也开始鸣叫了。

古人认为夏秋之交的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节,暑热去凉爽来,秋天开始来临。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阴阳的消长交接期间,万物成熟,所以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这时候的养生也就格外重要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也。”

如何顺应夏秋节气变化而达到养生目的呢?祖国医学《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的观点认为:“秋三月(秋三月指的是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又分别称为首秋、仲秋、季秋),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古人将秋三月的时令称为“容平”,是说自然界的万物经过一个夏季的生长已趋成熟,不再繁盛地生长,处于一种丰硕、从容待收的景象。王冰注解为:“万物夏长,华实已成,容状至秋平而定也”;王玉川曰:“容,受盛之意;平,丰收之意。收获物装满容器,是谓容平。此处容平者,即丰收季节的别称。”《汉书》食贷志:“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泰平”,可见“平”有丰收之义。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秋三月称为容平。这个季节,天空的风气劲急,地面景象清肃。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当早睡早起,好像与鸡的活动规律相仿,天亮时就开始活动,天黑就入舍归宿。张志聪解释说:“……与鸡俱兴,与春夏之早起少迟,所以养秋收之气也。”《类经》认为秋季“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所以要保持神志安宁,以避免秋季的肃杀之气;同时秋季主收,人与之相应,气机逐渐肃收,因此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调摄精神起居,以随顺秋令的特点。否则就会损伤肺气,在冬天容易患肠道疾病。因为人体经络中的肺经与大肠经紧密相关,互为表里,被中医视为相同的系统。肺病会累及大肠,大肠有病则会影响冬天人体储存精气的功能。

虽然进入立秋节气,昼夜温差出现早晚较凉,但白天仍旧热浪袭人。这是因为“立秋”时三伏天的末伏还没到尽头(一般末伏日期在立秋后数天内),暑气尚未消失。所以,立秋之初,气温仍很闷热,特别是今年干旱少雨的天气下,首先还是要防暑降温。毕竟盛夏余热未消,暑气难消,秋阳肆虐, “秋老虎”的余威在闹腾,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若是下雨的话,则可加速天气转凉,故谚语称:“一场秋雨一场凉。” 不过,早秋不要急于添加厚衣服,要适当地冻一冻,适时地增减薄衣服和夹衣,适应外界气候,增强身体应变抵抗力。这也就是“春捂秋冻”道理所在。老年人或者幼弱儿童抵抗力差,容易受凉,当秋季冷风吹来,早晚应适当加一些衣服,尤其是晚上睡眠时关闭窗户,胸腹盖一片小毛毯,以抵御凌晨时在睡梦中招受凉风的侵袭。

在饮食方面,即使已经立秋,但清热解暑类食品不必马上全撤除。暑气未消,还得此类食物消暑敛汗补液,增进食欲。不过,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西瓜、黄瓜要少吃,多吃可能伤及脾胃,出现腹泻腹痛等不适。也有一些人认为,立秋之后,露水比较“毒”,接触伤口容易感染和皮肤出现疖疮,一般都等太阳升起后再进山。另外,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秋天在方位上属于西方,在五行中属于金,在人体属于肺经,在五味中属于辛味。根据五脏肺金得令主气当旺,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认为秋季:“应少辛增酸以养肝气”而减少金对木的克制之性,少吃辣椒、生葱等辛辣食物,多吃酸味果蔬,如橘子、柠檬、猕猴桃和西红柿等。由于天气少雨干燥, 此谓“秋燥”,秋燥易出现口干、唇焦、鼻燥等表现,食补最好选用一些具有滋养、润燥的平补食物,在配膳时可选用养阴润燥、生津养肺的食物,如:党参、麦冬、燕窝、百合、银耳、白扁豆、南瓜、黑芝麻、核桃、蜂蜜、香蕉、梨、柿子、菠萝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可选用莲子、红枣、山药。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