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关于肥胖的成因,总的来说.不外乎是遗传因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其中主要的是饮食习惯。
造成肥胖的机制,则有许多家学说,众说纷纭。以下列举几个主要的学说。
1、病毒学说:美国科学家发现,人体内的一种腺病毒与肥胖有关。被发现的这种腺病毒又称AD—36.通常能引起人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等症状。许多肥胖人经检验,血液中都带有抵抗这种病毒的抗体,说明他们都毫无例外地遭受过AD—36的感染。腺病毒一般经消化道传染,通过饭前不洗手,不注意进食卫生等方式受感染。
2、基因学说:肥胖是由基因突变所造成的。其突变基因分别叫Ob、db,这两个基因只要有一个失活,就会造成同样的肥胖症状。有专家通过实验推断,Ob基因可能产生出信号,作用于脑,转化为进食信息,影响进食行为;而db则在接受并执行该信号过程中起作用。
英国科学家不久前报道,产后肥胖都是825T基因惹的祸。身体里带有825T基因的妇女,通常在产后一年里发胖,而没有这种基因的妇女.则在产后能很快恢复正常体重。研究报告还显示,欧洲妇女约有三分之一带有这种发胖基因,东亚妇女约有二分之一左右,而黑人妇女中有80%的人带有这种发胖基因。
3、酶学说:人体产生脂肪的关键因素是甘油二酯脂酰转移酶(简称DGAT),该酶催化甘油二酯(DG)和脂酰CoA(脂肪酰辅酶A),最后合成了脂肪。这是脂肪在体内合成的主要途径,称甘油三酯途径,占总合成量的90%~95%。调查正常人与肥胖者血清DGAT酶的活性,发现肥胖人体内这种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导致体内积蓄有较多的脂肪组织。
4、血型学说:日本的血型学专家认为,肥胖与不同血型的人选择的饮食结构有关。如A型血型的人,其祖先大多是最早从事农耕的人,历来以谷物、土豆、玉米等为主食,若多吃肉、脂类,可能会导致包括肥胖和肿瘤在内的疾病发病率升高,而多食大豆蛋白、谷类等则可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B型血型的人,其祖先大多来自游牧民族,食用奶类、肉类食品一般不致造成肥胖,而对某些谷类、五谷类却不宜多食。O型血型的人,其祖先大多过着狩猎生活,所以对肉类有天生的适应性,而进食其他食品,如谷类、土豆等,一旦稍有过量就易造成肥胖。AB型血型的人一般对所有食物都比较适应,只是应注意不同种类食物的均衡摄入。
5、“脂肪细胞”学说:肥胖并非体内的脂肪细胞增多,而是脂肪细胞充盈变大之故,这一点的确可以在普通显微镜下得到证实。正常人的脂肪组织细胞约在0.3微克以下.但肥胖人却重达1.5微克。为什么常说“胖起来容易,瘦下来难”?原因就是脂肪细胞在代谢过程中容易肥大而难以萎缩。因为多余的脂肪在血浆中是以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形式运输,在血浆中到处游荡,一旦条件具备,浓度过高,就进入脂肪细胞固定下来。所以要把这些潜伏者挖出来并消灭,要花费时间与精力。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可将脂肪细胞减小至0.7微克,再通过体育锻炼.可进一步减至0.3~0.5微克,直至正常。
6、内分泌失调学说:大脑的下丘脑部位有摄食中枢和饱感中枢,前者兴奋就产生饥饿感,同时促使唾液、胃液分泌.胃蠕动,诱使进食、此时食欲大增,普通膳食也会变成美餐、但正是在这种忘乎所以的状态下,很容易造成热量的过量摄入。而后者兴奋则抑制了前者,使食欲减退,停止进食。两中枢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它们都受内分泌的调节控制。同时在下丘脑之上还有更高级的食欲控制中心,当大脑出现某些病理状态时,以及在某些情感、精神因素影响下,这
些调节机制失去平衡,摄食中枢持续或过度兴奋.那就将大有“吃遍天下美食仍不过瘾”的感觉,必然造成肥胖。
7、精神紧张学说:经常处于精神重压之下,又不善于自我排解的人,往往社交较少.活动也少,通常较贪吃,其中女性居多。他们企图通过摄食而达到自我放松。这些人吸收的脂肪(称脂肪的甘油一酯合成途径)住往直接储存在腹部。西方营养学家认为,社会上另外有约20%的人对周围人和事有敌对意识,敌意很深的人,每天吸收的热量要比普通人高出2092干焦(500千卡)。
8、酒精转化学说:嗜酒如命的人造成的肥胖属于这一类。每天若从酒精中摄入的热量超过总热量的四分之一(很可观的比例),酒精就会以30%的速度减缓脂肪的分解代谢。也就是说,体内在燃烧酒精供能时,就不会再燃烧脂肪供能了,造成体内原有的脂肪分解代谢变慢,而相对地使堆积增多。
9、热能堆积学说:以上各种机制.不管强调的是遗传因素.还是后天的不良生活习惯,其归根结底还是难以回避如下这一根本的事实:即肥胖是由于摄入过量,尤其是结构不合理的饮食摄入.运动消耗不足,最后造成热量堆积,转化为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