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项羽是楚国人
要说起项羽是楚国人,大概是没人有异议的,因为项羽本人便自称“西楚霸王”。但是仔细推究起来却有很多疑问,很显然项羽生活在秦朝,那时候楚国早已经灭亡了,怎么还能说项羽是楚国人呢?
其实要说项羽是楚国人其实也有很多原因的,一是项羽的故乡原本属于战国时期的楚地,项羽的爷爷项燕就是楚国的大将,而且秦朝建立的时候,距离楚国灭亡并没有多久,当地百姓对秦朝的暴政感到深恶痛绝,因此更加怀念楚国的安宁和平,因此一直以楚国旧民自居,这一切都深深影响了项羽,因此项羽起兵的时候,就以西楚霸王自居,招募了大量的家乡的江东子弟,而这些士兵也都以楚国人自居。
二是当时在秦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很多势力纷纷揭竿而起,而项羽作为后来者,刚开始并不起眼,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壮大自己的声威,项羽借用了当时社会上一个有名的预言——亡秦必楚,因而项羽的军队在秦末众多的起义军中迅速脱颖而出,因而人们也就更加相信这种说法。
讽刺的是,项羽引以为豪的楚国人的身份,最后却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后来项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刘邦在谋士的建议下,让士兵在项羽的军营里唱起楚国的民歌,用来瓦解项羽军队的志气,果然项羽一败再败,最后在乌江边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鸿门宴项羽性格
鸿门宴无疑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盘大棋。通过这顿杀机四伏的饭局,楚汉双方核心领导层实现了第一次正面照会和无声的较量,为日后的逐鹿天下完成了一场精彩的预演。鸿门宴最终以项羽的错失良机,刘邦的全身而退告终,军事范增见此情景,不禁仰天长叹曰“竖子不足与谋”。剧情发展至此,鸿门宴项羽性格也因此而暴露无遗。
令范增气愤失态至此的鸿门宴项羽性格究竟为何?具体来说有三点。
一为刚愎自用。在范增授意项庄刺杀刘邦之际,屡次暗示项羽,他却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了视而不见。在项羽这个自负光明磊落的英雄眼中,似乎还不屑于用这种暗箭伤人的下作手段除掉政治对手,却不知,因为他的刚愎自用,全然辜负了亚父的一番苦心,也忘记了“纵虎归山后患无穷”的古训。
二是养奸贻患。都说项羽任人唯亲,致使手下终将都无法全心全意为其效力,作为军队的核心领导,项羽的这一性格特点无疑是自掘坟墓的主要因素。只因项伯是他叔叔,连出卖情报、挺身掩护政敌这种性质的错误都可以不加责罚,也难怪范增看在眼里会气得一口老血噎在胸腔,破口骂出那句怒其不争的话来。
三是感情用事。对于持盾闯入的刘邦的参乘樊哙,项羽颇有英雄惜英雄的赏识之意,因此才会命左右侍从又赐予美酒又赏猪腿。然而欣赏归欣赏,这樊哙毕竟是敌方阵营的人物,此番闯入亦是为了护主而来。可惜项羽只顾沉浸在自己无聊的情感当中,完全不知审时度势,足见鸿门宴项羽性格中狭隘的一面。
历史上的项羽
历史上的项羽乃是楚国大将,秦末下相人(如今的江苏宿迁),他也是中国知名的军事家,思想家。可以说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武将中名列前茅的,在古代别人对他的评价是“羽之勇武,千古无二”,可见项羽的强大。
项羽小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叔父项梁在吴中带领了军队起义,虽然之后项梁在一次战斗中死亡,但是他在项梁死后带领余下的军队穿过河流营救了赵王。之后在巨鹿之战中打败了秦军的主力队伍,在秦国灭亡后便自称西楚霸王,之后实行了分封制度,把对打败秦朝的几位大将封为贵族。在之后的历史中,出现了一个奇才那就是刘邦,刘邦带兵攻打项羽,两人之间的战斗历时了四年,人称“楚汉战争”。
在此之间虽然刘邦是屡屡败退,但是项羽却没办法固定自己的粮草补给,军中互相猜疑,在最后的战斗中,项羽一路逃到了乌江,在那遇到了乌江亭长,他劝项羽回去东山再起,但是项羽的脾气却是感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之后下马和刘邦的军队奋战,杀了百人,自己身上也是受了十几个伤,最后是挥刀自刎。
历史上项羽的评价也是颇高,楚国的很多武将对项羽的勇猛非常惧怕,他们说“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苏洵对项羽的评价是“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可见历史上很多人对项羽的能力多是肯定的评价,所以对于项羽的失败,不少人也是感到十分的可惜。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一代英雄豪杰,拥有天生神力,志向远大,最终却在与刘邦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中,以自刎于乌江边而告终,直到最后,项羽依然坚信自己的失败是天意。难道项羽失败的原因真的是天意吗?
鸿门宴
冯绍峰饰演的项羽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项羽灭了秦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这个事实。虽然他一生仅仅几个春秋,却也为后世之人所歌颂。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人们定会想到一句话“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也就是优柔寡断,就比如人尽皆知的鸿门宴,本来项羽以与亚夫范增计划好一切,宴会途中趁机杀了刘邦。最终却听信项伯的话,就犹豫不决不知到底该如何,最后就放走了刘邦,就等同于放虎归山,必引来杀身之祸。鸿门宴后,也使刘邦意识到项羽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项羽有迷信心理,项羽战败后,逃至乌江,有史书记载,项羽本想逃走,却在乌江边看见蚂蚁围成的一圈字“项王亡于此”,这才使项羽斗志全无,天意难违,留下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后,自刎于乌江边。难道这些字真的是天意吗。其实这是刘邦设下的一个套,他知道项羽的性格,便命手下用糖水写下了这几个字,蚂蚁见糖水一定会围在一起,而项羽聪明反被聪明误,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进了圈套。
项羽的故事
项羽,是楚汉争霸时期的英雄,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关于项羽的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那么项羽的故事有哪些呢?
项羽的故事比较出名的一共有三个。一个是鸿门宴,一个是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另外一个则是乌江自刎。下面就来逐个的说一下这三个关于项羽的故事。
鸿门宴本是项羽为刘邦所设。但是鸿门宴中发生了一些小变故,那就是项羽没有按原定计划杀了刘邦,反而和他们相谈甚欢,至此之后,项羽妇人之仁的形象便树立了,而鸿门宴的故事则更多的用来表现刘邦手下谋士的高超谋略,对项羽来说不可谓不悲剧。
而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也是凄惨的。项羽非常喜欢虞姬,即使是行兵打仗也将虞姬带在身边,当最后项羽陷入西面楚歌的境地时,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在项羽帐中拔剑自刎。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后来被演变成了很多的版本,但是不论故事的过程怎样变化,其对爱情的歌颂之中是不会改变的。
而项羽的故事结局则是乌江自刎。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用尽了全身力气,却被大军困在乌江河畔的时候,虽然有着一线生机,但是项羽感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后选择在乌江自刎。
从上面三个关于项羽的故事可以看出,项羽虽然是大英雄,但他确实在大事上摇摆不定,才导致最后的失败,甚至连东山再起都已经没有了精力,只能自刎于乌江河畔。
项羽时不利
数百年间,京剧名篇《霸王别姬》因演绎了西楚霸王项羽与爱妻虞姬生死决别的动人故事而广为流传,戏文中有关“项羽时不利”的内容,似乎成为了西楚霸王末路归途的一句喟叹。项羽时不利,究竟该当何解?关于这个疑问,恐怕大多数读者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
实际上,“项羽时不利”的说法,出自汉代的一首楚辞《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英雄末路的悲壮挽歌,其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时被兵围垓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众所周知,秦亡之后,两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天下的统治权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决战,史称“楚汉争霸”。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刘邦领导的汉军取得了胜利,将楚军逼到了垓下绝境。
项羽兵败垓下后,心知大势已去,抱定了决一死战的决心。然而此时,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曾随他出生入死的爱驹乌骓马和爱人虞姬。于是,倾心相爱的两人在虞姬的歌舞声中诀别,最终,虞姬自杀殉情,而项羽也在敌军的包围中迎着冷风走向乌江水畔,拔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谓侠骨柔肠,剑胆琴心,大概也只有在战乱年代的儿女情怀中才更见弥足珍贵!因而,项羽时不利,表达的正是英雄末路的项羽在其生命最后的一刻,对自己毕生所爱的深切依恋和不利境遇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