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春秋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春秋时期的主要文字是金文,金文从西周流传演变而来,那么,你知道春秋时期的金文是怎样的吗?简述春秋时期的金文的演变。 简述春秋时期的金文的演变p> 春秋早期的金文
春秋早期接近西周,故此时列国金文皆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西周晚期金文的一些特征。体现在文字结构及书体上,尤其是一些重要诸侯国的金文更与西周晚期金文形似:文字作长方形,端庄凝重,布局较整齐、规范。春秋早期的秦国金文尤其和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铭文在字形结构、风格上很相近,这由1978年宝鸡太公庙出土的春秋早期偏晚的秦公镈铭文与虢季子白盘铭文相比较可知。秦国文字继承了西周晚期王纖地区西部区域的文字特征。
春秋中晚期的金文
至春秋中晚期,列国金文在形体上均已形成较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同地理区域,甚至区域相邻的不同国家间的金文也有了较大的差别。专家们根据现有资料,将这一阶段金文大致分为东方齐鲁、中原之晋、南方诸国、关中秦四个区域进行研究。
春秋中晚期的齐、鲁金文
春秋中期,齐金文出现两种风格,第一种风格:字形瘦长而工整,笔画流畅,竖笔往往长垂而迂曲,显得庄重而又典雅。例如出土于易县的所谓齐侯四器(鼎、敦、盘、匜)之铭文。然齐侯盂铭文,字体与易县所出齐侯器铭文极相近。第二种风格:字形较方,笔画舒张,风格比较豪放,如国差黵铭文,传世之洹子孟姜壶的铭文《大系》也可归属此种形式,唯布局较为草率。 以上春秋齐国金文的这两种形式虽书法不同,但字形结构却是一致的,这只要将以上齐侯盂铭文、筋镈铭文与国差黵铭文比较一下即可知。两种形式中,前者当是一种着意加工的艺术字体,后者则是接近于平时流行的手写体,或称“俗体”。鲁国金文中罕见齐金文那种瘦长、工整而多垂笔的字体,多数器铭之书体仍较多地保留西周晚期金文的风格,稳重而敦厚,这也许与鲁国保存周礼最多有关。相比西周晚期,个别字体笔画亦迂曲,布局多显得宽松,体现了时代风格。 齐鲁金文的不同,说明列国政治上独立性之增强与地域上割据之状态加深了文化上的隔阂,即使地域邻近亦未可免。 鲁国与齐国相毗邻,但现所见到的春秋中晚期鲁国金文罕见齐金文那种瘦长,工整而多垂笔的字体,多数器铭 之书体仍较多地保留西周晚期金文的风格,稳重而敦厚,这也许与鲁国保存周礼最多有关。惟此阶段金文字形大小已不尽同,相比西周晚期,个别字体笔画亦迂曲,布局多显得较宽松。体现了时代之风格。比较典型的字体,如鲁大司徒厚氏元铺铭文、鲁大司徒子中白匜铭文。 此一阶段齐、鲁金文不仅在书体上有一定差别,而且在习惯采用的字形结构上也不尽同,当然,在某些字上有共同的、较特殊的写法,如“寿”字上部笔画(“老”字头),此点曾为学者所注意。但是齐鲁金文字体结构的差别还是更引人注目的,如比较一下鲁大司徒子中白匜铭文与齐侯盂铭文,由“其”、“寿”、“万”、“保”等字的写法,即可看出字体结构上定差异。以上齐鲁金文的不同,说明列国政治上独立性之增强与地域上割据之状态加深了文化上的隔阂,即使地域邻近亦未可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