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国野史、秘史

孔子见南子发生了什么 孔子的著作

孔子见南子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多次拜访隐士,而到了卫国之后,卫国的男子就派人跟孔子说:“天下有品德的人只要是看得起我卫国,并且愿意跟我的丈夫称兄道弟的人,就一定要来见我,而我也很想见你。”孔子遇到这突来的邀请,先是辞谢,只不过屡次辞谢不掉,就只好登门拜访,去见南子。

在他们见面的时候,南子在两个人之间放了一张帷帐,避免跟孔子的直接接触,孔子进入大门之后,先是给她行了一个大礼,南子也给他回敬了两次礼。这一段“子见南子”描述,是在我们常说的《史记》中出现,并且记录的非常详细,详细到细节都很生动,给人一种联想翩翩的感觉,这才会有人把这起事件联想成两个人的风流韵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孔子周游列国,第一个去的就是卫国,谁都知道灵公对孔子那是相当不错的。但是灵公和南子这一对夫妻品德并不怎么好,南子是宋国人,只不过是嫁给了灵公,因为她的美貌深受宠爱,灵公为其新建了一所宫殿,灵公常常邀请各国来此探讨国事。而公子朝跟自己的妹妹南子是有过私混的,常常借着国事的名义,然后去宫殿里找妹妹私混。但是这件事情被卫国的太子发现,南子很担心他会登基之后找自己算账,因此她需要寻找更多的人来支持自己,而孔子就是一个精神领袖,是一个很不错的合作者。

孔子本不愿去登门拜访,但是觉得自己现在身在卫国,是想要让灵公推行自己的道义,而现在他的妻子邀我上门。经过反复的权衡之下,孔子只好前去拜见。孔子前去的时候,是带上自己的一个弟子,那就是子路,子路觉得老师去见这么一个人,对南子感到非常厌恶,深怕孔子会被拉拢过去,因此,子路非常的不悦。

孔子深知自己的不高兴,先是发一个毒誓,说自己并不想跟南子有任何联系,然后才是重点,并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子路身上,跟其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都能从容的授课,可见他教书能力之强。

孔子的著作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教育和政治集大成者,是儒学派思想的始祖。他把一生全投入到教育事业上,促使鲁国文化达到了巅峰。其主要著作为《春秋》,《诗》《书》《礼》《乐》《易》。

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的鲁国,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从小勤奋好学,拜读多位名师门下,自身的学习勤奋加上后来的身体力行,周游列国,给他收获了不少知识、文化思想。感悟到各国的民俗风气,礼乐文化及政治制度,为他的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期,孔子就著作了《春秋》,编写《诗》《书》,修订《礼》《乐》,序《易》。关于孔子著作的关系,在学术界有两种分歧。一方认为,他的著作都是与他有关系的;另一方则认为,除了《春秋》外,《诗》《书》《礼》《乐》《易》都与他没有关系。究竟哪一方的见解才是正确的,还值得我们深究。不管孔子与著作是否存在关系,但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孔子开创了私人学习风气,跟随他学习游历的学生不可胜数。流传至今最著名的儒思想代表作《论语》,虽然由有他的学生整理出来,不是他本人的著作。但却与孔子本身有极大的关系。《论语》中包含这孔子的生平言行,小小的言语行为里蕴含无限的大智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论语》也不乏是孔子身体力行的著作。

孔子春秋

孔子春秋》是一部以孔子为主角的历史古装剧,剧情主要围绕孔子所构建的道德体系中仁、礼、义等思想主张而展开剧情,讲述孔子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过程中的经历。

孔子春秋》这部电视剧展现了道德层面上的孔子,关注点在孔子的道德思想方面。并且这部剧塑造的孔子形象并不是被神化的孔子,而是身为平凡人的孔子,他有性格缺陷,他也会偏执,会容易发怒,也会固执不懂变通。虽与孔子的圣人形象相差甚远,但是剧中的孔子也是个有血有肉的孔子。电视剧主要讲述孔子的身世背景、孔子所做的事以及孔子所去的地方三方面内容,剧中角色之间的对话更偏向于白话文形式,使观众更容易理解观看。

对于《孔子春秋》这部电视剧,有很多网友对它有很多质疑的地方。《孔子春秋》的男主角人选公布后,网友们都表示很吃惊,对饰演孔子的朱刚日尧这个新人的演技并不信任,觉得与之前演过孔子的周润发和赵文瑄相比,差距太大了,甚至有网友直呼男主角的气质跟发哥没得比。还有网友质疑电视剧的剧情内容与电视剧想要表达的主旨相违背了,电视剧主张普及教育作用,但是剧中孔子得势后却杀死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儿时好友这样的剧情能起到什么教育作用。当然,更多的人是持不关心的态度,认为这种只是跟风行为,并没有什么意义。

孔子歇后语

孔子作为中国儒学创始人,后人将其故事编纂成各种形式来纪念与缅怀孔子,其中孔子歇后语就是其中一种形式。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短小风趣却有十分形象,这种语言形式起源于中国劳动人民,是他们从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形式。歇后语通常由前后两部分组合而成,前部分起着“引子”作用,后部分则相当于后衬作用,用谜语来解释就是前部分是谜面,后半部分就是谜底。前后呼应,自然贴切。后人在使用歇后语时,通常只说出前面部分,去掉后半截,然后根据前半截的意思猜出后半截,故称为歇后语。

孔子歇后语

孔子歇后语: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子的一生都在学习,学无止境,他可以拜7岁的小孩为师,不耻下问,他能有此成就与他的勤奋苦学是分不开的,孔子背着书到处游历学习,后面不仅背的是书更是有其创作,通过这种展现形式来展现孔子的学识。

孔夫子门前讲《论语》—不自量力

这是一句骂人的歇后语,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不满,被骂人如果不懂其含义并不知道被骂了,这也是歇后语的魅力所以,孔子的《论语》是传世经典,在孔子面前和他聊论语,那不是不自量力,以卵击石还是什么呢?

孔夫子打哈欠—满嘴文气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以上都是孔子歇后语,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关于孔子的歇后语,我们后人从这些歇后语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孔子老婆

历史上古关于圣人孔子的老婆似乎没有任何记载,关于他老婆的一些事迹什么的也就无从考证。但是可以明确的肯定,孔子一生当中也就只有一个老婆,名叫做亓官氏,成亲后还为孔子生下一个儿子。

根据历史上对孔子的记载才得知,在公元前532年的时候,年仅19岁的孔子就依照母亲的意愿娶了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子。当时的孔子在季平子手下任职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吏,因此有了正式工作和固定收入,可以考虑婚事了。

于是孔子的哥哥伯尼便替他拿了鸡、大雁和小猪、帛锦等聘礼到亓官姑娘去提亲。刚开始的时候,亓官儿托他的的哥哥将一块绣有一对金灿灿凤凰的刺绣琴套送给孔子作为爱情的定情信物。之后没过多久,俩人便结婚大成。从这样看来孔子与亓官儿,并不是自由恋爱结的婚,按照现代语言来说,他们两个是相亲才定的亲事。

可是相传后来,他们俩就离婚了,至于为什么孔子要休了他的老婆,其原因恐怕还是在孔子自己身上。也许是孔子已经厌烦了亓氏,又或许是孔子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与他的妻子有了代沟。总之其中的原因,恐怕也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后来在鲁哀公十年的期间里,孔子的夫人丌官氏去世。在宋朝时期追封她为郓国夫人,被儒后世尊为圣母。如今孔庙中的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专祠。孔子夫人在史书上称为“丌官氏”。

孔子的礼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一直都是我们中国崇尚的文化,它代表一个国的内涵、深度及强大。俗话说“礼尚往来”,“先礼后兵”……,礼已经成为我们中国文化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尊崇的文化,也是我国礼文化的奠基石。孔子的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孔子的礼

首先是“克己复礼”,要看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及所谓的教,那就要观察他平时的行为交往,礼一般都是隐蕴其之中。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在自尊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懂礼用礼是必不可缺的,这是前提条件。

其次“以和为贵”,一个人有修养内涵还不都,在人人往来的社会环境中,以礼待人,以礼和人,特是极其重要的。庭、社会,上至国,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和”。俗话说“和万事兴”,庭和谐了,人人交往和谐相处,社会也会跟着和谐,国就会达到一个太平盛世的境界。

最后是“以礼治国”,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他主张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这一思想在他的种种行为中皆有体现。

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推崇的文化,“礼”从古存留至今,是一种摸不着看得到的文化。它对我们生活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