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世本》孙冯翼集本

+A -A

重集世本序

世本者。古史官所記。為十五篇。見藝文志。以為記黃帝以來訖春秋時。蓋周末史氏所為也。顏之推据皇甫謐謂左邱明所書。謐言多不足信。此又誤讀班彪傳之文。按彪傳言左邱明作左氏傳三十篇。又撰異同號曰國語二十篇。下云。又有記錄黃帝已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號。曰世本。一十五篇。稱又有者。別有人撰此書。不必左氏。若彪以為左氏撰。其子固作藝文志。何云古史官乎。其書十五篇。即太史公所採。故漢書司馬遷傳贊以為遷采世本。班彪以為遷刪世本者也。後漢綏和元年以世本相明。詔封孔子世為殷紹嘉公。見梅福傳。劉向敘錄中祕書。以十五篇為二卷。故隋經籍志。世本二卷劉向撰。撰之云撰集古書。非如後世之作而不述也。隋志又有世本四卷宋衷撰。衷蓋注而廣之。唐藝文志稱宋衷注世本四卷。詩正義引宋仲子注。即衷字也。又有世本別錄。及宋均注世本七卷。王氏注世本譜二卷。俱見唐志。春秋左氏正義云。今之世本與司馬遷言不同。劉恕通鑑外紀。以為世本經秦歷漢。儒者改易。是此諸本已。晉時杜預采以為春秋世族譜。然預旁引傳記。不盡依世本。其時尚有荀卿撰春秋公子血脈譜。据玉海引中興書目。以為秦譜下及項滅子嬰之際。非荀卿作云云。蓋不及世本之可信。今考杜注。不從世本艾獵為孫叔敖之兄之言。或別有所据。亦無書以是正之矣。世本之亡。當在宋世。崇文總目載氏族類諸書。始自姓苑。宋藝文亦然。俱不載世本。則鄭樵撰氏族略。王應麟撰姓氏急就章。所引世本。皆採獲他處。不見原書明矣。古書至南宋。亡佚最多。況氏族之書。尤為下品寒門所嫉妒。若今風俗通。獨闕氏族一篇。姓苑姓纂諸書。皆無完本。此其明驗。永樂大典。為姚廣孝諸臣奉勅撰集。所錄古書。皆金人俘獲北宋內府圖籍。疑尚有世本遺文。曩官翰林。曾見其書。未及採錄。吾友錢徵士大昭。嘗据書傳所引。集為作篇。居篇。姓氏篇。王侯大夫譜篇。共四篇。服其勤博。何文學元錫手錄示予。攜歸金陵。適家郎中馮翼。篤嗜古書。亦為此學。既得錢本。復据諸書補其未備。校訂付刊。時歙人洪部曹瑩亦補校元和姓纂。洪太守梧先刊古今姓氏辨證書。三書相輔而行。譜系之學。庶幾墜緒復續。更望來者之補其缺略云爾。嘉慶七年重九後六日陽湖孫星衍撰。

世本攷證

周禮。瞽矇諷誦詩。世奠繫。注。故書奠或為帝。杜子春云。帝讀為定。其字為奠。書亦或為奠。世奠繫。謂帝繫諸侯卿大夫世本之屬是也。小史。主次序先王之世。昭穆之繫。述其德行。瞽矇主誦詩。并誦世繫。以戒勸人君也。故國語曰。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怵懼其動。玄謂世之而定其繫。謂書于世本也。疏。子春解世繫。帝繫據王。即經繫也。諸侯卿大夫謂之世本。即經世也。云小史主次序先王之世昭穆之繫者。小史職云。奠繫世。辨昭穆。故知小史次序之。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繫世。辨昭穆。鄭司農云。繫世。謂帝繫世本之屬是也。云述其德行者。取義于國語。云為之昭明德是也。子春之意。與先鄭同為諫諍之事。後鄭亦不從也。國語者。按楚語云。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辭。王卒使傅之。問于申叔時。申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之。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怵懼其動。注云。先王之繫世本。使知有德者長。無德者短。子春引之者。證帝繫世本之事。後鄭云。世之而定其繫。謂書于世本。以世與繫為一事解之。又對文言之。王謂之帝繫。諸侯卿大夫謂之世本。散則通。故云書於世本。世本即帝王繫也。

王應麟漢志考證曰。世本十五篇。周官。瞽矇世奠繫。註。謂世之而定其繫。謂書于世本也。國語曰。教之世以怵懼其動。小史定繫世。辨昭穆。註。謂帝繫世本之屬。天子曰帝系。諸侯曰世本。司馬遷傳贊。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司馬遷采世本。劉向曰。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所記錄黃帝以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系謚名號。凡十五篇。隋志。世本王侯大夫譜二卷。又世本二卷。劉向撰。又四卷。宋衷撰。又漢初得世本。敘黃帝以來祖世所出。春秋正義云。今之世本與司馬遷言不同。世本多誤不依憑。顏之推曰。世本。左邱明所書。此說出皇甫謐帝王世紀。而有燕王喜漢高祖。非本文也。項氏曰。古者立氏。必告于太史。春秋之末。知果別族于太史。為輔氏。後世史職既衰。宗法又亡。鄭氏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

顏氏家訓書證篇云。世本。左邱明所書。自註云。此說出皇甫謐帝王世紀。而有燕王喜漢高祖。

文選趙充國頌注。引世本注云。鬼方於漢。則先零戎是也。

世本

漢宋衷注

清承德孫馮翼集

作篇。明堂位正義曰。世本。書名。有作篇。其篇記諸作事。

巫咸作筮。周禮龜人。初學記二十。倕作鐘。初學記十六。通志樂略引世本作垂。黃帝工人。三條見風俗通。無作毋。無句作磬。女媧作笙簧。宋衷曰。女媧。黃帝臣。文選長笛賦。又御覽五百八十一。明堂位注。風俗通。通志樂略引云。磬。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又曰。無句作磬。

容成作歷。大撓作甲子。注云。皆黃帝史官。春秋序正義。舜典疏。上句御覽十六。

簫舜所造。通志略。

逢蒙作射。藝文類聚。

杼作甲。注云。少康子。名杼也。甲。鎧也。墨子同。御覽三百五十三。又三百五十五。又初學記二十二。

垂作銚。注云。銚、刈也。臣工疏。御覽八百二十三。作倕。垂作耨。左氏僖三十三年。

黃帝作冕旒。士冠禮。宋仲子云。冕、冠之有旒者。注見左氏桓二年疏。

蒼頡作書。尚書序正義。蒼頡造文字。注云。蒼頡。黃帝之史。周禮外史疏。沮誦。蒼頡。作書。宋衷注曰。沮誦蒼頡。黃帝之史。廣韻。又御覽二百二十五。

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注云。夏禹之臣。御覽八百四十三。又初學記二十六。杜康造酒。並酒誥正義。少康作秫酒。御覽八百四十三。初學記二十六。

巫彭作醫。山海經注。

隋作笙。藝文類聚四十四。通志略引作笙條。有未知其何代人也一句。宓羲作瑟。神農作琴。風俗通。通志樂略。又初學記十六。隨作竽。廣韻。文選法。又御覽五百八十一。

夷作鼓。通典。通志樂略。作鼓條又見。

揮作弓。夷牟作矢。注云。揮、夷牟。黃帝臣。二句又初學記二十二。事類賦注十三。射義疏。上句又見御覽三百四十七。下句見三百四十九。二句見藝文類聚六十。

堯使禹作宮室。又御覽壹百七十三。又初學記二十四。雍父作舂。少康作箕帚。此句。又見御覽七百六十五。胡曹作衣。又路史國名紀卷六。黃帝作旃。蚩尤以金作兵器。此句。又御覽二百七十。注。蚩尤。神農臣也。胲作服牛。注云。黃帝臣。又去。少昊時人始駕牛。此句又見御覽八百九十九。又初學記二十九。共鼓貨狄作舟。注云。二人並黃帝臣。廣韻。藝文類聚七十一。又見初學記二十五。事類賦注十六。相士作乘馬。楊倞旬子注。烏曹作博。文選博奕論。奚仲作車。山海經注。又御覽七百七十三。

胡曹作冕。注云。胡曹。黃帝臣。昭二十五年疏。鯀作城郭。祭法。隸首作數。注云隸首。黃帝史也。文選西京賦注。公輸作石磑。後漢張衡傳注。韓哀侯作御。文選聖主得賢臣頌。漢書注。無侯字。宋衷曰。韓哀。韓文侯也。時已有御。此復言作者。加其精巧也。漢書注。

史皇作圖。宋衷曰。史皇。黃帝臣也。圖。謂畫物象也。宣貴妃誄又御覽七百五十。伯余作衣裳。宋衷曰。黃帝臣也。

后益作占歲。御覽十七。

伯益作井。又御覽一百八十九。初學記六。作伯益。又云。亦云黃帝見百物始穿井。

黃帝作旃冕。宋均曰。通帛為旃。冕冠之有旃。應劭曰。周始垂旒也。御覽三百四十。又六百八十六。

秦穆公作沐。御覽三百九十五。

武王作翣。御覽五十二。事類賦十四。初學記二十四。

蘇成公造箎。吹孔有觜如酸棗。蘇成公。平王時諸侯。原案下二句。疑是宋仲子注文。風俗通。聲音卷。詩。何人斯疏。御覽五百八十。

塤。暴辛公所造。亦不知何人。通志樂略引此二句。周畿內有暴國。豈其時人乎。本作壎。音許袁切。圍五寸半。長三寸半。凡六孔。宋均注曰。暴公國。平王諸侯。暴辛公燒土為之。風俗通。聲音卷。詩。何人斯疏。文選長笛賦注。御覽五百八十一。於則作履屝。注。於則。黃帝臣。草曰屝。麻曰履也。御覽六百九十七。紂為玉床。又七百單六。

咎繇作耒耜。又八百二十三。

芒作網。宋衷注。芒。庖犧臣。又八百三十四。

宿沙作煑鹽。宋衷曰。宿沙衛。齊靈公臣。齊濱海。故衛為魚鹽之利。又八百六十五。

逢蒙作射。藝文類聚七十四。

夔作樂。初學記十五。

祝融作市。初學記二十四。又引注云。祝融。顓頊臣。為高辛氏火正。

黃帝之世。始立史官。蒼頡、沮誦。居其職矣。初學記二十一。

居篇

契居番。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

懿王居犬邱。又詩譜正義。引作懿王徙于犬邱。

昭明居砥石。書序。

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宋仲子云。丹陽在南郡枝江縣。左氏桓二年。

邾顏居邾。肥徙郳。宋仲子云。邾顏別封小子肥為郳。為小邾子。莊五年。

魏悼子徙霍。昭子徙安邑。史記索隱。

魏武子居魏。魏悼子徙霍。宋衷曰。霍、地名。今河東彘縣也。魏世家索隱。

鄭桓公封棫林。昭十六年。

齊景公亡滕。隱六年。

涿鹿在彭城。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

武王在酆鄗。文選西都賦注。

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東周惠公名班。居洛陽。戰國策注。

禹都陽城。地理志潁川郡。

唐叔虞居鄂。朱衷曰。鄂地。今在大夏。惠氏左傳補注。

吳孰姑徙勾吳。注云。孰姑。壽夢也。勾吳。太伯始所居地名。魏都賦注。

曹。衛戴公居。路史國名紀。

楚子熊渠、封仲子紅於鄂。寰宇記一百十二兩引。

懿王居犬邱。厲王淫亂(出)于彘。今河東永安是也。平王即位。徙居(洛邑)。洛誥所謂新邑也。國語曰。幽王滅。周乃東遷。本殷之畿內。有禹貢豫州(外方)之域。河洛瀍澗之閒。周于南柳七星張之分。鶉火之次也。乃(及)敬王避子朝之亂。東居成周。故春秋經曰。天王入于成周是也。後六年。王室定。遂徙(都)成周。是後晉又率諸侯之徒。修吾(繕)其城。以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壞翟泉而廣為。翟泉地在成周(城)東北。今洛(陽)城中有周王冢是也。至赧王又徙居成周而失位。御覽一百五十五。下三段同。疑有譌字。且疑非世本文。

秦非子始封于秦。故秦本紀稱周孝王曰。朕分之土邑。秦本隴西秦定谷(谷亭)是也。玄孫莊公徙廢邱。周懿王之所都。今槐里是也。及襄公始受酆之地。列為諸侯。文公徙汧。故秦本紀曰。公事(東)獵至汧。乃卜居之。今扶風郿縣是也。寧公又都平陽。故秦(本)紀曰。寧公二年、徙居平陽。今扶風郿縣之平陽亭是也。(故秦本紀曰。德公元年初居雍。今扶風雍是也)。至獻公即位。徙治櫟陽。今馮翊萬年是也。孝公自櫟陽徙咸陽。秦本紀曰。作為咸陽築冀。冀聞(闕)徙之。及漢元年。更名新城。屬扶風。後并于長安。故太史公傳曰。長安故咸陽也。元鼎三年。復別謂(為)渭城。今長安西北渭水陽。有故城。故西京賦曰。秦里其朔。是(寔)為咸陽是也。同上。漢高帝元年。始為漢王。都南鄭。屬漢中。秦屬(厲)公所署(置)。在禹貢梁州之域。北遠(達)雍。南跨巴蜀。與秦同分。元(二)年北徙櫟陽。故秦獻公之所居。後居萬年。故屬馮翊。今京兆縣也。都長安。秦咸陽之地。今京兆所治縣也。其城狹小。至惠帝元年。始更築廣。五年乃成。光武以武侯信(信侯)進封蕭王。在禹貢徐州之域。於周以封子信(姓)之別附庸。事在春秋。於漢屬豫州。今沛國蕭是也。及即位於鄗。更名高邑。建武元年。始都洛陽。故成周之舊基。(城)東西六里一十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是以時人謂洛陽為東京。長安為西京。同上。

魏武為魏公。都鄴。今魏郡是(也)。後文帝因漢之舊復都洛隱(陽)。以譙為先人本國。許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之遺。鄴為王業之本基。與洛陽凡五處。故號曰五都。同上。

氏姓篇

豕韋。防姓。路史國名記卷四。

芮。姬姓。書序。息。姬姓。左氏隱十一年。魏。姬姓。桓三年。隨。姬姓桓六年。又寰宇記一百四十四。荀。賈。皆姬姓。桓九年。鮮虞。姬姓。白狄也。穀梁昭十二年。夷。妘姓。左氏隱元年。偪陽。妘姓。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後。襄十年。鄅妘姓。昭十八年。

莒。已姓。左氏隱二年。已姓。出自少皞。昭十七年。

向。姜姓。左氏隱二年。州。姜姓。桓五年。齊。姜姓。襄十一年。

燕。姞姓。左氏隱五年。

帝舜。姚姓。左氏隱八年。

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十國。左氏隱十一年。

鄧。曼姓。莊十六年楚文王滅之。桓七年。

羅。熊姓。桓十二年。

黃。嬴姓。莊十九年。徐。奄。皆嬴姓。昭元年。

偃姓。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文十二年。

晉、魯、衛、鄭、曹、滕。姬姓。襄十一年。畢。毛。皆姬姓。顧命正義。密。姬姓。漢書地里志。河南密縣注。

邾。小邾。曹姓。

宋。子姓。子姓。殷、時、來、宋、空同、黎、比、髦、目夷、蕭。隱元年。

莒。已姓。自紀公以下為已姓。隱二年。

杞。姒姓。斟灌。斟尋。夏同姓諸侯。襄四年。彤。姒姓。顧命正義。有扈與夏同姓。甘誓正義。

薛。任姓。夏奚仲封薛。周有薛侯。其後為氏。姓氏急就章。

參姓。祝融之後。廣韻。融姓。古天子祝融之後。

鍾離氏。與秦同祖。公紀氏。。大公叔穎西鄉錯。

廩君、名務相、姓巴。與樊氏、暉氏、相氏、鄭氏、凡五姓。俱出。皆爭神。以土為船。雕文畫之。而浮水中。其船浮。因立為君。他船不能浮。獨廩君船浮。因立為君。御覽三十七。

胡子國。歸姓。路史國名紀卷六。

莘。姒姓。夏禹之後。寰宇記二十八。

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音蒯。生六子。孕而不育。三年。啟其左脅。三人出焉。啟其右脅。三人出焉。御覽三百七十一。

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襄六年莒滅之。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通志氏族略。

舒蓼氏。舒蓼。偃姓。臯陶之後。楚東境小國也。

舒鮑氏。舒鮑。偃姓國也。

密須氏。商時姞姓之國。

有熊氏之後。為瞻葛氏。

昆吾。古已姓之國。夏時諸侯伯祝融之後。

馮。歸姓。鄭大夫馮簡子之後。

鍾離氏。與秦同祖。嬴姓。

狐邱氏。晉大夫狐邱林之後。

廩邱氏。齊大夫廩邱子之後。

東鄉氏。宋大夫東鄉為人之後。

空同氏。子姓。

郄州氏。晉郄豹孫步楊。生郄州。因氏焉。]

少施氏。魯惠公子施父之後。

季桓子生穆叔。其後為子楊氏。

子革氏。宋司城子革之後。

季平子支孫。亦為子革氏。

子乾氏。齊公子都字子乾之後。

子工氏。齊頃公之子。公子子工之後。

子泉氏。齊頃公之子。公子湫字子泉之後。

子獻氏。陳桓公孫。子獻之後。

子占氏。陳桓子生書字子占之後。

子尚氏。陳僖子生廩邱子尚意茲。因氏焉。

老童娶根水氏。

囂氏。玄囂之後。

參氏。董姓。陸終第二子參胡後。

季隨氏。周八士季隨之後。

述氏。魯大夫伸述之後。

季嬰氏。晉樓季嬰之後。

季夙氏。晉靖侯孫。季夙之後。

大狐氏。晉大夫大狐伯生突生饒。為大狐氏。其後大狐容為晉大夫。

大戊氏。晉公子大戊之後。大戊教昭為原大夫。

去疾氏。鄭穆公子去疾之後。去疾、字子良。又有良氏。所以別族。

彊梁氏。衛將軍文子生慎子會生彊梁。因氏焉。

楚季氏。楚若敖生楚季。因氏焉。陳大夫有楚季融。

季融氏。楚鬭廉生季融。子孫氏焉。

季老氏。宋華氏有華季老。子孫氏焉。

泥氏。宋大夫卑泥之後。

方叔氏。鼓方叔之後。

韓餘氏。韓宣子餘子之後。因氏焉。

幹獻氏。宋司徒華定為幹獻氏。

右史氏。古者右史記事。周有右史武。

司寇氏。衛靈公之子。公子郢之後也。

司功氏。晉大夫司功景子士丐弟他。因官氏焉。

將軍氏。衛靈公子昭生子郢。生文子才芳。為將軍氏。

右師氏。宋莊公生公子申。世為右師氏。

齊季氏。魯有大夫齊季窺。

伍參氏。楚伍參之後。支孫以為氏。

伯宗氏。晉孫伯起生伯宗。因氏焉。

鬭班氏。芊姓。鬭疆生班。因氏焉。

鬭彊氏。芊姓。若敖生鬭彊。因氏焉。

韓言氏。姬姓。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子魚。為韓言氏。

史晁氏。衛史晁之後。

恆氏。楚大夫恆思公之後。

甫爽氏。宋大夫甫爽之後。

過氏。任姓。夏諸侯後為氏。姓氏急就章。

舒鮑。偃姓國。又云。舒。任姓。

呂。任姓。

時。子姓。

泉。任姓。

賜氏。齊大夫簡子賜之後。

黎氏。子姓。國之後。

廩君。姓已氏。

融氏。祝融之後。又複姓。融夷氏。祝融後董父之允。以融夷為氏。男氏。作南。

子姓。有蕭氏。

莢氏。晉大夫莢氏僖子。

畢。任姓。

謝。任姓。黃帝之後。

祝。任姓。

它氏。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豈同族乎。

費氏。作弗。

墨夷氏。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臯。

太公叔潁。

終氏。任姓。

髦氏。子姓。

王侯大夫譜隋經籍志。世本王侯大夫譜二卷。

湯名天乙。堯典疏。以為王侯世本。

伏犧制以儷皮嫁娶之禮。月令疏。

成王生康王。康王生昭王。昭王生穆王。穆王生恭王。恭王生懿王及孝王。懿王崩。弟孝王立。孝王崩。懿王太子燮立。是為夷王。詩民勞疏。引以為孝王生夷王。夷王生厲王。禮記郊特牲。及詩民勞正義。

平王生桓王林。林生莊王佗。佗生僖王胡齊。齊生惠王凉。惠王生襄王鄭。鄭生頃王巨。巨生匡王班、及定王瑜。瑜生簡王夷。夷生靈王泄心。心生景王貴。貴生悼王猛及敬王匄。昭二十六年。敬王崩。貞王介立。貞王崩。

元王赤立。宋衷注引太史公書云。元王仁生貞王介。與世本不相應。不知誰是。哀十九年。

帝嚳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而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簡狄。而生而生。御覽作是產。契。次妃御覽作次妃曰陳妃豐。是生后稷。歐引作陳酆。餘同。陳鋒氏之女曰慶都。生帝堯。下妃娵訾氏之女曰常儀。生摯。詩生民正義引大戴禮云云。又御覽一百三十五。藝文類聚十五。以為家語世本。其文亦然。

黃帝生玄囂。玄囂生僑極。僑極生帝嚳。帝嚳生堯。堯典疏。

顓頊娶於滕墳氏。謂之女祿。產老童。老童娶於根水氏。謂之驕福。產重及黎。黃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纍祖。產青陽及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顓頊母濁山氏之子。青陽即少皞。黃帝之子。代黃帝而有天下。號曰金天氏。昭十七年。

炎帝。即神農氏。帝堯為陶唐氏。五子之歌。

昆吾者。衛是也。

太甲。太丁子。伊訓。太甲崩。子沃丁立。書序。盤庚崩。弟小辛立。崩。弟小乙立。崩。子武丁立。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曹圉生根國。根國生冥。祭法。

亞圉雲生太公組紺諸盩。中庸。

以黃帝為五帝。書序。堯是黃帝玄孫。舜是黃帝八代孫。堯典。啟。禹子。益稷。

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啟其左脅。三人出焉。破其右脅。三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謂之鄶。鄶人者。鄭是也。水經注。洧水。宋衷曰。求言。名也。妘姓所出。鄶。國也。見詩古義。

舜時。西王母獻白環。及珮。文選景福殿賦注。藝文類聚六十七。珮、作玦。

顓頊生骨系骨系生高密。是為禹。玉篇七。案骨系。俗字。

顓頊娶于勝墳氏宋衷注。曰國名。之子。謂女祿。是生老童。帝系云勝奔氏。餘同。御覽一百三十五。

堯取散宜氏子謂之女皇。宋衷曰。是生丹朱。帝系漢書同。見御覽一百三十五。散字。依大戴記帝系篇增。

鯀娶有莘氏曰女志。是生高密禹。又一百三十五。

伯禽生煬公熙。熙生微公弗。弗生獻公具。具生武公敖。明堂位正義。孝公生惠公弗皇。弗皇生隱公。曾子問正義。

哀公蔣生悼公寧。寧生元公嘉。嘉生穆公不衍。檀弓上。桓公軌。桓元年。閔公啟方。閔元年。隱公之後。仍有六世為君。隱七年。

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達。達生伯氏瓶。瓶生文仲辰。禮器公冶長疏。臧會。臧頃伯也。惠氏左傳補注。

季友生仲無佚。無佚生行父。穀梁文六年。公子友生齊仲。齊仲生無逸。無逸生行父。行父生夙。檀弓上。悼子紇生平子意如。意如生桓子斯。斯生康子肥。檀弓下。悼子紇生穆伯靖。

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茲。茲生莊叔得臣。臣生穆叔豹。豹生昭子婼。婼生成子不敢。敢生武叔州仇。檀弓上。

桓公生僖叔牙。叔牙生武仲休。休生惠伯彭。彭生皮。為叔仲氏。檀弓下。

孝公生惠伯革。其後為厚氏。檀弓上。正義以為世本云革。此云鞏。世本云厚。此云后。其字異耳。

慶父生穆伯敖。敖生文伯穀。穀生獻子蔑。檀弓下。獻子蔑生孝伯。孝伯生惠伯。惠伯生昭伯。昭伯生景伯。檀弓上。

叔盻生聲伯嬰齊。齊生叔老。老生叔弓。檀弓下。叔弓生定伯閱。閱生西巷敬叔。叔生成子還。左氏定十一年。

仲孫獲生南宮縚。檀弓上。

敬叔。桓公七世孫。惠伯。是桓六世孫。檀弓下疏。

仲遂。莊公之子東門襄仲。檀弓下。述產子家歸父。述與遂。古字通。惠楝左氏補注。郈昭伯名惡。惠氏左傳補註。

魯大夫公之文。廣韻。

宋湣公生弗甫何。弗甫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甫。正考甫生孔父嘉。為宋司馬。華督殺之而絕其世。其子木金父降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為華氏所偪。奔魯為防大夫。故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仲尼。詩那正義。

華父督。戴公之孫。好父說之子。左氏桓元年。華督生世子家。家生華孫御事。事生華元右師。文十六年。世子家生秀老。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成十五年。

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碩甫澤。澤生季甫。甫生子僕伊與樂豫。左氏文七年。碩甫澤生夷父須。須生大司寇呂。文十八年。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石甫願繹。繹生夷甫傾。傾生東鄉克。克生西鄉士曹。曹生子罕喜。檀弓下。樂懼。戴公六世孫。成十六年。

桓公生公子鱗。鱗生東鄉矔。文七年。東鄉矔生司徒文。文生大司寇子奏。奏生小司寇朱。

公孫壽生大司馬虺。虺生司馬澤。成十五年。

莊公生右師戊。戊生司城師。成十五年。

桓公生向父肹。肹生司城訾守。守生小司寇鱣及合左師。成十五年。向戍生東鄰叔子超。超生左師眇。眇。即向巢也。檀弓上。

皇父充。石。戴公子。文十一年。

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廣韻。宋大夫東鄉為。宋有大夫考成方。

武公。莊伯子。曲沃。桓三年。

畢萬生芒季。芒季生武仲州。州。即讎也。閔元年。又魏世家索隱。畢萬生芒。芒生季。季生武仲州。州生莊子降。降生獻子荼。

荼生簡子取。取生襄子多。此句又見索隱。下句同。多生桓子駒。駒生文侯斯。樂記疏。魏錡讎孫。宣十二年。獻子名荼。魏世家索隱。魏襄王、名嗣。索隱。范氏。晉大夫隰叔之子。士蒍之後。惠棟左氏補注。

武仲生莊子絳。魏世家。又記魏世家。魏絳卒。謚為昭子。徐廣曰。世本曰莊子索隱中。又文侯都徐曰。世本云斯也。

惠王生襄王。而無哀王。魏世家集解。襄王生昭王。而無哀王。索隱。昭王名遫。安僖王名圉。安釐王生景愍王午也。俱世家索隱。

士蒍生士伯缺。缺生士會。會生士燮。左氏文十三年。文叔燮生宣叔匄。匄生獻子鞅。鞅生吉射。惠氏左傳補注。士匄弟佗為司功。以官為氏。廣韻。

孫伯黶生司空頡。頡生南里叔子。子生叔正官伯。伯生司徒公。公生曲沃正少襄。襄生司空大伯。伯生侯季子。子生籍游。游生談。談生秦。昭十五年。

桓叔生子萬。子萬生求伯。求伯生子輿。子輿生獻子厥。宣十二年。

卻豹生冀芮。芮生缺。缺生克。成二年又十一年。豹生義。義生步揚。揚生蒲城鵲居。居生至。步揚生州。成十一年。

公明生公孟及夙。惠棟左氏補注。成十年。作公明生趙夙。趙夙為衰祖。穿為夙之曾孫。宣二年。

晉大夫下門聰。廣韻。

叔向兄弟有季夙。昭五年。

晉大夫逝敖生桓伯林父。左氏補注。程鄭。荀氏別族。成十八年。

太公望生丁公伋。伋生乙公得。得生疒酉公慈母。慈母生哀公不臣。檀弓下。

莊仲山產敬仲夷吾。夷吾產武子鳴。鳴產莊子啟方。啟方產成子孺。孺產莊子盧。盧產悼子其夷。其夷產襄子武。武產景子耐涉。耐涉產微。凡十代。世譜同。史記管晏列傳索隱。

靈公名環。莊公名光。景公名杵臼。史記。管晏列傳索隱。

頃公生子夏勝。勝生子石青。左氏昭二十年。

高敬仲生莊子。莊子生傾子。傾子生宣子。宣子生厚。厚生止。左氏襄二十九年。

傾子之孫。武子偃。左氏襄二十九年。又昭十二年。引曰傾子之孫酀。

陳僖子乞產成子常。左氏疏。作僖子生昭子莊。簡子齒。宣子其夷。穆子安。廩邱子尚毉左氏疏。作鑿茲。茲、子芒盈。左氏疏。作芒子盈。惠子得。惠棟。左氏補注。左氏哀十四年。成子當。疑作常。謂陳恆也。生襄子班。班生莊子伯。檀弓上。

懿伯生貞孟。貞孟生成伯高父。國氏。檀弓上。

齊大夫長孫修食邑于唐。其孫仕晉。後號唐孫氏。廣韻。齊大夫淵湫。齊臨淄大夫車遽氏。又九麻。二十三魂引臨淄大夫車門遽。

戴公申。閔二年。衛康伯名髠。宋衷曰。即王孫牟也。事周康王為大夫。司馬貞曰。牟髠聲相近。

獻公生成子當。當生文子拔。拔生朱。為公叔氏。檀弓上二見。

靈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及惠叔蘭。蘭生虎。為司寇氏。檀弓上。

文子生簡子瑕。瑕生衛將軍文氏。檀弓上。

懿子兼生昭子舉。舉生趙陽。兼、即黶也。定十四年。

孫氏出於衛武公。至林父八世。成十四年。

公孟彄靈公之子。字公孟、名彄。隱八年。

孔莊叔達生得閭叔穀。穀生成叔烝鉏。鉏生頃叔羅。羅生昭叔起。起生文叔圉。圉生悝。祭統。

召穆公。康公之十六世孫。詩江漢。

夷昧及僚。夷昧生光。昭廿七年。

穆王生王子揚。揚生尹。尹生令尹匄。昭十七年。蒍艾獵是叔敖之兄。馮是艾獵之子。襄十五年。屈蕩。屈建之祖父。襄二十五年杜注。

楚大夫涉其帑。廣韻。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荀子非十二子篇楊倞注。

子游。子瑕。並公孫夏之子。駟氏。昭十九年。鄭伯費。是鄭悼公。穀梁成六年。

鄭有子師僕。殷時掌樂。有大師摯。少師陽。廣韻。

宣公生子夏。夏生御叔。叔生徵舒。舒生惠子晉。晉生御寇。寇生悼子齧。昭廿三年。厲公躍。桓十二年。鍼宜咎。陳鍼子八世孫。襄二十四年。陳遂舜後。宋忠曰。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于陳以為舜後。史記陳世家索隱。

桓公。成公之弟。襄六年。

齊景公亡滕。隱七年左正義。又云。隱公之後。仍有六世為君。同上。錯叔繡。文王子。地理志注。考公麋。元公弘。即定公、文公也。趙注孟子、困學紀聞卷八。

幽州郡北燕。宋衷曰。有南燕。故曰北。御覽一百六十二。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