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站能运行下去,就支持下➤➤

《世本》王谟辑本

+A -A

王謨輯序錄

隋志。世本王侯大夫譜二卷。劉向撰世本二卷。宋衷撰世本四卷。唐志。宋衷世本四卷。世本別錄一卷。宋均注帝譜世本七卷。王氏注世本譜二卷。

裴駰史記集解敘曰。班固有言。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于天漢。司馬貞索隱曰。按劉向云。世本。古史官明於古事者之所記也。錄黃帝以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系諡名號。凡十五篇也。

孔穎達尚書正義曰。案今世本帝繫。及大戴禮五帝德。并家語宰我問太史公五帝本紀。皆以黃帝為五帝。此乃史籍明文。而孔君不從之者。原由世本經於暴秦。為儒者所亂。家語則王肅多私定。大戴禮本紀出於世本。以此而同。

顏氏家訓曰。世本左丘明所書。原注。此說出皇甫謐帝王世紀。而有燕王喜漢高祖。

史通曰。楚漢之際。有好事者。錄自古帝王公侯卿大夫之世。終乎秦末。號曰世本。又曰、世本辨姓。著自周室。

謨案班彪言定哀之間。魯君子左丘明論集史文。作左氏傳三十篇。又撰異同。號曰國語二十篇。又有記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諸侯卿大夫號曰世本。一十五篇。故皇甫謐以世本為左丘明作。後經劉向校定。宋忠注解。隋志遂以為二人所撰。非也。謂出古史官及楚漢間好事者近之。太史公雖采此書作本紀世家。亦不盡依其說。而至謂舜與堯同祖黃帝。后稷至文王十五世。此則又與世本習迷同醉也。但學者而欲稍知先古世系源流。舍世本更別無考據。唐世其書猶存。故孔穎達五經正義。司馬貞史記索隱。率時時引證。如正義言世本無陽國。索隱言世本無燕代系。固非周覽全書。不能斷也。宋世此書宜已散軼。而羅泌路史國名紀。鄭樵通志氏族略。王應麟姓氏急就篇注。猶多引世本。其果得見原書與否。無可質究。但如廣韻所引楚大夫涉其帑為涉其氏。事見左傳定公五年。楚王奔隨。將涉於成臼。藍尹亹涉其帑不與王舟。是謂楚大夫藍尹亹以舟涉其妻子。而不與王也。何得以涉其帑為楚大夫姓名。紕繆若此。則諸所引世本姓氏。其可信乎。要知此書本極斷爛。易致混淆。轉寫多誤。尤難釐正。今所鈔輯。率據史記與正義索隱。參互考訂。而於宋人著書所引世本是非亦不復置辨。以先秦古書。絕少傳本。務廣蒐羅。不嫌贋羼也。故仍略仿原書體例。編為二卷。而以帝王諸侯卿大夫世系為上卷。氏姓篇居篇作篇為下卷。其條數則不具列云。

春秋列國公侯世系

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索隱曰。系本作就。考公卒、弟煬公熙立。煬公卒、子幽公宰立。索隱曰。世本名圉。十四年弟殺幽公而自立。是為魏公。徐廣曰。世本作微公。索隱曰。系本【氵費】作弗。音沸。按左傳釋文。世本魏公作徽公。魏公卒、子厲公擢立。索隱曰。系本作翟。厲公卒、弟獻公具立。獻公卒、子真公濞立。索隱曰。真音慎。本亦作慎。公濞系本作摯。按年表真公濞。索隱引系本亦作慎公摯。又左傳釋文。世本。慎公一作順公。真公卒、弟武公敖立。按世家自伯禽以下至武公。一繼一及凡九君。簣祗五世。其有名諡見世本者五君。而禮記明堂位疏引世本。但云伯禽生煬公熙。熙生微公弗。弗生獻公具。具生武公敖。不數考公幽公厲公真公者。孔疏蓋以證明鄭注武公為伯禽玄孫。故于此四公略而不敘。非脫誤也。

孝公卒、子弗湟立。系本作弗皇。是為惠公。卒、長庶子息系本名息姑。攝。是為隱公。

桓公允。系本名軌。

閔公開。系本名啟。

昭公裯。系本作稠。

哀公蔣生悼公寧。寧生元公嘉。嘉生穆公不衍。檀弓上疏。世家穆公名顯。索隱曰。系本顯作不衍。

平公叔。系本叔作旅。

文公賈。系本作湣公。

齊太公望生丁公伋。伋生乙公得。得生【疒公慈母。世家作癸公。索隱曰。系本作祭公慈母慈母生哀公不臣。檀弓上疏。

宋衷曰。哀公荒淫田遊。史作還詩以刺之也。

獻公山弒胡公。

宋衷曰。其黨馬周繻人將胡公於貝水殺之。而山自立也。並世家索隱。

武公壽。

宋衷曰。武公十年宣王大臣共行政。故號曰共和。十四年宣王即位。年表索隱。

成公脫索隱曰。系本作說。卒、莊公購立。索隱曰。系本作贖。

靈公名環。莊公名光。景公名杵臼。管晏列傳索隱。

田常立簡公弟驁。是為平公。索隱曰。系本作敬公誤。

唐叔五代孫厲侯。厲侯子靖侯。

宋衷曰。唐叔已下五代無年紀。十二諸侯年表索隱。

武侯寧族。世本作曼期。

厲侯福。世本作輻。

獻侯籍。世本作蘇。

鄂侯郄。索隱云。他本亦作都。

武公、曲沃莊伯子。韓萬、莊伯弟。桓三年疏。

昭公生桓公子雍。徐廣曰。世本作桓子雍。注云戴子。生忌。忌生懿公驕。

幽公柳生烈成公止。

宋忠曰。時晉衰。反朝韓趙魏之君。並世家索隱。

孝公頎。索隱曰。系本云。孝公傾欣。

靜公俱酒。索隱曰。系本云。靜公俱。

衛康叔生康伯髠。髠生考伯。考伯生嗣伯。嗣伯生摰伯。摰伯生靖伯。靖伯生箕伯。箕伯生頃伯。頃伯生僖侯。僖侯生武公。左傳公年疏。又襄二十九年疏。康叔周公弟。武公康叔九世孫。

宋衷曰。康伯即王孫牟也。事周康王為大夫。

戴公名申。閔二年疏。

悼公卒、索隱曰。系本名虔。子敬公弗立。世本云。敬公費也。敬公卒、子昭公糾立。索隱曰。系本云。敬公生撓公舟。非也。

聲公訓。索隱曰。系本作聖公馳。

成侯速。系本作不逝。按上穆公已名遫。不可成侯更名。則系本是也。

蔡平侯者。靈侯般之孫、太子友之子。管蔡世家注。

曹戴伯卒、子惠伯兕立。

孫檢曰。兕音徐子反。曹惠伯或名雉、或名弟、或復名弟兕也。

穆公卒、子桓公終生立。

孫檢曰。一作終湦。湦音生。並曹世家集解。

悼伯卒、弟露立。謚靖公。曹世家索隱。

周文王子錯叔繡封於滕。水經注。一見前漢書地理志。

考公穈。元公弘。邢昺孟子疏曰。按趙岐注云。滕侯周文王之後也。古紀世本錄諸侯之世。滕國有考公穈。校注「穈」,原本作「糜」,案宋本孟子趙注作「穈」。孟子注疏校勘記云。以從禾作「穈」為是。據改。與文公之父定公相直。其子元公弘。與文公相直。似後世避諱。改考公為定公。以元公行文德。故謂之文公也。

齊景公亡滕。隱七年疏云。按齊景之卒。在滕隱之前。世本言隱公之後。仍有六世為君。而云齊景亡滕。為謬何甚。

燕惠侯卒、釐侯立。釐侯卒、頃侯立。頃侯卒、哀侯立。哀侯卒、鄭侯立。鄭侯卒、繆侯立。繆侯卒、宣侯立。索隱曰。譙周云。世本謂燕自宣侯已上。皆父子相傳。故無所疑。桓侯已下。並不言屬。以其難明故也。按今世本無燕世系。宋忠依太史公書以補其闕。尋徐廣作音。尚引世本。蓋近代始散逸耳。

襄公卒、桓公立。索隱曰。譙周云。世家。襄伯生宣伯無桓。今檢史記。並有桓公。立十六年。宋忠據此史補世本。亦有桓公。是允南所見本異。

武公卒、文公立。又云。桓公卒。文公立。索隱曰。世本以上文公為閔公。

燕王喜。按顏氏家訓。世本有燕王喜。

吳夷昧生光。昭二十七年疏。一見徐廣吳世家注。索隱云。今檢世本。並無此語。

陳胡公滿。

宋忠曰。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陳世家索隱。

陳厲公。桓十二年疏云。陳世家言蔡人為佗殺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為厲公。太子免之亡。弟躍林杵臼共弒厲公而躍立。是為利公。既以佗為厲公。又妄稱躍為利公。世本本無利公。皆是馬遷妄說。束皙言馬遷分一人以為兩人。以無為有。謂此事也。

杞共公生惠公。惠公立十八年。生成公及桓公。成公立十八年。桓公立十七年。按史記杞世家。惠公作德公。又脫成公一代。此據徐廣世家注引世本。

秦祖柏翳。索隱云。系本謂之伯益。

仲滑生飛廉。正義引宋忠注世本。

穆公名任好。景公名后伯車。秦本紀索隱。

懷公生昭子。昭子生靈公。

簡公名悼子。刺龔公之子。懷公弟也。

惠公生出公。索隱曰。世本謂之少主。

元獻公立二十二年。

武烈王十九而立。立二年。並始皇本紀索隱。

昭王名側。樗甘列傳索隱。

始皇名政。

宋忠曰。以正月旦生。故名正。系本作政。

楚熊渠封其中子之名某者為鄂王。水經注。楚世家云。熊渠生子三人。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索隱曰。世本康作庸。亶作袒。執疵無執字。越作就。

楚武王墓在豫州新息。正義。

頃襄王卒。太子熊元立。系本作完。是為考烈王。索隱。

秦將王翦滅楚。

孫檢曰。秦虜楚王負芻。滅去楚名。以楚地為三郡。索隱曰。裴注頻引孫檢。不知其人本末。蓋齊人也。

趙肅侯名語。蘇秦傳注引作言。

敬侯名章。成侯名種。見魏世家索隱。

孝成王丹生悼襄王偃。偃生今王遷。趙世家注。

魏惠王生襄王嗣。襄王生昭王遫。世家。襄王卒。子哀王立。索隱云。系本襄王生昭王。而無哀王。蓋脫一代。昭王生安僖王圉。安僖王生景愍王午。魏世家索隱。

韓景侯卒、子列侯取立。系本作武侯。列侯卒、子文侯立。索隱曰。紀年無文侯。系本無列侯。韓世家索隱。

韓宣王、昭侯之子也。

齊宣王名辟疆。威王之子也。並蘇秦列傳索隱。

宣王卒、子湣王地立。系本名遂。

蜀無姓。相承云。黃帝後世子孫也。三代世表索隱。

巴郡南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注。代本曰。廩君之先。故出巫誕也。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歎。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沈。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書鈔引世本云。以土為船。雕文畫之。而浮于水內。約船浮者。當以為君。他姓船不能浮。燭廩君船浮。因立以為君長。O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羣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思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注。代本曰。廩君使人操青縷以遺鹽神。曰。嬰此即相宜。云與女俱生。弗宜將去。鹽神受縷而嬰之。廩君即立陽石上。應青縷而射之。中鹽神。鹽神死。天乃大開也。廩君於是君乎夷城。後漢書南蠻傳云。此巳上並見代本

春秋列國卿大夫世系

魯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達。達生伯氏缾。缾生文仲辰。莊二十八年疏。辰生宣叔。叔生賈。賈生會。禮記正義。臧會臧頃伯也。宣叔許之孫。與昭伯賜為從父昆弟。魯世家索隱。孝公生惠伯革。其後為厚氏。檀弓注云。后本孝公子惠伯鞏之後。孔疏按世本云革。此云鞏。世本云厚。此云后。其字異耳。索隱引世本。昭伯名惡。孝公之後。稱郈氏。

桓公生慶父。慶父生穆伯敖。敖生文伯穀。穀生獻子蔑。檀弓下疏。蔑生孝伯。孝伯生惠伯。惠伯生昭伯。昭伯生景伯。檀弓上疏。

仲叔獲生南。宮縚。同上。

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茲。茲生莊叔得臣。得臣生穆叔豹。豹生昭子婼。婼生成子不敢。敢生武叔州仇。檀弓上疏。牙生武仲休。休生惠伯彭。彭生皮。為叔仲氏。檀弓下疏。

公子友生齊仲。齊仲生無逸。無逸生行父。行父生武子夙。檀弓上疏。悼子紇生穆伯靖及平子意如。意如生桓子斯。斯生康子肥。檀弓下疏。

東門述、產子家歸父及昭子子嬰。魯世家索隱。檀弓疏引世本云。仲遂魯莊公之子東門襄仲。

叔肸生聲伯嬰齊。齊生叔老。老生叔弓。檀弓下疏。叔弓生定伯閱。閱生西巷敬叔。叔生成子還。定十一年疏。上並魯卿。

衛頃公生子夏勝。勝生子石青。%昭二十年疏。

孫氏出於衛武公。至林父八世。成十四年疏。

獻公生成子當。當生文子拔。拔生朱。為公叔氏。檀弓上疏。

公孟彄、靈公之子。字公孟名彄。隱八年疏。

靈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及惠叔蘭。蘭生虎。為司寇氏。文子生簡子瑕。瑕生衛將軍文氏。檀弓上疏。

莊叔達生得閭叔穀。穀生成叔烝鉏。鉏生頃叔羅。羅生昭叔起。起生文叔圉。圉生悝。祭統疏。

懿子兼生昭子舉。舉生趙陽。定十四年疏。上並衛卿。

桓叔生子萬。桓三年疏引世本云。韓萬莊伯弟。萬生賕伯。賕伯生定伯簡。簡生輿。輿生獻子厥。宣十二年疏引此文。脫定伯簡一代。

平子名頃。宣子子也。按吳世家正義引世本。宣子名秦。簡子名不信。莊子名庚。景子名虔。並韓世家索隱。

韓武子名啟。章康子之子。見魏世家索隱。

公明生共孟及趙夙。夙生成季衰。宣二年疏云。世本夙為衰祖。穿為夙之曾孫。世本轉寫多誤。其本未必然也。此世本又云。夙生衰。未詳孰是。衰生宣孟盾。

襄子生桓子嘉及代成子起。並趙世家索隱。

畢萬生芒。芒生季。閔元年疏。及索隱引世本。並云。畢萬生芒季。以兩人誤合為一。季生武仲州。按左傳疏。州即犨也。又宣十二年傳。晉魏錡求公族未得。正義云。世本以為犨孫。州生莊子降。世家作絳。按世家武子生悼子。悼子生絳。是為昭子。此引世本脫悼子一代。又以昭子為莊子。亦有誤。詳見後居篇。降生獻子荼。荼生簡子取。取生襄子多。多生桓子駒。駒生文侯斯。樂記疏。按韓趙魏三家。自威烈王命為諸侯以後。俱入公侯世系。

范氏。晉大夫隰叔之子士蒍之後。蒍生成伯缺。一本作缺。缺生武子會。會生文叔爕。爕生宣叔匄。匄生獻子鞅。鞅生吉射。

中行氏。晉大夫逝遨生桓伯林父。林父生宣伯庚。庚生獻伯偃。偃生穆伯吳。吳生寅。本姓荀。自荀偃將中軍。晉改中軍曰中行。因氏焉。元與智氏同祖逝遨。故智氏亦稱荀。

智氏。本逝遨生莊子首。首生武子罃。罃生莊子朔。朔生焯子盈。盈生文子櫟。櫟生宣子申。申生智伯瑤。並趙世家索隱。

程鄭、荀氏別族。成十八年疏云。世本有文。

靖侯庶孫欒叔賓父。晉世家索隱。

卻豹生冀芮。芮生缺。缺生克。豹又生義。義生步揚。揚生州。成十一年疏云。州即犨也。揚又生蒲城鵲居。居生至。成二年疏。

羊舌氏。叔向兄弟有季夙。昭五年疏。

籍黶生司空頡。頡生南里叔子。叔子生叔正官伯。官伯生司徒公。公生曲沃正少襄。襄生司功大伯。大伯生侯季子。季子生籍游。游生談。談生秦。昭十五年疏。索隱引世本云。籍秦者。大夫籍游之孫籍談之子。上並晉卿。

高氏。本敬仲生莊子。莊子生傾子。傾子生宣子。宣子生厚。厚生止。又曰。傾子之孫武子偃。襄二十九年疏。

國氏。本懿伯生貞孟。貞孟生成伯高父。檀弓上疏。

管氏。本莊仲山產敬仲夷吾。夷吾產武子鳴。鳴產桓子啟方。啟方產成子孺。孺產莊子盧。盧產悼子其夷。其夷產襄子武。武產景子耐涉。耐涉產校注「涉產」原本誤作「步彥」據史記改。微。管晏列傳索隱。

田敬仲生稺孟夷。世本作夷孟思。稺孟夷生湣孟莊。世本作閩孟克。田完世家索隱。

桓子無宇產子亹。亹產子獻。獻產子鞅。

僖子乞產成子常、簡子齒、宣子其夷、穆子安、廩丘子尚毉茲、子芒盈、惠子得、凡七人。索隱曰。杜預又取昭子莊以充八人之數。按世本。昭子是桓子之子。成子之叔父。又不名莊。彊以證會言四乘有八人耳。並齊世家索隱。

成子常生襄子班。班生莊子伯。檀弓上疏。上並齊卿。

宋涽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為宋司馬。華督殺之而絕其世。其子木金父降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為華氏所逼。奔魯為防大夫。故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仲尼。商頌那疏。孔子後數世皆一子。檀弓上疏。按路史後紀言孔子四十有九表。堤眉。谷竅。參臂。駢脅。腰大十圍。長九尺有六寸。時謂之長人。注云。事詳世本。注又引世本。孔子反首張面。並識于此。

皇父、戴公子。文十一年疏。

華父督、戴公之孫、好父說之子。桓元年疏。督生世子家。家生華孫御事。事生華元右師。文十六年疏。家生秀老。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成十五年疏。

樂氏。本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石甫願繹。繹生夷甫傾。傾生東鄉克。克生西鄉士曹。曹生子罕喜。檀弓下疏。文十八年疏引世本。術生碩甫澤。澤生夷父須。須生大司寇呂。按春秋禮記並孔氏疏。而檀弓所引又多二代。其字義亦異。當是傳寫之誤。碩甫澤即石甫願繹也。又成十六年傳。宋將鉏樂懼敗諸汋陂注云。樂懼戴公六世孫。疏云。世本有文。今亦無考。澤又生季甫。甫生子僕伊與樂豫。文七年疏。

莊公生右師戊。戊生司城師。成十五年疏。

莊公孫名固。為大司馬。宋世家注。

桓公生向父肹。肹生司城訾守。守生小司寇鱣及合左師。左師即向戌也。成十五年疏。向戌生東鄰叔子超。超生左師眇。眇即向巢也。檀弓上疏。

桓公生公子鱗。鱗生東鄉矔。矔生司徒文。文生大司寇子奏。奏生小司寇朱。

蕩氏。本公孫壽生大司馬虺。虺生司馬澤。並成十五年疏。上俱宋卿。

子游、子瑜、並公孫夏之子、昭十九年疏。鄭卿。

陳宣公生子夏。夏生御叔。叔生徵舒。舒生惠子晉。晉生御寇。寇生悼子齧。昭二十二年疏。

鍼宜咎、陳鍼子八世孫。襄二十四年疏。上並陳卿。

蒍艾獵。襄十五年傳。蒍子馮為大司馬。正義云。按世本。蒍艾獵是孫叔敖之兄。馮是艾獵之子。杜集〖校注「集」疑應作「解」。〗及釋例皆以蒍艾獵叔敖為一人。馮是叔敖之子。世本轉寫多誤。杜當考得其真。

屈蕩、屈建之祖父。襄二十五年疏。

穆王生王子揚。揚生尹。尹生令尹匄。昭十七年疏。〖校注原本此下衍「上並楚卿」四字。今刪。〗

葉公、楚縣公葉公子高。緇衣注疏。論語疏引世本。楚大夫沈諸梁食采校注「采」原本誤作「菜」。于葉。僭稱公。上並楚卿。

世本

漢南陽宋忠注宜黃鄒潢校

氏姓篇按史記索隱引系本篇云。言姓則在上。言氏則在下。所云系本篇。即世本姓氏篇也。

炎帝、姜姓。

許、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後。並水經注。

有扈、姒姓。

彤、姒姓之國。

芮伯、姬姓。

畢、毛、姬姓。文王庶子。並尚書疏。

夷、妘姓。

莒、紀姓。隱二年疏云。世本自紀公以下為己姓。不知誰賜之姓。十一世茲丕公方見春秋。共公以下。微弱不復見。四世楚滅之。

燕國、姞姓。

任姓、謝章薛校注「薛」原本誤作「薜」據左傳改。舒呂祝終泉畢過。

息國、姬姓。

魏、姬姓。

州國、姜姓。

鄧、曼姓。

荀、賈、姬姓。

鄅、妘姓。

羅、熊姓。

偃姓。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

斟灌、斟鄩、夏同姓國。路史國名紀云。戈斟姓。是為斟戈。世本以為即斟灌氏。

偪陽、妘姓。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後。

昆吾、己姓國。出自少昊。

徐奄、嬴姓。並左傳疏。

姒姓。有南氏鄩氏弗氏。

子姓。有髦氏時氏蕭氏黎氏。

嬴姓。有鍾離氏。

莘姓、姒姓、夏禹之後。

豕韋、防姓。路史國名紀引世本云。陶唐氏後。

霍國、真姓。

胡、歸姓國。在汝南平輿。路史國名紀引世本云。胡子國。歸姓。夔出。

沈、姬姓國。亦在汝南。

蓼、六、偃姓。路史引世本。二國皆姬姓。

江、黃、嬴姓。

越、芊姓也。與楚同祖。玉海王會注引世本云。東越閩君皆其後。

隨國、姬姓。路史國名紀引世本云。楚滅之。

唐、姬姓之國。並史記集解。

寒、妘姓。

准夷、嬴姓。

空同、子姓。商後國。

黎比髦朸段校注「段」原本誤作「改」據路史改。瓦鐵七國、皆子姓。

密須、商時姞姓之國。文王滅之。並路史國名紀。

磨邑按國名紀引世本。有又君新磨邑。商世侯國。不知其姓。又君字疑有誤。

衛康叔孫封恒。後有常氏恒氏。通志氏族略引世本云。恆氏楚大夫恆思公之後。

仇氏。衛後。

叔向氏。叔夙氏。姬姓。晉後。

封父氏。鄭大夫封父彌真之後。

子穆氏。陳僖子子子穆安後。

子芒氏。陳僖子子子芒之後。

子沮氏。陳烈子之後。

楚大夫公朱高、出宋公子朱。並路史後紀注。

融氏。古天子祝融之後。

公氏。有大公叔穎。又有公紀氏。衛有大夫左公子洩右公子職。魯有大夫公之文。

孫氏。齊大夫長孫修食邑於唐。其後事晉。後號唐孫氏。衛有王孫賈。出自周頃王之後。王孫賈之子。自以去王室久。改為賈孫氏。

司功氏。晉大夫司功景子士丐弟佗。因官氏焉。及司徒司寇司空、並以官為氏。

北氏。晉有高人隱於北堂。因以為氏。

門氏。晉大夫下門聰。齊臨淄大夫車門遽。陳有鬭門氏。

莢氏。晉有大夫莢成僖子。

勃氏。宋右師之後。

師氏。鄭有子師僕。殷時掌樂有太師摯少師陽。宋有樂人師延。世掌樂職。後有宋大夫師延宜。

成氏。宋有大夫老成方。

涉其氏。楚大夫涉其帑。並廣韻。

鄫、姒姓。子爵。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襄公六年莒滅之。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

巴、子國。子孫以國為氏。

有熊氏之後為詹葛氏。

囂氏。玄囂之後。

參氏。陸終子第二子參胡之後。

季隨氏。周八士季隨之後。

仲行氏。秦三良仲行之後。

乘睢。古賢人。

方叔氏。鼓方叔之後。

少施氏。魯惠公子施父之後。

季桓子生穆叔。其後為子楊氏。

述氏。魯大夫仲述之後。

彊梁氏。衛將軍文子生慎子會生彊梁因氏焉。

將軍氏。衛靈公子昭生子郢。生文子才芳為將軍氏。

史晁氏。衛史晁之後。姓氏急就篇引世本云。衛有史朝朱駒。

季夙氏。晉靖侯孫季夙之後。

季嬰氏。晉樓季嬰之後。

狐丘氏。晉大夫狐丘林之後。

郄州氏。晉郄豹孫步楊生郄州。因氏焉。

晉大夫大狐伯生突。突生饒。為大狐氏。路史注。世本有大狐氏小狐氏。溱為大狐氏。射姑為小狐氏。

大戊氏。晉公子大戊之後。大戊教昭為原大夫。

伯宗氏。晉孫伯起生伯宗。因氏焉。

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子魚。為韓言氏。

韓餘氏。韓宣子餘子之後。因氏焉。

去疾氏。鄭穆公子去疾之後。去疾字子良。又有良氏。

馮氏、歸姓。鄭大夫馮簡子之後。

子獻氏。陳桓子孫子獻之後。

子占氏。陳桓子生書字子占之後。路史後紀引世本云。子石氏。桓子生子石之後。

子尚氏。陳僖子生廩丘子尚意茲。因氏焉。

右師氏。宋莊公生公子申。世為右師氏。

季老氏。宋華氏有華季老。子孫氏焉。

東鄉氏。宋大夫東鄉為人之後。

西鄉氏。宋大夫西鄉錯之後。

泥氏。宋大夫卑泥之後。

幹獻氏。宋司徒華定為幹獻氏。路史注亦云。幹獻氏見世本。

子革氏。宋司城子革之後。又云。季平子支孫亦為子革氏。

子泉氏。齊頃公之子公子湫字子泉之後。

子工氏。齊頃公之子公子子工之後。

子乾氏。齊公子都字子乾之後。

尹文氏。齊有尹文子。著書五篇。

廩丘氏。校注。原本脫「氏」字。據氏族略補。齊大夫廩丘子之後。路史國名紀引世本又云。有梁丘。虞丘。皆齊采邑。

楚季氏。楚若敖生楚季。因氏焉。

鬭彊氏。若敖生鬭彊。因氏焉。

鬭班氏。鬭彊生班。因氏焉。

季融氏。鬭廉生季融。子孫氏焉。

伍參氏。楚伍參之後。支孫以為氏。

慶父氏。校注。原本脫「氏」字。據氏族略補。楚大夫慶父之後。並通志氏族略。

墨夷氏。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後有墨夷臯。路史後紀引世本。有目夷氏。不夷氏。

淵氏。齊大夫淵湫之後。

楚成王孫、有田公它成。並急就篇注。

承氏。衛大夫承叔成之後。後漢書注。

作篇按禮記明堂。周禮校人注。並引世本作曰。正義云。世本作曰者。世本書名。有作篇。其篇記諸作事。

伏羲制儷皮嫁娶之禮。禮記月令疏。

伏羲作琴。山海經注。博雅。伏羲氏琴長七尺二寸。上有五弦。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宮少商。注云見世本。又通鑑綱目五帝紀注。引世本云。伏羲氏削桐為琴。面圓法天。底平象地。龍池八寸通八風。鳳池四寸象四時。五弦象五行。長七尺二寸。以修身理性反天真也。達靈象物昭功也。按此文與世本不類。未詳所出。附錄于此。

神農作瑟。山海經注。風俗通引世本云。宓羲作瑟八尺一寸。四十五弦。黃帝書泰帝使素女鼓瑟而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又書鈔引世本云。庖犧氏作瑟。瑟潔也。使人精潔于心。淳一于行也。按廣韻亦引世本庖犧作瑟。

女媧作笙簧。明堂位疏。風俗通書鈔並引世本。女媧作簧。

宋均曰。女媧黃帝臣也。書鈔一見文選注。按明堂位注。女媧三皇承宓羲者。正義引帝王世紀云。女媧氏風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此以女媧為黃帝臣。實未之前聞。

黃帝作冕。

宋仲子曰。冕冠之有旒者。禮文殘缺。形制難詳。桓二年疏。

黃帝作旃。爾雅釋文。禮記疏引世本云。黃帝造火食旃冕。

蒼頡作書。尚書序疏。廣韻引世本。沮誦蒼頡作書。

宋忠曰。黃帝之世。始立史官。蒼頡沮誦。居其職矣。至於夏商。乃分置左右。言則左史書之。動則右史書之。故曰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言經尚書。事經春秋者也。初學記。

史皇作圖。類聚引世本。史皇作畫。

宋忠曰。史皇黃帝臣。圖謂畫物象。文選注。

容成造厤。大撓作甲子。

宋仲子曰。皆黃帝史官也。春秋序疏。

隸首作數。

宋衷曰。隸首黃帝史也。文選注。

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史記厤書索隱曰。世本及律厤志。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此

六術。而著調厤也。按容成大撓隸首三人。已據他書采入作篇。則此四人皆作也。故當以例編次。至玉海引世本羲和作占月。更有誤。

芒作網。路史注引作羅。

宋衷曰。芒庖犧之臣。御覽。

蚩尤作兵。路史注引世本。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黃帝誅之涿鹿之野。

宋衷曰。蚩尤神農臣也。御覽。

夙沙氏煑海為鹽。

宋衷曰。夙沙氏炎帝之諸侯。今安邑東南十里有鹽宗廟。路史注。又御覽引世本。宿沙作煑鹽。宋忠曰。宿沙衛。齊靈公臣。齊濱海。故以為魚鹽之利。按此說不可從。故以路史為正。

隨作笙。長四寸。十二簧。象鳳之身。正月之音也。風俗通。

隨作竽。文選注。

宋忠曰。女媧氏之臣。路史注。

胡曹作衣。廣韻。御覽引世本。胡曹作冕。

宋忠曰。黃帝臣也。御覽。

於則作屝履。初學記。御覽無屝字。

揮始作弓。初學記。

牟夷作矢。類聚。

宋忠曰。揮牟夷黃帝臣。初學記。山海經。般是始為弓矢。注引世本。牟夷作矢。揮作弓。弓矢一器。作者兩人。于義有疑。此言般作之是。

共鼓貨狄作舟。山海經。番禺是始為舟。注引世本。共鼓貨狄作舟。

宋忠曰。黃帝二臣。類聚。

雍父作舂。玉篇引世本。雍父作臼。廣韻引世本。羅父作杵臼。

宋衷曰。雍父黃帝臣也。御覽。

烏曹作博。文選注。廣韻引作簙。

胲作服牛。初學記。路史注引世本云。為黃帝馬醫。嘗醫龍胲。

宋衷曰。胲黃帝臣也。又云、少昊時人。始駕牛。御覽。

祝融作市。玉篇。

宋均曰。顓頊臣。為高辛氏火正。初學記。按唐志有宋均世本注七卷。故諸書亦有引宋均注者。非誤宋衷作宋均也。

堯修黃帝樂。名咸池。樂記疏。

舜造簫。其形參差象鳳翼。長二尺。文獻通考。書鈔引世本云。舜時西王母獻白環及玦。玦。文選注作佩。

夔作樂。初學記。

伯夷作刑。書鈔。路史注引世本。陶制五刑。

后益作占歲之法。書鈔。玉海引世本。后益作歲本。

化益作井。

宋衷曰。化益伯益也。堯臣。周易釋文。初學記引世本。伯益作井。又云。黃帝見百物始穿井。

垂作規矩準繩。玉篇。

垂作耒耜。路史。御覽引世本。鯀作耒耜。

垂作銚耨。左傳疏引此。無銚字。

宋仲子曰。銚刈也。毛詩疏。

垂作鐘。禮記明堂位。垂之和鐘。鄭注。垂堯之共工也。下引世本垂作鐘。又山海經鼓延是始為鐘。注引世本垂作鐘。又風俗通引世本垂作鐘云。秋分之音也。又博雅。倕氏鐘十六枚。曹憲注。世本垂造鐘。垂舜臣。凡此諸書。並以垂為堯舜時人。以所作鐘為樂器。而爾雅釋文引世本。獨以垂所作鐘為飲器之鐘。通考玉海所引世本。又以為黃帝工人垂造鐘。未知何據。

毋句作磬。禮記明堂位。叔之離磬。鄭注。叔未聞也。下引世本無句作磬。皇侃疏云。無句叔之別名。故路史注引世本樂錄云。磬。叔所造。乃無句也。又風俗通山海經注。並引毋句作磬。無毋字通。博雅。毋句氏磬十六枚。曹憲注。亦引世本毋句作磬。云毋句堯臣也。文選又引世本云。叔舜時人。

宋衷曰。毋句堯臣也。初學記。

夷作鼓。類聚。

巫彭作醫。山海經注。玉海引作巫咸。

宋衷曰。巫咸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御覽。

巫咸作筮。周禮春官疏。

鯀作城郭。禮記祭法疏。水經注引世本。無郭字。

禹作宮室。爾雅釋文。御覽引世本。堯使禹作宮。

奚仲作車。後漢書注。山海經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注引世本。奚仲作車。此言吉光。明是父子共創作意。是以共稱之。

儀狄造酒。初學記引世本。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

宋衷曰。儀狄夏禹之臣。

杜康造酒。並酒誥疏。

逢蒙作射。類聚。

少康作秫酒。初學記。

少康作箕帚。廣韻。

杼作甲。史記索隱。系本季佇作甲。

宋衷曰。少康子名杼也。書費誓疏。

杼作矛。

宋忠曰。杼少康子輿也。御覽。初學記引世本。輿作甲。宋衷曰。輿少康子。按一少康子也。諸引世本名杼。又名佇。又名輿興。或以為作甲。或以為作矛。紛紜不一。總由本書亡佚。傳寫失真。故所據本有不同也。

昆吾作陶。史記注。

相土作乘馬。周禮夏官疏。一見荀子注。

宋衷曰。相土契孫也。四馬駕車。起於相土。故曰作。以其作乘馬之法。按相土契孫以下。當屬宋衷注。楊倞注荀子。並引作世本文。

韓哀作御。前漢書注。

宋忠曰。韓哀韓文侯也。時已有御。此復言作者。加其精巧也。文選注。

紂為玉牀。御覽。

武王作翣。書鈔。御覽引作箑。

宋均曰。翣武飾也。莊子釋文。

暴辛公作塤。毛詩疏。按毛詩本作壎。世本作塤。又書鈔辛作新。

宋均曰。暴辛。周校注原本脫「周」字。據文選長笛賦注補。平王時諸侯。作塤有三孔。文選注。御覽引世本云。塤暴辛公所造。亦不知何人。周畿內有暴國。豈其時人也。本作壎。圍五寸半。長三寸半。凡六孔。風俗通爾雅釋文引世本並同。

蘇成公作箎。毛詩疏。書鈔引世本。蘇成公造箎。吹孔有觜如酸棗。風俗通爾雅釋文並云。箎。蘇成公所作。長一尺二寸。惟後漢書注引世本云。暴辛公作箎。以竹為之。長尺四寸。有八孔。與諸本異。

宋均曰。蘇成公平王時諸侯。書鈔。毛詩疏。譙周古史考云。古有塤箎。尚矣。周幽王時。暴辛公善塤。蘇成公善箎。記者因以為作。謬矣。世本之謬。信如周言。其云蘇公暴公所善。亦未知所出。

秦穆公作沐。御覽。

魯昭公作弁。

宋均曰。制素弁也。御覽。

公輸般作石磑。後漢書注。

衛公叔文子作輗軸。書鈔。

居篇按史記吳世家魏世家。並引世本居篇。

黃帝都涿鹿。

宋忠曰。涿鹿在彭城南。後漢書注。

舜居媯汭。一作饒汭。

宋忠曰。在漢中西城縣。或言媯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媯墟。故舜所居也。後或姓姚。或姓媯。水經注。

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是在安邑。或在晉陽。史記正義。

宋忠曰。陽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是也。御覽。

相徙帝丘。於周為衛。地理通釋。

契居蕃。水經注。

昭明居砥石。禮記正義。路史後紀引世本。昭明復遷商。

宋衷曰。相土就契封於商。春秋左氏傳曰。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史記殷本紀注。

祖乙遷於耿。同上。

武王在酆鄗。文選注。

懿王居犬丘。

宋忠曰。懿王自鎬徙都犬丘。一曰廢丘。今槐里是也。周本紀注。

平王徙居洛。

宋忠曰。洛誥所謂新邑也。

敬王東居成周。遂徙都。

赧王徙居西周。並地理通釋。

西周桓公揭居河南。

東周惠公班居洛陽。並周本紀注。

周公居少皞之墟。詩地攷。

煬公徙魯。

宋忠曰。今魯國。魯世家注。

叔度居上蔡。

胡徙居新蔡。

宋忠曰。名其地為新蔡。王莽所謂新遷者也。水經注。

平侯徙下蔡。並蔡世家注。

康叔居康。

宋忠曰。康叔從畿內之康徙封衛。衛即殷墟定昌之地。畿內之康。不知所在也。

成公徙濮陽。

宋忠曰。濮陽帝丘地名。並衛世家注。

叔振鐸封於曹。

宋忠曰。濟陽定陶縣。曹世家注。

錯叔繡封於滕。

宋忠曰。今沛國公丘。是滕國也。陳杞世家注。

召公居北燕。

宋忠曰。有南燕。故云北燕。

桓侯徙臨易。

宋忠曰。今河間易縣是也。並燕世家注。

唐叔虞居鄂。

宋衷曰。鄂地今在大夏。晉世家注。

宣王庶弟友封於鄭。水經注。

桓公居棫林徙拾。

宋忠曰。棫林與拾。皆舊地名。是封桓公。乃名為鄭。

厲公出居櫟。

宋衷曰。今潁川陽翟縣。

文公徙鄭。

宋衷曰。即新鄭也。並鄭世家注。

東樓公封於杞。

宋忠曰。杞。今陳留雍丘縣。故地理志云。雍丘縣故杞國。周武王封禹後為東樓公是也。陳杞世家注。

微子國於宋。

宋忠曰。睢陽。宋世家注。

吳孰哉居藩籬。

宋忠曰。孰哉仲雍字。解者云雍是孰食。故曰雍字孰哉也。藩籬今吳之餘暨也。

孰姑徙句吳。文選注引此文。下有句音溝三字。

宋衷曰。孰姑、壽夢也。代謂祝夢乘諸也。壽孰音相近。姑之言諸也。毛詩傳讀姑為諸。孰姑壽夢是一人。又名乘也。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索隱云。顏師古注漢書。以吳言句者。夷之發聲。猶言於越耳。而注引宋衷以為地名。蓋見史記太伯有自號句吳之文。遂彌縫解彼。云是太伯始居地名。裴氏引之。恐非其義。藩籬既有其地。句吳何總不知。其實吳人不聞別有城邑。謂為句吳。則系本之文。或難依信。

諸樊徙吳。並吳世家注。

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路史國名紀引世本云。熊渠中子紅封鄂東。

宋仲子曰。丹陽在南郡枝江縣。今南郡江陵縣北有郢城。桓二年疏。

邾顏居邾。肥徙郳。

宋仲子曰。邾顏別封小子肥於郳。為小邾子。莊五年疏。

趙成季徙原。

宋忠曰。今鴈門平原縣也。趙世家注正義云。宋忠說非也。左傳襄王以原賜晉文公。原不服。文公伐原以示信。原降。以趙衰為原大夫。即此。原本周畿內邑。在懷州濟原縣西北。

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為趙武靈王所滅。同上索隱云。系本不言誰之子孫。徐廣云。西周桓公之子。亦無所據。蓋未得其實。

魏武子居魏。

悼子徙霍。

宋忠曰。霍地名。今河東彘縣也。按索隱云。系本無悼子。而系本居篇云。魏悼子徙霍。則是有悼子。系本卿大夫代自脫耳。

昭子徙安邑。按魏世家。魏絳卒謚為昭子。徐廣注。世本作莊子。索隱云。世本錯也。居篇又曰昭子徙安邑。與世家同。是當作昭子。

韓景子徙平陽。

宋忠曰。平陽在山西。今河東平陽縣。韓世家注。

世本

漢南陽宋忠注宜黃黃錫祦校

三皇世系

太昊伏羲氏。

孫氏曰。伏羲神農黃帝。是為三皇。按史記正義。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譙周應劭宋均皆同。而孔安國尚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孫氏注世本。並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則世本又當有孫氏注。而隋唐志俱不載。惟裴駰史記集解于曹世家注引孫檢說。索隱云。注引孫檢。未詳時代。疑即注世本之孫氏名檢也。

炎帝神農氏。

宋仲子曰。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左傳昭十七年疏。按經典敘錄。宋衷字仲子。南陽章陵人。後漢荊州五等從事。又蜀志尹默傳。默遠遊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學。裴松之注。宋仲子後在魏。其子與魏諷謀反伏誅。魏太子答王朗書曰。嗟乎。宋忠無石子先識之明。老罹此禍。則宋忠宋衷宋仲子祗一人也。諸引世本注。或稱宋忠。或稱宋衷。或稱宋仲子。名字不一。各從所見書之。

黃帝有熊氏。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纍祖。產青陽及昌意。山海經注。路史引世本。春秋有西陵羔。

宋衷曰。玄囂青陽。即少昊也。本紀索隱。

五帝世系

帝少皞金天氏。昭元年疏。

孫氏曰。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

宋仲子曰。青陽即是少皞。黃帝之子。代黃帝而有天下。號曰金天氏。少皞氏身號。金天氏代號也。昭十七年疏。路史後紀注。董氏錢譜引世本云。少昊黃帝之子。名契字青陽。黃帝歿。契立。王以金德。號曰金天氏。同度量。調律呂。封泰山。作九泉之樂。以鳥紀官。按少昊名摰。此引世本名契。路史故兩存之。

帝顓頊高陽氏。

宋衷曰。顓頊名。高陽有天下號也。史記本紀索隱。

昌意生高陽。是為帝顓頊。玉篇。母濁山氏之子。名昌僕。山海經注。高陽生偁。偁生卷章。卷章生黎。昭二十九年疏。○山海經注引世本云。顓頊娶于滕墳校注「墳」原本誤作「瓊」。據山海經改。氏。謂之女祿。產老童。老童娶于根水校注「水」原本誤作「木」。據山海經改。氏。謂之驕福。產重及黎。○楚世家注引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吳回。譙周曰。老童即卷章。○按此則孔氏左傳疏。郭璞山海經注。徐廣史記注。所據世本。俱有不同。今按楚世家云。高陽生偁。偁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高辛。居火正。命曰祝融。共工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乃誅重黎。而以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下乃云云。史記蓋依世本。則徐注為得其正。吳回氏生陸終。陸終娶于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生子六人。孕而不育。三年。啟其左脇。三人出焉。啟其右脇。三人出焉。御覽。

宋忠曰。鬼方於漢。則先零戎是也。文選注。

其一曰樊。是為昆吾。昆吾者衛是也。

宋忠曰。昆吾國名。己姓所出。

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參胡者韓是也。

宋忠曰。參胡國名。斯姓。無後。

三曰籛鏗。是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

宋忠曰。彭祖姓籛名鏗。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按史記此條無宋忠注。此從論語邢疏采錄。而邢疏實本莊子釋文所引世本。

四曰求言。是為會人。會人者鄭是也。

宋忠曰。求言名也。姬姓所出。鄶、國也。詩正義引世本云。會人即檜之祖也。

五曰安。是為曹姓。曹姓者邾是也。

宋忠曰。安名也。曹姓者諸曹所出也。

六曰季連。是為芊姓。季連者楚是也。

宋忠曰。季連名也。芊姓諸楚所出。楚之先。

季連生附沮。

孫檢曰。沮作祖。以上並出史記本紀集解。

帝嚳高辛氏。

宋衷曰。高辛地名。因以為號。嚳名也。五帝本記索隱。

黃帝生玄囂。玄囂生僑極。僑極生帝嚳。書舜典疏。

帝嚳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原。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簡狄。生契。次妃陳酆氏之女。曰慶都。生帝堯。次妃訾陬氏之女。曰常儀。生帝摰。類聚。

帝堯陶唐氏。

帝嚳生堯。書舜典疏。又按疏云。世本堯是黃帝玄孫。舜是黃帝八代之孫。

堯娶散宜氏之子。謂之女皇。

宋忠曰。女皇是生丹朱。御覽。

帝舜有虞氏。

顓頊生竆係。竆係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蟜牛。蟜牛生瞽瞍。瞽瞍生重華。是為帝舜。三代世表。按舜以上世系。于世本文無考。惟史記索隱。于五帝本紀帝顓頊生子竆蟬下。引系本作竆係。宋忠云。一云竆係諡也。又于三代世表舜屬內。亦引系本此文。今故據世表為說。以索隱云。此表依系本故也。系本即世本。以避唐諱。改稱系本。又稱代本。此亦各從所見稱之。

宋衷曰。一云竆係謚也。五帝本紀索隱。

舜取帝堯之二女。曰娥皇女瑩。本紀索隱曰。列女傳云:二女長曰娥皇。次曰女英。系本作女瑩。

夏世系

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山海經注。鯀取有辛氏女。謂之女志。是生高密。夏本紀索隱。玉篇引世本。骨系生高密是為禹。

宋衷曰。高密、禹所封國。索隱。

禹取塗山氏女。名女媧。生啟。本紀索隱。路史注引世本云。禹納塗山氏女。是為攸女。

少康崩。子帝予立。系本作帝杼。帝予崩。子帝槐立。系本作帝芬。

帝泄崩。子帝不降立。系本作帝降。

帝臯生發及履癸。履癸一名桀。

宋衷曰。帝臯墓在崤南陵。並本紀世表索隱。按太史公雖采世本作史記。然於本紀世家序次諸王侯世系。與諸家注解所引世本。往往不合。故如夏本紀世表所載。從禹至桀十七世。惟啟杼芬降發履癸見世本。有明文得錄。餘皆不錄。後仿此。

商世系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遭圉。本紀作曹圉。索隱引世本作糧圉。遭圉生根國。本紀曹圉卒。子冥立。無根國。根國生冥。禮記祭法疏。冥卒、子振立。索隱曰世本作核。

宋衷曰。相土就契封于商。春秋左氏傳曰。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冥為司空。勤其官事。死于水中。殷人郊之。殷本紀注。

湯名天乙。書釋文引王侯世本。孔疏云。湯名天乙者。依殷法。以乙日生名天乙。至將為王。又改名為履。故二名也。安國不信世本。無天乙名。

外丙三年崩。仲壬四年崩。本紀正義曰。太史公採世本。有外丙仲壬。當是信則傳信。疑則傳疑。

太甲崩。子沃丁立。咸有一德疏。

小甲。世表太庚弟。索隱曰。殷本紀及系本皆云。小甲大庚子。

仲丁大戊之子。河亶甲仲丁弟也。祖乙河亶甲子。咸有一德疏。

祖辛崩。弟沃甲立。索隱曰。系本作開甲。

盤庚崩。弟小辛立。崩、弟小乙立。崩、子武丁立。說命上疏。

周世系

后稷生不窋為昭。不窋生鞠陶為穆。鞠陶生公劉為昭。公劉生慶節為穆。慶節生皇僕為昭。皇僕生差弗為穆。差弗生毀揄為昭。毀揄生公非為穆。公非生高圉為昭。高圉生亞圉為穆。亞圉生祖紺為昭。祖紺生大王亶父為穆。亶父生季歷為昭。季歷生文王為穆。書酒誥疏。按史記周本紀。于毀隃引世本隃作榆。公非下引世本公非辟方。高圉下引世本高圉侯侔。亞圉下引世本亞圉雲都。公叔祖類下引世本太公祖紺諸盩。並未分析是一人二人。班固人表。乃云辟方公非子。高圉辟方子。侯牟亞圉皆高圉子。雲都乃亞圉之弟。路史因此遂謂世本不窋而下至于季歷十有七世。與史記本紀世表及書疏所引世本。又各不同。未能詳也。

宋忠曰。高圉能率稷者也。周人報之。周本紀注。

成王生康王。康王生昭王。昭王生穆王。穆王生恭王。本紀。共王名繄校注「繄」原本作「緊」。據史記改。扈。索隱曰。世本作伊扈。恭王生懿王及孝王。孝王生夷王。夷王生厲王。詩民勞疏。禮記郊特牲疏引世本云。懿王崩弟孝王立。孝王崩懿王太子燮立。是為夷王。案此則夷王是懿王之子。與詩疏引世本文不同。未詳孰是。

宋衷曰。昭王南伐楚。辛由靡為右。涉漢中流而隕。由靡逐王。遂卒不復。周乃侯其後于西翟。齊世家索隱。

平王生桓王林。林生莊王佗。佗生僖王胡齊。齊生惠王涼。本紀惠王名閬。索隱曰。系本作毋涼。涼生襄王鄭。鄭生頃王巨。巨生匡王班及定王瑜。瑜生簡王夷。夷生靈王泄心。心生景王貴。貴生悼王猛及敬王匄。昭二十六年疏。

敬王崩。子元王仁立。徐廣曰。世本云。貞王介也。元王崩。子定王介立。徐廣曰。世本云。元王赤也。索隱曰。世本云。元王赤。皇甫謐云。貞定王考。據二文。則是元有兩名。一名仁。一名赤。如史記則元王為定王父。定王即貞王也。依世本則元王是貞王子。必有一乖誤。然此定當為貞字誤耳。豈周家有兩定王。數代又非遠乎。皇甫謐見疑而不決。遂彌縫史記世本之錯謬。因謂為貞定王。未為得也。

宋仲子曰。太史公書云。元王仁生貞王介。哀二十年疏。按此條史記世本最相牴牾。難于審定。故备錄諸說。俾學者得有所考焉。

威烈王。

宋衷曰。威烈王葬洛陽城中東北隅也。周本紀注。

周君王赧卒。

宋忠曰。諡曰西周武公。索隱曰。非也。徐以西周武公是惠公之長子。此周君即西周武公也。蓋此時武公與王赧皆卒。故連言也。

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