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世本序
嘗聞之班孟堅云。司馬遷采世本為史記。司馬貞亦謂史記三代世表。太史公蓋依帝繫及系本敘述之。而今之世本。與遷書不同。或以世本不足依馮。故杜氏注左氏傳。則以史記為正。且謂徐廣作史記音義。譙周作古史考。竝引系本。今系本無之。宋忠嘗依太史公以補其闕。以是知司馬貞時已不獲見古世本。所見宋忠撰本耳。蓋古世本出於周末。續於漢儒。詳見王伯厚漢蓺文志考證。則以為古史官所記。劉向所續。其信然歟。隋唐時自有劉向宋衷宋均三家本傳流以外。別有孫氏注系本。史記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竝引之。而隋唐二志竝不著錄。則其佚可知。逮南宋時。高似孫始以經疏所引者。采掇彙次。錄為一書。周益公見之。至嘆為天下奇書。以是知三家本之散亡。當在五代間矣。近世洪氏飴孫謂自世本亡而春秋之旨晦。史記之灋廢。蓋以其有帝系及紀。以彰五德之運。有譜及世家及傳。以著治忽興廢之故。有居作氏姓諡法。以明是非美惡之效。劉向班固所以次之春秋後者。其以此乎。洪氏與秦氏嘉謨。均有輯補之書。以為能述世本者。莫如司馬遷韋昭杜預。即以三家之說。采而補之。而竝非專采其明引是書也。此外有雷氏學淇校輯二卷。無從獲睹。此孫氏馮翼所採。則就錢氏大昭輯存本而增補之。特所采史記索隱正義元和姓纂以及通志氏族略等書。遺漏者正復不少。且據惠氏左傳補注以標出處。而不知其實出於史記索隱也。至於釋藏音義姓氏辯證諸書。均未及采。而玉篇原本中。亦多引是書。因不揣固陋。重為補集。且覆審原書。考其出處。訂其譌脫。因類分篇。編為二卷。以存是書之真。而竝不敢別有羼入焉。書既成。為朱君懋之慫慂付梓。怱促脫槀。疏漏之譏。自知不免。其敢以是為學者之雋功哉。時光緒十二年冬十二月嘉興陳其榮譔
作篇禮記明堂位正義曰。世本。書名。有作篇。其篇記諸作事。
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蒼頡沮誦。居[校注原本作「是」。據初學記改。]其職矣。初學記二十一。注云。黄帝之時。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蒼頡作書。尚書序正義。蒼頡作文字。注云。蒼頡黄帝之史。周禮外史疏。沮誦蒼頡作書。宋衷注曰。沮誦蒼頡。黄帝之史。廣韻。御覽二百二十五。[校注案御覽此卷未引此文。他卷引者。亦非世本文也。]史皇作圖。宋衷曰。史皇、黄帝臣也。圖為畫物象也。文選宣貴妃誄注。御覽七百五十。宋忠注云。謂畫地形物象。令來者可觀也。唐釋慧琳攝大乘論序音義。
容成作厤。大撓作甲子。注云。皆黄帝史官。春秋序正義。尚書舜典疏。慧琳辯正論音義。大撓造甲子。容成造厤書。皆黄帝臣也。宋忠注。呂氏春秋云。大撓、黄帝太師也。慧琳廣宏明集音義。羲和作占日。恆羲作占月。后益作占歲。宋忠曰。占其行度所至也。羲和堯臣。恆羲後益未聞也。顧野王玉篇卜部。下句又見御覽十七。隸首作數。注云。隸首、黄帝史也。文選西京賦注。算、黄帝時隸首所作也。唐釋希麟華嚴經音義。
燧人氏鑽木出火。慧琳止觀經音義。造火者、燧人也。因以為名也。唐釋玄應毗婆沙論音義。慧琳大智度論音義。黄帝作火食。顧野王玉篇食部。
神農作耒。希麟毘奈耶藥事音義。古者垂作耒耜。神農之臣也。慧琳辯正論音義。咎繇作耒耜。御覽八百二十三。垂作耨。左傳僖三十三年疏。
垂作銚。注云。銚刈也。詩臣工疏。御覽八百二十三作倕。
古以天下多水。故教人漁。希麟華嚴經音義。芒作羅網。宋忠曰。伏羲臣也。慧琳大般若經音義。又慧琳大寶積經音義。芒作網。御覽八百三十四同。宋衷注。芒庖犧臣。黄帝作冕。玄應華嚴經音義。慧琳續高僧傳音義。宋仲子云。冕、冠之有旒者。左傳桓二年疏。儀禮士冠禮疏。黄帝作冕旒。黄帝作旃冕。宋均曰。通帛為旃。冕、冠之有旒。應劭曰。周始垂旒也。御覽三百四十。又六百八十六。一云黄帝作旃。胡曹作冕。注云。胡曹。黄帝臣。左傳昭二十五[校注原本作「四」。據左傳改。]年疏。胡曹作衣。宋忠曰。黄帝臣也。慧琳無上依經音義。路史國名紀卷六。希麟毘奈耶破僧事音義。黄帝臣胡曹始作衣。伯余作衣裳。宋忠曰。黄帝臣也。[校注本條失注出處。案路史見後紀五注。又見淮南子氾論訓。作皆作製。注則許慎。非宋忠也。]於則作履。注。於則黄帝臣。草曰屝。[校注原本作「屨」。據御覽改。]麻曰履也。御覽六百九十七。
雍父作臼杵舂也。慧琳經律異論音義。一云雍父作舂。宋忠曰。雍父黄帝臣也。慧琳轉女身經音義。
共鼓貨狄作舟。注云。二人竝黄帝臣。廣韻。蓺文類聚七十一。初學記二十五。事類賦注十六。又顧野王玉篇舟部。玄應俱舍論音義。慧琳大般若經音義。舟下竝有船字。
倕作規矩準繩。宋忠曰。倕、舜臣也。顧野王玉篇水部。宋忠注。繩所以取直也。慧琳廣宏明集音義。
胲作服牛。注云。黄帝臣。又云。少昊時人。始駕牛。御覽八百九十九。初學記二十九。又希麟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儀音義。作骸服牛。乘馭馬。希麟六波羅密多經音義。作黄帝臣得仙服牛。
相土作乘馬。楊倞荀子注。
黄帝世伶倫作樂。大乘基妙法蓮花經音義。宓羲作瑟。[校注案本條見爾雅釋樂疏。御覽五百七十六、風俗通義、通典樂四原本漏注。]神農作琴。樂記正義。風俗通義。通志樂略。初學記十六。希麟華嚴經音義。庖羲氏始作瑟。隨作笙。象鳳皇之身。正月音也。慧琳大哀經音義。蓺文類聚四十四。隋作笙。通志樂略作笙條。引有未知何代人也一句。隨作竽。廣韻。文選注。御覽五百八十一。無句作磬。女媧作笙簧。宋忠曰。女媧黄帝臣。風俗通。明堂位注。文選長笛賦注。御覽五百八十一。顧野王玉篇磬部作毋勾。慧琳三劫三千佛名音義作毋勾氏。通志樂略引云。磬。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又曰。無句作磬。垂作鐘。風俗通。明堂位注。通志樂略云。垂黄帝工人。夷作鼓。通典。通志樂略作鼓條。簫、舜所造。通志略。夔作樂。初學記十五蘇成公造箎。吹孔有觜如酸棗。蘇成公平王時諸侯。原案下二句。疑是宋仲子注文。風俗通聲音。詩向人斯疏。御覽五百八十。玄應立世阿毘曇論音義。蘇辛公作箎。塤、暴辛公所造。亦不知何人。通志樂略引此二句。周畿內有暴國之君。豈其時人也。本作壎。音許袁切。圍五寸半。[校注「半」原本脫。據御覽補。]長三寸半。凡六孔。[校注「孔」原本誤作「寸」。據御覽改。]宋均注曰。暴公。[校注原本作「暴國公」。據御覽改。]周平王諸侯。暴辛公燒土為之。風俗通聲音卷。詩何人斯疏。文選長笛賦注。御覽五百八十一。箜篌、師延所作。靡靡之音也。希麟普賢菩薩念誦法音義。出於濮上。取空國之侯名也。希麟毘奈耶藥事音義。
蚩尤作兵。宋忠注云。蚩尤黄帝臣也。慧琳大般若經音義。蚩尤以金作兵器。注。蚩尤神農臣也。御覽二百七十。揮作弓。夷牟作矢。注云。揮夷牟黄帝臣。初學記二十二。蓺文類聚六十。禮射義疏。事類賦注十三。御覽三百四十七。三百四十九。逢蒙作射。蓺文類聚七十四。季[校注原本作「帝」。據史記改。]佇作甲。史記夏本紀索隱。杼作甲。[校注「甲」初學記作「輿」。]注云。少康子名杼也。甲鎧也。墨子同。[校注案此注引自御覽。而有異同。原注作「宋衷曰。少康之子輿也。甲鎧也。墨子同」。初學記引宋注作「輿少康子」。]初學記二十二。御覽三百五十三。[校注案御覽此卷未引杼作甲。]又三百五十五。
奚仲作車。山海經注。御覽七百七十三。宋忠曰。夏禹時人也。黄帝時巳有造車駕。此復言作者。為車正也。顧野王玉篇車部。韓哀侯作御。文選聖主得賢臣頌注。漢書注無侯字。希麟毘奈耶破僧事音義。作骸服牛。相王乘。韓哀作馭也。宋衷曰。韓哀、韓文侯也。時已有御。此復言作者。加其精巧也。漢書注。
祝融作市。初學記二十四。巫咸作筮。周禮龜人疏。初學記二十。希麟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音義。巫彭作醫。山海經注。烏曹作博。文選博奕論。玄應維摩詰經音義作簙。
鯀作城郭。禮祭法疏。大乘基妙法蓮花經音義。慧琳續高僧傳音義。骨系作城。堯使禹作宮室。[校注案初學記無「堯使」二字。御覽無「室」字。]初學記二十四。御覽一百七十三。希麟新華嚴經音義。禹作宮室。伯益作井。初學記六。又云。亦云黄帝見百物始穿井。慧琳續高僧傳音義。又御覽一百八十九作伯夷。[校注案御覽亦作「伯益」。]昆吾作陶。宋忠曰。夏桀臣也。慧琳大寶積經序音義。
儀狄始作酒醪。[校注案原本作「帝女儀狄作酒醪」。據初學記御覽校正。]變五味。注云。夏禹之臣。[校注案初學記御覽皆無此注。]初學記二十六。御覽八百四十三。宋忠注。儀狄禹時人也。慧琳廣宏明集音義。無帝女二字。杜康造酒。書酒誥正義。少康作秫酒。初學記二十六。御覽八百四十三。宿沙作煑鹽。宋衷曰。宿沙衛。齊靈公臣。齊濱海。故為魚鹽之利。御覽八百六十五。少康初作箕帚。宋忠云。少康、夏后相之子。帚、掃糞也。少康即杜康也。葬長垣。慧琳攝大乘論音義。又御覽七百六十五。無初字。紂為玉牀。御覽七百單六。榮案玉牀疑玉杯之誤。武王作翣。初學記二十四。御覽五十二。事類賦十四。秦穆公作沐。御覽三百九十五。公輸作石磑。後漢書張衡傳注。玄應四分律音義。斑輸作磑。
居篇
涿鹿在彭城。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孫氏原輯有此。榮案史記正義引輿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遷有熊也。疑此非正文。當為宋氏注文。
禹都陽城。地理志潁川郡。
契居番。通鑑地理通釋。昭明居砥石。書序正義。案昭明契之子。史記殷本紀集解。宋衷曰。相土就契封於商。相土昭明子。
武王在酆鄗。文選西都賦注。懿王居犬邱。通鑑地理通釋。又詩譜正義。引作懿王徙于犬邱。
召公居北燕。幽州郡北燕。[校注案史記御覽引世本皆無「幽州郡北燕」一語。此沿孫氏之誤。未加訂正也。]宋忠曰。有南燕。故云北燕。史記燕世家集解。又御覽一百六十二。
叔度居上蔡。史記管蔡世家集解。宋忠曰。胡徙居新蔡。同上。宋忠曰。平侯徙下蔡。同上。索隱曰。今系本無者。近脫耳。
唐叔虞居鄂。宋衷曰。鄂地、今在大夏。史記晉世家集解。宋忠云。在江夏、鄂州是也。慧琳續古今譯經圖記音義。
楚子熊渠封仲子紅於鄂。寰宇記一百十二兩引。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宋仲子云。丹陽在南郡枝江縣。左傳桓二年疏。
煬公徙魯。宋忠曰。今魯國。史記魯世家集解。[校注原本作「索隱」。據史記改。]
鄭桓公居棫林。徙拾。宋忠云。棫林與拾、皆舊地名。史記鄭世家索隱。又云。是封桓公。乃名為鄭耳。文公徙鄭。宋忠云。即新鄭也。同上。
衛戴公居曹。路史國名紀。成公徙濮陽。宋忠曰。濮陽、帝邱地名。衛康叔世家集解。案成公。文公之子。
吳孰哉居藩籬。宋衷曰。孰哉、仲雍字。藩籬今吳之餘塈也。孰姑徙句吳。宋衷注云。孰姑壽夢也。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吳太伯世家索隱。文選魏都賦注。諸樊徙吳。吳太伯世家集解。
齊景公亡滕。隱七[校注「七」原本誤作「六」。據左傳改。]年疏。
邾顏居邾。肥徙郳。宋仲子注云。邾顏別封小子肥於郳。為小邾子。莊五年疏。
魏武子居魏。悼子徙霍。宋忠曰。霍、地名。今河東彘縣也。昭子徙安邑。魏世家索隱。
韓景子居平陽。平陽在山西。宋忠曰。今河東平陽縣。韓世家索隱。
成季徙原。宋忠云。今鴈門平原縣也。趙世家索隱。案即趙衰。
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為趙武靈王所滅。趙世家索隱。又云。中山古鮮虞國。姬姓。
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東周惠公名班。居洛陽。周本紀索隱。戰國策注。
懿王居犬邱。厲王淫亂(出)[校注以下。號及()號表示原本與宋本御覽之異同。]于彘。今河東永安是也。平王即位。徙居(洛邑)。洛誥所謂新邑也。國語曰。幽王滅。周乃東遷。本殷畿內。有禹貢豫州(外方)之域。河洛灋澗之閒。周于南柳七星張之分。鶉火之次也。乃(及)敬王避子朝之亂。東居成周。故春秋經曰。天王入于成周是也。後六年。王室定。遂徙(都)成周。是後晉又率諸侯之徙(徒)修吾。(繕)其城。以成周成(城)小。不受王都。故壞翟泉而廣焉。翟泉地在成周(城)東北。今洛(陽)城中有周王冢是也。至赧王又徙居成(西)周而失位。御覽一百五十五。下三段同。疑有譌字。且疑非世本文。
秦非子始封于秦。故秦本紀稱周孝王曰。朕分之土邑。秦本隴西秦定。谷。(谷亭)是也。玄孫莊公徙廢邱。周懿王之所都。今槐里是也。及襄公始受酆之地。列為諸侯。文公徙汧。故秦本紀曰。公事(東)獵至汧。乃卜居之。今扶風郿縣是(也)。寧公又都平陽。故秦本紀曰。寧公二年徙居平陽。今扶風郿縣之平陽亭是也。(故秦本紀曰。德公元年初居雍。今扶風雍是也。)至獻公即位。徙治櫟陽。今馮翊萬年是也。孝公自櫟陽徙咸陽。秦本紀曰。作為咸陽。築冀闕。徙都之。及漢元年。更名新城。屬扶風。後并于長安。故太史公傳曰。長安故咸陽也。元鼎三年。復別築。(為)渭城。今長安西北渭水陽有故城。故西京賦曰。秦里其朔。是(寔)為咸陽是也。同上。
漢高帝元年。始為漢王。都南鄭。屬漢中。秦屬公(厲王)所署(置)。在禹貢梁州之域。北遠(達)雍。南跨巴屬(蜀)。與秦同分。元(二)年北徙櫟陽。故秦獻公之所居。後居萬年。故屬馮翊。今京兆縣也。都長安。秦咸陽之地。今京兆所治縣也。其城狹小。至惠帝元年。始更築廣。五年乃成。光武以武信侯進封蕭王。在禹貢徐州之域。於周以封子信。(姓)之別附庸。事在春秋。於漢屬豫州。今沛國蕭是也。及即位於鄗。更名高邑。建武元年。始都洛陽。故成周之舊基。(城)東西六里一十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是以時人謂洛陽為東京。長安為西京。同上。
魏武為魏公。都鄴。今魏郡是(也)。後文帝因漢之舊。復都洛陽。以譙為先人本國。許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之遺。鄴為王業之本基。與洛陽凡五處。故號曰五都。同上。榮案以上四條。多參雜後人之說。疑為宋氏補注語。[校注案以上四段。作者悉仍孫馮翼氏原本之譌而又小有舛誤。或孫陳二氏所據御覽版本相同。今據宋刊本太平御覽校對。本書所引與宋本御覽有異同處。分別以號及()表示。]
氏姓篇
芮、姬姓。書序正義。息、姬姓。左傳隱十一年疏。魏、姬姓。桓三年。隨、姬姓。桓六年。又寰宇記一百四十四。荀、賈、皆姬姓。桓九年。鮮虞、姬姓。白狄也。穀梁傳昭十二年疏。
夷、妘姓。左傳隱元年。偪陽、妘姓。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後。襄十年。鄅、妘姓。昭十八年。
莒、巳姓。左傳隱二年。已姓、出自少皞。昭十七年。自紀公以下為巳姓。隱二年。
向、姜姓。左傳隱二年。州、姜姓。桓五年。齊、姜姓。襄十一年。
燕、姞姓。左傳隱五年。
帝舜、姚姓。左傳隱八年。
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十國。左傳隱十一年。
薛、任姓。襄十一年。夏奚仲封薛。周有薛侯。其後為氏。姓氏急就章。
偃姓。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文十二年。
蓼、六、皆偃姓。史記世家索隱。
鄧、曼姓。莊十六年楚文王滅之。桓七年疏。
羅、熊姓。桓十二年。
黄、嬴姓。莊十九年。徐、奄、皆嬴姓。昭元年。江、黄、嬴姓。史記世家索隱。
杞、姒姓。襄十一年。彤、姒姓。書顧命正義。莘、姒姓。夏禹之後。史紀周本紀正義。寰宇記二十八。有扈、與夏同姓。甘誓正義。斟灌、斟尋、夏同姓諸侯。襄四年。
豕韋、防姓。史紀夏本紀索隱。路史國名紀卷四。
宋、子姓。襄十一年。子姓。殷時來宋空同黎比髦目[校注「目」原本作「自」。據左傳正義改。]夷蕭。隱元年。
晉、魯、衛、鄭、曹、滕、姬姓。襄十一年。畢、毛、皆姬姓。顧命正義。密、姬姓。漢書地理志河南密縣注。
邾、小邾、曹姓。襄十一年。
胡子國、歸姓。路史國名紀卷六。史記陳世家索隱。
沈、姬姓。注。沈國在汝南平輿。胡亦在汝南。陳杞世家索隱。
唐、姬姓之國。史記楚世家正義。
越、芊姓也。與楚同祖。史記趙世家正義。榮案此指南越。
霍國、真姓。後周武王封弟叔處於霍。是姬姓。史記三代世表論索隱。
參姓。祝融之後。廣韻。[校注案廣韻二十覃參字注。無此引文。]融姓、古天子祝融之後。同上。
鍾離氏。與秦[校注「秦」原本作「嬴氏」。據廣韻改。]同祖。公紀氏。大公叔。[校注原本作「太公潁叔」。據廣韻改。]西鄉錯。同上。
昆吾者、衛氏是。史記殷本紀索隱。
髦氏、時氏、蕭氏、黎氏、竝子姓。同上。
稟君。名務相。姓巴。與樊氏暉氏相氏。鄭氏凡五姓。俱出皆爭神。以土為船。雕文[校注「文」原本作「杖」。據御覽改。]畫之。而浮水中。其船浮。因立為君。他船不能浮。獨稟君船浮。因立為君。御覽三十七。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服。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沉。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即來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飛。閉掩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古今姓氏書辯證。
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音蒯。生六子。孕而不育。三年。啟其左脅。三人出焉。啟其右脅。三人出焉。御覽三百七十一。
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六年、莒滅之。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通志氏族略。
舒蓼氏。舒蓼、偃姓。皋陶之後。楚東境小國也。以下皆通志氏族略。
舒鮑氏。舒鮑、偃姓國也。
密須氏。商時姞姓之國。文王滅之。其後以國為氏。姓氏書辯證。
有熊氏之後為瞻[校注「瞻」原本作「詹」。據氏族略改。]葛氏。宋景公時、有瞻葛祁為大夫。同上。又姓氏書辯證云。其後齊人語訛。以瞻葛為諸葛。
昆吾氏。古已姓之國。夏時諸侯伯祝融氏之後。
巴氏。巴子國。子孫以國為氏。
莢氏。莢成僖子、晉大夫也。亦見風俗通。
承氏。衛大夫成叔承之後。亦見姓氏書辯證。成叔二字。據後漢書承宮傳注補正。
馮、歸姓。鄭大夫馮簡子之後。
鍾離氏。與秦同祖。嬴姓。
狐邱氏。晉大夫狐邱林之後。
廩邱氏。齊大夫廩邱子之後。
東鄉氏。宋大夫東鄉為人之後。亦見廣韻一東。
西鄉氏。宋大夫西鄉錯之後。亦見風俗通。
空同氏。子姓。蓋因空同山也。
郗州氏。晉郗豹孫步楊生郗州。因氏焉。姓氏書辯證。郗作卻。楊作揚。
少施氏。魯惠公子施父之後。支孫為少施氏。又見姓氏書辯證。
季桓子生穆叔。其後為子楊氏。
子革氏。宋司城子革之後。季平子支孫亦為子革氏。
子乾氏。齊公子都字子乾之後。姓氏書辯證。引作齊頃公子子乾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春秋時有子乾哲。
子工氏。齊頃公之子公子子工之後。
子泉氏。齊頃公之子公子湫字子泉之後。又見姓氏書辯證。
子獻氏。陳桓公孫子獻之後。
子占氏。陳桓子生書字子占之後。姓氏書辯證。引作陳威子占書。書生良堅。堅子以王父字為氏。
子尚氏。陳僖子[校注「子」氏族略原誤作「公」。據春秋氏族譜及姓纂校改。]生廩邱子尚意茲。因氏焉。
乘氏。楚大夫子乘之後。以王父字[校注原本脫「字」字。據氏族略增。]為氏。又乘睢古賢人。亦見風俗通。
老童、娶根水氏。案老童為顓帝子。
囂氏。玄囂之後。又見姓氏書辯證。
參氏。董姓。陸終第二子參胡之後。又見姓氏書辯證。
季隨氏。周八士季隨之後。
述氏。魯大夫仲述之後。姓氏書辯證謂風俗通云。世本仲一作叔。
季嬰氏。晉樓季嬰之後。
季夙氏。晉靖侯孫季夙之後。
大狐氏。晉大夫大狐伯。生突生饒。為大狐氏。其後大狐容為晉大夫。
大戊氏。晉公子大戊之後。大戊教昭為原大夫。
去疾氏、鄭穆公子去疾之後。去疾字子良。又有良氏。所以別族。
彊梁氏。衛將軍文子生慎子會生彊梁。因氏焉。
楚季氏。楚若敖生楚季。因氏焉。陳大夫有楚季融。
季融氏。楚鬭廉生季融。子孫氏焉。
季老氏。宋華氏有華季老。子孫氏焉。又見姓氏書辯證。
泥氏。宋大夫卑泥之後。榮案卑泥。姓氏書辯證引作泥卑。
方叔氏。鼓方叔之後。
慶父氏。楚大夫慶父之後。有慶父籍為楚上[校注原本脫「上」字。據氏族略補。]工正。又見姓氏書辯證。
仲行氏。左傳秦三良仲行之後。宋有仲行寅。晉大夫有仲行氏。
韓餘氏。韓宣子餘子之後。因氏焉。又見姓氏書辯證。
幹獻氏。宋司徒華定為幹獻氏。又見姓氏書辯證。作翰獻氏。
左史氏。古者左史記言。楚有左史倚相。左史老其後也。
右史氏。古者右史記事。周有右史武。
司寇氏。衛靈公之子公子郢[校注「郢」原本誤作「顯」。據氏族略改。]之後也。郢之子孫為衛司寇。以官為氏。司寇亥即其裔也。
司功氏。晉大夫司功景子士丐弟他。因官氏焉。又見廣韻。
將軍氏。衛靈公子昭生子郢。生文子才芳。為將軍氏。姓氏書辯證。引作衛靈公子郢生文子彌牟。為將軍氏。禮記將軍文氏是也。
右師氏。宋莊公生公子申。世為右師氏。
齊季氏。魯有大夫齊季窺。
伍參氏。楚伍參之後。支孫以為氏。楚昭王時有伍參蹇。姓氏書辯證。
伯宗氏。晉孫伯起生伯宗。因氏焉。又見姓氏書辯證。
鬭彊氏。芊姓。若敖生鬭彊。因氏焉。
鬭班氏。芊姓。鬭彊生班。因氏焉。又見姓氏書辯證。
韓言氏。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子魚。為韓言氏。
史晁氏。衛史晁之後。鄧名世曰。案晁與朝通。必史朝氏也。
恒氏。楚大夫恒思公之後。亦見風俗通。
甫爽氏。宋大夫甫爽之後。宋有大夫甫爽文叔。姓氏書辯證。
過氏。任姓。夏諸侯。後為氏。以下姓氏急就章。
舒鮑、偃姓國。又云。舒、任姓。
呂、任姓。泉、任姓。畢、任姓。祝、任姓。謝、任姓。黄帝之後。終氏。任姓。亦見左傳隱十一年疏。
時、子姓。髦氏。子姓。亦見史記殷本紀索隱。
子姓、有蕭氏。
黎氏。子姓。[校注原本脫「子姓」二字。據姓氏急就篇補。]黎侯國之後。
融氏。祝融之後。又複姓融夷氏。祝融後董父之胤。以融夷為氏。
廩君、姓巳氏。
賜氏。齊大夫。簡子賜之後。
茭氏。晉大夫茭氏僖子。孫輯有之。榮案茭為莢字之譌[校注「茭」案孫本作菱。姓氏急就篇正作莢也。]
它氏。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豈同族乎。[校注案姓氏急就篇。「豈同族乎」句。非世本文。]
墨夷氏。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
男氏作南。
費氏作弗。史記作費。索隱云。世本費作弗。禹後有弗氏。姓氏書辯證。
太公叔潁。又見姓氏書辯證太公下。
為氏。晉始平人為勉。自稱將軍。以下古今姓氏書辯證。
公旗氏。齊威王時。有左執法公旗藩。
公牽氏。齊公子牽之後。有公牽氏。
公他氏。有蒲邑大夫公他世卿。其先以王父字為氏。
公襄氏。魯大夫公襄昭。魯襄公太子子野之後。
公金氏。秦公子金之後。有公金氏。
公朱氏。宋公子朱之後。
子游氏。鄭穆公生子偃字子游之後。鄧名世曰。案春秋游氏無子字。
子孔氏。鄭穆公生公子嘉字子孔之後。
子然氏。鄭穆公子子然之後。鄧名世曰。案春秋七穆。然氏無子字。他姓亦然。
子襄氏。齊桓公子子襄之後。
子士氏。魯叔孫成子生齊季。為子士氏。
子寤氏。季平子生昭伯寤。其後為子寤氏。
子成氏。魯季平子生子成叔彭侯之後。
子公氏。齊頃公子子公之後。鄧名世曰。案春秋鄭公子宋。亦字子公。
子郢氏。衛公族昭子郢之後。
子蕩氏。宋桓公生子蕩。因氏焉。元和姓纂引。
子石氏。陳桓子[校注「桓」。姓氏書辯證作「威」。]生子石難。自別為子石氏。
子穆氏。陳僖子生子穆安。因為子穆氏。
子沮氏。陳烈子生子沮與。後[校注「後」原本闕文。據姓氏書辯證補。]為子沮氏。
子午氏。楚公子午之後。齊大夫子午明。元和姓纂引。
子季氏。楚公族子季氏。
卷子氏。衛文公後卷子子州氏焉。
羌憲氏。衛公族羌之孫憲。為羌憲氏。
羌師氏。衛公族有羌師氏。
季瓜氏。周八士季騧之後為氏。騧或作瓜。晉有祁邑大夫季瓜怱。
武羅氏。夏有武羅。其後氏焉。
車遽氏。齊有臨淄大夫車遽氏。
唐孫氏。祁姓。唐堯之後。其孫仕晉。自為唐孫氏。
西陵氏。春秋時有大夫西陵羔。元和姓纂引。
雍門氏。齊頃公生子夏勝。以所居為雍門氏。
叔夙氏。羊舌職生叔夙。為叔夙氏。
莢成氏。晉大夫有莢成僖子。案通志氏族略引為莢氏。
讎子氏。陳桓公[校注「桓」。姓氏書辯證作「威」。]昭子來將孫卑為讎子氏。
釐子氏。出自釐子觀起之後。楚大夫有釐子班。
涉其氏。楚大夫有涉其氏。春秋涉其孥是也。鄧名世曰。案左氏定五年傳。是藍尹亹自以舟送其妻子濟水。非有人姓涉其名孥者。
北旄。子姓。
帝系篇謂子孫相繼續也。見天應廣百論釋音義。又慧琳續高僧傳音義云。謂子孫相承。繼續不斷絕也。榮案玄應慧琳一切經音義。竝云。世本有帝系篇。今據以補之。至高似孫所云帝譜。未知即是否。
伏犧制以儷皮嫁娶之禮。禮記月令疏。
炎帝即神農氏。昭十七年。
黄帝娶于西陵之子。謂之纍祖。產青陽及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校注案本條引自山海經海內經注。原本漏注。]顓頊母濁山氏之子。[校注案此句引自山海經海內經注。原本漏注。「濁」原本作「獨」。據山海經改。]青陽即少皞。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號曰金天氏。昭十七年。
以黄帝為五帝。書序。
顓頊娶於騰墳氏。謂之女祿。產老童。郭璞山海經注。又作滕墳氏。御覽一百三十五。引作滕濆氏。宋衷注曰。國名。帝系云。勝奔氏。路史國名紀作勝墳。御覽。氏下有之子。產作是生。老童娶於根水氏。謂之驕福。產重及黎。
黄帝生玄囂。玄囂生僑極。僑極生帝嚳。帝嚳生堯。堯典疏。
帝嚳卜其四妃[校注原本此下衍「四妃」。]之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是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簡狄。而生御覽作是產。契。次妃御覽作次妃曰陳豐。[校注原本作「陳妃」。據御覽改。]是生后稷。歐引作陳酆。陳鋒氏之女。曰慶都。生帝堯。次妃娵訾氏之女。曰常儀。生帝摯。詩生民正義引大戴禮云云。又蓺文類聚十五。御覽一百三十五。以為家語世本。其文亦然。摯上帝字。依慧琳辯正論音義補。
顓頊生【骨系】。【骨系】生高密。是為禹。玉篇七。案【骨系】俗字。
鯀取有辛氏女。謂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云。高密、禹所封國。史記夏本紀索隱。御覽一百三十五。
帝堯為陶唐氏。五子之歌疏。
堯是黄帝玄孫。舜是黄帝八代孫。堯典疏。
堯取散宜氏之子女皇。宋衷曰。是生[校注「生」原本誤作「本」。據御覽改。]丹朱。堯系漢書同。見御覽一百三十五。散字依大戴記帝系篇增。
舜取堯女娥皇女瑩。[校注案史記索隱云。「女英系本作女瑩」。本條非索隱引世本之文。]史記五帝本紀索隱。
舜時。西王母獻白環及珮。文選景福殿賦注。蓺文類聚六十七。珮作玦。
禹取塗山氏女。名女媧。史記夏本紀索隱。啟、禹子。益稷疏。
帝佇生帝芬。史記夏本紀索隱。又三代世表帝槐索隱曰。系本作帝芬。帝泄生帝降。同上。帝皋生發及履癸。履癸一名桀。史記夏本紀三代世表索隱。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曹圉生根國。根國生冥。祭法疏。宋衷曰。冥為司空。勤其官事。死於水中。殷人郊之。史記殷本紀索隱。冥生核。同上。核本紀作振。
湯名天乙。書堯典疏以為王侯世本。
湯生太丁、外丙、仲任。殷本紀正義。太史公採世本。有外丙仲壬。太甲、太丁子。伊訓疏。太甲崩、子沃丁立。書序正義。小甲。太庚子。史記三代世表索隱。開甲。殷本紀及世表索隱。史記竝作沃甲。盤庚崩、弟小辛立。崩。帝小乙立。崩、子武丁立。書序。祖辛。史記作廩辛。索隱曰。系本作祖辛。誤也。上祖乙巳生祖辛。故知非也。
周后稷生不窟。即文王十三代祖也。慧琳辯正論音義。
差弗生偽榆。偽榆生公非辟方。史記周[校注「周」原本誤作「夏」。據史記改。]本紀索隱。毀隃世本作偽榆。皇甫謐云。公非字辟方也。公非辟方生高圉侯侔。宋忠曰。高圉能率稷者也。周人報之。高圉侯侔生亞圉雲都。皇甫謐云。雲都。亞圉字。亞圉雲都生太公組紺諸盩。史記索隱。禮中庸疏。
成王生康王。康王生昭王。昭王生穆王。穆王生恭王。史記索隱引有伊扈二字。史記作繄扈。恭王生懿王及孝王。懿王崩、弟孝王立。孝王崩、懿王太子燮立。是為夷王。詩民勞疏。引以為孝王生夷王。夷王生厲王。禮記郊特牲。及詩民勞正義。
平王生桓王林。林原本作桓王生莊王佗。佗原本作莊王生僖王胡齊。齊原本作僖王生惠王涼。史記作閬。索隱曰。世本名毋涼。惠王生襄王鄭。鄭原本作襄王生頃王巨。巨原本作頃王生匡王班及定王瑜。瑜原本作定王生簡王夷。夷原本作簡王生靈王泄心。心原本作靈王生景王貴。貴原本作景王生悼王猛及敬王匄。昭二十六年疏。[校注本條原本增改之字。據左傳疏引世本文校正。]敬王崩、貞王介立。貞王崩、元王赤立。宋衷注引太史公書云。元王仁生貞王介。與世本不相應、不知誰是。哀十九年疏。貞王介生元王赤。史記集解。徐廣音義引如是。又六國表索隱云。元王名仁。系本名赤。敬王子。何兩人所引不相合耶。
王侯大夫譜隋書經籍志。世本王侯大夫譜二卷。
魯
魯公伯禽生考公就煬公熙。熙生幽公圉微公弗。弗生厲公翟音持角反。獻公具。具生慎公摯武公敖。史記魯周公世家索隱。孝公稱生惠公弗皇。弗皇生隱公息姑同上。桓公軌。桓元年。莊公同生湣公啟。同上。閔元年注。作閔公啟方。隱公之後。仍有六世為君。隱七年。[校注案左傳疏。此滕隱公。非魯隱公也。滕譜亦引此語。此蓋衍文。注隱「六」年。案左傳為「七」年。據改。]昭公稠。史記索隱。哀公蔣生悼公寧。寧生元公嘉。嘉生穆公不衍。檀弓上疏。衍史記作顯。索隱曰。系本顯作不衍。平公旅。史記作叔。索隱曰。系本叔作旅。湣公賈。史記作文公。索隱曰。系本作湣公。
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達。達生伯氏瓶。瓶生文仲辰。禮器公治長疏。臧會。臧頃伯也。宣叔許之孫。與昭伯賜為從父昆弟也。史記索隱。
孝公生惠伯革。其後為厚氏。檀弓上正義。以為世本云革此云鞏。世本云厚此云后。其字異耳。史記集解。徐廣曰。郈一本作厚。世本亦然。昭伯名惡。魯孝公之後。稱郈氏。史記索隱。
慶父生穆伯敖。敖生文伯穀。穀生獻子蔑。檀弓下。獻子蔑生孝伯。孝伯生惠伯。惠伯生昭伯。昭伯生景伯。檀弓上。
敬叔與懿子。[校注原本作「孟懿子南宮敬叔」。據史記改。]皆孟僖子之子。史記孔子世家索隱。仲孫玃生南宮縚。檀弓上。敬叔、桓公七世孫。惠伯、是桓六世孫。竝檀弓下疏。
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茲。茲生莊叔得臣。臣[校注原本臣上衍「得」字。據檀弓疏刪。]生穆叔豹。豹生昭子婼。婼生成子不敢。敢[校注原本敢上衍「不」字。據檀弓疏刪。]生武叔州仇。檀弓上[校注「上」原本誤作「下」。據檀弓改。]
叔肸生聲伯嬰齊。齊生叔老。老生叔弓。檀弓下。叔弓生定伯閱。閱生西巷敬叔。叔生成子還。左傳定十一年。
桓公生僖叔牙。叔牙生武仲休。休生惠伯彭。彭生皮。為叔仲氏。檀弓下。
季友生仲無佚。無佚生行父。穀梁傳文六年疏。公子友生齊仲。齊仲生無逸。無逸生行父。行父生夙。檀弓上。悼子紇生平子意如。意如生桓子斯。斯生康子肥。檀弓下。悼子紇生穆伯靖。同上。
仲遂。莊公之子東門襄仲。檀弓下。襄仲述一作遂。述與遂古字通。產子家歸父。及昭子子嬰。史記索隱。
魯大夫公之文。廣韻。
齊
太公望生丁公伋。伋生乙公得。得生祭[校注案王刻史記索隱引系本「祭」作【疒酉】。與檀弓同。而殿本作「祭」。疑「祭」或誤。]公慈母。齊太公世家索隱曰。癸公。系本作祭公慈母。譙周亦曰。祭公慈心也。慈母生哀公不臣。檀弓上疏。史記作不辰。索隱曰。系本作不臣。譙周亦作不辰。宋衷曰。哀公荒淫田遊。史作還詩以剌之也。
成公說。史記作脫。索隱曰。系本及譙周皆作說。莊公贖。史記作購。索隱曰。系家及系本竝作贖。靈公名環。莊公名光。景公名杵臼。管晏列傳索隱。簡公壬弟敬公驁。史記作平公。索隱曰。系本及譙周皆作敬。誤也。
莊仲山產敬仲夷吾。夷吾產武子鳴。鳴產桓子啟方。啟方產成子孺。孺產莊子盧。盧產悼子其夷。其夷產襄子武。武產景子耐涉。[校注「涉」原本作「步」。據史記改。下同。]耐涉產微。管氏。管晏列傳索隱。
頃公生子夏勝。勝生子石青。左傳昭二十年。
高敬仲生莊子。莊子生傾子。傾子生宣子。宣子生厚。厚生止。傾子之孫武子偃。左傳襄二十九年。昭十二年引曰頃子之孫燕。
懿伯生貞孟。貞孟生成伯高父。國氏。檀弓上。
齊大夫長孫修食邑於唐。其孫仕晉。後號唐孫氏。廣韻。
齊大夫淵湫。同上。齊臨淄[校注「淄」原本作「邑」。據廣韻改。]大夫車遽氏。又九麻。二十三魂引臨淄大夫車門遽。
陳桓子无宇產子亹。亹產子獻。獻產鞅。齊太公世家索隱。
陳僖子乞產成子常、簡子齒、宣子其夷、穆子安、廩邱子尚毉茲、子芒盈、左傳疏作鑿茲。芒子盈。惠子得。齊太公世家索隱。司馬貞云。杜預又取昭子莊以充八人之數。按系本昭子是桓子之子。成子之叔。又不名莊。又哀十四年疏。成子當疑作常。謂陳恆也。生襄子班。班生莊子伯。檀弓上。[校注「上」原本作「下」。據檀弓改。]
夷孟思。田敬仲完世家索隱。陳敬仲子。史記作孟夷。閩孟克。同上。史記作湣孟莊。孟夷子。莊子伯。同上。史記作白。宣王名辟疆。威王之子也。蘇秦列傳索隱。湣王遂。田敬仲完世家。史記作地。宣王子。司馬貞索隱曰。據世本系家。自成子至王建之滅。祗十代。
晉
武侯曼期。晉世家索隱。案武侯唐叔虞孫。晉侯燮子。史記名寧族。厲侯輻。同上。史記名福。獻侯蘇。史記名籍。索隱曰。系本及譙周皆作蘇。鄂侯郄。同上。武公莊伯子。曲沃。桓三年。定公名午。出公名鑒。史記六國表索隱。
昭公生桓子雍。[校注原本作「札桓子雍」。案史記作「桓子雍」。「札」字衍文。據刪。]注云、戴子。晉世家徐廣音義。雍、晉昭公少子也。號為戴子。雍生忌。忌生懿公驕。幽公生烈成公止。止生孝公傾欣。史記名頎。傾欣生靜公俱。史記名俱酒。以上竝晉世家索隱。
欒叔賓父。史記靖侯庶孫欒賓。正義曰。世本云。欒叔賓父也。
范氏。晉大夫隰叔之子士蒍之後。蒍生成伯缺。缺生武子會。會生文叔燮。燮生宣叔匄。匄生獻子鞅。鞅生吉射。[校注原本作「昭子吉射」。據史記刪「昭子」二字。]史記趙世家索隱。又左傳文十三年疏。士匄弟佗為司功。以官為氏。廣韻。
孫伯黶生司空頡。頡生南里叔子。子[校注原本作「叔子」。據左傳刪「叔」字。]生叔正官伯。伯生司徒公。公生曲沃正少襄。襄生司空大伯。伯生侯季子。子[校注原本作「季子」。據左傳刪「季」字。]生籍游。游生談。談生秦。昭十五年。籍秦、晉大夫籍游之孫、籍談之子。趙世家索隱。
卻豹生冀芮。芮[校注原本作「冀芮」。據左傳刪「冀」字。]生缺。缺生克。成二年。又十一年。豹生義。義生步揚。揚[校注原本作「步揚」。據左傳刪「步」字。]生蒲城鵲居。居[校注原本作「蒲城鵲居」。據左傳刪存「居」字。]生至。同上。步揚生州。成十一年。
晉大夫逝遨生桓伯林父。林父生宣伯庚。庚生獻伯偃。偃生穆伯吳。吳生寅。[校注原本作「文子寅」。據史記刪存「寅」字。]本姓荀。自荀偃將中軍。晉改中軍曰中行。因氏焉。元與智氏同祖逝遨。故智氏亦稱荀。逝遨生莊子首。首生武子罃。罃生莊子朔。朔生悼子盈。盈生文子櫟。櫟生宣子申。申生智伯瑤。趙世家索隱。
程鄭。荀氏別族。成十八年。
叔向兄弟有季夙。昭五年。
有大夫下門聰。廣韻。又姓氏書辯證。
韓萬。曲沃桓叔之子。萬生賕伯。賕伯生定伯簡。簡生輿。輿生獻子厥。史記韓世家索隱。平子名頃。宣子子也。同上。案宣子獻子之子。簡子名不信。莊子名庚。同上。案莊子簡子子。武子名啟章。康子之子。魏世家索隱。案康子莊子子。景子名虔。韓世家索隱。案景子武子之子。史記作景侯。武侯名取。同上。史記作列侯。韓宣王、昭侯之子也。蘇秦列傳索隱。
畢萬生芒季。芒季生武仲州。州即犨[校注「犨」。原本作「讐」。據左傳史記改。下同。]也。閔元年疏。又魏世家索隱。畢萬生芒。芒生季。季生武仲州。州生莊子降。[校注「降」。原本作「絳」。據樂記改。下同。]降生獻子荼。荼生簡子取。取生襄子多。此又見魏世家索隱。下句同。多生桓子駒。駒生文侯斯。樂記疏。魏錡、犨孫。宣十二年。惠王生襄王。魏世家集解。襄王名嗣。蘇秦世家索隱。襄王生昭王。魏世家索隱。昭王名遫。范睢蔡澤列傳索隱。安僖王名圉。案安僖王昭王子。安釐王生景愍王午。魏世家索隱。
公明生共孟及趙夙。夙生成季衰。衰生宣孟盾。趙世家索隱。趙夙為衰祖。穿為夙之曾孫。宣二年疏。景叔名成。趙世家索隱。案景叔趙武之子。襄子子桓子。同上。桓子名嘉。襄子之子。魏世家索隱。代成君子起。即獻侯。襄子之子。趙世家索隱。敬侯名章。成侯名種。肅侯名語。肅侯成侯子。竝見同上。又蘇秦列傳索隱曰。世本云。肅侯名言。昭王名側。樗甘列傳索隱。[校注案史記趙無昭王。此秦昭王也。原本誤。]孝成王丹生悼襄王偃。偃生今王遷。趙世家徐廣音義。
宋宋更曰睢陽。宋微子世家集解。
宋湣公生弗甫何。弗甫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甫。正考甫生孔父嘉。為宋司馬。華督殺之而絕其世。其子木金父降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為華氏所偪。奔魯。為防大夫。故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仲尼。詩那正義。
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碩甫澤。澤生季甫。甫生子僕伊與樂豫。左傳文七年。碩甫澤生夷父須。須生大司寇呂。文十八年。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石甫願繹。繹生夷甫傾。傾生東鄉克。克生西鄉士曹。曹生子罕喜。檀弓下。樂懼、戴公六世孫。成十六年。
皇父充石、戴公子。文十一年。
父督、宋戴公之孫、好父說之子。桓元年。[校注「桓元年」原本作「隱八年」。據左傳改。案隱八年疏引世本云「宋督是戴公之孫。好父說之子。華父是督之字」。]華督生世子家。家[校注原本作「世子家」。據左傳刪「世子」二字。]生華孫御事。事[校注原本作「華孫御事」。據左傳刪「華孫御」三字。]生華元右師。文十六年。世子家生秀老。[校注原本作「季老」。據左傳改。下「秀」字衍。據左傳刪。]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成十五年。
莊公生右師戊。戊生司城師。成十五年。
宋莊公孫名固、為大司馬。宋微子世家正義。
桓公生公子鱗。鱗生東鄉矔。文七年。矔原本作東鄉矔生司徒文。[校注原本衍「東鄉」「司徒」「司寇子」七字。據左傳刪。]文原本作司徒文生大司寇子奏。奏原本作司寇子奏生小司寇朱。成十五年。
桓公生向父肹。肹生司城訾守。守生小司寇鱣及合左師。同上。向戌生東鄰叔子超。超生左師眇。眇即向巢也。檀弓上。
公孫壽生大司馬虺。虺生司馬澤。成十五年。
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廣韻。
宋大夫東鄉為。同上。
宋有大夫考成方。同上。
衛宋忠曰。康叔從康徙封衛。即殷墟定昌之地。衛康叔世家索隱。
康伯名髠。宋忠曰。即王孫牟也。事周康王為大夫。同上。康伯、康叔子。摯伯。同上。史記作厖[校注「厖」原本誤作「庭」。據史記改。]伯。箕伯。同上。史記作貞伯。戴公申。閔二年疏。敬公費生橈公舟。衛康叔世家索隱。費史記作弗。橈公舟作昭公糾。司馬貞曰。系本非也。公子虔生慎公。史記。慎公父。公子適。索隱曰。系本適作虔。虔悼公也。慎公生聖公馳。史記作聲公訓。聖公生成侯不逝。史記作成侯速。索隱曰。系本作不逝。案上穆公已名遫。不可成侯更名。則系本是也。
獻公生成子當。當生文子拔。拔生朱。為公叔氏。檀弓上二見。
靈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及惠叔蘭。蘭生虎。為司寇氏。檀弓上。[校注「檀弓上」三字。原本漏注。據檀弓疏補。]公孫文子名木。彌牟其字也。檀弓下。
公孟彄靈公之子。字公孟、名彄。隱八年。
文子生簡子瑕。瑕生衛將軍文氏。檀弓上。
懿子兼生昭子舉。舉生趙陽。兼即黶也。定十四年。
孫氏出于衛[校注原本脫「衛」字。據左傳補。]武公。至林父八世。成十四年。
孔莊叔達生得閭叔穀。穀生成叔烝鉏。鉏生頃叔羅。羅生昭叔起。起生文叔圉。圉生悝。祭統疏。
秦
仲滑生飛廉。秦本紀正義。繆公名任好。秦本紀索隱。景公名后伯車。秦本紀集解。秦始皇本紀索隱。案伯車乃景公字。刺龔公生懷公及簡公悼子。[校注案史記索隱曰。「簡公名悼子。即刺龔公之子。懷公弟也。紀及系本皆以為然」。]秦始皇本紀索隱。靈公立十年。同上。史記作肅靈公。惠公生少主。同上。元獻公立二十二年。同上。武烈王十九而立。立三年。同上。始皇帝政。同上。徐廣曰。一作正。宋忠云。以正月旦生。故名正。
楚
老童生重黎及吳回。楚世家徐廣音義。陸終娶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楚世家索隱。生子六人。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宋忠曰。昆吾國名。已姓所出。昆吾者、衛是也。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宋忠曰。參胡國名。斯姓。無後。參胡者、韓是也。三曰籛鏗、是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四曰求言。是為鄶人。宋忠曰。求言名也。姬姓所出。鄶、國也。會人者、鄭是也。其五曰安。是為曹姓。宋忠曰。安名也。曹姓者、諸曹所出也。曹姓者、邾是也。六曰季連。是為芊姓。季連者、楚是也。宋忠曰。季連名也。芊姓諸楚所出。楚之先也。楚世家集解。索隱。[校注原本漏注。據史記補注上七字。]
句袒王庸。同上。就章王疵。[校注原本作「就章王執」。案史記「執」作「執疵」。索隱曰。系本無「執」字。則此以作「疵」為是。據改。]康王招。十二諸侯年表索隱。
穆王生王子揚。揚生尹。尹生令尹匄。昭十七年。
蒍艾獵是[校注「是」原本作「孫」。據左傳改。]叔敖之兄。馮是[校注原本馮字上衍「蒍子」二字。下脫「是」字。據左傳校正。]艾獵之子。襄十五年。
平王孫有田公它成。蒍子。荀子非相篇楊倞注。
屈蕩、屈建之祖父。襄二十五年杜注。
楚大夫涉其帑。廣韻。
陳宋忠曰。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陳杞世家索隱。
厲公躍。桓十二年。
宣公生子夏。夏生御叔。叔生徵舒。舒生惠子晉。晉生御寇。寇生悼子齧。昭二十三年。
鍼宜咎、陳鍼子八世孫。襄二十四年。
杞宋忠曰。杞今陳留雍邱縣。
惠公生成公及桓公。杞世家索隱。惠公史記作德公。惠公立十八年。生成公及桓公。成公立十八年。桓公立十七年。同上。徐廣音義。桓公成公之弟。襄六年。
鄭
鄭伯費是鄭悼公。穀梁傳成六年。
鄭穆公生子國發。發生子產僑簡成子。僑生子思參。參生子玉珍武子。珍生子樂卑顯莊子。為子國氏。姓氏書辯證。鄭穆公子喜字子罕。生子展舍之。舍之生子皮虎。子罕氏。同上。
子游子瑕竝公孫夏之子。駟氏。昭十九年。
蔡
平侯者、靈侯般之孫。太子友之子。管蔡世家集解。
滕宋忠云。今沛國公邱。是滕國也。
錯叔繡。文王子。漢書地理志注。齊景公亡滕。隱七年。
隱公之後。仍有六世為君。[校注「為君」二字。原本誤作「孫」。據左傳改。]同上。
考公麇元公弘、即定公文公也。趙注孟子。困學紀聞卷八。
薛
奚仲之後。任姓。杞世家索隱。[校注原本「杞」上有「宋忠云」衍文。今刪。]
曹宋忠曰。濟陽定陶縣。
悼公卒。弟露立。謚靖公。曹叔世家索
燕史記索隱曰。譙周云。系本謂燕自宣侯巳上。皆父子相傳。故無所疑。桓侯以下。竝不言屬。以其難明故也。案今系本無燕代系。宋忠依太史公書以補其闕。尋徐廣作音。尚引系本。蓋近代始散逸耳。
召穆公、康公之十六世孫。詩江漢疏。文公生懿公。史記燕世家。桓公十一年卒。文公立。索隱曰。系本以上文公為閔公。則閔與湣同。而上懿公之父又謚文公。
吳
夷昧及僚。夷昧生光。左傳昭二十七年疏。史記索隱云。僚。公羊傳以為壽夢庶子。吳越春秋曰。王僚夷昧子。與史記同。
越
越、芊姓也。與楚同祖。趙世家正義。案此指南越。
世本考證
周禮。瞽矇諷誦詩。世奠繫。注。故書奠或為帝。杜子春云。帝讀為定。其字為奠。書亦或為奠。世奠繫、謂帝繫諸侯卿大夫世本之屬是也。小史主次序先王之世。昭穆之繫。述其德行。瞽矇主誦詩。并誦世繫。以戒勸人君也。故國語曰。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怵懼其動。玄謂世之而定其繫。謂書于世本也。疏。子春解世繫。帝繫據王。即經繫也。諸侯卿大夫謂之世本。即經世也。云小史主次序先王之世昭穆之繫者。小史職云。奠繫世。辨昭穆。故知二史次序之。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繫世。辨昭穆。鄭司農云。繫世。謂帝繫世本之屬是也。云述其德行者。取義于國語云、為之昭明德是也。子春之意。與先鄭同為諫諍之事。後鄭亦不從也。國語者。按楚語云。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辭。王卒使傅之。問于申叔時。申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之。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怵懼其動。注云。先王之繫世本。使知有德者長。無德者短。子春引之者。證帝繫世本之事。後鄭云。世之而定其繫。謂書于世本。以世與繫為一事解之。又對文言之。王謂之帝繫。諸侯卿大夫謂之世本。散則通。故云書於世本。世本即帝王繫也。
王應麟漢志考證曰。世本十五篇。周官。瞽矇世奠繫。注謂世之而定其繫。謂書于世本也。國語曰。教之世。以怵懼其動。小史。定繫世。辨昭穆。注謂帝繫世本之屬。天子曰帝系。諸侯曰世本。司馬遷傳贊。世本錄黄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司馬遷采世本。劉向曰。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所記。錄黄帝以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系謚名號。凡十五篇。見史記索隱。隋志。世本王侯大夫譜二卷。又世本二卷。劉向撰。又四卷。宋衷撰。又漢初得世本。敘黄帝以來祖世所出。春秋正義云。今之世本。與司馬遷言不同。世本多誤。不足[校注原本脫「足」字。據左傳昭廿六年正義增。]依憑。顏之推曰。世本左邱明所書。此說出皇甫謐帝王世紀。而有燕王喜漢高祖。非本文也。見顏氏家訓書證篇。項氏曰。古者立氏。必告於太史。春秋之末。知果別族于太史為輔氏。後世史職既衰。宗法又亡。鄭氏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
文選趙充國頌注。引世本注云。鬼方於漢。則先零戎是也。
高似孫史略云。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黄帝以來訖春秋帝王公卿諸侯大夫譜係。太史公因之以作史記者。是後世本凡三。其一曰世本。劉向所作者。二卷。其一亦曰世本。宋衷所作者。四卷。其一曰帝譜世本‧宋均所作者。七卷。又有世本王侯大夫譜二卷。世本譜二卷。王氏注。按世本敘歷代君臣世系。是書不復見。猶有傳者。劉向宋衷宋均三家而已。予閱諸經疏。惟春秋左氏傳疏所引世本者不一。因采掇彙次為一書。題曰古世本。周益公在西府。聞予有此。面借再三。因錄本與之。益公一見曰。天下奇書。學者雋功也。予因曰。劉孝標注世說。引摯氏世本。蓋敘摯氏世家。今人欲系譜諜。依摯氏法。名之曰某氏世本。殊為古雅。益公曰。此說尤新奇。
章宗源隋經籍志考證曰。周禮。小史掌邦國之志。定世繫。辨昭穆。注曰。帝繫世本之屬。疏曰。天子謂之帝繫。諸侯謂之世本。漢書司馬遷傳贊曰。左邱明有世本。錄黄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據此則周禮疏所云。天子謂帝繫。諸侯謂世本。其說未審。漢藝文志春秋家。有世本十五篇。愚按其篇名可見者。有帝繫篇。一切經音義曰。世本有帝繫篇。謂子孫相繼續也。有氏姓篇。左傳正義。世本氏姓篇曰。任性。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有作篇。禮記鄭注。世本作曰。垂作鐘。無句作磬。女媧作笙簧。疏曰。世本作曰者。世本。書名。有作篇。其篇記諸作事。周禮注。世本作曰。相土作乘馬。又注曰。智者創物。謂始開端造器物。若世本作者也。疏曰。引世本作者。無句作磬儀狄造酒之類。論衡對作篇曰。言苟有益。雖作何害。倉頡之書。世以紀事。奚仲之車。世以自載。伯余之衣。以辟寒暑。桀之瓦屋。以辟風雨。夫不論其利害。而徒譏其造作。則倉頡之徒有非。世本十五家皆受責也。有居篇。史記索隱。系本居篇曰。吳孰哉居藩籬。又居篇曰。魏武子居魏。又居篇曰。昭子居安邑。通鑑音注曰。系本即世本。司馬避唐諱。改世為系。有謚法篇。玉海書目。沈約謚法序曰。大戴禮及世本。舊竝有謚法。而二書傳至約時。已亡其篇。史記序索隱。劉向曰。世本、古史官明於古事者之所記也。錄黄帝以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系謚名號。凡十五篇。漢志本注云。訖春秋時。顏氏家訓書證篇曰。世本左邱明所書。本注此說出皇甫謐帝王世紀。而有燕王喜漢高祖。左傳宣公正義曰。世本傳寫多誤。其本未必然。於趙夙為衰祖。穿為夙曾孫。蒍艾獵是叔敖之兄。馮是艾獵之子。魏錡乃犨孫。正義皆云多誤。昭公正義又曰。司馬遷采世本為史記。而今之世本。與遷言不同。世本多誤。不足依憑。世本曰。吳夷昧及僚。夷昧生光。史通書志篇曰。周撰世本。式辨諸宗。雜述篇曰。世本辨姓。著自周室。趙岐孟子注。引古紀世本。錄諸侯之世。滕有考公元公。疑所謂古紀者。當即周左邱明原本。史通外篇曰。楚漢之際。有好事者。錄自古帝王公侯卿大夫之世。終乎秦末。號曰世本。十五篇。此言楚漢之際所錄。與劉向言古史官所記不合。且事終秦末。不宜有燕王喜漢高祖。據隋志載世本王侯大夫譜二卷。無撰人名。又世本二卷。劉向撰。是自有兩本。一在周代。一在楚漢之際。皆十五篇。故同為二卷。劉向之撰。當是注文。宋衷撰四卷。亦注也。諸書多徵引宋衷世本注。衷又作忠。或稱宋仲子注。唐志宋衷世本[校注原本脫「世本」二字。據新唐書藝文志補。]四卷。又按史記吳世家。徐廣引系本曰。夷昧生光。[校注「夷昧生光」原本作「夷昧及僚昧夷光生」。案史記索隱原文作「徐廣引系本云。夷昧生光」。下文云「今檢系本……無此語」。作者所引蓋衍「夷昧及僚」四字。而「夷昧生光」又顛倒作「昧夷光生」。茲據史記校正。]此與左傳疏異索隱曰。今檢系本無此語。燕世家索隱。譙周曰、系本謂燕自宣侯巳上。皆父子相傳。故無所疑。[校注「燕自宣侯巳上。皆父子相傳。故無所疑」。原本作「燕自宣侯以下。皆父子相傳無及」。據史記校正。]按今系本。無燕代系。宋忠依太史公書。以補其闕。尋徐廣作音。尚引系本。蓋近代始散佚耳。據司馬貞此言。譙周徐廣所見世本乃古本。貞所見。乃宋忠撰本。
隋志不著錄者。世本別錄一卷。見唐志。帝譜世本七卷。宋均注。亦見唐志。文選西京賦注。隸首、黄帝史也。史記五帝紀索隱。伏羲神農黄帝為三皇。少昊高陽高辛唐虞、[校注原本脫「唐虞」二字。據史記補。]為五帝。始皇紀索隱。言如魚之爛。自內而出。太平御覽服章部。黄帝作旃冕。通帛為旃冕、魯昭公作弁。制素弁也。引宋均世本注。又有系本卷亡孫氏注。史記五帝紀索隱曰。孫氏注系本。以伏羲神農黄帝為三皇。少昊高陽高辛唐虞為五帝。張守節正義同引孫氏系本注。愚按隋唐二志。皆不載孫氏系本注。然司馬貞張守節竝引之。則非字誤。但其言三皇五帝。與宋均注同。又有世本譜二卷。見舊唐志。無撰人名。新唐志題王氏注。
作篇禮記明堂位正義曰。世本。書名。有作篇。其篇記諸作事。
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蒼頡沮誦。居[校注原本作「是」。據初學記改。]其職矣。初學記二十一。注云。黄帝之時。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蒼頡作書。尚書序正義。蒼頡作文字。注云。蒼頡黄帝之史。周禮外史疏。沮誦蒼頡作書。宋衷注曰。沮誦蒼頡。黄帝之史。廣韻。御覽二百二十五。[校注案御覽此卷未引此文。他卷引者。亦非世本文也。]史皇作圖。宋衷曰。史皇、黄帝臣也。圖為畫物象也。文選宣貴妃誄注。御覽七百五十。宋忠注云。謂畫地形物象。令來者可觀也。唐釋慧琳攝大乘論序音義。
容成作厤。大撓作甲子。注云。皆黄帝史官。春秋序正義。尚書舜典疏。慧琳辯正論音義。大撓造甲子。容成造厤書。皆黄帝臣也。宋忠注。呂氏春秋云。大撓、黄帝太師也。慧琳廣宏明集音義。羲和作占日。恆羲作占月。后益作占歲。宋忠曰。占其行度所至也。羲和堯臣。恆羲後益未聞也。顧野王玉篇卜部。下句又見御覽十七。隸首作數。注云。隸首、黄帝史也。文選西京賦注。算、黄帝時隸首所作也。唐釋希麟華嚴經音義。
燧人氏鑽木出火。慧琳止觀經音義。造火者、燧人也。因以為名也。唐釋玄應毗婆沙論音義。慧琳大智度論音義。黄帝作火食。顧野王玉篇食部。
神農作耒。希麟毘奈耶藥事音義。古者垂作耒耜。神農之臣也。慧琳辯正論音義。咎繇作耒耜。御覽八百二十三。垂作耨。左傳僖三十三年疏。
垂作銚。注云。銚刈也。詩臣工疏。御覽八百二十三作倕。
古以天下多水。故教人漁。希麟華嚴經音義。芒作羅網。宋忠曰。伏羲臣也。慧琳大般若經音義。又慧琳大寶積經音義。芒作網。御覽八百三十四同。宋衷注。芒庖犧臣。黄帝作冕。玄應華嚴經音義。慧琳續高僧傳音義。宋仲子云。冕、冠之有旒者。左傳桓二年疏。儀禮士冠禮疏。黄帝作冕旒。黄帝作旃冕。宋均曰。通帛為旃。冕、冠之有旒。應劭曰。周始垂旒也。御覽三百四十。又六百八十六。一云黄帝作旃。胡曹作冕。注云。胡曹。黄帝臣。左傳昭二十五[校注原本作「四」。據左傳改。]年疏。胡曹作衣。宋忠曰。黄帝臣也。慧琳無上依經音義。路史國名紀卷六。希麟毘奈耶破僧事音義。黄帝臣胡曹始作衣。伯余作衣裳。宋忠曰。黄帝臣也。[校注本條失注出處。案路史見後紀五注。又見淮南子氾論訓。作皆作製。注則許慎。非宋忠也。]於則作履。注。於則黄帝臣。草曰屝。[校注原本作「屨」。據御覽改。]麻曰履也。御覽六百九十七。
雍父作臼杵舂也。慧琳經律異論音義。一云雍父作舂。宋忠曰。雍父黄帝臣也。慧琳轉女身經音義。
共鼓貨狄作舟。注云。二人竝黄帝臣。廣韻。蓺文類聚七十一。初學記二十五。事類賦注十六。又顧野王玉篇舟部。玄應俱舍論音義。慧琳大般若經音義。舟下竝有船字。
倕作規矩準繩。宋忠曰。倕、舜臣也。顧野王玉篇水部。宋忠注。繩所以取直也。慧琳廣宏明集音義。
胲作服牛。注云。黄帝臣。又云。少昊時人。始駕牛。御覽八百九十九。初學記二十九。又希麟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儀音義。作骸服牛。乘馭馬。希麟六波羅密多經音義。作黄帝臣得仙服牛。
相土作乘馬。楊倞荀子注。
黄帝世伶倫作樂。大乘基妙法蓮花經音義。宓羲作瑟。[校注案本條見爾雅釋樂疏。御覽五百七十六、風俗通義、通典樂四原本漏注。]神農作琴。樂記正義。風俗通義。通志樂略。初學記十六。希麟華嚴經音義。庖羲氏始作瑟。隨作笙。象鳳皇之身。正月音也。慧琳大哀經音義。蓺文類聚四十四。隋作笙。通志樂略作笙條。引有未知何代人也一句。隨作竽。廣韻。文選注。御覽五百八十一。無句作磬。女媧作笙簧。宋忠曰。女媧黄帝臣。風俗通。明堂位注。文選長笛賦注。御覽五百八十一。顧野王玉篇磬部作毋勾。慧琳三劫三千佛名音義作毋勾氏。通志樂略引云。磬。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又曰。無句作磬。垂作鐘。風俗通。明堂位注。通志樂略云。垂黄帝工人。夷作鼓。通典。通志樂略作鼓條。簫、舜所造。通志略。夔作樂。初學記十五蘇成公造箎。吹孔有觜如酸棗。蘇成公平王時諸侯。原案下二句。疑是宋仲子注文。風俗通聲音。詩向人斯疏。御覽五百八十。玄應立世阿毘曇論音義。蘇辛公作箎。塤、暴辛公所造。亦不知何人。通志樂略引此二句。周畿內有暴國之君。豈其時人也。本作壎。音許袁切。圍五寸半。[校注「半」原本脫。據御覽補。]長三寸半。凡六孔。[校注「孔」原本誤作「寸」。據御覽改。]宋均注曰。暴公。[校注原本作「暴國公」。據御覽改。]周平王諸侯。暴辛公燒土為之。風俗通聲音卷。詩何人斯疏。文選長笛賦注。御覽五百八十一。箜篌、師延所作。靡靡之音也。希麟普賢菩薩念誦法音義。出於濮上。取空國之侯名也。希麟毘奈耶藥事音義。
蚩尤作兵。宋忠注云。蚩尤黄帝臣也。慧琳大般若經音義。蚩尤以金作兵器。注。蚩尤神農臣也。御覽二百七十。揮作弓。夷牟作矢。注云。揮夷牟黄帝臣。初學記二十二。蓺文類聚六十。禮射義疏。事類賦注十三。御覽三百四十七。三百四十九。逢蒙作射。蓺文類聚七十四。季[校注原本作「帝」。據史記改。]佇作甲。史記夏本紀索隱。杼作甲。[校注「甲」初學記作「輿」。]注云。少康子名杼也。甲鎧也。墨子同。[校注案此注引自御覽。而有異同。原注作「宋衷曰。少康之子輿也。甲鎧也。墨子同」。初學記引宋注作「輿少康子」。]初學記二十二。御覽三百五十三。[校注案御覽此卷未引杼作甲。]又三百五十五。
奚仲作車。山海經注。御覽七百七十三。宋忠曰。夏禹時人也。黄帝時巳有造車駕。此復言作者。為車正也。顧野王玉篇車部。韓哀侯作御。文選聖主得賢臣頌注。漢書注無侯字。希麟毘奈耶破僧事音義。作骸服牛。相王乘。韓哀作馭也。宋衷曰。韓哀、韓文侯也。時已有御。此復言作者。加其精巧也。漢書注。
祝融作市。初學記二十四。巫咸作筮。周禮龜人疏。初學記二十。希麟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音義。巫彭作醫。山海經注。烏曹作博。文選博奕論。玄應維摩詰經音義作簙。
鯀作城郭。禮祭法疏。大乘基妙法蓮花經音義。慧琳續高僧傳音義。骨系作城。堯使禹作宮室。[校注案初學記無「堯使」二字。御覽無「室」字。]初學記二十四。御覽一百七十三。希麟新華嚴經音義。禹作宮室。伯益作井。初學記六。又云。亦云黄帝見百物始穿井。慧琳續高僧傳音義。又御覽一百八十九作伯夷。[校注案御覽亦作「伯益」。]昆吾作陶。宋忠曰。夏桀臣也。慧琳大寶積經序音義。
儀狄始作酒醪。[校注案原本作「帝女儀狄作酒醪」。據初學記御覽校正。]變五味。注云。夏禹之臣。[校注案初學記御覽皆無此注。]初學記二十六。御覽八百四十三。宋忠注。儀狄禹時人也。慧琳廣宏明集音義。無帝女二字。杜康造酒。書酒誥正義。少康作秫酒。初學記二十六。御覽八百四十三。宿沙作煑鹽。宋衷曰。宿沙衛。齊靈公臣。齊濱海。故為魚鹽之利。御覽八百六十五。少康初作箕帚。宋忠云。少康、夏后相之子。帚、掃糞也。少康即杜康也。葬長垣。慧琳攝大乘論音義。又御覽七百六十五。無初字。紂為玉牀。御覽七百單六。榮案玉牀疑玉杯之誤。武王作翣。初學記二十四。御覽五十二。事類賦十四。秦穆公作沐。御覽三百九十五。公輸作石磑。後漢書張衡傳注。玄應四分律音義。斑輸作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