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
牛马互无
外道计无因无果。若言父母是众生因者。男女当具二根。又眼见男女不似父母等。第三计各异互无。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
随缘方便及息二边。俱明三止三观
随缘三止者。着空心息名止息止。心住中道名停止义。中道非边。是不止止义。三观可解息二边三止者。不着空假名止息止。心冥中道名停止止。中道非止非不止是不止止。观亦可解。
对斥小乘
斥云。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不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借彼知见之名。非全用义
经曰。云何为知自饿法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五热灸身等。云何不见菩萨。不见一人。行如是行得正解脱。亦知亦见者。为见众生。行於邪法必堕地狱。是名为见。知诸众生。从地狱出生於人中。若能修行得入解脱。又亦知亦见者。见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是名为见。云何为知。知诸如来不入涅盘。经中广解。
天亲无着
金刚论。
下之二句。复疎三谛
百非中四句之二也。以无有相貌句是三谛义。记云。无边无中故是三也。若三俱亡乃是绝四离百。
大论二十二云。菩萨修十善。各有五心。谓下。中。上。上上。上中上。初发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为百福
五心。下(一)。中(二)。上(三)。上上(四)。中上(五)。
有五差别故。所谓人天及以四教
五种布施即五差别。净名疏释云。若持戒。恭敬。慈心。大福。自舍财。亦教他修福。如是等施皆人檀也。若胜品十善。持戒精进。恭敬听法。慈心孝顺。华香续明。皆天檀也。此皆事施。果报不同。三藏二乘观谛缘。菩萨观无常。舍身命财。如代鸽等。并藏檀也。通教体三事皆空。愍众生故舍身命财。别教行人种种施。圆教舍身者。生死后际等观。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命财亦尔。檀即佛性。大品云。一切法趣檀。已上并四教施也。后成佛时。五种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但云愿摄。其义则通
如云菩萨为菩提故。离杀害心。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众生得寿命长。有大势力。获大神通。以是愿故。成佛之时。国士所有一切众生得寿命长。有势力。获神通。又菩萨离盗心。与众生共之。愿诸佛土纯是七宝。故成佛时。国土纯是七宝。众生富足。乃至远离邪见。与众生共之。菩萨成佛时。世界众生悉得受持摩诃般若波罗蜜。言通者。无五差别异。
观因缘智四种不同
下智观之得声闻乘。乃至上上智观之得佛乘。四智对四教准知。
论。种种行类相貌
智论七十二云。三事何异。有人言行。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菩萨。身口意异於他人。以此表甚深智慧也。类者。分别知诸菩萨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非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耶。相貌者。除行类。种种因缘得知阿[鞥-合+(白-日+田)]跋致相。
不决臧否
下音鄙。语出毛诗荡之什。诗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臧善否非。郑玄笺云。不知善否。乃是不识是非之义耳。
慧单而智复
加一切成复。
且约前二
藏通。
若单约境。准智可知
若境是自境。名自性境。因智故境。名他性境。境智因缘名共性境。离境离智名无因境。
庄云。天其运乎
天运篇也。运。广雅云。转也。注云。不运而自行。
地其处乎
不处而自止。
日月诤於所乎
正文所争不争所而自代谢。
孰主张是。孰纪纲是
皆自尔也。记作氏。误。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
无则无所能推。有则各自有事。然则无事事而推行。是者谁乎哉。各自行耳。已上并郭象注耳。
老计守雌
道经曰。知雄守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犹归於婴儿。注云。雄以喻尊。雌以喻卑。去尊就卑。归老於婴儿。无所知也。
君弱臣强至二教
下文云。三藏从无明生。不由真起。此自性邪。见通教真是不生生。一切惑苦灭。此惑是由不生。此他性邪见。此界内惑。以惑为自。以真为他界外。以法性为自。无明为他。别教计黎耶生法。此执他性。圆教计法性生法。此计自性。前君弱臣强。今君强臣弱。
生等对四教精进
若二藏相应即生生精进。乃至圆教不生不生精进。
无言菩萨
大集第十三云。王舍城师子将军。生一子不啼泣。乃至七日眼不瞬。人谓之痖。父母立字名无言。后见佛广现神变等。无言即契理也。
论。作四说性执久破
与下化他境意同。下记云。自行若满必须化他。
一一悉中皆四说
下化他境中。一一悉中。各引四悉文证。
於一名下说无量义
涅盘三十一云。犹如涅盘。亦名无生。亦名无出。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乃至亦名吉祥。
以蜈蚣等用喻独头
疏云。蜈蚣譬戏论嗔。守宫百足兀然譬独头无明。今记文以蜈蚣喻独头。似误。
三昧乐意成身。即三四五地心寂不动
生方便土。须已辨地也。今见等地而言成身者。或是超人。或是以空三昧且摄之耳。或是果中预谈因位。或以前而例后详之。
岂圆六根更入别位
三种意生摄别地。前斯为正意。若摄圆者。断通惑尽则摄入三昧乐。断尘沙则摄入觉法自性等位。然六根净位非次第人。故云岂入别耳。
是二中间即是中道
中间是指名色等五支苦果也。苦道即法身名中道。
六因四缘
因缘名义亦欲略知。今依俱舍出之。六因者。一能作因。谓一切无为法皆为能作因。二俱有因。如四相望本法互相假藉。本法为因。四相为果。四相为因。本法为果。俱时而有故名俱有因。如心王与心所亦互为也。三同类因。如过去善五蕴与现在善五蕴为同类因。现在善五蕴与过去善五蕴为等流果。又如过去解脱戒为同类因。今别脱戒与未来别脱戒为等流果。四相应因。此唯心所法。谓心王心所起必同时。五义平等。同一所依。同一所缘。同一行相。同一时业。更相随顺。义用相应。故名相应也。互为果边名为俱有。若相应边名相应也。五徧行因。谓苦谛下有五烦恼。即苦下五见疑无明。集下二见疑无明。此十一俱三义。一徧缘五部。二徧随眠五部。三徧与五部染法为因。此因为染污。能与五部染法为因名徧行(去声)。或徧缘五部名徧行(平声)。行即满也。六异熟因。谓能招果熟故名异熟因。三性之中但取善不善。就善法中唯取有漏善为异熟因。为无漏善破坏三有。不招异熟。非因也。为无记劣。不招异熟。言四缘者。一因缘。谓因如是缘故名因缘。缘以前六因中后之五因为体。唯除能作因。二等无间缘。谓前念心心所法齐等。与后心心所法为缘。或可后念心心所法齐等。因前念心心所法为缘。故云等无间缘。言等者。徧依及果。三所缘缘。所缘二字属境。缘之一字属心。谓心所缘法性劣。执境方生。犹劣人非杖不起。四增上缘。谓前六因中第一能作因即是增上缘体。故一切法皆增上缘○又婆沙中因缘相摄。初六因摄四缘。能作因摄三缘。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余五因摄因缘。缘谓俱有。同类相应。徧行异熟。又四缘摄六因。因缘缘摄五。谓异熟.俱有.相应.同类.徧行。若等无间缘.所缘缘。无因可摄。能作因摄增上缘。
楞伽第四佛语心品
心品第三云。於彼演说大乘。皆是如来地。十地则为初。初地则为八。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既云为次。所以互融。恐人疑今记文写者误。故捡经以决之。
为渐为顿
大慧问为渐净为顿净。佛言。是渐净非顿净。譬如陶师造器。渐成非顿。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
现流
经谓渐顿之化。佛从法性显现流出。
顿现一切
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而无分别。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一切无相境界而无分别。乃至云。报佛亦尔。於色究竟天。顿能成熟一切众生。令修诸行。
五种种性佛
经云。若有闻说一一法自心显现。不思议境。不惊不怖。此是如来乘性。既云不惊怖。则是菩萨性也。经中不言菩萨性。
声闻
经云。若闻说蕴处界。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乃至我生已尽等。此是声闻性。
缘觉
经云。若闻缘觉乘。举身毛竖。悲泣流泪。舍离愦闹。或闻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是名缘觉。今记不列缘觉。
不定
经云。不定性者。谓闻三种。谓佛及声闻.缘觉。随生信解。而顺修习。而成大慧。
无性
彼经四卷。成部文中无无性。只有各别性耳。各别中又说声闻。
五法
谓相.名.妄想.如如.正智。相者。形相色像等。名者。有如是相。名为缾等。妄想者。有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缾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如如者。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彼如是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是名正智。
及三自性
妄计自性。谓计自性从相生。於种类显现生计着故。二缘起自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自性。三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二分别自性圣智。
二无我
人无我。法无我。
论。十地为如佛
大论五十中解云。菩萨坐七宝菩提树下。入第十地。名为法云。譬如大云澍雨。连下无间。心自然生无量无边清净诸佛法。乃至云降魔放光具十力等。十方诸佛大声唱言。某方某国某甲菩萨坐於道场。具佛事。是名十地当如佛。
乐定乐慧。转世现信解见得身证
此一说。未知记主据何处文耶。盖以乐定乐慧。自是上流般中一位开出。又复身证不入学人之位。此说与下文俱舍问答相违。学者辩之。
无学为九乃至不坏法
死至骨想是俱解脱之因。故果有神通。
一间
俱舍颂云。断惑八品一生名一间。疏释云。间为间隔。为有一生为间隔不证圆寂。
退护思住达
五字下各有一法字。谓退法乃至达法。
问。何缘身证不预其数
连上文。是俱舍语也。此问者是问学人十八中何不云身证。俱舍颂云。得灭定不还。转名为身证。彼释云。若不还果修灭定。转名身证。灭定无身。由身证得故名身证。故答之。灭定有漏。不是依因。故不预数。今记中於三果开为十一。内有身证。俱舍则无。或恐是误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
下一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