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国野史、秘史

"神行太保"罗炳辉的传奇人生

罗炳辉(1897――1946),原名罗德富,字宿星,云南省彝良县人。1915年入滇军当兵,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领导江西省吉安县靖卫大队起义,先后担任红六军第二旅旅长、第十二军军长、福建军区总指挥兼第二十二军军长、第九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员、第二师副师长、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解放时期,担任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1946年6月,在指挥收复枣庄战斗后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九岁。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中惟一牺牲在解放时期的一位。

罗炳辉一生充满传奇

他早年加入滇军,先后参加护国讨袁、北伐诸役、红军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从未打过败仗,陈毅称之为"常胜将军"。

他身材魁梧,虎背熊腰,无论是当士兵还是当将军,都喜欢亲临一线,每当战事危急或胶着的时候,总是披坚执锐,冲杀往来于敌阵之中。但是,他身经百战,负过伤,挂过彩,都有惊无险,军中战友视为"福将"。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他与彭德怀、林彪齐名,但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的军事才能和指挥风格。他特别擅长游击战术,善于不露破绽地牵着敌军主力兜圈、游刃有余地穿插于敌人密集军团的缝隙之间。毛泽东经常把诱敌、牵敌和佯动的重担交给他,他的兵团也被称为"战略支队"。

他为报仇,千里投军,但在旧军队虽然官至团长,也不能避免破人亡,他从自身的遭遇中悟出穷人想翻身要找共产党的道理,于是在革命的最低潮率军起义,投入朱毛麾下,从此成为威震遐迩的战将。他的故事被改编为著名电影《从奴隶到将军》。

他为新中国拼杀了一生,却在新中国诞生前的隆隆炮声中因病去世。他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牺牲的最高职务的将领。

从彝良到昆明,罗炳辉步行一千二百余里,走了十五天。他抛妻别子、远离故土只有一个心愿:投军当官,誓报仇。但是,他官至团长仍然破人亡,他的母亲被迫害至死,父亲受屈下狱,妻子被迫改嫁

不是彝良原籍人。罗炳辉祖籍湖南邵阳,后来转徙四川隆昌,最后移居云南彝良。这里是汉、苗、彝等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矛盾、土客籍矛盾十分尖锐。由于迭遭变乱,特别是受到当地邪恶势力的勒索、盘剥,本来资产殷实的罗逐代没落,到罗炳辉父亲罗守清这一代时,已经一贫如洗,只有靠当佃户、打短工,维持一的生计。

面对邪恶势力的敲诈和凌辱,罗炳辉父子有着不同的态度。

罗守清生有三儿一女,上有老下有小,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衣食无虞,老少平安,因此把谨小慎微、逆来顺受作为处事之道。逢年过节,他提前给地主送礼;东有事,他主动去帮工;春荒借种,小斗小秤,缺斤少两,他不吱一声;秋后交租,大斗大秤,他把泪水吞进肚子里。

罗炳辉是罗守清的长子,生来一副火暴性格,遇事争强斗狠,宁可流血断头也不愿含屈受辱,他最反感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对于具有反叛性格的儿子,罗守清非常不放心,认为他不安分的个性迟早会给庭带来灾祸。他的预感很快演变为现实。

十一岁那年,罗炳辉站在门口往外泼水,差点淋到了一个过路的恶霸身上。

恶霸破口大骂:"贱种,你瞎眼啦!"

罗炳辉道歉的话到了口边又咽了回去,犟嘴道:"谁叫你走路不长眼睛!"

"你个干娃,现在就敢太岁头上动土,长大了还得了!"恶霸伸手抓罗炳辉。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罗炳辉机灵,窜出几丈远,边跑边回头还嘴:"是老子泼的水,看你能怎么样!"

恶霸追不上罗炳辉,当然不能把他怎么样,伤了面子的恶霸,恼羞成怒,转身揪住罗守清,"啪""啪""啪",连抽三个大耳光。罗守清忍气吞声地赔小心,乡邻们也出来劝解,好容易才把恶霸打发走。

罗炳辉知道自己闯了祸,在外面躲了一天,天黑了才蹑手蹑脚地溜回,谁知一进门,就被守候已久的罗守清揪住头皮,挨了一顿暴打。罗炳辉望着父亲肿了半边的脸和在一旁哭泣的母亲,答应以后再不惹事。

人不惹事事惹人

人不惹事事惹人。在罗炳辉十二岁那年,偏坡寨一个劣绅见罗守清软弱可欺,捏造罪名进行敲诈。罗守清四处托人说情,好容易把劣绅请到里,准备花上一笔钱息事宁人。明眼人谁都知道劣绅以强凌弱,可劣绅仍然态度强横,不依不饶。罗守清钱没少花,仍然落下理屈的名声。

罗炳辉实在忍不住了,对父亲说:"拿钱塞狗洞,不如去打官司。"

"你骂谁是狗?"劣绅跳起来,提起板凳打人。

罗炳辉一个箭步,跑出屋子。

劣绅边追边骂:"老子在这个地方比任何人都要高跳三尺!"

罗炳辉连跑连叫:"老子长大以后,要削平你三尺之躯!"

再次闯祸的罗炳辉没有回,他不是怕挨打,而是不服这口气。他赶到县城,在一个亲戚的帮助下,把劣绅告上法庭。县官一看状纸就明白这是一桩明目张胆的敲诈案,但原告是个衣不遮体的穷娃子,被告却是有钱有势的乡绅。在审理时,县官不敢秉公断案,胡乱应付了两句,就宣布退堂。

一个十二岁的干娃敢跟豪绅斗法,对簿公堂,虽然只是打了个平手,但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新闻,人们议论纷纷。

有钱人说:"这个娃娃吃了雷公胆,非弄死他不可!"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乡邻们赞许地说:"这个娃娃不好惹,是个做大事的样!"

罗炳辉的母亲含着泪水鼓励他:"孩子,你快快长大,替爹娘出一口气,我们就是死了也能合上眼睛。"

罗守清则是既惊异又恐惧:"这个败子倔强的脾气恐怕一生都改不了,不能留在里,得把他分出去。"他这次没有打骂回的罗炳辉,而是热心地开始张罗儿子的婚事。

那年,罗炳辉才十三岁,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像个成年的小伙子,但毕竟是情窦未开的少年,根本不知道拜天地、进洞房意味着什么。长辈的打趣、大人的调侃、伙伴的玩笑,弄得他不好意思,干脆逃出洞房,在外面躲了起来。罗守清和人整整找了一夜,第二天拂晓才在柴房里找到酣睡未醒的罗炳辉,好说歹说,把他哄进,可是他死活不进洞房。又用了两天时间,在母亲和新娘眼泪的感化下,他勉强答应不再睡柴房。

不久,罗守清不顾妻子的反对,请来亲友做证,正式分手,让儿子自立门户。

光阴荏苒,春秋代序,一晃过了五年。分别过的罗守清父子无论怎样勤巴苦做和忍气吞声,仍然生活在困窘和凌辱之中。没有土地,没有靠山,他们匍匐于社会的最底层,是经济上和政治上双重的奴隶。

奴隶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听从命运的摆布,当一个顺奴,在困窘和沉默中死亡;要么走上叛逆的道路,在爆发和抗争中争取生存。

罗炳辉不甘心一辈子做奴隶,也没有认识到反抗才能生存的道理,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当兵,希望通过征战沙场换取功名,然后改变自己和庭的社会地位,把压在罗头上的恶霸劣绅统统掀翻在地。

1915年初冬的一个早晨,罗炳辉吻了吻两岁的儿子,与妻子挥手告别,踏上了投军的路程。

彝良位于云南东北部的偏远山区,距省城有千里之遥,沿途均是崇山峻岭。从未出过远门的罗炳辉凭着一股韧劲,徒步向山外走去。第一天,他走了一百二十里路,到达昭通城。在昭通,遇到一个熟人。异乡遇故人,他格外兴奋,全无防范之心,结果所有盘缠均被拐走。罗炳辉没有气馁,他靠典当衣服换饭吃,回返六十里,找到一个亲戚,借了十五块银元,再次上路。

上路不久,罗炳辉被岳父追上。

"姑爷,回去照顾孩子吧!你走了,她们孤儿寡母怎么生活呀?"他岳父已经年近七旬,满头银发在寒风中飘动,脸上流着辛酸的眼泪,拉着他的手不肯松开。

"我当兵就是为了让她们过上舒心的日子,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我总是要回来的!"罗炳辉硬着心肠离开岳父,日夜兼程朝昆明赶去。

一路上山重水复,风雨交加,沿途多次遭遇强盗、山贼,身上的盘缠又被抢得精光,罗炳辉咬紧牙关,决不回头,他又花了十二天的时间,徒步赶了一千一百多里,到达昆明。到达昆明时,他已衣衫褴褛,满面尘土,形同乞丐。

当时,滇军招兵非常严格,除了身体好、肯吃苦和没有不良嗜好外,还要至少有两殷实铺面作担保。罗炳辉在昆明举目无亲,哪里去找担保人,一下子陷入困境。他只好先打工度日。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罗炳辉身材魁梧,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一个人能抵两个人用。东都争相雇他,有的还开出增加工钱、升他为领班等优厚条件。

罗炳辉说:"我给你们干活,可以不要工钱,只要你们能给我当担保就行。"

谁敢给一个陌生人做担保?东都不敢答应他的条件。久而久之,周围的人都知道罗炳辉是"兵痴"。

有好心人出主意,要他到滇军去给伙夫当下手,说是先混个面熟,也许知根知底后,滇军可以免去铺面担保这一条。罗炳辉觉得有理,去找伙夫,承诺不要工钱,免费为他打工,只求他方便的时候给长官递过话。伙夫答应了。罗炳辉满怀希望地在厨房在干了一个多月,活没少干,人面也混熟了,但接触的都是士兵,最大的官也就是个班长,根本没有传话的权力。

又有人对他说,去给马夫打工,马夫与伙夫不一样,接触的都是当官的。罗炳辉一听在理,又去给马夫当下手。他精心饲养马匹,把马厩、马鞍打扫得干干净净,没事就到马场转悠,希望能碰到长官。皇天不负有心人,十几天以后,他还真的遇见的前来查马的警卫炮兵大队长龙云。

你是几时当的兵

"你是几时当的兵?"大队长很满意马厩的工作,随口问到。

"我这次出征很有可能回不来,但我有信心打赢这一仗。如果我牺牲了,为人民而死是值得的,也是光荣的。我一生从没有为个人问题向党提出过任何要求,现在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女儿。"罗炳辉将九岁的镇涛推到陈毅面前,怜惜地说:"这孩子从出生起,就很少得到父母的抚爱,没有一个固定的环境让她学习,我总在前线忙碌,顾不上照顾她。倘若我不能活着回来,请你收养她,特别是要供她读书。我从小吃苦,饱尝没有文化的苦处。"

陈毅听了非常意外,握着罗炳辉的手,责怪道:"炳辉同志,你怎么能这样想?你打完胜仗,一定要回来。你是个有名的常胜将军,我准备欢迎你凯旋归来。"

罗炳辉信赖地望着陈毅。他与陈毅结交于1930年,十几年来一直是好战友、好搭档,好朋友。

陈毅停了一会,又说:"炳辉同志,你放心去吧。退一万步说,如果你发生了意外,请相信我陈毅,你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

回到里,罗炳辉把妻子张明秀和孩子们叫到身边,嘱咐道:"如果我活不到全国解放那一天,你们一定要回云南老去,替我为你们的祖父母扫墓。你们要告诉乡亲们,我罗炳辉心里最爱父母,最爱乡。"

说完,罗炳辉站起身来,如释重负:"好了,现在了无牵挂,可以专心打好这一仗!"

在妻儿的担忧中,罗炳辉走上了最后的行程。

枣庄之战成为他最后的绝唱。在他的指挥下,仅用十一天就解放枣庄,扭转了鲁南一度十分被动的局势。16日,在攻克枣庄后,他又在峄县指挥所主持召开军事会议,作出新的战斗部署。会开到深夜。散会后,罗炳辉突然发烧,昏迷不醒。

21日,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参谋长宋时轮护送罗炳辉离开峄县,向后方转移。途经兰陵镇时,罗炳辉出现虚脱的症状。韦国清等人商量后,将罗炳辉就近安置到兰陵酒厂后院进行抢救。下午五时许,罗炳辉的心脏停止跳动,逝世时年仅四十九岁。

罗炳辉倒在了黎明前的晨曦之中,他和千千万万烈士一样,没有能听到共和国成立的隆隆礼炮,没有畅饮庆功的美酒,没有走上授衔的红地毯。但是,他们并不遗憾。他们虽然征战不归,马革裹尸,但走得充实,走得从容,走得安详。

罗炳辉生前经常讲:"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是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

将星陨落,全党同悲。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