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将相和出自哪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写的《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小说的96回也有叙述。
在《东周列国志》中,九十六回合是蔺相如两屈秦王,着重介绍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而负荆请罪的故事没有涉及。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故事基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于赵国之间的一次政治交锋。赵王偶然得到一块奇世珍宝和氏璧,当时秦国的政治主宰者秦始皇嬴政一方面想得到这块好玉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机会来试探试探赵国。赵王踌躇不定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舍人蔺相如愿意出使秦国并答应赵国一定将和氏璧带回来,最终蔺相如果然是成功带回来和氏璧。而后又随赵王在渑池那里和秦王见面,秦王屡屡用言语和陷阱来攻击赵王,最终都被蔺相如巧妙化解。
下面故事进入高潮,蔺相如回国后,被封为上卿,位高权重。让赵国老将廉颇很是嫉妒和不服气,廉颇觉得自己常年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区区蔺相如就只是耍耍嘴皮子,赵王竟然封他的官比自己还高。廉颇心中的不满全都发泄在蔺相如身上,蔺相如却处处躲避谦让廉颇,不和廉颇争高下。蔺相如的门人问蔺相如为何怕廉颇,蔺相如解释说自己并非是怕廉颇大将军,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危做长远的考虑。两军相战,总有一伤,亦或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自己和廉颇无论哪一个受伤害,对赵国的安慰都是极大的威胁,秦国就会趁虚而入。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后,廉颇亲自背负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
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宽容都被后人广为传颂。
将相和三个故事
将相和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是说战国期间,赵国的国君得到了一块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和氏璧”,又称“荆虹”,是个绝世珍宝。秦国的秦始皇听说后就非常想把和氏璧占为己有,便想了个方法,派了个使者到赵国和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和赵王交换和氏璧。赵王知道这是个陷阱,和氏璧一旦到秦始皇手里肯定是一去不复返,踌躇之际。舍人蔺相如经推荐,代表赵王出使秦国,并许诺一定完璧归赵。蔺相如到了秦国见秦王果然没有用城换玉之意便以人玉俱焚来威胁秦王,最终为赵王保下了这块和氏璧,安全回国。
渑池之会讲述的是公元前279年秦王和赵惠王约在渑池(今在河南)见面会谈。赵王不敢去,蔺相如便主动请缨,鼓励并陪同赵王一起去,秦王强迫赵王鼓瑟,并向赵王要城十五座,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也让秦王击矢并让秦王用国来换赵国的城池,不仅保护了赵王的安危还让赵王保存了颜面。
负荆请罪讲述的是渑池之会后,赵王回国很是欢喜,册封蔺相如为上卿。官位略高于廉颇,廉颇是征战多年劳苦功高的老将军,竟还不如一个文弱书生,廉颇心中甚是不服气,就老是想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对廉颇却很客气,也不和廉颇计较还总是躲着廉颇,忍让廉颇。蔺相如的门人以为蔺相如怕廉颇,蔺相如和门人说,自己不是惧怕廉颇,而是赵国现在军事方面依仗廉颇,治国方面依靠自己,如果自己和廉颇被挑拨了,只会对赵国的安危造成威胁。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里后,廉颇羞愧难当,便背着荆条跪在蔺相如门外请求蔺相如的原谅,蔺相如热情地接待了廉颇,两人共同守卫赵国平。
将相和的将指的是
将相和是一个关于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蔺相如是赵国的丞相,那将相和的将自然指的是赵国的战国四大名将廉颇大将军。
战国时期,齐国和秦国分别为东西方的兵强马壮之国。秦国的秦始皇一直想统一六国,扩大自己的势力,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韩国和赵国。秦始皇多次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军廉颇率领赵军每每挫败秦军,使得秦国只能更改战略方案。秦国和赵国于公元前285年讲和。公元前283年,秦国和韩燕魏赵组成盟军去攻打齐国,廉颇就是在那一战中扬威立功,名声大噪。廉颇班师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同年赵王得和氏璧,秦国提出以十五城池换和氏璧,赵国派经缪贤向惠文王推荐的舍人蔺相如去秦国和秦王谈判。蔺相如最终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而后蔺相如又在赵王与亲王的渑池之会中凭借自己的大智大勇立下大功,赵王回国后立即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略高廉颇。廉颇是个习武之人,心中觉得对蔺相如不服气自然是要大大方方的发泄出来的。便处处与蔺相如争高下,四处扬言要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的宽容和长远之见,让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便立马登门负荆请罪。
廉颇作为一个大将军,为人勇猛善战,有胆有识。作为一个赵国的臣子忠心报国,知错就改,真诚豪爽,和蔺相如一起保卫赵国。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丈夫。
将相和是哪国人
将相和是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赵国上卿蔺相如,赵国大将军廉颇,赵国国君赵惠王,秦国国君秦始皇。
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一个奇世好玉“和氏璧”。秦王正愁着没有机会占赵国的便宜,秦王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了。于是秦王便派了个使者去和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赵王手里的和氏璧。秦王的心思就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赵王不想去,可是赵王又不敢不去。万一秦始皇以此为发兵理由,那赵国的百姓就遭殃了。赵王很着急,这时候,足智多谋的蔺相如被缪贤推荐上来了,并向赵王表示愿意代替赵王走这一趟,并许诺赵王,一定会把和氏璧带回来的。最终蔺相如果然不辱使命,成功带回和氏璧。
秦王一计不成又想一计,再约赵王见面。在渑池,这次,蔺相如又陪同赵王前往。蔺相如没有让秦始皇占到赵王半分便宜。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当时赵国的大将军廉颇心中不服气得很,因为他觉得蔺相如功劳根本没有自己大,自己每次都是拼了命去作战,蔺相如就动动嘴皮子竟然官位比自己还高。于是廉颇便想处处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并不和廉颇计较,很忍让廉颇。当廉颇知道蔺相如是为了赵国的安危而不像自己一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心中羞愧难当,便有了后来的负荆请罪的故事。
文攻武略之将相和
将相和是一个典型的讲述有容乃大的故事。文是蔺相如,武是廉颇,一文一武,共同保卫赵国。
蔺相如原先是缪贤家的一个舍人,因为秦国秦始皇提出要用十五座城池和赵王换赵王的和氏璧,赵王不敢前去。缪贤便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因为在缪贤家里的时候,缪贤就看出蔺相如是个不平凡的人,胆识过人。蔺相如完璧归赵后又陪同赵王赴渑池之约,自己的才华完全被挖掘,完全开启了自己的政治道路。秦始皇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见到蔺相如的胆识和智谋后,不敢再轻易打赵国的主意,和秦国的谋士们从长计议,蔺相如的智慧大大延缓了赵国的灭亡。在后来的长平之战中,赵王受到挑拨弃老将廉颇不用,而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蔺相如大力阻止,但是君臣有别,决定权毕竟是在君主手中的,赵王最终选择赵括,直接加速自己的灭亡,蔺相如力阻赵括的智慧也广为后人赞扬。
廉颇是在秦王联盟韩燕魏赵一起攻打齐国的那一战中立威扬名,班师回朝,官拜上卿。多年的征战让廉颇对各国的军事力量了如指掌,从战经验丰富,屡败秦军,破燕败魏。保卫赵国多年,秦始皇都对他惧怕三分。
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就相当于有了双重保障,狠狠延缓了赵国的灭亡。而蔺相如对廉颇的忍让和廉颇的忠心耿耿对赵国来说都是道坚不可摧的铁门。
将相和中的将指
将相和是一个关于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蔺相如是赵国的丞相,那将相和的将自然指的是赵国的战国四大名将廉颇大将军。
战国时期,齐国和秦国分别为东西方的兵强马壮之国。秦国的秦始皇一直想统一六国,扩大自己的势力,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韩国和赵国。秦始皇多次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军廉颇率领赵军每每挫败秦军,使得秦国只能更改战略方案。秦国和赵国于公元前285年讲和。公元前283年,秦国和韩燕魏赵组成盟军去攻打齐国,廉颇就是在那一战中扬威立功,名声大噪。廉颇班师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同年赵王得和氏璧,秦国提出以十五城池换和氏璧,赵国派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的舍人蔺相如去秦国和秦王谈判。蔺相如最终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而后蔺相如又在赵王与秦王的渑池之会中凭借自己的大智大勇立下大功,赵王回国后立即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略高廉颇。廉颇是个习武之人,心中对蔺相如不服气自然是要发泄出来的。便处处与蔺相如争高下,四处扬言要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的宽容和长远之见,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立马登门负荆请罪。
廉颇作为一个大将军,为人勇猛善战,有胆有识。作为一个赵国的臣子忠心报国,知错就改,真诚豪爽,和蔺相如一起保卫赵国。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