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姜维墩
姜维墩遗迹在今甘肃省临洮县的城东岳麓山顶。地势颇高,可以俯瞰整个临洮县和周边的5公里范围。规模是南北长度为22米,东西宽度为14米,高度为10米,中间的夯层厚度为0.14米。
姜维墩并不是三国时期姜维建造的,姜维墩和其100米左右的另一个墩台都是建造于秦汉时期,是秦汉时期的烽燧,后世多加修葺沿用,是陇西郡治最高的瞭望台。之所以被称为姜维墩,是因为姜维北上伐魏的时候,多次取道于此,因此得名。
姜维是三国时期蜀国后期的大将,是诸葛亮衣钵的传人,可是他是武将出生,智谋毕竟不及诸葛亮,诸葛亮身亡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在公元238年多次进行北伐,动摇了蜀国的根本。
不过在北伐途中,姜维胜多负少,消耗也是蜀国轻于魏国,但是两国实力本就悬殊,虽然蜀国的消耗较轻,但也动摇了国之根本,而反观魏国,却可以支撑这样的长久战争。姜维在第十一次北伐失败之后,整个蜀国也走向了灭亡。
刘禅举国投降之后,姜维假意投降钟会,招降钟会,让钟会反叛,意图给蜀国谋取一线生机,东山再起。但是钟会反叛失败,被部下所杀,姜维自然也跑不了,甚至在死后被剖腹挖心,一代名将,死的凄惨,连尸身都被魏国下令不得安葬,只有忠心的部下偷偷的取回衣物,埋葬于姜维的故里,一处衣冠冢,埋了一代英雄。
姜维的武器
姜维,诸葛亮的徒弟,谋略双全。人物自然不用过多笔墨,说是家喻户晓也不为过。在三国那个年代,人们都是使用冷兵器,何为冷兵器?就是刀枪剑戟。但是这里的枪指的是长枪,而不是现在的手枪机枪。而姜维的武器是什么?这里边是有一些学问的。
姜维当初的武器是长枪,只不过古代的枪也不止一种,有许许多多的分类。中国古代十大名枪:霸王枪、龙胆亮银枪、火龙枪、梅花枪、沥泉枪、虎头湛金枪、神威烈水枪、五虎断魂枪、绿沉枪、芦叶枪。种类如此之多,至于姜维的武器。查阅众多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得知:绿沉枪。全名应叫做:天燮绿沉枪。
水浒好汉双枪将董平的配兵为绿沉双枪。可见在历史资料中,绿沉枪乃是枪中上品。历史上用长枪的人不在少数,我们大家熟悉的名将还有:赵云赵子龙,岳飞等等。
而至于绿沉枪的解释,资料中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绿沉”二字为竹名,用绿沉竹制成的长枪,宋赵德麟《侯鲭录》云:“绿沉事,人多不知;第二种是说用绿色作为装饰的长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四:“《北史》:隋文帝赐大渊绿沉枪,甲兽文具装。这里指的是枪用绿色来装饰,所以用绿沉来命名,相同道理的还有古代的驽,古代驽的装饰是黄色,所以驽一般称为“黄间。”所以可以把绿沉理解为绿色的装饰;第三种说法是用精铁制成的枪,精钢寒铁铸就,枪身长一丈一,重六十八斤,至今为止最后一种说法也是认同最多的。
所以姜维的武器,我们可以确定是绿沉枪。但是详细的资料,我们也无从得知。把答案留给历史吧。
姜维赵云
赵云,字子龙,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他单枪匹马,所向无敌。是刘备忠实的部将。姜维投降蜀国时,曾经和赵云有过一战,关于此战的成败,众说纷纭。
有一说法是赵云败了,因为在战中,赵云有过大惊的表情,还有在回来之后对姜维赞赏有加。从这些可以看出来,姜维的实力超出了赵云的想象,所以才会惊讶甚至方寸大乱,所以从这些来看,是赵云败了。
但是另一说法是赵云胜利了。惊讶不过是因为对姜维实力的错判,本来以为姜维只能走几个回合,但是没有想到姜维竟然和他对敌并且没有失败的迹象。至于赞赏是因为赵云已经很久没有再逢敌手,所以对姜维能挡他的攻势如此之久颇为惊讶,进而欣赏姜维。
这一点的佐证还有姜维在投降蜀国之后,谋略方面拜诸葛亮为师,诸葛亮将毕生所学传于姜维,但是武学方面却是跟的赵云。赵云的赵家枪,就是通过姜维传下去的,所以说,赵云的武力应该是胜于姜维的。
当然,另一波人反对,他们认为赵云其实算不上名将,充其量也就是个比较勇猛的保镖罢了,和姜维这种统率三军的人没有办法相比。但个人认为,即使赵云不是真正统领三军的主帅,但在那个以能力为尊的乱世,赵云能在蜀军中颇受尊敬,即使有刘备等人的提携,和他个人的能力肯定也离不开。
赵云和姜维不过是不同的发展路线,若是单挑的话,姜维应该是不敌赵云的。
姜维避祸
姜维在历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几个典故,其中最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祸。”这一典故直到现在还是被很多历史学家称赞,也是很多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笑。
姜维避祸,说的是姜维在祁山与邓艾相持,稍占上风,却因为宦官黄皓与想要取代姜维的右将军阎宇狼狈为奸,向后主进谗言将其召回。姜维被迫班师,求见后主不得,却通过郤正得知了真相。姜维气愤欲杀黄皓,被郤正劝止。郤正建议姜维带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祸,并列举四大优势: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累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姜维大喜非常感谢郤正,次日召集众将,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了周密部署后率军北上沓中屯田。
通过姜维避祸的历史典故可以看出,要学会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偿失。这种谋略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从时间上分为防患于未然和补救于事后,可以从态度分为积极遏制和消极避让,可以从手段上分为正当和歪曲。“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
姜维,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从政治家伦理方面言之,姜维可算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概括他的一生“恪尽本职超越了极至”
姜维的儿子
姜维,乃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蜀国后期名将,他曾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进行十一次北伐,讲魏国军队控制在秦岭一线,诸葛亮死后,军中可谓是姜维一人独力支撑。
刘后主举国投降后,姜维仍旧用计策反钟会,期盼以钟会的造反给蜀国东山再起带来一丝机会,可是,钟会谋反失败身亡,姜维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不仅自刎身亡,更是被挖心剖腹,不许安葬,而其妻子皆伏诛。
历史上也是从这一点看出姜维有儿子的,妻子,古代泛指妻子和子女,但是姜维的儿子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少的记载,而《费袆转》里面可以看出来姜维的儿子并没有官职,但是以姜维在蜀国的地位,如果其子成年,不可能没有一官半职,那也就是说,姜维是老来得子,在姜维身亡的时候,甚至还没有成年。
也是根据这个推断,姜维没有子嗣留下来,因为在他死后,魏国不允许他下葬,牵连了他的妻子,所以姜维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人物,从魏国将领被使用离间计之后投靠了诸葛亮,虽然颇受重用,但在诸葛亮死后才开始崭露头角,而当时蜀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直至姜维第四次北伐,蜀中已经无大将了。而多次的北伐也掏空了蜀国的国本,也直接导致了后面刘后主举国投降的动作。
姜维虽有远大的志向,奈何没有良主,在诈降之后策反计谋失败也只能落得个死无全尸的下场了。
姜维是哪里人
三国中的姜维大家都知道,蜀国军师诸葛亮的徒弟,爱徒。战功以及军功都是赫赫有名的,那么姜维是哪里的人?祖籍是哪里?出生在哪?三国当时的地方和现在一样吗?一系列的问题,且看下文。
在网上搜索资料的话,会显示:“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 东南)人。”其实严格的说,天水冀县,应成为天水郡。天水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别,如同当今的一个市,而且现在甘肃还是保留着天水二字,将天水郡改名为天水市。“天水”历史上使用的最长的地名,名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古时候的某一天夜里,人们正在熟睡,忽然间狂风大作,雷声阵阵,倏地一阵红光,地面裂开了一道缝,天上银河的水忽然倾泻而下,注入到裂开的缝中。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湖。起先村民害怕水里有毒,不敢尝试。到后来发现,湖中水质非常纯净,甘甜美妙,而且四季不断,正当时传说此湖与天水相同,故名:天水,后来传说被汉武帝知道,便下令在此湖旁边修建郡县,赐名:天水郡。
天水郡经历了很久一段时间的历史,见证了许许多多朝代的兴衰。在东汉永平十七年,天水郡被更名为汉阳郡;在西晋,天水郡被移至上邽县;隋朝三年,废州制郡,改秦州为天水郡;乾元元年,取消郡县制,一律置州,自此以后,天水郡也永远只是一个历史,不复存在了。
天水郡是姜维的故乡,也是出生地。只是历史中的酸甜苦辣与唏嘘数不胜数,姜维,天水郡,也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浪花。片刻喧嚣,而后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