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国野史、秘史

至圣先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的主张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历史上儒生都将孔子看作是极其伟大的圣人,对孔子的言行都极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的确,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称一声圣人,然而其实孔子也是一个人,他也会有犯错,也有不足之处。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他曾拜师于与他学识相差不远的老子为师,多次不远千里问礼于老子,据传他还曾拜七岁儿童为师,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热爱学习、虚心向学的人。

孔子优点无数,但其实他也有缺点。孔子不光彩的身世与少年时期上门去鲁国一贵族府上讨吃喝却被轰出府的受辱经历使他有了自卑感,而他的自卑感使得孔子在他爬上高位后用杀人的手段来巩固地位时变得专横、独断;从孔子问礼于老子后辞行时,老子赠给他的几句忠言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喜好揭穿别人的缺点,为人有点自我的缺点;从历史记载中孔子繁复奢华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比较虚荣,比较看重别人对他的看法。

虽然孔子的缺点有不少,但是那掩盖不了他的优点、他的成就,总而言之,孔子担得起圣人这个尊称。

孔子的主张

孔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哲学根基是以道德来规范人的一言一行,贯穿了两千年的岁月,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主张仁和礼。仁就是与人为善,礼就是言行举止等规范的总称。在孔子以前,祭祖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孔子强调要尊重祖先,祭祀活动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孔子还主张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晚辈对前辈,臣子对君主要绝对的尊敬和服从。这位圣人并不主张暴政。孔子的主张是国为人民服务,不是人民为国服务。人民的一切并不是因为国的利益而存在。孔子主张君主应该要靠仁政而不是暴政来治理国孔子的主张比较保守,他相信黄金时代会再度降临,极力劝说所有的人都能够遵循美好的道德。孔子还主张中庸思想,这不仅要作为一种认知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还应该要把中庸融入到自己的品行中去。

可是孔子的主张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接受,他只是一位非常具备创造力的改革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大混乱的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孔子在死后,他的主张普遍流传开来。

在秦朝,孔子的学说遭遇了灭顶之灾。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倒了孔子学说。可是秦始皇的阴谋并没有得逞。秦朝灭亡后,孔子的主张又在百姓中流传。在汉代,孔子的学说被提高到百学术之首的地位。儒学派的经典著作甚至成为了选拨官员的考试教材。

批判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和改革,是儒学派的创始人,儒思想被视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哲学上,在教育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更是其提倡的道德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千年,孔子也被人们称为孔圣人。他的思想被人们所代代相传,他的言论被人们所传承,但是后世却出现一大波人批判孔子,其中包括毛泽东,巴金、郭沫若等文人。他们为何批判孔子呢?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宣扬的礼教,认为做君主的要有做君主的样子,当大臣要有当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呢就要有父亲的样子,当儿子就要有当儿子的样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总体意思就是要无条件的服从上面的人,做儿子就不能忤逆父亲,妻子要绝对服从自己的丈夫。但是毛泽东却反对这种盲目的跟从,下属如果发现领导的决断有错误,那么一定要站出来反对,老师有错误学生也可以反对,这里没有阶层之分,只要有错提出来,那么领导就必须虚心接受有错改之无错加勉。同时还提出子女也有决定权与自由权,废除父母之命,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里提到的小人就是底层劳动者,孔子认为劳动者与女人都是靠着贤人养活的,而且还不好养。但是毛泽东却不这么认为,劳动人民才是一个国的支柱与生产力,也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群众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而且毛泽东提出男女平等的概念。毛泽东批判孔子多条理论,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反孔子,以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孔子千年之前提出的道德观念毕竟在封建时期,但是其主流思想还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孔子易经

中国人一般的观念认为,只要学了《易经》,就可以天上地上无所不知了。但实际上到底能不能达到这个程度,还是个未知的问题。从古到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易经》全部读懂。

易经》这本书也是指《周易》,值得大注意的就是,这本书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与阴阳所影响的《易传》。自春秋时代以上,中国的学术总跟易学一体,由伏羲氏画卦到老子出关后之时,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就被儒门徒奉为是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而儒门之外。

晚年的孔子甚是喜欢研究书籍,而《易经》则是他最喜爱的研究之物。他在熟读《易经》后,写下了许多关于解释《易经》的名句,其中就有提到如何做人和修身养性的问题。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中有详细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据说当时的书,是用漆写在竹简上,然后在用以皮带串订,称作“韦编”,而孔子反复阅读这本《易经》,连串订的皮带断了三次,可以看得出,孔子是有多么的喜欢这本书。

之后他记录下了用来解释《易经》的句子,还在《易经·系辞上传》引申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主要是要告诫君子在说话方面要谨言慎行,不要随便的乱发言。

孔子的学生有哪些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教育与改革,成就颇高,是中国儒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不仅在学术上颇有研究,其在教育界的名声一样很高。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突出者就有72人,这72人在历史上都是有文献记载的。下面将列举下几名较为知名的人物。

一:颜回

颜回于前521年出生在山东曲阜,14岁时成为了孔子的学生,是孔子最为得以的门生之一。孔子有弟子三千,颜回从这3千号人中脱颖而出,深得孔子的喜欢。孔子每每夸赞颜回,夸赞其好学,给予其很高的评价。颜回也凭借其才品博得历代学士的尊崇。颜回参与编辑《论语》,为后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闵损

闵损出生于前536年,字子骞,鲁国人士,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其名声与颜回并称。闵损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孝,他是以孝出名,二十四孝子中的其中一人。孔子也曾夸过闵损,说他真的很孝顺,对其父母兄弟从来不曾打骂,如果有什么好吃的他会自己先吃掉,免得兄弟为了争抢造成不和谐。闵损不喜仕途,喜欢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云游四方。

三:仲由

仲由字子路,虽然生性粗俗,但是却为人正直,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前480年,仲由为了救主,被无情残害,剁成肉泥。仲由也是《论语》的编纂者之一。

除了以上三个,还有如子贡、冉耕、言偃、公皙哀、高柴等数十号人物。

子路见孔子

子路见孔子这个故事出自于《孔子家语》,故事主要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场景,在初见时面对子路的疑惑,孔子简洁明了地回答了子路的问题并纠正了他的观点。

子路与孔子第一次见面时,孔子问子路他的爱好是什么,子路回答他喜爱长剑。孔子说:“我问的不是那方面的喜好。凭借你的天赋,外加学习,还有谁能够比得上你呢?”子路问:“学习有什么好处么?”对此孔子回答说:“君王身边没有敢向他劝告建议的人就会容易犯错和迷失自己的方向,而有才识和能力的人身边没有能够教导他的人就会得不到对的意见和建议。就比如驱赶疯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使用弓弩的人不能丢掉用于正弓的工具;木材通过打直线的墨线加工就能够笔直的木材,人接受到别人的劝告就会明白道理;跟随老师学习,重视向老师问问题,又怎么会有不成功的?”子路听后说:“南山有产一种竹子,不用经过任何加工,就很直,把它砍下来做成的箭能够射穿犀牛的皮,那为什么要学习呢?”对此孔子说道:“在箭的尾部装上羽毛,再把箭的头部磨得更为锋利,这样的箭不是能够刺得更深吗?”子路听后向孔子施了一礼,表示感谢孔子的教导。

孔子和子路初次见面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非常善于引导别人学习,也可以看到孔子身为教育的风范。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