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国野史、秘史

韩诗外传孔子过而不式故事 孔子父亲

孔子过而不式

孔子一生的贡献巨大,关于他的故事也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了下来。“孔子过而不式”是选自与《韩诗外传》中的一篇文章,他的主要内容讲述了孔子一些的事迹。

孔子过而不式”这则故事讲得是当时,楚国讨伐攻打陈国,结果陈国战败,楚国占领了陈国。那时陈国的西门被打坏,于是就让投降的陈国百姓来修缮。孔子刚好经过这里没有对人们行式礼,于是他的徒弟子贡就问孔子说:“根据《礼记》记载上说,遇到三人就应该下车,遇到两人就应该行式礼。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很多,您却不做式礼,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自己的国灭亡了都不知道,这是不聪明的行为;知道了却又不反抗,这是不忠于国的表现;现在国灭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说明他们没有这样的勇气。现在,眼下修城门的人虽然有很多,却没有一个能做到我说的其中一点的,所以我不会对他们行礼。”

从这篇小故事就可以看得出,孔子不对这些不聪明、不忠于国、不勇敢的人们行礼,说明了他对于自己民族和国非常的重视,有自己是非道德观,而不是不拘泥于礼法.他用自己不用行礼的方式告诉他的弟子以及后人,一个人如果不能忠于自己的国,没有自己的气节或者也并不能勇敢的为自己的国和民族抗争,是不值得尊重的,也就是教育弟子及后人,要做忠于国、有气节的人.

孔子父亲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前622年—前54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宋国的贵族,后来流亡,来到了鲁国昌平陬。叔梁纥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人才和品德非常的出众,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身怀武艺。大称赞叔梁纥、孟氏秦堇父、鲁国将军狄虒弥为“鲁国三虎将”。

叔梁纥逃亡到鲁国之后,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其夫人施式为他生了九个女儿,小妾为他生了一个男孩。这位男长子,名为孟皮,字伯尼。但是伯尼在童年时期遭遇不幸,身体留下缺陷,不能继任叔梁纥的后位。于是,叔梁纥将邹曼父过继到自己的门下,让他与伯尼生活在一起。虽然过继来了个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亲骨肉。自古男儿传宗接代是最重要的事,这让叔梁纥沉浸在无子嗣的苦虑中。告老怀乡之后,温柔贤惠的原配夫人就劝他再纳妾。感于夫人的真心和对后继之人的期盼,于是向颜求婚娶得了美娇娘颜三小姐,并成功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儿。因为这个男孩是在尼山怀上的,所以取名为孔丘,也就是对后世做出极大贡献的孔子

生下孔丘时,叔梁纥已经70高龄了。三年后,叔梁纥重病,离别之际,把孔丘交托给颜征,期盼日后能够成才。终于,望着妻子和孔丘,便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人世,死后葬在了防山。孔子也不负父亲的期望,最终成为一代大儒。叔梁纥因此受到历任皇帝的赞赏,封谥启圣王。

孔子周游列国

春秋时期,孔子曾在老子门下完成学业后,带领他的一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以宣传自己的主张,想借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将鲁国作为起点和终点,途中经过了很多国或地区,这段游历总共花了孔子十几年。事实上,还有一本学术性较高的散文集,内容主要是关于孔子的经历,名字就叫做《跟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游历了很多鲁国周边的国,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他都曾走到过。虽然孔子的游历之旅遗憾地没有过黄河,但是他周游列国的那段经历依旧带给他不少感悟和益处,为他的某些思想主张奠定了基础。

《跟孔子周游列国》的作者是著名作钱钧华,这本书虽然主要是关于孔子的经历,但是它与一般的人物传记不同,,它是由一篇篇散文构成的。书中不仅有读起来让人身临其境的优美散文,还有几百张精美的照片,那些照片并不是作者从网上随意拉下来的图片,还是本书作者亲身前往那些地方亲自拍摄,并且精挑细选而出的,从中可见作者对这本书的看重。也因为这本书是散文类,增强了可读性。与此同时,这本书其实还具有较高的学术性。毕竟这书中的内容是由作者亲自前往那些孔子游历过的地方调查取材而得来的,并不是窝在室内翻阅各种书籍总结归纳出来的。

总而言之,孔子周游列国这是一大壮举,对他的思想、阅历的拓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是哪个朝代的

孔子是哪个朝代的?孔子春秋时期的人物。孔子在公元前五十五年出生在鲁国。鲁国是周公旦儿子的封地,对周朝的资料保存完整,有礼乐之邦的称呼,现在位于山东省。年轻时,这位未来伟大的圣人想要走仕途之路,可是他在政治上却没有多少作为。

几年后孔子就辞官了,在往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孔子广收门徒,名声得到了很大提高。五十岁时,孔子已经成为了鲁国首屈一指的人物,那时的鲁国朝纲不稳,孔子入朝为官。四年后,孔子被反对派赶出了朝堂,将他从鲁国流放。

在随后的时间里,孔子和众弟子游说诸侯国。孔子先是来到了卫国,被夫人南子召见。卫灵公非常尊重孔子,向孔子发放了俸禄,但是没有给孔子任何官职。孔子并没有参入到国大事中去。十个月后,有人在卫灵公面前搬弄孔子的是非,孔子受到了国君的监视,最后他离开了卫国前往陈国。可是在路上遇到叛乱,只能又回到卫国,这次受到了国君的热烈欢迎。后来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来。这主要因为卫灵公对孔子的态度反复无常,而孔子除了卫国外也没地方去。期间孔子回了一趟鲁国。后来孔子又先后到陈国、蔡国、叶国等各国。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又回到了鲁国,这次是季康子求孔子回来。那一年齐兵攻打鲁国,孔子的弟子带领军队去迎战,大获全胜。季康子问他指挥才能从何处学来。该弟子老师答曰是孔子。在该名弟子的努力下,孔子被迎回了鲁国。可是季康子并没有重用孔子孔子有心从政的心思没有实现。现在知道孔子是哪个朝代的了吧?

孔子见南子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多次拜访隐士,而到了卫国之后,卫国的男子就派人跟孔子说:“天下有品德的人只要是看得起我卫国,并且愿意跟我的丈夫称兄道弟的人,就一定要来见我,而我也很想见你。”孔子遇到这突来的邀请,先是辞谢,只不过屡次辞谢不掉,就只好登门拜访,去见南子。

在他们见面的时候,南子在两个人之间放了一张帷帐,避免跟孔子的直接接触,孔子进入大门之后,先是给她行了一个大礼,南子也给他回敬了两次礼。这一段“子见南子”描述,是在我们常说的《史记》中出现,并且记录的非常详细,详细到细节都很生动,给人一种联想翩翩的感觉,这才会有人把这起事件联想成两个人的风流韵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孔子周游列国,第一个去的就是卫国,谁都知道灵公对孔子那是相当不错的。但是灵公和南子这一对夫妻品德并不怎么好,南子是宋国人,只不过是嫁给了灵公,因为她的美貌深受宠爱,灵公为其新建了一所宫殿,灵公常常邀请各国来此探讨国事。而公子朝跟自己的妹妹南子是有过私混的,常常借着国事的名义,然后去宫殿里找妹妹私混。但是这件事情被卫国的太子发现,南子很担心他会登基之后找自己算账,因此她需要寻找更多的人来支持自己,而孔子就是一个精神领袖,是一个很不错的合作者。

孔子本不愿去登门拜访,但是觉得自己现在身在卫国,是想要让灵公推行自己的道义,而现在他的妻子邀我上门。经过反复的权衡之下,孔子只好前去拜见。孔子前去的时候,是带上自己的一个弟子,那就是子路,子路觉得老师去见这么一个人,对南子感到非常厌恶,深怕孔子会被拉拢过去,因此,子路非常的不悦。

孔子深知自己的不高兴,先是发一个毒誓,说自己并不想跟南子有任何联系,然后才是重点,并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子路身上,跟其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都能从容的授课,可见他教书能力之强。

孺悲欲见孔子

自从孔子被汉儒们簇拥着,孔子形象的装饰与塑造,就成了历朝历代统治战略的一部分。关于“孺悲欲见孔子”这个故事就展现了孔子的另一面。

在这个故事中,主要涉及了两个人物:孺悲和孔子。关于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孺悲想要见孔夫子一面,于是找人通传,自己站在门外等着回话。孔子知道是孺悲,于是就以有病为理由而将了他一军,负责传话的学生刚刚出了门口正向孺悲回话,孔夫子却取来瑟一面弹一面歌,目的是让孺悲听见而有所悟。

孔子为何不见孺悲,却没人知道。一般道理上说,孺悲肯定有什么地方令孔子不满的地方。当初就像“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就因为阳货想要篡权,所以才会讨厌阳货。现在也极有可能是相同的情况,可能是孺悲在向孔子学习“士丧礼”过程中,有一些孔子不喜欢的的言行。所以孺悲才会请见,孔子上演了这么一出。根据合理的推测是在初学“士丧礼”之后。不过,对孺悲“辞以疾”和对阳货“不见”的俩件事情记载是不同的,从两个内容上看孔子对两者拒见的态度有所不同。“辞以疾”较为客气,“不见”则干脆、决绝。故可断定,孔子对孺悲未至厌恶地步。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孔子这样做也是为了教导孺悲,只不过方法不同罢了。这件事情中,孔子主要是采用“以不教为教”的方法,是要让孺悲通过自己的反省,检查错在哪里了,然后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得以改正。这也是在劝告后人,要时刻的“吾日三省吾身”。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