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国野史、秘史

苏轼行书有什么特点 苏轼书法价格

苏轼行书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是宋代的大文豪,其诗词歌赋以及散文成就都是非常高的,同时苏轼还是一位在书画领域颇具造诣的大,擅长行书与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后世很多人都曾经学习苏轼的书法,苏轼的书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阅历的增加可以说越来越成熟,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苏轼的书法受到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却又不拘泥于任何一,自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韵味,苏轼自己说“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曾经评价苏轼的字“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的字已经达到了自己独特的意蕴。苏轼一生坎坷,胸襟气度非凡,见识过人,其书法更加的丰腴跌宕,天真浩瀚,特别是行书更是气势恢宏,超凡脱俗。所以当时有很多人向苏轼学习书法,其中包括友人王定国、赵令畤等。

苏轼的行书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很多人都喜欢苏轼的行书,对其行书大加赞赏,并且进行学习,其中不乏有许多的历史名人,包括李纲、韩世忠、陆游,吴宽,清代的张之洞等,由此可见苏轼行书的出类拔萃。

现代人也有非常多的人喜欢苏轼的行书,所以2008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苏轼行书》一书,其中收录了苏轼留存下来的行书作品,据说销量非常不错。

苏轼书法价格

苏轼是宋代的大文学,其中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很高。苏轼曾经学习历代书法,集百之长最后融会贯通而自成一苏轼对行书、楷书最为擅长,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苏轼一生坎坷漂泊,使他的书法作品也风格多变。

现存有的真迹有著名的《黄州寒食帖》、《李白仙诗帖》等。他的这些书法作品基本被收藏在各大博物馆中,民间也有流传。苏轼书法的收藏价值,它对现代书法研究贡献的价值,都是极高的。

因为苏轼流传下来的书法不是很多,因此即使是一小件书法作品其价格也是得三四百万。如果是更好的,保存的也很好的,那么它的价格更是天价了。

在前年的中秋国外拍卖会上,真假先不说,苏轼的《功甫帖》,据说这是苏轼唯一一个流于民间的一幅书法,拍了5000多万。而在一些拍卖网,苏轼的书法作品的价格基本都在一千万这个范围內。苏轼的《石竹神品》,成交价为10640万,苏轼的《帖子词》9184万。苏轼书法手卷价格在40左右,也有600万左右的。

对于苏轼的书法作品,特别的他的真迹,现在存于各大博物馆中,其价格是无法估计。换句话说,即使是有钱也买不到。苏轼一生漂泊,其书法作品风格多变,人们可以通过他的这些变化来知道苏轼的心境变化。苏轼后期的作品,其艺术造诣到达了巅峰,趋于自然。

苏轼留侯论

苏东坡从司马迁史记里截取了张良帮助汉高祖成就统一天下大业的故事,揭露忍小而思大谋,等候敌人锋芒过后势力衰败这两个策略的道理。文章论述讲理,引经据典,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文风雄略大气。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文章开头就直奔主题,写到具有宏伟抱负的人往往胸怀广阔,能做到真正的宠辱不惊临危不惧。接着写张良遇到一位桥上的老人,被后人臆测为仙人,但是苏东坡认为这位老人也可以是秦国的智者,为了检测张良的脾性而故意羞辱张良。苏东坡提出对待秦王应该让秦王充分满足他的优秀娇纵之心,纵其锋芒等到后期开始衰败再开始谋略对付秦王,这样的策略才是真正谋略。

张良选择刺杀秦王,能逃脱实在太侥幸了,也是下下策。苏轼认为张良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做深谋远虑之事,要有长远目标,而不是冒险。老人唐突冒犯张良,可是张良却没有生气,这也是张良从秦国危险情势下逃脱的原因。文章末尾再次罗列古代国君的品德,指出能成功都是因为有足够的气量。前代汉高祖成功项羽失败的对比,再次强调张良的气度。最后写张良的外貌和内在不同,赞美了张良的优异品质和才德。

这篇文章对张良的评论有着独到见解,并没有简单的叙述他的事迹而是特别立意张良的忍耐,是为了表明君主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气度才能成为明君的观点。

苏轼的山水诗

苏轼的山水诗是宋朝时期山水诗的最高峰,他在山水之上又营造了更高的意境,苏轼是通达儒、道、佛之人,他的山水诗有种超脱万物之感。

苏轼故乡在眉山,眉山是四川的一个小县城,成年以后就离开了故乡,除了回戴孝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外地,故乡是苏轼想回去回不了的,因此诗中有不少是描写乡的山水景色,所以诗中常见到“峨眉”、“岷山”等地点,这些都是故乡之景,表达他对乡的思念。

苏轼的山水诗从故乡到被贬谪的地方或者路途上的景色都包含在其中。诗中的“海南”、“钱塘”、“齐安”、“岭南”这些地点是路中之景或居住地之景,表达诗人心高气傲、不肯为权贵折腰,总是被贬。

喻户晓的《题西林壁》里面的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将山水的宏大和当时的困苦的心境描写了出来。

苏轼的山水诗不光带我们看到了风景,还看到风景之外的世界。诗中包含的不仅仅只是山水,还包含着对百姓的关怀和时间万物规律的认识,这些都是普通人到不了的意境。比如《题惠崇春江晚景》里面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虽然很简单的描写却将春色展现在人们面前。

山水诗开始于汉朝,在魏晋时期已经初具规模,诗人主要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诗人的眼中之景,到了唐朝时期,诗人更喜欢用景来表达心中之情。苏轼却不是用山水诗来纾解心中郁闷,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豁达和开朗,不为当时的困境所困扰,而是看得更高、更远。苏轼仕途非常的艰难,他的才能和名气都是其他人想害他的原因,种种困难,只让苏轼更加的勇敢,看事情更加透彻。

苏轼楷书

苏轼是宋朝时候的大文学,同时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处于巅峰,虽然在楷书四大里面没有苏轼,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苏轼的楷书不好。首先苏轼的楷书用的拙笔比较多一点,而且布局过密,是普通大众觉得他的楷书拙而不精。他的楷书水平仅次于二王。

在四川眉山的三苏祠,有着历代碑刻150多通,其中有88通是苏轼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罗池庙诗碑》、《表忠观碑》、《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为苏轼楷书的四大名碑。每通碑都在两米以上,每个字的大小都在10厘米以上,被世人称作擘窠大字。

《罗池庙诗碑》,后世又称誉为“三绝碑”。苏轼晚年被贬到了广东惠州,应柳宗元的请求而写了这个碑的赞词部分。《表忠观碑》,是苏轼中年时的作品。

《表忠观碑》四通,八面刻,但是其中三石已残,但是它也是全国目前已知仅存的最完整的石碑,当然也因为它保留的完整性,因而更显得珍贵无比。《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共8通,其碑文都是由欧阳修写的,苏东坡誊写的。

世人很多知道苏东坡的行书首屈一指,但是却不知道苏东坡的楷书如何。苏轼楷书的特点就是点画造型皆随心走,不死守楷书法则,每个字都带着随性,笔锋潇洒,这也与苏轼的性格有关。通过这些碑文就知道,其书法中的楷书造诣绝不输于其他大

苏轼后代

苏轼有后代吗?苏轼作为文学大,他的诗词文学造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他自己有后代吗?当时的苏轼是有四个儿子的。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四子早夭。无女。

苏轼最大的儿子苏迈,是苏轼的前妻生的,当时正值苏轼因为朝廷的派别原因被捕,而苏迈则是跟着苏轼照顾在他的身边的。出狱之后的苏轼再次遭到贬官,而苏轼这一次在上任的途中去世,苏迈这一次把苏轼的灵柩送回了老之后就和他的叔叔苏辙住在了一起,一直到死。

二儿子苏迨,苏轼的这个孩子呢?从小天资聪明,但是看到自己父亲一生坎坷,所以对于名利是比较的排斥,一直没有入朝,后来就一直在民间作诗词,由于身体多病的原因,去世的时候五十六岁。

三儿子苏过,是苏轼和第二位夫人王氏的儿子,这个孩子也是很聪明,做了一个不足为道的官职,普普通通的走完了一生,而苏轼的四儿子是苏轼的一个小妾所生,不过生下来不久便去世了。

而现如今,关于苏轼的延续后代是很难考证的,苏轼谱也并没有完整的遗传下来,因为当时北宋的情况,苏轼本身就遭到了压迫,所以目前只能考证苏轼后代在如今的地域分布。据考证一些直系后代应该在今天的广州广东和江苏宜兴一代,但是考证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留下来的只有那不完整的谱,经历后世的变故很难考证。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