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李贽的故事
李贽虽然被朝廷认为是离经叛道之徒,但他本人在民间颇受欢迎,所以也流传出不少有关他的故事。比如,李贽原姓林,改姓李是因为祖上得罪当地官僚,为了逃难又改姓又搬家。
李贽画像
据说,李贽一生只回过两次家乡福建泉州,一次是父亲去世,回来时正好遇上倭寇在烧杀抢掠,于是李贽不顾回家奔丧,先带家人帮当地人抗击起倭寇来。
李贽曾经有个儿子,不过比他去世早。据说儿子去世时,他的妻子还很年轻。李贽就劝媳妇不要为丈夫的死而感伤,让她改嫁他人。李贽还把自己一个渔夫出身的弟子推荐给她当做对象,媳妇最后也很是感动地听从了他的劝告,改嫁后夫妻美满。
在李贽的所有故事里,最出名的就是他在湖北麻城芝佛寺居住时流传的怪老头的故事。传说,李贽不仅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平日还干农活,开荒种菜。李贽讲学的地点选在附近的一个钓鱼台,教书男女不分有教无类,而且要求弟子读书要大声,还得蹦蹦跳跳最好翻两个跟头。李贽不教弟子四书五经,不教他们写八股,只教他们一些实用有趣的东西。当时,他还常常跟孩子玩耍,给他们出谜语,有关于扫帚、扁担等平常的小东西的。据说,李贽还出过一个谜语,孩子们猜不出来,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一系列的行为使李贽在当地多了一个名号“怪老头”。
独坐李贽
李贽除了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不过他留世的诗词不多,《独坐》一篇可以说是其中最出彩也最出名的。
李贽独坐
全诗如下: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首联写有客来时自己欢喜不已,独自一人时孤独寂寞,两者形成对比,而前者应该说是在衬托后者。就李贽的生平而言,他的一生是以孤独为主的,离家辞官寓居在外,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颔联是环境的描写,大概是李贽独坐时所见的景色。颈联和首联相似,将有客来时与孤独一人时的情况形成对比,一人时翻翻回忆思念家乡,只有朋友相伴才能排解。尾联点题,写李贽看晚霞的场景,晚霞虽美也不过一人独赏,而且我也终归要送它而去。
全诗正如题目所写,紧扣的是一个“独”字。通过环境描写、对比等手法来体现诗人李贽内心的孤独寂寞。李贽年轻时离家,之后据说只回过两次家乡,甚至最后在狱中知道要被押送回去毅然自杀,可谓少小离家老大也不回。这是李贽孤独的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同道中人太少。李贽的思想主张在当时是不容于世的,是异端邪说,能肯定他与其结交的人自然少得可怜,此后好友也四散各地终极少见。
李贽的言论与性格,常给人一种放荡不羁的感觉,但从这首《独坐》可以了解到他内心更真实的脆弱一面,让人想到阮籍猖狂却穷途之哭。
李贽著作
《焚书》是李贽寓居麻城芝佛院时所写书籍,据说完成时已64岁高龄,该书共有6卷。《续焚书》是李贽死后他的弟子收集整理而成,共5卷。两者性质和题材都非常相似,后者算是对前作的补充,收集的就是前作完成后李贽的所言所写。
《焚书》不是单一的诗集、小说集、短文集等文体,它的内容包括了李贽的书信、杂文、历史评论、诗歌等,也展现出他政治、社会、哲学等多方面的思想主张,涵盖非常全面。
虽然内容题材广泛,但它们的主题是一致。整部书都是李贽在批判儒家尤其是理学,其中有许多文章是在讽刺和抨击那些满嘴仁义道德、底子里满是藏污纳垢的文人士大夫。借由批判披着儒家外衣的伪君子和假道学,李贽开始怀疑儒家学说,开始否定它的正统性。《焚书》中,李贽的言词是犀利,宛如一把利刃,直直地戳在统治中国思想几千年的儒家学说的弱点上,甚至要把它解剖了给世人展现它的内里。
整部《焚书》的思想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是不容于世的,所以李贽给它了这一个名字,认为它只有被焚毁的宿命。而结果也正如他预言的,在被捕入狱后,他的著作被一并焚毁,里面也包括《焚书》。之后明清两朝一直禁止李贽的著作并多次焚烧,即使如此,民间对这些书还是反复刻印广为流传。
李贽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最著名的散文之一,被他收录在《焚书》的第三卷杂述里。
李贽蜡像
李贽的《童心说》全文字数不过一千,却极大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提出的“童心”观点更是可谓真知灼见。文章从《西厢记》序文的一句话开始,李贽直接提出了童心就是真心的观点,并给童心定义为一颗不受外界干扰、绝对真诚的心,上来就振聋发聩地强调了童心的重要性。
然后,李贽解释世人失去童心是因为后天学到的知识堵塞了内心。而非发自童心写就的文章,也必然不是优秀的文章。李贽接着开始抨击当时文坛上复古的文风,认为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来判断文章好坏。最后,李贽还贬低了下《论语》等儒家经典,认为它们不是真理,是被假道学们拿来唬人而已。
李贽写《童心说》除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多的是在批判社会现实。明朝是中国思想禁锢极为严重的一朝,当时儒家理学已经僵化,八股文开始盛行,一代代教育和科举出来的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儒生。而他们的文章无不以四书五经为理论根据,以八股文为格式模板。写文必须要向秦汉时的散文学习,至于写诗就只能向唐诗学习。其实没有所谓的权威和范文,因为只有童心才是文章的源泉,所以任何时代任何人都能够写得出好文章。
李贽的《童心说》,就本质而言,是在批判封建对思想的束缚,主张自由和个性。
李贽死于什么时间
李贽死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他自刎在监狱里,死时76岁。
李贽墓
在狱中,有人为他剃头时,李贽趁机夺过剃刀自刎而死。其实当时按照圣旨他是要被押送到福建的,但李贽知道后宁愿身死。这是因为在几年前,他就选择“荣死诏狱”作为自己的归宿,并且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等的好死法,他甚至留下遗言为自己的坟墓作了安排。而在被捕时,他还作诗说天下名山大川都去过了,就没去过监狱。所以,李贽是自愿牺牲,为坚持自己的思想而死,无所他求。
李贽的死也许怪不得他人,但被捕就是他人作祟了。抓捕李贽的旨意,是当时的万历皇帝所下。因为有官员向皇帝上奏,说他离经叛道、蛊惑人心还有勾引人妻等等。前面的指责也许有理,后面指责李贽作风淫乱的就只能说是纯属诬陷了。这个官员名叫张问达,是东林党人。东林党是当时的一个官僚集团,常常批评朝政,也颇为关心社会。李贽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贽揭露和批判的对象不是一朝一官,是儒家、整个封建统治和礼教。所以在东林党人看来,李贽的言论就是离经叛道,就是异端邪说,应该把人抓起来降罪,而他的著作更应该焚毁。
至于皇帝下旨逮捕李贽,这是因为明朝就是以儒学尤其是理学来统治国家,而李贽的思想反对的就是他们治国之本。而且李贽的著作和言论在民间还颇受欢迎,这是皇帝不能容忍的。
李贽评传
《李贽评传》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部,作者叫许苏民,主要叙述了李贽的生平并对他的思想主张做出评价。
《李贽评传》
《李贽评传》共分九章。前两章是“传”,后七章则是“评”。第一章名为“李贽生活的时代”,主要介绍当时明朝的历史背景,既有政治经济方面,也有社会学术方面;第二章是对李贽生平和事迹的叙述,展现了他从少时,到为官,到弃官,到避难和最后死亡的一生;第三章到第八章是对李贽思想的具体评价,分别是他在哲学、史学、道德伦理、政治经济、文艺美学和宗教这六个方面的思想;最后一章则是对李贽思想的地位和命运的总体概括。
正是因为对李贽本人及其思想的具体叙述,整部《李贽评传》相对较厚,精装本有704页。而作者是南京大学的教授,因此该书也是有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贽的思想在明清也许没有得到极大的重视,世人对他的评价也大多以否定为主。但是到了近现代,不论是晚晴民国,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甚至是明治维新的日本,李贽的思想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一方面解放了陈旧僵化的思想观念,一方面也倡导了自由和平等。李贽也慢慢被认可和肯定,被评价为一代思想文化的巨人。
因此,李贽的思想到现代再来重新介绍和评价,就更多了一分启迪和借鉴意义。这也是《李贽评传》诞生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