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国野史、秘史

周朝饮食文化:周代饮食与礼仪紧密地联系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一直被老百姓视作头等大事。而饮食是人们进行其他活动的前提。利用《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国语》等文献资料,考察周代社会,我们便可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周代社会除了农业生产活动之外,就是饮食活动,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祭祀与实践礼仪,都有饮食的影子。周代饮食与礼仪紧密地联系,是中国饮食礼仪性重大进步的一代。p> 周朝的食物来源

周代食物的基本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包括以农业为基础的黍稷稻粱菽麦的谷物和冬瓜、葫芦葵藿等蔬菜。《周礼·夏官》中还设职方氏职掌全国九州岛所产的“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九州岛所产谷物、禽畜、鱼、盐等物产各不相同。 其次是通过畜养上表提到的马牛羊鸡犬豕等六蓄和狩猎获得犀象、糜、鹿、虎、狼类以及打渔所得到的鱼类等肉食。我们按照其加工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煮、蒸、炰、燔、脍、炙、羹、肉酱、脯、腊等。 《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负责王室的各类职官共 63种 3983人,其中主管饮食者达 21种 1683人,占全部职官的三分之一,定员占到总人数的 58%,足见贵为“八政”之首的“饮食”在周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周朝是饮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传统的饮食文化也在此时初步定型。

周朝人的饮食工具:食器和酒器

由于生产力的影响,西周的饮食器具还主要以青铜为主,不过与商朝和西周早期的铜器相比,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装饰失去了恐怖森严,神秘的色彩,而较多的动物形象如牛、马、象、鸟、羊等尊形器的出现,更多地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好地反映或体现其在“礼仪”场合—宴会、祭礼等场合的应用方便。 另外,西周在器具的结构设计上也较从前大为进步,无论是器形的增多或减少,还是同一器形的不同部位的变化,抑或同一体形上的部件增与减,都体现了周代器物的实用性。以我们大都熟悉的鼎为例,鼎从早期的柱足到晚期的马蹄形足之变化,从器物制造的角度讲,可能是为了与其它器物如复、盘、巨等的兽足相一致,使一组生活用具的风格相协调。立耳变成附耳,当是为了便于加盖。加盖之目的再明显不过了,为了保温,加速食物的熟化。这无论从烹饪角度—保持食物的色香味美、鲜嫩,还是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有耳便于搬动,使其有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 周人的饮食器具按材质的不同除了上面所说的青铜器外,根据文献记载,还存在着大量木器、陶器以及竹器等等。区别开来,青铜器仅限于贵族阶层使用,而庶民阶层则以陶制器 具为主。按照其使用功能分类这些器具有可分为食器和酒器两大类。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