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我国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一生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资源,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文化代表。
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的西周,他的理想是恢复西周的礼乐秩序。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孔子一生历尽坎坷。尽管政治理想抱负无路施展,却不愿意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坚定对的德政追求;反对苛政,反对刑法,反对法治。孔子关心爱护百姓,教育大家懂得“爱人”,希望构建和谐社会。在实现理想的坎坷道路中,推行了“仁”、“礼”。始终坚持在仁礼思想基础上,建立了儒家学派。孔子的儒家学说,是我国几千年文化思想的核心主脉。
孔子一生推行教育思想,是开设私人学气第一人,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学内容,开展了“平民教育”局面。孔子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拜在孔子门下的弟子有上千人,孔子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指导,培养出颜回、子路、子夏等多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弟子。
晚年,孔子还著作、整理了《春秋》《礼》等书籍,让我国传统文化的得到完善保存及传播。
孔子一直使我们尊崇的榜样,他不仅栖身在著名的典籍中,还端坐于庙堂之上,更是深深的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
孔子还乡祠
孔子还乡祠位于今天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七公里的王公楼村,关于孔子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因此孔子的祖坟以及祖宅还在这个地方。关于这个还乡祠曾在2008年的时候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这个还乡祠,它的规模非常宏大。整个词的占地面积就有50亩地的面积,周围有围墙、四门,在南门处有一影壁墙,在院子中还有一个小花坛,前后有两个大殿,内设孔子像及七十二贤像和孔子的先祖、历代儒学名家的牌位。在东西两侧设有厢房,院内还有碑林碑刻。并且,这整个祠堂建筑完全是按照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格局来建造的,而且其中也只有孔庙可以使用像皇宫一样的黄色琉璃瓦顶。所以来到孔子还乡祠的人,就如同进入宫殿,使人感到肃静威严,史上为著名的文化胜迹,现存大殿等建筑。
关于祠堂的的取名,最初是因为孔子在“居宋”考察殷礼期间,路过这里来祀祖省墓,于是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后来,后世之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里叫做“还乡祠”。
据说在文革的时期,还乡祠毁于“批林批孔”运动中。即便是这样,它在地面上基本消失了,可它的美好形象仍留在图书、古碑和人们的记忆中。在曲阜孔庙的石碑就有记载:“孔子还乡祠遗址,在河南夏邑县,那里有弗父和以下几代子孙墓,孔子过宋曾经祭祖。”中国各地都兴建有孔庙,唯独此处还乡祠与孔子渊源深厚。”
中国人一般的观念认为,只要学了《易经》,就可以天上地上无所不知了。但实际上到底能不能达到这个程度,还是个未知的问题。从古到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易经》全部读懂。
《易经》这本书也是指《周易》,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这本书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自春秋时代以上,中国的学术总跟易学一体,由伏羲氏画卦到老子出关后之时,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就被儒家门徒奉为是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而儒门之外。
晚年的孔子甚是喜欢研究书籍,而《易经》则是他最喜爱的研究之物。他在熟读《易经》后,写下了许多关于解释《易经》的名句,其中就有提到如何做人和修身养性的问题。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详细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据说当时的书,是用漆写在竹简上,然后在用以皮带串订,称作“韦编”,而孔子反复阅读这本《易经》,连串订的皮带断了三次,可以看得出,孔子是有多么的喜欢这本书。
之后他记录下了用来解释《易经》的句子,还在《易经·系辞上传》引申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主要是要告诫君子在说话方面要谨言慎行,不要随便的乱发言。
上一页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