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国野史、秘史

蜀汉尚书令李严:与丞相诸葛亮争权被废终身

想必只要是个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就听闻过诸葛孔明的大名。诸葛亮一生成就众多,不仅被当时代不久的陈寿司马炎等人评述其一生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蜀国先主刘备病故后国力已然颓废的情况下,仍能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然而,今天老师要讲的这个人,却同孔明的“忠”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为政有道,因此备受刘备重视,在刘备病危时,他同孔明一同被托付于重任。之后却妄自尊大,妄图怂恿孔明取而代之。在遭到拒绝之后,他非但没有受到当时身为丞相的孔明所疏远惩戒,反而在一时之间飞黄腾达。而之后若不是他自作孽诬陷孔明,恐怕他显赫仕宦生涯也不会就此终结。

这个人的名字叫李严(?-234年),原本是刘表手下,后因曹操的南下而投奔刘璋。而刘备西取益州之时,李严虽被任命为护军镇守绵竹,但是他却索性率部队直接投诚刘备。如果大是个公司BOSS,看到这短短的任职历程,恐怕都会皱皱眉头:不肯降曹也就罢了,刘氏宗亲内战之时,他非但不考虑老东的感受,甚至还拉着自己手下一起跳槽,这样的资历,恐怕任谁也不敢将他委与重任吧。但是别看李严在短短的时间内连投三主,但是他的工作经验也确实对得起他跳槽的资本:在刘表手下,他就以能干著称,在荆州几乎是走遍了每个郡县进行内政上的治理工作。在刘璋手下,虽短期担任成都令一职,却兢兢业业,在当地被称为“能人名士”。而投奔刘备后,不仅参与了蜀国的法制建设,同诸葛亮等五人一同编纂《蜀科》,在其任职的犍为郡上,他还主持修建了至今仍惠泽后世的水利工程。这样的政绩,恐怕也不奇怪他仍然受到重用的原因。

章武二年(222),刘备引伐吴失败而病危。随后在成都,在懊恼与忧虑之际,他在第二年召来了诸葛亮,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刘备托孤”典故,在这一典故中,他将蜀国国事托付于诸葛亮的同时,还说了一句旁人听起来特别多余的话:“如果我儿子是个当皇帝的料,先生您能担待就担待,如果他真的一无是处,那么先生您当皇帝我也没有怨言。”

这句话,不知是试探之语,还是真心真意。但是听到这句话的诸葛亮却泣啼回答:“愿继之以死。”结合刘禅受到馋臣鼓惑,孔明却仍不忘光复汉室,鞠躬尽瘁。这也是后人对诸葛孔明高度评价的原因之一。但是另一个人,却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不是别人,正是当时担任尚书令的李严。

其实,刘备托孤之举,并非只是诸葛孔明一人而已。身为尚书令的李严,实际上也受到了遗诏的嘱托,成为托孤之臣的另外一人。当年,刘备病重而亡,刘禅继位后改元建兴,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开府治事,后又加益州牧。而李严亦受封都乡侯,留中都护,负责统领内外军事,同时,也负责江州事务。足见他与诸葛亮地位实际几乎相当。

记得刘备托孤之语的他,最初还是战战兢兢,尽心为国的。在当时,诸葛孔明数次出兵汉中,基本都是由李严来负责总管国内事务一事。但是久而久之,李严却突然自我膨胀了起来。在建兴四年(226),他突然派密使给诸葛亮奉上书信一封。其中赫然提到希望诸葛亮能接受“九锡”。

九锡这个东西大应该有些陌生,但是老师如果说几个接受九锡的人,恐怕大都能理解李严书信的意义——在西汉末,王莽曾受九锡;在东汉末,曹操亦受九锡;同时,孙权亦在联魏抗蜀时受九锡;乃至此后的司马昭,也曾有受九锡的经历。可以说,除去孙权是出于政治因素上的拉拢外,其他三人受九锡的条件都是:一手遮天,妄覆当朝。

诸葛亮当然明白李严说的什么意思,但是他却并没有声张,而是默默回书一封:“咱们作为重臣,也作为相识也算不短了。但是我作为布衣,能被先帝重用,位极人臣,至今还未报答这一恩情。你我偏居一隅却妄自尊大想要受封,可以说对老东对国而言都不够意思。要不这样,咱们统一全国,让汉室统一了,一起再受封赏,到时别说九锡了,就是十个,咱也能受得起不是?”

尽管嗅到了李严的野心,诸葛亮最初却仍然没有采取太多行动去限制其力量,反而是进一步纵容李严的任性。此后,李严迁骠骑将军,又以其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又以李严管理中都护署府大小一切事务。一些同他关系不好的同僚下属,甚至因为惧怕他在蜀国的势力,而不得不投奔魏国以求生路,可见当时李严权极一时。

然而获得了如此地位的李严却仍不满足。在他头上的丞相诸葛亮,恐怕就是当时唯一一个威胁到他地位的人。因此,他甚至设计陷害诸葛亮。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当时负责内政后勤的,仍然是改名为李平的李严。但是当时由于下雨道路泥泞延误了输送粮草的进程。李平随即派人告知北伐中的诸葛亮,说粮草无法运送到位,让他撤兵。而诸葛亮退兵的消息突然传来时。李平突然在朝中惊道:“丞相,我们粮草供应充足,您怎么突然撤军呢?”随后又对刘禅说:“丞相这么退军,恐怕是要引诱敌军发动最终决战吧。”

一句为了掩饰自己责任的转嫁,反而让朝野中不安的声音流传开来。如果按李平说的,粮草充足的诸葛亮理应不能随便退兵。而倘若是按李平说的退兵是为了诱敌深入,但诸葛亮率兵直径回朝,恐怕更让人萌生诱敌为虚,谋反为实的想法。诸葛亮再也无法容忍李严的傲慢,他当即骑马回朝,将李平的前后书信呈给刘禅。白纸黑字写着的,正是李平的大名。看到事情败露的李平,不得不叩首认错。

事已至此,诸葛亮也不再顾念情谊,索性上奏弹劾:“自从先帝死后,李平就只想着族和个人。我数次出兵,希望让他带兵前往镇守汉中,但他每次都再三借口推辞。我心里明白李平,他无非是想借我出兵时给他一些利益,于是此次我主动上表奏任破格任命他的儿子管理江州。更是将国大小事权全部委付于他。如今,朝廷上下都奇怪我为什么这样的厚待李严。我觉得国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与其揭露短处,不如对他褒扬鼓励。哪料到他竟然存有颠倒是非之心,以致如此。如果这种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将导致国的祸败啊。”

然而,一些话孔明终究没有说出口,那就是李平还真的想要颠覆国的野心。也许是出于爱才,也许是出于旧情,李平仅因为失职及欺君瞒上而被贬为贱民,流放梓潼郡。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死于北伐的途中,而得知这个消息的平民李平,也离奇地生病随后而去。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