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中国野史、秘史

揭: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导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得到历代文人的尊敬。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把他捧上了神坛,在作者的笔下,诸葛亮知天文而晓地理、知政事而通谋略,人品高洁、智慧超群。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又是怎样的呢?

以历史上诸葛亮为基础,经过不断的艺术加工,终于逐渐又形成了一个神仙的形象。元曲中他自称“贫道”,京剧中称“山人”,其舞台服装不是丞相服而是八卦衣,《三国志平话中说:“诸葛本是一神仙……达天地之机,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以及戏剧舞台上。

艺术形象的诸葛亮的许多故事,有的是有历史记载,有的则纯属虚构。《三国演义》及有关戏剧中,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有两大贡献,即借箭与借风。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只是在《魏略》中曾记载孙权乘船去侦视曹操军队,曹操下令弓弩乱发,因为箭偏射在船的一侧,孙权怕船倾覆,命令将船掉头,使另一侧也着箭,等两侧平衡后,驶船返回。这里既不是草船,也不是借箭,而且与诸葛亮无关,时间则是在赤壁之战后四年,地点在濡须口。历史上有过草船借箭的事,那是在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守雍州(今河南杞县)时,因为城被围,城内箭用光了,张巡于是扎了一千多草人,外着黑衣,夜间从城上垂下,城外敌人万箭齐发,结果得箭几十万支。艺术可能是把这两件历史记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编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最大贡献是促成孙刘联合,可是戏剧作品中却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借风看做了战争胜负关键。借风故事纯属虚构,但也并非没有由来,东风最早见于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古典艺术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而写出了诸葛亮的借东风,《三国志平话》中也有借风的事。

“空城计”在诸葛亮故事中最为脍炙人口。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中还没有,在《三国演义》中才出现,《郭冲王事》中有一段与小说中类似的记录,记诸葛亮守平阳时,兵多被派出,城内仅万人,突然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来攻,但“亮意气自若……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司马懿)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可裴松之在把这条记载引为《三国志》注的同时,就指出它的不可靠。他指出,诸葛亮当时在汉中而不是在阳平,司马懿那时也正镇守城,并未与诸葛亮直接对阵。而且司马懿如果真有二十万兵,又明知诸葛亮兵少,也只能不冒险进城,断不至于仓皇逃走。这个分析很正确,历史上虽然没有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这件事,但小说和戏剧的描写还是相当出色的。

诸葛亮匡扶汉室,效忠竭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给后世留下极好的形象。然而,任何人都有不足之处,诸葛亮也不例外,尽管他十分重视人才,发现、栽培和提拔了蒋琬、费袆、姜维等文臣武将,但同时也压制、埋没以致迫害了一些旷世之才。

蜀中的彭羕是个经天纬地的人物,庞统极力向刘备推荐。经过交谈,刘备叹服不已,认为他可与诸葛亮“齐足并躯”,立即请他“指授诸将”。突然冒出此人,诸葛亮竟然吃起醋来,他“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背后则在刘备面前打小报告,说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对他自然听信,于是很快疏远了彭羕,将其贬官到了外郡。彭羕无故被贬,不免发点牢骚,于是又被抓住小辫子砍了头。

诸葛亮排挤打击的人才还有一些。蜀汉最后弄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恐怕与诸葛亮有嫉贤妒能一面不无关系。

虽然诸葛亮也有缺点,但是瑕不掩瑜,他的功绩依然让人尊敬。这或许就是历代文人愿意去美化他的原因吧。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