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解读、思索历史不妨假设:苏轼做了宰相,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认为,假如苏轼做了宰相,他的政绩应该在王安石和司马光之上。
王安石当然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杰出人才。但是,正如朱熹所说的,他固然有“文章节行高一世”、“以道德经济为己任”等优点,但他也有“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
排摈忠直”、“躁迫强戾”等缺点。有人把王安石新政失败归因于司马光等旧党的反对。我认为,这种论调是可笑的。作为政治家,具备抵御反对派的能力是先决条件。再者,王安石两度执政,前后好几年,事实足以证明,他无法取得成功。关乎社稷苍生的政治,不应该允许政治家无限期地做实验。三四年一个任期干不出一点名堂,就应该回老家去种红薯!
毫无疑问,司马光是君子式人物。在衡量人物偏重道德品行的国度,他的民望极好,一度出现人人希望他担任宰相的情形。死时,又几乎出现举国哀悼类似国葬的场面。但是,经世济民,不能只是以德服人、以德感人。司马光政治理念的狭隘与为人处世的固执,决定了他只能是王安石的反对派、对立面。脱离实际,过犹不及,不可能在利国利民方面做出实际成绩。
苏轼是介于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的人物。苏轼批评王安石“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主张“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不难想象,由苏轼执政,他一定可以避免王安石的急躁冒进。按照苏轼的心胸性格,一定也不至于众叛亲离。司马光是苏轼一生敬重的人,他没有太尖锐的批评意见,但是,从他跟司马光发生政见分歧后连声喊叫“司马牛”这个情节看,他对司马光的固执也是很不满的。苏轼对保守派的不满,来自较为客观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由此可见,苏轼执政,是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的,不至于出现脱离现实瞎指挥的情况。
事实胜于雄辩。苏轼为官,所到之处,均有建树。随手举几个例子:王安石执政期间,他“因法便民,民赖以安”。在徐州,黄河决口,形势危急,苏轼率领禁军,驱使准备逃离的富人返回城中,组织筑堤,加固城墙,他本人日夜住在城上,数过家门不入,终于保全城市,未受洪水侵害。在杭州,苏轼疏浚河道,修筑长堤,挖掘水井,在西湖中种植菱藕。其中,长堤修成之后,在上边种植了芙蓉、杨柳,远望如图画,被杭州百姓称为“苏公堤”,即今“苏堤”。苏轼二十年里两次到杭州为官,因为有德于民,家家挂苏轼画像,饮食之前,虔诚祝祷。甚至建造了生祠,以表敬意。
不难想象,倘若让苏轼做宰相,他也会像写作诗词散文、创作书法绘画一样,做得很出色的。对苏轼而言,左边是诗文书画,右边是社稷黎民,他能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