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毛泽东不仅是个伟人,而且是个奇人。就读书而言,很难有人与他相比拟,据党史专家不完全统计,一生读书在9万册以上。
他,一个农家子弟,中专学历,没有上过一天大学,没有喝过一天洋墨水,为什么一跃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
他,没有进过一天军校,为何能统率三军,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打败力量比之强大百倍千倍的蒋介石?
他,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思想家、史学家,而且还是个语言大师、演说大师、大诗人、大书法家。
如果说毛泽东的一生是一部英雄豪迈的乐章,那么,刻苦读书与大智大慧在其一生中交相回响。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成功的读书人。
成功的秘籍之一:苦读书
毛泽东从青少年到老年,都把读书看成第一生命。他有一句名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再过十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他一生中读的书涉及的门类很多,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及,其中文、史、哲书籍读得比较多,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泽东非常酷爱。
毛泽东读书故事甚多,许多感人情节多少年来依然刻印在我的脑海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在湖南图书馆他是常客,每天早上五点钟第一个到图书馆,天天、月月如此,遇到刮风下雨、大雪纷飞也不例外。长征时,生活异常艰苦,他却带着一箱书随行。他病了骑在马上,稍清醒就在马背上读书,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就是在马背上读完的。他的床铺上、饭桌上、厕所里都放着书,随时可以拿来阅读。他出差带不少他需要读的书,火车上颠簸,他就一手扶着桌子,一手拿放大镜读书。更为感人至深的是,毛泽东在临终前仍然在读书。他1976年9月9日凌晨逝世,9月8日还在读书,医生抢救他,全身插满管子,一会儿昏迷,一会儿清醒,但一清醒过来就要书,要文件看。他苏醒了11次,看书看文件11次,总共的时间加起来2小时50分钟,最后一次读书是9月8日下午4点37分,只读了7分钟就昏迷了,过了7小时,他老人家与世长辞。读了这段抢救记录,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毛泽东的生命的确是在读书中度过的,真正是“活到老,读到老,读到死”。
成功的秘籍之二:巧读书
“无巧不读书。”在茫茫书海面前,毛泽东进行了真正的读书革命,实践并实现了“为何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这三个层次的变革。他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改造社会、改造中国”。他不为文凭读,不为分数读,而为实现自己的大志而读书。
在读书方法上,毛泽东与众不同,采取广读与精读相结合,以精读为主,有的书一般浏览,略知其义,有的书却深入研读,探其真谛。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革命大书都反复读,《资本论》读了3遍,有的书读了十几遍、几十遍。4000万字的史学巨着《二十四史》读了3遍。《资治通鉴》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宝典,他读了17遍。我国古典四大名着他从13岁开始阅读,直到晚年仍在研读,跨越了70年之久。读《西游记》他深悟三层思想:唐僧师徒能战胜八十一难,贵在坚定的信念;孙悟空凭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精神终究成佛;只要在分歧矛盾中求团结,目标一致,就能战而胜之。
成功的秘籍之三:善用书
毛泽东渊博的知识常常巧妙得体地运用于他的文章、讲话之中,那些生动而深刻的典故、警言、诗词使文章、讲话感染力剧增,效果斐然。毛泽东有个特点,他读了书,受到启发,认准了理,就会去干。他1920年参加革命,是因为反复读了《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信仰。在井冈山时期,他把《孙子兵法》和《三国志》、《三国演义》读懂了,在用于反围剿等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他十分推崇诸葛亮和曹操,从中学习文韬武略。毛泽东写《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剖析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六大战例,把“后发制人”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入木三分。在延安写《新民主主义论》时,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十几遍,再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挥笔纵论,层层剖解。为了迎接同蒋介石的决战,他研读了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名着《战争论》,接着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一章一节地阅读讨论,从中汲取营养、智慧。他还读曾国藩的《家书》、《日记》,古为今用,他提出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为八项注意)就是从曾文正公的“爱民歌”中得以启发。
成就毛泽东伟业的因素很多,读书不失为重要原因之一,他的读书精神,读书方法,读书成效是我们永远学不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