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历史上真实的杨靖宇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与关东军在林海雪原里周旋的?又是如何英勇牺牲的呢?
对于东北抗日联军,对于这支英雄队伍的主要领导人杨靖宇,今天的人们已知之甚少,正如《我的抗战》“白山黑水”篇中所说:“所有的故事我们似乎都听说过,但又似乎都不太了解。”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靖宇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与日本精锐之师关东军在林海雪原里周旋的?又是如何战死沙场的呢?
从中原到东北
杨靖宇其实并不姓杨,他是回族,本名马尚德,1905年2月生于河南确山李家湾一个地主家庭。早年入私塾读书,后进确山小学读书,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
杨靖宇4岁时父亲就已去世,他是这个家庭的继承人,如果老老实实地在家守着这份产业,一辈子也不会愁吃愁喝。但在学校里就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杨靖宇却在当地领导农民暴动,抢地主家的粮食和棉花,表现得非常勇敢,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河北作家梁斌在长篇小说《红旗谱》中曾塑造了一个青年革命者张嘉庆的形象,此人出身地主家庭,善使双枪,外号“张飞”,我觉得张嘉庆身上就有杨靖宇的影子。
杨靖宇后来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地下工作,因为在当地知名度太高,所以组织上派他去上海学习,后出关去抚顺从事工人运动,此间他化名“张贯一”。“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出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随后又担任了哈尔滨市委书记和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底,杨靖宇根据省委指示到吉林磐石一带巡视,恰好当地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受到挫折,杨靖宇便主动留下了领导改编了这支抗日队伍,“杨靖宇”这个名字就是此间开始使用的。这支游击队后来发展成为东北抗联第一军,杨靖宇的命运始终与其紧密相连。
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杨靖宇以自己领导的这支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各路抗日武装,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担任军长兼政委。1936年,东北抗日部队统一改称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的部队改编为抗联第一军,此时是抗联的全盛时期,共有11个军,3万多人。在抗联的队伍里,既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有原张学良时期的军警人员和地方武装,还有部分呼啸山林的“胡子”,但这些人员有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抗日。
1936年夏,中共满洲省委撤销,东北地区相继成立了南满、吉东和北满省委,东北抗日联军也按活动区域先后组成三个大的方面军,分属三个新成立的省委领导。其中第一路军下辖抗联第1军和第2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共6000余人,归南满省委领导;第二路军下辖抗联第4、5、7、8、10军,周保中任总司令,归吉东省委领导;第三路军下辖抗联第3、6、9、11军,李兆麟任总司令,归北满省委领导。
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战斗,牵制了数十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数万人,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林海雪原里的日子
杨靖宇有文化,有头脑,又熟悉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他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军事,却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抗联成立后,杨靖宇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的游击战术,与关东军作战数百次,基本上没有失手。据一些抗联老战士回忆,那时东北树高林密,杨靖宇了解到日军在哪里活动,就提前率部设伏,敌人来了就分散,敌人过去就开火,打完就走,日军连个人影都见不上。就是依靠这样灵活的游击战术,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牵制了数万日伪军队。
1936年底,为了扩大游击区,杨靖宇率领两个师向热河方向发起了西征,一路到达本溪、沈阳附近,并在摩天岭战斗中歼灭日军400余人。但当杨靖宇部抵达东北南部的辽河一带时,正值隆冬季节的辽河居然出乎意料的没有封冻结冰,缺乏渡河船只的西征军被日军追上,伤亡惨重。全面抗战爆发后,为牵制东北敌军,配合关内作战,杨靖宇在南满和老岭山炸毁铁路隧道;他还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消灭伪满军队300余人。杨靖宇率领的抗联队伍成为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也成了关东军的重点“讨伐”对象。
日伪军在对抗联血腥“讨伐”的同时,还采取了许多办法,切断抗联与老百姓的联系。据抗联老战士回忆:“当时,老百姓都往山里送粮,抗联的口粮基本有保障;过春节老百姓还给我们送来一大口冻得硬邦邦的肥猪,战士们用大锯一段一段把猪拉开,分给各个单位;还有百姓送来几条香烟,每个人分一两盒。”但从1938年起,日伪开始推行归乡并屯的“集团部落政策”,强迫居住在抗联活动区的老百姓离开原居地,搬到日伪指定的地点,组成由日伪军警直接控制的大村落。归乡并屯以后,百姓只有在春秋种地时节才能出来,到了漫长的冬季,抗联连老百姓的人影都见不着,更别提购买粮食和给养了,东北抗联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杨靖宇率部进入长白山区建立密营,坚持战斗。所谓密营就是“森林里秘密宿营地”,是当年呼啸山林的东北胡子们首先开始使用的,所以至今东北一带的老百姓仍称呼这类场所叫“土匪窝子”。东北地区的严冬长达5个月之久,气温常在零下40—50度,要想野外生存就必须建有越冬的场所;同时,部队休整、伤员疗养、粮食供给和后勤保障,都需要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密营。
杨靖宇经常使用的密营叫蒿子湖密营,位于吉林东南部,属长白山原始林带。这里山高林密,沟谷纵横,怪石嶙峋,异常隐蔽,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川,步入其中,只见小川纵横交错,分延四周,地形复杂相似,不熟悉情况的人很快就会迷失方向,人称“迷魂阵”。1949年后,有关部门来蒿子湖密营考察抗联当年战斗生活的情况,考察报告中如此写道:
整个密营由兵舍、厨房、仓库、药房、磨房、枪械所、哨所等组成,其中,杨靖宇所居住的密营是用原木刻成的戗子,密营戗子建于一处东西宽15米,南北长16米的平台山麓上,现已自然坍塌。杨靖宇密营东西长8.5米,南北宽7米;墙基高15厘米,宽70厘米,木土墙中,有直径约70厘米的朽木柱残迹。东南6米处,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口木刻的水井,是当年抗联战士的饮用水源;戗子东侧3米处,有一突出的山包,将密营遮掩,是一处绝佳的天然屏障。山包的密林旁,有一圆坑,圆坑内由木杆铺地,是警卫哨兵的掩体。
日伪想尽一切办法破坏杨靖宇的密营,但始终都没有得逞,直到杨靖宇的爱将、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叛变,形势开始对杨靖宇及部队变得极为不利。
程斌是杨靖宇最信任的得力助手,素有“小杨靖宇”之称。日军将他母亲抓获,以其母性命胁迫他下山投降。1938年7月,程斌率所部115人投敌,据说此时敌人内部有两种意见,一是全部斩首示众,二是保留使用。最后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的意见占了上风,他决定成立程斌警察大队,将这批抗联叛徒全部留用。第二天伪警务厅还特地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岸谷隆一郎当场将自己的军刀赠给程斌。
程斌对岸谷隆一郎的不杀之恩感激涕零,据关东军档案记载,程斌投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日本人摧毁了蒙江县(今靖宇县)境内的70多个抗联密营,这些贮存粮食、布匹、药品和枪械的秘密宿营地是抗联的补给生命线,一夜之间,杨靖宇部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
杨靖宇之死
由于密营被破坏,杨靖宇只好带1400多名官兵转战长白山区。进入冬季后,战士们缺衣少食,渴了抓把雪,饿了吃些树皮和草根,没有鞋穿,就用破麻袋片和破布把脚包起来在雪地里行军。原来日军不敢在山林里过夜,所以抗联战士白天再艰苦,晚上也可以得到休整和转移,但自从程斌投敌后,他带“讨伐队”白黑连续追踪,使抗联处境分外艰难,也使抗联的人员和战斗力大减。程斌对杨靖宇十分了解,据说单凭猜测就能知道杨靖宇下一步会去什么地方,杨靖宇的处境越来越被动,部队损失严重。
1939年后,东北抗日形势更加严峻,日军将北满的抗联第二、三路军大部歼灭后,又集中兵力对杨靖宇部昼夜围追堵截。为保存抗战实力,杨靖宇决定将队伍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以免被全歼,他自己带60余人东进。据日军行军日记记载,身高近两米的杨靖宇,跑起来双手摆过头顶,像鸵鸟一样在雪地里飞奔,身材矮小的日本兵根本追不上他,600多人的日军“讨伐队”,最后因疲劳掉队的竟然有500多人。
1940年1月21日,杨靖宇部警卫旅参谋丁守龙被伪通化省警察大队捕获,随即变节,杨靖宇的隐蔽位置、兵力情况被日军获知。2月1日,杨靖宇警卫员、特卫排排长张秀峰携大量经费和一些绝密文件投敌,致使日军完全掌握了杨靖宇的突围路线和意图,张秀峰从小跟随杨靖宇,两人情如父子,他的叛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月15日,日军将杨靖宇包围,杨靖宇高声要日军派人来谈,程斌警察大队中的日本警官伊藤应声起身,杨靖宇随即开枪,伊藤胸部中弹负伤,杨靖宇乘机摆脱追兵突围而去。2月18日,杨靖宇身边仅有的两名警卫员下山买粮牺牲。2月23日,杨靖宇在蒙江县保安村附近被日伪军团团包围,此时,他已断粮五天,患重感冒且双脚严重冻伤,身边无一兵一卒,只随身携带着一支驳壳枪和两支科尔特手枪,以及230发子弹。
《东边道治安肃正工作》是伪满时期伪通化省对抗联作战的一份内部档案,此文档详细记录了杨靖宇牺牲前的情况:
右翼队隐蔽地接近到了他(指杨靖宇)前方三十米的地点。西谷队长下令暂停射击,双方交换了下面的话语。
“君是杨司令吗?”
“是的,我就是杨司令。”
“我们是通化的警察队。在我们的部队里面,曾经是君之同志的程(程斌)、崔(崔胄峰),都担任着警察队的指挥。安参谋(指叛变的原抗联第一路军参谋长安光勋,此时在通化警务厅讨伐队总部下属政治工作班担任班长)也在总部工作。若是君能归顺,岸谷厅长必会热切相迎。现在这个地方,要逃脱是不可能的了,何必急着去死呢?考虑一下归顺可好?”
“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很多部下都牺牲了,我如今只剩了自己一个人。虽临难,但我的同志们在各地转战,帝国主义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将抵抗到底,无须多说,开枪吧。”
说着,(杨靖宇)开始用两支手枪朝我们射击,这边也随即开始迎战。我方致命的一弹击穿了他的胸部。他双手向上高举,随即倒在地上,再也不动了。
击中杨靖宇的是他的部下、抗联叛徒张溪若,新中国成立后,程斌等人被政府处罚,但不知什么原因,张溪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