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杂谈 > 古代人物

秦武王怎么死的?秦武王举鼎丧命真相

秦武王为秦惠王之子,因其身高体壮,勇力超人,重武好战,所以常以斗力为乐,凡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东周列国志》曾经描述秦武王身边的一员大将名叫孟贲,如以力闻,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所以孟贲深得秦武王青睐。所以天下勇士纷纷投其靡下,其中就包括乌获和任鄙两员大将。

其实早在秦惠王的时候,他就有意以韩国军事重地,周都洛阳的门户——宜阳为跳板,控制东西二周和周天子,以据有九鼎为象征,挟天子而令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业。由于当时秦惠文王为巩固后方而集中兵力灭蜀,暂把此事搁置一旁。秦武王即位后,已经灭蜀,后方巩固,国力正盛,秦武王欲对外征伐,自然想起了秦惠王的前言。只不过当时秦惠王身边的右丞相樗里疾、左丞相甘茂都对直接进攻中原颇有担心,生怕倘若魏、赵二国出兵解救宜阳,秦军必定孤军一支,必败无疑。后甘茂心生一计,假冒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相引诱,与魏王建立了秦魏共伐韩国的联盟,后又怕秦武王中途听信樗里疾谗言,与其建立书面协议,当自己率军5万攻打宜阳未果时,樗里疾果然建议立刻班师回朝,当秦武王看到甘茂快马送来的自己当初签订的协议时,立即又派兵5万,攻陷宜阳,直达洛阳,这才是秦武王举鼎丧命故事的前序。

于是,秦武王亲率任鄙、孟贲两人大摇大摆得走进了周都洛阳。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河南洛阳曾经是多个朝代的定居所在地,只不过每个朝代名字均不相同,而邹邹查阅明张岱所着《夜航船》得知,在周代的洛阳是被称呼为雒(luò)邑,而非李傲《睁眼看秦皇》一书中的雒城。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初平中(公元190年至193年间),益州牧刘焉自绵竹移雒城县城,筑阙门。”而《三国志·庞统传》中也有记载“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所以这里的雒城是位于四川省广汉市雒城镇辖区内境内的一处遗址,而非洛阳的雒邑,一南一北,竟然被李傲的无知说成是一个地方。我们接着往下说。

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只见九个宝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内。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铸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于是,秦武王就问孟贲是否可以将其搬动,而孟贲更是一介武夫,于是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秦武王也不敢示弱,卸下锦袍王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深吸一口气,使出乎生力气,喝声:“起!”。鼎被举起半尺,武王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我们稍等一下,在这个时候要好好的说道说道。李傲在自己的《睁眼看秦皇》一书中下面是这么说的:鼎坠于地,正好压在右腿上,一声脆响,胫骨寸断。秦武王大叫一声,顿时气绝……而河南省博物馆中纪录此事是这么说的: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脚上,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武王右脚足骨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等到太医赶来,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语;“心愿已了,虽死无恨。”入夜,武王气绝而薨……为准确得知究竟哪个更为正确,邹邹查阅了《史记秦本纪》,里面是这么记载的:秦武王抓住一只龙纹赤鼎猛地举起,殊不知此鼎重量过大,终因力气不支,累得双目出血;力尽鼎落,又砸断了膑骨。结果秦武王不治而死。

首先从医学上的角度分析而言,李傲所说的“胫骨”与《史记》中记载的“膑骨”完全是两个概念。胫骨,小腿内侧的长骨,上端和下端膨大,中部的横断为三角形。膑骨,同“髌骨”,膝盖部的一块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也叫膝盖骨。虽然相邻很近,但完全隶属于不同两个部位(具体见下图),所以鼎砸到位置不同反应自己也不同,就像李傲所说砸到胫骨断裂竟然当场毙命,有些言过其时,也不为准确,不过相比河南省博士馆的“直接砸到右脚上”还要准确几分。所以,秦武王并非当场毙命,而是医治后不治而亡。

(快捷键:←) 上一个 回目录 下一个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