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宅朔方曰幽都,幽都,山名也。都者,京也。禹贡九州岛之首,冀州是也。世祖皇帝混一华夏,定鼎于兹。自今宋亡后,迨且百年,故家遗民而入国朝,仕为美官,树勋业,贻厥子孙者,班班可见。盖由天地英爽之气赋于人,而辅翼元化。是以教化之所被,炳焕垂远者,岂可不纪述,以诏方来。乃作名宦志。
赵汲古,汲古,自号也。名亨,字吉甫。父仕金朝,官至燕京留守掌判,迄今有呼赵留判。家居城南周桥之西,即祖第也。有园名种德。一时翰苑元老,咸有诗题咏。有斋曰汲古,盖先生隐居之读书处也。有三世孙曰由忠,尝仕三河尹。
王百一,自号慎独老人,名鹗,世居大名之东明。仕金至翰林学士应奉。至元朝,定宗闻其贤,而召之至,乃授资德大夫,翰林学士。元朝有翰林国史院,公为开府也。有孙,见居清夷门。【(有墓志,见艺文类门,自刻百一帖是也。)】
杨朝匚炎舛,世皇特旨书大明殿碑与翰林院碑,余皆李雪庵所书。居城南,即采亭之父也。赵江汉,名复,字仁甫。北方经学自公始,有文集行于世。【(燕间见艺文类。)】
赵禹卿,先世宋之汴梁人,靖康之乱始徙于燕。禹卿名鼎,奉宣命荫父职,为员外郎。升断事府参谋。于城东村有别墅,构亭曰瓠瓜,故人称曰赵参谋瓠瓜亭。有王鹗记文,王盘叙文。一时大老之什,咸赞德云。
郭彦高,首举元遗山于本朝参政。
杨采亭,玉田人,号慵斋,字春卿。中统建元之初,辟卫辉劝农抚使,道不行,谢去。至元四年起兴文署丞校雠。得疾,卒于家,年六十四。先生仕我朝,官至奉训大夫,集贤待制,终于蓟州知州。子名述祖,字孝达,号泾溪。循理博学,能诗,今居蓟州。
宋子玉,居周桥之西,是其故居,与种园主赵慎独为邻。亦有田园,甚幽邃。蓟州杨庸斋有诗题咏之。号海印居士。
王子端,名华,金朝字学称第一。王澹游,名万庆,华之侄。
杨西庵,名果,字正卿。于本朝至元七年,为参知政事。王鹿庵为墓志,商左山书。
高佥省,字逢辰,时与龙门中书。当国肇兴之际,辅翼助赞,深有力焉。有孙,尝任飞狐主簿。居白马神堂之后。
刘便宜,名仲禄。其先马邑人,天兵南下,建策于上,因而获宠用。有孙,为名宦,有祠。在白马神祠之东,有公之故宅也。
韩云卿,号渔庄,又号损斋,由都省掾仕至平章政事。乃祖题其诗曰:一钓西风渭水滨,一辞东汉富江春,大贤出处吾何敢,不作仕途侥幸人。又:湖海谁能量浅深,名虽廊庙迹山林,鹤书惊破渔庄梦,白石清泉识此心。
高正卿,国朝至元七年,由中书省掾仕至宣尉使。子文本。
刘仲简,字居敬,大兴人。师于王澹游,曾寄诗云:别后轻肥入仕途,云无过雁水无鱼,英雄不在一夫剑,富贵虽勤万卷书。私事岂妨公事毕,交情莫学世情疏,寒窗已下陈蕃榻,文斾何时至敝庐。
史秉直,武清人。当国朝草创之时,集议出仕。今为真定人,仕宦者甚多。天倪、天安、天泽、杜格者,皆子孙也。
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
刘正臣,名贞,仕至翰林学士。有子名肃,承荫累官至中顺大夫,广平路总管府同知,卒于任。无子,有侄景初,见居燕。
粘合中书,有名合达者,仕至荣禄大夫。金亡归我朝。我朝以前金故宦之子孙,而累朝宠任之,以迄于今。有坟在卿园东。
耶律中书令,讳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九世孙,前金丞相文献公耶律履之子。公有祠在南城阁东北。
耶律柳溪、耶律希逸,仕至总管。系七夫人家,仕至御史中丞。号柳溪。
单徒公履,至元二年拜尚书。
申屠大用,吏部尚书,士常夹谷之系。
羊舌吉甫,先世泰安人,贞佑之乱,避兵至燕。居崇智门。
姚雪斋,字公茂,名枢。仕至翰林大学士。
姜静渊,时人以处士称。孙仕国朝,官监纳。重孙大川,居燕。
卢安,耶律中书荐为翰林编修。
邸西严,有孙,见居潭水院东。
程雪楼,西颖川人,讳文海,字巨夫。入国朝作质,仕至平章。
韩御史,先世禹城人,因乱及此,城南风台为之别墅。诸老有诗。
刘详议,有孙贞,居城南。
廉访使闲斋崔瑄。
赵子明,有孙,见居敬客坊。
中书参政可与张斯立。
韩秋堂,仲晦之子。孙子叔,见居京中。
宋仲杰,诸色府总管。
吏部尚书如圃梁曾。
牛雪轩,无子,有女,适高总管。
礼部尚书梦符张孔孙。
刘清甫,有孙,居燕之敬客坊。
行省左丞中斋杨镇。
刘廷玉,有孙三人,居燕中,与上同作总管。
刘嗣宗,名胤,平江路总管。
平章政事子有张九思。
贾孝祖,字子敬,燕织染总管。
吏部尚书刘好礼。
张寿月,名琪,字廷玉。寿月自号。以八月望日降,故号寿月。有子文礼,承公荫至内黄尉兵部职官令史。卒无子。居阳春门内。
郑安卿,燕人。仕御史。少先祖廿岁,为忘年交,爱其才德也。先祖诗曰:十年书剑苦穷途,一日高阳说酒徒。桃户晓风歌白雪,糟床春雨滴红珠。兴来休负花前约,醉后从交月下扶。欲挽天池浇宿渴,青旗门外唤人沽。【(此乃梁九思集,故云先祖者,皆九思称其上世也。)】
张仲和,燕之孝义者。昆仲八人,五世不异居。事亲至孝。家有柏溪亭,范阳卢疏斋作亭记,时彦等咸有赞咏。先祖如园有诗:桃李东城酒一杯,转头红雨扫莓苔。麻衣醉卧溪亭月,不管东风来不来。
梁暗都,本汉人梁斗南之孙。奉国朝旨,学西域法,因名是。授平章。有孙,见仕,居北城。南城有故宅,在阁西南针条巷内。
池水安先生,隐者也。世居燕之池水里,今为清夷关,即此地。有子伯康,读书不替父风,盖诗礼名家也。
刘仲明,有别墅在新都文明之南。商左山匾曰:野春。一时大老咸有题跋。仲明排序十二,今此城有刘十二角头是也。
焦景山,字义甫。其先林【原本缺。】徙于燕六百五十年。读书作诗,有古人句法,甚类陶意味,父明于纵横,云仙有台,乃先生之父所传。无子。
李忠宣公,名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幼仕世祖潜邸。中统元年,授燕京宣抚使,历山西宣慰使,太原路总管。至元五年,召为右三部尚书。八年拜北京行省参政。十一年迁安西王相。明年,以王相抚蜀,又明年,拜西川枢密副使。十七年,拜安西行省左丞。命下而薨,年六十二。赠光禄大夫、中书右丞。子颇,嘉议大夫、安西路总管。有子,居通州。
刘仲和,名致,乃五代刘仁恭之云礽也。有侄继先,由中书掾授嘉兴路推官,升单州知州。兄允道,见居燕中。
李霁峰,燕人,首作大都赋。
王兰轩,名旭,字景初,东平人。作黄金台赋。
宋诚甫,讳本,世为燕人,住为美坊。至元二十年,父为杭州录事判官,不受,句读于杭何石崖。大德三年随父江陵,传性命义理之学于慎独先生王奎文昌父,后以补江陵传学,为宪使郝采麟文征所知,将擢为掾,会父卒,不果。延佑三年,西台中丞张文忠公希孟荐之省,不果。是时英宗即位,大都乡试。至正元年,廷对为第一,赐进士及第,授承务郎,翰林修撰,知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泰定元年,拜监察御史。二年,转中书左司都事官,奉政大夫。天历元年,升吏部侍郎,官中宪。明年,改礼部侍郎,官中议。不旬日,又拜艺文大监,兼检校书籍事。三年,改元至顺,进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官亚中。二年,奏为河东山西廉访副使,中大夫,改礼部尚书。元统改元,拜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以疾未赴。复以为奎章阁学士院承旨,仍兼经筵。二年夏,改集贤直学士、太中大夫经筵官,兼国子祭酒。是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年五十四岁。坟在宛平县。
高显卿,名兴,蓟州人。至元十二年,从忠武王伐宋,以功最,授怀远大将军。后扬历中外,为显官。大德八年,授枢密副使,十年,河南平章,官荣禄。皇庆二年薨,赠梁国武定公太师上柱国。子德基,贵显。【(已上故家多系有就外传之时,屡尝窃听父师所言,燕籍居之户百四十家。向时亦尝过其家,虽不能全言,三十年后,或仕宦于外,或贫乏不能存,物故者甚多。姑识此。)】
陈宁道居士,字时可。
魏秀玉,字邦彦。
李御史,自称浩然逸老。
吴定庵,夕章,字德明。
冯景山,不仕,教授乡里。
赵景温。
抑庵宋渤。
梁平叔子,名秉秀。孙为名宦。
集贤学士正平周砥。
翰林学士子静阎复。
东轩徐世隆。
幸轩李盘。
野斋李盘。
秋涧王恽。
紫微王之纲。
豫章程文海雪楼。
翰林承旨鹿庵王盘。
野庄董文用。
应奉汲郡李穉实。
昭文馆学士雪庵溥光。
御史中丞西溪王博文。
太子宾客弘道宋道。
中书参政容斋徐琰。
淛西察使胡紫山祗遹。
中书左丞性斋马绍。
制碑铭蓟国贞愍公。【(不花欧阳玄文。)】巙巙书。代国忠遂公。【(斡赤王构文。)】秦国忠穆公。【(斡脱赤元明善文,子昂书。)】蓟国安穆公。【(曷刺元明善文,郭贯篆书额,刘赓书丹。)】酸斋文靖公。【(欧阳玄文。)】
董□,恩州人,名□,字□□。为羊市牙侩。颇游侠好义,士人多折节与之交。仁宗建储,士论未平,董排云上仁宗书,大忤上意,收付刑官,已而不加罪。至正间,危公为御史,疏白其心。上命作传,颁付史馆。
吴清,字伯澄,朔州人。由国子助教,有万言策行于世。【(有碑,见艺文。)】
伯颜,字道,蒙古氏,开州人。心传正学,素有名望。本朝召为翰林待制,修辽、金、宋三史。还,又召为江西佥事。还,再三召,不起。至正十九年,遇兵不屈而死。从学者甚众。有语录。
梁贡父,即天赐夫人之后,天京人。以儒业仕至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名曾,号如圃,又静胜翁。能诗文。【(见艺文类。)】
王秋涧,名恽。翰林学士承旨,作义侠行。【(见艺文类。)】
赵闲闲,述御史箴。
阎静轩,名复,仕至翰林学士。
刘唯斋,名赓。
张易平章,字仲一。
宋渤,元贞二年集贤学士,字齐彦。
魏青崖中丞,名初,字太初。
焦景山,字义甫。
陈刚中,安南副使,名孚。
陈畸亭参议。
阚彦举。
马定斋。
刘无党。
杨陶然。【东平人】
刘京父,浑源人,名祁。
李源道,字仲渊。
张子素,号梦山。
梁抑庵。
刘时斋。
杜止轩,字善夫。
陈勿斋。
徐景山。
张玉岩。
张抑庵,字遂初。
张二。
史匚炎舛元。
冀天锡。
吴德明。
李克敬。
梁叔能同知。
梁柏庵提举。
何聪山平章。
韩成乐祭酒。
梁彦中宣慰。
金景磾学士。
王章甫郎中。
王博文中丞,字子勉。
姜文卿中丞。
雷若斋,名膺。
陈天佑,名佑、字庆甫,赵州晋宁人,起家穆王府尚书。是时国家诸事草创,官无定名,职无定分故也。后仕至中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见艺文。】号节斋。缑山亲兄弟,与苦斋内戚。
陈天祥,号缑山。劾桑哥,用卢世荣。【见艺文。】
杨宋道,号素庵。
陈庆甫提刑。
李野斋、名谦。翰林学士承旨。制撰安童丞相神道碑。御赐墨一笏,刻镂云龙,仍填以金。其墨谢质上,重一斤。上有铭,为墨之冠。
曹通甫【(谥文贞公。)】
白寓斋,金名士。
李嘉卢龙。
刘可斋,名逊。
王鹿庵。【(有文集。李野斋作墓志。)】
刘鹏举总管。
孟德卿,名祺。
张希孟中丞,名养浩。
李道复平章,号秋谷,名孟。有御赐画像赞。子伯贞,右丞。
李天辅御史。
胡祗遹,字绍闻,号紫山。
王构,至元十五年翰林学士,字肯堂,号瓠山。
孟攀鳞,至元七年翰林待制。
李庭直,中统甲子春,作兴贞观记。
叶李,宋景定甲子补太学持正斋生员。入国朝,仕至平章。欧阳元功文集内叙其本末。【(见艺文类。)】
王德涧,大德三年翰林直学士。
王之继,至元三十年学士。
郭贯,字西野,作篆书为本朝冠。集贤学士。
高西汉,名鸣。
吕元卿。
陈颐山,集贤大学士。
李鉴。
李敬斋,字仁卿,名冶。
李鹤,字用章。
窦向叔。
姚云。
张畴斋。
李两山。
张野夫治书。
李自牧,名巨源。
郑春谷,仕为翰林应奉。仁宗立英庙为储,尝抗疏,以先皇帝舍嫡传弟,今宜以先皇之心为心,意在立明考,不报,去官。【(江西人。)】
赵文敏公,名孟俯,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见艺文类。)】
龙鳞州,字仁夫,庐陵人。
姚牧庵,名燧,翰林学士承旨。
吴草庐,名澄,字幼清,翰林学士,谥文正公。居抚州崇仁县崇仁乡。
虞伯生,雍国公裔,名集,号邵庵。汲井斋子,川人。仕至中奉大夫,翰林侍讲学士。
居抚州崇仁县。谥文靖公。
孛朮鲁子翚,名翀。仕至翰林学士。居南阳。
王继学,名士熙,东平人,参政。
赵子敬,名世延,平章,凉国公。
刘致,字时中,湘人。
吕仲实左丞。
黄缙卿,婺州人。翰林学士,名溍。
欧阳玄,字符功,号圭斋。荣禄大夫,翰林丞旨。又号平心老人。
揭曼硕,名溪斯,豫章丰城人。翰林学士,谥文安公。
袁伯常,名桷。
姚南桤,名櫈孙。
杨仲弘,名载。
范德机。
张起岩,字梦臣。
黄清老,字子肃。
龚子敬。
白廷玉,名珽,字湛园。
滕玉霄,名斌。
宋梅洞。
苏伯修,名天爵。
李伯贞。
元明善,字复初。【(有清河文集。)】
成遵,字彛叔,左丞。
赵本。
马舜卿,名肩龙,以字行,宛平人。先世辽大族,有知兴中府者,故又号兴中马氏。祖大中,国初登科,节度全、锦两州。父成谊,字宜之。张楫榜登科,京兆路统军司判官。舜卿少在太学,亦有赋声。宣宗初,人有告宗室从坦杀人。从坦子履道,一时贤将帅,处嫌疑之地,人以为必死而不敢言其冤。舜卿以太学生上书,大略谓:从坦有将相才,方今人物无有出其右者。臣一介书生,无用于世,愿代从坦死,留为天子将兵。书奏。诏问:汝与从坦交分厚耶?舜卿曰:臣知有从坦,而从坦未识臣。从坦冤,人不敢言,臣以死保之。宣宗感悟,赦从坦。授舜卿东平录事委行台试验,宰相侯莘与之语,不契,留数月罢归。将渡河,与排官纷竞,箧中搜得军马粮料名数及利害事,因疑其奸人之侦伺者,系归德狱根勘。适从坦至,命出之。
正大四年冬,薄游凤翔。德顺州将申爱以书召舜卿,舜卿欲往。凤翔总管以敌兵势盛张,吾城可恃,德顺不可守,劝勿往。舜卿曰:申爱生平未尝识我,一见为知己,我知德顺不可守,我往必死。然以知己故,不得不死也。乃举行橐付族父明德为死别,冒险而去。既至,不数日受围。城中义兵七、八千而已,州将假舜卿凤翔总管府判官,守御一一委之。凡受攻百日,食尽乃陷,军中募生致之,不知所终,时年五十三。诏赠太师,配食褒忠庙。舜卿少时,过襄垣题酒家一诗,词气豪放,时辈少有及者。又如云:玉鞭再过长安道,人面依前似花好。殷勤劝我梨花春,要看尊前玉山倒。舜卿诗句类此者多。【(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太师鲁国忠武王,名木华黎,扎剌儿氏。以戚里从讨漠北诸郡,有功。岁丙寅,拜左万户。进兵讨金。丁丑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癸未薨,年五十四。
王生于阿难水之东,生时白气充帐,有神巫见而异之曰:此非常儿也。及长,身长七尺,虎形虬须,黑面。多谋畧,雄勇冠一时。与博尔朮、博尔忽、赤老温,俱以忠勇佐太祖。时号为掇里班曲律,犹言四杰也。【(太常元公撰。)】太祖军常失利,会天大雪,失牙帐所在,卧草泽中。王与博尔朮,湿毡蔽之,自暮及晓,竟不移足。是岁丙寅,太祖即皇帝位。是岁开禧二年,金太和六年也。
癸未春三月,王至闻喜县,疾笃。召弟带孙谓之曰:我为国家助成大业,事干戈垂四十年,东征西讨,无复遗恨。所恨者,汴京未下耳。汝等勉之。言讫薨。【(出世家。)】丞相东平章宪王,名安童,太师忠武王四世孙。至元二年,由宿卫官拜中书左丞相。十二年从皇子行边,二十一年还朝,复拜中书右丞相。二十六年罢相。三十年薨,年四十九。
世祖皇帝追录元勋,召入宿卫官,置位在百僚上。时太夫人帖木伦,以椒房之故,尝入宫中。一日,上从容问及公,夫人对曰:安童年虽幼,公辅器也。上曰:何以知其然?夫人曰:每朝退与前辈老成人语,未尝一亲年少轻浮子,是以知之。上默然。【(出世家。)】二十五年见天下大务,一入尚书省,屡上中书印,不许。明年罢相,上掌环卫。【(勋德碑。)】三十年正月十九日,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既殡,树介者三月,上震悼曰:人言丞相病,朕固不信,今果丧我贤弼。诏大臣监护丧事。
公生十八登庸,在朝位前后二十年。视事之初,励精图治。除前日苛政,待以宽平。抑奢淫,薄税敛。举贤任能,常若不及。如丞相史天泽、左丞许衡、姚枢、参政商挺,皆引置左右,同辅庶政。由是至元之初,朝廷无事,物日以繁息,仓廪之积,盈衍于外,海内翕然,号为极治。天子嘉之,尝曰:安童在,朕得高枕而卧,无所事矣。【(世家。)】
丞相淮安忠武王,名伯颜,八邻氏。其父从宗王居西域。至元初,王奉使于朝,遂拜中书左丞相。七年改同知枢密院事。十一年复拜中书左丞相。总兵伐宋。十二年秋入觐,拜右丞相。明年春,宋亡。第功增食邑六千户,复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六年进知枢密院事。三十一年知太傅,录军国重事。是岁薨,年五十九。至大四年,敕建庙于临安。
至元初年,王奉使,世祖见其貌伟,听其言励,曰: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遣介还报。建谋发令,才恒出廷臣上,由是愈贤之。敕中书右丞相安童女弟,昭睿顺皇后之姊之女。王若曰:为伯颜妇,不惭尔氏矣。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一时君相庆明,朝野晏清,号为极治。【(清河元公撰勋德碑。)】十一年复拜右丞相,总襄阳兵伐宋。上曰:曹彬不嗜杀人,一举而定江南。汝其体朕心,毋使吾赤子横罹锋刃。王受命,驰至襄阳,诸军纂严,禡师启行。薄郢州,漂水溢涂,人病于涉。王曰:吾且飞渡大江,而惮此潢潦耶!度使一骑前导,诸军毕济。【(勋德碑。)】阿朮公使左丞阿里海牙来,期渡江,不答。明日又来,又不答。阿朮自来,王曰:此大事也,主上委吾二人,余可知吾实乎?潜刻期而去。将自沙芜口入江,宋制置使夏贵将精兵守之。乃阳言明日围汉阳,夏贵来援,我遣奇兵袭夺沙芜口,大兵咸会江北岸。宋战舰属江中,余三十里,我以白鹞千艘,争阳逻堡。夏贵分兵扼战,命阿朮公挽舟逆上,载死士三千夜渡。是年十二月也。明旦,王战夏贵,江上兵夺阳逻堡,逸夏贵,诸将请曰:贵大将而逸之,可乎?王曰:阳逻之捷,吾将遣使前告宋人,而贵走,代吾使也,贵今来矣。未几,果以庐州归。【(勋德碑。)】师既渡江,将佐咸贺。王曰:天子威灵,阿朮武勇,将校用命,吾何力焉!王师陈鄂城下,时汉阳将战,焚其蒙冲,火照城中。明日鄂人及汉阳人皆下。留阿里海涯守之,规取荆湖。王与阿朮等,东兵兴国、蕲黄、南康、江州,望旗辄靡。殿帅范文虎以安庆,张都统以池州来。【(勋德碑。)】二月,都督贾似道将师十万,陈丁家洲。我士贾勇索战,军容甚盛。似道闻皷声先遁,其师遂溃。获都督府符印,斩贼无算。太平、宁国、建康、无为、镇巢皆送筦钥请城主。行省驻建康,时江东大疫,居民乏食,乃开仓赈饥,发医起病,人大喜曰:此王者之师也。四月献宋主赵显、谢后、全后于上都。上御大安殿,降封显瀛国公,遣大臣告成功于太庙。上劳王,王曰:奉陛下成算,阿朮効力,臣何有功能!诏以陵州、藤州增食户为六千。四月成宗即位于上都大安殿。时亲王有违言,王陈祖宗宝训,述所立成宗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五月加太傅,录军国重事,依前知枢密院事。
天以正统命帝元,太祖皇帝奋起朔方,博尔朮、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四杰辅之。灭克烈、灭乃蛮、灭夏、灭金,乃有天下三分之二。宋承中华之运,西距蜀楚,东际吴越,尽有荆扬益三州之野。世祖皇帝绍运抚图,肆容大略,发兵二十万,授丞相伯颜,不三年而灭宋。圣文神武,固劳造化,隽功伟烈,寔由折冲。四杰开之于其前,一相扩之于其后。国家接五帝三王之绪,保无疆历服至于亿万维年。而功臣生分爵国,死配朝廷有以也夫。【(勋德碑。)】
丞相河南武定王,名阿朮,兀良合氏。初,从父都帅公征西南夷,有功。中统三年拜征南都元帅,将兵伐宋。至元六年加同平章事。十一年春入觐,拜平章政事。十二年留守扬州,拜中书左丞相。十三年秋,两淮平,还朝,第功加食邑二千户。二十四年薨,年五十四。
公沈几有智谋,临阵对敌,英毅果决,气盖万人。癸丑岁,从父都元帅征西南夷,率精兵为候骑,所向摧陷,莫敢撄其锋。至平大理,收诸部,降交趾,践宋境,无不在焉。其破水寨,掀阐城,夺战舰于马湖,舟指可鞠,索盗马于山堞,贼将生擒。而又鏖战三湘,褰旗五陈,是皆树立之俊伟者也。尝蒙宪宗赏谕:有阿朮未有名位,挺身奉国。特
-168-
赐黄金三百两,以勉将来。其降大任于公,兆开于先者,诚不偶然也。六年七月,大霖雨,汉水溢,宋将夏贵、范文虎,相继以兵来争。又遣兵出没东岸林谷间。公按观兵势,谓诸将曰:此虚形,不可与战。宜整舟师,以备征。众从之。明日,南船果趣新堡,大破之,杀、溺、生擒者五千,获战舰百余艘。于是治战舰,教水军,筑圜城,以逼襄阳。文虎率舟师来救,某知府以百舰泊百丈山掣肘城役,皆邀击于灌滩,败走之。裨将矮张,以军袄百舫跃入襄州。寻乘轮船,顺流东走。公与都帅刘整分舣战舰以待,然薪照江两岸如昼。公追战至匮门关,擒张,余众尽殪。【(庙碑。)】九年三月,破樊城外郛,重围逼之。襄、樊两城,汉水出其间,宋人植木江中,镇以铁絙,中造浮梁,樊恃此为固。我以机锯断木、斧絙、燔其桥。襄援既绝,公率猛士攻而拔之,襄守将吕文焕惧而出降。十二年正月,黄、蕲、江州降。公率舟师趋安庆,范文虎出降。继下池州,贾似道统兵扼芜湖,遣宋京来请和。二月,似道师次丁家洲,公与丞相议之曰:且和议未定间,昨我船出,己乱射,又执我逻骑四人。宋人无信,惟当进之以兵。若避似道不击,恐已降州郡,今夏难守。若欲实和,俟渠自来。遂与前锋孙虎臣对阵。夏贵以战舰二千五百艘横亘江中,似道将后军殿。时我已令诸将,顺江两岸树炮,击其中坚。南军陈动,趣我船急进。公挺身登舰,手拕衡船,雷皷大震,喊声动天地。我师掠彼舟,大呼曰:宋人败矣!似道仓皇失措,舳舻簸荡,乍分乍合。公以小旗麾将校,率轻锐横击深入,宋军大败,即回棹前走。丞相以步骑夹岸掎之,追犇百五十里,杀、溺死者,蔽江而下。获战舰二百余艘,都督府图籍、印符,悉为我有。军资器仗狼籍不胜计。是日,似道以轻舸东走扬州;夏贵走庐州。朝廷以宋重兵皆驻江都、临安,倚之为重。四月,命公围守扬州。公次真州,与南舟战朱金沙,歼其千人,获盬艘三千艘。既抵维扬,视扬子桥河路,漕真粟,以助扬乏。即树栅,以断其饷道。宋都统姜才,领马步二万来争,期于必取。南军夹河为阵,公麾骑士踰河直斫姜才阵,所将多亡命叛降。余皆淮卒劲勇,养锐日久,战数合,坚不能却。我佯北,才军果逐之。我奋而回戈,万矢雨集,彼不能进,骑先遁去。我随以铁骑蹂之,追奔斩截万千余级。
两淮镇将张世杰、孙虎臣,以兵万艘驻焦山东。七月,公登石公山萆而望之,舳舻连接,旌旗蔽江。公曰:可烧而走也。遂摘抗健善彀者千人,载以巨缆,分两翼夹射。公居中,合势进击。继以火矢着其篷樯,烟焰赫赫,窘无所出。先是,虎臣命前船悉沉铁缆于江,示以必死。至是,欲走不能,前军争赴水死,后军哄走。追至圌山,获白鹞子七百艘。是故淮东诸军不敢出矣。七月,朱焕以扬州降。泰州守将开北门,纳我师,执庭芝等出,继奉命戮扬州市。扬、泰既下,公申严士卒,不得入城,致毫发犯。有武卫军校掠民二马,即斩徇众。其号令肃赏罚信,有古名将风。
九月,两淮悉平。冬,北勤见世祖于大明殿。庭陈宋俘,设大宴贺。因上奏曰:是皆陛下威德所致,臣何与焉!第功行赏,实封泰兴县二千户。二十三年,奉命北伐叛王昔剌木等。明年凯还,继西征至哈剌霍州。以疾薨。
公贵而不有其位,难而克任其责。料敌明,临机果,闻敌所在,忠勇奋发,不俟严辨,跃马挺槊,陷阵深入。故士卒咸服,争出死力。南征北讨,四十年间,大小百五十战,未尝败衂。其追降生擒者,皆释而不问。及处间暇,恂恂似不能言。论者谓公智、信、仁、勇四者兼备,与孙吴合云。【(并庙碑。)】
丞相楚国武定公,名阿里海涯,畏吾氏。幼事潜邸,至元元年,由中书省郎中参议省事,出兼河南行省,转廉访使。五年治兵于汴,复佥行中书省。七年,拜参知政事,兼汉军都元帅。十一年拜中书右丞。宋亡,拜平章政事。十五年拜湖广行省左丞,未行薨,年六十。
公幼聪颖而辩,长躬农耕,喟然曰:大丈夫当立功国家,何至与细民勤本畎亩!释耒去,求读北庭书,一月而尽其师学,甚为舅氏习拉带达剌罕所异。叹曰:儿家门户,其由子大。及从事大将卜邻吉乃,俾其子故中书右丞相呼鲁不花,从受北庭书,又荐其忠谨,得宿卫潜藩。己未,从济江。帝射虎未殪,公舍马徒步,挺矛舂杀之。攻鄂,先众而登,擒一人还,流矢贯喉出项,帝勇之,赐银为两半百。先是,吐蕃有贮甘露宝函石室藏山穴者,凡再使求之,皆为大蛇奇兽所据,莫敢前。最后遣公至,无所见,竟与俱归。【(牧庵撰神道碑。)】幼主面缚,公入觐贺,始庭拜平章政事。还,移兵靖江,破严关,败马都统于临川,陈、张两总管小客江。谕经略马暨不下,凡攻四十余日而拔。公以靖江远中土,非长沙匹,民性鸷嚣,易叛难服,不重典刑之,广西他州不可言以绥徕。其坑之,市斩暨。传檄下柳、郁林、横、邕、廉、象、浔、藤、梧、贵、昭、融、宾、宜、贺、化、高、容、钦、雷,为州二十;广、肇庆、德、庆、封,为州三十六,以通递舟。承制以万户史格行宣慰司靖江。特磨农士贵,南州牧莫大秀,皆请内属。乃开全之湘水三十六。燧尝读诸君书,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未尝不兴慨叹于武敏。闻用兵端,视南国为奇货,思图形丹青垂誉竹帛于今日,后者如取诸怀。及襄阳下,方戍淮西,功已不出乎己。大师南伐,复分兵淮东,渡江捷闻,一失声而死。岂先福始祸者,诚如道家所忌耶!公皷其军留戍所余不能倍万,名城通都,身至力取,利画海表,图地籍,民半宋疆理。最所下州,荆之南十四,淮西四,湖南九,江之西二,广西二十有一,广东、海南各四,凡五十八。自余洞夷山獠,苛毡被毳,大主小酋,棋错辐裂连数千里,听令者犹不与存。其依日月之末光,张雷霆这余威,以会其成功者,亦一世之雄哉!今列其由省幕戎麾与所受降,登宰相者有二:蒙古带、阿剌韩。平章十二:奥鲁赤、虎突、帖木儿、阿力史格、吕文焕、帖木儿、李庭、李恒、张弘范、刘国杰、程鹏飞、史弼。右丞四:咬突、完颜、那怀、阘出落也讷。左丞四:塔海、唐兀带、刘徐、赵修已。参政十三:贾文备、郑也可、何玮、张鼎、樊楫、朱国宝、张学宾、家带、乌马儿、孛罗合达耳、高达、马应云、从汉龙,都元帅宣慰使总管万夫千夫之长又什伯,是观出其门者众多。又足征公盖推劳人也。【(并出神道碑。)】
太师广平贞宪王,名玉昔,阿儿刺氏,赐号月吕禄那演。初袭父职,为右万户。至元十二年拜御史大夫。二十四年将兵平乃颜,以功加伏傅。二十九年加录军国重事,知枢密院事。三十一年进太师。元贞元年薨,年五十四。
公小字玉昔,迨至贵显,宠以不名,赐号月吕禄那演。【(译云能也。)】国初,官至简古,置左右万户,位诸将之上首。以公之祖博尔朮居右。公弱岁袭爵,统按台部众,器量宏达,襟度渊深,莫测其际。世祖闻其贤,驿召赴阙,见其风骨庞厚,解御衣银貂以赐。国朝重天官内饍之选,特命公领其事,侍宴内殿,公起行酒。诏诸王妃,皆执妇道。上即位,进秩太师,佩以上方玉带、宝服,还镇北边。元贞元年冬,议边事入朝,两宫锡宴酬酢,尽欢如家人父子。然还镇有期,不幸遘疾,以十一月某日薨。【(并出高唐阎公撰勋德碑。)】
太师淇阳忠武王,名月赤察儿,许慎氏。至元十八年由宿卫官拜宣徽使。三十年拜知枢密院事。明年加太保,录军国重事,枢密院、宣徽使如故。大德四年进太师。至大元年拜和林行省右丞相,封淇阳王。四年朝京师,薨,年六十五。
王性仁厚俭勤,事母备诸孝敬。资貌奇伟,望之如神。世祖雅闻其贤,复悯其父之死事也,年十六召见。容貌端重,奏对详明。上惊喜曰:失列门有子矣!则命领四怯薛者。国制分宿卫供奉之士为四番,番三昼夜。凡上之起居饮食、诸服御之政令,怯薛之长皆总焉。二十七年桑哥既主尚书省,簧皷上听,杀异己者,箝天下口,以刑爵为货而贩之,咸走其门入贵价以买所欲。贵价入则当刑者脱,求爵者贵。不四年,纪纲大紊,人心骇愕。尚书平章政事也速答儿,王之太官属也。潜以其事告王,王奋然奏劾,桑哥伏诛。上曰:月赤察儿伐人奸发其蒙蔽。乃以没入桑哥黄金四百两,白金五千五百两,及水田、水硙、别墅赏其清疆。上诏王曰:公之先佐我祖宗,常为大将,攻城战野,勋烈甚着。公之国元老宣忠底绩,清谧中外。朕昔入继大统,公之谋猷又多。今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以公为右丞相。依前太师录军国重事,特封淇阳王。佩黄金印,宗藩将领实瞻公麾进退,其益懋乃德,悉乃心力,毋替所服。【(并出清河元公撰勋德碑。)】四年王入朝仁宗于大明殿,眷礼优重。九月六日疾,敕御医诊疗,勿克,三日薨。
枢密句容武毅王,名土土哈,钦察氏。世为钦察国主,国亡,率其种人入宿卫。至元十四年,王将兵北伐,有功,升同知太仆院事,领羣牧司事。二十二年拜枢密副使,钦察亲军都指挥事。大德元年迁同知枢密院事。是岁薨,年六十一。
公钦察人,其先系武平北连川按答罕山部族,后徙西北绝域。有山曰玉理伯里,襟带二河。左曰押赤,右曰也的里,遂定居焉。自号钦察,其地去中国三万余里,夏夜极短,日暂没辄出。川原平衍,草木盛茂。土产宜马,富者马至万计。俗袵金革,勇猛刚烈,风土使然。公之始祖曲年、高祖唆末纳、曾祖亦纳思,世为钦察国王。公为将鸷猛,先期制敌,应变如神。尤善激昂士气,临阵誓师,人百其勇。至若出司阃钺,入赞机枢、忠国大计,知无不言。古之所谓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于公见之。【(纪绩碑。)】
丞相兴元忠宪王,名完泽,土别燕氏。中统三年,以大臣子选侍东宫,遂拜詹事。至元二十八年尚书省罢,拜中书右丞相,加太傅,录军国重事。居相位十三年。大德七年薨,寿五十八。
中统三年,封皇子为王,领中书省。是为裕宗。诏选王府僚属,闻公之贤,有以应选。久之,署东宫詹事长。入筹帷幄,出掌环卫,小心畏慎,夙夜在公。裕皇甚器重之。一日会燕宗室,指公语众曰:先正有言,为人上者当务亲善远恶。若善人如完泽,岂易得哉?天佑皇元,宗臣硕辅、禀灵河岳者,不为不众。若夫忠荩传家,荐履上台,绩用着于累朝,处中书十有二考,惟公一人。当其四罪咸服,治底雍熙,既彰世祖知人之明;至于运佐重光,元贞载造,偃革以宅,南交睦族,以协万邦,拯灾救患,博施济众,克广圣朝安民之惠,致君唐虞之效,昭然在人耳目矣。【(并出勋德碑。)】
丞相顺德忠献王,名哈剌哈孙,斡罗那氏。至元元年,朝廷录勋臣,后拜宿卫官,袭号答剌罕。二十二年拜大宗正。二十八年,拜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大德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是年,入拜中书右丞相。七年拜右丞相。十一年夏,升和林宣慰司为行省,王以太傅行省事。至大元年薨,年五十二。丁未春正月,宸御晚驾,时武宗抚兵居北,王封府库,称疾卧阙下,理机务如故。中闱以奸臣谋,绝北道驿,欲行祔庙礼。王格其事,密记授使间走,踰两驿,始得传驰报武宗。诸怀诈者,数欲害王,王不为动,内外栗栗,视王以安。会仁宗擒灭其党,发使迎武宗。四月,仁宗及皇太后如上都,王继往。五月,武宗即位,加太保录军国重事。【(已上并勋德碑。)】
平章鲁国文贞公,名不灰木,康里氏。由国学生擢利用少监,出为燕南提刑按察使。召为参议中书省事,历吏、工、刑三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至元二十八年,拜平章政事。三十一年出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将行,留为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事。大德二年加行御史台中丞,领侍仪司事。薨年四十六。
公于二十四年桑哥愤中书,杀卢世荣,奏立尚书省,尽统中书六曹。诬杀参政杨居宽、郭佑,中外为之不寒而栗。大为句考无遗利矣。势焰熏天,求及门者如辐辏毂,自平章而下,省退则归其第。一旦,独延公至堂,貌敬而忌忮日深,讽巨商伪为讼冤,入大珠货,公拒不受。伺其退食,必其不坐刑曹,阖省叩请而免,遂疢。帝还上都,辇载其弟野礼失班,谓之曰:而兄必以某日来迎。果以其日公立道周,见其孱瘠,曰卿耽苦于书致者。顾当国臣,问禄几何,对以满病告者,卒不给。帝曰:其父童丱事朕,恪勤至死,是又朕所教育,贫不能家,何以告为?其尽以给,且厚赐之。【(并神道碑。)】
平章武宁王宪王,名彻理,衍只吉氏。由宿卫擢利用监卿。至元二十八年,拜御史中丞。明年,拜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大德元年,拜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大夫。七年,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大德九年,入拜中书平章政事。是岁薨,年四十七。
中书耶律文正公,名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金尚书右丞文献公履之子,为燕京行省员外郎。岁乙亥,城降,遂属国朝,扈从征伐诸国。辛卯拜中书令。癸卯薨,年五十五。公以明昌元年六月二十日生。文献公通术数,尤邃于太玄,私谓所亲曰: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取左氏之楚虽有材,晋实用之,以为名字。【(平章宋公撰神道碑余见行状。)】
中书杨忠肃公,名惟中,字彦诚,弘州人。国初,奉使西域。岁乙未,用兵汉上,领军前行中书省。癸卯,拜中书令。壬子,出为河南经畧使,迁陕右四川宣抚使。己未,王师伐宋,拜江淮宣抚使。是岁薨,年五十五。
总帅汪义武王,名世显,字仲明,巩昌人。金季以战功擢千夫长,累迁巩昌府便宜总帅。金亡踰年,始属国朝,职仍旧。寻赐金符,伐蜀有功。癸卯岁卒,年四十九。万户严武惠公,名实,字武叔,泰安长清人。金季据东土,岁庚辰,籍所部州民来归。太师国王承制,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省事。甲午朝于和林,授东平行军万户。庚子薨,年五十九。
万户张忠武王,名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金季累迁中都留守,行元帅府事。国兵至,被执,授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金亡入觐,遂迁万户。将兵伐宋。中统三年,以年老乞致仕,封安肃公。至元三年,城大都,起判行工部事。进封蔡国公。五年薨,年七十九。
元帅张献武王,名弘范,字仲畴,万户忠武王第九子。初,代其兄摄顺天府事。中统三年,授行军总管,从征李璮。至元改元,授顺天路总管,移守大名。六年兵围襄阳,授益都行军万户,改亳州万户。宋亡,拜江东道宣慰使,请逐益、卫两王,遂拜蒙古汉军都元帅。十六年冬,岭海平,入觐。十七年卒,年四十三。
太保刘文正公,名秉忠,字仲晦,号藏春,顺德邢台人。少隐武安山,因祝发从释氏游,法名聪,为五台山书记。后居云中,从海云师应召北上,留侍潜邸,凡征伐谋议皆与焉。至元初,翰林王鹗请公改正衣冠,诏从之。遂拜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十一年薨,年五十九。【(以上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丞相史忠武王,名天泽,大都永清人。乙酉,嗣其兄职为元帅。乙丑,授真定、大名、河间、济南、东平五路万户。壬子,授河南经畧使。中统元年,授河南宣抚使,寻授讨淮军马经畧使。二年入拜中书右丞相。至元三年,皇子王领中书省兼枢密使,遂拜中书右丞相兼枢密副使。八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十一年,与丞相伯颜总兵伐宋,至郢,以疾还。十二年薨,年七十四。
平章廉文正王,名希宪,字善甫,畏吾氏,由父官廉访使,氏焉。初,事上潜邸。岁癸丑,授京兆宣抚使。丁巳,宣抚司罢。中统元年,复为京兆宣抚使。未几,拜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就拜平章政事。四年召入朝,拜中书平章政事。至元二年,分省山东,踰月召还。七年罢相。十一年行省事北京。明年行省江陵。十四年以疾召还,十七年薨,年五十。
左丞相张忠宣公,名文谦,字仲谦,顺德沙河人。岁丁巳,召居潜邸。中统元年,拜中书左丞,行大名宣抚司事。至元改元,行省事于中兴。七年拜大司农卿。十三年拜御史中丞。明年,拜昭文馆大学士,领太史院事。十九年拜枢密副使,是岁薨,年六十七。
内翰窦文正公,名默,字子声。初名杰,字翰卿,广平肥乡人。岁己酉,召居潜邸。中统元年,拜太子太傅,辞不受,改翰林侍讲学士。未几,以疾辞归。三年复召入朝,职如故。至元十七年,拜昭文馆大学士,是年卒,年八十五。
右丞姚文献公,名枢,字公茂,号雪斋,营州柳城人,复迁洛阳。初,为燕京行台郎中。未几,辞去。岁庚戌,召居潜邸。中统元年,拜东平宣抚使。明年,召拜太子师,辞不受,改大司农。四年拜中书左丞。至元五年,出佥河南省。十年拜昭文馆大学士,详定礼仪事。十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十七年薨,年七十八。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仍袭封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争求嗣为讼。及事潜藩,帝时曰:第往力学,俟有成德达才,我则官之。又闻曲阜有大雅乐,命东平守臣员,阙充补,无辍隶习。以宣抚东平,尝闵先圣之后,诗书不通,义理不究,与凡庶等。版洛士杨庸选孔、颜、孟三族诸孙俊秀者,授之经而学夫礼,授庸教官,以成国家育材待聘、风动四方之美。又详议王镛炼习故实,宜令提举礼乐,庶其岁久不致崩坏,皆从之。【(神道碑。)】
右丞许文正公、太史王文肃公、太史郭公。【(并见太史院注。)】
尚书刘文献公,名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金兴中登进士第。国初为东平严侯幕官。岁壬子,应召北上,授邢州安抚使。中统元年,拜真定宣抚使。明年召右三部尚书,兼议中书省事。四年致仕,仍议中书省事。是岁卒,年七十六。
平章宋公,名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国初为东平行台幕官。中统元年拜益都宣抚使,召为右三部尚书。王师围济南,参议行中书省事。至元二年拜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未几,拜平章政事。三年以年老辞位,诏中书大事即其家议之。五年薨,年八十。
参政杨文献公,名果,字正卿,祁州蒲阴人。金正大初登进士第。国初,为河南课税及经畧司幕官。中统元年,拜北京宣抚使,明年入拜参知政事。至元六年出为怀孟路总管,其年薨,年七十三。
宣慰张公,名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国初,为丞相史忠武王幕官,寻召居潜邸。中统五年拜河东宣慰使,入拜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出为东平宣慰使,就佥山东行省。复召参议中书省事,表乞致仕。未几,起为侍御史,遂致仕归。至元十一年卒,年八十。
上在潜邸,岁丁未,遣使来召。既见,王从容问曰:孔子没后,其性安在?对曰:圣人与天地终始,无所往而不在。王能行圣人之道,即为圣人。性固在此帐殿中矣。
左丞李忠宣公,名德辉,字仲贯,通州潞县人。初事潜邸,中统元年授燕京宣抚使,历山西宣抚使,太原路总管。至元五年,召为右三部尚书,八年拜北京行省参知政事,十一年迁安西王相。明年以安西王相抚蜀,又明年拜西川枢密副使。十七年拜安西行省左丞,命未下而薨,年六十三。
参政商文定公,名挺,字孟卿,曹州济阴人。其先本姓殷氏,避宋讳改焉。国初为东平行台幕官,入事潜邸。为京兆宣抚司郎中,就迁副使。中统元年,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遂佥行省事,明年进参知政事。坐言者罢。起为四川行枢密院事。至元元年,入拜参知政事,六年同佥枢密院事,累迁副使。十年出为安西王相,十五年王薨,十七年王相府罢,坐事得免。二十年复为枢密副使,寻以疾辞。二十五年薨,年八十。正奉大夫中书参知政事,赠推诚协谋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鲁国文定公。
自号左山,盖取曹南山名也。至元二十五年上问公何在?左右对曰:居京城南。问公年?中丞董文用对曰:八十矣。上曰:惜乎老矣!是年十二月薨。延佑二年,其子琦,能画山水,时为集贤侍讲学士,仁宗皇帝诏曰:在昔汉臣若姚公茂实、窦汉卿、张仲谦、商孟卿,实佐佑我世祖光启大业。而商孟卿爵谦未加,朕甚悯焉。遂有前谥,命琦归,焚黄致祭于其墓。复诏立公神道碑,先命翰林学士承旨程巨夫撰文,后更命元明善。以翰林承旨赵孟俯书丹篆额。有诗文,号左山集。五子,琥、璘、瑭、瓛、琦。
琥字召符,至元二十七年两拜监察御史,三十年迁国子司业,自号独照。有文集曰彝斋。
瑭,字体符,为太子中书舍人,年五十挂冠。初江南既平,欲引水通舟楫于京师。与大府掾马之贞友善,荐于丞相伯颜曰:此人知水利,家故有书。言宋人都汴时,僧应言钱塘范金佛舟载以归,东河其迹故在,是知复泗水,可南达于河、于淮海、于江、北入漳济,引而可通于白溆入海之渠。沂而至于潞县,达于京师,则轮贩漕运之利,不待车辇矣。丞相以闻,即命之贞由通州而南,相其原隰,集量穿渠。二十六年成,便利甚大,赐名会通河,召实始之。
琦,字德符,大德八年,成宗皇帝以勋臣子召入,备宿卫。仁宗皇帝在春宫,复以充近侍。大德十一年,以春宫旨奏于武宗皇帝,擢于集贤学士朝列大夫。调大名路总管府治中,不就。皇庆元年,授中奉大夫集贤侍讲学士。延佑四年,诏命以通奉大夫升为侍读。仁宗皇帝眷渥特厚,既敕赐立其父神道碑,复赐楮币五百疋。英宗在储位时,一日侍,上颐指而示之曰:商德符,世祖旧臣。商孟卿子,当优遇之。泰定元年,除秘书卿,卒。
枢密赵文正公,名良弼,字辅之,赵州赞皇人。国初举进士,教授赵州。岁辛亥,召居王邸。历邢州、陕西幕官。己未,王师伐宋,参议元帅府事。中统元年,拜陕西、四川宣抚使。至元七年,授高丽经畧使,奉使日本。还朝,改四川经畧使。十年拜同佥枢密院事。居官九年,以疾辞归。二十二年薨,年七十二。
参政贾文正公,名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初事潜邸。中统元年,授中书左右司郎中,参议中书省事给事中。至元十年襄阳降,授襄阳路总管。十二年佥行中书省事。十四年迁湖北道宣慰使。明年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十七年薨,年六十三。
内翰王文康公,名鄂,字百一,开州东明人。金正大初,中进士第,累擢尚书省右司员外郎。金亡,居保定。岁甲辰,召居王邸。中统元年,拜翰林学士承旨,奏立翰林院,诏从其请。至元五年致仕,十年卒,年八十四。【(有行状及碑铭详在艺文门。公初仕不受,葬金主而后仕。)】
内翰王文忠公,名盘,字文炳,广平永年人,金正统中,登进士第。中统初,擢益都等路宣抚副使。王师围济南,参议行中书省事,迁翰林直学士,出为真定宣慰使。至元元年,复召入翰林,寻兼太常卿,进拜承旨,居翰林。二十年累乞致仕,不许。年八十二,始遂所请。三十年卒,寿九十二。
尚书李公,名昶,字士都,东平须成人。金兴定中,登进士第。国初为东平严侯幕官,中统元年,召至京邸,明年以翰林侍讲学士,行东平路总管同议官。至元五年召拜吏部尚书。七年除南京路总管,不赴。八年起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遂致仕归。二十六年卒,年八十七。
太常徐公,名世隆,字威卿,陈州西华人。金正大中,登进士第。国初为东平行台幕官。中统元年,拜燕京宣抚使,三年除太常卿。至元元年,迁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又兼户部侍郎。七年拜吏部尚书,出为东昌路总管,擢山东道提刑按察使。十五年移江北淮东道。十七年召为翰林学士,又召为集贤学士,皆以疾辞不行。二十二年卒,寿八十。
二年移治顺天,岁饥,民乏食,公发粟贷之,所活者甚众。三年宣抚司罢,公还东平。总管严公奏:太常登歌乐句,圣上观于日月山,既而发还,今十余年矣。乞增宫悬大乐、文舞、武舞、令旧工教习,以备大祀。上可其请,就除公太常卿以主之,兼提举本路学校事。四年上问尧、舜、禹、汤为君之道。公娶书所载帝王事以对。上喜曰:汝为朕直解进读,我将听之。书成,上命翰林承旨安藏译写以进。至元元年,除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朝廷大政谘访而后行。诏命典册,多出公手。公选前贤内外制可备馆阁用者,丹百卷,曰瀛洲集,至今用之。【(并出墓志。)】
皇元受天命,肇造区夏,列圣相承,未遑文治。上在潜邸,独喜儒士,凡天下鸿才硕学,往往延聘以备顾问。壬子岁,自漠北遣使来征公,见于日月山之帐殿。上方治兵征云南,因问:此行如何?公对曰:昔梁襄王问孟子,天下乌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襄王曰:谁能一之?孟子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夫君人者,不嗜杀人,天下可定,况蕞尔西南夷乎!曰:诚如威卿言,吾事济矣。是岁,云南诸国降。上既登极,每有征伐,必谕以不杀,于是四方未禀正朔之国,愿来臣属者,踵相蹑于道。十余年间,际天所覆,咸为一家。土宇之广,开辟以来未有也。不嗜杀之效,其捷如此。然一言寤意,皆自公发之。
六年作新大都于燕,宗庙之制未有议者,公奏曰: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事之大者,首推祭祀。祭祀必有清庙。因以图上,乞敕有司以时兴建。从之。踰年而庙成,公以所教太常礼乐亦备,遂迎祖宗神御入藏太室,因奉安而大飨焉。礼成,上悦,赏赐良渥。
公明习前代典故,尤精律令。事有至难,狱有大疑,使公决之,不暇阅成案,立谈之间,引援区别,氷释理顺,载法之文,法外之意,无不包举。虽专门名家者,亦不如是之审。至论事,口悱悱然若讷者。及秉笔而书,顷刻千百言,言尽意到,灿然成文。人谓尚书说事,手敏于口。公之奏议,典赡详悉,无迂疏之累;古文传正明白,无奇涩之偏;歌诗则坦夷浏亮,无雕琢晦深之病;四六则骈俪亲切,无牵就支离之弊。虽然,在公悉为余事。惟爱君忧国之心,坚如金石。不以仕宦为污,不以辞退为高,不以衰老疾病为惫。苟闻时政有所可否,论思献纳,常若言责之在己。倦倦不替,至死乃已。合于古人畎亩不忘君之义也。【(并出墓志。)】
廉访使杨文宪公,名奂,字焕然,奉天人。国初举进士第,授河南路征收税课所长官,廉访使。岁壬子,参议京兆宣抚司事。乙卯卒,年七十。
君母程氏,尝梦东南日光射其身,旁一神人以笔授之,已而君生。父萧轩翁,以为文明之象,就为制名。年十一,丁内艰,哀毁如成人。日蔬食,诵孝经为课,人以天性称焉。又五年,师乡先生吴荣叔。未几,赋策成,有声场屋间。年三十三赴廷试,兴定辛巳,以遗误下第。同舍卢长卿、李钦若惜君连蹇,劝试补台掾。台掾要津,士子慕而不得者。君答书曰:先夫人每以作掾为讳,仆无所以肖不能显亲扬名,敢贻泉下之忧乎!正大初,君草万言策,将诣阙上之。所亲谓其指陈时病,辞旨剀切,他人所不敢言。保为当国者所沮,忠信获罪,君何得焉?君知直道不容,即日出国门而西,教授乡里。【(元遗山撰墓碑。)】
君著述有还山集六十卷,始于古赋,次之以古律、诗文,又次之碑志、记说、铭赞、杂文,概数十卷。隐而天道性命之说,微而五经百氏之言,明圣贤之出处,辨理欲之消长,可谓极乎精义入神之妙。天兴近鉴三卷,自壬辰正月至甲午六月绝笔,其书法如古之史臣,其议论如胡氏之春秋也。正统书六十卷,自唐虞至于五代,一年一月一日各有所书事。三代以上存而不议,秦汉而后附之以论。其叙曰:正统之说其所以祸天下后世者,凡以不出于孔孟之前故也。且夫汤武之应天顺人,后世莫可企及。犹曰:予有惭德,武未尽善后世僻王乃复赖前哲,概以正统之传,非私言乎!今八例,曰得、曰传、曰衰、曰复、曰与、曰陷、曰绝、曰归。始皇十年贬绝、陷者何?惩任相之失也!太宗传之而曰得者何?志夺宗之恶也!责景帝者何?短通丧也!责明帝者何?启异端也!与明宗者何?有君人之言也!与周世宗者何?世宗而在礼乐可兴也!如是八例,其说累数十万言,以谓不如是,则是非不白,治乱不分,劝戒不明,虽历百千万世,正统之为正统,昭昭矣。【(见鲁国东游录。)】
内翰李文正公,名冶,字仁卿,真定藁城人。金正大末,登进士第。壬辰北渡,居太原藩府,交辟皆不就。至元二年,诏拜翰林学士,明年以疾辞归,居元氏之封龙山。十六年卒,年八十八。
翰林视草,惟天子命之,史馆秉笔,以宰相监之,特书佐之。派有司之事尔,非作者所敢自专,而非非是是也。今者犹以史馆为高选,是工谀誉而善缘饬者为高选也。吾恐识者羞之。【(敬斋泛说。)】吾闻文章有不当为者五:苟作一也;徇物二也;欺心三也;蛊俗四也;不可以示子孙五也。今之作者,异乎吾所闻矣,不以为所不当者之为患,惟无是五者为患。【(泛说。)】
太史杨文康公,名恭懿,字符甫,奉元人。隐居不仕。至元十二年,召至京师,未几辞归。十六年以修历召,历成,授集贤学士兼太史院事。二十九年以议中书省事召,皆以疾辞不行。三十年卒,年七十。
十六年诏安南王相敦遣赴都,九月入见,诏于太史院改历。十七年二月副枢领太史易教、领太史衡及公等上改历。奏曰:臣等编考自汉以来历书四十余家,精思推算,昼夜测验,旧仪难用,而新者未备。故日行盈缩,月行疾迟,五行周天,其详皆未精察,四方亦未测验参考。臣等共议,权以新仪木表与旧仪所测相较,得今岁冬至晷景及日躔所在,与所舍分度之差,大都北极之高下,昼夜刻长短,参以古制,创立新法推算,成辛巳历。虽或未精,然比之前改历者,附会历元,更立日法,令踵故习,顾亦无媿。然立每岁测验,修改历二三十年,庶尽其法。可使如三代日官,守其职,测验恒久,无改岁之事矣!又合朔历日,日行历四时一周,谓之一岁。日踰一周,复与日合,谓之一月。一月之始,日月相合,故谓合朔。自秦废历,纪汉太初止,用平朔法,大小相间或有二大者,故曰食多在晦日或二日,测验时刻亦鲜中。宋何承天测验四十余年,进元嘉历。始以月行迟速定小余,以正朔望,使食必在朔,名定朔法,有三大二小。时以异旧罢之。梁虞■〈广刂〉造大同历,隋刘孝孙造皇极历,皆用定朔,为时所沮。唐傅仁均造戊寅历,定朔始得行。贞观十九年四月频大,人皆异之,竟改从平朔。李淳风造麟德历,虽用平朔,遇四大则避。又言以平朔间之,又希合当世,为进朔法,使无元日之时。至一行造大衍历,谓天事诚密,四大二小何伤?诚为确论,然亦循常不改。臣等更造新历,一依前贤定论,推算皆改从实。今十九年历,自八月后,四月并大,实日月合朔之数也。是日,方列跪未读奏,诏赐鲁斋及公坐,论曰:卿二老毋自劳,谨教示诸人耳。四月授集贤学士兼太史院事。【(出墓志。)】
左丞董忠献公,名文炳,字彦明,真定藁城人。少为藁城令,入事潜邸。中统元年,宣慰燕南诸道。二年授山东东路宣抚使,未至,召为侍御亲军都指挥使。三年授山东经畧使。至元二年授邓州光化行军万户、河南统军副使。七年改山东统军副使。九年迁枢密院判官行院淮西。十一年拜参知政事,遂与丞相伯颜合兵伐宋,宋亡,拜中书左丞。十四年还朝,拜佥书枢密院事,是年薨,年六十二。
王师大举入宋,丞相伯颜行中书省,自襄阳东下,及宋人战于阳逻洑。公以九月发正阳,十一年正月会丞相于安庆。安庆守将范文虎以城降,公请于丞相曰:行省兵既劳于阳逻洑,行院兵当前行均劳。宋都督贾似道御师陈于芜湖,似道弃师走次当涂。公言丞相曰:采石当江之南,和州对峙,不取虑有后顾,请先取和州。许之。遂降知州。王喜。三月有诏,时向暑,师宜持重,行中书省驻札建康,行枢密院驻札镇江,时真州、扬州坚守不下,常州、苏州既降复叛。久之,张世杰、孙虎臣约真、扬兵致死于我,真扬兵先期败,不敢出。世杰等陈大舰万艘碇之焦山下江中劲卒前左公身犯前左,载士选别船,而弟子士表请从之。公顾曰:吾弟仅汝一息,吾与士选返,士元、士秀犹足杀敌,吾不汝忍也。士表固请,乃请公乘轮船,建大将旗鼓,翼二子船,大呼突阵,诸将之飞矢蔽日。战酣,短兵相接,宋人亦殊死战。声震天地,横尸委伏,江水为之不流。自寅至午,宋师大败,世杰走,公追及夹滩。世杰收溃卒复战,又破之。世杰走海,公船小,不可海,夜乃还。俘甲士万余人,悉纵不杀,应获战舰七百艘,宋力自此穷矣。
内翰董忠穆公,名文用,字彦材,忠献公之弟也。初事潜邸。中统初,大名宣抚司奏为左右郎中,历兵部及西夏行省郎中。至元七年,除山东道劝农使,改工部侍郎,出为卫辉总管。十九年召为兵部尚书,明年除礼部尚书,迁翰林集贤学士知秘书监。二十二年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二十五年拜御史中丞,明年除大司农,又明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大德元年归老于家,薨,年七十四。
初迁大司农时,欲夺民田为屯田,公固执不可,则又迁公为翰林学士承旨。二十七年隆福太后在东宫,以公耆旧,欲使公授皇孙经,具奏上,以上命命之。公每讲说经旨,必传以国朝故实,丁宁譬喻,反复开悟,故皇孙亦特加崇礼焉。【(行状)】三十一年上命公以其诸子入见,公曰:臣蒙国厚恩,死无以报,臣之子何能为命?至再三,终不以见。是岁世祖升遐,成宗将即位于上都,太后命公从行。既即位,巡狩三不刺,公奏曰:先帝新弃天下,陛下远狩,不以时还,无以慰元元之望,宜趣还京师。且臣闻人君犹北辰,居□□□□□□□,□□□□□也。上悟,即日可其奏。是行也,上每召入帐中,问先朝故事,公即盛言先帝虚心纳贤,开国经世之务,谈说或至夜半。公自先帝时,每侍燕,与蒙古大臣同列。裕宗尝就榻上使赐酒,使毋下拜跪饮,皆异数也。上在东宫时,正旦受贺于众中,见公召使前曰:吾乡见至尊甚怜汝,趣亲取酒饮之。至是眷赉至渥,赐钞三百锭。是年诏修世祖实录。公于祖宗世系功德,戚近将相,世家勋绩,皆记忆贯穿。史馆有所考订、质问,公应之无所遗失。【(行状。)】
枢密董正献公,名文忠,字彦诚,忠穆公之弟也。初事潜邸。中统元年。置符宝局,除符宝郎。至元十八年,升局为典瑞监,遂除典瑞监卿。未几,拜佥书枢密院事,是岁薨,年五十二。
国信使郝文忠公,名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召居潜邸。岁己未扈从济江,授江淮宣慰司副使。中统元年,拜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使,奉使于宋。宋人馆于真州,凡十六年始得归,卒年五十三。公幼不好弄,沉厚寡言。金季乱离,父母挈之河南,偕众避兵,潜匿窟室。兵士侦知,燎烟于穴,■〈火欝〉死者百余人。母许氏亦预其祸。公甫九岁,暗中索得寒葅一瓿,扶以饮母,良久乃苏。其卓异于见童稚若此。【(高唐阎公墓志。)】金亡北渡,侨寓保定。乱后生理狼狈,晨给薪水,昼理家务,小隙则执书读之。父母欲成其志,假馆于铁佛精舍,俾专业于迦氏,坐达旦者凡五年。蔡国张公闻其名,延之家塾,教授诸子。蔡国储书万卷,付公管钥,恣其披览。公才识超迈,务为有用之学,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掇其英华,发为议论,高视千古,慨然为羽翼斯文为己任,自是声名藉甚。藩帅交辟皆不屑就。初公之使宋也,内则峕相王文统忌公害公,外则宋权臣似道,窃以却敌为功取宰相,畏公露其丐盟幸免之迹,遂主议羁留。举国皆知其非,似道不恤也。公拘仪真馆十有六年,去国未几,而文统伏诛。甫归国,宋探误国之罪,似道殛,宋随以灭。然则怀奸怙宠,倾陷善良,虽暂若得计,议发祸败曾不旋踵,抑宋有亡征,公与阨会,其患难不渝,始终名节,僒一时而享万世者,初非不幸也。【墓碑。】公幼至孝,抚诸弟极厚,待宗族疏近如一。笃友乐施如己者,虽细惠必报。然伟持方严,风岸峭立,众不可攀。熏良莸奸,题帖无贷,故用世之志,适际可为,己堕奇摈,既处幽所,日以立言载道为务。撰续后汉书,绌丕侪权,还统章武,以正寿史之失。着春秋外传、易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玉衡贞观、删注三子、一王雅行、人志,各数十卷。公于辞以理为主,雄浑有气,文集若干卷行于世。【(墓碑。)】
静修刘先生文靖公,名因,字梦吉,雄州容城人。隐居不仕。至元二十年,召为右赞善大夫,未几辞归。又召为集贤学士,以疾辞。三十年卒,四十五岁寿。延佑中赐谥文靖公。【(有祠堂,欧阳玄有记。)】君天资卓轶,早岁读书,属文落笔惊人。既久,涵浸义理,充广问学,故名益大以肆。裕宗方毓德青宫,闻其贤,以赞善大夫召至京师。未几辞以疾,亲老归养。居数岁,朝廷尊仰德谊,拜集贤学士,又以疾辞,踰年遂不起。春秋四十有五。缙绅惜之。【(野斋李公撰文集序。)】先生上宰相书曰:因幼读书,接问大人君子之余论,至如君臣之义,自谓见之甚明,姑以日近用事言之。凡吾人所以得安居而暇食,以遂其生聚之乐者,君上之赐也。是以或给力役,或出智能,各有以自効焉。此理势之必然,亘万古必不可不易者也。因生四十三年,未尝効尺寸之功,以报国家养育生成之德,而恩命连至,尚敢偃蹇不出,贪高尚之名以自媚,而得罪于圣门中庸之为教也哉!且因自幼及长,未尝一日敢为崖岸卓绝、甚高难继之行。或者不察其实,止于踪迹近似者观之,是人有高人隐士之目,因未尝有此自居也。向者,先储皇以赞善之命来召,即与使者俱行。再奉旨令教学,亦实时应命。后以母老中风,请还家省视,不幸弥留,竟遭忧制,遂不复出,初岂有意不仕耶?今天子一新时政,虽前日隐晦之人亦将出矣!况因非隐者耶?因素有羸疾,自去年丧子,忧患之余,继以痁疟。今岁五月疟疾复作,至七月蒸发旧积,腹痛如刺,下血不已。自念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遂遣人于容城墓侧营一舍,倘病势不退,当居处其中以待尽。遣人之际,未免感伤,由是病势日增,饮食极减。至八月,使者持恩命至,因初闻之,惶怖无地,又累若稍涉迟疑,则不惟人臣之心有所不安,而踪迹高峻,已不近于人情矣。是以即日拜受留使者,待仆病势稍退与之俱行,迁延至今,服疗百至,畧无一効,乃请使者先行,惟阁下俯如矜悯,曲赐保全,始终成就之。【(静修文集中。)】呜呼!金蹂宋踰南,两帝废德性之说,以辨博长雄为词章。发扬称述,率皆诞漫丛杂,理偏而气,南北崇尚,几无所分别。当是时伊洛之学传南剑,至干道、淳熙,士知尊其说阐明之。朱文公统宗据会,纤巨毕备,正学始崇。又未几,伪学造谤,咸讳其以售仕于时。金将亡,各各流离自保,乌睹所谓经说哉?有明其说者,独江汉赵氏,私相笔录,尊闻传信,稍自异于流俗。皇元平江南,其书捆载以来。保定刘先生因,笃志独行,取公文书,会粹而甄别之。其文精而深,其识专以正。盖隆平之兴,使夫道德同而风俗厚,亦不在于目接耳受而有明也。【(会稽伯长表公文集。)】伏见保定处士刘因,隐居教授,不求闻达,属裕宗在东宫,由布衣起为赞善大夫授,以母老辞去。又以集贤大学士召而不复起,是其志趣高尚,有非时辈所敢望。或者谓,因矜已傲物索隐之流。臣谓不然,夫风俗之薄也久矣!世之处士不自贵重,闻一人之誉,一章之荐,喜见颜色,惟恐或失,不复知有廉耻等事。何则?私欲动于中,利禄夺于外也。而斯人也,授以三品清要之官,辞而不顾,非操守有素,能如是乎?当风俗浇薄之中,忽得斯文,庶几息犇竞厚风俗,而士类亦知惩劝矣!【(助教吴明进策。)】翰林承旨欧阳玄,赞先生像曰:微点之狂,而有沂上风雩之乐;资由之勇,而无北鄙鼓瑟之声。于裕皇之仁,而见不可留之四皓;以世祖之畧,而遇不能致之两生,呜乎!麒麟、凤凰,圜宇内之不常有也。然而,一鸣而六典作,一出而春秋成。则其志不欲遗世而独逞也明矣。亦将从孔子周公之后,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者耶!【(顺天府志引析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