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燕丹子》三篇,世上并没有传本,只是能从《永乐大典》中见到。相国纪晓岚已经把它录入《四库全书书》子部小说类的存目之中,于是把抄本给我。我看了十多年,整理之后交给我的亲戚郎中冯翼,刊入《问经堂丛书》。等到在安德做官的时候(按:是谁做官?作者乎?冯翼乎?语焉不详),于是采用唐宋传记注释中所引的关于的本文的内容,以及已故章孝廉的旧稿(按:笔者孤陋,章孝廉,不知指何人),与明经洪颐煊一同校订其中的错误之处(按:孝廉是汉朝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在明清时期是对举人的雅称。明经,汉武帝时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至宋神宗时期废除。笔者孤陋,不能知道这里的“明经”是什么含义,但猜疑是秀才的意思),把篇改为卷,又按照唐、宋所记载的分为三卷,重新刊刻出来。
《燕丹子》最早收录,始自《隋书·经籍志》,大概是来源于阮孝绪的《七录》。然而裴骃注释《史记》,引刘向的《别录》说:“督亢,是肥沃的土地。”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引用刘向的话说:“太子丹,是燕王憙的太子。”那么刘向做《七略》时便应当有此书,不可因为《艺文志》没有记载而怀疑这部书是后来所作。《艺文志》在法家一项中有《燕十事》十篇,杂家有《荆轲论》五篇,据它的注释说是司马相如等议论荆轲的事情,那么不都是《燕丹子》吗?古代喜爱士人的人,纷纷写作同类的书。太子丹死掉之后,他的宾客们记录从前的事情,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就如《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都不是由主人公亲自写的。则此书题中写为燕太子丹所著,《旧唐书》的诽谤,也不能因为这点来怀疑它的错误。
这本书在叙事方面未尝,在词令的运用上十分娴熟,观察先秦的古书,大约与《左传》、《战国策》相似,派别在纵横家与小说家之间。而且很多都是用的古字古义,例如“太子剑袂”,“剑”字就是“敛”的意思。“毕事于前”,《战国策》写作“毕使于前”,古文的“使”字,也是“事”的意思,此可参加《说文解字》与《汗简》(按:《汉简》,汉语学著作,宋代郭忠恕著)。“右手椹其胸”,大概是借用“椹”字表达“戡”的意思。《说文解字》说:戡,就是刺的意思。《史记索隐》引徐广的话说:“也写作抗。”“抗”,又是“抌”字的错写,《说文解字》说是沉重打击的意思。《史记》及《玉篇》说“椹”字从手,是错误的。“拔匕首擿之”,《说文》认为“擿”是“投”的意思,《玉篇》说“掷”同“擿”,又写作“捿”,是古代的假借用字。《战国策》与《史记》一次为素材写成文章,而删掉了乌鸦变成白头、马生出角以及秦王请求听琴的事情,而增加太子丹购买徐夫人匕首、夏无且拿药囊扔荆轲的事情,足以证明此书写作在司马迁与刘向之前(按:按照这种说法,我实在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至于孙星衍是怎么证明的,我不清楚)。有人以为是后人割裂许多本书,夹杂一些东西拼凑成此书,恐怕不是这样。章孝廉所辑录,比如马总所写的《意林》,又可以补正几条。
这本书在宋朝有许多版本,考察《枫窗小录》(按:即《枫窗小牍》,宋朝袁褧[jiǒng]所著)中说:“我家里藏有《燕丹子》一篇序言,非常奇特。”这篇序言也是空虚没有出处的,不知道是谁写的,也没有录入这卷书中。自从明朝中叶以后,于是亡佚。从前吴管、程荣、胡文焕等人刊刻丛书,都没有涉及此序。
嘉庆十一年正月十九日,阳湖孙星衍写于安德使署平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