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屋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白虎通.爵篇》:“黄帝有天下,号为有熊。”《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 ”)
初制冕服。 (《易.系辞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士冠礼》疏引《世本》:“黄帝作冕旒。”)
二十年,景云见。 (《艺文类聚》一、《太平御览》七十一引《春秋演孔图》:“黄帝将兴,黄云升于堂上。”《左传.昭十七年》疏引服虔曰:“ 黄帝将兴,有景云之瑞。”)
以云纪官。 (《左氏.昭十七年传》:“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有景云之瑞,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帝黄服斋于宫中,坐于玄扈、洛水之上,有凤凰集,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于阿阁,或鸣于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麒麟在囿,神鸟来仪,有大蝼如羊,大螾如虹。帝以土气胜,遂以土德王。 (《宋书.符瑞志》。)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 (《宋书.符瑞志》“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雾三日三夜”云云,均见附注,此条即隐括为之。)
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帝问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天老曰:“臣闻之,国安,其主好文,则凤凰居之。国乱,其主好武,则凤凰去之。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其鸣音中夷则,与天相副。以是观之,天有严教以赐帝,帝勿犯也。”召史卜之,龟燋。史曰:“臣不能占也,其问之圣人。”帝曰:“已问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龟不违圣智,故燋。”雾既降,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塞门谷口是也。 (《宋书.符瑞志》。)
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长股氏来宾。 (《山海经.海外南经》注引《尸子》曰:“四夷之民有贯胸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常致之。” 《路史.后纪》五注引“长肱”作“长股”,乃此条所本。)
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产帝干荒。 (《海内经》注引古本《纪年》,无年数。)
一百年,地裂。 (《开元占经》四引《尚书说》:“黄帝将亡则地裂。”)帝陟。 (《戴记.五帝德》:“黄帝生而人得其利百年。”《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类聚》十一、《御览》七十九引《帝王世纪》:“黄帝在位百年而崩。”)
帝王之崩皆曰陟, (《韩昌黎集.黄陵庙碑》引《纪年》“帝王之崩曰陟”,不云出注中。)《书》称“新陟王”,谓新崩也。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 (《御览》七十九引《抱朴子》:“《汲郡冢中竹书》言: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故司空张茂先撰《博物志》亦云:黄帝仙去,其臣思恋罔极,或刻木立像而朝之,或取其衣冠而葬之,或立庙而四时祀之。”上注即本此。)
元年,帝即位,居濮。 (《左.昭十七年传》:“卫,颛顼之虚也,故曰帝丘。”注:“卫,今濮阳县。”《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 “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
十三年,初作历象。 (《汉书.艺文志》:《颛顼历》二十一卷。)
二十一年,作承云之乐。 (《吕氏春秋.古乐篇》:“颛顼乃命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
三十年,帝产伯鲧,居天穆之阳。 (《大荒西经》注引《竹书》曰:“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无年。)
七十八年,帝陟。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类聚》九、《御览》七十九引《帝王世纪》:“颛顼在位七十八年。”)
术器作乱,辛侯灭之。 (《海内经》:“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 ”《周语》注:“贾侍中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或云:‘共工,尧时诸侯,为高辛所灭。’昭谓言为高辛所灭,安得为尧诸侯,又尧时共工,与此异也。”维案:此条实据《海内经》与《周语》注为之。)
元年,帝即位,居亳。 (《尚书序》:“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孔传:“契父帝喾,都亳。”《水经.谷水注》引皇甫谧曰:“帝喾作都于亳。 ”)
十六年,帝使重帅师灭有郐。 (《逸周书.史记解》:“昔有郐君,啬俭灭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后□小弱,禁罚不行,重氏伐之,郐君以亡。”案:重氏,盖国名,作伪者删“氏”字,以为重黎之重,遂系之帝喾时。)
四十五年,帝锡唐侯命。
六十三年,陟。 (《御览》八十引陶宏景云:“帝喾在位六十三年。”《路史.后纪》九亦云:“帝六十有三载崩。”此条本之。《史记》集解、《类聚》九引《帝王世纪》则云:“帝喾在位七十年。 ”《御览》八十引又作“七十五年”。)
帝子挚立,九年而废。 (《史记》索隐引卫宏云:“挚立九年。”正义及《御览》八十引《帝王世纪》亦云:“挚在位九年。”)
元年丙子。 (《隋书.律历志》、《路史.后纪》十注引古本《纪年》。)
帝即位,居冀。 (《左氏.哀六年传》引《夏书》:“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 伪《书.五子之歌》同。)
命羲和历象。 (《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
五年,初巡狩四岳。 (《书.舜典》:“五载一巡狩。”此盖据《舜典》推之。)
七年,有麟。 (《路史.后纪》十: “尧在位七年,麒麟游于薮泽。”案《拾遗记》一:“ 尧在位七十年,有鸾雏岁岁来集,麒麟游于薮泽。”《路史》本之,而讹“七十年”为“七年”。伪《纪年》遂云:“七年有麟”矣。)
十二年,初治兵。
十六年,渠搜氏来宾。 (《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枝、渠搜,西戎即叙。”)
十九年,命共工治河。 (《书.尧典》:“共工方鸠○功。”郑注:“共工,水官名。”《周语》:“昔共工弃是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是共工本是水官,又曾治水,故遂有先鲧治河之说。)
二十九年春,僬侥氏来朝,贡没羽。 (《类聚》十一、《御览》八十引《帝王世纪》:“尧时,僬侥氏来贡没羽。”)
四十二年,景星出于翼。 (《初学记》九、《御览》八十、又八百七十二、八百九十三引《尚书.中候》:“帝尧即政七十载,景星出翼。”《论衡.是应篇》引作“尧时,景星见于轸”。《公羊传.宣二年》疏引《春秋感精符》:“灭苍者,翼也。”彼注云:“尧,翼星之精,在南方,其色赤。”)
五十年,帝游于首山。 (《文选.宣德皇后令》注、《御览》八十、《路史.余论》七引《论语比考谶》:“尧率舜游首山。”)
乘素车玄驹。 (《文选.辩命论》注、《初学记》九、又二十四、《御览》八十引《尸子》:“君天下者,麒麟、青龙,而尧素车玄驹。”《五帝德》:“尧丹车白马。”《五帝本纪》:“尧彤车,乘白马。”)
五十三年,帝祭于洛。 (《初学记》六、又九引《尚书.中候》:“尧率群臣东沈璧于洛。”)
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 (《海内南经》注引古本《纪年》:“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史记.五帝本纪》及《高祖本纪》正义引:“ 后稷放帝子丹朱。”)
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 (《周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
六十九年,黜崇伯鲧。 (《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是鲧治水凡九载,但此实以六十九年则妄矣。)
七十年,春正月,帝使四岳锡虞舜命。 (《书.尧典》:“帝曰:‘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帝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凤皇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厨中自生肉,其薄如箑,摇动则风生,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箑脯”。又有草荚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 “蓂荚”,一曰“历荚”。洪水既平,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相谓曰:“ 《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黄姚。”五老因飞为流星,上入昴。二月辛丑昧明,礼备,至于日昃,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摇,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缘坛而上,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柙, (诗铭案:“玉”原作“土”,脱“柙”字,据林春溥《竹书纪年补证》卷一改补。“柙” ,《宋书.符瑞志》作“字”。)泥以黄金,约以青绳。检文曰:“闿色授帝舜。”言虞夏当受天命,帝乃写其言,藏于东序。后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东沈璧于洛。礼毕,退俟,至于下昃,赤光起,元龟负书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于坛。其书言当禅舜,遂让舜。 (出《宋书.符瑞志》。)
七十一年,帝命二女嫔于舜。 (《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七十三年春正月,舜受终于文祖。 (《书.舜典》:“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七十四年,虞舜初巡狩四岳。 (《尚书大传》:“维元祀,巡狩四岳八伯。”郑注:“祀,年也。元年,谓月正元日,舜假于文祖之年也。”此以为受终文祖之后一年。)
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 (《书.舜典》:“伯禹作司空。”)
七十六年,司空伐曹魏之戎,克之。 (《吕氏春秋.召类篇》:“禹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
八十六年,司空入觐,贽用玄圭。 (《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史记.河渠书》引《夏书》:“禹抑洪水十三年。”此司空禹治河在七十五年,入觐在八十六年,盖本之。)
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 (《书.舜典》:“肇十有二州。”)
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 (《史记.货殖传》:“昔尧作游成阳。”如淳曰:“作,起也。成阳,在定陶。”)
九十年,帝游居于陶。 (《史记.五帝本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
九十七年,司空巡十有二州。 (《吴越春秋》四:“尧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一百年,帝陟于陶。 (案《史记.五帝本纪》、《论衡.气寿篇》、《帝王世纪》皆云:“ 尧在位九十八年。”然据《虞书》云:“朕在位七十载。”此尧举舜之岁。又云:“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此舜摄政之岁。又云:“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此尧崩之岁。前后得一百一年。孔传与王肃注以尧得舜试舜共在一年,故尧在位百年,此从之。)
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路史.后纪》十:“帝崩,虞氏国之于房,为房侯。”)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 (《左传.哀六年》注:“唐虞及夏皆都冀方。”)
作大韶之乐。 (《书.益稷》:“箫韶九成。”《类聚》十一、《御览》八十引《帝王世纪》:“乃作大韶之乐。”)
即帝位,蓂荚生于阶,凤皇巢于庭,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景星出于房,地出乘黄之马。 (出《宋书.符瑞志》。)
三年,命咎陶作刑。 (《北堂书钞》十七引《纪年》:“命咎陶作刑。”不系年世。)
九年,西王母来朝。 (《大戴礼.少间篇》:“昔舜以天德嗣尧,西王母来献其白琯。”《类聚》十一、《御览》八十引《雒书灵准听》曰:“舜受终,西王母授益地图。”《中论.爵禄篇》:“舜受终于文祖,称曰余一人,则西王母来献白环。”)
西王母之来朝,献白环、玉玦。 (出《宋书.符瑞志》,但《志》无“之来朝”三字。)
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 (此隐括下附注为说,附注出《宋书.符瑞志》,而《宋志》实本《尚书大传》文。《书钞》一百六十、《路史.发挥》五杂引《宋志》所引《大传》中语,首句皆云: “惟十有四祀。”)
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管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舜乃磬堵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管乎。”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也。于是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庆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群臣咸进,顿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是八风循通,庆云丛集,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 (诗铭案:“气”字原脱,据赵绍祖《校补竹书纪年》卷一补。)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 (出《宋书.符瑞志》。)
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 (《考工记.匠人》:“夏后氏世室。”)
十七年春二月,入学初用万。 (《夏小正》:“二月丁亥,万舞入学。”)
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
二十九年,帝命子义钧封于商。 (案此放古本《纪年》“放帝子朱于丹水”句为之。)
三十年,葬后育于渭。 (《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陈仓有黄帝孙舜妻盲冢祠。”案“盲 ”、“育”字形相近。)
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 (伪《书.大禹谟》:“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遂陟方岳。
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于神宗。 (伪《书.大禹谟》:“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
遂复九州。 (《汉书.地理志》:“ 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禹平水土,更置九州。 ”)
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 (伪《书.大禹谟》:“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三旬,苗民逆命。七旬,有苗格。”)
四十二年,玄都氏来朝,贡宝玉。 (《逸周书.史记解》有玄都氏。)
四十七年冬,陨霜,不杀草木。 (《吕氏春秋.应同篇》:“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 (《孟子.离娄下》:“舜卒于鸣条。”)
五十年,帝陟。 (《书.舜典》:“ 五十载,陟方乃死。”)义钧封于商,是谓商均。后育,娥皇也。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案《隋书.地理志》:“东海郡,梁置南、北二青州,东魏改为海州。”此附注如出沈约,不当有“今海州”语。考《困学纪闻》五云:“苍梧山在海州界。”此作伪者所本。)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 (《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下,臣瓒曰:“《世本》:‘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是古本《纪年》不云“居冀”也。今本于尧、舜、禹皆云“ 居冀”者,盖以《左传.哀六年》杜预注云:“唐、虞及夏皆都冀方。”故云然。)
颁夏时于邦国。 (《戴记.礼运》: “吾得夏时焉。”《史记.夏本纪》:“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二年,咎陶薨。 (《史记.夏本纪》:“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左氏.哀七年传》:“禹合诸侯于涂山。”)
南巡狩,济江,中流有二黄龙负舟,舟人皆惧。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奚忧龙哉。”龙于是曳尾而逝。 (出《宋书.符瑞志》。)
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 (《鲁语》:“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夏六月,雨金于夏邑。 (《述异记》下:“先儒说,夏禹时,天雨金三日。”)
秋八月,帝陟于会稽。 (《史记.夏本纪》:“十年,帝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禹立四十五年。 (《御览》八十二引古本《纪年》如此。今本既云“八年,帝陟”,又云“禹立四十五年”,足见杂综诸书,未加修正。)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 (出《孟子.万章上》。)
大飨诸侯于璇台。 (《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至如夏后,二龙载驱璇台之上。”注引《易.归藏》曰:“昔者夏后启筮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璇台,于水之阳。”)
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 (《晋书.束皙传》引《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史通》《疑古篇》、《杂说篇》两引“益为后启所诛”。此独云“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盖故与古本立异。观后附注于“伊尹自立”云“误以摄政为真”。于“太甲杀伊尹”云“文与前后不类”,此则易其本文,彼则加以案语,盖正文与注出于一人所搜集也。)
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 (原注:有扈,在始平鄠县。《尚书序》:“启与有扈氏战于甘之野,作《甘誓》。”《甘誓》:“大战于甘。”原注七字《左传.昭元年》注文。)
六年,伯益薨,祠之。 (《越绝书》:“益死之后,启岁善牺牲以祠之。”)
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讼。 (《海内南经》:“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
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 (《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一曰大遗之野。”郭注:“《大荒经》云‘天穆之野’。 ”《大荒西经;“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郭注:“《竹书》曰:‘夏后开□九韶也。 ’”《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升后十年,舞《九韶》。”)
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 (原注:武观即五观也。观国,今顿丘卫县。《楚语》:“ 启有五观。”韦注:“五观,启子,太康昆弟也。”《墨子.非乐下》“于《武观》曰:‘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云云,是《武观》乃书篇名,非人名,此以“五观”为“武观》,乃杂采二书为之。观国,今顿丘卫县,亦《左传.昭元年》注文。)
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 (《汉书.地理志》东郡有畔观县。案,本畔、观二县,自宋本以下,皆误以为一县,联缀不分。)
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书钞》十三引《纪年》:“启征西河。”《路史.后纪》十三:“既征西河。”注:“《纪年》在二十五年。 ”《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三十五年征河西。”此系之十五年者,以此既依《路史》启十六年陟,则不得有二十五年、三十五年也。《逸周书.尝麦解》:“其在殷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亡厥国,皇天哀禹,赐彭寿思正夏略。”)
十六年陟。 (《路史.后纪》十三: “启在位十有六岁,年九十一。”此本之。《真诰》十五引《竹书》:“启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路史》注引《纪年》:“启二十九年,年九十八。”与今本迥异。《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在位九年。”《通鉴外纪》:“启在位九年。”又引皇甫谧曰:“十年。”)
畋于洛表。 (伪《书.五子之歌》: “畋于有洛之表。”)
羿入居斟寻。 (《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瓒曰:“《汲冢古文》:‘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 )
四年陟。 (《帝王世纪》、《通鉴外纪》皆云“在位二十九年”。《路史.后纪》十三云“在位盖十有九岁,失政,又十岁而死”。并与此异。)
五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新唐书.历志》:“张说《历议》:新历,仲康五年癸巳岁九月庚戌朔,日蚀在房二度。”)
命胤侯帅师征羲和。 (伪《书.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德,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
六年,锡昆吾命作伯。 (《郑语》: “昆吾为夏伯矣。”)
七年陟。 (《通鉴外纪》:“仲康在位十三年。”《路史》注引《绍运图》同,《年代历》:“二十六年。”《路史.后纪》:“仲康十有八岁崩。”均与此互异。)
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 (原注:一作“依同姓诸侯斟灌、斟寻”。《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乃徙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氏、斟寻氏。”)
征淮夷。 (《御览》八十二引《纪年》:“元年,征淮夷。”《路史.后纪》十三:“征淮、畎。”注:“淮夷、畎夷。《纪年》云:元年。”《后汉书.西羌传》:“后相即位,乃征畎夷。”此仅采《御览》所引。)
二年,征风及黄夷。 (《御览》八十二及《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纪年》:“二年,征风夷及黄夷。 ”《通鉴外纪》引:“二年,征黄夷。”)
七年,于夷来宾。 (《后汉书.东夷传》注、《外纪》注、《路史.后纪》十三注均引《纪年》:“七年,于夷来宾。”)
八年,寒浞杀羿,使其子浇居过。 (见《左.襄四年传》,但《左传》杀羿封浇非一年事。)
九年,相居于斟灌。 (《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路史.后纪》十三引臣瓒曰:“《汲冢古文》:‘相居斟灌。’”)
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 (《周礼.校人》注、《荀子.解蔽篇》注引《世本》:“相土作乘马。”)
遂迁于商丘。 (《左氏.襄九年传》:“昔陶唐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
二十年,寒浞灭戈。 (《左.襄四年传》:“寒浞处浇于戈。”)
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帅师灭斟灌。 (《左.襄四年传》:“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 )
二十七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 (《楚辞.天问》:“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浇弑帝,后缗归于有仍。 (《左.哀元年传》:“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 ”)
伯靡出奔鬲。 (《左.襄四年传》: “靡奔有鬲氏。”但《传》次在家众杀羿之后。)
斟灌之墟,是为帝丘。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 (三句见上。)伯靡奔有鬲氏。 (见上。)
夏世子少康生。 (原注:丙寅年。《左.哀元年传》:“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
少康自有仍奔虞。 (原注:乙酉年。《左.哀元年传》:“少康为仍牧正,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
伯靡自鬲帅斟鄩、斟灌之师以伐浞。 (《左.襄四年传》:“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
世子少康使汝艾伐过杀浇。 (原注:甲辰年。《左.襄四年传》:“少康灭浇于过。”又《哀元年传》:“使女艾谍浇。”)
伯子杼帅师灭戈。 (《左.襄四年传》:“后杼灭豷于戈。”又《哀元年传》:“使季杼诱豷。”)
伯靡杀寒浞。 (见上。)
少康自纶归于夏邑。 (原注:乙巳年。《左.哀元年传》:“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案原本小注:“寒浞自丙寅至乙巳,凡四十年。 ”《通鉴外纪》羿八年,浞三十二年,亦四十年。而此书附注云:“夏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去寒浞四十年,得四百三十一年,与《易纬稽览图》云“ 禹四百三十一年”合,盖即据《稽览图》以定寒浞之年也。)
明年,后缗生少康。既长,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将至仍,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 (以上出《左.哀元年传》。)夏之遗臣伯靡,自有鬲氏收二斟以伐浞。 (见上。)浞恃浇皆康娱,日忘其恶而不为备。(
出《楚辞.离骚》。)少康使汝艾谍浇。 (见上。)初,浞娶纯狐氏,有子早死,其妇曰女歧,寡居。浇强圉,往至其户,阳有所求。女歧为之缝裳,共舍而宿。汝艾夜使人袭断其首,乃女歧也。浇既多力,又善走,艾乃畋猎,放犬逐兽,因嗾浇颠陨,乃斩浇以归于少康。 (出《楚辞.天问》而又为之辞。)于是,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末二语出《左.哀元年传》。)
二年,方夷来宾。 (《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纪年》:“少康即位,方夷来宾。”《路史.后纪》十三注同。)
三年,复田稷。 (《周语》:“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
后稷之后不窋失官,至是而复。 (见上。)
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 (《鲁语》及《祭法》:“冥勤其官。”郑氏《祭法》注:“冥,契六世之孙也,其官玄冥,水官也。”)
十八年,迁于原。 (此因《御览》引《纪年》有“帝宁居原”之文,故云。)
二十一年,陟。 (《通鉴外纪》:“ 少康在位二十一年。”《路史.后纪》十三:“在位四十有六岁。”)
五年,自原迁于老丘。 (《御览》八十二引《纪年》:“自迁于老丘。”《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作“自原迁于老王”。)
八年,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 (《海外东经》注引《汲郡竹书》:“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
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 (《鲁语》及《祭法》:“冥勤其官而水死。”)
十七年,陟。 (《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帝宁在位十七年。”《通鉴外纪》从之。《路史.后纪》:“二十有七岁陟。”)
杼或作帝宁,一曰伯杼。 (均见上。)杼能帅禹者也,故夏后氏报焉。 (出《鲁语》。)
三年,九夷来御。 (《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纪年》:“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 《外纪》、《路史.后纪》引并同。)
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 (《水经.洛水注》引《纪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不云何年。)
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 (《郑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唐书.宰相世系表》:“昆吾之子封于苏。”)
三十六年,作圜土。
四十四年,陟。 (《御览》八十二引《纪年》:“后芬立四十四年。”又引《帝王世纪》: “芬在位二十六年。”《外纪》从之。《路史.后纪》十三:“二十有六岁陟。”注:“《世纪》二十八年,《纪年》四十四年,非。”)
芬或曰芬发。
十三年,东狩于海,获大鱼。 (《书钞》、《初学记》、《御览》引《纪年》与“玄珪宾河 ”为一年事。《书钞》“鱼”作“鸟”。)
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 (此因《山海经》引《纪年》有“殷王子亥”,故设迁殷一事。)
五十八年,陟。 (《御览》八十二引《纪年》:“后芒陟位,五十八年。”《路史.后纪》十三注引“后芒陟,年五十八”。《外纪》:“在位十八年。”又引《帝王本纪》云“十三年”,《路史》从《外纪》。)
芒或曰帝荒。 (见上。)
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 (《大荒东经》注引《竹书》:“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 (见上。)
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 (见上。)中叶衰而上甲微复兴,故商人报焉。 (出《鲁语》。)
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风夷、赤夷、黄夷。 (《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纪年》:“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外纪》及《路史.后纪》十三所引略同。)
二十五年,陟。 (《路史.后纪》十三注引《纪年》作“二十一”。《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帝泄在位十六年。”《外纪》从之,《路史.后纪》:“帝泄二十六岁陟。”注:“《世纪》同,《
年代历》十六年,《纪年》二十一,皆非。”)
六年,伐九苑。 (《御览》八十二引《纪年》:“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路史》引同。)
三十五年,殷灭皮氏。 (《逸周书.史记解》:“信不行,义不立,则哲士凌君政,禁而生乱,皮氏以亡。”)
五十九年,逊位于弟扃。 (《御览》八十二引《纪年》:“六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 ”《外纪》:“帝不降,在位五十九年。”《路史.后纪》:“五十九岁,陟。 ”注:“《世纪》、《年代历》同,《纪年》六十九。 ”)
十年,帝不降陟。 (见上。) 三代之世内禅,惟不降实有圣德。
十八年,陟。 (《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帝扃,在位二十一年。”《外纪》、《路史》从之。)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 (《海外东经》注、《通鉴外纪》、《路史.后纪》注、《御览》八十二引《纪年》:“胤甲即位,居西河。”《御览》四引“ 胤甲居于河西”。)
四年,作西音。 (《吕氏春秋.音初篇》:“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 ”此系之夏胤甲,失之。)
昆吾氏迁于许。 (原注:己姓,名樊,封于卫,夏衰为伯,迁于旧许。《左.昭十二年传》:“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盖谓陆终之子昆吾,不得在胤甲时。)
八年,天有祅孽,十日并出,其年陟。 (《海外东经》注、《通鉴外纪》、《路史.后纪》引《纪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不着何年。《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帝仅在位二十年。”《外纪》、《路史》皆从之。)
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 (《左.昭二十九年传》:“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
三年,王畋于萯山。 (《吕氏春秋.音初篇》:“夏后孔甲畋于东阳萯山。”)
五年,作东音。 (《吕氏春秋.音初篇》:“孔甲乃作《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
七年,刘累迁于鲁阳。 (《左.昭二十九年传》:“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杜注:“鲁县,今鲁阳也。”)王好事鬼神,肆行淫乱,诸侯化之,夏政始衰。 (略本《史记.夏本纪》。)田于东阳萯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见良日也,之子必大吉。”或又曰:“不胜也,之子必有殃。”孔甲闻之曰:“以为余一人子,夫谁殃之。 ”乃取其子以归。既长,为斧所戕,乃作《破斧之歌》,是为东音。 (《吕氏春秋.音初篇》。)刘累所畜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阳,其后为范氏。 (《左.昭二十九年传》。)
九年,陟。 (《通鉴外纪》:“孔甲在位三十一年。”《路史》注引《年代历》同。《路史》以胤甲、孔甲为一人,云“在位四十岁”。)
殷侯复归于商丘。
使豕韦氏复国。 (原注:夏衰,昆吾、豕韦相继为伯。此因帝孔甲时废豕韦氏,故云然。)
三年,陟。 (《御览》八十二引《纪年》:“后昊立三年。”《通鉴外纪》、《路史.后纪》皆云“十一年”。)
元年乙酉,帝即位。
诸侯宾于王门,再保墉会于上池,诸夷入舞。 (《书钞》八十二引《纪年》:“后发即位,元年,诸侯宾于王门,再保墉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又《后汉书.东夷传》注、《御览》七百八十、《通鉴外纪》、《路史.后纪》分引。)
七年,陟。 (《通鉴外纪》:“发在位十三年。”又引《帝王本纪》云“十二年”,《路史》同。)
泰山震。 (《述异记》上:“桀时泰山山走石泣。先儒说,桀之将亡,泰山三日泣。”)
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鄩。 (《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瓒曰:“‘太康居斟寻,桀亦居之。’” )
三年,筑倾宫。 (《文选.吴都赋》注引《纪年》:“桀筑倾宫。”)
毁容台。 (《御览》八十二引《尸子》:“昔夏桀之时,容台振而掩覆。”亦见《淮南.览冥训》。)
畎夷入于岐以叛。 (《后汉书.西羌传》:“后桀之乱,畎夷入居邠、岐之间。”)
六年,歧踵戎来宾。 (《吕氏春秋.当染篇》:“桀染于羊辛、歧踵戎。”)
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
地震。
伊、洛竭。 (《周语》:“昔伊、洛竭而夏亡。”)
十一年,会诸侯于仍,有缗氏逃归,遂灭有缗。 (《左.昭四年传》:“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 )
十三年,迁于河南。 (《史记.吴起列传》:“夏桀之居,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瓒曰:“今河南城为直之。”)
初作辇。 (《后汉书.井丹传》:“ 桀乘人车。”《通典》六十六:“夏氏末代制辇。”)
十四年,扁帅师伐岷山。 (原注:一作山民。《艺文类聚》八十三、《御览》一百三十五引《纪年》:“桀伐岷山。”《御览》八十二引作“山民 ”。)
癸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女无子焉,斫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于倾宫饰瑶台居之。 (出《御览》八十二引《纪年》。)
十五年,商侯履迁于亳。 (原注:成汤元年。《尚书序》:“汤始居亳。”)
十七年,商使伊尹来朝。 (《孟子.告子下》:“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
二十年,伊尹归于商及汝鸠、汝方,会于北门。 (《尚书序》:“伊尹去亳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作《汝鸠》、《汝方》。”)
二十一年,商师征有洛,克之。 (《逸周书.史记解》:“昔者有洛氏宫室无常,池囿广大,工功日进,以后更前,民不得休。农失其时,饥馑无食,成商伐之,有洛以亡。”)
遂征荆,荆降。 (《越绝书》三:“ 汤行仁义,敬鬼神,天下皆一心归之。当是时,荆伯未从也,汤于是乃饰牺牛以事荆伯,乃委其诚心。”)
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 (《史记.夏本纪》:“桀乃召汤而囚之于夏台。”)
二十三年,释商侯履,诸侯遂宾于商。 (《书钞》十引《尚书大传》:“桀无道,囚汤,后释之,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
二十六年,商灭温。 (《郑语》:“ 己姓,昆吾、苏、顾、温、董,则夏灭之矣。”)
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
商会诸侯于景亳。 (《昭四年左传》:“商汤有景亳之命。”)
遂征韦,商师取韦,遂征顾。 (《诗.商颂》:“韦、顾既伐。”)
太史令终古出奔商。 (《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淮南.泛论训》:“太史令终古即奔商,三年而桀亡。”此系之二十八年,本之。)
二十九年,商师取顾。
三日并出。 (《开元占经》六引《尚书考灵耀》:“黑帝之亡,三日并照。”又引《孝经纬》:“夏时二日并出,谶曰:‘桀无道,两日照。’” )
费伯昌出奔商。 (《博物志》十:“ 夏桀之时,费昌之河上,见二日,在东者烂烂将起,在西者沈沈将灭,若疾雷之声。昌问于冯夷曰:‘何者为殷?何者为夏?’冯夷曰:‘西夏东殷。’于是费昌徙族归殷。”)
冬十月,凿山穿陵,以通于河。 (《御览》八十二引《六韬》:“桀时有瞿山之地。十月,凿山陵,通之于河。”)
三十年,瞿山崩。 (《御览》引《六韬》:“桀时有瞿山之地。”“地”字疑本作“崩”。)
杀其大夫关龙逢。 (《庄子.人间世》:“昔者桀杀关龙逢。”)
商师征昆吾。 (《诗.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冬,聆隧灾。 (《周语》:“夏之亡也,回禄信于聆隧。”)
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 (《尚书序》:“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
克昆吾。 (《诗.商颂》笺:“昆吾、夏桀同时诛也。”详孔疏。)
大雷雨,战于鸣条。 (《尚书序》: “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
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 (《尚书序》:“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 )
战于郕。 (《吕氏春秋.简选篇》: “以戊子战于郕。”)
获桀于焦门。 (《淮南.主术训》: “擒之焦门。”)
放之于南巢。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伪《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原注:始壬子,终壬戌。《御览》八十二引《纪年》,《文选.六代论》注、《史记.夏本纪》集解分引。《路史.后纪》注引《纪年》:“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案:此都数与上诸帝在位之年数不合。综计上诸帝在位年数,则禹八年,启十六年,太康四年,仲康七年,相二十八年,少康二十一年,杼十七年,芬四十四年,芒五十八年,泄二十五年,不降五十九年,扃十八年,仅八年,孔甲九年,昊三年,发七年,癸三十一年,凡三百七十三年。必无王之世有九十八年,然可得四百七十一年之数,则少康陟时年已百二十岁,事难征信。又本书诸帝即位之年,各着岁名。以岁名核之,则夏后氏始壬子,终壬戌,凡四百三十一年,而寒浞四十年亦在其中。考昔人所以定寒浞为四十年者,以古本《纪年》云“夏四百七十一年”。而《汉书.律历志》云“四百三十二岁”,《易纬.稽览图》云“禹四百三十一年”,差四十年,遂以此四十年为无王之世以调停之。盖古言历者有此说,故《
通鉴外纪》云羿八年,浞三十二年,共四十年,然《外纪》用《汉志》说,以夏为四百三十二年。此书用《稽览图》说,以夏为四百三十一年,而无王之年仍入此中,遂与古《纪年》四百七十一年之都数不能相应。至诸帝在位年数,复与此四百三十一年之都数不合者,因作伪者复假设丧毕即位之说。故启在位年数以岁名差之,得十九年,而本书云十六年陟,则禹崩逾三年始即位。太康在位年数以岁名差之,当得八年,而本书云太康四年陟,则启崩逾四年始即位。其余放此。然如芒、扃、桀三帝,又皆逾年即位,其参差无例亦甚矣。)
汤有七名而九征。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放桀于南巢而还,诸侯八译而朝者千八百国,奇肱氏以车至,乃同尊天乙履为天子,三让,遂即天子之位。初,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与其妹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以玉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胸剖而生契。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于商。后十三世,生主癸。主癸之妃曰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日生汤,号天乙。丰下锐上,皙而有髯,句身而扬声,长九尺,臂有四肘,是为成汤。汤在亳,能修其德。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傍,汤乃东至于洛,观帝尧之坛,沈璧退立,黄鱼双踊,黑鸟随之止于坛,化为黑玉。又有黑龟,并赤文成字,言夏桀无道,成汤遂当代之。梼杌之神,见于邳山。有神牵白狼衔钩而入商朝。金德将盛,银自山溢。汤将奉天命放桀,梦及天而□之,遂有天下。商人后改天下之号曰殷。 (出《宋书.符瑞志》。)
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 (《唐书.历志》:“张说《五星议》:成汤伐桀,岁在壬戌,其明年,汤始建国为元祀。”)
始屋夏社。 (《尚书序》:“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郊特牲》:“ 是故丧国之社屋之。”)
十九年,大旱。
氐、羌来宾。 (《诗.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二十年,大旱。
夏桀卒于亭山。 (《荀子.解蔽篇》:“桀死于亭山。”)
禁弦歌舞。 (《书钞》九、《类聚》八十二、《初学记》九、《御览》三十五等引《尸子》:“汤之救旱也,弦歌鼓舞者禁之。”)
二十一年,大旱。
铸金币。 (《管子.轻重八》:“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卖子者。”)
二十二年,大旱。
二十三年,大旱。
二十四年,大旱。
王祷于桑林,雨。 (《吕氏春秋.顺民篇》:“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雨乃大至。”云云,上五年连书大旱,亦本此。)
二十五年,作《大濩乐》。 (《吕氏春秋.古乐篇》:“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濩》。”)
初巡狩,定献令。 (《逸周书.王会解》:“汤问伊尹曰:其为四方献令。”)
二十七年,迁九鼎于商邑。 (《左.宣三年传》:“桀有昏德,鼎迁于商。”)
二十九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韩诗内传》:“汤为天子十三年,百岁而崩。”《汉书.律历志》:“成汤方即世崩没之时,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商十二月乙丑朔冬至,故《书序》曰:‘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使伊尹作《伊训》。’《伊训》曰: ‘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据此,则自汤元年至太甲元年为十三年,汤在天子位凡十二年。)
元年乙亥,王即位,居亳。 (见上。)
命卿士伊尹。
二年,陟。 (《孟子.万章上》:“ 外丙二年。”《史记》同。)
元年丁丑,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 (《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引《纪年》:“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书.咸有一德》疏、《通鉴外纪》引“命”作“其”。)
四年,陟。 (《孟子.万章上》:“ 仲壬四年。”《史记》同。)
元年辛巳,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
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 (《春秋后序》、《书》疏、《外纪》引《纪年》:“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
约按:伊尹自立,盖误以摄政为真尔。
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天大雾三日,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春秋后序》、《书》疏、《外纪》引《纪年》:“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又《书》疏及《初学记》二引《帝王世纪》:“伊尹卒,年百有余岁,大雾三日。” )
约按:此文与前后不类,盖后世所益。
十年,大飨于太庙。 (《书.盘庚》:“兹余大享于先王。”)
初祀方明。 (《汉书.律历志》:“ 《伊训篇》:‘维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诞资有牧方明。’”是本元年事,此乃系之十年。)
十二年,陟。 (《史记.鲁周公世家》索隐:“案《纪年》,太甲惟得十二年。”)
元年癸巳,王即位,居亳。 (见上。)
命卿士咎单。 (《尚书序》:“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八年,祠保衡。 (《尚书》疏、《初学记》二引《帝王世纪》:“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余岁,大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礼,祀以太牢,亲自临丧三年,以报大德。”)
十九年,陟。 (《通鉴外纪》:“沃丁在位二十九年。”)
元年壬子,王即位,居亳。 (见上。)
五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帝太庚在位二十五年崩。”《外纪》从之。案《史记》商诸帝无在位年数,盖采他书补之,后放此。)
元年丁巳,王即位,居亳。 (见上。)
十七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帝小甲在位十七年。”《外纪》:“在位三十六年。”又引《帝王本纪》云:“五十七年。”)
元年甲戌,王即位,居亳。 (见上。)
十二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帝雍己在位十二年崩。”《外纪》:“十三年。”)
元年丙戌,王即位,居亳。
命卿士伊陟、臣扈。 (《书.君奭》:“在大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
七年,有桑谷生于朝。 (《尚书序》:“伊陟相大戊,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
十一年,命巫咸祷于山川。
二十六年,西戎来宾,王使王孟聘西戎。 (《海外西经》注:“殷帝大戊使王孟采药,从西王母。”)
三十一年,命费侯中衍为车正。 (《史记.秦本纪》;“大费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
三十五年,作寅车。 (《诗.小雅.六月》传:“殷曰寅车,先疾也。”)
四十六年,大有年。
五十八年,城蒲姑。
六十一年,东九夷来宾。
七十五年,陟。 (《书.无逸》:“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御览》八十三引《史记》:“中宗在位七十有五年崩。”)
大戊遇祥桑,侧身修行。三年之后,远方慕明德,重译而至者七十六国。商道复兴,庙为中宗。 (原注:《竹书》作“太宗”。案:《史记.殷本纪》以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御览》八十三引《纪年》以祖乙为中宗,则大戊或有称太宗之理。然作此注者固不能见汲冢原书,或见他书所引《纪年》有此说与?)
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迁于嚣,于河上。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仲丁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嚣。”)
六年,征蓝夷。 (《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纪年》:“仲丁即位,征于蓝夷。”)
九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帝仲丁在位十一年。”《外纪》同。)
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嚣。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外壬居嚣。”)
邳人、侁人叛。 (《左.昭元年传》:“商有姺、邳。”)
十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帝外壬在位一十五年。”《外纪》同。)
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嚣迁于相。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河□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
三年,彭伯克邳。 (《郑语》:“大彭、豕韦为商伯矣。”)
四年,征蓝夷。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河□甲征蓝夷。”)
五年,侁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侁人来宾。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河 □甲再征班方。”)
九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河□甲在位九年。”《外纪》同。)
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迁于耿。
命彭伯、韦伯。 (见上。)
二年,圮于耿。 (《尚书序》:“祖乙圮于耿,作《祖乙》。”)
自耿迁于庇。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居庇。”)
三年,命卿士巫贤。 (《书.君奭》:“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
八年,城庇。
十五年,命邠侯高圉。
十九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祖乙在位十九年。”《外纪》同。)
祖乙之世,商道复兴,庙为中宗。 (原注:《史记》与《无逸》皆无之。案:《御览》引《纪年》:“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
元年戊子,王即位,居庇。
十四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祖辛在位十六年。”《外纪》同。)
开甲 (原注:《史记》作“沃甲”。《史记》索隐:“沃甲,《系本》作开甲也。”)
名逾。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帝开甲逾即位,居庇。”)
元年壬寅,王即位,居庇。 (见上。)
五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沃甲在位二十五年。”《外纪》:“在位二十年。”)
元年丁未,王即位,居庇。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祖丁即位,居庇。”)
九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祖丁在位三十二年。”《外纪》同。)
元年丙辰,王即位,居庇。
三年,迁于奄。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南庚更自庇迁于奄。”)
六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南庚在位二十九年。”《外纪》同。)
元年壬戌,王即位,居奄。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阳甲即位,居奄。”)
三年,西征丹山戎。 (《大荒北经》注引《竹书》曰:“和甲西征,得一丹山。”案:隶书 “和”、“祖”二字形相近,和甲疑祖甲之讹。此据郭注讹字,乃有阳甲名和之说矣。)
四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阳甲在位十七年。”《外纪》“七年”,又引《帝王本纪》云:“十七年。”)
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
七年,应侯来朝。 (《水经.滍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汲冢古文》殷时已有应国。”)
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余见《古本纪年辑校》。)
十五年,营殷邑。
十九年,命邠侯亚圉。
二十八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盘庚在位二十八年。”《外纪》同。)
元年甲午,王即位,居殷。 (见上。)
三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小辛在位二十一年。”《外纪》同。)
元年丁酉,王即位,居殷。 (见上。)
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 (《书.无逸》:“其在高宗,旧劳于外。”伪《书.说命》:“余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
十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小乙在位二十八年。”《外纪》:“二十一年。”)
元年丁未,王即位,居殷。
命卿士甘盘。 (《书.君奭》:“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
三年,梦求傅说,得之。 (《尚书序》:“高宗梦得说。”伪《书.说命》:“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曰: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
六年,命卿士傅说。
视学养老。 (《王制》:“凡养老,殷人以食礼。”又“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又“殷人缟衣而养老”。)
十二年,报祀上甲微。 (《鲁语》: “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孔丛子.论书篇》:“《书》曰:‘惟高宗报上甲微。’”)
二十五年,王子孝己卒于野。 (《尸子》:“殷高宗之子曰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言,放之而死。”)
二十九年,肜祭太庙,有雉来。 (《尚书序》:“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
三十二年,伐鬼方。 (《易.下经》:“高宗伐鬼方。”)
次于荆。 (《诗.商颂》:“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三十四年,王师克鬼方。 (《易.下经》:“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氐、羌来宾。
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 (《郑语》:“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
五十年,征豕韦,克之。 (见上。)
五十九年,陟。 (古文《尚书.无逸》:“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此从之。《隶释》录汉石经:“肆高宗之享国百年。”)
王,殷之大仁也。 (《汉书.贾捐之传》。)力行王道,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 (四语出《书.无逸》。)是时舆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而颂声作。 (《汉书.贾捐之传》。)礼废而复起,庙为高宗。
元年丙午,王即位,居殷,作《高宗之训》。 (见上。)
十一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祖庚在位七年。”《外纪》同。)
元年丁巳,王即位,居殷。 (见上。)
十二年,征西戎。
冬,王返自西戎。 (原注:祖甲西征,得一丹山。案:此《大荒北经》注引《竹书》。“祖甲”原注作“和甲”。)
十三年,西戎来宾。
命邠侯组绀。
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左.昭五年传》:‘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二十七年,命王子嚣、王子良。 (《西京杂记》:“霍将军妻产二子,疑所为兄弟。霍光闻之,答书曰:‘昔殷王祖甲,一产二子,曰嚣曰良。’ ”)
三十三年,陟。 (《书.无逸》:“ 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案:昔人多以祖甲为太甲,郑玄以为武丁子帝甲。《御览》八十三引《史记》:“祖甲在位十六年。”《外纪》同。)
王旧在野,及即位,知小人之依,能保惠庶民,不侮鳏寡。 (《书.无逸》。)迨其末也,繁刑以携远,殷道复衰。 (原注:《国语》曰:“玄王勤商,十有四世,帝甲乱之,七世而陨。”)
元年庚寅,王即位,居殷。 (见上。)
四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廪辛在位六年。”《外纪》同。)
元年甲午,王即位,居殷。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庚丁居殷。”)
八年,陟。 (《御览》八十四引《史记》:“庚丁在位三十一年。”《外纪》:“六年。” 又《帝王本纪》云:“二十三年。”)
元年壬寅,王即位,居殷。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武乙即位,居殷。”)
邠迁于岐周。 (《孟子.梁惠王下》:“太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三年,自殷迁于河北。 (《史记.殷本纪》:“武乙立,殷复去亳迁河北。”案:《正义》引《纪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更不迁都。” 此妄取《史记》乱之。)
命周公□父赐以岐邑。
十五年,自河北迁于沬。 (《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
二十一年,周公□父薨。
二十四年,周师伐程,战于毕,克之。 (《逸周书.史记解》:“昔有毕程氏,损禄增爵,群臣貌匮,比而戾民,毕程氏以亡。”)
三十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 (《逸周书.史记解》:“昔者义渠氏有两子,异母皆重,君疾,大臣分党而争,义渠以亡。”)
三十四年,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马十匹。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马八匹。”)
三十五年,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 (《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
王畋于河、渭,暴雷震死。 (《史记.殷本纪》:“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震死。”《外纪》:“武乙在位三年。”又云:“《竹书纪年》: ‘武乙三十五年,周俘狄王。’与《帝王本纪》不同。然则三年者,《帝王本纪》说也。”)
文丁 (原注:《史记》作大丁,非。案:《后汉书.西羌传》注、《太平御览》、《通鉴外纪》引《纪年》皆作“大丁”。惟《北堂书钞》四十一引《纪年》作“文丁”。《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文丁一曰大丁”。)名托。
元年丁丑,王即位,居殷。 (原注:自沬归殷邑。)
二年,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败绩。 (《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
三年,洹水一日三绝。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太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
四年,周公季历伐余无之戎,克之,命为牧师。 (《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
五年,周作程邑。 (《路史.国名纪》:“程,王季之居。”)
七年,周公季历伐始呼之戎,克之。 (《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十一年,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 (《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外纪》引作“十三年”。)
王杀季历。 (《晋书.束皙传》、《史通》《疑古篇》、《杂说篇》引《纪年》:“文丁杀季历。”《书钞》四十一引“文丁杀周王”云云。)王嘉季历之功,锡之圭瓒、秬鬯,九命为伯,既而执诸塞库。季历困而死,因谓文丁杀季历。 (原注:执王季于塞库,羁文王于玉门,郁尼之情,辞以作歌,其传久矣。案:庚信《齐王宪碑》:“囚箕子于塞库,羁文王于玉门。”)
十二年, (原注:周文王元年。)有凤集于岐山。 (《周语》:“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
十三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史记》:“太丁在位三年。”《外纪》同。)
元年庚寅,王即位,居殷。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帝乙居殷。”)
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 (《诗.小雅》:“王命南仲,往城于方。”传:“王,殷王也。”)
夏六月,周地震。 (《吕氏春秋.制乐篇》:“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
九年,陟。 (《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帝乙在位三十七年。”《外纪》同。)
元年己亥,王即位,居殷。 (《御览》八十三引《纪年》:“帝辛受居殷。”)
命九侯、周侯、邘侯。 (原注:周侯为西伯昌。《史记.殷本纪》:“以西伯、九侯、鄂侯为三公。”徐广曰:“‘鄂’一作‘邘’。”)
三年,有雀生鹯。 (《说苑.敬慎篇》:“昔者殷王帝辛之时,爵生鸢于城之隅。”)
四年,大搜于黎。 (《左.昭四年传》:“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
作炮烙之刑。 (《史记.殷本纪》: “乃重辟刑,有炮烙之法。”)
五年夏,筑南单之台。
雨土于亳。 (《墨子.非攻下》:“ 还至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时,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
六年,西伯初禴于毕。 (《唐书.历志》:“至纣六祀,周文王初禴于毕。”)
九年,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 (《晋语》:“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
作琼室,立玉门。 (《文选》《东京赋》、《吴都赋》注引《纪年》:“殷纣作琼室,立玉门。”)
十年夏六月,王畋于西郊。 (《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纣六月,发民猎于西土。 ”)
十七年,西伯伐翟。
冬,王游于淇。 (《水经.淇水注》:“老人晨将渡淇,而沈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 ‘老者髓不实,故晨寒也。’纣乃于此斫胫而视髓也。 ”)
二十一年春正月,诸侯朝周。
伯夷、叔齐自孤竹归于周。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二十二年冬,大搜于渭。
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 (《史记.殷本纪》:“纣囚西伯羑里。”)
二十九年,释西伯,诸侯逆西伯,归于程。 (《左.襄三十一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逸周书.程寤解》:“文王去商在程。”)
三十年春三月,西伯率诸侯入贡。 (《左.襄四年传》:“文王率商之叛国以事纣。”)
三十一年,西伯治兵于毕,得吕尚以为师。 (《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猎,遇太公望于渭之阳,立为师。”)
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 (《文选.始出尚书省诗》注、《褚渊碑》注、《安陆昭王碑》注、《类聚》十、《御览》五引《春秋元命苞》:“殷纣之时,五星聚于房。”)
有赤乌集于周社。 (《墨子.非攻下》:“赤乌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
密人侵阮,西伯帅师伐密。 (《诗.大雅》:“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旅。”)
三十三年,密人降于周师,遂迁于程。 (《逸周书.大匡解》:“惟周王宅程。”)
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 (《史记.殷本纪》:“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得专征伐。 ”)
约案:文王受命九年,大统未集,盖得专征伐,受命自此年始。
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 (《史记.周本纪》:“受命,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明年,西伯崩。”《左.襄三十一年》正义:“
《尚书大传》:文王一年质虞、芮,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夷,纣乃囚之。” 《文王世子》正义引《大传》:“五年,文王出,则克耆。六年,伐崇,则称王。”二说不同,此本《大传》及《史记》,而系年又异。)
冬十二月,昆夷侵周。 (《诗.采薇》正义引《帝王世纪》:“文王受命四年春正月丙子,昆夷侵周,一日三至周之东门。”此在受命三年冬十二月,盖以殷正差之也。)
三十五年,周大饥。 (《逸周书.大匡解》:“惟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
西伯自程迁于丰。 (《诗.大雅》: “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三十六年春正月,诸侯朝于周,遂伐昆夷。 (《尚书大传》:“四年,伐畎夷。”)
西伯使世子发营镐。 (《诗.大雅》:“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三十七年,周作辟雍。 (《诗.大雅》;“镐京辟雍。”)
三十九年,大夫辛甲出奔周。 (《史记.周本纪》;“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焉。”)
四十年,周作灵台。 (《诗.大雅》:“经始灵台。”)
王使胶鬲求玉于周。 (《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与。”)
四十一年春三月,西伯昌薨。 (原注:周文王葬毕,毕西于丰三十里。《汉书.刘向传》: “文王、周公葬于毕。”注:“臣瓒曰:‘《汲郡古文》:毕西于丰三十里。’ ”)
四十二年, (原注:周武王元年。) 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 (《大戴礼记》:“武王践○三日,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黄帝、颛顼之道存乎?’师尚父曰:‘在丹书。’”)
有女子化为丈夫。 (《墨子.非攻下》:“时有女为男。”)
四十三年春,大阅。
峣山崩。 (《淮南.俶真训》:“逮至殷纣,峣山崩,三川涸。”又《览冥训》:“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
四十四年,西伯发伐黎。 (《书.西伯戡黎》。)
四十七年,内史向挚出奔周。 (《吕氏春秋.先识览》:“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
四十八年,夷羊见。 (《周语》:“ 商之亡也,夷羊在牧。”)
二日并见。 (《通鉴外纪》:“纣即位以来,两日见。”)
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孟津而还。 (《尚书序》:“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
王囚箕子,杀王子比干,微子出奔。 (《论语》:“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
五十二年庚寅,周始伐殷。 (《唐书.历志》引《纪年》:“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 ”)
秋,周师次于鲜原。 (《逸周书.和寤解》:“王乃出图商,至于鲜原。”)
冬十有二月,周师有事于上帝。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从周师伐殷。 (原注:伐殷至邢丘,更名邢丘曰怀。伪《书.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书.牧誓》:“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原注十六字见《韩诗外传》三。)
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 (原注:始癸亥,终戊寅。《史记.殷本纪》集解引《纪年》,《文选.六代论》注、《通鉴外纪》分引。原注“戊寅”乃“庚寅”之讹。案:自癸亥至庚寅,实五百八年,而以诸帝积年计之亦同,并与都数不合。盖以汤元年为癸亥,本于《唐书.历志》张说《历议》,而以周始伐商为庚寅,则本《历议》所引《纪年》,二者本不同源,无怪与古《纪年》积年不合也。原注见其不合,乃改为戊寅,然不免与本书诸帝积年及岁名相龃龉。盖书与注亦非尽出一人之手,或虽出一手,而前后未照也。古《纪年》“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易纬.稽览图》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