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魏晋南北朝 > 《洗髓经

源流考

相传,后魏李明帝太和年间(公元477—500),印度达摩来华传教,于河南高山少林寺面壁9年,后来少林寺僧人在修缮达摩大师面壁处时,偶得一铁盒,盒中藏有《洗髓》、《易筋》两本经帖:故,《易筋经》传说为达摩所创。另说,易筋经为达摩所创,系伪托。清代凌延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认为《易筋经》是明代天台道教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其实是道士所写。当然,还有其他说法,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其中有很多道术语和修炼内容。

譬如:元气、无始锺气篇「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明显是道独有的修炼与世界观。佛没有元气论,纵观各大佛经要论,从来未曾提过元气。佛经多谈识,六识,八识等。

神气、圣人、物我一体,都是道词汇。道讲究精气神三者合一。而物我一体则是庄子中的齐物论。达摩大师所著岂不是想说印度文化是来源于华夏文化的?甚至连西方的基督教翻译《圣经》也要借用“道”这个词,那么可以肯定道的地位极为特殊!

且印度修炼瑜伽。瑜伽则是修炼三脉七轮多与中国奇经八脉不同。印度无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之说,但在唐代传进西藏的密宗,当时唐太宗派了很多道士进入西藏指导藏人修炼,却有另外关于气脉的理论,就是三脉七轮。

“七轮”之说源于印度瑜伽知识,是指人体经脉系统中七个主要的能量汇集点。相当于中医经络学的穴位。“七轮”的知识后流传至西藏被当地密教及藏传佛教所吸收。当代,“三脉七轮”的知识亦随运动瑜伽和藏传佛教而流传至西方国,并广泛应用于各类身心灵的理论之中。但是,对于七轮的认识各不相同。

三脉七轮与奇经八脉并不相同瑜伽与道导引术更不相同。

“搓摩干沫浴,按眼复按鼻。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熙。”

搓摩、干沫浴,按眼、按鼻。摸面、旋耳,吐纳等等,明显是中国古代的导引术。试问达摩祖师怎么从印度带来中国的导引术?岂不谬哉?!

返视历史,导引术在中国渊源甚古,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至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所必习,要之,为秦汉方仙道的一种养生方术。《庄子?刻意》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按摩》等,说明汉代各类导引术曾在社会上兴盛一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有40多幅各种姿式的导引动作,经分解这些姿式,可发现今传《易筋经》的基本动作已可在《导引图》上找到原型由此说明《易筋经》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先秦到汉代为方仙道的养生术,并非传自印度。

有学者也指出,在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表述的是道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所以“易筋”原属道思想,再加上《易筋经》中有“配合阴阳法”,是用少女少妇按摩,甚至还有类似于道房中术的内容。目前流传最早的图十二势《易筋经》刻本是清中期“来章氏辑”本《易筋经》。

‘’考《景德传灯录》、《高僧传》等佛教典籍,皆不见达摩川《易筋经》、《洗髓经》、创少林拳的记载,更无二祖慧可或般剌密谛翻译此二经的证据。另外,印度文化中,亦没有少林拳法及“易筋”、“洗髓”之类导引术。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