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魏晋南北朝 > 《善见论

卷11

问曰。若数至三四置者。有何不善。

答曰。出入息逼促。因逼促故。心难调伏。譬如牛栏内牛极多。在栏里迮切。会当破栏出。若足十者。身中宽容如大栏。宽容牛故。易可守养。若至八九有何不善。

答曰。勿使乱错。而生狐疑心。或言。我得禅味。起迷惑心故。如是之过汝自舍离。若数息者。安徐数也。如人量谷。先满覆竟。然后数为一。复更取量。若有尘草。选拾弃之。覆竟唱二。如是次第乃至十。坐禅比丘。数出息入息亦复如是。若駃者。如牧牛人数牛。云何数牛。黠了牧牛人。手执杖门柱上坐。驱牛出时打牛駃出。以完而数。一二三四五。如是至十。何以故。作如是数。有时四大不和。气息駃出入。时随出入而数。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数牛时当门关而数。不数内外。因駃数故。而心得定。何以故。譬如人乘船上湍。一二三四五篙。更互剌住船然后定。出息入息亦复如是。何以心者如船。出入息者如篙。心流五欲。而出息入息制其令定。若息入心随入。如肪膏入身美满。若息出心随出。于观中最大。因其大故。心亦难调。除此二法。于触处住至而数之。然后即成三昧。是故律本中说。莫数内外息。数何时可止者。若心不乱如息出入。便止不数如是已便作随念。何谓名为随念。知出入息。不假数而知随念有三种。何谓为三。

答曰。齐为初。心为中。鼻头为后。是名三种。若出息者。齐为初心为中。鼻头为后。若入息。鼻头为初。心为中。齐为后。若心随出息。心即不定。因心不定。身即动摇。是故律本。若心随出息入息。而内不定。而外动摇内动摇。因动摇故。不成三昧。若随入随出亦复如是。是故莫随息中后出入。但安置鼻头住正心。而住待息出入。若断数心忆识自定。譬如跛脚人守养小儿。以篮贮悬系屋间。坐住揽至而荡一处。手不移动。比丘坐禅亦复如是。又曰。譬如守门人。人出入不先遥问。临到门限然后问之。亦不问所从来及所持杂物。但知其出入而已。比丘坐禅亦复如是。不先逆取知出入息。汝自当知。佛言。若知三法心即定。何谓为三。一者乐入。二者方便。三者得上。是名为三。譬如大木善置地上。有人欲解木。先观木际然后用锯解之。心恒注看锯齿。令其正直不观往还。出息入息亦复如是。现思禅法办立方便。如大木在地。善观木际如心善思。禅法如锯往还。出入息亦尔。心注看锯齿。如注鼻头。比丘坐禅应知此譬。亦现禅定。亦立方便。亦至上处。

问曰。何谓为禅定。

答曰。身心精进调柔成就。此是名为禅定。

问曰。何谓办立方便。

答曰。以勇猛精进消除烦恼及灭断思。是名办立方便。

问曰。何谓至上处。

答曰。以勇猛精进。消除结使。是名至上处。此三法非一心观成。非不知三法。心亦不动现禅定法。办立方便往至上处。得如是者。然后按阿那波那念。名为成就。若比丘入阿那波那念者。此比丘光彻世间。如月从云得出光明照于世间。此禅定中有人初作。而现瑞相。有人用数息而现瑞相。其瑞云何。此比丘或坐地或坐床上。无有敷具。其坐处柔濡。犹如木绵华无异。何以故。已数息故。其身轻利。如是次第粗出入息灭。身心无极故。犹处虚空。出息转细如有如无。如人打磬初粗后细。坐禅比丘数息亦复如是。是故律本中说先大后小。法师曰。此数息禅定。与余禅定有异。余禅定先细后粗。若此比丘入禅。禅相不现。莫从坐起安心正坐更自思惟。云何思惟。以知禅相不现。而言。此出息入息。何处有何处无。谁有谁无。而言。人在母腹中。无出入息。于水中无出入息。长寿天无出入息。死尸无出入息。入第四禅定无出入息。色无色界无出入息。灭尽三昧无出入息。作是念已。自呵责身。汝智慧人。非在母腹中。亦非在水。亦非在色无色天。亦非在灭尽三昧。亦非在长寿天。亦非在死尸。亦非入第四禅定。有出息入息极细微。而不能自知。但更正心。若长鼻者。安心鼻弗咤(汉言鼻两边)若鼻短者。安心置唇上。是故勤守此处。如修多罗中说。佛告诸比丘。若人好忘不安心在前。不得入阿那波那禅定。非但阿那波那禅定。余一切禅定亦如是。若思念之禅定即现。此阿那波那禅定极重。诸佛辟支佛大阿罗汉。悉用阿那波那念为地。然后得随道念极静。是故于此定中忆念为上及慧。譬如绢练用针綖极细。针者如忆念。綖如智慧。连勿使断。因二法故。不失出息入息。譬如耕田人。牛已疲极。其人亦复疲极。解牛而放。放已牛即入林中。其人苏息已。起追逐牛而不逐牛迹。入林直先往牛饮水处止。或坐或卧待牛饮水竟。取绳穿鼻以杖驱去。更还耕田比丘禅定亦复如是。若出息入息悉疲极。暂时放之令苏息。不还出入。但先住鼻端。听息出入而数。忆念如绳。智慧如杖。加之令出息入息若得如是。不久而现禅相。身体怡悦。如木绵触身柔弱。有人见如古贝华。有人见如猛风起。有人见如星宿。有人见如连珠。有人见如散白珠。有人见如古贝华核。有人见如绳。有人所触悉强。有人见如火焰。有人见如猕猴。有人见如云起。有人见如莲华。有人见如车轮。有人见如月圆。何以故。如修多罗说。诸比丘集众诵经。而各各有所见异瑞。有人见如山如江如树。如是为初。

问曰。如是山江树者。从何生也。

答曰。从心想有。而生人忆想各异。是故想亦尔。有人观息出。有人观息入。有人观禅相。若不观如是亦不起阿那波那。亦不成初禅法。若有此三法者。成就禅定。若坐禅比丘现如是相。应往白师。我见如是相。师答言。是见相。不言是禅相。不言非禅相。作是答已更语。长老汝更进心。法师曰。师何不向语是禅相是非禅相也。

答曰。若向其分别说者。是禅相即懈怠非禅相。而心生退。是故不说。但殷勤教之。禅相自现。而说往昔偈言。

置心于观后现相非一种

若有智慧人正心而数之

于出息入息精勤不错乱

如是从禅相现已。诸盖寂然而住。诸烦恼寂然自止。用此二法正心安置。即成三昧。或得初地。或得除烦恼地。或因现禅支。或得初地者。此现得初三昧地。

问曰。着三昧与初三昧。有异为同。

答曰。有异。初三昧心善行已。入婆傍伽心(汉言心羸弱心眠)着三昧心境界。一日恒入善行。不随婆傍伽。此二法。是名有异。若禅相现已。或观色或观相貌。将养令长。如转轮王在胎。父母爱重护之。令冷热调适及诸饮食。若善守护得成其果。比丘护禅相亦复如是。不护即失。云何护之。一者善住处。二者善行处。三者亲近善人。四者饮食调适。五者和调四时。六者善经行立坐卧。七者离诸愦闹及饮食为初。是名为七。以此七法以用护之。若护如是禅相。坚固而住。次第增长现之已。具诸根极清净调伏柔弱。若欲捉心即得。若欲放之即去。若欲起之即起。若欲调之即调。若欲欢喜即欢喜。若欲舍之即成舍。离非禅人亲近禅人。至心于禅知禅相。此是十法。善安置心中。莫作懈怠。精勤修习当作是念。今着三昧舍婆傍伽心。而起谛心。住刹那而灭。复起四五阇婆那(汉言分别心)此五心。初心作心。第二学心。第三随心。第四中间心。第五着心。若合五为四。初作学心。第二随心。第三中间心。第四着心。此第四亦名为四。亦名为五。无六无七。初者。欲界心。着心色界心。以此心故。灭五支起五支。具足十相及三善。得第一禅已。即于观中思念灭已。得第二禅。如是相灭。得第三四。如是教心乃至上。法师曰。此略说也。若广说于净道经。汝自当知。如是比丘得第四禅定。善记识之。令其增长。若欲进至真处。此第四禅五事善。一者安置心。二者入。三者敕。四者起。五者反观。以此五事而至真处。此比丘已作流利。或观色为初。或观无色为初色无色观已。更增毗婆舍那。云何增。此比丘从第四禅定起已。而取禅支。取已此禅支依止心中。心依倚四大观四大身。从此禅支。言非色处为初。是色非色等法而见识。从此四大为初。色共诸色等。法识非色也。若从三昧起。出息入息。身心即是其因。见如是已。譬如锻师有皮囊筒因人鼓动风得出入。出息入息亦复如是。因身心故。息得出入。此比丘见出息入息见身。见色心等与诸法此非色。如是名色已。复观其因缘见已。于三世中连续名色不断。因续名色而生狐疑。断狐疑已。而观三相。观三相已。复观起灭。因观起灭故。先见光明。离十毗婆舍那烦恼。离已而起道智慧。起已舍起法见。生灭法已。念念相灭。若二法起已。于三界中而生厌患。如是次第得四道已。至阿罗汉果。有十九覆观智。知至极已。于三界中梵摩沙门婆罗门中。成无上福田。此是阿那波那念数。第一四广说竟。余三四中。与余禅法不异。是故我今当分别说之。觉者现离喜也。我今出息入息而现喜。以二事觉喜。何谓为二。一者用观。二者用不迷。云何用观而觉喜。入二禅有喜。正入时欲得智慧。以观自然觉喜。是故用观觉喜。云何不迷而觉喜。二禅有喜。入已从禅定起。智与喜等而观。消灭于毗婆舍那。贯度其相而不迷。以不迷故。而成觉喜。于波致三毗陀经说。以喘息入息而成一心。心不散乱而知生识。因识已知便即觉喜。以长出息用短入息。觉一切身灭身。出息入息成一心已知识。以此二法而成觉起。以安心故。而用觉喜。以知故。以观故。反覆观以整心。至心而取精进。而用起识。正心安置以慧知之。应知以知。应舍而舍。应观而观。应现而现。即成觉喜。如是觉喜已。余句次仪亦如是。此三禅定。便有异有觉乐。若以四禅定而觉心增诃罗。

问曰。何谓为心增诃罗。

答曰。受二阴为初。是名心增诃罗。觉乐。此是毗婆舍那地。乐者。有二乐。一者身乐。二者心乐。于三毗陀中说。灭心增诃罗者。粗粗心增诃罗而灭。亦言定止若广说者。于身增诃罗。汝自当知。于喜文句中受亦入。若取乐者。受即覆现二。心增诃罗句中想受支多私迦。此诸法与心不离。若取心增诃罗。想与受等共入。如是观受已。此是说四事。汝自当知。于三四中四禅定觉心。云何觉心。觉心欢喜善欢喜心极欢喜。我今觉出息入息故。有二种欢喜。何谓为二种欢喜。一者以三昧。二者以毗婆舍那。云何以三昧而觉喜入二禅定。有喜正入。一刹那心与喜等。心中怡悦喜极喜。云何毗婆舍那入二禅定。有喜从禅定起已。以消灭法而触禅喜。如是于毗婆舍那刹那。作禅喜为观而心喜如是。随心即怡悦。我今觉出息入息善安置心者。以第一禅定。于观处中善安置心。入禅定已从定起。以灭灭法而观禅心。于毗婆舍那中。现观度想一刹那心定。如是起刹那心定。为一心定故。于观处心即善住。我觉如是解脱心者。从烦恼处即得解脱。从第二禅定离思念。从第三禅定离喜。从第四禅定离苦乐。如是从次第得脱。从定起已。见灭灭法。于毗婆舍那。时见无常而舍常法。复见苦复舍乐想。复见无我复舍乐想。心不乐着。因不乐着故。而观离欲。从欲而观灭想。从起想而观弃舍。从取心即解脱。是故律本说。出息入息心即解脱。如是观心。此是说四。汝自当知。于第四四中观无常者。无常想。应当知观无常。应当知恒观无常。

问曰。何谓无常。五阴无常。云何五阴无常。

答曰。为生灭法。云何生灭。变相法。以变相故。而生无相法。刹那刹那汝自当知。是名观无常。其色为初。观无常者。此恒观无常也。因观故。如是四大出息入息而灭法。是名观无常。观离欲者。有二离欲。云何二离欲。一者消离欲。二者无余离欲。

问曰。何谓消离欲。一切法相刹那而灭。云何无余离欲。观离欲是涅槃支因二法故。而至道处因。至已见寂灭法。见已观舍。以毗婆舍那。舍除烦恼。转即入涅槃。如是阿那念。而至极处。阿那波那品竟。

是时世尊者。此略说也。尔时世尊。以阿那波那念教诸比丘。因诸比丘观不净。而自共相杀。因此故。集诸众僧。集已世尊诃责众僧。汝等比丘。何以自共相杀。赁鹿杖沙门。复杀诸比丘。如来诃责已而为诸比丘结第三波罗夷。若比丘故断人命。如是为初。为声闻弟子凡圣杂故。不得骂诸比丘言痴人。空人者。如是断根已。次至随结。赞死教死为初。法师曰我今说其根本。如是佛制戒已欲缚者欲来缚心。赞叹死者言汝在世间多诸苦恼。汝作诸功德死得生天已作善者如是为初。汝已作善业。无所狐疑。死必生天。不作恶业者汝不杀生妄语。一切恶业汝皆悉不作。汝病极苦用活何为何以故。汝已作善业故。若汝从此死已。得生天上受五欲乐。恶业者令駃死。病人闻比丘语。因语故。而自取死。是名断也。知者此是众生。我欲令其死。决定无疑也。众生受人身者。从胎为初至老。是人身初心者。初受生心。此语现五欲界是故说初心。心与三无色阴共成。迦罗罗色者。此初立人身。名为迦罗罗。于迦罗罗色。若男女身相。合成三十色。若黄门身相二十。

问曰。何男女迦罗罗色。初成迦罗罗时。如真羺羊色点取澄清油酥。而说偈言。

如油酥微渧澄清无垢浊

迦罗罗初生色泽亦如是

如是极微细以此为初。过去世人寿二千岁。迦罗罗次第长大乃至老死。此名为人身断命者。从迦罗罗时。或热手搏之。或以手摩之。或以药服之。如是种种方便断使勿生。是名断命。二生者。一者色生。二者无色生。于诸色中。无不可断。色生可断断色已。无色亦死。何以故。为无色依止色故。

问曰。断色者。为过去色现在色当来色也。而说偈言。

过去世生非今生当来世生非今生

现在世生是生生离过未来取现在

断现在生成断生

问曰。何谓为现在。

答曰。一刹那相续不灭。是名现在生。

问曰。云何为刹那。

答曰。起生老灭。法师曰。若如是者则不成杀。何以故。为自生自灭。不假断之。云何知之。

答曰。现在相续过去未灭。譬如人从外值热而来。入室安坐已。热气已灭。冷气而来相续不断。心亦如是。过去生相续现在不绝。若断之即成杀生。此是当来生因。法师曰。应知众生。应知断众生命。应知方便。

问曰。何谓应知众生。

答曰。世人唤假名为众生。论其实者生气也。云何应知断众生命。

答曰。断生气勿令生也。云何应知方便。

答曰。有六方便。一者自。二者教。三者掷。四者安。五者咒。六者神力。

问曰。云何为自。

答曰。自杀。云何教。教余人杀。如是汝杀。掷者。弓箭为初。随种种方便令断命。安者。箛蔟塪及毒药等。安置一处。触之即死。咒者。有二种。一者阿塔婆尼耶。二者数。

问曰。何谓为阿塔婆尼耶。

答曰。或敌国或贼咒之。令头腹痛种种疾病。令其死。数者。依文句咒。或十二十如是至百数。是名数也。神力者。以神通如龙王迦留罗夜叉天人人王龙王杀众生。以眼视或啮或吐毒即死。迦留罗者。能啄杀三十寻围。龙夜叉天人人王者。随其种种方便。令众生得死。与器杖者。种种器仗乃至刀子。如此之物与令其自断命。而唱言。汝用此生何为不如死。而取铁锤石木绳毒药种种死具。而近其身赞言。汝在世已作诸功德。死必生天。于难陀园中。与天人玉女娱乐。何以生世受此苦病。或教使投岩。岩者。山破为二段深谷中。或教入地狱。法师曰。若教人如是自杀者。得波罗夷罪。此杀人身。若余众生得波夜提罪。何以世尊广制此戒。为未来世恶比丘故。余后句次第易解。若毒药或刺斫。种种死具不即死。后因此死者。是比丘得波罗夷罪。我今现羺羊四。云何为羺羊四。有一比丘。见羺羊眠一处。而作忆识。我夜当杀此羺羊。移眠余处。于羺羊处。或父或母或阿罗汉来。补以衣覆体而眠。此比丘往至。夜闇不别是人。言是羺羊。取刀而斫杀。或得父死。或得母死。或得阿罗汉死。得波罗夷逆罪。何以故。初作杀羊心。临下刀时生心言。不期是羊不期是人。我正断此命。是故得波罗夷逆罪。有一比丘来补羊处而眠。杀者言。此是即杀得波罗夷罪。不得逆罪。夜叉鬼神来补羊处。杀者而言。此是即杀得偷兰遮罪。不得五逆罪。若羊得波夜提罪。若心期杀父母阿罗汉。次第而得得波罗夷逆罪。知父在军中。望军而射。着父死得波罗夷逆罪。若非父波罗夷罪。教杀长人得短人。教杀绛衣人。而杀白衣人。教者得脱重罪。杀者得波罗夷。若教言随得而杀。随死俱得罪。教人今日杀。受教者明日杀。若教明日杀。而即今日杀。教中前杀中后杀。杀者得波罗夷罪。教者脱重罪。若教随时杀。若杀俱得重罪。教言。若有人来至此处。汝当杀所期人。未来教者往补。受教者不别而杀。杀者得波罗夷罪。死者初教时得突吉罗罪。若比丘教比丘。受教者心生念。我当先杀伴。下刀还得所期人。杀者教者俱得重罪。若展转教杀。犯不犯亦如前。时非时亦如前。若比丘教比丘杀比丘。教时未得道。临杀时此比丘已得罗汉。教者杀者俱得波罗夷逆罪。不静谓静者。不静眼不见。谓言是静。若供养时。于怨比丘中。与诸比丘共来。于前而坐。为闇所蔽而不知来。而作是言。此某甲名字。贼何不杀之。毒蛇何不啮之。人何不毒药之。我意极乐此人死。如是之语。是名不静而言静。静而言不静者。此比丘来至供养处而坐。向者咒比丘知此比丘来。来比丘去已。不觉谓言在。如前所说咒。是名静而言不静。如前后所说咒令死。悉突吉罗罪。法师曰。今当演说赞叹死。以身作赞叹者。随其知或与刀杖。或与毒药或与绳。或令投身山岩。如此之死。死已必当得物。或复得人身财富无量。或得生天。此是以身教之。或摇手或摇足或摄眼。唱言者。开口出声随意所赞教其令死。此人知其赞叹时。得突吉罗罪。随其赞取死苦痛而不死。得偷兰遮罪。若死波罗夷罪。若此人不解其赞。余人解而言。我死必得生天即取死。赞者无罪。若为二人赞者。随死得波罗夷罪。若心无所的属曼赞死。若有死者得波罗夷罪。若遣使赞叹使某甲死。初语得突吉罗罪。往至说竟受苦痛偷兰遮。若死得波罗夷罪。使者闻赞叹死得生天。而不向彼人说。还自向亲友眷属说。若有死者。使者得波罗夷。教者得突吉罗罪。若使者闻语生天而自取死。教者得突吉罗罪。若作书遣使赍书。使者不知书语若死。遣者得波罗夷。使者无罪。若作书不指的。随得人与令死若得其父。父死者得波罗夷逆罪。若有杀心。自假造经书种种赞死。有人读此经书。见经赞死生天。随经语种种死者。得波罗夷罪。若父母死得波罗夷逆罪。若后生悔心烧经。得初作经突吉罗罪。若众多比丘共作赞死经。若有读经有死者。众多比丘悉得波罗夷。若随得其父母死。得波罗夷逆罪。若造作赞死经。有人偷取读。因此有死者。造作比丘得波罗夷罪。若遭浛或遗落去失。有人拾得依经取死。造经比丘得波罗夷罪。法师曰。今当说断命初事。若比丘有杀心。掘地作坑令某甲堕中死。初掘出地得突吉罗罪。若堕坑受苦得偷兰遮罪。若死者得波罗夷罪。若余人堕死者。比丘无罪。若为一切作坑。人堕死得波罗夷。若父母堕死得波罗夷逆罪。若坑深。有人担食粮。落坑中不即死。后啖食尽必定死。无有出期。初落坑。作坑者已得波罗夷罪。若作坑本拟杀人。人不来而自误落坑死。初作坑时得突吉罗罪。复有人落坑。手脚折不即死。又得出坑已。后因此而死。作坑者得波罗夷罪。若因余因缘死不犯。法师曰。教人作坑犯不犯如前所说。若作坑取鬼神。初作坑时及鬼神落中受苦。得突吉罗罪。若死者偷兰遮。人与畜生落死不犯。若后有悔心。自填塞坑。又余缘败坏不犯。若作种种杀具使人死。犯不犯如前说。不故作者。或余事作坑有落者不犯。或说苦空无常不净观。人闻此而自取死不犯。广说律本竟。今说杀戒因缘。或从身心起得罪。或口心作得罪。或用身心口得罪。此是性罪。身业口业害心苦受。慈悲者。有一比丘病极困。诸比丘见此比丘病重。以慈悲心而唱言。长老。长老持戒具足。因畏死故。而受今苦。长老若死何必不生天。病比丘闻语已而念言。诸比丘皆赞我持戒具足。死必生天而不食取死。赞者得波罗夷罪。是故有智慧比丘。往看病比丘。慎勿赞死。正可说言。长老持戒具足。莫恋着住处及诸衣物知识朋友。但存念三宝及念身不净。三界中慎莫懈怠。随寿命长短。若此病比丘因语而死。如是因说法死无罪。诸比丘欲坐先手按座而坐。法师曰。何座先按而坐。何座不按而坐答曰。若单施席者不须按。若有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