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唐宋 > 《元和郡县图志

卷逸文卷二

◎淮南道▲扬州禹贡“淮海惟扬州”,唐虞淮海之间,皆周域也。纪胜扬州。御览百六十九引作“禹贡九州扬州其一也”。春秋时属吴,七国属楚。秦灭楚为广陵,并天下属九东郡。汉为江都国,建武元年复曰扬州。御览百六十九。周辑、补志辑。

江南之气燥劲,故曰扬州。纪胜扬州。吴、魏交争之地。通释二。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纪胜扬州。

江都县,本汉广陵县地。纪胜扬州。言远统长江,为一都会,后为广陵国,晋复为江都县。同上。

广陵城,吴王濞都,周十四里半,一名杨子城,在县北四里,州城正真其上。

补志辑原文引寰宇记。

历王胥冢,岁旱鸣鼓攻之,辄致云雨。抱朴子曰:“吴主时掘大冢,有重阁徼道,高可乘马;有铜人,皆大冠执剑。棺中人鬓已班白,面体如生,以白壁二十枚籍尸,举之有玉,形似冬瓜,从怀中堕地,两耳及鼻中有黄金如枣,此骸骨因假物而不朽之效也。”寰宇记。

合渎渠,在县东二里,本吴所掘邗沟,江、淮之水路也,通释无“所”字。

今谓之官河,亦谓之山阳浊。寰宇记。

大江,西北自六合县界流入。晋祖逖击楫中流自誓之所,南对丹徒之亦口。

旧阔四十余里,今阔十八里。魏文帝登广陵观兵,戎卒数十万,旌旗数百里,临江见波涛汹涌,叹曰:“吾骑万队,何所用之。嗟乎,固天地所以限南北也!”

纪胜扬州。

大铜山,在县西北七十二里。汉书吴王濞即山铸钱,此其处也。纪胜扬州。

爱敬陂,在县西五十里。魏陈登为太守,开陂,民号爱敬陂,亦号陈登塘。

纪胜扬州。

瓜洲镇,在县南四十里滨。昔为瓜洲村,盖扬子江中之沙碛也,状如瓜字,遥接扬了渡口,自开元以来渐为南北襟喉之地。寰宇记。

夫差自广陵城东筑邗城,下掘深沟,谓之邗江,亦曰邗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通释二。

江都故城,在县西南四十六里。城临江水,今为水所侵,无复余址。纪胜扬州。

邵伯埭,在县东北四十里。晋谢安镇广陵,于城东二十里筑垒,名曰新城。

城北二十里有埭,盖安所筑,后人思安,此于召伯,因以立名。纪胜扬州。

雷陂在县北十里。汉江都王传有雷陂。纪胜扬州。

吴公台,在县北四里。宋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所筑弩台也。后陈将吴明彻围北齐东广州刺史敬子猷,曾筑之以射城内,因号吴公台。纪胜扬州。

江阳县茱萸湾,在县东北九里。隋仁寿四年开,以通漕运。其侧有茱萸村,因以为名。纪胜扬州。

六合县,本楚棠邑,春秋伍尚为棠邑大夫,汉封陈婴为棠邑侯。纪胜真州。

汉堂巴县,属临淮,后汉属广陵。吴赤乌十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后周置方州,改六合郡。隋为六合县,唐属扬州。通释二。周辑。

瓜步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临大江。魏太武至六合,登瓜步山,隔江望秣陵,才数十里。通释二。周辑。

六合山,在县东北八十里。通释二。周辑。

桃叶山,在县西南七十五里。隋文帝开皇三年,于此山置六合镇。通释二。

周辑。县有铜城,即吴王铸剑处。寰宇记。补志辑。

梁于石梁置泾州。石梁,禹为理水之门,俗称贡口。寰宇记。补志辑。

海陵县,故楚邑,汉以为县,属临淮郡。纪胜泰州。

盐监,煮盐六十万石,而楚州盐城,浙西嘉兴、盐平两监所出次焉,计每岁天下盐利,当租赋三分之一。通释二。

海陵仓即吴王濞之仓也。枚乘上书曰:“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谓海渚之陵,因以为仓。纪胜泰州。

高邮县,上。南至州一百里。补志辑原文。是秦之高邮亭,纪胜高邮军。三国时荒废,晋太康时复立。同上。

杨子县,本汉江都县地,旧杨子镇城,唐高宗时废镇置县,因镇为名。纪胜真州。

天长县,本古之千秋县,唐玄宗开元中以诞辰为千秋节,遂改为天长。寰宇记。补志辑。

▲楚州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为射阳县地。御览百八十九。宋孝武帝封弟休为山阳王。纪胜楚州。

山阳县,本汉射阳县地,纪胜楚州。晋立山阳县。同上。

射阳湖,在县东南八十里。纪胜楚州。汉广陵王胥有罪,其相胜之秦夺王射陂草田赋与穷人。张晏曰:“射水之陂,在射阳湖。”御览百六十九。今谓之射阳湖,与宝应盐城分湖为界,萦回三百里。纪胜楚州。

邑有石鳖山,山产石鳖,因名。今山下有邓艾筑城。寰宇记。补志辑。

淮水入宿迁县,南与县分中流为界。通释。

渎水,今谓之山阳渎,即邗沟也。旧水道屈曲,隋文帝重加修,水颇通利。

纪胜楚州。故仓城,东南接州城。隋开皇初将伐陈,因旧城储畜军粮,有逾百万,迄于大业末,常有积,隋乱荒废。纪胜楚州。

盐城县,本汉盐渎县,属监海郡。州长百六十里,在海中。州上有盐亭百二十三所,每岁煮盐四十五万石。通释二。纪胜引作“盐课四十五万石,今官中置盐监以收其利,每岁煮盐四十五万石”。

孙坚为盐渎丞,纪胜楚州。

宝应县,本汉平安县故地,后为安宜县。纪胜楚州。

白水陂,在县西八十里,邓艾所立。纪胜楚州。

淮阴县,宋以淮阴为此兖州,寻废。纪胜楚州。

盱眙县。补志无此县。荃孙按:纪胜引元和志及通典并隶楚州,今据补。

军山,在县北六里。魏太武筑长围困臧质处。邓艾所营堰涧为塘以溉稻田。

纪胜盱眙军。

都梁山,隋于此置都梁宫,出都梁香,因名。纪胜盱眙军。

洪泽浦,在县北三十里。本名破釜涧,炀帝幸江都,经此浦宿,时亢旱,至是降雨,流,因改破釜为洪泽。纪胜盱眙军。

▲滁州春秋时楚地,在汉为全椒县也。御览百六十九。晋琅琊王出滁中,即此地。

吴赤乌十三年作堂邑滁塘,以淹北道。通释。堂邑,即今之六合县。纪胜滁州。

大同二年,于此立南谯州。同上。

清流县,本秦建阳邑,属九江郡,宋改新昌,开皇中改为清流。纪胜滁州。

全椒县,晋改南谯县。纪胜滁州。武德二年,始属滁州。同上。

九斗山,在县南九十余里。昔贡羽兵败,欲东渡乌江,涂经此山,与汉兵一日九斗,因名。纪胜滁州。

滁水,在县南六十里。其源出庐州梁县,东流经滁及六合县,至瓜步入于大江。纪胜滁州。

▲和州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为楚地。秦为历阳县,属九江郡,汉为淮南国。

御览百六十九。后汉扬州移理于此,纪胜和州。吴、魏交争之所。同上。晋平吴,立淮南郡,后改历阳郡。同上。后齐立和州。同上。

历阳县,本秦旧县,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县在水北,故曰历阳。纪胜和州。

北齐以两国通和,改曰和州。同上。

梁山,在县南七十里,俯临历水。侯临历水。侯景之乱,梁王僧辨军次芜湖,与景将侯子鉴战于梁山,大破之。江东有博望山,属姑熟,二山隔江相对如门,南朝谓之天门山,两岩山顶各有城,并王元谟所筑,自六代为都,皆于此屯捍御。

纪胜和州。

横江,在县东南二十六里,直江南采石渡处。东汉建安初,孙策自寿春经略江都,扬州刺史刘繇遣将屯横江,孙策击破之于此,隋将韩擒虎平陈,自横江济,亦此处也。纪胜和州。

历阳湖,在县西三十里。昔有书生遇一姥,姥待之甚厚,生谓姥曰:“此县前石龟眼赤血出,地当陷为湖。”姥每往视之,门吏问姥,姥具以对。吏因以朱点龟眼,姥见遂走上西山,顾城已陷。今湖中有明府鱼,婢鱼、奴鱼之名。寰宇记。纪胜和州引作“历湖、历湖在县西三十里”。又引淮南子云“历阳之都,一夕为湖”。古“麻”字作“历”,今误为“麻”,今谓之麻湖者,谬也。

乌江县,魏黄初三年,曹仁据乌江以讨吴、晋太康六年始于东城置乌江县,隶历阳郡。纪胜和州。

安阳渡,在县东北八十里,与上元县对岸。纪胜和州。

乌江浦,在县东四里,即亭长舣船之处。纪胜和州。

含山县,本历阳县地,晋于此置龙亢县,城在县四八十里,武德六年改置含山县,八年废,长安四年改置武寿县,神龙初废式寿复为含山县,隶和州。纪胜和州。

濡须坞,在县西南一百十里。濡须水,源出巢县西巢湖,亦谓之马尾沟,东流经晋父山,又东南流洲于江。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须,与孙权相拒月余。权乘轻舟,从濡须口入偃月坞。坞在巢县东南二百八里濡须水口。初,吕蒙守濡须,闻曹公将来,夹水筑坞,形如偃月,故以为名。通释二。补志辑。

濡须山,在县西南七十五里。通释二。

东关,在县西九十里。通释二。

运漕河,在县南八十里。梁侯景之乱,王僧辨军次芜湖,景将侯子鉴屯兵梁山,以捍漕运,故名。补志引原文。

▲舒州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皖国也,亦为舒国、桐国之地,皆为楚所灭。纪胜安庆府。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癖稻田。吕蒙上言曰:“皖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月,操熊见矣,宜早除之。”于是权亲征皖,破之。

同上。赤乌四年,以诸葛恪屯之。同上。武德四年初为东安州,同上。五年改为舒州。同上。

怀宁县,本汉皖县,魏正始二年即赤乌四年,孙权遣诸葛恪屯皖城以伺边隙,四年司马懿攻皖。永嘉乱后遂废。纪胜安庆府。

皖国,舒州本春秋时皖国,咎县繇之后,在汉时为皖县,属庐江郡,三国初属魏,后孙策征皖,克之,获桥公二女,即其地也。纪胜安庆府。

皖山,在县西十里。通释二。

皖水,西北自霍山县流入,经怀宁县北二里,又东南流二百四十里入大江,谓之皖口。通释二。

吴塘陂,在县西二十里,皖水所注。昔曹公遣朱光屯皖,大开稻田。吕蒙上言曰:“皖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宜早除之。”乃征皖,破之。此塘即朱光所开也。通释二。

宿松县,本汉皖县,元始中为松滋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滋县,故改曰宿松县。纪胜安庆府。

桑落洲,在县南一百九十里。江水自鄂陵水分派为九。于此合流。九江江口,晋刘毅与卢循战于桑落洲,为循所败,即此。纪胜安庆府。

望江县,本汉皖县地。纪胜安庆府。

大雷池,水西自宿松县流入县界,东南积而为池,经县而入于江。又行百里为雷池口,晋成帝咸和三年,苏峻反,温峤欲入卫京师,庾亮素忌陶侃,报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纪胜安庆府。

太湖县,本汉皖县地,宋元嘉末置太湖县,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太湖水,因以为名。纪胜安庆府。

桐城县,桐本春秋时楚附庸小国也。纪胜安庆村。梁改为枞阳郡,开皇初又改为县,十八年改为同安县,至德二年载改为桐城,取桐乡为名也。同上。

盛唐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名益塘山,即古盛唐山也,汉武帝作盛塘之歌。纪胜安庆府。

枞阳水,出县东南硖石山,东南入于江。纪胜安庆府。

朱邑祠,在县西南。邑为桐乡啬夫,廉平有恩,县人思之,为立生祠。纪胜安庆府。

▲寿州禹贡扬州之域。秦并天下,为九江郡,汉为淮南国。御览。

寿春县八公山,南即淮水,自东晋至今,常为要害之地。通释十二。

安丰县安丰南有霍父亭。寰宇记。

万唐县马头城,在县北百二十里。通释十二。

▲庐州本庐子国,春秋舒国之地。汉分淮南置庐江郡。后汉庐江在皖。建安中曹公谓刘馥可任以东南之事,以为扬州刺史,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理,合肥县西二里故城是也。建安二年,张辽守之,孙权帅十万师攻围,辽以八千破之。明帝青龙元年,满宠都督扬州诸军,镇于此,请于合肥县西北三十里立新城。权自出,欲围新城,以其远小,积二十日不敢下船,乃上岸耀兵。明年又至新城,无功而还。诸葛恪围城,亦不克。魏明帝云:“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地有所必争也。”合肥,晋亦为重镇,梁改合州,隋改庐州。通释十二。

合肥县,本汉旧县,属九江郡。淮水与淝水合,故曰合肥。纪胜庐州。

巢湖,亦名焦湖,在县东南六十四里。本居巢县地,后陷为湖。今与巢县、庐江分湖为界。通释十二。

慎县西津桥,在县西北五里。建安二十年,吴征合肥,兵还,孙权与凌统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持鞍缓,超度于此。纪胜庐州。梁太清二年,改合肥为合州。纪胜庐州。

巢县濡须水,源出县西巢湖,亦谓之马尾沟,东流经晋父山,又东南流注于江。

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须,与孙权相拒月余,权乘轻舟从濡须口入。通释十二。

巢湖,在县西五十里。周回五百里,南出于东关口。通释十二。

东关口,在县东南四十里,接巢湖,在西北至合肥界,东南有石渠,凿山通水,是名关口,相传夏禹所凿,一号东兴。今其地高峻险狭,实守扼之所,故天下有事,必争之地。吴、魏相持于此,吴筑城,魏亦对岸置栅。嘉平四年,诸葛恪于东关作大堤,遏巢湖,左右依山夹筑两城,使全端,留略守之。魏遣诸葛诞、胡遵为东关,将坏其是,恪大破之。通释十二。周辑。

巢湖亦名焦湖,东南至合肥县六十四里。本居巢县地,后陷为湖。今与巢县、庐江分湖为界。诸葛武侯曰:“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张魏公曰:“巢河之水,上通焦湖,濡须正扼其冲,东西两关,又从而辅翼之,馈般难通,故虽有十万之帅,未能寇大江。”通释十二。周辑、补志辑。

邑有杨泉湖。寰宇记。

案七贤传曰:“汉武出淮阳到监乡,帝问曰:‘此名河?’陈翼对曰:‘乡名为监。’上曰‘万乘主问,何欺乎?’欲举火燔之,翼曰:‘不可燔,臣言不欺,佩刀当生白毛;若欺,则当无毛。’视之,刃果有毛长寸余。”寰宇记。

庐江县水经注:“即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禹贡所谓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补志辑原文。

舒城县,本舒国,后汉立郡,徙理皖城。开元二十三年,刺史竹承扌秦于故舒城置舒城县。纪胜庐州。

梁县,本汉浚遒县,属九江郡,东晋改置谨县,因县西北古谨城为名。纪胜庐州。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