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简介
包拯是北宋时期政治家,宋仁宗时期号称是北宋的盛世,但并非是我们认为的那样,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严重,看似平静的社会下,暗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庆历年间,新政失败后,要求改革的一派势力大增,包拯就是一位推崇改革的人,他主张在选拔官员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加强官员选拔的审核条件,做到在选官做到择优录取。
他主张对于那些贪官污吏,那些欺压百姓的官员,要及时制裁他们。对于一些老官员应该强制让他们退位,将官位留给新生力量,绝不能让冗官现象出现在当今社会。
包拯还建议停止征兵,,对于军队的管理也要严格要求,对于年纪大的,或者服兵役时间很长的人,可以让他们退伍,避免冗兵问题的发生。在对军队的训练上也要适当加大强度,训练士兵镇守边疆,保证领土主权不被侵犯。
在对贵族和宦官的管理上,包拯主张轻徭薄赋,节省国库开支,把这部分财力用到国家建设中去。
至和三年的时候包拯在开封府断案,他执法严明,明朝秋毫,严刑峻法,他不害怕权贵,也不被私情所困扰,清正廉洁,铁面无私。平反了民间很多冤假错案,深受百姓喜爱,当时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并且亲切的称呼他“包待制”。
包拯在六十四岁的时候病逝,他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大清官,关于包拯的小故事层出不穷,充分说明包拯给人们带来的积极影响。
包拯扮演者
到现在为止,关于包拯的电视剧已经有很多部了,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角色也是数不胜数。虽然都是扮演同一个人物包拯,但是不同的演员却演绎出了不同包拯的形象,所以也不能拿来进行对比,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扮演过包拯的演员也实在太多,所以不能一一列举,只能对其中的几个进行分析。
电视剧《少年包青天》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都是由同一个导演执导的电视剧,故事的情节也是一部连结着一部,不过里面扮演包拯这个人物的演员却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就来看看这三部各自的包拯扮演者。
电视剧《少年包青天》的第一部中的包拯由演员周杰饰演。包拯是电视剧中最核心的人物,母亲是验尸官,包拯自己也是一个才子。因为皮肤很黑,所以被称为是包黑子或者包黑炭。剧中的包拯为人正义慷慨,在金钱、地位等各种诱惑下,还不为所动,得到了王爷和皇帝的赏识。
第二部中的包拯是由陆毅饰演。到了第二部,包拯已经从最初判案的生涩和冲动,逐渐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第二部的剧情主要延续了第一部的剧情,不过里面的人物关系和案件变得更加复杂了。相比起第一部周杰饰演的聪明机智、幽默的包拯,第二部中陆毅饰演的包拯更多的是对百姓的怜悯,不是出于他的智慧,而是他的仁慈的心灵。
第三部中的包拯是由邓超饰演。这部戏的包拯又多了一种活泼可爱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包拯手下
在《三侠五义》中,包青天包拯有好几名武功高强的手下。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展昭了。展昭,在《三侠五义》中称为“南侠”,是一名年纪轻轻就武功高强的有为少年。他在包拯身边充当保镖的角色,包拯一路断案一路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想要夺他性命的人。展昭在其旁边一直保驾护航也从未抱怨过。他在金龙寺凶案中救过包拯,在遇劫匪时又为包拯解围,战绩累累。后被包拯推荐,被皇上封为御前四品护卫,并有一个称号叫做“御猫”。但是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此人,还是有待考究的。
不管后人对展昭的评价如何,至少他在武术界已经有了一席之位,并被人家喻户晓。展昭作为包拯的贴身保镖,自然和包拯一样都有许多传说。据说阳湖拳是由展昭所创,后来流传到江苏,在波及到全国各地,但是现在已经年久失传了。这套拳快速勇猛,非常灵巧,以进为退,颇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另有两个手下名为王朝马汉,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他们在包拯做官时一直守护在身边。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般地跟在包拯后面,在包拯断案的过程中也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真实历史中并没有这两个人的存在,两个人物都是小说或民间虚拟出来的,他们也是正义的化身。既然历史中没有这两个人物,那么一定存在类似的护卫待在包拯身边,他们的身份就相当于衙门官差,从事的是衙门内部的工作。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作长随。他们虽然没有很重要的官职,但是因为和包拯是主仆关系,因此可以参与公务,就如同现在的私人助理一般。
寇准和包拯
我们都有一个困惑,从小时候听评书就开始萌生出的不解,其实在为官清廉和为民判案上寇准其实是做的非常好的,但是为什么他的知名度就是不高,在民间的熟知度上更是和包拯差的太远太远。
我们知道,类似《三侠五义》、包公案、包青天等这些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的古老评书,明见戏剧,以及现在的影视作品,对包公的宣传力度远大于对寇准的宣传,喜欢追逐大流,是人们的天性,包拯因为自身的功绩的确在大部分官员之上,人们满满的就熟知起来。
历史上寇准在抗击辽国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包拯则是在处理朝中事物的时候有突出表现,他敢于弹劾当朝大臣,为朝廷解除了很多内忧,而寇准则是更多的从外患角度在位朝廷办事,而行军打仗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所以寇准更多的是上升到了为国效命的程度。
相比包拯的直接效命于人民,为百姓办实事上,包拯的影响力比寇准大出一截又变得那样理所应当。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指出朝廷中不良的现象,使百姓生活安康,是百姓的得力助手。
虽然说寇准的政绩和官职都要大于包拯,只能说是百姓不关注这些,毕竟攘外必先安内,百姓真正关心的是当官的能不能为自己谋取利益,能不能为自己办实事。包拯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可能也应证了这样一句话基层干得好,比高层更的民心。
在民间有各式各样的文学形式来表现包拯的事迹,诸如《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无论是从舆论角度还是,在影响力上,包拯都有小小的优势,当然两人都是为宋朝的政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没有必要分个谁高谁低。
包拯小蛮
小蛮,《少年包青天3》中出现的人物,是由秦丽饰演。她在里面的角色是大宋的郡主,但是在剧中堂堂一个郡主被包拯深深吸引。她跟随包拯一路寻找一种丹药,名为天芒。在一路闯荡过程中,小蛮和包拯的感情一步步升温,成了全剧的一个感情线索。但是在包拯寻找到天芒以后,小蛮却离奇的死了。包拯很是难过,并决定要找出凶手,由此也揭开了小蛮的真实身份。许多观众也为包拯小蛮的悲剧爱情所叹息。
其实小蛮是皇上的未婚妻,但是明显剧中的小蛮是喜欢包拯的。皇上想要让包拯寻找天芒,于是派郡主乔装成小蛮跟随包拯,试探包拯是不是假装失忆。不想,一路跟随包拯的小蛮渐渐的喜欢上了包拯,所以在离找到天芒的时间越接近,小蛮就越不开心。找到天芒,就意味着她要丢掉小蛮这虚伪的包袱,回到郡主的身份,并且与皇上完成大婚。
小蛮离奇死亡是皇上安排的,只有小蛮死了,小蛮才能回归郡主的身份。但是就连小蛮也没有她死了以后,包拯会为了她茶饭不思,而且差点死了。所以在包拯快要死了的时候,小蛮又给他送包子让他振作起来。
包拯根本不愿意说出小蛮就是郡主的事实。他明白小蛮是喜欢他的,但是她又不能背叛皇上。于是在心里也是理解小蛮这样的做法。其实,很早以前小蛮就告诉包拯自己的身份了,小蛮的蛮是丝和言两个字组成,但是缺了个心。因为她不能喜欢上包拯,也不能背负皇上的使命。
包公铡侄
包公铡侄是京剧的有名剧情,是京剧著名剧目《铡包勉》中的一段,虽然经过后人演艺有了很多艺术加工,但是全剧都变现了一个主旨,就是包青天铁面无私的优秀精神。
包拯的亲侄子包勉,在做了地方官之后,行为不检点,丝毫没有包拯的半点作风,他贪赃枉法,本以为能够逍遥法外,但是作恶多端,人神共愤,最终纸包不住火,事情败露,案件的处理上几经周转,就应差阳错的到了包拯手上。
包拯看了之后,非常生气,没想到自己侄子这么不中用,但又非常为难。为了渲染包拯的纠结和烘托出最后决定的伟大,京剧中的包拯被设定成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悲惨角色。所以包拯的童年都是和包勉的一家一起度过的,包勉的妈妈对待包拯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包拯从来不叫嫂子,而是叫嫂娘,嫂娘从小对包拯恩重如山,而这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儿子,在公私两难的选择间,包拯随后选择了贯彻自己的执法风格,他选择大义灭亲,就下令斩了包勉,然后再向自己的嫂娘赔罪道歉。
其实依据清代著名的《三侠五义》里记载的,包拯的侄子是叫包世荣,在京剧里改编为包勉,原著里是庞太师想要设计陷害包拯,戏剧里是包勉自己违法被抓。原著里包世荣是因为被冒名顶替,是被冤枉的,好在最后洗刷了冤情。
戏剧里为了歌颂包公的铁面无私,包勉被杀,艺术作品虽然对历史有改动,但是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包拯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