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
《安士全书白话解》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论中国历史上的文昌信仰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导读
......
总之,文昌的精神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他广行阴骘,积功累德,上升为神是理所当然的事。他遇佛得度,授记成佛,是其功德所感。他的精神在今天只要赋予新时代的内容,无疑会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使人间走向一个美好的世界。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发明)篇中所言,皆为帝君现身说法。故以“吾”字发其端,曰一个七世。特将吾身中亘古亘今,生生不坏之物,指示后人也。人惟生不知来,死不知去,便谓形神消灭,无复来生,所以四肆行罔忌。帝君深惧此种自误误人,流毒不浅。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晓然正告天下也。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则吾侪(chai)皆有一十七世。由是将为善,思及身后之福,必果;将为不善,思及身后之福,必不果。(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人若知道有来生,自然修取来生福)。识得此篇开端语,亦思过半矣!
(发明)本篇中所说,都是帝君现身说法。因此以“我”字开头,说我一十六世的事。特把我们身中过去现在都无损坏的东西,指示出来。人只因为生不知从那里来,死不知到那里去,就说人身体死了,一切都没有了。于是他的行为就非常放肆,没有一点顾忌。文昌帝君非常害怕这种思想既误了自己又误了别人,流毒不浅。故用自己一十七世的事,揭开来忠告天下的人。帝君既有一十六世,我们也都有一十六世。因此,现在种了善因,就知道下世一定会有福报;种了不善的因,下世就一定不会有福报。(人只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如果知道有来世,自然就会去修来世福。)理解了这篇开头语,就等于已经忏悔了一半的过失。
注释:①发明:启发,阐明。
人读善书,每心粗气浮,不能沉思默会。即如“吾”字、“身”字,未有不朦胧混看者。若识得吾可为身,身不同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则旷劫长存,无生无死;客则改形易相,乍去乍来。譬如运行之人,或乘舟坐轿,或跃马驱车,种种更变,人无变更。舟车轿马,身也;乘舟车轿马者,吾也。又如人作戏,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儿,种种改易,人无改易。帝王官吏乞儿,身也;扮帝王官吏乞儿者,吾也。以一身言之,其能视听者,身也;所以视听者,吾也。身唯有生死,故目至老而渐昏,耳至老而渐塞。吾唯无生死,故目虽昏,而所以视者不昏,耳虽塞,而所以听者不塞。(若作视听即吾,又是认贼为子。)是故大人从其大体,身能为吾用;小人从其小体,吾反被身用也。
人读善书,常常心粗气浮,不能仔细思考,静静体会。例如“我”字、“身”字,没有不模糊混看过去的。如果认得“我”可为“身”,“身”不能为我,才知道“我”是主人,“身”是客人。主人就无量劫来长存不变,没有生死。客人就改头换面,忽然去了忽然来了。好象远行的人,或者乘舟坐轿,或者骑马开车,种种不同,人却无变化。舟车轿马是“身”,乘舟车轿马的人是“我”。又如人演戏,或者扮帝王,或者扮官吏,或者扮乞丐,种种改变,人无改变。帝王官吏乞丐是“身”,扮帝王官吏乞丐的人是“我”。从一身来说,那个能够看和听的,是“身”;能够指挥看和听的,是“我”。身有生有死,故眼睛到老了就昏花模糊了,耳朵到老就渐渐听不清楚了。“我”就没有生死,故眼睛虽昏花,但指挥眼睛者不昏花;耳朵虽然听不清,但指挥耳朵者却清楚。(如果认为眼睛耳朵的就是“我”的一部分,这是认贼为子)因此大人则得到大体,“身”能被“我”用;小人随从小体,“我”反而被身用啊!
补充:(译者的发挥)世人都以四大(地水火风)的身体为我,而它仅是物质的组合,不是真我。如果物质组合就是我,那么现在的科学可以制造物质,为什么不能制造生命,连结构最简单的生命(如蚂蚁)也制造不出来呢?所以物质组合的身体不是我,只有能组合者才是“我”。这就是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一切善恶的种子都种在里面,驱使众生六道轮回,善恶报应,自作自受。眼耳并不会见闻,仅是细胞的组合,故不是真我,能听能闻者,才是真我。虽然眼耳都坏了,但见性与闻性是不坏的。如果眼以明为见,黑也是见,黑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这“看不见”不正是见吗?
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无量无边劫。帝君之吾无穷,则吾辈之吾亦无穷矣。即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龙八部地狱鬼畜身。帝君之身无定,则吾辈之身亦无定矣。旦托生既多,则宿世父母六亲亦多。帝看宿缘既多,则吾辈宿缘亦多矣。然则吾者,主人也;一十七世,旦暮也;为者,机缘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羹也。诚难与俗人道也。
一个人可以有十七世,就可以有十七劫,更可以无量无边劫。帝君的“我”无穷,那么我们的“我”也无穷了。帝君可以为常人身,也可以为贵人身,还可以为天龙八部①地狱鬼畜身。帝君的“身”没有一定,那么我们的“身”也没有一定了。轮回转世既多,那么前世的父母六亲②也多。帝君前世的缘分多,那么我们前世的缘分也多,这样看来那么“我”是主人,一十七世是早晚,投胎出生靠机缘,常人贵人等都是演员,身体是皮袋。这其中的道理确实很难与一般人说明白啊!
注释:①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②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前世后世,犹之昨日来朝,吾生合下自有,并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脏六腑,本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诸医人之口,竟视为药笼中物乎!
前世后世,好象昨天和明晨一样,来的快,去的快,我们生下来就存在的,并不是佛家的发明创造。例如五脏①六腑②在病人自己的腹中,自己却看不见,但因为借医生的口,就知道病在哪个部位,并作为用药的地方。
注释:①五脏:心、肝、脾、肺、肾。
②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补充:佛只觉悟真理,并没有创造真理。世界没有第一因(神创之说),六道轮回,无始无终。
人若无有后世,不受轮回,则世间便有多少不干事,即圣贤议论,亦有无证不信者矣。且如孔子言仁者寿,力称颜子之仁,而颜反夭矣。极恶盗跖(zhi)之不仁,而跖偏寿矣。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乐得为小人,何以成其造物!唯有前世后世以为销算,而后善有所劝,恶有所惩。上帝不受混帐之名,孔子可兔无稽之谤。大矣哉,一个七世之说也。
如果人无后世,没有轮回,那么世上就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即使圣贤站出来讲话,也会因为没有证据,使人不相信了。孔子说有仁心的人一定长寿,经常称赞颜子之仁,但颜子①反而很早就死了。无恶不作的盗跖非常不仁,但他反而长寿。这样一来,君子就冤枉作君子,小人就乐得作小人,天下造物怎么能够这样不公平呢?只有前世后世互相加起来清算,互相抵偿,我们才知道修善积德,不断进步,恶念才会时加戒备提防。这样上帝就不受混帐的名声,孔子也可免除没有根据的毁谤。
注释:①颜子(公元前521一490),名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于学生。以德著称,后世称为复圣。
②盗距:春秋末期人,盗贼之王,恶名远扬。《荀子?不苟》说他:名声显赫,象日月一样,与舜、禹流传不息。《庄子?盗跖》说他:带领部卒九千人,横行天下。
补充:基督教说上帝要使好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这只是表面上的现象。是否上天堂下地狱,要由因果来决定。种了善因才有上天堂的希望,种了恶因就有下地狱的趋势。上帝好象世间的法官,没有做坏事,怎么会被捕入狱呢?再说上帝是纯善的化身,他不会使好人下地狱,恶人上天堂。故命运由因果决定,掌握在自己手里。
虚无寂灭之学,非吾儒所以痛恨乎!即已恨之,不可身自蹈之。今之述佛理以劝世者,必曰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往者是前生,未来者为后世。步步据实。试问:虚无二字,如何可加而谤佛者?则以地狱天堂为荒涎,前世后位为渺茫。谓此身来无消息,去无踪彤。静言思之,恰虚无二字之病。学佛者之言曰:肉躯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谤佛者辄云:无有前生,无复后世。夫曰舍一身复受一身,则是虽寂而下寂,虽灭而下灭也。若其舍一身不复受一身,则是一寂而长寂,一灭而永灭矣。平心自揣,试问:寂灭二字,毕竟谁当受之?嗟乎,身若株儒,而反讥防风氏为短小,亦已过矣。
虚无寂灭的学问,不是那些迂儒所痛恨的吗?既然痛恨它,就不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现在讲佛理来劝世的,一定会说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有因果,暗有鬼神。已过去的是前生,还没有来的是后世。步步证据确凿。试问:虚无二字怎么能够拿来谤佛?如果认为地狱天堂为离奇虚妄,前世后世渺茫不见,说身体来无消息,去无踪影。静心思考,恰中虚无二字的病毒,学佛的人说:肉体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谤佛的人就说:没有前生,没有来世。又说:舍一身又受一身,则是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如果舍一身不再受一身,则是一寂就长寂,一灭就永灭了。平心自问,寂灭二字,谁当受它。可叹啊!自己是侏儒①,反而讥笑别人矮小,不也是太愚痴了吗?
注释:①株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补充:佛于菩提树下,入于甚深禅定,而得五眼六通。其中宿命通即是能看到三世因果轮回的实相,我们来得宿命通,当然看不到前世和后世。但是不能说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如电波看不到,但我们知道它存在。以人类有限的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还很多。没有看到不要紧,通过别人介绍就知道了。我们没有到过外国,但到过的人可以给我们介绍。
以刀杀人,不过斩人肉躯。若言无有后世,直是断人慧命。斩肉躯者,害止一生。断慧命者,杀及世世。故知劝人改恶修善,犹是第二层工夫。先须辨明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方是根本切要语。
用刀杀人,只不过杀害了人的肉体;如果说没有后世,径直斩断了人觉悟的命。斩断肉体,危害只有一生,斩断觉悟之命,就杀及后世。因此劝人改恶修善,还是次要的工夫。先认识清楚,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才是从根本处入手。
补充:只有认识三世因果轮回,改恶修善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才知修善是好自己,作恶是坏自己。
无后世之语,出之凶恶小人,人皆轻而忽之。譬诸投鸩毒于臭食之中,啖者自少故,其之害浅。若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若置砒霜于膏之内,食者必多,故为害深。苟能侃侃凿凿,唯以救世为心,不作以顺为正之妾妇,则其阴功大矣!
没有后世的说法,如果出自那些凶恶小人,人们就会轻视忽略这个问题。例如把剧毒放到臭食里面,吃的人因气味不好,就自然少吃,这种危害就较浅。如果没有后世的说法出自正人君子,人们因为尊敬他就相信。这就好比是剧毒投进美食之中,吃的人必定多吃,这种危害就深了。如果能够正直为人,旗帜鲜明,一心以救世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作以偏为正的妾妇,那么他的阴功就无尽无穷了!
补充:这里说了三种人,第一种人易辨,第二种人复杂,第三种人是境界最高的人。
吾辈一介书生,即有书主习气,闻三世轮回,无论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诸口。今悟一十七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可明目张胆告人矣,何则?向惟不知有后世,所以屈指将来,光阴无几。今悟肉躯虽死,真性不亡,可知当身寿算,原来地久天长。是能易短命为长寿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觉自顾渺少。今知六道轮回,互为高下,则知豪贵之途,宿生何者不历?是能筹贫贱于富贵者,此一个七世之说也。向惟昧于宿因,故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荣枯得失,皆宿业所招。则是横逆相加,亦可安然忍受。是能消忿怒为和平者,此一个七世之说也。向惟不达祸福,所以无恶不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损人适以害己,则暗室屋漏之中,自有战兢惕厉之想。是能化贪残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便谓天道难凭。今能参观前世后世,则知福善祸淫,本是毫发无爽。是能转愚痴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识得此言真意味,何劳读尽五车书。
我是一介书生,自有书生习气,平常闻三世轮回之说,无论信与不信,部不肯说出口。现在悟出一十六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就可以明目张胆告人了。为什么呢?以前只因不知有后世,所以悠悠度日,屈指一算,光阴无几。现在知道肉体虽死,真性不会消亡,可知生命原来地久天长。因此能把短命改为长命,是一十六世之说。以前只因不知有前生,所以看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就觉得自己太渺小。现在知道有六道轮回,互为高下,那么豪贵的路,前世怎会不经历过呢?因此,能把贫贱与富贵的差别看得很淡薄,是一十六世之说。以前只因不知道有前因,所以每逢失意,往往怨天尤人。现在知道贫富荣辱、利害得失,都是业力所招。那么当入逆境之时,也能安然忍受。因此,能够消除忿怒转化为和平,是一十六世之说。以前不知道出现祸福的原因,所以无恶不作。现在知道行善正是庇护自己,损人正是损害自己。那么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战战兢兢,警惕戒备自己不要起动恶念。因此,能够化贪残为良善,是一十六世之说。以前只因不信因果,所以看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就认为天道不公平。现在能检查观察前世后世,就知道了福因作善而来,祸因作恶而来,是一丝一毫也不会有差离的。因此,能转愚痴为智慧,是一十七世之说。
补充:上面是安士先生的切身体会,下面具体征引事实。
下附征事(二十二则俱出文昌化书) 天赐兴儒
帝君曰:予方游人间,至会稽山阴,见一隐者(即圣父),年五十许,焚香叩天析嗣。时仲春丙夜,天文焕烂,张宿昭然在上,而隐者适姓张,予于是生焉。然予乡剪发文身,习为夷俗。于既成童,心甚不乐。乃寻冠履,自习礼文(儒服儒冠,自此而始)。内外莫不以予为异,及其久也,从予者什有七八。一日有耆(qi)旧谒予父,回诵唐虞大训数篇(即成王顾命所成者)曰:“中国有使人传此。”予好之,就彼习焉,随口记授无遗。于是愿学者,从而习之,皆以予为师焉。
天赐贵子,振兴儒学 帝君说:我的阴身正飘游人间,来到会(kuai)稽山北,看见一个隐居的人(圣父),年纪五十岁左右,正烧香拜天求子。这时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灿烂,张宿星座清晰地挂在天空,而这位隐居的人正好姓张,我于是就投胎托生在他家里。我乡剪发文身①,成为落后民族的陋习。我长大之后,为这种旧习很不快乐。就找来鞋帽,自习礼文(儒服儒冠从此开始)。远近没有不认为我怪异,但时间一久,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跟随我了。一位有德望的老人来拜访我父亲,口诵唐虞①大训数篇(就是周成王临终时所说的)说:“中国有人来继承它。”我很喜爱,跟随他学习,随口记授没有漏掉一点。于是有些愿意学习的,都到我这里来学习,我就成为他们的老师了。
注释:①文身:在人身体上绘成或刺成带颜色色的花纹或图形。
②唐虞:上古时代朝代名,唐为尧所建,史称陶唐,虞为舜所建。
(按)孔子之生也,以圣母祷之于尼山;帝君之生也,以圣父祈之于苍昊。诞生皆不凡矣!然孔子振木铎于周之衰,而显示微言于万世;帝君扬文教于周之盛,而阴骘黜涉于千秋。岂非道不同,同归于治者哉!
(按)孔子降生于人间,是因为圣母在尼山①祈祷,诚心所感;帝君降生于人间,是因为圣父于春夜祈告于苍夭,出生都是不同凡响啊!孔子在周朝衰落时振兴儒教,向万世显示了走向纯善境界的微言大义;帝君则在周朝兴盛时振兴文教,他的阴德绵延传于干秋。难道不是道路不同,而目的都是要使天下太平吗?
注释:①尼山: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之母颜氏在此山祈祷而生孔子。
补衮和衷
帝君曰:予在周成王时,姓张,名善勋,成王置予于言路。时虽盛明,而忧君忧国,未尝少懈。方王少时,听政于周公,后常怀不平。予恐左右得乘间也,每以君臣始终祸福几微为戒,而谏草屡焚,人无见者。故公之东征,虽四国流言,召公不悦,而卒能保全者,予亦少有力焉。
劝谏成王,调和关系
帝君说:我在周成王时代,姓张,名善勋,周成王把我安排在他身边向他进言。当时虽是盛世清明,但我忧君忧国的心从来没有懈怠。周成王年少时候,听政于周公,后常怀不满之情。我恐怕左右有野心的人乘机作乱,就常常以君臣能够始终共享苦乐祸福的人非常微少的道理进谏,但谏书的稿子经常被烧了,故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因此周公东征,虽然四方诸侯流言蜚语,连召公也有怀疑了,但最后能够保全,我在中间也出了一些力。
补充: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传位于周成王。成王幼小,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辅助,管理国事。其他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满,造谣中伤,说周公有野心。商纣王之子武庚心怀企图,他彼封为殷侯,常与三个弟弟勾结,煽动叛乱。这个时候,谣言太盛,连重臣召公也怀疑起来。周公很难过,披肝沥胆与召公谈了一席话,召公被感动,消除误会。费了三年工夫,周公东征平定了武庚叛乱。帝君为成王之臣,洞察秋毫;常进忠言,为保全大局作了贡献。致使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史称“成康之治”。
(按)张氏本黄帝后裔,帝君降生,在周武王乙已岁,其后示现每多姓张。世传二月初三日,为圣诞者,止据帝君主于晋武帝太康八年之一位也。若论帝君多生以来,则自元旦以至除夕,何日而非圣诞耶?
(按)张氏本是黄帝的后裔(yi)①,帝君出生,在周武王乙已年,以后托生常多姓张。世上流传二月初三日是帝君生日,只根据帝君生于晋武帝太康八年的一世。如果要推广到帝君多生,那么从元旦到除夕,哪一天不是帝君的生日呢?
注释:①后裔:后代子孙。 惇(dun)睦亲族
帝君曰:予在京周十年,久违桑梓。一日,见周公鸱鸮(chixiao)诗,恻然有感,因告老乞骸。既归里,见族人多贫,遂兴义庄,困乏者,周急之,疾病者,疗治之,男女长成者,婚嫁之,子弟俊秀者,教养之。闻风者翕然相效,义庄滋广。
团结亲族,大兴义庄
帝君说:我在京城十年,离别家乡很久了。有一天,读到周公鸱鸮①诗,忧伤而感动,有怀乡之情,就向朝廷告老还乡,埋骨故土。已回家后,看见村里人多贫穷,就倡议建义庄,有困难的就救济他,有疾病的就帮助医治,男女长大的就帮助嫁娶,聪明伶俐的就帮助读书。这种风气一推广,大家都一致来仿效,义庄就越来越多了。
注释:①鸱鸮,我国古代指一种似黄雀而小,嘴尖如锥的鸟。
(按)时帝君以歧黄之求济人,经理义庄,皆帝君之子也。
(按)这时帝君用歧黄①医术救治人民,经营办理义庄,具体负责的都是帝君的儿子。
注释:①歧黄:歧伯及黄帝,是医家之祖。 初闻佛理
曰:予在朝时,闻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国(是天竺国,非极乐国),有大圣人(是释迹牟尼佛,非阿弥陀佛),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视生死如朝暮,等恩仇如梦觉。无忧喜悲愤之情,盖如浮生不久而求无生者也。予尝慕之,及辞荣归,道逢隐者,行歌于市,深契于衷。予乃下车拜恳,行歌子仰天而叹,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诀,曰:“此西方圣人归寂法也,子能念而习之,可度生死,证无量寿。若得到彼岸,则可成正觉。如中道而废,犹不失为神仙。”予受教后,尘缘既毕,百虑俱灰。时至仲秋,会集亲朋,留颂而逝(颂载化书)。
帝君说:我在朝廷时,听到修道人说:西方的国家(是印度,非极乐),有位大圣人(是释迹牟尼佛,不是阿弥陀佛),不用言语就能自然感化众生,不用法律就能自然治理国家。以慈悲为主导,以方便为法门。以整洁身心为入手,以离一切相,灭贪瞋痴,入于本体寂静,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为法乐。把生和死看成朝和暮,把恩和仇看成做梦,梦醒全无。不因外境干扰,而生忧喜悲愤之情。因知人生短促,故求无生无灭。我曾经很敬仰向往学习这些道理,等到我辞退官职,荣归故里时,路上遇到一位隐居的人,在闹市中唱歌,他的歌与我的心意很相吻合。于是我下车礼拜,诚心请教他,唱歌的人仰天叹息,把心印①指示给我,把要诀教导给我,说:“这是西方圣人归向本体寂静的大法,你能够念它学习它,可以解脱生死轮回,证得无量寿。如果能走到大道的彼岸,就能觉悟一切而成佛。如果中途就停了,也不失做神仙。”我接受他的教导后,就知世间的缘份已尽,把一切想法都放下。时值中秋,汇集亲朋,留颂而去(颂记载在化书上)
注释:①心印:彼此会意。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
(按)或疑佛教自汉明帝时,方传东土,帝君当日,何自而闻方外之言。然历观记载,乃知西周之时,此间已有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为释迹如来降诞之辰。其时但见日有重轮,五色祥光,入贯大微,遍照四方,宫殿震动,河井泛溢。王命太史苏由筮之,得乾之九五,曰:“此西方圣人降诞之相。却后千年,教法来此。”王命镌石记之,置南郊祠前(出周书异记及金汤编)。至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人,贯全石,反山川,移城邑。穆王造中天台以居之(出列子)。故山西五台山及终南山,苍颉(jie)造书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檀台山(在唐时玉华宫南)数处,皆有穆王所造佛寺古迹,而列子仲尼篇,亦引孔子之言曰:“吾闻西方有大圣人焉,不治而下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孔子又有一书,名《三备卜经》,言西方圣人事,唐敬宗时,犹见人引及此书)。又尝考秦缪公时,扶风得一石像,缪公不识,置马厩中,公骤得疾,梦天神谪谴(zheqian),问诸侍臣,由余答曰:“臣闻周穆王时,有化人来,云是佛神。穆王信之,于终南山,作中天台,高千余尺,址基现在。又于苍颉台,造三会道场。君今所患,得毋此耶?”谬公曰:“近得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今在马坊,将非此欤?”由余见之,骇曰:“是矣!”(高丽、日本、昔年佛法未至时,土中有祥云涌出,皆掘得阿育王塔)公迎置净处,像忽放光,缪公以为瞋怒也,宰三牲祭之。时有善神,擎掷远处。公大惧,以问由余,由余曰:“臣闻佛好清净,不进酒肉。爱惜物命,如保赤子。君欲祠之,果饼而已。”公大悦,欲造佛像,而无其人,由余曰:“昔穆王造寺之侧,应有工匠。”遂于苍颉台南村,得一老人名王安者,年已一百八十,自言于三会道场,见人造之,今年老不能。于是复于他村,购得四人,造一铜像。公喜,于土台上建重阁,高三百尺,以供养之,时号为高四台(出《天人感通记》及《法苑珠林》)。而扬雄刘向,寻觅藏书,往往见有佛经。然则孔子所语,及帝君所闻,有自来矣。惜教未东来,言之略耳。
(按)有人认为佛教从东汉明帝时才传到中国,就会怀疑帝君当时从什么地方听到僧道中人的话。但是,只要普遍地考察一下历史记载,就知道西周的时候,我们这里已经有了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圣诞,这时只见太阳出现双轮,五色祥光,射向太微①,遮没了星光,光明遍照四方,宫殿震动,河井之水猛涨。昭王叫太史苏由占卜,得乾卦九五②,说:“这是西方圣人诞生之相,过后千年,教法将传来我国。”昭王叫人刻石记下这件事,放在南郊祠前(出自《周书异记》及《金汤编》)。到周穆王时,西方国家有神人③来到中国,出入水火,贯穿金石,翻转山河,移动城邑。周穆王建造中天台让他住在那里(出《例子》)。因此,山西五台山,陕西终南山,苍颌④造书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檀台山(在唐时玉华宫南),几个地方,都有穆王所建造的佛寺古迹。《列子?仲尼篇》也引孔子的话说:“我听说西方有大圣人,不用治理而天下太平,不用劝说而自有信仰,不用教化而自然实行,广大无边啊,俗人无法来说明(孔子又有一本书,叫做《三备卜经》,次篇几章,也说西方圣人事,唐敬宗时还见有人引用这本书)。又曾考证秦缪公时,陕西扶风发现一座石像,缪公不识,放到马棚里,缨公就得病,梦见天神谴责,醒来后就问身边的臣子。由余回答说:“我听说周穆王的时候,有神人来到我国,说是佛神。穆王信奉他,在终南山做中天台,高千多尺,基址现在还在。又在苍颉台建造三会道场。大王今天得病,原因是在这里吗?”缪公说:“最近发现一个石人,衣帽不是现在所制的样子,正在马棚,难道是因它引起的吗?”由余一见,惊骇他说:“正是佛神啊!”(朝鲜、日本往年佛法没有传去时,土中有祥云涌出,挖开获得阿育王⑤塔)缪公恭迎到清净的地方,石像忽然放光。缪公以为发怒,就杀三牲⑥祭拜它,这时出现一位善神,托起祭品高高地抛向远处。缨公非常恐惧,就问由余。由余说,“我听说佛好清净,不吃酒肉。爱惜物命,就如保护自己刚生的孩子。大王想要祭供他,果饼就可以了。”缪公非常高兴,想要塑佛像,却找不到人。由余说:“从前穆王建造寺庙的旁边,应该有工匠。就在苍颉台南村,寻找到一位老人,叫做王安,已经有一百八十岁。他说曾经在三会道场,看见人塑佛像,但现在自己年纪大了,已经无力塑像。于是再到其他村子,悬赏征招,找到四个人,塑造了一尊铜像。缪公看了很欢喜,在土台上建楼阁,高三百尺,来供养铜像,当时叫做高四台(出自《天人感通记》和《法苑珠林》)。从前杨雄⑦、刘向⑧,寻找藏书,常常看见佛经。这样看来,则孔子所说,及帝君所闻,就有来历了。可惜当时佛教还未东传,说得比较简略。
注释:①星垣名,三垣之一。《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衡,太微三光之廷。”索隐:“宋均曰:太微,天帝南官也。”
②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龙飞在天上,见贵人有利。
③原文作化人,即指菩萨化身,变化为人,化度众生。又指会幻术的人。
④始创文字的人。
⑤古印度国王阿育王早年信婆罗门教,残暴无常,后改信佛教,广施仁政,建立八万四千塔,又派人出国传教,使佛教流布世界。
⑥指牛、羊、豕(shi,猪)。 ⑦扬雄(前53年一后18年)西汉蜀郡成都人,成帝时拜为郎,王莽时为大夫,校书《天禄阁》,他博通群籍,多识古文奇字。
⑧刘向(前77?一前6),高祖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成帝时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写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补充:《列子》引孔子话:“商太宰噽问孔子曰:‘夫于圣人欤?’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非圣人也。’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亦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任因时,亦非所知。’太宰噽大骇:‘然则孰为圣人?’夫子动容有言曰:‘丘闻面方圣者焉……’”
老子也曾谈到佛,他说:“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西升经》说:“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这些内容在永明延寿惮师的《万善同旧集》都已引用。
《起世界经》云:“佛言,我谴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可见三教本来同源,何有迟早之分!延寿禅师说:“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萨。”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就没有那些无意义的争论了。
情动人胎
帝君曰:予既迁化,将往西方。适至洞庭君山,爱其胜境,因少留焉。予时上无君相临制之威,下无骨肉系累之念,超然物外,此乐何穷!久之,有二仙童,自天而下,以予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一日,见一妇人,年三十余,呼号而来,祭且祝曰:“良人不幸,得罪于君,窜死南荒,家乡万里,旅榇(chen)难归。痛念堂有二亲,身怀六甲。若山川神灵,察吾夫君以忠获罪,怜吾姑嫜,暮景无依,使得诞一男以续张氏,纵妾命不保,亦无憾焉!”予在云路中,不胜其悲,涕泗从出(谨按:天人之身,无有涕泗,唯当命终之侯,五衰相现,腋下始有微汗耳。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忽身堕妇怀,懵然无觉。久之闻人语曰:“是男是男!”予开目视之,身在浴盆中,盖已生世矣。
情动入胎,为人作子
帝君说:我已离开人世,正往西方走去。路过洞庭君山,被它的优美景象所吸引,就稍微停在那里一会儿。这时候,上无君王管制的威势,下无骨肉牵挂的念头,真是逍遥自在,成为世外之人。过了一段时间,有两个仙童,从天降下,拥戴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水治。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女人,年纪三十多岁,大哭而来。祭拜时说道:“我的丈夫不幸,得罪了国君,放逐死在南方边远荒凉地区,离家乡有万里之遥,棺材难以回去,不能埋骨故里。痛念家有双亲,我已身怀有孕。如果山川有灵,考察我丈夫因忠获罪,可怜我的公婆,晚年无依,就请降生一个男孩来续张家之后,即使我的命不能保全,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在云中走过,看见这个情景,禁不住心中为她悲痛,同情之泪潸(shan)然而下(敬按:天人的身体,已经没有眼泪鼻涕,只有在命终的时候,现出五种衰相①,腋下才开始流微汗,帝君这时有眼泪鼻涕,可以推知他当时在神道),忽然身体堕落到这女人怀中,糊糊涂涂没有知觉了。过了很久,听到有人说话,说:“是男孩,是男孩!”我张开眼一看,身体已在浴盆里面,我已经投胎出世了。
注释:①五衰:一、头上花萎;二、衣裳污垢;三、身体臭秽;四、腋下汗出;五、不乐本座(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感受,眷属也相继离开)。
(按)生死海中,一经耽染,便成堕落。苛非大修行人,未有独往独来,不迷真性者。帝君宿生闻道,本欲为西方之行,特以一念恋著山水,遂被洞庭君山粘住。纵意中绝无作山灵河伯之想,不觉已堕血食之神矣!至于心怜张妇之祷,本一片善念,岂料遂为其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堕其怀。迨见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帝君此际犹乃尔,何况茫茫业识人!
(按)生死海中,一经沉溺污染,就会堕落。如果不是大修行人,从来没有谁能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独往独来,不迷失自己的真性。帝君前世已闻出世之道,本来想要往生西方净土,只因一念爱恋山水,就被君山拖住了。即使意识中绝对没有做山灵河神的想法,就在不自觉中已堕落为血食之神了!至于心中可怜张妇的祈祷,本是一片善念,怎么会料想到就成为她的儿子!可是情之所向,就落入她的怀中,等到发现身在浴盆中,即使想要毅然跳出来,已经不可能了,帝君这番遭遇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沉没茫茫业海的凡人!
补充:临终一念,最为重要,一心念佛,跳出生死.一有爱染,便入轮回。
不愧孝友
帝君曰:予皇考姓张,讳无忌,事周厉王,为保氏。时王耻闻过失,至于监谤,怒皇考谏诤,窜死番阳。时予尚幼,从母黄氏,迎丧归葬河朔。十岁就外学,名予日忠嗣,追先志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日仲。母氏慈祥明辨,笃于教训(帝君自言母氏日诵观经,晚年无疾坐化,益信此时已有佛法)。值宣王继位,诏先朝臣子,死于非辜者,咸录其后。予禀母命,诣京师,登肺石以自明。有诏复皇考官,谥曰献,仍以予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世,母氏痛之,遂以次子楙(mao)阳承其后,以慰母心。王母赵氏终,王父寻亦不起。予以孙承子,服斩衰三年,哀毁闻于中外,时以孝友称予,字而不名。
张家为子,盛称孝友
帝君说:我的亡父姓张.名无忌,作周厉王的臣子,任保氏①职务。当时厉王不喜欢听批评的话,以至于拘禁说他过错的人。当时亡父直言劝谏,厉王发怒,放逐番阳而死。这时我还很小,跟着母亲黄氏,回去送葬到黄河以北。十岁时出外读书,取名叫做忠嗣,是继承父亲志向的意思。已经成年了,祖父把我作为儿子,取名为
冲。母亲黄氏心地慈祥、明察是非,全心全意教育训导我(帝君自己说母氏每天诵观经,晚年无病坐化,更信这时已有佛法)。等到宣王继位,颁诏前朝臣子,无罪而死的人,都录取他的后代为官。我禀承母亲的指示,到京城登上肺石②来鸣冤。宣王颁诏恢复了亡父的官职,谥号③为献,仍用我作保氏。我原有兄允思,不幸早亡,母亲经常为他伤心,我就把我的次子楙阳,继承作兄,以安慰母亲的心。祖母赵氏去世,祖父也不能起床了。我因以孙承子,身穿重丧之服三年,哀毁④的名声远近闻名。当时大家以孝友④称呼我,我的名字反而没有人喊了。
注释:①执掌教育贵族于弟的官员。
②设于朝廷门外的石头,民有不平,击石鸣冤。
③死后追加的封号。
④居父母之丧非常虔诚,《宋书》张敷伟:“居哀毁灭,孝道淳至,”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按)此即诗所谓张仲孝友也。帝君母夫人乃前日祷于君山之妇,未为母之时,帝君受其拜,既为母子后,彼复受帝君拜矣。然毕竟谁当拜,谁不当拜?是故观于儒,而后知五伦之方,通于释,而后知五伦之圆。
(按)这就是诗中所咏张仲孝友的事迹。帝君母亲就是先前在君山祈祷的女人,没有做母亲的时候,帝君受她拜,已作母子之后,她反受帝君拜了。但究竟谁当拜,谁不当拜?因此,从儒家方面来看,才知道五伦①的关系,从佛教方面来看,才知道五伦的圆融。
注释:①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关系
补充:儒家五伦仅从一世来看,佛教则从三世因果来讲,故所谓五伦关系,无不是互相替代。佛教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菩萨视一切众生为父母,而能互为父子关系。所以真正的菩萨永远把自己放在最低位置,不是我们拜菩萨,而是菩萨拜我们。所以佛教虽然重孝友、正五伦,但从出世来讲又是互相圆融的。
殛(ji)罚淫神
帝君曰:予既为诸山之王(在周朝未年),凡所部山川,水旱丰凶,妖祥功过,皆得治之。青黎山神,高鱼生,悦部民孙涤女,拘其魂而乱之(可以拘其魂而乱之,亦可以拘其魂而罪之矣。然则所谓锉烧舂磨,且无所施之说,岂非儿童之见?),为邻封白池龙神所察。予觇(chan)之,与女俱讯,既伏其辜,归其魂,女乃苏。鞭鱼生背三百,黜之,而山下有故孝子吴宜肩,尝为父刺血写《楞伽经》四卷(观此,则扬雄、刘向所谓尝见佛经之说,益有据矣),寿终三年,未有所受,予为保奏以代之,帝报曰:“可”。自是大小之神,咸知敬畏。
惩恶保善,赏罚严明
帝君说:我已为各山的王(在周朝未年),凡属我部下的山川,水旱、丰凶、妖祥、功过,都由我来管理。青黎山神高鱼生,被民女孙涤(di)所迷,抓走她的魂与她发生淫乱(可以抓到她的魂发生淫乱,也可以抓他的魂惩罚他。认为锉、烧、舂、磨没有地方施加,难道不是小孩的想法吗),被邻居白池龙神知道。我暗中考察了解了这件事,把山神与女子都喊来,使他们低头认罪后,把女子的魂送回去,那孙家女子就苏醒过来了。鞭打了鱼生三百下,罢了他的职。这时山下有已死孝子吴宜肩,曾经为父亲刺血写《楞伽经》四卷(从这里可以看出,杨雄、刘向所说看见过去有佛经的事情,更有根据了),死后三年,还没有授予职务。我为他保奏上帝代替鱼生职务,上帝回报说:“可以”。从此大小神灵,都知敬畏。
(按)六天皆有欲念,但天福愈重,则欲念愈轻耳。山川之神,大抵罪福参半者多,悦女拘魂,理所有也。
(按)六天①都有欲念,只不过天福越高,欲念越轻。山川神灵,大抵罪福参半的多,恋女勾魂,是应该会发生的事。
注释:①六天:欲界共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降嗣赤帝
帝君曰:予见秦任酷法,视民如草芥。乃飞章奏帝,愿以化身,授天下于涂炭之中,吐痰跻(ji)斯民于和乐之地。奈何帝命予为赤帝之后,玉音可畏,予不敢抗。俄有九天监生大神,逼予受生。于云宵间,下视人间,见火秦之后,宫阙鼎新,汉帝方与戚姬晤晤。监生谓予曰:“此即赤帝子也。”予纵目间,为监生所挤(此即中阴身矣,帝君特未知耳),堕于帝侧戚姬之怀(凡人托生,必见父母会合。若是男胎,于父生瞋,于母生爱。若是女胎,反此。至于南洲生三洲,三洲生南洲,人间生天上,天上生人间,善道生恶道,恶道生善道,各有形相,详载藏经,不能具述),恍然而觉。帝以予神骨相似,举动不凡,甚钟爱予,晚年欲以予为太子,既不果,帝万岁后,卒为吕氏所杀。予母之死,尤被酷毒(须知张良四皓,宿生亦必有怨)。予深怨之,每思为率然(大蛇名)之相,尽吞诸吕而后已也(后果化蛇,可见一切唯心造矣)。
托生帝子,为吕所杀
帝君说:“我看见秦朝使用酷法,把人民看作小草一样任意践踏。我就急忙报告天帝,愿意用化身,出天下人水火之中,救人民到和乐之地。但只因为天帝命令我做汉高祖的后代,帝命可畏,我不敢违抗。不久就有九天监生大神,逼我去投胎托生。在云霄间,看见秦朝战火之后,汉宫鼎新,汉帝正与戚夫人亲语。监生对我说:“到这里你就是汉帝的儿子了。”我正张目望去,就被监生一把推下去了(这就是中阴身,帝君还没有发觉),落在帝侧戚夫人的怀里(凡人托生,看见父母会合。如果是男胎,对父亲生怒心,对母生爱心。如果是女胎,则与这种情形相反。至于南洲的人生到另外三洲,三洲生到南洲,人间生天上,天上生人间,善道生恶道,恶道生善道,都有不同的相貌。详细记载在《大藏经》,不再一一叙述),不知不觉就变人了。汉帝以我神骨与他相似,举动不凡,很钟爱我,晚年想要立我为太子,没有成功,汉帝去世后,我最后被吕氏杀害。吕氏加害我母,比我更加残酷毒辣(须知张良迎四皓,前世与帝君母子也一定有怨)。我非常怨恨,常想自己变成一条大蛇,全部吞尽吕氏才心甘(后果然变为蛇,可见正如佛教所说“一切唯心造”)。
补充: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宠爱戚夫人及所生子如意,觉得吕后所生太子刘盈生性软弱,不宜力帝,而如意很象自己,就想立如意为太子。但遭到吕后和大臣反对,连张良也帮助吕后,请了当时很有名的四个隐士叫做“商人四皓”(皓hao,白发老人)来辅佐太子刘盈。“四皓”带着太子见汉帝,汉帝说:“太子有了帮手,翅膀已经长硬了。”汉帝死后,吕后加紧纂权,刘盈立为汉惠帝,大权都掌握在吕后手里。为了迫害戚夫人和如意,她先把戚夫人罚做奴隶,把赵王如意召回长安。汉惠帝知道知太后想要害死如意,就亲自把如意接到宫里,连吃饭睡觉都在一起。有一天清晨,汉惠帝出外练习射箭,见如意正在熟睡,不忍叫醒,就出去了。等他回来后,如意已死在床上。吕后杀了如意,又残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脚全部砍去,挖出她的双眼,迫她吃了哑药,把她扔猪圈里。汉惠帝见吕后如此残酷,派人对吕后说:“这种事不是人干出来的,我是太后的儿子,没有能力治理天下。”从此不问朝政。
(按)予初读佛书,见怨亲平等,及怨从亲起之说,心窃讶之。迨静观事理循环,乃知此种议论,非出世圣人不能道也。就戚夫人言,未有不以吕后为仇,高祖为恩者。然吕后之恨戚姬,皆由高祖之宠眷,追宠眷渐深,至于欲易太子,而吕后之隐恨不可复解矣。向使高祖当日,以等闲待之,不至若此宠眷,则戚夫人被祸,何至于此极也!然则吕后固戚之仇,高祖亦岂得遂为恩耶?噫!此即怨从亲起之说也(即此便是格物之学)。夫怨也,而从亲起,即欲不作平等观,不可得已!
(按)我初读佛书,看到怨亲平等和怨从亲起的说法,心里暗中惊讶。等到静观世事循环,才知这种议论,不是出世的圣人就不能说出来的。就戚夫人来说,不会不以吕后为仇,以高祖为恩。而吕后恨戚夫人,都因为高祖宠爱她,等到越爱越深,以至于想要改立太子,这时吕后的暗恨之情就再也不能解除了。但是,吕后固然以戚夫人为仇,难道高祖还会对吕后加恩吗?这就是怨从亲起的说法啊!(这里就是格物①的学问)既然怨从亲起,如果不作平等观,就永远也不能解脱了。
注释:①格物,即是认识宇宙人生的内在规律,从现象看到本质,从个性看到共性,从特殊性看到普通性。佛说怨亲平等,是观察众生后的普遍性结论,不作怨亲平等,则怨怨相报,永远也没有了结。沉转轮回六道,永无解脱苦痛的希望。
邛(qiong)池化龙。
帝君曰:予自罹吕祸后,思报宿愤,不顾已往修积。虽吕死后,冥间备受苦楚,孽尚未清。然此时已共于东海之滨,邛池邑矣。邑令吕牟,吕后之后身也。予母夫人,亦生于彼,复为戚氏。以前享福太过,故至此贫悴。所嫁张子,老而乏嗣,以芟刈(shanyi)为业。一日至野外,自伤无子,泣而祷天,乃相与割臂出血,沥石凹中,且祝曰:“若此石下有动物生焉,亦遗体也”。予方感母氏心,不觉神识已经托彼。明日揭石祝之,血化为蛇,金色寸长,余所为也。母收养逾年,顶上生角,腹下生足,能变化,每天欲雨,予为助之。身既长大,腹量宽廓,见羊豕(shi)犬马,辄食之。邑令有良马,吕产后身也。予拘而噬焉,令遂逮予父母人狱,限三日不得予,罪之以死。次日化儒生,谒(ye)令解之。令曰:“张老夫妇,家养妖蛇。食人六畜久矣,今又食吾马。吾欲为民除害,而不肯放出。是彼自为妖也,必将戮之。”予曰:“物命相偿,宿业所致,君欲为畜杀人,可乎?”令叱予使退。予曰:“君面有死气,宜善自爱。”语毕,予隐形不见,左右皆以为妖。予乃奏天称怨,陈前世母子无辜,死于诸吕,今欲报之。词上而未报,乃不胜其愤,遂变化风雨,呼吸云雾,复借海水,灌注城邑,周四十里皆陷,予乃身载父母而出焉。时孝宣之世,今所谓陷河者是也。邛(qiong)池化龙,水淹全城
帝君说:“我自从遭遇吕氏之祸后,一心想报旧仇,顾不得废止以往修行。吕氏死后,虽在阴间受尽痛苦,但余孽还没有清偿,我与她就一起出生到东海之滨一-邛池邑。邑令吕牟是吕后的后身。我母亲也生到了这里,又为戚氏,因为过去享福太过份,所以到这里很贫困。嫁给张家,老而无后,靠割草度生。有一天他们到山野,为无子而伤心,哭着向天祷告,以至于一起割臂出血,滴到石凹之中,说:“如果这石头下有动物出生,就是我们的后代。”我正被母亲的心感动,不知不觉神识已入她的血中去了。第二天揭开石头一看,血已变成蛇,金色寸长,就是我的身体;母亲收养了一年,头顶上就生出角来,腹下长出脚来,能够变化,每天要下雨时,我就从中帮助。身体长大后,食量也一天天增大。看见羊猪狗马,就吞食了,邑令有良马,是吕产的后身,我就把它咬住吃掉了。邑令就逮捕了我父母入狱,限三天不把我交出来,就要处以死罪。第二天我变为一个儒生,拜见邑令,要他释放。邑令说:“张家两个老混蛋,家养妖蛇,吃人的六畜已很久了。今天又吃了我的马,我正要为民除害,怎能放出?这是他自养妖蛇所致,杀了应当。”我说:“物命互相抵偿,这是前世的业报。您要为畜生杀人,可以吗?”邑令喝令我退下去。我说:“您面有死气,应该善自爱惜。”说后隐形不见,左右的人都认为我是妖怪。我于是就向天帝报告称怨,陈述前世母子无罪,死于吕家人手里,今天想要报仇。奏章送去还没有等到回音,就忍不住心中愤恨,而变化风雨,呼云吐雾,再借海水,灌注城邑,周围四十里都淹没了,我就背着父母出来。这时正是孝宣时候,今天听说的陷河故事即是指这一件事。
(按)帝君虽以累世孝友,积功励行,然毕竟是人天小果,未修出世大法。是以一生帝王家,忽然立脚不住。幸得后来遭遇释迦,终成解脱耳。不然,怨怨相报,正无已时;所以菩萨苟欲求度众生,必得先乘般若之船,而后可人生死苦海也。
(按)帝君虽然多世以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积累功德,鞭策善行,但毕竟所得都是人天福报,没有修出世大法。幸能后遇释迎牟尼佛,才最后解脱啊!否则,怨怨相报,是永远也没有结果的。所以菩萨如果想要普渡众生,必须先登上智慧之船,然后才可以出入生死苦海,随机弘教度化。
补充:帝君早遇佛法,本要往西方,只因一念停留,便入轮回。虽功德巍巍,但也是人天福报,不能究竟主宰生命,故反入沉沦。后幸又得遇释迦文佛,得究竟解脱。可见只有先有般若智慧,对能随机度生。帝君如此,何况凡夫!故后文有直捷解脱之法--西归直指。
安士全书白话解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
遇佛得度
帝君曰:予以吕后怨怼奏帝,未报而擅行之。虽一时快意,然气平即悔。翼日玉音荐降,以海神晁阂,劾予擅用海水,陷溺平民五百余户,以口计之,三千余命,除予前身仇怼,八十几人外,余俱夭枉。帝命赐谴,以予为邛池龙,羁囚积水之下。连年旱虐,水复为泥,身既广大,无穴可容,烈日上临,内外热恼,八万四千诸鳞甲中,各生小虫,咂(za)啮不已,宛转困苦,不计春秋(地狱一昼夜,人间五百年)。一日晨凉,天光忽开,五色祥云,浮空而过,中有瑞相,绀发螺旋,金容月莹,现诸妙相,希有光明。山灵河伯,万圣稽首,欢喜赞叹,声动天地。复有天香缭绕四合,天花纷堕,堕处生春。予乃耳目聪明,鼻观通彻,心清口润,声音发扬,仰首哀号,乞垂救度。诸圣咸谓予曰:“此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迹文佛也(大丈夫当如此矣)!今以教法,流行东土,汝既遭逢,宿业可脱。“予乃跃身入天光中,具陈往昔报应之理。世尊曰:“善哉!帝子,汝于向来,孝家忠国,作大饶益。特以人我之相,肆行残害。汝今复有怨亲之想与瞋恚痴之念否?”予闻至理,心地开明,无人无我,诸念顿息,自顾其身,随念消灭(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复为男子,得灌顶智,予归依焉。
池龙受惩,遇佛得度
帝君说:我把与吕后结怨的情况奏知天帝,没有等到回音就擅自行动。虽然一时痛快,但气平后就很后悔。第二天帝音连下,因为海神晁闳(hong)揭发我擅用海水,淹死人民五百多户,以口来计算,共死二千多人,除去我前世的仇敌八十几人外,其他的都是枉死。天帝命令惩罚我,以我为邛池龙,囚禁到积水之下。因为连年大旱,水干为泥,我的身体广大,无处可躲,烈日暴晒,内外热恼,无数鳞甲里面部生了小虫,吸血咬肉,没有休止,辗转困苦,不计春秋(地狱一昼夜是人间五百年)。有一天早晨突然变凉,天光忽开,五色祥云,浮空飘过,中间现出圣人瑞相,黑里透红的头发象螺一样旋转交叉,从四面合拢起来,金色的身体象月亮一样容光四射,现出各种微妙好相、希有光明。山灵河神,万圣稽首顶礼,欢喜赞叹,声动天
地。又有天香缭绕,从四面汇合起来,天花纷纷飘落,所落之处都成为春天。我于是耳聪目明,鼻息相通,心情口润,发声朗朗,仰头哀号,乞求救度。大家对我说:“这是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迎文佛(大丈夫当如此),现要让教法流行中国,你既然有缘相逢,前世罪业就可解除了。”我跃身到天光中,详述过去因果报应的事情。世尊说:“好啊!帝子,你一向以来孝家忠国,作了很多利益众生的事。只因为我执未尽,执着有我有人,不知众生同体,怨亲平等,就放肆杀害许多众生。你现在还有怨敌仇人的想法和愤怒愚痴念头没有?”我听到了真理,心里豁然开朗,无人相,无我相,妄念顿息。回顾龙身,随念消失(罪从心起将心仟,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仟悔),又为男子,受佛灌顶,智慧顿开,我就归依了佛陀。
(按)龙有胎卵湿化四种,其间苦乐相去不啻天渊。所以裟竭罗龙王云:“龙趣之中,或有享福如天神者,或有受苦如地狱者,或有等于人畜饿鬼者,各随宿业受报。”昔世尊与无量菩萨说法,有一盲龙,居热水中,遍身鳞甲内,为小虫所唼(sha)食,号呼望救。又有无量饿龙泪下如雨,各问宿世因缘。佛为一一开导,令其受三归五戒,而后诸龙得脱苦趣(详大集经济龙品)。信乎!佛为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光之所烛,能使盲视聋闻跛行哑语也。帝君往昔因问歌有感,遂至下车投拜,则智慧灵根,植之良厚,宜其面睹慈容,顿捐宿业也。
龙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他们中间的苦乐差别,相隔天远。所以娑竭罗龙王①说:“龙道之中,有的享福如天神,有的受苦如地狱,有的等于人畜饿鬼,各随前世善恶业力受报。”过去世尊与无量菩萨说法,有一条瞎龙,住在热水中,全身鳞甲内被小虫咬食,呼号望救。又有无数饿龙,泪如雨下;各问自己前世因缘。佛为他们一一开导,叫他们授三归五戒②,使各龙都脱离苦道(见《大集经》济龙品)。应该相信啊!佛为三界④导师,四生慈父,佛光所照之处,能使盲人得视、聋子得闻、跛子走路、哑巴说话。帝君过去,因听到歌声而感动,就下车拜师。智慧灵根,种植很深,必会有一天面睹慈容,顿时消去前世罪业。
注释:①依所住之海而得名,或说依国而立名,又作娑伽咖罗龙。
②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杀、不偷,不淫、不妄语、不饮酒。
③欲界:有淫食二欲众生所住世界,上有六欲天,中有人畜所居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色界:无淫食二欲众生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世界,四禅十八天都是。无色界:色相惧无,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世界。
④胎生:在母胎内成体后出生,如人。卵生:在卵壳内成体之后出生,如鸟。湿生:依靠湿气而受形,如虫。化生,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如天人,地狱。
(补充)帝君因善根深厚,故于沉伦中遇佛得度。凡夫则不能作此侥幸之想,只有发大菩提心,发往生净土的大愿,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才能真正做到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最后究竟成佛。
幽明交理
帝君曰:予以先世有善政,天车甫尽,即生于顺帝永和间,所谓张孝仲者,即予也。盖犹不忘其故称也。虽未登显仕,然豪上帝旨,俾予日应世务,夜治幽冥。几人隐微之事,予皆知而籍之,以至灵鬼邪祟,无不预焉。
阴阳兼治,明察秋毫
帝君说:我因为前世有善政,世寿才尽,就又出生在顺帝永和年间,叫做张孝仲的就是我,大概是不能忘记自己前世的旧名罢。虽然没有当大官,但承蒙上帝的旨意,命我白天应付世务,夜间治理阴间。凡是人细小难察的事我都知道并记录下来,以至于灵鬼妖邪的意图,无不事先就知道的。
(按)太仓有人,曾见役于冥,每至丙夜,举体僵冷。冥司授以一牌一杖,牌上皆列所拘人姓名,杖一人手,顷刻穿山人海,将所拘人负杖头,虽多至几十,其轻如羽。一至天明便与平人无异。心甚厌之,百计莫逃。有僧劝以出家,受菩萨戒。从之,而后其役遂绝。
(按)太仓①有一个人,曾经被役使到阴间做事,每到三更,全身冰冷僵硬,阴府官署授给他一块牌一支杖。牌上写着所抓人的姓名,杖一到手,一瞬间就能穿山入海,将所抓人背到杖头,即使多到几十,也轻如羽毛。一到天明就与一般人没有差别。他心里很厌烦这件事,想尽了办法也摆脱不开。有位僧人,劝他出家受菩萨戒。他听从了,从此这种差使就没有了。
注释:①大仓:江西太仓县。 流矢集体
帝君曰:予以善功世修,渐复神职。而命债未偿者,犹不吾置,复生于河朔(经云:宿世身骨,过于须弥山;所饮母乳,多于大海水)。从邓艾伐蜀时,予为行军司马,劝艾从间道出,省锋镝之祸。迨其深入,遇诸葛瞻,许以封王琅琊,瞻不听。至于交绥,瞻之中坚,予所当也,流矢遍集予体,瞻方就擒,而予已创甚矣。盖向者邛池未偿之报也。
乱箭中身,以偿前命
帝君说:我因为多世修行善功,就渐渐恢复神职。但还有命债没有酬报,还没有因缘相会,就又生到黄河以北地区(经上说:前世身骨比须弥山①还高,所吃母乳,比大海水还多)。随邓艾攻打蜀国,我作行军司马②,劝邓艾③从小道出击,避开锋芒之祸。等到深入敌军,遇敌将诸葛瞻④,答应封他为琅琊王⑤,他不听从。两军交接,敌军中坚力量,正与我相对,乱箭都向我射来,等诸葛瞻被捉住时,我已全身重伤。这大概就是以前邛池淹死人命的报应了。
注释:①译为妙高山。因为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故称妙;各山不能相比,故称高。高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各山之王。是宇宙中一个小世界的中心。
②三国魏咸熙元年,司马昭挟魏帝止长安,这时各王公都在邺坏,就以山涛为行军司马镇守邺,行军司马一号从此开始。
③邓艾(197一264)三国魏棘阳人,字士载。仕魏至城阳太守,都督陇右诸军事,追封邓侯。魏伐蜀,艾督军自阴平道入,行无人之地七百里,至成都,蜀主刘禅降。进官为大尉。后钟会诬谋反,被杀。
④诸葛瞻(227一263),诸葛亮子,字思远。由骑都尉累官至尚书仆射、军师将军。蜀后主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魏将邓艾伐蜀,瞻督各军抗拒。艾送信诱降,瞻怒斩来使,战于绵竹,兵败,与其长子高都死。
⑤原秦封郡名,在山东省诸城县。后东晋司马睿(元帝)为琅琊王,避居安徽滁县,故琅琊又指此地。
(按)《楞严经》中,言杀业之报,纵使经于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轮转,互为高下。然则那邛池之报,尚属瞬息间事耳,遂谓从此帐清无欠,恐犹未有。
(按)《楞严经》中,说杀业的报应,即使过了数不清的长时间,还在互吃互杀,好象一个车轮一样旋转不息,互为高下。但是,邛池的报应,还是刚刚发生的事,就说从此帐清没有欠缺,恐怕没有这样的好事。
补充:经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是没有办法逃脱的。菩萨虽能使人走上解脱之道,但也没有办法改变人的因果。否则则菩萨就是万能的了。只有先有求救之心,才有解脱之可能,斩断恶因,广种善因,就从此走上解脱之道了。故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故感应是众生之感与菩萨之应结合于一体。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解脱的主人。隶掌桂籍
帝君曰:上帝以予累世为儒,刻意坟典,命予掌天曹桂籍。凡士之乡举里选、大批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皆隶掌焉。
位列天神,分管桂籍
帝君说:上帝因为我多世是文儒,用尽心思,勤读古书,就命我为神官,掌管桂籍①。凡读书人乡举里选②、大批制科③、服色俸禄、封赠④等等,都要报告我,以至于二府⑤取落,都属于我分管。
注释:①科举人员登第人员的名册。
②读书人的两级考试。里是最基层行政单位,以县统乡,以乡统里。
③唐朝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在殿廷诏试的称制科举,简称制科、制举,以后沿用。
④朝廷推举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给本人父母。父母未死的称封,已死的称赠。起于晋宋,至唐始备,沿用到清,越到后来,封赠范围渐广,职位渐高
⑤本指汉代丞相和御史的官署,也代称丞相和御史。宋代中书省和枢密院称二府,把持文武大权。
(按)世俗若闻有人将为试官,则钻营者多方结纳。虽昏夜乞哀,弗恤也。然彼试官者,止操一方之柄,不能揽天下之权,止管一任之中,不能及三年之外。且典司小试者,不能参乡会之权。执掌科名者,不能任铨选之务。即或黜涉由我,而亦有时不效。夤缘,盖若斯之难也。乃有一试官焉,至公至明,不病不老,不去任丁忧,不采择门第,不必费钱财,不必仰情面,自县试以至廷对,由典史以及台衡,无不经其进退予夺。而钻营者,反不委心结纳,投其所好。可谓明智乎哉?投其所好奈何?曰:仰学帝君而已矣!流通宝训而已矣!
(按)世间如果有人要做考试官,那么投机钻营的就会想尽办法拉关系巴结。即使昏夜乞求哀告。也在所不惜。但是那考试官,只能管一个地方,不能把持天下之权,只能管一任,不能延及三年之后。而且典司小试,没有权力参加乡会。执掌科名的,不能任选拔之事。即使进退升降都由我,有时也有意外。拉拢关系,向上巴结,怎么会这样难啊!有一位考试官,最公最明,不病不老,不用去守丧,不选择门第,不必费钱财,不必靠情面,从县试到廷对,由典史①到台衡②,一切进退升降的大权都由他主宰。但是那些投机钻营者,反不去尽心尽意地结交,可以说是明智吗?投其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没有其他,只靠学习帝君的德行罢了,流通帝君宝训以有益于世罢了!
注释:①县官
②宰辅大臣。台(三台星)、衡(衡、玉衡、北斗杓三星)都位于紫微宫帝座前,此借喻宰辅大臣。
补充:今人认为,考试的好坏,要靠目己的努力和智慧。这活只说对了一部份。它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努力和有智慧,还由他的根器来决定。根器就是底子,就是前世是否积下了慧根。只要有慧根,今世就能努力而有智慧。但是,对于钝根来说,正因为前世不努力,今世就愚钝,于是就要警惕自己,急起直追。如果自暴自弃,则落后更远,以至于堕落而不可知!所以,考取或不考取,既有前世的慧根,更有今世的努力。而今世的努力,又积下来世的慧根。靠拉关系或自恃有靠山,是万万不行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靠关系和势力,用你的名额取代别人的名额,那就欠下别人一笔帐,不还是不行的。正好有人偷窃财物,抓到后不仅要赃物,而且还要作更重的处罚。
怎么去努力积蓄自己的慧根呢?博读多识,陶冶目己的情操,积德行善,理论付诸实践。但更主要的是要弘扬真理,发大菩提心,才能到达最高的智慧境界。佛被认力,一切布施,法施第一。施人以物,只解决眼前利益,施人以法,则出生死轮回。但是,弘扬真理,宣讲大法,决不是容易的事。只有从小努力学习,一步一个脚印,精通一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从世间法走向出世间法,才能作大法王,为众生作大饶益。过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不可脱离的,现在一般的学校都是世间法,它是很重要的,世间法没有学好,何能企及出世间法?但是没有出世间法,则世间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世间法仅是谋生的工具。所以我们要努力办中国自己的佛教大学。
好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同帝君学习,流通《安士全书》,是改变世道人心,倡导世界和平的有力武器!
当来证果
帝君曰:予从释教,顿超不二法门,居清凉宝山,仍司民疾苦。时蜀患水灾,人多漂荡,又苦疫疠(li)痼(gu)痈(yong)疽(ju)之疾。予化里人,为作篙师,拯合溺者数千人。又化太医生,亲为诊候,全活甚众。会鹫(jiu)峰古佛,为予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安乐不动地、游戏三昧定慧王菩萨,释迦梵证如来(知帝君将来必成佛,则吾辈将来,亦必成佛矣)。”行菩萨道,得佛授记
帝君说:我听从了佛陀的教导,一下子就悟入了不二法门,身心清凉愉悦,仿佛登上了宝山。因为我悟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这个不二法门,所以关心人民疾苦,以众生之苦作为自己之苦,救民于水火之中。当时四川一带受水灾,人被冲进洪水中,随水漂沉,痨病、恶疮等病四处泛滥。我变化为这些受苦人的同乡,做了船夫,拯救了被洪水淹没的几千人。又变作医生,
亲自为人民诊病,使很多人都活下来了。有一次,我又遇见了释迦牟尼佛,佛替我授记说:“你在来世,当能作佛,叫做安乐不动地、游戏三昧定慧王菩萨,释迦梵证如来(知道帝君将来必成佛,那么我们将来也必成佛)。”
(按)鹫峰古佛者,即灵鹫山释迦如来也。释迦为现在贤劫千佛中第四尊佛,而曰古者,以其既入涅槃也。安乐不动圣号,乃帝君将来成佛之称,正不知尚当经历若干恒沙劫,供养承事若干佛,而后得证此位也,岂曰现今即具三十二相,人十随形好,坐菩提而成正觉哉?帝君位次,尚在玉帝之下,夫以玉帝而望菩萨,犹远之又远,况帝君之于佛乎?若云现今即证斯果,则欲尊帝君,而适以诬帝君矣。
(按)“鹫峰古佛”就是灵鹫山①释迦牟尼佛,现在我们所处这一段时空叫贤劫,这段时间里有千佛出世,已出世四尊②,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为什么名为古佛呢?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逝世。“安乐不动”圣号是帝君将来成佛的名称,还不知要经历多少恒河沙③劫,供养护持多少佛,才会证到达个果位,不是说他现在就已具足三十二相④、八十随形好⑤,坐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了。帝君地位还在玉帝下面,凭玉帝的资格看他的菩萨果位,还非常遥远,,何况来说帝君成佛的果位!如果说帝君现已证果,那么表面上是想要尊重帝君,而实际上却败坏了帝君的名声。
注释:①灵鸳山,旧称耆阇崛山,新称灵鹫山或灵山、
鹫峰。因山形似鹫,而且山上有鹫鸟,故名。是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地。
②第一佛名拘留孙佛,第二佛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佛名为迦叶佛,第四佛释迦牟尼佛,第五佛名弥勒佛。
③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经中常以恒河的细沙喻最多的数。
④、⑤佛的庄严相有32相、80种好。
补充:佛为帝君授记成佛,只因为帝君行菩萨道,精进不懈。故得多次见佛。从理上讲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佛也时刻不离众生,时刻加持众生。因此,我们向帝君学习,就要看得起自己,自尊自强,向成佛之道挺进。
帝君成佛还很遥远,《楞严经》说未证言证即是大妄语,终成狂魔。我们欲尊帝君,就应学他的菩萨行。若说帝君已成佛,则违佛经之旨。古时候常有乱臣贼子谎称弥勒降世,兴风作乱,有违佛教。今又有妄言吉凶者,说今已是弥勒佛掌权,快跟随某某即可赴龙华三会,躲避劫难,这又是扰乱社会的狂魔,善男信女不可上当。学佛是老实做人,老实念佛,做人念佛两不相违,即可入道。不可见异思迁,好高骛远。弘一大师在抗战时说:“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人做不好,佛也念不好。象帝君那样行菩萨道,成佛必定不远。
问:轮回之说,现所固有,但出诸释典,孔子未尝明言耳。
答:理之所在,便当信受,何论释典?何论儒书?必待孔子之言而信,则孔子一生言语,得传于后者,无几矣!(一部《论语》不过一万二千七百字,孔子所言者,止八千五百零三字)若因记载所无,使为儒者所弗道,则六经四子书中,孔子从无一言道及自己父母,将身为儒者,亦不当谈及自己之亲耶?况“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即是轮回之理。《中庸》论诚,不曰物之始终,而曰物之终始。《周易》六十四卦,不终之以既济,而终之以未济,旨寓循环无穷之意。其不能如释典之详明者,只因入世圣人,不能洞见过去未来,及天上天下之事耳。《中庸》明明说,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何足为病!桃李虽遇春始花,然荫芽初伏即在叶未黄落之时;暖气虽遇春始见,然一阳初动,已在冬至凝寒之候。世间万事皆然,何独于人而疑之(此亦格物之学)?
问:轮回的说法,是世上本有的普遍规律,但这种说法出于佛经,孔子未曾清楚他讲过。
答:只要是真理,就应该相信遵从,怎能还去分佛经和儒书呢?一定要等孔子说了才相信,那么孔子一生言语,能够传于后世的,又有多少呢?(一部《论语》不过12700字,其中孔子所说的只有8503字)如果因为书上没有记载,读书人就不能说,那么《六经》、《四书》①,孔子没有一句说到自己的父母,难道今天的读书人也不应该谈及父母吗?况且“灵气成为灵物,是神,游魂成为人的变化,是鬼”②的说法就是轮回的道理。《中庸》论“诚”,不说“物之始终”,而说“物之终始”。③《周易》64卦不以“既济”为结束,而似“未济”④为结束,都是说明循环无穷的道理。它们不能象佛经说得那样详细清楚,只是因为入世圣人(佛是出世圣人)不能洞察过去未来及整个宇宙的变化规律。《中庸》明明说过,到了最高的真理,即使是入世的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如此说来轮回的道理还有什么值得指责呢?桃李虽然到春天才开花,但是它们在叶子还没有变黄飘落的时候已经埋伏了新的生命。暖气虽然到春天才感觉出来,但是阳气复生正在冬至严寒之际。世上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为什么对人来说就有怀疑呢?(这就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注释:①《六书》指《易》、《礼》、《乐》、《诗》、《书》、《春秋》;《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曾子(参)、子思、孔子、孟子所著。
②这句话出自《易》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考察万物的开始,故知它之所以生,反求万物所以终结,故知它的所以死。灵气成为灵物,是神,游魂成为人的变化,是鬼,圣人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状。”
③《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意思是“诚是具体的、有过程的,万物有它的结束,就有它新的开始。”
④《易》卦六十四为“未济”,《序卦》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以来济终焉。”即是说(事物是生生不绝的,因此用未济为终”。
补充:人类因为肉眼的局限而不知道轮回的事实,但是不能说我看不到的事物就是不存在的。磁场、电波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看不列。今天,在物质生活上我们进步了,但正因为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部潜能的开发,人心不古,精神面貌大大落后了。释迦牟尼佛正因为注重内在潜能的开发,具备了最高智慧的佛眼,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的理论,指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还说“一杯水有人万四千虫。”这“虫”正是微生物。今天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与显微镜,证明了佛陀所提的宏现世界与微现世界的理论完全正确。科学的发展为佛经提供了新的注脚。因此,作为与时空融为一体的佛陀,是一种绝对真理,世间圣人也不能望其脊背。只要按照佛的教导去实践,开发自心的无限潜能,必能大彻大悟,发现宇宙的本来面貌。
佛教之来,始于东汉。故轮回之说,多在汉后,唐虞三代时,未之前闻也。
答:噫!可谓枉读古人书矣。且而不闻鲧(gun)殛羽渊,其神化为黄熊乎?(出《史记正义》,熊音乃平声)不闻卫康叔见梦于襄公之亲妾乎?(出《史记》)不闻齐襄公所见大豕,从者以为公子彭生乎?(出《左传》)不闻杜伯现形,挟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出《墨子》)
不闻狐突遇太子于下国,老人报魏颗以结草乎?不闻二竖居晋侯膏肓(huang)之际,即向所杀之赵同赵括乎?(俱《左传》)不闻吴王杀公孙圣于胥山,太宰三呼之而三应乎?(出《法苑珠林》)不闻越军祭伍子胥,杯动酒尽乎?(出《吴俗传》)若是者,试问在汉明帝前,抑在汉明帝后乎?吴季子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此言可以悟已。
问:佛教传人中国,开始于东汉。因此,轮回的说法,在东汉后才有,陶唐氏尧、有虞氏舜及夏商周三代,就没有听说过了。
答:唉!你真是枉读古人的书了。难道没有听说过鲧在羽山被杀,他的神识变为黄熊吗?①(出《史记正义》,熊音乃平声)难道没有听说过卫康叔死后投胎于襄公之妾,并托梦给她吗?②(出《史记正义》)难道没有听说过齐襄公所见的大猪,跟从的人都说是公于彭生吗?③(出《左传》),难道没有听说过杜伯无罪被杀,后来他变鬼现形,拿起红色的弓箭射死了周宣王吗?④(出《墨子》)难道没有听说过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了死去太子申生的鬼魂吗?⑤难道没有听说过魏武子爱妾的父亲为报魏颗不杀女儿之恩,用草打成结绊倒了杜回,使魏颗俘获了秦国这个大力士吗?⑥难道没有听说过晋景公病入膏(gao)育(huang),那躲在他身体里施病的两个童子就是他先前杀了的赵同与赵括吗?⑦(都出《左传》)难道没有听说过吴王夫差枉杀他的臣子公孙圣,丢弃在胥山,后兵败路过这座山,叫太宰去坟前呼喊公孙圣,太宰三呼而公孙圣三应吗?⑧(出《法苑珠林》)难道没有听说过越军祭伍子胥时,杯子刚一举动,酒就没有了吗?(出《吴俗传》)以上发生的这些事实,请问是在汉明帝前,还是在汉明帝后呢?吴季子说:“骨肉躯体回归于泥土,这是生命的必然规律。如果是神识,就不是这样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应该了解了。 ”
注释:①《史记》正义对“殛鲧于羽山”解释说:“孔安国云,殛、窜、放、流,皆诛也。括地志云,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神异经云,东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为人自用,欲为欲息,皆曰云是鲧也。”鲧被杀变熊就可知了。
②《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初,襄公有贱妾,幸之,有身,梦有人谓曰:‘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妾怪之,问孔成子。成子曰:‘康叔者,卫祖也。’及生子,男也,以告襄公。襄公曰:‘天所置也’。名之曰元。襄公夫人无子,于是乃立元为嗣,是为灵公。”意思是:“当初,襄公有小妾,被襄公宠幸,怀了孕,梦见有人对她说:‘我是康叔,你如果有儿子一定是一个叫卫的人来投胎,可以取名为元。”这个妾觉得很奇怪,就问孔成子。成子说:‘康叔是卫国的先祖。’等到生下孩子后,是个男孩,报告给襄公。襄公说:“真是上天的安排啊!”把这个孩子取名为“元”。襄公夫人没有儿子,因此就立元作继承人,叫做灵公。康叔是周武王之弟,周武王死后,武庚在殷背叛周王朝,周公平叛后,把殷地及七族殷民分封给康叔,建立卫国。襄公之妾既不知道康叔,当然也不知道有卫,这就更说明她的梦境可信。
③《左传》庄公八年:“冬十二月,齐候游于姑棼(fen),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履。反,诛履于徒人费,弗得,鞭之,见血。”意思是:“冬季十二月,齐襄公在姑棼(fen)游玩,就在贝丘打猎。看到一头大野猪,随从说:‘这是公子彭生啊!’齐襄公发怒说:‘彭生敢来见我!’就用箭射它,野猪象人一样站起身啼叫。齐襄公害怕,从车上摔下来,伤了脚,丢了鞋。回去后,责令徒人费去找鞋,费找不到,齐襄公就鞭打他,打得皮开血出。”公子彭生死于齐襄公与鲁国姜氏通奸之事。鲁桓公带姜氏到齐国,姜氏就与齐襄公私通,鲁桓公责怪姜氏,姜氏报告给齐襄公。齐襄公就设宴招待鲁桓公,宴后派公子彭生帮助登车,桓公死于车中。鲁国非难齐国,齐国就以杀死彭生了事。齐襄公荒淫,最后也死于内叛。(见《左传》桓公十八年)
④《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自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韬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意思是:“周宣王杀了他的臣子杜伯,而杜伯并没有罪。杜伯说:‘我的君主枉杀我,如果认为死后无知,那么就罢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不出三年,我就必定要让君主知道后果。”第三年、周宣王会合诸侯在圃田打猎,猎车数百辆,随从数千人,人群布满山野。太阳正中时,杜伯乘着白车白马,穿着红农,拿着红色的弓箭,追赶周宣王,在车上射箭,射中周宣王的心脏,使他折断了脊骨,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在这个时候,跟从的周人没有人不看见,远处的人没有不听到,并记载在周朝的《春秋》上。”
⑤《左传》僖公十年:“秋,狐突适下国;遇太子,太子使登,仆,而告之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将以晋畀(bi)秦,秦将祀余。对曰:‘臣闻之,神不歆(xin)非类,民不祀非族。君祀无乃殄(tian)乎?失刑乏祀,君其图之。’君曰:“诺。吾将复请。七日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见我焉。’许之,遂不见。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意思是:秋季,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太子申生。太子让他登车作为驾车的人,告诉他说:‘公子夷吾无礼,我已经请求上帝并得到同意,准备把晋国给予秦国,秦过将会祭祀我。’狐突回答说:‘我听说,神明不享受外族的祭品,百姓也不祭祀外族,您的祭礼恐怕会断绝了吧?而且百姓有什么罪?处罚不当而又祭祀断绝,请您考虑一下!’太子申生说:‘好,我打算重心请求。过七天,新城西边将要有一个巫人表达我的意见。’狐突同意去见巫人,申生就一下不见了。到时候前去,巫人告诉他说:‘天帝允许我惩罚有罪的人,他将在韩地大败。’”
⑥《左传》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意思是:“当初,魏武子有一个爱妾,没有生儿子。魏武子生病,分咐魏颗说:‘等我死去以后,一定要嫁了她。’病危时,又说:‘一定要让她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把她嫁了,说:‘病重了就神志不清,我听从他清醒时候说的话。’等到魏颗打辅氏这一仗时,魏颗看到一个老人把草打成结遮拦敌将杜回,杜回绊倒在地,所以就俘获了秦国这个大力士。夜里梦见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女人的父亲,你执行你先人清醒时候的话,我以此作为报答。’”
⑦《左传》成公十年:“晋候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子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意思是:“晋景公梦见一个厉鬼,披着长发拖到地上,捶胸跳跃,说:‘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我请求为子孙复仇,已经得到上帝的允许了!’厉鬼毁掉宫门、寝门走了进来。晋景公害怕,躲进内室,厉鬼又毁掉内室的门。晋景公醒来,召见桑田的巫人。巫人所说的和晋景公梦见的情况一样。晋景公说:‘今后怎么样?’巫人说:‘君王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良医,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躲到肓的上边(膈上面有一层薄膜叫做肓),膏的下边(心下面有一小块脂肪叫做膏),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列了,不能治了。’晋景公说:‘真是良医生啊!’于是就赠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六月初六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烹煮。景公召见桑田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景公将要进食,突然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厕所里死去。’”
⑧《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七:“吴王夫差杀其臣公孙圣,而不以罪。后越伐吴,吴败走,谓太宰噽曰‘吾前杀臣公孙圣,投之于胥山之下,今道当由之。吾上畏苍天,下惭于地。吾举足而不进,心不忍往。子试唱于前,若圣犹在,当有应。’噽乃向余坑之山呼曰:‘公孙圣!’公孙圣即从上应曰:‘在!’三呼而三应。吴主大惧,仰天叹日:‘苍天!苍天!寡人岂可复归乎吴主?’遂死不反。”意思是:“吴王夫差杀了他的臣子公孙圣,并不是因为公孙圣有罪。后越攻打吴,吴王败逃,对太宰(官名)噽(pi)说:‘我过去杀了臣子公孙圣,投尸于胥山之下,现在我们路过这里,我深感上畏苍天,下面对不起地下魂灵,已经走不动了,内心不安,不敢前去。请你到山前喊公孙圣,如果公孙圣的魂灵还在,就会有回应。’噽就向山前留下来的坟坑呼喊:‘公孙圣!’公孙圣就在上面答应,“在!’三呼而三应。吴王非常恐惧,对天长叹说:‘苍天!苍天!我难道还能回去再做吴王吗?’就死在这里再也没有回去了。”
问:忠臣孝子,自当千古不磨。帝君十七余化,固无足疑。至庸夫俗子,一死之后,魂魄散矣,安在旷劫长存?
答:形有大小灵愚,性无大小灵愚。若一为庸夫,遂尔磨灭,则帝君邛池方化时,不过寸许小蛇耳,散莫易散于此,今日何以复有帝君?
问:忠臣孝子,自然应当千古不灭。帝君一十六世轮回转世,本来不值得怀疑。至于庸夫俗子,一旦死了,魂魄就散了,怎么能够永世长存呢?
答:六道众生外形有大小灵愚,他们的本性并没有大小灵愚。如果一做凡夫,就马上磨灭了,那么帝君邛池转世时,不过是寸长的小蛇罢了,人散得快的没有可超过它了,为什么今天还有帝君呢?
补充:不同的因果造成不同的命运,六道众生面目不同,智愚悬殊,正是前世因果造成。否则,同是爹娘所生,为什么命运不同呢?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行菩萨道,积德行善。帝君以一十七世现身说法,正是为了说明这个大问题。
问:历观记载,信知三世必有,但近见《朱子小学》,谓死者形既朽灭,神亦飘散。是以生疑耳。
答:《小学》所引范文正公语,谓“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此亦朱子之言乎?
客曰:亦朱子之言也。
答:然则既已形灭神散,更有谁人,羞见祖宗耶?且祖宗亦已散灭,谁复见此不恤宗族之人耶?前后所言,本相矛盾。(此段文义,本于空谷禅师直编)夫啖果者,先除莫核;食肉者,务去其骨。子读《小学》,何乃偏取其骨而食之,取其核而啖之乎!且尧舜周孔,儒宗之山斗也。然在虞书,则曰祖考来格。周公告三王曰:“予仁若考,能事鬼神。”孔子则弹琴而晤文王,梦寐而亲姬旦。明明皆以前人为不散灭也。谓先儒之言当信,则尧舜周孔愈当信。若谓尧舜周孔不足信,何有于先儒!况人死果若散灭,则先儒虽贤,今日亦在散灭之数。春秋二祭,可以不设。若现今尚行春秋二祭,则散灭之说,为后人者先不信奉矣!又何以服天下后世乎?孟子读武成,尚止取二三策,何况小学!
普遍地查阅历史记载,确实有三世因果的事实。但是最近看了《朱子小学》①,说死人躯体既然腐朽消灭,神识也就飘散了。因此就产生疑惑了。
答:《小学》所引范仲淹②的话说:“一人独享富贵却不去周济他的亲族,来日怎能有脸会见地下的祖宗啊!”朱子引用在这里,应该也算朱子的话吧?
客答:应该算朱子的话。
但是既然说形灭神散,还有谁羞见祖宗呢?并且祖宗也散灭,谁又能见到这不周济亲族的人呢?前后所说,自相矛盾。吃果子应该除去它的核,吃肉应该除去它的骨。你读《小学为什么偏偏取了它的骨来吃,它的核来吞呢?况且尧舜周孔,才是儒家的泰斗。《尚书》说:“祖先、亡父的灵魂降临了!”③周武王得了重病,周公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请求替代,说:“我柔顺巧能,多材多艺,能侍奉鬼神。”④孔子弹琴与文王相会⑤,在梦中常看见周公⑥。清清楚楚他说明了前人没有散灭。如果认为先儒的话应该相信,那么尧舜周孔的话就更应该相信。如果尧舜周孔都不值得信了,那么哪里还会有先儒呢?况且人死如果真的散灭,那么先儒虽有德行,今天也在散灭之中。春秋两次祭祀,就不需要了。如果现在还实行春秋两次祭祀,那么散灭的说法对于后人已不相信了,你又怎么以理服天下后世呢?孟子读《尚书》武成一篇,所取的都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⑦,何况《小学》?
注释:①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朱熹、刘子澄编。共六卷,分内外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包括《嘉言》、《善行》。朱子即是朱熹,是一代理学家,他的理学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实来源于禅宗的启悟,但他以继承孔孟之道为己任,有排除佛老的言论,实则另立一派,其理论自然有矛盾之处。
②北宋范仲淹(989一1052)谥文正,能够在历史上谥为文正的只有那么几个人,必须有很高的名望和德行,文治武功都要有所建树。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洁,做了很多好事,是够得上这个称号的。他少时贫困力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仁宗天圣中任西溪盐官,修建捍海堰,使大量土地不受海潮淹没,后世称为“范公堤”。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虽然他的政治理想最终没有实现,但他的那种“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见其作品《岳阳楼记》)的爱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勇往直前为国捐躯。范仲淹本来就是一位佛教居士,他的一生正是菩萨精神的体现。
③《尚书》虞夏书?益稷(ji):“夔(kui)曰:‘夏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tao)鼓,合止柷(Zhu)敔(yu),笙镛以间。鸟兽跄跄,《萧韶》九成,凤皇来仪。”意思是:“夔说:‘敲起玉磐,打起搏拊,弹起琴瑟,唱起歌来吧。’祖先、亡父的灵魂降临了,前代帝王的后裔,我们舜帝的宾客就位了,各个诸侯国君登上了庙堂互相揖让。庙堂下吹起管乐,打着小鼓,敲柷作作为演奏乐曲的开始,笙和大钟交替演奏,敲敔作为演奏乐曲的结束。扮演飞禽走兽的舞队踏着节奏跳舞,韶乐变换演奏了九曲以后,扮演凤凰的舞队成双成对地出来跳舞了。’”
④《尚书》周书?金縢(teng):“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多考,多材多艺,能事鬼伸。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子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子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壁与圭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意思是:
“史官写了策书,祝告说:‘你们的长孙姬发,遇到了危急凶恶的病。假使你们三位先王在天上现有助祭的职责,就用我姬旦来代替姬发的身子吧!我柔顺巧能,多材多艺,能待奉鬼神。你们的长孙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侍奉鬼神。他刚被上帝那里任命,遍有四方,因能安定你们的子孙。天下的老百姓没有不敬畏他。唉!不丧失上帝降给周国的宝贵使命,我们的先王也就永远有所归依了。现在,我来听命于大龟,假使你们允许我的请求,我就拿着壁和圭回去等待你们的命令;如果你们不允许我,我就收藏壁和圭,不敢再请了。”因为周公舍身至诚祈祷,所以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⑤《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予向师襄子学弹琴,一连十天没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曲子了,但还没有掌握弹奏的要领。’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要领,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深思,随后又心旷神恰,显出视野宽广、志向高远的神态,说:‘我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皮肤黝黑,身体高大,目光明亮,高瞻远嘱,好象统治四方诸候的王,除了周文王,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曲子叫做《文王操》。’
⑥《论语》述而第七:“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⑦《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u)也”意思是:“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
问:神明不灭,还复受生,既闻命矣!若谓以人化兽,以兽为人,吾不信也。
答:形随心变:一念仁慈,人天侪(chai)伍,一念凶恶,鬼畜胚胎。善恶既互为而不纯,则人兽亦迭化而不恒。若云人定为人,兽定为兽,则初分人兽时,不亦偏枯之甚乎?有人问--僧云:“人之体何以直行?兽之身何以横走?”僧曰“人之前世心直,故今世之身亦直;兽之前世心横,故今世之身亦横,”夫心直心横,顷刻变异,其形为人为兽,岂非颠倒无常乎?又人唯有惭有愧,故人则有衣;兽则无惭无愧,故兽独无衣。又人唯有福,故随冬夏而递更裘葛;兽因无福,故历寒暑而此羽毛。又人于宿世常发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信三宝语,故今世随心所发,口中能历历道之;兽于前世,常作恶语、妄语、讦(jie)人的隐私语、斗构是非语、秽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故今世有口无言,纵饥渴垂毙,不能索食,白刃刺心,而不容置辩。(此亦格物之学)
问:神识不灭,还会转生,我已经听到指示了。如果说人转生为兽,兽转生为人,我就难相信了。
答:外形随着内心变化,一念仁慈,就转生人天道,一念凶恶,就投胎做鬼畜。善恶既然互相夹杂在一起,所以人兽变化也就没有固定了。如果人一定是人,兽一定是兽,那么初分人兽时,不是太不公平了吗?有人问一位僧人说:“人的身体为什么直走?兽的身体为什么横走?”僧人回答说:“因为人的前世心直,所以今世的身体就直;因为兽的前世心横,所以今世的身体就横。”因为心直心横,顷刻间变化,所以变人变兽,互相颠倒,没有固定的了。又因为人有惭愧的心,所以人有衣服;兽没有惭愧的心,所以兽就没有衣服。又因为人有福报,所以随冬夏季节更递而更换冬衣和夏衣;兽因为没有福报,所以不管遇冷遇热,都是一身羽毛。又人在前世常说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敬信仰三宝语,因此今世随心所想,口中能够清清楚楚说出来;兽在前世,常说恶语、妄语、揭露别人隐私语、斗争结怨语、是非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因此今世有口无言,即使饥渴待死,,也无法讨食,白刃刺心,也不容申辩。(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补充:六道轮回,唯心所造。一念不善,即堕恶道,勤修十善,即生人天。因此修心向善,才能不造恶业,即不堕轮回。人兽不同全在心念区别,如果此生念念是恶,身虽未转,心已先转,人面兽心,情同禽兽,何能不变畜生!
未尝虐民酷吏
(发明)此下至上格苍穹,皆帝君自言十七世以来功行,以为训人张本也。下六句,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此一句,是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民之称吾也,如父母然,虐使之则不仁;吏之事吾也,如君长然,酷待之则非义,然所谓虐者,非必峻法严刑也。或征取钱粮而摧科无术,或私加色目而羡耗有余,戏凶荒不能速报,或民阴壅于上闻,或决狱无听断之明,或两造多株连之累,或因小事而化为大事,或限今日而改至来朝。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则皆虐矣。所谓酷者,非必恣情鞭扑也。或因小失而诛求,或以过误而谴责,或任一时要怒而役使不均,或听萋菲浮词而厚薄唯我,或出远二多随人役,或驱使而罔察饥寒。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则皆酷矣。噫!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一十七世以来,帝君未尝为者,独此两端乎哉?
从来没有虐待人民危害下吏
(发明)从这里到“上格苍穹”都是帝君自说一十六世以来功行,为教诫人们预设伏笔。下面六句是自己这样,然后要求大家都这样;这一句是自己没有这样,然后要求大家也不要这样。老百姓尊称吾,好象父母,虐待使唤他们,就是不仁。下吏们事奉我,就象君长,危害酷待他们,就是不义。虐待的意思,并不一定就是严厉的法律和刑罚。或者征取钱粮没有好办法,或者气势凶凶、横眉怒目、用度过量,或者凶荒之时不向上速报,或者堵塞人民的苦衷、隐情,不使上面知道,或者判断狱讼不公平,或者株连多人,使无辜受累,或把小事化为大事,或限定今天就改却拖延到以后。凡属这类事情的,用帝君的话来说,都是虐待。残酷的意思,并不一定就是任意鞭打,或者趁小小的过失而勒索,或者因一时的过失而加重责罚,或者凭一时喜怒而役使不平均,或者听信谗言蜚语、浮夸之词而凭主观意志随意奖罚,或者出远门而兴师动众,或者驱使下人,而不了解体谅他们饥寒。凡属于这一类事情的,用帝君的后来说,都是残酷。唉!当权如果不行方便,就象入宝山空手回来。一十七以来,帝君从来没有做过的,不正是虐待与残酷这两个方面吗?
下附征事(一则) 酷虐改行 帝君曰:蜀之牛鞞(bi)邑令,公孙武仲,治邑以廉,而待人不恕;左右小有过,辄笞之。莅邑逾年,而胥吏无全肤,吏甚怨之。资本邑令赖恩,性贪吝,以苞苴为常。日用饮食,皆取资于民。恣吏诛求,民甚苦之。予以二邑吏民,遭此荼毒,乃化为蜀郡丞长孙义,行于诸邑,观风俗,谧(mi)武仲之虐吏,赖恩之酷民。二令叩头乞兔,予戒励之,寻隐不现。后知郡丞初无行邑事,二邑咸以为神,由是武仲改为忠恕,赖恩亦变为廉焉。
下附征验之事(一则) 酷虐邑令,改过自新 帝君说:蜀的牛鞞(bi)邑令公孙武仲,治邑非常廉洁,但是待人不宽恕,左右的小吏只要有小小的差失,就要受到鞭苔。治邑过了一年,没有一个小吏有完整的皮肤,小吏们都很有怨苦。资水邑令赖恩,本性贪吝,经常索取贿赂,日用饮食,都取自百姓。放纵下吏勒索,人民非常痛苦。我因为这二邑吏民遭受残害,于心不忍,就变化为蜀郡丞长孙义,在各邑巡视,体察民风民俗,揭发武仲虐吏、赖恩酷民罪状,二令叩头请求免罪。我警戒教导他们,过了不久就隐去不见了。以后大家知道了郡丞当初并没有巡视各邑,这两个邑令都认为是神来降世点化,因此武仲改为忠恕,赖恩也变廉洁了。
(按)帝君疾人酷虐如此,则己之于吏民可知矣。读蒋莘田先生,居官慎刑条,可谓字字药石。居官者当刻于内衙屏墙上,朝夕寓目,永作韦弦,阴功无量。
(按)帝君忧虑别人酷虐如此心切,那么他自己怎么对待吏民就可知了。读蒋莘田先生“居官慎刑”条,字字是良药。当官的人应该刻在内衙屏墙上,早晚过目,永作韦弦①(规劝),功德无量。
注释:①韦弦:《韩非子》观行:“西门貌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钦佩弦以自急。”韦,柔而韧;弦,紧而直,亦作“絃”。佩带韦弦,以随时自警己所不足。后因用指有益的规劝。《三国志》魏?刘廙传:“且韦絃非能言之物,而圣者引以自匡,臣才智阇浅,愿自比于韦絃。”《文选》南朝?粱任彦升?(昉fang)?王文宪集序:“孝友之性,既伊桥梓;夷雅之礼,无待韦弦。”
救人之难
(发明)难有多端,约言之,不出七种: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盗贼、五刀兵、六饥馑、七疾病也。在水火者,以拯拔为救;在官非者,以昭雪为救;在盗贼刀兵者,以脱离为救;在饥谨,以财帛为救;在疾病者,以医药为救。救均发于至诚,见人之难,如己之难,尽共智谋,竭尽财力,使救之念,十分圆满而后已。难至而救,救之有形者也,孔子所谓听讼吾犹人也。复有一法,使人自然无难,其功更有倍焉,则孔子所谓使民无讼矣。何则?人之患难,皆前业所致,令世不种苦因,来生自无苦果。若能劝人不造杀盗淫妄之业,则救人之难亦多矣!是故救难于已然,所救有限;救难于未然,其救无穷;救难于已然,凡夫之善行;救难于未然;菩萨之修持。二者并行不悖。
救济别人的苦难
(发明)苦难有多种,简要来说有七种: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盗贼、五刀兵、六饥谨、七疾病。受水火之难的;把他从水火中拉出来;官司有冤的,就为他平反昭雪;遭盗贼刀兵之灾的,就让他脱离这种险境;饥荒歉收之时,多施财物去救济;疾疫流行,恶病缠身,就多施医药去救济。救苦救难都要诚心诚意,发自内心,看见别人的苦难就好象是自己的苦难,想尽办法,尽己财力,使救难的念头十分圆满才罢休。但是,苦难降临才去救济,这种救济之力就很有限度,是外在有形的救济,正如孔子所说“审理官司的能力,我和别人差不多”。①有一种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断除苦难的起因,没有起因自然就没有后果了,这样去解救人民苦难,他的功德就远远超过那种治标不治本的有形救济,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要使社会上没有官司可打才好啊!”②为什么呢?人的患难都是以前造的恶业所引起,今世不种苦因,来生自然没有苦果。如果能够劝人不造杀生、偷盗、淫乱、妄语的罪业,那就等于救人无穷的苦难了。因此,救难于已成事实之时,所救就非常有限;救难于未成事实之时,所救的力量就无穷无尽;救难于已成事实之时,是一般人的善行;救难于未成事实之时,是菩萨的修持。两种并行不背,才能彻底解除众生的苦难。
注释:①②《论语》颜渊第十二:“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说:“孔子说:‘审理官司的能力,我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使社会上没有官司可打才好啊!’”
(补充〕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解救人生苦难最根本的方法,字字珠玑,发人深省。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害怕造恶因,所以他永断恶因,不入轮回。众生因名利驱使,忘乎所以,不怕造恶因,等到恶果降临,悔之晚矣!所以救众生出苦难,要从断除恶因入手,才能永断苦果。忘羊补牢,未为晚矣。一旦觉悟,不再造恶业,永断恶果,即入菩萨修持境界了。
附征事(二则) 奇冤立判
帝君曰:龟山之下,有何志清者,生二子,长曰无方,次曰良能,长男娶侯釜女,逾年,釜疾,女请归宁,与夫偕往,而忘其所欲持归之金镮(huan),正徘徊间,良能持至,且言母亦有疾,望兄亟归。兄遂瞩弟送去,而自亟返省母。移时,嫂悔曰:“吾家不数里可到,何烦叔送!”于是良能亦返。而是夜侯家望女不至,明晨候于途,见女死而无首。釜遂物故,而釜家疑良能之逼嫂不从而杀也,乃控于所治。良能不胜刑,遂诬服,将就戮矣。时龟山神艾敏,以冤夹告,予察之,盖其夜有强贼牛资,与妻毛氏有隙,路逢侯氏,劫而逼之,取侯之衣,与毛相易。毛与侯,年相若也。枭毛之首藏之,弃尸于道,而私携侯氏归,故人皆莫识。予为追毛之魂,附资之体,吐毛之口,吐毛之辞,自陈而得实,于是资戮于市,女归于侯,而良能之冤始释。
昭雪,凶手就范
帝君说:龟山下面有个叫做何志清的,生有二子,大的叫做无方,小的叫做良能。大的娶侯釜的女儿,过了一年,侯釜得病,嫁在何家的女儿请求回去,与丈夫一同前往,但是忘记了想要拿回去的金镮,正在路上犹豫的时候,良能拿着金镮到了,并且说家母也有病,希望哥哥快回去。兄就嘱托弟弟送嫂嫂回去,自己回家看望母亲。叔嫂走了一会儿,嫂嫂说:“我家没有几里就到了,怎能还麻烦叔叔相送!”于是良能也回去了。但是这天夜里侯家等了一整夜,女儿竟没有回家。第二天早晨到路上去等候,看见女儿死了没有头。侯釜因为良能送物的原故,就怀疑良能逼嫂不从杀害了她,于是向本地官府告状,良能受不起刑罚,只能被迫认罪,马上就要处决了。在这个时候,龟山神艾敏把冤情向我报告,我仔细一了解,原来是那天晚上有强贼牛资,与妻毛氏吵架,路上遇到侯氏,就抢劫她,威逼她就范,杀了毛,拿侯的衣服换了毛的衣服。毛与侯的年纪相似。牛资砍下毛的头藏起来,把她的尸体伪装成侯的样子抛弃在路上,暗地里把侯氏抢回,因此人们都不能知道其中原由。我就追回毛的魂,附到牛资身上,借牛资的口讲毛氏的话,一番陈述案情大自。于是牛资被当众处决,侯氏也回到侯家,良能的冤情也得伸了。
(注)肉眼但能见人之身,鬼神则能见人之心。故阳法有枉而阴谴无逃。
(注)人的肉眼只能看见人的身体,鬼神不受肉体限制就能看见人的内心。因此世间法律制裁有冤枉,但阴间有神灵掌管,罪责难逃。
(补充)肉眼难辨,天眼难逃。天眼即是今天人体科学所提的特异功能,它具有遥视功能,透视功能。佛教把特异功能分为五眼六通等。三界之中,层次越高,特异功能就越高。处于另一时空的鬼神就具有人类没有的许多功能。故瞒得了人却瞒不了神,举头三尺有神灵,不可不慎。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有阳必有阴,有正必有反,这是字宙的客观规律。阳由粒子物质组成,阴则由非粒子组成。爱国斯坦相对论认为当物质运行速度超过光速就进入阴性世界。宇宙速度,什么最快?意念力也。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必然进入阴性世界,故牛顿最后皈依上帝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科学进入阴性世界,自然界许多不解之谜都将真相大白。
安士全书白话解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
除暴佑良
帝君曰:北郭富室智全札,仲春修祀,一室尽醉。翼客王才劫之,缚其男女九人,婢妾七人,唯全礼之妻与二女舜英、舜华未系焉:二女抱母而位,才欲逼之,幼女骂曰:“饿贼犯吾家,张神君知汝矣!”语毕,其家司命崔瑄(xuan)与智之祖祢(mi)告急于予。予立遣功曹辅兴,领阴兵百人治之。全礼以下,绳皆自解。尽执其贼,闻于郡而诛之。
铲除暴徒,护佑良民。
帝君说:北郭富室智全礼,二月仲春的时候,全家大搞祭祀,一家人喝得大醉。暴徒王才趁机抢劫,捆缚男女九人、婢妾七人,只有全礼的妻子与二女舜英、舜华没有捆缚,二女抱住母亲哭泣,王才想要威胁她就范,幼女骂道:“饿贼侵犯我家,,张神君知道你了!”话刚说完,他家的司命神崔瑄与智家祖先都来向我告急,我立即派遣功曹辅兴领阴兵百人去处理这件事。于是全礼一家人,绳索自然解开,一齐抓住了强贼,向郡首报告,王受了极刑。
(按)王才所以敢于劫者,止因一室尽醉耳。一室所以尽醉者,必因全礼先自沉醉耳。向使主人惺能不乱,则家中文小,犹能警惕,何至自招外侮乎?甚矣!主人之不可不常惺惺也。人无正知正见,则六种劫功德贼(眼耳鼻舌身意)备引其徒(色声音味触法),自劫家宝矣。独全礼乎哉?
(按)王才之所以敢于抢劫,是因为全家尽醉罢了。全家之所以尽醉,一定是因为全礼先已自醉。假使主人清醒不乱,那么家中大小还会警惕,怎么会引来外面的侵犯呢?引以为戒啊!主人不可不常清醒。没有正知正见,那么六种劫功德贼(眼耳鼻舌身意)会各自引来暴徒(色声香味触法),自己抢了自家珍宝了。单单全礼一家是这样吗?
济人之急
(发明)急与难不同,难以遭遇言,急以财帛言,世人以财力命。于资生也,莫急于衣食;于疾病也,莫急于医药;有子女者,则以婚嫁为急;遇死亡者,则以丧葬为急。必随力随势周之,斯之谓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莫亲,不独子其子。又曰: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诚明乎此,则急难在人,不敢视为人之急,而直视为己之急矣。夫至同于之急,此生生世世所以不急也。陈几亭曰:谚称富人为财主,言能主持财帛也。家业虽不可废,然须己周人。今之多财者,皆役于财者,能惜能用,方为财主。但惜不用,不过财奴。《优婆塞戒经》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又云: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有怜悯欢喜心,未来得无量福德。若见田仓中有鼠犯谷米,生怜悯欢喜心,亦得无量福。
救济别人的危急
(发明)急与难不同,难以遭遇来说,急以财物来说,世人以财为命。对于生活所需,莫急于衣食;对于疾病来说,莫急于医药;有子女的人家,就以婚嫁为急;遇上死人的,就以丧葬为急。一定要随力随势去周济,这样才能算救济。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为公。因此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亲人为亲,而是以自己之亲推及别人之亲;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儿子为子,而是自己之子推及别人之子。又说,:人们都不会随意把财物丢弃在地上,也不会私藏而独自享受。竭尽自己的全力办事,并不是为自己。①大家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那急难虽
别人却不敢看作是别人的急难,而直接看作是自己的急难了。真正把别人的急难看成是自己的急难,那么这个人生生世世就不会遇上急难。陈几亭说:谚语说富人是财主,即是说他有主持财物的权利。家业虽然不能败落,但是必须根据自己的力量去周济别人。现在那些多财物的人,都被财物主宰。能够爱惜财物但又能用到地方,这才是真正的财主。只是吝惜舍不得用到急需的地方,那就是守财奴了。《优婆塞戒经》说:如果用衣服布施,就会获得上等妙身的果报;如果用饮食布施,就会获得无上大力的果报;如果用灯光布施;就会获得净妙眼睛的果
报;如果用车马布施,就会获得身受安乐的果报;如果用住房布施,就会获得所需无缺的果报。又说:如果给妻子奴婢衣食,并生怜悯欢喜心,未来将获得无量福德。如果看见田仓中有鼠雀吃谷米,生怜悯欢喜心,也将获得无量福报。
注释:①《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征事(一则) 贫富富贫
帝君曰:蜀帝初立,适岁大荒,而巴西尤甚。有富农罗密,积谷五千余斛,闭而不粜。而义士许容,竭产赈贫,力不能继,终夜炷香,祈天请佑。邑神来和孙以告,予奏上帝,有旨取罗之谷雨之。予敕谕风神,发罗之谷,谷随风转,自空而下,各以色聚,邑中人皆饱。罗之所蓄,一日而尽。邑人感许之惠,往往酬还,幸罗之灾,从而称快。蜀帝以容为邑佐,密闻之,自缢。
贫者富贵,富者贫因
帝君说:蜀帝刚刚建国,年岁遇上大饥荒,巴西一带特别严重,有个富农叫罗密,积存谷五千多斛(hu)①,闭门不粜。有位义士叫许容,用尽家产,赈济贫困,力不能相继,整夜烧香,祈祷上天护佑。邑神来和孙来告诉我,我报告给上帝,上帝有旨命取罗的谷撒放给群众。我就派风神刮大风,刮进罗家屋里,谷随风转,搬上天空,撒往各处,成色成团降落下来,邑中人都吃得饱了。罗所积聚的谷,一天就落完了。邑人被许的恩德所感动,常常去酬谢他,对罗就幸灾乐祸,拍手称快。蜀帝任命许容做邑佐,罗密一听到这件事,就上吊自杀了。
注释:①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斜,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按)所谓游戏神通也。雨谷事,虽因帝君启奏,然此种玩弄,天帝往往为之。姑录卢至长者一事,以备参阅。
(按)这就是游戏神通的事情,以神的神通来为百姓造福。这件下谷雨的故事,虽因帝君启奏而成,但这种游戏神通,上帝常常运用。姑且记录卢至长者的故事,以备参阅。
天竺国,有卢至长者,巨富而吝,妻子奴婢,备受其苦。一日遇佳节,密取四文实酒食,至冢间啖之。而卢素不嗜酒,既醉,发为高歌,其歌曰:“吾今庆节会,畅饮大欢乐,过于毗沙门:(即北方天王也,宫殿在须弥山之腰),亦胜天帝释(即忉利天王)。”帝释闻之,笑曰:“此人所啖,不过四文,乃谓其乐过我,我当设法恼之。”即化为卢至,到其家曰:“吾昔簿待你等,只因悭吝鬼相随耳。幸今出游,脱离此鬼。今日各随汝欲,可姿意取。”于是悉开库藏赐之。又告曰:“此鬼貌甚类我,少顷必来,当驱出之。若放其入,吾复悭吝。”家人唯唯。俄而卢至醒归,遂被守门者驱逐。急呼妻子,妻子亦执杖驱出。卢至骇甚,哀诉亲友,亲友送之归舍,妻子皆言:“此是悭吝鬼,奈何信之!”亲友见家中卢至,固自在也,亦出骂曰:“汝诚悭吝鬼!”卢至有口难辩,遂借绢一端,将献之王,而诉其冤。阍(hun)人不纳,卢至大呼曰:“吾欲进贡!吾欲进贡!”王呼之来前,卢至将献绢,两腋忽自夹紧,乃尽平生力拔之,方能出诸肘间。帝释忽令此绢,化成束草,卢至大惭。王笑曰:“吾不须绢,有冤可速道之。”卢至含泪以诉,王敕两卢至及妻子同来讯对,见其声音相貌,无不相同。令两卢至脱臂痣,莫辨。又令两卢至各坐一处,密书生平至隐秘事,而字迹毫不可辨。王叹曰:“凡夫肉限,如此易惑,吾当往问释迦如来。”于是栽两卢至,同至祇洹。佛遂呼化卢至,帝释于是忽复天帝形,王见帝释,投身下拜,因遣真卢至归。卢至曰:“吾即归家,财物已散”。帝释曰:“汝肯布施,库藏当无恙也。”卢至怒曰:“吾但信佛,不信帝释。”世尊曰:“汝但归家,帝释之言不谬。”卢至归,视库藏毫无所损,大喜过望。由是渐行惠施,无复鄙吝之态。(四文乃四小全钱)
天竺国有个老头叫卢至,虽是大富户,可他却是个吝啬鬼,妻子儿女及奴婢受尽了苦。有一天遇上佳节,他偷偷拿了四文钱出去买酒食,到荒坟中吃喝。因为卢至平时从不喝酒,今天一喝就大醉,高声唱道:“我今庆佳节,畅饮大欢乐,超过北天王,又胜天帝释。”帝释听到了,笑道:“这个人吃喝,只不过四文钱,就说他的快乐超过我了,我应当想个办法恼他一恼,让他头脑放清醒些。”于是就变化成卢至,到他的家说:“我以前薄待了你们,只因为有吝啬鬼随身。庆幸今天出游,脱离了这个鬼。所以现在回来宣布,你们从今以后可以随意拿取家中财物。”说完就把家中库藏全部打开,赐给家人。又告诉他们说:“这个吝啬鬼的样子很象我,过了一会儿就会来,你们应当把他赶出去。如果放他进来、我又会变得象原来一样吝啬。”家人们满口答应。过了不久卢至酒醒回家,就被守门人驱赶。急忙喊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也各各拿着棍子来赶他。卢至非常害怕,哀诉亲友,亲友把他送回来。妻子儿女们都说:“他是吝啬鬼,你们怎么能相信他!”亲友看见家中的卢至,神态自在,也出来骂道:“你确实是吝啬鬼!”卢至有口难辩,就借一匹绢,去献给国王,想要诉冤。看门人不准进去,卢至就大喊:“我要进贡!我要进贡!”国玉呼他进去,卢至想要献绢,两腋忽然夹紧,使尽平生力气,才伸出手来。帝释马上把绢变成一束草,卢至非常惭愧。国王笑道:“我不要你的绢,有冤可快讲来。”卢至含泪哭诉。国王命令家中卢至及妻子儿女同来对质,看见两个卢至至的声音相貌,完全相同。叫两个卢至脱下衣服验痣,不能分辨。又叫两个卢至写出生平最隐秘的事情,字迹与内容没有分别。国王叹道:“凡夫肉眼,这样容易迷惑,吾应当去问释迦牟尼佛。”于是带着两个卢一同走到祇洹。佛就喊变化的卢至,帝释于是忽然现出天帝原形。国王见是帝释,投身就拜。因此就要把真卢至打发回去。卢至说:“我即回家,财物已散。”帝释说:“你肯布施,库藏就会完好无缺。”卢至怒道:“我只信佛,不胜帝释!”佛说:“你只管放心回去,帝释的话没有错误。”卢至回去,看见库藏毫无所损,喜出望外。因此他慢慢就实行布施,没有以前那种吝啬的样子了。
补充:这个故事出自《卢至长者因缘经》,《法苑珠林》卷七十七有详细记载。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个卢至长者,家有巨财而吝啬,穿破衣,吃糠菜,常被别人讥笑。遇一佳节,城中人都张灯结彩,饮食歌舞,卢至回家,打开宝库,取出五钱。心想如果在家吃,就有母妻眷属,分不了。因此就周两钱买麦粉,两钱买酒,一钱买葱,再在家中取盐一把,出城外到一树下准备吃。因见鸟兽多,恐怕会来抓取,就躲到野坟中间,等到猪狗都逃走了,他就在酒中和上盐、麦而饮。一时大醉。以后就出现上面故事中那一幕。若见详情,请读原作。
悯人之孤 :
(发明)痛哉!天下有茕茕无靠,如孤儿弱息者乎?往昔父母无恙时,亦曾恩勤顾复,爱若掌珠。亦曾捧负提携,恐莫不寿。谁道中道丧阻,骨肉捐弃。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于无如何者也!嗟乎!人惟己及人之念,最为平恕耳。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吾之感恩为何如者?或有凶暴恶人,凌虐而耻辱之,吾之饮恨又何如者?故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少失父母,固为孤矣。推而论之,外无叔伯,内鲜兄弟,皆孤也;门衰祚(zuo)簿,晚有儿媳,旨孤也;又或宦游服贾,寄迹他乡,亦孤也;甚至道高毁来,德修谤兴,亦孤也。孤之途既广,恼之端亦多,举帝君一则可充其类。怜悯和同情那些孤苦零丁的人
(发明)痛苦啊!天下那些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人。过去父母健在时,也曾得到他们的恩宠,细心照顾,反复顾视①,爱如掌上明珠。也曾抱着、背着、牵着,搀扶、带领,唯恐儿子不长寿。谁会料想中途丧亲,骨肉分离!这是九泉之下最为痛苦遗恨的人啊!唉,人只有有推己及人的念头,才会正直忠恕②。假使我的子女孤苦零丁,忽然有仁人君子扶持关心他们,吾的感恩之情会怎么样?反之若有凶暴恶人欺侮、虐待、羞辱他们,我的痛恨之情又会怎么样?因此说:不忍之心,人皆有之。通晓之其中的道理,就是仁。少失父母,应该是孤儿了;推而论之,外无叔伯,内少兄弟,都是孤;家道衰落,福报浅薄,年老还没有儿子③,都是孤;一人在外做官,从事商人的职业,寄身他乡,也是孤。甚至道高得毁,修德受谤,也是孤。孤的内容既然很广,怜悯的地方也就很多。举帝君例子一个,可以说明其中的一些内容。
注释:①顾复,《诗》小雅?蓼莪(liao e):“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笺》注:“顾,旋视也;复,反覆也。”意思是父母育子,反复顾视。后因就以“顾复”喻父母养育之恩。
②忠恕,《论语》里仁:“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之辞也。”“忠”要求积极为人,如“为人谋而下忠乎?”(《论语》学而)“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论语》雍也)。“恕”要求推己及人,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忠恕是孔子思想的基石,是实践“仁”的方法。
③晋武帝时李密作《陈情事表》说:“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意思是“我小时候多病,九岁不能行走,孤苦零丁,一直到成年,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家衰福薄,很大了还没有儿子。”武帝看完《陈情报》后,给他奴婢二人,并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 下附征事(一则)。 慰友重泉
帝君曰:师氏韦仲将,与予为同事,相知且久。死后无子,唯女五人,茕无依怙。予为备礼而嫁三人,其二幼者,寄膳于司谏高之量家,后纳为然明楙阳之妇。
照管孤女,慰友九泉
帝君说:师氏韦仲将,与我是同事,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好朋友。他死后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五人,孤苦无依,我就帮助三个大女备礼出嫁,另两个小的,寄养在司谏高之量家,长大后嫁给然明、楙阳为妻。
(注)孤儿失所,犹可言也;孤女失所,尤当悯也。韦氏何幸,而获此良友!然明、楙阳,帝君二子也,后生西晋,为谢东山之子,唐相张九龄、宋相张齐贤、司马光,皆其后身也。
孤儿失家,还可以说;孤女失家,更应该怜悯。韦氏太幸运了,获得了这样的好朋友!然明与楙阳是帝君的两个儿子,后生于西晋,作谢东山的儿子,唐相张九龄①、宋相张齐贤、司马光②都是他们的后身。
注释:①张九龄(678一740),唐玄宗时大臣,诗人。韶州曲江(广东)人。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与应举者,常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第,时称平允。开元21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张不循资格用人,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怠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开元24年为李林甫所谮(zen,说坏话诬陷别人)罢相。
②司马光(1019一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陕西夏县(今山西)人。宝元进士。他立志垢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政见与王安石相左。哲宗继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为相八个月病逝。
容人之过
(发明)孔子曰:攻莫恶,无攻人之恶。又曰:躬自厚,而簿责于人。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自求其过耳!则时时反己,无暇责人矣。人有有心之过,有无心之过。无心之过易恕,有心之过难容。然学者有志容人,偏要从彼有心处容起。有心者尚容,况无心乎!事到必无可容处,而强欲容之,诚难事也。然而不可不强也。强之法奈何?一曰谅彼无知。天下大抵庸人多耳,奈何欲以圣贤责之,是不智,原在吾也。二曰怜彼寿短。人在世间,无异白驹过隙,过一日则少一日,如囚趋市,步步近死,奈何于此种人而不生怜悯。三曰是吾药石。过之所在,自己不知,今见不贤方能内省,是吾师也,敢与较量!常作是想,则能容矣。是故未容之先,心常躁;既容之后,气自平。心躁则荆棘满前,即虫蚁亦足碍路;气平,则城府不设,虽吴越皆可同舟。又不能容人,则必与之相角,求其无过,而彼过愈多。苟能容人,则将使之自惭,不求无过,而彼过自少。故曰: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
(发明)孔子说:抨击那些过错,不要去指责某人的过错。又说:责备自己很重,责备别人很轻。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想要人自己寻找自己的过错罢了。自己寻找自己的过错,就会时时反省自己,没有时间去指责别人了。人有有心的过错,有无心的过错。无心之过容易宽恕原谅,有心之过就难以容纳得下了。但是有志于道德修养的人,偏偏要从那些有心地方下手去容纳别人的过错。有心的过错尚且能容忍,何况无心的过错!事情发展到无可容忍的地方,却强迫自己忍耐,确实是件难事。但是不可不强迫,强迫的办法是什么呢?一是原谅对方无知。天下大抵平凡人多,怎么能用圣贤的标准去责备对方,这是自己不明智,原因在自己。二是怜悯别人寿短。人在世间,好象白驹过隙,过一天就少一天,正如囚犯押往刑场,步步近死,怎么能不对这种人生冷悯!三看作为良药。过错怎么发生,自己难于发现,今见不贤,才能反省自己,不贤的人正是我的老师,我怎么还能与老师较量呢?常常心存以上想法,就能容忍别人的一切过错了。因此,不能容忍之前,心情常常急躁;已经忍耐下来后,怒气自能平息。心躁,则前途荆棘满地,虫蚁也足以挡路;气平,则胸无城府,即使是吴越互相为敌,也可同舟共济。如果不能容忍别人,就一定会与对方相斗,要求别人没有过错,但对方的过错反而更多。如果能够容忍别人,就会使自己惭愧反省,不求对方没有过错,而对方的过错也自然少了。因此说: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
注释:①白驹过隙:驹,少壮的马;过,越过;隙,缝隙。《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郤(隙)。”意思是象少壮的马在细细的缝隙前飞快地跑过,后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②城府,比喻心机深隐难测。《文选》晋?干令升(宝)?晋纪总论:“(司马懿)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宋史》三四一傅尧俞传:“尧俞厚重寡言,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后称人胸怀坦白为胸无城府,反之则称深于城府。
下附征事(一则) 举不避仇
帝君曰:先人之死(为周厉王所窜),盖出于南风成之谮,朝士悉知。终天之恨,予未之忘。后风成死,其子温叔,才而且贤。韦师氏,尝谓予曰:“风成之子,好学无厌,语言可法,当今贵游子弟中未有。天道难知,不意风成有子如此!”于时虽有不共戴天之隙,而闻其善行,心常慕悦。予既升大夫,保氏阙人,遂荐而举之,卒善其职。
不计前仇,荐举善良
帝君说:先父之所以死(被周厉王放逐),是因为南风成毁谤中伤,满朝都知道这件事。杀父的痛恨,我从来没有忘记。以后风成死了,他的儿子温叔,很有才能并且贤良。韦师氏曾对我说:“风成的儿子,勤奋学习,从不满足,讲话符合礼法,当今贵族于弟中没有他这样杰出的人。天命难测,竟没有意料到风成会有这样一个好儿子!”我与风成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听到他的儿子的善行,心里非常爱慕高兴。我升为大夫,保氏职位缺人,就推荐温叔任这个职务,并且自始至终帮助他做好这个职务。
(注)鲧虽殛死,禹则嗣兴。管蔡为戳,周公右王。帝君不以父故,而使国家失良佐,贤士屈下僚,可谓善用其孝矣。
(注)鲧(gun)虽然没有治好洪水,被放逐而死,他的儿子禹却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杀了弟弟管叔和蔡叔,周公披肝沥胆辅佐成王。帝君不因为父亲被害的原故,就使国家失去良臣,贤人屈居下辈,这才是真正的孝啊!
余读《礼记》,则有曰:“父之仇,不与共戴天”。继读内典,则有曰:“一切怨仇皆不得报。”两说似乎相反,而实各有至理也。吾儒据现在论,若不报父仇,则忘亲矣,此不共之心,所以为孝也。佛知过去未来事,见宿世父母其数无量,与父母为仇者,其数无量,即父母中自相为仇者,其数亦无量。不与共戴天,安能一一相报?又况今日多一仇杀,徒累父母增--怨对。所以觑破幻缘,隐忍不报,亦所以为孝也。且如武王伐纣,太公负戟从征,伯夷叩马强谏,两人岂不水火。然孟子曰: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未尝轻置优劣。儒释异同之际,处处作如是观,
则愈读佛书,而田理愈精矣。帝君欲人广行三教,正以此也。
我读《礼记》,里面有“父亲的仇人,不能与世共存”的话。再读佛典则有“一切怨仇都不能报”的话。两种说法似乎相反,而实际上各有高深的道理。儒家以眼前来说,如果不思报父仇,那么就忘记了自己的亲人,这种“不共戴天”的心,正是孝心的流露。佛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看见前世的父母其数无量,与父母为仇的人其数无量,就是父母与父母互相为仇人的也其数无量。这么多人不共戴天,关系又这么复杂,怎么能够一一相报?况且今天多一仇杀,白白地连累父母又多增一个怨家。所以看破幻缘假相,暗忍不报,也是真正的孝心。例如武王伐纣,太公带兵征战,伯夷则拦马强谏,两个人有如水火。但孟子说:二者是天下的大老?未曾轻率地划分优劣。如果把儒佛异同的地方,融会贯通,那么越读佛书,则儒理越精了。帝君想要人们广泛推行三教,道理就在这里。
补充:中国号称礼义之邦,中华民族是强调忍让的民族,中国文化的精神是非暴力主义精神。孟子强调用非暴力精神统一天下,仁义遍布天下。他说:“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免凭周武王这样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流血那么多,连作战的杵都能飘起来了呢?”(《孟子》尽心章句下)因此,对于那位拦马强谏的伯夷就极其赞美,说:“伯夷,眼睛不去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会听不好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昏乱,就退居田野。在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乱民的地方,他都不忍心去居住。他认为同无知的乡下人相处,好象穿戴着礼服礼帽坐在烂泥或炭灰之上。商纣王时候,他住在北海边上,等待天下清平。所以听到伯夷的名字的人,贪得无厌的心就会廉洁起来,懦弱无能的人也会树立志向。”故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之中清高的人”(《孟子》万章章句下)。
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尔雅作穹苍) (发明)上文未尝虐民五句,皆帝君所行之阴骘也,不胜枚举,故以广行二字概之。阴骘,洪范蔡注训默定,而于此句不切台,似当作阴德解。苍穹,天也。苍言其色,穹言其高。若据日天子身衣宫殿而言,则所谓苍者,当是青琉璃色。据忉利天之形量言,则所谓穹者,实去地八万四千由旬。
广行阴德,感通上天 (发明)上文未尝虐民五句,都是帝君所做的阴德,不胜枚举,就以“广行”二字来概括。阴骘,洪范蔡注释为默定,与这句话的意思不相符合,似应当作阴德解释。苍穹,指天。苍说它的色,穹说它的高。如果根据日天子身衣宫殿来说,那么“苍”应当是青琉璃色。如果根据忉利天的形状来说,那么穹地八万四千由旬(长度,古说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不等)。
下附征事(二则) 清河善政 帝君曰:予既离恶道(遇佛之后),受形于赵国,为张禹之子,名勋。长为清河令,宽明自任,人不忍欺,待吏如僚友,视民如家人。吏有失谬者,正定之;,弛慢者,勉励之;卤莽者,教诲之;诡诈者,诘难之;争财贿者,以义平之;急礼法者,以情谕之;为贼者,使偿其资;伤人者,使庭拜其敌;初情可怜者,犹宥之;本心可恕者,犹出之。必词穷心尽,而后付之于法。若夫失出之罚,容恶之谤,予所不辞。为政五年,而雨旸陨以时,蝗疫不作,小民之祷颂兴焉。
清河为令,大施善政 帝君说:我已离开恶道(遇佛之后),投胎到赵国,做张禹的儿子,名叫勋。长大后做了清河令,仁爱明智,尽职尽责,从不忍心欺压百姓,待下属如朋友,祝人民为家人。属下吏民有失误的,就校正审定;松弛、懈怠的,就劝勉、鼓励;粗野莽撞的,就教育诱导;狡猾虚伪的,就责问、究办;争财物的,就讲公理来平息;争礼法的,就用情分晓谕;做贼的,命他偿还失主;打伤人的,叫他去上门赔礼道歉。初次才犯,情有可怜的,就宽容、饶恕他;他的本意中有可宽恕的,就开脱他。一定要词穷心尽、反复教诲之后,才绳之以法。如果超出实情加重惩罚,或者放纵恶人犯罪,那是我不接受的。为政五年,风调雨顺,蝗灾疾疫没有发生,人们祈祷歌颂的辞章唱起来了。
(按)汉世良吏多矣,有如帝君之视民如伤,慈祥恻怛者乎?乃考之史鉴,但见曲诋张禹,而后人之善政无闻。然而史鉴,果可尽信乎哉?
(按)汉朝好官很多,有象帝君那样把人民的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慈祥悲怜的人吗?考证史书记载,只看见弯曲事实,毁谤诬蔑张禹的话,就使他的后人的善政没有流传下来了,难道那些历史记载真的全部可相信吗?
补充:《前汉书》卷八十一有张禹传。张禹(公元前?--前5年)汉河内轵(zhi)人,字子文。从施仇受易,从王阳、庸生受《论语》,明习经学,应试为博士。元帝时授太子《论语》,迁光禄大夫。成帝时为相,封安昌侯。史载他后期广置产业,买田多至四目顷。时外戚王氏专权,禹以帝师之尊,唯诺逢迎。这些表面现象并不能说明张禹本性奢侈,没有骨气。事实上史实也记载了张禹是一位精通儒学的仁者,非常受到皇带的信任。仅根据那点表面现象来给张禹下定论是不对的,而以此使其后人善政不闻,就更加荒谬了。
雪山大仙 帝君日:予在幽王朝既以谏诤获罪(时王以帝君谏诤,赐药酒而殁mo),魂无所归,哭于宫闱三日。王以为妖,命庭氏望声射之。余乃长辞王国,一意西方。历岷峨,背井络,登飞越岭。遥望西极一山,高广百里,积雪凝寒,非尘境也(山在天空界,近梵衍那国,奘法师曾到)。山神白辉曰:“此名雪山,昔多宝如来,修行于此,八年得道(释迦如来,曾在此山,六年修道。若多宝如来,则是贤劫以前之古佛,山神何由而知。盖佛之名号,随处不同。经言,一名号有无数佛,一佛有无数名号。然则多宝如来,应该就是释迎如来。)盍留焉?”予从之,未几,上帝有旨,以予为雪山大仙。
谏劝获罪,死后为仙 帝君说:我在周幽王时,因为谏劝君王获罪(当是幽王因为帝君谏诤,就赐以毒酒而身亡)而死,魂无去所,在宫里哭了三天,幽王认为是妖怪,命庭氏望哭声射箭。我就永远告别了王宫,一意飞往西方。经过岷山、蛾眉山,离开如网的村落,登高而飞,越过山岭。遥望西方尽处有一座山,方圆百多里,积雪凝寒,不是尘俗境界(山在天竺国,靠近梵衍那国,唐朝玄奘法师取经经过这里)。山神白辉说:“这里叫雪山,从前多宝如来在这里修行,八年得道(释迦如来,曾在此山,六年修道。如果说多宝如来,那是贤劫以前的古佛,山神怎么能够知道。大凡佛的名号,随处不同。经上说,一个名号有无数佛,一尊佛有无数名号。故这里说的多宝如来,应该就是释迦如来。)何不留下来呢?”我听从了他的话。没有多久,上帝有旨,任命我做雪山大仙。
(按)帝君掌桂籍,列仙班,皆上格苍穹之实,此特其一耳。凡经上帝所用者,皆听命于天者也。天既可以富之,则亦可以贱之。独修行出世人,或往生净佛国土,或暂生色界禅天,则唯自去自来,不由上帝之命。
(按)帝君掌桂籍(科学考试登第人员的名籍),列仙班,都是感通上天的事实,这就是其中之一。凡是经上帝任用的,都听命于上帝。上帝既可以提升你,也可以惩罚你。只有修出世法的人,或往生佛国净土的人,或上升色界禅天暂住的人,就来去自由,不由上帝主宰。
补充:这里说上帝可以主宰人的祸福,则有似于基督教了。从某一段时空来说,基督教的理论是对。上帝主宰人的祸福,正切皇帝主宰人祸福一样。但是,如果为善,上帝决不能降祸;如果为恶,上帝决不能降福,故命运仍由自己主宰,由因果决定。上帝是法官,你没有罪,决不会抓你,抓错了,则上带违背因果,他自己也要受到因果规律的制约。但事实上上帝不是尘俗法官,他是纯善的化身,是不完做错的。上帝的权力和福报也都是他前世无量劫修来的,因福报太大,故享受时间也很长。福报享尽,仍旧轮回。佛教修出世法,是了悟色空之理,故不轮回,后文另有论述。
人能如我存心 (发明)先要看明“存心”二字,然后讲到“人能如我”,又须先识心是何物?然后再讲存与不存。如教人取宝,务要先知宝所。人心道心之辨,吾儒千古以来,圣圣相传之真命脉也。道之大原出于天,不过依稀仿佛语,并非孔颜道脉之宗。而世儒有意谤佛,凭空造出释氏本心,吾儒本天之说。戕(qiang)贼自己心学渊源,独让镇家之宝于释氏,大可扼腕。乃无识小子,竟有从而和之者矣。安得有大圣贤,起而正其谬哉!圣贤学问,不过要人求放心。但心既放矣,谁复求之?一放一求,似有两心,若有两心,何云求放?此处当研之又研,不可草草。吾儒论心,到虚灵不昧,具众理,应万事之说,精醇极矣!但此意,本出之华严、楞严诸解。孔孟以后,周程以前,儒家从无此语。朱子发之,不可谓非有功于儒矣!晦庵十八岁,从刘屏山游。屏山意其必留心举业,搜其箧中,唯大慧禅师语录一帙(zhi)(见尚直编及金汤编)。每同吕东莱、张南轩渴诸方禅老,与道谦弹师最善,屡有警发(谦师逝后,晦庵有祭文,载宏教集)。故学庸集注中,所论心性,略有于禅者。晚年居小竹轩中,常诵佛经,有斋居诵经诗。谓晦庵为全然未知内典,过矣!(鲁公与孔子言而善,孔子称之。公曰:“此非吾之言也,吾闻之于师也。”孔子曰:“君行道矣,直心即是道。”然则爱晦庵者,正不必为晦庵讳也。)
人能象我这样存心 (发明)先要看清楚这“存心”两字的意思,然后讲到“人能如我”,又必须先知道心是什么东西?然后再讲存与不存。例如教人取宝,务必先要知道存宝的地方。人心、道心的分辨,是儒家思想圣圣相传的真命脉。道的大源出于天,这不过是蒙胧含糊的话,并非孔子颜子道脉的宗旨。但世上儒人有意谤佛,凭空造出“释氏本心”、“儒家本天”的说法。践踏自己的心学渊源,把镇家之宝让给释氏。圣贤的学问,不过是要人求得“放心”二字。但心既放了,谁又求它呢?一放一求,似有两心。若无两心,为什么又说“求”与“放”呢?这个地方应该反复研究,不可草率带过。儒家论心,到“心性永不埋没,具备一切理,应接一切事”①的说法时,真是精确极了。但是这个意思本来出自《华严经》②、《楞严经》③的注解。孔孟以后,周程④以前,儒家从来没这样的话。朱熹发掘出来,不能说无功于发展儒家思想。朱熹十八岁时,跟从刘屏山游学。屏山认为他一定是个热心科举的人,但打开他的书箱,里面只有大慧禅师⑤语录一套。常同吕东莱⑥、张南轩⑦拜见各方禅者,与道谦禅师⑧关系最好,常有警醒启发(谦师去世后,朱熹有祭文,载宏教集)。因此学庸集注中,所论心性,大致近似于禅意。晚年住小竹轩中,常诵佛经,有《斋居诵经诗》。说朱熹全不知道佛典,那就错了。(鲁公与孔子说得很投机,孔于称赞他讲的道理。鲁公说:“这不是我能讲的话,是我从老师那里听来的。”孔子说:“您已入道了,直心就是道场。”因此尊敬朱子的人,就不应该替朱子隐晦)。
注释:①朱子《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在明明德”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质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以复其初也。”
②华严宗提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触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穷,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万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③《楞严经》说:心能转物,即是如来,心被物转,即是凡夫。
④周程:即周敦颐(yi)、程灏(hao)、程颐,是著名的理学家。汉儒治经,侧重训诂制度。宋儒则附会经义而说天人性命之理,故叫理学,也叫道学。自周敦颐、二程至朱熹最后完成了以儒家为主,兼容佛道思想的理学体系。
‘ ⑤大慧禅师(1089一 l163)宋杭州径山佛日禅师,名宗杲(gao),法嗣佛于果圆悟禅师,高宗绍兴十七年诏使住径山,以二十一年事窜梅州(反秦桧而放逐),二十八年诏使再住径山,孝宗隆兴元年八月十日,寂于径山明月堂,寿七十五,赐谥普觉,塔曰宝光。孝宗居藩邸师事之,及继位赐号大慧禅师。有语卷三十卷,敕入大藏,见《五灯会元》九十九。圆悟尝著《碧岩集》,大慧烧之。《碧岩种电钞》一曰:“此书已成,学者走知解者多矣,大慧为救此弊一炬炳之,所谓云门一棒打杀之高怀也。”
⑥吕东莱(l137一l181),宋金华人,字伯恭,吕宋御史中丞、迁吏部侍郎)孙,人称东莱先生。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其学以关、洛为宗。初与朱熹同编近思录,后以争论毛诗不合,遂互相排斥。一生著述很多。宋史有传。
⑦张南轩(l133一l180),宋绵竹人,迁于衡阳。张浚(宋徽宗进士)予。名栻(shi),字敬夫,号南轩。青年时从父参赞军务,后官至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曾从胡宏学,与朱熹、吕祖谦为讲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宣扬“礼者天之理”、“明理居敬”等理学观点。宋史有传。
⑧道谦掸师,南宋建宁人。开始依止佛果禅师,不能入道门,妙喜住径山,谦为侍,命他去长沙送信给张紫岩。谦说:“参禅二十年,还没有入门处,又有这次长途旅行,一生不是荒废了吗?”就想推辞不去。同修宗元叱责他说;“你不能这样做,难道在路上就不能参禅吗?你去,我与你同走一天。”路上谦哭道:“一生参禅,无得力处,现在这样奔波,怎么能够相应?”元说:“你只管把在各处参的、悟的、微妙法喜、一切说得的道理都不要理会,路上我可替的尽替你,只有五事替不得,必须你自己承当。”谦说:“哪五事?”元说:“穿衣、吃饭、拉屎、放尿,驮个死尸路上行。”谦于言下大悟,不禁手舞足蹈。元于是回去了,谦在后半年回。妙喜在山外亭一见就说:“建州子这回自别也!”参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第十五。
论心 心不在内
愚人皆以心为在内者,只因误认五藏六腑之心,即是虚灵之体耳。不知一是有形之心,随躯壳为生死者,一是无形之心,不随躯壳为生命者。有形之心在内,无形之心不在内。若云同是一物,则尧舜与桀纣之心,天地悬隔者也,何以同犯心痛之病,一般诊候,一般疗治乎?然则服药之心,与善恶之心,判然两物矣。
愚人都认为心在体内,是误认五脏六腑之心,就是人的本心。不知体内的心是有形状的心,随躯壳的生死而生死。人的本心是没有形状大小的心,不随躯壳的生死而生死。有形的心在体内,无形的心不在体内。如果说同是一物,那尧舜与桀纣的心,善恶相隔天远,为什么同犯心痛病,都是一样诊候,一样治疗?因此服药的心与善恶的心,就完全不同了。心不在外
或疑有形者既不是心,必以能知能见者为心。然所知所见之物,尽在于外,足征能知能见之物,亦在于外矣!尝试瞩目返观,但能对面而见其形,不能从眉根眼底面皮之内,以自见其形。譬如身在室外,故能但见室外之墙壁窗牖,不能从窗牖中隐隐窥见内面耳。曰:不然!知苦知痛者,亦汝心也。他人吃黄连,汝不道苦;蚊虫嘬(cuo)汝肤,汝便呼痛。安得谓心在外也。
有形的不是心,那么能知能见的一定是心了。所知所见的,都在外面,足可证明能知能见的心,也在外面了!闭上眼睛想一想,只能在对面见其形状,不能从眉根眼底面皮里面自见其形。例如身在室外,故能看见室外的墙壁窗户,不能从窗户中看见里面。果然是这样吗,回答是否定的。知苦知痛,也是你的心。别人吃黄连,你不说苦;蚊虫叮咬你的皮肤,你就喊痛。怎么能说心在外面呢?
心不在中间
或疑既不在内,复不在外,定是或出或入,在中间矣。曰:不然。若有出入,即非中间,定一中间,应无出入。且汝以何者为中乎?若在皮内,依然是内;若在皮外,依然是外。更求其中,不过腠(cou)理间垢腻耳,岂汝心乎?
心既不在内,又不在外,一定是或出或入,在中间了。回答说:不对!如果有出入,就不会在中间,一定在中间,应没有出入。况且你凭什么标准为中间呢?如果在皮内,依然在内;如果在皮外,依然是外。再找中间,那不过是皮肤纹理与皮下肌肉之间的污垢罢了,难道是你的心吗?
心非有在有不在
或谓心不在焉,则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若视之而见,听之而闻,食之而知味,此即心所在矣。然则心固有在有不在乎?曰:此六识也,非心也。且如美女在前,便生爱染,此因眼色相对而成识也。说着酸梅,口涎自生,此因舌味相感而成识也。登高视下,两股战慄,此因身触相迫而成识也。认为虚灵不昧之体,则毫厘千里矣。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其谓此欤!
有人说心有时不存在,这时就会看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如果看之能见,听之能闻,食之能知味,这就是心在的时候了。心真的有时在有时不在吗?回答说:这是六识,不是心。例如看见美女在前面,就生爱慕,这是眼色相对而成识。说着酸梅。口水自生,这是舌味相感而成识。登高下视,两腿发抖,这是身触相迫而成识。如果认为这就是人的本心,则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就是点醒这些糊涂的想法啊!
补充:这里所说的本心,即虚灵不际之体,在佛教叫做第八意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即现代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只到第六意识上,即眼、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此外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第八识是宇宙的本体,具足一切最高智慧,也是无量劫以来无明愚痴的发源地。第八意识的开发就是去掉小我,走入大我,趋向无我,归宿于天人自一的空的境界。凡夫因为被现象迷惑,第八识就落下了自私的种子,于是生起第七识“我执”,执着个体便是自己,世界上有了“我”,就以“我”为中心,生起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把个人从宇宙整体中分离出来,因此就有了爱憎之感,由前五识作出具体反应。故眼对美色则生爱。因为眼见色,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有触,所以,为满足爱憎,就生贪嗔痴,造杀盗淫妄等罪。所造恶业种子,通过信息传递,都存入第八意识,正如电脑一样一毫不差地加以贮藏,在机缘成熟时便生恶果,反之,若贮存的是善的信息,便生善果。故人的一生好象是演戏,导演正是第八识。转识成智的关键是觉悟人生是梦,去掉小我的妄心,找回大我的真心。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不造恶,第六识不分别,第七识不执我,第八识不落种子。身无杀盗淫,口无妄女,心无恶念,身口意都清净,即入甚深禅定而大彻大悟。故第八识的开发就是佛性开发。认识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了“无量劫来生死本”是妄心,但凡夫竟“唤作本来人”,故不识常住真心,则随妄心造业而轮回。
心含太虚
《楞严经》佛告阿难:十方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于太虚里。佛与阿难七处征心,七问七答,尽破其妄,而后渐显妙明真心,令其廓然大悟,可谓深切著明矣!
《楞严经》中佛告阿难:十方虚空,存到你的心中,就如一片云飘在太空里。佛与阿难七处论心,七问七答,尽破妄心,然后渐渐显露妙明真心,使阿难恍然大悟,这一段真是深刻指明了心在何处的问题。
(按)“心”字既已含糊,则“存”字亦欠确切。如必欲言之,将错就错。且以“未尝虐民”及“救人之难”等,为帝君之存心。仰而法之,可也。
(按)“心”字既已含糊,那么“存”字就欠确切。如果一定要说出它,将错就错。姑且以“未曾虐待人民”及“救人之难”等,作为帝君的“存心”。敬仰并效法,就可以了。
天必赐汝以福 (发明)上句如我存心是因,此句赐汝以福是果。“必”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毫发无爽。非如穷措大所谓,上古天心可问,叔世天心不可问之说也。天字,有就形体言者,有就主宰言者。就主宰言,则所谓天者,即皇皇上帝也。后儒讳言上帝,辄以理字代之,其言未始不是。然世人说著上帝,犹有畏惧之心,若止说一理字,谁人畏之?且如密室之中,有一美女在焉,入其室者,淫心勃发,忽有人曰:“室中已供玉皇圣像,彼女正在烧香。”此时虽极恶之人,亦惕然知惧,未必遂敢于玉皇像前肆行无忌也。若但告之曰:“汝之所为,大非理之所宜,逆理,则得罪于名教,不可以为君子。”试问此人,当奋然勃然之时,果能闻之而顿息否?故知天字就主宰言,足以劝化学者,有功于儒教。若但就理言,徒开天下无忌惮之门,不可以为训也。(人人知畏惧,便是治天下之机;人人无忌惮,便是乱天下之机。)况世间万事万物,何处不可说理?天固即是理,性亦即是理,天命之谓性,意是理命之谓理,思之,不觉失笑。象山先生六岁时,忽问天地何所穷际?思之至于终夜不寐,今白发老人,日在天之下,竟不知头上所戴为何天,则亦蠢然一血气之伦而已。伊川先生访邵康节,指面前食桌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处?”康节极与论天地万物之理,及六合之外。伊川惊叹曰:“生平唯周茂叔论至此!”(见圣学宗传)嗟乎!谁谓古之大儒,必不究心天上天下之事乎?朝菌虽不知晦朔,蟪蛄(huigu)虽不知春秋,而晦朔与春秋,究何尝废哉?然三界内,实有二十八天,何得不自附于濂溪康节之末?觅伊川其人者,而与之语哉!
(发明)上句“如我存心”是因,这句“赐汝以福”是果。“必”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会有丝毫的差离。不象穷措大(旧讥称贫穷的读书人)所说,上古天心可以问,衰世天心不可问。“天”字,有就形体来说的,有就主宰来说的。就主宰来说,那么所说的天,就是伟大的上帝。后儒避忌说上帝,就以“理”宇代替。这样讲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世人说着上帝,就有畏惧的心。如果只说一“理”字,谁会畏惧?例如密室里面,有一个美女在那里,走进房子的人,就淫心大发。忽然有人说:“屋中已供玉皇大帝的圣像,这个女人正在烧香。”这个时候即使极恶的人,也会警惕、害怕,不敢就在玉帝像前,肆无忌惮(非常放肆,没有顾忌)。如果只告诉他说:“你的做法不是理能容许的,背理就得罪于名教(圣人礼教),不能做君子。”试问,这个人正当淫心旺盛大发的时候,果然能够听进这种大道理顿息淫心吗?因此,“天”字就主宰而盲,足可以劝化求学的人,有功于儒教。如果只就理而言,就开了天下无所顾忌的大门,不能作为教训之词。(人人知畏惧,就是天下大治的关键;人人无顾忌,就是天下大乱的关键)何况世上万事万物,哪里不可说理?天固然是理,性也是理。“天命叫做性”即是“理命叫做理”,这样解释,不觉失笑。陆九渊①六岁的时候,忽问天地有否边际?整夜不睡地想这个问题。现在的白发老人,每天都在天的下面,竟然不知头上所顶的是什么天,就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程颐②访邵康节③,指着面前吃饭的桌子说:“这个桌子安放在地上,不知天地安放在什么地方?”邵康节就与他说尽天地万物之理及六台(天地四方)以外的情形。程颐惊叹说:“我平生只知道周敦颐④能说到这里!”(见圣学宗传)唉!谁说古代的大儒,不会尽心研究天上天下的事情呢?早晨的菌于虽然不知道有晦朔(月底最后一天叫晦,月初第一天叫朔,这句话出自《庄子》),蟪蛄(一种蝉,比较小,青紫色)虽然不知道有春秋,但是晦朔与春秋还是一样地存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内,客观地存在二十八天,为什么不附在周敦颐,邵康节著作的后面,使那些追随程颐的人,能够知道呢?
注释:①陆九渊(1139-1193),宋抚州金溪人,字子静,乾道八年进士,任敕令所删定官。官至知荆门军。后还乡居贵溪象山讲学,求学的人称象山先生。曾与朱熹会讲鹅湖,论多不合。朱重道同学,陆重尊德性;朱好注经,陆谓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朱主张“理在气先”,陆认为“心即是理”,只须切己自反,理即自然而明。因此理学分朱陆二家。《宋史》四三四有传。
⑦程颐(1O33-1107),宋洛阳人,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哲宋初,耀崇政殿说书,后出为西京国子勾监事。绍兴中,以党论放归,四年送涪州,移峡州,旋遇敕归。少与兄灏俱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创立者。《宋史》有传。
⑧邵康节(1011-1077)宋共城人,字尧夫,谥康节。好易理,其学得之于李之才,之才又得之于穆修。以太极为宇宙本体,有象数之学。居洛近三十年,自号安乐先生。与二程同时,程叹其有内圣外王之学。他认为人类社会已盛极而衰,从中国古代有关三皇五帝的史实和历史现象出发,提出了“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宋史》有传。康节先生的历史退化论,某些方面与我意甚合,我在下文有详细的补充。见“人说”一节。
⑧周敦颐(1O17-1073),宋道州人,字茂叔。居庐山,筑室濂溪书堂。濂溪是他的出生地。著《太极图说》及《通书》四十篇。采用道家学说,以太极为理,阴阳五行为气,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二程都是他的弟子。谥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宋史》有传。
天名 欲界六天
自大地水轮之下,至他化自在天,皆名欲界,以其犹有情欲也。自下至上,共有六天。一四王天(四大天王,分领四大部洲,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宫殿齐于日B月),二忉天(梵语忉利,此言三十三。中间为帝释所居,八方各有四大臣辅,合成其数,故名。非自下至上之三十三也。去地八万四千由旬),三夜摩天(此天以上,为仙家所不知,故道书无此名色),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六天每过一劫,皆有火灾坏之。其间寿命长短及宫殿城邑、身衣轻重等,详载藏经,兹不繁举。
从大地水轮以下,到他化自在天,都叫做欲界,因为这里的众生还有情欲。自下至上,共有六天。一是四王天(四大天王,分统四大部洲,离地四万二千由旬,宫殿齐于日月),二是忉(dao)利天(梵语忉利,我们叫做三十三。中间为帝释所居,八方各有四大辅臣,合成三十三,故名三十三。不是自下至上的三十三。离地八万四千由旬),三夜摩天(这天以上是仙家所不知道的,故道书上没有这些名号),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每过一劫,都有火灾坏之。这中间的寿命长短、宫殿城邑的情形、身衣轻重等都载佛书,不再详述。
(按)帝君所谓天必赐汝以福者,谁赐之?即忉利天王赐之。儒家称为皇皇上帝,道家或称玉帝,或称玉皇大天尊,佛家或称三十三天王,或称帝释,或称释提桓因,其实一上帝也,威权统摄四大天王。
(按)帝君所说“上天一定会赐福给你”,谁赐给你?就是忉利天王。儒家称做“皇皇上帝”,道家称“玉帝”或“玉皇大天尊”,佛家称三十三天王、帝释、释提桓因,都是称同一上帝,威权统辖四大天王。
色界十八天
由欲界而上,有色界焉。以其但有色身,而无男女之欲也。自下至上,共十八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此三天,名为初弹,每过一劫,亦有火灾坏之)、四少光天、五无量光天、六光音天(此三天,名为二禅,每过七劫,则有水灾坏之)、七少净天、八无量净天、九遍净天(此三天、名为三禅,每过六十四劫,则有风灾坏之)、十福生天、十一福爱天、十二广果天、十三无想天(此四天、至下色究竟天,共九天,通名四禅,为三灾所不及)、十四无烦天、十五无热天、十六善见天、十七善现天、十八色究竟天(此五天,又名五不还天)。此十八天皆修梵行及禅定福乐,但其间大小深浅不同耳。
由欲界面上,有色界天在那里。因为这上面的众生只有色身,没有男女的欲望。自下至上,共有十八天。一是梵辅天,二是梵众天,三是大梵天(这三天叫做初禅,每过一劫,也有火灾毁坏),四是少光天,五是无量光,六是光音天(这三天叫做二禅,每过七劫,就有水灾毁坏),七是少净天,八是无量净天,九是遍净天(这三天叫做三禅,每过64劫,就有风灾毁坏),十是福生天,十一是福爱天,十二是广果天,十三是无想天(这四天至下面色究竟天共九天,叫做四禅,以上三灾都达不到),十四是无烦天,十五是无热天,十六是善见天,十七是善现天,十八是色究竟天(这五天又叫做五不还天)。这十八天都修道行与禅定福乐,只不过他们中间禅定大小深浅不同罢了。
(按)色究竟天之上,有摩酸醯首罗,威权至尊,为婆婆世界之主,统摄万亿他化乐天、万亿兜率天、万亿夜摩天、万亿忉利天、万亿四王天、万亿日天子、万亿月天子,为欲界诸天所不得闻名,不得见形者也。
(按)色究竟天上,有摩醯(xi)首罗(译为“大自在”)天王,威权至尊,是婆婆世界(“婆婆”译为“堪忍”,是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三毒及各种烦恼不肯出离,简称忍土的主宰),统辖万亿他化天、万亿化乐天、万亿兜率(译为上足、妙足、喜等,对五欲境,知止足)天、万亿夜摩(译为时分,随时受乐)天,万亿忉利(三十三)天、万亿四王天、万亿日天子、万亿月天子,欲界各天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不能看见他的情形。
无色界四天
由色界而上,复有四天。一空无边天,二识无边天,三无所有天,四非想非非想天。以其但有定果色,而无业果色,故通号之为无色界。
由色界再上,又有四天。一是空无边天,二是识无边天,三是无所有天,四是非想非非想天。因为这里的众生色相都无,心识住于微妙禅定,所以叫做无色界。
(按)此三界之极顶也。非想非非想天,寿至几万四千大劫,然皆不了妙觉明心,故天福一尽,复入轮回。以佛眼观之,总为未出世之凡夫也。道家所谓三界,乃上中下界也,与此不同。
)这是三界的最高处。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还不了悟“妙觉明心”。因此天福一尽,又入轮回。以佛眼来看,总称为未出世的凡夫。道家所说的三界,是上、中、下界,与此不同。
问:天者至尊无对之名,总谓之天,可矣,安得有种种名色?
答;人亦号万物之灵,岂得总谓之人?竟天贤愚贵贱乎?经云,具五戒者生人中,修十善者生天上。然五戒十善各有浅深大小之别,故在人道者,其福不齐,在天道者,其福亦不齐也。
问:天是最高无上之意,总称为天,就行了,怎么还有种种名号?
答:人也是万物之灵,难道都称为人? 没有贤愚贵贱的分别吗?佛经说,修五戒生人中,修十善生天上。但是,五戒十善各有浅深大小的分别。因此在人道中,福报不等,在天道中,福报也不相等。
问:二十八天何天为凡,何天为圣?
答:二天唯凡夫住,五天唯圣人住,其余二十一天则凡圣同居矣。二唯凡住,一
是初禅大梵天王,二是四禅中无想天人。何以故?盖以大梵天王不知六道众生皆因自己业力轮转,但自恃高贵,谓唯我能生一切天地人物,遂起邪见。又无想天中,唯是外道修无想定,以生其中,受五百劫无心之报,自谓涅槃,受报毕矣,必起邪见,来生地狱。五唯圣住者,从广果天以上,无烦无热等五净天,唯是阿那含三果圣人所住也。自余二十一天,凡圣同居者。例此可悉。
问:二十八天什么天是凡?什么天是圣?
答:两天只有凡夫住,五天只有圣人住,其余二十一天就是凡圣同居了。两天住凡夫,一是指初禅天大梵天王,二是指四禅中无想天人。为什么呢?因为大梵天王不知道六道众生是受自己的业力而轮回不息,依靠自己的高贵,狂妄自大,说只有我能造一切天地人物,因此就生长了他的邪见。无想天中只是外道修无想定而得到的果报,受五百劫无心之报,自称涅槃,受报完毕,必起邪见,来生堕地狱。从广果天以上,无烦无热等五净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只是阿那含(译不还、不来)三果①圣人所住。其余二十一天都是凡圣同居。
注释:①佛法声闻乘有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须陀洹译为“入流”,意为初入圣人之流,斯陀含译为“一来”,修到这个果位的,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注释;阿那含位于第三,故叫三果,修到这个果位的,不再生于欲界;阿罗汉译为“无生”,修到这个果位的,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之身。
于是训于人曰 (发明)“于是”二字,若承“未尝虐民”句,则训有止恶之意,为下诸恶莫作张本,若承“救人之难”六句来,则训有劝善之意,为下众善奉行张本。帝君所以谆谆垂训者,夫固以吾辈为人也,而果无愧于人乎?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辞让之心,非人也。以是言人,人亦难矣。万物皆备,人何其尊?可帝可王,人何其贵?来无分文,去又空手,人何其贫?美味入喉,俄成粪秽,人何其贱?一一皆从胎中住过,人何其卑?啖尽水陆群生,人何其酷?外面饰以绫罗,中间满腹矢溺,人何其伪?各各私一妻室,被其驱遣而甘心,人何其奴?漫指藏身之处以为家,人何其小?日里皇皇仁义,夜来无丑不作,人何其羞?今日不保来朝,人何其脆?阎王一呼即去,人何其懦?《阿毗昙论》云人字有八义,《楼炭正法经》云阎浮提人,种类差别合有六千四百种。然则人字,岂易识哉?
对人教诫说
“于是”二宇,如果承“未尝虐民”句来,则教诫有止恶的意思,为下面诸恶莫作张本;如果承“救人之难”六句来,则教诫有劝善的意思,为下面众善奉行张本。帝君为什么这样谆谆告诫呢?因为我们这些做人的真的无愧于人了吗7孟子说: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推让的人,就不是人①。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人,人就很难做了。万物之灵都已具备,人多么独尊!可以称帝,可以称王,人多么高贵!来无分文,去又空手,人多么贫穷!美昧人腹,马上就变成了粪秽,人多么低贱!一一都从母胎中住过,人多么卑劣!I吃尽水陆众生,人多么残酷!外面用绫罗装饰,中间满腹屎屎,人多么虚伪!每人娶一妻子,甘心受她驱使,人多么奴化!只指定一个藏身之处就变成了家,人多么渺少!白天满口仁义道德,晚上无丑不做,人多么羞耻!今天不保来朝,人多么脆弱!阎王一喊就去了,人多么怯懦!《阿毗昙论》说“人”字有八义,《楼炭正法经》说阎浮提人种种差别合计有六千四百类。这样看来,“人”字难道认识容易吗?
注释:①《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人说 人种从光音天来
《起世因本经》说:劫初以来,一切人类皆从光音天降,乘空而行,不由母腹。迨食粳米之后,因有筋脉骨髓,成男女之相,淫欲从此生焉。
《起世因本经》说:我们这个世界刚刚形成时,一切人类都从光音天降下,乘空飞行,不由母腹怀孕而生。待食谷米以后,就有了筋脉骨髓,生成男女的形状,淫欲从此就产生了。
(按)人为色界天之种,故塑天神之像,皆如人类。 (按)人的种来自色界天,因此塑造天神的像,都如人类。
人禀四大而生
世间不过地水火风四种,入则禀其气而成形焉。骨肉,地也;涕泪痰涎,水也;暖气,火也;运动,风也。
人由四种物质组成
世上事物概括起来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这就叫做四大,人就禀承由大之气聚合而成形体。骨肉是地,涕泪痰涎是水,暖气是火,运动是风。
(按)就五行论,则多金木而少风。然地可该金木,而少风则不能起动矣。纵以五脏配五行,而五脏外之躯壳,似反少着落。故五行之说,不如四大之颠扑不破。
(按)把四大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两种说法进行比较,那么,五行多金木而少风。四大中地可以包括金木,五行少风就不能运动了。即使以五脏配五行,但五脏外的躯壳。似乎缺乏着落。因此,五行的说法不如四大的说法颠扑不破。
人为四生六道之一
四生者,胎、卵、湿、化也,人道则皆胎生焉。六道者,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也,人道则居其次焉。
人类是四生六道中一种
四生是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人都是胎生。六道是指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人道地位在其次。
(按)人非必定胎生,偶因业缘而胎生,亦非必定为人,偶因业缘而为人耳。所谓李四张三,堕地权时名姓。天宫地府,浮生瞬息家乡也。
(按)人并不是一定胎生,因业力牵引,偶然的因缘而胎生,也不是一定为人,偶然因缘而做人啊!所谓李四张三,堕地时暂时的姓名。天宫地府,是人生瞬间的家乡。
安士全书白话解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
人有十时
《法苑珠林》云人有十时,一者膜时,二者泡时,三者疱(pao)时,四者肉团时,五者肢时,六者婴孩时,七者童子时,八者少年时,九者壮盛时,十者衰老时。
人生有十时
《法苑珠林》说人有十时,一是薄膜时,二是水泡时,三是脓疱时,四是肉团时,五是四肢时,六是婴孩时,七是童子时,八是少年时,九是壮盛时,十是衰老时。
(按)前五,以处胎时言,后五,以出胎言。 (语译]:(按)前五时就处于母胎中来说,后五时就出胎以后的情形来说。
人面如地形
《起世因本经》云,南阎浮提大七千由旬,北阔南狭,故此方人面,还似地形。
《起世困本经》说,我们这个世界大七千由旬,北阔南狭,因此我们的面形就如地形。
(按)北俱卢洲地形方,故人面亦方;东胜神洲地形圆,故人面亦圆;西牛货洲形如半月,故其人面隆面脑后削。推而论之,鸟栖于木,故羽似木形;兽行于草,故毛如草状(此亦格物之学)。
(按)北俱卢洲地形方,所以人面也方;东胜神洲地形圆,所以人面也圆;西牛货洲形象半月,所以这里的人面突而脑后小。由此推论,鸟住在树上,所以羽毛象树形;兽走在草上,所以它的毛象草的样子(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人有六根六尘六识者,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以眼观色,以耳听声,根尘相对,而识存其中矣。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昧、触、法。用眼观色,用耳所声,根尘相对,识存其中。
(按)同一六根也,凡夫用之,则为六情、为六入、为六受、为六爱、为六贼。若菩萨得之,则为六神通矣。不可悟天人以水为琉璃,饿鬼以水为脓血之理乎?
同是六根,凡夫用它就是六情、六人、六受、六爱、六贼,如果菩萨用它,就变为六神通了。因此我们难道还不了悟天人视水为琉璃、饿鬼则视水为浓血吗?不同境界就出现不同的时空啊!
人须知十二因缘法 《法华经》云:无明缘行(无明者,宿生烦恼痴暗也。缘,犹生也。行,即所造之业。谓宿世因愚痴昏暗,所以造业也),行缘识(识者,谓初起妄念,欲托毋胎也),识缘名色(名色者,谓初托胎后,诸根成形也),名色缘六入(有此六根,将来必有六尘,故云六人),六入缘触(三四岁的,对尘无知,故仅名触),触缘受(受者,五六岁至十二三,能领纳前境也),受缘爱(爱者,从十四五至十八丸,贪著声色,即起爱心也),爱缘取(取者,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驰求不息也),取缘有(三界谓之三有,既有善恶境界,来世复有生死),有缘生(生者,未来之世,复当生于六道),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老死者,谓末来之世,老而复死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法华经》说:无明缘行(明指前世无始以来的烦恼痴暗,缘指生,行指所造的业、前世因为愚痴昏暗,所以造业),行缘识(识是初起妄念,想要托母胎),识缘名色(名色指初托胎后,六根成形即神识与物质的混合体),名色缘六入(有六根生,将来必有六尘相对,所以叫做六入),六入缘触(三四岁时,对尘无知,故仅叫触,即对六尘的感觉),触缘受(受指五六岁后至十二三岁能因好恶刺激而有苦乐的感受),受缘爱(爱指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贪著声色六尘而起爱心),爱缘取(取指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固贪爱而生执著心,驰求不息),取缘有(三界叫做三有,既有善恶境界,来世必因善恶业力牵引而报应,再轮回生死),有缘生(生指未来之世将再生六道),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来世老而复死,忧悲苦恼永远没有穷尽)。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人灭,六人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优悲苦恼灭。
(补充]:十二因缘法阐明了生命的真相,发明了生命循环流转的原因。生命的起因是无明,由于无始以来本性因染成识,因妄想执著造作之业力寄托于识中,此识复受业力的支配,在六道中轮回升沉。因此,生命的奥秘在于阿赖耶识(第八意识)。
(按)但知身为母之所生,而不知父亦有分者,童稚是也。但知身为天地父母所生,而不知因宿世业缘生者,庸众是也。余最不喜天生圣人之说。如天果能生圣人,则当常常生圣人,既已生尧舜。何为复生桀纣?若不能禁桀纣之不生,则亦不能保尧舜之必出,尚谓天她能生人乎?纳妾者,多方求子而无子;私奔者,唯恐有胎而有胎。则生育亦不独父母之故矣!
(按)只知道身体是母余所生,却不知父亲也有分,是小孩。只知道身体是天地父母所生,却不知因前世业缘而生,是庸夫。我最不喜欢天生圣人的说法。如果天果然能生圣人,就应当常常生圣人。既然已生尧舜,为什么又生桀纣?如果不能禁止不生桀纣,那么也不能保证尧舜必出。怎么能说天地能生人呢?娶小妻的,是为了想尽办法来求子,却很难求得子;私奔在外的,只害怕怀胎,却偏偏怀了胎。这样看来生育不仅仅是父母的原故了。有缘则聚,不想怀胎也会怀胎;无缘则散,想求子也求不到。
[补充]:“天生圣人”之说与西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颇有相似之处。但是。西方的上帝到底是指谁?若是指帝释(玉帝),则帝释是护法天王,不会说是我创造了世界。只有大梵天王才自称创造了天地万物,故虽有天福,仍列入凡夫之列。若说基督教的上帝是大梵天王,则降低了该教的价值。我以为自从耶稣诞生以来,《圣经》就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份。《旧约》创世纪显然是犹太人虚构的神话。耶稣转世投胎来救赎人类,说明他已是菩萨的化身,故有人说其母玛利亚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不无道理。那么耶稣作为神的儿子,神应该是帝释?而不是梵劳天。
我们这个身体(正报)与我们所依赖的外境(依报)都由因缘组合而成。只有十二因缘法才真正阐释了生命的真相。人(正报)有生老病死,地球(依报)也有成住坏空,都由业力牵引所成,不由外力主宰。
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
经云:增劫之时,从人寿十岁后,每过百年,备增一岁。如是增之又增,至八万四千岁而止。自后每过百年,各减一岁。如是减之又减,至于十岁而极。十岁以还。又复增益。犹之日永日短,循环无已也。
人的寿命有古长今短的变化
经说:增劫的时候;从人寿十岁开始,每过百年,各增一岁。这样增加上去,至八万四千岁而止。以后进人减劫,每过百年,各减一岁。这样减下去,到十岁时停止。十岁以后,又进入增劫。犹如日长日短,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按)释迦如来,人寿百岁时出。故成康之世,盈百者甚多。如武王九十三,文王九十七。唐虞之世。在文王前干余年,又当增十余岁。故禹寿一百有六,舜寿一百有十,尧寿一百十七。帝喾(ku)在位七十年,寿可知矣。颛顼(zhuanxu)在位七十有八,视帝喾复增矣。少昊(hao)在位八十四年,视颛顼复增矣。黄帝在位百年,视少昊复增矣。炎帝在位百四十年,视黄帝复增矣,伏羲(xi)前有因提纪、循蜚(fei)纪、叙命纪、至人皇氏,不知几十万年,故人皇兄弟九人,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圣地皇天皇,又不知若干万年,故兄弟各一万八千岁。垂于史册者,彰灼可考。后儒见几万岁之说,以为荒唐,尽行删去,亦陋矣。当日作史者。垂此必非无本。孔子生衰周,犹见史氏之阙文。岂唐虞以前之史臣,妄入无稽之语予正史耶?噫!目不见熊,而谓之三足鳖,非物之怪,乃学识末充也!若夫周昭王至今,又阅三千年,又当减三十岁。故目今年高者,类以七旬为上下。博览群书,方知佛语有验。韩昌黎《佛骨表》,谓上古无佛而寿,后世有佛而夭。岂识正值减劫之际乎!人寿八万岁时,五百岁而婚嫁。周初之制,三十而有室。今则年未成童,便思少艾;总角稚子,口出秽语矣。
(按)释迦牟尼佛,在人寿百岁的时候出世。所以周成王、康王的时代,满百岁的很多。例如周武王九十三岁,周文王九十七岁。唐虞时代,在周文王以前千多年,又应当增十多岁。所以禹寿一百零六岁,舜寿一百一十岁,尧寿一百一十七岁。帝窖在位七十岁,他的寿命可以推知了。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比帝喾又增加了。少昊在位八十四年,比颛顼又增加了。黄帝在位百年、比少吴又增加了。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比黄帝又增加了。伏羲前有因提纪、循蜚纪、叙命纪、到人皇氏,不知几十万年。所以人皇兄弟九人,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到地皇、天皇,又不知多少万年,所以兄弟各一万人千岁。这些事实流传史册,彰著可考。后儒看见几万年的说法,认为荒唐,全部删去,真是知识浅薄啊?当时作史的人,记载流传下来的这些史实一定不会没有根据。孔于生于周衰之时,还看见了史氏遗留下来的许多残缺文字。难道唐虞以前的史臣,会随便地把没有根据的语言记载在正史吗?唉!没有看清熊的全貌,就说看到一只三脚鳖,不是原物有什么大掠小怪,而是学识不足啊!从周昭王到今天,又经过三千年了,又应当减三十岁,所以看今天年高的人,大致以七十为上下。博览群书,才知道佛讲的话,都有应证。韩愈《佛骨表》说上古没有佛反而寿命长,后世有佛反而寿命短。他难道知道现在正是减劫的时候吗?人寿八万岁时,五百岁才婚嫁。周初的制度,三十才成家。今天则年未成童,就恋美色;束发小子,口出秽语。
补充:《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篇第一:“黄帝问岐(qi)伯;‘我听说以前时代的人(原文‘上古’应为不约定时期),年寿都很长(原文‘度百岁’为不约定数)一百多岁了行动还比较灵活。今天的人,才五十多岁动作就大多不灵便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人的寿命缩短了呢?岐伯回答说:‘那个时候,通晓养生方法的人,能够适应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符合修身养性的各种方法,饮食有一定节制,作息有常规,不乱耗精力,所以形体与精神协调而健康,每个人都能尽其天年,活得很长。现在的人不是这样了,把酒当做一般饮料,把有害于身心健康的反常方式作为常规,酒醉后还肆行房事,纵情色欲而竭其精气,耗散真精,不懂得保持精气的充盛,不善于使用精神,只图一时的心欢,违背了正常生活的乐趣,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五十岁左右就开始衰老了”。黄帝在位百年,故他在世时人寿平均年龄都是百多数。《内经》所说“上古”应比黄帝更早,“度百岁”应为达到千岁才对。但不管怎么样,这段话已经说明了过去人的寿命长,现在人的寿命短。
躯体是由人的精神来主宰的。“上古天真论”说古人恬淡,精神内守,清心寡欲,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无私心杂念,故其长寿。而我们今天连黄帝时代的人也比不上了,黄帝以后的二帝(尧舜)三王(禹汤文武)也是望尘莫及的。《书经》蔡沈序说:“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兴,治,固可得而言矣。”求得身的平衡,先求得心的平衡。古人重心不重身,故人寿年丰,不治而治。今天人心不古,欲壑难填,斗争不息,人寿短促,绝症濒起,天灾人祸不断,也就自然了。
人类进化论是达尔文提出来的,但这位进化论者在自身遗传问题上却发生了可怕悲剧。他这位进化论著,应该是懂优生学的。可是因为一时情欲的驱使,就与近亲表姐埃玛结了婚。致使所生10个子女,不是呆,就是傻,三个夭折,三女儿当了老处女,三个终身不育。可见在“心”上不约束自己,控制个人欲念,大谈什么进化论,是没有用的。他的《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说,为弱肉强食的强盗理论制造了根据,为人欲横流打开了缺口。事实上人类的倒退正是人欲横流、弱肉强食所造成的。一切仁人君子则不应该随波逐流,救未世于万一,这也是菩萨精神的体现。释尊于末世降生,不正为此吗?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
人寿当减劫时,每过百年,其身短一寸,千年则短一尺。释迦如来出世时,人身皆长八尺(佛之化身一丈六尺)。今已过二千余年,当短去二尺。故今世之人,大抵以六尺为上下。总之。寿增则身随时而大,寿减则其身随时而小。至疾疫灾后,寿命愈促,身形愈小。或二搩(jie)手,或三搩手。所可资食,稊(ti)稗为上。人发衣服,以为第一。资身之具,留作刀杖形(今妇人簪珥已有作刀斧形者)。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异
人寿进入减劫时,每过一百年,身体就短一寸,千年就短一尺。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人身都长八尺(佛的化身一丈六尺)。今已过二千多年,应当短去二尺。所以今天的人,大抵在六尺上下。总之,寿增则身体随之而大,寿减则身体随之而小。到出现疾疫灾害后,寿命更短,身形更小。有的二搩手(搩,以手量物,或作桀),有的三搩手。所吃的东西,以荑稗(稗子草类)为第一。所穿的东西,以人发衣服为第一。生活用具,都作刀杖的形状(今妇女簪珥已有作刀斧形状的,此即是杀心的体现,译者补注)。
(按)有人发隋唐以前古墓,有骨粗大。较今时人骨,长二尺许。尝考《天人感通记》云:蜀都旧址,本在青城山上,今之成都,乃大海也。昔迦叶佛时,有人从西耳河边回,舟过于此,见岸上兔,引弓射之。不知兔乃海神也,大怒,遂踏翻其船,而壅沙成地焉。后至晋朝,有僧见地上多裂,掘之,得人骨船底。骨皆长三丈余,以迦叶佛时,人寿皆二万岁故也。又尝读《孔履记》,孔于之履,当今之官尺一尺三寸,则孔于之足非犹夫今人之足矣。又尝读《周礼》云,柯长三尺,博三寸,则昔人之手,非犹夫今时之手矣。甚至服物器皿,见在百年前者,必较大于今人,岂非身形渐小,物亦随之而小乎?
(按)有人发现隋唐以前的古墓,骨头粗大,比今天人骨长二尺左右。曾经考证《天人感通记》说,蜀都旧址本在青城山上,今天的成都是大海。以前迦叶佛的时候,有人从西耳河(洱海,在云南省大理县)边回,船到河边,看见一只兔子,就拉弓去射。不知兔是海神,大怒,就踏翻了船,使沙子堵塞了河道,变成一片平地。以后晋朝时候,有个僧人路过,看见地上多裂缝,就挖开来,找到人骨船底。骨都长达三丈多。因为迦叶佛时,人的寿命都是两万岁。又曾读《孔履记》,孔子的鞋子相当今天官尺一尺三寸,那么孔子的脚决不是今天人的脚。又曾读《周礼》说,斧长三尺,棋三寸,要拿这么大的东西,那么古人的手不是今天人的手。由此推之,服物器皿凡在百年前的,一定比今天大。难道不是身形渐小物也随之而小吗”?
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
人惟有德,所以有福。寿减之后,一切皆减。其德渐漓,其福渐损。略言之,如七宝渐隐没,五谷渐歉收,衣食渐艰难,容貌渐丑陋,资禀渐昏愚,精神渐衰弱,风俗渐骄慢,六亲渐不和,赋役渐繁重,水火盗贼渐炽昌。佛法渐凋废,善人渐衰弱,真儒渐稀少,谤佛之人渐推崇,富人渐鄙吝。
人有德,才有福。寿减之后,一切都减。德渐薄,福渐少。简略来说,七宝渐渐隐没,五谷渐渐歉收,衣食渐渐艰难,容貌渐渐丑陋,天资渐渐昏愚,精神渐渐衰弱,风俗渐渐骄慢,六亲渐渐不知,赋役渐渐繁重,水火盗贼灾害渐渐繁盛,佛法濒渐衰落,善人渐渐衰残,真儒渐渐少,谤佛之人渐渐受推祟,富人渐渐悭吝。
《皇明通鉴》 宣德间,尝遣太监至西洋求宝,所费不赀(zi,计算),死者无算。天顺时,有上言再遣者,因命兵部项忠,查检往册。时刘大夏为郎中,先至库,匿之,吏无可查,其事遂寝。后项以失册责吏,刘笑曰:“此弊政也,纵使册在,犹当毁之,以除其根,尚追问其有无耶?”项悚谢曰:“公阴德动天,此位当属公矣!”后果官太保大司马,子孙屡代贵显。
不露痕迹,消除弊政
明朝宣德年间,曾经派遣太监到西洋①寻宝,花费不计其数,死人不可计算。天顺年间,有人建议皇上再派遣人去,皇上就命令兵部项忠,检查派人的名册。当时刘大夏作郎中,先到放名册的地方,把名册藏起来,办事人员找不到,这件事就停下来了。后来项以丢失名册的事责问办事人员,刘笑着说:“这是弊政,即使名册在,也应毁掉,以除后患,怎么还要追问他的去向呢?”项忠惊醒,对刘公肃然起敬,道歉说:“公阴德动天,我这个位子应当属于您了!”后来果然升官到太保大司马,子孙历代贵显。
注:明时以爪哇以西的印度洋为西洋,并指沿海的陆地。
(按)充刘公所为,则世间一应有害于之文字,皆当毁灭。而小说、春方及谤佛之书尤甚。
(按)推广刘公的做法,那么世间一切有害的文字,都应当毁灭。诲淫诲盗的小说、增长淫欲的春药方以及诽谤佛法的书籍首当其冲。
小常平仓《劝惩录》
张乖崖,知成都,梦紫府真君招之,语未久,忽报云:“西门黄兼济至!”乃幅巾道人也,真君接礼甚恭。明旦,遣人请至,宛如梦所见。询之,对曰:“初无善事。惟麦熟时,以钱三百缗(min,穿铜钱的绳子)收籴(di,买粮食),至明年禾麦未熟,小民艰食之时,粜一般升斗价值。初无所损,而小民得危急。如是而已。”张公喟然兴叹,命吏扶于座而拜之。
平买平卖,神仙恭敬《劝惩录》
张乖崖为官成都,梦见自己被神仙招去,说话不久,忽然有人报告:“西门黄兼济到!”走进来一位束发道人,神仙接待他,非常礼貌恭敬。第二早晨,张派人请黄来,完全是梦中所见到的人。问他有什么善行,他回答说:“并没有什么大善行。只不过在麦熟时,用平价收进,到第二年禾麦未熟时,百姓正青黄不接,就用平价卖出。买进卖出,都是一样的价格,对我没有什么损害,对百姓就解除了危急。就是这样罢了。”张公听后,不禁兴叹,命吏扶到座上而礼拜。
(按)常平仓事,处处皆可仿之,一方沾惠,四境效行矣!
(按)黄公的事迹,可以广泛地推广,一个人得到了好处,大家都会仿效了!
修福修善
(发明)世人之所蓄积,有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有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又有我带得去,人夺不去者。金银财宝,家舍田园,此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也。博学鸿才,技艺智巧,此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也。若夫吾带得去,人夺不去者,惟有修善与福耳!修善到极处,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拥护;修福到极处,能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善者福之基,福者善之应。
世上人民所积蓄的东西,有的别人夺得去,我带不去;有的别人夺不去,我也带不去;有的我带得去,别人夺不去。金银财宝,房屋田园,这是别人夺得去,我带不去的。博学高才,技艺智慧,这是别人夺不去,我也带不去的。要想我带得去,别人夺不去,就只有修善修福啊!修善修到最高境界,就能使七祖①超升,百神拥护;修福修到最高境界,就能使火不能烧,水不能淹。修善是得福的基础,得福是修善的感应。
注:①禅宗到六祖就已经不传衣钵,没有第七祖,这里用七祖借代修福修到最高境界的人。
但修福而不修慧,每因享福而造业;但修慧而不修福,又虑薄福而少资。昔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共为沙门,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则修福而常破戒。后释迦成佛时,兄已得罗汉果,然因未曾修福,食尝不饱。弟因破戒,生在象中,然余福尚多,虽作畜生,为王所爱,珍珠缨络,常挂其身,食邑至数百户。故曰: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惟佛称两足尊,以其福慧具足耳。
只管修福而不管修慧,常常因为享福而造罪业;只管修慧而不管修福,又要担心薄福而缺乏资粮。从前迦叶佛在世的时候,有两兄弟,出家为沙门,兄长持戒坐禅,一心修道而不布施,弟弟就修福而常常破戒。以后释迦成佛的时候,兄长已经证得罗汉果,但因为曾经没有修福,常常吃不饱。弟弟因为破戒,就出生在象群里面,但留下来的福还有很多,虽然做了畜生,但被国王爱护,珍珠缨络常常挂在身上,拥有封地几百户。所以说: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只有佛才能福慧具足,所以称为两足尊。
下附征事(三则) 广置义田《懿行录》
明华亭顾正心,字仲修,父中立,仕至广西参议。正心好行其德,尝捐银十万四千七百两,买义田四万八百亩,散华青两县之供役者,赋役赖以不困。时代巡莅松,除夕禁爆,有市民犯禁,误系正心于狱,见狱中之寒者,给以衣,饥者,给以粟,罪可赎者,代为完纳,囹圄几为一空,又捐资修葺狱室。往往施恩于不报之地,后两台上其事,钦授光禄署臣,从祀乡贤。
大买义田,布施众生
明朝华亭顾正心,字仲修,父亲叫中立,为官做到广西参议。顾正心平常喜爱行善积德,曾经捐出银子104700两,买下义田40800亩,施舍给华、青两县当差的人,这些人有了依靠,赋役就没有困难了。有一次,代巡抚来到了松,在除夕禁止燃放爆竹,有一个市民违反了禁令,燃放爆竹,误捕正心入狱。正心到狱中后,看见到饥寒的人,就送给他们衣食,罪可赎的人,就代为赎回,监狱几乎变空了,随后又捐资修理狱室。正心就是这样舍己为人,从来不求回报,后来两台大人向上报告了他的先进事迹,皇上授命为光禄署臣,被敬奉为乡贤。
(按)范氏义田,流芳千古,止及同姓,未必及异姓,田止以百计,未必至四万有余。顾君所为,何其迈前人而杰出乎!据其福报,此时定在六欲天宫,飞行自在,享无极之乐矣。
(按)范氏义田,流芳千古,但他只利益到同姓的人,还没有推广到其他的人,他的田只能用百计算,还不能达到四万有余。顾君真是超越前人的杰出好人啊!推测他的福报,这个时候一定在六欲天宫,自在飞行,享福无穷了。
独成胜举
明湖州徐汝辉,富而好施。时杭州重建戒坛,所费不资,布按两司,召富民劝募,汝辉愿独力任之。宪长杨继宗问故,汝辉曰:“人有子不肖,虽有所积,必属他人,何如干此胜事,后世渐渐享用乎!况财为渊薮,吾子无财,亦无渊薮,未始非爱之也。”遂以白金千锭献,两司共叹其明达,特设席后堂,邀同僚宴之,复以彩帐亲送之,归闻者,无不钦慕。
不为自己积钱财,真为子孙积福德
明朝湖州徐汝辉,家里富裕,喜欢布施。当时,杭州重建戒坛,要花大量资金,上面命令两司召集富人募捐,汝辉愿意一人承担。宪长杨继宗问他为甚么这样做,汝辉回答说:“子孙不肖,即使我积留钱财,也是属于他人,为什么不做这样的好事,积下阴德,留给后世慢慢享用呢!何况钱财是因为修福才积聚起来的,我的子孙命里没有财,也就不能积聚钱财,并不是我不爱他啊!”于是就献出白金千锭,两司非常赞叹他的开明大度,特别在后堂设宴款待他,邀集大家一起和他欢聚,徐君又亲自向大家赠送彩帐。听到这件事的人,无不表示钦佩。
(按)《大宝积经》云:“吾不舍财,财当舍我;我今当舍,令作坚财。”徐君已作坚财矣!
(按)《大宝积经》说:“我不舍财,财就会舍我;我现在就应当舍财,使它变为永不衰竭的坚财。”徐君就积下了受用无穷的坚财啊!
补:聂云台曾写了一篇《保富法》,记载了曾国藩,范仲淹等名人不为子孙积钱财,而为万世积阴德的感人事迹。看看现在,真正这样做到的还有几人呢?聂云台是曾国藩的后裔,他虽是工商界巨头,却是一位虔诚的居士,布施最为慷慨,为我们作出了表率。热衷于追求金钱的人,请看看《保富法》和《安士全书》吧,这样您就不会整天为钱财而烦恼,并走上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
不倦(浙人面述)
明末浙江史某,好善乐施,尤喜斋僧。时有寺僧大成,募盏饭供众,道经史家门首,史若见饭少,必以己饭足之,如是历有年所,毫无厌心。一日夫人坐草,见大成步入房中,众骇异,索之无有,俄而产妇生男,急遣人踪迹之,而僧已于是日回首矣,遂以大成名之。幼甚聪慧,茹胎斋,及长,文誉日隆,至顺治间,大魁天下。
布施有恒,喜得贵子
明朝末年,浙江有个姓史的人,好善乐施,尤其喜欢斋僧。有位僧人,名叫大成,出外为僧众化饭,经常路过史家门前,史某如看见饭少,就送出饭来补充,这样大约做了一年,没有一点厌倦的心理。有一天,他的夫人临产,突然看见大成走进房里,大家非常吃惊,赶快去找,一下就不见了,没有多久,产妇就生下一个男孩,再派人查大成的踪迹,他已经在当天园寂了,于是就把这个小孩叫做大成。孩子很小就聪明,在胎儿时就吃斋,长大后,文章声誉一天天增高,到顺治年间,大魁天下。
(按)但行善而不信佛,其所修福,识者目为第三世之怨,何则?以彼第二世享福时,必然造孽,至第三世,决受苦报也。史君原从佛法中来,故虽遇荣华而不昧。
只管行善而不信佛的人,他所修的福,有眼光的人会看做第三世的陷阱,为什么呢?因为他第二世享受福报的时候,必然滥用财势,为所欲为,造下罪业,到第三世就必然堕落受苦。史君善根深厚,前世从佛法中来,所以现世虽遇荣华富贵,却不忘前因。
正直代天行化
(发明)正者,无邪;直者,无曲。固天之所以为天也。匹夫而能正直,即是顺天之化,岂必居位临民,若欲代天行之,非操有为之权,与得有为之势不可!
正直无私,替天行道
(发明)正的意思,就是没有一丝邪念;直的意思就是没有一点弯曲。天道正直,所以能够为天。虽然是普通百姓,只要能够正直,就能顺天化民。难道一定要身居高位,统治万民,才能代天行道吗!代天行化,并不一定要有权有势啊!
代天行化,即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一种人,着力在行字,一行字中,便有经营谋划,因时制宜作用。玩下慈祥为国句,则代天行化,似但就卿相言。
代天行化,就是赞天地不求报酬的养育之恩,达到和天地合一的境界。有一种人,着力在这个行字,这个行字中,就有经营谋划,因时因地制宜的作用。玩味下面慈祥为国救民一句的内容,则代天行化是就卿相而说的。
在世聪明正直,殁后必为神明,此一定之理。就世俗言,则为超升。若明眼观之,乃是堕落。以世俗但见第二世,不能见第三世耳。盖既为神明,必享血食,一享血食,则堕地狱、畜生,直瞬惜间事。须于代天行化时,觑破为神之险,汲汲求生净土,以端其向,时时发宏誓愿,以固其基。乃可免于失足之累。
在世聪明正直,死后一定是神明,这是自然的规律。就世俗来说,这是超升了。如果明眼人来观察,就看做是堕落。因为世俗的眼光只看见第二世,不能看见第三世。既然已经做了神明,就会享受血食,一旦享受血食,就堕落地狱、畜生道,在宇宙的长河里,这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因此,必须在代天行化的时候,看破为神的危险,抓紧时间念佛求生净土,端正前进道路上的方向,时时发度生的大愿,为往生净土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后顾之忧。
日望人之为善者,天也;惟恐人之为恶者,亦天也。愚人但见苍苍者天,谓是轻清之气,岂知实有主宰,如四王、忉利之日考人间善恶乎!代之乌容已乎!
天天希望人为善的是天,天天担心人为恶的也是天。愚痴的人只看见苍苍上天,以为是轻清的气体,哪里会知道真有主宰,如四王天、忉利天每天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犯了什么罪,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啊!
补:上天考察人的罪恶,进行惩罚,就好像人间的法官,按情节轻重判刑。人心可欺,天心不可欺。天神公正无私,明察秋豪,而且又有神通,任何作恶的念头都不能骗过他的眼睛。
下附征事(一则) 检校善恶《立世阿毗昙论》
帝释天王,将至善法堂上,诸天围绕恭敬。入堂,帝释升师子座。左右各坐十六天王,其余诸天依次而座。有二太子,一名旃檀,二名修毗罗,是忉利天二大将军。又坐三十二天王左右,四大天王,依四门坐。时四天王,将世间善恶,奏闻帝释。若世人受持五戒、八戒,及恭敬父母、沙门、师长,布施修福者多,帝释遂喜,以为将来生天者多,阿修罗少;否则愁忧不乐。故于每月六斋日、十斋日,遣飞天神将,巡游世间,广察善恶。
派遣天将,审察善恶
帝释天王,将到善法堂上,许多天神恭敬围绕。进入法堂,帝释升上狮子座。左右坐着十六天王,其他天神依次而坐。其中坐着二位太子,一个叫旃檀,另一个叫修毗罗,是忉利天两大将军。左右还坐着三十二天,四大天王靠四门坐。这时候,四大天王把人间的善恶情况报告帝释。如果世人受持五戒、八戒,恭敬父母、沙门、师长,布施修福的多,上帝就非常高兴,以为将来生天的多,阿修罗少,否则就忧愁不乐。因此上帝在每月六斋、十斋的日子,派遣飞天神将,巡游世间,广泛的考察善恶。
(按)世俗谓玉帝有时降临者,此谬也。天人视下界,污秽异常,离地百由旬外,则臭而难近,所巡察者,特有福鬼神耳。然赏善罚恶,自无纤毫之谬。至于夜摩兜率以上,其天转贵,并不理世间之俗务矣。
世俗说上帝有时降临人间,这是错误的说法。天人看人间非常污秽,离开地面百由旬以外,就奇臭难闻。如此污秽的地方,以上帝之尊怎么能够降临呢!因此,巡视人间的,只是那些有福德的鬼神罢了。但赏善罚恶,没有一丝一毫的错误。至于夜摩兜率天以上,其天转贵,已经不理会世间的俗务了。
慈祥为国救民
(发明)民者,国之本,本固而后国安。是救民,即所以爱国,爱国,即所以忠君也。上句概训世人,此句独戒有位者。
心地慈祥,爱国救民
(发明)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才能使国家安定。所以救民就是爱国,爱国就是忠君。上面一句是教育世人,这一句是告诫那些有地位的人。
世人皆称官府为老爷,何也?盖声声唤醒其为民父母也!父母唯其疾之忧。赋役繁重,民之疾也;盗贼滋多,民之疾也;水旱不时,民之疾也;豪强炙剥,巧吏作奸,民之疾也。有一疾,即有一救之之法,必须尽吾之心,竭吾之力而后。上不负君亲,下不负百姓,中不负所学也,则非先使心地慈祥不可也!
世人都尊称官府为老爷,为什么呢?那是声声唤醒他是百姓的父母啊!父母就为子女的痛苦而忧虑。赋役繁重是百姓的痛苦,盗贼作乱是百姓的痛苦,水旱灾害是百姓的痛苦,豪强剥削、贪官污吏都是百姓的痛苦。有一种痛苦就应该有一种救济的办法,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必须尽心尽力而后已。这样才能上不辜负君亲,下不辜负百姓,中不辜负所学。要做到这个地步,就非先使心地慈祥不可了。
下附征事(二则) 设法救民(皇明通记)
明宣宗朝,南直隶巡抚周文襄公忱,爱民如子,理财无出其右,初下车,即问民疾苦,深以苏松赋重为忧,乃于大有之年,用官钞粜米,储积以备赈济。宣德八年冬,奏济农仓法。命下,遂与苏州太守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协谋力行,苏州得米30万石,并松常二州,分贮于各县。其明年,江南旱,苏松饥民,凡三百余万,尽发犹不足。忱复思广为之备,先是各府秋粮当输者,粮长里胥,多厚取于民,而不即输官,逃负者累岁。忱乃于水次置场,择人总收发运,细民径自送官,不入里胥手,所费已减三分之一。又三府当运粮一百万石,贮南京仓,以给北京军职月俸,解送等费每石约费六斗。忱与钟等谋曰:“彼能南京受俸,独不可于此受乎?若此处给之,既免劳民,且省费六十万石。以入济农仓,农无患矣!”钟等称善,于是请于朝而行之。而苏州一府,已得米四十万石,又加以平粜所储,凡六十余万石。忱曰:“不独济农,凡运输有欠失者,亦于此给借赔纳,秋成如数还官。若民夫修筑圩岸,开浚河道,竟计口以给之。”朝廷皆从其议。明年,江南又大旱,令诸郡大发济农仓赈之。由是田无禾,而民不知饥,前后活人百余万。正统元年,忱别定南畿官田斗则,苏州一府,遂减秋粮八十余万石,他州有差。苏松三百年来,屈指泽及于民之多者,必以公为第一,而公自视赧然,和易近物,好施出于天性。方外衲子,有所建造,必向公募缘,公从无一拒,或有出于望外者,然公之财用益丰。江南依为福星者,二十余年,民生其间,何其幸也!
想尽办法,一心为民
明朝宣宗年间,江南直隶巡府周文襄公忱,爱民如子,理财没有能够超过他的,每到一处,一下车,就访民问苦,以为苏州松江赋税太重,非常忧虑,于是想在丰收年岁,用官钞粜米,储藏积累,以备灾年赈济。宣德八年冬天,向上报告准备赈济粮仓的办法。命令一下达,就和苏州太守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协商实行,苏州得米三十万石,连同松江、常州的,分藏于各县。第二年江南大旱,苏、松饥民达三百多万,发放了所有的粮仓还不够救济。通过这个教训,忱公又在积极想一个更好的办法,他调查到以前储备秋粮时,负责的官员,多收粮而不上缴,损失国粮多年。于是忱公就在水道旁边设置收粮场所,选人总收发运,百姓把粮食直接上缴,不再通过中间人的手,减少费用三分之一。又因为三府要运粮一百万石,储藏到南京仓库,作为北京军职月俸,运输费用达每石六斗,所以忱公就和况钟等人商量。公说:“他们能够在南京受俸,就不能在这里受俸吗?如果在这里发给他们,不但免除劳民之苦,而且节省费用六十万石。用这些支出来充实赈济粮仓,今后就没有忧患了!”况钟等人都说好,于是上报朝廷推行。这样苏州就得米四十万石,又有平粜所储六十多万石。有了这么多粮食,忱公便说:“今后不仅要救济农民,凡是运输有欠失的,也可以从这里借给他,在秋收还清,如果民夫修筑堤岸,开通河道,也可以统计人数给予救济。”朝廷批准了他的计划。第二年,江南又大旱,上命各地大发赈济。从此以后,田禾受灾,而百姓没有饥饿,数年中救活灾民百多万。正统元年,忱公核定官田征收标准,苏州一府就减收秋粮八十多万石,其他地方差别不等。苏、松三百年来,造福百姓最多的,首屈一指应当是忱公了,但公并不就此满足,他一生平易近人,慈悲喜舍,出于天性。出家僧人有所建造,向公募捐,公从来没有一次拒绝,并往往高于募捐的数目,而公的财富反而越来越多。江南人依托他,把他看做福星,二十多年,百姓生活在他的治下,是多么的辛运啊!
帝君示敕
太仓黄建安,讳立德,见苏松困于浮赋,日仅忧思,每晨兴礼佛,必叩天祷告求豁两郡浮粮,又具呈当事,不遗余力,人皆笑之。庚寅秋病,入冬渐剧,至十一月晦,已水不沾唇者数日,其夜五鼓,忽梦帝君传至丹陛,谕曰:“汝数久当告终,因志切减粮,延尔寿算。”遂口授一诰敕,凡三次传诵,而后记忆。开目惊视,方知身在床褥,而精神忽觉健旺,旧病顿若捐除。乃急起盥手,挑灯磨墨。时家中为送建安之亡妹节母出殡,独留一老妪守门,忽见经月卧病之家主,端坐灯前书写,不胜错愕。天明后,其表弟郭雉先,同孔尔忠,来问疾,见之,亦复大骇。遂乘肩舆,往乡送殡,与宾朋酬酢,奔走街衢,毫无倦容,饮食亦忽然如旧,相知者无不以为美谈。时建安已七十有七,乃谢绝世事,长斋学佛,又数年,无疾而逝。
太仓黄建安,名立德,看见苏、松百姓为赋税繁多而痛苦,天天忧思难寝,每天早晨拜佛时,一定祷告上天请求豁免两郡征粮,又把具体情况上呈当事者,费尽了一切力量,人们都笑他不自量力。庚寅秋黄患病,到冬天的时候,病越来越严重,到十一月底,已经水米不沾唇几天了,一天晚上五鼓时分,忽然梦见被帝君召到大殿,告诉他:“您的命数早就应当死了,因为至诚减粮,所以要延长您的寿命。”于是亲口传授他一条敕命①,反复三次,就记住了。当他挣开眼睛看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在病床,但精神已经健旺了,旧病顿时消除。他急忙起来洗手,点灯磨墨。这时候家中正在为建安亡妹送葬,只留下一个老婆婆守门,她忽然看见数月卧床的主人,端坐灯前书写,心中非常惊奇。天亮后,他的表弟郭雉先和孔尔忠来看病,发现这个情况,也大吃一惊。黄公就坐肩舆②,和大家一起去送葬,应酬亲朋,奔走街道,没有一点疲倦的样子,饮食也忽然如旧。知道这件事的人,无不传为美谈。到七十七岁的时候,就谢绝世事,长斋学佛,过了几年,无病而终。
注:①指救命消灾的祈祷文。 ②用人力抬杠的轿子。
补:以黄公的力量,无法减免赋税,反而被人笑,但修行全在修心,心正则道隆。所以黄公至诚祈祷,为民请命的精神,怎能不感动上天?学佛人天天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又有多少呢?天天发大愿,实际上都从口头上滑过去了。如果不从修心入手,观察自己的一念一行,即使修更多的苦行,也收效甚微,离佛遥远啊!学习黄公时时想众生,时时念众生,把众生的痛苦作为自己的痛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真正的菩萨了。
(按)读帝君诰敕,其略云:咨尔立德,藐焉茕独,泡影颓龄,发心为三百年积困思苏,矢愿普亿万户穷檐乐利,奚啻蜉蝣之撼泰华,精卫之塞溟沧,虽然九仞一篑,进由吾往,天地之道,至诚无息,圣贤之功,有进无退,庶几黾勉,无怠初心。观此,则知浮粮一事,原在人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
(按)读帝君的祈祷文,它的大略意思是:君子立德啊,稀少难得,茕茕一生,独立不移,虽入红尘,志向高洁,年已衰老,矢志不渝,发心三百年济困觉民,立志亿万户普生乐土,达人①莫笑啊,蜉蝣②想撼泰山,精卫③要塞大海,只要志向不变啊,水滴也能石穿,铁杵也能变针,勇往直前啊,决不后退,天地之道,自强不息,圣贤之功,有进无退,努力自勉啊,不要变心。从这里面可以知道,黄公的事在于人心所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
注:①通达事理,看透一切的人,这里含有贬义。
②细长纤弱的昆虫。
③出自《山海经》北山经,上古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以后,就化成一只名叫精为的鸟,每天从西山把树枝和石块衔来,投进东海,决心把东海填平。这就是精卫填海的典故。
忠主
(发明)忠字,从心,则非貌为恭敬可知,故捍灾御患,忠也,陈善闭邪,亦忠也,奔走后先,忠也,以人事君,亦忠也。若夫君可亦可,君否亦否,民有疾苦,而不上闻,君有恩膏,而不下降,以摧科为奉法,以刻核为精明,此正孟子所谓吾君不能者也,乌乎忠!主不独君也,凡吏之于官府,奴之于家长,皆是也。姑录义仆二人,聊为志感。
(发明)这个“忠”字,下面从心,则不是表面上的恭敬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抗灾御患是忠,扬善惩恶是忠,推荐贤能是忠。如果君说可以就可以,君说不行就不行,百姓有疾苦,不向上面报告,皇上有恩惠,不向下面推行,以摧交科税为奉法,以核准收款为精明,这是孟子所说我们不能做的啊,哪里还谈得上忠呢!“主”这个字不仅仅是指君王,凡是吏和官府,奴和家长,都是主仆关系。姑且记载义仆二人,谈谈忠主的感想。
下附征事(二则) 鞠躬尽瘁(田叔禾阿寄传)
明淳安徐氏,兄弟析产,伯一马,仲一牛,季寡妇得一阿寄。寄年五十余矣,寡妇泣曰:“马可乘,牛可耕,老仆徒费吾菜羹。”寄曰:“主谓吾不若牛马耶!”乃为画策营生,寡妇悉簪铒,得十二金,寄入山贩漆,期年而三其息,又二十年致产数万金。为主母嫁三女,又延师教两郎君,皆娶名家女,赍聘累千金,又援例入太学,见徐氏之族,虽幼必拜,生平未尝睇视主母,女使虽小,未尝并立。及病,且死,尽出其巨细帐目,以奉主母,曰:“两郎君可世守之,老奴牛马之报尽矣!”视其私居,无寸丝粒粟,一妻一子,衣特蔽体而已。
明朝淳安年间徐氏兄弟分家产,老大分得一匹马,老二分得一头牛,三寡妇分得一个阿寄老奴。阿寄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了,寡妇哭着说:“马可骑,牛可耕,老仆只能白吃饭啊!”寄说:“难道主人以为我连牛马都不如吗?”于是就尽心尽力为主人出谋划策,发家致富。寡妇全部金银首饰,有十二金,把它拿去山中卖漆,一年得了三次利息,再过二十年,家产已达几万金。阿寄帮助主母嫁了三个女儿,又请来老师教育两个儿子,长大后都娶了大家闺秀,又送入太学读书。阿寄一看见徐家人,即使是孩子,也一定下拜,从来没有轻视主母,她的女儿虽小,也不和她平起平坐。到最后得病要死的时候,就拿出全家的粗细帐目,归还主母说:“老奴牛马之报已经尽了!”看他的家居,没有一寸丝一粒粟,一妻一子,衣服只能遮体罢了
(按)如此存心,如此循分,如此谋画,虽大贤何以加之,乃竟得之村鄙小民,异矣!
(按)这样存心做事,这样安分尽责,这样出谋划策,即使是大贤人,也不能做的更好,现在竟然出在偏僻山村一个仆人身上,真是奇妙啊!
补:修道不分等级,修道没有模式,阿寄鞠躬尽瘁,不求回报,正是入世的菩萨行者,虽身为奴仆,但心如金子,那些大人先生啊,有多少能够做到呢!
主为画像(功过格)
顺治初年,青阳吴六房之仆,吴毛,持戒修善,念佛不绝。值左氏兵渡江,举家避出,独吴代主守宅,被贼七枪而死,其弟来看,又复醒曰:“我有宿业,当受猪身七次,因斋戒力,以七枪散怨,从此径往西方矣!”后其主恍惚见彼,前后幢幡,曲躬告曰:“吾吴毛也,缘到天界,偶过此。”言讫不见。主为画其像而敬礼焉。
顺治初年,青阳吴六房之仆吴毛,持戒修善,念佛不断。有一次,遇左氏兵渡江而来,吴家人出外避难,只留下吴毛守屋,被贼七枪打死,他的弟弟来看他,又苏醒过来说:“我前世有业障,应当受七次猪身,因为斋戒念佛的力量,就以七枪散怨,从此就直往西方了!”后来他的主人恍惚看见他前后幢幡,并鞠躬对他说:“我是吴毛,有缘要到天界去,路过这里。”说完就不见了。于是主人就画下他的像,向他礼拜。
(按)以七枪易七猪,所谓重报轻受也!结其前案也,以念佛而往生,所谓转凡入圣也,基其后果也。
(按)以七枪换七次猪身,这是重报轻受啊!了结了前生的业怨,就以念佛的力量往生西方,一下子就转凡入圣了。
补:以凡夫肉眼来看,反而认为是遇祸,不知道因为七枪就了结了七生投胎为猪啊!因果关系错综复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是一定不变的道理。一旦转凡成圣,就能游遍十方,随缘度生了。
孝亲
(发明)甚矣,孝之难言也!诗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我之所以致于亲者,其能胜于天乎?古今劝孝书,所在多有,姑述其罕见罕闻者。
孝敬亲人
(发明)孝的内容真是说不尽啊!《诗》说:“所要报的恩德,就好象苍天一样无边无际啊!”我能送给父母的,可以胜过广大的天吗?古今的劝孝书,已经很多,在这里姑且记述那些罕见罕闻的事情。
人而不知有后世,不信有因果,是犹盲而无见,聋而不闻,真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也。何则?自己不知后世,则亦不知亲有后世,而所以欲致其爱敬者,暂矣!自己不信因果,则亦不知亲有因果,而所以欲去其苦患者,小矣!余见母鸡之伏雏,而尝惕然自凛也。方其舒翼而护子也,子母甚相爱也。曾几何时,而次第被杀,子母各不相顾矣。吾辈为人,亦复如是,父子夫妻,方其聚首时,则难割难舍,一到生死分途,则疾病不能相代,罪业亦不能相代,甚有冥间方万苦千愁,而阳世正欢呼畅饮者矣!锦衾徒在,欲扇枕以无从;双鲤空陈,卧寒冰而何用?古人云,孝子不忍死其亲,正以吾亲实未尝死耳!岂特虚设此想乎?
人不知道有后世,不相信有因果,就等于看不见的瞎子,听不见的聋子,他们真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不可救药啊!为什么呢?自己不知道有后世,就不知道亲友有后世,想要使大家互相敬爱就很难坚持了;自己不相信因果,就不知道亲友有因果,,想要使别人离苦得乐,就作不到了。我看见母鸡伏卵,就突然有所警策,在它舒展羽翼,保护雏子的时候,母子之间是多么亲爱啊!哪里会想到有朝一日,一个个被杀死,各自不相顾了。我们作人也是这样,父子夫妻,在一起的时候,就难舍难分,一到生死关头,疾病不能相代,罪业也不能相代了。甚至有的阴间正受尽痛苦,而阳间正欢呼畅饮。绣枕尚在,却不能重温旧梦;双鲤空画,卧寒冰已经无用。古人说:孝子不能忍受亲人的死亡,正因为他的亲人还没有死啊!难道仅仅是空想吗?
佛言:父母之恩,世莫能报。假令左肩担父,右肩担母,大小便利,随之而下,亦不能报。又使尽世间珍羞,供养父母,经恒沙劫,亦不能报。由是观之,然则佛门之所以报亲者,必有道矣。
佛说:父母之恩,累世难报。即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大便小便,随之而下,也不能报答。即使用尽世上所有的珍宝佳肴,供养父母,经过恒河沙那么长的劫数,也不能报尽。从这里看来,佛门提倡报亲人恩,就一定有道理了。
下附征事(六则) 五母悲哀《五母子经》
昔有沙弥,年七岁,出家得道,自识宿命,因叹曰:“吾之一身,累五母悲恼。为第一世母子时,邻家亦生,我独短命,母见邻子长成,即生悲恼。为第二母子时,我复早夭,母若见人乳儿,即生悲恼。为第三母子时,十岁即亡,母见他儿饮食类吾,即生悲恼。为第四母子时,未娶而死,母见同辈娶妇,即生悲恼。今当第五世,七岁出家,我母忆念,复生悲恼。五母聚会,各说其子,咸增哀苦。吾念生死轮回如此,当勤精进修道。
从前有一个小沙弥,只有七岁,就出家得道,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感叹的说:“我这个身体,曾经拖累五位母亲悲哀苦恼。作第一世母子的时候,邻家也生了一个小孩,而我却短命死了,母亲看见邻家儿子长大,就引起悲哀苦恼。作第二世母子的时候,我又早死,母亲如果看见别人给孩子喂奶,就产生悲哀苦恼。作第三世母子的时候,我十岁就死了,母亲一看见别人吃饭象我,就生起悲哀苦恼。作第四世母子的时候,我还没有娶媳妇的时候就死了,母亲一看见同辈娶媳妇,就有了悲哀苦恼。现在正是第五世的时候,七岁就出了家,我母亲非常思念,时时悲哀苦恼。如果五位母亲相会,各自说出自己的遭遇,就要更增悲哀苦恼。我想,生死轮回这样痛苦,就应该更加努力发奋修道,早日报答母恩。
(按)父母一生精血,大半为人子耗尽,而怀胎十月,乳哺三年,以及推燥就湿之苦,则为母者尤甚。自顾不肖形骸,遗累于亲者甚多,报答于亲者甚少。吾从无量劫来,所饮母乳,多于大海之水;大小便利,污及于亲者,多于大海之水;甚至生而不寿,累亲哭泣,所出目泪,亦多于大海之水。凡此皆因生死轮回,展转投胎之故也。纵使世世尽孝,得亲欢心,终不若不累其亲之为愈矣。孔子谓听讼犹人,必使无讼。不其然乎!
(按)父母一生的精血,大半被自己的子女耗尽,其中怀胎十月,乳哺三年,以及推燥就湿的苦楚,作母亲的更多。自己看看这个不肖的形体,花费了亲人多少心血,而我又报答了亲人多少呢!我从无量劫来,所吃的母乳比大海水还多,所沾污亲人的大便小便也比大海水还多,甚至于生下来短命,母亲痛哭所流下来的眼泪,也比大海水还多。这些痛苦的根源,都是因为生死轮回,辗转投胎的缘故。即使世世尽孝,得亲人欢心,也报答不尽亲人恩情啊!孔子说:“判决案件,解除纠纷的能力,我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要作的是断除产生这些事情的根源,没有起因了,怎能还有后果呢!”①因此,佛门所提出的报答亲恩的方式,就一定有道理了。
注:①出自《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补:世俗之孝,在于供养父母色身,不知道物质利益是暂时的。要真正报答父母的大恩,就必须断除六道轮回的因子,要断除六道轮回的因,就只有学佛了,学佛人才是世上真正的大孝子。
举国孝养《杂宝藏经》
无量劫前,有一恶国,名曰弃老。彼王国法,年老即逐。有大臣最孝,密作地室藏之,尽心供养。一日有天神手提二蛇,问国王言:“能辨二蛇雌雄,保汝国安;不然,吾当灭汝。”王甚忧虑,遍访在廷,无有识者。大臣私问其父,父言:“置彼细软物上,其性躁者是雄,性柔者是雌。”即以其言答天神。天神复问:“谁于睡者,名之为寤?谁于寤者,名之为睡?”大臣问父,父曰:“此谓比丘,较之凡夫,名之为寤;比诸罗汉,名之为睡。”天神指王大象,问若干重,众复惘然。臣归问父,父言:“置象船上,看船入水若干,而称大石,以齐其水痕,便知斤两。”天神又问:“何以使一掬水,多于大海?”臣父传言:“若能具至诚心,以一掬水,奉施佛僧及父母、困厄病人,受福无穷。海水虽多,不过一劫。”天神化作饿人,连骸拄骨,而来问言:“世有饿人,更惨于我否?”众莫能对。父言:“人若悭贪、嫉妒,后世堕饿鬼中,百千万岁,不闻水浆之名,举动骨节火燃,如此饥火,当胜汝百千万倍。”天神又化一人,手脚杻械,项复加锁,身中出火,举体焦烂,而来问曰:“世有更苦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不孝父母,逆害师长诽谤三宝,后世堕地狱中,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当惨于今百千万倍。”天神化一女人,端正无比,而来问曰:“世有更美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敬信三宝,孝顺父母,好施忍辱,精进持戒,得生天上,端正殊特,过于汝身百千万倍。以汝较之,如瞎弥猴。”天神以一旃檀木,四面方正者,问曰:“谁为根?谁为末?”臣父言:“放著水中,根自在下,末自在上。”天神又以二白草马形色无异者,问曰:“谁母?谁子?”臣父言:“与草令食,若是母者,必让草与子。”如是数问,一一答之,天神大喜,许以拥护国土。时王大悦,而问臣曰:“汝自知耶,或教汝耶?”臣具以实告,王乃迎养其父,尊之为师。大臣言:“王当普告天下,不计弃老,有不孝者,加以大罪。”而后恶法遂除,人知孝养。
抛除恶法,孝养老人
很久以前,有一个恶国,名叫弃老。这个国王制定国法,凡是年纪大了的老人,就要被抛弃。有个大臣,最讲孝顺,偷偷作了一个地室,把父亲藏在里面,尽心供养。有一天,来了一个天神,手里拿着两条蛇,问国王说:“能够分出这两条蛇哪是雌哪是雄,就保护你的国家平安,否则就要消灭你的国家。”国王非常忧虑,访遍了朝廷所有的人,没有人能够识别。那个很孝顺的大臣就偷偷去问自己的父亲,父亲说:“把它放到细软的东西上面,那个性情躁的就是雄,性情柔的就是雌。”这样就答复了天神的问题。天神又问:“谁是迷睡的人,又是醒悟的人?谁是醒悟的人,又是迷睡的人?”大臣问父亲,父亲说:“比丘和凡夫相比,比丘是醒悟的人;比丘和罗汉相比,则又是迷睡的人。”天神指着国王的大象问有多重,大众又不能回答。大臣回去问父亲,父亲说:“把大象放到船上,记住船的水位,然后把石头搬到船上去,落到原来的水位上,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天神又问:“怎么使一捧水,比大海多?”大臣的父亲传出话来:“如果能够以至诚的心,以一捧水,布施佛僧或者父母及陷入困境的病人,那么他得到的福报无量无边。海水虽多,但只不过一劫的寿命。”天神变化成一个饥饿的人,皮包骨头,拄杖而来,问道:“有比我更痛苦的饿人吗?”没有人能回答。父亲说:“世人如果吝啬、贪婪、嫉妒,后世就堕落到饿鬼中,百千万年听不到水浆的名字,身体一动,骨节中就冒火。如此身出饥火的人,痛苦超过你百千万倍。”天神又变化成一个人,脚镣手铐,脖子加锁,身中出火,全身焦烂,问大家说:“世上有比我更苦的吗?”大臣父亲说:“如果不孝顺父母,逆害师长,诽谤三宝,后世堕落地狱中,一天一夜,万死万生,那种惨景超过你百千万倍。”天神变成一个美女,非常端正,来问大家说:“有比我更美的吗?”大臣父亲说:“如果有人敬信三宝,孝顺父母,布施忍辱,精进持戒,那么他就会生到天上,外表端庄美丽,超过你百千万倍。你和他比,简直就是一只瞎猴子。”天神拿来一根旃檀木,四面方正,问道:“哪头到树根,哪头到树尾?”大臣的父亲说:“放到水里,根那一头就会向下,尾那一头就会向上。”天神又牵来两匹白母马,体型颜色没有一点差别,问道:“谁是母?谁是子?”大臣父亲说:“拿草去喂,母马一定会让草给子马吃。”很多的难题都被大臣的父亲解决了,天神非常高兴,就答应保护国土。这个时候,国王大喜,问大臣说:“回答这些问题,是你自己知道的,还是别人教你的?”大臣就把实情告诉了国王,国王就请出的父亲来供养,尊他为国师。大臣说:“陛下应当向全天下宣布,不准再抛弃老人,一旦发现有不孝敬的,就要判大罪。”从此以后,恶法消除,人人都知道孝养老人了。
(按)佛言:“尔时父者,则我身是,尔时大臣,舍利弗是,尔时王者,阿奢世是,尔时天神,阿难是也。
(按)佛说:“这个时候的父亲就是我的前身,这个时候的大臣就是舍利弗的前身,这个时候的国王就是阿阇世王,这个时候的天神就是阿难。”
异香远闻《法苑珠林》
唐慈州刺史王千石,性仁孝,以沈谨称,尤精内典。贞观六年,丁父忧,哀毁过节。负土成坟,庐墓左,每夜必诵经,以资冥福。其处恒闻击磬,音甚清澈,异香遥闻数里。
守坟诵经,香飘四方
唐朝慈州刺史王千石,天性仁孝,朴实谨慎,精通佛典。贞观六年守父丧,哀伤程度超过了一般人。他给父亲作了一个坟,自己在墓坟的左边搭了一个草棚,每夜必诵经,以增加父亲阴间的福报。他诵经的地方,常常能够听到钟磬的声音,非常清晰,还飘出一种奇妙的香气,几里远都能闻到。
(按)新死之人,神识昏迷,前途不见光明,举目全无伴侣,七七日内,恐怖周惶,其苦无量,时时望阳世作福救拔。所以孝子慈孙,不但欲使父母之形骸得所,并欲使父母之神识得所。譬诸桃李之核,其生生不已者,仁也。今人但知附身附棺,必诚必信,而于父母之神识,反不使之安放得所,岂非护其壳,而弃其仁乎!
(按)刚刚死去的人,神识昏迷不醒,前面一团漆黑,张目不见亲友,四十九天之内,恐怖惊惶,所受的痛苦不能说尽,时时盼望阳世的亲人作福救济。因此,孝子慈孙,不但要使父母的形体有所归宿,而且要使父母的神识也有所归宿。好象吃完的桃李核,仍旧能生长成新树。现在的人只知道把父母的形体放进棺材,一定要诚信,而对于父母的神识,反而不去管他的归宿,这难道不是徒有外表而没有内容吗!
出家报父《缁门崇行录》
唐谢某,父以渔为业,堕水死。念父杀业甚多,必生恶趣,遂剃发为僧,法名师备,苦志修持,行头陀行。一日携众出岭,伤足流血,忽然大悟。后梦父来谢云:“荷子出家,了明心地,已得生天,故来相报耳。”
捕鱼堕水,出家报父
唐朝谢某,父亲以捕鱼为生,掉进水里淹死了。谢某想父亲杀业太多,必然生到恶道里面去,就落发出家,法名叫做师备,发奋修持,不怕吃苦,盼望早日开悟,报答父恩。有一天,带领大家出山,伤脚出血,忽然大悟。后来梦见父亲来感谢说:“我依赖你出家的力量,心地已经觉悟,现在生天了,所以特意来告诉你。”
(按)《贤愚因缘经》曰:“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治其目,一时明见;又有百人,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之二人,福虽无量,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德宏大。”然则字能出家,父母生天,又何疑乎?
(按)《贤愚因缘经》说:“例如,现在有一百个盲人,一个明医治好了他们的病,顿时见到了光明;另外又有一百个人犯了罪,要挖去眼睛,一个人出来挽救了他们,使他们保全了眼睛。这两个人虽然积下了无量福因,但比不上劝人出家和自己出家的功德伟大。”如此看来,儿子能够出家,父母依赖他的力量升天,还有什么怀疑呢?
修忏遇母《梦溪笔谈》
宋朱寿昌,刑部侍郎朱巽之子,其母刘氏微。寿昌七岁,父守雍,出其母嫁民间。及长,哀慕不已,乃解官访母。遍走四方,备历艰苦。刺血书水忏一部,印施流通,昼夜诵持不辍。后行次同州,忽然会遇,相持大哭,感动行路,遂归孝养,复出为司农少卿,士大夫为之传者众。
刺血写忏,遇见亲人
宋朝的朱寿昌,是刑部侍郎朱巽的儿子。他的母亲刘氏出身低微,在寿昌七岁的时候,父亲主管雍这个地方,把寿昌的母亲嫁到了民间。寿昌长大后,天天思念母亲,心中悲痛,最后下定决心,辞官寻母,走遍四方,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为了报母恩,他刺血书写水忏一部,又印经流通,念经不断。有一天他走到同州的时候,忽然和母亲相遇,两人抱头痛哭,过路的人都受感动。从此就诚心孝养,又出来作了司农少卿,士大夫中为他作传的人很多。
(按)刺血书忏,昼夜诵持,何等精诚!宜其忽然会遇也。乃小学所引,反将此事错过,何哉?
(按)刺血写忏,昼夜念经,多么精诚!忽然相遇是理所当然的事。《小学》①这本书反而把这件事忽略了,没有引用,不知是为什么。
注:①中国过去的儿童教育课本,宋朝朱熹、刘子澄编,里面的内容大都有关道德修养,分内外二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包括“嘉言”、“善行”。明陈选作《小学集注》,清张伯行作《小学集解》。
安士全书白话解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
树德资亲《感应篇广疏》
福建林承美,幼丧父,其母守节抚养。承美旦暮号泣,患莫能报。一禅师告云:“孝子思亲,痛泣无益,当求所以报之之道。”语云,作善,亲有益;作恶,亲有忧。子欲报亲,惟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乃可报耳。承美省悟,誓戒杀放生,广修善事。后享年九十有六,科第甲于闽中。
积德行善,报答亲恩
福建的林承美,幼年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守节不嫁,抚养儿子。承美日夜哭泣,深感母恩难以报答。一位禅师很受感动,就劝告他说:“孝子思亲,光是痛哭,亲人并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应当想一个报答的办法。”于是告诉他,作好事,亲人就会得益;作坏事,亲人就会受害。您想要报亲恩,只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才能使亲人真正得益。承美一听,醒悟过来,发誓戒杀放生,多作好事。后来享受高寿九十六岁,科第为闽中第一。
(按)世有善用其孝者,有不善用其孝者。吾尽其诚,能使亲实受其益,此善用其孝者也。吾尽其诚,不能使亲实受其惠,此不善用其孝者也。若云哭泣尽哀,即名为孝,纵使两目涌泪,若决江河,于亲何益?若云衰麻在身,即名为孝,任汝积麻成山,坐卧其内,于亲何益?夫衰麻哭泣,原人子必不容已之情。然欲使生我劬劳之父母,得沾实惠,则在彼而不在此矣!
(按)世上有善于尽孝的人,有不善于尽孝的人。我尽自己的诚心,使亲人得到实际的利益,这就是善于尽孝的人。我表面上尽到了自己的诚心,而亲人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利益,这就是不善于尽孝的人。如果说哭泣就是尽哀,就叫做孝,那么即使泪如泉涌,象决堤的江河一样,对于亲人又有什么利益呢?如果说衰麻在身,就叫做孝,那么即使积麻成山,坐到里面去,对于亲人又有什么利益?披麻戴孝,痛哭流涕,是人不得已才表达出来的常情。要想使生我养我、任劳任怨的父母得到真实的利益,则要用另外一种办法,不在这种表面形式。
补:以上已将尽孝的道理说得非常详尽,尽孝的办法不在于外表形式,更不在死后讲排场,甚至杀生祭拜还以为孝。如果能将以上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对照执行,那么这个人就是真正的大孝子。真正尽孝的关键在哪里?归根到底,就是要使亲人摆脱六道轮回的痛苦,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只有学佛这条道路了。
敬兄
(发明)兄弟之间,形骸虽异,然以父母观之,其爱同也。故彼此睽离,未有不伤亲之心者。人能互相友爱,则悌也,而孝存乎中矣。但言兄,不及弟,省文也。
敬爱兄弟
(发明)兄弟之间,形体虽然不同,但是父母则认为是一体生下来的,对他们的爱是相同的,所以兄弟不和,没有不使父母伤心的。兄弟能互相友爱,就叫做“悌”,孝就同时存在其中了。这里只说敬兄,没有说弟,是文字上的省略。
手足之谊,每伤于妇人。妇人之贤者虽有,而不肖者甚多。惟其见小不见大,知己不知人,故争端易起。无知世间男子,偏信妇人。兄弟虽万语千言,安能及妻妾之一诉乎!所以极刚之夫,遇妻而怯;极智之夫,遇妻而昏;极贵之夫,遇妻而奴;极果断之夫,遇妻而不决断;极鄙吝之夫,遇妻而慷慨;极居傲之夫,遇妻而低头;极方正之夫,遇妻而谄媚。虽以君父之尊,不能强其忠孝,独有闺中一妇,左提右挈而有余。可怜哉!五浊恶世之兄弟也,安得家家有贤妯娌,使之式相好,无相尤也。
兄弟之间的感情,常常被女人损害。贤良的女人也有,但不好的占多数。她们的弱点就是见小不见大,知己不知人,所以常常容易引起争端。世上的男人,偏偏就是相信女人。兄弟说了千言万语,怎能抵得上妻妾一番诉说!所以非常刚硬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胆怯;非常明智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昏愚;非常显贵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卑微;非常果断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迟疑;非常吝啬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慷慨;非常自傲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低头;非常方正的男人,遇到了妻子就会谄媚。虽然处于君王的尊贵地位,也不能勉强一个人忠孝,只有闺房里的女人,就能随心所欲的指挥男人。可怜啊,五浊恶世的兄弟!怎么能够使家家户户都有贤良的妯娌,互相友好,没有烦恼呢?
下附征事(二则)
爱敬交至(感应篇解)
明赵彦霄与兄彦云,同爨(cuan)十二年。彦云游浪废业,遂求析箸。甫五年,而兄产荡尽。霄乃置酒语兄曰:“弟初无分意,以兄不节,敬为兄守先业之半,尚可供朝夕。”请归,仍主家政,即取分契焚之,付以管钥,且代兄尽偿诸逋。兄惭,受而改辙。次年,彦霄父子同登进士。
爱敬其兄,一片真情
明朝赵彦霄和兄赵彦云,同吃同住十二年。彦云游手好闲,挥霍浪费,不务正业,要求与弟弟分家。才过五年,哥哥就把家产荡尽了。有一天,弟弟给哥哥安排酒菜,对他说:“小弟本来没有分家的意思,因为哥哥不太节约,就代替守住祖辈一半家产,到现在还可以维持每天的生活。”就把哥哥请回家中,仍然让他当家,把分家的契约烧毁了,把钥匙交给他,并且代替哥哥偿还了所有欠账。哥哥很受感动,非常惭愧,下决心改变了旧习。第二年,彦霄和他的儿子都考上了进士。
(按)临财之际,兄弟尤易参商,所以为亲用财,则互相推委。分亲所有,则彼此争竞也。善哉!《功过格》云:人子当养生送死时,应作譬如父母少生一子想;当析产受业时,应作譬如父母多生一子想。观赵君所为,何尝有财产之见,在其意中哉!
涉及钱财,兄弟之间最易产生意见,应当为亲人用钱时,就互相推诿,而分亲人财产时,就争多嫌少。说得好啊!《功过格》上这样一段话:为人儿女,养老送终的时候,就应该作父母好象少生一个儿子的想法;分家立业的时候,就应该作父母好象多生一个儿子的想法。看看赵君的所作所为,哪里还有财产的想法呢!
至性感人《功过格》 归安严溪亭凤,天性孝友。与同邑施翊(yi)之,乘舟,施诉分产不均,公频蹙(cu)曰:“吾兄懦,吾正苦之。使得如令兄之力,可以尽夺吾田,吾何忧!”因挥泪不已,翊之恻然感悟。盖相之与翊之,兄弟也,皆以知州致仕,因田产而成隙者,累年矣。自是兄弟交让,终身无闲言。
一片真诚,感动同行
归安严溪亭凤,天性慈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有一次,和同乡施翊之一起坐船,施诉说分产不均,严公听后,频频皱眉,说:“我的兄弟懦弱,我正在苦恼。假使能够象您尊兄这样,可以马上全部夺走我的田产,我还有什么忧虑呢!”说完就挥泪如雨,施君见状,恻隐之心,油然生起,很受感动。原来相之与翊之是两兄弟,都任知州一职,因为分田产而造成矛盾已经几年了。自从和严君相遇以后,兄弟之间就互相谦让,一生都没有闲话了。
(按)严公之致仕也,兄贫且老,迎养于家,每宴客必兄执爵,公执箸随后。一日进箸稍迟,兄怒,批其颊,公欣然受之,终席尽欢。酒罢,送兄入卧,次旦,天未明,随至榻前候问。未几,兄卒,哭葬尽礼。公之事兄若此,知其对施之言,字字由中而发矣。
(按)严公为官的时候,哥哥贫困并且衰老,严公就把他请到自己家中赡养,每次宴请宾客的时候,一定请哥哥拿酒杯,严公则拿筷子跟随在后边。有一次,严公进筷稍微慢了一点,哥哥很生气,打了他一个耳光,严公欣然接收,宴席气氛始终欢快。酒席之后,哥哥就寝,第二天早晨,天还没有亮,严公就来到床前问候。没有多长时间,哥哥就去世了,严公伤心痛哭,按礼节送葬。严公对待兄长如此尽心,所以前面和施君所说的一席话,的确是字字出自肺腑,没有半句假话。
补:读者不要误会,严公劝酒,不是违背五戒吗?《安士全书》第一册主要谈世间法,世间法就是怎样做人。这个问题很重要,世间法作不好,怎能企求出世间法。有些人好高骛远,不从作人入手,就想得到出世间法,其结果是学佛学成孤家寡人,简直难以在世间生存。学佛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但是又不能随波逐流,要不断观心,时刻检查自己的心态,要象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世间法就是如何入世的问题,要随缘度化众生,这样就必须掌握许多方便法门,对世间知识和出世知识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太虚大师说:“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如果按照大师的教导去作,那么我们学佛就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信友
(发明)据字义言,则多人为朋,少人为友。然此处不必强分,凡同朝、同类、同窗、同事者,皆可为友。信即不欺之谓,非独指践言一端。是故谋事不忠,非信也;负人财物,非信也;面誉背毁,非信也;缓急不周,非信也;知过不规,非信也。绝其不信之端,所谓信者,在是矣。
不欺朋友
(发明)根据字面上的意思来说,则多人为朋,少人为友。但这个地方不必强分,凡是同朝、同类、同窗、同事的人,都可以称为朋友。信就是不欺的意思,并不是专指履行诺言这一条。所以谋事不忠不是信,欠人财物不是信,当面赞扬,背后毁谤不是信,快慢不周到不是信,知错不改不是信。断绝了不信的这一面,所剩下的就是信了。
下附征事(二则) 千里赴约(史林)
卓恕,还会稽,辞太傅诸葛恪,恪问:“何日复来?”恕言某日。至日,恪宴客,停不饮食,欲以待恕,客皆曰:“会稽千里,道阻江湖,安能必来?”俄而恕至,一座尽惊。
相隔千里,如期相会
卓恕回会稽,告别太傅诸葛恪,恪问哪一天再来,恕就确定了日子。到了这一天,恪宴请宾客,停止不吃,想要等待卓恕。客人都说:“会稽建康,相隔千里,江湖路远,怎能说来就来?”没有一会儿,恕突然来到,满座大惊。
(按)此特信中之一耳,然能不爽千里之约,信何如之!
(按)这就是讲信的一个例子,互相不违背千里之约,一般人也很难作到了。
度友全信《梁高僧传》
汉洛阳僧世高,安息国王太子也,幼以至孝闻,赋性聪慧,博极群书,精天文医理,即鸟兽之音,无不辨之。自言前世出家时,有同学友好嗔,谏而不改,许以今世相度。时至灵帝之末,乃振锡江南,度昔日同学,行至共阝(gong)亭湖庙。此庙素著灵异,商旅往来,能分风上下,祷祀者不绝。高未至时,神从虚空,先告庙祝曰:“某舟有沙门,可请上来。”庙祝如其言,高同舟者三十余人,皆随往。神曰:“吾昔在外国与师学道,今为此庙之神,周回千里,皆吾所治。以宿生布施故,享福甚多;以嗔恚故,堕此神报。吾命且尽于旦夕,以祷祀多杀,恐堕地狱,愿师救吾。吾有绢千匹,并杂玩宝物,可为我营修佛事。”高请相见,神曰:“我形甚丑,众人必惧。”高曰:“无妨,众不怪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长短,至高膝边,高向之持咒数遍,嘱咐数声,蟒悲泪如雨,身形即隐。高取绢物辞去,即为建造东寺,以资冥福。未几,有一少年,跪而谢高,倏然不见。高曰:“此即共阝亭神也,得离恶形矣。”后有人于大泽中,见一死蟒,身长数里,即今浔阳郡蛇村也。
不负前约,今世度友
汉洛阳高僧世高是安息①国王的太子,从小就非常孝顺,天性聪明有智慧,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和医理,就是鸟兽的声音也能分辨出其中的意思。他说自己前世出家的时候,有一个道友脾气大,多次劝告不能改悔,就答应在今世度他。当时正是灵帝末年,高在江南弘法,为度前世的道友,走到了共阝亭庙。这座庙平素非常灵验,商船来往,能以风助船行驶,祭祀祈祷的人很多。高还没有到的时候,神就从空中预先告诉庙祝②说:“某某船上有位沙门,可以请他到庙里来。”庙祝就按照神的话去做,把高和同船的三十多人都请来了。神说:“我从前在外国的时候,和法师一起学道,今天做了这个庙的神,方圆千里都是我管辖的范围。因为前世布施的缘故,所以这一世享福很多;因为瞋恚的缘故,所以这一世堕落为神。我的寿命就要完了,因为众人杀生祭拜我,恐怕下辈子我就会堕落地狱,希望法师救拔我。我有千匹绢和一些杂玩宝物,请拿去代替我弘扬佛法。”高请他出来相见,神说:“我的形貌很丑,大家看见一定很害怕。”高说:“没有关系,大家不会怪你。”神从床后伸出头来,原来是一条大蟒,不知道他的后面有多长。他爬到高的膝边,高向他念了几遍咒,又嘱咐他几句,大蟒悲泪如雨,身体随即不见了。高拿了绢和物就离开了,用它修建了东寺,增加这个神的阴福。没有多久,有一个少年跪在高的面前道谢,突然就不见了。高对大家说:“这就是共阝亭庙神,已经脱离他的原形。”后来有人在大水中,看见一条死蟒,有几里长,这个地方今天就叫做浔阳蛇村。
注:①我国古代典籍对亚洲西部古国帕提亚称呼,国势强盛时,版图包括全部伊朗高原、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与西方贸易、交通的丝绸之路的枢纽。
②庙中管香火的人。
(按)水陆神祇,若受荤血祷祀,未有不堕地狱者。世俗不知,一遇疾病,辄问卜求神,肆行杀害。徒累病人,雪上加霜,从苦入苦。此正所谓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者也。东岳圣帝,于唐以前,亦曾偶用荤祭,故急求元圭禅师授戒(事在唐高僧传),况其他乎!此亦信中之一耳,然能不爽前世之约,信何如之!
水陆神灵,如果接受了有荤血的祷告和祭祀,就没有不堕落地狱的。世俗不知道这个道理,一遇到疾病,就求神问卦,大肆杀生。这样只能拖累病人,就好象雪上加霜,从苦入苦。向魑魅魍魉呼救,请求赐福,延年益寿,这是办不到的事情啊!东岳圣帝在唐朝以前,也偶然接受过荤祭,所以赶紧请元圭禅师授戒,何况其他福德并不具足的普通者!这也是讲信的一个例子,能够不违背前世之约,有多少人做到呢!
补:世人求神,使用荤腥,由来已久,相传不断。杀生祭拜,伤天害理,竟然不知。神有邪神和正神,正神决不会接受荤腥,即使一时受蒙蔽,终究会醒悟;邪神就不怕违背因果,贪一时口福,享受荤腥,并成为祭祀者的帮凶,所以求神的人自称感应快,实际上都在造罪业,将来求者和受者都将堕落,眼前的快乐换来永久的痛苦啊!
或奉真朝斗
(发明)真者,天仙之谓;斗者,列宿之名。尝记人之善恶,注人之生死,安得不敬奉朝礼乎!若欲原其最初,则天仙在前,斗宿居后。盖劫初未有众星,梵王帝释,因驴唇大仙之请,而后安置28宿于四门也。斗为西门第五宿,属斗宿者,当以粳米花和蜜祭之。
(发明)真是天仙的称呼,斗是星宿的名字,他们记载人的善恶,主管人的生死,怎么能不敬奉礼拜呢!如果想要推究他们的根源,那么天仙在前,星宿在后。原来这一劫开始的时候,天上并没有星星,梵王帝释,应驴唇大仙的请求,就安置了28宿。南斗是西门第五宿,属斗宿的人,应当用爆米花与蜜和在一起,祭祀斗宿。
《楼炭正法经》云:大星周围七百里,中星四百八十里,小星一百二十里,中有天人居住。世俗乃谓陨星仅如拳石,甚至画七猪之形于斗母下,亵亦甚矣!
《楼炭正法经》说:大星周围700里,中星480里,小星120里,中间有天人居住。世人看见落下来的陨星只有拳头大,就对星宿不恭敬,甚至还在斗母星下画出七猪的图形,真是猥亵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星星看做拳头大的石头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并且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已经慢慢确定有外星人的存在了,特别是随着新兴的飞碟科学的发展,许许多多的飞碟现象以客观事实证明了外星人的存在。人类费了这么大的工夫,才知道了这一事实,而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以自身觉悟证得的天眼,早就发现了宇宙的本来面目。佛经常常提到三千大千世界,说一个小世界以须弥山(并不就是指一座山,而是一种象征)为中心,集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叫做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为重叠了三个千数,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宇宙中无穷无尽,所以佛经常常说微尘世界、恒沙世界。许多年以前,人们还以为地是四方的,后来发展到地球中心说,又发展到太阳中心说,现在又提出了银河系,连银河系也在运动。这些问题已在佛经中说得清清楚楚,可见科学的发展为佛法提供了佐证。但是为什么人类登上月球后没有发现外星人呢?要知道九法界众生都处在不同的时空境界,人道境界怎么能看到月宫仙人呢?再说我们地球上也有水陆诸神,谁能看见呢?我们现在发现的飞碟,扑朔迷离,不可思议,人间最先进的火箭、飞船也无法达到飞碟的速度。所有这一切现象,以现在的科学还无法解释,只有求证佛法,开了天眼,才能得到最完整的答案。
真人斗母,宿生皆从尊敬三宝,修行十善而来,故能享飞行宫殿,照临下土。乃今之奉道者,往往反谤佛法,安在其能奉真朝斗也!
天仙星宿,都从尊敬三宝,修行十善的人中来,依赖前世的福德,所以能够飞行于宫殿之中,光芒照临下界。而今天的修道人,往往反而毁谤佛法,怎么能有脸敬奉天仙,礼拜星宿呢?
汉魏以前,称佛为天尊,称僧为道士,称道士为祭酒①。自北魏寇谦之②,窃天尊与道士之号,而后佛不称天尊,比丘不称道士。其后祭酒之名,沿为大司成③矣。
汉魏以前,佛尊称作天尊,僧尊称作道士,道士尊称作祭酒。到了北魏寇谦之时,他窃取了天尊和道士的名号,从此佛就不称天尊了,比丘不称道士了。以后连祭酒的名字也变为大司成了。
注:①古时候酹酒祭神必由尊者或老者一人举酒祭地,就把位尊的人和年长的人称作祭酒。汉平帝时设置六经祭酒,为官名。
②寇谦之(365-448),字辅真,上谷昌平(北京)人,北魏道士。他十八岁从成公兴入华山学道,又转入嵩山修道。后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并赐予《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要他整顿道教。他利用北魏太武帝对道教的崇奉,排斥佛教,改革天师道,制订乐章诵诫新法,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首都)建立天师道场,称为新天师道。
③祭酒为官名,如汉以后的国子监祭酒,唐高宗时一度改国子监为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以后祭酒就称作大司成了。
下附征事(二则) 七星救焚《劝惩集》
常熟奚浦钱氏,聚族而居,有小四房者,素奉斗,姑媳孀居。正德丙寅,其房旁失火,延烧三昼夜。恍惚见朱衣者七人,于檐前举袖一麾,火光随灭,四面皆成灰烬。
七星救火,化险为夷
常熟奚浦有个姓钱的地方,一族人住在一起,其中有个小四房人家,平素敬奉星斗,婆媳两人孤单相依。正德丙寅年,房屋四周失火,延续烧了三天三夜。钱氏婆媳在恍惚之中,看见七个穿红衣服的人,来到她的屋檐前,举袖一挥,火光随灭,四面已经全部烧成灰烬了。
(按)普门品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即此可信。
(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如果陷入大火之中,依仗信奉观音菩萨的力量,就会使火不能烧到自己身上。从上面这个事实就证明可信了。
补充:因为星宿尚且有如此威力,何况福慧具足的观世音菩萨呢!
礼斗免盗(凌子正述)
句容严近山,康熙初年,客荆襄,遇道人教以礼斗,严遂笃信奉行,精诚三载。一日在江边行,已昏黑,遇大盗。严惧,乃持斗母心咒。未几,若有黑云笼罩其船,严遂得脱,而余舟皆被其害。
礼敬星斗,逃脱盗贼
句容严近山,在康熙初年的时候,旅居荆襄,遇到一位道人教他礼敬星斗,严就虔诚奉行,坚持了三年。有一天,在江边坐船,天已昏黑,遇到了一伙大强盗。严非常害怕,就持念斗母星咒。没有多长时间,突然一团黑云笼罩了他的船,严就逃脱了这场灾难,其他的船都遇害。
(按)有谓斗母即观音大士,此谬也。菩萨虽随类化身,然皆韬光不露。若即明识其为观音,而又列玉皇之下,颠倒甚已。或云,乃摩利支天,未知是否?
(按)有人说斗母就是观音大士,这是错误的。菩萨虽然千变万化,随缘度生,但是都韬光隐晦,不露形迹。如果明明已经识别是观音菩萨,而名字又列在玉帝之下,这不是轻重倒置吗?有人说,斗母是摩利支天,不知是否?
下载附录(二则) 道藏源流
道家无所谓藏也,唯有《道德》五千言为真耳。尝考元都目录,皆后人妄取艺文志书名,矫注884卷,名之为道藏也。至于历朝伪撰者,又不一而足,略言之,如前汉王裒(pou),造《洞元经》,后汉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书40卷,吴时葛孝先,造《上清经》;晋道士王浮,造《三皇经》;齐道士陈显明,造《六十四真步虚品经》;梁陶宏景,造《太清经》。后周武时,有华州道士张宾,诏授本州刺史,长安道士张子顺,选得开府,扶风进士马翼,雍州别驾李通等,四人于天和五年,在故城内守真寺,抄览佛经,造道家伪经一千余卷。(装潢者乃万年县人索皎)隋大业末年,有五通观道士辅惠祥,私改《涅槃经》为《长安经》,为尚书卫文升所奏,敕令戮于金光门外。麟德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东明观道士李荣,会圣观道士田仁惠等,又将从前伪撰经,重加修改,私取佛经添换在内,故有三界、六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门及优婆塞、优婆夷等语。此正孔子所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者也?不然。道家极其分量,不过为天为仙而止,安得有菩萨修行之法耶!
道家并没有现在所说的《道藏》,仅仅只有老子《道德经》五千字是真的。曾经考证元都目录,都是后人妄取艺文志书的名词,自称高明,伪托注解,共成884卷,取名叫做《道藏》。至于历朝所伪撰,那就很多了。简单的来说说,例如前汉王裒伪造了《洞元经》,后汉张陵伪造了《灵宝经》和章醮等书40卷,吴时葛孝先伪造了《上清经》,晋道士王浮伪造了《三皇经》,齐道士陈显明伪造了《六十四真步虚品经》,梁陶宏景伪造了《太清经》。后周武时,有华州道士张宾,任命为本州刺史,长安道士张子顺,选得开府,还有扶风进士马翼和雍州别驾李通等,一共四人,于天和五年,在故城内守真寺,抄览佛经,伪造作道经一千多卷。(负责装潢的人是万年县的索皎)隋大业末年,有五通观道士辅惠祥,私改《涅槃经》为《长安经》,被尚书卫文升上奏,上命判取极刑,取斩于金光明门外。麟德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东明观道士李荣,会合圣观道士田仁惠等人,又将从前伪撰的道经,重加修改,私取佛经添换进去,所以道经也有了三界、六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门和优婆塞、优婆夷等佛教名词。这正是孔子所说的,互相串通,想要躲避人的眼睛,但天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啊!躲得了人眼睛,躲不了天的眼睛。或许有人要说,怎么不可以从三家中各取所长呢?不可以。道家修到最高境界,也不过升天为仙,怎么能够和修行菩萨道的大法相比呢!
补:我们说儒释道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但是儒只能谈到孔孟,道只能谈到老庄。中国历史上,有些人自称高明,想自立一派,但肚子里并没有甚么新东西,于是只好采取公开的或秘密的手段,援佛入儒,援佛入道。中国的道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它本来就没有甚么系统的道藏,那些自称高明、自以为是的人,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剽窃篡改,形成了一个庞杂的体系,欺骗了一些愚痴无知的人。剽窃佛经,以为己有,罪过无量无边啊!现在民间正邪不分,谬种流传,流毒不浅。那些伪经,乱谈佛法,似是而非,蒙蔽大众。我们必须百倍警惕啊!
道藏摘语
《道藏法轮经》云:“天尊诫敕道士云:若见佛图,思念无量,当愿一切,普入法门。”《太上清净经》云:“若见沙门,当愿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老子升元经》云:“道士设斋供,若比丘、比丘尼来,当推为上座。”《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佛。”《灵宝消魔安志经》:“道以斋为先,勤行当作佛(今改为勤行登金阙)。”《上品大戒经》云:“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老子大权菩萨经》云:“老子是迦叶菩萨,化游震旦。”
《道藏法轮经》说:“天尊教诫道士,如果看见了佛庙,就要思念无量众生,应当发愿一切众生,都进入大法之门。”《太上清净经》说:“如果看见了出家人,应当发愿一切众生,明白了解大法,得道如佛。”《老子升元经》说:“道士建立斋供道场,如果有比丘、比丘尼来参加,就应当推举为上座。”《符子》说:“老子的老师名叫释迦牟尼佛。”《灵宝消魔安志经》说:“道以斋为先,行动当如佛。”《上品大戒经》说:“布施钱物给佛塔庙,就会得到千倍的回报;布施给出家人,就会得到百倍的回报。”《老子大权菩萨经》说:“老子是迦叶菩萨,化游震旦。”
补:以上内容似乎也在弘扬佛法,敬奉三宝,但是由于它的目的不同,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奉法反而为坏法,实际上这些假面具掩盖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说到底是欺世盗名。好事实际上是坏事,坏事实际上是好事,只有菩萨的慧眼才识别得出来啊!在生活中,有许多披着人皮的狼外婆,我们千万不能上他的当。佛说,在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的沙子那么多。现在不也正是这样吗?有一些邪师戴着弘扬佛法的帽子,纠集一批徒众,欺骗了很多无知的人。有些人名气很大,很有诱惑力。有些人也并不是想要干坏事,只因为自身无知,上了当还以为在作好事呢!因此学佛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参访明师,认真看书,才能辨别真假啊!
(按)旧时祭醮,皆有鹿脯清酒,今并改为干枣香水。
(按)古时候祭祀,都有干鹿肉和清酒,现在都改为干枣和香水。
或拜佛念经
(发明)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之为佛。自心中人人有觉,则自心中人人有佛矣。若云泥塑木雕,方名为佛,则是愚夫愚妇之佛也。若云降祸降福,斯名为佛,是又唐宋诸儒之佛矣。愚夫愚妇终日言佛,而佛实未尝敬。唐宋诸儒终日谤佛,而佛实未尝毁者。以其皆不知有佛也。
(发明)佛译为中文就是觉悟的意思,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称为佛。每个人都有觉心,所以每个人都是佛。如果说泥塑木雕才称作佛,那是愚夫愚妇的佛。如果说能够降祸降福才称作佛,那是唐宋各儒所说的佛。愚夫愚妇整天说佛,但实际上并没有敬佛。唐宋各儒整天谤佛,但实际上佛并没有被谤。这是因为他们都不知佛在哪里啊!
佛为三界大师,即诸天诸仙,梵王帝释,犹当恭敬礼拜,而况具缚凡夫乎!
佛是三界的导师,即使是天上神仙,梵王帝释,也要恭敬礼拜,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补:有些人求神不拜佛,有些人神佛不分乱拜,有些人以为神比佛灵,就把佛放在第二位。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神未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还在六道轮回,他还必须求佛,才能解脱,如果把神和佛放在一起拜,他怎么承受得起呢?如果只求神不拜佛,那就更加轻重倒置了。如果神佛不分乱拜,那就愚昧无知了。
礼一佛,即当观想礼无数佛,礼现在佛即当观想礼过去、未来佛,要使十方三世微尘数如来前,一一皆有我身修供养。方为善拜佛者。
礼拜一尊佛,就应当观想礼拜无数佛,礼拜现在的佛就应当观想礼拜过去、未来的佛,要使十方三世象微尘一样数不清的佛前,都有我在那里修供养。这样的拜法才算是善拜佛的人。
诸佛经典,与世间之善书不同。一则但知谋及身家,一则直欲救人慧命;一则止能谈议现在,一则直欲福利多生。世间若无佛经,则天上天下皆如长夜。所以《胜天王经》云:“若法师所行之处,善男子、善女人宜刺血洒地,令尘不起。如是供养,未足为多也。”
一切佛书,和世上的善书不同。世书只讲到立身安家,佛书就直接救人的慧命;世书只能谈论现在,佛书就要福利多生。世上如果没有佛书,那么天上天下,都如漫漫长夜。所以《胜天王经》说:“凡是法师所到的地方,善男子、善女人都应当刺血洒地,使尘土不飞起来。这样供养,并不算过分。”
念经能解其义,复能如说修行,固为上也。若不能解其义,但存敬慕之心,亦得无量福报。譬之儿童服药,虽未谙其方,却能除病。
念经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并且又能按经中所说去实行,当然就最好不过的了。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只要保持敬慕的心理,也能得到无量福报。例如,儿童吃药,虽然他不知道药方,但是能消除他的病。
下附佛法渊源 阿难结集《法苑珠林》
世尊入涅槃后,将结49年所说法,人天大集,阿难升高座,披如来衣。大梵天王,持七宝盖,覆阿难上;天帝释,进七宝案,至阿难前;罗睺阿修罗王,执七宝香炉,在阿难前;他化天王,进七宝几;魔王波旬,持七宝拂,授与阿难,仍与帝释,夹侍左右;四大天王,侍高座四脚。结集即成,阿阇世王写得五本,梵王写三本,帝释写七本,娑竭罗龙王写八万本,皆以金银七宝印,印之。
世尊进入涅槃之后,他的大弟子将要结集49年所说的法,四面八方的众生都聚集到了一起,紧随世尊49年说法的阿难升上了高座,披上了如来衣。大梵天王,捧着七宝盖,覆盖在阿难头上;天帝释,进献七宝案①,到阿难面前;罗睺阿修罗王,拿着七宝香炉,在阿难面前;他化天王,进献七宝几②;魔王波旬,拿着七宝拂③,授予阿难,仍然和帝释站立左右;四大天王,靠在高座的四脚边侍卫。结集已经完成,阿阇世王写成经书5本,梵王写成3本,帝释写成7本,娑竭罗龙王写成8万本,都以金银七宝为材料,印刷了这些经书。
注:①器具名,短足食盘,碗盂,几桌。 ②桌子.
③拂拭尘埃的用具.
(按)佛言:此阎浮洲,32国(阎浮提,共有16大国,5百中国,10万小国)是诸众生,并有大根,可流行遗教。东弗婆提,260国,西瞿耶尼,130国,亦可并行遗教。自余天下,众生福薄,不堪闻教(指北俱卢洲)。
(按)佛说:我们这个阎浮洲,32国众生,都有很深的善根,可以流传佛教。东方弗婆提260国,西方瞿耶尼130国,也可以流传佛教。其他的地方,众生福薄,不能流传(指北俱卢洲)。
补:以上出现了许多天王的名字,这都是得佛力加持而来拥护阿难结集经典。三界共有28天,为了使我们对二十八天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现列表如下:
一、欲界天
1四王天: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
2忉利天:天王佛称释提恒因,,儒称皇皇上帝,道称玉皇大帝 3夜摩天:过此天仙家不知
4兜率天:内院为弥勒所居 5化乐天 6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天
7梵众天:此天以下三天为初禅 8梵辅天 9大梵天:自谓创造世界
10少光天:此天以下三天为二禅 11无量光天
12光音天:人从此天而来 13少净天:此天以下三天为三禅 14无量净天
15遍净天 16无云天:此天以下九天为四禅 17福生天
18广果天:此天后无烦热 19无想天:外道修无想定
20无烦天:此天以下五天称五净居天,为声闻第三果阿那含所居,不再生欲界
21无热天 22善见天 23善现天 24色究竟天
三、无色界天
25空无边处天 26识无边处天 27无所有处天
28非想非非想天:最高的天,有八万劫禅定
此土闻经(汉法本内传)
汉明帝,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至天竺国,得梵僧摩腾、竺法兰及佛经、图像还。帝问:“法王出世,何以教不及此?”腾曰:“天竺,乃大千世界之中,诸佛出世,皆在于此,余处略偏,佛故不出。然百千年后,皆有圣人传教往化。”时帝大悦。永平十四年正月朔旦,五岳诸山道士褚善信等690人,上表请与梵僧较试优劣,帝敕尚书令宋庠,于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马寺南门。设立三坛:道士将道经369卷置于西坛,27家诸子书235卷置于中坛,奠食百神置于东坛。明帝设行殿在寺门道西,置佛舍利及经。道士皆以荻火绕坛,临经涕泣曰:“人主信邪,道风衰替,敢延经义在坛,以火验其真伪。”便放火烧经,并成灰烬。种种咒术,皆不能验。道士相顾失色。太傅张衍曰:“卿今既无一验,宜从佛剃发矣。”褚善信等,惭不能答。佛之舍利放五色光,上空如盖,覆日映众,得未曾有。摩腾禅师,踊身高飞,神化自在;法兰师,为众说法,开化未闻。时司空刘峻,后宫阴夫人,及道士吕惠通等,共千余人,并求出家,帝皆许之。遂建十寺,广兴佛法(至今洛阳尚有燔经台遗迹)。
东汉明帝的时候,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到天竺国迎回高僧摩腾、竺法兰和佛经、图像。明帝问道:“法王出世,为甚么教化没有普及我们这个地方?”摩腾说:“天竺是大千世界一切佛出世的地方,其他地方法缘不足,所以佛不出世。但过百千年后,,有圣人到东土来传教。”明帝听后非常高兴。永平14年正月初一,五岳各山道士,有褚善信等690人,向皇帝上表请求和佛僧较量高低,明帝命令尚书令宋庠,在这个月25日,组织大家聚集在白马寺南门外。全场设立三坛:道士将道经369卷放置在西坛,27家诸子书共235卷放置在中坛,祭祀百神供品放在东坛。明帝在寺门路西,建立行殿,安置佛舍利和佛经。道士用荻草烧火,绕坛而走,当要烧经的时候,痛哭流涕,说:“皇上信奉邪教,道风衰败更替,今天斗胆把经典放置在坛上,用火验定谁真谁假。”说完就放火烧经,道经一瞬间变为灰烬。种种咒术,都不灵验。道士面面相觑,大惊失色。太傅张衍说:“现在既然不灵验,你们就应当随佛剃发出家了。”褚善信等人,惭愧无言。在这个时候,佛的舍利放出五彩光芒,照耀天际,覆盖大地,淹没了太阳,放射到大众身上,真是从来没有过的奇景!同时摩腾禅师跃身高飞,神化自在;法兰师为众说法,教化大众。这时,司空刘峻,后宫阴夫人,还有道士吕惠通等千多人一起请求出家,明帝全部答应。于是就建立了十所寺庙,大力弘扬佛法(现在洛阳还有焚经台的遗迹)。
(按)晋建安中,丁德慎,为凝阴令。有北界妇人,忽作外国语,观者如市。遂索纸笔,作外国书,俄成五纸,投笔教人读,人皆莫识。有数岁儿,偶在妇旁,妇即指曰:“此儿能读。”小儿得书,即以外国语读之,观者惊愕。德慎遣吏赍书,诣许下寺,以示梵僧。僧惊曰:“斯乃佛经中语也,此土偶亡数行,正忧道远难得。”遂留写之。
(按)晋建安时,丁德慎为凝阴令。北方地界有一个妇女,突然说外国话,看的人越来越多。她又向人要纸笔,写外国字,一下子就写满五张纸,教人去读,没有人能够认识。有一个几岁的小孩子,偶然站在妇女身边,妇女就指着他说:“这个小孩能读。”小孩拿到纸,就用外国话读出来,观众都感到非常惊奇。丁德慎派人取来她写的纸,送到了寺庙,请梵僧看。僧人大惊,说:“这是佛经中的语言,我们这个地方正丢失了这几行,我正在忧虑路远难得啊!”就留下来补写到经书上。
下附征事(六则) 得免驴胎《法句喻经》
昔有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生陶家,受驴胞胎,甚大忧愁,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驰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归依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命忽终,便入驴胎。时驴践坏其家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得入故身,复为天帝。佛言:“善哉!能于陨命之际,归命三尊。”遂为说法,得须陀洹道。
临终皈依,免入驴胎
从前有一位天帝,威德离身,自己知道就要死了,死后会投驴胎,非常忧愁,心想三界之中,能够救人苦难的,只有佛陀。于是就跑到佛的住所,五体投地,虔诚拜佛,至心归依佛法圣众。当他还没有起身的时候,就已经死了,投生到驴的肚子里面。母驴踩坏了主人家的东西,主人发怒鞭打,伤了驴胎,胎神又回到原来的身体里,再作天帝。佛说:“好啊!能够在即将命终的时候,归依三宝。”就对他说法,证得须陀洹果。
(按)《涅槃经》云:“虽得梵天之身,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天,命终之时,还堕三恶道中。”
(按)《涅槃经》说:“虽然得到了梵天的身体,甚至生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命终的时候,还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
得免猪胎
忉利天宫,有一天人,寿命垂尽,五种衰相已现,自知命终之后,当生鸠夷那国疥癞母猪腹中作豚,愁忧不知所为。有一天人告曰:“今佛在此,为母说法,何不往求?”即到佛所,稽颡投诚,佛授以三归依,遂如佛教,精诚七日,天人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
临终皈依,免入猪胎
忉利天宫,有一个天人,寿命将尽,五种衰相已经出现,自己知道命终以后,会生到鸠夷那国一头身有疥癞的母猪肚子里作猪,整天忧愁,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一个天人告诉他说:“现在佛正在天上对母亲说法,为什么不去求佛呢?”他听后就马上到佛那里,虔诚拜佛,佛给他授具三归,他依照佛的教导,在七天里努力精进,命终后生到维耶离国,作一位长者的儿子。
(按)大富贵人临终,欲舍官爵财宝、田宅妻子,如割身肉,其苦无量,天人寿终,亦复如是。《正法念经》云:“若先世有偷盗业,尔时见诸天女,夺其所著庄严之具,奉余天子;若先世有妄语业,诸天女等,闻其所说,生颠倒想,谓其恶骂;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饮酒,临终迷乱,失其正念,堕于地狱;若先世有杀生业,寿终短促;若先世有邪淫业,见诸天女,皆悉舍己,共余天子,互相娱乐。是则名为五衰相也。
(按)大富贵人要死的时候,丢了官爵财宝、田宅妻子,就象割身上的肉一样疼,那种痛苦难以忍受,天人命终也是这样。《正法念经》说:“如果在生作了偷盗的事,临终时就会看见许多天女夺走他的东西;如果在生说了妄语,临终时许多天女一听到他说话,就以为他在骂人;如果在生把酒送给持戒的人饮,或者自己破戒饮酒,临终使就会心识迷乱,堕落到地狱里面去;如果在生淫乱,临终时就会看见许多天女离他远去,与其他的天子互相娱乐。”这就叫做五种衰相。
经救全城《法苑珠林》
晋刘度,平原人也,其乡有千余家,俱奉佛法,供养僧尼。值北虏有逃人,多匿城内,虏主大怒,将屠此城。刘率城大小,尽诵观世音菩萨。未几,虏见天上有物坠下,入其庭中,绕于屋柱。视之,乃观音普门品也。虏心大喜,此城由是得释。
虔诚念佛,一城得救
晋刘度是平原人,他住的那个地方,有千多户人,全部信奉佛法,供养僧尼。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有一些人逃来隐藏到城中,首领大怒,打算血洗全城。刘度就率领全城大小念诵观世音菩萨。没有多久,北方民族首领看见天上有一个东西掉下来,落往他的屋庭中,绕在梁柱上。取下来一看,原来是一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他读后心里非常高兴,就撤销了原来的计划。
(按)平时既知植福,临难又能哀恳,虏之回心也,固宜。
(按)平时已知培植福业,临难又能诚心哀求,转变人心,是理所当然的。
枷锁自脱(同前)
晋河内窦传,永和中为并州刺史高昌部曲,被吕护所虏,及其同伴六七人,共闭一室,克日当杀。传乃专心念观世音菩萨,凡三日三夜不懈,枷锁渐宽,忽然自脱。心虽窃喜,然念同伴尚多,不忍独去,仍复至心兼祷同伴。俄而诸人枷锁,以次得脱。遂开户走出,逾城夜遁,走四五里,隐于榛中。天明,人马四出追捕,纵火烧野,唯传所隐亩许之地。人火俱不至。
临难念佛,枷锁自脱
晋河内窦传,永和年中作并州刺史高昌的部下,被吕护俘虏,与同伴六七个人关在一间房子里,确定了杀头的日子。传就专心念观世音菩萨,三天三夜没有一点松懈,枷锁渐渐变宽,忽然自然脱落。这时,他心中虽然暗暗高兴,但是看到身边还有许多同伴没有解脱,不忍一人离去,就继续祈祷同伴得救。很快,其他人的枷锁也一个一个地脱落了。大家一齐逃跑,爬过城墙,隐藏到野外的灌木丛中。天亮以后,敌人四出追捕,到处放火,惟独传等人隐藏的一亩多地方既不起火,也不来人。
(按)此所谓“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也,至于入水而不溺,入火而不焚,种种灵验,见于他书者,不可具述。
(按)这就是经上所说的“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至于落水不溺,入火不烧,种种灵验事迹,记载在其他书上,不知有多少啊!
僧作天王《唐高僧传》
隋相州释元景,姓石,沧州人也,仰慕大乘,礼诵不辍。后卧病三日,告侍者曰:“吾欲见弥勒佛,云何乃作夜摩天王。”又自云:“宾客极多,事须看视。”众问之,曰:“非尔所知也,有天众来迎耳!”遂异香盈室,奄然而逝。时大业二年六月也。遗命葬紫柏河极深处。三日后观之,水中突起一高坟,而河遂分为两道云。
诵经不断,死作天王
隋相州释元景,姓石,是沧州地方人,向往大乘佛法,不停地礼拜和念诵。后来卧病三天,告诉侍从在身边的人说:“我本来想要见弥勒佛,不知为什么作了夜摩天王。”又自言自语说:“宾客很多,事情很忙。”大家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不是你们能够知道的,有天人来迎接我了!”于是满屋生香,安祥而去。当时是大业二年六月。遗嘱葬到紫柏河的最深的地方。三天后去看,水中突起一座高坟,河水分两边流去。
(按)发光地菩萨,每现作夜摩天王,然则吾乌乎测师!
(按)发光地菩萨,常常现作夜摩天王,那么元景法师的境界,我们怎么能知底细呢!
盲者得视《北史》
后周时张元,字孝始,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昼夜礼佛,以祈福佑。一日,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语,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读《药师经》,且拜且泣曰:“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元代暗,使祖目明。”如是殷勤,经于七日,其夜梦一老翁,以金鎞(bi)刮其祖目,谓元景曰:“勿忧,三日后,乃即明耳。”元梦中喜跃而寤,遍告家人,越三日,祖目果明。
念经不断,盲人复明
后周时张元,字孝始,十六岁的时候,他的祖父眼睛失明。在三年中,元昼夜礼佛,祈祷康复。有一天,他读《药师经》时,看见盲者得视的语句,就请来七位僧人,燃起七盏灯光,七天七夜念诵《药师经》,边拜边哭说:“佛陀啊!元为孙不孝,使祖父失明,现在点起灯光,普施法界,愿元代暗,使祖父复明。”这样殷勤礼拜,过了七天,夜里梦见一位老翁,用金鎞刮祖父的眼睛,对元说:“不要忧虑,三天后就会康复了。”元在梦中欢喜跳跃,惊醒后把梦境告诉全家人,过了三天,祖父果然复明。
(按)善医病者,莫如对症发药。失明之故,多由宿生谤佛谤法,故欲救生盲,须是点金刚正眼。《大集经》云:“若有众生,于过去世,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或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因缘,今得盲报。”又《付法藏经》云:“障人出家,必堕恶道,恶道罪毕,得生人中,生盲无目。”张孝始可谓对症发药矣!
(按)善看病的医生,就能对症下药。眼睛失明的缘故,大多是因为前世毁谤佛法,所以要救盲人,必须点金刚正眼。《大集经》说:“如果有众生,在过去世的时候,或者毁谤佛法,或者毁谤圣人,或者障碍讲经说法,或者抄写经书漏掉文字,或者损坏其他宗派,或者暗藏其他法门。因为这些缘故,今世就得失明的报应。”《付法藏经》说:“障碍别人出家,就一定会堕落到恶道里面去,恶道受罪完毕,投生到人中,就是瞎子。”张孝始的做法,真是对症下药啊!报答四恩
(发明)四恩者,一父,二母,三如来,四说法师也。父与母,生育我之形骸,如来法师,长养我之智慧,皆恩之极重而难报者。《观佛相海经》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然则报答之事,可忽乎哉?
(发明)四恩就是指父恩、母恩、如来恩、说法师恩。父母生育了我的形体,如来法师培养了我的智慧,都是恩重如山,难以报答的人啊!《观佛海经》说:“有恩不报,是阿鼻地狱的因。”如此看来,报答的事情可以轻视吗?
报答父母之恩,唯有尽劳尽养,得亲之心,引导父母以出世之法而已。报答师长之恩,唯有依教奉行,四事供养而已。至于如来之恩,尤难言报,唯有发菩提心,立宏誓愿,仰学菩萨而已。莲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楞严经》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报答父母之恩,就是尽心尽力地侍奉,得亲人的欢心,一直引导他们走上出世的道路才罢休。报答师长之恩,就是依教奉行,以心供养。报答如来之恩,就难以说尽了,只有发菩提心,树立宏大誓愿,学习菩萨的精神,永无休止地普度众生,才能真正报答如来之恩。莲大使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楞严经》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下附征事(三则) 礼塔度亲《缁门崇行录》
唐范某,母王氏,素不信三宝,范谏不听,遂依庆修律师出家,号子邻。后归,母已亡三载,因诣岳庙,志心诵《法华经》,誓见岳帝,求母生处,梦岳帝告曰:“汝母禁狱,现受诸苦,可往贸山,礼阿育王塔,庶可免也。”邻即诣塔,泣拜久之,忽闻其母谢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
唐范某,母亲王氏,素来不信三宝,范某劝告他,她不听,范就依庆修律师出家,法号子邻。后来回家,母亲已经死了三年,就走到岳庙,诚心念诵《法华经》,发誓要见岳帝,求问母亲投生的地方,梦见岳帝告诉他说:“你的母亲正被囚禁,受尽了痛苦,你可前往贸山,礼拜阿育王塔,或许可以赦免你母亲的罪过。”邻就前往拜塔,在塔下跪拜了很久,忽然听见他的母亲对他说:“承蒙你的力量。已经生到忉利天了。”
(按)阿育王者,佛涅槃后一百多年,所出之铁轮王,王一阎浮提者也,能役使鬼神。将如来八万四千舍利,造八万四千塔,每有一亿人处,方置一塔,此方见之于记载者,凡十九处,此特其一也。
(按)阿育王是佛涅槃后一百多年,出现的一位铁轮王,统治一个阎浮提,能够驱动鬼神。他把如来八万四千舍利,分造八万四千塔供养,凡有一亿人的地方,就安置一座塔,我们这里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塔有十九处,上面说的就是其中一处。
诚感父骨《高僧传》
后周李氏,长安贵胄里人,唐宗室也,七岁出家,法名道丕。十九,值驾幸洛,长安焚荡,乃负母入华山。时谷涌贵,丕自辟谷,唯乞食供母,母问食否,必曰:“已斋。”母曰:“汝父霍山战没,骨暴霜露,能收取归葬乎?”遂往霍山,拾白骨聚一处,昼夜诵经,忏父杀业,日祝曰:“群骨之中,有动转者,即父遗骸也。”一心持诵,目不暂舍,数日间,有髑髅(dulou)从骨聚中跃出,摇曳良久。丕擗(pi)踊抱持,斋归见母。是夜母梦夫归,明晨骨至。后应招入京,名播朝野。
昼夜诵经,感动父骨
后周李氏,长安贵族后裔,唐的宗室,七岁出家,法名道丕。十九岁时,皇上转移洛阳,长安被战火烧毁,丕避乱负母进入华山。当时粮食紧张,丕就辟谷不食,只是出去讨饭供养母亲,母亲问他吃了没有,他一定说:“已经吃了。”有一次母亲对他说:“你的父亲在霍山战死,抛骨荒野,能收取回来吗?”李就前往霍山,检起一堆白骨,昼夜诵经,忏悔父亲前世的杀业,祈祷说:“这一堆骨头中间,能够自己动转的就是我父亲的遗骸。”一心念诵,目不转睛,几天后,有一些髑髅从骨堆中跃出,摇动了很久。丕就把它们分开,抱回去与母亲相见。当天晚上,母亲梦见丈夫回来了,第二天早晨,遗骨果然回来了。后来,丕应招入京,名声传播四方。
(按)孝有二,有世间孝,有出世间孝,师盖兼而有之矣!若夫道纪荷亲而讲演,法云居丧而毁瘠,鉴宗医父病而两股皆刳(ku),智聚丁母忧而三年泣血,如斯之类,罄竹难书。倘谓辞亲出家,父母遂不必奉养,岂识孝名为戒之义乎?
(按)孝分为两种,即世间孝和出世间孝,道丕师两者都兼有了!如果还要列举道纪负担母亲讲演佛法,法云守丧毁坏了身体,鉴宗医治父亲的病挖空了两条大腿,智聚守母丧三年泣血,这样的典型,真是罄竹难书。如果认为辞亲出家,父母就不必奉养了,那么他真正认识了出家的意义吗?
(以上各例详见《高僧传》)
酬恩护法《金汤编》
宋吕蒙正,字圣功,太宗时,举进士第一,累官参知政事,封许国公。方公之微也,尝寄迹僧寮,得安意书史。后执政十年,郊祀俸给皆不请。帝问其故,对以私恩未报。诘之,以实对。帝曰:“僧中有若人耶!”赐紫袍以旌之。所得恩奉悉与寺僧,以酬宿恩。公于晨兴礼佛,必祝曰:“不信佛者,莫生吾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三宝。”后从子夷简封申国公,每遇元日,拜家庙后,即叩礼广慧禅师。申公之子公著,亦封申国公,于天衣禅师亦如之。左丞好问,于圆照禅师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于佛照禅师亦如之。世世贵显奉佛,果如公愿。
为报旧恩,真诚护法
宋吕蒙正,字圣功,太宗时,考取第一名进士,作官作到参知政事,封许国公。在公声名未显之前,曾经寄身于僧人中间,能够安心读书作文。后来他作了官后,十年时间中,郊外的祭祀和自己的俸禄都不要。皇上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答私恩未报。再加追问,就把实情告诉了皇上。皇上说:“僧中有这样的人吗!”就赠送紫袍予以表彰。吕公把皇上的恩赐都送给了寺僧,以回报过去的恩情。吕公每天早晨礼佛,一定要祈祷说:“不信佛的人,不要投生到我家来,只愿子孙世世代代以宰官身护持三宝。”后来他的儿子夷简封为申国公,每遇到初一,拜完家庙后,就去亲近广慧禅师。申公的儿子公著也被封为申国公,经常亲近天衣禅师。老二好问,经常亲近圆照禅师。老二的儿子用中,经常亲近佛照禅师。世世代代显贵奉佛,果然应了吕公之愿。
(按)经言诸佛之恩,过于父母,夫父母之恩,至深重也,反谓佛之恩过之,何哉?盖父母之恩,止于一世;诸佛之恩,尽未来际;父母之恩,但养色身;诸佛之恩,济人慧命;又父母训诲,不过导以名利,若或误用,反能造业;诸佛菩萨,能示以究竟法门,苟从其教,疾出轮回;父母若遇逆子,便发嗔恨;诸佛菩萨,虽遇谤佛谤法之人,悲悯无已。不特此也,父母爱其子,原望养生送死;至诸佛菩萨,毫无希望,虽度尽众生,初无能度之想。故世间第一负恩之事,无如谤佛。吕公不愿此种来为子孙,识亦卓矣。
(按)经上说诸佛之恩,胜过父母,父母之恩是非常深重的啊,为什么说佛的恩反而胜过呢?因为父母的恩情,只在一世;诸佛的恩情,没有时间界限;父母的恩情,只在抚养色身;诸佛的恩情,则是救人慧命;父母的训诲,只不过是为了追求名利,如果用错了,就会造业;诸佛菩萨教导众生彻底解脱的法门,只要依从他们的教导,就会很快走出轮回;父母遇到逆子,就生瞋恨;诸佛菩萨,即使遇到谤佛谤法的人,也仍旧悲悯无已。还不止这些,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原来是希望养生送死;诸佛菩萨就没有一点希望,虽然度尽无量众生,却不作度生的想法。因此,世上最大的忘恩负义的事情,就没有能超过谤佛的了。吕公不愿这种人来作后代,真是具有远见卓识啊!
安士全书白话解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
广行三教
(发明)三教圣人,皆具救世之念,但门庭施设不同耳。儒用入世之事,佛行出世之法,道则似乎出世,而实未尝出世者也。孔颜虽圣,然欲藉以却鬼驱妖,则迂;佛道虽尊,然欲用以开科取士,则诞。此三教所以有不得不分之势也。
广泛地弘扬三教的道理
(发明)三教圣人,都有救世的理想,但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儒家专讲入世的事情,佛家专讲出世的方法,但它的道理是表面上出世,而实际上并没有出世。孔子颜子虽然是圣人,但要他们赶鬼抓妖,就不切实际了;佛的道法虽然最高,但要用它们开科取士,也不切实际了。这就是三教不得不分的道理。
人非一途可化,故圣教必分为三。譬如三大良医,一精内科,一精外科,一精幼科,术虽不同,而其去病则一也。若三人共习一业,所救必不能广。故曰:为善不同,同归于治。
人不能只用一种方法教化,所以圣人教育就分为三种。好象三大良医,一个精通内科,一个精通外科,一个精通小儿科,医术虽不同,但治病的目的都是统一的。如果三个人都学一种医术,所救的人就不能很多。所以说:为善的方法不同,但都导归世界走向安详和平。
余阅贵州铜仁府志,知向来本名铜人,因其地有铜人山,故名,后改人为仁,而地与山,俱更其旧。山在巨浸中,其下皆水,曾有一年大旱,见山下尽空,但有三大铜人,头顶此山,岿然直立,而三人恰是三教服式。窃思此山,乃开辟时物尚无三教名色,而铜像又非人力所铸,始知三教门庭,本天造地设,合下当有,况帝君德位,超乎人类之上!岂不知孔颜大道,已如日月经天,而必欲牵合释道,以之训饬士子乎!又考南阎浮提,名虽一洲,其中国土甚多,每一国土,各有圣贤持世立教,如孔子、老子者不计其数,但各国姓名不同耳。至于书法,亦有64种,今儒者所读,不过举业之书,此外所见,能有几何?所以三藏十二部之文,龙宫秘笈之语,不唯不见,见之反加排斥。以为苟不如此,便不似儒道。不特宣之于口,并著之于书。无不曲肆诋毁,一片意必固我之私,习同党同伐异之套。至考其旦昼所为,幽独所念,无非争名逐利,欺世害人。甚至夤缘奔走,赌博樗(chu)蒲,无所不至。凡吾儒正心诚意之学,济世安民之道,全然不讲。但损儒门之望,何增学术之光!帝君示以广行三教,可作午夜之钟矣。
我翻阅了贵州铜仁府志,知道铜仁本名为铜人,因为这个地方有铜人,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后改为铜仁,而地和山也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山浸在大水中,不知有多深,曾经有一年大旱,水都干了,就看见山下全部空了,露出了三个铜人,头顶大山,岿然直立。因为三个人恰好穿着三教的服装,就使我想起一个问题,天地开辟之时,还没有三教的名字,而这些铜像又不是人力所能铸造的,于是我就悟出了三教门庭,本来就是天造地设,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帝君的德位远远超过我们人类,他提出广行三教,我们还用什么怀疑呢?有人要问,孔颜大道已是日月中天,难道还一定要融合佛道,才能教育读书人吗?我查考南阎浮提,虽然都是一洲,但其中国土很多。每个国家各有圣贤出世立教,象孔子、老子这样的圣人,不计其数,只不过各国的姓名不同罢了。至于各国的书籍文字也有64种,今天的儒生所读的书,只不过是一些科举的书,此外的知识还有多少呢?所以三藏十二部的经文,龙宫秘典的语言,从来没有见过,一旦见到就不分青红皂白加以排斥。以为不象他想的,就不符合儒道。不仅在口里反对,而且还著书立说。横加歪曲,大肆毁谤,固执己见,自私无理,这种恶习无异于党同伐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去调查他们平时所为,私自所想,无非是争名夺利,欺世害人。甚至于攀缘巴结,赌博游乐,为非作歹,无所不为。对儒家正心诚意、济世安民之道,全然不顾。只是损坏儒门的名望,怎能替学子增光!帝君指示广泛的推行三教,可以作为我们长夜醒世的钟声啊!
人能学孔子,释迦必喜;人能学释迦,孔子亦必喜。若必欲从我教而善,,则悦,不从吾教而善,即不悦,则是奴投主,兵投将之法而已,岂三教圣人乎!
人能学孔子,释迦一定高兴;人能学释迦,孔子也一定高兴。如果一定要随从自己的教派才高兴,不随从自己的教派就不高兴,那只是奴隶投靠主,士兵投靠将的做法罢了,岂能是三教圣人的意思呢!
广行二字,以心言,不以迹言。人能修仁慕义,即是行儒道,不必青衿墨绶,而后为士也。人能见性明心,即是行佛道,不必圆顶方袍,而后为僧也。
广行这两个字,是从内心来讲,不从外表来说。人们能够修仁向义,就是行儒道,不一定要青衫黑带,才算是儒士啊!人们能够明心见性,就是行佛道,不一定要圆顶方袍,才算是僧人啊!
拘儒闻广字,必嫌学问之杂,不知杂亦有辨。如天理而杂以人欲,王道而杂以霸术,米粟而杂以糠秕,此决不可杂者也。至于三教所言,皆有益身心之务。太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沧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奈何亦患其杂耶!一家之中,有食有衣,有财有宝,有仆婢田园,可谓杂极矣,然苟不如此,其家必不能富。若论腹中所食,则为饭为糜,为羹为炙,为醯醢(xihai)盐梅,亦可谓杂极矣,然苟不如此,其人必不能肥。何独于三教而疑之?
迂儒一听到这个“广”字,就一定会嫌学问太杂,他不知杂也有分别啊!例如,天理杂有人欲①,王道杂有霸术②,米粟杂有秕糠,这一定是不行的。至于三教所说的道理,都有益于身心。太山不嫌小土,才能成其大;沧海不择细流,才能汇其深。怎么能够说它杂呢!一家之中,有食有衣,有财有宝,有奴婢田园,可以说很杂了,但不这样,家里就一定不能富裕。再如肚子里所吃的东西,有饭有粥,有汤有菜,有酱有醋,有油有盐,可以说是杂乱极了,但不这样,人就不能胖。为什么独独对广行三教,就怀疑呢?
注:①天理是指人的善良本性,存天理而灭人欲,是保存人的善良本性,消除个人的私欲。
②以德化人,施行仁政,就是王道;反之,假施仁政,或不施仁政,就是霸道。
论广行之益 助扬王化
国家所恃以为治者,不过赏罚二端。明刑弼教,儒术之所以当广行也。然赏罚所能及者,不过千百中之一耳。若欲究其幽独之所为,念虑之所动,则虽家设一孔子,户置一皋陶,而有所不能。故世人畏王法,恒不如畏天谴。盖王法可逃,而天谴不可逃也。能广行释道二教,使因果之说,昌明于世,则世人方寸之间,自然有所畏惮。比之孔子作春秋,其功不在下矣!
三教,国家太平
国家太平所依靠的办法,不过赏罚二字。使赏罚严明,并辅助教化,就必须大力推行儒学。但赏罚所能涉及的范围,只不过千百分之一罢了。如果要追究私下里所做,念头里所想,那么即使家家有一位孔子,户户立一位皋陶①,也做不到啊!所以世人怕国法,不如怕天罚。因为国法可以逃避,而天罚不能逃避。于是大力推行佛道二教,使人人都懂得因果的道理,那么世人方寸之间,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比孔子作春秋的功劳,有过之而无不及。
注:①也称咎繇(jiuyao),传说为舜的臣子,掌管刑狱之事。
(按)刘宋文帝,谓何尚之曰:“范泰、谢灵运,尝言六经本在济俗,若求性理真要,则必以佛理为指南,使率土皆感佛化,朕则坐致太平矣!”尚之曰:“渡江以来,王导、周顗(yi)、庾亮、谢安、戴逵、许珣(xun)、王蒙、郗超、王坦之、臣高祖兄弟,莫不归依。夫百家之乡,一人持五戒,则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则十人行善。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人息于国,陛下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后儒以佛为讳,徒欲藉君子小人四字,以佐赏罚之所不及,吾见其术之疏矣!
刘宋文帝对何尚之说:“范泰、谢灵运曾经说,六经本来是为了救济世俗的人,如果要寻找本性真谛,就必须用佛理作指南,全国都受佛化,我就能轻而易举取得天下太平了!”何尚之说:“渡江以来,王导、周顗、庾亮、谢安、戴逵、许珣、王蒙、郗超、王坦之、我的高祖兄弟,没有不归依三宝的。如果百家的乡,有一人持五戒,就会有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就会有十人行善。行一善就会去一恶,去一恶就能停一刑,一刑停于家,则万刑停于国,这就是陛下所说轻而易举的取得天下太平啊!”那些自立宗派的后儒忌讳谈佛,只靠君子小人四个字,来辅佐赏罚所做不到的事,那怎么行呢!
培植真儒
吾辈有志学孔孟,当学其大本领处。如学无常师,吾道一贯,无意必固我,是孔子之大本领也;发明克复忠恕之理,是颜曾之大本领也。仲尼之学,专务治己,故曰:默而识之,夫我不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垂训不一。孟子之时,虽有杨墨,孟子辞而辟之,是犹揖让之变为征诛,非可人人效颦也。无如后人于仲尼躬行之道,畏难苟安,一闻能距杨墨,即是圣人之徒,便踊跃鼓掌。舍难趋易,反恨当今之世无杨墨可辟,构求稍可牵合者,即以杨墨例之,于是移其说于释道。但从事于讲学,而所以自治者疏矣,则何如存圣贤大公之心!但尽其在我,无事党同伐异之为得也。
我们要学孔孟,应当学他们的大本领。例如,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我的道有一根线贯穿,就是不凭空妄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①,这些都是孔子的大本领;发挥克制私欲恢复忠恕的道理②,是颜子和曾子的大本领。孔子的学问,主旨在约束自己,所以说:默默的认识自己,时刻不停的反省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还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孟子的时候,出现了杨墨③的学说,孟子发表言论批评它们,开始是礼让,后来才开展论战,这不是人人都能够效仿的。可叹后人对孔子注重亲身实践的教诫,畏难马虎,而一听到有人能批杨墨,就认为是圣人的弟子,就踊跃鼓掌。这些人舍难就易,反恨今天的世界,没有杨墨为对手,所以只要稍微能牵强附会搭上边,就作为杨墨来对待,并且把这些说法加罪于佛道。只管到外面讲学演说,对自己的修养就疏忽了,这样怎么能够保持圣贤大公无私的道心!只管要顺自己的心意,与党同伐异之徒又有什么区别呢!
注:①《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②《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二字,前面已作注释。
③即杨朱和墨翟。战国时期杨墨两派学说都很盛行,《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按)佛之五戒,仿佛儒之五常,但当交相赞,不当交相毁。世俗不察,闻慈悲之说,出于佛氏,必反乎其说,而吾儒之仁,于斯而丧。闻盗淫之戒,出于佛氏,必反乎其戒,而吾儒之义,于是而亡。闻妄言之禁,出于佛氏,必反乎其禁,而吾儒之忠信,于此而灭。岂非欲卫道,而反害道耶!昔有学者,以佛教之害,问象山先生,先生曰:“试问害在何处?”今之害道者正在此种闲言语。
(按)佛教五戒,类似儒家五常①,只能互相称赞,不能互相毁谤。世俗之人,不知内情,一听慈悲的说法出于佛教,就一定要反对这种说法,而儒家的仁就在这时丧失了。一听盗淫的戒律出于佛教,就一定要反对这种戒律,而儒家的义就在这时丧失了。一听妄言的警戒出于佛教,就一定要反对这种警戒,而儒家的忠信就在这时丧失了。这样难道不是想卫道反而在害道吗!从前有个学者,问象山先生②佛教的害处,先生说:“请问害在什么地方?”今天那些害道的人,他们的要害正在喜欢多说这些闲言。
注:①指仁义礼智信。
②宋陆九渊曾讲学于江西贵溪县西南象山,故称象山先生。
潜消祸乱
茫茫宇宙,不无出类拔萃之英雄。用之于正,则为良勃平何;用之于邪,则为莽卓懿操。自制科一设,使彼垂髫(tiao)之时,即从事于翰墨,年复一年,不觉鬓斑齿落,而其中奸雄之丧气,豪猾滑之灰心者,多矣!又有一种才智杰出,功名不足动其心者,则以丛林收之,使之暮鼓晨钟,东参西访,等富贵于浮云,视死生如梦幻,以跋扈跳梁之才,为念佛参禅之用,而潜消夫祸乱之源者,又不知几千万万矣,岂曰区区小补乎!
追求真理,铲除祸根
茫茫宇宙,哪里没有出类拔萃的英雄!走在正路上,就是张良①、周勃②、陈平③、萧何④;走在邪路上,就是王莽⑤、董卓⑥、司马懿⑦、曹操⑧。自从科举设立,使人从小就从事于翰墨,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就两鬓斑白,牙齿脱落,其中奸雄丧气,豪猾灰心,不知有多少啊!另外有一种人,才智杰出,功名不能动他的心,丛林才能安他的身,晨钟暮鼓,东参西访,等富贵于浮云,视生死如梦幻,以出类拔萃的才能,作为念佛参禅来用,潜移墨化,渐渐就消除了祸乱的根源,这些人也不知有多少千万亿啊!难道是一个小数目吗!
注:①张良(?-前186)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祖和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积极恢复韩国,结交豪侠,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没有成功。逃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黄石公,得《太公兵书》。秦末战争中,聚众归刘邦。汉朝建立,封留侯。
②周勃(?-169)汉初大臣,沛县人,少时地位低微。秦末从刘邦起义,以军功为将军,封绛侯。汉初从刘邦平定韩王信、陈豨(xi)和卢绾的叛乱。刘邦认为他“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吕后时,任太尉,但军权被吕后亲属控制。吕后死,他和陈平定计,入北军号召将士拥护刘氏,诛杀企图夺取政权的吕产、吕禄等人,迎立文帝,立右丞相。
③陈平(?-前178)汉初大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不久归刘邦,任护军中尉。汉朝建立后,和周勃定计,诛吕氏,恢复汉室。封曲逆侯。
④萧何(?-前193)汉初大臣,沛县(今江苏)人。秦末帮助刘邦起义。起义军入咸阳,他收取秦朝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楚汉战争中,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分留守关中,输送粮饷,支援作战。在建立汉王朝张起了重要作用。后封酂侯。制定律令制度,协助高祖消灭韩信等叛乱。所作《九章律》,今失传。
⑤王莽(前45-后23)汉元帝皇后侄,汉王朝的篡权者。西汉末,以外戚专权,成帝时封新都侯。元始五年(5年),毒死平帝。次年立年仅二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孺子。初始元年(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命令全国的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并禁止买卖,采取一些缓和政策,企图欺骗人民。但统治期间,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混乱,法令苛细,赋役繁重,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天凤四年(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更始元年(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王莽也在起义军攻入长安后被杀。
⑥董卓(?-192)东汉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字仲颖。本为凉州豪强。灵帝时,任并州牧。昭宁元年(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曹操和袁绍起兵反对,他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大师。残暴专横,纵火焚洛阳周围数百里,使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⑦司马懿(179-251)三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字仲达,出身士族。初为曹操主薄,多阴谋,善权变。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对抗诸葛亮。曹芳继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遗诏辅政。嘉平元年(249年),杀曹爽,专国政。死后,他的儿子师和昭相继专权。在世家大族的拥护下,其孙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懿为宣帝。
⑧曹操(155-220)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势力。与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多心计,善权变,《三国演义》称之为“乱世之奸雄”。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为武帝。
(按)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何惧乎?惧身后之恶名也。然此犹盛世之事也,若后世之乱贼,并不畏此虚名矣。岂惟乱贼即号为识字者,亦毫不知有春秋矣。惟示以人命无常,死后受报,不忠不孝之人化作畜生、饿鬼。乃知用尽奸心诡计,付之一空。他生万苦千愁,皆我自造。回思虎斗龙争,图王创霸之谋,不觉冰消瓦解。嗟乎!自有佛法以来,不知令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巨慝(te)豪强落胆。使民日迁善而不知谁之为者,余于如来之大教见之矣!
(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就恐惧。为什么呢?因为害怕死后留下恶名。但这是盛世时候的事,后世的乱贼并不害怕这个虚名。难道乱贼就是读书人吗!有些连春秋是什么书都不知道。只有指示他们佛理,才能觉悟。告诉他们生命很短促,死后就会受因果报应。不忠不孝的人,就会变畜生、饿鬼。这样就知道用尽阴谋诡计,最后还是什么也没有得到。不但没有得到什么,而且所造罪业将带到下世,第二世受尽万苦千愁,都是自作自受。回想在世时,虎斗龙争,图王创霸,不知不觉冰消瓦解。佛教真伟大啊!自从有佛法以来,不知叫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大盗豪强落胆!使人们改恶从善,谁的功劳最大呢?从如来的圣教就可见端倪。
下附征事(一则) 毁教现果(出魏书)
北魏司徒,崔浩,博闻强记,才智过人,太武帝甚宠任之而独不信佛,劝帝毁教灭僧。见妻郭氏诵经,怒而焚之。崔颐、崔模,其弟也,深信三宝,见佛像,虽粪壤中必拜。浩笑而斥之。后浩以国书事,触怒太武,囚之槛车,送于城南,拷掠极其惨酷,更使卫士数十人,深溺其上,哀声嗷嗷,闻于道路。自古宰执戮辱,未有如浩者。崔氏之族,无少长,皆弃市。唯模与颐,以志向不合,独得免焉。
毁坏圣教,现世惨报
北魏司徒崔浩,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才智过人,太武帝非常宠信他,但他就是不信佛,劝武帝毁教灭僧。看见自己的妻子诵经,就大怒,并把经书烧毁。崔颐、崔模是他的弟弟,虔诚信仰三宝,即使看见在粪土中的佛像,也一定礼拜。浩讥笑他们并斥责他们。后来因为国书事件,浩触怒了太武帝,被关押到囚车里,送到城南,严刑拷打,极其残酷,派卫士几十人,把屎尿泼在他身上,哀叫不断,声闻旷野。自古以来被处极刑的人,没有象浩这样凄惨。崔氏一族人都因他而牵累,抛尸于街市。只有模和颐因为与浩志向不同,就得以免祸。
(按)太武灭法之后,有沙门昙始者振锡诣阙,帝遣斩之,无伤,帝怒,抽佩刀自斩之,亦不伤,投之虎槛,虎皆怖伏,乃复以天师寇谦之,至其所,虎遂咆哮欲噬。帝始惊悟,延之殿上,再拜悔罪,许以复教。(见《北史》)嗟乎!三教圣人,无非欲化人为善耳,岂愿各立门庭,絜(xie)长较短哉!秦始皇惑李斯之计,焚书坑儒,卒之身死沙丘,李斯赤族。汉之桓灵,唐之昭宣,惑于宦官嬖幸,尽诛天下名士,而助者杀身,主者亡国。(俱见《资治通鉴》)魏太武帝,惑于崔浩,毁寺焚经,不四三年,崔浩赤族,魏太武父子,皆不得死。(出《魏书》)周武帝,惑于卫元嵩,而灭法不四五年,元嵩贬死,武帝忽遇恶疾,遍体糜烂,年三十六而崩,末路丑恶,所不忍言(出《周书》)唐武宗,信赵归真、李德裕,毁天下佛寺,不一年,归真被诛,德裕窜死,武宗三十二而夭,身无继嗣。(出《唐书》)五季之君,莫贤于周世宗,然不知佛法,遂至毁像铸钱,故不六年,社稷殒灭。(出通鉴)究竟秦废儒后,未及三十年,而儒教复兴。汉唐禁锢后,未及数年,而士林渐盛。魏废教后,七年而即复。周废教后,六年而即复。唐废教后,不一年而即复。岂非仰口唾天,反污其面乎!李斯、崔浩最为灭儒灭释之首,故其受现报尤为惨酷。宋徽宗,虽改天下寺院为道观,然未至灭法,故身虽被辱,而国祚(zuo)复延。此皆前事之彰灼可考者!伏愿普天之下,皆仰体广行三教之意。儒者为儒,释者为释,道者为道,戮力同心,共襄治化,彼此无相诋毁,是则天下生灵之厚幸已!
太武帝灭法以后,有位僧人昙振锡上殿,帝命人杀他,不能伤害。帝大怒,抽出佩刀,亲自来砍,也不能伤害。把他投进虎牢,虎都恐惧畏缩。再派天师寇谦之去虎牢,虎就咆哮如雷,想要吃他。帝这时才有醒悟,恭请僧人来殿,再三礼拜,忏悔罪障,答应恢复圣教。唉!三教圣人无非是想要引人为善,哪里愿意后人各立门户,比长论短呢!秦始皇被李斯所迷惑,错听了他的计,焚书坑儒,最后身死野外,李斯被杀全族。汉朝的桓灵,唐朝的昭宣,被宦官宠妾所迷惑,宠信他们,杀尽天下名士,最后辅臣被杀身,皇帝就亡了国。魏太武帝被崔浩所迷惑,毁寺焚经,没有三四年,崔浩就被杀全族,魏太武父子都不得好死。周武帝被卫元嵩所迷惑,但灭法没有四五年,卫就被贬而死,武帝忽然得了恶病,全身糜烂,三十六岁就死了,后世堕落恶道,所受痛苦就说不尽了。唐武宠信赵归真、李德裕,毁坏全国的佛寺,不到一年,赵就被杀,李就流放而死,武宗三十三岁就夭折了,后世没有太子。五代的君主,才能没有能超过周世宗的,但周世宗不知佛法,就导致毁坏佛像,铸造钱币,所以不到一年就丧失了江山。再来看一看:秦废儒后,不到三十年,儒教就复兴。汉唐中间废教,没有几年,圣教就又兴旺起来了。魏废教后七年就恢复了,周废教后六年就恢复了,唐废教后不一年就恢复了。那些废教的人,不正是仰天吐痰,反而玷污了自己的面吗!李斯、崔浩是灭儒灭佛的首犯,所以他们现世受报也最惨酷。宋徽宗虽然改天下寺院为道观,但还没有灭法,所以他虽然身被污辱,但帝位还得以延续。这些史迹清清楚楚,有据可查。但愿普天下的人都广泛的尽力奉行三教的精神!儒者认真履行儒教,释者认真履行释教,道者认真履行道教,同心协力,一起引人向善,不要互相诋毁,大家都能和平共处,那真是天下人民的幸福啊!
问:僧徒不耕不蚕,安受供养?但能耗费衣食耳,何所利益乎?
问:僧人不耕不织,怎么能受供养?他们只能耗费衣食罢了,对人还有什么利益呢?
答:世之不耕而食者多矣,岂独僧人?向使此辈不出家,能保其不衣食乎?能保衣食之必出于耕乎?况在俗之人,一身而外,尚有妻子僮仆,所费更倍于本人,岂若僧徒之一瓢一钵,到处家风乎?夫貂骚狐鼠,贵重之冠也;锦绣龙文,贵重之衣也;山珍海错,贵重之食也;其服用之人,谅皆不耕而食者也!试问,此服用者,僧乎?俗乎?在俗者,为爱妾之梳妆,不惜珠围翠绕;为梨园之服用,动需玉带金冠。或开赌博之场,而连宵彻夜;或结淫朋之党,而酌酒烹鲜。此种游手游食之辈,不胜车载斗量,奈何不此之务去,而独归咎于僧人乎?岂庸恶陋劣之徒,当任其锦衣玉食,而见性明心之士,反不许其疏水箪瓢乎?多见其党同伐异,方寸不平矣!
世界上不耕而食的人太多了,难道只有僧人?假使这些人不出家,他们就不吃不穿了吗?就能保证他们的衣食一定出自他们自己耕织吗?何况在俗的人,一身之外,还有妻子、儿女、仆人,所花费的数倍于本人,难道能象僧人那样一瓢一钵,四海为家吗?哪些头戴貂狐之皮,身穿锦绣龙纹,口吃山珍海味的人,是不是不劳而获呢?这些人是僧人,还是俗人?那些俗家人,为了爱妾的打扮,不惜花费大量珍珠美玉;为了到歌舞游戏场寻欢作乐,动辄使用玉带金冠;甚至沉迷于赌博场里,通宵达旦都不休息;或者交结一些狐群狗党,大吃大喝。这种游手好闲之徒,车载斗量也计算不清。为什么不去减少这些社会的渣滓,反而说僧人不劳而获呢?难道这些丑恶卑劣之人,就应该锦衣玉食吗?而那些明心见性之士,反而不容许他们粗衣淡饭吗?持这种想法的人,足见他们党同伐异,气量太小了!
问: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安得不贫且盗乎?
问:古时候的百姓只有几类,今天的百姓就有多类了。生产粮食的还是农民一家,但吃粮食的就分为多家了;生产器具的还是工人一家,但使用器具的就有多家了。这样下去,怎么不会贫困而出现盗贼呢?
答:食粟者少,则粟不售而伤农;用器者少,则器不售而伤工。是农之所利,正赖食粟者之多;工之所利,正赖用器者之多也。且试问,食粟用器之人,徒手需索乎?抑出钱贸易乎?若徒手需索,则食粟用器者,诚患其多矣!若出钱贸易,亦患其多,则富商大贾,日售千金之货者,其父母妻子,从门隙中窥见,皆当啼哭。此乃迂儒不知世务之谈,何足挂齿!
答:吃粮的少,就会卖不出粮食而伤农;使用的少,就会卖不出用具而伤工。农民要得到利益,正是依赖吃粮的多;工人要得到利益,正是依赖使用的多。试问,吃粮使用的人,是白手来拿呢,还是出钱来买呢?如果是白手来拿,那么吃粮使用的人,就确实怕他们太多了;如果是出钱来买,那就只怕他们太少了。一个富商大老板,每天只卖出千金的货物,如果他的父母妻子从门缝中看见了,就会伤心痛哭。以上的问题,是不知世务的迂儒之见,不足挂齿。
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
(发明)危急二字,所该甚广,与前救人之难二句同意。但前系帝君自言,此则帝君劝世也。“如”字有两义,一则直指所救济之事,一则极形欲救济之心。
救济危急,象救干在岸上的鱼,象救关在箩里的鸟
(发明)危急这两个字,所包含的意思很广,与前面“救人之难”二句意义相同。但前面是帝君自述经历,这里是帝君劝告世人。“如”字有两个意思,一是直接指所救济的事,二是尽心尽力救济的心。
下附征事(四则)
免难济厄《法苑珠林》
晋太原中,京兆有张崇者,素奉佛法。苻坚既败,长安百姓有千余家,将南走归晋,为镇戍所获,欲尽杀男子,而虏其女人。时崇亦已被缚,械其手足,埋下体于土中,明日将驰马射之,以为娱乐。崇自分必死,惟至心念观世音菩萨,夜半械忽自破,身从土中涌出。遂乘夜逃遁,然脚已痛甚,乃复称大士名,至心礼拜,以一石置前,发誓愿言:“吾欲过江东,诉此怨于晋帝,尽救今日被虏妇人,若得如愿,此石当分为二!”祝已,投石于地,石果裂开。崇至京师白其事,帝悉加抚循,已略买者,皆赎归焉。
身陷危难,心想他人
晋太原中,京城有位叫做张崇的,平素信奉佛法。苻坚①已败,长安百姓千多家,将南逃归晋,被一守军俘获,想要杀尽男子,掳走女人。这时,崇已被捆绑,手脚动弹不得,下身都埋入土中,等到第二天,就要被骑马射杀,作为那些军士的娱乐。崇想到就要死了,只有念观音菩萨恐怕还能救,就虔诚的念观音圣号。半夜的时候,身上所绑忽然自解,身体从土中涌出。崇想马上逃跑,但他的脚非常疼痛,就又念观音圣号,诚心礼拜,拿起一块石头,祈祷说:“我想要到江东去,把这个冤情报告晋帝,全部救出今天被掳的女人,如果我的愿望能够实现,那么这块石头就要一分为二!”祈祷完毕,就把石头丢到地上,石头果然裂开。崇到京城,向晋帝报告了事情。晋帝把他们救出来,并加以安抚,已经卖出的,都赎回了。
注:①苻坚(338-385)字永固,氐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357-385年在位。他信任王猛,注重农业,禁抑豪强,明法峻刑,加强中央集权,先后消灭前燕、前凉、代国,统一了北中国大部分地区。建元十九年(383年)以八十万大军攻晋,在淝水地方为晋将谢安、谢玄等所败,国势大衰,各族首领乘机反秦自立。建元21年,被羌族首领姚苌所杀。
(按)未能自度,而先欲度人者,菩萨发心。崇既心乎大士之心,宜其祷之而辄应也!
(按)自己还没有得度,就想先度别人,这是菩萨发心。崇既然心已与观音大士相应,他祈祷得到感应也就理所当然了。
遥救堂崩《唐高僧传》
周京师大追远寺,沙门僧实,俗姓程,咸阳人也,素有道德。一日正午,忽登楼鸣钟甚急,命众僧各备香火。香至,众问故,实曰:“此刻江南某寺,有讲堂欲崩,将压死千人,可各齐心念观世音菩萨,以救之。”由是经声佛号,响彻禅林。后数日,江南报至,云是日午刻,扬州讲堂内说法,听者盈千,忽闻西北异种香烟及梵音经呗,从讲堂北门而入,直出南门,众皆骇异,寻声走出,听其所之,人方走尽,堂已崩摧,无一伤者。梁主闻之,三度诏请,不至,以保定3年7月18日示寂,哀动朝野。
周京城大追远寺有位高僧名僧实,俗家姓程,咸阳人,平时精进修行,有道有德。有一天正午,他忽然登楼撞钟,钟声非常急促,叫大家赶快准备香火。拿来香火,大家惊问是什么缘故,僧实说:“这个时候,江南一个寺庙的讲堂就要倒塌了,会压死正在听讲的千多人,现在大家应该齐心协力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祈祷救济。”因此,经声佛号,响彻天空。几天后,江南有人来报道说:那天中午,扬州一个讲堂说法,听众有一千多人,忽然发现西北传来奇异的香味和经声佛号,从讲堂北门而入,直出南门,大家都感到惊异,跟着音声走出去,寻找音声的去向。讲堂里的人刚一走尽,房屋就突然倒塌,没有一个受伤。皇上听到了这件事,三次下诏恭请,他都不去。在保定3年7月18日圆寂,哀声震动上下。
(按)一念之诚,,能使香烟梵呗,瞬息达于千里之远,可以悟一切惟心之说矣!安在修福荐亡者,不可瞬息通于冥府;念佛往生者,不可瞬息通于西方乎!
(按)一念的诚心,就能使香烟佛号在一瞬间到达千里之外,从这里就可以悟出一切惟心的道理了!由此推之,为死者修福积德,怎么不能在一瞬间与阴间相通呢!念佛求生西方,怎么不能在一瞬间到达西方呢!
补充:意念力与心物辩证法
意念力即是将思想集中到一点的定力,也就是佛教所说的禅定力。意念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实践之中,我们要办成一件事,都因定力而成,如果不能集中思想,就绝对做不好工作,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当我们观看亚特兰大奥运会时,看到了运动员争夺冠军的认真精神,这就是定力一时的表现。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说:“我和外国选手打球时,就只有一个念头,打败对方!”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虽然没有提到禅定这个概念,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其益。现在有些气功师表现意念搬物等功夫,也是定力的表现。从佛法来看,都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
佛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也就是说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都是意念力的结果,都是心识造成的。因意念不同而造成不同生命层次的世界,秽念生秽土,净念生净土。阿弥陀佛在未成佛前,他发愿要造成西方净土,故西方净土也因意念力而成。据一科技杂志报道,人类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颗纯金的星球。这不正是《阿弥陀经》所说“黄金铺地”吗?因意念力大小强弱不同,生命层次也不同,故佛教有三界二十八天的说法。不同层次的生命,具有不同的时空境界。到最高层次的非想非非想天,早已无色身(物质身)的束缚,其禅定力也几乎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至于佛菩萨则已离开三界,化身千百亿随缘普度三界一切众生。这就是佛菩萨感应的道理。不要以为看不见,就否定这些事实的存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时空效应公式告诉我们,当物质超过光速之后,就进入隐形世界。因此,人类肉眼看不见的事物很多,因为看不见,就否定其存在,是不明智的。
意念力造成了不同层次的生命境界,人类处于低层次的欲界天。这是因为人类在潜意识中执着一个“我”,分别万物,就把个体从宇宙整体中分离出来,有了眼耳鼻舌身,出现色声香味触法,形成了身心。实际上这身体是假的,由物质组成,把这个身体进行分解,哪里还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如果这个身体是“我”,那么科学可以合成物质,为什么不能合成生命?因为生命由心识所现,即使是最低级的生命,不管他的结构多么简单,也是如此。当心识寄托于父精母血中时,生命也就诞生了。虽然这个身体是假的,但世人误认为真,为满足色身利益,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由身口意造十恶等罪,所以死后就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中去。“我”造作的罪业,都是意识中错误的念头所成,如果能够修心养性,积德行善,就会消除那些错误的念头,上升为天人,最后成为圣人。所谓圣人就是连善的念头都消除了,走向了无相的境界,菩萨无始无终的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愿力正由此而成。祖师说不思善,不思恶,那正是我们本来面目。
懂得了意念可以造成不同层次的生命境界,那么因果轮回的道理也就很明白了。由心识组合四大而形成的身体叫做正报,正报所依赖的外界事物叫做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要得到依正庄严的果报,就必须无限的扩大自己的心境,发心普度一切众生,不再出现人我之间的对立。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斩断恶因,就走上了觉悟解脱之路。只要努力精进,,发大菩提心,就一定会迅速的消除一切恶业,走向生命的圆满。
免官救吏《宋史》
宋绍兴中,庐陵周必大,监临安和剂局,失火延烧民房,典守吏当论死,周问吏:“假令火是官失,应得何罪?”曰:“不过革职耳。”必大遂自诬服,罢官,吏得免死。必大归,谒妇翁,翁以其失官也,愠之。时值大雪,童子扫于庭,忽忆昨夜曾梦扫雪迎宰相,因留而善遇之。后必大中博学宏辞科,历官至宰相,封益国公。
为救他人,引火烧身
宋绍兴中,庐陵周必大,为临安和剂局监官,有一天,突然失火,并延烧了附近的民房,按法规,负责管理的人应当定死罪。周问管理的人:“假使是官家失火,应当定什么罪?”他回答说:“只不过撤销职务罢了。”周就假报官家失火,被撤销了职务,那个人就免了死罪。周回家后,与妻子父亲相会,父亲因为他失了官,非常生气。当时,正遇上大雪,家童在院子里扫雪,忽然想起昨夜梦见扫雪迎宰相,因此就很好的对待他。以后周考中博学宏辞科,作官作到宰相,封为益国公。
(按)自己之罪,世俗犹将嫁卖于人,况以他人之罪!而反肯引诸己,且以之失官乎!宰相之度,诚未可测也!
(按)自己犯了罪,世上的人还想嫁祸于人,何况别人的罪呢!周公反而引火烧身,并且以撤职为代价,他这位宰相的度量,真是深不可测啊!
赎罪得子《懿行录》
明广平张绣,家贫无子,置一空坛,积钱十年,而坛始满。有邻人生三子,犯徙,拟卖其妻。绣惧妻去而三子失所也,遂倾所积钱,赎之。犹不足,夫人复以一簪凑其数。是夕梦神抱一佳儿送之,遂生子国彦,官刑部尚书。孙我续我绳,俱官藩臬。
为救他人,倾囊所有
明朝广平张绣,家贫无子,家里放了一个空坛,把节余下来的钱,存入坛子,十年省吃俭用,坛子才满起来。他的邻居生了三个儿子,家主犯罪要被流放,打算卖掉妻子。绣担心女人一走,三个孩子就会失去依靠,无家可归,于是把自己辛辛苦苦积存下来的钱全部拿出来,去赎回那个女人。但还不足,他的夫人就取下一根簪子凑齐数目。这天晚上,他们梦见一位神抱着一个长得很好的孩子送给他们,就生下了儿子,取名叫国彦。这个儿子后来当了大官,一直升到刑部尚书。孙子我续、我绳,都官至藩臬。
(按)爱人之子,遂自得贵子;然则害人之子者,可知矣!
(按)爱护别人的孩子,自己就得贵子;如果损害别人的孩子,那他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矜孤恤寡
(发明)孤则无父,寡则丧夫,皆孱弱可欺者。此不矜不恤,正所谓无恻隐之心者也,尚可为人乎!吾力所不能及者,但当存矜恤之念;吾力所苟能及者,务当尽矜恤之实。矜恤不必定费钱财,且如示以所不知,教以所不能,戒其所不可,甚至为其排难解纷,申冤雪旺,皆矜恤也。
怜悯关心孤儿寡妇
(发明)孤儿丧失了父亲,寡妇丧失了丈夫,都是软弱可欺,无依无靠的人。对这种人都不去怜悯关心,那还算是人吗!我的力量不能做到的,就要在心中存有怜悯关怀的念头;我的力量能够办到的,就要尽心尽力去办。怜悯关心不一定就是花费钱财,例如他不知道就使他知道,他没有能力就使他有能力,他不能做的就告诫他不要做,甚至为他排难解纷,伸冤雪旺,这些都是怜悯关心啊!
下附征事(三则) 矜恤交至《言行录》
宋范文正公,知越州,有孙居中者,卒于官,子幼家贫,难以归里。公以俸钱,为其具舟,且遣吏送之归,并作诗一绝,授之吏曰:“过关津,但以吾诗示之。”诗云:“十口相依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不用询名氏,此是孤儿寡妇船。”由是全家得以达里。
同情孤寡,解囊相助
宋朝范文正公,在越州作知府,有个叫孙居中的,死于为官期间,孩子很小,家里贫困,家属难以回乡。范公就拿出自己的工资,替他们准备船只,派遣下属送他们回去。临走前,又作七绝诗一首,说:“路过关卡盘查,就把我的诗拿出来。”诗文是:“十口相依走河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口不用问姓名,这是孤儿寡妇船。”因此,全家顺利回到家乡。
(按)孤寡之人,往往受欺,扶弱锄强,全赖仁者。
(按)孤儿寡母,常常受欺,扶弱除恶,全靠仁者。
为主存孤《懿行录》
明李崧者,龚氏乳媪之夫也,媪死,所乳儿锡爵,五岁而孤,家奴欲杀之而有其产,崧夜负而逃,及城门,门闭,崧跪而号,掌门者怜而出之,走雪中五日夜,依儿外家沈氏,沈见其抚儿有恩,深感之,故其僮仆,皆得奴使,时残杯冷羹不得与,然卒不愿,儿后成进士,念崧不置,而崧短衣力作,如穷时,锡爵命子孙世世祀之,弗替。
不顾一切,救护孤儿
明朝李崧是龚氏奶妈的丈夫,奶妈死后,所哺乳的小孩锡爵,五岁就成了孤儿。家中一个仆人想要杀害孤儿,霸占他的家产,崧发现了这个阴谋,就连夜背着锡爵逃跑。走到城门,大门还没有开,崧跪下来哭号哀求,看门的怜悯他,就把他放出去了。在大雪中走了五天五夜,才找到孤儿的外婆沈氏家,安居下来。沈氏看见崧带养外孙有恩,非常感动,命家中奴仆都听他使唤,剩菜残汤不能给与,但崧依然故我,尽职尽责,做一些粗笨活。锡爵后来考上了进士,想念李崧,要他去官府,而崧却不去,仍旧在老家劳动,短衣短衫,跟过去一样。崧去世后,锡爵教育子孙世世代代祭祀李崧,永久纪念,不能改变。
(按)欲报崧恩,当修福事荐之,方得沾惠。如徒曰祭之而已,则其得享与否,未可必也。无如世俗所知,不过如此。譬如儿童,当忿怒时,极其分量,不过啼哭而止,一哭之外,岂复有他长哉?
(按)要报李崧的大恩,应当广修福德,回向亡灵,崧才能真正受惠。如果仅仅是祭祀罢了,那么他能否享受,还不得而知。但世俗能够做到的,就是这样罢了。譬如儿童在愤怒的时候,所表达的方式不过就是啼哭而已,除了哭以外,还有什么长处吗?
逼孀现报《汇纂功过格》
崇祯末,吴江民张士柏,妻陈氏,少寡而艾。士柏兄士松,谋鬻于里豪徐洪为妾。度其志不可夺,乃设计掳入舟中。陈号恸,凛不可犯。陈之父俊讼于县,县令章日炌(kai),寝阁不行,再讼之直指振飞。徐洪又贿某宦,饰词以进,反坐陈以骂夫律。系之狱中,陈饮泣,绝粒者三日,适司李至,闻其冤,率之见直指,泣诉而即自刎,路公随下堂揖之,许以雪冤,目乃瞑。即日拜疏上闻,士崧、徐洪立毙杖下,诸凶轻重抵罪,县令贬斥,至郡辞任,满船鬼声,次日遂死。某宦受贿嘱托者,猝病喑痖,终身不能言。
明朝崇祯末年,吴江人张士柏的妻子陈氏长得漂亮,年轻守寡。张士柏之兄张士松,密谋卖与土豪徐洪为妾。他考虑到陈氏守节之志不会变,就设下暗计,把陈氏抢到船上,陈嚎啕痛哭,凛不可犯,守节自杀。陈的父亲陈俊向县府告状,县令章日炌,不予理睬。又向直指①路振飞去告状,但徐洪贿赂了某个官员,掩饰其词,反告一状,把陈判以骂夫罪,关到监狱里。陈在狱中饮泣三天,不吃不喝,碰上了主管狱讼的司李②,知道了他冤情,就带他去见直指,陈哭诉后就自杀,路公连忙下堂打招呼,答应一定要给他雪冤,陈才闭上眼睛。当天就向上报告,士松、徐洪立即乱棍打死,其他帮凶都按情节轻重判罪,县令被贬罢官。处理完毕后,第二天那条冤船上的鬼声就没有了。某官员贪赃枉法,突然得病,变成聋哑,一生都不能说话。
注:①朝廷直接派往地方处理问题的官员,也称直指使者。
②主管狱讼的官员,也称司理。
(按)此事有记传挽歌,皆叹其报偿之速。
这个事情已经写成挽歌流传下来,感叹报应如此迅速。
敬老怜贫
(发明)老者,人所不能免,而亦最可伤者也。头则鬓斑齿落,体则骨露皮连,筋如索,背如弓,种种不堪回首。视又昏,听又重,时时坐起须人。故见之者,但当生敬心,不当生厌心。若其厌而不敬,老将转盼到汝矣;若其厌而不敬,老亦不复到汝矣。
敬爱老人,怜悯贫困
衰老是人人都不能免的,又是最使人感到悲伤的。发白齿落,皮包骨头,筋如索,背如弓,种种苦楚不能说尽。眼睛昏花,听力降低,坐起来就要人扶。因此,看见老人,就应当生尊敬心,而不能生厌恶心。如果厌恶不敬,只怕你还活不到老的时候了。
伤哉贫也,人皆美衣丰食,而彼独饥寒;人皆适意快心,而彼独困苦。虽贫乏之由,亦所自致,然使力可济而不济,不将使后人复怜后人耶!周其乏困,怜之于目前;劝其布施,怜之于身后。
痛苦啊!贫穷的人。人家丰衣足食,而自己无依无靠,饥寒交迫;人家称心快乐,而自己孤独寂寞,贫苦交加。虽然贫困的根源是自己造成的,但是有力可以救济而不去救济,就为自己造下了贫困的前因了,后世就成了别人怜悯的对象。救济那些贫困的人,使他们解决眼前的困难;劝他们布施,使他们解决后世的贫困。
下附征事(二则) 牛杀三人《法句喻经》
佛世有贾客,名弗迦沙,因入罗阅城,于城门内,被一牸(zi)牛触杀,牛主怖惧,速卖其牛。买者牵牛饮水,牛从后复触杀之,其家怒而杀牛,遂卖其肉。有一农人,买其头去,偶息树下,以头挂在树上,须臾绳断头落,亦被其角刺杀。时瓶沙王,以事问佛。佛言:“往昔有贾客三人,借居老母房舍,应与其值。而三人以老母孤独无能,伺其出外潜去。母寻追之,三人骂曰:‘我前已与,云何复索?’老母无可如何,但咒恨彻骨,愿我后来相值,定当杀之。尔时老母者,今牸牛是也;三贾客者,弗迦沙等三人是也。”
前世欺老,今世被杀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商人,叫做弗迦沙,进罗阅城时,被一头母牛用角杀死,牛的主人非常恐惧,匆忙把牛卖了。买牛的人,牵牛去喝水,被牛从后面杀死。他的家人大怒,把牛杀了,卖了它的肉。有一个农夫,把头买去了,顺便在树下休息,牛头就挂在树上,突然绳断头落,这个人被牛角刺死。当时的瓶沙王很不解这件事,就去问佛陀,佛说:“从前有三个商人,借住在一个老婆婆的房子里,应该交房租。但三人欺负老人孤独无能,等她外出时就偷偷逃跑。老人发现后,迅速追赶,三个人骂道:‘我们已经给你了,怎么又来要?’老人无可奈何,但心中非常痛恨,诅咒在后世相遇,一定要杀死他们。当时的老人就是今天的母牛,当时的商人就是今天的弗迦沙等三人。”
(按)此乃老而贫者也,既欺其老,复欺其贫,弗迦沙等三人之谓矣,因缘会遇时,
(按)这是既老又贫的人,欺负他老,又欺负他贫,就是弗迦沙等三人啊!因缘成熟了,哪能没有报应呢!
鬼能止焚(其亲面述)
杭州袁午葵,讳滋,生平好施予。适三藩乱,浙中被掳之妇甚众,袁曾倾囊赎之。又多刻经验良方,及格言因果劝世。康熙五年,袁有婢烹茶,藏热炭于木桶,火性未熄,而桶在楼上床边,人迹罕至。袁虽有女卧病在间壁,莫之知也。时病女忽见亡老妪,白昼现形,以指甲刺其面。大恐,厉声疾呼。于是家人争赴,乃见桶已成灰,床亦半焦,即刻有燎原之势,因并力救之而熄。盖亡妪之初来也,已六旬矣,袁以彼无子,慰留之。居数年,其夫亦来就养,袁又畜之。夫妇甚感其恩。其没也,皆及八旬。识者皆谓现形以报德云。
赡养老人,死后报恩
杭州袁午葵,名滋,平生喜爱布施。遭遇三藩之乱①的时候,浙江被掳走的妇女很多,袁尽自己的全力把他们赎回。又经常刻印许多有效药方、格言警句、劝世善书,赠送别人。康熙五年,袁的一个婢女烧完茶,把热炭放在木桶里,火没有熄灭,而桶子放在楼上床边,很少有人去。袁虽然有个女儿因病躺在隔壁,但也无法知道。这时,病女忽然看见死了的那个老婆婆,在大白天露出了原形,用指甲刺她的面。病女很恐惧,大声喊叫。于是家人匆忙赶来,才发现木桶已经烧成灰烬,床的一半也已烧焦,火势正在蔓延,即刻就会形成一场大灾难,大家奋力趁早熄灭,才免除一场即将发生的大祸。原来这个老婆婆是袁收养送终的,她刚来时,年已六十,袁看她老而无子,就安慰她,收留下来。住了几年,她的丈夫也来了,袁又留住赡养。老夫老妻非常感谢他的恩德。到死的时候,年纪已经八十了。知道这个事情底细的人,都认为是老婆婆现形报恩。
①清初吴三桂、尚之新、耿精忠原为明将,降清后以镇压、屠杀人民起家。清初分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守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守广东;耿继茂为靖南王,守福建,称三藩。后逐渐发展为地方武装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清政府下令撤藩,吴三桂、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继茂子)相继反清,史称“三藩之乱”。
(按)此亦老而贫者也,既惜其老,复慰其贫,使彼夫妇皆得其所,阴功不已大乎!
(按)这也是既老又贫的人,既怜惜他老,又怜惜他贫,使他们老夫老妻都得到归宿,真是很大的阴德啊!
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
(发明)饥寒而在道路,则与居家之窘乏者殊矣。苟非羁旅之人,资粮告匮,即遇患难之事,缓急无门,彼于衣食,诚有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之势。苟能有以周之,则我之所费有限,而彼之沾惠无穷矣!
布施衣食,救济道路上饥寒交迫的人
(发明)出门在外,饥寒交迫,与在家贫困的人有所不同。出门在外的人,钱粮一旦用尽,就是最痛苦的事,无亲无故,没有回旋的余地,诚然是有钱则生,无钱则死的局势。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周济他,那么我所花费的虽然有限,但却解决了对方的大问题了!
下附征事(二则) 饿夫酬德《左传》
晋赵宣子,田于首山。见翳桑之下有饿者,知其三日不食,乃食之。食焉,而舍其半。问之,曰:“欲以遗老母耳。”使尽之,而更赠以箪食与肉。后灵公欲杀宣子,伏甲而斗于门内,宣子几被戮。忽有介士,倒戈而救之出。因问其故,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或有识之者,曰此灵辄也!
晋国赵宣子,在首山打猎。看见桑树荫下有一个饥饿的人,知道他三天已经没有吃东西了,就拿出食物给他吃。只吃了一半,他就停下了。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回答说:“想要拿回去给老母亲吃。”宣子让他吃尽,另外再打发他一些肉食回去。后来灵公想要杀宣子,埋伏士兵在门内向宣子进攻,宣子万分危急。正在这时,忽然有一个勇士,反过来抢救宣子。宣子被救出去后,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就是桑树荫下的饿人啊!”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他不告而退。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说,这是灵感啊!
(按)一饭之恩,可以免死;绨(ti)袍之恋,足以延生。孰谓措衣食者,仅周道路之饥寒哉!
(按)一饭之恩,可以免死;棉袍之赠,足以救生。谁说布施衣食,仅仅就是救了道路上的饥寒者呢!
速得贵子《功过格》
冯琢庵父,生平好善。隆冬晨出,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解裘衣之,与以饮食。周恤备至。未几,梦东岳帝曰:“汝本无子,以救活人命,出于至诚,上帝特命韩琦,来为尔子。”后生琢庵,遂名琦。少年颖发,二十入中秘,三十六陪点相位。
雪中送衣,速得贵子
冯琢庵的父亲,平生好善。一个深冬的早晨,遇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上前一摸,已经一半僵硬了。冯就解下身上的皮袄给他穿上,又给他饮食。关怀备至,体贴细微。没有多久,就梦见东岳圣帝对他说:“您命中本来没有儿子,因为救活了人命,又是出于至诚心,所以上帝特意叫韩琦①来作您的儿子。”后来就生下琢庵,取名为琦。琢庵从小聪明,二十岁就进入中秘②,三十六就是陪点相位。
注:①韩琦(1008-1075)宋相州安阳人,字稚圭,天圣五年进士。仁宗时,西北边事起,琦任陕西经略招抚使,与范仲淹率兵拒战。韩范久在兵间,名重当时,为宋廷所倚重,时人称为“韩范”。西夏和成,入为枢密副使,嘉祐中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立,封魏国公。琦为相十年,临大事,决大议,虽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卒谥忠献。宋史有传。
②中书、秘书两官署。
(按)吾邑向有同善会,给钱而外,每冬复买旧棉胎,以赠隆冬之无棉者。其始也,浙中袁午葵倡之,其后午葵还浙,踵而行之者,惟高子甸九辈,数人而已。
(按)我乡素有同善会,送钱以外,每年冬天买下一些旧棉胎,用来赠送给那些没有棉衣棉被过冬的人。它的发起人,是浙中的袁午葵。后来葵回乡,跟着实行的,只有高子甸九辈人罢了。
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
(发明)皮包血肉骨缠筋,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方知非是我,空留秽状示他人。此凡有形躯者之通病也。人或不幸而肃然四壁,殡殓无资,或隔三朝、五朝,或当六月、七月,种种腐败情形,真有不可闻,不可见者。此而施之以棺椁,掩其急欲自掩之形骸,岂独死者有知,为之衔结耶!推掩尸骸之念,凡系恐人见闻之事,皆当代为包荒矣。
布施棺材,掩埋尸骨
(发明)皮包血肉骨缠筋,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才知不是我,空留秽尸示他人。这首诗说明了只认形躯为自己的凡夫通病。有的人不幸而家徒四壁,安葬无钱,多停了三天、五天,或者正死在六月、七月,种种腐败情形,臭不可闻,目不忍睹。在这个时候施舍一具棺材,掩盖必须赶快安葬的尸骸,难道仅仅是为了死者地下有知,要他感恩报德吗!进一步推广掩盖尸骸的意义,那么连带死者生前不宜见闻的事情,也应当包涵掩盖。
下附征事(二则) 掩骸现果《功过格》 元会稽唐珏(jue),家贫授徒。岁戊寅,元将发赵氏陵寝,至断残肢体,弃诸莽间。唐闻痛愤,乃变其家资,得数金,饮里中少年皆醉,而密告掩赵氏遗骸,众从之。事讫,唐之义声籍甚。明年乙卯,正月十七日,忽坐陨,良久得苏,云至一殿,上有冕旒(liu)者降揖曰:“谢君掩骸,当有以报。君赋命甚薄,贫无妻子。今忠义动天,帝命赐君伉俪,子三人,田三顷。”因拜谢出,遂觉。会稽有袁俊斋至,初下车,为子求师,有以唐荐者。袁知其有此举,礼敬特加,代为经理姻事,娶得国公之女。食故国公负郭田,所费一一皆自袁出。后果生三子,皆如神言。
元朝会稽唐珏,家里贫穷,招生教书。戊寅年,元将挖出赵家坟墓,把残肢断体,抛弃于林野。唐听说后,义愤填膺,变卖家产,用所得的钱,请村中的青年喝酒,大醉之后,请他们偷偷去掩埋赵氏的遗骸,大家都依从他。事情完成后,唐的义名远播。第二年乙卯,正月十七日,唐坐着的时候,突然死了。过了一段时间,又突然活过来了。他说:“我到一座殿里,上面彩旗飘舞,一尊神对我作揖说:‘感谢您掩埋尸骸,我应当报答您!您的命本来不好,贫穷又没有妻子。现在您的忠义感动了上天,上帝命令赐给您一位贤妻,生子三人,有家田三顷。’一拜谢出来,就醒来了。”以后,会稽袁俊斋来了,刚一下车,就为儿子寻找老师,有人把唐推荐给他。袁听说了唐的义举,特别敬重他,又代为他操办婚事,娶了国公①的女儿。做了国公的女婿,买了田产,这些花费一一都由袁付出。后来果然生下了三个儿,一切都如神言。
注:①官爵名,隋始置,位在郡王下,郡公上,自唐至明因之,清惟宗室及藩部封镇国公、辅国公。
(按)崇宁三年,诏诸州县,择高旷不毛之地,置漏泽园。凡寺观寄留骸骨,悉瘗(yi)其中。仍置僧舍,以为追荐之所。洪武中,亦曾敕行此事,著为令。余又见姑苏城内西北隅,造石室二间,牢固无比。中央各开一牖,仅容径尺。为纳骨地,而又各颜其牖以别僧俗男女,名之为普同塔。苟有仁人君子,能仿而行之,阴功甚大。
(按)宗宁三年,皇帝下诏各州县,选择高处空旷不毛之地,设置“漏泽园”。凡是寺庙、道观寄留的尸骨,全部埋到这里面。其中仍然建立僧房,作为超拔的地方。洪武中,命令推行。我又看见姑苏城内西北角,建造了两间石头房子,无比牢固。中央各开一个窗户,只有一尺大小。这是接收尸骨的地方,以窗户的颜色来区别僧俗男女,取名为“普同塔”。如果有仁人君子,能仿效这种行为,那么他的阴德就很大了!
作子酬恩《功过格》
尚霖为巫山令,有邑尉李铸,病亡,霖捐资送其母,并其骸骨归河东,又访士族嫁其女。一日梦尉如生,拜且泣曰:“公本无子,感公恩,已为力请于帝,令某得于公嗣矣,”是月,霖妻果孕。明年解官归,又梦尉曰:“吾明日当生。”翼旦果然。因名曰颖,孝友敦笃,官至寺丞。
为报恩德,投胎作子
尚霖作巫山令时,有个邑尉李铸病亡,霖捐钱送回他的母亲,把他的遗骸送归故里,又寻访士族①把他的女儿嫁出。有一天梦见李如生前一样,对他边拜边哭说:“您本来没有儿子,但我恳切地请求上帝,已经答应我作您的后嗣了。”这个月,霖的妻子果然怀孕了。第二年,霖解除官职回家,又梦见李说:“我明天就要生了。”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果然生产。这个孩子取名为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官职升到寺丞。
注:①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享有特权的世家大族。
(按)所谓子偿父债也。李铸前生,亦必修德,故得以报恩,而仍享富贵。不然,茫茫业海中自顾且不暇矣。
(按)这是所谓儿子偿还父亲的债。李前世一定修德积善,所以能够顺利报恩,并且仍旧享受富贵。否则的话,在茫茫业中,堕落于恶道,自顾都来不及了。
家富提携亲戚
(发明)富者当自念曰:同是人也,彼何其贫?吾何其富?必吾之宿生,稍知植福;而彼则未能耳!假使宿生未曾作善,吾今安得如此受用?然当享福之时,又当作修福之计。譬如,食果,当留其种于来年;亦如点灯,当资其膏于未熄也。
家里富足,就要帮助亲朋戚友
富贵的人应当自己想一想:我是人,他也是人,为什么他那么贫穷,我这么富贵?一定是我前世做了好事,而他就没有做啊!假使前世没有做好事,我今天哪有这样风光?但在享福的时候,又应当修后世之福。譬如吃了果子,就应当留下种子,得后来之果;点灯,在还没有熄灯的时候,就应当添加灯油。
世俗称富为从容者,以其缓急可通,无窘迫之状耳。彼守财之虑,惟恐亲戚缠扰,先做窘乏之容,使人难于启齿。以为财多,则有之,以为从容则未也。《庄严论》云:“知足第一富。”《优婆塞戒经》云:“若多财宝,不能布施,亦名贫穷。”旨哉言乎!
世上称富人是从容的人,因为他不管在什么时候,缓急都不要紧,不会有窘迫的情况。但他那付守财奴的样子,生怕亲戚去缠扰他,总在外面装做很窘迫的状态,使人一见,难以启齿。这种人,认为他财多,就没有错;认为他从容,那就错了(为了钱财,惶惶不可终日)。《庄严论》说:“知足是第一富。”《优婆塞戒经》说:“虽有财宝,但不能布施,也叫做贫穷。”真是一语中的啊!
下附征事(二则) 菜羹得名《宋史》
宋太宗朝,张泌,为史馆,家多食客。一日上问曰:“卿何食客之多也?”泌曰:“臣亲旧多客郡下,贫乏绝粮,臣俸有余,常过臣饭,亦不过菜羹已耳!”一日上遣人伺其食时,突入,取客食去,果粗饭菜羹。上嘉之,因号为张菜羹。
节衣缩食,救助亲戚
宋朝太宗时,张泌为史馆,家里吃饭的人常常很多,有一天,皇上问他说:“您家里为什么吃饭的人很多呢?”张泌回答说:“臣的亲戚故旧多在乡下,贫乏无粮;而我的俸禄有余,我所吃的又不过普通的菜羹罢了。”皇上听后就选了一个日子,进行突然袭击,在他吃饭的时候,派人取走饮食,果然是粗饭菜羹。皇上非常称赞他种行为,因此取名为张菜羹。
(按)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豚肩不掩豆,而三党皆被其恩。范文正公以贫终其身,而亲族之待以举火者几百余家。故知欲提携亲戚,宜先从自己之节俭始。
晏子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祭祀的食物不能满盘,但他的亲族和祖先都得到了他的恩惠。范文正公终身贫困,但他的亲族靠他吃饭的却有几百家。因此,想要提携亲戚,应该先从自己的节俭做起。
注:①晏子(?-1231)春秋时齐国大夫,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26年(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传世作品有《晏子春秋》。《礼》祭器:“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
②范文正公(989-1052),名仲淹,字希文,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州吴县(今江苏)人。大中祥符进士。少时贫困力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仁宗时任西溪盐官,修建捍海堰,使大量土地不受海潮淹没。又与韩琦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提出系列措施,未能实现。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大愉快事《功过格》
罗惟国,任宁国时,一日谒刘寅,喜动颜色曰:“今日有一大愉快事!”寅问之,罗曰:“适有贫族十余人,以饥荒故,远来相告,余以向所积俸银尽散之,举家之人,无一阻我,是以快耳!”
一遇布施,心中最乐
罗惟国在宁国任职的时候,有一天拜见刘寅时,兴高采烈地说:“今天真是我平生最快乐的日子!”寅问他是什么事,罗回答说:“刚才碰上贫穷亲戚十多人,因为饥荒的缘故,从远方来告诉我,我就把平时所积累起来的薪水全部送给了他们,全家人没有一个出来阻拦,所以真是我一生最快活的日子啊!”
(按)《景行录》云:“富贵之家,有穷亲戚往来,便是忠厚有福气象。”今人反以为耻,以之为厌,何其陋哉!
(按)《景行录》说:“富贵家庭,如果有穷亲戚来往,那就是忠厚有福气的气象。”今天的人反以有穷亲戚为耻辱,讨厌他们,这是多么荒谬啊!
岁饥赈济邻朋
(发明)救荒之策,有施于已然者,有施于未然者。请蠲(juan)国赋,截留漕米,劝募设粥,严禁籴(di)客,此施于已然者也。开泛河渠,高筑圩岸,务本节用,储粟裕农,募民开垦,严紧张簖(duan)宰牛,此施于未然者也。救之于未饥,则用物少而所济广,民得营生,官无缺赋。若至饥馑已成,流殍(piao)满道,而后议蠲议赈,则所济有限,而死亡者多矣。独言邻朋,举小见大也。
饥荒年岁,想尽办法救济亲邻朋友
(发明)救济饥荒的办法,有在饥荒没有出现前想的办法,有在饥荒已经出现后想的办法。请免国赋,截留粮食,劝募施粥,严禁商贩牟取暴利,这是在饥荒已经出现后想的办法。开河挖渠,高筑堤岸,务本节用,储粮护农,劝募开垦,严禁拦河捕鱼、宰杀耕牛,这是在饥荒没有出现前想的办法。在还没有出现饥荒的时候就想办法,那么花的力气小,而救的人多,老百姓安居乐业,官府不缺赋税。如果已经发生饥荒,饿殍遍野,这时才商议赈济免赋,那么救济的力量有限,而死亡的人多。这句话只说“邻朋”,是以小见大。
水旱灾荒,原从悭贪鄙吝所致,盖众业所感也。若用其心于赈济,则未来之饥荒亦免矣。
水旱灾荒,它的根源是来自贪婪小气,吝啬钱财,是共同的恶业所感招。如果现在专心赈济,那就免去未来的饥荒了。
经云:人寿三十岁时,有饥馑灾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夜无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尽阎浮提所存不过万人,留之以为当来人种。《婆沙论》云:“人若能以一抟(tuan)之食,发大悲心,布施饿者,于当来世,决不遇饥馑之灾。”此种救荒,尤属泯然无迹。
经上说:人的平均寿命到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出现饥馑灾害,经过七年七月七昼夜不下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整个地球能够保存下来的人不会超过一万人,留下这些人作为将来的人种。《婆沙论》说:“如果有人能用很小的饭食,真诚地发救人的心,去布施给饥饿的人,那么他在将来,一定不会遇上饥馑的灾害。”但是在生活中能够这样去做的人,还真是很少啊!
下附征事(五则) 因荒酿祸《隋书》
隋末,马邑大饥,太守王仁恭,坚闭仓廒(ao),不务赈济。刘武周宣言曰:“今百姓饥荒,僵尸载道,王君如此坐视,岂是民之父母?”因椎牛誓众曰:“吾辈不能甘心待死,官仓之粟,皆百姓脂膏,公等可随吾取之,以延旦夕。”众许诺,乃谋杀仁恭,开仓赈济。由是远近邻邑,无不响应。
不救灾民,因荒酿祸
隋朝末年,马邑大饥,太守王仁恭,坚闭粮仓,不搞赈济。刘武周对大众说:“现在百姓饥饿,到处都有饿死的尸体,而姓王的坐视不救,难道他还是我们的父母官吗?”因此,他就敲起牛皮鼓,对众宣誓说:“我们不能甘心等死,官仓的粮食,都是百姓的血汗,你们可随我去取走,用以延长几天生命。”大家齐声答应,就谋杀了仁恭,开仓赈济。远近各个地方纷纷响应。
(按)武州之意,不过欲号召饥民,借以倡乱耳。然酿成之者,皆仁恭也。昔赵清献,知越州,适吴越大旱,公不待民饥,早为规划,抚循倍至,而后民情为之帖然。彼全躯保妻子之臣,乌足语此!
(按)刘武州①的原意,不过是想号召饥民,好乱中夺权罢了。但酿成祸害的根源,来自王仁恭。从前赵清献去越州为官,正碰上吴越大旱,公在百姓还没有发生饥荒的时候,就提前规划,安抚人民,顺就民意,以后就民情安定,没有出乱子。那些要保全自己和妻子儿女的臣子,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注:①刘武周(?-622)隋河间景城人,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县),任马邑鹰扬府校尉。大业十三年(617年)与同郡张万岁杀太守,聚兵万余人,自称太守。依附突厥,攻占雁门、楼烦、定襄等郡,受封为“定扬可汗”,自称皇帝,年号天兴。武德二年(619年)勾结突厥,攻占太原、晋州、浍州。次年兵败奔突厥。后拟逃归马邑,事泄被杀。
安士全书白话解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
增价免饥《荒政备览》
宋范文正公,知杭州,适岁荒,斗粟至百二十文,民甚患之。公反增至一百八十,且多出榜文,备述本州粟少,不惜重价收籴,遍处传播。同列不知所为。越数日,四方之商贾争至,米遂不贱而自贱。民甚赖之。
增加粮价,免除饥荒
宋范文正公,到杭州为官,正碰上年岁饥荒,一斗粟贵到一百二十文,百姓非常痛苦。范公反而增到一百八十文,并且到处张榜公布,详细地说明本州米少,所以不惜重金收购。同行的人不知他为什么这么做。没有几天,四面八方的商人争相来到,米就不贱而自贱了。这一措施,使百姓受益不浅。
(按)此亦凶岁大兴工役,修造佛宇桥梁之意也。人第知年谷不登,息工罢役耳。岂知小民一无所事,适所以速之死乎!惟工役一兴,则富室之钱谷,隐然散布小民之家。无损于富户,有益于贫民矣!
(按)荒年大兴土木,修造佛庙桥梁等,也是这个意思。人们只知年岁不好,就停下一切工作。哪里知道贫民无所事事,正是加快他们走向死路啊!只有出外做工,才能得到收入,富家的钱谷,就不知不觉地散布到了贫民的家里。无损于富家,却有益于贫民啊!
种豆代谷《文献通考》 宋程珦(xiang),知徐州,久雨谷坏。度水涸时,耕种无及,乃募富家,得豆数千石,贷民使布水田中。水未尽涸,而甲已拆矣。是年谷虽未登,而民不至饥者,皆豆之惠也!
募豆贷民,种豆代谷
宋朝程珦主管徐州,有一年,长期下雨,淋坏了稻谷。程想,等水干的时候,再耕种就来不及了,于是向富家募得豆子数千石,贷放农民,播种于水田中。水还没有尽干,豆子已经发芽了。这一年,谷子虽然没有收获,但人民没有闹饥荒,这都是种豆子的功劳啊!
(按)尝阅四友斋丛说,载一备荒之策。谓当取各府州县赃罚银两,尽数籴谷;其犯军流以下者,许其以谷赎罪;若一处遇水旱之灾,听其于无灾处,通融借贷,候来年丰熟补还,则百姓可免流亡,朝廷可无顾虑。此种善政,正当急急举行,唯愿好善者,告之当事耳!
(按)我曾经阅览《四友斋丛说》,上面记载了一个备荒的对策。说应当拿各府州县罚没的赃款,全部买谷;那些犯充军流放以下罪行的人,可以容许用谷赎罪;如果一个地方遇到了水旱灾荒,就应当让人民到无灾处通融借贷,等来年丰收时补还。如此一来,百姓可以免除流亡,朝廷可以没有顾虑。这样的善政,正是必须赶快推行的,只希望那些好善的人,想法去告诉那些当政者啊!
抗疏救辽《琐闱管见》
嘉靖末,辽阳大饥,军民相食,兵部侍郎王某,疏请赈饥,议将二万石粟,陆运至山海关,解费之银,每万计八千两,地方深以为苦。时昆山许伯云,为给事,谓辽人命在旦夕,若用陆运,则旷日而骚扰,不如暂弛海禁,用漕艘沿海以往,则可扬帆速至。于是抗疏极言,且谓海运倘有疏虞,请以一家为质,而后朝廷始从其请。于是将原议漕石,并天津仓粮,共添至十余万石,星夜航海赴辽。辽人欢呼动地,全活甚多,至今其地,犹庙祠焉。
改道运输,抗疏救辽
嘉靖末年,辽阳大饥,军民互相吞食。兵部侍郎王某上疏请求赈济,商定将二万石粟陆运到山海关,所花运费每万达八千两,地方官民深以为苦。昆山许伯云为给事,说辽人命在旦夕,如果是陆运,就会拖延时间并骚扰地方,不如暂时放松海上关卡,用船沿海送去,可以迅速到达。于是抗疏陈述自己的主张,并且发誓说,如果怕海运有差错,我就以一家大小为人质来担保,这样朝廷才听从了他的请求。接受任务后,许将原来计划陆运的粮食,加上天津的存粮,添到十多万石,星夜兼程,航海赴辽。一到达辽地,辽人欢天喜地,救活了很多人,直到今天,那个地方,还有祭祀许公的寺庙。
(按)以痛哭流涕之诚,而救蹈汤赴火之急,宜其片牍甫陈,而恩膏随播也。卓哉!许君其泽溥已。
(按)用痛哭流涕的诚心,来救赴汤蹈火的危急,应该详载史册,大力宣传,使这样的好事长期流播。伟大啊!许君的功德。
自讳其德(见周子愉笔记)
明崇祯时,常熟进士蒋畹仙,偶寓昆山同年周明远家。是年大荒,夫妻父子不能相顾。时有郭姓者,将卖其妻,而碍手中所抱之子,既而曰:“各自逃生矣!”遂置其子于道旁。蒋公恻然曰:“奈何以口腹故,顷刻离散一家!”问需钱几何,曰:“一十五千。”蒋立凑囊资,止可十千,复向明远贷五千,以足其数。明远曰:“世间善事,当与人同,君不耻独为君子耶!”亦捐五千赠之。妻得不卖,子亦保全。后其人薄有家业,率子叩谢,蒋公不令至前,且讳言其事。
做了好事,不愿留名
明朝崇祯时,常熟进士蒋畹仙,偶然住在同学周明远家。这一年大饥荒,夫妻父子都不能互相照顾。当时有一个姓郭的,将要卖掉自己妻子,只因为看到手中抱着的孩子而迟疑不决,但最后还是狠狠心说:“只能各自逃生了!”就把孩子抛弃在大路旁。蒋公看到这个情景,恻隐之心,油然而起,说:“怎么能因为口腹的缘故,一下子就一家离散呢!”问郭需要多少钱,他回答说:“一十五千。”蒋立即拿出袋子里的钱,只有十千,就向明远借贷,以凑足数目。明远说:“世上的好事要大家做,您是明理人,怎么把我放到一边呢!”也捐出五千。这样妻子不用卖了,儿子也保全了。后来这个人有了一些家业,就带着儿子去拜谢蒋公,蒋公不准他们上前,并且不承认做了这件好事。
(按)明远公,即子愉弟之祖也,与蒋先生,最称莫逆。余见子愉弟,书蒋氏三代之懿行甚悉,因摘录数条,列于篇末百福骈臻三语下,兹不多述。
(按)明远是子愉的先祖,与蒋先生最要好,真是莫逆之交。我看了子愉的笔记,记载蒋氏三代的美德很详细,就摘录几条,列在篇末百福骈臻三语下面,这里不多讲。
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
(发明)不用手,不用口,偏要用称与斗。以手与口,皆有心,有心即有我,不若斗称之无我而公平也。公平则当轻而轻,当重而重,忘乎其为出入矣。虞帝巡方,必同度量;周王肇位,首察权衡。非公平之是尚,而不可轻重于其间乎!
斗称一定要公平,不能轻出重进
(发明)不用手,不用口,偏要用称和斗。因为手和口都有心在发号施令,有私心在作怪,所以不如斗称公平。什么叫公平呢?就是当轻则轻,当重则重,不会再有偏私了。虞帝巡视四方,一定把度量带在身边;周王登位时,首先考察衡器。这不正是看重公平,不能使轻重有差错吗?
言斗,则升与斛在其中;言称,则丈与尺在其中;言轻重,则多寡、大小、长短、精粗,皆在其中矣。
说斗,则升和斛在其中;说称,则丈和尺在其中;说轻重,则多少、大小、长短、精粗,都在其中了。
斗称公平,不当徒求之于斗称,须从方寸间,日以公平自矢,到工夫纯熟,度量宽宏,则或施于斗,或施于称,自无不公平矣。
斗称公平,不能仅仅从斗称本身下手,必须在意念的瞬间下手,每天时时刻刻心中都有一杆公平称,锻炼到工夫纯熟,心中度量自然宽宏,这样再去使用斗和称,也就没有不公平的了。
下附征事(三则) 遭谴不悟《文昌化书》
帝君曰:蜀郡之民多机变,巧于求利。东郭黎永正,本工轮舆,厌其作重而货迟,乃改业治斗斛,寻又治权衡。逾年人有以深斗重称为嘱者,倍取其值而与之。又能作空中接丝之称,折底隆梁之斗。其术愈精,其用愈广,其孽愈重。予乃遣里域神段彦,于其梦中挞之,寤而未悔。复使其两目废明,年未四十,妻弃而他之,二子生而亦盲,苦态万状。然彼舍此,别无生理,于是以手代目,揣摩广狭,臆度长短,以应人求。左手五指,朝伤暮残,脓血甫干,寻复被苦。至于指节零落,不能执持,然后行乞于市,自道其罪,三年而死。二子亦相继饿殍。由是用其斗称者少戢焉。
专做假称,受罚不悟
帝君说:蜀郡的百姓多狡猾,善于赚钱。东郭黎永正,本来做车轮,但他厌恶这项工作太笨重,出货又迟,就改行经营斗斛,不久又经营衡器。过了一年,有人嘱他做深斗重称,加倍给他钱。慢慢又能作空中接丝之称,折底隆梁之斗。技术越精明,使用就越广,造孽就越重。我就派遣本地神段彦,在他的梦中鞭打他,醒来后没有觉悟。又使他的两眼失明,年纪不到四十,妻子就抛弃了他,跟从了别人,两个儿子也双目失明,苦不堪言。但黎感到丢了这个行业,就没有另外的出路。于是就用手代目,估量宽狭、长短,应付别人的要求。左手五指朝伤暮残,脓血刚干,又增加了新痛苦。一直到指节断落,不能拿物,只好出外到街上行乞,自己说自己的罪过,三年就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饿死。这样才使一些人不敢用黎的斗称了。
(按)绍兴有人,僦居苏郡,巧作烊银罐,偷银,康熙丙子年七月初三日,正作此器,忽有人揭去其顶上之屋瓦,彼伸手掩之,雷忽劈去其半臂,身虽未死,然不能举一物。故器用之稍涉于欺者,皆有干于造物者也。
(按)绍兴有一个人租居在苏郡,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作了一个熔银罐偷银子。康熙丙子年七月初三,他正在做这项工作时,忽然有人揭去屋顶上的瓦,他赶忙用手遮掩,忽然响起一个炸雷,砍去了他的半个手臂,虽然没有送命,但从此就成为残疾,再也不能拿东西了。因此,我们使用的器具,只要稍有欺骗性质,这个造物者就一定会受到惩罚。
作牛示罚《冥报拾遗》
唐雍州万年县,元某妻谢氏,有女嫁回龙村人来阿照。谢氏亡于永徽之末,龙朔元年八月托梦于女曰:“我生时作小斗酤酒,取值太多,今坐此罪于北山下人家作牛,近又卖于法界寺旁夏侯师家耕田,非常辛苦,幸赎我出。”女寤,泣告其夫。次年正月,适有法界寺尼至,访知其详,乃备价,至其家赎之。牛见女遂泣,女尽心豢养。京师王侯妃媵,闻其事,诏去见之,赐以钱帛。
卖酒作奸,下世变牛
唐雍州万年县,元某妻谢氏,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回龙村来阿照。谢氏死在永徽末年,龙朔元年八月报梦给她的女儿说:“我在生的时候做小斗卖酒,多得的钱太多,所以这一生就在北山下人家做牛,最近又卖到法界寺旁夏侯师家耕田,非常辛苦,希望你能把我赎回。”女儿醒来后,哭着告诉了她的丈夫。第二年正月,正碰上法界寺有尼姑来了,夫妻俩就向她访问了详情,于是准备了钱,到这个家里赎回那头牛。牛一见女儿,就流泪。从此她的女儿就尽心饲养她。京城里的王妃,听说了这回事,就喊他们去,并赠送给他们一些钱物。
(按)小斗与人,市井常态,而受罚遂至于此。然则今之采取奸利,及强卖人物者,盖亦危矣。
(按)小斗给人,短斤少两,是生意场上的一般情况,而死后受罚到了这个地步,我们是不是应该吸取教训呢?但是今天那些牟取暴利的奸商,以及强卖商品的人,他们还不知自己的处境是多么危险啊!
干蛊(gu毒虫)裕后《感应篇图说》
明扬州有富人,开南货店,临终时,以一称付子,曰:“此吾起家物也。”问之,曰:“称乃乌木合成,中藏水银。称出,则注水银于头,人见以为重,而不知反轻;称入,则注水银于尾,人见以为轻,而不知反重。是以富耳。”子心讶之而不敢言,父死,即将此称烧毁,烟中有物上升,如龙蛇状。未几,二子皆死,因叹天道无知,因果颠倒。一日梦至一所,有官府坐堂上,谕之曰:“汝父命合富耳,不系乎称。上帝正以其用心不公,故遣破耗二星,以败汝家,家败之后,当继以火。今尔能盖父之愆,作事公平,故特将二星取收回,将以贤子,光尔之后。但当力行善事,毋得怨尤。”觉而大悟,为善益坚,后果生二子,皆成进士。
子毁父称,后代发达
明朝扬州有一个富人,开一家南货店。临终时,把一杆称交给他的儿子,说:“这是我的发家物啊!”儿子问他是什么原因,父亲说:“这杆称用乌木做成,中间藏有水银。称出时,就把水银灌到前头,别人看见称往上翘,以为超重,却不知反而轻了;称入时,就把水银灌到后头,别人看见称往下落,以为未到重量,却不知反而重了。这就是我致富的诀窍。”儿子非常惊讶,又不敢说父亲的空话。父亲死了后,他就立即把这杆称烧毁,烟中有什么往上升,好象龙蛇的样子。没有多久,他的两个儿子就死了,因而感叹天道不公,颠倒了因果。有一天,他梦见到一个地方,一位大官坐在堂上,告诫他说:“你的父亲命当富贵,与称无关。上帝正因为他用心不正,所以就派遣了破、耗二星投胎到你家里,成为你的败家子,败家以后,又遇火灾。现在你用心公正,掩盖了你父亲的罪行,所以就特意收回二星,将赐贤才,来作你的后代,光宗耀祖。你应当再接再厉,多做好事,不要怨天尤人。”醒来后,他大悟,为善的意志更加坚定了。后来果然生下了两个儿子,都考上了进士。
(按)吉凶之理,相为倚伏,但非肉眼所能知耳,而果报则纤毫不爽也。昔姑苏尹某,工于刀笔,其门如市。后生一子,貌甚秀,颖悟绝伦。因自悔前非,不写状词。未几,子忽双瞽,尹大恚恨,复代人写,不一年,子目复明。于是遂谓天道无知,绝不信福善祸淫之理矣。其子名明廷,中顺治巳丑进士。不数载,因赴任,中途遇乱兵,全家被害,无一存者。
(按)吉凶的道理,错综复杂,是祸是福,肉眼是看不清的,但因果报应是丝毫不会错的。从前,姑苏有一个姓尹的,善于为别人打官司,门庭若市。后来他生了一个儿子,像貌秀丽,聪明绝顶。因而悔改以前的过错,不再给人写那些言词不实的状纸。没有多久,他的儿子突然双目失明,尹非常愤恨,就又代人写状纸。不到一年,他的儿子又复明。于是就说天道无知,从此不信善恶报应的道理。他的儿子名叫明廷,顺治年中巳丑进士。没有几年,在一次赴任途中,遇到乱兵截击,全家被害,没有一人幸存。
补: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58章)意思是祸紧挨着福,福隐藏着祸,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淮南子》“人间训”里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说古时候边塞上有个老人丢失了一匹马,人家来安慰他,他却说:“怎么知道这就不是好事呢?”果然,后来这匹马自己跑回来,还引回一匹好马。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因此而能得到好处。这是世人难以了解的道理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急功近利,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不能看到长远利益。所以总有人说,做了好事,不得好报,天理真是不公平啊。若是象上面的例子,改恶从善,反而出祸,世人就更不好理解了。这两个例子可以说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不被肉眼所蒙蔽,全心全意地行善,一定会得到好报。人心可欺,天心不可欺,不要迎合世俗而同流合污,要顺从天理而终身行善。眼前损失了利益,却得到了长远利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一定不变的道理。
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
(发明)君不见卖奴婢时,母子相别之情形乎!慈母肝肠寸裂,出于万不得已,于是挥涕而嘱之曰:“父母贫,累汝矣,勉之哉,善事家主。主若呼汝高声应,主若教汝侧耳听,同辈之中无争竞,汝身肌肤是我肉,当年珍爱如珠玉,不想今朝离别如此速,我若有钱定把儿身赎,从今且自爱,无或遭鞭扑。”叮咛犹未已,两下皆大哭。痛哉!此种情形也。念及于此,方矜恤之不暇,忍备责苛求乎!
(发明)您没有看见卖奴婢时,母女相别的情形吗?慈母肝肠寸断,真是万不得已才这样做啊!于是洒泪嘱咐说:“父母贫穷,拖累了你,自己勉励自己啊,好好地侍奉主人。主人喊你高声应,主人教你侧耳听,同辈之中无争竞,你身肌肤是我肉,当年珍爱如珠玉,不想今朝离别如此速,我若有钱定把儿身赎,你从今以后要自爱,不要经常遭鞭扑。”叮咛还没完,双方都大哭。多么痛苦啊!这样的情景。想到这里,就会可怜关心都来不及,哪里还会去求全责备呢!
经言:一切世人,视其奴仆,当有五事。一者,先周知其饥渴寒暑,然后驱使;二者,有病当为疗治;三者,不得妄用鞭挞,当问虚实,然后责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训治之;四者,若有纤小私财,不能夺之;五者,给与物件,当用平等,勿得偏曲。
经中说:一切世人,对待他的奴仆,应当做到下面五件事。第一,要解决他的饥渴冷暖后,才喊他做事;第二,有病就应当给他医治;第三,不能无故鞭打,应问清情况,然后才能处理,可以宽恕的就宽恕,不能宽恕的就进行教育;第四,如果有微小私财,不能强夺;第五,给与物件,应当平等,不能有偏心。
天下至愚至苦者,奴婢也。惟其愚,故赋性健忘,七颠八倒;惟其苦,故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且其出言粗率,往往唐突主人,而又自以为是,纷纷强辩不已。凡此皆自取鞭扑之道也。然以如是之人,而必欲备责苛求,则主人亦欠聪明,亦少度量矣。惟愿仁人长者,宽之恕之,常作自己之儿女想。当笞挞者,且加呵责,当呵责者,且作劝勉。则自己之精神不费,奴仆之肢体不伤。不特享现在之令名,且可作将来之家法矣。
天下最愚最苦的人是奴仆啊!只因他愚,所以天性健忘,颠三倒四;只因他苦,所以面目丑恶。他说话无味,又出言不逊,常常触犯主人,还自以为是,强词夺理。象这些情形,都是经常挨打的原因。但是,对于这样的人,主人还要求全责备,也说明主人太不明智,缺少度量。只愿仁人长者,宽恕他们,常常把他们看做是自己的儿女,应当鞭打时,就改为呵斥,应当呵斥时,就改为劝勉。这样自己不费精神,奴仆的身体也无伤痛。不只是享受现在的清名,而且可以作为将来的家法。
下附征事(四则) 死无奴婢《法苑珠林》
北齐仕人梁某,家甚富,将死告妻子曰:“吾生平所爱奴马,必以为殉。”及死,家人以囊盛土压奴,杀之,马犹未杀。至第四日,奴忽苏曰:“死至冥府,在门外经一宿,明旦,见亡主枷锁而入,谓余曰:‘我谓死后得用奴婢,故遗言唤汝,不图今日各自受苦,全不相关,当白官放汝。’言毕而入。奴从屏外窥之,见官问守卫人曰:‘昨压脂多少?’对曰:‘八斗。’官曰:‘可押去,速压一石六斗来。’主被牵出,竟不能言。明日见主人有喜色,官曰:‘得脂乎?’对曰:‘不得。’官问故,对曰:‘彼家请僧礼诵,每闻经呗声,铁梁辄断,故不得耳。’主因白官放奴,且寄语家人曰:‘赖汝等追福获免大苦,然犹未能尽脱,更为吾多造经像,庶可免也。自今以后,切莫杀生设祭,不惟不得食,徒增罪苦。’”
生前奴婢,死后无用
北齐一个作官的人梁某,家里很富足,他要死的时候,告诉妻子说:“我平时喜欢的奴仆和马匹,一定要用他们殉葬。”死后,家人用袋子盛土压在奴仆身上,杀死了他,马还没有杀。到第四天,奴仆忽然苏醒过来,说:“我死后到了地府,在门外过了一夜,第二天看见主人披枷戴锁过来了,对我说:‘我以为死后还要用奴仆,所以留下遗言要你来,没有想到今天各自受苦,互不相关,我应当告诉冥官,放你回去。’说完就进去了。我从屏障外偷偷向里看,见一官问守卫的人说;‘昨天压油多少?’回答说:‘八斗。’官说:‘快把他押去压一石六斗。’主人被牵出,已经不能说话。第二天看见主人面有喜色,官问:‘得油吗?’回答说:‘不得。’官问是什么缘故,回答说:‘他家请来僧人礼佛诵经,一听到念经的声音,铁梁就自断,所以不能得到。’主人趁此机会,请求放回奴仆,后来又托我转告家人说:‘依赖你们念佛超拔,我已摆脱了大苦,但还没有尽脱,请你们再为我多造经像,才能最后摆脱。从今以后,千万不要杀生祭祀,不仅死者不能得食,而且还增加了罪苦。’”
(按)身后之不得复认奴婢,犹罢官后之不得复用衙役。为其诵经,则能获福;为其杀生,则能致祸。理固然也!
(按)死后不能再用奴仆,就如罢官后不能再用衙役。为死者诵经,死者就能得福;为死者杀生,死者就会得祸。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啊!
小奴为祟《感应篇图说》
洪州司马王简易,得腹疾,中有一块,随气上下,既绝复苏,谓其妻曰:“吾到冥司,为小奴所讼,因吾约束太过,以至陨命耳。今腹中块,即小奴也。查簿尚有五年阳寿,故得放回。”妻曰:“小奴何敢如是?”简易曰:“世间有贵贱,冥府则一也。”越五年,果以块发而逝。
打骂奴婢,死后讨命
洪州司马王简易,得腹疾,腹中有一硬块,随气上下,死了又活过来,对他的妻子说:“我到阴间,被家里奴仆告状,因为他在生时我管得太厉害了,所以就逼死了他,现在腹中的小块就是小奴。因为查簿一看,我还有五年阳寿,所以就回来了。”妻子说:“小奴怎敢这样?”简易说:“世间有贵贱,阴间就没有了。”过了五年,果然因为腹中小块发作而死了。
(按)尊卑贵贱,犹之南北东西;夫妻父子,不过暂时名目。初非究竟称谓。东邻以吾为西,就东邻言耳;若西邻,则以为东矣。父以吾为子,就父观之耳;若子观,则以为父矣。黄泉路,既不闻绕膝儿孙;则鬼门关,岂尚有随身仆婢乎!
(按)尊卑贵贱,就好象南北东西;夫妻父子,不过是暂时的名称。东邻认为我在西,那是就东邻的角度来说的;如果是西邻,就会认为我在东了。父亲认为我是他的儿子,那是从父亲的身分来看;如果从儿子的身分来看,那么我就是父亲了。黄泉路上,从来没有听说还有儿孙绕膝;那么鬼门关里哪里还有随身奴仆呢!
难忍能忍《劝惩集》
明司徒马森,父年四十,始得子。方五岁,眉目如画,爱之若宝。一日婢偶抱出门,失手跌伤左额而死。封翁见之,即呼婢奔窜,自抱死儿入。妇惊痛,撞封翁倒者数四,寻婢挞之,去矣。婢走匿母家,言其故,父母俱感泣,日夜祝天,愿公早生贵子。次年遂生森,左额赤痕宛然。
奴婢失手,难忍能忍
明朝司徒马森的父亲,到四十岁时,才得到儿子。孩子长到五岁,眉清目秀,父母爱如珍宝。一天奴婢偶然抱出门,失手跌伤左额而死。父亲马公见状,就喊奴婢快逃,自己抱着死儿进屋。母亲震惊而痛心,一头撞向马公,使马公一连倒地四次。她又去寻找奴婢,想要打她,但奴婢早已逃之夭夭了。奴婢逃走后,就藏在娘家,把事情的原由告诉了父母,父母都感动得伤心流泪,日夜向天祈祷,愿马公早生贵子。第二年,就生下了马森,左额还留着伤痕,和原来那个孩子跌伤的地方一模一样。
(按)婢媵之过,孰有大于杀其子者?宽婢之罪,孰有大于纵其去者?杀吾暮年所得之令子,而反纵其逃匿,使吾并失此婢。此种设心,其子纵不当为司徒,其父已代为植福矣。然则为子女鞭挞奴婢者,不适所以折其福寿乎!
(按)奴仆的过失,哪里有大过杀自己的儿子的?宽恕奴仆的过失,哪里有超过放纵他逃跑的?杀了我晚年所得的贵子,反而放纵它逃跑,使我又损失了一个婢子,这样专为别人着想的人,他的儿子即使没有作司徒的命,父亲也已经给他种下这个福了。那些因为子女而鞭打奴仆的人,其结果只不过是损失子女的福寿罢了!
悍妇产蛇(先大人笔记)
崇祯初,嘉定有耿卖面者,其妇素悍,凌虐女婢,甚为不堪。庚辰年春,怀妊将产,两日不下。有王姓收生妪,最能(此下原缺二十一行,每行二十字)
崇祯初年,嘉定有一个耿卖面的,他的妻子很凶暴,打骂虐待女婢,使女婢难过日子。庚辰年春,怀孕生产,两天都不下来。有一个姓王的接生婆,最能(因版本原缺,暂略)
下浇风。独有太仓、昆山、嘉定、崇明、松江几处,有子孙军之说。一经投靠,便如叛逆之人,没入功臣家为奴婢,永不出头。不惟世其为仆,且复例之以军,使其后人,永不得为良家子女,何其酷也!独不思为家主者,现受父母重恩,犹不能及身孝养!今为仆者,不过得此些须身价,直欲使其与天同休!岂不上干天地之和,幽触鬼神之怒乎?夫人虽有良贱,所生子女,一般珍惜。独到有名分之家,则其婚其嫁,总不自由。或女貌有姿色,而家主强逼之以通房;或主母有妒心,而牙妪逢迎之以远卖。致使抱愤抱惭,含冤莫诉,其存其没,家莫闻知,此有子女之惨也。设或家富无子,则一生苦撑财产,家主如同籍没,公然据为己有。甚至家人之女婿,略有赀蓄,便谓伊岳是我家奴,从此借端索诈,而世仆之祸,延及外姓矣。又不特此也,有世仆,即有冒认世仆者。目睹土豪势宦,窥见懦弱之民,有产业田房,或艳妻艾女,即统仆驾船。如擒盗一般,劈空锁归,送官惩治。诬其叛主弑主,且出远年之伪契,以实之。由是吏徇嘱托,官通情面,见此题目甚大,遂谓名分攸关,竟断伪契为真,叛主是实,使茕茕懦弱之人,有屈难伸,无门可诉。尔乃量其家计,逼以赎身。可怜无知赤子,惟恐留毒在后,多方揭债典衣,仰人说合。岂知收银既讫,究竟不还其券,但付执照一纸。于是从前之伪契,得此执照而反真,冒认之虚词,有此赎身而无辨矣。果然不隔三年五年,仍旧唤之服役。此时若竟听其自然,恐曩日之金钱枉费,将欲顾恤体面,则家中之囊橐已空。甚有一诈再诈,直至孑然一身而后止者。此真衣冠之大盗,名教之虎狼。止因未除世仆之刁风,所以生此无穷之贻累。夫卖一两而赎一两,在彼一生之屈节,已付东流。若出一倍而索数倍,在我片念之贪婪,殊伤天理。奈何同此钱财,家主用以买仆,则三两五两,重于泰山;奴隶用以赎身,则累百盈千,轻如草芥乎!
伏愿 当代仁人君子大发慈心!
鸣诸当道:谕以私属不得称军;仆人不当以世;凡系投靠之人,总以及身而止;且饬婚嫁者不得收其财礼;赎身者不许过其原银;倘以上世之叛仆为词,即以现今之索诈而论。取遵依于各属,勒碑石于通衢。不惟使千万家之祖父,可以无累于后人,千万家之子孙,可以不尤其祖父;且可使千万家之良善,可免劈空诬陷之灾,千万家之女郎,可免强暴失身之辱。从此大姓之子孙,各各安分自守,不萌邪僻主之念,不取非义之财。所以培植其宗祧者,不更厚乎!
安士全书白话解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
印造经文
(发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天下最易失者,人身;至难闻者,佛法。如来不出世,则天上人间,皆如长夜。不特庸流局于所见,即儒者亦囿于所闻。仰首观天,以为止此日月,而不知有微尘之刹土。以为厥初生民,始于盘古,不知旷劫以来,阅历无边劫数。天帝天仙,以为至尊无对矣,不知轮回六道。尚等凡夫,身死之后,以为形灭神消矣,不知一点灵光,生生不昧。父母眷属,身殁之后,遂谓无可如何,岂知得此法门,纵经千生万劫,自有酬偿之道。善士坎坷,恶人得志,即谓天道难凭,岂知宿业所招,纤毫未爽。大矣哉!如来之教典。真所谓渡海之慈航,幽途之宝矩,婴儿之乳母,而凶岁之稻粱也。宜阿难结集之时,梵王帝释,皆执持幡盖,四大天王皆捧持高座之四足也,岂世间之书籍,可仿佛其万一乎!印之造之,其容已乎!
(发明)虽然有美妙无比的菜肴,但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虽然有至高无上的真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世上最容易失去的是人们的身体,最难听到的是佛法的道理。如来不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那么天下人间都象漫漫长夜。不只是凡夫见识短浅,就是读书人也见闻有限。抬头看天,以为天上就只有太阳和月亮,不知道还有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以为追溯人类的起源,就是从盘古开始,不知道在无量劫以来,自己已经轮回了了数不清的岁月。天帝天自仙以为地位至高无上了,不知道自己曾经也轮回六道。普通凡夫以为人死了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不知道神识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父母眷属认为死了以后就恩爱分离,毫无办法了,他哪里知道只要学到了佛法,就会了解,即使经过千生万劫,只要因缘相遇,就会有酬报的日子。好人一生坎坷,恶人春风得意,就说天道不公平,难以作依据,哪里知道因果三世相连,善恶报应一定没有丝毫差错。多么伟大啊!如来的圣典。难怪阿难汇集经典的时候,梵王和帝释都拿着彩旗和高盖来作供养,四大天王捧着高座四足来作护法。佛教圣典,难道是那些世间的普通书籍可比的吗!印刷经书,是延续众生的慧命啊,哪里能够停止呢!
世尊于无量劫前,为求佛法,亡身舍命。有时为求一句一偈,或捐王位,或弃妻子,无所不至。夫固以甘露法门,不能常有于世耳!世俗不知,往往轻视佛法,岂知二三千年后,欲求片纸只字,而不可得乎!《法灭尽经》云:“法欲灭时,比丘所服袈裟,自然变白。”况三藏教典乎!(《楞严经》最先去,《弥陀经》最后去)自此以后,当过八百八十万六千余年(前八百四十万六千余年,在第九小劫内算,后四十万年,当在第十小劫内算),而后弥勒菩萨,从兜率天宫,下生成佛,此间方有佛法(贤劫中第五佛)。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四小劫,皆无有佛(人寿一减一增,为一小劫,每一小劫,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至第十五小劫,师子佛出世后,相继成佛者,共有九百九十三尊,可称最盛。而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四小劫,又无有佛。迨二十小劫,楼至如来出世后(即韦驮菩萨),而后千佛之数方满,娑婆世界亦坏矣。自是以后,复经六十小劫(二十小劫世界坏,二十小劫世界空,又二十小劫,未来星宿劫之世界复成),方有日光如来出世(此未来星宿劫第一尊佛)。夫以佛法之难遇如此,吾辈幸生其际,岂可入宝山而空手乎!
世尊在无量劫前,为求佛法,舍生入死。有时为求一句偈,或捐王位,或丢妻子,只要能求得佛法,一切都可以舍弃。本来象甘露一样滋润心地的大法,世间怎能经常遇到,但世人不知佛法难值难遇,往往轻视佛教圣典。他哪里知道再过二三千年,想要再看到一片纸一个字,已经不可能了。《法灭尽经》说:“佛法将要消失的时候,比丘所穿的袈裟,自然变白。”怎么还谈得上有三藏圣典呢(《楞严经》最先消失,《弥陀经》最后离开)!从此以后,要过八百八十万六千多年,才会再有佛法(贤劫中第五佛)。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四个小劫,都没有佛(人寿一减一增作一个小劫,每一个小劫有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到第十五小劫时,师子佛出世后,相继成佛的就有九百九十三尊,可说是最为兴盛的时期。到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共四个小劫,又没有佛。等到第二十小劫,楼至如来出世后(即韦驮菩萨),就满了一千佛的数目,到这个时候,娑婆世界就坏了。从此以后,再过六十小劫(二十小劫世界坏,二十小劫世界空,又过二十小劫,未来新的星球形成),才有日光如来出世(这是未来星球出现的第一尊佛)。佛法是这样的难值难遇,我们有幸生活在释迦牟尼佛出世后的时代,恩遇三藏圣典,怎么能进了宝山却空手回来呢!
北俱卢洲,寿皆千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目不见愁忧之状,耳不闻争夺之声,较之唐虞三代时,犹胜百千倍。自世俗观之,以为非常之盛世矣,然犹列于八难之中者,以其但享痴福(宿生所修止于痴福),不信三宝,不知出世之法耳(韦驮菩萨不能感化此洲,故仅曰三洲感应)!吾是以读人其人火其书之句,而不胜怜悯云。
北俱卢洲的人,寿命都有千岁,想衣得衣,想食得食,看不见忧愁苦闷的人们,听不见争夺吵闹的声音,和我们历史上唐虞三代相比,还胜过百千倍。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一定认为不是一般的盛,但以佛法来看,还排列在八难①之中。因为他们只能享受痴福(由前世所修痴福而来),不信三宝,不知道有出世的大法啊(韦驮菩萨不能感化这一个洲的人,所以叫做三洲感应)!因此,当我读到有人焚毁经书的句子,就不禁对他生出无限的同情和怜悯来。
注:①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八难处,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前三者因为生于三恶道,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洲人虽有福分,但不知佛法,仍旧轮回生死;无想天是外道修无想定而生到的天界,当然也不能了脱生死;瞎子、聋子、哑巴,因业障所隔,自然就难闻佛法;还有世上一些有小聪明的人,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毁谤佛法;不出生在佛的度化时期(正法、像法和末法),也不能见闻佛法。
下附征事(三条)
龙求斋法
昔有园监,为王守园,池边得一美果,世所罕见,遂以送王。王敕园监,日日送来,若不尔者,罪之以死。园监大恐,呼天诉怨。池有龙王化作人形,以金盘盛果,而慰之曰:“尔等勿忧,可将此果献王。”入见王曰(这四个字系译者加):“欲求一愿。往昔迦叶佛涅槃后(释迦如来以前之佛,人寿二万岁时出者),我与大王同受八关斋法,王受斋如法,过午不食,故今转世为王。我被人劝,过午竟食,以此堕落于龙中。我今还欲得此斋法,广行劝化。王若速送来,我当拥护尔国,不然,吾当使汝土地淹没。”而于此时,适当无佛法之候,何处复有八关斋法?王甚愁忧,时有大臣之父,语其子曰:“吾家堂柱,常放光明,可剖视之。”子如父言,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经》,一是《八关斋法》。因献于王,王大欢喜,送与龙王。龙王遂与五百龙子,共修斋法,其后命终,皆生忉利天上。
从前有一个守园的人,为国王守园,发现园子里的水池边有一个非常好的果子,世所罕见。守园人就把它献给国王。没想国王命令他天天送来,否则的话,就要处以死罪。守园人非常恐惧,哭天喊地,伸诉冤屈。水池里有一个龙王,变作人的样子,用金盘盛来一个果子,安慰守园人说:“你不用忧愁,可把这个果子献给国王。”王国得果后,追问来由,就引见了龙王。龙王说:“想要大王满足一个愿望。从前迦叶佛涅槃后,我和大王一起受了八关斋戒,大王受斋认真,过了中午就不再饮食,所以今世转生为王。我被别人劝阻,过了中午仍然饮食,因此就堕落变龙。现在我还想得到这个斋法,广泛推行,劝化众生,大王赶快送来,我就保护你的国家,否则的话,我就要发大水,使你全国淹没。”这时正是没有佛法的时候,哪里还有八关斋法呢?国王非常忧愁。当时有一个大臣的父亲对他的儿子说:“我家的堂柱上,常常放出光明,把它劈开来看一看。”大臣就按照父亲的话去做,得到了两本佛经,一本是《十二因缘经》,一本是《八关斋法》。就把它们献给大王,国王很欢喜,就送给了龙王。龙王得经后,就和五百龙子共修八关斋法,命终以后,都转生到忉利天上。
八关斋法
一、不杀生(凡有命者,皆不得杀)。
二、不偷盗(物非己有,不与不取)。
三、不淫欲(在家五戒,唯制邪淫,受八关日,正淫亦断)。
四、不妄语(心口如一,了无虚妄)。
五、不饮酒(酒能乱性,饮生诸过)。
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涂身(为除贪著,不严身首)。
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自作观听,妨乱道心,倡伎者,琴瑟箫管等)。
八、不坐高广大床(恐起贪著,及纵姿故)。
九、不非时食(非时而食,心易昏昧)。
前八名戒,后一名斋。关者,闭也;斋者,齐也。以前八戒,关闭诸恶,以后一戒,神清志明,正念昭彰也。不非时食者,谓日过中则不食也。此佛令在家人受出家戒,方便令种出世善根。以在家人即有妻室,不易断淫欲;各有职业,不易不非时食。故其期止一日一夜,谓从今朝受,至明日天明即满。欲数持,当日日受。其余诸戒,皆以尽寿为期;唯此一戒,以一日一夜为期。倘能发菩提心,持得清净,尚能往生西方,何况生天!若不如法,则成虚名耳。受时,当请比丘于佛前说之;若无比丘,则便于佛前自陈受之;无佛对经亦可。若有比丘,不肯求授,自陈受者,便为慢法慢僧,其利益随其心而劣弱矣。无论未受戒,及已受五戒,及菩萨戒者,皆可受,以其属加行戒故。
八关斋法
一、不杀生,即凡是有生命的都不能杀害。
二、不偷盗,即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别人没有送给我时,就不能占有,也不能产生占有的念头。
三、不淫欲。在家五戒,只限制夫妻以外的男女关系。夫妻之淫,叫做正淫;夫妻以外的,叫做邪淫。但在受八关斋戒的日子,连正淫也要断除。
四、不妄语,即是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都是一样,没有一句假话。
五、不饮酒。饮酒使人头脑昏沉,容易产生很多过失。
六、不涂胭脂水粉,不搞修饰打扮。为除贪欲,所以不修饰自己。
七、不去唱歌跳舞,男男女女混在一起,一切歌舞都不能观听。自己去观听,就会妨碍道心。
八、不坐到高大、舒适、柔软的器具上。因为这样就很容易生起贪心,放纵自己的思想。
九、不该饮食的时候,就不饮食。因为没有节制的饮食,就会使自己头脑昏沉。
前八条叫做“戒”,最后一条叫做“斋”。“关”就是关闭堵塞的意思,“斋”就是整齐划一的意思。关闭堵塞各种不良念头,使思想趋向整齐划一,神志清爽,正念分明。不在不该饮食的时候饮食,是指过了中午就不饮食了。这是佛叫在家人受出家戒,方便世人种出世善根。因为在家人既然有妻室,就难以断除淫欲;每个人都有一份职业,就难以做到不该饮食时不饮食。所以八关斋戒只受一天一夜,就是说从今天早晨受起到明天天明就算圆满了。想要再受,就要重新开始。其他的戒律,都是以一生为期限,唯独这个八关斋戒以一天一夜为期限。如果能够从此生起菩提心,持戒非常清净,那么就能往生西方,何况是升天呢!如果不能严格要求,就是徒有虚名罢了。受戒时应该请比丘在佛前奉告,如果没有比丘就自己在佛前陈述受戒,没有佛像,面对佛经也可以。如果有比丘,却不肯去求受,那就是轻慢佛法和僧人,受戒所得的利益就随这个轻慢心而减少了。无论是没有受戒的人,还是受了五戒的人,甚至是已受了菩萨戒的人,都可以再受八关斋戒,因为它是属于加行戒。
写经脱苦《法苑珠林》
唐龙朔三年,长安刘公信之岳母死,未几,其妻陈氏亦暴亡,见其母在石门内备受苦楚,哀告其女曰:“速为吾写《法华经》一部,庶可免罪。”言讫,石门闭,陈氏随苏,向夫具说。夫因请其妹夫赵师子写经,赵以现成写好《法华经》一部,付刘装潢。盖此经本范姓者出钱所写,而刘实未知也。未几,陈氏复梦其母索经,女言已写,母泣曰:“吾正为此经转受其苦,此经乃范氏所修之福,何得攘之以为功!”觉而询之,范氏果曾出钱二百。于是别写一部,以用供养云。
唐龙朔三年,长安刘信的岳母死了,没有多久,他的妻子陈氏也突然暴亡,在阴间看见母亲在石门内,受尽了种种痛苦,她哀求女儿说:“快替我写一部《法华经》,我就可以免罪了。”说完,石门就关闭了,陈氏也随即苏醒,对她的丈夫陈述了这件事。刘公就请他的妹夫赵师子写经,赵用已经写好的一部《法华经》送给刘公,要刘公去装潢。但这本经本来是一个姓范的人出钱写的,刘公并不知道这回事。所以没过多久,陈氏就又梦见她的母亲向她要经,女儿说已经写好,母亲哭着说:“我正因为这本经的缘故,又转增了痛苦,这本经是一个姓范的人所修的福,我怎么能夺来作为自己的功劳呢!”陈氏醒来后就去查问这件事,范氏果然曾经出钱二百。于是就另外再写一部经,供养三宝,专门回向母亲,才解除了母亲的苦难。
(按)扬州有严恭者,于陈朝大建初,写《法华经》流通。时有宫亭湖庙神托梦于商,尽将庙中之财,送之严处,作写经用。又一日,严入市买纸,尚少三千文,忽见市中一人持三千文来付之曰:“助君买纸。”言讫不见。隋末,盗贼至江都,相戒勿犯严法华里,多所全活。唐末,其家犹写经不已。然则经文之当印造,神亦知之矣。
扬州有一位叫严恭的人,在陈朝大建初年,写《法华经》流通。当时有一个宫亭湖庙的神,托梦给商人,将庙中所有的财物都送到严恭哪里,作写经的经费。有一天,严公到街上去买纸,还少三千文,忽然看见街上一个人拿着三千文来代付,说:“我帮您买纸。”说完就不见了。隋朝末年,盗贼到江都,互相告诫不要侵犯写《法华经》的那个地方,所以这一处人都能存活下来。到唐朝末年,严家还在不停地写经。由此看来,印刷经文,连神明也知道啊!他也希望多印经文为自己增福啊!
枕经失荐《感应篇注疏》
颖上高天佑,同二生应试江宁,闻鸡鸣山守源禅师有道,同往叩之。曰:“二位皆当中,唯高君不能,以误用《楞严经》作枕耳。”高愕然,良久细思之,方知箧中有《楞严》,卧时未曾请出,遂以箧作枕耳。迨榜发,其言皆验。
颖上高天佑,和两位考生一起去江宁应考,听说鸡鸣山守源禅师很有修持,就同去拜访。禅师说:“两位会考中,只有高君不能,因为误用了《楞严经》作枕头。”高听后惊愕,想了很久才知道行装中有《楞严经》,睡觉的时候,没有取出,就用它作枕头了。等到发榜后,果然没有考中。
(按)或疑一切书籍,皆当重视,何得独将佛典推崇?不知文字虽同,而如来之法,普利众生,一切天龙八部,无不信受奉行,原非泛然书籍可拟。譬诸天朝敕命,不当与文牒同观也。亵慢者如此,则印造者可知。
也许有人会怀疑,一切书籍都应该重视,为什么单单推崇佛典呢?这种人就不知道文字虽然相同,但内容却有天壤之别。如来大法,普度众生,一切天龙八部①都要信受奉行,本来就不是一切书籍可以比拟的。好象皇帝的敕命,就不能和普通文牒一样看待。猥亵怠慢的后果如此严重,那么反过来印经的功德就可想而知了。
注:①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
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印刷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印刷技术,为印刷流通佛经服务。佛教虽然是超科学的,但并不是反科学的。佛法从来就是强调契理契机,随着时代的不同,它的外在面貌也不相同。从手抄经文、铅字经文到现代激光排版的经文,经书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在今天还可以利用录像、录音来传播佛法,使那些不识字的人也能听到佛法。因此,使佛法大众化、通俗化、现代化的条件已经渐渐成熟,我们要充分利用今天的一切条件,为弘扬佛法服务,达到净化人生,启迪智慧的目的。
大量印刷经书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印出有质量的经书却是一件难事。现在很多地方都印经书,但经书的质量实在成问题。印经要用心去印,古人写出了血经,这是现代的经书所无法比拟的。不要以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那都是外表繁荣的假象。人心不古,道德滑坡,所以人类就想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都是贪欲膨胀的结果。能够征服自然,不算伟大;只有征服自心,才是真正的伟大。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根本就不需要经书,因为他的弟子都证了果,有了神通,能够随时随刻领会佛陀的意思。他们不是把经书写在纸上,而是把经书写在心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在这个时候,只有依照佛经所说的去做,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之路。这就是印经的伟大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慎重对待印经的原因。印经是为众生求解脱,如果印错了字,说错了话,那么奉法反而是坏法。我们怎能不慎重呢!
佛法赖以流传下来,全靠经典。但是古老的经典,在今天已经有许多人已经看不懂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已有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接触经典了。因此如何使佛经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是关系到续佛慧命的大问题。印光大师一生不遗余力地印刷流通《安士全书》,这是因为他老人家看到这本书适合中国人的根性。诚然,《安士全书》立足于中国文化,纳三藏十二部于其中,契理契机,雅俗共赏。它融出世于入世,以净土为指归,言近旨远,读后获福无量无边,并得最终解脱。印光大师称安士先生是菩萨再来,所以苦口婆心劝我们要把《安士全书》当作佛经一样看待。佛陀说的经当然是佛经,代佛弘法的书也应看成经,何况是乘愿再来的安士先生所写的书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士全书》也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看不懂了。怎么使《安士全书》在今天再焕发出智慧的光辉,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任务了。后学不才,先作《安士全书白话解》,希望抛砖引玉,并引起各界同仁的重视,今后得到更加完美的版本。
把佛教书籍译成现代白话文,这是一项严肃而又艰巨的工作,北京黄念祖老居士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他老人家不顾年老体衰,一直译完《无量寿经白话解》,才安详舍世。现在还有许多古籍等待我们进行现代化的工作,惟愿各位同仁,发大菩提心,共襄义举。
创修寺院
(发明)佛法僧三宝,谓之福田。而所以庄严供养者,则惟寺与院而已。无寺院,则无佛像经文,僧尼四众,一应礼拜烧香,受持读诵之福,皆无由种矣。然则创之修之者,厥功愿不大乎!
(发明)佛法僧三宝,叫做众生的福田。但要庄严供养,广种福田,就只有到寺院里去。没有寺院,就没有佛像经文,四众①弟子就无法烧香礼拜,念佛诵经,三宝福田就无法种了。因此,创修寺院的功劳和愿力不也是太伟大了吗!
注:①在家男女二众和出家男女二众。
《正法念处经》云:“若有众生,见塔寺僧坊,涂饰修补,复教他人,修治故塔。命终生天,其身鲜白,入珊瑚林,共诸天女,五欲自娱。业尽为人,其身鲜白。”又《法灭尽经》云:“将来劫火起时,曾作伽蓝之地,不为火焚。”
《正法念处经》说:“如果有众生,看见塔寺僧房,涂饰修补,又教别人修理旧塔。他命终后,就会转生天上,身体洁白,住进珊瑚宝林,与许多美丽的天女,一起娱乐。天福享尽后,又转生为人,身体仍然洁白。”《法灭尽经》说:“将来劫火①烧起的时候,曾经用作寺院的地方,不会被烧。”
注:①这个世界到最后时,发生水火风三灾。劫火即是指大火灾,一直烧到初禅天,一切都变为灰烬。
佛言:“假使有人,费金百千,造成一寺,有一持戒比丘,曾住其中,受用其宿。纵令此寺,随为水火所坏,已为不虚施主之恩。”况寺院告成,因之广造福德乎!
佛说:“假使有人,花费了成百上千的钱财,建成了一座寺院,有一位持戒比丘住了进去,接受供养,那么,即使这个寺院被水火损坏,而施主的福德将是永远也不会磨灭了。”何况寺院建成后,已为众生广种福田啊!
下附征事六条
须达施园《经律异相》
舍卫国有大长者,名须达多,欲求胜地,造精舍奉佛。惟有祇陀太子园,广八十顷(往时迦叶如来道场亦在此处),林木郁茂,最为佳胜。往白太子,太子曰:“布金满园,吾当卖汝。”须达喜曰:“园属我矣!”遂运金布地,须臾将满。太子曰:“吾戏言耳。”须达谓太子之言不当有戏,坚意买之,太子不取其金,共以此金,造精舍一千二百所。捉绳定基之际,舍利弗忽笑。须达问故,答曰:“汝方于此经营佛宇,而汝将来所受福报之天宫,此刻已先成就。”因借道眼,与须达观,须达大喜,乃问何天最乐,舍利弗言:“第四兜率天,有弥勒菩萨,现在说法。”须达言:“吾愿生此。”精舍告成,王及大臣,士庶男女,十八亿人,共来迎佛。世尊入时,放大光明,诸天伎乐,不鼓自鸣,盲聋喑哑,皆得六根具足。
舍卫国有一位大长者①,名叫须达多,想要找一个好地方,建造精舍供奉佛陀。只有祇陀太子的花园,方圆八十顷(过去迦叶佛的道场也在这里),林木茂盛,风景优美,可作建造精舍的好地方。于是长者去请求太子,想要购买花园。太子说:“如果能用黄金布满全园,我就把花园卖给您。”须达多非常高兴地说:“园子已经属于我了!”就运来黄金,布置全园,很快就要布满了,太子急忙说:“我是开玩笑的,不是真的要买。”须达说太子位尊,不会有戏言,一定要买下这个园子,太子却不去拿他的金子,于是共同商量一起供佛,把地上的金子用来建造了一千二百所精舍。在奠基设计的时候,舍利弗忽然发笑,须达多问是什么原因。尊者回答说:“您正在这里规划精舍,而您将来所得升天福报的天宫此时已经先成了。”于是就把天眼借给须达去观看,须达看后很欢喜,问舍利弗到什么天最快乐,尊者告诉他是第四天兜率陀天,此天有弥勒菩萨正在说法。须达听后说:“我愿意生到这个天上去。”精舍建成后,国王、大臣和百姓,有十八亿人,一起来迎佛。世尊一进去,大方光明,天乐飘扬,天鼓自鸣,
注:①年纪大也指有道德的人。
(按)此即祇树给孤独园也。园中之树,皆祇陀太子所施,故曰祇树。须达恒周给孤独,故曰给孤独园。
这就是佛经中“祇树给孤独园”的来历。园中的树没有卖给须达,应是祇陀太子的布施,所以说“树”。须达因为经常救济孤独贫困的人,所以又称“给孤独”,那么“给孤独园”的意思就是须达布施的园子。
修塔获果《出曜经》
迦叶佛涅槃后,以舍利起七宝塔,岁久塔坏,无人补治。有一长者,告众人曰:“佛世难遇,人身难得。虽得人身,或堕边地,生邪见家,又遭堕落。吾等不可失此良缘。”遂率九万三千人,共治故塔,乃同发愿:“不堕三涂及八难处。见释迦文初会说法,皆得度脱。”其后命终。共生天上,遇释迦如来出世,果符宿愿。
迦叶佛涅槃后,因为供养舍利,建起了七宝塔,年岁过久,塔身就渐渐坏了,没有人去修补。有一位长者,对大家说:“佛世难遇,人身难得。得了人身,有的又堕落在边地①,有的又出生到邪见家庭。我们不能错过了这个很好的机会。”就率领九万三千人,一起来修补佛塔,大家共同发愿:“不堕落到三途和八难中去,今后遇见释迦牟尼佛,在他的第一会说法,都能超度。”这些人命终以后,都生了天上。后遇释迦牟尼佛出世,果然实现了他们的宿愿。
注:①指偏僻的角落,难闻佛法。
(按)佛言:“尔时为首者,即瓶沙王是也,生摩竭提国;见佛闻法者,即九万三千人是也。”
佛说:“当时为首的人,就是现在的瓶沙王,出生在摩竭提国;见佛听法的人,就是他手下的九万三千人。”
天人散花《杂譬喻经》
昔有四姓家子(天竺国四大姓),为离越(罗汉比邱),作一小房,仅可栖息,复为其作经行之处。后其人命终,生忉利天,所居宫殿,周匝四千里,自知宿因,持花散于离越屋上,自言:“我仅作小泥屋耳,不谓得果如此,是故特来散花也。(梵语首陀,此云农夫,即第四姓,四姓家子,乃种田人也。)
从前有一个农夫,替一位罗汉比丘,建造了一所小房子,但只能作休息的地方,于是又建造了一个诵经修行的场所。后来这个农夫死了,生到忉利天,所住天宫,方圆有四千里。他知道自己的来历,就手持鲜花,散到罗汉的屋上,自言自语说:“我仅仅建造了这样一所小泥屋,想不到到得了这么大的福报,所以今天特意来散花供养。”
补:古印度的人划分为四个等级,地位最高的是婆罗门,第二等是刹帝利,第三等是吠舍,第四等是首陀罗。第四等地位最低微,被称为不可接触的人。但是释迦牟尼提出的众生平等的口号,以自性的证悟告诉人们,人的贫富贵贱,都由三世因果来决定。因此,只要修了善因,今后必定得善果。不管他现在的地位多么低微,只要他真心实意地修善,来生必定会得到福报。供养佛、法、僧自然是最大的善事,所以得到的福报就无量无边。上面的农夫虽然地位低微,但是他供养了一位得道的罗汉比丘,所以就得到了升天的福报。
(按)舍利弗见一天人,散花于死尸之上,极其恭敬,问之,天人曰:“此吾故身也,由在世时,孝养父母,恭敬沙门,广行众善,令吾享此天福,故散花耳。”须臾,又见无数恶鬼,各鞭一死尸,问之,恶鬼曰:“此吾故身也,由其前世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忤逆二亲,毁谤三宝,令吾今日备受众苦,是故鞭耳。”然则离越之屋,宜其有香花散于上也。
(按)舍利弗尊者看见一位天人,把鲜花散到一具死尸上,非常恭敬,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天人回答说:“这是我前世的尸体,因为在世的时候,孝养父母,恭敬僧人,做了很多好事,使我今天享受天福,所以我就应该散花供养它。”过了一会儿,又看见无数恶鬼,各自在鞭打一具死尸,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恶鬼们回答说:“这是我们前世的尸体,因为在世的时候,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不孝父母,毁谤三宝,使我们今天受尽了各种痛苦,所以要痛打它。”由此看来,天人到罗汉的屋上散花供养,就理所当然了。
同为夫妇《杂宝藏经》
舍卫国有一长者,建造塔寺,命终生天,其后妻因忆夫,常扫其夫所造之寺,一日,其夫遥语之曰:“我是汝夫,以造寺功德,得生天上,见汝忆我,故特下来。奈人身臭秽,不可复近。汝欲复为我妻,勤供佛僧,修扫塔寺,愿生我天。”妇如其言,命终之后,果生彼天,复为夫妇,同来见佛,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七生天上,七来人间,便断生死)
舍卫国有位长者,在生时建造塔寺,死后升到天上。他的妻子因为思念丈夫,就常常去打扫他的丈夫所建造的寺庙。有一天,远远地看见他的丈夫对她说:“我是你的丈夫,因为建造寺庙的功德,就生到了天上。现在因为看见你思念我,所以就特意下来。无奈人身臭秽,不敢靠近。你想要再作我的妻子,那么就要尽心供养佛僧,修造打扫塔寺,并发愿生到我现在的天上。”这个女子就按照丈夫的话去做,命终以后,果然生到天上,与丈夫相聚。夫妇一起去见佛,佛为他们说法,夫妇俩都获得须陀洹果(注解见前面)。
难为夫妇《分别功德论》
舍卫城中有夫妇二人,敬信三宝,无有子息。其妇早亡,生忉利天为天女,端正无比。因念世人谁堪为我夫,即以天眼观。见故夫出家年老,日日扫除塔庙,遂以光明,照夫令见,勉以精进升天,还为吾夫。其夫因妇生天,倍加精进。天女复来见云:“君得转胜于我,我不能得君为夫矣!”比丘闻已,愈加勇猛,遂成罗汉。
舍卫城里有一对夫妇,虔诚地信仰三宝,没有儿子。女人早死,生到忉利天做了天女,美丽端正,世人无法比拟。因为想知道人间谁能作的他的丈夫,就用天眼去观察。看见她原来的丈夫,出家为沙门,年纪已经很老了,正在天天打扫塔庙。她就把光明照到丈夫身上,使丈夫看见她,勉励他精进不懈,今后生天,再为夫妇。丈夫因为知道妻子升了天,更受鼓舞,加倍精进。后来天女再来看望他说:“您的功德已经超过我了,我不配作您的丈夫了!”比丘一听,更加发奋努力,获得了罗汉果。
(按)福业相等,方为夫妇。可见妇人之从夫为荣辱,皆自己之宿业使然也。
(按)享受的福分相同,才能互相为夫妇。可见女人跟从丈夫,荣辱贵贱不相等,都是自己的前业所感啊!
舍宅为寺《金汤编》
宋范仲淹,字希文,广修众善,笃信佛法。凡所莅守之地,必造寺度僧,兴崇三宝。与琅琊觉禅师,荐福古禅师,最厚。初读书长白山,于寺中得窖金,覆之不取。及贵,语僧出金修寺。又尝宣抚河东,得故经一卷,名十六罗汉因果颂,公为之序,授沙门慧哲流通。晚年所居宅,改为天平寺,延浮山远禅师居之(苏州府学亦其所舍)。仁宗朝,累官枢密、参知政事,追封楚国公,谥文正,子孙簪缨不绝。
宋朝范仲淹,字希文,做了很多好事,虔诚地信仰佛法,凡是他到过的地方,一定会修建寺庙,度人出家,大力兴隆敬奉三宝。和琅琊觉禅师、荐福古禅,关系最好。曾经在长白山读书的时候,从寺庙中发现了一个地窖里全是金子,又把它覆盖起来,没有拿走。做了官后,就告诉寺里的僧人,把金子拿出来修寺。他在河东作宣抚时,发现古经一卷,经名叫“十六罗汉因果颂”,范公就为它作序,嘱托沙门慧哲流通。晚年时,他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迎请浮山远禅来居住(苏州府学也是他捐赠的)。宋仁宗时,升官为枢密,一直到参知政事,追封为楚国公,死后谥尊号文正,子孙历代为官,门庭兴旺。
(按)家舍田园,不过暂时逆旅,乐得以之修福。晋镇西将军谢尚,因父鲲之梦而免难,永和四年,舍宅为庄严寺(出《建康录》)。中书令王坦之,舍其园为安乐寺(见《搜神记》)。刺史陶范,于太元初,舍宅为西林寺(出《晋书》)。李子约,岁饥设粥,全活数万,后舍其屋宇为佛寺(见《法喜志》)。王摩诘,以丧母表请辋川之地为佛寺。白乐天,王介甫,亦皆以所居施为梵刹(各见本传)。较之后世刻剥他财,经营大厦,甘为不肖子孙拆毁,不舍分文修福者,不啻神龙之与蜒蜓矣!
(按)屋宅田园,只不过是生命轮转中的一个暂时驿站,不如用来布施修福。晋镇西将军谢尚①,因为父亲的梦而免难,就在永和四年捐出住宅作庄严寺。中书令王坦之,捐出自己的住宅作安乐寺。刺史陶范,在太元初年,捐出住宅作西林寺。李子约,在饥荒年岁,设粥布施,救活了数万人,后又捐出住宅作佛寺。王摩诘②因为丧母而上奏回家,请求在辋川修建佛寺。白乐天③、王介甫,都把自己的住宅捐出作佛寺。他们比起后世那些剥削他人血汗,建起高楼大厦,又被不肖子孙拆毁的,真是神龙和壁虎的差别啊!
注:①谢尚(308-356),字仁祖,谢鲲子,晋阳厦人。善音乐,博综群艺,王导深器重之,比之王戎。承袭父爵咸亭侯。曾署仆射事,不久进封为镇西将军,镇寿阳。《晋书》卷79有传。
②王摩诘(701-761,又作698-759),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原籍祁(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山西永济西),就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出任官职给事中、太子中允、尚书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长年参禅悟道,使其山水田园诗有一种独特的意境。
③白乐天(772-846),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祖居太原,后迁居下圭(陕西渭南)。贞元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右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他时刻关心人民疾苦,富有菩萨精神,使他的诗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为广大人民长期传诵。晚年参禅念佛,诗中别有意境。
舍药材以拯疾苦
(发明)阎浮提中,共有万种树,八千种草,七百四十种杂药,四十三种杂香,百二十一种宝,皆足以济人。而于疾苦尤急者,惟药材耳。以药济人,舍也;以方给人,亦舍也。贫人不与计利,舍也;劝人不卖假药,亦舍也。舍之为术多矣,存乎拯之之心耳!
(发明)在地球上,有一万种树、八千种草、七百四十种杂药、四十三种杂香、一百二十一种宝,所有这些都可以救济别人。救济疾苦最为紧迫的,就是施舍药材。用药材救人,是施舍;把药方给人。也是施舍。不和穷人计较利润,是施舍;劝人不卖假药,也是施施舍的办法很多,全在于有一颗能施的心啊!
末世之疾病,渐渐增添;末世之良药,亦渐渐减少。且如小儿痘疹,生于晋魏以后。箭风之病,起于顺治末年。近时初生婴儿,多生螳螂子于两腮,剖而去之,儿方饮乳得生,否则一两日辄死。此余成童以前所未尝有也。万年以前,水味之厚,同于乳酪。耆婆(天竺之王子,医中之圣也)在时,犹有药王树一本,能照见人肺腑。有明之世,上品人参,多成形像,其价止与白金相等,今则价高四五倍,而色味反不如矣。将来五千年后,人寿二十岁时,疾疫灾起,死亡积野,过七月零七日,其灾方熄,此时尚无甘蔗糖盐之类,而况参苓桂附乎!
末法时代疾病渐渐增多,但良药却渐渐减少。例如小孩出痘,在魏晋以后才开始。伤人的恶风,起于清朝顺治末年。近来初生婴儿,脸上长出螳螂子,一定要想办法去掉,才能吃奶存活,否则一两天就会死。这个事情是我小时候从来都没有听说的。一万年以前,水味的甘甜,就好象乳酪一样。天竺医圣耆婆在世时,还有一本药王树的书,它能照见人的肺腑。明朝时候,上等人参,形状非凡,价格只和白金相等,到今天就高出四五倍,但颜色和味道反而不如从前的。再过五千年后,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岁,就出现了疾疫灾害,漫山遍野都是死人,过了七月零七天,这个灾害才停熄,到这时连甘蔗糖盐也没有了,何况人参、茯苓、肉桂、附子呢!
补:佛法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的身心,依报是我们依赖的自然环境。到了末法时代,人们不信因果,贪嗔痴一天天膨胀,所以就失去了心灵的平衡,各种各样的疾病自然就一天天多起来。试看今天的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新的医术也不断出现,但却无法遏止人类疾病的发展趋势,全世界每天都有无数病人死于各种疾病。过去没有的癌病、爱滋病等绝症,正在吞噬人们的生命。再看我们的依报,我们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已经一天不如一天,天灾人祸一年比一年厉害。人类贪欲膨胀,向大自然无穷地索取,生态环境严重失去平衡。大面积的森林正从地球上消失,许多珍希动植物已经绝种。这些触目惊心的现象,一切菩萨行者怎忍看下去呢!救病先要救心啊,身病来自心病。要彻底消除人类的绝症,只有求助于佛法。佛是大医王,他要铲除人类贪嗔痴三毒的病根,也就铲除了人类的一切绝症。
《婆沙论》云:“若以一阿梨勒果(不必专用此果,特偶举之耳),奉施病僧,于当来世中,决不遇疾疫灾。”
《婆沙论》说:“如果用一颗阿梨勒果,敬奉施舍给有病的僧人,那么这个人在来世中,一定不会遇到疾疫的灾害。”
疾苦之生,非生于生之日,必有所由生。《大方广总持经》云:“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梁忏》云:“为人喑哑,谤毁人故;为人短小,轻蔑人故;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身生恶疮,鞭挞众生故。”《法华经》云:“水肿干痟,疥癞痈疽,如是等病,此人夙生谤斯经故。”获罪如是,可知有一种病,必有一种致病之由。施舍药材,救于已病之后;劝其不造恶业,救于未病之先。一是听讼犹人,一是使民无讼,并行不悖可也。
疾病痛苦的产生,并不就是疾病本身带来的,我们还要去追寻这种痛苦的根源。《大方广总持经》说:“用恶眼看发菩提心的人,就一定会得无眼的报应。用恶语骂发菩提心的人,就一定会得无舌的报应。”《梁皇宝忏》说:“哑巴的起因是毁谤别人,矮小的起因是轻蔑别人,丑黑的起因是遮佛光明,恶疮的起因是鞭打别人。”《法华经》说:“水肿干痟(xiao),疥癞痈疽,这样一些病,都是因为这个人前世毁谤这本经典。”如此犯罪,众生怎能不警惕呢!每患一种病,都一定有一种得病的原因。施舍药材是救于生病之后,劝人不造恶业是救于未病之先。正如孔子所说,既要象一般人一样审察案情,更要把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两者同时实施,才算完美。
下附征事(二条)
多劫无病《付法藏经》
薄拘罗尊者,于毗婆尸佛出世时(此过去庄严劫中第九百九十八尊佛),本一贫人,见一比丘患头痛病,发至诚心,以一阿梨勒果施之,其病顿愈,由是九十一劫以来(即人寿一增一减之小劫),在天上人间中,常无病苦。
薄拘罗尊者在过去毗婆尸佛出世时,是一个贫苦的人,看见一位比丘患头痛病,就以最至诚的心施舍给他一颗阿梨勒果,疾病顿时消除,因此九十一劫以来,尊者不管是生在天上,还是人间,都没有病苦。
(按)在俗之人,当年老疾病时,尚有妻孥奉养。独有僧尼卧病,则所求阙绝,举目无亲,最为凄惨。所以经言供养病僧,其福最大也。
世间俗人,在年老有病的时候,还有妻儿奴仆奉养。唯独僧尼患病时,则无法求人,举目无亲,非常凄惨。所以经中说供养僧尼,今后所得福报就最大。
疮发人言(出《汉书》及《水忏》缘起)
汉景帝时,七国骄恣,吴王且有反谋。晁错虑其为变,劝帝稍削其地。七国闻之,遂反。帝忧惧,方议征讨,而吴相袁盎,与错有隙,乘机劝帝诛错,遂腰斩之于东市。仆射邓公,上书讼冤,帝始大悔,然已无及。至唐懿宗朝,有悟达国师者,未显之日,与一僧邂逅于京师。其僧有恶疾,众共恶之,而悟达礼遇有加,略无厌色。后分诀时,僧感其意,乃嘱曰:“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其山有二松为志。”悟达居长安,德望日著,懿宗礼为国师,赐沉香座,恩宠日隆。忽生人面疮于膝,眉目口齿毕备,饮啖无异于人,痛苦万状,良医莫识。忽思及病僧语,径往茶陇山。到已薄暮,四顾彷徨,遥望烟云间有二松,遂趋之,见僧果在,告以所苦。僧曰:“无伤也,岩下有泉,翼旦濯之,当即愈耳。”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疮即大呼曰:“未可洗,我尚有宿因欲说。师博及古今,曾读《西汉书》所载袁盎杀晁错事乎?”师曰:“曾读。”疮曰:“师即袁盎,我即晁错,腰斩东市,其冤如何!我累世求报,而公十世为高僧,精严戒律,欲报无由。今受人主宠遇,利名心起,于德有亏,故能相报。即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水,不复与汝为冤矣。”悟达闻而凛然,即握水洗之,其痛彻骨,绝而复苏,疮因平复。今相传《水忏》三卷,乃师疮愈后,所述为忏法也。
汉景帝时,分封的七国首领骄横放肆,其中吴国有谋反的意图。晁错看出了这种苗头,担心发生乱变,就劝皇帝想法削减封地。七国一听到这件事,就马上起兵造反。皇帝很忧惧,正要商议征讨,吴相袁盎因为和晁错有私冤,趁机劝皇帝诛杀晁错,晁错就被腰斩于东市。仆射邓公上书伸冤,皇帝才开始后悔,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到了唐懿宗的时候,有一位悟达国师,在还没有显露声名时,和一位僧人偶然在京城相遇。这个僧人得了大病,大家都很厌恶他,唯独悟达国师格外恭敬,没有一点厌恶的样子。以后分别时,这个僧人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就嘱咐他说:“您今后如果出现了危难,可到西蜀彭州茶陇山来找我,山上有两颗松树作为标记。”悟达住在长安,德望一天天增高,懿宗拜他为国师,赐给他沉香宝座,皇恩一天天加深。忽然有一天,国师的膝盖上长出一个人面疮,吃喝与人一样,使国师万分痛苦,最好的医生也不知是什么病。在这个时候,悟达忽然想起病僧的临别嘱咐,就直往茶陇山去。到的时候已是黄昏,四顾无人,正在徘徊时,远远望见烟云里有两颗松树,就往这个方向走去,果然遇见了那位病僧,悟达就向他诉说了自己的痛苦。病僧说:“没有关系,这山岩下有泉水,明天早晨去洗一洗,就会好的。”第二天早晨,一个童子带他到山泉下,正在捧水的时候,那个疮忽然大喊:“不能洗,我还有冤情要说。国师博古通今,曾经读过《西汉书》上记载的袁盎杀晁错的事情吗?”国师说:“读过。”疮说:“您就是袁盎,我就是晁错,腰斩于东市的冤情怎么样呢!我几世都想要报仇,只因您十世作高僧,严持戒律,想要报仇也没有机会。现在您受皇上恩宠,生起了名利心,损害了您的德性,所以就有机会报仇了。今天承蒙迦诺迦尊者用三昧水来洗我,就不再与您结怨了。”悟达一听,心中大为震动,当他捧水洗疮的时候,痛彻骨髓,昏死又再苏醒,疮就不见了。后世流传的三卷《水忏》,就是悟达国师在病好后所作的忏法。
注:①晁错(前200-前145)西汉政论家,颖川(河南禹县)人。文帝时,任太常掌故,曾奉命从故秦博士伏生受《尚书》。后为太子(景帝)信任,号“智囊”。景帝即位,任为御史大夫。他劝景帝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防止叛乱,保持国家稳定。不久,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晁错被袁盎所谮,遇害。
②袁盎(?-前148)字丝,汉楚人。父徙居安陵,文帝迁淮南王于蜀,盎谏不听;王至雍病死,盎又请立子三人为王,于是名重朝廷。为吴相,景帝时晁错令人案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为庶人。吴楚七国反,盎劝景帝诛错。乱平后,为楚王礼相,病免居家,后为梁王所杀。
补: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治世,也就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时代。但在景帝时,也出现了“七国之乱”。因为汉初大封同姓为诸侯王,地方实力膨胀,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安定。一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横行无忌。特别是吴国已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吴王刘濞骄横放肆,从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为了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汉景帝继位后,采纳了晁错“削藩”的建议,将分封诸侯土地划规中央直接管辖。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为此联合胶西王、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东王,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举兵叛乱。吴相袁盎趁机陷害晁错,景帝错信一面之词,杀了晁错。但“七国之乱”并没有就此平息,邓公对景帝说:“吴王造反已经准备几十年了,这次借削地发难,哪里是为了晁错呢?陛下把晁错杀错了,以后谁还敢替朝廷出主意呢?”景帝这才醒悟,但悔之晚矣。三个月后,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平定。
(按)迦诺迦者,世尊弟子罗汉也。国师相与时,但见为病僧耳,乌知其为异人哉!迦诺迦之号,反因疮所言而知之。此种业报,夫岂世间之药,所可疗治乎!
(按)迦诺迦尊者就是释迦牟尼世尊的罗汉弟子啊!国师和他相见时,只是一个病僧,怎么会知道他不是凡人啊!迦诺迦的尊号,等到疮口说话才知道,这样的业报病,哪能用世上的药治好呢!
补:有些病用医药能奏效,有些病用再好的药也不能奏效。医药能治四大不调之病,却治不好因果病。悟达国师就是很生动的一个例子啊!在今天,我们也有这些不治之症,但都不知原因,就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谨将大医王,泽及后世之药,录出各种神方于后。
预绝恶疮疯癞神方
居官不妄笞人,不鞭挞奴婢,不殴扑异类,不以秽手触经书,布施膏药,不鄙厌身生恶疮者。
当官不乱打人,不鞭打奴仆,不殴打捕捉动物,不用不清洁的手接触经书,布施膏药给别人,不讨厌身生恶疮的人。
预绝盲聋喑哑神方
不欺盲聋喑哑人,流通佛语,施香灯油,不视淫杀之事,不窥人于隐密,不以恶眼视父母师长僧尼,明目之人不习卜筮以妨瞽者之业,不遮闭禽兽之目,不听妻妾之谮以疏父母,不听信邪说,不窃听隐亵事,不信人死断灭无有应报,不谤三宝,不窃议君亲师长,不以利口颠倒是非。
不欺负瞎子、聋子、哑巴,出钱出力印刷流通佛书,布施香灯油,不看淫秽杀生的事,不偷看别人的隐密,不用恶眼去看父母师长僧尼,明眼人不搞看相算命以妨碍瞎子的生计,不遮闭禽兽的眼睛,不听妻妾的议论而疏远父母,不偷听别人的隐私,不相信人死后不会有报应,不毁谤佛法僧三宝,不背后议论君亲师长,不用巧舌利口颠倒是非。
预绝虚劳怯弱神方
事亲服劳不倦,礼拜三宝,周给病僧,能代病者之劳,不尽奴婢及下贱人力,能节耕牛乘马之力。
服侍亲人不畏劳苦,恭敬礼拜三宝,救济有病的僧人,能代替有病的人去做事,不使奴仆和下等人心劳力瘁,能节省耕牛乘马的力气。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
预绝短命夭折神方
孝养父母,戒杀放生,不畜猪羊鸡凫等物,不造杀生器皿,劝屠人庖人打鸟人等改业,印施戒杀放生因果善书,医道不精不敢应世。
孝养父母,戒杀放生,不养猪羊鸡鸭等家禽,不制造杀生的器物,劝屠夫厨师打鸟人改行,印刷流通戒杀放生因果等善书,医道不精不敢开业。
预绝妻子离散神方
不毁鸟巢,不掘兽穴,不捕蟋蟀。
不毁坏鸟窝,不挖掘野兽的洞窟,不捕捉蟋蟀。
预绝牢狱闭系神方
不轻讼,不笼闭鸟兽,不畜蟋蟀,不造刑具,不造猪栏鸟笼及关闭虫鱼之物。
不轻易打官司,不用笼子关闭鸟兽,不养蟋蟀,不制造刑具,不制造猪栏鸟笼和一切关闭动物的东西。
预绝贫穷苦楚神方
养亲不敢计所费,斋供僧尼,周恤亲党,布施贫穷,贫人不与计利,不拒假货,不取非分财物。
赡养亲人不敢计较花了多少钱,设斋供养僧尼,周济亲族,施舍钱财给贫苦人,贫苦人不和他算利润,不拒绝假货,不取非分财物。
预绝容貌丑陋神方
事亲有婉容,和颜奉尊长,塑画佛像,修补佛像,施香灯油,劝人息讼,谦恭接物,不以暴怒凌人,不鄙笑六根不具之人。
和颜悦色敬奉尊长和亲人,塑画佛像,修补佛像,布施香灯油,劝人不要告状,待人接物礼貌谦虚,不对人发脾气,不讥笑有生理缺陷的残疾人。
预绝愚痴邪见神方
尊信三宝,敬惜字纸,崇重师傅,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亲近有德高僧,发明三世因果之说,删削谤佛之书,诲人不倦,不轻鄙无智之人。
尊敬信仰三宝,尊敬爱惜字纸,敬重师傅,信仰读诵大乘经典,亲近有道德的高僧,解释阐明三世因果的道理,删除销毁毁谤佛法的书籍,教育别人从来都不厌倦,不轻视那些没有知识的人。
以上各项,俱兼自作,教他作,及赞叹随喜作。
以上各条,包括自己做到,教别人做到,以及别人做的时候在旁边赞叹高兴。
施茶水以解渴烦
(发明)人知饥足以丧身,不知渴亦足以致病。少壮者犹可,而在年高者犹甚;无疾者犹可,而在多病者犹甚;地近者犹可,而在长途者犹甚,和煦时犹可,而在大寒大暑犹甚。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施茶必居其一矣。
(发明)人们只知道饥饿足以使人丧命,不知道干渴也足以使人得病。少壮的人还可以支持,年纪大的人就难以招架;没有病的人还可以支持,多病的人就难以招架;路途近的人还可以支持,路途远的人就难以招架;天气和煦时还可以支持,大寒大热天就难以招架。古人说:不要以为是一件很小的好事就不想去做。施舍茶水就是这样啊!
下附征事(两条)
施水福报《百缘经》
舍卫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妇生一子,端正殊妙,不饮母乳,齿间自然有八功德水,以用资养。年长出家,名耶奢密多,成阿罗汉。比丘问其宿缘,佛言:“迦叶佛时,有一长者,出家入道,不能精勤,又复重病,医教之食酥,夜间药发热渴,求水不得,趋至河滨,河水复竭,备经艰苦。明旦语师,师言:‘汝遭此苦,状似饿鬼,汝今可取我瓶中水去。’比丘如命而往,瓶中水亦竭。心大忧惧,自谓必堕饿鬼。因见迦叶佛,至心忏悔。佛言:‘汝今可于众僧之中,行好净水,可得脱此饿鬼之身。’闻已欢喜,便于僧中常给净水,经二万年,即便命终(迦叶佛时此间人寿二万岁),故在所生处,齿间常有清净八功德水,今复遇我,出家得道。”
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家中有无数财宝,他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容貌端正,世间少有,不用吃母奶,口中自然产生八功德水①,用以养身。长大后就出家修道,名叫耶奢密多,获得阿罗汉果。有比丘向佛问他的前因,佛说:“迦叶佛时,有一个长者,出家修道,但不精勤,又生重病。医生教他吃酥,晚上发热,干渴难忍,找不到水,就出外走到河边,河水也干枯了,历尽痛苦,始终找不到水。第二天早晨,他就告诉师父,师父说:‘你受尽痛苦,样子就象饿鬼,快把我瓶中的水拿去。’比丘就去取瓶中的水,但一拿到瓶子,水也干了。他心中非常忧虑和恐惧,自己认为一定要堕落到饿鬼里面去了。因为有缘遇见了迦叶佛,就发至诚心忏悔自己的罪障,请求救度。佛说:‘你从今以后,在僧人当中专门送好水,就可以脱离饿鬼身了。’比丘听后,心中欢喜。就在僧中,经常送好水,一直做了二万年,到临终才罢休(迦叶佛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是二万岁)。从此他不管投生在什么地方,口中牙齿间自然产生八功德水。现在又遇见我,出家得道。”
注:①具有八种好处的水。第一、澄清洁净,第二、清凉解热,第三、甘美味好,第四、轻浮柔软,第五、滋润身心,第六、安宁和平,第七、止渴去饥,第八、增长善根。
(按)饿鬼道中,积劫不闻水浆之名。非无水也,身虽生于河滨,而其不闻者如故也。不遇迦叶如来,安能转祸为福耶!
(按)生到饿鬼里面,无数岁月听不到水浆的名字。不是没有水,只是身体虽然生在河边,但人却听不到水的声音。耶奢密多如果不是遇见迦叶如来,怎么能转祸为福呢!
以水卖贫《贤愚因缘经》
阿盘提国,有一长者,赀财甚富,家有贱婢,衣不蔽形,食鲜充口,时被鞭挞,求死不得。一日持瓶,诣河取水,举声大哭。佛弟子迦旃延,怜而告曰:“汝若厌贫,何不卖之?”老婢答言:“谁买贫者?”迦旃延曰:“贫实可卖。”婢问:“卖贫若何?”曰:“汝若买贫,当一一信受吾语。可先洗瓶,以瓶水布施于僧。”婢曰:“瓶是主人之物,如何可施?”师曰:“瓶虽非汝物,瓶中之水,汝独无分耶?”婢意开悟,乃持瓶施水,师亲自受水,授以三归五戒,复教以念佛。是夜,老婢遂命终于主人室内。明日,主人见之,怒甚,投尸寒林。其神生于忉利天宫,遥见故身,遂与天中眷属,散花其上。
阿盘提国,有一个长者,非常富裕,家里有一个奴婢,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经常被鞭打,活不如死。有一天,他拿着瓶子到河里去取水,放声大哭。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很怜悯他,对他说:“你如果厌恶贫苦,为什么不把它卖了呢?”老奴婢说:“谁会买贫苦?”迦旃延说:“贫苦真的可以卖。”奴婢说:“怎么卖贫呢?”迦旃延说:“你要卖贫,就应该相信我说的话。现在你可以先把瓶子洗干净,再用瓶里的水布施给僧人。”奴婢说:“瓶子是主人的,怎么能够布施?”尊者说:“瓶子虽然不是你的,但瓶子里的水你难道没有分吗?”奴婢心开意解,就拿瓶里的水来布施,尊者亲自接受,并给他举行三归五戒仪式,又教给他念佛法门。这天晚上,老婢就死在主人的房子里。第二天,主人看见了尸体,心中大怒,把尸体抛弃到偏远的树林里。奴婢的神识已经投生到忉利天宫,望见自己的尸体,就和天上的眷属,把花散在上面。
(按)既知布施可以卖贫,即知礼佛可以卖贱,放生可以卖短命,参学可以卖愚痴矣。有智之人,一闻便当千悟。安在世间之逆境,不可一一卖之乎!
(按)既然知道了布施可以卖贫,就要推知礼佛可以卖贱,放生可以卖短命,拜访善知识可以卖愚痴。有智慧的人,应当举一反三,一闻就能千悟。那么在世上所遇到的一切逆境,怎么就不能一一卖出呢!
或买物而放生
(发明)王法之治罪人也,不能加于杀戮之外;父母之爱子女也,不能加于生全之外。可知天下之最恶者,唯杀生;而天下之最善者,唯放生矣。夫禽兽与人,形体虽异,而知觉实同。观彼被执之时,惊走哀鸣,逾垣登屋,与吾人类,当王难捕戮之时,父母彷徨莫措,妻孥投死无门,异乎不异?观彼临刑之际,割一鸡,则众鸡惊啼;屠一豕,则群豕不食,与吾人类当劫掠屠城之际,亲见父母伤残,目击妻孥支解,异乎不异?观彼宰割之候,或五脏已剖,而口犹吐气;或咽喉既断,而眼未朦胧,与吾人类临欲命终之候,痛苦欠伸,点头熟视,异乎不异?于此忍心杀之,其恨何如?于此买而放之,其感又何如?
(发明)国法惩罚罪人,不能超过杀戮以外;父母疼爱子女,不能超过保全生命以外。可知天下最可怕的事是杀生,天下最可喜的事是放生。禽兽和人类,体形虽然不同,但知觉实际是一样。看那些禽兽被捕捉的时候,惊走哀鸣,跳墙登屋,和我们人类被捕杀的时候,父母彷徨苦闷,不知所措,妻子走投无路,寻死无门,相同还是不相同呢?看那些禽兽被杀害的时候,割杀一支鸡,其他的鸡就哀啼;屠宰一头猪,其他的猪就不食,和我们人类被抢劫掠夺,战火烧城的时候,眼见父母伤残,妻子解体,相同还是不相同呢?看那些禽兽被宰割的时候,有的五脏已经剖开,但口里还在吐气,有的咽喉已经砍断,但眼睛还没有闭上,和我们人类临死断气的时候,痛苦呻吟,无法动身,心中苦楚,只能点头久视,相同还是不相同呢?因此,忍心杀生,被杀生物的仇恨是多么深啊!如果反过来买下放生,那么它们的感激之情又是多么深呢!
放生不可有常期,恐人因吾买放,反致购求物类也。放生不当有常所,恐人伺吾放后,旋复盗取也。放生不必拘常物,不论物命大小,悉宜救济也。
放生不能有规定的日期,恐怕别人因为我买物放生,就去采购捕捉生物,从中得利。放生不应当有固定的地方,恐怕别人等我放生后,就又去盗窃。放生不要拘泥于规定的生物,不论生命的大小,都应该救济。
吾昆放生会,唯清凉庵最善。由其创始之时,善友先捐百金,贮之典铺,每月收其息以放生。而于会期四五日前,又各分小单于与社之友,届期零星攒凑,并不独藉乎典息。此所以久行而不替也。举会之日,各诵《华严经》五卷,香烛薪水之资,三人为之均任。尤属众擎易举,他处可以为法。
我们这里的放生会,只有清凉庵办得最好。因为它创始的时候,善友们就先捐出百金,储蓄到典铺里,每月收取利息来放生。在放生的四五天前,又发出传单通知会友,等日期一到就把这些零星的钱集中起来,并不单单只靠利息。所以这个会办得很兴旺,久行不衰。集会那一天,每人念诵五卷《华严经》,香烛工资,三人平均分担。这正是人多力量大,抬起鼓来打,其他地方可以效法。
下附征事(六条)
放豚放儿《法苑珠林》
晋杜永平,梓潼涪人也,家巨富,有子十岁,名天保,甚爱念之。太元三年,暴亡。未几,家中母猪生五子,一最肥,将杀以馈官礼。有一比丘,忽谓杜曰:“此豚是君儿也,何相去百余日,而遂忘耶?”言讫,但闻香气累日,遂放此豚,怜而养之。
晋杜永平,梓潼涪江人,家中富足,有一个十岁的儿子,名叫天保,很疼爱他。太元三年,儿子突然死亡。没有多久,家中的母猪生下五条小猪,其中有一条,长得最肥,打算要杀它作官礼赠送。有一位比丘,忽然来告诉杜说:“这条猪就是您的儿子啊,为什么离开才百多天,就把他忘了呢?”说完后就不见了,只闻到他遗留下香气,几天不散。杜就放了这条小猪,可怜它而把它养起来。
(按)佛言:有生之属,或多宿世父母六亲。儒者不察,以为何忍作此种想。独不念作此种想,犹且不忍,岂其杀之而食,反可忍耶!一言以蔽之,曰:弗思耳。
(按)佛说:有生命的动物,有的就是自己前世的父母六亲。儒门人士不知底细,认为怎么能忍心作这种想法。他不去反省一下,作这种想法,都于心不忍,怎么还能去杀害并且吞食呢!这些人也许就是自欺欺人的一句话,说:不要去多想。
卖猪卖子《冥报记》
隋大业八年,宜州皇甫迁,曾窃母钱六十文,母索钱不得,举家尽遭鞭挞。明年迁亡,托胎其家猪腹中,猪稍长,卖于远村社主家,得钱六百文。是夜,其妻方睡,即梦猪云:“吾是汝夫,为取母钱六十,累合家拷打,罚为猪,不意被汝卖去,幸速赎我,稍迟则被宰矣!”妻觉,犹不甚信,少顷睡去,复梦如初,其情转迫。乃披衣叩姑门,而姑坐起已久,各述所梦而同。时已半夜,而社主尚远三十里。其母恐不肯赎,乃以钱一千二百文,命长男并迁之子同往。社主因社期已迫,坚拒不允。乘夜仰有势力者强赎之,社主乃放猪归。道经旷野,兄语猪云:“审是吾弟,可先行。”猪即先行到家。其后邻里共为嘲笑,子女耻之,乃私告曰:“吾父如此,累儿女何以见人!父向与徐某甚厚,盍往其家,吾等送食可也。”猪闻之,涕泪交流,摇尾竟往徐家。相去四十里。大业十一年,猪遂死于其处。
隋大业八年,宜州皇甫迁,偷了母亲六十文钱,母亲没有找到钱,把全家人都打了一顿。第二年,迁死亡,投胎到他家中的猪腹中,长大后,卖到很远的社主①家里,得钱六百文。这天晚上,迁的妻子刚刚睡下,就梦见一条猪对她说:“我是你的丈夫,因为偷了母亲六十文钱,拖累全家拷打,死后就被罚作猪,没有想到又被你们卖出去,快赎我回来,要是迟一点的话,我就会被宰杀了!”妻子惊醒,还不敢相信,过了一段时间就睡去了,又重新梦见,所说情况更加紧迫。迁妻连忙起床,去敲婆婆的房门,原来婆婆也起床很久了,她也做了一个相同的梦。这个时候已经是半夜了,到社主家有三十里。迁母恐怕社主不肯赎,就拿出一千二百文钱,叫大儿子和迁的儿子一同去赎猪。社主因为社期马上就要到了,坚决拒绝,不肯答应。叔侄俩趁夜间人家势单力薄,强行要赎回,社主才把猪放回。回家路上,经过一片旷野,兄长对猪说:“现在知道了你是我的弟弟,你可以先走一步,自己寻路回家。”猪就走到前面去了,自己寻路回家。以后邻里嘲笑迁家,子女们感到很羞耻,就私下里议论说:“我们父亲是这个样子,我们还怎么做人啊!父亲从前和徐某关系最好,为什么不送到他家去,我们按时送食就可以了。”猪一听到他们的话,涕泪交流,摇着尾巴,自己走到徐家去了。到徐家要走四十里。大业十一年,猪就死在徐家。
注:①祭社神(土地神)的主持人。
(按)改头换面,一家不识矣,所以六亲毕竟是空。
(按)改头换面,一家人就互不相识了,所以六亲①最后还是空。
注:①历来说法不一。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见《左传》昭二五年;指父子、兄弟、夫妇,见《易》家人“王假有家”王弼注;指父母、兄弟、妻子,见《汉书》四八贾谊传:“以奉六亲”注引应劭;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见汉贾谊《新书》六术;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见《史记》管列传“上服度则六亲固”正义。
补:六亲眷属,毕竟是假。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到时各自飞。各人业障各人了,谁也不能代替谁。世人局限于小我,总是家族利益而奋斗。而家族成员只是一时因缘的巧合才组合在一起,死后改头换面就互不相识了。所以六道众生都有无量劫来轮回的父母,我们怎么能杀害自己的父母并且吞食呢!戒杀放生,正是报父母之恩啊,不仅能报这一世亲人之恩,而且能报无量劫来轮回父母之恩。众生本为一体,没有彼此之分,因为我执和私欲,就有了彼此之分,造下杀盗淫等罪,在轮回中互相报偿,恩怨永无了结,堕落于痛苦的深渊中而不能自拔。我们要学习佛菩萨同体大悲的精神,把一切众生都看成自己的六亲眷属,在解脱众生的同时,也解脱了自己,最后走向涅槃。
救羊救女《法苑珠林》
唐长安风俗,每过元日,递相设宴。有笔贾赵大,次当设席。其日宾至,见其碓上有汲水绳,缚一童女,年可十三四,身穿青裙白衫,泣告客曰:“吾乃主人女也,往年盗父母百钱,欲买脂粉,未及而死,其钱现在厨房西北隅壁孔内,今罚我为羊。”言讫,客谛视之,乃一青羊,而白头者也。惊告主人,主人问其形貌,宛如亡女,死二年矣。急索厨中,钱犹在焉。于是送羊于僧舍,而合家斋戒。
唐朝长安风俗,每过新年,就互相宴请。有个笔商赵大,轮到设宴。这一天宾客来临,看到碓上有一根汲水绳,捆着一个女孩,年纪十三四岁,身上穿着青裙白衫,哭着告诉客人说:“我是主人家的女儿,过去偷了父母百文钱,想要买脂粉,还没有买到就死了,钱还藏在厨房西北角的墙壁小孔内,我现在已罚作羊了。”说完,客人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青羊,白色的头。大家很震惊,赶紧告诉主人。主人问这个女孩的样子,大家说得和他的亡女一样,他的女儿已经死了两年了。急忙到厨房去找钱,果然在那里。于是就把青羊送到僧人那里,全家从此斋戒。
(按)钱犹具在,而苦报已偿,不几枉自受罪乎!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尤信!
(按)钱还未用,但苦报已偿,不是白受罪吗!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于是就更加可信了。
鞭马鞭亲《冥报拾遗》
唐并州文水县李信,为隆政府卫士。显庆某年冬,乘赤骥马,并带骥驹一匹,随例往朔州赴蕃。时风雪严凝,行十余里,马不能进。信鞭之数十,马遂作人语,谓信曰:“我是汝母,为生前背汝父,将石余米付幼女,故今获报。此驹即汝妹也,亦为偿债耳!”信闻之,不胜悲泣,乃躬负鞍辔,告之曰:“信是我母,当自行归家!”马遂前行至家。信兄弟乃别作厂室养饲,有同事母常为其斋僧礼忏,合门精进修持。时工部侍郎温无隐,岐州司法张金停,俱以丁艰在家,闻而骇异,就家询之,见马犹在云。
唐并州文水县李信,为隆政府卫士。显庆某年冬,乘红骏马,并带一匹小马驹,按例到朔州轮班。当时正是风雪天气,天寒地冻,走了十几里路,马就走不动了。信鞭打了几十下,马就说出人话来:“我是你的母亲,因为生前背着你的父亲,把一石多米付给了小女,所以今天得到这样的报应。这个小马驹就是你的妹妹啊,也因完债来变马。”信一听,不禁悲痛流泪,就自己背着鞍辔,对马说:“您是我的母亲,就请自己寻路回家吧!”马就先走到家了。李信兄弟就重新做了马棚,精心饲养,有个同事的母亲经常为它们斋僧拜忏,全家精进修道。工部侍郎温无隐,岐州司法张金停,都因守丧在家,听到这件事后,非常惊奇,就到李家来询问,马还正在马棚里。
(按)财物之可通融者,无如夫妻子女,乃犹毫不假借如此。然则世之偏憎偏爱,而私为厚薄者,可为寒心!
(按)财物可以互相通融的人,莫过于夫妻子女,但有偏差,报应一样无爽。那么世上那些偏憎偏爱,私下里有分别地对待子女的父母,还不为此寒心吗!
曹翰宿因《现果随录》
苏州刘玉受,讳锡元,万历壬子秋为贵州房考官,道经湖广,梦一长面伟人告曰:“吾宋将曹翰也,前在唐朝为商,偶过一寺,见法师讲经,发心设斋一供,随复听经半日。以此善因,世为小吏,从不失官。至宋为偏将军,即曹翰也。攻江州不下,怒屠其城,因此杀业,世世为猪,以偿所杀。往岁,曾为猪于君之佃户家,蒙君怜而活之。今君泊舟之所,即我将来被杀处。明日第一受宰者,即我也。有缘相遇,幸垂哀救。”刘惊觉,窥泊舟之所,果屠门也。顷之,抬出一猪,呼声动地,刘遂赎之。
苏州刘玉受,名锡元,万历壬子秋,为贵州房考官,路经湖广之地,梦见一个长面伟人对他说:“我是宋将曹翰,在唐朝时为商,偶然经过一个寺院,看见法师讲经,就发心设斋供养,接着又听了半天经。凭借这个善因,就世世为小官,从不失官。到宋朝时,当了偏将军,就是曹翰。攻不下江州,就怒屠全城。因为这个杀业,就世世为猪,以偿还所杀生命。曾经还作过您的佃户家的猪,因蒙您可怜没有被杀。现在您停船的地方,就是我即将被杀的地方,明天第一个受宰的就是我。有缘相遇,特来哀求救拔。”刘受惊而醒过来,仔细一看停船之处,果然是杀猪场。没过多久,就抬出一条猪,呼声动地,刘就用钱把它买下来。
(按)此猪放之阊门放生堂中,呼曹翰即应,万人目击。
(按)这条猪放在苏州城门的放生堂中,喊曹翰就答应,万人目击。
救物同登《广慈编》
会稽陶石梁,与张芝亭,过大善寺,放膳鱼数万。其秋陶梦神曰:“汝未该中,因放生,早一科。”榜发而验,因曰:“事赖芝亭赞成,奈何功独归吾!”数日。南京录至,张亦中式。
会稽陶石梁和张芝亭,路过大善寺,放了几万膳鱼。这年秋天,陶梦见一位神对他说:“你本来不能考中,因为放生的功德,所以就能考中了。”榜发后果然得中,陶说:“事情是和芝亭一起完成的,怎么能把功劳归结于我一个人呢!”几天后,南京录取的通知来了,张也考中了。
(按)明末,蜀士有刘道贞者,曾作戒杀文劝世。辛酉七月,其友梦至文昌殿,帝君揭一纸示之曰:“此刘生戒杀文也,今科中矣。”寤而语刘,不信;榜发,果如其言。然则欲向青云路者,可以知所适从矣。
(按)明朝末年,四川读书人刘道贞,曾经写了一篇戒杀文劝世。辛酉七月,他的朋友梦见到文昌殿,帝君揭开一张纸给他看说:“这是刘生的戒杀文,他能考中了。”醒来后告诉刘,刘不相信;榜发以后,果然应征朋友所说的话。那么,考生想要青云直上,就可以从这里效法了。
或持斋而戒杀
(发明)劝人戒杀,犹或相信;若言持斋,未有不以为迂矣!不知天下唯有食肉之人,所以有杀生之人;亦唯其有杀生之人,所以有食肉之人。二者相为勾引。世人只缘习见习闻,所以不知不觉。假令每日天将晓时,各得神通天眼,亲见无量无边屠户,手执利刀,将一切猪羊牛犬,捆缚在地,加以极刑。尔时,一切物类,大声疾呼,魂飞魄战,号天而天不赐梯,掉地而地不借孔。瞬息之间,尖刀尽断其喉;瞬息之间,尖刀尽入其腹;瞬息之间,热血尽从刀缝喷出;瞬息之间,沸汤尽从刀缝注入。由是,注目,则如热钉烙眼;注背,则如沸铁浇身;注舌,则如烊铜灌口;注腹则如滚锡缠腰。此时,一切物类,因痛极而紧闭其目,因痛极而渐低其声,因痛极而百骸俱为伸缩,因痛极而五脏尽若牵抽。俄而,阎浮世界,万万生灵,头足异处,骨肉星罗。积其尸,可以过高山之顶;收其血,可以赤江水之流;览其状,惨于城郭之新屠;听其声,迅于雷霆之震烈。如此所造无量凶恶,其端皆为吾等食肉所致。然则食肉之招报,亦不小矣。万一此种物类,宿世曾为吾之六亲,将若之何?曾为吾之眷属,将若之何?不然,未来世中,或为吾之六亲眷属,将若之何?更不然,吾之他生后世,同于此种物类,或六亲眷属之他生后世,同于此种物类,又若之何?谚云:一日持斋,天下杀生无我分。若一日不持斋,则天下杀生有我分矣。可不惧哉?
(发明)劝人戒杀,还能去做;如果说要吃斋,就没有不认为迂腐的了。不知道天下因为有吃肉的人,所以就有杀生的人;又因为有杀生的人,才有吃肉的人。吃肉和杀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世人习惯了,就不知不觉了。假使每天天将亮的时候,我们都得了天眼通,亲见无量无边屠户,手拿利刀,把一切猪羊牛狗,捆缚在地,加以杀戮。这时,一切物类大声喊叫,魂飞魄散,叫天而天不借梯,号地而地不开洞。一瞬间,尖刀就砍断了它的喉咙;一瞬间,尖刀就刺入了它的肚子;一瞬间,热血就从刀缝里喷出来;一瞬间,开水就从刀缝里灌进去。滚水淋到眼睛,就好象热钉烙眼;淋到背上,就好象铁水浇身;进入嘴里,就好象烊铜灌口;进入肚子,就好象滚锡缠腰。这时,一切物类因为痛到了极点,就紧紧闭住它的眼睛,因为痛到了极点,就渐渐叫不出声音,因为痛到了极点,就表现出全身伸缩,因为痛到了极点,就可看到五脏都在抽搐。一下子,我们这个世界亿万生灵,就头足分手,骨肉散开。积累它们的尸体,可以超过高山之顶;收集它们的鲜血,可以红遍一江之水;看这种情形,比战火屠城更加悲惨;听那种叫声,比晴空响雷更加惊心。造下这么大的杀业,追究根源都因为我们吃肉的缘故。因此,吃肉所感得的恶报,今后一定不小了。万一这些生灵就是我们前世的六亲,怎么办?就是我们的眷属,怎么办?或者在来世中成为我们的六亲眷属,怎么办?或者我们自己在来世中成为这种物类,怎么办?谚语说:一天吃斋,天下杀生就没有我的分。如果一天不吃斋,那么天下杀生就有我的分了。这样的因果报应,我们还不感到害怕吗?
据经典所云,将来过六千年后,人寿十岁时,有刀兵灾至。一切众生,自相杀害,地所生草,利如锋刃,触之即死。过七日七夜,其患方除。佛言,从饥馑刀兵死者,皆入恶道;从疾疫死者,多生天上。何以故?以有疾病时,但相慰问,无有毒害屠杀,及相争相夺之心故。
经典上说,将来过六千年后,人的平均寿命十岁时,就会有刀兵灾祸来临。一切众生都互相残杀,地上长的草,都如利刀,一碰就死。过了七天七夜,祸患才停。佛告诉我们,在饥饿和刀兵灾祸死的人,都会堕落到恶道里面去;在疾疫灾祸死的人,多会生到天上去。为什么呢?因为有疾病的时候,就能互相慰问,没有毒害屠杀和互相争夺的想法。
《婆沙论》云:“若一日一夜持不杀戒,当于来世中,决不遇刀兵灾。”
《婆沙论》说:“如果一天一夜持不杀戒,那么这个人在来世中,一定不会遇到刀兵灾祸。”
下附征事(九条)
怨亲颠倒《法句喻经》
舍卫国有婆罗门,富而悭贪,每逢食时,坚闭其户。一日烹鸡作馔,夫妇同食,中间夹坐一小儿,数取鸡肉,纳小儿口中。佛知此人,夙福应度,乃化作沙门,现其人前。婆罗门见而怒曰:“道人无耻,何为至此?”沙门曰:“卿自愚痴,杀父娶母,供养怨家,如何反谓道人无耻?”婆罗门问故,沙门曰:“案上鸡者,是卿前世之父,以悭贪故,常堕鸡中。此小儿者,往作罗刹,宿生常被其害,以卿夙业未尽,又欲来相害耳。今此妻者,乃卿前世之母,以恩爱深固,还作汝妻。此种轮转,愚人不知,惟有道人,了了皆见。”佛于是即现威神,令识宿命。婆罗门忏悔受戒,佛为说法,得须陀洹道。
舍卫国有一个婆罗门,富裕但吝啬贪心,每当吃饭的时候,就紧闭门户。有一天,杀鸡作食,夫妇同吃,中间坐着小儿子,他们多次夹肉送进小儿子口中。佛知道这个人已到该度的时候,就变成一位沙门,出现在婆罗门的面前。婆罗门看见后大怒说:“无耻的道人,怎么走到我这里来了?”沙门说:“您才愚痴啊,杀父娶母,供养冤家,怎么还说道人无耻呢?”婆罗门问其中的原由,沙门说:“桌子上摆的鸡,是您前世的父亲,因为吝啬贪心的缘故,就常常堕落到鸡里面去。这个小孩,以前是一个罗刹,前世常常害您,因为前业未尽,所以现在又来投生害您。您的妻子,是您前世的母亲,因为恩爱深厚,又来作您的妻子。这种轮回,俗人不知,只有道人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出来。”佛于是现出威神之力,使他看到自己的前世。婆罗门忏悔受戒,佛为他说法,获得须陀洹果。
(按)都提之父,作狗于其子之家,盗取盘中食(详《中阿含经》)。旃檀之父,乞丐至于子之门,被阍人殴折一臂(详《经律异相》)。世间极骇异之事,正世间极平常之事。所以一切有命之物,概不可杀。
(按)都提的父亲,在他的儿子家作狗,盗取盘中之食。旃檀的父亲,在儿子家门口作乞丐,被守门人打断了一条手臂。世上最惊骇的事情,正是世上最平常的事情。所以一切有生命的物类都不能杀害。
饿狗示报《冥祥记》
刘宋沙门竺慧,新野人,住江陵四层寺。永初二年卒,弟子为设七日斋供。圆满之日,有僧道贤,见慧在房前,衣服不异平时,谓贤曰:“君犹不能断食肉?吾正坐食肉,生于饿狗地狱。”道贤惧,未及答,慧复言:“君若不信,试看我背后。”乃回背示贤,见三黄狗,形半似驴,眼光如炬,有啮慧之状。贤惊乎,其形遂灭。
刘宋沙门竺慧是新野人,住在江陵四层寺。永初二年死亡,弟子为他设七天斋供。圆满后的那天晚上,有一位僧人,名叫道贤,看见慧在房前,衣服和平时一样,对贤说:“您还能断肉吗?我正因为吃肉,就堕落到了饿狗地狱。”贤很恐惧,没有来得及回答,慧又说道:’您如果不相信,请看看我的背后。”于是就反身给贤看,贤看见三条黄狗,一半形状象驴子,眼光如火炬,正作出咬慧的样子。贤大惊失色,影像就不见了。
(按)在俗之人,尚当坚持斋戒,况号为衲子,而犹是乎!其得现形以垂炯戒者,未始非七日斋供之力也!
(按)俗家人尚且要坚持吃斋,何况号为人天之师的出家人!竺慧能够现形告诫别人,难道不正是七天斋供的力量吗!
一钱荐帝《隋唐纪事》
周武帝,好食鸡卵,时有名拔虎者,为监膳议司,有宠。至隋文帝时,犹为监膳。开皇八年,暴死,因胸前暖,未即殓。过三日,忽苏醒云:“吾欲面至尊,为武帝传说。”文帝知之,即召见,舆人负之入,云被摄至冥,见周武帝先在,冥王问吾曰:“汝为帝作食,共食白团几何?”余不知白团为何物,左右以鸡卵对,余惘然不知其数。王曰:“此人不知,当须出之。”帝惨然不乐,忽见庭前有铁床,并狱卒数十人,时帝已卧在床上矣。见狱卒以铁梁压帝,两肋裂开,有无数鸡子迸出,俄而与床齐,帝大称苦,呼吾告曰:“寄语大隋天子,所有仓库玉帛,昔年亦吾储蓄,我今为灭佛法事,受极大苦,可速来为我作功德。”于是文帝下诏,令天下人各出一钱,以资冥福,且命录其事于史。
周武帝喜好吃鸡蛋,当时有个名叫拔虎的,作监膳仪司(管饭食的官),很得宠。到隋文帝时,仍旧作监膳。开皇八年,暴死,因胸前还暖,就没有埋葬。过了三天,忽然苏醒说:“我要面见皇上,为武帝传话。”文帝知道了,就召见他,用轿子把他抬进去,他说自己被牵引到阴间,见到了周武帝,冥王问我说:“你为武帝管伙食,他一共吃了多少白团?”我不知道白团是指什么东西,左右的人说是鸡蛋,我模模糊糊不知道吃了多少,冥王就说:“这个人不记得,你就只有从口里吐出来了。”武帝样子凄惨不乐,忽然看见屋里出现了铁床和几十个狱卒,武帝已经倒在铁床上了,大喊痛苦,对我说:“请转告大隋天子,我过去因为毁灭佛法,现在已经遭受极大的苦报,快用我以前所储蓄的一切玉帛,为我做功德。”于是文帝下诏,号召天下人,各出一钱,追荐先帝,并叫人把这件事记载到史书里。
(按)武帝之灭法也,其毒遍流于天下,故其追荐也,亦当遍及于天下。迨至尽天下而代其忏悔,其罪自然消亡矣。昔欧阳公,为参政时,兼译经润文使。嘉六年闰八月,公梦至一所,见十人冕旒环坐。因问曰:“君等非释氏所谓十王乎?”曰:“然。”又问:“世人饭僧诵经,为亡人修福,有益乎?”曰:“安得无益!”公自此爽然若失,深悔从前排佛之谬(出《欧阳公行状》及《韵语阳秋》)。于是作为训子之语,以戒后人(详《吉安旧府志》)。其没也,诵《华严经》第八卷而逝(见《金汤编》)。噫,天下之为欧公者岂少哉!
(按)武帝灭法,流毒散布天下,所以超拔追荐时,也应当遍及天下。等到天下人都代他忏悔时,他的罪业就自然消灭了。从前欧阳修①为参政时,兼作译经润文。嘉六年闰八月,公梦见到一个地方,看见十个人庄严无比,彩旗宝盖围绕周围。公问道;“您等就是佛陀所说的十王②吗?”他们回答说:“是的。”又问:“世人饭僧诵经,为死人修福,有益吗?”回答说:“怎么能无益呢!”公从此若有所失,非常后悔从前排斥佛法的谬论。于是专作家训,告诫后人不要重犯。他临终前,还诵完了《华严经》第八卷。唉,象欧阳修这样的人,天下还少吗!
注:①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江西)人,天圣进士,曾任枢密副史、参知政事,谥文忠。
②阴间十王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府君、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人间十王是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及粟散王等治理一洲一国的小国王。
补: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澈、曾巩,他们以文著称于世,但他们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却鲜为人知。例如韩愈,世人只知道他写《论佛骨表》排斥佛教,而被贬潮洲。不知道他和禅师交往,也有翻然醒悟的一面。至于象王安石、三苏这些人物都是虔诚的佛门居士,他们奉佛参禅的事迹,比比皆是,历史上都有记载。
父杀羊女《冥报记》
唐贞观中,京兆韦庆植,有女早亡,韦夫妇甚痛惜之。后二年,韦欲宴客,买得一羊。其夜,韦妻梦亡女,著青裙白衫,头簪双玉钗,泣告曰:“儿在生日,尝私用父母钱财,今作羊身来偿父母。明旦当杀,愿垂哀救!”母惊寤,自往观羊。见羊半体皆青,项膊独白,头上有白毛两点,宛如钗状。即止家人勿杀,而庆植未知也。适宾至,索馔甚急,大怒厨夫。厨夫畏罪,遂取杀之。既而座客皆不食,庆植问故,客曰:“顷所杀羊,遥望乃一少年女子耳!”入而询妻,乃知其故,韦大悲恸,发病而亡。
唐朝贞观年间,京城里有个叫韦庆植的人,他的女儿死得很早,夫妇非常痛惜。过了两年,韦要宴请宾客,买回一头羊。这天晚上,他的妻子梦见亡女,穿着青裙白衫,头上插着一双玉钗,哭着对她说:“儿在生日时,曾经私用父母钱财,今天就变羊来偿还。明天早晨,我就会被杀,特来哀求母亲救我的命!”母亲惊醒,亲自去看那头买回的羊。这头羊半身都是青的,上部则是白的,头上还有两点白毛,就象玉钗的样子。于是就马上阻止家人杀害,但他的丈夫庆植还不知道。客人来了后,要菜很急,韦见厨夫迟迟不送菜,大发脾气。厨夫怕得罪他,就把羊杀了。但羊肉端上来后,客人都不动筷。韦问是什么缘故,客人说:“刚才杀的羊,远远看去是一个少年女子啊!”韦就进去问妻子,才知道原由,心中万分悲痛,发病就死了。
(按)此事与笔贾之女相类,同一盗亲之钱,同一作羊示罚。然彼则获免于死,此独终至于杀者,非有幸有不幸也!一则所盗之钱未用,一则所盗之钱既用也。
(按)这件事和笔商的女儿相似,都是偷亲人的钱,都是作羊受罚。但笔商的女儿被救,而韦的女儿被杀,这不是有幸和不幸吗!因为前者所偷的钱还没有用,后者所偷的钱已经用了。
夫杀羊妻《广仁录》
刘道原,为蓬溪令,解官,宿秦氏家,梦一妇泣诉曰:“吾乃秦之妻也,曾捶杀一妾,冥官罚吾为羊。今现在栏中,明日将杀以享君。死固不惜,但腹中有羔。若因我而死,则吾罪愈重耳!”刘待旦言之,则已宰矣。举家大恸,纳羔于腹,葬之旷野。
刘道原作蓬溪令,解除官职后,在秦氏家住了一宿,梦见一个妇女哭诉道:“我是秦的妻子,曾经因为打杀一妾,冥官罚我作羊。现在栏里,明天就要被杀给您吃。我自己死不足惜,只因肚子里有小羊了。如果因为我而死,那么我的罪就更加重了!”刘到第二天早晨告诉秦,但羊已宰杀了。全家非常悲痛,把小羊放进母腹中,一起埋到土里。
(按)成家之子,不轻借银钱之债,恐其出息以相偿也。有智慧之人,不肯借性命之债,惧其捐躯以相报也!所以大修行人,必欲超出三界,报得五眼六通,尽知过去未来,世出世间之事而后已也。
(按)成了家的人,不会轻易去借别人的银钱,因为担心今后偿还时利息太高。有智慧的人,不会去做损伤别人性命的事,因为担心今后别人讨命要偿还啊!所以大修行人,一定要超出三界,获得五眼六通,全部知道过去、未来、世外世间的一切事情才罢休。
杀生冥累《竹窗随笔》
钱塘金某,斋戒虔笃,没后附一童子云:“吾因善业未深,未得往生净土,今在阴界,然亦甚乐,来去自由。”一日呵妻子云:“何故为我坟墓事,杀鸡为黍?今有吏随我,不似前日之自由矣!”子妇怀娠,因问之,曰:“生男无恙,过此复当生男,则母子双逝。”众异而志之,其后一一皆验。
钱塘金某,吃斋戒杀,非常虔诚,死后对一个小孩说:“我因为善业不深,没有往生净土,但现在阴间,也已经很快乐了,来去都很自由。”有一天呵斥他的妻子说:“为什么在我坟墓前杀鸡作食,今天已有人跟随我,不象从前那么自由了!”媳妇怀孕,去问他,他说:“生第一个男孩没有问题,但以后生第二个男孩时,母子都会死。”大家感到惊奇,而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后来果然都一一应验了。
(按)佛与阿难在河边行,见五百饿鬼,歌吟而前。阿难问之,佛言:“其家子孙,为彼修福,当得解脱,是以歌舞。”又见数百好人,啼哭而过,阿难又问,佛言:“彼家子孙,为其杀生设祭,不肯作福,后有大火逼之,是以啼哭。”(见《大藏一览》)世俗不知,但见盛备牲肴,以为荣宗耀祖,而岂知适所以累其亲乎!
(按)佛和阿难在河边走路,看见五百饿鬼,唱歌跳舞,向前走去。阿难就问是什么原因,佛说:“他们家里的子孙,正在为他们修福,不久就会解脱,所以唱歌跳舞。”接着又看见五百好人,边哭边走,阿难又问,佛说:“他们家里的子孙,正在为他杀生祭拜,不肯作福,他们马上就有大火逼迫,所以啼哭。”俗人愚痴,以为杀生祭拜,大鱼大肉,就是光宗耀祖,却不知这正是在拖累亲人啊!
河神受戒《现果随录》
江西鲟鱼嘴,其河最险,有无风三尺浪之谣。此地有龙王庙,神最灵,商贾往来者必祷之,所杀无算。崇祯年间,有三昧律师,将过其地。庙祝梦神告云:“明日有僧来,其僧宿世与我同师出家,彼不昧正因,所以复为高僧,我以一念之差,堕于血食。今杀业甚多,将来必入地狱。明日恳其为我授戒,以后祭我者不得复用荤酒。”明日庙祝访之,果遇三昧律师,告之故,师到庙与神说戒。自此风恬浪静,往来者俱不设祭矣。
江西鲟鱼嘴,河段非常危险,有无风三尺浪的说法。这个地方有座龙王庙,求神最灵验,往来的商人,一定会到庙里来祈祷,杀害了无数生灵祭拜。崇祯年间,有位三昧律师,将要路过这里,庙里的主持人梦见神来告诉他说:“明天有位僧人来,这位僧人前世是和我一起出家的师兄弟,因为他没有忘记前因,所以又作高僧,我因为一念之差,就堕落为血食之神。现在杀业太多,将来一定会入地狱。明天请恳求律师为我授戒,以后祭我的人,不能再用荤酒。”第二天庙祝出访,果然遇见三昧律师,就把这件事告诉他,律师就到庙里来为神说戒。从此以后,河里风平浪静,再也不用设祭了。
(按)水陆神祇,若享血食之报,无有不入地狱者。东岳圣帝,于唐朝永淳以前,亦用荤血,后求元圭禅师受过五戒(见《传灯录》),因以得免。即文昌帝君,以及关帝,亦断无用荤血之理。君子爱人,犹当以德,曾谓二帝不若子乎!
水陆神祇,如果享用血食,那么神福一尽,他的报应就是下地狱。东岳圣帝在唐朝永淳以前,也用过血食,后来求元圭禅师受五戒,就得免入地狱。文昌帝君和关帝,也绝对没有享用血食的道理。人间君子博爱别人,还要讲道德,难到二位帝君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吗!
补:人们愚痴,杀生祭拜,求神赐福,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近来我省南岳圣帝,很受当地群众朝拜。但是这种崇拜,绝大成分是民间迷信。许多乡民,杀生祭祀,更有一些人,以此谋利。所杀生命无量无数,所得苦报将无量无边。善神绝不会享受血食,有人杀生祭拜圣帝,称说灵验。这绝对不是圣帝享受了血食,而是邪神作怪。邪神不信因果,享受血食,祭拜杀生,多多益善。一旦上了邪神的当,今后就不得安宁。如无血食,他就要兴风作浪,如用血食,就造无量杀业,永远不得解脱。奉劝这些人悬崖勒马,翻然猛醒,从迷信走向正信,求得生命的永恒解脱。
破斋酬业《现果随录》
昆山魏应之,子韶族子也。崇祯庚辰春,与子韶同寝,忽梦中狂哭念佛。子韶惊问,乃曰:“梦至阴府,见曹官抱生死薄至,吾命在缢死薄,下注云:‘三年后某日当自缢书寮。’余问何罪,曰:‘定业难逃。’问何法可免,曰:‘莫如长斋念佛,精进修行,庶或可免。’”遂语子韶曰:“侄从此一意修行矣!”遂持长斋,晓夕念佛,精进者八阅月。后文社友皆咻曰:“此梦耳,何为所惑?”由是渐开斋戒,癸酉春,无故扃书房门缢死。屈指旧梦,适满三年。
昆山魏应之,是子韶的同宗侄子。崇祯庚辰春,和子韶同睡,梦中忽然大哭念佛。子韶惊问什么原因,他说:“梦中到阴府,看见一官抱着生死薄过来,我的名字列在缢死薄上,下面有注说:‘三年后某天吊死在自己的书房。’我问是犯了什么罪,冥官回答说:‘定业难逃。’我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免难,他说:‘没有比长斋念佛更好的办法了。只要你精进修行,努力不懈,就可以免难了。’”于是魏应之就对子韶说:“小侄从此就要一心一意修行了!”就持长斋,一天到晚不断念佛,努力精进,过了八个月。后来他在文社的朋友对他乱说:“只不过是一个梦罢了,何必这么认真?”经他们一说,就渐渐开了斋戒,到癸酉春,无故打开书房的门,吊死在房里。屈指一算,离作梦的时间正好是一年。
(按)口腹之士,必以孔子不持斋为口实,独不思孔子斋必变食,则饮酒食肉,当时未尝不戒也。必斋戒而后交神明,则食肉为昏浊之法可知。今人事事不如孔子,独将不持长斋学孔子,岂其以是为入圣之门耶!
(按)要享口福的人,一定拿孔子不持长斋作为挡箭牌,他唯独不去想想孔子也持斋改变饮食,那么饮酒食肉,怎能不是孔子引以为戒的呢!一定要斋戒才能和神明感通,就可以知道食肉不干净的。今天的人事事不如孔子,唯独不持长斋就要学孔子,难道这是入圣的门吗!
补: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儒家文化的本质是什么?过去和现在都有许多人没有弄清楚。中国号称礼义之邦,儒家文化无处不表现出非暴力主义的精神。儒家提倡仁义,克己复礼,屏绝霸道,崇尚王道。孟子见齐宣王,不说“齐桓、晋文之事”。儒家认为君子仁民爱物,慈心不杀,先从小事做起。《论语》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他见齐宣王不忍牛之觳觫而就死地,就称赞齐宣王“是心足以王矣!”他认为行王道,先当仁心不杀,“兽相食,人且恶之。”即禽兽互相吞食,人且厌恶它,何况人类互相残杀。孟子说“仁者无敌”,能王天下。但欲仁于天下者,首当戒杀。“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引领而望之矣!”
儒家反对暴力,仁民爱物,戒杀止暴,其旨出于“我与民物,其大本出于一源”,和《楞严经》“汝心汝身,外洎山河大地,皆为汝妙明心中之物”意义相似。但佛家戒杀止暴更甚儒家,以其慈悲之心,不但要戒杀,而且要素食。不但不伤鸟兽虫鱼,而且不得无故伤害花草树木。儒家之仁,从深层次来讲遍及万物,故当戒杀放生,从浅层次来说更重入世做人。惟人是万物之灵,先把人做好,就能与天地同参,渐达出世之旨。因此,从层次来讲,佛站得更高。但从目的来讲,并无二致。儒家由浅入深,由易入难,虽适合世人,但由于大义未明,引发后儒之偏见,儒佛之间产生一些无益的争论。清初诗人吴梅村说:“故留残阙处,付与竖儒争。”更多的时候因为两者之间的相通相融性,故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充,共谋和平发展。
孔子与释迦出世的时间相近,孔子实际上是以菩萨的身分示现于中国,为佛法在中国的弘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理要慢慢悟才明。后人不悟孔子之心法,不能怪孔子,只能怪自己的慧根太浅。如果仅仅去学孔子不持长斋,实在有悖孔子出世之苦衷。当时释迦牟尼出世时,他的弟子也有五净肉的吃法,难道佛陀也教育大家不要持长斋吗!我们翻覆和圣人有天壤之别,哪能测知圣人的底细!。请仔细去参悟孔子和释迦的心法吧,不要去作那种自欺欺人的如意算盘,污辱了祖师门庭,也污辱了自己!
有关吃肉的问题,佛陀曾经作了许多明白的开示。佛在《楞严经》中曾告诫弟子,你们所食之肉,不是众生之肉,是我变化所作,方便仍称肉。并真诚地劝诫说:“你们应当知道,那些吃肉的人,最终好象开悟,就如进入了三昧正定,实际上都是大罗刹,将来必沉生死苦海,不是佛弟子!”在《楞伽经》中更作了断肉的详细开示,深刻地指出了吃肉的若干过错。有些学佛的人明明有条件持长斋,却听信三净肉、五净肉等说法,而放肆吃肉。我们要知道佛陀制定这种方便法门的苦衷,仔细体味佛陀的教育,才不走歧路。《涅槃经》中迦叶问佛:“何故先听食三种净肉,乃至九种净肉?”佛说:“是因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以声闻乘来说,佛涅盘前听许吃三净肉,佛涅槃后便是一切肉都不可吃。以菩萨乘来说,佛涅盘前后都不可吃。如今佛已涅盘二千多年,我们的福慧有谁能超过佛陀的弟子呢?在末法时代还去放纵自己,就是自堕三途啊!佛在《楞迦经》中说:“未来之世,有愚痴人,妄说毗尼(戒律),坏乱正法,毁谤于我,言听食肉,亦自曾食。”现在不正有人说佛陀容许吃肉,佛也吃肉吗?假如这些人还不明白佛陀的旨意,而说三净肉可以吃,那他要背什么样的因果呢?佛在《楞迦经》中说:“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人食肉,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不饶益处。”
卖斋立毙《现果随录》
麻城王某,长斋三年,忽染恶疮,心生退悔,其友慰之曰:“公持斋人,佛天必佑。”王曰:“持斋三年,得此恶报,有何益乎?”友曰:“汝不欲此斋,可卖得吾否?”王问如何卖,友曰:“一分一日,三年当得银十两八钱。”王喜,遂书券得银,明日将开斋戒,夜梦二鬼骂曰:“十个月前,汝禄已尽,以持斋故,延至今日,今命算反透矣。”立欲摄去,王请缓一夕,当退银,誓复长斋。明日,呼其友索券,友曰:“昨持归,即于佛前焚化矣。”王悔恨,立死。
麻城王某,吃了三年斋,忽然染上恶疮,他的朋友安慰他说:“您是吃斋人,佛和上天会保佑您的。”王说:“吃斋三年,还得到这样的恶报,吃斋人有什么利益呢?”朋友说:“你如果后悔吃斋,可以把斋卖给我吗?”王问怎么个卖法,朋友说:“一天一分,三年就应当得银子十两八钱。”王一听就很高兴,写了卖斋券换回银子,打算在第二天开斋,但当天晚上就梦见两个恶鬼骂道:“十个月以前,你的命就尽了,因为吃斋的缘故,才延长到今天,现在你把斋卖了,你就反而超过了你的寿命。”要把他立即带走,王请求缓一个晚上,发誓退回银子,继续吃斋。第二天找他的朋友要卖斋券,朋友说:“昨天拿回去后,就在佛前焚化了。”王悔之晚矣,马上死了。
(按)欲买者固奇,竟卖者亦奇,卖去而即来算帐者尤奇。观此,可见诵经礼忏者既出,钱财无不得福矣。
(按)想要买斋本来很奇怪,而要卖斋也很奇怪,刚刚卖完马上就有讨帐的就更加奇怪了。由此可见,诵经拜忏已经出了钱财,那么就一定会得福了。
欲持长斋,当先作五种不净观,然后于鱼肉之类,能生厌心。何者为五?一者、种子不净,谓一切肉食,皆畜生之精血所成故;二者、所食不净,谓猪羊所食,无非糟糠粪秽故;三者、住处不净,谓其没身于大小便利之中故;四者、腹中不净,谓其腥臭体中,满包屎尿脓血故;五者、死后不净,谓其腐烂时,与死人无异故。
要吃长斋的人,先做五种不净观想,然后对鱼肉之类,就会产生厌恶的心理。什么叫五种不净观呢?第一、种子不干净,一切肉食都是畜生的精血生成的;第二、饮食不干净,猪羊所吃的东西,离不开糟糠粪秽;第三、住处不干净,它们的身体整天都躺在大小便上面;第四、肚里不干净,腹中满是屎尿脓血,腥臭难闻;第五、死后不干净,它们腐烂时,和死人没有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