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近现代 > 《孟子与尽心篇

上篇 传统农业税的问题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这一段话,让我们知道战国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尤其是内政与财经上的问题。

春秋战国的时候,诸侯分治,各据一方,土地都没有规划清楚。孟子一直主张,应该把土地丈量规划清楚,并做公平的分配,所以说「易其田畴」。

那时,诸侯各国的财政,甚至于战争的军费,都是靠农田赋税的收入,由于大量的征收,使得老百姓饭都吃不上了,所以孟子一直主张「薄其税敛」。事实上,中国历代,对这个问题都很重视。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大臣们提出来的,几乎全部都是有关田赋税捐的问题,有时候与皇帝诤议得非常激烈。因为以农立国,没有经济生产事业,没有大规模的民营工业生产与商业,政府一切财政上的收入,全靠田赋的征收。所以孟子说,划分土地,减少田赋的征收,就可以使每个庭富裕起来。

透过这几句话,就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尤其在孟子这个时代,都穷,那是一个民穷财尽的时代。所以孟子说,只要减少赋税,老百姓就会富裕起来。

他主张,在财政上,对于老百姓,要让他们吃得饱,过得去。「食之以时」,农业社会,将近半年时间,没有收成,到了冬季,要给百姓粮食,直到新谷收割为止。如果只知在他们生产的时候去征赋税,而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一概不理,还要百姓去服劳役,服兵役,那怎么可以呢?所以使用民力,也要合于礼制,合乎道理,这样国的财经,就不会有问题了。

孟子的意思是说,国的财政,并不是很难处理,只要有长远的眼光,照这个原则去做,没有处理不好的,只是当政的人没有用心去做罢了。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当政者只知道「杀鸡取卵」,不知道「藏富于民」,培养财源。他举例说,人的生活需要阳光、空气、水,当时的阳光、空气两样,也是形而下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孟子举出形相上可见的水火两样,是老百姓每日不可少的必需品。

关于水与火,在中国的原始文化中,没有文字之前,是用坎 、离 这两个卦来表征。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坎也表征了月亮、阴,离卦也表征了太阳、阳。佛的四大——地、水、火、风,其中地即地球,也包括了一切固体的矿物质。风即是空气,流动得快速时则成风。其实我们说「今日一点风也没有」这句话,不是绝对的,只不过空气流动得极其缓慢而已,所以风就是气流。地与风是片刻不会离开人类的,至少在非常长远的时间内不会片刻断绝,可是人类生活最需要的,却是随时会断绝的水火。无火种的日子就不易取火,在沙漠地方就缺水;而《易经》的道理,万物生于水火,亦毁于水火。例如盖了一幢房子,尽管不曾经过丝毫人力的破坏,但在三五十年以后,经过太阳的曝晒、湿气的霉腐,就逐渐朽坏了。所以研究哲学与科学,坎离两卦,就是一个大问题。

在古代,水火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孟子说,尽管在半夜去叫开别人的门,要求借一点水或火,被叫醒的人也一定会很同情,很慷慨,毫不考虑地会将水、火给人。这是因为水、火这两样东西,是都不可缺少的。

他说,人吃得饱,穿得暖,就和水火充足一样,那就是《易经》的水火既济卦了。仁政的第一步,是自己经常都有多余的,如水火一样充足,自然愿意分润给别人,这样就没有不仁的百姓了。

孟子这一段,都是讲外用,就是心性的修养与表现于外用的道理相配合。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