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关闭
当前位置:典籍屋 > 近现代 > 《话说中庸

09讲(3)

那么他下面解释“中庸”的道理,《大学》《中庸》要求,所以古代的领导哲学,在中国上古的历史,要求一个国领导人就是“内圣”,里面是圣人,得了道的;“外王”,外面出来治天下,那就是佛经上讲的金轮圣王;金轮圣王还不足以比,佛经上讲金轮圣王里面没有内明,《大学》《中庸》的这个圣王是有内明的,得道的,在《华严经》的境界上,十地菩萨以上、等妙二觉文殊普贤的境界转生,才能做治世的帝王,就是这个境界,内圣外王。所以他的智慧,下面形容他: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他说这种内圣外王之道修养成功了的圣帝、名王,他的智慧“溥博”,如天一样高远,那个境界之高远、之伟大,他的智慧那真是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不知道这个源头哪里来的,那个智慧之大,“渊泉如渊”,所以啊,使人们,“民”就是人们,使人们看见而莫不敬,对他肃然起敬;“言而民莫不信”,他说的话别人会信仰;“行而民莫不说”,他所做的事都是老百姓们、人们所欢迎、所同意的,自然到达这个境界,所谓大乘菩萨的境界。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这个“霜露所队”的“队”字念“堕”,堕下去的堕,也可以念“队”,堕落的堕。他说:学问,我们求知识,中国文化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修道,不是为了求知识;求那个知识是为了自己成内圣外王之道。成了内圣外王之道,不怕没有学问、不怕没有知识、不怕没有技能,这是中国古代的上古的教育的道理。所以得道的人,学问之道到这个成就,自然声名洋溢乎中国,他不想求出名,那个出名、名声自然——洋溢,洋溢是形容像海水一样,自然飘洋、充满;中国,不是现在中国的国,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原这一带,那个文化以中原为中心,所以中国,所谓中原是河南、湖北的一小部分、边缘,湖北北部的边缘,由河南到湖北的北部的边缘这一带,所以说“中”,中原地带;西边到陕西、山西的边缘,都是边缘;东边到安徽这一带边缘,中国的中心,等于中国地理像一个鸡蛋一样,就是那个蛋黄的圈,是中原地带,中国。“施及蛮貊”,那个时候南方还没有开化,所以像我们南方人都是蛮子,因为是那个时候,没有文化,百越纹身之地,那个时候像我们这种地方的,纹身之地,身上还刺绣的、雕花的,鼻子还挂个圈子,这里弄两个洞,还画的纹身,这里还涂些颜色,身上还是刺起来的,百越纹身之地,这是属于“蛮”。“貊”,就是北方,也没有开发的,西北那一带都没有开发,所以东夷、北狄。他说真是得道的人,不分区域,中原也好、边疆也好,他的道德的感化有那么大的威光,交通所到达的,古代的交通就是两样:船与车,所以“舟车所至”,人力所能够通的,这是古代的交通开发区域,一条江、一座高山就隔开了所有的地区。你看我们这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上古的时候,一条小溪、一个山头就把地区隔开了;后来征服了江、山谷,慢慢地嘛,阻碍就是海洋了,到了十五、十六世纪以后,航海一发达,海洋阻碍不了了,这时人类文化的交流更大,区域交流更大,但人类的乱也更乱了。海洋阻碍不了以后啊,还有个阻碍——太空;现在发展到太空也不能阻碍的时候,人类的领域越扩张越大,由山川阻隔到达海洋阻碍,那么我们假设另外写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山川阻碍时代、海洋阻碍时代、太空阻碍时代。太空以后,将来是什么阻碍?还有的。可是人类一个一个圈子在放大。可是那个时候舟车所至,人力所不能通的不谈,只要人力所通得到、天之所盖住的地方、地之所载住的地方,“日月所照”太阳月亮所照得到的地方,“霜露所坠”,全世界,全人类,圣人照人的地方都是这样。我们假设在座很多人研究佛学,你做佛学来比方这个境界是个什么境界?一个娑婆世界、佛世界,一个太阳系统,一大世界,最后一个一个扩大,叫做“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雷霆风雨所能到达,全世界,由小、一个地方开始,慢慢扩大,影响到全世界的圣人,凡有血气者,有血有气有生命的,“莫不尊亲”,说人人对于这个道,对于这个东西要尊重他,要亲近他。所以圣人之道德成就啊,所谓“圣德配天”,他等于匹配的天地一样的伟大,所以我们提孔子的四个字“德配天地”,就是这个意思。不然是光吹牛的。凡是圣人,岂止孔子,释迦牟尼也一样,老子也一样,到达了“日月所照”,太阳月亮没有下去以前、没有毁灭以前,世界人类都要存在,他的思想文化永远是存在的,永远是打进去,“霜露所坠”,他永远是存在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讲圣人之德是可以配天。

那么何以能够达到这个圣人境界、这个修养呢?下面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他说怎么样能够修养到这个境界呢?回复转来,中庸的中心、方法,只有一个字:至诚。怎么样做到至诚?“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这句话出在哪里啊?出在《大学》哪里啊?出在《中庸》,不在《大学》,我替你们答。“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这个至诚本身就是方法,没有别的方法。你看做一个人,随便考察一个人,什么是至诚?像孟子说,“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一个人从年轻讲一句话,一辈子我非要把他这句话兑现;对某人讲了一件事,非常守信用、兑现,就是做人的至诚。对于自己立定了的志向,我要做一件什么事,学一个什么,一定要死用功到了底,是至诚。所以至诚本身就是方法,没有另外的方法,可是至诚很难!世界上没有至诚的人,每个人说:“唉,你不至诚,你不诚恳。”他绝不承认!其实严格地大要反省自己,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个至诚的人。像我们年纪大了的人、老了,老了的人叫老奸巨滑啦,像我一样,老了社会经验多了,看得很清楚嘛,所以青年人谁讲话我都不会信你的,可见老奸巨滑!你青年人一定想要怎样,我一定不信你的,什么不信呢?因为知道人至诚很难,你也不是至诚人,你现在说:“哦哟,老师啊!你要我头我都给你!”我说你慢一点吧!多给我保留一下,多吃几十年饭,以后再给我吧!他现在是冲动的话,头给你,你真的拿根缝衣服的针给他扎一下,“哎哟!”就来了!做不到的,不可能的!不是这一回事啊!比方啦,这是讲比方。我们对自己也是这样,今天立志“我要做什么”,譬如一个人写日记,你们大都写过的,一辈子写日记天天对自己写,还不拿给老师看,自己写;大概啊,最多写上半年、一年,我也常干这种事。写写啊,譬如说我在山上闭关的时候,我想总要好好写个日记了;到了后来因为天天打坐没有事了嘛,也没有妄念,为了写日记只好下座,尤其是自己对自己不能对不起啊,写个日子,那实际上我也没有动过妄想也没有想下山也没有想出门,哎,“又过一日!”好了,上坐打坐。到了明天下来,今天怎么写?也没有什么呀!又过一日。写了十几天翻翻都是“又过一日”。哎!去你娘的,不写了!(众笑)其实啊,也就是不至诚。至诚啊,尽管一百年不过写三万六千张嘛,就是都是“又过一日”、“又过一日”,过后检查也不过三万六千张的“又过一日”,你就写这么一句又有什么关系呢?对自己就不至诚,譬如拿我来讲,对不对?你们想想看!

你们有时候,唔!你看过年到,或者是放暑假,来里带了钱,先跑书店,《生活日记》,《修身日记》,这书好好买一本,这一本一定写三年!然后第三天,笔记本都懒得翻,我想都别写了。你要拿这个事情测验自己。所以至诚之难立,对自己做人、对自己的信用,这一句都很难,何况其他的事?所以对人的事,像佛讲发愿,哎呀空话了!谁有发愿?真的一愿发起、真的至诚,他立刻达到成佛之路。没有的!至诚就做到了。至诚的事它会变的,它某一个环境变起来。所以,“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那么什么是大经呢?不是《华严经》、《四书五经》的经;经、纶,就是经纬,经世之道、大道,因为有天下至诚的人,盖天盖地,这个至人之勇的勇气,他才能够修天下之大道,才能成功。

唯有至诚,“立天下之大本”,就是明心见性,天命之谓性,才见到人性本来。你们大都学道、打坐,搞几天,哎!一下环境影响你了,一下腿发麻了,一下哎呀感冒啦,算了,本来就这样,“哎呀!我有魔障了。”什么叫魔障?魔障是你推脱的话,魔障你一心就可以转过来嘛。心没有狠起啊,所以永远不会成功的。这一类人啊,我眼睛里头看过的人啊,十个里头就有五双都是这样。有五双半,十个不多啦!十个里头就五双啊,不过我现在晓得有五双半,五双里头还多出半个,所以很难啊!唯有至诚,才能立天下之大本,才能站得住,根本。

“知天下之化育”,他说,至诚之道,你修养到了、功夫到了,才晓得宇宙间那个生命的力量,生生不已、化生万物、生育万物,所以生命自己可以把握,可以转过来,唯有至诚到了,才能知天地之化育,天地之生机知道了,自己生命上生机知道了,所以智慧神通就发起了。

“夫焉有所倚?”这句文字懂吧?“焉”是哪里,翻成白话文。唉!修道这个事哪里有个依靠啊?我需要依靠一个方法,哎呀,我在听呼吸数息观啊!我在参话头啊!我在念咒子啊!我在做什么啊!都是有所倚。“至诚之道,可以前知。”顶天立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本身就是!一念一至诚,至诚就是一正念、一定,就下去了,就成功了。所以,“夫焉有所倚”啊!可以说没有依靠、也没有偏差,绝无偏差之处,就成正念。你说我依靠一个方法,依靠他力的加庇,你就有所倚、有所依赖。所以至诚是怎么样?至诚是靠自己。顶天立地。

他说,所以: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所以,到达成道的人这个境界;这个“肫肫”是形容词,像肉一样,很厚的肉,很肫厚,就是很厚;仁慈,很仁厚,不是偶然看到一点可怜啊,动一点“糍粑心”,然后掉几滴眼泪,赶紧跑去拿红药水啊做一点好事。叫他跑山道,就累了,没得意思;叫他有诚心,做不到了。他永远是肫厚,比方;非常仁厚。“渊渊其渊”,他的智慧、胸襟深远,像泉水一样不断的,渊渊,不断地流,细水长流。“浩浩其天”,这个胸襟啊,伟大得像虚空、天地一样。所以,道成功了,仁厚、深远、伟大,自然达到这个境界。他说这个境界,所以修道人,“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上面讲,要学问修养聪明睿知,换句话说人要真正学到,注意呦!做学问不管儒、佛学哪一都可以,你学娘的都可以,哪一的都“聪明圣知”,看自己具备的。“苟”,是假设自己不具备“聪明圣知”,而且达乎天德,什么达乎天德?道德的充沛就是天德,“达乎天德”中庸上面已经讲过了,“与天地合德”,“其孰能知之?”哪里能够悟啊?哪里能够证啊?证不到、悟不到啊!换句话讲了半天,同佛经讲《金刚经》,佛说了半天一句话:“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有善心、福德到了,智慧才开了。《中庸》讲了半天、《大学》讲了半天,“聪明圣知”,要怎么样做到聪明圣知?是“达乎天德者”!他的道德累积下来同天地一样的深厚,那么自然就会悟了。所以要福德到达,自然是成道的境界,至善之道。

最后作结论,第三十二章,最后一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讲道德影响,真正成道的人、得道的人,你随便怎么样,他摆在那里,都会影响你、起作用。但是有一个道理,你看这个人有没有道德修养,第一个,他引用《诗经》上周代的诗,哪一些诗?我们现在不讲《诗经》,你们本书的注解都有,我们不多管它了。只讲解引用这两句诗的原意:“衣锦”,古代的人节省,与我们现在不同,像我们小的时候是这样,像这种衣服单穿不行的。好的衣服,譬如做一件很好的袍子,做起来外面一定要做一件薄的罩袍,罩袍一定普普通通,或者粗布。太华丽的衣服,像我们小的时候受这个教育出身,太华丽的衣服,名贵、华丽、贵重,一穿出去不好意思,罩袍赶快做好,罩袍是蓝布大褂。所以过去的人穿的蓝布大褂的衣服里面有时候一翻一件虎皮袍子,好的一件冬天穿的皮袍现在讲的价钱美金都要四、五万,好的一件皮袍衣服像猞猁袍啊什么的,那还有更好更好的;最差最差的一件也要好几万。但是穿好的袍子、好的华贵的衣服外面穿的都土土的,一定蓝布,不过自然——你坐下来一看,一衬袍,这个人这件袍子很贵、名贵,看得出来。所以中国文化古代穿衣服也不同,现在的人皮袍是要反过来穿的,越好的越要摆在外面,不好的放里头;那个西装裤子,里面一拉,一挂起来不成样子,东一块西一块,缝都没有缝拢的;外面笔挺。这是中西文化的不同。

所以中国古代啊,“衣锦”穿好的衣服,“尚絅”外面穿一个罩袍、普通罩袍。“恶其文之著也。”为什么上古人这样穿衣服呢?讨厌漂亮的向外面暴露,等于一个人聪明,聪明已经够漂亮了,结果还要玩弄聪明:“你看,怎么样?看来我行吧?”头一歪、眼睛一瞪、一摇,很多年轻人都这样。已经晓得你蛮聪明了,他这样一表扬一下,完蛋了!聪明下面加两个字,结果我要批卷子,一看这个人,手里就写两个字:完蛋!本来蛮欣赏的,觉得这个年轻人好聪明哦!结果他要玩一下聪明——过去了!这就没有意思了。不深厚。你们年轻人特别注意!真有才能的人盖不住的,你遮都遮不起来的,何必要自己表扬呢?别人的眼睛都是亮的,没有瞎过,所以不需要自己表扬。“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所以君子之大道,虽然一辈子很黯淡,盖不住的。他慢慢慢慢就会发扬光大出来;“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小人爱玩花样、爱出风头、爱表演、爱把握现实,你看他很明白、现实很好——“的然”,就是现在写白话文“的”,“的”字在古文从“日”,“日”部,太阳的“日”部,日上面飘一飘,太阳上面放出光芒,这是说光芒都发了,这是“的”。“的然而日亡”,“的”就是代表这个字,在古文,这个文字的本身就是“很明白”,很明白的……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