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明-释智旭

佛经大全 > 藏外 >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明-释智旭 >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明-释智旭
思惟。于彼众生。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繇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解曰。此则大悲增上。纯以代苦之心而行杀业也。深生惭愧。明其不自以为功能。以怜愍心。明其实无一念嗔忿。故虽甘受犯戒之罪。而究竟无违犯耳。倘私忿未忘。或贪图功德。驾言于大士弘规。岂能免性遮二业哉。 六异熟果报。异熟者。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异处而熟。异时者。今生造业。或现生受报。或来生受报。或无量生后受报。异性者。造业通于三性。谓善。不善。无记。受报惟属无记之性。异处者。人中造业。六道酬偿也。此杀生罪。果报如何。华严二地品云。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解曰。三涂是正报。人中是余报也。上杀堕地狱。中杀堕畜生。下杀堕饿鬼。或约前文三品众生分上中下。或约杀心猛弱分上中下。或虽造上罪。殷勤悔过。转成中下。虽造下罪。护过饰非。不知惭愧。转成中上。三义互成。事非一致。故业性差别。惟佛穷尽耳。持不杀戒。复得何报。十善业道经云。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解曰。十离恼法是花报。自在寿命是果报也。又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净戒品云。此十善业。一一皆感四种果报。一现在安乐。二烦恼怨贼。势力羸弱。三于当来世。常得尊贵。无所乏少。四精勤修习。当得无上正等菩提。离杀四者。一菩萨于诸众生。不起害心。能施无畏。亦不恐怖。以无怖故。一切众生亲近供养。尊重赞叹。菩萨于彼。生怜愍心。繇慈心故。过去所有一切怨恨。自然心息。二嗔恚害心。悉皆羸劣。以慈甘露用涂其心。而能蠲除嗔等热恼。睡眠安隐。恒无恶梦。以慈心故。药叉诸鬼食血肉者。舍离害心。及诸恶兽。常相守护。三者于未来世。获三果报。一寿命长远。常无中夭。二所生之处。常无病苦。三大富饶财。恒得自在。四者以不杀故。得佛法分。于五趣中所生之处。于世自在。随意能住。乃至坐于菩提树下。诸魔鬼神。不能为障。成等正觉。无量圣众之所围绕。解曰。此四果报。二属现在。二属当来。约之即是转三障义。除恶生善。即是先转业障。因业障转。能令报障亦转。兼能进转烦恼。盖业繇惑造。报繇业感。不了业因。复从报法起惑。繇业现行。亦熏烦恼种子。故三法展转不离。如恶叉聚。今先断其业。不复熏于惑种。又既令后报不起。亦令先报渐薄。此中初种即转现报。第二是转烦恼。第三是转生报。第四是转后报也。夫以杀业苦报。其剧如彼。不杀善报。其大如此。金口诚言。纤毫无谬。奈之何不信受奉行哉。 七观心理解。有事杀。有理杀。事杀如上所明。理杀者。凡夫外道。执常执断。破害真谛。藏教析色观空。破害俗谛。通教虽达无生。终归灰断。不知常住真心。是杀中谛。别教仰信中道。谓是迥出二边。修中观时。复杀二谛。惟圆人了达一心三观。全体法界。不动法界。始从名字。终于究竟。皆不犯理杀也。 八忏悔行法。犯此事理二杀。既各有轻重。则欲令罪灭。须知三种忏法不同。先明事理二杀轻重差别。事杀有三差别。一逆。二重。三轻。重复分二。一失戒。二不失戒。一失戒者。又分为二。一须见好相。如此经云。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要见好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也。二堪任更受。如羯磨文云。若诸菩萨毁弃净戒。于现法中。堪任更受。又云。若上品缠。违犯他胜处法。失律仪戒。应当更受。不云须见好相也。今会通其意。此经虽一往偏指十重。而理须独归前四。以善生经中无后四戒。地持经中无第五第六戒故。羯磨文虽似独指后四。而前六等流。亦可例通。以杀盗等必有上中下别。非可一概论故。故失戒重罪。须通途作此二类也。二不失戒者。如羯磨文云。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也。轻戒复二。一染污起。或称重垢。二非染污起。或称轻垢。今经总名轻垢。直对十重言之。实则轻戒之中。复有重轻差别。兼有方便等流之不同。故今合而明之。共有六聚。一逆。二失戒重。不任更受。欲受须见好相。三失戒重。堪任更受。四不失戒重。五染污犯。及方便重垢。六非染污犯。及方便轻垢也。此戒于六聚中。杀上品是逆。杀中品是失戒重。须见好相。杀下品是失戒重。堪任更受。或是不失戒重。又方便罪者。三品杀因杀缘皆轻垢。或上品缘即属重垢。三品杀法皆重垢。或上品杀法。应同不失戒重也。理杀有四差别。一杀真谛。二杀俗谛。三杀中谛。四双杀二谛也。次明三种忏法。一作法忏。二取相忏。三无生忏。此三种忏。前不兼后。后必具前。作法忏又有三种。一向一人悔过。二向三人悔过。三向众僧悔过。非染污犯。及方便轻垢。但向一人悔过。罪便得灭。染污犯。及方便重垢。须向三人悔过。或无三人。止向二人一人。亦可得灭。不失戒重。须向众僧悔过。或无众僧。向三二人亦得。设总无清净大小乘众。堪向悔过。但殷重自誓。终不复犯。罪亦得灭。若有人可向悔过。不得自誓灭也。失戒重罪堪任更受者。须向众僧悔过重受。失戒重罪不堪更受者。即须用取相忏法。取相忏者。所谓日夜六时诵重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此须十科行道。备极精诚。仍复内资理观。外假坛仪。凡法华方等大悲占察等一切行法。皆属取相忏摄。能灭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亦能灭七逆罪。使重报轻受。但不云使得戒耳。无生忏者。正灭理杀之罪。亦除七逆重愆。此复四种。一析观无生。谓观此身六分所成。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微细推求。实无有我。及以我所。二体观无生。谓观此身如幻如化。如镜中像梦中物等。当体不实。彼六分法尚自不有。云何复有我及我所。三次第无生。谓虽知中道佛性。含灵本具。繇迷强故。不能顿观。先观一切假名诸法。从因缘生。无有实性。从假入空。得见真谛。既见真空。不住于空。从空出假。徧观俗谛。二谛既明。遮照和融。方归中道。四一心无生。谓了知中道佛性。徧一切法。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心即空假中。三谛既是天然性德。三观亦非造作修为。一心之中。法尔具足。如此观智。全即谛理。深达罪福相。徧照于十方。是名实相忏悔。以迷则全实相而为罪相。悟则全罪相而即实相故。是中析观无生。能除凡外杀真谛罪。亦除七逆。令得无根信。堕狱即出。不复受一劫苦。如阿含经中阿阇世王是也。但不能令现身证初果耳。体观无生。能除藏教杀俗谛罪。亦除七逆。例同阿含。次第无生。能除通教杀中谛罪。亦除七逆。如阿阇世王转重受轻。身生恶疮。照以月爱三昧光明。令免痛苦。得无根信。但不云得菩萨戒耳。一心无生。能除别教双杀二谛之罪。亦除七逆。如阿阇世王悟无生忍。发迹显本。即是不可思议大菩萨也。 九修证差别。别圆观行位人。善伏烦恼。能防故杀。相似初心。先断见惑。与藏通初果齐。得道共力。能断故误二杀。如释种宁死不战。是断故杀。初果耕地。虫离四寸。是断误杀也。华严二地。云性不杀生者。此约教道。二地戒波罗密增上。或约理杀。二地即是界外须陀洹果故也。藏教外内二凡。能防杀真谛罪。初果以上。永断杀真之罪。通教干慧性地。能防杀俗谛罪。八人以去。亦复永断。别教初心仰信中道。能防杀中谛罪。十住十行。犹未永伏。十向永伏。初地永断。兼断双杀二谛之罪。以证道同圆故。圆教初心了知法界。不坏一法。能防双杀二谛之罪。故名第一清净。亦复论于名字清净。观行清净。乃至究竟清净也。 十性恶法门。善恶之法。皆是性具。达其性。则能用善用恶。而不被善恶所用。不达其性。则被善恶所用。不知称性功能。以被善恶所用。故全性德而成逆顺二修。感于苦乐二报。以能巧用善恶。故即二修咸合平等一性。成于折摄二门。今明性恶。复约二义。一用事杀。如古昔圣王。杀仙豫婆罗门等五百人。乃是与其无量寿命。此亦可称为善识开遮。又如无厌足王。幻作恶人而行治罚。沙弥吞食外道。度令出家证果等。皆巧用事杀也。二用理杀。所谓弑无明父。害贪爱母。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也。前明不杀。必至佛果方得究竟清净。此文明杀。亦至佛果方得究竟杀尽耳。
  
   (庚)第二盗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不与而取他物。名之为盗。自盗有八种。或灼然劫取。或潜行窃取。或诈术骗取。或势力强取。或词讼取。或抵谩取。或受寄托而不还。或应输税而不纳。是名八种。教人盗者。教人为我劫取。乃至为我偷税也。若但教人作八种盗。利不入己。不结重罪。是此戒兼制耳。方便盗者。彼物自来。方便藏举。如攘羊之类。咒盗者。以种种咒术取他物。或遣役鬼神等。盗因者。兴心故取他物。或以谄心。或以曲心。或嗔恚心。或恐怖心。是名盗因。盗缘者。穿窬窥阚等缘。盗法者。发钥拣取等事。盗业者。举他物离本处。乃至等者。举轻况重。佛性者。一切众生。皆有当果之性。性是不改为义。即前戒中常住之意。盗人财物者。意显从人边结重也。 此戒亦具性遮二业。以侵他依报。夺他外命。令他忧苦。王法亦治罪故。五缘成重。一是有主物。二有主想。三盗心取。四直五钱。五举离本处。主有三品。若佛物。法物。现前僧物。四方僧物。父母师长物。名上品。若人天物。名中品。若鬼神畜生物。名下品。盗上品。及中品中人物。则重。盗中品中天物。及下品物。结轻。或虽重。不失戒。二有主想。亦具当疑僻六句。有主。有主想。有主疑。二句结重。无主。有主想。有主疑。二句结轻。有主。无主想。无主。无主想。二句无犯。又人物。人物想。人物疑。二句结重。人物。非人物想。及非人物。非人想。人物疑。非人物想。四句结轻。三盗心者。非与想。非己物想。非粪扫想。非暂用想。非亲厚想。正是业主。四直五钱者。西国一大钱。直十六小铜钱。若取五钱。若取直五钱物。结重。四钱以下。结轻。或虽重。不失戒。若二番三番。共取五钱物。有意相续者。数满结重。无相续意者。逐次结轻。若所取物。此处不直五钱。取处直五钱者。结重。若此处直过五钱。取处不直五钱。结轻。五举离本处者。他物置在此处。移动令出本界。或自移。或教他移。或方便移。或咒移。从此时结成盗罪。详如五戒相经中说。若抵债不还。前人决作失想时结罪。若受寄不还。亦于前人决作失想时结罪。若偷税已过关津。不复受诘时结罪。若教人盗。前人受教。取离本处时结罪。若教人取某处某物。彼人于异处取。或取异物。彼人结重。教者结方便罪。若教者是盗心。受教者无盗心。谓是取彼所应取物。取离处时。教者犯重。受教者无犯。若教者非盗心。受教者谓是盗心。取离处时。受教者犯重。教者无犯。若教令盗五钱物。受教者取得四钱以下。二俱结轻。若教盗四钱以下。受教者取得五钱以上。受教者结重。教者结轻。若本意不论多少。随取离处时。二人同其轻重。若二人共盗取物。离本处。直五钱。虽分时各得减五钱。然各犯重。若但教人盗。本无心欲取其分。离处时。不结重。后受其分。知是所盗物者结罪。不知者无罪。此生有戒无戒。后生忆不忆等。具如杀戒中辨。不犯者。与想。已物想。粪扫想。暂用想。亲厚想。若痴狂。若心乱。若病坏心。若转生不自忆知。 七众同犯。 大小乘不全共。同者。同不得盗。异者。大士见机得盗。如下所明。旧云。声闻于佛灭后。盗佛物。轻。菩萨恒重。今据僧祗律中。寺主用塔物供僧。直五钱。即结重。况自用耶。又毕陵伽婆蹉。于贼舟上取檀越二子还其父母。以无盗心。不名犯戒。亦是见机得作之意。未必一向与大乘异也。 开遮者。菩萨戒本云。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物。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又见众生。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自己有。恣情受用。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解曰。前条是夺他名位。后条是夺他财宝。以怜愍心。能生功德。然僧伽物。还复僧伽。乃至有情之物。还诸有情。故无犯也。倘分毫沾染。是名贼复劫贼矣。 果报者。华严二地品云。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解曰。盗亦三种三品。牵堕三涂。例如杀戒所明。共财者。世间财物。五家所共。谓王。贼。水。火。不肖子孙。惟功德法财。乃不共他有也。十善业道经云。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叹。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净戒品云。离不与取。亦四果报。一者于现生中。得离贪嫉。身心安乐。二者以离贪嫉。一切众生之所信向。委寄任用。无复疑惑。与诸有情而作伏藏。三者于未来世。得大富饶。豪贵自在。所有珍财。王贼水火。无能侵夺。四者能与殑伽沙等一切诸佛主功德藏。所谓十八不共法等清净法财。二乘之人。耳尚不闻。何况得见。 观解者。有事盗。有理盗。理盗者。未达性具法门。心外取法。取非其有。故名为盗。凡夫盗有。外道盗空。二乘盗真。菩萨盗俗。别教盗取中道。惟圆人了达性徧性具。不于心外别取一法。不犯理盗。 忏悔者。若盗三宝父母师长物。失戒。先须偿还。方行取相忏法。盗人道物。失戒。偿与不偿。随时斟酌。忏须取相。盗天及鬼神畜生物。须向众生僧悔过。或向三人悔过。又三品盗因盗缘。向一人悔。上中二品盗法。向三人悔。或向众僧。下品盗法。向一人悔。或向三人。盗有盗空。忏以析观无生。盗真盗俗盗中。皆悉忏以一心无生。又一心三观妙无生忏。通灭一切事盗理盗也。 修证者。别圆观行位人。能防故盗。相似初心。位齐初果。永断故盗。华严二地中义。如杀戒辨。藏教内凡外凡。伏于空有二盗。初果永断盗空。四果永断盗有。圆教观行。圆伏盗真盗俗盗中之罪。初住分断。妙觉究竟断尽。别教登地。证道同圆。亦能分断理盗。 性恶者。事盗如开遮所明。理盗则菩提无与者。然我取菩提。三世诸佛。乃称究竟大盗耳。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卷第三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卷第四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注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订
  
   (庚)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淫者。污秽交遘。鄙陋堪耻。名非梵行。亦名为不净行。正是生死根本。自淫者。自作污行。教人者。劝他作污染行。如媒嫁等事。自无迷染。但结轻垢。是此戒兼制。不同杀盗。一概结重。或有一种别异烦恼。教人于自身行淫。此则结重。淫因者。染污之心。淫缘者。瞻视随逐等事。淫法者。摩触称叹等事。淫业者。二根交接。入如胡麻许。即成淫罪。不论精之出与未出。乃至畜生女等。举劣结过。非道者。如善生经云。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释曰。此六皆不顺世间道理。故名非道也。非时者。或在日中。或月六斋日。年三斋月。或八王日。或自妻娠妊产后等。非处者。除小便道。或于大便道。及口中。非女者。或是男子。或黄门二根。处女者。未曾嫁人。又非己所摄受。他妇者。属他所摄。自身者。令他人于自身或大便道。或口中。作不净行。净法与人者。应教人精持梵行。永离生死苦本也。 此戒旧云非性惟遮。以男女居室。世法所不禁故。今言正淫可尔。若邪淫事。国制强奸者斩。和奸者笞。淫男者杖。安得无罪。又前朝古制。和奸者男女皆坐宫刑。罪亦不轻。况出家人既不娶妇。触境皆邪。故知亦具性遮二业。若在家菩萨受八关斋。一日一夜断于正淫。可云惟遮业耳。三缘成重。一是道。二淫心。三事遂。一是道者。小便道。大便道。口道。若于人女。天女。修罗女。鬼神女。畜生女。三道中行淫欲。皆波罗夷。若于人男。天男。修罗男。鬼神男。畜生男。大便道及口中二道行淫。皆波罗夷。若于人黄门。乃至畜生黄门。二道中淫。皆波罗夷。若于人二根。乃至畜生二根。二道中淫。皆波罗夷。乃至一切已死者。但令三道未坏。于中行淫。皆波罗夷。若令一切男子。于自身二道行淫。皆波罗夷。二淫心者。心生喜乐。如饥得食。如渴得饮。非如热铁刺身。三事遂者。于三道中。男根得入如胡麻许。据此时结重罪。失戒体。未入而中止。结方便罪。不犯者。为怨家所执。如热铁刺身。惟苦无乐。或熟睡不知。或狂乱坏心。或转生不自忆。 七众者。出家五众。全断淫欲。在家二众。惟制邪淫。就己妻妾。复制非时非处。又月六斋日。年三斋月等。若受八关戒时。无复邪正。一切俱制。犯者皆结重罪。 大小乘略不同。小乘梦中失精不犯。或云但自责心。大乘若梦行淫。寤应生悔。诃责烦恼。倍于声闻也。 开遮者。菩萨戒本云。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女色。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生多功德。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解曰。处在居家。则断非出家人事。现无系属。则断非他所守护。继心来求。则断非自起染心。方便安处。则断是以礼摄受。故无犯而有功也。出家菩萨护圣教诫。岂容稍借口哉。 果报者。华严二地品云。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解曰。邪淫亦三品分别。母女姊妹六亲行淫。名上品。余一切邪淫。名中品。己妻非时非处等。为下品。又约心猛弱论三品。又约悔不悔论三品。致感三涂也。十善业道经云。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净戒品云。离欲邪行。亦四种报。一者于现生中。一切人天之所称赞。亦无疑阻。人所敬重。远离恶名。二者六根调顺。令染欲火。势力微劣。三者未来生处。父母宗亲。妻子眷属孝友贞顺。纯一无杂。离于女人所有过失。令诸众生无复染爱。四者为离邪淫而得马王阴藏之相。乃至成就无上菩提。 观解者。淫名耽染。有事淫。有理淫。色界凡外。耽著味禅。无色凡外。耽著空定。二乘耽著涅槃寂灭。菩萨耽著游戏神通。别教弃于二边。耽著中道。惟圆人了达一心三观。性修不二。理智一如。亡能所。绝对待。不犯理淫。 忏悔者。淫因向一人悔。或自责心。淫缘向三人悔。或向一人。淫法向众僧悔。或向三人。淫业失戒。须取相忏。又弄阴失精。触女身。向女人作粗恶语。或赞身索供。或为媒嫁事。比丘自依僧法出罪。余众向众僧悔过。若弄未出精而中止。若触黄门二根男子身。若向黄门二根男子作粗恶语。赞身索供。若媒嫁事未成等。向三人悔。或向一人。若耽著色无色定。用析观无生忏治之。亦可用后三无生忏。若耽著涅槃。用体观无生治之。亦可用后二无生忏。若耽著游戏神通。用次第无生忏之中观治之。亦可用一心无生妙忏。若耽著中谛。惟用一心无生妙忏治之。 修证者。初果永断邪淫。三果永断正淫。乃至梦中不复失精。别教初住同初果。五住同三果。圆教初信同初果。五信同三果。理淫者。藏四果。通已办。别七住圆七信。永断色无色爱。通教菩萨分三根。上根三地四地出假。中根五地六地出假。下根七地八地出假。永断涅槃法爱。别教十向习中观。永断神通法爱。圆教五品。善知法界。伏中道爱。初住分断。妙觉究竟断尽。 性恶者。用事淫。如释迦以化人度淫女。菩萨以分身应魔女。令发菩提心。婆须密多以淫女身。令人证解脱门等。用理淫。则法喜为妻。佛得第一无上法喜之乐。名为究竟受五欲人。
  
   (庚)第四妄语戒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虚而不实。欺凡罔圣。回惑人心。名为妄语。此有四别。一妄言。谓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觉知等亦尔。共称八种妄语。眼根名见。耳根名闻。鼻舌身三名觉。亦名为触。鼻亦可名为闻。意根名知。又实有言无。实无言有。乃至法说非法。非法说法等。但令违心而语。皆名妄言。二绮语。谓一切华靡浮辞。无义无利。及一切世间王论贼论饮食论等。三两舌。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互相离间。令成乖诤。四恶口。谓粗重骂詈。忿怒咒咀。令他不堪。此戒正制大妄语罪。余一切妄言绮语。是此戒兼制。若两舌恶口。重者自属说过毁他二戒。轻者自属十三十九戒制也。自妄语者。自言我得十地。辟支。四果。四向。四禅。四空。成不净观。成安般念。六通。八解。天来。龙来。修罗鬼神。悉来问答。或言已断结使。或言永离三涂。如是等虚而不实。图致名利。名大妄语。教人妄语者。教人为我传扬美德。以致名利。同重。若教人自言是圣。名利自属彼人。但结轻垢。此戒兼制。方便妄语者。作种种显异方便。或借鬼神仙乩。或用咒术。令人得梦境等。妄语因者。起心欲诳他人。以取名利。妄语缘者。行来动止。语默威仪。种种方便。以显圣德。妄语法者。即十地四果等法。妄语业者。了了出口。前人领解。乃至等者。举轻况重。兼制小妄言也。身心妄语者。身业表相。亦名妄语。如问其得果。点首示相。问清净不。默然不答等。繇欺诳心表示身相。令前人领解。口虽不言。亦名妄语也。正语者。如实而语。正见者。为生死。为菩提。为众生。不为名利。邪语邪见。反此可知。邪业者。依于邪语邪见。必成邪命恶业也。 此亦性遮二业。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欺诳心。四说重具。五前人领解。一众生者。上中下三品如前说。上品境中。向父母师僧妄语。犯重。向诸圣人妄语。此人不惑。又能以神力遮余人令不闻。但结方便罪。若圣人中未证他心智者。向说仍重。向中品境天人等同重。正是回惑之境。或诸天有他心通。不受其惑。亦止结方便罪。向下品境。或云同重。义疏结轻。今言下境既有解语受戒之机。向说亦应犯重。以鼓惑鬼畜。尤堪作名利媒故。或可失戒。犹许重受。或可结不失戒重耳。二众生想。亦当疑僻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如前可例。又圣人。圣人想。圣人疑。为说妄语。结轻。圣人。非圣人想。为说妄语。稍重。非圣人。非圣想。非圣疑。为说妄语。结重。非圣人。圣人想。为说妄语。稍轻。又人。人想。人疑。为说妄语。结重。人。非人想。稍轻。非人。人想。人疑。稍重。非人。非人想。更轻。上文众生想六句。约无情为非众生。与有情相对。故有二句无犯。此指鬼畜为非人相对。故但论重轻。无不犯者。三欺诳心。谓希图名利。非增上慢。亦非戏笑假说。正是业主。此仍分通心。隔心。若通欲一切人闻。随有闻者结重。若本惟欲此人闻。此人不闻而彼人闻。于彼无欺诳心。总不结罪。还于此人结方便罪。若增上慢。亦犯轻垢。戒本经云。菩萨见味禅以为功德。是染污犯也。四说重具。谓十地辟支等。虽四禅四空。凡外亦能修证。而是世间胜法。故亦同重。不净安般二观。乃佛法二甘露门。今言成就。即是有证有得。天龙等来。正是彰其圣德。断结使。离三涂。皆属果证中事。故皆犯重。若欲说初果。误说二果。欲说二果。误说初果等。既不遂妄语本怀。止结方便罪。若言成就总别相念。暖顶等法。干慧性地。别十信。圆五品。既是凡夫法。似不结重。或虽重。亦不失戒。若言旋风土鬼。来至我所。若言持戒清净。善通三藏。能习禅思等。虚而不实。皆犯轻垢。五前人领解。或自说。或教人说。或作书说。但令彼人领知信服。据此时结重。若对面不解。且结方便。后追思前言忽解时。结重。若人汝得果得道否。若点首自肯者。结重。默然不言非者。结轻。其余小妄言等。随一一语。结一一轻垢。随多人领解。结多多轻垢。若增上烦恼。数数违犯。无惭愧心。失菩萨戒。失戒后更说。止得性罪。若深生惭愧。永断相续。亦许更受。未必须见相也。不犯者。狂。乱。病坏心。后生不自忆。及戏笑说。误说。独说。或向人说十地四果等法。不言自证。又绮语亦此戒兼制。戒本经中。别有绮语戒云。若菩萨。掉动。心不乐静。高声嬉戏。令他喜乐。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摄受对治。性利烦恼更数数起。又不犯者。他起慊恨。欲令止故。若他愁忧。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戏。为摄彼故。欲断彼故。为将护故。若他疑菩萨慊恨违背。和颜戏笑。现心净故。又有世论戒云。若菩萨。以染污心。论说世事经时者。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经时。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见他聚话。护彼意故。须臾暂听。若暂答他问未曾闻事。 七众同犯。 大小乘俱制。 开遮者。戒本云。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作妄语。自无染心。惟为饶益诸有情故。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妓吟咏歌讽。或有信乐王。贼。饮食。淫荡。街衢。无义之论。菩萨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现前作倡妓吟咏歌讽。王。贼。饮食。淫。衢。等论。令彼有情。观喜引摄。自在随属。方便奖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现行绮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说言。佛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作是说者。当知不犯四重。若有说言。我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我今已得成就菩提。当知是人。犯波罗夷。何以故。虽有佛性。以未修习诸善方便。是故未见。以未见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果报者。二地品云。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解曰。大妄语亦分三品。对父母师僧人天为上品。对鬼畜等为中品。对佛菩萨圣人为下品。以不受惑故也。又欺诳心强弱分三品。又悔不悔分三品。以此牵堕三涂。小妄语。及绮语。则对上境为上品。罪在欺侮故。对中境为中品。对下境为下品。又亦约心约悔论三品。牵三涂也。十善业道经云。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一口常清净。优鉢罗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诚证。人天敬重。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净戒品云。离虚诳语。亦四种报。一者现行实语。诸天怜念。常共守护。二者既无虚诳。众生信受。若说法时。人皆谛信。无劳功力。乃至断妄语者。不复造作恶业。何以故。以他问时。如实答故。若在闲静。不起妄念。何以故。若人问我。汝闲居时。生妄念否。若言无者。是虚诳语。若言有者。羞愧他人。以是因缘。能令妄心渐渐微薄。三者所生之处。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苏曼那香。一切有情之所爱敬。不疑他人有虚诳语。亦令他人信己实语。能令众生永断疑网。四者所有言辞。人皆信受。能令众生闻法欢喜。乃至当得无上菩提。离无义语。亦四种报。一者现在世中。智人赞叹。心无卒暴。而得安乐。二者所出言教。人皆信受。粗恶微薄。三者未来生处。恒闻种种如意音声。四者渐次能得无上菩提。获无碍辩。设彼大千世界。一切天龙人非人等。来诣佛所。同于一时。各各别问自所疑事。时佛于一刹那。以一言音。悉能酬对。皆契本心。断除疑网。 理解者。违如实理。有所言说。皆名妄语。凡夫说有。违于本空。外道说无。违于缘起。二乘说真违俗。菩萨说俗违中。别教说中。双违二谛。惟圆人了达法界。如理而说。名不妄语。亦名非无义语。 忏悔者。大妄语成。失戒。须取相忏。小妄语绮语等。增上频犯。失戒。应须更受。余一切等流。及方便罪。随其轻重。用三种作法除之。复有法说非法等一切妄语。或破法轮僧。或破羯磨僧。若破法轮事成。犯逆罪。不可悔。惟得用无生忏。转重令轻耳。不成。犯方便重垢。须向一切僧悔过。若破羯磨事成。据声闻律。不犯逆罪。今观此经云。破羯磨转法轮僧。均名七逆。似非专指破法轮僧。以大士绍隆义胜。故破羯磨亦成逆也。不成。亦方便重垢。向一切僧悔过。若违理妄语。凡外用真谛无生忏。二乘用从空出假忏。菩萨用中道无生忏。别教用一心无生忏。又一心无生忏。除一切事理妄语罪。无有不尽。 修证者。藏通初果。别住圆信。永断事妄。藏通初果。断违空违缘起妄。出假菩萨。断违俗妄。别十回向。伏违中妄。登地永断。圆五品位。伏违二谛之妄。初住永断。 性恶者。用事妄。如开遮所明。用理妄。则生生不可说。作生生说。生不生不可说。作生不生说。不生生不可说。作不生生说。不生不生不可说。作不生不生说。法非言说。言说皆妄。法非默然。默然亦妄。以四悉檀因缘。用妄言说。及妄默然。巧诱众生。出魔入佛。名大妄语。亦最绮语。
  
   (庚)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酤者。货卖求利。酒者。饮之醉人。是无明药。自酤者。身行货卖。教人者。令他为我卖酒。同重。若教他自酤。利不入己。结轻。乃此戒兼制。因者。求利之心。缘者。种种器具。法者。斤两价直。出纳取与等事。业者。运手卖酒授与前人。一切酒者。西域酒有多种。或华或果。皆可造酒。但令饮之醉人。皆不得酤。起罪因缘者。四分律明饮酒十失。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嗔恚相。五坏田业资生法。六增致疾病。七益斗讼。八无名称。恶名流布。九智慧减少。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大论复明三十五失等。 此惟遮业。以王法所不禁故。然是恶律仪所摄。虽不受戒人作此业者。亦招苦报。故特为大士设此厉禁。倘总无罪报。又何须结戒。令大士掣肘哉。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希利货卖。四是真酒。五授与前人。众生三品如上说。上品者。卖与无醉乱人则轻。卖与有醉乱人则重。中品人天。正是所制。犯重。下品旧云结轻。以乱道义弱故。今云酤与受戒鬼畜等亦重。众生想者。有醉乱。醉乱想。疑。犯重。余四句轻。又中品。中品想。疑。二句则重。中品。下品想。及下品三句。皆轻。又下品有戒。有戒想。疑。二句则重。余四句轻。希利货卖者。正是业主。出家菩萨。一切眅卖求利都制。在家菩萨。止许如法求财。不许作此恶律仪也。是真酒者。酒色。酒香。酒味。饮之醉人。犯重。虽无酒色酒香。而有酒味醉人。亦重。虽似酒色酒香。而无酒味。饮不醉人。无罪。药酒虽亦希利。不能乱人。在家菩萨酤者无罪。又在家菩萨。或在淫舍。或卖净肉。皆犯轻垢。以招呼引召。不能如酒故也。授与前人者。从授受时结重。 七众同犯。 大小乘不全同。小乘作酒。止结不应。酤者同于贩卖。大乘作时结方便罪。酤犯重也。 徧观律论。惟遮不开。 果报者。过酒器与人饮酒。尚云五百世无手。况复酤酒。 理解者。有三毒酒。散乱酒。禅定酒。无知酒。无明酒。三毒。散乱。迷醉欲界中人。禅定。迷醉色无色界中人。无知。迷醉二乘。无明。迷醉菩萨。自醉结轻。招呼同伴结重也。 忏悔者。酤酒业成。失戒。据此经中。例须取相。若约地持为例。或向众僧殷重悔过。堪任更受。以是遮业故也。若未成酤业。及卖净肉。在淫坊等。或向众僧。向三人一人等。例得悔除。若三毒酒。散乱酒。禅定酒。治以析观。体观。次第。一心。四种无生。无知酒。治以次第。一心。二种无生。无明酒。惟以一心无生治之。 修证者。初果得道共力。永断事酤。凡外酤三毒。散乱。禅定等酒。初果亦永不酤。未免自饮。四果永不复饮。若无知酒。二乘但饮不酤。出假位中。更不复饮。若无明酒。地前菩萨。亦酤亦饮。登地但饮不酤。妙觉永不复饮也。 性恶者。事恶。惟用饮。不用酤。用饮如末利夫人事。理恶。亦酤亦饮。谓法性理水。陶然真乐。名为真酒。诸佛菩萨。自既醉饱。亦广饮人。又中谛酒。俗谛酒。真谛酒。三昧酒。十善酒。以中谛酒。酤与别圆菩萨。以俗谛酒。酤与藏通菩萨。以真谛酒。酤与藏通二乘。以三昧酒。酤与色无色界。以十善酒。酤与人天。各令醉饱。又中谛药酒。治菩萨病。俗谛药酒。治二乘病。真谛药酒。治凡夫病。三昧药酒。治散乱病。十善药酒。治十恶病。既酤与人。亦示自饮。又一切众生醉三毒酒。与其同事。亦复示饮。又如婆薮仙人。示酤三毒酒。为众作诫。
  
   (庚)第六说四众过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说者。向未受菩萨戒人。说大乘七众罪过。向未受具戒人。说比丘比丘尼二众罪过也。出家在家菩萨。即通指大乘七众。比丘比丘尼。即别指小乘二众。以住持僧宝。关系法门。故亦同重。罪过因等。应云说因。说缘。说法。说业。因者。说罪之心。缘者。欲说时庄严方便。法者。轻重罪相。业者。了了出口。前人领解。二乘名恶人者。执一定之规绳。疑大人之作略。不知大乘妙用。故斥之为恶人。佛法中罪过者。拣非外道罪过。亦拣非犯边罪已失戒人罪过也。 此亦性遮二业。六缘成重。一众生。二众生想。三说罪心。四所说过。五所向人。六前人领解。众生者。上中二境。有菩萨戒。有比丘比丘尼戒者重。无戒者轻。下境。旧云有戒无戒皆轻。今云有菩萨戒者宜重。但未必失戒耳。若前人实犯重罪。已失戒者。说但犯轻。或虽犯重。而未失戒。或虽失戒。如法重受。说皆犯重。众生想者。有戒无戒六句。二重。四轻。说罪心者有两。一陷没心。欲令前人失名利等。二治罚心。欲令前人被系缚等。此二心正是业主。不论是实是虚。皆犯重。若奖劝心说。及僧差说罪。皆不犯。所说过者。或说罪事。或说罪名。各有当疑僻六句。罪事者。杀盗淫妄饮酒食肉等事。罪名者。大则七逆十重轻垢。小则五篇七聚等名。若重名重事。作重想重疑而说。犯重。作轻想说。犯轻。若轻名轻事。作轻想轻疑而说。犯轻。作重想说。犯重。所向人者。上中二境。无菩萨戒。为说菩萨七众罪过。犯重。无比丘比丘尼戒。为说二众罪过。犯重。若向有大乘戒。有具戒者。如法说实举过。令其忏悔。不犯。若所说不实。自属谤毁戒也。下境。不论有戒无戒。向说皆轻。毁损不深故。前人领解者。口业事遂。据此时结罪。随语语结。随人人结。若未解时。止结方便。 七众同。 大小异。小乘说第一篇。犯第二。说第二篇。犯第三。说第三篇以下。悉犯第七聚。大士宜掩恶扬善。故说重同重。说轻同轻。 开遮者。惟除僧差。及奖劝因缘。余悉不开。 果报者。若所说是实。即上品两舌。亦兼恶口。若所说不实。复是妄语。华严二地品云。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解曰。两舌恶口。约境。约心。约悔不悔。亦各三品。牵堕三涂也。十善业道经云。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辞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净戒品云。不离间语。亦四种报。一者现在能令自他无诤。所在安乐。二者以和合故。众人爱敬。过去所有离间语罪。悉得销灭。于三恶趣。心无忧惧。三者于未来世。得五种果。一能获金刚不坏之身。世间刀杖。无能损坏。二于所生处。得善眷属。无诸乖诤。不相舍离。三于所生处。设不遭遇善友知识为说法者。自然觉悟无二法门。于佛法僧。深生信向。无有退转。四令诸有情一心一事。欢喜相向。速能证得慈三摩地。五能劝发一切有情修习大乘。令不退转。四者由远离间。常和合语。得善眷属。随顺调伏。乃至涅槃。不相舍离。离粗恶语。亦四种报。一者现在世中。心常清净。兴大悲云。降慈心雨。灭妄贪欲。止恚风尘。令得清净。二者輭语之人。一切爱敬。赞叹随顺。令粗恶者。渐得调伏。六根清净。三业无染。三者于当来世。永离三涂。常生善处。四者渐次能得无上菩提。具梵音声。说法之时。随类各解。而生念言。今薄伽梵。为我说法。不为余人。所说妙法。皆契我心。除我身心烦恼习气。 理解者。如大涅槃经云。佛禁无常。汝犹说者。即破佛禁。又云。我等皆应善覆无常。说于常住。以此为例。即是隐恶扬善之义。若隐覆常住。说于无常。是说佛过。亦是说四众过。 忏悔者。犯重失戒。应须更受。或复取相。弥善。犯轻作法。随事斟酌。犯于理说。惟用一心无生。 修证者。初果以去无事说。圆人初心无理说。 性恶者。说佛菩萨为究竟五逆。究竟大盗。究竟五欲。究竟大妄语人。
  
   (庚)第七自赞毁他戒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自赞者。称己功德。毁他者。讥人过恶。彼此互形。显己德而彰人短。使名利归于自身。故犯重也。若但以贪心自赞。但以嗔心毁他。各各结染污犯。戒本经中别有此条。今经亦此戒兼制也。教人者。或教人赞我毁他则重。或教彼自赞毁人则轻。因者。贪利之心。缘者。作诸方便。法者。陈其善恶。业者。前人领解。 此亦性遮二业。五缘成重。一众生。二众生想。三赞毁心。四说赞毁具。五前人领解。众生者。上中二境重。下境轻。众生想者。上中。上中想。疑。二重。余四句轻。或下境作上中想。亦重也。赞毁心者。欲彰彼短。使名利悉归于己。非为折伏。非为利益也。说赞毁具者。一种姓。或尊。或卑。二行业。或贵。或贱。三伎术工巧。或上。或下。四过犯。或有。或无。五结使。或轻。或重。六形相。或好。或丑。七善法。或具。不具。前人领解者。口业事遂。随语语结重。羯磨文云。若以上品缠犯。失菩萨戒。应须更受。中品缠犯。应向三人。或过三人。悔过除灭。下品缠犯。向一人悔。以下三戒并同。又不随喜他善。亦应此戒兼制。戒本经云。知他众生有实功德。以慊恨心。不向人说。亦不赞叹。有赞叹者。不唱善哉。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知彼少欲。护彼意故。若病。若无力。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护僧制。若令彼人起烦恼。起溢喜。起慢。起非义。除此诸患故。若实功德似非功德。若实善说似非善说。若为摧伏外道邪见。若待说竟。 七众同。 大小异。大士利安为本。故重。小乘自赞犯第七聚。毁他犯第三篇。不合结也。 开遮者。戒本经云。若轻毁外道。称扬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舍离不善。修习善法。又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 果报者。自赞若实。即如淫女为一钱故而现戏笑。若复不实。自得大妄语报。毁他若实。名为恶口。不实。复兼妄语。所有果报。悉如上说。 理解者。菩提为自。烦恼为他。涅槃为自。生死为他。菩提是道谛。烦恼是集谛。涅槃是灭谛。生死是苦谛。若生灭四谛。即具赞毁。无生四谛。即无赞毁。若无量四谛。即具赞毁。无作四谛。即无赞毁。又二乘以真为自。以俗为他。菩萨以俗为自。以真为他。别教以中为自。二谛为他。皆具赞毁。圆无自他。故无赞毁。又对待妙。即具赞毁。绝待妙。即无赞毁。 忏悔者。事中赞毁。如羯磨文所云。理中赞毁。即用体观。一心。二种无生。 修证者。初果以上。永断事恶。八人见地。永断界内理恶。别地圆住。永断界外理恶。 性恶者。用事赞毁。则摧邪显正。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用理赞毁。则法性为自。无明为他。无明之性。即是法性。无可赞毁。而炽然赞毁。
  
   (庚)第八悭惜加毁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吝惜所有。名之为悭。或吝财。或吝法。皆所不应。教人者。或使人为我拒毁。则重。或教人自行悭毁。则轻。因者。鄙吝之心。缘者。庄严方便。法者。示秘惜打骂等相。业者。前人领纳。贫穷人者。或贫于财。或穷于法。又空乏名贫。空乏则手足无措名穷。财法皆有贫穷二苦也。随前人所须者。财则若多若少。法则若大若小。皆应与之。恶心者。悭吝鄙惜。嗔心者。不喜其人。明非见机折伏也。决定毗尼经云。在家菩萨。应行二施。一财。二法。出家菩萨行四施。一纸。二墨。三笔。四法。得忍菩萨行三施。一王位。二妻子。三头目。皮骨。义疏云。当知凡夫菩萨。随宜惠施。都杜绝。故犯也。 此亦性遮二业。五缘成重。一众生。二众生想。三悭毁心。四示悭毁相。五前人领纳。众生者。上中二境。及下境。有戒者悉重。余轻。众生想六句。三重。三轻。如上说。悭毁心者。谓恶嗔吝惜财法。欲以打骂拒绝。是犯。若彼不宜闻法得财。宜见诃辱。皆不犯。二悭毁相者。或隐避不与财法。或言都无。或手杖驱斥。或恶言加骂。或自作。或使人打骂。皆重。前人领纳者。知我吝惜之相。受我打骂之辱。随事随语结重。若彼遣使。求财请法。对使人悭惜。遥作诃骂。既非对面。损恼稍轻。皆不结重。或虽重。不失戒也。不犯者。戒本经云。若自无。若求非法物。若不益彼物。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彼犯王法。护王意故。若护僧制。此明不与财不犯也。又云。若外道求短。若重病。若狂。若知不说。令彼调伏。若所修法未善通利。若知前人不能敬顺。威仪不整。若彼钝根。闻深妙法。生怖畏心。若知闻已。增长邪见。若知闻已。毁呰退没。若彼闻已。向恶人说。此明不与法不犯也。又菩萨善戒经云。求者三至。若不施者。是名犯重。不犯者。若以方便善语慰喻。令彼求者不生恨心。求者二种。一者贫穷。二者邪见。不施贫者。则便得罪。不施邪见。则不名犯。又菩萨摄受徒众。即应以二事将护。所谓法及衣食。亦应此戒兼制。戒本经云。若菩萨摄受徒众。以嗔恨心。不如法教授。不能随时从婆罗门居士所。求衣食卧具。医药房舍。随时供给。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护僧制。若病。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有力。多知识大德。自求众具。若曾受教。自己知法。若外道窃法。不能调伏。 七众同。 大小异。大乘不拣亲疏。求者皆施。不与加毁悉犯。以本誓兼物故。小乘惟弟子不教法。犯第七聚。不与财。不制。加毁随事各结。不合为重。 开遮者。戒本经云。观众生应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恐其忧恼而不为者。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观彼现在少所利益。多起忧恼。 果报者。悭毁之罪。亦在三涂。又悭财余报。生生贫穷。悭法余报。世世愚钝。当知不悭。即是无贪善根所摄。十善业道经云。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净戒品云。离贪嫉者。亦四种报。一者现在世中。于他富贵。起堕喜心。不舍毫厘。获大功德。二者一切爱敬。身心安乐。威德自在。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三者所生之处。六根圆满。财宝丰足。众人爱敬。常行惠施。无碍辩才。处众无畏。四者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众圣围绕。功德最上。一切众生。同受教命。 理解者。秘真妙法名悭。令获陋果名毁。法华经云。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是事为不可。 忏悔者。事悭悔过。例前可知。理悭须用一心无生。法华云。惟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修证者。初果断事悭。亦断真谛悭。菩萨不悭俗谛。别人不悭中谛。圆人不悭。法性。名字不悭。乃至究竟不悭。 性恶者。不舍一法名悭。破相归性名毁。
  
   (庚)第九嗔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因者。忿恨隔绝之心。缘者。嗔隔方便。法者。示相发口。业者。前人领解。非众生者。变化幻人等。彼虽无情。作有情想而行嗔辱。亦犯轻也。 此亦性遮二业。五缘成重。一众生。二众生想。三嗔隔心。四示不受相。五前人领解。众生者。上中二境重。下境轻。或有戒者亦重。但不失戒也。众生想六句。如上。嗔隔心者。心怀忿恨。不欲和解。正是业主。示不受相者。或关闭断隔。发口不受。前人领解者。知彼不受。随身口业多少结重。不犯者。戒本经云。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不受其忏。无罪。又云。若不慊恨。性不受忏。是犯非染污起。又云。若菩萨侵犯他人。或虽不犯。令他疑者。即应忏谢。慊恨轻慢。不如法忏谢。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彼欲令作不净业然后受者。不谢无罪。若知彼人性好斗讼。若悔谢者。增其嗔怒。若知彼和忍。无慊恨心。恐彼惭耻。不谢无罪。解曰。此轻垢罪。亦应此戒兼制也。 七众同。 大士接取众生为务。以乖化他之道。故重。小乘自利。嗔他犯第七聚。 开遮者。戒本经云。见有众生应诃责者。应折伏者。应罚黜者。以染污心不诃责。若诃责不折伏。若折伏不罚黜。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治。不可与语难可教诲。多起慊恨。若观时。若恐因彼起斗诤相违。若相言讼。若僧诤。若坏僧。若彼不谄曲。有惭愧心。渐自改悔。又云。若菩萨成就种种神力。应恐怖者而恐怖之。应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众生消信施故。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彼众生。更起染著。外道谤圣。成就邪见。若彼发狂。若增苦受。一切不犯。又唐译戒本云。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恶语。猛利诃摈。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以饶益心。于诸有情。出粗恶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解曰。以饶益心。则非嗔隔心明矣。 果报者。二地品云。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十善业道经云。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庄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净戒品云。离嗔恚者。亦四种报。一者现世六根聪利。仪容可观。人所亲附。二者心无嗔恚。一切恼害打骂诃责。尽皆不起。譬如有人持迦噜罗咒。一切诸毒。无能害之。以无恚怒增长慈心。以慈真言。令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悉皆摧伏。奉慈真言。无所损害。三者于未来世。以慈心梯。上生梵世。一劫安乐。令诸众生。断恶修善。四者渐次能得无上菩提。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炽然炳著。无量功德。蕴集其身。 理解者。凡外隔真。二乘隔俗。出假隔中。但中隔于二谛。 忏悔者。事嗔作法。例前可知。隔真用析体等四种无生。随一皆得。隔俗。于体观等三。随用其一。隔中。于第一心二忏。亦随用一。隔二谛者。惟用一心无生。 修证者。三果断事嗔尽。初果不隔真。出假不隔俗。别向不隔中。别地圆住不隔二谛。又圆信圆观。皆伏一切理嗔。 性恶者。现忿怒大明王相。是用事嗔。一法不取。名为理嗔。
  
   (庚)第十谤三宝戒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此戒亦名谤菩萨藏。说相似法。或云邪见邪说戒。谤者。乖背之称。凡解不称理。言不审实。异解异说。皆名为谤。因者。邪见之心。缘者。邪说方便。法者。言说著述等事。业者。前人领解。 此亦性遮二业。邪见为本。复加口过也。五缘成重。一众生。二众生想。三欲说心。四正吐说。五前人领解。众生者。向上中二境谤则重。向下境轻。众生想六句。如前可知。欲说心者。谓邪见推画。惟此是实。余皆虚妄。既心存谬解。喜向人说也。邪见虽多。大端有四。一上邪见。二中。三下。四杂。上者。拨无因果。如阐提等。中者。谓三宝不及外道。若心中计成。失戒。若心知三宝胜。口说不如。既未翻归。不失戒体。语语结重。下者。弃大取小。计成。失菩萨戒。计若未成。犯轻。属下文心背大乘戒摄。杂者。或偏执。或杂信。或系念小乘。或思义僻谬。偏执又二。一执大谤小。如戒本经云。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犯染污起也。二偏谤一部。于方等中。偏言某部非佛说。亦犯轻垢。如戒本经云。若菩萨闻菩萨法藏甚深义。真实义。诸佛菩萨无量神力。诽谤不受。言非利益。非如来说。是亦不能安乐众生。是犯染污起也。杂信者。不背因果。及三宝大乘。但言外道鬼神。亦有威力。奏章解神。或复劝他。悉犯轻垢。系念小乘者。知大乘高胜。且欲先取小果。后更修大。此名念退。犯轻垢。亦下文暂违菩提心戒摄。思义僻谬者。如今人义浅。三五家释。是智力不及。此应非罪。若轻辄去取。复有知他为是。强欲立异。皆犯轻垢。又有说相似法。如戒本经云。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乐涅槃。应背涅槃。不应怖畏烦恼。不应一向厌离。何以故。菩萨应于三阿僧祗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作是说者。是犯染污起。何以故。声闻深乐涅槃。畏厌烦恼。百千万倍不及菩萨。彼习不染污心。胜阿罗汉也。正吐说者。若自说。若令人传说。若作书著述等。前人领解者。纳受邪言。随语语结罪。披书发解。亦语语结罪。 七众同。 大小异。大士化人为任。故重。小乘说杀无果报。淫不障道。世界有边无边等。均名恶见。语语犯第七聚。三谏不舍。结第三篇。更或不舍。作恶见不舍举羯磨。虽非灭摈。而治法最严。冀令永舍恶见故。然终不结重也。 惟遮不开。 果报者。二地品云。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十善业道经云。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净戒品云。离邪见者。亦四种报。一者于现世中。离恶知识。亲近善友。闻法信受。未生不善。令永不生。已生不善。令尽除断。未生善法。修习令生。已生善法。修令增长。此正见者。一切善法之根本也。二者能闭不善行门。于大众中。名称普闻。心无疑悔。三者未来生处。遇善知识。得善伴侣。顺于正见。归佛法僧。更无异向。于菩萨行。无退转心。除灭罪愆。增长福聚。有漏无漏。生死涅槃。过患利益。能善分别。了达诸法无我我所。无有执著。正见力能究竟清净。四者所有三乘胜妙功德。人不能测。正见之力。皆悉圆满。能为众生作归依处。度脱有情出生死苦。悉皆安置无上大乘。乃至处于法王之位。 理解者。凡外谤真。二乘谤俗。出假谤中。但中谤于二谛。 忏悔者。事谤作法。例前可知。谤真。于四无生。随用一忏。谤俗。于体观等三。亦随用一。谤中。于次第一心。亦随用一。谤二谛者。惟用一心无生。 修证者。藏不谤真。通不谤俗。别不谤中。圆不谤二。各于外内二凡永伏。分证永断。 性恶者。用事谤。如婆薮仙人。用理谤。四句即为四门。门门皆入道。
  
   (己)三总结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此十重戒。与璎珞经同。若善生经。单明在家六重。则无后四。若地持经。单明出家八重。则无酤酒说过二戒。又地持羯磨文中明受戒法。亦通在家。今此经及璎珞。去复存单。合成十重。然善生经意被界内。不制后四。犹之可也。地持被界外机。胡不制酤说二戒耶。若谓出家不妨酤酒说过。此决不然。若谓在家不妨赞毁乃至邪说。此尤不可。盖或各就僧俗易起过边制之。实则十戒皆通僧俗也。不得现身发菩提心者。直指此生为语。亦失国王位等者。现在既失其义。未来必并失其名也。问。犯前四戒。则一切戒体俱失。犯后六戒。止是失菩萨法。何云亦失比丘比丘尼位。答。此是一往乘势之语。又或如从高处坠。法尔至底。理无中止。所以身子六心中退。仍向五道轮回。亦其验也。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卷四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卷第五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注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订
  
   (戊)二明四十八轻戒三。初总标。二别释。三总结。
  
   (己)今初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初句结前。次句示后也。
  
   (己)二别释四十八。第一不敬师友戒。(至)第四十八破法戒。
  
   (庚)第一不敬师友戒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一切受佛戒人。皆应敬重师友。以有爵位者易生憍慢。故偏举王及百官为诫也。受戒则福庇幽明。所以鬼神救护。又能弘护法化。故诸佛欢喜。上座有三。一生年上座。戒腊在先。二福德上座。众所推敬。三法性上座。证入圣位。和尚。或云邬波驮耶。此翻亲教师。或翻力生。繇此人力。生我无漏妙戒身故。阿阇梨。或云阿遮梨耶。此翻轨范师。谓教授威仪。示我轨式。即下文所称教诫法师也。大德者。总叹具大功德。同学者。宗同一师。同见者。心同一解。同行者。身同一业。憍者。亢己。慢者。忽人。痴者。不知贤圣。嗔者。心怀忿恚。以自卖身等者。举重况轻。谓尚应如此供养。况迎拜之仪而不为耶。此四十八轻戒。准十重法。亦应有不敬因。不敬缘。不敬法。不敬业。饮因。饮缘。饮法。饮业。乃至破法因。破法缘。破法法。破法业等。但以众轻垢。成与未成。同称恶作。故不复委明耳。 此亦性遮二业。四缘成罪。一师友。谓上座及同行等。二师友想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三不敬心。戒本经云。若憍慢嗔恨。不起迎拜等。是染污犯。若懒惰懈怠。或无记心。或忘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重病。若乱心。若睡眠不知。若听法。若说法。若在说法众中。护说者心。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护僧制。若护多人意。四应迎不迎。应供不供等。事成。随事结罪。 七众同。 大小共。 惟遮不开。或方便令调伏。亦得名开。 果报者。师友知识。是得道大因缘。是全梵行。不敬则永失法利。魔所摄持。敬则常遇善缘。成就佛法。 理解者。外道不敬真谛。二乘不敬俗谛。藏通不敬中谛。别教不敬二谛之友。 忏悔者。慢人。作法忏。慢法。如次用四种无生。 修证者。初果得不坏净。及净心地菩萨。永断事慢。四教分证人。如次断四种理慢。 性恶者。瑜伽法中作观音慢。是观行慢。十地品云。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等。是分证慢。天上天下。惟吾独尊。是究竟慢。
  
   (庚)第二饮酒戒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故饮者。明非不知误饮。一切众生。指异类也。余如酤戒中释。 此是遮业。四缘成罪。一是酒。谓饮之醉人。二酒想六句。二咽咽结罪。二轻垢。二无犯。三有饮心。四入口咽咽结罪。若教他饮。咽咽二俱结罪。不犯者。病非酒不疗。 七众同犯。 大小乘俱制。 开者。如末利夫人事。 果报者。饮酒之罪。有五五百果。第一五百世在咸糟地狱。二五百在沸屎。三五百在曲蛆虫。四五百在蝇蚋。五五百在痴热无知虫。文云五百世无手。或但举最后五百也。 理解如酤酒中说。 忏悔者。事饮。作法。理饮。无生。 修证者。得法自在人。饮无迷乱。 性恶者。用事饮。如济颠等。用理饮。即法性真酒。耽荒无厌。
  
   (庚)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故食者。明非不知误食。一切众生肉者。不论水陆空行。但是有情身分。悉遮止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与我同体。而今食啖其肉。残惨之甚。故云断大慈悲佛性种子。准此。则蚕口兽毛。亦所不忍。是以鸯掘经云。若丝绵绢帛。展转传来。离杀者手。施于比丘。亦不应受。受者非悲也。 此是遮业。四缘成罪。一是肉。谓有情身分。二肉想。二重。二轻。二无犯。三有食心。正是业主。四入口咽咽结罪。 七众同。 大小不全共。小乘初听三种净肉。一不见杀。二不闻杀。三不疑为己杀。又有九种十种不净肉等禁食。余非所制。大士怀慈。一切悉断。又知水有虫。或疑有虫。不看不漉。辄饮辄用。大小俱制。又蚕绵大小俱制。大乘为众生故。得畜憍奢耶等。而非自用。兽毛小乘不制。大乘亦无特制。而佛顶经中亦兼及之。不用弥善。 开遮者。或鹿角虎骨等。制入药中。此应非犯。若为药故伤生命。同得杀罪。 果报者。楞伽经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呌呼狱。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佛顶经云。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又云。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又云。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理解者。凡外食断常瘜肉。二乘食偏真枯肉。菩萨食出假脂肉。别教食但中顽肉。 忏悔者。事食。作法。理食。用四种无生。 修证者。别初住。圆初信。永断事食。四教分证。断四理食。 性恶者。用事食。如释迦本生。现恶罗刹形。怖人令受归戒。用理食。则中道法性。名为第一美肉。恣意饱啖。
  
   (庚)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茖葱。即韭。慈葱。即葱。兰葱。即小蒜。兴渠。此方所无。一切食中杂有此辛。亦不得食。非但戒单食也。 此是遮业。臭秽妨于净法。故制。四缘成罪。一是辛。二有辛想。二重。二轻。二无犯。三有食心。四入口咽咽结罪。 七众同。 大小共。大乘防过义深。较小略重。 开遮者。病非蒜等不愈。须处僻静别室食之。不得入佛塔僧堂。不得入僧浴室。不得上都圊内。俟断食更七日后。臭气都尽。沐浴浣衣。香熏入众。具如律明。 果报者。佛顶经云。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唇吻。福德日消。长无利益。修三摩地。善神不护。魔王得便。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理解者。见思辛。尘沙辛。无明辛。 忏悔者。事食。作法。理食。无生。 修证者。事辛为修行第一渐次。最初应断。初果断见辛。四果断思辛。出假断尘沙辛。别地圆住。分断无明之辛。 性恶者。辛是薰染为义。以法界辛。徧熏法界。如击涂毒鼓。置毒乳中等喻。既以毒喻圆理。亦可以辛喻也。
  
   (庚)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八戒者。八关斋法。又地持八重。五戒者。清信士女所受。十戒者。十善戒。沙弥十戒。又此经十重。毁禁者。总明犯一切戒。即毁三世诸佛明禁。七逆。现在下文。八难。乃犯戒果报。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盲聋喑哑。诸根不具。五生邪见家。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七北洲。八无想天。一切犯戒罪者。若大若小。若重若轻。若因若果。皆教忏悔。教忏悔者。以见闻疑三根举事。令改往修来。舍过迁善也。梵语忏摩。是此方请忍请恕之意。即表除于往愆。悔乃此方之语。义称恶作。谓追责前来所作是恶。决志改途易辙。即表修于来善。同住同利。是共食味。布萨说戒。是共法味。理应如法举罪。故不举不教者犯也。 此是遮业。四缘成罪。一有罪。二有罪想。若实谓无罪者非犯。三不教心。戒本经云。嗔心不举。是染污犯。懒惰懈怠。非染污犯。四默然同住。不教悔是一罪。同食味复一罪。同法味又一罪。随事各结。不犯者。戒本经云。若狂。若知不说令彼调伏。若护他心。若护僧制。又云。见众生造今世后世恶业。以慊恨心不为正说。是染污犯。不犯者。若自无智。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自有力。若彼自有善知识。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为正说。于我憎恨。若出恶言。若颠倒为。若无爱敬。若复彼人性弊(忄+龙)戾。又自不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明-释智旭 下一页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明-释智旭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