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慧章(卷第六末)

佛经大全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法相宗-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唐-智周 > 三慧章(卷第六末)
  三慧章(卷第六末)
  章。有说此三至或七八识者。
  此师意说。以果第八缘於教理。故通三慧。第七亦然。因中无漏第七亦得缘教理。故不正义也。
  章。若能引意至生得善者。
  后师牒前义。言亦应能引至唯五识俱生者。后师举例以难前师。若尔。至违圣教者。后师牒前辩违教。思之可知。
  章。若亲闻声方名闻者者。
  后师牒前师。前师之意云。亲闻名义教法之声方成闻慧。五识既不亲缘於彼。故非闻慧。云意慧应非者。后师难前师。前师意云。意识卒尔。闻声之时思未起寻求。寻求以后其慧方生。此慧既灭不亲闻声。应同五识不名闻慧。有寻求时声之无。故云若闻。声至五亦应有者。后师举前师义例成自义。前师意云。后之慧虽不闻声。由意闻声引成於慧。慧名闻也。后师例云。五识亦尔。虽不亲闻名义之教。由彼闻慧第六引成五闻。斯有何失。故后师解为正。
  章。故耳识俱至亦是闻慧者。
  纵与耳识同时明了。意亦得是闻。言意别者。别字应错。合是识字。问。瑜伽论云。闻谓比量。与耳俱意。既是现量。何得有闻。答。瑜伽且据独意而明。今此通说。道理稍难。
  章。由此闻慧至亦通五识者。
  闻慧自性唯意识。但约所引等得通五识。如分别惑自性意。但据意引边亦通五识。
  章。非七识俱至行相深故者。
  在无漏位虽行相深。是修慧慧。亦无思有漏可知。
  章。佛无思慧非第八识俱者。
  无漏第八行相虽深。佛位无思。故八不有漏可知。
  章。思谓思数至邻近释者。
  谈邻近释全取他名。今言思慧名邻近者。自他俱取。理即有滥。邻近.依主二有何别。以是故知。第二释言依主释者而为胜也。如宿住智亦用此判。
  章。念三藏教及师友教者。
  余也涅盘会之。义非但解三藏教名为闻慧解。师主教朋友教亦名闻慧。
  章。於命牛等至食艹所成者。
  人以食成命。牛以艹成於命。命名所成。
  章。又於依止等者。
  句等即是依止。
  章。虽彼亦说至非彼文故者。
  此会违也。且素怛缆所诠之义非思。素怛缆能诠教文故云非彼文。故亦无违。
  章。在佛身中至然皆证解者。
  文即是第二义也。於中难意。思惟可知。
  章。余为福相劣故合说者。
  此依六度分为二类。余五度福。
  章。彼地无故彼无色界无决释分。
  决释分为见道加行。无色以慧劣不得能为胜见道加行。问。初无漏根许在资粮.加行二位。唯识七云。有胜见道傍修得故。许无色界有三无漏根。如何加行无色无耶。答。三根义宽。加行即狭。但言无色得有三根。非是一切皆须。彼有资粮未知彼界。心有加行未知彼界。即无未知亦何爽理。又如见道前十五心有所未知。可当知故。名未知。而不得名为加行。故未知根宽。加行狭也。或无色以亦能少分作彼加行。加行方便非正彼位。彼位唯依色界。思之。
  章。如目连至非闻慧者。
  虽以欲界耳根为缘。但是修慧。非唯闻慧。
  章。何故中间说无闻慧者。
  此难唯在五地中也。又云。不许上三未至地无者。此难或在七地中也。总意难云。有何所以。中间地无未至相似。何故上三即不许有。
  章。有漏无漏异心名出者。
  此师意说。出无漏定后起有漏定。名出无漏定。在有漏定出有漏定。翻此应知。若其凡夫入初禅定。起余禅三心。名出初禅。余皆准此。今且依下起上心为问。若得初禅。起欲界心。亦名为出。问。第二师要生彼起闻慧者。七地以前诸菩萨等身欲界。起上定听佛说法。岂说下界起上闻慧耶。答。依上地心听法者。实是意识相应修慧义分为闻慧。非是实起上地闻也。今明起实闻慧也。又起出世心听法者。非出定心。故亦不可。以此故知不起者胜。
  章。彼说厌苦等者。
  彼胜鬘经说心法智而厌於苦求涅盘也。
  章。断诸住地者。
  断五住地也。
  章。三皆通二者。
  或胜义或世俗。皆有四重。合而言之。合世三俗三慧理即无疑。胜义之中无漏即各别无漏义分。或可依四重而说胜义之。唯无漏义说一一通二。
  章。观至境等者。
  观此二十二根功能善能立之。所以等。二观业根。根字应错。合是报字。观意可知。三观罗汉随眠者。观察罗汉为有随眠为无随眠也。四观心乐禅乐等者。观此心禅两乐差别。五观圣自在通达者。观此三其神通差别。此之五种并是所观。
  章。彼经自说至道因故者。
  引此文意证通三慧。言随信者闻思二慧。信增上者即是修慧。依明信者。即此明信为三慧依。随顺法智者。无分别智。自性清净者。即是真如。彼为烦恼染污而得究意者。彼者真如。观真如得离烦恼。且作此释理恐未详。应捡彼经及疏。
  章。通有漏无漏二慧者。
  即漏无漏名之为二。
  章。因集生缘等者。
  此十六俱舍论中及对法论广易多解之。今且依文略释。因者。为苦等。因集烦恼生者。能生诸法缘。为诸漏等缘。灭者。能灭诸惑。静者。体离散乱。妙者。起胜。为离诸惑行道者。游履通生之义。由无漏道通生诸圣。如者。称实之义。如其意实理称而知之。行出等者。应捡俱舍。
  章。菩萨昔在至而为此观者。
  问。准何得知在菩提树。答。道树已虽复亦作而不定故。菩提树下唯欲起见道故。艹须化摄定处。言得理已后方作净观。故道树下见道之前但化染。二更缘生。
  章。前五神通。
  之中。前五通也。
  章。空八智摄者。
  通四谛十智之中。除彼世俗及他心智。中间八智缘前空无愿六者。法智.类智.苦智.集智.道智.无生智。无生缘谛为境。至无学位苦便不生。名为无生。有为之法不可愿求。所以六智名无愿也。无相五智者。法智.类智.灭智.道智及其空智。法类二智而是总故。故通无相空智。而灭谛为境有漏之者。名为有相。所以道谛亦无相收。然有处说空智缘苦。苦果无故。无生缘灭之无生故。诸教不定。且作此释为未定。
  章。评曰至是生得慧者。
  诸宗意说。受持三藏但是劣慧非是殊胜。故生得收。
  章。成八千功德者。
  八字错。应是六字。应捡余本。
  章。不尔三地至自在愚者。
  此意证有别修法义等。四之总持地已后方断此障。上下细披。义可知异。
  章。由此定非四十心等者。
  既言获常六根等。明知不是四十等也。
  章。是决择至此说闻思等者。
  谈决择分体而是修慧。在此位中为佛法及说法。但是殊胜自在闻慧。非是修慧。未能在定而法故。
  章。如实义者至非忧根俱者。
  问。内初之中。五有闻熏而是正义。如何今者如实义者。不许闻慧苦根应。答。不障闻慧与五俱有。然忧苦受非闻慧并。义相违故。苦受虽不闻慧相应。不废闻慧。意识俱有。何妨不与苦受俱起。种类五有。
  章。唯依色地闻有种类故者。
  既漏唯在上二界。有色界之中有散闻慧。是无漏者之种类故。故无漏慧实体是修。闻教等是义分闻慧。
  章。若无学身至通无学者。
  此说罗汉而有二说。一云唯无漏法名为无学。一云无学身有漏善等。顺无学收。今取后义。闻慧顺无学故。亦名无学。问。何故不以义分闻慧言通无学说相从。答。声闻不能无漏心中听法。思量后得。有不广不得义分故。但相从名无学也。通缘三种闻思修也。
  三轮章
  章。漏尽智通至唯是无漏者。
  说漏尽智唯是无漏故。故二智摄。
  章。漏尽身起至十智为性者。
  是漏尽身之所起故。名为无漏。非体全是。故通十智。十智之中。世俗有漏。他心三智通漏无漏。下之两义意同此也。以漏尽通即三轮教诫轮摄。余二准此通漏无漏。
  章。三皆世间者。
  今为二释。一者世间者即后智。二者长读作通有漏。非三智世间字该下。
  章。作用狭故者。
  问。亦能听法者。境何故名狭。答。望於色界仍是狭故。不与通名。
  章。答由遍计至三轮清净者。
  此中总意遍计所执。而无自性。故三世无希望等。总谈三世离遍计。故三轮净。非三轮别配三世。
  章。亦名三种神变据教者。
  此总标也。
  章。修所成果者。
  三种闻果。
  章。今者大乘至教诫摄者。
  以四道理教示於彼。不名示道等。俱舍意者。六通之中神境通.他心通及以宿住名三乘道。所以然者。示现神通及说法。以宿世等事多令彼证知而生信。故得示道名。天眼等通自性远见所照境等。然他心不智不肯依信。所以不得示道之称。
  章。记之说者。
  记者。他心即言说。即此言说名记说轮。
  章。说之记者。
  记如前。今即以记复论。三轮皆悉是通所摄。记即是通。故后说胜。说非通故。
  章。属耳听者。
  此意说云。既能於己生尊重心故。亦於己所说之法能属耳听。於字疑依也。勘余本。
  章。能知说法音声义故者。
  天耳也。
  章。以知他心等者。
  他心通。
  章。依於此义至用故者。
  谈亦通是语净之所以也。
  章。闻彼声教或说法音声者。
  闻声者但闻他声。或说法音者。闻他说法之音声也。或可闻自声及自说法声。亦无有失。
  章。虽天眼通至略而不说者。
  此说天眼不是语业之所以也。由彼天眼见未来等。彼意识生死智通缘於未来。为此所引知未来法。是意业净。能引天眼。略而不说。谈实天眼见於色已而说於法。亦合是彼语业净收。思之。
  章。又为示现至三业化者。
  神通记心教诚如次配之。问。准前十地论及归敬章。并皆说记心而是语业。何故今说为意业。答。由他心智等记。知他心已言语。今彼语业而得清净。名为语业。语业非自能记於他。今意业名记心者。谈彼意业亲能记。望义别也。
  章。六至令发心故者。
  发心为第三。即同瑜伽十二种方便之中增上皆有者。今除悉恒处中住处。令其证入。已证入者令成熟。成熟即是此间发心。此亦不然。何故。成熟名发心。今观文意。发心即是令彼增。皆处中亦发心。若尔。何故名第三。或可发心而有多义。虽复成熟亦名发心。捡十二方便。
  章。以一记一者。
  以一剎那他心之智记一有情。
  章。以一记多者。
  以一他心智记多有情。
  章。即令离欲等者。
  遮心等。
  章。唯以一界者。
  一三千界也。
  章。即是彼所有俗智者。
  彼自受用身所有俗智。
  章。上下应思者。
  下非一地狱。上但作者欲色二界。问。何故不化无色界。答。通依色界。色界劣於无色界故。故不作彼。若尔。世尊如何能化。答。世尊自在。故不相例。
  章。小山等类者。
  即胎生也。依小山住。即名小山。依大山等亦尔。即胎生人鸡胤相似。
  章。若异生者可能化之者。
  大乘故。缘觉种姓声闻可有化得之义。四善根前可有化义。四善根已即不可化。余可知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三宝章(卷第六本) 下一页 三身章(卷第七本)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