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七

佛经大全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摩诃止观辅行助览-宋-有严 >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七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七
十境互发。十乘增减。一一法中皆有通塞
  十境增者。具发於十。减者。或发三四等。若发而用观则通。不用观则塞。此乃境出十乘。增者具修於十。减者或修三四等。入位名通。不入名塞。此乃乘也。
对转兼具
  如助开中对治等四。
论。六事六理
  六事者。事释中三知识。及观心中佛威神覆护。并脱缨着弊。又一音说法等三是也。六理者。六度并法性各开为三。此六事六理三谛各具。是为十八。
频婆娑罗王以欲色故。入怨国在淫女房
  论十七中略释。论谓歒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
优填王以欲色故。截五百仙人手足
  论不说截手足缘。
地神
  即后土也。孝经纬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阇不可以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土。今坛是也。礼记曰。共工氏之子后土为社。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州故。祀以为社。共工者。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之后。即有女娲氏。次即共工氏。
五谷之神
  孝经纬曰。稷。五谷之长。谷不可以徧祭。故立稷神以祭之。礼记曰。厉山氏之子柱及周弃为稷。柱能植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是故二人并为稷神。
田正
  未详。
敢发
  发开也。
裸而嘇
  下山咸切。口啖也。
未齓
  初觐切。应作齓。谓毁齿也。男八月而齿生。八岁而毁齿。女七月而齿生。七岁而毁齿。
既笄
  音鸡。礼。女十有五而笄。谓以竹而簪发也。
周赂
  音路。谓货赂也。
八音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土曰埙
  今童子吹之。
皮曰鼓
  应曰革。
竹曰管
  篪也。长一尺四寸。围四寸。九孔。
丝曰弦
  琴瑟。
石曰磬
  
木曰柷
  方二尺四寸。中有椎。合乐之时。投椎於中而撞之。
论憋龙气
  憋。卑列切。怒气也。
女第
  越本作女。女应作次。
五之乱
  越本作之。之应作色。
五臭乱鼻
  春膻。夏焦。中央香。秋腥。冬朽。朽。许九切。气若有若无也。
困悛中颡
  中。去声。悛本作惾。子公切。又音悛。七金切。恐误。释云。因惾犹刻贼。不通也。
喝口
  经本浊亦作噣。音同。竹杖切。恐有释音。
滑心
  音骨。谓汩乱也。
老语大同
  老曰。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缘起观
  观十二因缘。破三世疑。

  莫孔切。

  公对切。心乱也。
嚬欠
  嚬呻欠[去*欠]。
毗钵舍那
  此翻慧。
二二立一
  睡眠二。掉悔二。
睡眠徧不违。若有皆增一
  论中此之二句本在无覆许十二句之后。疏释云。睡眠徧不违者。谓於善恶无记中徧有不违也。随何所有皆说此增。若善心中二十二则加至二十三。若前二十三则加至二十四。恶及无记准说可知。
十大地
  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
十大善地
  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勤。
及寻伺
  即觉观之二同也。
有时增恶作
  此恶作通善恶性。於善心中有无不定。故言有时。善心若有。於前心品更增作成二十三也。恶作者。谓缘恶作心追悔性。问。何等恶作说名为善。答。谓於善恶不作中心追悔性。谓於先时於善不作。於恶而作。后生追悔。名善恶作也。与此相违名为不善。谓先作善而作恶。后生追悔。名不善恶作也。故此二恶作。各依善恶二处而起。
大地十
  同前。
大烦恼地六
  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掉。
大不善二
  身边二见也。此二是有覆无记。
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
  此三类不同。一四烦恼。谓贪。瞋。痴。慢。二忿等者。谓等取十小随烦恼也。言十小者。谓忿。覆。悭。嫉。恼。害。謟。诳。憍。恨。三恶作者。谓不善心中恶作。此类各有二十一心所。
有覆有十八
  谓大地十。大烦地六。及寻伺二。
无覆许十二
  欲无覆心。异熟生心等也。此十二心所俱生。谓大地十与寻伺也。言许者。依萨婆多宗。恶作不通无记。故於无记心唯许十。有二不同。经部恶作通无记。心中更加恶作。故得有十三也。已上并俱舍疏。略欲知之。

  音己。

  居缚切。大猿也。
八肘
  每一肘尺八寸。
下座
  若多人坐禅。令最下一人。
不得拄胁
  犯击枥戒也。佛在舍卫。六群一人击一人。几令命终。故今云不得。
以拄其前
  拄胸也。
三摇不动
  若坐禅人困。肩下座人以杖就胸前三摇而窹之。若摇之不动。就左边擉之。

  音翁。
广说法门
  野干为天帝释自说因地作国王。以兵借於小国斗战伤害。又受诸女耽荒奢侈。进犯恶业。身死乃生地狱饿鬼。今生畜作野干身。又说十善十恶四等六度诸法道品。乃至野干七日命终之后生兜率天。
大论枝觚广大
  觚。酒爵也。论三七中作柧文。云柧枝广大。又云其枝及柧。柧即柧棱。
论。如点头
  以竹篙於船头拄点之。船欲东则西拄。欲西则东拄。
三教菩萨
  教应作藏。
因果合论
  欲界苦粗障。色界胜妙出。是上下六果。更有上下六因。具如禅门。
高声唱令闻
  记脱间字。
余八是别
  八应作九。
能答问者许是五品
  论云。问观自生心。云何四不说。离戏论诤讼。心净如虚空。问观自生心。云何知自心。起十种境界。成一心三智。问观自生心。云何知十境。各成十法乘。游四方快乐。凡三十六问。许是五品者。非是口与笔答。乃是心答耳。
更以权实四章互显
  文云。对三权说一实。四种止观皆实不虚。又四种皆权。乃至云。强说为权。强说为实。
且以中行破彼同居.方便二死
  若云。被生死。过五百。须至妙觉名为越野。今初住甚以中道行。破同居方便二死耳。以实报之死未尽。故云且。
理虽无差
  金刚智初地与等觉无差。但浅深异耳。
文虽各说
  金刚名牢强称。割三惑。越一死。名虽不一。
牟子
  汉灵帝崩后天下扰乱。时牟子为苍梧太守。
伏枥
  音历。马舍。
髦俊
  上毛音。尔雅曰。土中之俊如毛中之毛。谓最长者也。
辞不说一夫
  多夫。
雪山大士被帝释试之
  圣行品云。昔过去佛日未出。我於尔时作婆罗门求索大乘。乃至不闻方等名字。经无量岁求大乘故。修行苦行。时帝释自变其身作罗剎像。下至雪山而试之。宣过去佛所说半偈(云云)。我言。大士。汝何处得是之偈。罗剎言。我为饥渴苦恼。心闷乱语耳。大士更求余半偈。罗剎言。汝若舍身者。我当为说。大士敷座白言。愿和尚说余半偈(云云)。
拓其鼻
  上都搕切。应作拓。或作榻。手打也。
具已第八卷
  已应作如。
初二对三止三观
  初二一对即法修也。法修皆次第。即前次第止观也。但前大意中是修。今是所发为异耳。然列中云互发有十。须谈十境。谓次第十。不次第十。至释次第但三四。次第止观者。须境境次第三止观也。
不名为顿
  至法名顿耳。
论后发阴入
  阴境常现。言发者下。记中云。谓发阴解也。阴解者。百界五阴咸空假中。
调伏
  用三教调伏。经云。文殊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我今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乃至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慰喻
  用三观慰喻。经云。文殊菩萨问居士言。菩萨云何慰喻有疾菩萨。居士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於身说身有苦。不说乐於涅盘。乃至云以己之疾愍於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於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疏云。三教被信行。三观被法行。
三十六问
  云何於此经。究竟到彼岸等。
十功德
  具如备捡第二卷末略笺。
六师
  富兰那等。
十仙
  一阇提首那。二婆咤。三先尼。四迦叶氏。五富那。六净梵志。七牍子梵志。八纳衣梵志。九弘广。十须跋陀。
如药涂屣堪任乘御
  大经云。如良医人以咒咒药。用涂革屣。触诸毒虫。毒为之消。此大涅盘经亦复如是。若有众生犯四重禁五无间。罪悉能灭。令住菩提。如药涂屣能消众毒。
慢有八种
  俱舍惑品但七慢。一大慢。二过慢。三过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下慢。七邪慢。此记之末亦略释。今足憍慢成八。
头数不足
  如阴境但色。不云余四。纵列五阴。不云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二乘不云二教。及列菩萨又不云三菩萨。
总中欠一
  但九境而已。
灭受想中阙此一故
  第八灭受想背舍。今阙此一但成七耳。
利中禅复
  禅应作单。
相生相克
  肝生心是木生火则安。心克肝是火然木则病。
但有烦恼
  使易为妍习。略节於此。初三十六句者。先立四句入涅盘。谓不断烦恼不入涅盘。凡夫也。断烦恼入涅盘。无学人也。亦断亦不断亦入亦不入。三学人也。非断非不断非入非不入。谓理是也。一一句各四。同根本四句成二十句。又四句出涅盘。谓不断出。断出。亦断不断亦出不出。非断不断非出不出。一一句各四。又成十六。共成三十六句。
诸法
  谓诸法生。般若生。诸法不生般若不生。诸法生亦生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亦非生非不生。四句各四。并根本四。亦三十六句。
法身
  法身应化一一起四身。又四身入一身。身身亦四。共三十六句。
修发各四句
  各者谓修发四句。发修四句。两四句中又句句各四。成三十二。
修发二四各初二句
  修发二句者。谓修发。修而不发。发修二句者。谓发修。不发修。
修发既成十六句
  谓修发。修而不发。修亦发亦不发。修非发非不发。句句各四。成十六句。
发修又成十六句
  谓发修。发不修。发亦修亦不修。发非修非不修。句句各四。成十六。根本四句乃三十六句。
见中外外
  下外字应作人。
互损互益
  於十境中有观而无止则散。有止而无观则昏。此互损也。止观相资则互益。
俱损俱益
  十境止观不明则俱损。明则俱明。
登地正同
  正应作证。
小烦恼地十
  前文注十小是也。俱舍心所法有四十二。今记但列三十八。更列根本四烦恼则四十二也。四谓贪。瞋。痴。慢。
十四不相应行
  谓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
徧行五
  谓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五
  谓欲。胜解。念。定。慧。
随烦恼二十
  谓忿。恨。覆。恼。謟。诳。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定四
  谓睡眠。恶作。寻。伺。若大乘心所法有五十。今记中且列四十四。若更列根本六烦恼则五十也。六谓贪。瞋。慢。无明。疑。不正见。
及念佛
  八念中第一念佛。
属未到
  初禅前未到定。魔属欲界。未到色界故。
根遮四句
  根利遮轻。根利遮重。根钝遮重。根钝遮轻。
欲六人四
  六欲天并四洲人。皆善五阴摄也。
为顺初禅一劫寿
  初禅第三天寿六十四中劫。今云一劫者。更加二十中劫乃一大劫也。更详。
八劫方至二禅
  初禅初天二大劫。二天四大劫。三天八大劫。
第三天寿
  三禅第三天六十四大劫。
九念处
  三藏三乘三念处。三因大异故。通教三乘共一念处。三因大同故。别教方便中三念处三观次第故。登地一念处。圆教一念处。
前七属方便
  藏三。通一。别三。
即后二境
  二乘菩萨用七方便之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 下一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