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道场修证广仪卷第十一
圆觉道场修证广仪卷第十一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六上
叹佛
如来净妙色身。徧一切处。徧一切众生。徧一切法。徧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以智光明。普照明故。令一切众生世出世间诸善根业。皆得成就。以无量事。普益众生。灭恶生善。破愚为智。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光照诸大菩萨。次照缘觉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就故(云云)。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凡圣顺觉。清净慧菩萨。
於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从因修习终於果 此义前来说已圆 次第修成诸位地 相承义理次应宣 净慧知时而白佛 蒙前善诲至安然 大众疑情皆已尽 更无义因可谘烦 只是要闻凡圣位 恐增上慢到心前 各知分齐勤修习 永免痴心僭圣贤 众生菩萨并诸佛 皆随顺觉觉无偏 所证所修何别异 致令凡圣各相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於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於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佛言净慧汝应听 差别无差不异明 圆觉本来诸行性(非轮回性。及五性也) 性中各有觉圆灵 随诸性起成差别 起灭无从(智起无来处。妄灭无去处)性本冥(冥者。凝然不变也) 於实相中唯自性 实无菩萨及众生 菩萨众生皆幻化 幻化灭时何所成(无别佛也) 如彼眼根不自见 本来平等离亏盈 众生不悟如斯事 未能灭幻但随情 灭未灭中妄功用 约斯便立圣凡名 从凡至圣成差别 大圆镜里见殊形 成佛自然其寂灭(若得如来寂灭随顺) 即无寂灭及能成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鄣碍。故於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权宗位地皆称实 实教始终是假名 此唱经文当信位 初从凡地入真灵 众生妄执身为我 爱我当耽外色声 曾不自知五蕴性 剎那生灭未尝停 忽逢善友心开悟 发明生灭本无生 即知旷劫虚劳虑 与他贪爱百经营
(上明从迷而悟了。此下明依悟息妄。得悟净力。方名信位。即是初发起大菩提心也。若虽开悟。不顿发明。断劳虑心。亦无〔直〕入信也。虽有信而无根也。经云。若复有人。即知合此两势也。文阙一翻。故以一偈补之)。
若人虽悟如斯理 劳虑依前偈徇世荣 此则未名入信位 风吹蓬转益缘轻(诸教云。十信未满。如轻毛随风。是此意也) 若复有人劳虑断 不将主宰更当情 便见无边法界净 用斯净相作圆成 即此解心为自碍 故於圆觉不通明 此是凡夫随顺觉 信根成就可修行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进修反覆推情知 克志频观觉性常 方见解心(为碍)犹带相 未闻佛地圣凡忘(见道位。虽是圣人。而不见圣凡相) 虽超信位能治起(第二注也) 犹拘(住)见觉在真肠(此病在真法身中。如人病在色身肠肚中也) 见者(觉碍为碍)未除还是碍 此於圆觉岂无妨 未圣超凡何所目 世尊呼彼作贤良(良即贤也。为押韵故) 至今共号三贤位(三名如次下) 此经摄要举宏纲(经中不列三十心也) 还须更览同宗教 梵网(戒也)华严(经也。皆卢遮那真身所说)始广张(广张三十也) 专慕圣流十发趣(十住也) 十般长养(十行也。下相对释此两名)十金刚(十回向也) 恒常住理(故名十住)方能趣(住理故。能念念发心。趣於圣道。故菩萨戒名十发趣也。二名皆通。故起信中。分别发趣道相) 长养圣胎十行强(修施等十行。方能长养圣胎。故戒中名十长养也) 回(回谓回转。向谓趣向)己向他(众生)凡向圣(菩萨也。又回事向理实际也) 由斯佛放膝轮光(佛於华严十回向会。放膝轮光。加会主菩萨。膝足屈申回转之处。表回向心矣) 十幢高耸(会主菩萨名金刚幢。同位十菩萨。皆有幢字。表高耸义)虽(虽纵夺之词。生起下句。虽超前位。未及十地也)坚固(坚固者。金刚义也。由三回向故。行解坚固。堪入圣位。是以戒中。名十金刚。仁王经中。名十坚也) 未登十地圣人乡 既是贤人随顺觉 立名贤位始相当(此经但云未入地者。随顺觉性。不言贤位。诸经又云三贤故此二句。会通二意也)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鄣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初二述加行位为入道之由
因能回向心寥廓 加行精勤入圣流(暖。顶。忍。世第一等四法。是加行入圣近方便也。此法依四寻伺四如实智。初后位立四寻伺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徧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故名实智。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燸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暖。次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於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燸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於能取识。印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於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故彼偈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彼识灭已。方实安住。故今此云入圣流也) 名义性差无所取 钻研到顶印前修 顺后俱空无问所 现前少物尚弥留 虽属世间最第一 剎那后念法第俦(俦辈伴也。等流类也)
次四述证道
(初半觉前非余正明证相)。
方知照觉俱名碍 将眼看眸(眼中睛也)实可着(觉照於觉。将眼看眼故。可羞於愚痴也。眼不自见不妨现见。如性不自觉。不妨常觉。故下云。常觉不住是也) 常觉不妨常不住 照与照者一时休 智於所缘无所得(唯识见道颂云。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 离能所取迥然幽(颂次云。离二取相故。尔时住唯识。此下将唯识长行。和会此经云) 常觉(此经)即无分别智(彼论文也) 不住(此经)何关戏论收(彼论自释。颂中无所远离种种戏论法故。即此经不住字是也。无所得。亦是不住之义) 尔时得住圆明觉(彼论云。尔时得住真唯识性。识性即此圆觉也。今顺经宗。故云觉矣) 智与真如等廓周(彼云。智与真如平等平等) 如日照空珠照体 亦如人自断其头 智日真空无二相 心珠本照离因由 碍心自灭於心碍 灭已即无被灭雠(有人灭我。彼即如雠。今不然也)
次三偈将前证道。对后教道。会通华严
华严初地经文说(初地经云。得经论智) 教证二道地中优(优胜也。天亲十地论释之。开为九对。证一一云。教道证道说二道。入地方胜。故今云优) 证道甚深成教道 天亲造论九九重□ 照时只为亡能所 徧照无边百亿□(彼经云。此见多百佛土王多百世界) 悟佛教文离字句 得经论智转勤求 今经虽略还同二 当知圣理所赞流 前是证门后是教 二皆不住即更收(不住二。即二道圆也。教即证。证即教。更互相即故。更互相收也)
次别释教道
如人以指标初月 智者看天月似钩 遇滞指端不见月 二途俱失转成疣 理於心地非於语 语里求真岂可搜 月在空天不在指 指端觅月实悠悠 如斯不住言兼证 方可名为法病瘳(瘳者。病差也) 此入地人随顺觉 照真慧日已膢膢
善男子。一切鄣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前辞旷劫尘劳界 创入如来法性中 一向离凡唯圣道 一心称理脱樊笼
次通圣中因果之异
今成佛果融凡圣 故与因门有异同(同者。同圣清净之理异者。该於凡垢等) 全合自然常究竟(自然是本觉。全合者。不住始觉故。名究竟觉也) 不俱识智故圆通
次正述佛果之相
一切鄣碍即灵觉 一切真如悉混融(释初总标之句。以下释十对二相不异) 念力存亡俱解脱(一也) 法界成破总真空(二也) 愚智邪正成般若(三四也) 无明真性并尊崇(五也) 戒定贪瞋皆梵行(五六也) 冥途地狱等天宫 情与非情(国土)一法性(却述七也) 有性无性证圆宗(九也) 一切齐成无上道 更何烦恼可尘蒙(十)
后总择而结位
法界慧光常照了 故令诸相等虚空 此是如来随顺觉 毗卢果位大威雄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於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可了知。於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地位随缘虽等级 修时不得算途程 称性本无分别念 不妨阶品自增明 佛言汝等诸菩萨 及未来时众异生 居一切时勿起念 妄心亦不息教停 住妄想中不了别 於无了别亦妄情 世尊自说安心法 南宗北祖不应争 彼诸众生闻此法 信解受持心不惊 是则真名随顺觉 圣贤位地岂难成 此人已供恒沙佛 植诸德本福充盈 佛自与他明授记 一切种智是其名
至心忏悔
众等前来依天鼓教。总相运於边法界众生等清净三业。普忏悔竟。今当复以次下经文。还依天鼓。别明观行。观察罪业根源。荡除细惑。泯於诸见。而为忏悔。时诸天子。闻是语已。得法曾有。心大欢喜。而问之言。菩萨摩诃萨。云何悔除一切过恶。尔时天鼓。以菩萨三昧善根力故。发声告言。诸天子。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上住於心。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菩萨如是决定明见无有疑。惑诸天子。如我天鼓。说业。说报。说行。说戒。说喜。说安。说诸三昧。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说我。说我所。说众生。说贪恚痴种种诸业。而实无我。无有我所。诸所作业。六趣果报。十方推求不可得。诸天子。譬如我声不生不灭。造恶诸天。不闻余声。唯闻以地狱觉悟之声。一切诸业。亦复如是。非生非灭。随有修集。则受其报。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声。於无量劫。不可穷尽。无有间断。若来若去。皆不可得。而於无量世界。随众生心。皆使得闻。一切诸佛。亦复如是。随众生心。悉令得见。诸天子。如有颇梨镜。若为能照。清净鉴彻。与十方界其量正等无量无边。诸国土中。一切山川。一切众生。乃至地狱畜生饿鬼。所有影像。皆於中现。诸天子。於汝意云何。彼诸影像。可得说言来入镜中。从镜去不。答言。不也。诸天子。一切诸业。亦复如是。虽能出生诸善果报。无来去处。若如是知。是真实忏悔。一切罪恶。悉得清净。今约此品理智用心。复以普贤行愿品中忏悔偈文。而为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恚痴 从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天鼓说业报性空忏悔法时。百千亿那由他佛剎微尘数等世界中。兜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无量不思议阿僧祗。六欲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舍女身。发无上菩提之意。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故。获诸力庄严三昧。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悔除一切诸重鄣故。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剎微尘数七宝莲华。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放大光明。彼诸菩萨。一一随好。放众生数等光明。彼光明中。有众生数等诸佛。结跏趺坐。随众生心。而为说法。
至心发愿
(华严行愿品。十愿第四。不离善友因缘愿。及第三勤修二利愿也)。
愿所与我同行者 於一切处总团圆(本文云。常集会) 身口意业悉皆同 所有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门(本文云行) 亦愿与我同集会 於我常生欢喜意(本文云心) 愿修清净波罗蜜 常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垢鄣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解脱心(本云得解脱) 犹如日月不住空 亦似莲华不着水(本文此句在上)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凡夫得病多难起 比来曾见几人亡 街巷哭声常在耳 荒郊冢墓渐成行 定知老少终难免 思量岂不自悲伤 合堂并是黄泉客 争保吾身得久长
悟此无常事 早愿证真常 常乐无常苦 苦乐在人心(此下引正法念处经云) 一切多用心 犹如风水火 随所得因缘 心如是行转 心能速疾去 亦能速疾回 速生将天中 速令入恶道 若能防护心 所作无不办
第十七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知心意识俱不可得。但以知无量故。知如来心。如来智慧。为一切世间出世间智所依。而如来智无所依(一也)。又恒出生世出世智。而如来智无增减(二也)。如大海。其水潜流四天下地。及八十亿诸州中。有穿凿者。无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别我出於水。佛智海水。亦复如是。流入一切众生心中。若诸众生。观察境界。修习法门。即得智慧清净明了。而如来智平等无二。无有分别。但随众生心行异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三也)。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修证方便威德自在菩萨
於是威德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前说通明观行竟 该於利钝故云通 顿悟渐修所断证 从因至果一期终 上根依此能修断 中品虽修习气浓 威德愍之虔请佛 别开方便助前功 圣凡顺觉言虽备 利钝降心力不同 遂便宜应分路径 随机各入悉归宗 如有大城虽是一 门须四面遂面东 不可南来从北入 各随方所岂乖中 唯愿世尊广为说 方便渐次契真空 并修行人有几种 尽令悟入涅盘宫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无上妙觉。徧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於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修性差别。当有三种。
威德发言合圣意 世尊即许为宣扬 随病虽开差别行 莫交迷欲觉心王 觉心灵妙元无上 弥满虚空徧十方 唯是出□一切佛 与诸法数等真常 众生迷此生虚妄 反妄归真前六章 修佛菩提唯此道 实无有二可筹量 若约随机方便引 机情种类数无央 对治法药随时处 未世明师自审详 应接机缘虽各别 终须契理始相当 理者觉心三谛义 顺三修观发心光 圆摄所归三种者 此三义用悉无疆 修此三门方便处 谛听次下为开张
此后述修三观前之方便
十四中 初三偈 标举大意
三法能起一切禅 修之须具众因缘 因者了心元是觉 如前六段已明宣 用此觉心修炼行 犹如炼矿火为先 若用妄心还息妄 菩提圣道在何年 缘者五般又各五 二十五种总须专(此文。出天台止观。为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也) 龙树天台并五祖(天台。依智论中。纂出故。云龙树也。五祖及诸师教禅。虽不定立名数。而方便亦不於此。但或开。或合也) 及诸佛语悉如诠(教在诸经。如涅盘等。天台集为一处)
次十一偈 述五缘
第一门中具五者 一须持戒决心坚 若於业道犹存意 三昧如何得现前(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 二者欲除衣贪念 先须友计始忘缘(准大小乘经。头它持戒衣有四种。一上品人。草叶等。二中品人。粪扫衣。三下品人。三衣下中更开百一供身也。食亦四种。一果衣。二常乞。三僧次。四别请。及檀越送食) 衣用树皮或草叶 雪山童子使齐肩(须使与他齐也) 次着一衣名粪扫(如大迦叶也) 粪堆缯帛破而穿 火烧鼠咬并牛嚼 但是人间所弃捐 求时易得无人夺 住随处坐或安眠 不假经营常坦荡 终身免被世缘牵 国土多寒无忍力 粗绝细绢絮粗绵 或但三衣勿剩长 或从百一勿双全 皆须有主常供给 不令衣念到心边 三衣外者须知净 共人对手述其言 食者深山松栢果 或常持钵近人烟 或自有人常许送 舌尘莫使污情田 如斯友计名知足 知足之人是大贤 衣食欲令常具足 无过依此胜诸天(不知足者。虽似天堂。犹不称意。今日知足故。胜诸天) 三者闲居寂静处 直令无事可相烦 四者绝心诸事业 不论俗典及真诠 五者必须依善友 此於成道是根源(善友有三种) 就中教授真知识 开示须令解行圆 同行亦须真善友 互相策励使精研 外护亦名为善友 始终免虑遇逃邅
四 八 述呵五欲
(谓色声香味触五尘也)。
第二门中具五者 令呵所欲五般尘 五是色声香味触 常能诳惑世愚人(令人於顺境主贪违境生瞋) 欲者令人欲得尘(尘者污净明身) 眼见色时生爱恶 耳闻声处起怨亲 鼻觉馨□并臭秽 舌分咸澹及甜辛 身触炎凉或涩滑 皆生忻厌发贪瞋 此中一一虽违顺 鄣修禅者顺为因 顺境五尘多过患 呵嫌莫便惑心神 此五得之无所益 狗耽枯骨血沾唇 此五都虑无实物 犹如梦得妄欢忻 此五暂时非人固 犹如假借世金银 逆风火炬终烧午 果树虫蛇必害身 毒鼓(声如毒涂鼓闻之即死)热金何可触(触如热金。风触之即烧) 蜜力(昧如蜜涂刀。舐之即伤舌)龙气(香如弊龙气。臭之即病)岂宜亲 衣为盖形莫拣好 食缘正命莫贪珍 色味偏能牵想念 存之早晚得归真
五 十 述弃五盖
(一贪。二瞋。三睡眠。四棹悔。五疑)。
第三五盖皆须弃 贪恚睡眠掉悔疑 诸佛目之为盖者 盖於心慧不圆知 初者名为贪欲盖 答弥勒处已微推 前说五尘是所欲 能贪欲者却於斯 希须欲得名贪欲 此於禅定最相违 美食鲜衣饱暖处 意中筹度欲图之 瞋恚能烧一切善 害於禅定及慈悲 想念那人曾恼我 便增我慢欲营为 睡时六识都冥昧 喘息虽存似死尸 余盖带情犹可觉 睡当迷倒浑然时 掉悔名为第四盖 掉中三业总难羁(羁伴) 卒尔谭论世上事(口掉) 等闲游走失威仪(身掉) 意地无端缘杂境 不能专注正思惟 自觉乖禅心又悔 悔中快快恨难追 吾者自疑非法器 法虽胜妙恐差机(疑自) 或疑此法修成否 虚消日月枉住持(疑法) 或疑法主非真正 岂可将身一向依(疑师) 犹预不能勤近趣 恰如行路遇分岐(此释弃义) 如上五般须屏弃 誓心决志勿追随 然后心心修定慧 清潭澄治鉴幽微
六 十一 述调五事
(一食。二睡。三身。四息。五心)。
第四门中调五事 节量各便得中平 饮食友身勿纵恣 须教宴坐久安宁 饱则填心拥气脉 五情昏暗不轻清 饥则虚羸或困倦 心难[至*力]挺志难精 二者睡眠多过患 须身提撕勿纵情 此犹好於世上事 况修圣道岂能成 数数策令神道白 勤勤觉使念心明 毒蛇同室如何睡 贼阵相临岂不惊 三者调身先导引 展於友节力如争 呵出胸中热浊气 结跏端坐便佣停 腰背通肩无耸曲 项腮至顶勿偏倾 上下齿齐舌柱腭 安神闭目务藏晶(晶光也。天台云。才断外光。不得全合眼) 四者善调安般(出息)息(不调之相有四。一风。二喘。三气。四息) 喘风粗气患悲轻 粗气疲劳风散乱 喘多结滞息难行 宽放身心随血脉 绵绵出入寂无声 依此自然心易定 世尊树下证无生 五者调心离定鄣 心游尘境乱纵横 用此粗心欲入定 如将汝砾作坯瓶 粗者昏沉粗掉举 欲求禅定审须听 掉好攀缘乱扰扰 沉无记录暗冥冥 系念鼻端须审听 安心脐下绝经营 脐下抑浮令寂寂 鼻端策昧使惺惺
七 五 述行五法
(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
第五门中行五法 此於禅定是亲因 一者心心欲离世 情中好乐欲修真 二者全依钻火喻 初中后夜志精勤 三念世间皆可厌 唯禅尊重实为珍 四名巧慧能量度 得失轻重定其伦 世界苦多西乐少 禅那常乐永宣遵 五者由前已拣择 一心决定不因循 志等金刚难可坏 誓如铁石出迷津 无量劫来缘造业 尚犹虚丧百千身 设尽此生无所获 终无退念一微尘
八 二 总结因缘
(初二句缘。后二句因)。
上来二十五般事 皆是此经三观缘 三观所依何法是 悟於净觉本未圆 用此觉心修观行 观成称体即无边 三观悉皆同此意 至心听取佛诚言
九 五 述行本
(前二十五种是行缘。此是行因。故云本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
经道若诸菩萨者 拣於修观是何机 若字由来通两势 若迷若悟二相违 迷者不堪修此观 悟人方可任随宜 二月空华悟净处
释悟净字。悟无明如空华。觉体即净。
二空法界觉圆时(释圆觉字。悟二空时。所显真如。觉即圆也) 此净觉心是行本 三门皆用此为基(基本也。此是万行之基也) 心境俱空非断灭 良由此体自常持 於此体中止念虑(初劝) 或将起幻正思惟 或住灵源观起灭 观成万类悉能知 岂似渐门无解力 将迷息妄无期□ 荷泽渐修因顿悟 正同此教度人规(规矩也)
十 七 述起行
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三种观门今第一 止於动乱泯喧尘 不取诸缘为取静 静为躁木固宜道 达磨教门名壁观 内心无喘(此四字是达磨之言)绝诸因 宗分离念(北宗)辨无念(南宗) 行之皆可出沉沦 真理本来非动静 今令取静似乖真 为欲对治喧动习 且将静境以澄神 心安此境名为取(非别有所取) 此是奢磨他观行人(无着论中。止观二门。皆有观字) 散取摄来归正念 唯心无境是精勤 精勤久习其心住(上三句。依起信论修止门中。下三句。接彼势销此经文) 妄念波澄识像分 故见历然分别识 是非烦动尚纷纭(如水清即万像现。下二句反释) 心念动时不觉动 耳唯闻外不闻闻(佛顶云。众生迷本。闻诸声故流转。下一句顺释) 今经净源方觉识(问。念与识何别。而云无念有何识) 虽然识有不资重(念者。生情记之不舍故。熏识起业识。但分别是非。不随之而系滞也) 识有念时生爱恶 识无念处绝忧忻(荷泽云。眼见色而能分别种种色。此是识也。文云。不随分别起。此是色无念也。北宗云。眼见色意同知染法。此是念也。又云。眼见色意同知净法。此是识也) 识细念粗须审察 但能无念伏魔军(但者不必事须无识也)
十一 述功成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前说正修寂静行 今论此行已功成 波息清潭彻底照 识空静慧朗然明(无念识翻成慧也。何名静慧。下答云) 因静心通名静慧(问。何名发生。下答云) 隐中显发义云生 贪恚客尘从此灭 内心寂静体轻清(问。何名客尘。昔何所生。今何所灭。下二偈答) 迷时妄执身心我 我相生於爱恶情 爱恶染心非自己 世尊遂立客尘名 静慧既生无我相 身心烦恼岂能停 是故经云从此灭 对治道理甚惺惺 又云内发轻安者(问。轻安虽是〔必〕法。因身调适而得。何名曰发) 事势相因可谛听 心有所之之谓意 意能引气气成形 意昏气浊身尘重 意静气清身软轻 轻利安和如病差 身心调畅自精灵 心静气和身亦乐 身内心气故安宁 修既从心非外得 故云内发莫疑经
十二 七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於中显现。如镜中像。
静行已成今感应 遂将诸佛互相通 今问凡夫修观行 如何便有此奇功 众生心者犹如镜 垢净之时力不同 垢则难呈一切像 净时能现万般容 本觉真心妄念翳 何殊明镜被尘蒙 今用奔摩澄妄念 客尘已灭即心空 由是十方诸佛现 由来凡圣本圆融 我心应在佛心里 何疑佛现我心中 恐有疑於影像喻 更须征起再研穷 佛心非相今云影 乍闻此喻似朦胧 凡锐入於一镜内 九唯影像一唯铜 铜喻观心影喻佛 如斯配合岂乖宗 论中亦说法身影(论云。诸佛法身。徧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说但随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於镜。镜〔差〕有〔同〕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垢。法身不现) 文字虽殊义亦同(真心即法身也。法性宗中经论如是) 若就华严法界说 圣凡相徧互重重(据此。即佛徧众生。元是本分。何况观成)
十三 二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奢摩他者唐言止 心静良田止万缘 大涅盘经云远离(彼经。说三相故。得离十相。三者。奢摩他者。名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 亦云寂静义皆然(能令三业。成寂静故。正同此云寂静轻安) 亦云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经同此。云客尘永灭)能清等(能清贪瞋愚痴三浊法故。一一标云奢摩他者) 悉是定门义一边(彼经云。以是义故。故名定相。义一边者。是一类义也。问此门既名於止。止观义别。何以疏科文。标云三观) 前段标为观行者 三门终处自明宣(待都了对天台三止三观。又涅盘三相。一一和会。即易见也)
至心忏悔
夫忏悔者。必须先敬三宝。所以然者。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是故弟子某甲等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僧。弟子比丘某甲等。仰启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辟支迦佛。及阿罗汉。一切圣贤弟子等。上来虽已忏悔根本无明。及烦恼鄣业鄣报鄣。而烦恼心数无量无边。非唯八万。所造之业。所应受报。皆悉无边。不可具陈。今据诸教所明。我等所知分齐。更欲广忏无始已来本末罪鄣。准诸经教。若欲委细忏悔本末粗细一切惑业。令除灭者。先当与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一切罪鄣。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
第一.惭愧者。自性我与释迦如来。往昔同为凡夫。而今世尊修行成道已来。已从尔所尘沙劫数。而我等相与耽染六尘。流浪生死。无出离心。此实天下可惭可愧。可羞可耻。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心口意业。常与罪鄣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饿鬼畜生。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怖。可恐可惧。
第三.厌离者。我等相与亲生死之中。唯有无量苦空无我不净虚假。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若车轮。生老病死。八苦交煎。无时暂息。众等相与观察自身。从头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发毛爪齿脓囊涕唾生熟二藏大肠小肠脾肾心肺肝胆[月*册]胃肪膏脑膜筋脉骨髓大小便利九孔常流。是故经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此身。生死既有如此种种恶法。甚可患厌。
第四.发菩提心者。经言。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蜜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欲得此身者。当发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於身命财无所吝惜。
第五.怨亲平等者。於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想。何以故尔。若见怨亲。即是分别。以分别心故。起诸相着。相着因缘。生诸烦恼。烦恼因缘。造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
第六.念报佛恩者。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国城妻子。象马七珍。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此恩此德。实难酬报。是故经云。若以顶戴两肩荷负。於恒沙劫亦不能报。我等欲报如来恩者。当於此世界。勇猛精进。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道。
第七.观罪性空者。我等所造众罪。无有实相。从因缘生。颠倒而有。既因缘而生。则可从因缘而灭。从因缘生者。押近恶友。造作无端。从因缘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是故经云。此罪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生如是等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擎拳合掌。披陈至到。惭愧改革。舒沥心肝。洗荡肠胃。如此忏悔。亦何罪而不灭。亦何鄣而不消。若复正尔悠悠。后纵情虑。徒自劳形。事将何益。但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向灰壤。三涂苦报即身应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窅窅冥冥。恩赦无期。独婴此苦。无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到忏悔。经中说言。凡夫之入。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故苞藏瑕疵。佛教不许。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知长沦苦海。宝由隐覆。是故弟子今日发露忏悔。不敢覆藏。运此增上之心。归投三宝。至诚忏悔。
弟子等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报。有此心识。常怀惑愚。繁满胸衿。或因三毒。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觉。造一切罪。或因三受。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缘三假。造一切罪。或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因。或因四识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执。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缚。造一切罪。或因四食。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五住地。造一切罪。或因五受根。造一切罪。或因五盖。造一切罪。或因五悭。造一切罪。或因五见。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识。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爱。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於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於今日。或因九恼。造一切罪。或因九结。造一切罪。或因九上缘。造一切罪。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或因十缠。造一切罪。或因十一徧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或因见谛思惟八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燃。开诸漏门。远一切罪。恼乱贤圣及以四生。徧满三界。弥亘六道。无处中藏。无处可避。今日至倒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至心发愿
愿弟子承是忏悔三毒等一切烦恼。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愿弟子。承是忏悔四识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广四等心。立四信业。四恶趣灭。得四无畏 愿弟子。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度五道。竖五根。净五眼。成五法身 忏悔爱等诸烦恼所生功德。愿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满足六度业。不为六尘惑。常行六妙行。
又愿弟子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净华。洗八尘水。具九断智。成十地行愿。以忏悔十一徧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解当用栖心自在。能转十二行轮。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无量功德。一切圆满。回此功德。普及众生。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人命无根本 难可保须臾 忽然病困廛 气急喘唯粗(集者标举) 诸识皆昏昧 行入险城中 亲知咸弃舍 任被绳牵去 将至焰摩罗 随业而受报 胜因生善道 恶业堕泥梨(已上出无常经。已下正法念经) 如画好丑形 令譬众像现(譬上有天宫。有地狱。乃至五道) 心业亦如是 能为善恶形(已〔上〕集者结劝) 寄语修行者 心笔利而尖 须将画圣贤 莫画三恶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卷第十)
下一页 圆觉道场修证广文卷第十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