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

佛经大全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经部华严部疏-华严经疏注-唐-澄观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一(入第五十卷经下半)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二别答出现九门。先明身者。后八依故。长行文二。初标告。
  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云何见如来应正等觉身。
  △二别释其相。文三。初就法总明。次约喻别显。后就法总结。然总中五徧通向下喻中十身。结中十句别结十喻。同前出现。
  今初就法总明。文有四节。
  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应於无量见如来身。
  先总教广见。
  何以故。
  次征其所由。
  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於一法(至)一众生见於如来。
  三反释所以。总举五法。法是所知法界。及调伏法事。是调伏众生行事。晋经名行。身即是正。国土是依。生是所化。
  应徧一切处见於如来。
  四顺以结。酬应翻上五。成五无量界。身为能徧。四为所徧。一徧法界。二徧调伏界。三徧调伏加行界。四徧世界。五徧众生界。唯有五界。非是略也。
  △二约喻别显。明如来出现有十种身。一周徧十方身。二无着无碍身。三普入成益身。四平等随应身。五无生潜益身。六圆回等住身。七无心普应身。八穷尽后际身。九严剎益生身。十严好满愿身。此即八地后十身也。而为次不同。一法身。二智身。三威势。四菩提。五庄严。六意生。七化。八力持。九福德。十愿。四是菩提者。初成先照。是故偈云。日光出现。五庄严者。一一毛孔。随好光明。所庄严故。余文并显。显此十身。举十喻况。一一喻中。文各有三。谓喻合结。今初虚空周徧喻。况周徧十方身。故下结云。以其心无量。徧十方故。文三。初喻。
  佛子譬如虚空徧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
  上直示。下征释。
  何以故。
  征云。至不至别。何得俱耶。
  虚空无身故。
  以一无身。释上二义。由无身故。无可得至。亦以无故。无所不至。如色中空。空若有身。身即质聚。便碍於色。如铁入水。水不入铁。今由无身。故能徧入。
  △二合。
  如来身亦如是徧一切处(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
  合准喻知。此以事空。以况理空。理空即是法身。故经偈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故。
  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即释外疑。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一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二空无分别喻。况无着无碍身。故下结云。所行无碍。如虚空故。文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虚空(至)无有分别亦无戏论。
  空无分别。不碍显色。智无分别。不碍利生。
  △二合。
  如来身亦复如是(至)一切戏论皆永断故。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二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三日光饶益喻。喻普入成益身普入法界故。
  △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日出於阎浮提无量众生皆得饶益。
  上总。下别。
  所谓破暗作明变湿令燥(至)行者见道居者办业。
  后释成。
  何以故日轮普放无量光故。
  △二合。
  佛子如来智日亦复如是以无量事普益众生。
  上总。下别。别有十种益。合前八句。
  所谓灭恶生善破愚为智。
  初之二句。合初二句。世出世间二相异故。
  大慈救护大悲度脱。
  三拔四流之苦。与出世之乐。拯二乘沈定水之苦。与菩提之乐。皆合变湿令燥之义。
  令其增长根力觉分。
  四即道品。通长三乘草木。
  令生深信舍离浊心。
  五信合二义。一成上义。信能增长一切法故。二合成熟。信能必到如来地故。
  令得见闻不坏因果令得天眼见殁生处。
  六七二句合前廓彻虚空。六得见闻四谛因果智。七得三明十力智。如空有日。廓净照彻故。
  令心无碍不坏善根。
  八有二义。令心无碍。成上彻空。不坏善根。成下莲华。如赤莲华。不遇日光。翳死无疑。三乘善根若遇智日。则便不坏。
  令智修明开敷觉华。
  九正合开华。上已开者。合其不坏。今未开者。令得开故。
  令其发心成就本行。
  十合后二句。发菩提心即见大道。成就本行。是办家业。后释成。
  何以故如来广大智慧日身放无量光普照耀故。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三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四日光等照喻。平等随应身。由住真际故。无私平等。文三。初正喻二。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日出(至)照一切须弥山等诸大山王。
  喻菩萨十大山王。表十地故。
  次照黑山。
  黑山喻缘觉。以无法空之慧光故。不能出生诸功德故。
  次照高原。
  高原喻声闻不生佛法莲华故。
  然后普照一切大地。
  大地一种。通含三聚。取於决定能生之处。喻正定聚得缘方生。喻不定聚砂卤等地。喻邪定聚然亦不舍。故皆等照。
  日不作念我先照此(至)有高下故照有先后。
  △二合。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至)照无碍无障无所分别。
  △二释疑。
  佛子譬如日月随时(至)智慧光明种种有异。
  疑云。日月光明是一佛智。万殊岂为同喻。释云。岂不向说。但随山地。有其高下耶。故知但随众生智慧高下。不同佛无私智无若干也。未违前喻。又既约机说异。则照高未能兼下。照下而犹照高。又若舍化。先舍於小。次舍於中。唯菩萨高山。尽日蒙照。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四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五日益生盲喻。喻佛无生潜益身。文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日出(至)令身调适离众患故。
  有目者睹。非是独为生盲不见。亦未曾灭。以潜益故。
  △二合二。初略。
  如来智日亦复如是(至)不见诸佛智慧日轮。
  略中五事。皆合於盲。而无信为总。故云无信眼故。此即涅盘阐提三罪。无信断善即一阐提。无解毁见即谤方等。毁戒邪命即犯四重。作五逆罪。
  虽不见佛智慧日轮(至)未来苦因皆消灭故。
  无解等四至恶。犹有佛性。亦为饶益。令离苦集。
  △二广显二。初能益光二。初列十光。
  佛子如来有光明名积集一切功德。
  初三句成就二种庄严。上一福严。下二慧严。
  有光明名普照一切。
  普照事。
  有光明名清净自在照。
  照净理。次三成三慧。
  有光明名出大妙音(至)普解一切语言法令他欢喜。
  此二成闻慧。
  有光明名示现永断一切疑自在境界。
  此一成思修。后四成四智。
  有光明名无住智自在普照。
  大圆镜智。无住普照故。
  有光明名永断一切戏论自在智。
  平等性智。绝戏论故。
  有光明名随所应出妙音声。
  妙观察智。随应演故。
  有光明名出清净自在音庄严国土成熟众生。
  成所作智。严土化生。
  △二结数分齐。
  佛子如来一一毛孔放如是等千种光明。
  以日有千光故。结云千实乃无数。
  五百光明普照下方。
  五倍自分行。
  五百光明普照上方。
  五位胜进行。
  种种剎中种种佛所诸菩萨众。
  △二所益众四。初益菩萨。
  其菩萨等见此光明(至)十地十智皆悉清净。
  有二种益。上益圆机。顿证佛境。下益权机。令熟权趣实。
  彼诸菩萨先所成就诸处诸地。
  处谓五眼等。地谓种性地。
  见彼光明转更清净一切善根皆悉成熟趣一切智。
  △二益二乘。
  住二乘者灭一切垢。
  △三益生盲。
  其余一分生盲众生(至)柔软调伏堪修念智。
  △四光益恶趣六。初拔苦与乐。
  地狱饿鬼畜生诸趣(至)命终皆生天上人间。
  △二因起邪见。
  佛子彼诸众生不觉不知(至)我是梵天我是梵化。
  △三慈音示正。
  是时如来住普自在三昧(至)皆是如来威神之力。
  △四回邪报恩。
  彼诸众生闻是语已(至)此诸众生得净眼故。
  △五佛与授记。
  如来与彼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六结光利益。
  佛子如来智日如是利益(至)令得善根具足成熟。
  此中诸益多同随好。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五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第六月光奇特喻。喻佛圆回等。住身谓等住三世。无增减故。文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月轮(至)无有分别无有戏论。
  △二合。
  佛子如来身月亦复如是(至)声闻独觉学无学众。
  一圆智映二乘。
  随其所宜示现寿命修短不同而如来身无有增减。
  二常身示延促。
  一切世界净心众生菩提器中影无不现。
  三由其机器所见有无。菩提器者。堪受菩提之人。睹意生身。若心海澄清。妄念都寂。则真见佛矣。
  一切众生有瞻对者(至)所作利益皆得究竟。
  四所见无向背。初及后二皆圆回义。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六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七梵王普现喻。喻佛无心普应身不分而徧。文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至)亦不分身无种种身。
  △二合。
  佛子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至)亦不作念现若干身。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七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八医王延寿喻。喻佛穷尽后际身。初喻二。初彰其现德。
  复次佛子譬如医王(至)众生见者病无不愈。
  △二咒力持身。
  彼大医王知命将终(至)凡所疗治悉得除差。
  △二合二。初合现德。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至)炼治法药已得成就。
  合用药无不尽。
  修学一切方便善巧大明咒力皆到彼岸。
  合咒力为方便。
  善能除灭一切众生诸烦恼病。
  合见者病愈。
  △二合咒力持身。
  及住寿命经无量劫(至)诸烦恼病悉得消灭。
  前咒药持住多劫故。略不重明药咒能持。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八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九摩尼利物喻。喻佛严利益生身。雨宝离贫。即严剎故。各有体用。文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大海(至)令诸众生离苦调适。
  △二合。
  佛子诸如来身亦复如是(至)一切众生作大佛事。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九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十宝王满愿喻。喻佛相严满愿身。文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大海(至)非少福众生所能得见。
  △二合二。初正合。
  如来身如意宝王亦复如是(至)悉令得见所愿皆满。
  △二释疑。
  佛子佛身非是少福众生所能得见。
  初虽合喻。已是释疑。谓有疑云。若念皆见。今何不见。是故经云少福不见。
  唯除如来自在神力所应调伏。
  次疑云。亦有贫下薄福之人。何以得见。故经释云。除可调者。
  若有众生因见佛身(至)乃令得见如来身耳。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十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三就法总结。
  以其心无量徧十方故(至)庄严一一佛身故。
  十句次第结前十身。其有难者。前已会释。
  △二偈颂。有二十偈。次第颂前长行十喻。喻各二偈。皆前偈喻。后偈法合。喻各二偈。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譬如虚空徧十方(至)非是善逝心弃舍。
  此下人第五十一经。
  △三出现语业。长行有三。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音声。
  △二释三。初就法略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
  昔人亦以初十。入於中十为百。后十通前。则为千数。此亦可通。今更一解。后结则容通结中十。中十则别喻初十。但小不次耳。今初略说圆音之义。略启四门。一叙昔。二辨违。三会通。四正释。前三非要。广在别章。但正释文。自含众妙。四释文者。文有十音。以显无尽。各上向标名。下句释相。
  应知如来音声徧至普徧无量诸音声故。
  一普徧者。即随类音。然有二义。一约体广。无声不至。故云普徧无量音声。斯则人天等异。万类齐闻。上云众生随类各得解。二者随前一一之音。皆能独徧。如目连不究其边。
  应知如来音声随其心乐皆令欢喜说法明了故。
  二随乐音。谓趣举一一类音。能随乐欲。说种种法。上经云。如来於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又云。佛以一妙音。周闻十方国。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徧。此文通证前之二义。
  应知如来音声随其信解皆令欢喜心得清凉故。
  三随根解音。谓即上说中。随说一法。大小各闻。故云随其信解。故宝积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应知如来音声化不失时所应闻者无不闻故。
  四随时音。谓即上大小之法。令闻不闻皆自在。故云不失时。亦兼随闻一法。欣忧不同。宝积云。或有恐畏或欢喜。上四多约即体之用。是圆音义。后六多约即用之体。显一音义。
  应知如来音声无生灭如呼响故。
  五外随缘叩。我无生灭。
  应知如来音声无主修习一切业所起故。
  六内集缘成。何有主宰。
  应知如来音声甚深难可度量故。
  七甚深者。欲言其一。则万类殊应。欲言其异。则一体无生。又欲言其一。随一音中。能具多音。故上文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欲言其异。即上多音唯宜闻一。故下喻云。譬如天鼓发种种音。懈怠诸天唯闻无常学悟之音。故甚深也。
  应知如来音声无邪曲法界所生故。
  八纯称法界。
  应知如来音声无断绝普入法界故。
  九横入无断。
  应知如来音声无变易至於究竟故。
  十竖归一极。此十圆融一味。是如来圆音。是知或谓无声随叩发响。或谓如来唯一直声。无宫商等异。皆大地之一尘耳。
  △二约喻广说三。初结前生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音声。
  收上十声。要不出三。约相则广无量。约体则无主宰。约用则有显示。今并双非。以显中道。
  非量。
  莫穷其边。故非量。
  非无量。
  随机随时。有闻不闻。故非无量。
  非主。
  多缘集故。非有主。
  非无主。
  纯一法界生。故非无主。
  非示。
  当体无生。故无能示。
  非无示。
  巧显义理。故非无示。更以四句明体用无碍。谓一以用从体。由体无不在故。能令上十类皆徧一切。非唯徧声。亦徧一切时处众生如来法界等。虽复於色等皆徧。恒不杂乱。若不等徧。则音非圆。若由等徧。失其音曲。则圆非音。今不坏曲而等徧。不动徧而差韵。方成圆音。
  二以体从用。其一一音皆具含真性。
  三用即体故。上十类声皆不可得。唯第一义永离所执。故法螺常震。妙音常寂。名寂静音。如空谷响。有而即虚。若不即虚。非但失於一音。亦不能令圆融自在。四体即用故。寂而恒宣。若天鼓无心。而应一切。长风随窍。万吹不同。若不徧同。非但失於能圆。亦非真一梵音。随缘自在。名为如来圆音妙音。非是心识思量境界。
  △三征释所以。
  何以故。
  征意云。前言无量等。今何双非。
  △三举喻广释。其大意云。性相无碍。体用相即。约法难显。寄喻以明。有十大喻。即为十段。段各有三。今初劫尽唱声喻。喻前第六无主。文中分三。初喻。
  佛子譬如世界将欲坏时(至)法尔而出四种音声。
  言法尔者。俱舍第二云。生无色界。有二种因。一者因力。谓由近习及数习故。二者业力。谓上界后报业果欲至故。若生色界。则有三因。谓加法尔力。但器坏时。法尔有声。
  其四者何一曰汝等当知(至)是为四。
  然四种音。非是一时。初二火劫。将坏欲界及初禅时。三即水灾。坏二禅时。四即风灾。坏三禅时。
  佛子此诸音声无主无作(至)诸善业力之所出生。
  四声各别。故非无主。但从缘生。故非有主。
  △二合。
  佛子如来音声亦复如是(至)而能利益无量众生。
  明佛欲坏生死世间。亦有四声。说五乘法。初一人天。合上火灾。后三三乘。如次合前。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一相(至)应如是知。
  △二响声随缘喻。
  复次佛子譬如呼响(至)而能随逐一切语言。
  喻上第五无生。
  △次合。
  如来音声亦复如是(至)无言无示不可宣说。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二相(至)应如是知。
  △三天鼓开觉喻。喻合各三。初能开觉。
  复次佛子譬如诸天(至)墯诸恶趣后悔无及。
  喻第九无断绝声。徧入法界。化无断故。
  △二开觉益。
  放逸诸天闻此音已(至)诣天王所求法行道。
  △三结用归体。
  佛子彼天鼓音无主无作(至)而能利益无量众生。
  △二合三。初合能开觉。
  当知如来亦复如是(至)出於无量妙法音声。
  上总。下别。别有十一声。义分四节。而有二意。一者初二通五乘。
  所谓无着声不放逸声。
  次六通三乘。
  无常声苦声无我声不净声寂灭声涅盘声。
  次一通於第一第二乘。
  无有量自然智声。
  后二唯大乘。
  不可坏菩萨行声至一切处如来无功用智地声。
  二者初一节配人天。三节配三乘。
  以此音声徧法界中而开悟之。
  △二合开觉益。
  无数众生闻是音已(至)或习菩萨无上大乘。
  △三合结用归体。
  而如来音不住方所无有言说。
  由不住方等故。上能普徧。是以庄严论云。若佛音声是有法。非非法者。不能徧至十方。反此故能。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三相(至)应如是知。
  △四天女妙声喻。
  复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至)出於如是无量音声。
  喻上第三随信解声。多音随乐故。
  △次合。
  当知如来亦复如是(至)皆悉徧至悉令得解。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四相(至)应如是知。
  △五梵声及众喻。
  复次佛子譬如大梵天王(至)大梵天王独与我语。
  喻化不失时。熟者必闻。即以根熟。为所化众。
  △次合。
  如来妙音亦复如是(至)而能成就一切事业。
  △后结。
  是为如来音声第五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六众水一味喻。
  复次佛子譬如众水(至)水无念虑亦无分别。
  喻无邪曲声。从法界生。一体性故。
  △次合。
  如来言音亦复如是(至)而无念虑亦无分别。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六相(至)应如是知。
  △七降雨滋荣喻。
  复次佛子譬如阿那婆达多(至)而能种种饶益众生。
  喻欢喜声。称根增长故。
  △次合。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至)而能饶益一切众生。
  离佛无声。不从外来。离机无声。不从内出。
  △后结。
  是为如来音声第七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八渐降成熟喻。
  复次佛子譬如摩那斯龙王(至)降微细雨普润大地。
  喻无变声。以皆至究竟故。上先照高山。以显顿圆。此先小益。即是渐圆。
  △次合。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将降法雨。
  思欲说一乘法也。
  未便即降。
  恐破法墯恶道故。
  先兴法云。
  是说方便。方便含实。如云含水。
  成熟众生为欲令其(至)一切智智无上法昧。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八相(至)应知是如。
  △九降澍难思喻。
  复次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龙王(至)百千无量差别。
  喻上甚深声。虽多差别。皆於甚深法界之所流故。
  △次合。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至)出种种言皆令欢喜。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九相(至)应如是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九 下一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