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集菩萨学论-宋-法护
】喙嗜敕衬?br />
由喜默诸根 为作斯化度
众生若在苦 举身如焰然
于诸欲悦意 有方便怜愍
愍诸造苦者 故我求是苦
若倦于忍默 如罪当忏悔
设于世尊所 顶足俱散坏
我舍诸世间 承事如来故
我造诸众生 怜愍无疑惑
见如是等人 由何不尊敬
我亲事如来 正成于自利
为除世间苦 故我持净戒
假若一强人 摧坏于大众
愿长睹众生 使无能作者
又若众强人 一一如王力
况无如是威 何容行酷罚
设逢暴主时 治官狱卒等
力行悲愍心 拯济于群有
极怒何所为 宁同地狱苦
若恼逼众生 造此亦当受
大喜何所施 岂容获正觉
若悦豫众生 造此亦当受
汝后当作佛 出济诸众生
云何不暂观 现住称赞者
巍昂清净身 及寿量长远
逮得生死忍 转轮王妙乐
若慈心供养 名大身众生
以佛净福报 为佛大身者
论曰。修慈心观。如月灯经云。乃至供养无量无数百千万亿不可称量歌罗频婆罗等诸佛刹土。如是供养已。不如以一慈心。如是次第供养恭敬。常得远离高举不如理作意。
论曰。一心人解是事。如宝云经说。善男子。云何菩萨不如理作意。为是菩萨独处闲静住无杂乱。发如是心。我由独处闲静住无杂乱故。唯我能顺如来法律。汝诸沙门婆罗门等皆住杂乱。于轮回行多所耽著。不能随顺如来法律。是为菩萨得不如理作意。彼经复说。菩萨起精进时。于此精进不拒教诲。谓不自矜己德。亦不陵蔑他人。如是名为善惠发生。然于自所修习。亦求他诲。如是菩萨得谦下精进。
论曰。已略说此护受用福。若回向菩提。如无尽意经云。佛言。舍利子。若人以少善根回向菩提。乃至坐菩提场终无散灭。譬如一渧之水堕大海中乃至住劫边际终无散灭。
清净品第八
论曰。护身等说。有三种清净。今当说是义。云何谓己身受用清净俱获安隐。若人于身示现净饮食。成熟正等菩提。如秘密大乘经云。复次菩萨于大城邑大冢圹间。以无数百千众生充满其中。而菩萨摩诃萨示死灭相现旁生趣大身众生。乃至令食身肉。于命终时得生天界及余。善趣。以是因缘。乃至最后入于涅盘。所谓菩萨宿愿清净。于此长夜酬其宿愿作利益事。临命终时。令食身肉。以是因缘得生天界。乃至最后入于涅盘。谓若成就持戒。成就思惟。成就希求。宿愿如是。彼经复说。现法身光为诸众生作利益事。寂惠当知。譬如活命医王集诸妙药捣筛和合成女人相。姝妙端正人所乐见。而善安立施作等事。行住坐卧如其分别。诸有国王王子大臣官长长者居士。而或来诣活命医王。时彼妙药所成女人相与给侍。由给侍故。一切轻安得无病恼。佛言寂惠。汝且观是活命医王。深植妙乐除世间病。然余医师无有是智。寂惠。现法身光菩萨亦复如是。乃至男子女人童男童女及余众生。为贪嗔痴遍触其身炽然烧煮。若弹指顷一切烦恼远离烧煮。身获轻安。所谓菩萨宿愿极清净故。
论曰。此身清净义者。譬如苗稼为草所覆而不滋茂。是菩提芽为烦恼覆亦不增胜若不行对治思惟悕求。何容解脱令彼增长。汝诸世间一心伺察。罪业清净则身器清净。说为正觉。复次罪清净者。四法经云。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复次悔过行者。于不善业行多所改悔。二对治行者。谓造不善业已极为善业。及余利益之所对待。三制止力者。由读诵禁戒得无毁犯。四依止力者。谓归依佛法僧宝。亦不弃舍菩提之心。由能依止是力。决定灭彼罪等。佛言。慈氏。是为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清净品第八之二
论曰。复次应知说悔过行。如金光明经偈云。
十方住世 两足之尊 以悲慜心
当证知我 若我先造 广大罪业
住十力前 皆悉忏悔 未识佛时
未识父母 未识善恶 我造此罪
自恃种族 及恃财宝 盛年傲逸
我造此罪 心念口言 造众恶业
谓不可见 我造此罪 愚夫恶行
烦恼覆心 由无智暗 近恶知识
游戏乐著 或住忧恚 财无厌足
我造此罪 贫穷谄诈 由生悭嫉
不亲圣人 我造此罪 因欲生怖
于去住时 不得自在 我造此罪
因欲恚怒 动扰其心 饥渴所逼
我造此罪 饮食衣服 由斯三种
诸结热恼 我造此罪 身语意业
三种恶行 具如是相 我悉忏悔
若于佛法 及声闻众 不起尊重
我悉忏悔 又若缘觉 及菩萨众
不生恭敬 我悉忏悔 或于有德
诸说法师 不起承迎 我悉忏悔
由谤正法 而常无智 不敬父母
我悉忏悔
十方三世佛 观察护念我
心运无缘悲 哀受我忏悔
我于百劫中 先若造诸罪
常怀忧怖心 哀愍愿消除
又心常怯弱 怖此诸过咎
于四威仪中 曾无欢乐想
诸佛具大悲 除诸世间怖
今当愿摄受 解脱诸怖畏
我先造诸罪 对如来发露
以佛大悲水 洗涤烦恼垢
又若此罪恶 一切皆忏悔
若已作之罪 皆不敢覆藏
若未作之业 一切不复造
谓身业三种 及语四过愆
与意业三毒 一切皆忏悔
论曰。菩萨所得罪犯。约胜说有轻重。故优波离所问经云。于根本罪等比而说。何者复重。佛言。优波离。住大乘菩萨。如犯殑伽沙数贪罪与一嗔罪。于菩萨乘为作校量。此二罪中。嗔唯属重。所以者何。优波离。起嗔者舍离众生。然起贪者爱护众生。优波离。若爱护众生则不为烦恼。于菩萨所无有灾横等怖。乃至是故优波离。若有犯贪罪者。皆名无罪。是义云何。爱护众生者如前增胜。故我说深心有是悲愍。佛言。优波离。菩萨若无方便善巧。则畏犯贪罪。若菩萨有是方便善巧者。则怖犯嗔罪。而不怖犯彼贪爱。何以故。方便善巧者具悲智二种。而不舍离众生。若舍众生者。唯一智惠悟解苦空。或唯悲愍。非久如间为烦恼力之所减灭。如方便善巧经云。善男子。譬若取明之人为彼罥索五处系缚。以真言王于所求法即能超越。由一真言明力。悉能断除一切缚法。善男子。是菩萨方便善巧受五欲乐亦复如是。然于所作不乱正行。谓若以一智力遍一切智心。净诸欲乐当生梵世。
论曰。嗔义云何。谓本性为大罪故。由广分别不生方便悲愍。行恚怒者然非利益。何名过失。以容受彼则长养烦恼减失悲愍。斯为过失。断此根者后当可见。若菩萨如于众生失悲愍心。则于众生广大利益相续减失。故圣谛品云。应知如父见子起悲愍心。谓若弃除世间利乐悲愍。则亦当远诸有智。又若菩萨劝行于欲减失利益。是故说贪过咎得二种难。彼著欲者。譬无目人违害父母。于下劣欲而生苦恼损减天趣。又著欲者。毁犯禁戒远离人境。是故希求已乐厌舍他苦。非真实见。应以他苦恼如己苦恼。然不自修习。起二种失。如月灯经说。佛告阿难。假使有人从足至顶。洞然炽焰成一火聚。复有人来语如是言。我劝汝身共受五欲歌舞嬉戏。佛告阿难。于意云何。是人劝就此身可共五欲歌舞嬉戏不。阿难白言。不也世尊。佛告阿难。是人于歌舞嬉戏。由分别横起。劝就此身共受五欲歌舞嬉戏。如来不尔。往昔修菩提行时。见诸众生三恶道苦及贫穷者。心无悦乐。
论曰。世间有子不见父母。怀檐痛苦有此大恩。唯见己乐或亲非亲愍惜覆藏。守护善法幢者勿行邪欲此于众生或为利益或复损害。谓若萦缠嗜彼欲者。斯为过咎。具正梵行作利益故。若比丘入是行处。应如母妹而供侍之。不应于他如梵行类。成就众生固当远离。如无尽意经云。于时非时复舍其所作。或见众生增上利益。亦住是学处。又方便善巧经云。昔光明梵志于四万二千岁中严持梵行。住七步已发生悲愍。设犯禁戒受地狱苦。不应弃彼令趣命终。善男子。是光明梵志即时执彼右手。作如是言。姊起如其所欲。以要言之。善男子。如是深妙欲中起大悲心于十千劫受轮回苦。后复还修梵行。善男子。以菩萨方便善巧得生梵世彼经又说。若有菩萨为一众生发善根者。于其色相如罪所堕。百千劫中受地狱苦之所烧煮。世尊。彼菩萨然起是罪无地狱苦。谓由于一众生亦不舍离此善根故。彼经又云。善男子。此方便善巧菩萨有极重罪。谓或时遇恶知识劝就此蕴取证涅盘。然于后际不复堪任被斯铠甲。何容化度一切众生。故我不起是心。如彼轮转化度众生。又若设有是罪。如其法行使无过咎。善男子。若出家菩萨一切分别所造过四重罪。是菩萨具方便善巧者。随起即悔。说为无罪。如宝云经所明。造极无间者。谓令人死。声闻律中名根本罪处。又若[利-禾+(黎-(暴-(日/共))+小)]剥鹿属如起悲愍。说为无罪。此贪得者。若菩萨起贪犹生善趣则不应嗔怒。如说方便善巧菩萨乐作贪暗。于妙女色极乐修作。数数愿求生女人中。厌彼贪心。舍女身已。得丈夫相成大身者。佛告阿难。汝见如是功德不。自余众生虽行如是起猛利贪。然犹出离苦器生人天趣。乃至药王大士。云何菩萨起嗔。谓若发生烦恼。何容施诸妙乐等。
论曰。若为此名闻如是。于余众生利益方便设起贪者。说为无罪。此方便善巧菩萨所造利益。而不弃舍众生。广如彼说。然非得地六度妙行。于此伺察极善相应。是故不容嗔等。又优婆离所问经云。佛言。舍利子。菩萨有二大罪。何等为二。谓心与嗔俱及与痴俱。乃至舍利子。应先志诚忏十恶罪及五种愆。亦当忏悔。谓手执眼观心难制止。或于一众生兼余二种。舍利子。复说有重五无间罪。谓具作此菩萨。或时于他妇女染行非法手断命根。盗佛塔物四方僧物。菩萨尔时如犯彼罪。应向三十五如来前于昼夜中一忏悔云。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那谟释迦牟尼佛 那谟金刚消伏坏散佛 那谟宝焰佛 那谟龙自在王佛 那谟勇猛军佛 那谟勤勇喜佛 那谟宝火佛 那谟宝月光佛 那谟不空见佛 那谟宝月佛 那谟离垢佛 那谟勇施佛 那谟梵德佛 那谟梵施佛 那谟水王佛 那谟水天佛 那谟贤吉祥佛 那谟栴檀吉祥佛 那谟无边威德佛 那谟光吉祥佛 那谟无忧吉祥佛 那谟那罗延佛 那谟华吉祥佛 那谟净照明游戏神通佛 那谟莲华光游戏神通佛 那谟财吉祥佛 那谟念吉祥佛 那谟善名称吉祥佛 那谟因陀罗网幢王佛 那谟善游步吉祥佛 那谟安祥行佛 那谟胜游步佛 那谟普遍光严吉祥佛 那谟宝莲华胜游步佛 那谟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如是现前乃至一切世界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惟佛世尊观察护念。我于今生或至余生。及无始来生死轮转造业障罪。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或盗窣堵波物四方僧物。五无间业十不善业道。自作教他见作随喜。由斯业障毁除禁戒。应堕地狱。或旁生趣焰魔境界。若生边地及蔑戾车生长寿天。设得为人诸根不具。深著邪见离佛出世。此诸业障佛以真实惠。真实眼。真实证明。真实称量。悉知悉见。今悉忏悔不敢覆藏。若我毁犯禁戒等罪。愿佛世尊观察哀愍。若我今生或至余生。及无始来生死轮转。乃至于旁生趣。或尝施一抟食护一净戒。若修梵行所有善根。化度众生发菩提心。及无上智一切善根。如称量已无不回向最上最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我今亦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之所回向。乃至偈云。
忏除一切罪 诸福皆随喜
及劝请诸佛 演说无上道
过去及未来 现住人中尊
无边功德海 一切归命礼
舍利子。是菩萨于三十五如来前。如是作已。是诸如来随知作意。得罪清净。由罪清净故。此诸佛世尊当现其前。如是解脱利益众生现诸相好。由是愚夫异生于此化度辄生疑惑。乃至一切声闻及缘觉众。而不能使彼恶作罪处清净地。若有菩萨于此诸佛如来名号。而常持念。昼夜三时转正法行。出离彼罪得三摩地。说此是名悔过及对治行。
论曰。读诵甚深经典得彼罪灭。如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所以者何。是人先世所造罪业。应堕恶道。由见是法。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得佛菩提等。
论曰。信解空性得罪恶清净故。如来藏经云。佛言。迦叶波。有十不善业道。是为大罪。此最极杀生者。谓若杀父断缘觉命。最极不与取者。谓若欺夺三宝财物。最极欲邪行者。谓起污母及无学尼。最极妄语者。谓言我是如来。最极两舌者。谓于圣众作离间语。最极恶口者。谓呵毁圣贤。最极绮语者。谓巧构浮饰乱诸法欲。最极贪者。于正道财利起侵夺心。最极嗔者。于五无间无悲愍心。最极邪见者。谓横起僻执深险恶见。迦叶波。若一众生具足如是十不善业道大罪者。如来以是因缘宣说法要。为令悟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命者无作无受。是行是造作是幻化。然诸法性即烦恼性。入解诸法自体明亮。信解诸法种种清净。我不说有众生堕恶趣者。又净诸业障经云。复次文殊师利若菩萨观非律是律则见罪非罪。观轮回界即涅槃界则见诸烦恼是为缘生。当知是人得业障清净。又底哩三昧耶王经说对治行云。若闭目观缘诸佛菩萨。诵百字明八千遍已。开眼备睹佛菩萨等。得离彼罪。或右绕佛塔。诵八千遍塔像经典。随一现前。如仪广说。又尊那陀罗尼经云。若念诵已。乃至梦见是相。得灭彼罪。若梦天女授乳酪饭。得离彼罪。或见日月升虚空中猛火水牛及黑丈夫怖走而去。又若梦见比丘比丘尼众或乳木树白象。白牛山峰舡舫处大殿堂及师子座听闻妙法。应知悉是罪灭之相。又如来形像品说对治行云。譬若有人不净涂身臭恶可厌。以水洗灌施妙涂香。而彼臭恶即时远离。如是造作五无间罪。具足遍行十不善业道。若得信解如来造佛形像。得离彼罪。由无罪故。智惠殊胜具菩提心。由殊胜故。而或出家坚持净戒。花积陀罗尼经云。尔时师子游戏如来当住于世。经百千岁施诸妙乐。时彼如来般涅盘后起舍利塔。若人以菩提心持彼一花供养如来。合掌称名或洒水为净。及一花鬘涂香花灯乃至身行一步超诸言说。称南无佛。于彼师子游戏如来勿应疑惑。若于一劫百劫千劫。返堕恶道者。则无有是处。又药师琉璃光王经云。若持五戒十戒菩萨四重戒。出家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如于所受或有毁犯怖堕恶道。若人专念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名号。如其供养。是人决定不堕恶趣。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若我称赞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王如来所有功德。是为诸佛甚深境界。汝无疑惑生实信不。尔时具寿阿难陀白佛言。世尊。我于如来所说经中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身语意中所集善行无不清净。世尊。此日月轮最为高远。具大威光可使坠地。妙高山王亦可倾动。是诸佛言终无异也。世尊。然有众生信根不具。闻说诸佛甚深境界。便发是言。由何唯念一如来名。便获尔所功德胜利。由斯不信便生诽谤。于长夜中退失利乐。佛告阿难。若闻彼佛名堕恶趣者。无有是处。阿难。此是诸佛甚深境界。难可信解。阿难。汝信解者。应知皆是如来威神之所建立。非诸声闻缘觉未登地者。唯除一生所系菩萨摩诃萨。故彼经又云。若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具足八分斋戒。一年三年受是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前者。若得闻是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名号。是人临命终时。八大菩萨皆以神通来示正道。复有种种间色。世所希有。众宝莲华自然化生。或复生于天上。如是生处而宿植善根。彼无穷尽。亦复无有堕恶道怖。彼天殁已复生人世。为转轮王统四大洲。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一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二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清净品第八之三
与无量百千万俱胝众住十善业道。后复生彼刹帝利婆罗门长者大种族中。财物丰饶库藏盈溢。色相眷属皆悉具足。彼经又云。若有女人得闻是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名号受持者。后转女身。又文殊庄严佛刹功德经云。妙吉祥言。我亦恭敬是惠上菩萨。光幢菩萨。如意愿菩萨。寂根菩萨。若有女人持是四菩萨名号者。得转女身后不复受。
论曰。对治行略如前说。制止力今当说。如地藏经云。若菩萨摩诃萨离杀生者。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忧无怖及无悲恼惊慑毛竖。以斯善根果报。所有前际乘五趣轮溺生死海。因是杀生。造身语意一切业障。自作教他及随喜作。由此远离杀生轮故。一切摧灭乃至不受其报。于现身中得寿命长远。诸天及人之所爱乐。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乃至尽形寿离不与取。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忧无怖及无热恼。不生动乱。于自财利而行喜足。终不希取非法之利。以斯善根乃至因是远离不与取故。一切业障摧灭无余不受其报。以要言之。如是十不善业道。亦能对坏自所修善。如月灯经云。闻嗔灭罪者。如说凡愚不实嗔骂诽谤者。安住忍伏尽诸往昔所造罪业。及于菩萨所起嗔等。
论曰。制止力已如前说。依止力今当说。故诸缘起中释云。若能归依佛者不堕恶道。舍此人身得生天趣。若法若僧亦同上说。又慈氏解脱经说。菩萨净诸罪业者。诸不善法遍若大地。而劫火起时一切所有无不烧者。乃至譬若有人以喝吒迦汁一两点。千两铁而作黄金。非彼多铁能令少汁而返成铁。此发一切智心亦复如是。以一善根回向智。能摄受一切业烦恼障成一切法智。非诸业烦恼障能令一切智心而为烦恼。善男子。又若有人持以一灯入照暗室。即时能破千年夐古之暗。此发一切智心亦复如是。如入一众生心无明暗室。俱能破坏百千不可说劫夐古业烦恼障发智光明。善男子。如大龙王首戴如意摩尼宝王冠。无他冤敌等怖。此菩提心亦复如是。若菩萨具大悲心。无有恶道冤敌等怖。优波离所问经云。此住大乘菩萨摩诃萨。于初日分时有毁犯罪。当中日分时不舍行一切智心。如是菩萨得戒蕴具足。若中日分时有毁犯罪。当后日分时不舍行一切智心。则菩萨戒蕴亦复具足。我应复说如是次第。佛言。优波离。此住大乘菩萨或时舍戒学处。然于彼菩萨勿起恶作。亦勿随转。若复于彼声闻乘者展转说。为有毁犯罪。然声闻人谓失戒蕴。应如是知乃至广说。
忍辱品第九
论曰。此不远离有多门转。而善守护令戒长养。如是离业障缚破烦恼结。乃至闻忍不忍减失精进怠堕俱故。或复不闻不知等持方便。由无方便净诸烦恼。是故懈退唯闻修习了杂乱行。谓诵习勤苦依止山林。彼修行者。暂息杂乱而心无等持。然此止息亦等持摄。尚无少果。况余净诸烦恼设修此观亦亡少善。乃至说净诸烦恼。法集经云。此说忍有三种。谓安住苦忍。谛察法忍。耐冤害忍。安住苦忍者。得究竟行对治苦怖及得除遣著乐之爱。余二种恼。彼云何说。谓嗔恚懈怠等。月灯经云。著乐之者亦不舍苦。又宝云经说。若内怀忧悲苦恼者。住方便调伏忍。最上授所问经云。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应当远离不如理损害。勿著世间八法所得妻孥及诸受用财谷丰饶。不以高举逸豫。设诸衰弊亦不低下愁恼。应如是观察诸有为相幻化所造。起高举处息灭罪报。谓此父母妻子奴婢仆从亲眷朋属等。彼既非我。我亦非彼。如有偈云。若有所干集。由何起愁恼。或无所干集。亦何起愁恼。为所干集者。以痴恚恼闷绝疲懈故。或执著勇悍起大过咎。痴迷追悔须臾夭寿。应远离此无益。是难。
论曰。云何舍是愁恼。谓发轻软心者。如最上问经云。于此远离则令心柔软如睹罗绵。又华严经云。应如胜财王童女发如是心灭诸烦恼。以无能胜心破诸嗔忿。以不动心于众生海而不退堕深心境界。
论曰。修习此者。不以为难。如其所有愚者尚尔。至若担夫耕农畋猎克苦修习。荷负鄙事悕微细果。尘秽不净心无悔恼。况复此等诸妙乐行。诸菩萨乐为最胜事趣无上果。又如诸鄙贱者少不饶益。于身难作尚无废坏。但自系念刚强领纳。如决胜负。况复此等长时无益受诸苦恼。由何于善法财少不悕取。地狱治罚世间贼害。狱卒守护按治无遗。随处遇会极为痛恼使勿为冤。于久远时无诸系缚。捍劳忍苦破烦恼贼净尽无余。于三有中被胜甲胄。执持器仗败诸魔冤解众生缚。由先修习以少克苦而得成就。于诸众生修苦乐想。谓诸苦生时。如其处所修习乐想。住乐想者。即能成办此果得三摩地。名超诸法乐。如父子集会经云。佛言。有三摩地。名超诸法乐。若菩萨得是三摩地者。于诸事缘受如是乐受不苦不乐。非一因缘如其处所而得乐想。譬若有人以因缘故。断截手足及耳鼻等。耳鼻断已。如其处所而得乐想。及以鞭杖之所打扑。翻如乐想。或为牢狱系闭捶挞。谓作衣者。然酥灯者。然油灯者。碾蔗浆等者。如其处所而住乐想。作鸺鹠面者。作师子面者。捻曝晒者。乃至造金钱者。造饮食者。供象酒等者。翻如乐想。或为挑目破坏命根。诸有损害及堕首等。翻如乐想。无苦乐想。所以者何。此菩萨摩诃萨如是愿力长夜修作。若我为诸走使得近妙乐。若我为罪犯者。亦以承事尊重恭敬供养。一切时处得近妙乐。若遇恶言讥刺打扑刀仗割截乃至诸坏命根。一切所有得菩提乐。成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具足如是作意如是事业如是愿力。亦复具足一切众生随知乐想亲近修习于彼业报多所修作。而得超诸法乐三摩地。若时菩萨得至一切法乐三摩地者。是故得大不动坏诸魔事。由是方便圆满一切舍施。成就一切难行苦行。坚牢一切忍辱。策励一切精进。助修一切禅定智惠。是故常喜。如月灯经说。常喜尊重常住正见。又无尽意经云。何等为喜。谓喜念法清净信乐。发踊跃心不生懈怠。无诸热恼不求五欲之乐。不离一切法乐。由心建立身喜觉喜起适悦意乐。如来身庄严相好希求善巧听法无厌依实法行。由法生喜爱乐净信。然于众生觉了无碍。以最胜欲勤求佛法不舍法欲。广大信解诸佛妙法示解脱乘。发最上心除悭吝心。若初发心施当施施已三轮清净。欢喜布施。于妙尸罗亦常清净。由持净戒摄诸毁禁。而常超越诸恶道怖向佛禁戒坚固无毁。正使他人恶来骂辱。于语言道心不加报乐然故忍变以尊重逮无憍慢。貌常温恭远离颦蹙。先以爱语无谄无佞。净意不邪心不粗涩。见诸胜己亦无曲抑。不觇乖谬不扬他失。修和敬法。于菩萨众敬如佛。使敬诸佛法惜过身命。于诸师长如己父母。护诸众生犹如一子。于和尚阿阇梨敬如佛想。于诸正行皆如上首。诸波罗蜜如爱手足。于说法师如诸妙宝。诸教令中如亲五欲。于喜足行如无病恼。求胜妙法如希妙药。于发露者如遇良医。如是调御诸根使无懈怠。说此是名为喜。
论曰。此言学菩萨庄严者。如大云经说。若乐地狱旁生者。于地狱趣心常戒定。虽处狱城而得如旅泊。又乐地狱者。于地狱趣心生爱著及与悭嫉。令地狱火转复炽盛。
论曰。说安住苦忍者。故海意经云。有三种忍。佛言。海意。此菩萨摩诃萨如其所发一切智心宝中。或为非人毁犯净戒。谓若诸魔魔民及天魔后魔。力所持。令魔使者固来侵害。震击动摇期克打掷。当于是时此大菩提发深固心令无所坏。亦复不坏。大悲精进解脱一切众生。亦复不坏。令三宝种绍隆不断。亦复不坏。诸佛法中于此相应积集善本。亦复不坏。成办相好修习福行。亦复不坏。勇力精进严净佛土。亦复不坏。求一切法不惜身命。亦复不坏。度诸众生不著己乐。是中深心具如是意。若为一切众生之所恶贱。或遇嗔恚讥毁骂辱及诸打掷。悉能忍受。至若一切众生以恶心来逼恼摧压。亦悉堪任不疲不懈不退不没。勇猛精进势力发现。捍劳忍苦起摄受心。又若有人以恶心来。若嗔若骂。妒害逼恼忿恚打掷。于如是心悉不加报。乃至设复有人于十方界执诸器仗逼逐其后。彼地方所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是中若遇一人发菩提心修布施心乃至修智惠心者。闻彼发起一善根心。我当即至彼地方所。正使断割其身节节支解如枣叶量。于是等事我悉堪忍。又若世间一切众生皆起嗔恚巧出恶言骂辱讥毁。加以断割其身节节支解如枣叶量。我当是时。于此众生终不为起少分动扰之心。所以者何。然我此身于过去际无量无数生死轮转。靡所不造。或处地狱畜生琰魔罗界。乃至今在人趣耽味饮食。诸欲受用听受非法。艰苦追求邪命资养。多种逼迫。然于身命曾无果利。虽复种种多所营作。缘此不能自利利他。设复生死最后边际。使诸众生于我身分断割支解。宁受众苦我终不舍一切智心。亦复不舍一切众生及善法欲。所以者何。然我此身多种逼恼苦切残毁。比地狱苦百分千分乃至优波尼刹昙分不及其一。又复于佛法中不舍大悲所缘一切众生。以要言之。若有因缘起嗔恚者。我当以法断除。云何为法。所谓爱乐于身。系属于身。取著于身。舍是身者即舍嗔恚。佛言。海意。于如是法聚而趣入者即能堪任一切众生之所逼恼。乃至不惜其身而能弃舍。亦不爱乐者。此即能修布施波罗蜜多。复次若遇身欲坏时。大慈不舍一切众生。此即能修持戒波罗蜜多。若遇身欲坏时。如义解脱堪任忍受。忍力发现亦不动扰其心。此即能修忍辱波罗蜜多。以勤勇力不舍摄受一切智心。于生死中发诸善行。此即能修精进波罗蜜多。复次若身坏时。于心发现一切智宝不舍菩提。如实观察胜寂寂静。此即能修静虑波罗蜜多。若遇身欲坏时。观身幻法犹如草木墙壁瓦砾。入解于身是无常是苦是无我是寂灭。如是谛察其身。此即能修胜惠波罗蜜多。乃至设复有人以恶心来嗔恚骂辱。即作是念。是人懈怠远离白法。我今发起精进勤求修习。植诸善本勿生厌足。乃愿是人先坐道场。我当最后取成正觉。以要言之。是等众生名未调伏者。未寂静者。未密护者。未近寂者。为作义利庄严铠甲。乃至我依此法。云何是嗔云何非嗔。二中伺察俱不可得。又若是嗔非嗔若自若他。嗔与嗔者皆不可得。斯不可得尚离此见。是即名忍。又般若云。若诸众生有所诤竞。应发是心。我当劝勉。我今于此诤竞得无难遇。若诤竞者及所诤事。然我于诸众生为作桥梁。我若为他恶骂毁呰。汝何此语不应加报。但类痴人。及若哑羊不起斗诤。他或恶来丑言骂辱于语言道心无损害。亲近于他我应善语。不似于彼起斯过咎。乃至若我闻他过失亦不似彼。所以者何。我意无怒故。又若一切众生所须妙乐者。我当与彼众生妙乐乃至涅盘。成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于他终不起嗔。及与自他起愚痴行。唯修坚固精进。以精进故。设坏身命而无恚恼不生颦蹙。又菩萨别解脱经云。若于恚怒众生。如是安慰极善安慰。住此忍者得随顺法喜。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二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三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精进波罗蜜多品第十
论曰。虽闻住如是忍发生精进。然于此未闻尚起毁犯。如月灯经偈云。
傲法不护戒 为得几多福
破戒纵多闻 无能免恶道
论曰。由闻具胜能者。那罗延所问经云。善男子。如所闻解得胜惠性。若闻息除烦恼。令烦恼魔皆不得便。是中广如最上大仙本起经云。菩萨摩诃萨具足深心尊重法欲。住余世界现诸佛前随所闻法。若菩萨摩诃萨精进法欲。于山林中贮法伏藏。得无量经典法门如置掌中。又诸菩萨精进法欲而得佛现前。及诸天等与佛辩才。乃至命欲将尽。为佛世尊及诸天等增益寿命及与色力。住命千岁非本所求。为佛诸天共加持故。乃至求住一劫。又诸菩萨生法尊重。为佛世尊除老病苦。得授正念及通达辩才。乃至得授正见随见能说。又若菩萨摩诃萨精进法欲无他一切冤敌等怖。是故精进多闻资粮善巧菩萨修习得如是等。
论曰。菩萨闻几种行入解毗奈耶。如无尽意经云。由闻八十种行而能入解。所谓欲行。深心行。深固心行。极相应行。无倨傲行。不放逸行。恭敬行。极尊重行。离名相行。善言行。承事行。闻利益行。作意行。不散乱行。无住行。宝想行。药想行。消除一切疾病行。念器行。达解行。意喜行。悟入行。听闻佛法无厌行。广舍行了知调伏行。亲近多闻行。喜乐容受所作行。身踊跃行。心悦乐行。闻不懈退行。闻义行。闻法行。闻威仪行。闻他说行。闻所未闻妙法行。闻神通行。不乐余乘行。闻诸波罗蜜多行。闻菩萨藏行。闻摄事行。闻方便善巧行。闻梵行行。闻正念正知行。闻已生善巧行。闻未生善巧行。观不净行。观慈行。观缘生行。观无常行。观苦行。观无我行。观寂灭行。观空无相无愿行。无作行。善作行。建立真实行。无减失行。单己行。守护自心行。精进不懈行。谛察诸法行。对治烦恼行。希求自分善法行。降伏他分烦恼行。依止七财行。断诸贫穷行。赞诸有智行。欣乐智者行。众圣平等行。非圣净信行。见谛行。远离诸蕴过失行。称量有为过失行。依义行。依法行。一切恶作行。利益自他行。于善修作不发余业行。趣向殊胜行。所得一切佛法行。彼经又云。若于助法相应则得如是智业。云何助法相应。谓若少务少求。慎语慎行。初夜后夜闻诸世间顺理相应者。称量利他数数推求。心无浊染除诸盖障。于余罪犯以智出离不起恶作。发起趣向。坚固正行。乐法敬法为法奥府。具足精进如救头然。希求智惠为游止处。不堕禁戒不舍重负。趣发殊胜舍无益众。乐单己行于阿兰若现前作意及圣种子杜多功德。喜足不乱欣乐法乐。不念世间语言。求出世法要。及无妄念通达义利。随顺真道。知持戒缘惭愧庄严。以坚实智破坏无智。以胜惠眼极妙清净。觉了无明痴暗系缚。谓广大觉了。无邪曲觉了。分别觉了。现证觉了。不从他得。持自功德赞他功德。善所修作不堕业报。是为智业清净。又般若中说。应何所闻于方广经论。当如是学。非义利者亦应远离。所谓世间处论。鞭扑论。蛊毒论。默置论。童子戏剧论。乃至所有别部解脱等论。成就痴冥。善住一切菩萨乘者。悉应远离。又如无尽意经云。有四种施。于说法师为智资粮而得成就。何等为四。一者谓纸笔墨经。二者严饰法座。三者具诸名闻利养。四者为摄受法不以谄诈称赞。复有四护。何等为四。一者谓护己身。二者护善。三者护诸世间。四者护利益事。乃至复有四住。为智资粮而得成就。何等为四。一者住说法师。二者住法。三者住利养。四者住觉悟。是名四种。又华楼阁经云。若人以须弥量七宝聚。布施在家菩萨者。不如能以千钱奉施出家菩萨。或以信解出家功德。施一指节修难行施。若诸所有。唯除出家得是大果。如来最上最圣非在家者有如是理。况复在家无智心不具足。如最上问经云。谓若一心于他眷属等罪而能远离。说为无罪。彼若不能远离性难调故。于在家者建立是罪。
说阿兰若品第十一
如最上授所问经说。依止住阿兰若。次第居家者。性过失故。又如月灯经偈云。
不起著欲 远离眷属 弃舍在家
得无上道 若离于欲 如避火坑
怖畏在家 远离眷属 无上菩提
斯不难得 未有三世 诸佛如来
由常在家 住于欲地 而能获得
胜妙菩提 捐舍王位 如弃欬涶
安住空闲 远离诸欲 断除烦恼
降伏魔冤 离垢无为 悟菩提道
饮食衣服 妙花涂香 而得承事
人中圣尊 如出家已 奉行正法
若有如是 求菩提者 善利众生
厌有为事 趣向空闲 至行七步
所获福报 最胜无比 若复值遇
非众同分 乐处众会 悕财利者
众生随行 离彼方所 是愚闇难
彼经又云。
智不为愚诤 猛利应当舍
离此极恶心 勿竞愚者法
智不近于愚 了知愚本性
能使久相亲 后当成怨嫉
智不保于愚 了知愚本性
谓体性痴冥 自当求破坏
由是诸异生 何有善知识
若法共言说 不顺嗔过咎
斯愚法碜毒 故智者不保
愚与愚者合 如粪投不净
智复与智俱 如酥置酥内
彼经又云。
常于世间 最极乐处 无有少分
若乐不乐 唯乐林泉 随得受用
沙门胜乐 若于所有 一切都无
无有纤毫 所系属者 如风转空
如独觉行 乃至世间 诸最乐事
心常如风 无所系著 若乐不乐
不有合集 谓此苦恼 不乐安住
谓若乐彼 无苦无违 离二边故
唯此法乐 非人中乐
彼经又云。
彼得常时 微作相应 离别众失
不诤少分 彼相应理 住阿兰若
获是功德 而常获得 不悕有为
不乐世间 不增有漏 住山林者
获是胜能 不起过分 常乐近寂
身语意密 及远离行 住空闲者
获多功德 得彼厌离 速悟解脱
寂静解脱 住山林者 即住解脱
诸阿兰若 获是功德 栖止林泉
而常远离 城邑聚落 乐远离已
常如独觉 无有伴侣 非久如间
得斯胜定
又护国经所说偈云。
弃舍在家 无量过咎 亦常不爱
深险思虑 得乐山林 诸根妙乐
寂静功德 无有男女 戏笑言论
设有人来 如独觉行 心净无垢
不喜财利 意不耽著 处处少欲
当远离此 谄求恭敬
最上问经云。我应不作众生合集。非为于一众生而起善根。或先所闻具刹那顷。系著财利心不净者。若天若人咸悉舍去。设一天人亦复舍去。又如宝楼阁经云。佛言。迦叶波。譬若有人泛大水中为渴而死。迦叶波。此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然于多法受持读诵。而不能断贪嗔痴渴。游大法海为诸烦恼渴爱而死。后堕恶道。
论曰。是故决定依阿兰若及相似处。又宝云经说。若住所依之处。得行乞食。不近不远。流泉浴池清净无垢少怖畏处。树叶花果皆悉具足。远离险恶多诸龛窟寂静第一。菩萨如是当依此处。应先昼夜六时自诵经典声不高下。善闭诸根心不外驰。于此净命系念所受。善取其相不著睡眠。若王王臣刹利婆罗门及余官属。或亲来诣阿兰若处。彼比丘应作是言。善来大王。如所施设可就此座。王若坐时。比丘亦坐。王若不坐。比丘亦立。王若诸根动乱。应当赞言。大王。得大善利。王之境土有诸具戒具德多闻沙门婆罗门。安住其中。不为恶人冤贼恼害。王若诸根善净堪为说法。即当为说善巧之法。审若不乐善巧则当为说厌离之法。审若不乐厌离则当令知如来有大慈悲具大威德。为诸来者刹利婆罗门及余官属。随其所宜为作化度。彼若多闻堪任法器者。使闻妙法降伏其心。彼等众生信乐是法得大欢喜。最上授所问经云。复次长者。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应如是观察是义。云何我住阿兰若中。非独沙门相者而多猛恶[怡-台+龍]悷。非密非静非律仪非相应非愿求之所共住。所谓非人诸恶鸟兽盗贼旃陀罗等之所共住。彼不具足沙门功德。尔时我住阿兰若处。我应圆满是沙门义。乃至复次长者。出家菩萨阿兰若行。应如是观察。我以何义至阿兰若。我当为此怖畏。云何怖畏。谓处众愦闹怖。合集怖。贪嗔痴怖。憍慢覆很怖。悭嫉财利怖。色香味触怖。蕴魔怖。烦恼魔怖。死魔怖。天魔怖。无常计常颠倒怖。无我为我颠倒怖。不净为净颠倒怖。执苦为乐颠倒怖。心意识怖。离障起障怖。身见怖。我我所怖。疑三世怖。恶友怖。恶属怖。名闻利养怖。不见言见怖。不闻言闻怖。不觉言觉怖。不知言知怖。沙门垢秽怖。互相嗔忿怖。三界怖。诸有趣生怖。三恶道怖。总略一切不善作意怖。我为如是此恶怖畏行相诣阿兰若住。乃至复次长者。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当如是学。若怖生时。一切皆由我执所起。以要言之。复次住阿兰若远离我执则无我无我所无我相无我爱无我想无我见。不为我所持。不为我所计。舍离于我不为守护。住阿兰若此非利益。复次长者。住空闲者。无己想无他想。若于诸法无说则于诸法无杂。以要言之。长者。譬如阿兰若处药草树林不惊不怖不畏。亦无惊慑毛竖。此出家菩萨住阿兰若行亦复如是。于身发起药草树林墙壁瓦砾之想。心如幻化。所生何有。分别及有怖畏惊慑毛竖。如是深心于身观察。是身无有我人众生寿者养者意生儒童虚妄遍计。此怖畏者但有假名。虚妄遍计不应分别。如彼阿兰若处药草树林无有主宰亦无摄属。此阿兰若无有摄属亦复如是。于一切法如是知已。应起是行。所以者何。住空闲者。犹若强尸无有主宰亦无摄属。乃至复次长者。出家菩萨如住空闲。于此知已依佛所说住阿兰若。即得圆满白法深植善根。然后出诣聚落国邑。入于王宫而为说法。复次长者。出家菩萨读诵演说解其义趣。入彼众中而得恭敬。亲近和尚阿阇梨及耆旧中。而新学比丘亦应尊敬亦无懈怠。悉自营办无令他恼。亦应勿使尊重承事。当如是观察。又如来应等正觉为诸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众生尊重供养。乃至诸有所作悉自营办不怖承事。况复我今欲求无学。如是承事一切众生。若我承事于他一切供给。则我诸有所作悉自成办。不复悕求承事供给。所以者何。长者。此尊重承事者。于比丘功德法中摄取毁犯。造此摄取者。因得承事故。我勿由是法造此摄取。彼经又说。复次长者。彼阿兰若菩萨法。若见若闻和尚阿阇梨疾病者。虽处迥野应往问讯。谓若旦时诣彼。应发是心。设复为他所请读诵解说令住僧坊者。如阿兰若。心勿受著。如是住阿兰若。求法无厌。于一切事皆空闲想。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三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四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说阿兰若品第十一之余
宝积经云。复次阿兰若行若诸异生未得果者。见虎狼至勿生惊怖。当发是心。我本诣此阿兰若处。已舍身命不应惊畏。为起慈心远离过失使无怖惧。又若虎狼断我命根啖我身肉应起是心。我得善利以不坚身而当获坚固。若复不能令啖我肉。岂彼虎狼得乐触耶。以要言之。复次阿兰若行。有非人来。若美若丑。不应爱乐。亦勿损害。若有往昔见佛诸天来此阿兰若比丘所起诸问难时。彼比丘如力所能。随所学法为诸天说。又若有深问难时。阿兰若比丘。或未能答而不生恭敬者。应语彼言。我今未得无学。若我当勤佛教。时闻法已尽能通解答一切问。我今唯能得闻是法。乃至总略。若住阿兰若处药草树林。尚不取著。云何为生何等为灭。如是观察。是身无我无主宰无作者无受者。谁生谁灭。毕竟无有生灭之者。是身亦复如是。譬若草木墙壁瓦砾无我无主宰无作者无受者因缘和合故即生。因缘离散故即灭。复次于胜义中无有一法是生是灭彼经又说。复次阿兰若行。应发是心。然我至此阿兰若处独无伴侣。若我所起善作恶作。尔时此有天龙药叉佛世尊等。知我深心俱为我证。又若住此阿兰若中以心不善自在游逸。又若至此极远之处。独无伴侣无亲近者。无我无取。应如实觉。欲寻恚寻害寻及余不善法寻。悉如实觉。若我于此不异其众乐处有情愦闹中者即为欺诳天龙药叉诸佛世尊。若如所作天龙药叉不为呵厌。诸佛世尊悉皆欢喜。
治心品第十二(禅定波罗蜜多附)
论曰。于此阿兰若修是禅定。如般若经云修此禅定波罗蜜多者。得心不散乱利诸众生。所以者何。起世间定彼尚亦然。乃至心散乱者皆不可得。况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得心不散乱。乃至成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彼经又说。复次须菩提。初发心菩萨摩诃萨修禅定波罗蜜多行时。于一切相智相应作意则善入禅定。若眼见色不取其相。亦不执取随形妙好。若于眼根不修制止。则依邪妄损恼于余恶不善心随其流转。护眼根者。制此令尽。如是耳所闻声鼻所嗅香舌所了味身所著触意所知法。皆不取相亦不执取随形妙好。若于意根不修制止。则于余恶不善非法之心随其流转。护意根者。制此令尽则行住坐卧语默时处。悉不舍离三摩呬多。得彼手足不生动摇口无杂言亦无戏笑诸根不乱。若身若心俱无妄失三业寂静。于显密中如律仪道。乃至喜足易养易满。善入行处远离愦闹。于得不得无有高下等无差别。如是苦乐毁誉若赞不赞若夭若寿亦无高下等无差别。若冤若亲心常湛然。是圣非圣其声无杂。于乐不乐犹如一相无高无下。等无差别超诸违顺。所以者何。于自相空如不真实。则见诸法无生无灭。乃至广说。
论曰。喜乐修习者远诸懈退。而常作意者息除高举。于此二种是所对治。护国经偈云。
无量俱胝劫 所有佛出世
由是大仙尊 刹那获胜益
远离于放逸 解脱诸染欲
此有为虚妄 如幻梦所见
乖离非久住 诸爱亦不常
如奋力营求 诸波罗蜜地
乃至悟菩提 精进无疑惑
大戏乐经广说偈云。
老病死苦 如火焰然 三有炽盛
无适无莫 未离轮转 常处愚瞑
譬若狂蜂 处罃器内 三界无常
如戏剧者 及秋空云 旋生旋灭
人命迁坏 过于山水 轻捷迅速
如电飞空 虚天界城 遍三恶道
无明横起 爱有所生 被转五趣
如陶家轮 常乐美色 及妙音响
清净香味 细滑触乐 贪著此者
如被囚絷 如鹿寄网 如猴被缚
常怀怖惧 作冤家想 此欲乐者
极多忧恼 如锋锐刀 亦如毒药
智者远离 如弃粪瓶 愚懵念著
为怖畏因 及为苦本 爱有所缠
疾趣衰老 常乐欲者 怖无归救
昔有圣人 了知此欲 怖如猛火
如大淤泥 如持蜜刀 如避空剑
又诸智者 了知此欲 如粪秽瓶
如毒蛇首 如木耦驴 如涂人血
如死狗头 如恶冤家 又诸圣智
了知此欲 譬水中月 如山谷响
如镜中像 如戏剧人 如梦所见
又此欲乐 智者了悟 如幻如焰
如水泡沫 刹那而住 遍计所起
虚妄不实 但谓盛年 任持色相
意乐此者 实愚夫行 及老病至
坏苦所吞 退失光泽 如竭河流
财力丰饶 库藏盈积 爱乐此者
实愚夫行 或至匮财 后疾耗灭
远离于人 如空园林
譬如花果树 爱乐人悕取
贫窭衰老时 厌弃如鸲鵅
丰财壮色者 乐生和悦意
贫窭衰老时 厌弃如死尸
又此衰老相 年迈极过朽
譬如雷电火 焚余枯槁树
此衰老可畏 亦犹朽故宅
是故牟尼尊 说速求出离
又若娑罗林 为藤蔓所缚
如男女眷属 枯干速衰朽
又若溺泥夫 顿乏于勇健
此老相亦然 趋捷无快利
老变形容丑 威雄势力衰
长别妙乐寻 趣死无光泽
此百种病恼 固非安隐乐
是相于世间 炽然如猛兽
观若老苦病 是世间苦恼
俱舍妙乐寻 说速求出要
又如霜与雪 夺草木滋茂
病苦于世间 坏命根色力
仓库多崇积 追求极边际
常如疾病人 好起嗔恚事
及冤害仇对 炎热如空日
及至死灭时 财命俱散坏
譬川流不返 如果叶堕树
亦如河中梗 漂沈不自在
随业果难停 独去无伴侣
此死灭之法 又若磨竭鱼
吞啖无量众 如金翅食龙
及兽王搏象 若猛火焰然
焚烧诸草木
又教示胜军大王经说。佛言。大王。譬若四方有四山来。坚固精实周普连匝。状一合成无有缺漏。亦无间隙。是中空界地际一切动植悉归磨灭。谁有踊踯而可逃避。及以势力咒禁药术财物等事而令退转。佛言。大王。世有四种大怖畏事亦复如是。谁有踊踯而可逃避。及以势力咒禁药术财物等事而能退转。何等为四。谓衰老病死。佛言。大王。一者衰势来时摧逼兴盛。二者老相现时摧逼少壮。三者病苦集时摧逼调适。四者死灭侵时摧逼寿命。此复云何。佛言。大王。亦如师子为众兽王。色相勇健皆悉具足。爪牙刚利入鹿群中。搏取其鹿随应所欲。然鹿踊踯入猛兽口无能为也。佛言。大王。死箭射人亦复如是。纵使刚强无能逃越。无归无救亦无投寄。节节支解血肉枯竭。饥渴热恼。张口大息手足纷乱。于追求事悉无堪能。涎涕流溢便利不净。涂污支体余命渐灭。中有现前随业缘起。焰魔使者甚可怖畏。趣黑夜分于出入息最后而尽。唯己独行更无伴侣。奄背此生倏往佗世。奔大险道入大黑暗。涉大旷野趣大稠林。泛大溟海业风飘堕。所向冥寞曾无标记。余无归救余无投寄。佛言。大王。唯法与法是归是救。是所投寄。佛言。大王。此善法者。如寒者得火。如热者遇凉。渴者饮清冷水。饥者食珍美馔。疾病者遇良医药。怖畏者得强力伴。是为归救。佛言。大王。此诸善法。有大势力亦复如是。无归救者为作归救。无投窜者为作投窜。大王。是故应知。有现无常者现灭尽者。法尔如是。唯死怖畏。佛言。大王。王恃所为悉非善法。所以者何。大王。然此身者从昔已来纵加守护及加莹饰上妙饮膳恣情饱满。及命终时未免饥渴逼恼而死。如是身者虽以种种可爱奇文侈服上妙细[疊*毛]。行住坐卧随意严饰。及命终时秽恶不净要当流出。大王。又此身者虽以澡沐涂香粖香熏香妙花无量严饰。及命终时不久臭秽。又此身者后妃婇女眷属围绕。种种妓乐歌舞嬉戏。及诸僮仆悦意快然。及命终时未免怖畏及诸苦恼。佛言。大王。至若此身虽处宫殿台榭楼阁户牖轩槛。彩绘严饰。种种花香及与灯明。屏幛帏幔床座茵褥。烧众名香散诸妙花。宝瓶香炉处处行列。及妙珠宝锦绮杂饰玩好之具。及命终时至冢墓间。骨肉毛发脓血臭秽。尸卧地上都不觉知。佛言。大王。又此身者而常乘御象马车乘。击鼓吹贝作大音乐。张妙幰盖执持扇拂。无量勇健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导从前后。百千官属城邑人民叉手恭敬。不久要当尸卧车上。众人荷挽出大城门。父母妻妾兄弟姊妹奴婢仆从作业使人心缠忧恼。头发被乱举手拍头悲咽哀恸咸叹苦哉。于我无救无亲无主。城邑人民衔悲瞻恋。至冢圹间。或复为诸乌鸢雕鹫狐狼野干之所食啖。乃至余骨积薪所焚。或[瘞-(人*人)+(乂*乂)]于地。风雨曝露末为微尘散掷余方。佛言。大王。此身幻化终归坏灭。一切诸行悉是无常。乃至广说。
论曰。此贪嗔痴等一聚烦恼。至若对治修习。因是远离。故宝云经说。对治贪者。于起贪缘悉能远离。云何名对治贪及起贪缘对治。贪者若善了知。于起贪缘修不净观。云何名不净观。谓若于身发毛爪齿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汗泪涕唾咽喉心肺肝胆脾肾生脏熟脏屎尿浓汁。菩萨于如是物而起观察。则愚痴小儿颠狂不善。知是物已犹尚不起贪爱之心。况诸智者。是为菩萨修不净观。又如般若经云。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多行时。然于此身如实了知。善现。譬若解牛之师及师弟子断牛命已复用利刀析为四分。若坐若立如实观察。善现。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多行时。亦复如是。然于此身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如实观察。乃至善现。又若耕夫或诸长者。满治场中有种种谷。所谓菽麦稻梁脂麻芥子等。有明目人分别视之。如实了知彼种种谷。此是菽麦。此是稻梁。此是脂麻芥子等。善现。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多行时。亦复如是。然于此身从顶至足发毛爪齿种种不净之所充满。而菩萨如实观察是身。唯有发毛爪齿头目脂髓肝胆脾肾生脏熟脏眵矃不净等。乃至若诣冢间观种种相。谓所弃尸于冢圹间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五日。身体膀胀青瘀臭恶皮穿肉溃脓血交流。见是事已。我与此身亦复如是。然此身者法尔如是。本性如是。如是法性曾未解脱。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多行时。而于外身修随所观。乃至观所弃尸。于冢圹间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为诸鸟兽乌鸢雕鹫狐狼野干之所食啖。及余种种蝼蚁咂食。见是事已。我与此身亦复如是。然此身者法尔如是。本性如是。如是法性曾未解脱。以要言之。又若观所弃尸。于冢圹间蛆虫咂食。不净臭秽。我与此身亦复如是。余如上说。乃至复次向凄惨道。观所弃尸。肉销骨现筋缠血污。我与此身亦复如是。余如上说。复次向凄惨道。观所弃尸。血肉都尽身骨相现。余筋尚缠。我与此身亦复如是。余如前说。复次向凄惨道。观所弃尸。唯有众骨散掷异方。所谓头骨足骨腰骨背骨颈骨臂骨等。我与此身亦复如是。余如前说。乃至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向凄惨道观所弃尸。唯有骨在风飘雨渍白若珂贝。我与此身亦复如是。余如上说。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向凄惨道。观所弃尸。唯有骨在。经[應-倠+秝]多年变异青色。如泥处地碎末为尘。我与此身亦复如是。然此身者法尔如是。本性如是。如是法性曾无解脱。
论曰。以不净观对治贪者。则修慈观对治嗔恚。此乃平等。若不乐观众生者。此或于一饮食发生爱乐则于他妙乐悕求称赞。无不爱乐。慈者度贪欲因缘不著染爱。是义有三种。无尽意经云。谓初发心菩萨修众生缘慈。已习行菩萨修法缘慈。得无生法忍菩萨修无缘慈。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四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五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治心品第十二之二(亦名禅定波罗蜜多品)
复有佛缘菩萨缘声闻独觉缘众生缘等。彼众生缘者。谓先乐与利益安乐。以禅定意与彼慈故。或有知识客寄近住。以己聚落如他聚落。乃至于此一方解脱。如是汝缘十方佛等亦无厌怠。如金刚幢回向中说。具足修习菩萨行者。若所见色对治于爱。如是乃至声香味触法对治于爱。则无罪犯。是净是善。最上光洁超诸妙乐。生适悦意起净信乐。发生踊跃安住极喜。于分别心不生退恼。心意调柔诸根猛利常受妙乐。如是回向一切诸佛。转复回向诸佛般若。而得具足不可思议佛妙乐行。然未同佛得善摄受三摩地乐。由是力能展转得佛无量妙乐。具足无量佛解脱乐。摄受无量佛神通乐。得善摄受无数诸佛无著行乐。得佛自在如彼牛王所至远近速疾妙乐。毕竟获得无量佛力了知一切寂静无生无灭等乐。于无著行而常等引得诸如来不二集行无嗔妙乐。是为菩萨常以如是善根回向如来。回向菩萨者。谓于意乐未圆满者。回向圆满于一切智。未清净者。深心清净一切波罗蜜多。未成办者。为令成办发菩提心。犹若金刚令一切智铠无有退屈。若令一切智铠无退屈者。则于菩提妙乐随所轻安。于诸善道无所退向。平等安住一切世间。圆满大愿修习一切菩萨之行。了知菩萨利根神通。由斯善根证一切智。以如是善根义故。回向菩萨。又若学佛教者。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亦以善根如是回向。若有众生一弹指顷闻佛法声。及贤圣众为作尊重。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念佛圆满回向。念法方便回向。尊重圣众回向。不离见佛回向。清净心回向。通达佛法回向。所修无量功德回向。清净一切神通善根回向。断诸法疑回向。是为于声闻辟支佛等学佛教者之所回向。又彼菩萨亦以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所谓远离地狱道回向。断除畜生道回向。与琰摩罗界妙乐回向。断除堕诸恶趣回向。令彼众生乐欲增长无上菩提回向。为令深心得一切智心回向。不谤一切佛法回向。毕竟成就一切智地回向。毕竟清净一切众生回向。以无量智回向一切众生。乃至所有饮食衣服卧具病缘医药。于身承事去来坐立。种种作业住律仪道。于律仪道不生嗔恚。身语意业如善修作。密致诸根而或自身消息。按摩等事。众味饮食。若开若合。若观不观。若卧若觉。而复自身诣彼承事。菩萨于一切智缘平等相应者无不回向。彼一切智心乐利乐一切众生。乃至意常救护一切世间。发起善根远离憍逸。以要言之。令诸烦恼不复现前。为诸菩萨之所守护。决定勤求一切智道。爱乐亲近诸有智者。乃至而能修习一切善根。速得圆满相续诸行。以要言之。彼畜生趣者。或以少饭而能施与。令彼一切得生善趣。如是利益解脱回向。彼畜生者。是为苦海。是苦所取。是为苦蕴。是名苦受。是为苦聚。是苦迁流。是苦边际。是苦根本。是苦依处。于彼众生不退回向。又彼一切众生缘者。谓于众生现前作意。由先所作善根发菩提心回向一切智故。不堕轮回离诸险难得佛妙乐现前无碍超轮回海永断相续照明佛法起大慈故。如最胜金光明经慈悲藏伽陀云。
是金光明 最胜金鼓 所出妙声
遍三千界 能息地狱 及焰摩罗
乃至人中 贫穷苦等 又此金鼓
灭除世间 一切障恼 亦愿众生
得除恐怖 如牟尼尊 寂静无畏
如诸圣人 处生死海 修一切智
如彼所得 胜慧等持 及菩提分
功德大海 又此鼓音 愿诸众生
获斯梵响 如佛证已 胜妙菩提
转净法轮 住无数劫 说法利生
灭贪嗔痴 烦恼众苦 若有众生
住于恶道 为火所烧 身常洞然
闻斯鼓音 如教诲言 令归佛宝
又令众生 得宿住念 于百千亿
俱胝生中 念牢尼尊 闻甚深教
又此鼓音 常得近佛 净修善行
远离罪恶 乃至偈云 又诸刹土
一切众生 息除世间 所有诸苦
又若众生 身分下劣 根缺减者
普得诸根 悉皆圆满 若疾病者
身形怯弱 随其方处 无所依怙
解脱众病 得获轻安 根力充实
又若众生 王法所加 生种种怖
及多忧恼 彼诸众生 苦难若至
最极恶事 百种怖畏 悉令解脱
或复捶打 枷锁系缚 种种苦具
逼切其身 又复无量 百千种类
忧畏愁叹 间扰其心 牢狱系闭
打挞楚毒 一切解脱 被临刑者
遽活躯命 众苦虽至 得无怖惧
又若众生 饥渴逼恼 令得上味
美膳饮食 盲者备睹 众妙色相
聋者得闻 适意音响 彼裸形者
得细软衣 贫窭众生 得众伏藏
仓库丰饶 众宝严饰 一切众生
获斯妙乐 无一众生 受诸苦报
诸相端严 人所乐见 饮膳丰饶
福德具足 常得受用 无量妙乐
箜篌箫笛 众妙音声 随彼心念
应时现前 念水即现 清净池沼
金色莲华 及优钵罗 遍覆其上
随彼心念 应时现前 乃至偈云
涂香花鬘 和合末香 每日三时
从树而雨 众生取已 咸生喜悦
供养十方 不可思议 一切如来
菩提妙法 诸大菩萨 远尘离垢
诸声闻众 得离一切 卑下种族
及八难处 常值无难 最胜中王
常得亲近 诸佛如来 乃至偈云
愿诸女人 得为男子 刚健勇猛
智慧聪利 而常修行 诸菩提道
六波罗蜜 见十方佛 在宝树下
处琉璃座 安隐快乐 围绕恭敬
闻说妙法
论曰。此略明慈行对治于嗔。以缘生观对治于痴。今当说是中缘生义。有稻秆经说。云何内缘生法系属于因。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无无明则知无有行。乃至若无有生则知无有老死。又若实无明灭则行灭。如是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又彼无明不念我从行起。行亦不念我从无明得起。如是乃至生亦不念我从老死得起。老死亦不念我从生得起若实无明起者。则行起不可得。如是乃至生起则老死起亦不可得。应知是为内缘生法系属于因。复何内缘生法系属于缘。谓地水火风空识等界。和合于内系属于缘。云何地界。谓令此身聚集而转。坚硬为性。说为地界。又若令身摄持造作。说为水界。又若令身暖性现前饮食成熟。说为火界。又若于身造出入息。说为风界。又若于身中有窍隙。说为空界。谓此名色犹如交芦。令五识身相应系属。有漏意识。说为识界。若非此缘者。则身不转。若内不阙地界。如是水火风空识界亦无阙减。彼彼和合则身定转故。然此地界不念我能令身坚聚。水界不念我能令身摄持造作。火界不念我能令身温暖饮食成熟。风界不念我能于身作出入息。空界不念我能于身中成窍隙。识界不念我为缘生由是缘故身定得转。又此地界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意生无儒童非男非女亦非非男亦非非女无自在无主宰无此无彼及无所有。如是水火风空识界亦复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意生无儒童非男非女亦非非男亦非非女无自在无主宰无此无彼及无所有。复次无明者。是义云何。谓于此六界之中。起一想合想坚固想常乐我净想众生寿者意生儒童想自在主宰等想。如是种种无智。说为无明。由此无明谓实有境起贪嗔痴。即彼贪嗔痴境。此说为行。于事表了。此说为识。识俱生时彼四取蕴。说为名色。又此名色所依诸根。说为六处。三法和合。此说为触。由触领纳。此说为受。受耽著故。此说名爱。爱深广故。说名为取。取能生有。有复生因。由是蕴起名生。蕴熟为老。蕴灭名死。痴嗔染著畏死名忧。追感伤叹名悲。五识相应不常领纳名苦。作意和合极苦名恼。如是引生随烦恼等。乃至总略。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五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六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治心品第十二之余
复次所说真实行及邪妄行。谓无智无明。由是无明起三种行。谓福非福不动行等。此说是为无明缘行。又此福行非福行不动行等随所得识之所招集此说是为行缘识(今详此处合有识缘名色一段经文梵本元阙)。如是名色及名色增长于六处门造作所起。此说是为名色缘六处。又此六处六触身转。此说是为六处缘触若触。生时令受所起。此说是为触缘受。若受美味深喜乐著。此说是为受缘爱。喜耽味故若处乐色。色离散时数数追求而不弃舍。此说是为爱缘取。如是追求令后有起身语意业。此说是为取缘有。若业迁谢令蕴生起。此说是为有缘生。又若生已变异令熟及坏灭时。此说是为生缘老死。乃至是中由识等自体为种子。业自体为良田。无明爱等自体为烦恼。以业烦恼等令识种生者。谓此业为识种田事。爱为识种沃润。无明为识种开发。然业不念我为识种田事。爱亦不念我为识种沃润。无明不念我为识种开发。是识种子亦复不念我为众缘所生。然识种子住于业地。以爱沃润无明滋长生名色芽。此名色芽非自作非他作非二俱作。非自在天所化。不由时变。非一因生非无因生。无不系于父母因缘和合耽染相续。是识种子于母腹中生名色芽。然此法尔无有主宰。无我无取等如虚空。体相幻化因缘不阙。由五种缘发生眼识。何等为五。谓眼识生时。藉眼及色空缘明缘作意缘等。是中眼识眼为所依色为所缘。明为照瞩。空作无碍。同时作意为彼警发阙是缘者眼识不生。谓若不阙内眼根处。如是不阙色及空明作意缘等故。彼一切和合则能生眼识。而眼不念我与眼色为作所依。色亦不念我与眼识为作所缘。空亦不念我与眼识为作无碍。明亦不念我与眼识为作照瞩。作意不念我与眼识而为警发。如是眼识不念我从缘生。然眼识生时。实藉众缘和合而生。如其次第诸根生识随应为说。然无有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但由业果因缘不阙之所建立。譬如无薪火则不生。是业烦恼所生识种亦复如是。彼彼生处相续和合生名色芽。如是法尔无有主宰。无我无取如虚空等。体相幻化因缘不阙。应知内缘生法有其五种。何等为五。所谓不常不断无所至向因少果多相似相续。云何不常。谓若此边蕴死彼边蕴生。非即死边蕴是彼生边蕴。是曰不常。又不灭于死边蕴而起于生边蕴。亦非不灭于死边蕴然起于生边蕴。譬若权衡低昂时等。是曰不断。又于异类众生身处非众同分生边蕴起。是曰无所至向。又今少作善恶业因。于未来世多获果报。是曰因少果多。又若此生作业则未来受报。是曰相似相续。佛言。舍利子。此缘生者以如实正惠。常修无我无人众生寿者。如不颠倒则不生不灭。无作无为无对无碍无怖无夺无勤无懈。观彼自性无有坚实。如病如痈如痛如害。是苦空无常无我等性。彼复随观前际不流转者。谓我于过去世曾有耶。谁谓我于过去世曾有耶。我于过去世为无耶。谁谓我于过去世为无耶。复于后际不流转者。我当未来世为有耶。谁谓我当未来世为有耶。我当未来世为无耶。谁谓我当未来世为无耶。复于现在世不流转者。我于今有耶。谁谓我今有耶。云何为我今有耶。又十地经说。是中无明爱取。是为烦恼。流转不断行有。是为业。流转不断烦恼余支。是为苦流转不断。复说无明缘行。是曰前际观待。识及受等。是曰现在观待。爱及有等。是曰后际观待。此上所说皆名流转。乃至如是。由系属故则为流转。若离系属则无流转。由和合故则为流转。若离和合则无流转。由是了知诸有为中多种过失。是故我今当断系属及彼和合。然为化度一切众生。毕竟不断诸有为行。
念处品第十三
论曰。彼治心业略明缘生对治于痴。次当入解不净身念处今当说。如法集经云。复次善男子。菩萨如是住身念处者。谓我此身从足足指跟踝腨胫膝髀臗骨腰脊腹肋胸胁手指肘腕肩臂颈项头颊髑髅等状。众分积聚是即业有。由斯造作种种烦恼及随烦恼。百千种类邪正分别。是身唯有发毛爪齿血肉皮骨肝胆脾肾心肺肠胃生藏熟藏肪膏脑膜眵泪涎涕便利不净多物积聚。以何为身。由是观察身如虚空。则见一切诸法皆空。为空念处。了知是身由二种念。所谓流散及不流散。是身来者。不从前际。去者不至后际。亦不住二际中间。唯从颠倒和合造作。由斯领受。是中居处而为根本。然实无有主宰。亦无摄属。但从客尘先所作事。身体形貌受用依止为所恃处。然此身者。唯有父母赤白和合不净臭秽揽为自体。三毒忧恼常为贼害。是散坏法。种种百千病恼窟宅。如宝髻经说。是身无常而不久住死为后际。了知此已不应于身而生邪命。应当以身修三种净施。何等为三谓身净施。寿命净施。受用净施。是身无常。应当往诣一切众生所亲近承事。欲何所作。或如仆使或如弟子。离诸谄诳身过失等。是身无常。唯出入息为寿命因。宁造罪恶。是身无常。应于爱乐受用不生耽著。一切当舍。复次善男子。菩萨以身观身念处。应观自身及一切众生身等同佛身。威神加持得离缠缚。然观自身及一切众生身与如来身无漏法性彼相无异故。应如是知。又无畏授所问经说。谓我此身非先所集。渐次散坏。譬若微尘。九窍流溢如疮疱门。又诸毛孔有嚩罗弭迦。犹如毒蛇依止而住。身如聚沫体性怯弱。如水上泡暂生即灭。亦如阳焰本无有体。身如芭蕉中无有实。身如幻事为他教敕。身如恶友多诸诤讼。是身如猴性唯轻躁。是身如仇常伺其短。是身如贼机巧贪取。是身如囚常被缚戮。是身如冤不可爱乐。亦如魁脍能断其命。又复此身如空聚落中无有我。如陶家轮无暂停止。如滓秽瓶不净充满。身如痈疽挃唯痛楚。身如朽宅不久迁坏。身如漏舡无堪济渡。身如坏器渐当沮坏。又复此身如河岸树必为駃流之所漂动。身如旅泊多诸艰苦。身如邸舍妄执主宰。如伺盗者常生暴恶。乃至是身如痴小儿要当守护。彼经复说。如是种种不净之身。由我慢愚痴妄为光洁。智者所观犹如秽瓶。眼鼻口等眵涕流出。云何于此多生贪慢。又彼偈云。
如愚痴童子 洗炭欲令白
设尽此生中 求白不可得
亦如无智人 洗身欲令洁
屡加于澡沐 至死不能净
菩萨观于身 九窍疮疱门
八十千户虫 依身而所住
菩萨观于身 如刻木众像
筋骨假连持 应知无主宰
菩萨观于身 或受他饮食
应知同狐狼 来食自身肉
论曰。由饮食资助成广大行。如是处处应当了知。受念处者。如宝髻经说。善男子。菩萨以受观受念处了知众生。依止大悲得如是乐。若一切众生无有解脱。应当修习以受观受念处。我当被大悲甲摄受调伏一切众生。悉以彼乐灭除众苦。我以大悲令贪行众生了知乐受离于贪染。我以大悲令嗔行众生了知苦受离诸过失。我以大悲令痴行众生了知不苦不乐受舍俱生痴。又彼乐受不坏苦受不减不苦不乐受离于对治则无无明。若无无明彼何名受。云何了知一切无常及无我等。然此乐受即无常性。苦受即逼迫性。不苦不乐受即寂静性。由此了知若乐若苦无常无我等。又无尽意经云。若受苦时当念一切恶道众生起大悲心。摄除于嗔离于颠倒分别受等。又法集经偈云。
说受为领纳 领纳复为谁
受者离于受 差别不可得
智者观于受 住如是念处
彼相如菩提 光明遍寂静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六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十七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念处品第十三之余
论曰。此略说受念处。次明心念处者。如宝积经说。佛言。迦叶波。谓于此心或生爱乐或起厌患或多封著。于彼三际云何伺察。若过去则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非内非外亦非中间。皆不可得。又此心者不可色见。非所诠表亦非对治。非观非照无住无著。然此心者一切如来尚无所见。余何能观。无别境界唯法想转。迦叶波。是心如幻遍计不实。由所取故种种得生。心如虚空为诸烦恼及随烦恼客尘所覆。心如河流生灭不住。心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大乘集菩萨学论-宋-法护
下一页 大乘集菩萨学论-宋-法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