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侵ぁ5诙ㄊ途病W萑甏テ鹗埽耄际谴ビ胧艿染阋逭摺>阌卸帧S型本恪S形藜淦稹R嗝恪H缇荡染阈行弈罹踔А4仁怯新┬摹>踔俏蘼┬摹4龋踔Ь恪9手昂蠓峭币病4ィ芩稻阋逡嗳缡恰?br />
论。若尔何故至离于受等。有部重引经证。既言相杂。明知同时。
论。今应审思至作如是说。经部不定问也。经通二释。同一刹那。同缘一境。并得言杂。此云相杂。为是何杂。
论。于寿与暖至定约刹那。有部引例证是刹那。于中有二。一引例证。二责违经。此即初也。寿与暖俱既说相杂。故知此杂亦是刹那。
论又契经言至而不名触。此是第二责违经也。经言三和。如何触.受位识非三和合。受位三和而不名触。
论。故应定许至受等俱生。总结有部宗也。
论。傍论已终应辨正义。已下半颂。第二分一心受以为十八意近行也。
论曰至显乘前起后 颂云 此复成十八者。乘前分为六受及分二受。此复分成十八故是乘前起后。
论。此意近行十八云何。问也。
论。谓喜忧舍各六近行。答。此三受各缘六境分为六近行合为十八也。
论。此复何缘至为所缘故。此责分成十八所以。就此之中有三问也。若由自性但应有三。若由相应应唯有一。若由所缘应唯有六。
论。此成十八具足由三。答也。由自性故分为三受。由唯意相应故。唯取喜.忧.舍三不取苦.乐。由所缘故各分六种。由此十八不增减也。
论。于中十五至皆通二种。明杂.不杂缘也。喜等各别缘境故名不杂缘。若别缘法境亦名不杂缘法意近行。若两合缘乃至五.六合缘皆名杂缘法意近行。
论。意近行名为目何义。问也。
论。传说喜等至数游行故。答也 传说喜等意为近缘于诸境中数游行故者。即是意与喜等以为近缘。喜等于境数游行故。喜等名为意近行也。
论。有说喜等至数游行故。述异说也。此是喜等与意为近缘故。令意于境数游行故名意近行也。婆娑一百四十九有三释。二释同此论 第三释云。又依意故近境而行名意近行 又云。于境捷利乐数分别故名为行 正理论云。喜等有力能为近缘。令意于境数游行故。若说喜等意为近缘。于境数行名意近行。则应想等亦得此名。与意相应由意行故。
论。如何身受非意近行。问也。
论。非唯依意至故亦非行。答也。准此答文以依意故名近。分别故名行也。
论。第三静虑至何故不摄。问。第三定乐唯依意故应名为近。在意分别应名为行。何故不名意近行也。
论。传说初界至意近行故。答也。有两释也。一以初界无故。二以无对苦根意近行故。
论。若唯意地至广说如经。此作违经难也。
论。依五识身至唯意地摄。已下通经。于中有三。此第一释。如文可解。
论。又彼经言至故不应难。第二经自简也。经言眼见色已。故知在意不应为难。
论。若虽非见至随明了说。第三明经说有余也。于中有二。一据明了也。总不见.闻等亦起色等近行。二见色已亦容起声等近行。此是初也。随明了说言见色已起缘色意近行。非谓起缘色等意近行。皆因见.闻等也。若不尔要须见.闻等后起者在欲界中不见色界色。不闻色界声。不触色界触。应无缘彼三意近行。在色界中无鼻.舌.识。虽有身识不能缘下触。应无缘欲界香.味.触等意近行也。
论。见已等言至根境定故。此是第二据不杂乱。
论。为有色等至一近行不。问也。有唯一色唯生喜受。或唯生忧。或唯舍不。
论。有就相续非约所缘。答也。就人有异。谓人于境违.顺不同。于此起喜不起忧等。若约所缘即通三也。婆沙四十九云。问颇有色等决定顺喜。乃至决定顺舍耶。答依所缘故无。依相续故有。谓有色等或时可意。或不可意。或于彼可意。于此不可意。于余非可意非不可意。有说。色等于亲品顺喜。于怨品顺忧。于中品顺舍 正理论云。续生.命终。唯舍近行。非忧与喜。舍任运得故。及顺彼位故(顺命终也)。唯有杂缘诸舍近行能正离染。以意近行但有漏故(若通无漏即有缘灭不杂缘法念住断惑也)。唯舍非余(有漏无闲。及前八解脱。在未至定故也)。诸加行道中亦有喜近行。非无闲.解脱.根本定摄故。最后解脱道容有喜近行(入根本者有喜意近行也)。
论。诸意近行中几欲界系。已下。第三义门分别。于中有二。一界地体缘门。二有漏.无漏门。此两行半颂第一门也。
论曰至五所缘故。释欲界意近行.及缘三界多少。欲界具三受故。具有十八意近行也。具有六境缘欲界境亦具十八也。欲界意识三受。俱能别缘色界四境故具十二也。以色界中无香.味故无香.味各三也。欲界三受。俱容得缘无色法处。所以有三。以无色界无五境故阙十五也。
论。说欲界系至谓法近行。述色界初.二定体.缘。此地有喜.舍二受故。欲界具六境故。缘欲界境具十二也。色界无香.味故缘色唯八也。无色界中唯法处故。唯有喜.舍二法近行。
论。三四静虑至谓法近行。述三.四定。于此定此地意唯舍受。容缘欲界故唯六也。若缘色界即唯有四。谓除香.味。无色界唯有一。舍法近行也。
论。说色界系至唯一谓法。述无色界空处近分意近行也。此有二说。一许别缘下。二不许别缘。若许别缘通有四舍意近行也。若不别缘唯一杂法舍近行也。
论。四根本地至如后当辨。述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边同也。
论。此意近行通无漏耶。此下第二半颂漏.无漏门。于长行中便明成就多少门也。
论曰至唯是有漏。此述唯有漏也。正理释云。所以者何。长养有故。无漏诸法与此相违。有说。近行有情皆有。无漏不然。故非近行。有说。圣道任运而转故。顺无相界故。非近行体。近行与此体相违故。
论。谁成就几意近行耶。已下明成就也。于中有三。一问。二答。三破有部。此即初也。
论。谓生欲界至唯染污故。答也。此明生欲界者未得色界善心。即是未得未至定等。此于欲界具成十八具成善.染。若成上者唯是染污。成上惑故。染不缘下。由此初.二定唯八喜舍。缘自地四境故。三.四定四唯舍。缘四境故。四无色一唯舍。缘一法故 皆不缘下唯染污故。释所以也。
论。若已获得至如应当知。谓已获得色界善心。初定有十。谓舍六喜四。未离欲贪具忧根故欲成一切。上地多少数如前说。正理欲界等中。皆得缘不系也。
论。若生色界至谓通果心俱。明色界成欲一也。生无色界定不成下故略不论。成色多少准前可知。故不重述。
论。有说如是至经义有殊。第三论主假为异说破有部也。
论。所以者何。有部更问。
论。非于此地至是意近行。论主答也。唯染污受可意相牵数行境界名意近行。善.无记者。不能引意相牵数行境故。非意近行。
论。云何与意相牵数行。问也。
论。或爱或憎或不择舍。答也。
论。为对治彼至知法亦尔。此引证也。既六恒住对彼喜.忧.舍三。故知此三唯染污。与意相牵数行境故治彼名住。
论。非阿罗汉至故作是说。证唯染也。既说罗汉有六恒住。无数行境。故知罗汉善喜.舍非意近行也。
论。又即喜等至谓诸善受。重引经证言。喜等者等取忧.舍。此三若染污者缘色等六成十八耽嗜。此三若善缘色等六为十八出离。合为三十六也。此是大师所说非余能说。故言大师句也。善受既非耽嗜。明非与意相牵数行境也。婆娑四十六明六恒住。一百二十九。一百九十。明耽嗜受。正理救云。如何定知于诸境界或爱或憎或不择舍方是近行。非如先说诸离欲者。或阿罗汉。于有漏事虽全分断而有有漏喜等现行。不名近行此有何理。又以何缘。唯六恒住远分所治贪等相应杂染喜等方名近行。非余有漏善喜等受。又彼自说差别言故。非染近行定有极成。谓彼自言但为遮止杂染近行故作是说。即以许有非染近行非六恒住正所遮遣故。毗婆沙所说近行非与正理契经相违。又诸有漏皆名杂染。既许杂染皆名近行。与此宗义有何相违 婆沙一百三十九云。若生初定成就欲界一法舍意近行。即通果俱。总缘色等为境故。有说成就三。谓色.声.法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起身表。即有缘色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起语表即有缘声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变化事。以总缘故。即有缘法舍意近行。有说。成就六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总别缘故 今详。三解据义各别不相违也。第一师据化事心唯法舍近行。此心不唯缘一境故。第二师说。据化事心.及发身.语业心。唯缘色.声故。第三师说。通六近行。通取化事.发业及余通果心。亦容别缘六境界故 有人云。初师为正。初师意发业心亦兼缘能造触故者。非也。若能造触亦心缘。起善.恶二业例亦应然。应同所造通其善.恶。
论。如是所说至无量差别。略说受支如上所说。若广分别无量不同。
论。何缘不说所余有支。自此已下余指别文。
论曰至随眠品当说。指余文也。
论。此诸缘起略立为三。自此已下有两行颂举喻显也。
论曰至烦恼业事。此中烦恼总有五喻。此文即是第一喻也。
论。如龙镇池至相续无穷。第二喻也。
论。如草根未拔至趣灭灭还起。第三喻也。
论。如从树茎至数起惑业事。第四喻。
论。如糠裹米至应如是知。第五喻也。
论。如米有糠至能感异熟。此中明业总有三喻。此所举文第一喻也。
论。如诸草药至更不招异熟。第二喻也。
论。如花于果至应如是知。第三喻也。
论。如熟饮食至应如是知。喻异熟果也。并如文可解。
论。如是缘起烦恼业事。已下一颂。大文第九明四有余义。
论曰至无润功能。此明生有唯染污也。然通一切。若生欲界即三十六。色无色界各三十一。皆能结生。不简上缘.无漏缘等。
论。然诸结生至现起缠垢。明除随眠余缠.垢等不能结生。
论。虽此位中至烦恼现起。明结生位心虽昧劣。由数习力邪见等惑皆能现起。
论。应知中有至犹如生有。此明中有结生刹那同生有也。
论。然余三有至善染无记。明余三有通三性也。
论。于无色界至可立中有。明无色界无中有所以也。
论。颂中不说至许具四有。释颂意也。
论。有情缘起已广分别。已下三行颂大文第二明四食也。
论曰至由食而住。此明四食是佛说也。
论。何等为食。问。
论。食有四种至四识。列四名也。
论。段有二种至翻此为粗。此释段食。于中有三。一问细粗。二明界系。三明体性兼释名。此文初也 污虫者。谓因津污湿气而生。即细湿生虫。余文可解。
论。如是段食至生上界故。此文第二界系分别。正理论云。非上界身依外缘住。色界虽有能益大种。而非段食。如非妙欲。如色界中虽有微妙色.声.触.境。而不引生增上贪故不名妙欲。如是虽有最胜微妙能摄益触。而毕竟无分段吞啖故非段食。虽非段食摄。而非无食义。如喜虽非四食中摄。而经说为食。以有食义故。如契经言。我食喜食。由喜食久住如极光净天。若尔欲界亦应唯口分段吞啖方名段食。不尔。欲界吞啖为门。余可相从立此名故。非于色界小有吞啖。可令余触从彼为名。是故二界无相类失。若人生在北俱卢洲离段吞啖寿岂断坏。虽不断坏。而所依身形色疲损苦为存活。若尔何故彼由食住。香等为食非要吞啖。彼定常嗅如意妙香。或触可爱风等妙触。又彼身中有能益暖。或非欲界皆资段食。亦非段食定唯欲界。从多。就胜。故作是言。下有。上无。不应为难。
论。唯欲界系至分分受之。第三出体兼释名也。
论。光影炎凉如何成食。问。若欲界系香.味.触三皆是段食。复言口.鼻分分受之。光.影.炎.凉既无口.鼻分分受义。如何成食言不简也。
论。传说此语至如涂洗等。有两释。如文可解。正理论云。然段食体事别十三。以处总收唯有三种。谓唯欲界香.味.触三。一切皆为段食自体。可成段别而吞啖故。乃至。又诸饮等亦名段食。皆可段别而受用故。岂不求食为除饥.渴。如何饥.渴亦名为食。由此二种亦于根.大能增益故。如按摩等。又于饮食无希欲心身便疲损故二名食。又有饥.渴方名无病。故为食事此二胜余(十三事者。十一种触。香.味二境也)。
论。色亦可成至何缘非食。此问色非食所以。
论。此不能益至境各别故。答也。闻香等时能益自根。见色时不能益眼故非是食。先益自根后及余身可名为食。当不能益自根.大种。况能及余 言解脱故者。谓已离欲者。
论。有时见色至而无益故。通释伏难。正理论云。色处何缘不名为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经说。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齿咀嚼。津液浸润。进度喉咽堕生藏中。渐渐消化味势熟德。流诸脉中摄益诸虫乃名为食。尔时方得成食事故。若在手.器以当为名。如天授名那落迦等。虽彼分段总得食名。而成食时唯香.味.触。尔时唯此为根境故。若总分段皆名食者。声.不相应亦应是食。非声等物在彼段中。可如香等亦名为食。以不相续无形段故。非无形段不相续物。能住持身可成食事。又如何知色处非食。身内摄益根.大功能。如香.味.触不别见故。尔时不生彼境.识故 云云乃至 若尔何故于契经中。称赞段食具色香.味。为令欣乐兼赞助缘。如亦赞言恭敬施与。岂即恭敬亦名段食。具正.助缘。如有赞花林具花.果.影.水。岂影与水亦即是林 云云乃至 又举色相表香.味.触亦妙可欣故作是说。经何不赞食具触耶。赞具色等已说触故。非有恶触具妙色等。故有妙触不说自成。又唯触处是真食体。赞此食体有色.香.味。故经说食体无缺减。
论。触谓三和至通三界皆有。明后三食体.及界系等。
论。如何食体不通无漏。问所以也。
论。毗婆沙师至为灭诸有。举婆沙师答。
论。又契经说至故非食体。举体答也。
论。言部多者至为何所目。问。
论。此目中有至说中有故。答也 求生。是中有五名中一名。
论。何等为五。问五名也。
论。一者意成至暂时起故。答五名也。
论。如契经说至起谓中有。此引经说中有名起 有坏自体起者。谓死有坏本有自体中有起也 有坏世间生者。谓无情法因灭果生。
论。又经说有至为第四句。重引经证。此之二经皆证中有名为起也。正理论云。如是四食体总有十六事 十六事者。触为十一。香.味为二。触.思.识三。又正理说思食唯与意识相应。唯后三食说有漏言。显香等三不滥无漏。何缘无漏触等非食。食谓能牵能资诸有。可厌可断爱生长处。无漏虽资他所牵有。而自无有牵有功能。非可厌.断爱生长处。故不建立在四食中。即由此因望他界.地。虽有漏法亦非食体。他界地法虽亦为因能资现有。而不能作牵后有因故不名食。诸无漏法现在前时。虽能为因资根.大种。而不能作牵后有因。虽暂为因资根.大种。而但为欲成已胜依速趣涅槃永灭诸有。自地有漏现在前时。资现令增能招后有。由此已释段食为因招后有义。谓触等食牵后有时。亦牵当来内法香等。现内香等资触等因令牵当有。亦能自取当来香等为等流果。是故段食与后有因同一果故。亦能牵有故名为食。然香.味.触体类有三。谓异熟生.等流.长养。由外香等觉发身中内香.味.触令成食事。故所说食其理定成。
论。又部多者至说名求生。述异释也。
论。几食能令至求生有情。问。此四食中几食能令阿罗汉增长。几食能令余有情增长。
论。毗婆沙师说至老死缘故。已下明二种皆因四食住。诸有爱者亦由段食资当有故。引世尊说。四食皆为老死缘故。此中意证段食亦引当有。如前引正理释。此明段食资现亦资当也。
论。亦见思食至望绝便死。已下明思食正牵当有亦兼资现。已下引两事证。如文可解。
论集异门足至卵即败亡。引集异门证其思食于现有资。
论。此不应然至忘则命终。此是论主正本文也。今详。此文若证思食义则不应。若各别论不思议力用义即无违。
论。起念母思在于触位。述起思时。谓十二支触支时也。
论。诸有漏法至说食唯四。问废立所以。
论。虽尔就胜至能起当有。此略答也。段食.触食能益现胜。思.识二食引当胜故。故唯说四。
论。言所依者至业为胜。释前二食也。
论。言当有者至最为胜故。释后二食也。
论。故虽有漏至唯说四食。总结上也。
论。前二如养母至生未生故。举喻显也。
论。诸所有段皆是食耶。问。能资身者有食用。无能资身无食用故不名食也。
论。有段非食至皆有四句。此答。唯其段食。余三亦有四句。可知。
论。颇有触等至无漏触等。此明资益而非食。前说有食而非益也。且就不益不名为食。理实不益亦是食摄。
论。诸有食已至资根及大。此明有损亦名食也。但于二时随有一益即名为食。
论何趣何生至皆具四食。明四生.五趣皆具四食。
论。如何地狱有段食耶。问。
论。铁丸洋铜岂非段食。答也。
论。若能为害至识食亦尔。难也。就中有二。一违前四句。二违品类足。此二皆说为缘资益方名食故。如何乃言洋铜.铁丸亦是食耶。
论。彼说且依至皆有四食。答也。前四句中及品类足且说资身。毗婆沙说据得食相。由斯故说铁丸.洋铜得食相故亦名为食。孤独地狱亦有唯益无损段食。如人中食。故说五趣皆具四食 准此论文八地狱中无益身食。
论。世尊所说至林中异生。因明四食问施食得果不同人也。论有作是释至诸有腹者。述异释也 论彼释非理至挍量难胜。论主破 就中有二。一违文故。谓经说施赡部林中一异生故。今言所有一切住赡部洲非是一故。二一切赡部异生理胜一百外道仙。何足为奇挍量叹胜。
论。有言彼是近佛菩萨。述第二异释。
论。理亦不然至阿罗汉故。论主破也。施近佛地菩萨得福胜施俱胝阿罗汉。如何此中对外道仙挍量胜劣也。
论。毗婆沙者至顺决释分。此述婆沙一百三十评家释也。
论。此名与义至自所分别。论主破。得顺决择分名赡部异生无所凭据。既无文证即是婆沙自所分别。婆沙一百三十引经与此有少异引经虽别大意皆同。然释赡部洲异生有异。
论。后身菩萨至此说应理。论主自评取此释。与第二释近佛菩萨有何别者。近佛菩萨非决定在赡部洲中。后身菩萨决定即在赡部洲中。然前有难。彼获施福胜施俱胝阿罗汉故。
论。尔时菩萨至且言胜百。通前难也。
论。理必应然至对预流向。重审定也。所以得知理决定尔。以彼经中先将外仙对彼异生挍量胜劣。后重将彼离欲外仙。对预流向挍量胜劣。故知异生胜预流向失挍量法。先多后少故。若谓异生是顺决择分等者。即应将彼异生对预流向。挍量胜劣云施异生劣预流也。
论。已说有情至有死生等。自此已下两行半颂。大文第三明死生受识等。正理论云。今应思择。于前所说中等四有。死.生二有唯一刹那。于此时中何识现起。此识复与何受相应。定心.无心得死生不。住何性识得入涅槃。于命终时识何处灭。断末摩者其体是何 此论略故举前二问等后问也。
论曰至初结中有。答第一问。举其六位唯有意识以释死.生唯意识也。所说生言应知亦摄初结中有。此位亦唯是意识等。故与生有同亦名生 中有初心亦名中有不名生有。既是中有。凭何文证亦得名生 正理论云。本论亦有以生声说结中有位。有欲界系见.修所断二部诸结一时获者。谓上界没欲界生时。此等生言说中有始 由此颂说生言兼摄中有。
论。死生唯许至不顺死生。答第二问。正理论云。以死.生时必昧劣故。由此故说下三静虑唯近分心有死生理。以根本地无舍受故。
论。又此二时至必非无心。略答第三.第四问也。谓死.生位非是在定亦非无心。
论。非在定心至能摄益故。别以三因证在定心无死.生也 地界别者。谓身在欲界等入上界.地定等。不可异地心而命终受生。纵令界.地同者定是加行起故。亦不可说命终等也。又定亦是能摄益故。正理论云。而非在定心有死.生理。非界.地别有死.生故。设界.地同极明利故。由胜加行所引发故。又在定心能摄益故。必由损害方得命终。诸在定心非染污故。必由染污方得受生。异地染心亦摄益故。加行起故无命终理。异地染心必胜地摄。何容乐往劣地受生。故彼亦无能受生理。一切异地净无记心。加行起故无命终理。非染污故无受生理。
论。亦非无心至无受生故。别明无心无死.生也。正理论云。又非无心有命终义。理相违故。死有二种。或他所害。或任运终。无心位中他不能害。有殊胜法住持身故。处无心位不任运终。入心定能引出心故。谓入心作等无间缘。取依此身心等果法。必无有别法能碍令不生。若所依身将欲变坏。必定还起属此身心方得命终。更无余理。又有契经。证无心不命终。故契经说。无想有情由想起已从彼处没。非无心位可得受生(云云多释)。
论。虽说死有至而无异熟。唯无记涅槃。答第五问也。
论何故唯无记得入涅槃。问所以。
论。无记势力微顺心断故。答所以也。正理论云。劣善何故不入涅槃。以彼善心有异熟故。诸阿罗汉厌背未来诸异熟果入涅槃故。若尔住异熟应不入涅槃。不尔。已简言厌背未来故。何不厌背现在异熟。知依现异熟永断诸有故。依现异熟证无学果。知彼有恩不深厌患。诸阿罗汉深厌当生。故命终时避彼因善。唯二无记势力劣故。顺于昧劣相续断心。故入涅槃唯二无记。
论。于命终位至识最后灭。答第六问。寄问起也。
论。顿命终者至亦心处灭。答也。阿罗汉人无所往后有故于心处灭。
论。有余师说彼灭在顶。述异师说。此师意说。涅槃最胜故于顶灭。
论。正命终时至一处都尽。释上识灭处也。识无方所不可辨处。随身根灭处言识灭处也。
论。有渐命终者至是谓末摩。答第七问。即以身中有异支节名为末摩。无异物也。正理论云。谓于身中有别处所。风.热.淡盛所逼切时。极苦受生即便致死。得末摩称。
论。若水火风至故得断名。释断名也。风.水.火等能触便命断名断末摩。非谓如斩薪等分为二分名之为断。正理论云。好发语言讥刺于彼随实.不实伤切人心。由此当招断末摩苦。
论。地界何缘至随所应起。释地不能为断末摩所以。
论。有说此似外器三灾。述意说也。
论。此断末摩天中非有。明断末摩有.无处也。
论。然诸天子至非定当死。此明天中小衰相也。
论。复有五种至必定当死。此明天中有大衰相。正理论云。此五相现决定命终。设遇强缘亦不转故。非此五相诸天皆有。亦非此五一一皆具。总集而说故言有五。如何得知非一切有。由教.理故。教谓经言。三十三天有时集坐善法堂上。共受法乐中有天子福寿俱终。即天众中不起于坐俄然殒没都不觉知。经说诸天五衰相现经五昼夜然后命终。宁不觉知不起于坐。理谓衰相皆是不善圆满业果。非一切天皆同集此不善业故。
论。世尊于此至何谓三聚。自此已下大文第四明三聚众生也。
论曰至三不定性聚。列三聚名也。
论。何名正性。问。
论。谓契经言至是名正性。答正性也。此无余断即是有余.无余涅槃。即此涅槃名为正性。正理论云。何故唯断说名正性。谓此永尽邪伪法故。又体是善常。智者定爱。故世尊亦说圣道名正性。经说趣入正性离生故。
论。定者谓圣至故名正定。释正定也。此谓得无漏断得不越七生得涅槃故。
论。诸已获得至何非正定。问也。若以定得涅槃名正定者。得顺解脱分善定得涅槃。何不从此名为正定唯取圣人。
论。彼后或随至不名正定。答也。此有四释。一或后时堕邪定故。二得涅槃时未定故。三非如预流.极七返有等。四彼未能舍邪性故。
论。何名邪性。问也。
论。谓诸地狱至是名邪性。答也。谓三恶趣名为邪性。正理论云。何名邪性。谓有三种。一趣邪性。二业邪性。三见邪性。即是恶趣.五无间业.五不正见如次为体。
论。定谓无间至故名邪定。释邪性也。即是定堕地狱故名邪定。
论。正邪定余至可成二故。此释第三不定聚也。非定属一得不定名。住增上忍.及第一时时少不说。及未舍见邪性故。
俱舍论疏卷第十
霜月七日夜半点了
闇眼弥疲灯下。
觉树记
以兴福寺慈恩院本一交了乘忍法师
俱舍论疏卷第十一
沙门法宝撰
分别世品第三之四
论。如是已说至今当说者。此下当品大文第二明器世间 于中有三。一述所居器。二述能居量。三述分齐 就明所居器中。一别明小器。二总明大千 就别明小器中。一明三轮。二明九山。三明八海。四明四洲。五黑山等。六明地狱。七明日.月。八明天器 此下三行颂。第一明三轮。颂文可知。
论曰至形量不同。此明三千大千世界形量不同。三轮等异诸部同许。
论。谓诸有情至逾缮那。明风轮广厚也。
论。如是风轮至风轮无损。明风轮坚密 大诺健那者。是人中神名。此云露形。有大力也。
论。又诸有情至逾缮那。此明水轮厚也 广同金轮故此不说。
论。如何水轮不傍流散。问。
论。有余师说至堕于熟藏。述余师释。
论。有余部说至如篅持谷。述异部释。未知何部。应捡。
论。有情业力至三亿二万明金轮也。及明成金已后二轮厚薄。
论。二轮广量至逾缮那。此明水.金二轮广量。准此金.水二轮与风轮不同。风轮无数理合大千同一。二径十二亿等。即是唯。一四天下也。略计八山.七海已六十万余逾缮那。更加外海.轮围亦有十二亿。下文云十万为洛叉。故知十万为亿也 有人。谓十二余亿为大千之径。全不相当。婆娑一百三十四。风轮广则无数 又云。如是水轮于未凝结位。深十一亿二万逾缮那。有说广量与风轮等。有说狭小分百俱胝。百俱胝轮其量皆等。谓径十二亿三千四百半。围量三倍。谓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逾缮那。有说金轮广如水量。有师复说少广水轮 准此论释。风.水之中取其后说。水.金之内今取前师。今详前之二说前说为善。既同一雨水以成水轮。于中何要分金.水别。又三轮相依。风轮既等大千。水.金因何即小。
颂曰。已下有四行颂。第二明九山也 苏迷卢者。此云妙高 逾健达罗。此云持双。此山顶上有其二道犹如车迹。山持二迹故名持双 伊沙驮罗。此云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故名持轴 竭地洛迦。印度树名。一此山宝树形相似故从似为名 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庄严殊妙见者称善故名善见 頞湿缚羯拏。此云马耳。此山上峰似马耳也 毗那怛迦。此云象鼻。印度神名。山形似彼象鼻故以名焉 尼民达罗。此是鱼名。其鱼[此/朿]尖。山峰似鱼[此/束]故以为名。后之两颂如文可知。
论曰至吠琉璃色。此明九山安布处所。及能成财宝有不同也。
论。如是宝等从何而生。问也。
论。亦诸有情至转变所成。以明众宝所从生也。由业风力水减宝生。非即水体转变成色。
论。数论云何执转变义。问。
论。谓执有法至有余法灭。答也。此外道说。如金为器。改变器时。金无生灭。器有生灭。
论。如是转变何理相违。问违理也。
论。谓必无容至法灭法生。出违理也。此意欲说金之与器体性无别。如何说有别法是常。别法生灭。谓冥谛常。二十三谛是无常也。
论。谁言法外至名为有法。外道救也。谁言实谛之外别有二十三谛。金外别有器也。即是实谛转变如金转变相生灭也。
论。此亦非理。论主非也。
论。非理者何。外道问也。
论。即是此物至曾所未闻。论主破也。
论。如是变生至内海外海。此明变生众宝等已复有业风各别为山为海等也。
论。如是九山至出水量同。此明九山高广量也。
颂曰。已下有两行颂。第三明八海也。
论曰至不伤腹明内海具八功德水。
论。如是七海至逾缮那。明初海量也。准此论文。妙高山方以其四面数各三倍。谓各成二亿四万故。
论。其余六海至二万二千。明余六海及咸海量。总略计九山及八海。一四天下径总有一百二十万八百七十五逾缮那。
颂曰。已下有四行颂。第四明四大洲形量也。
论曰至二千逾缮那。略举四洲。并明南赡部洲相。
论。唯此洲中至能持此故。明金刚座所在处也。
论。东胜身洲至人面亦然。明余三洲.及人面也。
论。复有八中洲至罗刹婆居。明八中洲 遮末罗者。此云猫牛 筏罗遮末罗。此云胜猫牛 提诃。此云身 毗提诃者。此云胜身 舍搋者。此云谄 嗢怛罗漫怛里拏。此云上议 矩。拉。婆者。此云胜边 憍拉婆者。此云有胜边。一说八洲皆人所住。一说唯一罗刹婆居。婆娑一百七十二云。此八洲中人形短小如此方侏儒。有说七洲是人所住。遮末罗洲唯罗刹婆居。有说此所说八即是四大洲之异名 以一一洲皆有二异名故。如是说者。应如初说 准此论文即二说中前说为正。
颂曰。已下有一行颂。第五明黑山等。
论曰至以立洲号 香醉山者。此山中香气人嗅便醉故名香醉。一殑伽河。从东面出绕池一匝流入东海。二信度河。从南面出绕池一匝流入南海。三徙多河。从北面出绕池一匝流入北海。四缚刍河。从西面出绕池一匝流入西海。
论。复于何处置捺落迦。已下第六明地狱。就中有二。初明八大地狱。二明十六增。
论曰至无如是事。明处及明无间大地狱也。
论。有余师说至而有等流。述异释也。顺正理论有一说云。有说无隙立无间名。虽有情少而身大故 此同婆娑一百一十五云以诸有情造大恶业生彼地狱得广大身。一一身形悉皆广大遍彼多处中无间隙故名无间。又一百七十二有一师云。虽亦有间假说无间。有说彼处恒受苦受无喜乐间故名无间 即是此论后释 有说众多有情造作恶业。相续生彼满彼处所故名无间。评曰不应作是说。生余地狱多生无间者少。所以者何。以造作增长上品身.语.意恶业者乃生彼处。有情造作增长上品恶业生彼处者少。造作增长中.下品恶业生余地狱者多。如造作增长上品善业生有顶者少。造作增长中.下品善生余处者多故。应作是说。由造作增长增上不善业生彼所得身形广大。一一有情据多处所中无间隙故名无间 此评家义即是正理论中一师释也。
论。七捺落迦至七者等活。此则明余七地狱也。
论。有说。此七在无间傍。述异说。婆娑一百七十二云。问地狱在何处。答多分在此赡部洲下。云何安立。有说。从此洲下四万逾缮那至无间地狱底。无间地狱纵广高下各二万逾缮那。次上一万九千逾缮那中安立余七地狱。此七地狱一一纵广万逾缮那。有说。从此洲下四万逾缮那至无间地狱。此无间地狱纵广高下各二万逾缮那。次上有三万五千逾缮那安立余七地狱。一一纵广高下五千逾缮那。有说。无间地狱在于中央。余七地狱围匝围绕。如今聚落围绕大城。
论。八捺落迦增各十六。已下第二释十六增。先引经中二行颂证。后牒释也。
论。故薄伽梵至猛火恒洞然。引经证有十六增也。
论。十六增者至各有四所。先标数处。
论。煻煨增至平复如本。释第一也。
论。二尸粪增至[口*(一/巾)]食其髓。释第二也。
论。三鉾刃增至复有三种。此开第三以为三也。
论。一刀刃路至平复如本。释第一也。
论。二釰叶林至龃掣食之。释第二也。
论。三铁剌林至故一增摄。此释第三并总结也。
论。四烈河增至故言皆十六。释第四增并总结也。
论。此是增上至重遭害故。释增名也。以本地狱适被害已重遭害故。故名增上被刑害所。
论。有说有情至故说为增。述异释也。前以苦重增上故名增。后释以数受苦故名增。评其论意。只是两释。不是三解。有人谓是三解误也。正理论云。此十六中受苦增剧过本地狱故说为增。或于此中受种种苦。苦具多类故说为增。
论。今于此中至是有情不。自此已下明地狱卒是有情不。问也。
论。有说非情。答。
如何动作。问。
论。有情业力如成劫风。答。
论。若尔云何至死作琰魔卒。难。
论。琰魔王使至非实有情。此通难也。
论。有说有情。述异说。
论。若尔此恶业何处受异熟。问。
论。即地狱中至此何理遮。答。
论。若尔何缘火不烧彼。难也。
论。此定由业力至故不彼烧。释。于中有两释。如文可解。正理论云。无间.大热.及炎热三。于中皆无狱卒防守。大叫.号叫.及众合三少有狱卒。琰魔王使时时往来巡捡彼故。其余皆为狱卒防守。有情无情异类狱卒防守治罚罪有情故。
论。热捺落迦至其八者何。已下释 八寒地狱。先即列名。后明处也。
论。一頞部陀至摩诃钵特摩。頞部陀者。此云疱。严寒逼身生其疱也 尼剌部陀。此云疱裂。严寒过前身疱裂也。已上从身疱及疱裂得名 頞哳吒。是忍寒声。寒增故口不得开。但得动舌作哳吒声。
臛臛婆者。寒转增故舌不得动。但得作臛臛声 虎虎婆者。寒增故不得开口。但得作虎虎声 嗢钵罗者。此云青莲花。寒转增故身色变青如青莲花 钵特摩者。此云赤莲花。寒增故其身拆裂如赤莲花 摩诃钵特摩。此云大赤莲花。寒转增故其身拆裂如大赤莲花。已上列名。
论。此中有情至以立其名。释立名所以。前二.后三随身变立名。第三.四.五从声变立名也。
论。此八并居至大地狱傍。此明处也。
论。此赡部洲至无间等耶。难。
论。洲如谷聚至渐狭渐深。答。
论。如上所论至增上业感。总述前地狱处是增上共业果也。
论。余孤地狱至空及余处。明孤地狱各别业招处所不定。
论。诸地狱器至支派不定。总结地狱处也。
论。傍生住处至后流余处。述傍生处。
论。诸鬼本处至广说如经。述鬼住处并贫富异。正理论云。此赡部洲南边直下深过五百逾缮那量有琰魔王都。纵广量亦尔 有人云。以此文证明知金刚座近北。诸地狱等在王都下稍近南边不相妨也 今详此释事恐不然。无间地狱广二万逾缮那。于四门外有十六增。或说七地狱绕无间狱。其傍复有寒地狱处。纵少近南亦侵金刚座下。今现人趣居处与鬼趣宅舍不相障碍。故知地狱鬼趣与金刚座不相妨也。若不尔者。鬼趣等处岂无土石等耶。
论。日月所居量等义者。自此已下有三行颂。第七明日.月处量。
论曰至令不停坠。明日.月等所依处也。
论。彼所住去此至妙高山半。述高下也。
论。日月径量至十六逾缮那。述大小也。
论。日轮下面至为益为损。述体用也。因生长者为益。因衰落者为损。
论。唯一日月至余例应知。述用广狭 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者。此据一时而论。非全尽理。若不尔者。北洲夜半南洲日中。理且可然。东洲日没当妙高山东南角。南洲日中当妙高山正南。西方日出当妙高山西南。岂全定也。
论。日行此洲至昼即渐增。述日夜增减。泛言夜增昼增夜减昼减有其两义 一夜短其昼已去昼增。昼短其夜已去名夜增。若取此义。即秋分已后是夜增。春分已去名昼增。二起此时已去夜渐进长即第二日长第一日等名夜增。昼增翻此。若依此义即夏至日已去名夜增。冬至日已去名昼增也 问此论所明增减为是何者 答准论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即夏至已后至冬至日夜增。冬至日已后至夏至日昼增。婆娑一百三十六云。然昼与夜增减相违。虽各二时而无四位。昼夜增减各一腊缚。则各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昼夜。于中昼夜多少四类不同。增位极长不过十八。减位极短唯有十二。昼夜停位各有十五。谓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各有十五牟呼栗多。从此已后昼减夜增 释曰。西方以黑月为先。白月为后。羯栗底迦是此方八月。若以此方七月十六日为月初。白半即当此方八月八日。若以此方八月十六日为月初。白半即当此方九月八日。昼夜停时当此方八月十五日。以八日后昼减.夜增故。亦即是节气月日。非是月生.月尽月日。此月生.月尽昼夜增减不定故。若以此方八月八日昼夜停。西方节气先于此方七日。若以此方九月八日昼夜停。西方节气晚于此方二十三日。准轮围山径一百二十万八百七十五逾缮那略计西洲。南洲。相去三十万逾缮那。南洲节气不同计有九十日异。此国去彼国无四五万里。节气七日不同是即不违。若二十三日不同理即令隔。应以七月十六日为羯栗底迦月。为月初定 又婆娑云。至末伽始罗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牟呼栗多昼十四。至报沙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昼十三。至摩迦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八昼十二。从此已后夜减昼增各一腊缚。至颇勒窭那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昼有十三。至制怛罗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昼有十四。至吠舍佉月白半第八日。(此当此方二月八日。亦云从此已后夜减昼增)昼夜各十五。从此以后夜减昼增各一腊缚。至誓瑟搋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昼有十六。至阿沙荼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昼有十七。至室罗筏拏月白半第八日(此当此方五月八日)夜有十二昼十八。从此已后昼减夜增各一腊缚。至婆达罗钵陀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昼十七。至阿湿缚庾阇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昼十六。如是复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当此方八月八日。西方八月二十三日)昼夜停等。是名略说时之分齐 准上论文。日向北六月夜减。向南六月夜增。然标昼.夜增.减言于四处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昼夜各十五牟呼栗多。此后复云从此已后昼减夜增(此当此方八月九日。西方八月二十四日)至摩迦月白半第八日夜十八昼十二牟呼栗多(当此方十一月)是夜极长。于此已后亦言从此已后夜减昼增。至吠舍佉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各十五牟呼栗多。此后亦云从此已后夜减昼增(当此方二月九日)至室罗筏拏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二昼十八(此当此方五月八日。西方五月二十三日)此后亦云从此已后昼减夜增。当九日也 此论云。日行此洲路有差别故令昼夜有减有增者。当婆沙云然昼与夜增减相违虽各二时而无四位 论云从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此说五月九日.八月九日。皆悉不违婆沙所说。于此雨际第八日后。皆言从此后昼减夜增故。准此论文。五月九日婆沙云白半。此论云后半。故知第二月初即是四月十六日。第一月初即是三月十六日 论云从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此说十一月九日.二月九日。皆悉不违婆沙所说。于此两月第八日后皆言从此后夜减昼增故。准此论文。日向南夜增昼减。故云后半婆娑云白半。故知是此方十一月九日夜极长也。若以五月为雨际第二月即此方四月十六日为雨际第二月初。与四分律不同。四分律以四月十六日为雨际第一月故。若以八月为雨际第二月。即此方六月十六日为雨际第一月初。若以十一月为寒际第四月。即此方七月十六日为寒际之初。与四分律不同。若以二月为寒际第四月。即十月十六日为寒际初。皆不违婆沙文也。然取顺此方时。应以六月十六日为雨际之初。此方立秋已去多雨故。唐三藏以三月十六日为雨际之初。取五月九日夜增。亦不违婆沙 然太法师释以六月十六日是雨际之初者。取八月后半第九日夜增。亦不违婆沙。依四分律等。以四月十六日为雨际之初。此是译家误。以此方五月十六日为雨际第二月初。以此方六月前十五日。为五月白半第八日也。亦可通云。毗婆沙是迦湿弥罗国。四分律非有部宗。是其别国。寒.热不同两月有异。故不同也。西域记云。有国亦以十二月为雨际。彼国冬多雨故。其婆沙五月.八月白半第九日皆说夜增。俱舍但说日行向南夜增。即是婆沙五月白半第九日也 今释俱舍雨际第二月白半第九日。即是此方五月第九日为定。然婆沙皆说白半第八日昼夜增.减。此方皆十五日为冬至.夏至日。春分.秋分者并是节气日月也。所以不同也。节气从西向东也。以日从西向东故南方夏。西方秋。北方冬。东方春。南方夜极短。北方夜极长。东.西方昼.夜停。
论昼夜增时一昼夜增几。问也。
论。增一腊缚昼夜减亦然。答也。三十腊缚为一须臾。一百八十日增至极长。一百八十日计当六须臾。一百八十日减当六须臾。
论。日行此洲至夜增昼增。此明日行增减义也。
论。何故月轮至见有缺耶。问。
论。世施设中至见不圆满。准此似月下日高。此发影覆其自面故。
论。先旧师释至现有圆缺。述经部先旧师释也。
论。日等宫殿何有情居。问。
论。四大天王所部天众。答。
论。是诸天众唯住此耶。问。
论。若空居天至诸层级等。答也。
论。有几层级其量云何。已下第八明天器。就中有三。一明大王众天。二明三十三天。三明余色天。此下两颂第一明四大王众天 就中有三问也。
论曰至八四二千。明四层级量也。
论。有药叉神至共所居止。明四层级所依天别。
论。故经依此说四大王众天。引经释名。以所部领天非一类故名众也。
论。如妙高山至所部封邑。此明七金山上天也。
论。是名依地至此天最广。结第一天并明广也。
论。三十三天住在何处。此下四颂第二明三十三天。
论曰至各唯二万。明山顶量。就中二说。一云上下量等。中腰细也。一云下广上狭准颂八万即通两释。或径或周。然以山径八万为正。
论。山顶四角至守护诸天。明山四峰量及住神也。
论。于山顶中至所都大城。此明善见宫量及严饰也。
论。于其城中至诸可爱事。此明所都大城中殊胜殿量.及严饰也。
论。城外四面至庄严大城。此明城外四苑游戏处也。
论。四苑四边至角胜欢娱。此明苑外胜地游戏处也。
论。城外东北至犹遍五十明圆生树形量.妙香。
论。顺风可尔云何逆熏。问。
论。有余师言至故说逆熏。述异说。此师不许有逆风熏。
论。理实圆生至如顺风熏。述正义。此香力胜而能逆风起于香也。由逆风故近处而灭不同顺风。
论。如是花香至别生香气。问。
论。此义无定至俱许无失。答也。
论。若尔何故至遍诸方。引颂难。
论。据人间香至无如是能。通也。
论。化地部说至唯遍五十。述异部计。
论。外西南角至不如法事。述善法堂。
论。如是已辨三十三天。已下半行颂第三明余有色天住器。
论曰至皆依外器。释颂可知。
论。如是所说诸天众中。已下便明诸天诸事 就中有五。一明欲时。二初生身量。三明欲等生别。四明居器近远。五明下见上不。此下半颂第一明欲时也。
论曰至故使之然。释颂文。就中二说。如文可解。
论。随彼诸天至所生男女。明天男.女。虽是化生即于彼天膝上生者。即是彼天男.女。女天为母。男天为父。
论。初生天众身量云何。已下半颂第二明初生量。
论曰至具妙衣服。释颂文也。
论。一切天众至同中印度。明语同也。
论。欲乐生别云何应知。已下半颂第三明欲等生别。
论曰至及下四天。欲生三中明第一也。
论。有诸有情至乐变化天。欲生三中明第二也。
论。有诸有情至他化自在天。欲生三中明第三也。
论。依受如生至差别三种。释分三所以 如生等者。称生等境自在受也。婆沙一百七十三云。问何故人.及前四天众合立欲生。后二天众各别建立。答人.及前四天烦恼粗。后二天烦恼细 有说。人.及前四天同乐受用自然生境故合立一。第五.第六天众独乐受用自化他境。故各立一。
论。乐生三者至故名乐生。此释乐生三天别。下三静虑各有三天故成九处。初定离生喜乐。二定定生喜乐。三定离下喜乐。乃至长时受乐。第四禅已上无乐受故不名乐生。
论。生静虑中间至亦号乐生天。论主难杀也。正理论云。大梵既有喜乐现行名乐生天亦无有失。
论。所说诸天二十二处。已下半颂第四明居器近.远。
论曰至去下海等。释颂文中如文可解。
论。从此向上至得究竟名。此二师释色究竟名。如文可解。
论。于下处生胜见上不。下半颂第五明下见上。
论曰至下见上天。明下天眼见上天。以同一地.一系缚故。
论。然下眼不能至要作下地化。明下地眼不能得见上界地色。及身不触异地触。以别地系粗细异故。若上地身。下地下地。不能为碍故作化也。
论。有余部说至下见上天。述异部中大众部计。
论。夜摩等天宫依处量有几。问已上天所居宫地量大小。
论。有余师说至量无边际。欲界四天有其两释。初静虑天有其三释。如文可解。
论。齐何量说小中大千。已下两行颂第二明小.中.大千数也。
论曰至后当广辨。释颂文。如文可解。
论。如外器量别至身量亦别耶。已下两行半颂大文第二明能居量 就中有二。一明身量。二明寿量。
论曰至满万六千。释颂。可解。婆沙一百二十八云。如曷逻呼阿素落王所得身形其量广大。如色究竟所得身形一万六千六逾缮那量 俱卢舍者。此云鸣唤 所以无云减三逾缮那者。有人云。从变异受初修不变异难 此似倒也。既得难定身寿应加。应言下变异受以乐欲心胜由此造业引寿等胜。不变异受引欣心劣。由此造业引寿等减。
论。身量既殊寿量别不。已下三行半颂。第二明寿量 就中有二。一明善趣寿量。二明恶趣寿量。此明善趣。
论曰至不能计量。明人趣也。
论。已说人间至万六千岁。明欲界天。
论。持双以上至依何得成。有两问。一问年岁二问光明。
论。依花开合至成外光明事。答两问也。
论。已说欲界天至万六千劫。明色天也。
论。已说色界至六八万劫。明无色界。
论。上所说劫至为中为大。问劫量也。
论。少光以上至所寿劫量。明上下天劫大.中不同。初定三天以半大劫为其一劫。二定已上以大全劫为一劫。详其上寿量增.减。及身量增减。欲天。色天。及无色天。色天初定以半劫为劫。及中间静虑身量等不同者。皆是生死法尔因果。如此。不可细求所以。多眼.三眼.二眼.一眼。及无足.多足等也。
论。已说善趣寿量短长。已下三颂第二明恶趣。
论曰至寿一中劫。明地狱寿量。
论。傍生寿量至能持大地。明傍生寿量。
论。鬼以人间至寿五百年。明鬼趣也。
论。寒那落迦至地狱寿量。明寒地狱 佉梨者。受一斛器名。如此间计升.斛等名 婆诃者。此云篅。受二十斛。即是二十佉梨一麻婆诃量。篅盛麻故名麻篅也。摩揭陀国盛麻篅多受二十石。余文可解。百年取一篅中麻也。
论。此诸寿量有中夭耶。已下半行颂文便明有中夭。
论曰至皆无中夭。释颂有二。一处无中夭。二就别人明无中夭。如文可解。
俱舍论疏卷第十一
次夜点了(今日春祭也令人调声遥闻之)
昼夜增减事不审非一以黄园本一交了
俱舍论疏卷第十二
沙门法宝撰
分别世品第三之五
论。如是已约至三极少量。自此已下。大文第三明三分齐。一明三极少。二明极少积成多量。此下半颂明三极少。三极少中。二是所诠。一是能诠。所诠之中。一是色量。二是时量。
论。曰至为色极少。述色极少。大乘无实。但是觉慧分析。以为极微。此是识心所变非积小成 小乘中说有实极微以成大色。析其大色。至不可析名一极微。
论。如是分析至如说瞿名。述名及时。极少量也。从三十二字名。析至一字名。是名极少。准此。析多名至一名。以为极少。即合二字名已上。或无别体。或有别体。义亦无违。如微.金.水.兔.羊.牛等尘。离其体微无别体也。
论。何等名为一刹那量。通难重释。先问后答。是此问也。
论。众缘和合至度一极微。答中有二。一述经部答。二述有部答。此是初也 经部答中有二。一法先无体是未来。得体已灭是过去。得体未灭名为现在。即此得体未灭之顷名一刹那。二或有动法。度一极微名一刹那。极微处量促。刹那时量促。若度二已上极微名一刹那。刹那即有前后非时极少。若度一极微经二刹那。即极微量有分。极微非极少。由此故说度一极微。名一刹那 问曰。若诸法得自体顷名一刹那。得自体顷即是一念。因何仁王般若。云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 答生灭微细唯佛能知。小乘心粗见生灭粗。诸佛心细见生灭细。由此不同。今详。经部释如有动法度一极微。未知此动为取极速。为取小迟。若取小迟。对速还有前后作极少也。若取极速。且如四天下。径有十二亿三千四百半逾缮那。日轮周四天下略有三百万逾缮那。一逾缮那约有十八里缺八十步。三百万逾缮那。约有五千万里余。以里计步已多日夜。日夜刹那刹那唯有六百四十八万。步已过此。况尺.寸等。及余速物。未详论师何意如此。
论。对法诸师至一刹那量。述有部计也。毗婆沙中更有多喻况。恐烦不述。虽与经部有少不同。然亦未能述刹那量。有一师云。实刹那量。世尊不说。正理论云。刹那难知假喻以显。然未尽理。虽有此释。与日刹那数亦非合。亦不能显刹那极少无前后分。如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其顷非唯度六十五极微也。若度多极微即非无前后。若一极微名一刹那。即非唯六十五也 今略为二释。一。日夜刹那。与此刹那不同。日夜刹那唯是算数之法。如此秤.尺等量极少之名。无佛法时此数常定。此生灭刹那。即是诸法生灭之量。经部云。是诸法得自体顷。有部即是取果之顷也。二释。时之极少名一刹那。是数量时之名。即是极少名一刹那。极多名劫等。刹那非不更有细分。劫非更无有多时。应更思之。
论。已知三极少至逾缮那等。已下大文第二明积色也。
论曰至为指节。已上十一位皆七成也。兔毛细滑尘。小羊毛。牛毛润腻尘。大羊毛也 言七成者。六方并心以为七也。
论。三节为一指至不别分别。释颂不说三节以成一指意。以三指节为一指者。是竖三节。如今人指。
论。二十四指至中间道量。明后四量。古时一弓有八尺者。即是古寻。今时有六尺已下。即六尺步法。今时多用五尺步法 俱卢舍。是人.牛声不及处所。无声喧杂处 梵名阿练若。阿是言无。练若名喧杂。若以八尺为寻计之。五百弓量即是四千尺。若以六尺计之。即有三千尺也。若以一肘一尺六寸计一弓量。即有六尺四寸。昔时造论。故应八尺计之。
论。说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即是四八三十二。三万二千尺也。若以五尺步法计之。即有六千四百步。以三百六十步里法计之。即有一十八里。缺八十步。
论。如是已说逾缮那等。第二明时量也 就中有二。一从刹那至年量。二明劫量。此下两行颂。先明刹那至年量。
论曰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第一节。此有一百二十刹那也。
论。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第二节。此有七千二百刹那。
论。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第三节。二十一万六千刹那。
论。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第四节。六百四十八万刹那。
论。此昼夜至知夜减 有时增者。昼夜总三十牟呼栗多。此云须臾。夜增时十八昼有十二。即是此方冬至也。昼增此方夏至也 有时等。当春.秋分也 六月减夜者。言夜兼昼。十二月中六月减夜。即是此方六月小尽也。引颂证 寒热雨际中者。牒三际也 一月半已度者。谓雨月减一日。至第二月半已度。是第二月后半末缺一日。即是此方雨月减一日 于所余半月。即是第二月后半月。此方亦有并小.并大.及润月等。略而不论。
论。如是已辩至今已当辩。已下第二有四行颂。明劫量 就中有三。一明大.小。第二明人。第三明灾。此下第一明劫大.小。颂文可知。
论曰至外器都尽。明坏劫也。颂中初明四劫。有坏劫。有成劫。有中劫。有大劫。此先释坏劫。坏劫谓地狱有情不复生。至外器都尽。皆是坏劫。
论。坏有二种至二外器坏者。复两重二种。一坏有情中分二。二有情与器分二。总为四门。
论。谓此世间至坏劫便至。明住劫后有坏劫也。住劫二十中劫者。谓刀.兵等中二十也。坏劫言等住者。于坏劫无刀.兵等劫。但住劫时等名等住劫。此即住.坏.空.成各二十劫。合八十中劫为一大劫。
论。若时地狱至地狱已坏。已下释趣坏也。就趣坏中。先释地狱。二释畜.鬼。三释人趣。四释天趣。此释地狱。应生不生。名为坏劫。有情都尽名已坏也。
论。诸有地狱至他方狱中。此世界中若不定者灾后时受。或全不受。诸有定者。他方受也。今详。地狱坏时不越中劫。
论。由此准知至与人天同坏。此明第二畜.鬼坏。鬼本住处。即此洲下五百逾缮那。傍生在大海 言各先坏本处者。先坏畜生。后坏鬼趣。
论。若时人趣至人趣已坏。此第三明人趣坏。坏劫之时三洲人。由法尔力等生于梵世。北俱卢人生欲天已后生梵世。定生欲天故。不能离染故。
论。若时天趣至例同此说。第四明天趣坏。彼彼天中皆得离染。直生梵世不转生也。
论。乃至欲界至有情已坏。此下第二明界坏也。
论。若时梵世至有情世间。第三有情世间坏。
论。唯器世间至无遗灰烬。第四明世间坏。
论。自地火焰至如应当知。明自地灾。唯坏自地不坏他地。
论。如是始从至总名坏劫。总结坏劫。
论。所言成劫至成劫便至。大文第二明成劫也。从空劫后方有成劫。空.成二劫皆等住劫二十劫也 明成劫中复分有四。一明成次第。二明将成相。三明成外器。四明成有情。此下第一明次第也。
论。一切有情至将成前相。此下第二明成相也。
论。风渐增盛至外器世间。此下第三明成器也。
论。初一有情至应知已满。此第四明有情成也。
论。此后复有至寿方渐减。大文第三明住劫 就中有五。一明成次第。二明初唯减。三明中下上。四明后唯增。五总结前。此即初也。从成有情世间十九中劫。人寿无量岁。渐下一有情至阿毗地狱名成劫已。自此已后人命渐减。
论。此后十八至例皆如是。此第三明中间十八有增.减也。
论。于十八后至名第二十劫。第四明后一劫唯增。此后一劫虽同十八。增至八万。以增迟故同前上下。
论。一切劫增至成已住劫。此即第五总结前也。
论。所余成坏至二十中劫。此明准住二十时量成.坏.空劫量同也。空之一劫更无别相。故不别释。
论。成中初劫至有情渐舍。明成.坏劫器。及有情时量别也 立世经说器及有情成.坏各十劫与此不同者。彼说。梵王先生十劫住后梵辅等次第生。故知梵辅已下十劫成也。若兼梵王十九劫成。梵王入成器中故十劫也。故知梵王劫坏后十劫独住。
论。如是所说至成大劫量。总八十成一大劫。
论。劫性是何。问劫体也。
论。谓唯五蕴。答劫体明无别法。即以彼时五蕴为体。不同外道别有时.方。婆沙一百四十五云。劫体是何。有说是色。如是说者昼夜等位无不皆是五蕴生灭。以此成劫。劫体亦然。劫既通三界时分。故用四蕴五蕴为性 若无色以四蕴为性。空劫即以二蕴为性。婆沙论云。何故名劫。劫是何义。答分别时分故分为劫。谓分别刹那.腊缚.牟呼栗多时分以成昼夜。分别昼夜时分以成半月.月.年。分别半月等时分以成于劫。以是分别时分中极故得总名声。声论师者言。分别位故说名为劫。所以者何。是分别有为法行中究竟位故。
论。经说三劫至三劫无数。问。
论累前大劫至三劫无数。答也。
论。既称无数何复言三。难也。
论。非无数言至是其一数。答 阿僧企耶。此云无数。非无数言显不可数。此是解脱经六十数中一数名也。
论。云何六十。问。
论。如彼经言至三劫无数。总结答也。
论。何缘菩萨至方期佛果。问。菩萨何为而不速取二乘涅槃。而愿长时以取菩提。
论。如何不许至发长时愿。答。无上菩提甚难得故。彼若不能发长时愿修多苦行等不得菩提。是故定须发长时愿。
论。若余方便至久修多苦行。此重问。若以无上大菩提果甚难得故。发长时愿修多苦行。既有六十劫或三生方便。亦得涅槃出离于苦。何用为菩提久修多苦行。
论。为欲利乐至求无上菩提。答。为利有情故。舍涅槃道以取菩提。
论。济他有情于己何益。问。济他何益于己。苦行若斯。
论。菩萨济物至即为己益。答。菩萨悲心怀益物。既得成佛济度众生。遂己悲心即为己益。
论。谁信菩萨有如是事。难。此事难信谁能信此。
论。有怀润己至此事非难信。答。汝怀润己无大慈悲。于此事中实为难信。以己方人故不得信也。若无润己有大慈悲。此事非难信。以他方己故。
论。如有久习至如何不信。举喻显。如文可解。
论。又如有情至如何不信复举喻也。已上两喻由数习故。
论。又由种姓至别有自益。明种姓如是起悲愿也。
论。依如是义至他为己故。引颂证。就此颂中。前两句下士者是异生。次两句中士者是二乘。后四句上士是菩萨。
论。如是已辩至为成劫位。自此已下。大文第二明人。第一明独觉。第二明四轮王。第三明小王兴。此之一颂第一明佛.独觉。
论曰至诸佛出现。明佛出时。八万岁渐咸不克定时即上八万岁减半年等皆容出世。下至百年。百年已下无容佛出。准贤劫经第十云。拘留孙佛人寿四万岁时出世。拘那含牟尼佛人寿三万岁时出世。迦叶佛人寿二万岁时出世。释迦牟尼佛人寿百岁时出世。准西域记第六卷云。六万.四万.二万.百岁。佛出世也。又准立世经第九云。二十小劫世界起成已住者几多已过。几多未过。八小劫已过。十一小劫未来。第九一劫现在未尽 准此经文。即今正当第九劫。即贤劫中四佛出世。以俱在此第九劫渐减位。应更详检。准此文。即前八劫中无佛出世。弥勒佛即当第十劫出。又准弥勒经八云。劫是刀兵劫。经云。于刀兵劫中。乃至今生此。又准此文。后唯有十一劫。更有九百九十六佛出。时恐太促。详其贤劫。似是风劫。于六十四劫中此为第一劫。总六十四劫为一贤劫。于中千佛理且可然。应更详检。
论。何缘增位无佛出耶。问。增位从下自上。增时总无出。
论。有情乐增难教厌故。答。佛出本意令厌生死。乐渐渐减易起厌心。乐渐渐增难教厌故。
论。何缘减百无佛出耶。问。减位百年已下。其苦转增。何缘不教令厌也。
论。五浊极增难可化故。答。减其百岁烦恼等增。慧念等减。极难化故。
论。五浊者至五有情浊。乘便明五浊先列章门。后牒章释。
论。劫减将末至说名为浊。总释浊名即是显恶。居下泽秽。故名为浊。如浊水等。
论。由前二浊至极被衰损。明前二浊为过速。由寿浊故衰损寿命。由劫浊故衰损资具。即劫末时资具衰损。
论。由次二浊至出家善故。明次二浊为过患。由烦恼浊耽其欲乐损在家善。由其见浊妄为苦行损出家善。
论。由后一浊至及无病故。明众生浊。故令智慧念等悉被衰损。婆沙一百十三云。有情衰损者。谓劫初时。此赡部州。广博严净。多诸淳善福德有情。城邑次比。人民充满。至劫末时唯余万人。
准婆沙。衰损有情有二。一令劣恶。二令数少。恶是浊义。数少非浊义。如浊水.浊酒不以少故名浊。但以居下滓秽名浊。此论明有情浊故略不论少。
论。独觉出现通劫增减。第二明独觉出时也。
论。然诸独觉至转名独胜。此下明二种独觉。麟角喻。谓出无佛世独一而出 部行独觉。先是预流果声闻。彼后无佛时进得胜果。故名独觉。此是一释。
论。有余说彼至得独胜名。第二释。先修声闻顺决择分。后无佛时入于见道名独觉也。
论。由本事中至不应修苦行。引此文证是凡夫。圣人改断戒取。不应修苦行。既修苦行证是异生。
论。麟角喻者至麟角喻独觉。此第二释麟喻独觉异部行。
论。言独觉者至不调他故。释独觉名有二义。一取至果时不禀至教。二已得果。复不觉于他。具此二义名为独觉非因位不因教也。
论。何缘独觉言不调他。问。下有四难。
论。非彼无能至无碍解故。第一难也。
论。有能忆念至圣教理故。第二难也。
论。有不可说至理神通故。第三难也。
论。又不可说至对治道故。第四难也。
论。虽有此理至无说希望故。下有三种理答。此第一理也。
论。有知有情至难令逆流故。第二理也。
论。又避摄众生悕諠杂故。第三理也。
论。轮王出世至何威何想。已下两行颂第二明轮王 就中有五。一问何时。二问几种种。三问几俱。四问何威。五问何相。
论曰至故无轮王。答出时也。
论。此王由轮至名转轮王。释轮王得名。
论。施设足中至王四州界。引施设足答几种也。
论。契经就胜至应知亦尔。通经。唯说金轮。理实余轮王亦尔。
论。轮王如佛至轮王亦尔。答上几俱。
论。应审思择至为约一切界。问。乘兹便明有十方佛。此即问也。
论。有说余界至余亦应尔。述有部等计。一佛普于一切十方皆能教化。故唯一佛无二三等。若于一处有情难化佛不能化。余佛于中亦不能化。故无多佛。
论。又世尊告至唯一如来。此则复引圣教证也。
论。若尔何缘至得自在转。大众部等引经难。若谓一佛普于一切十方世界皆得自在。何故经说我今于此三千大千得自在转。而不言余世界转也。
论。彼有蜜意。有部等答。
论。蜜意者何。大众部等问。
论。谓若世尊至例此应知。有部等答。
论。有余部师至出现世间。有余大众部等师计也。
论。所以者何。征所以。
论。有多菩萨至有无边佛现。大众部等释所以有多菩萨修菩萨行。理许多人得成于佛。一界一佛理且可然。多界多佛何理能遮。
论。若唯一佛至此事顿成。反难释也。
论。是故问时定有多佛。总结成也。
论。然彼所引至一界多界。反问通经。
论。若说多界至别界佛耶。引轮王为例。轮王说唯一。余界有轮王。如来虽说一。岂遮余界有。
论。佛出世间至及决定胜道。此重难。多佛出世有多吉祥。多所利益。因何。不许有多如来俱时出世。
论。若尔何故至俱时出现。难。若以多佛出有多利益。即令多界中有多佛出世。既佛出世有多吉详。因何。不许一界多佛。
论。以无用故至饶益一切。答也。答中有四。此即初也。
论。又愿力故至为眼为道等。第二理也。
论。又令敬重至便深敬重。第三理也。
论。又令速行至无二佛现。第四理。并结总也。
论。如是所说至克胜便止。明四轮王威差别。此是第一金轮王 就中有二。一异。二同。此辩威异。
论。一切轮王至定得生天。第二同也。虽现威有异。以同无伤害。十善化生。故定生天。
论。经说轮王至主兵臣宝。此第五答何相问。相有二种。一依宝相。即七宝为相。二内身相。此即七宝相 就中有二。先列名。后问答。此即初也。
论。象等五宝至生他有情。后问答中此即问也。七宝之中殊宝.轮宝非有情摄。可由轮王自业招得。象等五宝既是有情。各由自业。如何轮王能感七宝。
论。非他有情至乘自业起。答。五宝虽是有情数摄各自业生。然一由有与转轮圣王相系属业故。轮王出此宝方生。然余轮王轮宝既劣。余宝亦劣。
论。如是所说至大士相殊。此明转轮王身相。一切轮王皆悉并有三十二相。四王既异相有胜劣。
论。若尔轮王与佛何异。问也。
论。佛大士相至故有差别。答 处正。谓当其处。如千福轮相。正当足下 明。谓分明。如千福相明显 圆。谓圆满。谓千福等具足。毗婆沙云施设论说。赡部州边于大海际有转轮王路广逾缮那。诸转轮王若不出世。水所覆没无能游履。若出世时海水咸一逾缮那此路乃现。底布金沙。旃檀香水自然洒洞。轮王每欲巡此州时。导从四军。而游此路。
论。劫初人众为有王无。已下一行颂。第三明劫初时小王等也。
论曰至长寿久住。此明未食段时也。
论。有如是类至从兹出现。自此已下渐食段食无有光明。日.月火明此时出现。自此已前食地味也。
论。由涉耽味至竞耽食之。第二明食地皮饼。
论。地饼复隐至林藤出现。第三明食林藤食。
论。竞耽食故至以充所食。第四明食香稻食。
论。此食粗故至男女根生。从此已后有男.女根。
论。由二根殊至初发此时。自此已后有非梵行。
论。尔时诸人至始于此时。自此已后有盗业道。
论。为欲遮防至刹帝利名。明有主也 刹帝利。此云田主。
论。大众钦承至此王为首。明立主德名大 三末多。此云共许。
论。时人或有至婆罗门名。自此已后有二姓也。
论。后时有王至始于此时。明有杀业道。
论。时有罪人至此时为首。明有虚诳语。
论。于劫咸位至其相云何。自此已下。大文第三明灾 就中有二。第一明小三灾。第二明大三灾。此即第一明小三灾。
论曰至中劫末起。明起时也。此诸灾患由二为本。谓耽异食及性懒堕。由此烦恼故劫渐减有小三灾。
论?/div>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俱舍论疏-唐-法宝
下一页 俱舍论疏-唐-法宝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