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唐-窥基

佛经大全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瑜伽师地论略纂-唐-窥基 > 瑜伽师地论略纂-唐-窥基
嗝I奚缫磺蟹衬铡3钔獾劳浪廾鳌S嗝新H缤獾劳浪廾鳌C敖馔延廾髀0耸潘滴乃渖僖臁S攵苑ㄍ6苑ㄒ馑怠R磺形廾髅廾髀6榔鹣嘤κざ嘤喙省S嗄芤阑罅⒂喽I舷乱旃省A乃怠7直鹚鹜浪廾鳌C敖馔延廾髀S嗔⒂喽2凰狄磺谐瘴廾髀>菀甯鞅稹R嗖幌辔ァ?br />   拘碍亦三。谓贪嗔痴。由此三种起五拘碍。与对法同。依此五境生贪等三。拘碍于心。故对法说名心拘碍。上来所说烦恼门。对法显扬瑜伽后文。皆具广释。恐厌文繁故略显示。依前所引应勘寻之。
  业杂染中。初问次答。答中有二。初列九门。后随别释 自性中。若法生时造作相起等者。此有三释。一云。造作相者。谓加行业 身行语行于彼后时造作而转者。即根本业道。初通三业。或唯意业。后复据重者。故唯身语。二云。造作相者。是表业。由彼生故。乃至造作而转。是无表业。初通三业。五十三说。身语意三。皆有表故。后是无表业。此中有说。唯身语二有无表业。故此但言由彼生故。身行语行。于彼后时造作而转。意业轻微。亦非色法不发无表。有说三业皆有无表。五十三说。十善业道百行所摄。皆名律仪。故三罚业中。意罚重故。意三业道。重前七故。亦有无表。于理何违。意业无表。随业道故。但有三支。此依三业通有无表。但说身语。非遮意无。三云造作相起者。发身语思。由彼生故等者。即身语业。发身语思之所生故。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动发胜思。发身语故。名身语业。或独行思亦名意业。合十名业道。于五境中。色声称业。三非业者。无表示故。眼等五根不立业者。成业论说。有作用业无加行业故。成唯识成业等云。有三种思。十种业道皆思为性。释身语意业。表无表名思业。思已业。业道定散无表大种造等。发业时节。大小不同。皆如彼疏及别章释。下五十九六十卷中。当广分别。身语二表以相表见。意表业者。见自证分证自证分。互各自表。如理应思。
  业分别中有三。初标二二种。次别显二二种差别。后结成三业。初二中补特伽罗。即具业者。复法差别。即彼业相广释二中。初补特伽罗。后法。初中复二。初不善业道十补特伽罗。后善业道。杀生有三。一总指经。二别牒释。后结略义。别牒释经九句。除总句故。杀生成业道究竟者。所杀者命断已方成。非正死有俱死前死及自杀。非业道故。不尔便应皆成业道。
  第三句。害极害执者。次有三故。别释此三。
  断彼命故。谓害 解支节故。谓极害 计活命故。谓执计执杀生。而活命故 有出家外道名曰无惭者。即尼揵子计。随所住处百由旬内所有众生。于彼作不杀成律仪。作杀成不律仪。百由旬外彼皆不成。经对治此说如是言一切有情所非唯百由旬 即彼外道复作是说等者。彼计草木皆悉有命。杀成业道。佛为治此。说如是言真实众生所。杀树木非业道 此即显示真实福德远离对治等者。此言定显由杀有情是性罪故。亦以性戒真实福德。为远离对治。故对法云。杀生事者。谓有情数故。此前言一切有情所。杀草木等是遮罪故。亦以遮戒不实福德。为远离对治故。此后言真实众生所。又释不须依性遮戒释。此即显示次前所说。无系外道二种对治。若不杀一切有情。何但百由旬内真实对治。若不杀草木。是非情故。名不实对治。显二对治。外道二计。两句之文。与前不同。所以曲示 如是所说诸句显示加行杀害者。最极猛恶下七句。由起其心。加行励力猛勇行杀。故名如是加行杀害。非是加行业道也 乃至极下捃多蚁者。此有二义。一者蚁卵。二折脚蚁。故存梵音。
  别释九句中。初七句名加行杀害。励力杀故。次一句名无择杀害。逢生即杀不简释故。后之一句名杀生时。从初断命。未遇良缘受持戒等。常成杀生业道罪故。
  结略义中。有三重。初摄九为四。次摄为三。后摄为一。摄为四中 杀生相貌者。是前第二句血涂其手 作用者。即第三句害极害执 因缘者。即第一句最极暴恶杀害之心正现在前 事用差别者。谓后六句。一无羞耻。二无哀愍。三一切有情所。四真实众生所。五乃至极下捃多蚁等诸众生所。六于杀生所若未远离 又九为四中相貌。即第一句 作用。即第二第三句 因缘。即第四第五句 事用差别余之四句 第二摄九为三中。杀生如实者。即第一句 杀生差别者即次七句 杀所杀生名杀生者。即第九句。未受戒等起善已来行杀生者。常名杀生者。受戒等后不得彼名 摄九为一者。合名杀生补特伽罗。
  不与取中亦三。初标总句。次别释十四句。后略义结成 若积集若移转者。谷麦等物名积聚。有情名移转。或不离处名积聚。举离本处名移转 于闲静处若生者。谓谷麦等不离本处。拥覆令生。集转如前 若彼物主非先所与如酬债法者。如酬债法者。如酬债法名不与。非前先所与。如酬债相似。名为不与。若随盗者所欲受用而弃舍之。名弃用。可无罪。不随盗者所欲受用而弃故。名不弃取。长读文势义道便远 饕餮者。贪财为饕。贪食为餮。谓虽胜他而为过失。垢所染者。虽复竞诤而得彼财。财非己物。而诤取之。名不净取。
  略义结十四句有三。一由盗此故成不与取。即前初句于他所有。二若于是处如其差别如实劫盗者。谓次十一句。三由劫盗故得此过失者。即第十三十四两句。又释为五结。一由盗此故。结第五第六句。二若于是处。结初四句。三如其差别。结第八句已下乃至第十三句。四如实劫盗。结第七句。五由劫盗故得此过失。结第十四句。虽有此释义乍难知。究义推文亦可悉矣 成不与取业道究竟者。要于本处。或生。或集。或复移转。不尔便成不与取加行。故对法云。究竟者谓取为己有。
  欲邪行中。文亦有三。初标总句。次别释十一句。后略结之。十一句者。一于诸父母等所守护。二自守护。三有治罚。四名障碍。此之四种并未适他。论束为三种守护。五他妻妾。六他所摄。七若由凶诈。八若由强力。九若由隐伏。十而行欲行。十一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 成邪欲业道究竟者。谓交会事成。此非己妻成于业道 非道者。此有三义。一非所行路。谓支分等。非产门。二非道数。过极五量。三非理道。谓加常法及一切男及不男。故五十九云。非交非量非理。及不应理男及不男 非处者。谓安佛法僧处。父母床廗地。不平等处等。僧伽蓝等是 非时者。有病。怀孕。与儿乳等 三明六闇等。广如五十九自解。此等所说。自妻妾所亦成业道。意乐重故。
  略义中有三。一若彼所行。摄前六句。虽所行处亦成罪故。二若行差别。摄次三句。非理行故。三若欲邪行。摄后两句。成业道故。或别句中。合成十句。初四合成三守护故。后七如前。
  妄语亦三。如前应知。别句有十 若彼使者谓执理家。王所使故。或是官属执理法司。或知平均议事违理立为断事。名执理家 若已知者谓随前三所经语言者。谓随闻觉知三。所经语言而行妄语。其见下自别说。故三必然。此合名知。非四中知。彼知局故。此知宽故 妄语业道究竟者。对法论说。时众及对言者领解。
  略义中有四。一依处故。结初五句。二异说故。结次二句。三因缘故。结次二句。因自因他。四坏想故。结后一句。
  离间语中亦三。别句有七。第三句喜别离。第四望别离。此二虽喜生。未生烦恼。第五于第三。第六于第四。此二句方烦恼生。第七句说。能离间语者。谓或不闻或他方便者。谓说语时。他令不闻。或他虽闻。而以方便不受其离间。此释经中说离间语。非正释业道。对法论说。此究竟者。谓所破领解。此中方便。他领解故。可是业道。他不闻者。但是业道加行故。此因通释经。亦无失。或他方便者。令他说离间方便语。他未领解。及他不闻。此二并是业道加行。因释经文。亦非正释业道。或有义言。但说离间言。若他不闻。及他闻已方便不受。皆是业道。此违决择第六十说此究竟。谓所破领解。故前说善。
  结中有五句。一离间意乐结初句。二未坏方便结第二句。三已坏方便结第三第四句。四染污心结第五第六句。五他方便结第七句。此中有说。卒尔等五心中初心。即成业道。他领解故。若依此义。业道有通无记之性。说事未周。他不领解。故知但是染污心后。
  粗恶语中。先首者。凡所说法。说趣涅槃最第一故。由此语故。以为先首。当趣涅槃。以相续故名无尽。以广大故名无边 即此最后又有三种等者。谓前三中。最后说法语中。前十二句中。摄先首美妙等八句。即诸经中。说佛说法有八语具。由持戒语令他欢喜具八语具。此八之中复分三故。此别诸句合十九句。初十二句合为三类。次四说有为行三世语。后三重摄前语。由辨诸句皆有曲结。故无略义。
  绮语中有十二句。初五句名邪举罪语。即是律中举罪之者所具五德。次六句名邪说法语。后一句名放逸语。故略结言三时绮语。前粗恶语。及后绮语究竟者。谓发彼语。或有难言。妄语诳于他。他解成业道。离间破坏他。他坏业道成。答妄语本诳他。信与不信。但解皆业道。离间本离他。坏与不坏。但解皆业道。
  贪欲中 即此二种总名物者。谓财及具。此究竟者。谓凡彼所有。定当属我。深生贪爱。非定属心。轻非业道。
  略义中 自性。谓初句 所缘。谓次二 行相。谓后一。
  嗔恚中。有五句。初句嗔自性。余四句嗔所缘。略无行相。不起即已。起即多成业道。故不说之。要于有情方成业道。非情即轻 究竟者。谓决定当害。今此略义。合准前贪。贪陈究竟。此中不说。合准于前。多分同故。易可知故。如前释故。
  邪见有三。一标总句。二显十七别句。后略结 谓由三种意乐非拨施者。意乐谓无以财行施。意乐谓无清净爱养父母等田。意乐谓无祭天祠祀。略举火天类二天等 无妙行恶行中能治者。谓福业事。悭贪犯戒散乱等三。名所对除 已趣各别烦恼。寂静名正至者。谓涅槃 正行者。谓道谛 在有学因中名此世间 在无学果时名彼世间 自士夫力之所作故名自然者。谓阿罗汉。由自士夫功力。而得此无学果。故名自然 通慧者谓第六者。漏尽通也。此上所拨无。真阿罗汉法。下所拨无。见修无学道。
  略义有二。不结初二句 初谤因者。谓无施与等。及无妙行恶行 谤果可知 谤功用中有四。一摄植。谓无父。二任持。谓无母。三往来。谓无此世他世。四感生业。谓无化生有情。即中有也。前第七卷。无化生有情。但不能得见生死相。或生无色。或入涅槃。便拨为无名无化生。彼据生有。此据中有。所望别故亦不相违 业谓功用中有能转识法。当生有故名感生业 阿罗汉下皆是实事 第二略义中。流转缘者。谓无此彼世。无母无父 流转士夫者。谓无化生有情。中有生者合名士夫 无阿罗汉等名对治还灭 又诽谤流转应知。谤因不谤自相者。释第二结中流转言。不谤无世间父母自体。但谤无从此往彼因义。父母等能任持因义。此究竟者。谓决定诽谤。
  十善业道白品中有二。一总标当说。二别显离邪欲离妄语二业道 尽寿行故久远行故者。初是声闻戒。后是菩萨戒 当知略义即在此中者。在三清净中。
  妄语中。应可建立者谓于彼彼违诤事中应可建立为正证者。谓无偏党深可信故。应可建立。为证理人。
  三摄受中。一欲解。即前可信可委。决定意乐故。二保任。即应可建立。可委信故。三作用。即无有虚诳。即起实语之作用也。
  法相差别。大文分二。初标。后释。释中复二。初不善。后善。五十九说十恶业道。有五相差别。一事。二想。对法说为加行。三欲乐。四烦恼。五究竟。如此杀生中。于他众生者名事。自杀及非情。非业道故。起杀欲乐者名想。起害众生想故。能生欲乐。想从果名 起染污心者名欲乐。依此想故作如是心。我当害生起欲乐故 起杀方便者名烦恼。贪嗔痴等为方便相。
  杀究竟中。所有身业者名究竟或无间。或后时死。或此为四。一事。二欲乐。三烦恼。四方便。即想。对法论说为加行故。五究竟 或方便者。加行业道。略无其想。因便说方便。方便非业道。余九业道准此应知。此说欲乐为染心者。简大菩萨慈悲行杀。后得智中非染污故。五义阙一不成业道。要具五支方成业道。且如杀生。于彼非彼想。非于彼彼想。非业道。于彼彼想。非于彼非彼想。皆成业道。余皆准知。
  欲邪行中 所不应行者。谓他三摄。及一切男。及不男。设非道等者。设是自妻亦成业道。设是自妻许可而未得。亦成业道。他摄护收。
  妄语中 伪证者。谓所见闻觉知中伪证为不见等。
  粗恶语业道中 谓他有情者。此据增上殊胜者语。对法等说。但发恶言即成业道故。或对有情方成业道。非情不对并非业道。第六十说。粗语业道有情处起。此文亦说于有情故。然五十九。及对法中。说粗恶语染。方毁訾故。说发言名为究竟。非皆业道。
  绮语之中。不说境者。独头绮语但发即成业道。所摄与余合者。亦有境故。第六十说。杀生粗语嗔恚三种。贪嗔痴为加行。嗔为究竟。不与取欲邪行贪欲三种。三为加行。贪为究竟。妄语离间绮语三种。三为加行。三为究竟。邪见一种。三为加行。痴为究竟。颂曰。
  杀粗嗔由恚  盗邪贪由贪
  三三邪见痴  恶业道究竟
  十业道中。杀生.邪行.妄语.离间.粗语.嗔恚。此六业道。有情处起。不与取及贪欲。资财处起。有情及物。皆资财故。绮语业道。名身处起。邪见业道。诸行处起。设谤无为。不亲著故。应说颂曰。
  有情及资财  名身诸行处
  六二与一一  如次业道起
  十善业道中一一皆有五。谓事.想.业.烦恼.究竟。如理应知。
  第三大段。业因十二种相中。初三是不善根。四由自力。五由他力。六由王等之所驱迫。七已得自物而生贪欲。前贪他物。此爱自财。故成差别。八有所怖畏行杀等业。如怖他杀而行杀等。九为有所损害。如鼠损物。或恐蛇为损。而行杀等。十一法想。将为道理。如执害生以为正法。
  业位中。由耎不善业生傍生中等者。十地经说。中品生畜生。耎品生饿鬼。与此不同。鬼有二种。一福德。二薄福。此据薄福中品。彼据福德故下品。亦不相违。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三
  时享保七年壬寅九月十四日一交毕
  沙门高范胎生六十八岁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四(论本第九第十)
    基撰
  业九门中。第五业门。不说士用果者。离三果外无别增相故 与异熟果中。唯言于那落迦受异熟果。对法第七。及因果经云。于傍生饿鬼那落迦。受异熟者。彼据下中上三品杀业所受异熟。此唯据上品唯言地狱。又此举一。彼具言之。亦不相违。
  等流果中。寿量短促下有十句。十恶业道如次别配。果似于因名等流果。寿量短促。实增上果。假名等流 邪见等流。增益痴者。对法论说。诸邪见者痴增上故。成业道者。唯增上故。问若尔何故业道称邪见。得果号痴增。答痴增始邪见。邪见必痴增。邪见必有痴。有痴未必有邪见。业道举能依言邪不说痴。得果说所依言痴。不说于邪见。二门影略说。令知业道唯邪见。痴通于钝行故。不称业道。
  增上果中。此依一物以辨十果。对法依众事以辨十果。故二不同。义各别也。此有十句。亦依业道次第别配。不便宜者不顺人心。
  八欲解中分四。初对缘身财。次对缘悲田。次对缘敬田。后对缘恩田。
  五无间业中。第六十说。一是虚诳语。谓破僧。四是身业。于中三为杀生。一是杀生加行。谓出佛身血。随应即以身语二业。而为自性。一僧破。即以所破僧身。不相应中不和合为性。无覆无记。依异熟识。于法轮等不和合故。能破体者谓虚诳语。从果为名名破僧。二是比丘。非在俗。三见行。非爱行。四净行。非犯戒。言不威肃故。五破异处。非佛前。以诸如来难轻逼故。六破愚夫。非圣者。七忍异师圣道时。谓五法是道。八正非道。八必不经宿。破法轮僧。能障圣道轮。坏僧和合故。九破法轮。唯此洲有佛故。破羯磨通三洲。有教故。十破法轮。极少九人。所破分二部。能破为一故。破羯磨极少八人。分二谛故。多亦不遮。十一初成道。后将入涅槃。及见戒疱由未起时。未立止观第一双时。佛灭后时未结戒时。于此六位无破法轮。除此余时方可破僧。俱舍颂言。初后疱双前。佛灭未结戒。于如是六位。无破法轮僧。此乃化土有此事。报土或有。阿弥陀佛调达名寂故。或报佛无。化阿弥陀有。萨婆多师。将佛有宿业怨对故有。大乘示现。此五逆中。害父害母坏恩田故。余三皆是坏福田故。由此成逆。三乘通故。萨遮尼犍子经所说五逆。与此不同。唯大乘有对机别故。亦不相违 此五逆中破僧最重。坏功德法身故。障人天解脱道故。入圣得果离染漏尽。皆悉被遮。乃至大千法轮不转。天人龙等身心乱故。定招无间一切大罪。次出佛身血。次杀阿罗汉。次母。次父。后后渐轻。诸广义门。皆如俱舍第十八说。
  无间业同分者。谓无间业同类之罪。谓污阿罗汉尼及母。是害母类。打最后有菩萨。是杀父类。或于天庙等行杀。或于委重所损害。或于贫苦困。施无畏已返害逼恼。是杀阿罗汉类。劫夺僧门。是破僧类。破坏灵庙等。是出佛身血类。或总摄类不须别配。俱舍与此不同。彼云污母无学尼。杀住定菩萨。及有学圣者。夺僧和合缘。破坏窣堵波。是无间同类。从修相妙业。名住定菩萨。彼可杀之。今无此事。其最后身菩萨。定无杀者。故此称打。杀有学圣虽是逆流。摄皆不尽。但是此中杀阿罗汉类。三义之内第二义收。耆旧类摄故。
  僧门者。因僧所由。诸所有事。如知他与僧物。自回入己等 灵庙者。殿堂也 窣都婆者。此云高显。浮图等也。各举一名。俱是佛事 对法论说。五无间业等。是顺生受业。何故此中名现法果。此中据行逆罪故。现被杀等故。名现法受。彼依次生堕无间等名顺生受。亦不相违 问顺现受业。不感总果。岂五无间业。受别果耶。答由加行业。受现别果。由根本业。受当总果。非由一业现后俱受。从初为名名现法受。则非五无间不招总果。即由此义。对法论说。造众多无间业者。所感苦具众多猛利。顿受众苦。诃怨心经云。由无间业。于那落迦中。数数死生。受大苦异熟。般若法华等经亦言。由谤经故。从一地狱生一地狱。从初为名。皆顺生受。此亦如是 问杀独觉何故非逆。答少故不说。即阿罗汉类收。
  供养慈定等得现果者。依初出位。如初出慈定。无诤.灭定.预流.阿罗汉果亦尔。非久出后。不说独觉。少故略之。其实亦得。一来不还。非初得圣故不说 问何故但说慈定。不说悲定喜定舍定等耶。答喜舍劣故。悲通散故。于与世间出世间乐。慈等胜故。无诤等亦尔。内证真无诤。外必息诸烦恼。胜愿智等。故不说余。
  于学无学僧所者。对法论说。佛为上首僧。谓对佛前诸所有僧。或是佛弟子凡圣学无学僧。名佛上首僧。此言僧故非是别人。
  与他增上果等中 谓亦由受现法果业者。谓不但由他。亦由自现业。谓佛住处令生安乐。众生见佛供养为业。佛令无苦得安乐住。处势力故。摄余众生。皆得安乐。轮王劝化行十善业。众生随行得乐亦尔。慈定菩萨。运心与乐供养获安。亦复如是。由他增上。自现业熟便得现果。
  业天者。即世人多以为善恶由天。理实由业。说业名天。初由悲故。后起慈心而与其乐。故唯言慈。
  损益门有八者。初七即是身三语四。如次配之。第八合是意三业道 助伴者。亲友。
  第六业增上有六。初一利相。第二勤相。
  第三自性中。初语四挍量。次身三种。后意三。从轻至重。总挍三业。别量十业。业道中先色后心。色中先重后轻。诸色业道皆先重后轻。意业道中。先轻后重。作法不同。亦无过失。
  然三罚业。意业最重。五僻见邪见重。五无间破僧重。所望别故。今此明业不望无间。故语业轻。理无过失。
  第七业颠倒中 杀生相似同分罪者。加行业道似根本故。此有二例。一杀情。二杀非情。并是于非彼作彼想故。无根本罪 执受颠倒。但言乃至绮语。不说意三业道者。身语七支通戒性故。共所知故。色易执故。上明无罪 亦无施与受斋修福下。无福田起邪见故。作此执。
  第八业差别中有二。初列前四位业名。后随列别释。列位有四。一有五种二门。二有十种三门。三有一种四门。四有一种五门 作业者谓若思业若思已所起身语业不作业者乃至身业语业者。审决二思名意业。动发胜思。名思已所起。身语二业。或动发胜思名思业。此思所起身语业。名思已所起身语业。此解与对法同。彼云思业。谓福非福不动业。思已业。谓身语意业故。此作业通加行根本业道。表无表业。未灭未舍名作业。即二业种子。加行根本表无表业。已灭已舍名不作业。不成就故。无胜作用故。此备法师释 景法师云。任运所生。非业道摄。诸善恶业。及无记业。名不作业。若根本业道。加行所生诸善恶业。名作业。今释者。加行根本诸表业。名作业。有起作故。诸无表名不作业。无起作故。此通三乘表无表业。故不说意。
  增长不增长业中。八自性无记业者。谓善不善。非业道摄。中下品性。非三性中无记性也。自体不增名无记故。或三性中无记之业。
  九悔所损业者。八十九说。诸作不增长业。若无追悔。不修对治。可当受果。名增长业。若追悔等名不增长。或先增长业。由追悔等。如未生怨。名不增长。不追悔等名增长业。第六十说。依未解脱者。建立定受业。故解脱者起道伏断。对法论说。有五种故思造业。一他所教敕。二他所劝请。三无所了知。四根本执著。谓三毒蔽心猛利执著所起诸业。五颠倒分别。谓胜无罪所行恶业。于此五中。根本执著。颠倒分别。若作若增长。非不受异熟。重故。余三虽作而不增长。不必受异熟。轻故。彼论释。作者。谓起造诸业令其现行。增长者。谓令习气增益。彼说故思业。但唯有五。此中通说故思不思。故有十种。此中第二。即彼第三。此中第七。即彼初二。亦不相违。彼论后二。增长业摄。故非十收。
  故思业者谓故思已若作业若增长业等者。此中故作或增长。名故思业。非故作或增。名不故思业。对法明思业思已业。初是福非福不动业。后是身语意业。与此不同。又彼论说。故思业有五。如次前说。与此相违。通增长不增长。故此依殊胜强思。当定招异熟。名故思业。彼依但是故思所作。非任运业。通当得不当得果。皆名故思。所望别故。亦不相违。
  顺定受业不定受业者。即前故思业。当定招异熟。前不故思业。当不定招异熟。对法论说。决定受业者。决定有三。一作业定。由宿业力感决定身。于此生中必造此业。期限决定终不违越。佛等神力亦不能制。二受异熟定。即此所说顺定受。业果定当受。时未定故。三分位定。谓顺现受。生受。后受。分位定业。此中义显。若业道摄业名顺定受。加行后起。通定不定。若未悔未解脱名定业。已悔已解脱名不定业。
  已熟未熟业者。过去及现在正生果业。名异熟业。未来及现在当生果业。名未熟业。上明五种二门已。
  三性业中。有覆无记业。亦名无记业。非三善根三不善根为因缘故。
  律仪所摄业等者。别解脱律仪。对法论说。即七众所受律仪。出家五众。及近事近住。由出家者尽寿远离恶行欲行。由近事者尽寿离恶行不离欲行。由近住者不能尽寿离恶行欲行。故别解脱三类建立。
  或静虑等至果断律仪所摄业者。静虑者。色界四静虑。等至者。四无色。果者依静虑无色。所修生功德。断者。即静虑无色相应现思。远防欲界诸犯戒非之断戒也。果即是断戒。果之断也。体即定生律仪三乘通身语大乘兼意业有释断者即是无为性戒。果是定生律仪。今此解业。既言果断不言断果。断非无为。如前说善 或果与断二俱戒体。故双取之。唯初未至有断对治。上诸地中。成远分断。此依有漏定生戒义。决择分说色界有。此通无色有。对法唯依色界建立。彼自会云。以无色界粗色无故。略不建立。
  无漏律仪所摄业者。谓见谛者。由无漏力所得远离性。即道共戒。如表无表章广说。
  不律仪中。谗刺者。唯行谗儜。讥刺于他。以求活命。不良之类。恐喝之辈 断狱者。西域别立断狱之人。求财活命。此有十二对法有十四。此无彼三。一猎鹿。二捕鱼。三害牛。彼无此一。谓断狱。涅槃经中说有十六。牛羊猪鸡。为利故养肥已转卖。为利故买。买已屠杀。即为八种。捕鱼。捕鸟。猎师。劫盗。魁脍。两舌。狱卒。咒龙。复为八故。无此断狱缚象。杂心说十二。屠羊。养豚。养鸡。捕鱼。捕鸟。猎师。作贼。魁脍。守狱。咒龙。伺[狂-王+(山/鳥)]。屠犬。诸文不同。但说损害意业弘广。以自活命而为本业。皆不律仪。略举尔端。非唯尔所。不尔专行杀马驴等。岂非彼耶。具支多少。得舍因缘。亦如别章 处中业等有表无表佛成不成。皆如章说。
  施自性者谓思所起能舍所施物身业语业者。对法唯识俱取三业。思并无贪为性。今以无贪说为因缘。以思说在等起门中。故自性中取身语业。据表外彰。三乘通论。故唯身语不说意业。戒自性中。以三业为性。故言身语业等。如唯识说。受菩萨戒故通三业 依处通情非情者。性戒遮戒。随其所应。通依二故。
  修性自性谓三摩地者。其四无量。慈体无嗔。悲体不害。喜体不嫉。舍即三善根。善舍数也。今从所依故定为体。如无垢疏第二卷。
  依处者。即所缘三界有情总为三类。一无苦无乐与乐名慈。二有苦拔济名悲。三有乐助喜名喜。于初类起离痴想。于第二类起离嗔想。于第三类起离贪想。平等令离恶名舍。此举慈境等取余三。此各有三。如余文说。
  福业谓感善趣异熟等者。福业于人天受总异熟 及顺五趣受者。四趣受别异熟。其地狱中。受等流果相似别报。总言顺五。有义不然。成唯识说。余处说彼有等流乐。应知彼依随转理说。故大乘中。彼无善果。由善业故受苦轻微。名为得果。更无别报。不同小乘地狱四尘许善业感 又释。此依数通说五义。别唯四趣 又释。离非天为一。合成六趣。故说善业顺五趣有。地狱实无。
  顺不苦不乐受业中。别报唯第四静虑已上业者。此有二义。一云。三定已下有别报受果。此及对法不说有业者。据多分善业感乐受果。少分善业感舍受果。故略不论。不尔何故下地善业不得彼果。二云。三定已下无别善舍业。第六识中舍果寂静。下业粗故。善但招乐故无舍果 问下善业粗不招舍果。第八舍果下业不招。答总别异故不应为例。
  顺现法受业等中。此及对法皆说有三。从初为名。现唯别报。余通总别。前说有二。谓定不定。第六十卷说有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显扬十九说有五业。一现法受决定。二生受决定。三后受决定。四受报决定。五作业决定。不依于时但论于报。故唯二种有定不定。若论于时与报合说。业但有三。不越此故。时报相对合离有四。不说别时。但总说故。唯依时及果并作业定。说有五种。除不定故。文虽有异义理无违。所望别故。
  学业者谓若异生等者。谓诸异生。发三乘心解脱分善已后。皆名为学。学业通有漏无漏。无学亦尔 非学非不学者。未发心前诸异生位一切诸业。六十六中。唯说圣者以为有学。证胜得故。此据所依合而为论。学者生得善等。亦名为学。不尔便非。不顺彼故。
  见所断等业中。唯说恶趣不善业是见所断者。此据引业。若兼满业通五趣故。故论云等。五十三云。往恶趣行。唯分别起烦恼能发。三恶趣中引满二业者。分别起故此偏说。非人中感别恶业非见道断。亦非俱生不感恶趣。无想定等虽亦见断。非离缚断。故此不说。或等言摄。如唯识论第八卷疏。对法第四等解。上明十种三门业已。
  黑黑等四业中。非福业名黑黑。谓三恶趣总业及五趣别恶业。其不动业名白白。谓色无色界总别善业。其诸福业名黑白黑白业。谓欲界人天总业。及顺五趣别善业。善为不善之所怨对故名黑白黑白业。由未断黑业故。其福业得此名。设黑业断已。是先种类故。亦名黑白黑白业。此等三种对法论说。若因若果俱得其名。黑黑因。染污故。果不可爱乐故。白白因。不染污故。果可爱乐故。黑白黑白因。恶杂善故。果恶果所杂故。欲界福业果定为非福杂故名黑白黑白。自有非福果不为福杂故。不名白黑白黑业。对法第八。及六十六说黑黑业同此 彼白白业者。谓三界善业。黑白黑白业。谓欲界杂业。非一刹那业通善恶。然依意乐及由方便。合说一业名为杂业。谓有业意乐故黑。方便故白。即矫诳心相修诸善。或有业意乐故白。方便故黑。即训弟子发身语恶。此黑白业通善恶性。此论依福非福不动三业。以明黑黑等业。彼论依纯杂善恶。以明黑黑等业。故不相违。又六十六及对法。依真实门。此中据随转理门。俱舍第十六云。恶色欲界善能尽彼。无漏应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若说此论随顺彼宗者。其白白业应唯色界善。理既不尔。故如前说。
  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等者。不染污故名非黑。有漏善故名非白。不招无覆无记果故。名无异熟业。能断前三业故。名能尽诸业。对法说为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彼言非黑者离烦恼故。白者一向清净故。为简有漏白善业生死相违故。名无异熟。此显非取一切无漏皆是此业。言能尽诸业。取前三业之断对治。俱舍论中说此体者。
  四法忍离欲  前八无间俱
  十二无漏思  唯尽纯黑业
  离欲四静虑  第九无间思
  一尽杂纯黑  四令纯白尽
  若依瑜伽应说颂曰。
  次第欲界十  前九纯黑业
  后一纯黑杂  上八纯白断
  唯离欲界欲  依初超第三
  一尽纯黑杂  离上一皆断
  从初超第四  总说有十恶
  前九唯断黑  第十三皆断
  菩萨见唯思  金刚三并除
  此说无间道  瑜伽能断业
  若加行伏灭  皆增除见道
  若依此卷文。二乘见道中。一无间道。及渐离欲前八无间思。唯尽黑黑业。第九无间道。双尽纯黑及与杂业。离四静虑及四无色。第九无间道。唯尽白白业。此依渐次得果者说。
  若依初未至及初定。超入见道得第三果。一无间道离纯黑及杂 若先已离上地染。依四静虑得第三果。一无间思离纯黑及杂。随其所应并。白白业 若从初果取第四果。前八无间思。唯离黑黑业。第九无间思俱离三业。若诸菩萨见道一无间思。唯离黑黑业。金刚喻定一无间思双断三业。一切恶业道生即断。一切善业离缘缚故。要离自地染尽时尽故。第九无间思。方说尽白业。上来所说说断有漏种子思业。若伏现行唯除见道。无无漏加行。所余修道。并加加行道。能伏现行。此中但说诸无漏业。是前三业断对治故。二乘解脱道。虽亦有断。及菩萨十地所知障。诸对治所断。皆非业故。所以不说。故对法云。非黑白等业者。谓于加行无间道中。诸无漏业。是彼诸业断对治故。依胜建立故。不取余胜进道等。皆依别行。亦非全伏诸品业故。所以不说。上来四业随其所应。染净虽殊。皆思为体。若依对法。应说颂言。
  次第欲十思  九断纯黑杂
  后一三俱离  上八唯自尽
  若超证第三  唯一三皆断
  从初取无学  前八菩萨见
  唯尽纯黑杂  金刚皆断三
  此说无间道  对治能断业
  若加行伏灭  除见余皆有
  唯加行无间  能伏尽能断
  前胜进解脱  无胜用故除
  此说离缚断  非不生等义
  若依对法说。前三业二乘次第得果。见道一无间思。及渐次离欲前八无间思。离纯黑杂杂通二性故。第九无间思。离纯黑及杂尽并白白业。离四色四无色。第九无间思。唯离白白业。此依渐次得果说 若依四静虑超入见道得第三果。一无间思亦离三种 若从初果超取第四果。前八无间思。并菩萨见道。唯离纯黑及杂业。第九无间思。并菩萨金刚喻定。三业俱离。此说断种子。若伏现行。唯除见道。余一切位。皆加加行道。余义同前 若说离缚等断。义亦不定。应如理思。
  五业中。有二复次。合有三释。一义云。外道善不善业名曲。障佛法直道故。二即此曲名秽。污正法故。污身心故即此曲秽名浊。滓恶法故。溷身心故。皆通一切善不善业。故此论云。谓即曲业亦名秽业。即曲秽业亦名浊业二义云。曲业如前。秽业者。谓内法异生。于佛教中。无明贪嗔慢身边见。合名颠倒见者。见戒取名住自见取者。邪见名邪决定者。疑名犹豫觉者。随其所应。或相应。或为近因。或为远因。所起善不善三业名秽业。污正法故。深秽恶故。即内异生。于邪正门俱不决定。以疑为先名犹豫觉者。所有善不善名浊业。因疑所起极滓秽故。残恶业故。前秽中。疑因邪定起。此依不定起故成差别。不是令障佛法正道亦得入故。不说内异生亦有曲业 第三义云。此之三业并外道起。邪解行发名曲。即此曲业。障有为功德起故名秽。障证无为功德故名浊。皆通善不善三业 对法第八有二复次。释前三业。初云。三业障八道名曲。能污相续发生障业名秽。若依外道颠倒见生名浊。唯此浊业称外道起。不说前二何人所起。故知理通内外所起。既不别说性。明知通善恶。然同此复次无过失也 彼复解云。边见邪见萨迦耶见。如其次第。所发诸业名曲秽浊。准此亦唯外道所起。如是三业随彼烦恼。内外道起义别说之。非各定体。义虽有异亦不相违。不同小乘说曲秽浊业。依谄嗔贪生 于此义中束为三类。一外道所起三业名曲。内法异生复有三聚。一邪定起秽业。二不定起浊业。三正定起净业。一切圣者所有有漏无漏胜业。名牟尼业。牟尼者寂默义。此名寂静。证寂静理故。若依下闻慧地中。一切圣者身中所有身语二业及心。为三净业体。心者意业。与此不同。彼说圣者身牟尼业。唯取无漏。有漏业名三净业。不对异生以辨差别。今此对凡圣内外道异故。清净业唯在异生。圣者身中所有三业。皆名牟尼业。观对异故亦不相违 俱舍论云。无学身语业即意。三牟尼。三清净。应知即诸三妙行。
  第九业过患中。生现法罪谓如能为自害者。起杀加行。杀业未成。现被他害。当来未必受。未成重业故。又如在异生先行杀等。被他现害。后得入圣不受后罪。或转后果于现身受后更不受。如鸯掘摩罗等。亦名现法罪。指同如前能为自害故云谓如。
  受彼所生身心忧苦中。六种过失者。此业七过患中前六种也。既不能成。徒积忧苦。空加方便。不成事故 不能辨者无不称心。
  又有十种过患者。犯沙弥十戒。戒所生忧苦。从初所犯故唯说十。不得受具故。
  四种不善业道者。即五近事戒中前四支戒。身三语一业道性戒。饮酒是遮。故此别说。
  阐地迦者。近事之名。此无所译。故存梵本。
  第三生杂染中有二。初标四种。后随别释。
  欲界三十六处者。八寒八热等。如前第四卷论说 色界十八处亦尔 五十八生者欲界三十六。色界十八。无色有四。
  黑胜生者。种性业恶名黑。威势强故名胜。或黑中之极故名黑胜 旃荼罗者。屠儿也 卜羯娑者。亦云补羯娑。除粪秽家也 若诸长者大富贵家者。非刹帝利等种。有胜伎能。敦直可重名长者家 非黑非白胜生者。即吠舍等。
  生不定中有五。一自他更互不定。二苦乐不定。三处处不定。四佗身不定。五喻成不定。
  又复说言我观大地无小处所可得等者。此意说言大地之中无小处所。汝等从无始来。于此处所。不曾经受无量生死。意显从无始以来。大地之中一一处所。皆受无量生死义。长读文势义道亦远。
  又复说言我观世间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不为汝等母父等者。不易者。难也。难可得诸有情。不为汝之母父。一切皆曾为父母等义。前为父母更互作义。此皆为故是二差别。
  轨范师者。阿遮利耶也 亲教师者。邬波柁耶也。即和尚阿阇梨。
  广博胁山者。旧云毗富罗山。其形状如非天胁也。
  第四生流转中有四。一问。二略答。三重征。四广释。初颂标十门。后随别释。一体。二门。三义。四差别。五次第。六难。七释词。八缘性。九分别缘。十摄诸经 体者。总明缘起三世分位生引因果流转还灭之体。非是别显十二缘生一一别体。一一别体下差别门当广释。至彼文中。具显别体。
  文分为三。初标三相。次随别释。后总结之。
  三相者。一从前际中际生。二从中际后际生。三从中际或趣流转。或趣清净究竟。前二名流转。后一是还灭。流转者顺生。还灭者顺灭。过去名前际。现在名中际。未来名后际。现在中。若不厌逆。便趣流转。若厌逆之。便趣清净。成唯识说。十因二果定不同世。今论依此。故于二世以辨缘生。即彼又说。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即显三际缘生。今此但遮小乘缘起定三世立。依二世显非定唯尔。过去七。现在三。未来二。为后报业招异熟故。
  别释中分二。初明初一。后明后二。初中复三。初明胎生。次明余三生。后释三业生处。初中复三。一问。二答。三结 不了前际无明者。不了前际世俗胜义二种苦故。所起二愚 世俗苦者。谓三恶趣。一切世俗。知是苦故 胜义苦者。谓诸人天。殊胜智者知是苦故。对法第七说。迷世俗苦名异熟愚。起非福行。迷胜义苦名真实义愚。起福不动行。多迷前际现二异熟。故说此愚不了前际。理实此愚亦迷后际。多迷现因故略不说 由此随业识乃至命终流转不绝者。识等五种识为最胜。识为报主。皆不离识。总说识名 或举初生故唯说识。此识等种名言熏习。先虽已熏未知生处。由业招集。当于善恶二趣果生。识随因转名随业识。既被熏习。乃至前身命终不绝。能为现在相续识因。于现在世将生果时。不能自起恶。藉过去内外贪爱现前滋润助伴方生于前身中。
  受支有二。一受异熟受。缘内身生。二受境界受。缘外境起。因此二受。生内外爱。以为能润 前举随业识。摄识等五种。今举内外爱亦摄取支 或内爱名爱。外爱名取。义显所润行等六支转名前际有。于现在世果识随转。余名色等次第得生 相续果识与名色俱乃至衰老等者。若依分位。初七日前名识。七七日前名名色。今说诸位本末狭宽。以说相依摄六处等。但言此二乃至衰老。非更无余。
  又于现在生老支中。因识名识色。生果相显故说其名。非色等支在现在世。九十三中。识为所依。说识业与异熟果。今说能依故。言名色业与异熟果。总别异熟。能依所依别故 由必依托六依转者。即名色中所摄六根 是故经言名色缘识者。此依菩萨逆观苦集。至识名色更互为缘。观谛既周。见互为缘毕。故观苦集至识乃止。如九十三广释。
  随其所应为六识所依者。非唯说五种中识种所生现识。彼唯第八。故九十三及此下说。总依一切相续为名。说六识身。义显总说一期身识故。名色缘识。由识执持。识为所依。识缘名色。杖彼为依。或观为境。
  若于有色有情聚中谓欲色界受化生者诸根决定圆满生者。成唯识说。有色化生初受生位。虽具五根。而未有用。尔时未名六处支故。初生无色者。虽定有意根。而未明了未名意处。此中意显。彼诸化生初生刹那名识支。此后随应。五根意处。未明了来名名色。次六根明名六处。后触受支渐渐生长故。虽诸根决定圆满与前差别。识等五支亦有前后 问下界有现色。可为识所依。无色无现色。识依非色种。答下识缘现色。名识缘色依。色种上识缘。说识依色种。
  又由福业生欲界人天等者。此三皆据引业得果。即顺生受业。顺后受业。唯感引业通引满业方名行支。发此无明名无明支。润此爱取名爱取支。此业所集名识等五种。此六所转方名有支。此有生招名生老支。即显一切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不尔福业应生五趣。此卷前说。福业者。谓感欲界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异熟等故。此义广如成唯识说。由此彼业。能所发。能所集。能所润。能所生。皆非十二缘起支摄。
  释后二门复分为二。初为二问。后随别释。初释从中际后际生中分二。初释。后结之 受二种先业果者。一内异熟果。二外增上果 或闻非正法者。谓现在世 或先串习者。过去世。此二并是分别起愚。由迷内现自体及后有愚故发业。由迷外愚故润生。既迷现内果故。于后苦不如实知 由此新所作业故说此识名随业识者。谓识种子随逐业故。名由行故识生。招集而生。非辨体生。增上缘故。若初识支唯第八识。通依一期一切识说。通六识身。即会前际名色。能为六识所依。亦复如是。本识是引果。名色种随。名色是总六处种随。六处为依触种随。触为能生受种随。唯识对法云。此识等五名为所引。无明行能引故。即此所引。及能引。俱为引因。引生老死。势疏远故。虽皆名引因。识等五种。与生老死。为因缘生故。九十三及此中。说独名引因。论云由此能引识。乃至受一期身故也。非无明行非引因摄。能所二引诸教不同。成唯识云。瑜伽说识唯是所引。异熟识种名识支故。集论说识唯是能引。识中业种名识支故。异熟识种名色摄故。缘起经说识支通能所引。业种识种俱名识故。识是名色依。非名色摄故。义显爱取有名为能生。生老死支名为所生。成唯识说。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是同时。而依主伴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因此亦会前后诸文云。由此识等亦说现行。因时定无现行义故 由此爱故或发欲求者。求生欲界 或发有求者。求生色无色界。此二为总体。即是爱四取为后。初起二求故。后别生二取 即是后有生因所摄者。后异熟果辨体因缘业增上缘俱是。有支独名生。非爱取支非生因摄。对法唯识说。爱取有近生果故。合名能生不相违也 然对法说。谓于因时有能引所引。谓于果时有能生所生者。未熟名因。非无因果。已熟名果。非无果因。据义各别亦不相违 问能引所引二俱引因。能生所生俱生因摄。答引同世俱引因。生别世果非因 问生别世果非因。别世生因非果。答熟称果。因亦果。不招果果非因。于此义中应加思虑。
  此诸行生或渐或顿者。胎卵湿三支皆渐生。化生顿起已如前说。
  或于生处次第现前或后种子随逐等者。有色界生次第现前。无色界生色种随逐。
  还灭中。于二果诸行者。谓老与死二果苦谛也 彼因者。集谛 彼灭者。灭谛 彼趣灭行。道谛。九十三说。世尊在昔为菩萨时。悲愍有情。观诸缘起。历观谛故。先观现在老死为首。以三种相如理观察。一观细因。二观粗因。三观非不定。感生因缘亦名为生。谓爱取有即细因缘。其生因体亦名为生。谓是生支。即粗因缘观。由有细生而有老死。亦观由粗生得有老死。当来老死。细生为因。未起果故。现法老死粗生为因。现起果故。是名观察初二因缘 非不定者。谓即除彼生处所摄二种生体。余定无能与老死果。如是观察苦谛之集。未为喜足。遂复观察后集因缘。现在苦谛。谓遍逆观受触六处名色与识。既知当苦现集为因。现集亦由先集所起识为边际。现法苦有。如是总观苦因集起。集因苦生。不复更观现苦由何起。不异前故。是故菩萨齐识退还。却顺观察乃至老死。是苦集谛观察已周。为观灭谛。始终老死逆次第入。乃至无明。观现在苦。云何一切皆当灭尽。谓不造作无明为缘新业行故。如是历观三圣谛已。次更寻求此灭圣谛。何道何行而能证得。起宿住念。忆昔所修世间正见。令现在前。历观诸谛。遂以正见。于诸谛中得入现观。渐次证得无上菩提。即是此中四谛观行。观缘起理。得学无学清净知见。下第十卷亦有此问答。释观黑白品短长不同所由 又有释言。于二果诸行者。谓生老死二支。诸行粗因及果。二合说故。总观现在所有苦谛。虽有此释。断行难知。前说为善。
  于彼所缘不如实知无明触所生受亦后永断等者。谓有漏触所生诸受。受二果时。于所缘境不如实知。由此为缘。发起烦恼。发业润生。由断此受。无所依故。无明亦灭。所缘不增。证无漏慧。名慧解脱。由受断故不生贪爱。此相应心。离相应缚证心解脱。
  次第乃至异熟生触灭故异熟生受灭者。此已上文。明由无明灭故当来果灭 于现法中无明灭故无明触灭等者。下明由无明灭故。现在顺无明触受等灭。六处等已有。非由现无明有。不说无明灭现六处等灭。其触受等。随无明生。独说随彼灭。由此所依灭故。能依受等皆亦随灭 恒受离系受非有系受者。诸有漏受。离烦恼增系。及无漏受。名离系受。非必一切皆无漏受 梵行已立者。灭谛智道谛满 究竟涅槃。于灭谛满。显求涅槃者。于佛所得灭谛满足。
  第二门中有八。对法论云。识生者。谓眼色为缘。眼识得生等。外稼成熟者。谓种缘芽。芽缘茎等。有情世间死生者。谓无明为缘能生行等。器世间成坏者。谓一切有情共业增上力为缘。大地等生等。食任持者。谓四食为缘。三界有情相续住故。自所作业增上势力随业所得爱非爱果者。谓妙行恶行为缘。往善恶趣故。威势者。谓内证为缘。发神通等最胜功德。清净者。谓顺解脱分善为缘。次第乃至得阿罗汉果等。缘起经下卷。亦解此八门。然此与对法次第不同。故后第十卷。明十二支此几门摄。今因缘起泛释诸缘。故今叙显。至后卷中更当广述。
  第三缘起义中有二。初八义释缘起。后问答辨。对法及缘起经。各十一义释。对法论云。一离有情义者。无自然我故。此破胜论犊子部等。我为作者。离彼有情故。二无常义者。以非恒故。此破数论自性常住。为万物本。为缘成物。故显无常。亦破大众部化地部等。十二缘生是无为法。三暂住义者。生时过已无暂住故。对法论亦为刹那义。此破正量部色命根等。诸缘生法一期四相。非刹那故。四依他起义者托众缘生故。此破自然外道。法自然有。非假因生。故依他起。五离作用义者。众缘作用空故。此破萨婆多。有实作用。为缘生体。今显功能无作用故。六因果相续不断义者。因刹那灭。果刹那生。时分等故。因果相续。此破断见外道因果不续。亦遮经部师。无去来世异熟因果。仍不同时。果因断故。七因果相似转义者。不从一切一切生故。因果相似。此遮害为正法者。计杀羊等为因后生天上。即诸善果以不善为因。因果不相似故。今显善因得善异熟。恶因亦尔。因果相似。八自业所作义者。于余相续不受果故。自业自受。此破无因果非是业起。诸空见论。亦破他作我受果义。谓诸不平等因论计。对法论缘起经皆自广释。恐繁不述。
  为显因缘所摄染污清净义者。下第十云。十二支中四唯杂染。余通清净。其四杂染发润。善业清净眷属。亦名清净。意显爱道缘生品名清净。非爱道缘生品名染污。显此因缘染净缘生。故立缘起。此辨说缘起之意。故因释义破他宗中。显自理意。
  第四差别中。十二支差别为十二。因解彼彼法。泛释一期身中彼一切。非此中所辨一切体性。皆缘起支。
  解无明中有四。十九种。七种。五种。六种。十九中有三。初指经。次别显。后结数。别释七类。一世。二事。三业报。四三宝。五四谛。六因果。七所证。
  于因中。或计自在世性士夫中间等者。自在天。冥性。士夫。神我。梵王。居中间禅故名中间。如次配释。
  无罪有罪应修不应修者。散释于因善恶之体 黑白杂者。释果之体。果有黑白二分故名有分。此十九中。有通俱生或分别起。世事业果等。通二门故。
  七无知摄十九中。业异熟无知摄移转者。业能招果。迷而不知。执不平等因。故名移转。或因果性善恶不定。于此生愚故名移转。染净愚者。所愚因果通善恶故。
  五摄十九中。见愚摄八。谓世事各三。辨因果推求名见。体非无明。痴与慧俱故名见愚。
  放逸愚摄三。不知业果。故生放逸 真实义愚摄七。增上慢摄一。义愚摄十九。迷义理及境皆名义愚。
  六无知有二。初显六无知与七相摄。后依能治及自性。辨六差别。依闻思修所治差别说前三者。由闻故知法。其所治名无知。由思故推构。其所治名无见。依修故明证。其所治名无现观。故云所治差别故说此三种。
  耎中上三自性差别故。说黑闇愚痴无明黑闇。此中通说一切无知。为支体者。成唯识说。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胜鬘经说有五住地。一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五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后一所知障。彼经自说。无明住地。声闻辟支佛所不能断。唯有如来。佛菩提智所能断故。由此定知是所知障。唯识第九与经说同。烦恼障四中。初一见道断。后三修道断。对法论说。发业无明有二。一真实义愚。发福不动行。二异熟愚。发非福行。此二皆唯见道所断。缘起经说。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唯识亦言。正发业者唯见所断。助者不定。故唯取彼见一处住地所有无明。然此有三。一唯发总业。二唯发别业。三通发二业。今取初后二业无明。故言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然此有四。一相应。二不共。三缠。四随眠。皆能发业。外道内道异生放逸不放逸。随其所应。用四无明发业皆别。如缘起经自广分别。
  此中说行通身语意。唯善不善现行种子假色。及思以为自性。此亦有三。感三果故为行支者。亦唯感总及俱之业。成唯识云。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即前无明所发之行。乃成行故。身语业色名为假色。依思现行种子立故。意业唯思。成行支体。准此五识所有善恶。既非行支。明知不能感于总报。
  识支中。明六识者。前论自会。通依一期六识身说。非正识支。成唯识说。此中识种谓本识因。故唯取行所集当来第八识种。名为识支。初结生故。总异熟故。不说余识为识支体。此唯种子。不取现行。此中说种所生果识。为识支体。及十地经云。如无明有子时果时。识等皆尔者。唯识会云。或依当来说有现行。因时定无现行义故。说识名色初入母胎互为缘等。然依当起。非正种子。
  名色中。初解四蕴名。后解色蕴色。
  欲界具十及法处所摄假色者。法处实色。谓胜定果。欲界无定。故说为无。多分有假。故为简别上界之中假实通有 然非一切者。无不律仪及别解脱故。镜像水月彼亦无故。下界假中。虽无定道共戒之色。律仪不律仪异类皆有。故不简别。上界唯有律仪。显无不律仪故。言非一切。此中通说种子现行。当来现在名色等四。非实支体。成唯识说。除后三因余因。皆是名色种摄 后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后三种。此说五支不杂体性。异熟六根种名六处。异熟触受种。名触受支。除本识种及此后三种。余诸蕴异熟种。皆名色支。经说。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逻蓝等者。此依杂体。非说别体。不尔如何得成五蕴。或通依非异熟名色五蕴。说识初生更互为缘。第七识等名名中识故。若杂体者。唯识论云。或名色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六处与识总别亦然。具如彼疏释。此等唯种。说现行者准识支会。对法第一云。眼处者谓眼曾现见色。不言当见。今此据实。处通三世。对法依处义增。唯说过现生。未来六行胜故。亦不相违。
  受唯舍受。兼苦乐者。一业通招总别果故。亦依一期所有受说。不尔唯应说舍受支。总报主故。
  
  第十卷
  第四差别中。上解七引因支。下解五能生所生支。爱支体。唯烦恼中贪。此虽通缘内外二果。诸论多取缘外境爱。因迷外境增上果愚。缘境界受所发生故。
  取支。通以一切烦恼。以为自体。四取之体如前已说。此支唯以能所取全。所为取中。取随顺烦恼。不取余法。五十九云。当言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生。爱既唯贪。故取通摄诸烦恼尽。然此中说缘四取贪。为取支者。与十地经同。彼云。爱增上名取。成唯识说。于润业位爱力偏增。说爱如水能沃润故。要数溉灌方生有芽。且依初后分爱取二。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说是爱增。故彼此文不相乖返。爱取二支。通现及种。俱能润故。爱望于取成因缘故。
  有支中。初解三有。后明七有。欲界有十有。一前时有。生刹那后死刹那前。此两中间名前时有。二业有。谓行支。爱取润故。能有当果名业有。三死有。末后正死一刹那时。四中有。死刹那后生刹那。前二趣中间名中有。五生有。趣生初位一刹那时。余五趣有。此五为总。前五为别。前五宽通。后五体狭。业有中有。非后五故 有者。所有。体即异熟。业之一种能有名有。余皆所有。成唯识说。始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故此中有。所有中收 色界有六有。除四趣故 无色有五有。又除中有故。今此有支唯是业支。说先作行烦恼摄受故。成唯识说。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彼意说。行及识等五。为爱取润转名有支。体唯种子。是所润故。能生果故。今此总言十有名有。能有所有合名为有。泛解有义。非唯解有支。此唯业有一是有支。唯识会此云。有处唯说业种名有。此能正感异熟果故。彼复会云。复有唯说五种名有。亲生当来识等种故 其七有者。五趣体有受用果故。趣方便中有。二趣中间故。此六为所有。业为能有。能引诸有故。故合成七。前时有死有生有。即五趣有。而别施设。故不建立。
  生支中。初别释十句。后略义结。初四句说胎卵二生。次一句湿化二生 身分顿起者。谓支分顿生。其化生诸根顿生。谓手足等支分亦尔。湿生不然。谓根渐生。支分顿起。与前卷说胎卵湿生诸根渐起。亦不相违 下之五句通四生有 蕴得。谓蕴体起 界得。谓蕴种子。蕴因缘性 蕴得现行成就界得种子成就。处得通现种。余三缘成就。
  略义中有六句 自性。摄生及出现两句 生处位。摄等生趣起三句 所生。摄蕴得一句 因缘所摄。摄界得处得两句 任持所引。摄诸蕴生起一句 俱生依持。摄命根。出现一句义意可知。
  老死支有二。初解老。后解死。老支有二。初别释十七句。后结略义结有十句。初六句各摄一句。第七威仪变坏。摄五句。谓第七句。至第十一句。第八句无色诸根变坏摄。第十二十三两句。第九有色诸根变坏。摄第十四十五两句。第十时分已过寿量将尽。摄第十六十七两句 死中有二。初别释十一句。后结略义有四句 若死。摄初两句。正死体故 若死法。摄第三第四句。解支不解支。五趣死时之轨法故 若死差别。摄第五句下六句。若死后位。摄第十一句 死魔业者。即正死体。死魔作用也。此亦死差别摄。或取死后。识离身已名为死魔故。亦说是死后位摄。此生死二支。随其所应五蕴为性。现行苦故。唯取现行与有合说。或通种子。成唯识云。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中有末位。设起爱心。缘当果起。仍是生支。由前将死爱取润有。能有中有及当生故。诸衰变位总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
  上解第四差别门讫。下解第五缘起次第门。论有三释。初复次中。由邪行故令心颠倒等者。有义识等五支。并依后际当生老死五现起位。说因五支。非依五支在因位说。故成唯识。因位难知差别相故。依当果位别立五支。若依此义。心颠倒者。谓随业识。现思名行。种业名识。说名色支结生相续故。对法亦说。由名色生已得豫有情众同分数。彼说名色初受生故。唯识会云。识中业种名识支故 诸根圆满。谓六处支 二受用境。谓触受支。触引受生。俱受用境。故俱舍说名随触受。耽著者。缘现在爱 悕求者。缘未来爱。合名爱支 烦恼滋长。谓取支。此中但说业为有支。如前已会。余支可解 有义。合依三际以辨次第。无明行识。在过去世 心颠倒者。识等五种。并名为心。不离识故。识为主故。由邪行熏发。当有趣生故。心名颠倒。略而不说正行熏发。准后爱取。润后有业。知于前际亦润行心。故略不论前际。爱取有其名色结生。下四支是过去世生老死支成。唯识说。然所生果。若在未来。为生厌故。说生老死。若在现在。为令了知分位相生。说识等五。彼说识支初入母胎。此说名色。故但四支。由现在受发生贪爱。烦恼滋长润后有业。乃至当来有生老死。但说润业不说发者。准于前际知发业故。此乃影彰。过去说发不说润业。现在说润不说发业。未来说生老死。不说名色等。现在说名色等。不说生老死。二灯二炬影显知故。欲显因果三际不断。善顺小乘故作是说。
  第二复次。唯依二际建立。其内身缘者。发业引生门 境界缘者。润生果起门 起我执等愚者。是相应痴 或因此起彼。是不共痴 即随彼业多起寻思者。此谓现行识 由业与识为助伴者。种识。业所熏种。为助伴故。其名色等种。此皆名识。故能招感当来三苦。一根初起苦。谓名色身意二根初起故。二根圆满苦。谓六处。三受用境界苦。谓触。即是合以名言有分二种能生。理实应有识受二果。识称为种。故果中无。受称外受内果中无。爱必因受方得起故。受前际无 后际说有。前际触后说当受故。各望有别 依触缘受发起于爱者。爱支 广起追求下。是取支 由事业门者。门者所以。谓净行事王等业 利养门者。谓坐卧耕田等。此二外欲境起名欲求 或由戒禁门者。谓邪愿戒禁所 或由解脱门者。谓见取。由初二门发起外欲求。由戒禁门起内身求。求当来乐果身故。由解脱门起邪解脱求 有义。事业门。谓欲取。利养门。谓见取。为利养故。其执见胜。戒禁门者。谓戒禁取。解脱门者。谓我语取。谛故住故。执我自性为解脱故。因此四取发起三求。一欲求。多求五欲故。二内身求。即有求。求自体故。三邪解脱求。即邪梵行求。求邪解脱故起此求时令先所起四取烦恼及业者。谓业是有支。无明为发业缘。令当果生。无明非是有支。
  第三复次中有三。有情聚者。前二复次。染净缘起。今此唯依求净者说乐世间清净者。不乐出世。乐人天故名清净。然愚痴故亦造非福 或起追悔所引者。乐清净故。悔非福业。或痴不解悔因。此三业 观喜所引心相续住者。谓欢喜心所熏成种相续而住。即是识支。以此为因。由非福者下业。由福者中业。由不动者上业。于当生处。亦皆能感三苦果种名识支。现行名名色等。不说受等。义准前释 乐著境界者。谓受爱取。其有生老死三因。著境有。亦得彼名。缘起经中具释次第。恐繁不述。
  第六释难中。有二问答。初问逆次第中。如世尊言新名色灭与上首法者。此引经证先观缘起。后际生老死。是前际名色等果。前来总说名色结生。名色体宽总摄余支。但言名色已说余讫。言新名色。前际所集名色种子后现行者。称之为新。若已生起不名为新。夫观法者。先果后因。故说生老死为初。新名色灭为首。缘起经说。如病病因病灭良药。故逆次第。生老死为初。
  问何故不言诸无明灭为上首耶者。此问次前所引经说名色为上首灭。何故彼经。不说无明为先首灭 答依心解脱者而施设故等者。此意释言。未入圣前。初资粮位。先顺次第观。加行道中。逆次第观。起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入见道等顺次第断故。无明灭即行灭等。依止无学解脱身中。现在名色为先。受为后四支种子。不能为因生未来世生老死果 此说苦因不能生。下显由受灭当苦不起。谓解脱者现受境时。爱及随眠即爱取支。由圣道力永拔不起。名能润烦恼集谛永灭。此因永灭故。先所引因名色等种。当不生果名余支灭。此言意显。现在名色所有种子。不生当果。先观苦谛故。以名色灭为上首。此灭由何。由彼能润集谛所摄爱取等灭故。名色等种当不生果。名色等种。是当来世生老死因缘。亲因缘故。说此先灭。无明等疏。后始观察能润因故。不说无明为先首灭。故得无学已观云由谁无故老死无等。余次第灭准此应知。
  第七释词者。释缘起义中。有五种。依字释名者。由烦恼系缚为缘。诸趣数数生起。故名缘起。依缘字起字。释缘起字。故名依字 依刹那义释者。简大众部化地部等缘起是无为亦破正量部一期四相义 众缘过去而不舍离等者。若依分位。前十支为缘。后二支为起。前支具有因缘等四。虽复刹那灭入过去。种在身中而不舍离。故依自身后果生起。或十二支前一一为缘。后一一为起 此有故彼有者。显无作缘生义 此生故彼生者。显无常缘生义 非余者。唯由有缘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亦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无作无常二种为缘。非余作用及非无生二种为因。故言非余。此简自在天等有实作用。及计无为能为缘起。以释其名 第四释中。屡屡逢缘数数缘续起故名缘起 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者。初证菩提时。觉悟缘悟已。后为有情平等发起语言。说之故名缘起。自利称缘。利他名起。即是法轮展转说义。
  第八四缘义中有二。一四缘。二二因。成唯识说。诸支相望。增上定有。余之三缘有无不定。缘起经中。依决定有唯说有一。谓增上缘。爱望于取。有望于生。有因缘义。若说识支是业种者。行望于识亦作因缘。余支相望无因缘义。而集论说无明望行有因缘者。依无明时业习气说。无明俱故假说无明。实是行种。
  会此文云。瑜伽论说诸支相望无因缘者。依现爱取唯业有说。别聊简云。无明望行。爱望于取。生望老死。有等无间及所缘缘。此以无色望无色支。有望于生。受望于爱。无等无间有所缘缘。此以有色支望无色支。余支相望二俱非有。此文总说。彼文别显。应如彼释 有色望有色者。谓名色中色望五处。业有望色生。色生望色老死。无色望有色者。无明望色行。名望五处。无色生望色老死。此中不说非业有。故不说之 此中且依邻近顺次。不相杂乱。实缘起说。异此相望。为缘不定。诸聪慧者如理应思。
  问何故说言依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耶等者。此中问意。因通四缘。何无因缘。此中答意。十因之中。引发。牵引。生起。定异。同事。不相违中。虽有因缘。其定异因。有别性生。同事不相违。体通疏远。此略不论 其引发牵引生起。寻名释义。应有因缘。但依现行相望。名引发因。依润未润位行有等中业习气说故。是增上而非因缘。不遮爱种望取。生种望老死。为引发因。有因缘义。亦不遮未润位中识等五种。望生老死。为牵引因。已润有中识等五种。望生老死。为生起因。有因缘义。所望别故。亦不相违。
  生引二因中。识等乃至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为生引因果者。此说识支结生相续。能引所引一时。而有去果相远。俱名引因。能生与果二世别故。亲近能生独名生因。成唯识说。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说名引因。所释诸门皆如彼疏。三性十因。如枢要说。此说杂染故不违余。
  第九分别缘中。合以二十七门分别。
  第一一一支因问分别。无明有二问答 有生杂染业烦恼力之所熏发等者。谓生杂染。由业杂染起。业杂染起由烦恼杂染。故言由彼之所熏发 业体谓行。初因即以无明为体。虽诸烦恼皆业初因。无明独有十一胜事。故偏说之。谓所缘等。广如经说。俱舍云。无明不说因。生支应有始。老死不说果。生死应有终。从惑生惑业。从业生于事。从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故。十二支无始轮回。
  行有三问答。初由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起非福行等者。三恶趣苦。相状易知。名世俗苦。人天趣苦。微隐难了。圣智所知名胜义苦。
  或有释言。八苦之中。对法论说前七苦名世俗苦。第八苦名胜义苦 若作此释。第八行苦既通五趣。应唯迷恶趣亦起福不动业。前之七苦既通人天。应唯迷善趣亦造非福业。苦苦坏苦行苦等三。通五趣故。由此故知前释为善 彼世俗胜义苦。依别粗细易难知说。此世俗胜义苦。依趣总相凡圣境说。亦不相违 福不动业近因等起。唯是善思。远因等起以无明发。迷当果故说痴为缘。若非福业近因。亦以无明为缘。迷当果故。
  答此中通说福非福不动业缘等者。三不善根唯生非福。痴不善根通福不动。故唯识说。有下无明能发上行。不尔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定。应非行支。彼地无明犹未起故。故痴不善根通发三业 问发业有助正。说正无助法。润生有正助。说正无助法。答一因不假多。说正无助发。资缘必假数。故正助俱陈 依发一切行缘而说等者。不但唯说身语行缘故。不说思为身语缘。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而说。故说无明为缘。不说无记行缘。身语二行唯无记故。但说无明发诸行故。近能发起身语意三善染行故。
  识能为彼新生因故等者。由识入胎为新生因。总报能为别报缘故。或由识种为名色亲因。令新生故。此说名色初结生义。准下识入胎。前说为善。又三界生识因。必遍故此偏说。
  又六处胜故由六处摄二种者。六处摄六根六识二和。或六根即摄余二识及法。故前说境别。今说境通。
  触是彼近因故者。唯识云。谓触所取可意等相。与受所取摄受等相。近相邻近。引发胜故。
  如受等力故于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别离者。谓受境与爱境相似。于乐受境爱求和合。于苦受境爱求别离。名相似境。故说爱以受支为缘。无明但于内外二受生灭等相。不如实知。不能制心。而起不了行相。爱不亲顺不说为缘。若疏由迷而起爱者。亦有缘义。非如受亲故论说缘。
  由希望生故于追求时能发随眠等者。由爱希求胜境和合恶境别离。而熏种子。发取随眠及顺取法。爱取胜故。说爱取为缘。
  问前已说无明为缘发起业有者。善不善业润已未润。皆名为有。能有果故。今依润已能近有果。独得有名。未润已前初造离增。名之为行。依义胜异各得一名。今依通义。故言无明发起业有。即是行也。
  第二分别中。三是烦恼道等者。成唯识云。无明爱取。是惑所摄。即此三也。行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瑜伽师地论略纂-唐-窥基 下一页 瑜伽师地论略纂-唐-窥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