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诎说诰拧H缡腔蛭寤蚱摺4酥钜来Α5美胂倒∈坑靡来Α8从辛揭濉R晃逶碳僬摺6鸨鸱āH缜肮兴怠H粢莱跻濉<聪缘诙诰攀濉4怂囊来Φ檬坑霉H粢篮笠濉<聪缘诙谌谒牡诎说诰攀皇濉4耸来Φ檬坑霉K啻φ摺<聪缘谝坏谖宓诹摹4怂囊廊S嗍恢兴嬗ι俜帧5迷錾瞎5们八墓喙省2欢阌Υ罂泶笙痢6葡捌ǖ谌靡焓旃K嫠澄ǖ谑坏玫攘鞴U婕ǖ谑美胂倒J坑梦ǖ诰诺檬坑霉K嗍坏迷錾瞎H羲嬉逶觥F涿笙浴6浪档霉7怯嗖坏谩5霉杉爸钜迕拧B奂氨鹫陆匀绫怂怠?br />
释名中。体用不违。能资长彼。顺益是因。为由兴济建立是缘。假因藉缘所成所辨。是为果义。
三复次解建立因中。初复次。依因于果有亲疏义。次复次依因于果有染净义。后复次依因于果有七相义 初复次中。能生因方便因摄十因尽。唯识二说。一云牵引.生起.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此六因中。若现若种。皆名能生。亲辨果故。所余四因。及六少分。皆方便因。疏助起故 二云。唯生起因。名能生因。余之九因。名方便因。生起去果亲近偏说。非唯因缘。余多疏助。故作偏说。然菩萨地说。牵引生起。此二种子。名能生因。余方便摄。彼亦两说。恐繁且止。故此二因摄法周备。后之三因。重显此二。俱有一种。显前方便。虽摄三缘。所缘增上二皆俱有。论据增上。且言如眼于眼识等。略不论余。义显方便摄三缘尽。其能生因。虽因缘性。隐而难故。开之为二。被润已去种子得果。名无间因。俱时无间。非前后无间。或被润已转成有支等。望后生支。亦成无间灭。未润已前名久远。由隔润位其果方生。能所引等。望果远故。名久远因缘。
第二复次中。流转即生死因。此有可爱不可爱及增长。还灭谓出世。亦有可爱及增长。可爱不可爱是有支因。增长者名言因。由有支增长故。或先未有今有。名可爱不可爱。先有今逢润。名增长因。
七相中。即是种子六义 一无常是因者。即刹那灭。有取与故。此辨因缘。故除无为 二他性为因者。即果俱有。同念生。与后念自性为因者。即恒随转。非此刹那生。此第二因摄六义中第二第三 三已生未灭方能为因者。显与果俱。及恒随转二为世。不同小宗二因于正灭。三因于正生等。大乘取果与果。必同世故。不现在故 四然待余缘者。即六义中第五待众缘 五然变异者。显前待缘而本性异方能生果。更无别义 六功能相应者。即六义中第四性决定 第七相称相顺者。即六义中第六引自果。如是总显。此中第三第五。六义中无。余五即彼六。如唯识第二。摄论第二等疏。枢要等会释。
上来解此地中。初界门讫。第二释相中。缘名身等为境者。唯识二说。一云五有。今说意俱境。胜故非五识无。二云唯意识俱。此文为证。但言缘名等义。不说缘色等故。
寻伺等起谓发语言者。但显寻伺能发语言。非说语言必寻伺起。谓佛身中身语业等。不由寻伺。但思起。如说寻伺能起五识。非五识起必由寻伺。故唯识云。显多由彼起。非说彼相应。问寻伺引欲五有五非二引。寻伺引欲身语业。亦有欲业非二引。答此难不齐。欲身语必粗。起必由二引。欲五识通细。有起不由生。或齐无失。欲五由二生。有生不由引。欲业由二引。有起不由生。
寻伺差别中。唯识第七。有二师义。一依对法。一依此文。广如彼说。
寻伺。决择中诸寻伺必是分别。唯识第七。亦有两师。一云分别唯有漏五法之中第三分别也。故寻伺体不通无漏也。二云分别通无漏后得智。俱有分别故。即寻伺体亦通无漏。此分别言。非五法中之分别也。以狭问宽故。顺前句答。亦广如彼。
寻伺流转中。那落迦寻伺。引发于苦。与忧相应。唯识二说。一云。五识有寻伺。意感受名忧。此言引发苦者。意俱寻伺。能引发苦。不说五识无寻伺俱。但言寻伺意识者。胜多相续故。与忧相应。不遮苦俱。亦无过失。二云。五识无寻伺。此文为证。如文可知 不说舍者。一切心所定与俱故。意逼迫受。实是苦根。似忧名忧。或随他宗意戚受名忧。不相违也 问喜乐寂动。及初定得俱生。忧苦动寂殊。地狱得俱起。答资色资心别适悦。不乖得俱起。迫重迫轻殊逼戚相乖各别转 问二义常齐。俱生不等。故于此义应设劬劳。
初静虑地喜相应者。虽亦乐俱。而不离喜。总说喜名地。
第三大文如理作意中。文分二。初开八相。次别释前事中难义。其六依处。五十五说。决定时有信。止息染时有惭愧起。作善业时有精进三根。世间道时有轻安。出世道时有不放逸舍。摄众生时有不害。唯识第六有两说。一云诸善不俱。以此为证。二云诸善俱时。散位除轻安。决择分说。十善心所。定不定地。皆通善心。定地心中增轻安故。今说六位起十一者。依彼彼增。作此此说。八种中第三修。四无量也。第六修除无量外余一切修。此八事中初三。施戒修三福业事。外世俗修。次三三慧内胜义修。第七第八。智德恩德。二利圆满故唯八事。
寻伺受用中。不染者。不生烦恼。不住者。不住守与。不耽者。不非分爱乐。不博者。不为系缚舍诸善业。不闷者。不忧苦生。不著者。不贫忧生。亦不坚执。为胜妙等。有解此七唯意识俱。义别说七。或初五种。由意寻伺。引生五识。如其次第。于财不尔。后之两种。意识相应。
第二释难义中分三。一释俗所学。施戒修三。教俗修习。二又受施下。释内胜义。学三慧者应受彼施。教可应受。三复有六种摄益下。释前七八智德恩德。
除匮乏者。施为除他资具阙乏。非为施彼随他富饶 结桥梁者。出生死河因 不现行者。隐行持戒。不现其相 欲解净者。意乐净也 引摄净者。起神通 胜解定净者。修四无量等净 智净者。生净智。
受施六种中。受学者。学三学时。应受施。活命者。时急济命 弃舍者。诸欲受施辨舍乐。自已无物。应受他施。不然无得 羁游者。若无居住。受济所须 耽著者。悭贮恋受故受施。前五应受。后一不应。
八损恼等。由此损恼。难以获安。应受他施。
有覆障者。虽有屋宇。众事阙之。故生损恼。
六损恼中。俱生者。有身即染病 逼切者后苦缠身 时变异者。寒暑改节 流漏者。屋宇破坏 事休废者。无业径求。如斯损恼应受他施。
释前七八智德恩德中分七。一任持者。与为依止。
勇健无损者。威势引接 覆护者。藏其过失 二善恶支相中。引彼非爱者。爱彼怨家。遮彼所爱者。憎彼智友。引非所宜者。陷以非法 三引接中。引摄离喜乐者。得第四定等。及证无为 四随转供事。供事于彼。而随彼转。非知旧者。非与相知。亦非旧识。其随转者。非彼先时摄属知旧供事随转 五由此供事。
依四处得五果。无摄受处。即非知旧者。先非摄受故 无侵恼处。即诸亲友。废供养处即所尊重 同分随转处。即福慧者。由具福慧。是众多人。所共归趣处。既归趣已希学福慧。与彼分同名同分随转 得五果者。由于四处供事随转行施等故。总获五果。非各别招。或第三四果由供事。第四具福慧者。同分随转之所获得。余如次配。其义可知 于善决定。信而无疑 于善坚固。勇而无退也。戒以一切戒。定以一切定。慧以一切慧。为三学体。各随自乘。而无杂乱。依其位次。渐次而修。亦非乱错。若依乱越。所修三学说即不定。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二
旹享保七年(壬寅)正月二十九日交合并加粗点毕
沙门高范(五十六夏胎生六十八岁)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三(论本第六第七第八)
基撰
地中第四段。不如理作意中。十六异论。文分为三。初问。次答。后如是十六异论由二种门下。结成前破。答中为二。初列叙小乘外道强胜上首十六异论。后次第别破。因中有果。文分四。一总标。二征起。三叙执。四应审问彼下。广破之。
雨众外道者。谓数论师之大弟子十八部主。雨时生故名雨。彼之徒党名众。彼计诸法。略为三。中为四。广为二十五谛。除神我谛。中间二十三谛名果。自性名因。果住因中。仍无别体。如金为钗铛。因果相殊。更无别体。名因有果。如唯识疏。金七十论述。
叙执有二。初总。后别。别理中分三。初叙执所由。次彼作意思下叙执。后如是由施设故。结成因中常果性 执所由中。为性寻思者。性多思虑 为性观察者。性多推构。初体是思。后体是慧 住寻思地住自辨地者。地谓所依。依内寻伺外起言辨。在异生位。在思度位。故作是执。初四由法。后二由位。由具彼法。在彼位故。
叙执有二。初叙四道理。后若不尔者下。返申四难成前四 一世俗共成理。若从彼性此性得生等是。谓从彼谷此禾得生。世界共知。谷为禾因。非麦为因 二唯于此求理。若求果者唯取此因非余。谓世等禾果。唯取谷因。以求禾生。而种于谷。非余麦等 三营构非余理。若即于彼谷加功营构诸所求事非余。谓即于彼谷。用力种锄以求禾果。非于麦等 四果从彼生理。又若彼果即从彼生不从余生。谓彼禾果从彼谷生。不从麦生。故知谷因中。已先有禾果。
上叙四理。下返申四难。于前四一一别配 初难云。若不从彼谷此禾得生。尔者应世俗间。共立一切是一切因。果无定因果通生故。亦应麦等是谷等因 二难云。若求禾果。不唯求取谷因。尔者为求一禾果。应取一切麦豆等因 三若不于谷用力种锄以求禾果。尔者为求禾果。应于一切麦豆等中。加功营构 四若彼禾果不唯从谷生。尔者应从一切麦豆等中。所余一切谷麦等生。
总结成中。如是者。牒前道理。施设故。结前第一因。世所施设谷是禾因。如是下三故字。别配下三理。随义应知。
别破之中分三。初总征。二别难。后结成。别难中分二。初别申四道理。后显五相以示正宗。一无异道理。相者体也。因果无异。应无二种决定差别。应立量云。汝之果体。应非决定。果相即因相故。犹如因相。因相亦然。彼执体一相有异故。论有宗因故今加喻 若有异相下并设遮 若未生相便于因中果犹未生而说是有不应理者。因中之果。体犹未生。如何说有。量云。汝果于因中不应说有。未生相故。如兔角等 若已生相即果体已生复从因生不应理者。量云。因中先有已生果法应更不从因生。体已生故。如已生果。或言生者。是有体义正是本宗。
示正宗中。又有相法于有相法中者。有相即有体相。能依果法。于有相法中即有体相。所依因法。第三即由自相可得如因自体不由比度者。如因自相有能生果功能可得。非有果体。此因自体现所可见。不由比度。四由自作业可得。谓如了别色业。以显眼识等。五由因变异故果成变异等者。亲因既变。果亦随之。缘亦如是。如谷禾等非因无变而独变果。如何汝等自性不变。余谛变成。量云。汝之自性亦应变异。果变异故。如谷麦等。四因结上。文易可知。
从缘显了论中。文亦有四。即数论师金七十论。二十三谛。住在因中。从众缘显变为余谛。用息归本。一切世间本无生灭故。从缘显如常分别。
此中有说。前雨众计法从缘生。故先难云。果先是有。复从缘生。不应正理。今从缘显故两众别。此义不然。论云。谓即因中有果者计。故非雨师。因明亦云。如佛弟子。对数论师。立声灭坏。名能别不成。若数论师计有生者。生必灭故。如何说为能别不成。故知前后同一师计。前言生者。表是有义。或设遮故。
声相论者。即声显师。非声生计。声体是有。从缘显之。
理中果先是有复从因生等者。初设难。一切非显者计。谓彼果法先来体有。复从因生不应道理。及成果法但从因显。诸计生者。无执果法住在因中。彼顺自宗果先是有。复征他计云从因生。
然非不用功为成于果等者。世立显道理。谓世求果法。非不用功于因。若不为显果。复何缘而作功用。故作功用为成果者。岂不唯为显了果耶。既果不生故知从显。
破中分三。初破数论执。次申正义。后例破声论。初中分二。初别难。后结成。别难中分三。一有障无障。二有性果性。三为异不异。
有障无障者。谓果不显时为有障。体生故为障。而果不显为无障体。而为障彼故果不显 难无障体量云。无体应不能为障。以无体故。如石女儿 或汝果法应本已显。无障缘故。如汝因法。
若有障缘属果之因何故不障同是有者。谓果体有有障。能障因体不无障。亦应障。俱是有故。量云。汝有体因障亦应障计体有故。如所障果。如水为果。闇能障之。盆是水因。闇亦能障。水盆俱有。闇障无差。因果不无。障障应等。翻覆比量义准可知。设若救云障缘亦能障于因者。亦应显因。何故但言从缘显果。量云。汝宗之因应从缘显。障所障故。犹如果法 或汝果法不从缘显。许有障故。犹如因法。
有性是障缘等者。有性谓有体性。果性谓因所有即体名为义名果性。此中问。有体作障缘为果义作障缘。若有体是障缘。体性常有。是则性永不得显。显如未显。常有体故。因亦常有。何不为障。而独果有能为障耶。量云。汝宗之果应永不显。常有性故。犹如未显 汝宗因体亦应为障。体常有故。犹如于果。若言果性是障缘者。如芽一法。亦因亦果。望种是果。望茎是因。望茎不障。望因能障。障义摄显不显。故成一法亦显不显。应立量云。汝宗果体。亦应不显。有因体故。如自性因。然彼宗果体。一向显故为此难 或汝自性体亦应果。显之因故。如后果因。犹彼执芽是因必显故成斯难 或应果性非障。体即因故。如因 因亦应障。即果体故。如果。故言一法亦因亦果。
本法与显为异不异等者。本法即果。先来有故。显谓显了。遇缘显故。若不异者法应常显。本来果法先常有故。先显今显。不应道理。量云。汝宗果法先来应显。即本法故。犹如本法。汝宗果法应今始有。以即显故。如今始显。本法比量翻此可知。
若言异者彼显为无因耶等者。问果显时有因无因。无因量云。果法先来应显。显无因故。如后显时。或今应不显。显无因故。如未显时。
若有显因果性可显非是因性等者。一种有因。果性可显。不可显因性。不应道理。量云。汝因应显。显有因故。犹如果法 或果应不显。显有因故。犹如于因。若彼救云。果法未显。显因须显。因法不隐。何须因显。有体是同。显因称有。有显不显。与理相违。量云。有体因显亦应显因。因显有故。犹如显果。
结牒彼言性若是死不可显了等者。有相法中。若无彼性。不可显了。如角中乳。水中酪等。若有彼性方可显了。如乳中酪。矿中金。不遮有无性。但遮果住因。
示正义有六。一处远难取。二四障难取。前第三云。覆蔽隐没映夺幻惑。三微细难取。如极微等。四心乱难取。如神通境等。五根坏难取。如老昧病等。六无智难取。如无真智他心智等。非彼因中先有果性。而不可取。六不摄故。
声论者计。若内若外。全分一分。皆如唯识第一疏说。上来二计皆是增益邪见所收。
三世论中。文亦有四。一叙宗。二征诘。三叙执。四破之。叙执中。初叙外道。后叙小乘。外宗量云。去来实有。世所摄故。犹如现在 内道教中一切有者。即十二处。彼宗意言。此十二处实相是有。意缘三世十二法处。故去来有。广如俱舍第二十卷。及五十二。初释此经义。
理中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实是有者。总结诸法安住自相。此法真有。不安住自相。此法成无。如龟毛等。以去来世住自相故。法体成有。不同龟毛。若未来无者。应未受自体。应不即未来。量云。大乘未来应非未来。未受自体相故。如龟毛等。若过去无者。应失过去自体相。应不名过去。量云。大乘过去应非过去。失自体相故。如龟毛等。若如是者。三世诸法自相不成。自相不成故。亦非真实。量云。大乘现在自相不成。或亦非真实。世所摄故。犹如去来。现在既不尔。去来云何然。或有为自相实不成。无三世故。如兔角等。
破宗有五。一申三难。二他返诘。三重征破。四释彼经。五说三世各十二相。以显彼非。初中有二。初申三难。后如是自相故总结前文 三难者。一一异自相难。二常等共相难。三来等七义难。
有言相一立三世相不应道理。相者体也。量云。世应无三。即一体故。犹如一体。或世应无三相。是一故。犹如现在。此是设遮。非本宗义。
若相异者性相实有不应道理。此实说言。三世相异离现在。外者去来二世性相实有。不应道理。量云。去来性相应非实有。异现在故。犹如兔角。大乘真如非定异现在故。无不定过。或因云现在无为所不摄故。宗喻同前。
为是常相无常相者。三世共有故名共相。若常相者。假说征诘。非正彼宗。量云。汝宗五蕴应不堕三世。许常相故。如无为等 若无常相三世恒有。亦不应理。量云。汝宗五蕴非于三世恒是实有。无常相故。如兔角等 若言表诠无常非遮诠者。量云。五蕴诸法非三世恒有。世所摄故。如幻事七。
义难中。初叙七难。后牒别破。合有四。萨婆多俱舍第二十颂曰。此中有四种。类相位待异。第三约作用。立世最为善。法救说。世由类不同。法行世时。类别非体。如金作器。形别类同。如乳成酪。味舍色在。法从未来流至现世。现入过去。唯舍得类。非舍得体 妙音说。世由相不同。法行世时。过去正与过去相合。而不名为离现未相。未来正与未来相合。而不名为离过现相。现世正与现在相合。而不名为离过去相。如染一妻。于余姬媵不名离染 世友说。世由位不同。法行世时。体同位别如运一筹。置一名一。置百名百。置千名千 觉天说世。由待不同。法行世时。前后相待。立名有异。如一女人名母名女 世亲说言。此四说中。第一执。同数论外道。第二执相。离皆有三相故。如染妻时。现有贪起。余但成就。何义为同。第四执一。世应即有三世。如过去世前后刹那。应名去来及与现在。未来亦然。相待同故。由此第三最为善说。依法作用未有正有已有别故。今此七义。初来征者。难法救类异义。第四难有业。破世友位别作用师义。第六异相。破觉天相待师义。第四第七有现在分。破妙音相异师义。余三设遮。非本部计。破此四师如俱舍说。决择五十一。叙为六计。文意大同。
未至现在者。法体不迁转。向现在于此生者。未来死灭。现在方生。为缘生现者。法住未来为因缘故。生现别法。今有业者。未来无用。现在用生。今相圆者。本相不圆至现方满。今异相者。本体虽同。相待相别。有现在分者。谓法未来有未来分。及现在过去分。义显现在亦有现在分。及未来过去分。过去亦然。今此但举有二世分。余类可知。五十一有六。无此第六。彼第六者。即此第七。或有释言。此第六七合是彼第六。今异相者。即彼现在。有现在分及未来分。此离彼合。亦不相违。若作此释。便无觉天相待师义。故应知前所说为善。
别破分二。初五段破。后例往过去。后三合例业用破故 第一难有三。一有方所。二与现在无别。三应是常。初难量云。未来应有方所。有来至故。犹如现在。又未来应与现在无别。有来至故。有方所故。犹如现在。又未来法体应是常。本今有故。如虚空等。五十一云。未来诸法。不来至现在。无方处故。犹善无为 第二难有二。一未来不生于今。现在本无今生。量云。未来世法应非有为。本不生故。如虚空等。亦非实有。非是无为。本不生故。如兔角等。二未来未生而言死没。量云。未来诸法应无死没。本未生故。如虚空等。又未来法亦应有生。许有死故。犹如现在 第三难有二。一破应是常。量云。住未来世为缘之法。应是常住。不迁流故。如无为等。二应本无今生。非未来法生。此违宗。难彼说未来法流入现在。今现在法。未来缘生。未来先无。今方始生。非未来法生。岂不违宗 第四破业用有三。一本无业用。今有业用。难云。是即本有其体。今方有用。便有同前缘生之中第二过失。现在业生。非从未来生故。用不离体。应非新有。体不离用。应非旧成。为量同前 二云。业用与法有异相。难云。此业用相。与其本法。二俱体有。业未来无。故不应理。量云。业用未来应有。许一切有故。如体。体未来应无。许一切有故。如业用。或以异相为因。体与业用。互相异故。宗喻同前 三云。业与本法无异相。难云。业用则法。法体本有。本无业用今方有者。不应正理。量云。业应本有。即体故。如体。体应本无。即业故。如业。彼宗计业与体无别。今难异者乃是设遮。五十一云。佛说诸行非常非恒。汝业无常。行应是常。便违佛教。
余三例破中。复有自性杂乱过失者。此显第七有现在分杂乱之过。未来既有现在之分。应即现在。有现分故。犹如现在。现难亦然。故成杂乱。其相圆满。应立量云。未来相应满。有余一分相故。如现在。或现在相应不圆满。有余一分相故。犹如未来。异相之难为量同此。第二结前中有九故字。自相者。结前三世自相一异。共相者。结前三世常无常。三世共有故。余七即前七。难三世二他返诘。
如是记已者。谓记别分别解释深密之义。
如说一切有谓十二处者。此言意显。十二处通三世。意识所缘法境。三世俱是。若去来无便违此教。
三重征破中。彼宗缘无不生心。缘兔角等时。曾别见其兔。曾别见其角。合之一处。非今缘无。若尔便佛教相违说无知无故。不尔唯应有知于有。下难缘无心者。是设遮计。
第四释彼所引经有三。初释十二处。次释过去业。后释有三世色等 于无法密意说有无相者。意显无法能自持无。有此持无之法故。成密意说之为有说之为法。非显无法如有有体 于有法中亦密意有者。有非实假说有持。故名密意。
由此因缘彼行胜异相续为转名习气者。即此习气行之胜异。相续间断隐显细粗缘不缘碍不碍等有差别故。
第五三释。名十二相。未来中可生法相。谓不得非择灭法。不可生法相。谓得非择灭法。生法应可求。不生法不应求相。
第四破我中有五。一叙宗。二问意。三叙执。四征破。五显正义。
有我萨埵等者。此唯有六。八十三中有八。般若有四等。皆如枢要会。
叙执中。初总叙二因。后别显二因。因修不思。亦知有觉。作意思量亦知有我。故名二因。
征破中有二。初别申十难。后总结之 一不觉为先难。难先任运知有我 二世间所作为以觉为因下。思觉为先难。难前作意思量亦知有我下。合难二 三为即于蕴施设有我下。于蕴假设难 四所计之我为即见者等相下。于彼立为难 五为与染净相应下。建立染净难 六为与流转相相应下。生死涅槃难 七为由境界所生若苦若乐下。作受解脱难 八又汝今应说自所欲为唯于我说为作者下。施设有作难 九又汝应说自意所欲为唯于我建立于我下。施设言说难 十计我之见为善不善下。施设众见难 下结之中有十故字。应配此文。初难有四。又字即分为四。初难云。为即于所见事起萨埵觉者。此师本计。离蕴有我故。计所见色等为我。是颠倒觉。遮即蕴计。此违教失。无别比量。或即蕴计师云。执有我见沉沦生死。言无我见能证得涅槃。故于色等此有我者。名为颠倒。若彼异蕴计有我者。我有形量等。不应道理。彼离蕴我。或如身量。或如芥子。故有形量。此难我有色不成 有胜劣者。受用刹帝利等者想用。或愚智者行用。或能取境界者识用。故离蕴外无别此能。总立量云。离蕴之我应无形量等互许离蕴故。如兔角等 第二难云。为唯由此法自体起此觉等者。此意问。于所觉境自体起我觉。为于余处。若于所觉法自体起我觉者。汝如何说即蕴计我。名为颠倒。于所见色。有形量等。起我觉故。色即是我。故非离色而别有我。执色为我。故非颠倒。量云。汝执色我心应非颠倒。许顺所缘故。如他心智等 若由余体起此觉等者。谓亦由心等。起形量我觉。即于一切境界法。起形量觉。非唯缘色。亦应缘色得有我胜劣等觉。非唯缘受等起于彼觉。境心二种便成杂乱。一色等境。亦是受想行等觉因。量云。汝宗色等应是受等。起胜劣等觉故。如受等。余一切量准此应知 第三难中。若不缘起者即非拨现量者。现量现见远杌为人。便于无情。起有情觉故。不起者名非现量。此中亦有世间相违。略故不说。此意难云。汝计缘色等得起受等觉。皆是真觉。非为倒觉。故于远杌执为人觉。亦应非倒。此既颠倒。返成于无我。妄起萨埵觉。计有于非情。起萨埵觉故 第四难云。若取现量义者唯色等蕴是现量义我非现量义不应理者。义者境也。彼宗计我非现量境。今言现境。是设遮破。唯五蕴是现量义。彼此共成。我非境义。汝宗自述。今言现境。乃是违宗。此觉若取比量境者。此我之觉。童稚上起。彼未能思。不能比度。不应率尔我觉得生。量云。婴孩我觉应不得生。无思度故。如石女儿。总立量云。汝我俱非现比量境。无同喻故。如兔角等。
上来四文不觉为前难讫。自下第二思觉为先难。有五又字。即为五段。数论执我体唯受者。胜论执我通作受者。下破作用。随义应悉。第二难中。若无常者此所作因体是变异执有我等者。所作者。生义。所作之因体是变异。无常之法。我是作者。仍言有常。而有所作。不应道理。显扬论云。执我有所作。不应道理。不说有常。今但言执我有。有通二义。一有常。二有所作。常有量云。我应非常有。有所作故。如粗地等。若是常者。我应无所作。以是常故。如虚空等。常是正难。无常设遮。
第三难中。有动作我等者。数论胜论。我无动作。遍虚空故。遍出离系。执我有动作。不遍空故。作义虽同。动义别故 有动作我有所作者。是则常作。不应复作。我常有故。恒动常作。非今始作。不应复作。量云。汝动我未作先应作。恒动作故。如今所作 无动作我而有所作。不应道理。量云。无动作我应无所作。无动作故。如虚空等。
第四难中。若有因作而言我作。便违自宗。若无因作。我应恒作。我恒有故。不待因故。量云。余一切事。未作此事时。亦恒应作。执我恒有不待因故。如今作时。
第三于蕴假设难中分二。初叙四计。后别征斥。四计者。初即蕴计。后三异蕴。异蕴中。初我。异蕴住在蕴中。次我。异蕴住于蕴外。我仍属蕴。谓此是色我。乃至识我。后住蕴外而不属蕴。
破第二计。难常中有四破。第三若不生起法及非法应诸蕴身毕竟不起者。我若不造法及非法。后蕴应无。以无因故。量云。应后蕴毕竟不生。执我不起法非法故。犹如兔角 又应不由功用我常解脱。以不生起法非法故。量云。汝我在生死不由功用应成解脱。不造法非法故。如涅槃位。彼说我得涅槃之时。离众缚故。名为解脱。在生死中。便有缚缚。又于此灭坏 后于余处不作而得有大过失等者。我无常灭。业亦随无。后余果生无因而有。是谓不作而得过也。我今佛法种刹那灭。随本识中前灭后生。果由因起。汝无熏习我灭业亡。后果无因故成大过。量云。汝我灭已后有果应不生。以无因故。如兔角等。
破第三计中。若蕴外余处汝处计我应是无为。此难乍似相扶极成。彼计常故。今此无过。六十五云。无有变异。是其常相。我既无变。当来现在有二因缘。皆不应理。若当来无变者。便无生老病死损等。为人天等。五趣流转。若现在世无变者。便于爱非爱等诸境界中。应无苦乐爱恚痴等之所变异。乃至不应由此等故行法非法。我既有此现当变异。即是无常。体即是蕴。故实蕴有。便无此相。此相无故。应是无为。若是无为。便无此相。量云。汝受蕴我应无此等变异之相。许无为故。犹如虚空。此言应是无为者。显我应无变异相义。或此中意。难成虚空。汝我应是虚空无为。许异蕴故。如空无为。其真如等。非定异蕴。无不定过。
破第四计中。应无染污者。六十五云。若无有蕴。便无有色与身相应。乃至亦非受用境界分别意相应。既无此五。不由功用我应解脱。无有染污。又我与身不应相属。量云。我应无染污任运解脱。又应不言我有色等。计异蕴故。不为蕴故。如虚空等。彼计实我虽不属蕴。仍言我有色等。故为此难。不尔便有相扶极成 不应相属者。是我有色等义。非摄属义。第四于彼立有难中分二。初为二征。后随别释征。初复二。初标二门。后随别释。此难思觉有我中。已正当见知我有也。释第二门中。复分为二。初标二门。后随别释。二门者。一所成业。二我所执具。
业中有五。一如种子难。亲所作故应无常。二如陶师难。别体成故应非常。三如神通难。有自在故。应无地狱贪嗔等生。四如地难。无作所依显了业故。五如空难。色无假立。无业用故。
若是我所执具者。若言如镰等者。此意说言。谓镰非但能断他物。离镰之外。亦有刀等能断于镰。离见等外于余物上。别有能见。能见等用。定不可得。故离见外无别有我而执见等 又释非但镰能断物。更有余物能断于物。离见等外别见业故无有我。此释稍疏。喻不相似。难见等是我所执具故。
如世间火虽能烧者亦得能烧等者。人为能烧者。火为所执。能烧之体。火离于人。自能烧物故。见等见物离自能见何假我耶。此二比量。思准可知。
上来合难即见者等相展转相生。自下方难离见者等相。第六生死涅槃难中。诸行中此流转相可得如于身牙河灯乘等者。此意说言。如于身行中流转可得。其外法牙河灯乘者。虽无有我。亦得流转。故身流转。何须有我。量云。内身流转定无有我。有流转故。如牙河等。
七作受解脱难中。设是我者我应无常者。彼受者作者等不是诸行。即是我者我应无常。有作用故。如手足等。若无变异应非受者等。无变异故。如虚空等。
十施设众见难中有三。一难我见善不善。二难无我见善不善。三难我及我见计为我邪。我见有二。一执我见彼说颠倒。二缘我慧彼说非倒。今双问云。初难善者问缘我慧。量云。缘我之慧亦应颠倒。缘我慧故。如执我见。或设难执我见。若是善者。如文可知。若不善者。不应说正及非颠倒者。见已不善。应非顺境。如何名正。我有称心缘起我觉。所执之我说非颠倒。唯识叙彼云。若尔如何执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等。乃至广说。故今问彼。无我之见若言是善者。外道亦赞无我见故。若言不善而一切智者。此纵彼师名一切智。赞无我见速证涅槃。今说为不善故。不应道理。若说佛为一切智者。赞无我见他不信故。
第五常论中。文亦有五。我及世间皆是常住等者。世间有二。一五蕴世间。二国土世间。数论师计。二皆常住。或随所应。余师所计。我者自我。世间者他我。下诸常论法依此计。作者有二。一自作。谓宿作因。二他作。空时方我本际等作。此非二作者作。名非作者作。亦非自在天。及梵王等。诸变化者之所变化。名非化者化。此依八十七卷释。由性常故不可损害。如山地等积集而住。
伊师迦者。西方二释。一近王舍城。有高大山。坚硬常住。我等亦尔。或复有草。名伊师迦。体性坚实。故喻我等。
六十二见中。四十见是常见。谓四一切常。四一分常。八有想。八无想。十六非想非非想。并计极微体性常住。胜论顺世。皆有此计 叙执有二。初叙四十常见所因。后叙极微执常所以。六十二见。如此卷。及后卷之五十八八十七。显扬第九。第十。对法第一。唯识第六。别章等释。其梵网。六十二见经。及舍利弗阿毗昙。是正量部义。长阿含经梵动品。是大众部义。大毗婆沙第一百九十九。二百。是一切有部义。非此所宗。其大品经第十五。大智度论。说身边见以为根本。五蕴各有四我所见。三世各成二十句见。并本合有六十二见。随机别说。非此所明。恐繁不述。
依下中上静虑者。此四一切常论。八十七云。谓计前际三常论中。由上中上清净差别。各宿住随念俱行。意显依下品定起宿住念。知过去二十成劫。依中品定忆四十成劫。依上品定忆八十成劫。皆悉是常。由执世间空劫为隐。有劫为显。非灭坏故。四依天眼见现在世。不知生灭。或见诸识。此灭彼生。无断绝故。见粗非细遂执为常。天眼为先。方见生死现在故。是未来前际。此中前三忆过去世。后一现在未来前故。合名前际。此诸见中。过去名前际。未来名后际。现在通二。待望别故。
或见梵王随意成立者。一分常见。梵王立言我常子无常。有彼者。随彼意立此无常彼常。是初一分常见。
或见四大种变异等者。闻梵王立大种常。心无常。或心常。大种无常。同彼忍可名第二一分常见。三戏忘天没。来生此间。四意愤天没。来生此间。得宿住通。二俱忆言在彼诸天无此二事。故是常住。我有来此故无常。故名第三第四一分常见。此中说依定得宿住念。忆色界法胜计者见故。略说初二不说后二。
后际见中于想及受虽见差别等者。虽见受及想二体。我所差别。不见此二自相差别。执为我所计。我有想等三十二见。若见自相之执我所或不见自相者。显扬第九云。不见我自相差别。谓不见我都无自性。执此想受为我有之。遂便发起三十二见。我及世间诸常见。生八有想八无想见。俱非之中。有色等四。有边等四。小想等四。合名为想。有乐等四合名为受。至下当知 有想者。除无想天及非想非非想。余一切地 无想者。谓无想天 俱非者。谓非想非非想处。
计有为先有果集起离散为先有果坏灭等者。谓彼计执。实有体性。空劫时为先。至成劫时有果集起。散常极微集成粗故。于坏劫时。粗聚众色离散为先。有四大坏灭。还唯极微。住在空劫时。彼由宿住随念。见坏劫未粗色散成微。成劫之初散微成聚色。或见空劫迥色诸微。遂执为常。此胜论师执细常粗无常。
破执有二。初破。后结。破中初破三十二见。后破极微。初中复四。第二破中。若取我者忆念过去如是名等诸有情类等者。谓得宿住随念有情。忆念我昔如是名姓。名姓既非我体。如何言念取我而生。
第三难云。缘彼现前和合色境眼识起时等者。此中问意。眼识现在缘色之时。住昔曾起耳等识法。为灭为转。若言转者。于曾所起百千境识。由今现在一色境界。依一切时位。彼诸识皆起。便违正理。
第四破云。所执之我由想所作及受所作等者。此中意显。想受二法俱为我所。由此二种击作于我。我或有时。有一想等。故想受二名为能作。我为所作。如世财物击作有情。有情或时。缘少财等生贪嗔等。此亦如是。非我先无为想受作方始。有义。
若言无者。有一想已后种种想等者。此下合难想受作我无变异义。以有想十六见为难。十二见想作。四见受作 一想者。八十七云。在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种种想者。谓在下地狭小想。即种种想。无量想即是一想。无所有处亦是一想。非无量想。略故不说。又执少色为我。想为我所。想与彼合名为少想。瑜伽故指在种种想地。执无量色为我。想为我所等。名无量想。瑜伽故指在于一想。然八十七云。如其次第。前二有后二。然逆次第非顺次第。义理推故。此难前想所作无变异。
我纯有乐等者。八十七云。有乐。在下三静虑。有苦。在捺落迎。有苦有乐。在鬼傍生人欲界天。不苦不乐。在第四静虑已上诸地。此难前受所作无变异。又想论中八句。
又若计命即是身者。下。因难想作。便明有想论中我有色等死后有想等余八句。以前叙执中。于想及受皆起执故。命者我也。执我有色死后生有想地。执我非色死后生有想地。若执我俱遍色非色无二无缺。彼计我亦色亦非色死后生有想地。为准此第三句。说第四我非色非非色死后生有想地。
又若见少色少非色者。彼计我有边。计色非色二俱是我。但见少故。名为有边见。彼二无量。便起第二。计我无边见色我少非色我无量。或翻见此。便计第三我亦有边亦无边。第四句翻此可知。文别义同。更无别理。或翻第三别有自体。谓得涅槃解脱之我。远离二种。名非有边非无边。此四为先。死后皆生诸有想地。故十六论合难想受所作我体无变异义。若无变异。云何有此变异不同。唯难想受二所变异。无想俱非故略不说。后二四句。与无想八及俱非八。初执我同。但是死后。如前所说。生地有异。无多别故。略而不说。
第二段。破极微中有五。初难中。若已观察违诸量故者。现比二量。所不得故。犹如兔角。定非实有。彼宗虽计现量所得。此宗说非空劫迥色。但有阿拏已上粗色。现量可得。非极微故。小乘虽言轮王及天眼二现量得。然非我许。虚构成故。
第二难云转复羸劣而言是常不应理者。量云。极微转小应非是常。损减羸劣故。如阿拏色。彼计比粗色损减无常故 若由异相是则极微超过地水等相者。即应粗物是地水等极微。乃非许异相故。量云。极微应非地水等相。许异微等地等相故。如心心所。又亦不能生地等果。非种类故。如心心所。又彼极微离地等外更无异相可得定非地等。非彼类故。如虚空等。此中二难皆是本宗。
第三难中。若不异相者由与彼因无差别故亦应是常等者。彼本计云。所生粗色不越因量故。难因果二相既无差别。因亦应为果。无异相故。如果。果亦应为因。无异相故。如因。故无决定 若从离散应一切时一切果生等者。成劫之时。聚色若从散别极微生。即空劫时所有极微。皆能生果。因恒有故。如劫成时。非但成时为因有果。故成因果无决定义。又粗聚色性。是无常能生。散极微体是常住。粗细常住二返相生。应一切时。相违之因生一切果。故说应无因果决定。计异类法得相生故已上设遮。下破本计 若言不过彼形质量等者。因果二量大小既同。云何极微名质分粗形有分。成唯识云。所生果色不越因量。应如极微不名粗色。为量如彼。显扬第十四云。若不过者。粗质碍物。应如极微不可执取。不见质碍。不明净物。同在一处故非道理。彼说量德合故非粗似粗等救。皆如彼破。
若言过者诸极微体无细分故不可分折取生粗物亦应是常者。极微不可折。有体既称常。粗物虽过本。有体亦应常。显扬十四云。若过彼量者。过量之处。粗质碍物非极微成。应是常住。此意难言。极微无细分。不可折称常。所生粗物过量之处。余之细分不可分折。亦应是常。且难初二合所生粗名极微。非难余有分。若转计言过量之处余之细分一分极微。本无今起者。是即汝计极微为常。不应道理。许新生故。显扬云。若汝计有余极微生。是则极微。应非常住。或诸粗物是细极微性。而得新生。本无今起应一切极微体皆非常。此重难前不过量义。过量义是转计。不过量是本宗。上来合是第三段破。有三转遮。寻文可解。
第四难。显扬有三。一如种子辨体生。应是无常。二若如乳即体生极微。应变异。三如陶师别体生极微。劬劳即此思虑。成唯识难有二。一难极微。二难粗色。极微有三难。一实。二常。三能生粗色能生粗色有二难。一不越因量。二是实有。皆广如彼。
第五难。谁复于彼制其功能者。谁于彼极微。制有情功力。不令生之。比量可知 若言不因有情是即无用而外物生者。用谓由也。所用也。于有情无用。不由有情故而外物生。不应道理。量云。汝等外物应不得生。不由有情故。损于有无因故。如龟毛等。
第二结中。有八故字。初三结破四十常见。后五结破极微是常。初文有四。不结第一。例破易故。余三次第各配一又字。后结极微五又字亦然 共相故者。结前常义。常与无常是共相故 自相故者。结异不异相。极微自体。相与果。异不异故名自相。
第五申正义中。一切时者。于三世时 一切种子者。于一切有为差别种类中 自然者。本性 由他者。为他物坏 无生者。无起作。于此五中。无变无动。乃名为常。彼前所计。既乖此五。明知无常。不应妄执。
第七卷
宿作因中文有五 广说如经者。谓如经言。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皆由宿作为因。由勤精进吐旧业故。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于后不复有漏。由无漏故业尽。由业尽故苦尽。由苦尽故得证苦边。此等并是佛经本文。牒叙彼宗。今此论中合为八句。而散牒释。应寻此文以知论意 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谓宿恶业苦行。便吐现新恶业。由不作之害令不起。二业既尽后无有漏。纯是善故说后无漏 由业尽故苦尽者谓宿作因所作及现法方便所招苦恼者。今现苦恼皆宿作因。现在作恶不招现苦。由现作恶方便力故。故业便熟。故论言及现法方便。非是现恶别招现苦 无惭外道者。即尼揵陀弗怛罗。成唯识云。无惭外道离系子也。露形苦行。离诸系缚。外形既尔。表内亦然 若用宿作为因者汝先所说由勤精进吐旧业故等者。此中意说。一切恶因皆是宿作。何故说言现在新业。由不作因之所害等。新亦作恶非宿作。量云。现在恶因于此身有能招苦。恶因摄故。如宿恶因 或复有苦杂因所生等者。因先善业得事王君。邪事为因而返招苦。二业果熟故名杂因。非是二业共招一果。或复故业应招苦恼。邪事王故。故业便熟名为杂业 如事于王如是由诸言说商贾等业等者。先造善业应获富财。诳语謟逗遂获珍宝。二业俱熟。是名杂因。如是由先获财善业。今者应熟。假现农业。或假劫盗。或假屠害。便获富乐。亦名杂业。有虽商贾等。乃至屠害。不获财富者。先无善福可获果故。如新所造引余有业者。即是一切顺现受业。养父母等。乃至工巧业处现获珍宝。皆纯现业。
自在等作中。文亦有四。叙宗中 士夫。即补特伽罗 丈夫。即神我也。能造作故 自在等者。自在即大自在天等。谓唯识所云。大梵.时.方.本际.自然.虚空.我等 颂中功能无体性者。难彼功能理不成熟。名无体性。显扬十四更有转计。恐繁不述 若有用者则于彼用无有自在而于世间有自在者。用谓自在。所须作用。且如人天有妙欲故。可言有用。三恶趣等。诸无用具。此等现前如何自在。于地狱等不须自在现前故 若无用者。于自在天都无所须。而生世间是则自在。乃有痴狂愚痴之过。故非道理 若唯用大自在为因等者。大自在天无始已有。出所生法亦无始成故。非自在天能生诸法。如牛两角俱时出生。一果一因便违正理。故显扬十四云。如自在体本来常有。世间亦尔。不应更生。以俱有故。无用新生。若言亦取余为因者。此因不可得故。现比二量等此因无。如兔角等。故非别有。有时起善。或起不善。有时有乐欲。或时无乐欲。故非自在。显扬十四纵有因云。若亦言少待其余因者。此所待因。若无有因。一切世间亦应如是。若有余因。世间亦尔。从余因生。何须自在。彼更有征。恐繁且止。
害为正法中。文有五。第五申正义。余四如前 能祀者。能祭祀杀生人 所害者所用祭祀所害生命 诸助伴者。助祭祀者 若是法自体者离彼杀生不能感得自所爱果等者。杀生咒术。若是正法。应离杀生。此咒应独能感得可爱果。自既能感。何假杀生。若离杀生自不能感。如何转彼杀生非法。成于正法。当来感得可爱果生 若能息者无处无时无有一人等者若杀生咒术。能息贪嗔等者。不见十方一切处。亦不见三世一切时。有其一人息贪嗔等现量既不见。云何说彼能息除耶。佛法内咒。理能息内贪嗔痴毒 若遍行者自所爱亲不先用祀者。此咒若遍杀一切生处。行法为正法者。汝所爱亲。何不先杀用祀天耶。若不遍者。咒能不定。违比量故。或有不遍故 若唯转因于果无能者。由咒行杀。唯感所杀等罪因。不感罪果。又转不转比量相违 若亦转果应如转变等者。由行咒杀生。当来能变羊等恶色。令成妙色。亦应现在由咒术力不杀羊命。即令转得可爱天身。何假杀之。后令羊等舍羊身已。方取天身。比量可知。
结中有五故字 因故者。结前法非法后果因故 譬喻故者。结前喻伏毒咒 不决定故者。结遍不遍。余二可知 若业自所不欲者。自不欲乐。唯以他作名为非法。菩萨若舍妻子。先晓喻后方转舍之。不得慈善。王舍咒作而不实故。作损他体是不善。若身语业自性无记者。不善思发名为非法。或谈一切自性无记业。非顺理故。名为非法。
边无边论。文亦有四。皆依静虑宿住通。后方起此见 若依断边际求世边时等者。此观坏劫间断之时。不见后成。便起边想。非我后生。故非边见。若见成劫不见坏劫时。起无边想。若依十方周遍广求时。于上下处所。见极边际。起亦有边想。傍运神通。至一二千界不至三千。谓至无边起亦无边想。由异生类神境智通不越三千。今言无边。但傍运至一二千界。非过三千。亦不得边。八十七说与此不同。彼云。若时忆念成劫分位。尔时便生三种妄想。若一向忆上下边际。住有边想。若一向忆傍无边际。住无边想。若上下及傍二俱双忆起。亦有边亦无边想。若时忆念坏劫分位。起非有边非无边想。诸器世间。无所得故。各举一执。亦不相违。并是此边无边摄。
破中非世间住念世间边不应理者。谓从前坏。更无世间。便言边者。则汝外道。不住世间。不知今时有世间故。住世间故。住念世间故非道理。
不死矫乱中有三。一叙执。二指经。三结过。叙执中有三。初标。次释不死矫乱义。后叙四计。八十七云。有二净天。一不善清净。唯得净定。二善清净。得圣净定。无乱亦二。一无相无分别。即善清净天。二有相有分别。即不善清净天。善清净天。于自不死中。无乱而转。是故说名不死无乱。识达事义不矫称不死。亦实不死故。不善净天。有依前不死无乱。诘问便托余事。矫乱避之。自亦称为不死。天无乱故。今矫上应加不字云不死不矫乱。今就略言。但云不死矫乱。皆广如彼。非但自称。我所事天名为不死。顺天答问。名为无乱答。佛法中见圣谛者。不死不矫乱门。故亦名不死不矫乱 增上生道者。人天胜因 决定胜道。涅槃胜因。四谛是此胜因之境。有依此问。便自称言不死乱者。我之所事不死净天。教命于我。若有来问。不应正答。答则过生。但应随问而生异答。
叙计有二。初略叙。后重释。依阿含经。四问答皆别。此皆同。但情有异。一未开悟不能正答。二慢所证。谓为胜道蔑他不答。三虽少解由未定知。四性劣钝不能正答 又复第一怖畏妄语下。重释前问。与八十七同 怖妄语者。自未开悟。答他称解。故成妄语。若不称解。他知我无知 第二于自所证未得无畏等者。彼作是思。我于所证未得无畏。若他诘问。若说为有。或为异记。即成妄语。若据实有若许非有。即成邪见。非我净天。一切隐密皆不可记别。故不分明说有所证 第三虽悟而未决定。怖邪见妄语。准此应知。上之三种假事矫乱 第四无知顺言而答反问。问者汝何所欲。顺言矫乱。此皆散位。非依定心 结中即以谄曲者。曲顺彼天。谄相随答故无因见中。文亦为四。此见有二。一依静虑。二依寻伺 依静虑者。一从无想天没。来生此间。得宿住通。忆彼出心。不忆前位。不知彼故。便执无因 依寻伺者。如文自说。若念自我。计我先无后歘然生 不应理者。彼执我常言无因起。违世法故。世法无因性非常故。
断见中。文亦有四。即七断灭论 我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等者。此为第一死后断。余六如文 若我死后复有身者应不作业而得果者。彼计今身死灭之时。业随身灭。后若有身。应不作因而得果起。果若起者。便有不作而得果失 若我体性一切永无是即应无受业果者。不可以未来无故。现在亦无。现在既有。不可我一切永无。故我体性在现在有。在未来世一切永无。是即应无受业异熟。故成断灭 若言蕴断灭者。彼许蕴无常故。既许无常。明非断灭。量云。未得阿罗汉诸死后蕴皆不断灭。许无常故。如前生位 若言我断汝先所说粗色四大等者。既是我断。先说粗色大造之身。有病痈等。死后断灭。乃成相违。所说色等蕴非我故。四大等身即是蕴故。无色四处别计涅槃。色界趣同总合为一。欲人天别复开二。故成七断。二无因见。及此七断。更应有多。粗类而论。但分二七。非于余处。无断无因。此中七断。及四十常。并是边见 空见论中。文分为六。一标外道计。二微。三叙。四问内道计。五叙。六破 叙外执中有六。一无施与爱养祠祀。二无妙行恶行及果异熟。三无此世间。无彼世间。四无母无父。五无化生有情。六无世间真阿罗汉 施与爱养祠祀者。如次悲田.恩田.敬田三种差别。或初泛行慧。次现前敬恩田。后不现前敬恩田差别。若有其因。可有其果。因既无故。果亦定无 诸离欲者生下地者。若已离欲不应下生。今既下生。明知无从彼世来生此世 无化生有情中。或生无想或生无色等者。此少分邪见。不见当来。此三生处。拨化生无。不拨一切。见下地故。如无世间。亦无少分。不拨一切。观此文意。无想胜生。一期无心。彼粗心不见。便谓为无。后第八卷等。说中有为化生有情。定散二心观之有异。此定心观。不拨中有。彼散心观。故拨中有。五十八说。无施等三名谤因。无妙恶行名谤因。无二业果及异熟名谤果。无父无母。无化生有情。无真阿罗汉。名坏实事。五十五。说无施与乃至无恶行名谤因。无妙行恶行业果异熟名谤果。无此世间。乃至无化生有情。名谤作用。无真阿罗汉。名谤实事。彼皆自释所由。与对法第一名谤因同。此中不束因果等。但别散叙。与彼不违。彼二相违。如对法疏释。
第四问内道计 无有一切诸法体性者。前外道邪见。别空所无。今内道空见。总拨一切。故今总问。
叙执有二。一取相似甚深离言说法。即般若等密说空教。不能解故。将为显了。拨一切空。二依法相不如理思。不审思故。便拨诸法。
破中有二。初别破。后结之。别破有二。初四重破外道空见。后破内道空见 四重破外道空见者。前叙执有六。初三执合为一门破。后三各一破故 若俱有者汝先所说无有施无等者。彼师本计。不拨全无。因之与果依静虑故。见世行施生贱贫家。谓施无能。便谤少分。故今问彼生后二业。为俱若不俱。若彼全拨无一切者。此难不成 离想欲者。离诸有想之欲。即无想天是。余二如次离色界欲。及入涅槃。彼计有离下欲界欲。不许有离已上地欲。三定以下。彼说非无。独拨余无。便乖比量 为有阿罗汉性而于彼起增上慢者。此意问言。为世间有真阿罗汉。而起增上慢。自谓阿罗汉。为有此为无耶。若有者。无真阿罗汉不成。若无真阿罗汉者。起颠倒执。自谓阿罗汉。应是阿罗汉。不倒既非颠倒者应是真 破内空见中。应无颠倒所执也。染依他也。净圆成也 又颠倒者乱心。染谓三杂染。净谓二净。既胜义中都无此者。便无生死。亦无涅槃。何欣。何厌。何得。何舍。如唯识等及此论征。皆如理解。
结中有五故字。初四结破外道。后一结破内道。
妄计最胜中。文亦有四 婆罗门是白净种者。非白色也 可得清净者。修行洁戒可得净故 口腹所生者。禀教而生。亲所生故。刹帝利是梵王膝生。吠舍等是足所生 以见世间真婆罗门性具戒故者。见内出家。真净修行。奉律持戒。净修梵行。诸律师等。真婆罗门。彼贪名利。及恭敬方便自显。故作是计。
别破有十。准下结中有十故。故一产生同。何独彼胜。二作业一切同余。唯婆罗门独胜。深乖正理 第三受生故中。若三处现前是彼是此等者。前第一卷云。一俱起爱染。二调适值时。三中有现前。今是彼是此。即前父母俱有染心 由彼者。即母调适值时 由此者。即健达缚正现在前。诸婆罗门与余同此。宁复胜余 第四若工巧业处若作业处若善不善者。作世生业。或善不善一切皆同。宁胜余类 第五增上故。若王若臣若机若捷增进满足者。或为王。或为臣。若机辨捷速。若道位增进。与余皆同故 第六若为王领录 第七若修梵住已梵住者。四无量 第八若修菩提分 第九若悟声闻菩提等 第十又汝何所欲下。戒闻胜故 若由从胜种类生者汝论中说于祠祀中若戒闻等胜取之为量等者。彼论中说。祭祀之时。读祭祀文。若持戒多闻。取之为量。令读祭文。是非取则。若取胜类。便违此言。不假有戒等。而读祠文故。
妄计清净中。文亦有四。初叙有三。一五现法涅槃。二别叙水等清净。三持余戒等清净。初一受天欲尘。后四现法乐住名五涅槃。引定在身。离欲恶法。得定怡乐故。名现法涅槃。人等欲劣故不建立 前来所说四有边论。四不死矫乱论。二无因论。及此五现法涅槃论。如是十五。并邪见摄。前说边见。合四十七。并此总成六十二。邪见边见摄。我见为本。见戒二取为助伴生。故对法云。六十二见。于五见中。或二或一切持 油墨戒者。油和其墨。涂身为戒 持灰戒者。灰涂身故 彼谓得诸纵任自在。此是总也。何者诸自在。一欲自在。即前心自在。即天妙欲。境随意用故 观行自在者。即前观自在。谓四静虑自在。合名五现法涅槃 又如有一自苦身故自恶解脱者。即前第二入诸河中沐浴清净 或造过恶过恶解脱者。前第三持狗戒等。食粪饮尿。行诸恶事。罪恶消灭。随狗牛等所行。诸事皆随学之。名持彼戒。
破中有四复次分三。初一又字。破五涅槃。次一又字。破水净计。后二又字。破狗等戒。初文有二。受天妙境四定现前。分为二故 执受者。身心执受。而修行义。
吉祥论中亦有四。日月蚀等时。然不吉祥。为事不成。若随顺彼精勤供养。众事皆成 饷佉者。即前所说蠡贝也 但见日月乃至众生净不净业果报成熟等者。逢日等蚀时。众生善恶业成熟故。随应获果。见恶果者。谓由不顺日月等故。招不吉祥。见善果者。谓由随顺日月等故。获此善果。自既诸见亦为他说 若日等所作者现见尽寿造福非福业等者。现见世间。有造善业。现获善果。有造恶业。现获恶果。若由日等。作此事不成。违现事故 上来破计。皆有比量。恐厌烦文遂难偏叙。诸有学者一一应作。
第八卷
地第五门。杂染等起中分二。初明三杂染。后明断三杂染修六现观。初中复二。初略问答。后重问答。答中复二。初列三杂染。后随别释。烦恼杂染有三。初问。次略答九门。后别释 杂染者。与染相杂。染谓烦恼。或相应。或缘缚。或等起。或间生。或俱起。名杂染。烦恼具五。善业具四。除相应。生具后三。随应有之。故名杂染。
自性者。烦恼体。对法第六。说不寂静是诸烦恼共相。今言自性者。遍烦恼故名共相。一一法体名自性。或对非烦恼名自相。烦恼一一自对望名共相。所望义别亦不相违。
不寂静行相续转者。前是现行。此是种子。彼论释云。由此生故。身心相续。不寂静转。是烦恼相。此复有六。谓散乱.颠倒.掉举.惛沈.放逸.无耻不寂静性。
七随眠中。欲爱随眠。谓欲贪品粗重 嗔恚。即嗔品粗重 有爱。即色无色贪品粗重。余如自名。各自品粗重 贪开二门。余各一种。合成七者。对法论说。未离欲求等者。由欲爱嗔恚 所随增。依欲求门二增长故 未离有求者。有爱随增 未离邪梵行求者。由慢无明见疑随增。彼得少对除便生憍慢。愚于圣谛。计邪解脱。解脱方便。于佛法中犹预疑惑。随其次第四所随增。计邪解脱见取也。解脱方便余四见也。余各自门。由此义故。此七种唯彼三求。依各各增长别别说。故与诸处并不相违。至下差别中。更当引八十九释。
八种中。见外离二取者。取见别故。二取离者。见戒别故。
九结者。八十九说。依九事生。广说如彼。恚嫉悭三唯欲界系。通见修断。余六通三界。故对法云。爱结者谓三界贪等。取见两门。重单别故。所计别故。故各别说。嫉妒他荣不重正法。悭吝资具不遵远离。由此九种广行不善。不行诸善。为恶兹甚。能和合苦难可解擿。偏立结名。
十二谛中。苦与集。灭与道。类类说者。有漏无漏果因别故 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道谛者。遍智谓道谛。果谓灭谛。道谛果故。遍智所显。即道谛体。由自遍智显是道故。欲界增上者。已有因义名为增上。即由已起修因所得。故名增上。体即灭谛。或已有果义名为增上。谓即道谛有灭果故。一增上言贯通彼果。及彼所显。遍智即彼。或彼即增上。名彼遍智。余准可知 又有解云。遍智即果道谛也。遍智所显灭谛也。此义不然。非次第故欲界四谛各十烦恼者。对法唯识一切皆同。五十八中。苦谛具十。余三各八。成唯识云。苦集是彼因依处故。灭道是彼怖畏处故。故四各十。别空非我。属苦谛故。余三各八。苦谛具十。或有别释。四各十者。非一一行相各别迷障谛。但烦恼生时。有能迷能障谛理。故约总行云各迷四。非身边见别迷余三。行难知故。或身边见。闻说灭道。而生怖畏。恐我断故。名迷灭道。理实但缘苦集谛起。总言述四谛。理实非三各具十行相。如唯识疏说。
萨迦耶见。说一切有部。经部。大乘。三释皆别。如唯识疏 等随观执者。明见行相。于五蕴中。若自若共。平等观察。随彼所观即执为我。
边见之中。若分别不分别者。唯识第六有二说。一云。唯断见。通此二门。一云。亦常见。引教及理广如彼说。
见取中。以萨迦边执见邪见等者。此明见取之境 所依者根 所缘者境 所因者种子。总执为胜及与能净。二义具足方名见取行相。戒取亦然。所执见戒有差别故。分成二取。此中见取。但言为胜。不说能净。戒取但说能净解脱。不说为胜。唯识会云。影略说故。或随转门。不尔如何非灭计灭。非道计道说是邪见。非二取摄 为最为上胜妙第一者。执三界法。如次别故 即于彼见彼见随行者。由诸戒取依前见取。妄执戒禁为胜能净故。言于彼见。于者依义。非执彼见为戒取也。执随顺彼见所受。戒禁相应蕴等。为胜能净。故言彼见随行。或于彼见。即前见体。彼见随行。即见相应。于者依义。依见及随行所受戒禁。执之为胜净。名戒禁取 为解脱为出离者。执三界法如次为戒取。如次为出离三界之因。
慢中于外及内高不胜劣者。于外高下。于内胜劣。于外下者。谓卑慢。于外高者。谓余三慢。增上邪慢我慢。不缘外故 于内胜者。谓六慢。执我高举。无德谓有少德谓多等。皆内胜故。卑慢一种名内劣。不如他故。
疑中。唯用分别异觉为体者。唯识二说。一云。疑体即慧。毗助末底。是疑义故。末底般若。义无异故。犹豫简择。是疑义故。此名分别。异觉为体。故疑即慧。是彼证文二云不然。别有自性。五见世俗不说疑故。毗助若南。智应识故。由慧不决名为分别。异觉为体。性非即慧。
一种子随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者。此释随眠义。由彼随眠。世事中行。令有漏法皆有粗重无堪任性。障修行者及诸圣法故。言由彼增上事故。或由惑种发业润生。招多生果。故名由彼种子增上事故。
由摄受现法鄙贱故者。由烦恼故。摄受现在贱色等法。成其鄙恶下贱法故。
又由七门一切烦恼于见及修能为障者。前六见道障。后一修道障。五十九云。萨迦耶见.边见.邪见。名邪解了。迷四谛故。无明名不解了。疑是解了不解了。见取戒取及贪嗔慢。缘见为境。见所断者。一切皆是邪了迷执。上来四门。总摄一切见断惑尽。此等迷苦集谛者。是迷彼因依处行。迷灭道者。是迷彼怖畏生行。若修断烦恼。名任运现行。
烦恼上品中。谓猛利相及尤重相者。即旧所言利而勤也。坚执不舍名尤重故。单猛利。单尤重。或俱。皆上品。或此唯取俱。非单起由相续故者谓贪等行诸根成熟少年盛壮无涅槃法者。贪行嗔行痴行等分行。此等诸根成熟。名烦恼相续。在何身起。谓少年盛壮。及无涅槃法者身之所起 由事故者。依三种事中所起烦恼。名为上品相 究竟故者。最初圣道究竟所害。七倒中。想倒。以于四境所起妄想。想数为体。五十三云。谓诸愚夫。无所知晓。随无明起非理作意。于所缘境。无常等计常等。取相而转。是名想倒。故以想为体。
见倒。即以妄想境中。忍可欲乐。建立执著。三见一少分为性。谓身见常见见戒取。如文自说 心倒。即以除前诸见。所余贪等烦恼为性。能染恼心故名心倒。此心倒云。谓即于彼所执著中。贪等烦恼 有说心倒体唯是贪。染心胜故。言贪等者。等取一切贪。非离贪外等余嗔等。五十三云。此想颠倒。诸在家者。能发心倒一分。出家者。能发见倒。想体非倒。由妄取相。以为总门。在家出家。依之方起心倒见倒。故与倒名。论解根本自体等流合。解见心二倒之体。想体非倒。故不重释。俱舍论说。四颠倒自体。谓从于三见。唯倒推增故。想心随见力。彼说常见为常倒。计净计乐。俱为见取。有身见为我倒。要具三因胜者成倒。一一向倒故。简戒禁取。缘少净故。二推度性故。简非见戒。三妄增益故。简断见。邪见非妄增益。无门转故。所余受等。非世极成。世间但说想心见倒。不说贪等。故余非倒。今此不然。一倒依。二倒体。所依想胜。受等非倒。显出家者增益见名倒故。断邪非倒。诸在家者。烦恼乱心。或多由贪。难可解脱故。说一切惑贪为倒故 倒体中。唯分心见。显扬论说。由四因缘起于四颠。故余非倒。此中心倒通缘四贪。下文但言贪通二种不说常我亦起贪者。从胜说故。我常见俱亦有贪故。诸文皆说于四境贪。名心倒故。世间多于乐净偏起。非实唯二。不尔如何言即于彼彼前四倒。见所执中贪等为性 见取是不净净倒戒取是于苦乐倒者。随其所应。缘见缘戒。及相应法。为胜能净。故是二取。不尔便成邪见所摄 想心见三。皆通四种。四无别体。且于四见倒中。常我通见修。中二唯见断。想心二倒。随应通二。如其所应观自相引。成于本等流。广如对法第二。及第十卷疏释。
烦恼差别有二。初释名。后出体初中有三。一标。二别释二十六门。三结 增上种子之所随逐名随眠者。不但本或微细随增。亦胜种子之所随逐。又即七种与余为因。故名种子。常遂行者七号随眠 邪行方便故名为轭者。如世车轭于车。为车方便道引于车。今此亦然。三业邪行。如车之体。四轭能引以为方便。轭造恶者不越邪路。能导恶生名邪行方便 覆真实义名盖者。若依第二帙等解。盖覆其心。今说由此不证实义。亦不相违 不静相故远所随故名箭者。恒动不安名不静相。远逐行者以为损伤。名远所随。假喻称箭 能摄依事故名所有者。对法论云。由多积集所有资具。恒与怖怨等共相应故。彼说有外。此言依事能摄。有内所依身。及外资具事。狭宽义别。亦不相违。此等释名。如对法第七。及九十八。或有不同。恐繁故止。读者应知。
唯七名随眠者。根本说七。随增义胜故。八十九说烦恼种子。皆名随眠。由三品别。故唯立七。由未离欲立欲贪。由已离欲立有贪。由俱品故立余五。以此总摄一切烦恼随烦恼。唯三者。据胜说故。对法论说。一切烦恼皆名随烦恼。有随烦恼而非烦恼。随烦恼生其义通故。
缠有八者。八十九说。一切烦恼由现行者。悉名为缠。然有八种。于四时中数数现行。故偏建立。对法论说。惛眠障止。引沉没故。掉悔障举。外引散故。嫉悭障舍。于自他利悭妒门中。数动心故。无惭无愧障净尸罗。犯诸学处无羞耻故。更不立余忿覆等法。八十九说。障戒定慧及于利。而生悭嫉。
暴流四中。欲暴流。以欲界。除外道所起。见及俱无明。所余一切烦恼为性 有暴流。以色无色界。除外道所起见。及俱无明。所余一切烦恼为性 见暴流。以三界外道所起见为性 无明暴流。以三界外道所起见相应无明为性。对法论说。初是习欲求者。第二是习有求者。后二是邪梵行求者。能依所依。相应道理故。八十九同 四轭亦然。体性无异。八十九说。上品烦恼名暴流等分行烦恼名轭。是二差别。
四取者。下第十卷。以四取能取之贪。而为自性。对法论说。初一即贪。后三如名以二取我见。而为自性。或彼四取体亦唯贪。彼云由贪著见。系缚耽染为因。诸出家者。更相诤故。八十九说。依二品立二取。一在家立欲取。二出家外道等。立余三取。若所取。若能取。若所为取。如是一切总说为取。四取为所取。取此四贪名能取。为得诸欲及受用起初取。贪利养恭敬故。为诘责他。免脱他难。起第二取。取诸禅定为所依止。起第三取。为欲分别作受果者。及为随说流转还灭士夫之相。起我语取。如是合名所为取。身护语护名戒。形貌饮食威仪行相名禁谛故住。故论说有我名我语。广如彼释 唯此初一。唯欲界系。后三通余 四系者。八十九云。唯依外道差别建立。对法论云。能为四种心乱因故。能障定身故不立余。由贪故。爱财为因。由嗔故。于斗诤事不正行为因。由戒禁取故。于难行戒禁苦恼为因。由见取故。不如正理推度境界为因。此由见取。依各别见。于所知境。起邪推构。妄生执著。谓唯此实。余并愚妄。故名此实执取身系。由此四因。令心散乱。能障定心自性之身。故名身系。非障色身。初二唯欲界。后二种通。或俱欲界。不善增故。
五盖者。八十九说。违背五处立此五盖。一在家位。欲境漂沦违背圣教。立贪欲盖。二不堪同法教诫等故。违背胜法。立嗔恚盖。三违奢摩他。立惛眠盖。四违毗钵舍那。立掉悔盖。五违背论议决择审慧圣教胜解。立疑盖。对法亦说。障五位。谓乐出家位。觉邪行位。止举舍位。广如彼解。
三不善根。唯识说。具二义。一根本烦恼性。二遍六识故。余非不善根。生恶胜故唯在此三三漏。对法论说。依外门流注。立欲漏。依内门流注。立有漏。依彼二所依门流注。立无明漏。彼论意。显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名欲漏。色无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名有漏。三界无明名无明漏。然欲界四谛各十烦恼。修断有六。色无色界五门。并除嗔。随其所应。并诸随惑。为彼漏体。五门种数不同小乘。六十四说。欲界一切烦恼。除诸外道妄见为依所生无明。?/div>
返回目录 上一页 瑜伽师地论略纂-唐-窥基
下一页 瑜伽师地论略纂-唐-窥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