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经论-后魏-菩提流支

佛经大全 > 大藏经 > 论藏 > 经论部 > 十地经论-后魏-菩提流支 > 十地经论-后魏-菩提流支
钪婪ü省7奖阏呷缇芟啾鹣嗤嘁煜喑上嗷迪喙省K狄磺衅腥腥缡档氐兰爸畈廾鄯奖阋倒省?br />   经曰。又发大愿。所谓无余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杂入六道一切生处名色所摄。为教化成就一切众生界令信入诸佛法故。断一切世间数道故。令住一切智智处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一切众生界数。教化一切众生无有休息。
  论曰。第五大愿教化众生故。何者是众生为何义故。化一切众生有六种差别。一粗细差别。二生依止差别。三不净净处差别。四苦乐差别。五自业差别。六自体差别。何者粗细差别。粗者有色细者无色。色中粗者有想细者无想。无色中粗者非无想细者非想非非想。是名粗细差别。如经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故。生依止差别者。如经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故。化生者云何依止依止业生故。不净净处差别者。如经三界所系故。苦乐差别者。种种身故。如经杂入六道故。自业差别者如经一切生处故。自体差别者。如经名色所摄故。是名众生。为何义化者为三义故。一者为信入诸佛所说法中。如经为教化成就一切众生界令信入诸佛法故。二者已入佛法中令入二乘菩提故。如经断一切世间数道故。三者已入二乘菩提令入无上菩提故。如经令住一切智智处故。
  经曰。又发大愿。所谓无余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如帝网差别。十方世界无量差别入皆现前知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一切世界数。信入无有休息。
  论曰。第六大愿。无余一切世界者有三种相。随入如是世界智皆现前知。一者一切相二者真实义相。三者无量相。一切相者。如经广大无量乃至正住故。广大无量者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故。细者随何等世界意识身故。粗者随何等世界意色身故。乱住者非次第住故。倒住者不造舍宅住故。正住者造舍宅住故。是名一切相。如帝网差别者。真实义相故。如业幻作故。无量相者。十方世界无量差别入故。无量相故。真实义相者。唯智能知。余相者可现见故。
  经曰。又发大愿。所谓一切佛土一佛土。一佛土一切佛土。一切国土平等清净。一切佛土神通庄严光相具足。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有无量智慧众生悉满其中。入佛上妙平等境界故。随诸众生心之所乐而为示现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佛国土数。清净一切佛土无有休息。
  论曰。第七大愿净佛国土相有七种。一者同体净。如经一切佛土一佛土。一佛土一切佛土故。二者自在净。如经一切国土平等清净故。三者庄严净。如经一切佛土神通庄严光相具足故。光明庄严众宝等庄严故。四者受用净。如经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故。五者住处众生净。如经有无量智慧众生悉满其中故。六者因净。如经入佛上妙平等境界故。七者果净。如经随诸众生心之所乐而为示现故。显智神力等故。
  经曰。又发大愿。所谓一切菩萨同心同行故。共集善根无怨嫉故。一切菩萨平等一观故。常亲近诸佛菩萨不舍离故。随意能现佛身故。自于心中悉能解知诸佛神力智力故。得不退随意神通故。悉能游行一切世界故。一切佛会皆现身相故。一切生处普生其中故。成就不可思议大乘故。具足行菩萨行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一切行数。入大乘道无有休息。
  论曰。第八大愿不念余乘故。如经一切菩萨同心同行故。菩萨行有十种。一者共集善根无怨嫉故。二者一切菩萨平等一观故。三者常亲近诸佛菩萨不舍离故。四者随意能现佛身故。五者自于心中悉能解知诸佛神力智力故。六者得不退随意神通故。七者悉能游行一切世界故。八者一切佛会皆现身相故。九者一切生处普生其中故。十者成就不可思议大乘故。具足行菩萨行故。于中初句显功德行故。第二住寂静等观故。第三聚集解说论佛法故。第四随心示现成佛故。第五自发胜心念如来法身故。第六得常不退神通故。余四者以通业得名。一往余世界。二自余异身示现。三同生往故。四入不可思议大乘故。
  经曰。又发大愿。所谓乘不退轮行菩萨行故。身口意业所作不空。众生见者即必定佛法故。闻我音声即得真实智慧故。心喜恭敬即断烦恼故。得如药树王身故。得如如意宝身故。行大菩萨行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一切行数。所作利益不空无有休息。
  论曰。第九大愿显不空行菩萨行。复行菩萨行。显乘不退轮行菩萨行故。于中不空有二种。一作业必定不空。身口意业所作不空故。如是次第三句说应知。众生见者即必定佛法故者。明身业不空。闻我音声即得真实智慧者。明口业不空。心喜恭敬即断烦恼者。明意业不空。二作利益不空。一切众生有二种苦。一种种诸苦。二贫穷苦。对治是二。如经得如药树王身故。得如如意宝身故。
  经曰。又发大愿。所谓于一切世界处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一凡夫道不离一切凡夫道处。示身初生坐道场成佛道转法轮度众生。示大涅槃。现诸佛境界大神通智力。随一切众生界所应度者于念念中示得佛道度诸众生灭苦恼故。以一三菩提遍知一切法如涅槃性故。以一音说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故。示大涅槃而不断菩萨所行故。示大智慧地发起一切法故。法智通如意神通幻通遍一切世界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成三菩提数。求大智慧大神通等。无有休息。诸佛子菩萨如是安住菩萨欢喜地。发诸大愿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以十愿门为首生如是等。满足十百千万阿僧祇大愿。是菩萨住菩萨欢喜地。起如是等愿。
  论曰。第十大愿起大乘行。云何大菩提。云何作业。大菩提者。如经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作业者有七种。一示正觉业。二说实谛业。三证教化业。四种种说法业。五不断佛种业。六法轮复住业。七自在业。初业者于一凡夫道不离一切凡夫道处乃至示大涅槃故。一凡夫道者。一阎浮提义。阎浮提凡夫道者。可化众生住处名为凡夫道。第二业者。现诸佛境界大神通智力故。随一切众生界所应度者于念念中示得佛道度诸众生灭苦恼故。随诸世界一切可化者随心示现佛身。示现佛身者。除诸难处彼彼胜处生。示除苦断集证灭修道。第三业者。以一三菩提观法无我一切法性净涅槃令众生信解故。第四业者。以一音声随种种信解可化众生一时皆令心欢喜故。第五业者。示现大涅槃而不断菩萨所行力故。第六业者复佛智地一切修多罗等。所说法轨则不失故。第七业法智通者。观一切法无性相故。如意神通者。自身现生住灭修短随心自在故。幻通者。转变外事无不随意故。初法智通不住世间故。如意神通幻通不住涅槃故。何故唯说此十大愿。初愿功德行满足故。第二愿智慧行满足故。次五愿为教化众生故。一以何身。二以何心。三何者众生。四众生住何处。五自身住何处能教化众生。后三愿显自身。一得地挍量胜故。二得菩萨地尽挍量胜故。三得一切地尽究竟故。此三示现如实教化众生故。发诸大愿者。随心求义故。起如是大方便者。成彼所作方便勇猛故。如是大行者。彼所作行成就故。菩萨住此地渐次久习起此三行非一时故。何以故。此十大愿一一愿中有百千万阿僧祇大愿以为眷属故。如经诸佛子菩萨如是安住菩萨欢喜地发诸大愿。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以十愿门为首。生如是等满足十百千万阿僧祇大愿是菩萨住菩萨欢喜地起如是等愿故。何故名大愿。光明善根转胜增广故。此挍量菩萨愿胜有二种。胜声闻辟支佛。一常勤修习无量行故。二与一切众生同行故。同行者十尽句示现。
  经曰。以十尽句成诸大愿。何等为十。所谓一众生界尽。二世界尽。三虚空界尽。四法界尽。五涅槃界尽。六佛出世界尽。七如来智界尽。八心所缘界尽。九佛境界智入界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如众生界尽我愿乃尽。如世界尽。如虚空界尽。如法界尽。如涅槃界尽。如佛出世界尽。如佛智界尽。如心所缘界尽。如佛境界智入界尽。如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彼界尽我愿乃尽。如是众生界尽不尽。我此善根亦不可尽。世界尽不尽。虚空界尽不尽。法界尽不尽。涅槃界尽不尽。佛出世界尽不尽。如来智界尽不尽。心所缘界尽不尽。佛境界智入界尽不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不尽。我此诸愿善根亦不可尽。
  论曰。于中众生界尽是总。世界尽乃至智转界尽是别。何等是众生界众生界尽故。何处住世界尽故。所有虚空界虚空界尽故。说何法教化法界尽故。随化众生置何处涅槃界尽故。佛出世界尽故。以何方便善巧如来智界尽故。复随所缘心缘界尽故。复随以何界佛境界智入界尽故。此事已说。尽者示现不断尽。非念念尽故。此九种尽略说三种。三转示现此十尽句增上力故。诸佛以此力常为众生作利益故。如是已说愿挍量胜。云何行挍量胜。
  经曰。诸佛子。菩萨决定发如是诸大愿已。则得调顺心柔软心。如是则成信者。信诸佛如来本所行入。集诸波罗蜜而得增长。善成就诸地具足无畏力不共佛法不坏故。不可思议佛法无中无边。如来境界起无量行门诸如来境界入。信成就果。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得如来智地说加故。
  论曰。发如是诸大愿已。则得调顺心者。彼诸善根中得自在胜故。柔软心者得胜乐行故。如是则成信者。于中本行入者。从菩萨行入乃至成菩提觉故。于中信菩萨行所摄本行入有二种相。一云何菩萨行。二云何次第成。如经集诸波罗蜜而得增长故。善成就诸地故。此菩提所摄本行入有六种胜。是故信胜。一者外道魔怨声闻缘觉对治等胜。如经具足无畏力不共佛法不坏故。二者不思议神通力上胜。如经不可思议佛法故。三者不杂染胜。如经无中无边如来境界起故。四者一切种智胜。如经无量行门诸如来境界入故。五者离胜。一切烦恼习常远离故。如经信成就果故。复略说彼菩萨本行入示现。如经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得如来智地说加故。说者所说。加者得证故。此菩萨三种观于诸众生起大慈悲。一远离最上第一义乐。二具足诸苦。三于彼二颠倒。云何远离最上第一义乐。
  经曰。诸佛子。彼菩萨作是念。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上。此诸佛法如是难得。
  论曰。诸佛正法如是甚深者有九种。一寂静甚深。二寂灭甚深。三空甚深。四无相甚深。五无愿甚深。六无染甚深。七无量甚深。八上甚深。九难得甚深。寂静者离妄计实有故。妄计正取故。寂灭者法义定故。空无相无愿者。三障对治解脱门观故。何者三障。一分别二相三取。舍愿故。无染者离杂染法观故。无量者不可算数不可思量生善根观故。上者依自利利他增上智观故。难得者三阿僧祇劫证智观故。云何具足诸苦。
  经曰。而诸凡夫心堕邪见。为无明痴闇蔽其意识常立憍慢幢堕在念欲渴爱网中。随顺谄曲林常怀嫉妒而作后身生处因缘。多集贪欲嗔痴。起诸业行嫌恨猛风吹罪心火常令炽燃。有所作业皆与颠倒相应。随顺欲漏有漏无明漏。相续起心意识种子。
  论曰。而诸凡夫心堕邪见者。邪见有九种。一者蔽意邪见。如经为无明痴闇蔽其意识故。二者憍慢邪见。如经常立憍慢幢故。三者爱念邪见。如经堕在念欲渴爱网中故。四者谄曲心邪见。如经随顺谄曲林故。五者嫉妒行邪见。如经常怀嫉妒而作后身生处因缘故。六者集业邪见。如经多集贪欲嗔痴起诸业行故。七者吹心炽燃邪见。如经嫌恨猛风吹罪心火常令炽燃故。八者起业邪见。如经有所作业皆与颠倒相应故。九者心意识种子邪见。如经随顺欲漏有漏无明漏相续起心意识种子故。是中蔽意邪见憍慢邪见爱念邪见。此三邪见依法义妄计如是次第。谄曲心邪见嫉妒行邪见。此二邪见于追求时心行过故。嫉者于身起邪行故。妒者于资财等。是故生生之处堕卑贱中。形貌鄙陋资生不足故。第六集业邪见。受诸受时憎爱彼二颠倒境界故。第七吹心炽燃邪见。于怨恨时互相追念欲起报恶业故。第八起业邪见。于作恶时迭相加害故。第九心意识种子邪见。于作善业时所有布施持戒修行善根等业皆是有漏故。
  经曰。于三界地复有芽生。所谓名色共生。不离此名色增长已成六入聚。成六入已。内外相对生触。触因缘故生受。深乐受故生渴爱。渴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复起后有。有因缘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如是众生生长苦聚。是中皆空离我我所。无知无觉如草木石壁又亦如响。然诸众生不知不觉而受苦恼。
  论曰。是中因缘有三种。一自相从复有芽生。乃至于有。二同相谓生老病死等过。三颠倒相离我我所等。自相者有三种。一者报相。名色共阿黎耶识生。如经于三界地复有芽生。所谓名色共生故。名色共生者。名色共彼生故。二者彼因相。是名色不离彼依彼共生故。如经不离故。三者彼果次第相。从六入乃至于有。如经此名色增长已成六入聚。成六入已内外相对生触。触因缘故生受。深乐受故生渴爱。渴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复起后有。有因缘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如是众生生长苦聚故。是中离我我所者。此二示现空。无知无觉者。自体无我故。彼无知无觉示非众生数动不动事。如经如草木石壁又亦如响故。因缘相似相类法故。云何于彼二颠倒。如经然诸众生不知不觉而受苦恼故。
  经曰。菩萨如是见诸众生不离苦聚。是故即生大悲智慧。是诸众生我应教化令住涅槃毕竟之乐。是故即生大慈智慧。
  论曰。云何具诸苦聚。云何远离最上第一义乐。此先已说。示现大悲慈等故。
  经曰。诸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慈悲法住在初地。以深妙心于一切物无所吝惜。以智求佛大妙智故。修行大舍。即时所有可施之物皆悉能舍。所谓一切财谷库藏等舍。或以金银摩尼真珠琉璃珂贝车磲马瑙生金等舍。或以宝庄严具璎珞等舍。或以象马车乘辇舆等舍。或以寺舍园林楼观流泉浴地等舍。或以奴婢僮仆等舍。或以国土聚落城邑王都等舍。或以妻子男女等舍。或以一切所爱之事皆悉能舍。或以头目耳鼻支节手足一切身分等舍。如是一切可舍之物而不贪惜。唯求无上佛智慧故。而行大舍。如是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能成大舍。
  论曰。即时所有可施之物皆悉能舍者。求佛无上大妙智故。是中一切物者。略有二种。一外二内。外者复有二种。一所用二贮积。如经所谓一切财谷库藏等故。如是次第于中广有八种。从金银等乃至一切所爱之事。内者自身所摄。是外事舍中。初舍是总。余九舍是别。依二种喜。一藏摄喜二利益喜。藏摄喜者。谓金银等。利益喜者复有八种。一者严饰利益喜。谓宝庄严等。二者代步利益喜谓象马等。三者戏乐利益喜。谓园林楼观等。四者代苦利益喜。谓奴婢等。五者自在利益喜。谓国土聚落等。六者眷属利益喜。谓妻子等。七者坚著利益喜。谓一切所爱等。八者称意利益喜。谓头目耳鼻等。
  经曰。菩萨如是以大施心救一切众生故。转转推求世间出世间利益胜事。彼推求利益胜事时心不疲惓。是故菩萨成不疲惓心。成不疲惓已。于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是名成一切经论智。如是成一切经论智已。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于上中下众生随宜随宜而行。随力随感。是故菩萨成就世智。成世智已知时知量惭愧庄严修习自利利他之道。是故菩萨成惭愧庄严。如是行中精勤修行得不退不转力。如是菩萨成坚固力。得坚固力已勤行供养诸佛。随所闻法如说修行。诸佛子是菩萨悉知生起如是清净诸地法。所谓信悲慈舍不疲惓。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如说修行。
  论曰。是中依此世智随宜随宜而行者。如论中说随自己力随彼能受故。依惭愧知时知量者。示三种时。一者念时。二者日夜时。三者所作必得不断时。依坚固力如是彼行中者如上所说。信等故。精勤修行者有二种。一不退力不舍行故。二不转力精进不息故。供养诸佛如说修行者有二种。一利养供养。二修行供养。此十种行显二种胜成就。一深心成就谓信悲慈等。二修行成就谓舍不疲惓。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如说修行等。于中依自利行。谓信能信菩萨行及诸佛法。求必能得故。依利他行。所谓悲慈能安隐与乐心故。舍者以财摄他行故。不疲惓者。自摄法行故。知诸经论善解世法者。以法摄他行故。余有三行摄护信等。一者不著行。以惭愧对治障。信等不著行故。二者不动行。有坚固力信等不可动故。三者修行。彼垢清净依止行供养诸佛。摄信等善根故。是中依二种供养故。得二种身。一者上妙身。所可见者心生敬重利益不空故。二者调柔心。自性善根成就乐行法故。前所说三十句。从信增上等乃至常求上上胜道。是清净地法。今此十句从信等乃至供养诸佛。尽是障地净法。是名修行挍量胜。云何果利益挍量胜。
  经曰。诸佛子是菩萨住此菩萨欢喜地已。多见诸佛以大神通力大愿力故。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愿力故。是菩萨见诸佛时。以上心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诸菩萨上妙乐具供养众僧。以此善根皆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因供养诸佛故。成教化利益众生法。是菩萨多以二摄摄取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行未善通达。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集。随力随分是菩萨随所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能受行清净地法。如是如是彼诸善根皆愿回向萨婆若。转复明净调柔成就随意所用。诸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如是如是转复明净调柔成就随意所用。诸佛子菩萨亦复如是。如是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能修行清净地法。正修行已。如是如是彼诸善根皆愿回向萨婆若。转复明净调柔成就随意所用。
  论曰。果利益挍量胜有四种。一调柔果利益胜。二发趣果利益胜。三摄报果利益胜。四愿智果利益胜。调柔果利益胜者。金相似法。信等善法犹如真金数数入火者。有三种入。一功德入。供养佛僧故。二悲心入。教化众生故。三无上果入。愿回向大菩提故。以大神通力见诸佛者。以胜神通力见色身佛。大愿力者以内正愿力见法身佛。多百佛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佛者。方便善巧示现多佛。显多数故。供养者有三种。一恭敬供养。谓赞叹等显佛功德故。二尊重供养。谓礼拜等。三奉施供养。谓花香涂香末香幡盖等。以诸菩萨上妙乐具者。是诸菩萨所有世间不供之物。具足奉施一切众僧故。云何发趣果利益胜。
  经曰。复次诸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菩萨欢喜地。于初地中诸相得果。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成地诸法无有厌足。如是菩萨住初地中。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诸相得果成地诸法无有厌足。如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诸相得果。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成十地法无有厌足。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清净分。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住处。善知地地挍量胜智。善知地得不退转。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智地。诸佛子菩萨如是善起地相。发于初地不住意成乃至转入十地。无障碍故。以得十地智慧光明故。能得诸佛智慧光明。诸佛子譬如善巧导师。多将人众向彼大城。未发之时应先问道中利益诸事。复问道中退患过咎。复问道处中间胜事。复问道处中间退患过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推求请问。未发初处。是大导师乃至善知到彼大城。未发初处。此导师能以智慧思惟筹量。具诸资用令无所乏。正导众人乃至得到大城。于险道中免诸患难。身及众人皆无忧恼。诸佛子菩萨摩诃萨善巧导师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智地。尔时菩萨具大福德助道资粮善择智慧助道。欲将一切众生向萨婆若大城。未发初处应先问地道功德。复问诸地退患。复问地道处中间胜事。复问地道处中间退患。具大功德智慧资粮作所应作。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未发初处。是菩萨善知地障对治。乃至善知能到萨婆若大城。未发初处。菩萨如是智慧分别。具大功德智慧资粮。将一切众生如应教化。出过世间险难恶处。乃至令住萨婆若大城。不为世间生死险过所染。身及众生无诸衰恼。诸佛子是故菩萨摩诃萨常应心不疲惓勤修诸地业胜智本行。诸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初菩萨欢喜地门。广说则有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事。
  论曰。诸相者随诸地中所有诸障及对治相故。得者证出世间智故。果者因证智力得世间出世间智故。成地诸法者。所谓信等为满足彼故。有五种方便。一观方便二得方便三增上方便四不退方便五尽至方便。观方便者。障对治成坏善巧。如经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故。善知地成坏故。十种地障对治故。名为十地。如本分中说。如是次第集故成散故坏。得方便者。欲入方便已入方便彼胜进方便。如经善知地相故。善知地得修故。善知地清净分故。增上方便者。地地转行地地住处地地增长善巧。如经善知地地转行故。善知地地住处故。善知地地挍量胜智故。不退方便者。如经善知地得不退转故。尽至方便者。菩萨地尽入如来地善巧。如经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智地故。诸佛子譬如善巧导师多将人众向彼大城者。令得正行故。于中导师者有二种方便。一者不迷道方便。于道路中是利是退患。于道路处是胜是过咎。皆善巧知。如经先问道中利益诸事故。复问道中退患过咎故。复问道处中间胜事故。复问道处中间退患过咎故。二者资具利益方便。如经具道资粮作所应作故。云何摄报果利益胜。
  经曰。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妒嫉之垢。常行大舍而无穷尽。所作善业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是诸福德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诸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十地。不离念不坏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佛不共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大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师为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诸佛子。是菩萨摩诃萨。若欲舍家勤行精进。于佛法中便能舍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间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入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佛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过去未来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门。能变身为百。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
  论曰。摄报果利益胜者有二种。一在家果。二出家果。在家果复有二种。一者上胜身。阎浮提王等。如经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故。二者上胜果。善巧调伏悭贪嫉妒等。如经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嫉妒垢等。能以大施摄取众生者。自行布施善劝他施。摄取众生善转众生悭嫉之垢。方便善巧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故。不离念佛等者。示现不离念自利益事。如是诸念于事中行已。成大恭敬除诸妄想。此念略有四种。一者上念。念三宝故。二者同法念。念诸菩萨故。三者功德念。念自身他身菩萨行自体转胜故。四者求义念。念诸力等此是真实究竟故。何者是上念。念佛等。念佛法等故。于施者受者财物及菩提不生分别不取著故。如是一切所作业中作者不著。境界不著。作事不著。果报不著。以此一切诸行皆愿回向大菩提故。为首者有二种。一者胜首。光明功德故。二者大首。独无二故。胜者有二种。一者妙智。自在胜故。二者微妙。离一切烦恼自在胜故。大者有二种。一者上。无与等故。二者无上。无能过故。如是显示自体功德故。导者于阿含中分别法义正说故。将者令他证得义灭诸烦恼故。师者教授令入正道故。乃至一切智智依止者。以大菩提道教化故。是名在家菩萨摄报果利益胜。复次出家菩萨禅定胜业。胜业有二种。一者三昧胜。所谓于一念间得百三昧。得三昧自在力故。二者三昧所作胜。谓见百佛等以得是三昧力故。于十方诸佛及佛所加诸菩萨所修习智慧故。能动百佛世界者。令可化众生生正信故。能入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佛世界众生者。往至及见正化众生故。能住寿百劫者。摄取胜生故。能知过去未来世各百劫事者。化诸众生作离恶上首说善恶业道故。能善入百法门者。为增长自智慧思惟种种法门义故。能变身为百。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者。作多利益速疾行故。云何愿智果利益胜。
  经曰。若以愿力自在胜上。菩萨愿力示现过于此数。示种种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声或行或庄严或加或信或业。是诸神通乃至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不可数知。
  论曰。于中身者。是一切菩萨行根本所依故。依彼身故有光明及神通。依光明有天眼。以有天眼见前境界。一切眼有五种应知。依神通有音声及行庄严加等。音声者应彼言说故。行者遍至十方故。庄严者作种种应现故。加者神力加彼故。信者依三昧门现神通力。随众生信利益成就故。业者依慧眼所摄陀罗尼门现说法故。略说一切诸地各有因体果相应知。
    十地经论初欢喜地卷之三
    十地经论离垢地第二卷之四
    天亲菩萨造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论曰。菩萨如是已证正位依出世间道因清净戒说第二菩萨离垢地。此清净戒有二种净。一发起净。二自体净。发起净者说十种直心。
  经曰。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诸佛子。若菩萨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当生十种直心。何等为十。一直心。二柔软心。三调柔心。四善心。五寂灭心。六真心。七不杂心。八不悕望心。九胜心。十大心。菩萨生是十心得入第二菩萨离垢地。
  论曰。十种直心者。依清净戒直心性戒成就。随所应作自然行故。直心复有九种。一者柔软直心。共喜乐意持戒行故。二者调柔直心。自在力故。性善持戒烦恼不杂故。三者善直心。守护诸根不误犯戒。犹如良马性调伏故。四者寂灭直心。调伏柔软不生高心故。五者真直心。能忍诸恼如真金故。六者不杂直心。所得功德不生厌足。依清净戒更求胜戒乐寂静故。七者不悕望直心。不愿诸有势力自在故。八者胜直心。为利益众生不断有愿故。九者大直心。随顺有果而不染故。自体净者有三种戒。一离戒净。二摄善法戒净。三利益众生戒净。离戒净者谓十善业道。从离杀生乃至正见亦名受戒净。摄善法戒净者。于离戒净为上。从菩萨作是思惟。众生堕诸恶道。皆由十不善业道集因缘。乃至是故我应等行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利益众生戒净者。于摄善法戒为上。从菩萨复作是念。我远离十不善业道。乐行法行乃至生尊心等。
  经曰。诸佛子。菩萨住菩萨离垢地。自性成就十善业道。远离一切杀生。舍弃刀杖无嗔恨心。有惭有愧具足怜愍于一切众生生安隐心慈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众生起众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
  论曰。说十善业道远离一切杀生者。示现远离胜利益胜故。依离杀生有三种离。一者因离。如经舍弃刀杖无嗔恨心有惭有愧具足怜愍故。二者对治离。如经于一切众生生安隐心慈心故。三者果行离。如经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众生起众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故。于中杀生有二种因。一受畜因。二起因。受畜因有二种。所谓刀杖。刀者斫截事。杖者捶打事。如经舍弃刀杖故。乃至咒术诸药能杀之具悉皆远离。起因有二种。所谓贪嗔。为财利故造诸恶业。乃至没命心无耻悔。对治是等。如经有惭有愧故。为贪众生捕养笼系令生苦恼。对治是等。如经具足怜愍故。离此二种故言因离。对治离有二种。一者安隐心于一切众生而作利益。以善法教化令住善道涅槃因故。二者慈心令彼众生得人天报涅槃乐果故。如经于一切众生生安隐心慈心故。如是于因果中不颠倒求。离愚痴心杀生祭祀等。对治者即名为离。故名对治离。彼能离故。言众生者。示诸众生非常非断随命根因缘。乃至现得寿命住世。死则依业烦恼力未来还生故。果行离有二种。一者微细心念害故。二者粗重身行恼害故。如经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众生起众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故。于中粗行有五种。一者身。如经他故。二者事。如经众生故。三者想。如经众生想故。四者行。如经故起重心故。五者体。如经身行加害故。
  经曰。离诸劫盗资生之物常自满足。不坏他财。若物属他他所用事他守护想不生盗心。是菩萨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论曰。依离劫盗有三种离。一因离。二对治离。三果行离。因离者。自资生不足此对治。如经资生之物常自满足故。对治离者。所谓布施。于自资生舍而不著。以无贪故。不坏当来资生。如经不坏他财故。果行离者有二种。一者微细物不与不取。二者粗重物不与不取。此五种示现。一者身。如经若物属他故。二者事。如经他所用事故。三者想。如经他守护想故。四者行。盗心取故。如经不生盗心故。五者体。所谓微粗。如经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故。
  经曰。离于邪淫自足妻色不求他妻。他守护女人及以他妻姓亲标护戒法所护。是菩萨乃至不生贪求念想之心。何况彼此二形从事。况复非处。
  论曰。依离邪淫有三种离。一因离。二对治离。三果行离。因离者自妻不足。此对治。如经自足妻色故。对治离者。现在梵行净故。不求未来妻色。如经不求他妻故。果行离者有二种。一者微细。所谓心中。二者粗重。谓身相。中身相有三种。一不正。二非时。三非处。不正者。他守护女共不共等。共者他守护故。不共者他妻故。如经他守护女人及以他妻故。姓亲标护者。所谓父母亲族姓护。及已许他标识所护故。如经姓亲标护故。女人者。示现远离非众生数女名故。非时者。谓修梵行时。如经戒法所护故。非处者。谓非道行淫。如经况复非处故。细粗者。谓意业身业二种远离故。如经乃至不生贪求念想之心。何况彼此二形从事故。
  经曰。离于妄语常作实语谛语时语。是菩萨乃至梦中不起覆见忍见无心欲作诳他语。何况故妄语。
  论曰。依离妄语有二种离。一对治离。二果行离。对治离者即是因离。何以故。彼身业有二种离。妄语中无外事故。复无异因故。如离杀生中受畜因有二种。谓刀杖外事如彼中说。离弃舍刀杖故。离妄语中无彼身业二种外事故。无异因者。杀生因贪嗔痴等。妄语因者。谓诳他心远离彼故。即实语成如是实语对治诳他心即是因离。依彼生此故言无异因。如是对治离即是因离。复对治离有三种。一者随想语。如经常作实语故。二者善思量。如事语。如经谛语故。三者知时语。不起自身他身衰恼故。如经时语故。果行离者。一细。二粗。如经是菩萨乃至梦中不起覆见忍见无心欲作诳他语何况故作妄语。梦中者是细故。作者是粗。覆见忍见易解。智见名为见。
  经曰。离于两舌。无破坏心不恐怖心不恼乱心。此闻不向彼说此坏故。彼闻不向此说彼坏故。不破同意者。已破者不令增长。不喜离别心。不乐离别心。不乐说离别语。不作离别语。若实若不实。
  论曰。依离两舌有二种离。一对治离。二果行离。对治离者。谓不破坏行。一者心。二者差别。随其所闻往异处说。此二种用心受忆持口业言说破坏心故。如经此闻不向彼说此坏故。彼闻不向此说彼坏故。差别者有三种。一身坏。二心坏。三业坏。身坏有二种。一未坏。二已坏。此对治。如经不破同意者。已破者不令增长故。心坏亦有二种。一未破者欲破。二已破者随喜。此对治。如经不喜离别心故。不乐离别心故。业坏亦有二种。一细。二粗。实不实语。此对治。如经不乐说离别语不作离别语若实若不实故。
  经曰。离于恶口。所有语言侵恼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不断语。不喜闻语闻不悦语嗔恼语心火能烧语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不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所有语言美妙悦耳。所谓润益语软语妙语喜闻语乐闻语入心语顺理语多人爱念语多人喜乐语和悦语心遍喜语能生自心他心欢喜敬信语。常说如是种种美妙语。
  论曰。依离恶口有二种离。一果行离二对治离。果行离者。谓损他语能令他嗔。如经侵恼语粗犷语若他语令他嗔恨语故。此句次第以后释前。此等义一名异。复有相对语不相对语粗恶语常行语故。如经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不断语故。于中现前语者粗而不断。不现前语者微而有断。如是说者与戒相违能生他苦令他嗔故。如经不喜闻语闻不悦语故。作不利益语因嗔妒心起。令他戒相违。如经嗔恼语故。令他嗔恼有二种无饶益事。一未起嗔者能令生嗔。闻时忆时不爱不乐胸心闭塞故。如经心火能烧语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故。二者已有同意乐事自身失坏令他失坏。如经不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故。离如是等恶语故。言果行离。对治离者。谓润益语。于中有二种。一者不粗不疾语。二者可乐语。如经软语妙语故。是中不粗不疾者。戒分所摄受行不断故。喜者名为可乐故。可乐有二种。一者乐可乐。二者安隐可乐。乐者随顺人天故。安隐者随顺涅槃城。如经喜闻语乐闻语入心语顺理语故。又复怨亲中人闻时忆时能生欢喜。如经多人爱念语多人喜乐语故。此语如是能作二种利益。一者他未生嗔恨令其不生生欢喜故。复能生三昧故。二者未生亲友令生故。自身现作故。令他现作故。如经心和悦语心遍喜语能生自心他心欢喜敬信语。常说如是种种美妙语故。
  经曰。离于绮语。常善思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语毗尼语随时筹量语善知心所乐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不绮语。何况故作绮语。
  论曰。依离绮语有二种离。一对治离。二果行离。对治离者。善知言说时。依彼此语劝发忆念。修行时若见非善处众生令舍不善安住善法。彼时教化语故。如经常善思语故。时语故。复不颠倒语依展转教诲随顺修行时义言法言故。如经实语义语法语故。复依展转举罪灭诤学行时如法语及阿含语。如经顺道语毗尼语故。复依摄受语说法摄受修行时如威仪住语故。譬喻顺义语故。如经随时筹量语善知心所乐语故。果行离有二种。一细。二粗。远离此二故。言果行离。细粗者。如经是菩萨乃至戏笑尚不绮语。何况故作绮语故。
  经曰。离于贪心。于他所有一切财物。他所用财不生贪心。不求不愿不生贪心。
  论曰。依不贪有三种。一事。二体。三差别。事者摄受用。于中有二种。一已摄受用。二摄护想。如经于他所有一切财物故。体者有二种。一所用事。谓金银等。二资用事。谓饮食衣服等。如经他所用财故。不贪性者对治贪心故。如经不生贪心故。此差别对治三种贪。三种贪者。一欲门行。二得门行。三夺门行。对治是等。如经不求不愿不生贪心故。于中初二细第三粗。
  经曰。离于嗔心于一切众生常起慈心安隐心怜愍心乐心利润心摄饶益一切众生心。所有嗔恨妒害妄想垢等悉皆远离。所有一切随顺慈悲善修成就一切行故。
  论曰。依离嗔障对治。为五种众生说。一于怨仇所生慈愍心。如经常起慈心故。二于恶行众生所。如经生安隐心故。三于贫穷乞丐及苦众生所。如经生怜愍心乐心故。四于乐众生所烦恼染著处。如经利润心故。五于发菩提心众生所。无量利益行中勤劳疲惓故。如经摄饶益一切众生心故。此慈心等有六种障。此非分别亦非一一对。于未生怨者能生。已生者随顺增长。未生亲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增长。于自身中善法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灭。于不善法未生者能生。已生者令增长。于他身中不爱事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长。爱事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不令随顺。如经所有嗔恨妒害妄想垢等皆悉远离故。此修多罗文句次第说此嗔恨等无量恶行根本故。言等彼悉舍离故。余随所念一切尽以慈心利益。如经所有一切随顺慈悲善修成就一切行故。
  经曰。离于邪见随顺正道。舍于种种占相吉凶。离恶戒见修正直见。不奸欺不谄曲。决定诚信佛法僧宝。菩萨如是日夜常护十善业道。
  论曰。依正见有七种见对治。何者七种见。一者异乘见。此对治。如经随顺正道故。二者虚妄分别见。三者戒取净见。此对治。如经舍于种种占相吉凶离恶戒见故。恶戒见者。自取所见故。四者自谓正见。此对治。如经修正直见故。五者覆藏见。六者诈现不实见。此对治。如经不奸欺不谄曲故。七者非清净见。谓世间见。此对治。如经决定诚信佛法僧宝故。如是已说一切种离戒。
  复说离戒增上清净。不断不阙常护持故。如经菩萨如是日夜常护十善业道故。如是具足一切种离戒性成就故。复示不断不阙故。次说摄善法戒净。谓菩萨作是思惟等修多罗次第说。
  经曰。菩萨作是思惟。一切众生堕诸恶道。皆由不离十不善业道集因缘故。是故我当先住善法。亦令他人住于善法。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为他说法令住善者。无有是处。
  论曰。堕诸恶道者有三种义。一者乘恶行往故。二者依止自身能生苦恼故。三者常堕种种苦相处故。何故言十不善业道。谓摄到一切恶果数故。言十不善业道。摄到一切恶果数者。说十不善业道故。数者摄取十名故。恶者不善故。果者堕地狱畜生饿鬼等可毁故。到者摄取业故。集因者受行故。菩萨如是远离无因颠倒。因善解众生自行恶业。住非法处不能远离。菩萨思惟深寂静已。欲救彼众生自知堪能。复观察障及对治不善业道及果。善业道及果。及上上清净起增上心。求学修行摄善法戒清净行故。
  经曰。是菩萨复深思惟。行十不善业道集因缘故。则堕地狱畜生饿鬼。行十善业道集因缘故。则生人中。乃至生有顶处。又是上十善业道与智慧观和合修行其心狭劣故。心厌畏三界故。远离大悲故。从他闻声而通达故。闻声意解成声闻乘。
  论曰。智慧观者实相观故。恶道者是苦。不善业道是集。彼离是灭。彼对治是道。又善道者是苦。善业道是集。离彼使是灭。彼对治是道。智慧同观修行无分别。声闻有五种相。一因集。二畏苦。三舍心。四依止。五观。如是狭劣等是声闻心。因集者修行微少善根故。但依自身利益。如经其心狭劣故。畏苦者如经心厌畏三界故。舍心者舍诸众生。如经远离大悲故。依止者依师教授故。观者念音声故。何者音声。我众生等但有名故。如是彼者从音声解故。入众生无我非法无我。如经从他闻声而通达故。闻声意解成声闻乘故。
  经曰。又是上十善清净业道不从他闻故。自正觉故。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而能通达深因缘法成辟支佛乘。
  论曰。辟支佛有三种相。一者自觉。二不能说法。三观少境界。不假佛说法及诸菩萨唯自觉悟。如经不从他闻故。自正觉故。不起心说法。不堪说法故。如经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观微细因缘境界行故。如经而能通达深因缘法成辟支佛乘故。因集畏苦舍众生。辟支佛亦有此法。所有胜事此中已说。
  经曰。又是上上十善业道清净具足其心广大无量故。于诸众生起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善起大愿故。不舍一切众生故。观佛智广大故。菩萨地清净波罗蜜清净入深广行成。
  论曰。菩萨有四种相。一者因集。二者用。三者彼力。四者地依。一切善根起行故。依一切众生利益行故。大乘心广无量故。此是因集。如经又是上上十善业道清净具足其心广大无量故。见诸众生习行苦因及受苦时起悲愍心。依彼众生作利益是菩萨用。如经于诸众生起悲愍故。彼力者。谓四摄法。如经方便所摄故。地者有三种。一者净深心地。十大愿得名。如经善起大愿故。二者不退转地。得寂灭行已不舍解脱众生。如经不舍一切众生故。三者受大位地。是故求证佛广大智。如经观佛智广大故。菩萨地清净波罗蜜清净入深广行成。此中但说菩萨地广成便足。何故复说地净波罗蜜净。有上上清净故。第一法清净故。显示菩萨深广行成。第一义者波罗蜜义故。
  经曰。又是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应等行十善业道修行一切种令清净具足。
  论曰。上上者。有四种义显上上事。一者灭。二者舍。三者方便。四者无厌足。不善业道共习气灭故。善业自在成就故。声闻辟支佛舍故。方便者于菩萨乘善巧故。余残无厌足故。一切智中得自在智故。一切种令清净故。如经又是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应等行十善业道修行一切种令清净具足故。降伏魔怨小乘作增上故。显示力佛法。应知。次上依大悲利益众生戒增上。有五种义。一者智。二者愿。三者修行。四者集。五者集果。智者有三种相。一者时差别。二者报果差别。三者习气果差别。
  经曰。是菩萨复作是思惟。此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缘。中者畜生因缘。下者饿鬼因缘。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妇不贞良。二者二妻相诤不随己心。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恒为多人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得破坏眷属。二者得弊恶眷属。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所有言说恒有诤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所说正语人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说不能辩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贪财无有厌足。二者多求恒不从意。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他人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他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生邪见家。二者心恒谄曲。诸佛子。如是十不善业道。皆是众苦大聚因缘。
  论曰。时差别者。依不善业道因果上中下差别。如经是菩萨作是思惟。此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缘。中者畜生因缘。下者饿鬼因缘故。前总观不善业道因。今别观报果一切诸恶处。如经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乃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故。习气果者。人中一一各有二种果。如经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乃至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生邪见家。二者心恒谄曲故。是中时报差别者。示现苦深重故。云何示现。下者饿鬼中深故。中者复转深故。上者转转重深故。习气果差别者。随顺至善道中故。总别合观恶道中无量大苦。如经诸佛子如是十不善业道皆是众苦大聚因缘故。云何为愿。
  经曰。菩萨复作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业道乐行法行。
  论曰。愿者复乐行大乘法。作利益众生义故。摄善法故。如经菩萨复作是念乃至乐行法行故。云何修行。
  经曰。菩萨远离十不善业道。安住十善业道。亦令他人住于十善业道。
  论曰。修行者。自住善法远离彼障。修行对治亦令众生住善法故。如经菩萨远离十善业道。乃至亦令他人住于十善业道故。云何为集。
  经曰。是菩萨复于一切众生中生安隐心乐心慈心悲心怜愍心利益心守护心我心师心生尊心。
  论曰。集者依增上悲。复为念众生故生十种心。复次此心为八种众生故生。一者于恶行众生欲令住善行故。如经安隐心故。二者于苦众生欲令乐具不尽故。如经乐心故。三者于怨憎众生不念加报。如经慈心故。四者于贫穷众生欲令远离彼苦。如经悲心故。五者于乐众生欲令不放逸。如经怜愍心故。六者于外道众生欲令现信佛法故。如经利益心故。七者于同行众生欲令不退转。如经守护心故。八者于一切摄菩提。愿众生取如己身是诸众生即是我身。如经我心故。生余二心者。观彼众生乘大乘道进趣集具足功德。如经师心故。生尊心故。集果者胜悲所摄欲胜。
  复次依增上颠倒为首于三种众生。一欲求。二有求。三梵行求。欲求众生者有二种。一受用时。二追求时。受用有三种。一受不共财。二受无厌足财。三受贮积财。追求有二种。一追求现报。习恶行故。二追求后报。习善行故。有求众生亦有二种。一者道差别。二者界差别。梵行求众生亦有二种一者邪见诸外道等。二者正见同法小乘等。彼诸众生趣如是道。随顺对治令住如所应处。云何颠倒为首。
  经曰。菩萨复作此念。是诸众生堕于邪见恶意恶心行恶道稠林。我应令彼众生行真实道。住正见道如实法中。
  论曰。邪见者谓四颠倒。此颠倒者二倒名为恶意。专念行故。二倒名为恶心。非专念行。谓我净想故。彼非正道稠林行因。非正道者是诸烦恼。稠林者烦恼使故。如经菩萨复作此念。是诸众生堕于邪见恶意恶心行恶道稠林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妙法正念正见出世间法。如经我应令彼众生行真实道。住正见道如实法中故。云何受不共财。
  经曰。是诸众生共相破坏。分别彼我常共斗诤。日夜嗔恨炽然不息。我应令彼众生住于无上大慈中。
  论曰。受不共财者互相破坏。破坏有二种。一对怨于心中。二斗诤于言中。如是破坏思念作报增长行炽。如经是诸众生共相破坏乃至日夜嗔恨炽然不息故。对怨于心中分别彼我。此言示现斗诤于言中。常共斗诤。此言示现思念作报增长行炽。日夜嗔恨炽然不息。此言示现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与大慈益。如经我应令彼众生住于无上大慈中故。云何受无厌足财。
  经曰。是诸众生心无厌足常求他财邪命自活。我应令彼众生住于清净身口意业正命法中。
  论曰。受无厌足财者有二种。一贪于心中。二于身口中。斗秤妄语等方便夺故。如经是诸众生心无厌足常求他财邪命自活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清净身口意业正命自活。如经我应令彼众生住于清净身口意业正命法中故。云何受贮积财。
  经曰。是诸众生因随逐贪欲嗔恚愚痴。常为种种烦恼炽火之所烧然。不能志求出要方便。我应令彼众生灭除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无畏之处。
  论曰。受贮积财者。贪等因体过彼染著故。于彼散用起嗔心故。彼宝玩受用中多乐境界。数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过。不见彼过无求出意。如经是诸众生因随逐贪欲嗔恚愚痴常为种种烦恼炽火之所烧然。不能志求出要方便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除一切烦恼置清凉处。如经我应令彼众生灭除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无畏之处故。云何追求现报习诸恶行。
  经曰。是诸众生常为愚痴闇冥妄见厚曀。无明黑闇所覆入大黑闇稠林。远离智慧光明。堕大黑闇处。随其所见到种种险道。我应令彼众生得无障碍清净慧眼。以是眼故知一切法如实相。得不随他一切如实无障碍智。
  论曰。追求现报习恶行者。既有愚痴闇冥妄见厚曀黑闇所覆过妄见乐故。不见未来实果报过故。亦不见现在实果报过故。如经是诸众生常为愚痴闇冥妄见厚曀无明黑闇所覆故。又愚痴者。多为闇冥故。妄见者。颠倒乐见故。厚曀者不见未来实果报过故。黑闇者不见现在实果报过故。是愚痴因满足使事是过及远离无漏智处故。彼善行障顺不善行故。如经入大黑闇稠林故。远离智慧光明故。稠林者是愚痴因使故。大者满足故。受至大对过患。如经堕大黑闇处故。是中对者黑闇示现。如闇中行处处障碍如是相似法故。受大对事成至诸恶趣。是故名堕多作罪因。于临终时见恶报相心生悔见过。如经随其所见到种种险道故。见险道者悔见故。见本罪相不能集彼对治正见。随其所见者于死时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以如实法令得无障碍清净慧眼。如经我应令彼众生得无障碍清净慧眼。以是眼故知一切法如实相。得不随他。一切如实无障碍智故。云何追求后报习诸善行。
  经曰。是诸众生随顺世间生死险道。将坠地狱畜生饿鬼深坑。随顺入恶见网中。为种种愚痴稠林所覆。随逐虚妄道行颠倒行。常盲冥故远离有智导师。非出要道处谓出要想。随逐魔道怨贼所摄。远离善巧导师入魔意稠林远离佛意。我应拔济彼诸众生种种诸苦度于世间险道艰难安置无畏处。令住萨婆若大城。
  论曰。追求后报习善行者。随顺险道过。如经是诸众生随顺世间生死险道故。彼险道有三种。一自体。二障碍。三者失。自体者世间乏少善根本故。障碍者有八种。一者求出而随顺世间堕三恶趣。如经将坠地狱畜生饿鬼深坑故。二者入网。于苦果中妄生乐故。如经随顺入恶见网中故。三者黑暗稠林所覆彼彼痴使所覆故。为说苦因而不知觉。如经为种种愚痴稠林所覆故。四者行颠倒道舍真实乐妄行邪道故。如经随逐虚妄道行颠倒行故。五者盲冥得果贪著爱欲所盲故。如经常盲冥故。六者远离导师生恶道中。及放逸等过。虽值佛世而不见不闻故。如经远离有智导师故。七者怖求涅槃而趣彼异处。谓梵天等梵世间等。以为出世正见。如经非出要道处谓出要想故。八者怨贼行魔境界。贪著诸欲劫功德尽令不集故。如经随逐魔道怨贼所摄故。失者有三种。一者离善导师依不善地。如经远离善导师故。二者依止怨地。如经入魔意稠林故。三者远离作善知识地。如经远离佛意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以如实法令出世间住一切智地。如经我应拔济彼诸众生种种诸苦。度于世间险道艰难。安置无畏处。令住萨婆若大城故。云何道差别。
  经曰。是诸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随顺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随顺世间漂流没大爱河在大驶流。不能正观。常有欲觉嗔觉恼觉恶行广故。爱见水中罗刹所执顺入欲林。回复求欲事中深爱著故。我慢陆地之所燋枯无能救者。于六入聚落不能动发。自离善行无正度者。我应于彼众生生大悲心以善根力而拔济之。令得无畏不染寂静离诸恐怖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论曰。有求众生道差别者。没在大河过。如经是诸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故。彼大瀑水波浪有三种。一自体。二起难。三者失。自体者有五种相。一者深无量水故。如经随顺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故。二者流随顺世间常流不断。如经随顺世间漂流故。三者名爱水所没。如经没大爱河故。四者漂。念念不住不见岸故。如经在大驶流不能正观故。五者广随顺欲等念觉广故。如经常有欲觉嗔觉恼觉恶行广故。起难有四种。一者执著我我所窟宅不能动离故。如经爱见水中罗刹所执故。二者入回先舍欲已还复转入欲念中故。如经顺入欲林回复故。三者中著。于受用时求欲等乐著故。如经求欲事中深爱著故。四者洲。于用事时中我等最胜。三种我慢自高轻彼。如经我慢陆地之所燋枯故。失者有三种。一者无救失。处恶道中无人济拔。如经无能救者故。二者无出意失。处善道中无出离心。如经于六入聚落不能动发故。三者异处去失。生诸难处不值佛世。如经自离善行无正度者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以如实法令住一切智洲。如经我应于彼众生生大悲心以善根力而拔济之。令得无畏不染寂静。离诸恐怖住于一切智慧宝洲故。云何界差别。
  经曰。是诸众生闭在世间牢狱之处。众多患苦多恼妄想爱憎系缚忧悲共行爱锁所系。入于三界无明稠林所覆。我应令彼众生远离一切三界所著。令住离相无碍涅槃。
  论曰。有求众生界差别者。闭在牢狱过。如经是诸众生闭在世间牢狱之处故。此牢狱过有五种随逐应知。一苦事。二财尽。三爱离。四者缚。五障碍。此示五种难差别。一者无病难。多种病苦妄想愁恼。如经众多患苦多恼妄想故。二者资生难。于爱不爱事中憎爱所缚。如经爱憎系缚故。三者亲难。亲爱离坏忧悲增长。如经忧悲共行故。四者戒难。虽生色无色中暂离犯戒。不免戒行相违爱欲使缚。如经爱锁所系故。五者见难。得世间智彼相违无明使之所覆蔽。如经入于三界无明稠林所覆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以如实法令住离相无碍涅槃。如经我应令彼众生远离一切三界所著。令住离相无碍涅槃故。云何邪见诸外道等。
  经曰。是诸众生深著我相。于五阴巢窟不能自出。行四颠倒。依六入空聚常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为五阴怨贼之所杀害。受此一切无量苦恼。我应令彼众生离一切障碍。令住空无我智道。所谓涅槃灭一切障碍。
  论曰。邪梵行诸外道等者。执取我相过。此余见根本。如经是诸众生深著我相故。彼诸众生欲趣涅槃城。以有我故于五阴舍不能动发。如经于五阴巢窟不能自出故。欲行正道以颠倒故。行彼邪道。如经行四颠倒故。依恃我想欲趣涅槃。虚妄我见住六入聚。如经依六入空聚故。受老病死等诸苦。意欲远离而不得离。恒随己身。如经常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故。阴怨随逐而不放舍。如经为五阴怨贼之所杀害故。常为种种诸苦随逐。如经受此一切无量苦恼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以如实法离一切障。令住涅槃。如经我应令彼众生离一切障碍。令住空无我智道。所谓涅槃灭一切障碍故。云何正梵行同法小乘等。
  经曰。是诸众生小心狭劣不求大乘。其心远离无上一切智智。等有出行而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应令彼众生安住微妙无上佛法深广大意。诸佛子。菩萨如是随顺持戒力。善能广起方便行故。
  论曰。正行梵行求小乘过。此小乘意有二种。一者小心。佛法微妙广大无量。其心退没而不能证故。二者狭心。于无量众生作利益懈怠故。如经是诸众生小心狭劣不求大乘法故。复依小乘心愿过。愿小乘故。如经其心远离无上一切智智故。修行过。不定聚众生实有大乘出法而修行小乘。如经等有出行而乐声闻辟支佛乘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以如实法令住微妙无上佛法广大心故。如经我应令彼众生安住微妙无上佛法深广大意故。依持戒行故。得此戒力能作善法。善巧起诸善行故。如经诸佛子菩萨如是随顺持戒力善能广起方便行故。
  经曰。诸佛子是菩萨。住此菩萨离垢地已。多见诸佛。以大神通力大愿力故。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愿力故。是菩萨见诸佛时。以上心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诸菩萨上妙乐具供养众僧。以此善根皆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生上恭敬心。复受十善法。受善法已。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中失。是菩萨于无量劫无量百劫无量千劫无量百千劫无量亿劫无量百亿劫无量千亿劫无量百千亿劫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心。习行布施持戒清净。诸佛子。譬如成炼真金置矾石中煮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诸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中亦复如是。于无量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净。菩萨尔时于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戒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集随力随分。诸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菩萨离垢地。菩萨住是地中。多作转轮圣王。得法自在七宝具足。有自在力能除一切众生破戒等垢。以善方便令诸众生修行十善业道。所作善业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是诸福德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萨念菩萨行念波罗蜜念十地念不坏力念无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大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师为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诸佛子。是菩萨摩诃萨。若欲舍家勤行精进。于佛法中便能舍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间得千三昧。得见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动千佛世界。能入千佛世界。能照千佛世界。能教化千佛世界众生。能住寿千劫。能知过去未来世各千劫事。能善入千法门。能变身为千。于一一身能示千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胜上。菩萨愿力过于此数。示种种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声或行或庄严或加或信或业。是诸神通乃至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不可数知。
  论曰。此中果利益挍量胜事者。如初地说。此地亦如是。有者同无者应知。此中胜事者。于无量劫远离悭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净等诸事胜故。于初地中戒未净故。施亦未净。若尔何故初地中说檀波罗蜜增上余者不如。然彼檀波罗蜜等此地中转胜清净故。以离悭嫉破戒等垢。是故此地释名离垢。初地中金但以火炼除外贪等粗垢故。说炼金清净。今于此地复置矾石中煮除自体明垢故。自性真净故。说性戒清净义。
    十地经论离垢地卷之四
    十地经论明地第三卷之五
    天亲菩萨造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论曰。依第三明地差别有四分。一起厌行分。二厌行分。三厌分。四厌果分。起厌行者。谓十种深念心。厌行者。观一切行无常乃至未入禅。厌者四禅四空三摩跋提。厌果者。四无量等净深心应知。
  经曰。诸佛子。菩萨善清净心行第二地已。欲得第三菩萨地。当起十种深念心。何等为十。一净心。二不动心。三厌心。四离欲心。五不退心。六坚心。七明盛心。八淳厚心。九快心。十大心。菩萨以是十种深念心得入第三地。
  论曰。是中十种深念心者。一依彼起净深念心。如经净心故。二依不舍自乘。如经不动心故。三志求胜法起善方便。此能厌患当来贪欲。四依现欲不贪。如经厌心故。离欲心故。五依不舍自乘进行。如经不退心故。六依自地烦恼不能破坏。如经坚心故。七依三摩跋提自在。如经明盛心故。八依禅定自在有力。虽生下地而不退失。如经淳厚心故。九依彼生烦恼不能染。如经快心故。十依利益众生不断诸有。如经大心故。已说起厌行分。次说厌行分。厌行有三种。一修行护烦恼行。二修行护小乘行。三修行方便摄行。修行护烦恼行者。观一切行无常无有救者。此二十句示现云何观一切行无常。
  经曰。诸佛子。是菩萨住第三菩萨地已。正观有为法一切行无常。苦不净无常败坏不久住。念念生灭不从前际来。不去至后际。现在不住。如是正观一切诸行。
  论曰。是中命行不住故。总明无常观。如经正观有为法一切行无常故。云何此无常。何者是无常。如是正观。云何此无常者。依身转时力生三种苦。如经苦故。依饮食力形色增损等。如经不净故。依不护诸恶力横夭寿等。如经无常故。依世界成力灭坏故。如经败坏故。资生依主无有定力一处不住。如经不久住故。何者是无常者。无常有二种。一者少时。如经念念生灭故。二者自性不成。实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中。不生不转不住。如经不从前际来不去至后际现在不住。如是正观一切诸行故。如是观一切有为法。无常行中无有救者。
  经曰。是菩萨如是真实观见一切行。无有救者无所依止。共忧共悲共热恼。憎爱所系忧恼转多。无有停积。常为贪嗔痴火所然。见身无量病苦增长。
  论曰。是菩萨如是真实观见一切行无有救者。第二十句说此无救有九种。一者于无常未至中无所依告。如经无所依止故。二者无常既至无能救者。以无常至故多共忧苦。如经共忧故。三者中间同悲。如经共悲故。四者同苦恼事中忧悲随逐。其力虚弱转增热恼。如经共热恼故。五者追求资生时。欲所爱事不欲不爱。如是妄想爱憎常缚。如经憎爱所系故。六者受用时中乐少苦多。如经忧恼转多故。七者于身老时中少壮盛色不可复集。如经无有停积故。八者于少壮时具三种受贪等常烧。如经常为贪嗔痴火所然故。九者于年衰时无量病苦增长。如经见身无量病苦增长故。后三句皆明身患事。何故不在初说。示身数数患事故。云何修行护小乘行。
  经曰。是菩萨见如是已。于一切行转复厌离。趣如来智慧。是菩萨见如来智慧不可思议。无等无量难得无杂。无恼无忧。能至无畏安隐大城不复转还。见能救无量苦恼众生。
  论曰。修行护小乘者。于一切有为行生厌离已。趣向佛智慧。依如来智有二种大。一摄功德大。二清净大。摄功德大者有五种。一者神力摄功德大。如经是菩萨见如来智慧不可思议故。二者无比摄功德大。无有敌对。如经无等故。三者大义摄功德大。广能利益无量众生。如经无量故。四者无讥嫌摄功德大。希有难得。如经难得故。五者不同摄功德大。诸外道不杂。如经无杂故。清净大者。离烦恼使苦得涅槃故。离烦恼使者。离烦恼习无明不杂。如经无恼故。离苦者。苦根本尽忧悲随尽。如经无忧故。得涅槃者。如经能至无畏安隐大城故。菩萨至涅槃城不复退还。而能利益众生。得世间出世间涅槃胜事。如经不复转还故。见能救无量苦恼众生故。依无救众生起十种殊胜心。
  经曰。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无量。见一切有为行无量苦恼。复于一切众生转生殊胜十心。何等为十。所谓众生可愍孤独无救生殊胜心。恒常贫穷生殊胜心。三毒之火炽然不息生殊胜心。闭在三有牢固之狱生殊胜心。常为烦恼诸恶稠林所覆生殊胜心。无正观力生殊胜心。远离善法心无喜乐生殊胜心。失诸佛妙法生殊胜心。而常随顺世间水流生殊胜心。失涅槃方便生殊胜心。是名生殊胜十心。
  论曰。是中无救者以孤独故。孤独无救有九种。一恒常贫穷孤独无救。二三毒之火炽然不息孤独无救。三闭在三有牢固之狱孤独无救。四常为烦恼诸恶稠林所覆孤独无救。五无正观力孤独无救。六远离善法心无喜乐孤独无救。七失诸佛妙法孤独无救。八而常随顺世间水流孤独无救。九失涅槃方便孤独无救。是中依欲求众生心无厌足。于他资财求无休息。此二应知。如经恒常贫穷生殊胜心故。三毒之火炽然不息生殊胜心故。依有求众生六道世间轮转故。彼因烦恼所覆故。常生难处故。如是三句次第应知。如经闭在三有牢固之狱生殊胜心故。常为烦恼诸恶稠林所覆生殊胜心故。无正观力生殊胜心故。依梵行求众生不起胜念者。怀增上慢者。无入涅槃心者。妄行外道者。如是四句次第应知。如经远离善法心无喜乐生殊胜心故。失诸佛妙法生殊胜心故。而常随顺世间水流生殊胜心故。失涅槃方便生殊胜心故。次说救度众生精进行发此十心。
  经曰。是菩萨见诸众生界如是具受种种苦恼。已发大精进行。是诸众生我应救我应解。应令清净应令得脱。应著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知所宜。应令得度。应令涅槃。
  论曰。何处救度以何救度云何救度成。此分别救度众生差别。何处救度者。于业妄想中烦恼妄想中生妄想中。如经我应解故。应令清净故。应令得脱故。如是次第我应救度故。以何救度者。授三学摄取故。劝置持戒处故。劝住定慧处故。如经应著善处故。应令安住故。如是次第三昧地故。定慧合说。复劝置持戒处有二种。一除疑网令信戒故。如经应令欢喜故。二已入戒者令心乐住安固不动。如经应知所宜故。复劝住定慧处灭除掉没随烦恼使。如经应令得度故。云何救度成者。令得二种涅槃界。如经应令涅槃故。是名修行护小乘行。云何修行方便摄行。
  经曰。菩萨如是善厌离一切有为行已。深念一切众生界。趣一切智智无量利益。即时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大苦烦恼业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济之令住涅槃毕竟之乐。
  论曰。是中厌离深念利益。示现三种因。一者远离妄想因。善厌离一切有为行故。二者不舍世间因。深念一切众生故。三者发精进因。趣一切智智无量利益故。于中趣利益处者。能修行彼道故。深念者能善化众生故。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此言示现发起方便摄行。如经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大苦烦恼业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济之令住涅槃毕竟之乐故。堕在大苦烦恼业中者。苦者生妄想。烦恼者烦恼妄想。业者业妄想。涅槃毕竟乐者。无上涅槃故。是中方便摄行有三种。一证毕竟尽。二起上上证毕竟尽。三彼起依止行。
  经曰。是菩萨作如是念。不离无障碍解脱智处。彼无障碍解脱智处。不离一切法如实觉。彼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如是智慧光明。不离禅方便决定智慧观。彼禅方便决定智慧观。不离闻慧方便。
  论曰。证毕竟尽者。住无障碍解脱智中。如经是菩萨作如是念。不离无障碍解脱智处故。彼尽以如来所说一切法随顺如实觉起。以此如实觉起彼无障碍解脱智。如经彼无障碍解脱智处不离一切法如实觉故。此自相同相无分别行慧。如经彼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故。如是智慧光明不离禅方便决定智慧观者。彼慧此中名光明。依是光明故名明地。彼菩萨于禅定中方便决定智慧观。如经彼禅方便决定智慧观不离闻慧方便故。彼禅方便者。得胜进禅故。决定者。于他决定故。智慧观者。自智慧观故。是名起上上证毕竟尽。彼如是智慧观依闻慧方便得。此是彼起依止行。闻慧方便是起所依。是故修行是名彼起依止行。是中行者。日夜求法闻法。如是次第依教依义。
  经曰。菩萨如是正观知已。转复勤修求正法行。日夜常求。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益法思法究竟法归依法随顺行法。
  论曰。是中求正法行者。依经教依义如前说。日夜常求闻法喜法乐法者。无慢心无妒心无折伏他心问义故。依法者。依大乘教法自见正取不忘失故。随法益法思法者。依读诵依为他说依静处思义故。究竟法者。依定修行故。归依法者。依出世间智故。随顺行法者依解脱。于诸佛解脱法随顺彼行故。是中求正法行常求闻法。此初二句示现常勤行故。喜法等九句示现正修行故。彼常勤行以何为因。示现恭敬重法毕竟尽故。彼菩萨以财为首。于财宝中及王位处。或生天处。世间净中及以己身以法为重。
  经曰。菩萨如是方便求佛法故。无有诸财钱谷仓库宝藏等事而不能舍。于此物中不生难想。但于说法者生难遭想。是菩萨为求佛法故。无有所用外财而不能舍无有内财而不能舍。无有所作供给尊事而不能行。无有憍慢我慢大慢等而不能舍。质直柔软故。无有身苦而不能受。是菩萨得成就胜财心。若闻一句未曾闻法。胜得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是菩萨得闻一偈正法生上财想。胜得转轮圣王位。复得胜财心?/div>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十地经论-后魏-菩提流支 下一页 十地经论-后魏-菩提流支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