ビ谏胖兄腔鄣谝弧1戎罘鹌腥从邢盅伞H缪指√嵴摺Q指∈髅淞置ⅰ4耸饔诹种凶畲蟆L崦薮酥奚嫌写耸髁帧A种杏泻拥子薪鹕场C指√唇稹R匝指∈鞴拭指≈蕖4酥抻形灏傩≈尬仆指√帷N试弧V畹茏由醵唷:我怨仕瞪崂ツ繐b连等。满阎浮提中如竹麻稻茅。答曰。一切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者舍利弗。神足第一者目揵连。此二人于佛法中大。于外法中亦大。富楼那.迦郗那.阿那律等。于佛法中虽大。于外法中不如。又此二人常在大众助佛扬化破诸外道。富楼那等比丘无是功德。是故不说。复次若说舍利弗则摄一切智慧人。若说目揵连则摄一切禅定人。譬喻有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今此名为假喻。所以不以余物为喻者。以此四物丛生稠致种类又多故。舍利弗目连等比丘满阎浮提。如是诸阿罗汉智慧和合不及菩萨智慧百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问曰。何以不但说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而说百分千分不及一。答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是其极语。譬如人有重罪先以打缚楚毒然后乃杀。如声闻法中常以十六不及一为喻。大乘法中则以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经】舍利弗。置阎浮提满中如舍利弗目连等。若满三千大千世界。如舍利弗目连等。复置是事。若满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连等智慧。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释曰。此义同上阎浮提。但以多为异。问曰。舍利弗目连等虽多智慧无异。何以以多为喻。答曰。有人谓少无力多则有力。譬如水少其力亦少。又如绝健之人少众力寡不能制之。大军攻之则伏。有人谓一舍利弗智慧少则不及菩萨多或能及。佛言虽多不及故以多为喻。如一切草木力不如火一切诸明势不及日。亦如十方世界诸山不如一金刚珠。所以者何。菩萨智慧是一切诸佛法本。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如迦陵毗伽鸟子虽未出[聲-耳+卵]其音胜于众鸟。何况出[聲-耳+卵]。菩萨智慧亦如是。虽未出无明[聲-耳+卵]胜一切声闻辟支佛。何况成佛。又如转轮圣王太子。虽未成就福祚威德胜于一切诸王。何况作转轮圣王。菩萨亦如是。虽未成佛无量阿僧祇劫集无量智慧福德故。胜于声闻辟支佛。何况成佛。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论】问曰。先已说除佛智慧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今何以复重说。答曰。非重说也。上总相说。今别相说。先言一切声闻辟支佛不及菩萨智慧。今但明不及一日智慧。何况千万岁。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声闻所有智慧。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智慧佛智慧。是诸众智无有差别。不相违背无生性空。若法不相违背无生性空。是法无有别异。云何世尊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
【论】问曰。上佛已说菩萨摩诃萨修智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今舍利弗何以故问。答曰。不问智慧势力能度众生。今但问佛及六子智慧。体性法中无有差别者。以诸贤圣智慧皆是诸法实相慧。皆是四谛及三十七品慧。皆是出三界入三脱门成三乘果慧。以是故说无有差别。复次如须陀洹以无漏智灭结得果。乃至佛亦如是。如须陀洹用二种解脱果。有为解脱无为解脱。乃至佛亦如是。如佛入涅槃。须陀洹极迟不过七世。皆同事同缘同行同果报。以是故言无相违背。所以者何。不生性空故。问曰。破无明集诸善法故生智慧。是智慧心相应心共生随心行。是中云何说智慧无生性空无有别异。答曰。智慧缘灭谛是不生。因缘和合故无有自性。是名性空。无所分别智慧随缘得名。如眼缘色生眼识。或名眼识或名色识。智慧虽因缘和合作法。以缘无生性空故名为无生性空。问曰。诸贤圣智慧皆缘四谛生。何以但说灭谛。答曰。四谛中灭谛为上。所以者何。是三谛皆属灭谛故。譬如人请天子并食群臣亦名供养天子。复次灭谛故说无生。三谛故说性空。复次有人言是诸智慧性自然不生性自空。所以者何。一切法皆因缘和合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生。问曰。若尔者智慧愚痴无有别异。答曰。诸法如入法性中无有别异。如火各各不同而灭相无异。譬如众川万流各各异色异味。入于大海同为一味一名。如是愚痴智慧入于般若波罗蜜中。皆同一味无有差别。如五色近须弥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如是内外诸法入般若波罗蜜中皆为一味。何以故。般若波罗蜜相毕竟清净故。复次愚痴实相即是智慧。若分别著此智慧即是愚痴。如是愚痴智慧有何别异。初入佛法是痴是慧。转后深入痴慧无异。以是故是诸众智无有别异。不相违背。不生性空故无咎。
【经】佛告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心念我行道慧益一切众生。当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度一切众生。诸声闻辟支佛智慧为有是事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论】释曰。有四种论。一者必定论。二者分别论。三者反问论。四者置论。必定论者。如众生中世尊为第一。一切法中无我世间不可乐。涅槃为安隐寂灭业因缘不失。如是等名为必定论。分别论者。如无畏太子问佛。佛能说是语令他人嗔不。佛言。是事当分别答。太子言。诸尼健子辈了矣。佛或时无怜愍心故出众生于罪中。而众生嗔。然众生后当得利。尔时无畏之子坐其膝上。佛问无畏。汝子或时吞诸瓦石草木汝听咽不。答言。不听。先教令吐。若不肯吐左手捉耳右手擿口。纵令血出亦不置之。佛言。汝不愍之耶。答言。愍之深故为出瓦石。虽当时痛后得安隐。佛言。我亦如是。若众生欲作重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嗔恚后得安隐。又如五比丘问佛受乐得道耶。佛言。不必定。有受苦得罪受苦得乐。有受乐得罪受乐得福。如是等名为分别论。反问论者。还以所问答之。如佛告比丘。于汝意云何。是色常耶无常耶。比丘言。无常。若无常是苦不。答言苦。若法是无常苦闻法圣弟子著是法。言是法是我是我所不。答曰。不也世尊。佛告比丘。从今已后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好若丑。是色非我所。我非此色所。如是应以正实智慧知。受想行识亦如是。如是等名反问论。置论者。如十四难。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如是等是名为置论。今佛以反问论答舍利弗。以舍利弗智于事未悟。佛反问事端令其得解。菩萨度众生智慧名为道慧。如后品中说。萨婆若慧是声闻辟支佛事。一切种智慧是诸佛事。道种慧是菩萨事。复次八圣道分为实道。令众生种种因缘入道。是名道慧。令众生住于道中。是为利益。声闻种辟支佛种佛种。又复一切智慧无所不得。是名一切种。若有为若无为用一切种智知。得佛道已应度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或大乘或声闻乘或辟支佛乘。若不入三乘道教修福德受天上人中富乐。若不能修福以今世利益之事衣食卧具等。若复不得当以慈悲心利益。是名度一切众生。问曰。若佛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为众生。何以故问。答曰。佛意如是。欲令舍利弗口自说诸声闻辟支佛不如菩萨。是故佛问。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声闻辟支佛虽有慈心。本不发心愿度一切众生。亦不回善根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菩萨一日修智慧。过声闻辟支佛上。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一切众生令得无余涅槃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佛告舍利弗。以是因缘故。当知诸声闻辟支佛智慧。欲比菩萨摩诃萨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问曰。上已反问舍利弗事已定。今何以复问。答曰。以舍利弗欲以须陀洹同得解脱故与诸佛菩萨等。而佛不听。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与虚空等。以是故佛重质其事。复次虽同一事义门各异。先言智慧。为一切众生故。今言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得无余涅槃。无余涅槃者义如先说。复次一声闻辟支佛尚不作是念。何况一切声闻辟支佛。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行六波罗蜜成就众生庄严世界具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论】释曰。先略说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广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六波罗蜜义如先说。教化众生净佛世界后当说。余十力等如先说。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作是念。我当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譬如萤火虫。不作是念。我力能照一阎浮提普令大明。诸阿罗汉辟支佛亦如是。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释曰。所以十方恒河沙舍利弗目连不如一菩萨者。譬如萤火虫虽众多各有所照不及于日。萤火虫亦不作是念。我光明能照一阎浮提。诸声闻辟支佛不作是念。我智慧能照无量无边众生。如萤火虫夜能有所照日出则不能。诸声闻辟支佛亦如是。未有大菩萨时。能师子吼说法教化。有菩萨出不能有所作。
【经】舍利弗。譬如日出时光明遍照阎浮提无不蒙明者。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释曰。如日天子怜愍众生故与七宝宫殿俱绕四天下。从初至终常不懈息。为众生除诸冷湿照诸闇冥。令各得所。菩萨亦如是。从初发心常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度众生无有懈息。除不善冷干竭五欲泥。破愚痴无明教导修善业令各得所。又日明普照无憎无爱。随其高下深浅悉照。菩萨亦如是。出于世间住五神通。处于虚空放智慧光。照明诸罪福业及诸果报。菩萨以智慧光明灭众生邪见戏论。譬如朝露见日则消。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五(释第二品讫第三品上)
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余(卷三十六)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净佛道。
【论】问曰。舍利弗何因作是问。答曰。舍利弗上问众智无异。佛既种种譬喻明菩萨智胜。意既已解。今问。云何能过二乘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问曰。小乘不住成佛。何以故问净佛道事。答曰。舍利弗者是随佛转法轮。将虽自无益为利益求佛道众生故问。又以菩萨大悲多所利益。是故问菩萨事以益众生。复次舍利弗蒙佛恩故破诸邪见得成道果。欲报恩故问菩萨事。又舍利弗于声闻地中究尽边际。所未了者唯菩萨事。是故复问。又以菩萨法甚深微妙虽不能得爱乐故问。譬如见人妙宝已虽自无爱乐故问。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住空无相无作法。能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
【论】问曰。是三事后品中各有因缘。佛今何以并说。答曰。是中略说。后当广说三事因缘。又今但说空无相无作因缘。后当说种种功德故合说三事。问曰。入三解脱门则到涅槃。今云何以空无相无作。能过声闻辟支佛地。答曰。无方便力故入三解脱门直取涅槃。若有方便力住三解脱门见涅槃。以慈悲心故能转心还起。如后品中说。譬如仰射虚空箭箭相拄不令堕地。菩萨如是。以智慧箭仰射三解脱虚空。以方便后箭射前箭不令堕涅槃之地。是菩萨虽见涅槃直过不住更期大事。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是观时非是证时。如是等应广说。若过是二地知诸法不生不灭。即是阿毗跋致地。住阿毗跋致地中教化众生净佛世界。是为能净佛道。复次菩萨住三解脱门观四谛。知是声闻辟支佛法直过四谛入一谛。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等。入是一谛中是名阿毗跋致地。住是阿毗跋致地净佛道地。灭除身口意粗恶之业。及灭诸法中从初已来所失之事。是名净佛道地。
【经】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住何等地能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论】释曰。舍利弗深心恭敬菩萨。故今问。菩萨漏结未尽。住何功德能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论】释曰。佛以是义示舍利弗。虽三解脱门涅槃事同。而菩萨有大慈悲声闻辟支佛无。菩萨从初发心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欲度一切众生具一切佛法故胜。
【经】何以故。以有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
【论】释曰。佛先已以一因缘益行众行故。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今说菩萨外益因缘故。世间有一切诸善法。所以者何。菩萨发心虽未成佛。令可度众生住三乘道。不得三乘者令住十善道。何况成佛。问曰。声闻辟支佛因缘故亦使世间得善法。何以但说菩萨能令世间有善法。答曰。因声闻辟支佛世间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萨故有。若菩萨不发心者世间尚无佛道。何况声闻辟支佛。佛道是声闻辟支佛根本故。复次虽因声闻辟支佛有善法少。以少故不说。尚不说声闻辟支佛。何况外道诸师。
【经】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皆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皆现于世。
【论】问曰。以菩萨因缘故有善法于世可尔。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若世无菩萨亦有此贵姓。云何言皆从菩萨生。答曰。以菩萨因缘故。世间有五戒十善八斋等。是法有上中下。上者得道。中者生天。下者为人。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问曰。若世无菩萨。世间亦有五戒十善八斋刹利等大姓。答曰。菩萨受身种种。或时受业因缘身。或受变化身。于世间教化。说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出家法在家法种类法居家法。怜愍众生护持世界。虽无菩萨法常行世法。以是因缘故皆从菩萨有。问曰。菩萨清净行大慈悲。云何说世俗诸杂法。答曰。有二种菩萨。一者行慈悲直入菩萨道。二者败坏菩萨。亦有悲心治以国法无所贪利。虽有所恼所安者多。治一恶人以成一家。如是立法。人虽不名为清净菩萨。得名败坏菩萨。以是因缘故皆由菩萨有。世间诸富贵皆从二乘道有。二乘道从佛有。佛因菩萨有。若无菩萨说善法者。世间无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无有乐受不苦不乐受。但有苦受常有地狱啼哭之声。菩萨如是大利益故。云何不名为世间作福田。舍利弗闻是菩萨有大功德应当供养。心念烦恼未尽。虽有大福不能消其供养。如人虽啖好食以内有病故不能消化。以是故。
【经】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净毕施福不。佛言。不也。何以故。本以净毕故。
【论】释曰以菩萨从初发心时便为一切众生供养之上首。所以者何。以决定为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代受勤苦。又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度脱。欲取一切诸佛法大智慧力故。能令世间即是涅槃。如是种种因缘故言本已净毕。复次佛重说消施因缘故。
【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大施主施何等施诸善法。何等善法。十善道五戒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以是施与。
【论】释曰。先说由菩萨因缘世间有善法今说菩萨施善法之主。是为差别。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习应般若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上说一日修般若波罗蜜胜声闻辟支佛。从是因缘来佛种种赞叹菩萨。如是大功德皆从般若波罗蜜生。是故今问。云何菩萨习行是般若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复次舍利弗知般若波罗蜜难行难得。如幻如化难可受持。恐行者违错。故问习应。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色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受想行识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眼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耳鼻舌身心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色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声香味触法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眼界空色界空眼识界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耳声识界鼻香识界舌味识界身触识界意法识界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苦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集灭道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无明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习应一切诸法空若有为若无为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五众者色受想行识。色众者是可见法。是色因缘故亦有不可见。有对。有对虽不可见亦名为色。如得道者名为道人。余出家未得道者亦名为道人。何等是可见。一处是可见有对色。小分一入摄余九处及无作业名不可见色。有对者十处。无对者唯无作色。有漏无漏等分别亦如是。如经说。色有三种。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是故当知非但眼见故。是色内外十处能起五识者皆名色。因是色分故生无作色。复有四种色。内有受不受。外有受不受。复有五种色所谓五尘。复有一种色如经说恼坏相。众生身色名为恼坏相。非众生色亦名恼坏相。恼相因缘故亦名恼。譬如有身则有饥渴寒热老病刀杖等苦。复有二种色。所谓四大四大造色。内色外色。受色不受色。系色不系色。有色能生罪有色能生福。业色非业色。业色果色。业色报色。果色报色。隐没无记色。不隐没无记色。可见色不可见色。有对色无对色。有漏色无漏色。如是等二种分别色。复有三种色如上可见有对中说。复有三种色。善色不善色无记色。学色无学色非学非无学色。从见谛所断生色从思惟所断生色从无断生色。复有三种色。欲界系色色界系色不系色。有色能生贪欲有色能生嗔恚有色能生愚痴。三结三漏等亦如是。有色能生不贪善根不嗔善根不愚痴善根。如是等诸三善根应广说。有色能生隐没无记法能生不隐没无记法。不隐没无记有二种。有报生有非报生者。如是等二种无记。复有四种色如上受不受中说。四大及造色三种善不善无记。身业作无作色口业作无作色。受色(受戒时得律仪色)止色(恶不善禁止也)用色(如众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不用色。(余无用之色)如是等四种色。复有五种色。身作无作色口作无作色及非业色五情五尘。粗色动色影色像色诳色。粗色者可见可闻可嗅可味可触如土石等。动色者有二种。一者众生动作二者非众生动作。如水火风动作。地依他故动。下有大风动水水动地。风之动树。如酒自沸动。如磁石吸铁。如真珠玉车渠马瑙夜能自行。皆是众生先世福德业因缘不可思议。问曰。影色像色不应别说。何以故。眼光明对清净镜故反自照见。影亦如是遮光故影现无更有法。答曰。是事不然。如油中见像黑则非本色。如五尺刀中横观则面像广纵观则面像长则非本面。如大秦水精中玷。玷中皆有面像则非一面像。以是因缘故非还见本像。复次有镜有人有持者有光明。众缘和合故有像生。若众缘不具则像不生。是像亦非无因缘。亦不在因缘中。如是别自有法非是面也。此微色生法如是不同粗色。如因火有烟火灭烟在。问曰。若尔者不应别说影。同是细色故。答曰。镜中像有种种色影则一色是故不同。是二虽待形俱动形质各异。影从遮明而现。像则从种种因缘生。虽同细色各各差别。诳色者如炎如幻如化如乾闼婆城等。远诳人眼近无所有。如是等种种无量色总名色众。受众者如经说。因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故生触。是触即时三众共生。所谓受想行。问曰。眼识亦与三众作因。何以但说触。答曰。眼识少时住见色便灭。次生意识能分别色好丑。是故不说眼识。因眼色识三事和合故生触。触生心数法。眼识因缘远故不说。问曰。一切识皆有触。何以但触因缘生心数法。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次第相续心。触亦如是。次第相续触粗故说因触生心数法。念念触微细亦共生心数法不了故不说。若情尘识三事和合能受苦乐。尔时触法了了。以是故说因触生心数法。如色法从因缘和合生。心数法亦如是。从触法和合生。如色法从和合生。无和合则不生。心数法亦如是。有触则生无触则不生。此受众一种所谓受相。复有二种受。身受心受内受外受。粗细远近净不净等。复有三种受。苦乐不苦不乐。善不善无记。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谛所断思惟所断不断。因见谛所断生受。因思惟所断生受。因不断生受。或因身见生。不还与身见作因。或因身见生。还与身见作因。或不因身见生。不还与身见作因。复有三种受。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如是等三种受。复有四种受。内身受外身受内心受外心受。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相应受。及四流四缚等相应受。是名四种受。复有五种受。乐根苦根忧根喜根舍根。见苦所断相应受。乃至思惟所断相应受。五盖五结诸烦恼相应受亦如是。复有六受众。六识相应受。复有意识分别为十八受。所谓眼见色思惟分别心生喜。眼见色思惟分别心生忧。眼见色思惟分别心生舍。乃至意识亦如是。是十八受中有净有垢为三十六。三世各有三十六为百八。如是等种种因缘分别受义无量名为受众。想众相应行众识众亦如是分别。何以故。与受众相应故。复次佛说有四种想。有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小想者觉知小法。如说小法者。小欲小信小色小缘相名为小想。复次欲界系想名为小。色界系想名为大。三无色天系想名为无量。无所有处系想是名无所有想。
复次烦恼相应想名为小想。烦恼覆故。有漏无垢想名为大想。诸法实相想名为无所有想。无漏想名为无量想。为涅槃无量法故。复次佛说有六想。眼触相应生想。乃至意触相应生想。如是等名为想众。行众者。佛或时说一切有为法名为行。或说三行。身行口行意行。身行者出入息。所以者何。息属身故。口行者觉观。所以者何。先觉观然后语言。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乐取相心发。是名意行。心数法有二种。一者属见。二者属爱。属爱主名为受。属见主名为想。以是故说是二法为意行。佛或说十二因缘中三行。福行罪行无动行。福行者欲界系善业。罪行者不善业。无动行者色无色界系业。阿毗昙除受想余心数法。及无想定灭尽定等心不相应法。是名为行众。识众者内外六入和合故生六觉名为识。以内缘力大故名为眼识。乃至名为意识。问曰。意即是识。云何意缘力故生意识。答曰。意生灭相故。多因前意故。缘法生意识。问曰。前意已灭云何能生后识。答曰。意有二种。一者念念灭。二者心次第相续名为一。为是相续心故。诸心名为一意。是故依意而生识无咎。意识难解故。九十六种外道不说依意故生识。但以依神为本。此五众四念处中广说。所以者何。身念处说色众。受念处说受众。心念处说识众。法念处说想众行众。问曰。不应有五众。但应有色众识众。识众随时分别故有异名。名为受想行。如不净识名为烦恼。净识名为善法。答曰。不然。所以者何。若名异故实亦异。若无异法名不应异。若唯有心而无心法者。心不应有垢有净。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混浊。若清水珠入水即清净。不得言水外无象无珠。心亦如是。烦恼入故能令心浊。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净。以是故不得言烦恼慈悲等法即是心。问曰。汝不闻我先说。垢心即是烦恼。净心即是善法。答曰。若垢心次第云何能生净心。净心次第云何当生垢心。以是故是事不然。汝但知粗现之事。不知心数法。不可以不知故便谓为无。当知必有五众。问曰。若有者何以不多不少但说五。答曰。诸法各有定限。如手法五指不得求其多少。复次有为法虽复无量。佛分判为五分则尽。问曰。若尔者何以故复说十二入十八界。答曰。众义应尔。入界义异。佛为法王。为众生故或时略说或时广说。有众生于色识中不大邪惑。于心数法中多有错谬故说五众。有众生心心数法中不生邪惑。但惑于色。为是众生故说色为十处。心心数法总说二处。或有众生于心数法中少生邪惑。而多不了色心。为是众生故说心数法为一界。色心为十七界。或有众生不知世间苦法生灭。不知离苦道。为是众生故说四谛。世间及身皆为是苦。爱等烦恼是苦因。烦恼灭是苦灭。灭烦恼方便法是名道。或有众生著吾我故。于诸法中邪见生一异相。或言世间无因无缘。或堕邪因缘。为是众生故说十二因缘有人说常法。或说神常。或说一切法常。但灭时隐藏微细非是无也。若得因缘会还出更无异法。为是人故说一切有为法皆是作法无有常定。譬如木人。种种机关。木楔和合故能动作。无有实事。是名有为法。问曰。是中说五众有何次第。答曰。行者初习观法先观粗法。知身不净无常苦空无我等身患。如是众生所以著此身者。以能生乐故。谛观此乐有无量苦常随逐之。此乐亦无常空无我等。六尘中有无量苦。众生何因缘生著。以众生取相故著。如人身一种偏有所著。能没命随死取相。受苦乐发动生思等诸行。心行发动时识知离苦得乐方便是为识。复次众生五欲因缘故受苦乐。取相因缘故深著是乐。以深著乐故。或起三毒若三善根。是名为行。识为其主受用上事。五欲即是色。色是根本故初说色众。余次第有名。余入界诸法等皆由五众次第。有唯法入法界中增无为法。四谛中增智缘灭入界乃至有为无为法如上说。今五众等诸法皆是空。何以故。圣主说故。圣有三种下中上。佛为其主如星宿月中日为其最。光明大故。佛得一切智慧故名为圣主。圣主所说故应当是实。复次以有十八空故一切法空。若但以性空能空一切法。何况十八。若以内空外空能空一切法。何况十八。复次若有法不空应当有二种。色法非色法。是色法分别破裂乃至微尘。分别微尘亦不可得。终卒皆空无色法。乃至念念生灭故皆空。如四念处中说。复次诸法性空但名字。因缘和合故有。如山河草木土地人民州郡城邑名之为国。巷里市陌庐馆宫殿名之为都。梁柱椽栋瓦竹壁石名之为殿。上中下分和合名之为柱。片片和合故有分名。众札和合故有片名。众微和合故有札名。是微尘有大有中有小。大者游尘可见。中者诸天所见。小者上圣人天眼所见。慧眼观之则无所见。所以者何。性实无故。若微尘实有即是常。不可分裂不可毁坏。火不能烧水不能没。复次若微尘有形无形二俱有过。若无形云何是色。若微尘有形则与虚空作分。亦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则不名为微。佛法中色无有远近粗细是常者。复次离是因缘名字则无有法。今除山河土地因缘名字更无国名。除庐里道陌因缘名字则无都名。除梁椽竹瓦因缘名字更无殿名。除三分因缘名字更无柱名。除片因缘名字则无分名。除札因缘名字则无片名。除众微因缘名字则无札名。除中微尘名字则无大微尘名。除小微尘名字则无中微尘名。除天眼妄见则无小微尘名。如是等种种因缘义故知诸法毕竟空。问曰。若法毕竟空何以有名字。答曰。名字若是有与法俱破。若无则不应难。名字与法俱无有异。以是故知一切法空。复次一切法实空。所以者何。无有一法定故。皆从多法和合生。若无有一亦无有多。譬如树根茎枝叶和合故有假名树。若无树法根茎枝叶为谁和合。若无和合则无一法。若无一法则亦无多。初一后多故。复次一切诸观语言戏论皆无实者。若世间常亦不然。世间无常亦不然。有众生无众生。有边无边有我无我诸法实诸法空皆不然。如先种种论议门中说。若是诸观戏论皆无者云何不空。问曰。汝言诸法实诸法空皆不然者。今云何复言诸法空。答曰。有二种空。一者说名字空但破著有而不破空。二者以空破有亦无有空。如小劫尽时刀兵疾疫饥饿犹有人物鸟兽山河。大劫烧时山河树木。乃至金刚地下大水亦尽。劫火既灭持水之风亦灭。一切廓然无有遗余。空亦如是。破诸法皆空。唯有空在。而取相著之。大空者破一切法空亦复空。以是故汝不应作是难。若灭诸戏论云何不空。如是等种种因缘处处说空。当知一切法空。习者随般若波罗蜜修习行观不息不休。是名为习。譬如弟子随顺师教不违师意是名相应。如般若波罗蜜相。菩萨亦随是相。以智慧观能得能成就不增不减。是名相应。譬如函盖大小相称。虽般若波罗蜜灭诸观法。而智慧力故。名为无所不能无所不观。能如是知不堕二边。是为与般若相应。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性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习应七空。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问曰。何以不说住十八空。但说住七空。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答曰。佛法中广说则十八空。略说则七空。如广说助道法。则有三十七品。略说则七觉分。复次是七空多用利益众生故。如大空无始空。或时有众生起是邪见。为是故说。性空者。一切诸法性本末尚自空。何况现在。因缘尚空何况果报。自相空者。诸法总相别相尽观其空心则远离。用是二空诸法皆空。是名诸法空。从性空故有相相空故诸法皆空。诸法空故更无所得。是名不可得空。用是四种空破一切有法。若以有法有相为过者取于无法。是故说无法空。若以无法为非还欲取有法。是故说有法空。先说四空虽破有法。行者心则离有而存于无是则说无法空。若说无法为非。心无所寄还欲存有。是故略说有法空。以存有心薄故。无法有法空者。行者以无法空为非心还疑有。若心观有还疑无法。是故有无俱观其空。如内外空观。以是故但说七空。问曰。汝言知一切法空灭诸观。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如是观是名相应。不如是观则不相应。分别是非故。即亦是观。云何言灭。答曰。以是故。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习应七空时。不见色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受想行识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色若生相若灭相。不见受想行识若生相若灭相不见色若垢相若净相。不见受想行识若垢相若净相。
【论】释曰。不见色若生相若灭相者。不见五众有生有灭。若五众有生灭相即堕断灭中。堕断灭故则无罪无福。无罪无福故与禽兽无异。不见色若垢若净。不见五众有缚有解。若五众是缚性。无有得解脱者。若五众是净性者。则无有学道法。
【经】不见色与受合。不见受与想合。不见想与行合。不见行与识合。何以故。无有法与法合者。其性空故。
【论】释曰。心心数法无形。无形故则无住处。以是故色不与受合。如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二触和合。心心数法中无触法。故不得和合。问曰。若尔者何以说受想行识不共和合。答曰。佛此中自说无有法与法合者。何以故。一切法性常空故。若无法与法合亦无有离。复次佛自说因缘。
【经】舍利弗。色空中无有色受想行识。空中无有识。
【论】释曰。何以故。色与空相违。若空来则灭色。云何色空中有色。譬如水中无火火中无水。性相违故。复次有人言色非实空。行者入空三昧中见色为空。以是故言色空中都无有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经】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
【论】问曰。此义有何次第。答曰。先说五众空中无五众。今是中说其因缘。五众各各自相不可得故。故言五众空中无五众。
【经】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论】释曰。佛重说因缘。若五众与空异。空中应有五众。今五众不异空。空不异五众。五众即是空。空即是五众。以是故空不破五众。所以者何。是中佛自说因缘。
【经】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亦无智亦无得。无须陀洹无须陀洹果。无斯陀含。无斯陀含果。无阿那含无阿那含果。无阿罗汉无阿罗汉果。无辟支佛无辟支佛道。无佛亦无佛道。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问曰。人皆知空中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一切法。佛何以分别说五众等诸法各各空。答曰。有人虽复习空。而想空中犹有诸法。如行慈人。虽无众生而想众生得乐。自得无量福故。以是故佛说诸法性常自空。非空三昧故令法空。如水冷相火令其热。若言以空三昧故令法空者。是事不然。智者是无漏八智。得者初得圣道须陀洹果乃至佛道。是义先已广说。
【经】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若相应若不相应。亦不见色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受想行识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色识界乃至意法识界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若相应若不相应。如是舍利弗。当知菩萨摩诃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菩萨得诸法实相入般若波罗蜜。即于般若波罗蜜不见定相若相应若不相应。何况见有余法。云何不见般若相应不相应。不见如是行为应般若波罗蜜。不见不如是行为不应般若波罗蜜。如常乐我行不应般若波罗蜜。无常苦无我行为应般若波罗蜜。若行实不应般若波罗蜜。若行空为应般若波罗蜜。如有无行为不应般若波罗蜜。如非有非无行为应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皆无是事。般若波罗蜜相毕竟清净故。五波罗蜜五众。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问曰。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应尔。五波罗蜜及余法云何清净。答曰。先说五事离般若波罗蜜不名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和合故名波罗蜜。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云何名檀波罗蜜。不见施者不见受者无财物故。五众法是菩萨观处。与般若波罗蜜和合故。毕竟清净故。不见相应不相应。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亦如是。是诸法无有定性无有定法。以是故不见若相应若不相应。十八空四念处乃至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不见若相应若不相应。问曰。是菩萨非声闻辟支佛。云何有三十七品。未得佛道云何有十力四无所畏。答曰。是菩萨虽非声闻辟支佛。亦观声闻辟支佛法。欲以声闻辟支佛道度众生故。复有人言。行声闻辟支佛道但不取证。如后品中说。入空无相无作三昧。菩萨住是三解脱门作是念言。今是观时非是证时。或有新发意菩萨。闻有声闻辟支佛三十七品法。读诵正忆念分别。以是故说菩萨有三十七品。佛十力等亦如是。菩萨自于菩萨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中住。住是法中若闻若忆想分别。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甚深微妙亦是我分。复次是菩萨无量阿僧祇劫来。修习佛十力四无所畏等。坐佛树下时得无碍解脱故增益清净。譬如勋劳既立然后受其功赏。菩萨亦如是。有是功德乃受其名。是功德皆是般若波罗蜜势力合故。不见若相应若不相应。此诸法义从六波罗蜜乃至一切智先已说。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空不与空合。无相不与无相合。无作不与无作合。何以故。空无相无作无有合与不合。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问曰。一心中无有二空。云何说空不与空合。答曰。空有二种。一者空三昧。二者法空。空三昧不与法空合。何以故。若以空三昧力合法空者。是法非自性空。又空者性自空。不从因缘生。若从因缘生则不名性空。行者若入时见空出时不见空。当知是虚妄。复次佛自说因缘。空中无合无不合。无相无作亦如是。舍利弗。菩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问曰。但一处说。不见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不相应便足。何以故复更种种说相应不相应因缘。若一处应余则皆应。若一处不应余亦不应。譬如一盲无见千盲俱尔。答曰。不然。若欲以戏论求胜。应如是难。诸法相虽不可说。佛以大慈大悲故种种方便说。又佛说法为一种众生得道。为未悟者重说。又复一说为断见谛结使。二说为断思惟结使。复更说为诸余结使分分皆断。又一说有人得声闻道。一说种辟支佛道因缘。更一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更一说行六波罗蜜。更一说行方便得无生忍。更一说得初住地。更一说乃至十住地。更一说为人故。更一说为天故。复次是般若波罗蜜相甚深难解难知。佛知众生心根有利钝。钝根者少智为其重说。若利根者一说二说便悟。不须种种重说。譬如驶马下一鞭便走驽马多鞭乃去。如是等种种因缘故。经中重说无咎。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入诸法自相空。入已色不作合不作不合。受想行识不作合不作不合。色不与前际合。何以故。不见前际故。色不与后际合。何以故。不见后际故。色不与现在合。何以故。不见现在故。受想行识亦如是。
【论】释曰。先说空无相无作无合无不合。今更说因缘入自相空故。五众不作合不作不合。若一切法自相空。是中无有合不合。合者诸法如其相。如地坚相识知相。如是等自相不在异法。是名为合。不合者自相不在自法中。略说诸法相不增不减。色不与前际合。何以故。前际空无所有但有名字。若色入过去则灭无所有。云何与前际合。后际者未有未生。色不应与后际合。现在色生灭不住故不可取相。色不应与现在合。复次佛自说因缘。色不与前际合。非不合。何以故。前际不可见故。色不与后际合非不合。何以故。后际不可见故。色不与现在合。非不合。何以故。现在不可见故。受想行识亦如是。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前际不与后际合。后际不与前际合。现在不与前际后际合。前际后际亦不与现在合。三际名空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者。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问曰。云何前际后际合。答曰。有人说三世诸法皆是有。未来法转为现在。现在转为过去。如泥揣现在瓶为未来土为过去。若成瓶时瓶为现在泥揣为过去。瓶破为未来。如是者是为合。若有三世相是事不然。以多过故是为不合。复次三世合者。如过去法与过去未来现在世作因。现在法与现在未来世作因。未来世法与未来世作因。又过去心心数法缘三世法。未来现在心心数法亦如是。断心心数法能缘不断法。不断心心数法能缘可断法。如是等三世诸法因缘果报共相和合。是名为合。菩萨不作是合。何以故。如先说过去已灭云何能为因能为缘。未来未有云何为因缘。现在乃至一念中不住云何为因缘。是名不合。复次佛自说因缘。三世及名字空故。云何言合。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六
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余(卷三十七)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萨婆若不与过去世合。何以故。过去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过去世合。萨婆若不与未来世合。何以故。未来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未来世合。萨婆若不与现在世合。何以故。现在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现在世合。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观萨婆若与过去世同。何以故。过去世是虚妄。萨婆若是实法。过去世是生灭相。萨婆若非生灭相。过去世及法求觅不可得。何况萨婆若与过去世合。复次佛自说因缘。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过去世。何况萨婆若与过去世合。未来现在世亦如是。未来世除生灭相其余义同。复次以时故说有三世。过去未来现在。时义如一时中说。复次萨婆若是十方三世诸佛真实智慧。三世者从凡夫虚妄生。云何与萨婆若合。譬如真金不与弊铁同相。问曰。如随喜品中说。菩萨摩诃萨念过去现在诸佛萨婆若智慧等诸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言过去现在世不与萨婆若合。答曰。若以著心取相念萨婆若者。不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譬如杂毒食初虽香美后不便身。若菩萨分别过去现在诸佛萨婆若者。应与三世合。今不取相故则无有合。问曰。菩萨亦念未来世当成佛。萨婆若亦自念我当得萨婆若。是名与未来世萨婆若合。云何言不合。答曰。萨婆若过三界出三世。毕竟清净相。行者但以忆想分别我当得是萨婆若。如世间法忆想当有所得。而是事未生未有。时节未至因缘未会都无处所。云何当与合。如明当服苏今已忆臭。又如迦栴延弟子辈言未来世中菩提。语菩萨言。若能修相好身者。我当来处之。如贵家女自恣无难。遣使语贫家子言。汝好庄严房舍帏帐种种备具。我当来处汝家中。如是说者是不如法。以是故不得以萨婆若与三世合。问曰。余法甚多。何以但说萨婆若。答曰。是萨婆若菩萨所归趣。深心欲得。于三世中求索故。问曰。何以不于有为无为法中求。答曰。后当说一切法中求。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不与萨婆若合。色不可见故。受想行识亦如是。眼不与萨婆若合。眼不可见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色不与萨婆若合。色不可见故。声香味触法亦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问曰。何以但说五众十二入。不说十八界十二因缘。答曰。应当说。或时诵者忘失。何以知之。佛所说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事垢净。五众十八界十二入十二因缘名为事。不定是垢不定是净。是中或有结使生。或有善法生。如田定能生物随种皆生。众界入十二因缘是为事。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是为净种。所以不说垢者。是菩萨结使已薄不以自恼。是故不说。又菩萨智慧深入解诸法空。无诸烦恼但集诸功德。以是故应说十八界十二因缘。如色等事中不应有萨婆若合。所以者何。是萨婆若三世中不可得故。色等事中亦不可得。是皆世间因缘和合无有定性。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檀波罗蜜不与萨婆若合。檀波罗蜜不可见故。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四念处不与萨婆若合。四念处不可见故。乃至八圣道分亦如是。
【论】问曰。五众等是世间法。可不与萨婆若合。六波罗蜜云何不与合。答曰。六波罗蜜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为世间檀波罗蜜故说不与合。出世间檀波罗蜜应与合。复次菩萨行六波罗蜜。漏结未尽。不得与佛萨婆若合。复次佛说六波罗蜜空尚不可见。何况与萨婆若合。三十七品亦如是。问曰。是六波罗蜜杂有道俗故。三十七品趣涅槃道云何不合。答曰。三十七品是二乘法但为涅槃。菩萨为佛道。是故不合。问曰。摩诃衍品中有三十七品。亦是菩萨道。云何不与萨婆若合。答曰。有菩萨以著心故。行三十七品多回向涅槃。是故佛说不合。
【经】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与萨婆若合。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见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是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虽是妙法为萨婆若故行。以菩萨漏结未尽故。不应与萨婆若合。复次佛十力等法有三种。一者菩萨所行虽未得佛道渐渐修习。二者佛所得而菩萨忆想分别求之。三者佛心所得。上二种不应与合。下一种虽可合而菩萨未得。是故不合。复次空故不可见。不可见故不合。是以皆言不可见故。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佛不与萨婆若合。萨婆若不与佛合。菩提不与萨婆若合。萨婆若不与菩提合。
【论】问曰。菩萨及菩萨法。可不与萨婆若合。云何佛及菩提复不与合。答曰。佛是人。萨婆若是法。人是假名。法是因缘。众生乃至知者见者无故佛亦无。众生中尊上第一是名为佛。是故不合。复次得萨婆若故名为佛。若佛得萨婆若。先以是佛不须萨婆若。若非佛得萨婆若者。何以言佛得萨婆若。以是故和合因缘生不得言先后。复次离佛无萨婆若离萨婆若无佛。得萨婆若故名佛。佛所有故名萨婆若。问曰。佛是人故可不与合。菩提是无上道云何不合。答曰。菩提名为佛智慧。萨婆若名为佛一切智慧。十力智为菩提。第十一如实智名为萨婆若。二智不得一心中生。复次是十力等诸佛法及佛菩提。皆是菩萨忆想分别非实。唯佛所得萨婆若是实。今此菩提是菩萨菩提。是心中虚妄未实。云何与萨婆若合。复次此经中佛自说不合因缘。
【经】何以故。佛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佛。菩提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菩提。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习色有不习色无。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有常不习色无常。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苦不习色乐。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我不习色非我。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寂灭不习色非寂灭。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空不习色非空。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有相不习色无相。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有作不习色无作。受想行识亦如是。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般若波罗蜜。非行非不行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若菩萨观五众非有非无。于是亦不著。尔时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所以者何。一切世间著二见。若有若无。顺生死流者多著有。逆生死流者多著无。我见多者著有。邪见多者著无。复次四见多者著有。邪见多者著无。二毒多者著有。无明多者著无。不知五众因缘集生著有。不知集者著无。近恶知识及邪见外书故堕断灭无罪福。中无见者著无。余者著有。或有众生。谓一切皆空心著是空。著是空故名为无见。或有众生。谓一切六根所知法皆有。是为有见。爱多者著有见见多者著无见。如是等众生著有见无见。是二种见虚妄非实破中道。譬如人行狭道一边深水一边大火二边俱死。著有著无二事俱失。所以者何。若诸法定实有则无因缘。若从因缘和合生。是法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空。若无法是实则无罪福。无缚无解亦无诸法种种之异。复次有见者与无见者相违。相违故有是非。是非故共诤。有诤故起诸结使。结使故生业。生业故开恶道门。实相中无有相违是非斗诤。复次著有者事若无常则生忧恼。若著无者作诸罪业死堕地狱受苦。不著有无者无有如是等种种过失。应舍是则得实。复次是五众若常若无常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五众常则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故则无罪福。无罪福故则无善恶果报。世间如涅槃不坏相。如是妄语谁当信者。现见死亡啼哭。是则众生无常。如草木雕落华果磨灭。是则外物无常。大劫尽时一切都灭。是为大无常。如是等种种因缘。如是五众常不可得。复次无常破常。不应以无常为是。所以者何。若诸法无常相念念皆灭。则六情不能取六尘。所以者何。内心外尘。俱无住故。不应得缘不应得知。亦无修习因缘果报。因缘多故果报亦多。此事不应得。又以有常见与无常见共诤。如是等种种因缘。五众无常则不可得苦乐。我非我若空若实。有相无相。有作无作。此义如先处处说。五众寂灭者。因缘生故无性。无性故寂灭。寂灭故如涅槃。三毒炽然故不寂灭。无常火然故不寂灭。不著三毒。实相故不寂灭。三毒各各分别相故不寂灭。此义先未说故今是中说。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离二边行中道。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著。所以者何。菩萨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故不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著。所以者何。余诸凡夫不能如菩萨观诸法实相。云何当言我不行般若波罗蜜。行不行亦不著。二俱过故。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相。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为般若波罗蜜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阿鞞跋致地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成就众生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净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内空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诸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如法性实际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坏诸法相故。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问曰。六波罗蜜乃至如法性实际此是佛法。菩萨若不为是佛法故行般若波罗蜜。更有何法可为行般若波罗蜜。答曰。如佛此中自说诸法无有破坏者。不坏诸法相故。亦不分别是檀是悭乃至是三界是实际。复次有菩萨。于此善法深心系著。以系著故能生罪。为是人故说是六波罗蜜。乃至实际皆空无有自性。如梦如幻汝莫生著。真菩萨不为是故行。有菩萨心无所著。行六波罗蜜乃至实际。为是人故说为是事故行般若波罗蜜。如后品中说。为具足六波罗蜜。乃至为教化众生。净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罗蜜。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如意神通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天耳故。不为他心智故。不为宿命智故。不为天眼故。不为漏尽神通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尚不见般若波罗蜜。何况见菩萨神通。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问曰。先说禅波罗蜜中已具说五神通。今何以复重说。答曰。彼中总相说不列名字。此中别相说。复次功德果报。所谓五神通菩萨得是五神通。广能利益众生。复次虽有慈悲般若波罗蜜。无五神通者如鸟无两翼不能高翔。如健人无诸器杖而入敌阵。如树无华果无所饶益。如枯渠无水无所润及。以是故重说五神通。及余无量佛法中别说无咎。问曰。若尔者。佛何以言莫为五神通故行般若波罗蜜。答曰。多有无方便菩萨。得五神通轻余菩萨心生憍高。为是故说。所以者何。菩萨于般若波罗蜜诸佛之母尚不著。何况五神通。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飞到东方。供养恭敬如恒河沙等诸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以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不作是念。我以他心智当知十方众生心所念。不作是念。我以宿命通知十方众生宿命所作。不作是念。我以天眼见十方众生死此生彼。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亦能度无量阿僧祇众生。
【论】释曰。先虽说五神通名。今此中说其功用。问曰。菩萨何以故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飞到十方。供养恭敬如恒河沙等诸佛。答曰。已拔我见根本故。已摧破憍慢山故。善修三解脱门三三昧故。佛身虽妙亦入三解脱门。如热金丸虽见色妙不可手触。又诸法如幻如化无来无去无近无远无有定相。如幻化人谁去谁来。不取神通国土此彼近远相故无咎。若能在佛前住于禅定。变为无量身至十方供养诸佛无所分别。已断法爱故。余通亦如是。菩萨得是五神通。为供养诸佛故。变无量身显大神力。于十方世界三恶趣中度无量众生。如往生品中说。
【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恶魔不能得其便。世间众事所欲随意。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皆悉拥护是菩萨。令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亦拥护是菩萨不令有碍。是菩萨所有重罪现世轻受。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用普慈加众生故。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今赞是菩萨。如上行般若波罗蜜得大功德是名菩萨。智慧功力果报得此五利。问曰。魔是欲界主。菩萨是人肉眼不得自在。云何不能得其便。答曰。如此中佛自说。诸佛诸大天拥护故。复次是菩萨行毕竟不可得自相空故。于一切法中皆不著。不著故无违错。无违错故魔不能得其便。譬如人身不疮虽卧毒屑中毒亦不入。若有小疮则死无疑。又是菩萨于诸佛中心不著。于诸魔中心不嗔。是故魔不得便。复次菩萨深入忍波罗蜜慈三昧故。一切外恶不能中伤。所谓水火刀兵等。世间众事者资生所须。所谓治生谐偶。种莳果树旷路作井安立客舍如法理事皆得如意。若欲造立塔寺作大福德。若作大施。若欲说法教度众生皆得如意。如是等世间众事若大若小皆得如法随意。所以者何。是菩萨世世集无量福德智慧因缘故。复次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中心不著。心不著故结使薄。结使薄故能生深厚善根。深厚善根生故所愿如意。复次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故。诸大天皆敬念是菩萨赞叹称扬其名。诸龙鬼等闻诸天称说。亦来助成其事。是故世间众事皆得如意。复次是菩萨为诸佛所念。威德所加皆得如意。问曰。十方诸佛心等。何以偏念是菩萨。答曰。是菩萨智慧功德大故。诸佛心虽平等。法应念是菩萨以劝进余人。又是菩萨得佛智慧气分故。别知善恶赏念好人无过于佛。是故佛念。复次佛念不欲令堕声闻辟支佛故。所以者何。入空无相无作。以佛念故而不堕落。譬如鱼子母念故得生不念则坏。诸大天拥护者。不欲令失其所行。诸天效佛念故又诸天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都无所著不乐世乐。但欲教化众生故住于世间。知其尊贵故念。所有重罪者。先世重罪应入地狱。以行般若波罗蜜故现世轻受。譬如重囚应死有势力者护则受鞭杖而已。又如王子虽作重罪以轻罚除之。以是王种中生故。菩萨亦如是。能行是般若波罗蜜得实智慧故。即入佛种中生。佛种中生故虽有重罪云何重受。复次譬如铁器中空故在水能浮中实则没。菩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智慧心虚故不没重罪。凡人无智慧故沉没重罪。复次佛此中自说因缘所以得五功德者。用普慈加众生故。问曰。先言行般若波罗蜜故具五功德。今何以言用普慈加众生故。答曰。能生无量福无过于慈。是慈因般若波罗蜜生。得无量利益。复次恶魔不得便。诸佛所念重罪今世轻受。是般若波罗蜜力。世间众事所欲随意诸天拥护是大慈力。复次有二种缘。一者众生。二者法。是菩萨若缘众生则是慈心。若缘法则是行般若波罗蜜。是慈从般若波罗蜜生。随顺般若波罗蜜教。是故说慈无咎。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疾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在所生处常值诸佛。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离见佛。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陀罗尼三昧门如先说。疾得者。福德因缘故心柔软。行深般若波罗蜜故智慧心利。以是故疾得。如上说五功德故疾得。所生处常值诸佛者。是菩萨除诸佛母般若波罗蜜。其余一切众事皆不爱著。是以在所生处常值诸佛。如人常喜斗诤生还活地狱。复执刀杖共相加害。淫欲多故常受胞胎又作淫鸟。嗔恚多故还生毒兽蛇虺之属。愚痴多者如灯蛾赴火地中隐虫等。是诸菩萨爱敬于佛及实相般若波罗蜜。及修念佛三昧业故。所生处常值诸佛。复次如先菩萨愿见诸佛中说。终不离见佛者。又人虽一世见佛更不复值。如毗婆尸佛时。王师婆罗门虽得见佛及僧。而恶口毁呰言。此人等如畜生不别好人见我不起。以是罪故经九十一劫堕畜生中。复次深念佛故终不离佛。世世善修念佛三昧故。不失菩萨心故。作不离佛愿。愿生在佛世故。种值佛业缘常相续不断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见佛。问曰。此是果报事。云何说与般若波罗蜜相应。答曰。般若波罗蜜相应故值佛。或时果中说因故。相应有二种。一者心相应。二者应菩萨行。所谓生好处值遇诸佛。常闻法正忆念。是名相应。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有法与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见是法与余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一切法无有法与法共合者。何以故。诸法无少分合故。譬如二指有四方。其一方合三方不合。不合多故。何以不名为不合。问曰。以有合处故名为合。云何言不合。答曰。合处不为指是指分。但是指分更无指法。以二指相近故。假名为合更无合法。复次色香味触总名为指。但触有合力余三无合。以是故不得言指合。复次如异类同处不名为合相。各异故。诸法亦尔。地相地中水相水中火相火中。如是性异不名为合。以是故言无有法与法合。若合若不合等者。一切法一相故名等。以皆是有相皆是无常相。皆是苦相。皆是空无我相。皆是不生不灭相。事无异故名为等。不等者。各各别相故。如色相无色相坚相湿相。如是等各异不同。是名不等。菩萨不见等与不等。何以故。一切法无故。自性空故无法。无法故不可见。不可见故无等不等。等与合是习相应。不合不等是不相应。问曰。何以不说相应竟然后赞叹。答曰。听者厌懈是故佛赞叹果报功德。闻者心得悦乐故。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当疾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法性非得相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法性者诸法实相。除心中无明诸结使。以清净实观得诸法本性。名为法性。性名真实。以众生邪观故缚正观故解。菩萨不作是念。我疾得法性。何以故。法性无相无有远近。亦不言我久久当得。何以故。法性无迟无久。法性义如如法性实际义中说。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法出法性者。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无明等诸烦恼。入一切法中故。失诸法自性。自性失故皆邪曲不正。圣人除却无明等。诸法实性还得明显。譬如阴云覆虚空清净性。除阴云则虚空清净性现。若有法无明不入者。是则出于法性。但是事不然。无有法出无明者。是故菩萨不见是法出法性者。譬如众流皆归于海。如粟散小王皆属转轮圣王。如众小明皆属于日。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法性分别诸法。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问曰。何以故不作是念。法性分别诸法。答曰。为著法性贵于法性。以是因缘生诸结使。是故不作是念。问曰。若法性空一相无相。云何分别诸法。答曰。得是法性灭无明等诸烦恼。破诸法实相者。然后心清净智慧明了知诸法实。随法性者为善。不随法性者为不善。如婆蹉梵志问佛。世尊。天地间有善恶好丑不。佛言有。婆蹉言。我久归命佛。愿为我善说。佛言。有三种恶三种善。十种恶十种善。所谓贪欲是恶。除贪是善。嗔恚愚痴是恶。除恚痴是善。杀生是恶。除杀生是善。乃至邪见是恶。除邪见是善。能如实分别善恶。是我弟子入于法性。名为得道。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是菩萨不见用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云何得法性行八圣道分得诸法实相。所谓涅槃是名得法性。复次性名诸法实相。法名般若波罗蜜。菩萨不作是念。行般若波罗蜜得是诸法性。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及诸法性。是二法无有异。皆毕竟空故。云何以般若波罗蜜得达法性。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法性不与空合。空不与法性合。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释曰。菩萨不观法性是空。不观空是法性。行空得法性。缘法性得空。以是故无异。所以者何。是二毕竟空故。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眼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界合。色界不与空合。空不与色界合。眼识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识界合。乃至意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意界合。法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法界合。意识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意识界合。是故舍利弗。是空相应名为第一相应。
【论】释曰。眼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界合者。眼是有。空是无。空有云何合。复次菩萨种种因缘分别。散灭是眼眼则空。空无眼名因本故有。眼空空亦无。分别是眼空是非眼空。是则眼不与空合。又空不从眼因缘生。何以故。是二法本自空故。乃至意识界亦如是。问曰。此中何以不说五众等诸法但说十八界。答曰。应说或时诵写者忘失。复有人言。若说十八界则摄一切法。有众生于心色中错。心法中不错。应闻十八界得度。是故但说十八界。问曰。何以名为第一相应。答曰。空是十方诸佛深奥之藏。唯一涅槃门更无余门。能破诸邪见戏论。是相应不可坏不可破。是故名为第一。复次佛自说第一因缘。所谓。
【经】舍利弗。空行菩萨摩诃萨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能净佛土成就众生。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诸相应中般若波罗蜜相应为最第一。最尊最胜最妙为无有上。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所谓空无相无作。当知是菩萨如受记无异。若近受记。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相应者。能为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是菩萨摩诃萨亦不作是念。我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诸佛当授我记。我当近受记。我当净佛土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转法轮。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见有法出法性。亦不见有法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有法诸佛授记。亦不见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生我相众生相乃至知者见者相。何以故。众生毕竟不生不灭故。众生无有生无有灭。若法无有生相灭相。云何是法当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见众生故。为行般若波罗蜜。众生不受故。众生空故。众生不可得故。众生离故。为行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所谓空相应。是空相应胜余相应。菩萨摩诃萨如是习空。能生大慈大悲。菩萨摩诃萨习是相应。不生悭心。不生犯戒心。不生嗔心。不生懈怠心。不生乱心。不生无智心。
【论】释曰。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者。空相应有二种。一者但空。二者不可得空。但行空堕声闻辟支佛地。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则无处可堕。复有二种空。一者无方便空堕二地。二者有方便空则无所堕。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本有深悲心入空则不堕。无大悲心则堕。如是等因缘不堕二地。能净佛世界成就众生者。菩萨住是空相应中无所复碍。教化众生令行十善道及诸善法以众生行善法因缘故佛土清净。以不杀生故寿命长。以不劫不盗故。佛土丰乐应念即至。如是等众生行善法则佛土庄严。问曰。教化众生则佛土净。何以别说。答曰。众生虽行善。要须菩萨行愿回向方便力因缘故。佛土清净。如牛力挽车要须御者乃得到所至处。以是故别说。疾得者行是空相应无有障碍。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曰。先说空相应。今说般若波罗蜜相应。后说无相无作相应。有何差别。答曰。有二种空。一者般若空。二者非般若空。先言空相应。听者疑谓一切空。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空。复有人疑。但言空第一。无相无作非第一耶。是故说空无相无作相应亦是第一。何以故。空则是无相。若无相则是无作。如是为一名字为别。最上故言尊。破有故言胜。得是相应不复乐余。是为最妙。如一切众生中佛为无上。一切法中涅槃无上。一切有为法中善法习相应为无上。余义如赞般若品中说。问曰。若能行如是空相应便应受记。云何言如受记无异若近受记。答曰。是菩萨新行道肉身未得无生法忍。未得般舟三昧。但以智慧力故。能如是分别深入空。佛赞其入空功德故。言如受记无异。有三种菩萨得受记者。如受记者近受记者得受记者。如阿毗跋致品中说。三种如此中说。问曰。如此说相应第一无上。云何不与受记。答曰。余功德方便禅定等未集但有智慧。是故未与受记。复次是菩萨虽复利根智慧。余功德未熟故。闻现前受记或生憍慢。是故未与受记。所以赞叹者。欲以劝进其心。利根者行是空相应。如受记无异。钝根者行是空相应。若近受记。令众生常安隐得涅槃。是名利益。复有二种利益。一者离苦。二者与乐。复有二种。灭众生身苦心苦。复有三种。天乐人乐涅槃乐。复有三种。离三界入三乘。如是菩萨摩诃萨无量阿僧祇利益众生。众生义如先说。世人有大功勋则生憍心求其报赏。以求报故则为不净。菩萨则不然。虽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利益无量众生。无我心无憍慢故不求功报。如地虽利物功重不求其报。以是故说。是菩萨不作是念。我与般若相应。诸佛当受我记若近受记。我当净佛土得无上道转法轮。转法轮义如先说。问曰。何等法出法性。答曰。此中佛说。所谓行般若波罗蜜者。行般若波罗蜜者即是菩萨。知者见者即是众生。法性中众生变为法性以是故菩萨自不生高心。不从众生求恩分。不见诸佛与受记。如菩萨空佛亦如是。如行者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空。何以故。佛自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生众生相乃至知者见者相。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尚不生法相。何况众生相。何以故。佛自说因缘。是众生毕竟不生。不生故不灭。若法不生不灭即是法性相。法性即是般若波罗蜜。云何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不受众生者不受神但有虚妄计我。众生空者。众生法无所有故。众生不可得者。以实智求索不可得故。众生离者。一切法自相离故。一切离自相者。如火离热相等。如相空中广说。第一相应胜余相应如上说。菩萨行是众生空法空深入空相应。忆本愿度众生。见众生狂惑颠倒于空事中种种生著。即生大悲心。我虽知是事余者不知。以教化故生大慈大悲。亦能常不生破六波罗蜜法。所以者何。初发心菩萨行六波罗蜜。以六恶杂行故六波罗蜜不增长。不增长故不疾得道。今知诸法相拔是六恶法根本。所以者何。菩萨知布施为善。悭心不善。能堕饿鬼贫穷中知悭贪。如是自惜其身著世间乐故还生悭心。是菩萨轻物能施重物不能。外物能内物不能。以著我著受者以取相著财物。以是故破檀波罗蜜。虽有所施而不清净。是菩萨行空相应故不见我。亦不见世间乐。云何生著而破檀波罗蜜。问曰。若不见我不见世?/div>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大智度论-后秦-鸠摩罗什
下一页 大智度论-后秦-鸠摩罗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