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因下经卷之二

正统道藏 > 续道藏 > 续道藏 易因 明 李赞 > 易因下经卷之二
  易因下经卷之二
  兑下艮上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篡可用亨。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篡可用亨。二篡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初九:已事遗往。无咎,酌损之。
  《象》曰:已事遗往,尚合志也。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象》曰:九二利贞J 中以为志也。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六四:损其疾,使遗有喜,无咎。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元家。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山泽损
  损、益,一时事也。今卦独先言损而后言益者,以见凡有所损皆为有益。苟非大有所益,则曷为而遽损乎?唯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若是其大有益焉,故损耳。不然曷用损为?故曰:曷之用,其旨着矣。是故非益柔则损刚不成矣,、非有益於用亨则损二篡不成矣。是故损刚者以益柔,故柔不益刚,不可以遽损也。损二篡者,以时可用亨。故苟不用亨,篡其可以遽损邪?然则时所当益,虽天地圣人亦不能不损焉,以成吾之益。唯至于益,然后专言益而不言损耳。是故益之《彖》不言损,爻不言损,《彖傅》、爻、《傅》皆不言损,而於损卦独言之,可知损必有益。而既益则又实未尝损矣。是故益独不言损也。唯损卦初言酌损,四言损疾,二爻、上爻皆言弗损益之,三则实损刚以益上九之柔,然三复得友,虽损亦弗损,而反有益。虽损之而反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则虽日损可也,日弗损亦可也,日损之而有益亦可也。是可以知损之道矣。故以损卦先焉。今观乾之三阳,一旦损以益坤,夫坤爻益上九则为艮,乾爻损三阳则为兑,六四居艮止之下,新与兑说为邻,其疾兑明甚。所喜者,六四已事,初九素有合志之孚,使初能遗往以尚吾之合志,则四疾自损矣。盖四本以失同心,故而生疾,故今复以见同心,故而疾损。是故初无咎,四亦无咎。然则初之所当酌者,唯有遗往而已,无所损也。若六五一旦益以上九之阳,如或益之以十朋之龟,弗克违而莫知其所自来,其为元吉。上佑又何待同志之二遗往以益之邪?二若遗往,便是征凶。故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言同志之孚自在其中。但利于贞自不待损,然则有损者,其六三乎?是故三阳损其一而后六三为一人之行,则六三似有损而疑於元友。然上卦获一阳,反为六三之正应,则六三虽疑有损,又实为安坐而得友者,是亦未尝损也。由此观之,初弗损也,二弗损也,三虽有损而实亦弗损也。上九一爻虽日受益之大,然亦是以弗损益之。其日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元家,皆上九受益,大得志之事与。卦辞、《彖传》正同然。三复得友,则又何尝损邪?三者,一人行。故又曰得臣元家也,或日子何以言。初九是六四已事之人,日方泰交之始,坤之六四其翩翩然协比者,虽九三之邻而中心之不戒,以孚实其正应之,初九则初为六四已事之人甚明。今乾之九三忽损以益上,九而兑之,一阴来居之,六四既失其所,协比与其所翩翩矣。元妄之疾,非以是邪?所可喜者,初九不忘合志之尚,遗然而往以慰其心,四也。一旦复见其所已事之人,则其疾自损而使遗往者有喜,又其宜矣。故损之初九,实为六四已事之人,而益之初九实非向者,不敢厚事之下。
  方时化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谓下卦一阳今已上行,则是道行於上,损而有孚者也。岂不元吉、无咎、可贞而利有攸往邪?是故《传》仍其辞,正以见损之有益耳。
  附录
  陆伯载曰:享尚备物,二篡之用,唯损时为然,不可以为常也。刚柔者,天下之大分。损刚益柔,亦有时而然耳。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天地之化,过则损不足,则益亏则盈!实则虚天地何心,唯与时而偕也。
  诸子相曰:享礼陈绩八篡为盛,四篡为中,二篡为薄。
  熊南沙曰:损之成卦在三,上二爻二篡兑二阳。
  蔡清曰:两贝为朋。古者以贝为货,朋直二百一十六。
  王畿曰: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塞窦。
  震下巽上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元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亨于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风雷益
  损九四之一阳以益下卦之初九,是益下也。凡益下皆人主之事。唯九五之惠心实能孚,是故有永贞之吉。则实受其宝而莫知益之所从来,有享帝之吉,则并受其福而与五同克享乎天心,是二之受益然也。然直二哉。三亦孚信五之能益下也。二居中,三亦与焉。得同称中行矣。二与享帝,三亦与焉,得以告公用圭矣。夫九五一益下而下皆信之,而实受其益。如此有孚,惠心不居,然可知乎?况此初九者,正利用大作之人而雷动风行之日也。阳德如是,震撼如是。今之下卦岂复昔者坤厚,从事不敢自成之下邪?其为元吉,无咎何疑?然下卦三阴忽得一阳来居二,初自有或益之十朋之龟之象。唯二以得阳为十朋,故三以失阳为凶事。盖三、四相比,六三之得九四旧矣。今虽益之以初九之吉,而不免失之以九四之凶。非益之用凶事乎?然三虽于外卦有损,而终是于内卦有益。震与同体。阳来居初,则阳九终是六三固有之物。故曰一.益用凶事,固有之也。以言其未曾损不为凶也,乃六四亦得称中行者。盖五居中以益下,四亦以益下为志而与中为行,於是公从其告,而得来依初九所迁之国以居。故曰:利用为依,迁国也。然则六四虽日阴柔,亦实以益志见从五之益下,真所谓有孚惠心者矣。夫初为益下之阳犹然元吉,死五独能损上以益之,则其元吉又何须问?然则实受其益者,其有孚惠我德宜哉。益下之志至此真大得#1矣。彼上九者,元惠心之孚而欲望惠德之应,是以勿但之心求有孚之感,其辞不亦偏乎?故曰: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不是惠德便是或#2击。影响之报,昭然莫逃。君人者,其尚思惠心以益下为志哉。损上益下,民说无疆,指六二、六三两爻言也。以二言,或益之十朋之龟,三育益之用凶事。故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则单指初九一爻元吉、无咎言矣。利有攸往两句又是兼指初九、六四两爻。盖初利用为大,作四利用为依。迁国是以九五益下之志,至此乃大得。故曰:中正有庆也。利涉大川两句则又是单指六四一爻为成巽之主。《象》所谓告公从以益志是也。故曰:木道乃行。至言益动而巽,天施地生,则通指一卦,明凡益之道,无不与时偕行者。
  汪本何曰:三与二并受上之益,而得告公用圭,故三亦称中行,言与二之中为行也。四与五并以益下为志,而得告公从迁,故四亦称中行,言与五之中为行也。然则下之实受其益者,初九大作之力,而孰知上之所赐,不唯其物,唯其人上之同能益下者。六四迁国之功,而孰知上之惠心不唯其人,唯其志。唯其志大,是以人大。唯其有大人,是以大得志。君子可以知益之所在矣。
  附录
  程正叔曰:告公而获从者,告之以益下之志也。志苟在于益下,上必信而从之。
   -一一一乾下兑上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庾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九三:壮于顺,有凶。君子央央,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夫央,终无咎也。
  九四:臀元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
  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九五:苋陆央央,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上六:元号,终有凶。
  《象》曰:元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泽天夬
  五阳决断于下,一阴听顺于上日夬。言阴柔不能决,赖五阳以庾之,故系之曰央也。然何以知其能庾?以此卦健而能说。是故庾而能和,说则有感通之志而其健得行,和则有兑泽之孚而其庾得入。然此卦一阴在、上,欲央不能,而五阳在下,不庾不可。为五阳者,良亦难矣。夫以一柔而乘五刚,则五阳并进而扬于王庭,至盛矣。孚号有厉· 指上六、九三相应言也。兑为口,上当兑口,有口而元号,上之柔弱可知也。使其有号则必先号,正应俾九三央央然独行以相遇。三岂患众阳之愠我#3;而俾上六危厉以及身邪?何也?上能号三,则三必能应上。即其危,乃所以为光故耳,是君道也。故曰:孚号有厉#4;其危乃光。惜乎有口元号,虽欲求厉,不可得也。元号则终有凶,宁直危厉已哉。终不可长。宁直有咎已哉。九三如此,五阳可知上之不足有为明矣。是故二处众阳之中,自谓不当事任而何恤乎暮夜之戎?夫暮夜之戎,黄昏之盗也。原有主者,故二安于居下之中。虽暮夜有戎,亦且勿恤兢兢然,唯恐上之号已危厉及身。是以圣人赞其得中道焉。曾似初壮前趾,不知往之不能胜而反受其咎者邪?彼九五正所谓扬于王庭之首一人也,中行无咎,以央上事,若诸葛、蒋费等然。诸葛亦难得。今观九五之中未光,亦大非诸葛之比矣。故上六直至刚长乃终,若汉献之遇曹丕是已。则知阴弱难扶,虽有伊尹、周公之能,夬#5亦必有太甲、成王之能。孚号君子道其常#6。吾固于央央焉有感也。其日告自邑,不利即戎者,言斯时也,五阳得地,坤之邑土元几矣。只可告令自邑,谁与兴戎哉。所尚乃穷,虽有五阳且奈之何?然犹利有攸往者,以五阳皆君子,次不至遽为篡夺之谋。但一听其自终而已。故圣人于六爻复明夬决之道焉。初九壮前趾,则有往不胜之咎,是欲决之过也,不可也。九二勿恤是知时而不敢决也,得中者也。九三重刚壮,决之意达于面目,其象为壮,于顺然。夫壮于趾犹有咎也,壮于顺岂不凶哉。然是三也,履乾含兑,又正当壮庾之时,故众阳以相应,为我愠我,独与之遇两而若濡,则其阴阳和泽,健说相随。虽央而又次元不可者,此乃君子之夬,而惜乎上六不知求与之夹也。故曰:君子夬夬。若四,非不欲夬也,奈其以阳居阴,有元肤次且之象,势不能进,随羊其后,庶几可免牵羊之悔。然本不中正,故不聪明。偶因次且不前而随羊在后,非是闻言而信而自能不蹈牵羊之悔也。独有九五切近上六,孤阴在上,能几何时?是谓以柔脆之苋生践踏之陆,不夫央焉亦可也。此时而央央,我知五亦未能为光中之大矣、甚矣,九三之难也。九三相应,尚有与国共戚之心。九五承上,便有待其终凶之意。呜呼,人臣至是有不垂涎者鲜矣。吾以谓伊尹、周公、诸葛公三大圣人可敬也。
  附录
  熊南沙曰:坤为邑。五阴皆变,仅存上六,邑土小矣。范大性曰:兵戎用众也。坤变至五,几于元众,故不利即戎。丁氏易东曰:四阳为壮,五阳为央,大壮之初日壮趾,故因大壮初趾而加前以别之。翟玄云:乾首之前为顺。独行者,诸爻皆元应,三独应上,故曰独。上六为成兑之主。又上于天之泽,故遇雨。
  李秃翁曰:圣人所以爱惜阳道者甚殷,故所以告戒阳刚· 者甚至。自一阳初动为复,则是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保护将养,如或伤之。圣人之心可见矣。及至二阳有浸长之势,圣人便喜其来临四阴也,即曰:至于八月有凶。夫方长而虑,俏非真遽消也。唯喜其长,故即虑其消。是又可以见圣人欲其长之心至矣。及至三阳为泰,泰交之盛,自古重之不待言者。至四阳则为大壮,然阳喜其壮,绝不喜其用壮。盖用壮者,小人之事。君子罔敢如此也。故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君子而用壮,直一羊耳。触藩羸角,何取于壮?四阳之壮既丁宁之如此,五阳之央又可轻邪?凡此五卦,皆圣人之所以深爱阳也。有阳刚之德者,幸毋轻用其刚,而务以深体圣人之意乃可。
  巽下乾上
  姤:女壮,勿用取女。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初六:系于金妮,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镝躅。
  《象》曰:系于金怩,柔道牵也。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象》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九三:臀元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九四:包元鱼,起凶。
  《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象》曰:姤其角,上穷吝也。
  天风姤
  姤,遇也。此本纯阳之卦而一阴始生于下,遂谓之遇者,柔与刚遇也,地与天遇也,初六一阴.与五阳遇也。夫一柔一刚遇则自然成匹,上天下地遇则自然咸#7章。今以一阴而遇五阳,女又且壮,可如何也?圣人曰:巽,长女也。女已壮矣,勿用以取此女为矣。夫既勿用取女,则此女次不可与长矣。故曰: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晋叔向之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吾惧其生龙蛇以祸女#8。然则此女也,岂非实生龙蛇而能祸于而国,凶于而家者邪?其不可取明甚。幸有九二之刚,此女遇之,如遇金怩。然遇即系之而止,央不得更有所往矣。豕与鱼、与瓜皆阴物,皆指初。故在初爻则日赢豕。羸即触藩赢角之赢,言其躏躅以赢,欲有攸往不受牵#9也。岂知有所往即见凶,而央不可使之有所往乎。此金怩之系所以为贞且吉与。故于二爻复言包鱼。盖鱼必得水而后活,包鱼宁有活理?然二必包之乃可无咎者以此。鱼不利于宾,故义不可以此鱼及宾也。是以宁包而困之,不欲以凶贻之。而其奈四之自欲起凶,何哉?夫无鱼是无凶也。乃四反以己为初之宾而自欲起凶,则虽二亦且如何?瓦四又居近君之位,持正应之说,无鱼起凶,远民争讼。二虽金怩,吾恐终不能系之矣。则所以使四之终不起凶者,非全赖九五之中正与?故于五爻则又言包瓜焉。夫瓜本易烂之物。瓜而包之,则尤易烂也。今九五中正,乃独含二之章美,信九二之中贞#10;而能即以九二之杞包初六之瓜。瓜今既已有陨自天矣,故四遂得以请命于天而免于起凶,元惑也。天者乾也,五也。二又因之得全其刚义,三又因之得免于行牵,上又因之得穷焉而元所遇,遂保无咎。则知九五之志真不能#11含同体之命盖如此矣。呜呼,中正之君,刚中之臣相遇而成章#12,一至于此。然则天下宁复有不可行之事邪?故曰: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娠之时义实大矣哉。三居乾下臀象,巽为进退不果,居巽上元肤次且,象唯次且,故行未牵于初而得无大咎耳。不然,厉又安可免乎?吾因是而难之一阴始生为姤,而二阴浸长即为遁。遁非遁而遏之谓也。以天下不容元阴,故阳刚不可不逛。遁则虽终日与垢亦元事矣。盖刚阳之物多不堪忍,故于二因浸长之日即系以逛也。遁而未尝不遇,则虽遇而实遁。三阴为否。夫三阴在下尚且为否,而四阴在下反为观又何哉?盖至于二阳在上,四阴在下,上焉者不动声色而自能为天下之观,则又何有于二阴、三阴之问哉。故圣人在上阴阳相得,天下和平有以也。然则天下特患元大观之人耳。果有大观则一阳足矣,何待二阳?彼为迟之说者皆为元大观故也。五阴相剥而后成剥,反使自己元所覆荫,故圣人大为众阴之虑,曰:必须完其庐以自庇,载以舆而承君。盖硕果在是,谁能食之?圣人所以示人于阴阳之际者深矣,所以为阳谋者至矣。
  读者宜细思焉。
  附录
  熊南沙曰:镝躅,依李茂钦作行于住足,于步止也。行有二足,一步一住。巽为股,为进,退股而进,退则镝躅。祀虞翻以为高大坚实者。于宝曰:初二体巽,为草木。
  坤下兑上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甩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13。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初六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褕。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六三:萃如,嗟如,元攸利,往无咎,小吝。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九四:大吉,无咎。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上六:斋咨涕演,无咎。
  《象》曰:斋咨涕演,未安上也。
  泽地萃
  王假有庙,萃之亨也。利见大人以下申言萃之所以亨也。夫物常萃于所说。此卦坤顺在下,兑说在上,为顺以说。既说矣,得不萃乎?又万物皆以相应而后萃。此卦九五刚中,六二应之。既应矣,又得不萃乎?此卦之所以名萃也。既萃,则我为天下之王,自然可以假有庙而致孝享亨,何疑哉。然必上顺而下说,乃得其正,乃可为天下之王,乃可为天下之所利见,乃可为万物之所归往。今下顺而上说之非正也。盖上焉者,若先有说民之心则必有违道于誉之病,是以复有大人之贞焉。盖言其所以利见大人者,利见大人之贞而非以其能说也。所以利于往萃者,萃以大人之正而非以其有位也。夫唯大人上顺天命,下顺万物之情,而未尝有一毫说民之私,是以利有攸往,咸愿共聚而戴之,以为君王。则岂但宜假有庙以孝享其亲,虽用大牲而致享,帝之吉元不可者,萃之必亨。盖如此也。故曰: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夫天地岂可以私说而亨,万物岂可以私'说而萃?直以王者能顺天之命,与物之情。故中心自愿与之萃耳。中心之愿,正所谓有孚也。今五以兑说居上,则是有意说民者。是以一初六虽有孚信之心,亦自不终也。何也?以乃萃者,其初志乃乱,则变其初志也。所可喜者,初六邻比六二。二既专心应五,元变于中。若号初前牵引以萃,是故既一握为笑而戒其勿恤矣。复引之前往而欲其同归于无咎,则二之孚五为何如者?孚五故无咎。引物故获吉。五利孝享,二利用褕,不亦宜与?六三之志,犹夫初也。既萃如而又嗟如,亦恐其无所利于我而然耳。岂知九五虽未是利见之大人,亦自是刚中之令主。今且为二所孚,为四所比矣。三之视上又何如邪?夫上六已资咨,涕演苦欲,萃五不敢自安于五之上矣。死六三与三?苟知上之巽,五则知我往亦无咎也。故曰往无咎。小吝言其以六居三,不中不正,未兔小吝而不宜往。苟不吝而往,则无咎矣。然则当萃之时,但能往萃,则皆无咎也。故六爻通言无咎焉。若六二则中正而应,若九四则同德而萃。吉与大吉且皆归之,宁直无咎已邪?固知在九五则不免萃有位之鄙,无永贞之示志,未光之销。盖恐初六诸人或有不终之乱,嗟如之叹,匪孚之疑故耳。是皆圣人之所以为#14五谋也。亦以见为君者之不可以不正,不可以不大也。元即大,贞即正,如是而永永不替。若比之九五,原筮元永贞而自然为五阴之所亲辅焉,则亦可以亡其悔而使匪孚者皆孚萃有位者,皆萃于有德矣。此卦与比相似,故圣人独为萃之九五虑,复言必有比九五、元永贞之德而后悔可亡。不然,终必乱萃,安能亡悔邪?若初、若三、若上,但能往萃即皆无咎。若二、若四,非但无咎,又且大吉。圣人所以为臣人谋者,又何其恕也。元他故也。贞主难遘也,光大之志难得也,通天地万物之情者未易以日一夕遇也。二与四知之,是故但可相引以萃,未敢遽责之备也。若必皆尧舜之君而后萃,此为士行其志,终元时矣。又安得而不恕乎?四与五皆阳,但九五有位,为众所萃。四不当九五之位,反往萃五,为不同耳。呜呼,四萃于五且获大吉矣,五之当萃,则又何待也?此卦之所以为萃也。
  方时化曰:凡萃皆萃于一人。九五当之而亲比之先萃者,则其所同德之四阳。故九四一爻独称大吉,无咎,以四有聚天下之实,但不居其位耳。九五正当其位,故曰萃有位。然称位焉未光也。以为非位则未足以萃之也。汪本诃曰:水附于地为比,建万国,亲诸侯,所以亲比也。以亲故比,因比益亲,孰谓圣人比而不周。泽聚于地为萃。除戎器,戒不虞,所以安萃也。以安故萃,因萃思安,孰谓圣人安敢忘危。呜呼,至矣。有天下者,可以思比与萃之由矣。
  附录
  刘浚伯曰:斋咨兑口,象涕演。兑,泽象。
  王畿曰:水聚而不防则溃,众聚而不戢则乱。除者修治以去奘恶也。天生五材,民垃用之,去一不可。谁能去兵穷兵乱也?去兵亦乱也。君子之除戎器,用戒不虞而已。斯安不忘危之意。
  巽下坤上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初六:允升,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九二:孚乃利用擒,无咎。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九三:升虚邑。
  《象》曰:升虚邑,元所疑也。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
  六五:贞吉,升阶。
  《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地风升
  方时化曰:木之升也,其始质甚柔脆而能出地参天。虽极刚者不能以其冥也。以其不知吾之为升也。若知有升必不能升,且虽升亦不久矣。故曰柔以时升。是又何元亨如之?卦象顺而巽,爻象刚中而应,此大亨之实也。夫六五者,卦之大人也。二以刚中之德而五应之,则二用是而得升高以见大人矣。既见大人,有何志之不得行,而又何恤于人之不被其庆乎?木盛于夏,南方之卦也。向南而行,用见大人,则志以行民,以庆大亨,不亦宜与?有庆即二之有喜,志行即五之大得志。一爻升#15 一爻以时而升,无不利者。故在他卦,极则必反升。独不然,正以此.耳。初巽乎下,与四合志,所以允升大吉,与刚中而应,得与孝享。二所以孚,利用抡与。木出地上,元所疑碍。三所以升,虚邑与顺德在躬,以时举事,升中于天。四所以享,岐山而告即位,与六五大顺居中,正泰阶平之时也。故曰贞吉。升阶则即帝位而为天子矣。上六冥升,在上不见其升,直至不息,不见其贞。呜呼,至矣。夫其升也,干霄抉云,木岂知之?盖阴虚而不富,每常以不富为歉者也。今日之升,虽至参天而自不知,可谓消此不富之心矣。然则善升者,一能如木之柔,出地上升而以时为梁、为栋,人赖其庆而已。全不知出地参天,其志大行而人咸利见,顺而巽,不与物作见而说,不与时争。虽欲不大吉,而且无咎,得乎?
  附录
  郑康成曰:坤地巽木,木生地中,日长而上。
  项氏曰:萃,刚中在上,其众必聚升。刚中在下,其势必升。
  进斋徐氏曰:晋下三柔与五同志,故六三言众允而释之以志上行升。下一柔与四合志,故初六言允升而释之以上合志。
  王畿曰:地中生木,长而上升,升之象也。因其生理之自然而元容私焉之谓。顺木之生,自毫末以至于寻丈,人莫见其升之边,以顺积而致之耳。此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顺德坤地象。积小高大,巽木象。
  坎下兑上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彖》曰:困,刚擒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象》曰:泽元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饥。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六三:困于石,据于羡华,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象》曰:据于羡华,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象》曰: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九五:鼻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象》曰:鼻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上六:困于葛万,于躺脆;曰动悔,有悔,征吉。
  《象》曰:困于葛万,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泽水困
  坎刚为兑柔所掩,则是以君子而掩蔽于谀说之小人,以阳刚而屈抑于邪佞之巧。夫困可知矣。然五居说体,徐亦有说而亮其中直,则是下险而上说。虽困而不失其所,亨也。何也?以其贞也。故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夫以九二之刚来居坎险之中,此大人也。贞固之性原不因困而失,是故亦不以困而不得。其亨而吉且无咎,又何疑哉?坎为酒,兑为食,人但见二困于团圄之中一不知二之自视实困于酒食之内也。饮食宴乐一如平常,不知所诉,故五虽听谗说而欲劓之、刖之,以赤绂困之者屡矣。徐而思之,反说其中.,直而不信彼言者之妄,故于二之爻系曰:朱绂方来,利用亨四杞。五之爻击曰:利用祭杞,反受其福。大人之亨至此益可见矣。初六在下,臀象前有九二株木#16;象处坎底,入幽谷象,隔三爻乃与四遇,三岁不觊象。夫初望四,三岁犹一日,而四顾徐徐然来者,困于九五之金车也,不得已也。其迩似吝耳。然而卒有终者,则以四之志在下,而初实为四有与之人也。故虽三岁不觊,而终必相觊,保不致凶#17。金车,王者之车。朱绂、赤绂皆所以蔽车者。爻兑为金,故又曰金、曰朱、曰赤也。夫刚而坚莫如石,刚而刺莫如羡华。今六三乘刚,其象如困于坚石之下,据乎羡华之上,真困而莫得出矣。非但丧身,必且灭门,妻其可得见,宫其可得入邪?其为不祥之凶,九侯、鄂侯实当之矣。然则九二所以能亨於困者,虽自有贞,赖有天王圣明九五之徐而说之也。说则不信谗言,而尚口之人至是遂穷矣。反自视其身,若困于葛万而不能以庇其根,若困于鸵脆而不能以安其处,於是上当兑口,遂自言曰:向者之动,吾实悔之。使其果能有悔,则反凶为吉,转邪为贞,亦易易耳。九二,大人方与维新而又肯与之校邪?吁,此其所以为大人也,此其所以处困而未尝不亨、未尝不吉,而且无咎也。然则果有大人之贞,虽困何损?原非幸也。学者切宜详玩,困于酒食一句。
  方时化曰:困何以能亨也?险以说。故困而不失其所,亨也。然非大人则不能。大人者,以刚居中,居中则不愿乎外。外虽有困,安得而困吾之中?以刚则元入,不得纵入于困。又安得而为我之困也?倘能困我,刚于何在?故圣人曰:困亦人所常有也。岂知大人处此默默听受,若元#18所困。虽困而未尝不亨乎。苟戚戚然曰:何以使我至此极也。又或嚣嚣然曰:我岂畏是哉。是征凶也,非大人吉、无咎之道也。
  附录
  王昭素曰:三岁不腼者,自初至四历三爻也。
  王畿曰:水下漏则泽上枯、困、乏之象。兑以阴在上,坎以阳在下,君子为小人所捡蔽,穷困之时也。致命犹委命于人,不复为我所有,遂志是遂其为善之志,不以祸患动心。
  巽下坎上
  井:改邑不改井,元丧元得,往来井井。吃至,亦未谲井,赢其瓶,凶。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色不改井,乃以刚中也。吃至亦未橘井,未有功也。赢其瓶,是以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元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九二:井谷射纣,瓮敝漏。
  《象》曰:井谷射驸,元与也。
  九三:井深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深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六四:井梵,无咎。
  《象》曰:井梵无咎,修井也。
  九五:井洌,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水风井
  养道之自然而不可穷者,井也。是井有及物之功,要在人汲之耳。不汲,井无丧也。汲之,井无得也。来而汲,此井常在。往而不汲,此井亦常在。常在者,井。往来者,人。得丧者,汲于井。何与乎?是故井可汲而不能求人以汲,此升之德也。不见改邑者乎。邑可改而井宁可改邪?九五身在坎中,其刚而不可改,实似之乃今者,汲方至水,犹未及收,橘井之梗而即赢其瓶矣。可如何?则虽日汲,实未汲也。凶且见矣,安得有功?初六在下,象井之底。夫新井方泥而不可食,旧井土邑址墟,鸡犬亦尽,井虽不改,有谁汲乎?九二失应元与,有井谷象。夫井谷,射纣是谓。漏井瓮复,敝漏是谓。漏瓮,其不可食亦犹夫初,此而不汲,犹可委也。乃九三则井已喋矣,泉已洁矣,而不食焉,真为我心恻也。何也?可用汲而自不肯汲,王之不明,实可恻耳。王若明则必汲而上,下垃受其福矣。故夫子曰:若使井洁不食,非但使我心恻,行道之人皆见之而恻也。是以为受福,故而求王明。不然,何以王明求为哉。六四,修井者也。犹未食也。九五则井冽而人食之矣。信寒泉之可食,免行路之心恻,非王明在上,何以致是?故至上六而井养,其不穷矣。朝于斯,夕于斯,勿盖、勿幕,收其瓮,及其瓶,随取随足,则以五之中正有孚,于下故致上之元吉,大成于上也。所谓王明并受其福者非邪?而又何待于五之求之也。吁,一井耳,不汲则为时舍、为瓮敝漏、为赢其瓶,使人人感叹哀伤,而莫知所以一汲而受福。若兹所谓不费之惠,无求之泽,王其思用,汲以为明哉。
  附录
  苏子瞻曰:吃,燥也。至井而未及水曰吃。至得水而未出井曰未谲井。井未尝有得,丧橘井之为功,赢瓶之为凶,在汲者耳。
  刘浚伯曰:收者,收橘,收瓶,汲之终也。勿幕者,坎口不掩,公其利也。有孚者,坎中实为孚,静深而不穷也。
  熊过曰:初六居下元应,象井泥。九二元应而下比,象谷驸。九三巽入之功已毕,故喋我三自谓。
  离下兑上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泽火革#19
  方时之革,不患之事不可轻也,而况变革之大事乎。如商君非不变革也,非不顷令秦疆。然行之期年而秦民之言不便者,以千数至于刑,其传鲸,其师卒,致车裂而民不哀,则以民心未孚而遽欲变革,以惊其民。民且惊矣,谁其信之。故曰:己日乃孚,革而信之。言己日乃孚,已革乃信也,则未孚而遽欲变革,人其不惊乎。盖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虽圣人亦不能不顺之也。既顺而孚,是以可革。及其已革,自然乃孚。孚之者,孚圣人之非喜革也。孚其不得已而革之当也。思之审筹之熟,元亨而利贞焉。革而当,故其悔乃亡耳。人但见圣人之革而人孚之,而岂知其虑悔之心与?革实相终始乎。故六爻皆言革,皆言孚。初九一爻未孚而不敢革也。六二以下,已革而人乃孚也。初九居下,在初虽当革时,不敢言革,故为巩用黄牛之革焉。其革坚实,若黄牛之巩,固不可有为。若牛革之难动,则虽当革之时,人谁见吾之能革,而知吾之欲革也哉。六二处离之中,己日之象也。己日者,已可革之日也。己日乃革之,其征吉,无咎。行有嘉,固宜所谓如惊乌,疾如迅雷不及掩耳是也。二应五,故言有嘉。夫二已可革矣。至于三则又为革,言三就之日矣。有孚如此,不革又何之乎。虽曰过刚,不免有征凶、贞厉之戒,亦虑其或悔于后,欲其当之,又当故也,非不可以革也。若四则正当改革之际,人咸信志,安得不吉?夫四日有孚,则五未占而有孚,尤可知也。非开创大定,制作一新,大人虎变,天下文明之时而何?盖以其顺天应人之举,行四时变革之事。其时则为己日,乃孚革而信之之时,其革则为文明以说,大亨以正之革。故至上六而革道遂大成矣。其君子礼乐以相先,有豹文之蔚,其小人回面而稽首,有从君之顺。苟复征焉,不亦凶乎。居贞自吉,元为而化成也。卦象离火居下,兑泽居上。夫火能胜水,则水为火所息;水能胜火,则火亦为水所息。是为水火相息,天道之所当革也。又兑以少女居上,离以中女居下,少长易位,既同居而志不相得,人事之所当革也。故唯圣人能上顺天道,下应人心,独能革之而当焉,故曰元亨、利贞、悔亡。由此而言己日,而乃孚。已革而人信,其又何疑也?
  附录
  郑康成曰:革,政也。水火相息而更用事,故谓之革。
  王辅嗣曰:夫民可与习常,难与适变;可与乐成,难以虑始。故革之为道,即日不孚,己日乃孚也。
  蔡子木曰:元亨利贞,乾道也。随者,随物革者改物。物不可以妄随,故必元、亨、利、‘贞,乃得无咎;亦不可以妄改,故必元、亨、利、贞,乃得悔亡。于令升曰:巩,固也。离为牝牛,在革之初未可以动,故曰巩,用#20黄牛之革。
  刘长民曰:五为革命之主,是威武宣而文德着也。三革,言三就命,令已申。四改命,信志物尽从化,至五则大亨,以正不假;占而有孚也。长季长曰:虎变威德,折冲万里,望风而信,以喻舜舞于羽而有苗自服,周公修文德越裳献雉,故曰未占有孚矣。
  王德卿曰:虎文炼而着日炳,豹文密而理曰#21蔚。苏氏曰:易称风,从虎,虎有文而能神,豹有文而不能神。杨子云曰:狸变则豹,豹变则虎。
  王畿曰:水火相息为革。革者,变也。四时之变,革之大者。帝王之治,天下莫先于授时。君子观变革之象以治历数,明四时之序,历日月五纬之踱次,时春夏秋冬之代迁,推日月考中星而后可以定四时,故治历所以明时也。因革象得治历之法。历须年年改革,不改革则天度渐差。此岁差法也。定历元特其统体耳。
  巽下离上
  鼎:元吉。享。
  《彖》#22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23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元尤也。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九四:鼎折足,覆公练,其形渥,凶。
  《象》曰:覆公练,信如何也。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上九:鼎玉铉,大吉,元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火风鼎
  方时化曰:鼎,卦象也。初六一爻象鼎足,二、三、四三爻皆阳,象鼎腹。五一阴象鼎耳。上又一阳象鼎#24铉。夫以木入火,举鼎烹饪,家家如此,亦何足道?不知圣人一烹即以享上帝,其大烹乃以养圣贤。何者是圣?巽而耳目聪明也。六五柔进上行,得中而应九二之刚也。所谓大圣大贤者非邪?以此烹饪养圣贤者,此也。一早上帝者,亦此也。元吉何如哉,亨通又何如哉。故独此卦兼言元、吉、亨也。圣人指上九玉铉。圣贤指六五、中以为实黄耳,贯而金铉举也。九二,鼎有实,是所以养圣贤之具也。三、四虽皆鼎实,然三耳革而不可举,四覆练而遂折足,则真有鼎实而可用以养圣贤者独二矣。初六在下,当鼎之趾,乃颠趾以出否。夫颠趾,悖道也。而日未悖者,利于出否以从贵耳。出否得妾象,言妾之所出者,否也。从贵以子象,言子之所纵则贵也,故无咎#25。九二刚中,鼎腹有实,上视三、四,真我仇矣。而三耳革,四覆炼有疾,而不我能即,故我不得不以实自献于五也心夫同实相应,犹有恃赖。今独有二,安可不慎?不慎则上圣将何以享上帝而养圣贤也?三当改革之际,既与鼎耳革异而不得行,故使承离之雉膏不食,而方以上九云雨之亏欠而不相应为悔。然所失者鼎养之义,而所不失者,可养之具也。配玉铉在上,终必耳举,是以终吉。若四则鼎腹已满,遂折足而覆练至于形,状渥秽而不堪矣。可如何中以为实者,离中虚也。而所赖以举鼎腹之实者,全在此离明之中。是谓中以为实,故曰鼎黄耳。金铉言其能举此实者,实以六五黄中以为耳,而又用黄金,以为铉也。. 黄中色金。黄象举耳必及铉,未有舍铉而耳举者。故五兼言黄耳、金铉也。' 此圣贤之贞也。故独曰利贞焉。若上九则鼎实已举,元所用铉而适当鼎铉之处。故直以玉铉名其德,言二与五刚柔应节,金铉举而鼎实食。上九之玉铉真元为而成化也。固宜其以大吉、元不利归之。大吉,元吉也。无不利、元吉,亨也。鼎元吉、亨,不以此与夫颐口也,何足齿及?而在圣人则养贤以及万民,鼎烹也。本无大事而在圣人,则养圣贤以享上帝。刘用相曰:颐若专言口,鼎若专言腹,则所烹所养又何观之哉。
  马逢旸曰:圣人烹以享上帝,而大烹以养圣贤。若不能大烹以养圣贤,则虽欲以享上帝,上帝必不享矣。故享帝曰烹,养圣贤则日大烹也。然则圣贤之在天地间岂细哉。今日死一人,尚未及用而死;明日死一人,又是终身不见用而死,伤哉,鼎也。吾不知所烹所养将以何为也。
  附录
  熊过曰:子夏传:中虚为耳。我仇即君子好仇。汉《五行志》及虞翻皆曰:鼎以耳行。耳革故行塞也。鼎量极于四,其上则耳矣。受实必有余量以为溢地,四则溢而覆矣。
  邵国贤曰:五在鼎为耳。耳,纳铉以举者也。上在鼎为铉。铉,贯耳以举鼎者也。
  杨简曰:革物者莫若鼎。汤武革命,天实命之。天命君子正位,则君子恶得不正位。唯天命不可恃,顺乎天射其命凝,不顺乎天则其命又将去之不可得而凝矣。是故君子不敢有一念之忘乎天。
  震下震上
  震:亨。震来竞竞,笑言哑哑。
  震惊百里,不丧七也。
  《彖》曰:震,亨。震来竞竞,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象》曰:洽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初九:震来竞竞,后笑言哑哑,吉。
  《象》曰:震来竞竞,恐致福也。
  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告。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九四:震遂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六五:震往来厉,亿元丧,有事。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元丧也。
  上六:震索索,视丰婴,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震为雷
  震,长男主也者也。夫当震之来而就就然恐惧不宁如此者,盖恐吾之所以致福者,或未当于帝心耳。是以惊惕思咎,不敢宁居,从而自信自修,继以笑言哑哑然,曰:吾今而后,奉天时行,不敢毫发有违于帝则矣。夫雷一震而远者,惊迩者惧。若百里之侯,真能恐惧修省,则德威所至,百里震惊,亦如之其不丧匕也宜矣。然则是长男也,其可以为宗庙社稷主明甚,而何不亨之有?古者主出,则家嗣守社稷,奉宗庙为祭之主,故曰可以为祭主也。初为成震之主,故其辞与卦辞同,其《象》辞亦与《象传》辞同。六二乘刚,正当震之来也。其危厉不安实甚,因而大丧失其平生之所宝惜。若跻其身于九陵之上,与虚空等矣。更不复驰逐于闻见之场,思虑之境。故至七日其震始定,遂乃自得之耳。若三则下震将终,上震方始,其象为震,苏苏然。苏,复生也。六三因是内生其心,回思审处,亦知内行之元青,保不敢有差跌焉。九四处重震之日,心中唯有震惧云尔。夫震以退省为主。若遂死,泥于震惧之中而不知,退省以元恐,其又何日能光大乎?六五则震而又震,非但震之来也。夫二日震来,厉以乘刚而危厉也。故曰震来厉,乘刚也。今五曰震往来厉,则往来皆危而行乎危厉之中矣,乃六五全然不闻而反元丧吾所有之事与。不震之时,若一何居?盖二因来厉而遂丧失其所宝,是丧其所本元也,故后乃自得之也。此一震之力也。五虽往来皆厉,而反大元丧其所有事者,则以吾之所固有,非震厉之所能得,亦非震厉之所能丧,此则震之所不能震也。呜呼,至矣。然苟非往来危厉之中而行当往来之震,则又何以验#26吾学力之浅深,而信吾之不可动一至此邪?上六处震之上,与五为邻。五且震亦元得,震亦元丧,震而不震矣。乃上六于震远矣。震不于其躬矣,反索索焉,内索其心叟双然,外视其行,元得于中而徒征逐于外,何邪?凶可知也。所幸切近六五而能信吾大元丧,有事之邻,因是而畏邻之戒,期与同功,亦庶几可以无咎而免凶与。纵六三婚媾有言,以谓我舍其索索,忘其震行,舍其双虽,忘其元青,更不与共事焉,不恤也。可知学周之道。下焉者不震不发,上焉者不震不止,故一震之余,元不各有所丧,各有所发,各有所得,各有所止者,原非他卦之可比也。呜呼,雷迅霆击,万方靡宁,将逆天者诛,不孝者戮,而瓦于修道之君,主也之子有不致福乎?君子观于震,可以惕然思矣。《大象》曰:疗,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有以也。
  附录
  吴氏曰:乾阳,君也。坤地,国邑也。分乾之一阳以主坤,国邑百里之君侯也。俞氏曰:远谓卦之外体,迩谓卦之内体。内外皆震,有远迩惊惧之象。
  郑康成曰:人君于祭,匕、牲、体荐、皂而已。升牢于俎,君匕之臣载之,也、租酒芬芳,修皂者也。熊过曰:震为足。足乘初九,故称九陵。上苏言下震之声将尽,下苏言上震之声复生。震往来厉,初始震为往,四洽雷为来也。
  吴幼清曰:苏苏,死而复生。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象》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寅,厉熏心。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六五:艮其辅,言其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艮为山
  震艮二卦,圣人道问学之大事也。凡为学者,学问日博则闻见日广,闻见日广则道理日积,道理日积则宝惜日深,日积日深,月蔽日锢。虽有豪杰,不能自解脱矣。此正所谓利欲深坑,杀人陷阱。虽圣人与居亦末如之何者。曾不知学贵知止,止必有所,故艮以背为所而止。以不获身、不见人为背。元所止而自止者,此至善之止也,此於止知其所止之止也。有丝发未净,非背止之止矣,故自趾以上分为五爻,皆止也。而非其背,非真止矣。艮,趾者,步亦步之学也。艮,腓者,欲其止而恨其不能止之学也。此其可望者也。艮,限者,艮於动地而强欲其不动,告子强制其心之学也。终不可与有言者也。艮其身,筋躬者也。艮其辅,谨言者也。皆艮也,而非其所难以言艮矣。不艮不足以言学,故以敦艮终焉。然则言天下之真学问者,非止与。止则定,定则静,静则安,可以照鉴,可以扣击,可以平均,可以经世而出世。虽然苟非鼓之以雷霆,至于丧身失命,亿丧贝亿,元丧有事,未易以荡涤而遽止也。
  方时化曰:初六当趾之处而遂能艮止,其无咎可知。盖吉、凶、悔、吝皆生于动趾而遂止,不动可咎。然所贵者,利永贞耳。夫又安能终不动也?故曰:无咎,利永贞。能永贞则虽动亦无咎矣。夫子曰:止亦人所难者,但能艮止,自未失正。或因止而遂能得其所止,未可知耳。世未有好动不止者而能止其所止也。此爻象之所以互相发也。六二当腓之处,腓不自动,象二之止腓不能不随足以动,象二之未得所止。夫腓,本不欲动者也。及其随足以动,而又元由以拯之,此六二所以时时不快于心而恨不能自降伏其心也与。故曰:未退听也。然则六二之志,亦可哀矣。
  附录
  杨简曰:善止者,行善行者止。知止而不行者,实不知止。知行而不知止者,实不知行。知行止之非,二而未能一,一皆当其时,犹未为光明。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而后为光明,而后为得易之道。人精神尽在乎面,不在乎背;尽在乎前,不在乎后。故圣人教之日艮其背,使其面之所向,耳、目、鼻、口、手、足之所为,一如其背,则应用交错,扰扰万绪,未始不寂然矣。视听言动,心思曲折如天地之变化矣。唯此为艮,唯此为止,其所苟艮其面,虽止犹动。知其动而强止之,终不止也。唯艮其背,则面如背,前如后,动如静,寂然元我,不获其身,虽行其庭与人交际,实不见其人矣。止得其所者,元所也,元止也,非有所而欲元之也,非本不止而强止之也。本元止,本元所。今曰止其所者,止于元所也。无所则无止。无止之止,真止矣。夫是之谓止其所耳,使有我则有所矣。
  熊过曰:按古文背字为北,或鸪为止。最氏谓依卦辞作背是也。
  王畿曰:两雷、两风、两火、两水、两泽,皆有往来之义。唯两山垃峙,不相往来,故止也。心之官则思,不出位之思谓之正思。如水鉴之应物而常止也,如日月之贞明变化,云为万物毕照而未尝动也。思心之用,着于元思,即为沈空。着于有思,即为逐物。元思而元不通,千圣之绝学也。先儒谓不出位,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之类,专以应迩言,未明思之本旨也。然不出位之思即不愿乎外之意。心与迩亦非判为两事。艮,止也。艮其背,止其所也。耳、目、口、鼻、四肢之发用,皆在面。唯背为不动,故以背取象。背虽不动,而五脏皆击于背;九窍百骸之滋润,背为之输,是以元用为用也。
  易因下经卷之二竟
  #1『得』,级古阁本作『德』。
  #2『或』,圾古阁本作『我』。
  #3『愠我』,汲古阁本作『我愠』。
  #4『孚号有厉』原缺,今据汲古阁本补正。
  #5『央』,汲古阁本作『央』。
  #6『道其常』,汲古阁本作『遭其变』。
  #7『咸』,伋古阁本作『成』。
  #8『女』,伋古阁本作『汝』。
  #9『牵』,汲古阁本作『系』。
  #10此句,伋古阁本作『乃独含自己之章美,仕九二之刚中』。
  #11『不能』,汲古阁本作『能不』。
  #12汲古阁本此处脱一『章』字。
  #13『利有攸往,顺天命也』原作『利有攸者,顺大命也』,今据《周易》通行本改正。
  #14据汲古阁本『以』后脱一『为』字,今补正。
  #15 『一爻升』,后疑脱一『即』字。
  #16原作『大』,汲古阁本作『木』,今据此改正。
  #17『保不致凶』,圾古阁本作『故不系以凶也』。
  #18『元』疑作『无』。
  #19『泽火革』原作『泽水革』,据文义改。
  #20『用』原作『固』,据文义及汲古阁本改。
  #21『日』原作『而』,据汲古阁本改。
  #22『象』原作『象』,据文义政。
  #23『享』原作『亨』,据《周易》通行本及文义改。
  #24据汲古阁本,『象』后脱一『鼎』字,今补正。
  #25此句原作『出否得妾象,从贵以子象,故无咎。』今据汲古阁本补正。
  #26『验』原作『马』,据汲古阁本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4 易因下经卷一 下一页 易因下经卷之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