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五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五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玉机真藏论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奕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言端直而长,状如弦也。○新校正云:按越人云:春豚弦者,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来濡弱而长。《四时经》轻作宽。
反此者病。
反,谓反常平之侯。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气余则病形於外,气少则病在於中也。○新校正云:按吕广云:实强者,阳气盛也,少阳当微弱,今更实强,谓之太过,阳处表,故令病在外。厥阴之气养於筋,其豚弦,今更虚微,故日不及,阴处中,故令病在内。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肚满。
忽忽,不爽也。眩,谓目眩,视如转也。冒,谓冒阀也。脍,谓腋下,胁也。忘当为怒,字之误也。《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肝厥阴咏,自足而上入毛中,又上贯鬲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颗,上出额与督豚会於巅,故病如是。○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木太过,甚则忽忽善怒,弦冒巅疾。则忘当作怒。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日钩,
言其豚来盛去衰,如钧之曲也。新校正云:按越人云:夏豚钧者,南方火也,万物之所盛,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钧,故其咏来疾去迟。吕广云:阳盛故来疾,阴虚故去迟,豚从下上至寸口疾,还尺中迟也。
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豚来盛去盛,是阳之盛也。心气有余,是为太过。
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新校正云:详越人云肝心肺肾四藏豚,俱以强实为太过,虚微为不及,与《素问》不同。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侵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心少阴豚,起於心中,出属心系,下鬲络小肠,又从心系却上肺。故心太过则身热肤痛,而浸淫流布於形分,不及则心烦,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白浮,
豚来轻虚,故名浮也。来急,以阳未况下。去散,以阴气上升也。○新校正云:按越人云:秋豚毛者,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豚来,轻虚以浮,故日毛。
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日,.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肺太阴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复藏气为咳,主喘息,故气盛则肩背痛气逆,不及则喘息变易,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也。下闻病音,谓喘息则肺中有声也。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脉沉而深,如营动也。○新校正云:详深一作濡,又作搏。按本《经》下文云:其气来沉以搏。则深字#1当为搏。又按《甲乙经》搏字为濡,当从《甲乙经》为得。何以言之,脉沉而濡,濡古软字,乃冬脉之平调脉。若沉而搏击於手,则冬脉之太过脉脉也。故言当从《甲乙经》濡字。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
言沉而搏击於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搏当作濡。义如前说。又越人云:冬脉石者,北方之水也,万物之所藏,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来沉濡而滑,故日石也。
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传,
新校正云:按解传之义,具第五巷注。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肾少阴脉,自股内后康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病如是也。□纱者,季胁之下,侠脊两傍空软处也。肾外当□,故□中清冷玲也。
帝曰:善。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
脉春弦夏钧秋浮冬营,为逆顺之变见异状也。
然脾脉独何主?
主,谓主时月。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纳水谷,化津液,溉灌於肝心肺肾也。以不正主四时,故谓之孤藏。溉,古代切。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不正主时,寄王於四季,故善不可见,恶可见也。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新校正云:按《平人气象论》云:如乌之喙。又别本喙作啄。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
以主四支,故病不举。
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脾之孤藏,队灌四傍,今病则五藏不和,故九窍不通也。《八十一难经》曰:五藏不和,则九窍不通。重,谓藏气重迭。强,谓气不和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於一。
瞿然,忙貌也。言以太过不及而一贯之,揆度奇怛皆通也。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五气循环,不愆时序,是为神气流转不回。若却行衰王,反天之常气,是则却回而不转,由是却回不转,乃失生气之机矣。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
得至数之要道,则应用切近以微妙也。迫,切也。
着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着之玉版,故以为名,言是玉版,生气之机。○新校正云:详至数至名日玉机与前《玉版论要》文相重,彼注颇详。
五藏受气於其所生,传之於其所胜,气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
受气所生者,谓受病气於己之所生者也。传所胜者,谓传於己之所克者也。气舍所生者,谓舍於生己者也。死所不胜者,谓死於克己者之分位也。所传不顺,故叉死焉。
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所为逆者,次如下说:
肝受气於心,传之於脾,气舍於肾,至肺而死。心受气於脾,传之於肺,气舍於肝,至肾而死。脾受气於肺,传之於肾,气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气於肾,传之於肝,气舍於脾,至心而死。肾受气於肝,传之於心,气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肝死於肺,位秋庚辛,余四仿此。然朝主甲乙,昼主丙丁,四季上主戊己,哺主庚辛,夜主壬癸,由此则死生之早暮可知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生作者字#2。云占死者之早暮。详此经文,专为言气之逆行也,故死,即不言生之早暮。王氏改者作生,义不若《甲乙经》中《素问》本文。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以上文逆传而死,故言是逆传所胜之次也。○新校正云:详逆传所胜之次,逆当作顺,上文既言逆传,下文所言乃顺传之次也。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三月者,谓一藏气之迁移。六月者,谓至其所胜之位。三日者,三阳之数以合日也。六日者,谓兼三阴以数之尔。《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二日阳明受,三日少阳受,四日太阴受,五日少阴受,六日厥阴受。则其义也。○新校正云:详上文是顺传所胜之次七字,乃是次前注误在此经文之下,不惟无义,兼校之全元起本《素问》及《甲乙经》并无此七字,直去之虑未达者致疑,今存於注。
故曰:别於阳者,知病从来;别於阴者,知死生之期。
主辨三阴三阳之侯,则知中风邪气之所不胜矣。故下曰:○新校正云:详旧此段注写作经,合改为注。又按《阴阳别论》云:别於阳者,知病处也;别於阴者,知死生之期。又云:别於阳者,知病忌时;别於阴者,知死生之期。义同此。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困,谓至所不胜也。上文曰死於其所不胜。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言先百病而有之。○新校正云:按《生气通天论》云:风者,百病之始。
今风寒客於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
客,谓客止於人形也。风击皮肤,寒胜胜理,故毫毛毕直,玄府闭密而热生也。
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邪在皮毛,故可汗泄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善治者治皮毛。此之谓也。
或痹不仁肿痛,
病生而变,故如是也。热中血气,则疗痹不仁,寒气伤形,故为肿痛。《阴阳应象大论》云: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皆谓释散寒邪,宣扬正气。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邪入诸阴,则病而为痹,故入於肺,名曰痹焉。《宣明五气论》曰:邪入於阳则狂,邪入於阴则痹。肺在变动为咳,故咳则气上,故上气也。
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
肺金伐木,气下入肝,故曰弗治行之肝也。肝气通胆,胆善为怒,怒者气逆,故一名厥也。肝厥阴脉,从少腹属肝络胆,上贯鬲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颗。故胁痛。而食入腹则出,故曰出食。
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瘴,腹中热,烦心,出黄。
肝气应风,木胜脾土,土受风气,故曰脾风。盖为风气通肝而为名也。脾之为病,善发黄瘴,故发瘴也。脾太阴脉,入腹属脾络胃,上鬲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故腹中热而烦心,出黄色於便写之所也。
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肾少阴豚,自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故少腹冤热而痛,波出白液也。冤热内结,消铄脂肉,如虫之食,曰内损削,故一名曰蛊。
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痣,
肾不足则水不生,水不生则筋燥急,故相引也。阴气内弱,阳气外墦,筋脉受热而自跳掣,故名曰痣。
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
至心而气极,则如是矣。若复传行,当如下说:
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
因肾传心,心不受病,即而复反传与肺金,肺已再伤,故寒热也。三岁者,肺至肾一岁,肾至肝一岁,肝至心一岁,火又乘肺,故云三岁死。
此病之次也。
谓传胜之次第。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3於传,
不劳依传之次,故不叉以传治之。
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忧恐悲喜怒,发无常分,触遇则发,故令病气亦不次而生。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
喜则心气移於肺,心气不守,故肾气乘矣。《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於心则喜。
怒则肝气乘矣,
怒则气逆,故肝气乘脾。
悲则肺气乘矣,
悲则肺气移於肝,肝气受邪,故肺气乘矣。《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於肺则悲。
恐则脾气乘矣,
恐则肾气移於心,肾气不守,故脾气乘矣。《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於肾则恐。
忧则心气乘矣,
忧则肝气移於脾,肝气不守,故心气乘矣。《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於肝则忧。
此其道也。
此其不次之常道。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反#4其传化。
五藏相并而各五之,五而乘之,则二十五变也。然其变化,以胜相传,传而不次,变化多端。○新校正云:按《阴阳别论》云:几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义与此通。
传,乘之名也。
言传者何?相乘之异名尔。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
皮肤乾着,骨问肉陷,谓大骨枯槁,大肉陷下也。诸附骨际及空众处,亦伺其类也。胸中气满,喘息不便,是肺无主也。肺司治节,气息由之,其气动形,为无气相接,故耸举肩背,以远求报气矣。夫如是,皆形藏已败,神藏亦伤,见是证者,期后一百八十日内死矣,侯见真藏之豚,乃与死日之期尔。真藏豚诊,《下经》备矣。此肺之藏也。麻,音愈。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藏见,乃予之期日。
火精外出,阳气上翻,金受火灾,故内痛肩项,如是者,期后三十日内死。此心之藏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5项,身热说肉破胭,真藏见,十月之内死。
阴气微弱,阳气内翻,故身热也。胭者肉之标,脾主肉,故肉如脱尽,胭如破败也。见斯证者,期后三百日内死。胭,谓肘膝后肉如块者。此脾之藏也。胭,渠损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
肩髓内消,谓缺盆深也。衰於动作,谓#6交接渐微,以余藏尚全,故期后三百六十五日内死。此肾之藏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真藏来见,来字当作未,字之误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项肩身热,破胭脱肉,目匡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木生其火,肝气通心,脉抵少腹,上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颗,故腹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胭脱肉也。肝主目,故目匡陷及不见人,立死也。不胜之时,谓於庚辛之月,此肝之藏也。
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於堕溺,不可为期。
言五藏相移,传其不胜,则可待真藏脉见,乃与死日之期。卒急虚邪,中於身内,则五藏绝闭,豚道不通,气不往来,譬於堕坠没溺,不可与为死日之期也。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7真藏虽不见,犹死也。
是则急虚卒至之脉。○新校正云:按人一息脉五六至,何得为死?铃息字误,息当作呼乃是。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苍茧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8,皆死不治也。
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无余物和杂,故名真也。五藏之气,皆胃气和之,不得独用。如至刚不得独用,独用则折,和柔用之即固也。五藏之气和於胃气,即得长生。若真独见,爻死。欲知五藏真见为死,和胃为生者,於寸口诊即可知见者,如弦是肝脉也。微弦为#9平和。微弦,谓二分胃气一分弦气俱动为微弦。三分并是弦而无胃气,为见真藏。余四藏准此。
黄帝曰:见真藏日死,何也?岐伯曰:五藏者皆禀气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胃为水谷之海,故五藏禀焉。
藏气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阴,必因於胃气,乃至於手太阴也,
平人之常禀气於胃,胃气者平人之常气,故藏气因胃乃能至於手太阴也。○新校正云:详平人之常至下平人之常气,本《平人气象论》文,王氏引注此经。按《甲乙经》云:人常禀气於胃,脉以胃气为本。与此小异。然《甲乙》之文为得。
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於手太阴也。
自为其状至於手太阴也。
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於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日死。
是所谓脉无胃气也。《平人气象论》曰: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
帝曰:善。
新校正云:详自黄帝问至此一节,全元起本在第四卷《太阴阳明表裹篇》中,王冰移於此处。叉言此者,,欲明王氏之功於《素问》多矣。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欲铃先时而取之。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
色泽以浮,谓之易已;
气色浮润,血气相营,故易已。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豚春弦夏钧秋浮冬营,谓顺四时。从,顺也。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日易治,取之以时。
候可取之时而取之,则万举万全,当以四时血气所在而为疗尔。○新校正云:详取之以时,《甲乙经》作治之趋之,无后其时。与王氏之文两通。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形盛气虚,气盛形虚,皆相失也。
色夭不泽,谓之难已;
夭,谓不明而恶。不泽,谓枯操也。
脉实以坚,谓之益甚;
豚实以坚,是邪气盛,故益甚也。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以气逆故矣#10。上四句是谓四难,所以下文曰:
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此四,粗之所易语,工之所难为。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日逆四时。
春得肺豚,秋来见也。夏得肾豚,冬来见也。秋得心豚,夏来见也。冬得脾脉,春来见也。悬绝,谓如悬物之绝去也。
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脉沉涩,
新校正云:按《平人气象论》云:而豚瘦。义与此同。
秋冬而脉浮大,名日逆四时也。
未有,谓未有藏豚之形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皆难治者,以其与证不相应也。○新校正云:按《平人气象论》云:病在中豚虚,病在外豚涩坚。与此相反。此经误,彼论为得。自未有喊形春夏至此,与《平人气象论》相重,注义备於彼。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五实,谓五藏之实。五虚,谓五藏之虚。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问瞥,此谓五实;
实,谓邪气盛实。然豚盛,心也;皮热,肺也;腹胀,脾也;前后不通,肾也;问香,肝也。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虚,谓真气不足也。然豚细,心也;皮寒,肺也;气少,肝也;泄利前后,肾也;饮食不入,脾也。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全注:饮粥得入於胃,胃气和调,其利渐止,胃气得实,虚者得活。言实者得汗外通,后得便利,自然调平。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五竟
#1字:原作『深』,据顾本改。
#2字:『字一下至『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日疝症,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日蛊』一节注文中『故一一凡九百五十五字,原错简在后文『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一节注文『衰於动作』之下,据顾本移正。
#3治:原作『以』,据顾本改。
#4反:顾本作『及』。
#5肩:原作『肾』,据顾本改。
#6谓:原作『详』,据顾本改。
#7脱:原作『脉』,据顾本改。
#8者:原脱,据顾本补。
#9为:原作『於』,据顾本改。
#10矣:原作『疾』,据顾本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17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四
下一页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六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