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一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膀胱腑方#1
膀胱腑脉论第一
论曰:膀胱者,主肾也,耳中是其候也。肾合气於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号水曹掾,名玉海。重九两二铢,左回叠积,上下纵,广九寸,受津液九升九合,两边等,应二十四气。鼻空在外,膀胱漏泄。
黄帝曰:夫五脏各一名一形,肾乃独两,何也?岐伯曰:膀胱为腑有二处,肾亦二形,应腑有二处。脏名一,腑名二,故五脏六腑也。一说肾有左右,而膀胱无二。今用当以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也。病苦逆冷,妇人月使不调,王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刺足少阴经治阴,在足内踝下动脉是也。
右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子户脉也。病苦足逆寒,绝产,带下,无子,阴中寒,刺足少阴经治阴。
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逆冷,胁下邪气相引痛,刺足太阳经治阳,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中。
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小腹满,引腰痛,刺足太阳经治阳。
病先发於膀胱者,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之肾,小腹腰脊痛,经酸;一日之小肠,胀;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二日不已,死,冬鹦呜,夏下哺。一云日夕。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则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侧及经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
膀胱胀者,小腹满而气癃。
肾前受病,传於膀胱。肾咳不已,咳则遗溺。
厥气客於膀胱,则梦游行。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胜理疏者,三焦、膀胱缓;急皮而无毫毛
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扁鹊云:六腑有病彻面形,肾、膀胱与足少阴、太阳为表裹,膀胱总通於五脏,所以五脏有疾即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伤热则小便不通,膀胱急,尿苦黄赤;伤寒则小便数,清白,或发石水,根在膀胱,四肢小,其腹独大也。方在治水篇中。
骨绝不治,齿黄落,十日死。
足太阳之脉,起於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会於后阴,下贯臀,入蝈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胂一作髋,过脾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是也。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一作回,腘如结,端如裂#2;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尸、腘端、脚皆痛,小指不用。盛者则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膀胱虚实第二脉方灸法#3
膀胱实热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逆满,腰中痛,不可俯仰劳也,名曰膀胱实热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胞转不得小便,头眩痛,烦满,脊背强,名曰膀胱实热也。
治膀胱实热方:
石膏八两 栀子仁一作瓜子仁 茯苓 知母各三两 蜜五合 淡竹叶 生地黄各切一升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二沸,分三服。须利加芒硝三两。
治膀胱热病不已,舌乾咽肿方:
蜜七合 升麻 大青各三两 射干 生玄参 黄檗 蔷薇根 白皮各四两
右七味,□咀#4;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去滓下蜜,煮二沸,细细含之。
膀胱虚冷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脚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转筋,恶风偏枯,腰痛,外踝后痛,名曰膀胱虚冷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肌肉振动,脚中筋急,耳聋忽忽不闻,恶风嗖嗖作声,名曰膀胱虚冷也。
治膀胱虚冷,饥不欲饮食,面黑如炭,腰胁疼痛方:
磁石六两 黄耆 茯苓各三两 五味子 杜仲各四两 白朮 白石英各五两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膀胱冷,咳唾则有血,喉鸣喘息方:
羊肾一具 人参 玄参 黄耆 桂心 芎藭 甘草各三两 茯苓四两 地骨皮 生姜各五两 白朮六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5;先煮羊肾,减三升,去肾下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为三服。
龙骨圆,治膀胱肾冷,坐起欲倒,目□□,气不足,骨痿方:
龙骨 柏子仁 乾地黄 甘草 防风各五分 黄耆 禹余粮 白石英 桂心 茯苓各七分 五味子 羌活 人参 附子各六分 山茱萸玄参 芎藭各四分 磁石 杜仲 乾姜各八分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腹酒服三十丸,日二,加至四十丸。
治膀胱寒,小便数,漏精稠厚如米白浴方:
赤石脂 白石脂各#6五分 乾地黄三分 苁蓉六分 赤雄鸡肠 鸡肶胵各两具 桑螵蛸 牡蛎 龙骨 黄连各四分
右十味,治下筛,内鸡肠及肶胵中缝塞,蒸令熟,曝乾,合捣为散,以酒和服方寸匕,日三。
治膀胱方:
灸之如肾虚法。
胞囊论第三论 方 灸法
论曰:胞囊者,肾、膀胱候也,贮津液并尿。若脏中热病者,胞涩小便不通,尿黄赤;若腑中寒病者,胞滑小便数而多白。若至夜则尿偏甚者,夜则内阴气生。故热则泻之,寒则补之,不寒不热,依经调理,则病不生矣。
凡尿不在胞中,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内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即愈。
榆皮通滑泄热煎,治肾热应胞囊涩热,小便黄赤,苦不通方:
榆白皮 赤蜜 葵子各一升 滑石 通草各三两 车前子五升
右六味,□咀,以水三斗,煮取七升,去滓下蜜,更煎取三升,分三服。妇人难产,亦同此方。
滑石汤,治膀胱急热,小便黄赤方:
滑石八两 子苓三两 车前子 冬葵子各#7一升 榆白皮四两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虚劳尿白浊方:
右#8取榆白皮切二斤,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
又方:
捣乾羊骨为末,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
灸脾输一百壮。
又,灸三焦输百壮。
又,灸肾输百壮。
又,灸章门百壮,在季肋端。
凡饱食后或忍小便,或走马,或忍小便大走及入房,皆致胞转,脐下急满不通,治之之方:
右用乱发急缠如两拳大,烧为末,醋四合,和二方寸匕,服之讫,即炒熟黑豆叶蹲坐上。
治胞转方:
石韦一两 葵子 通草 甘草各二两 鬼箭三两 滑石四两 榆白皮一升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丈夫、妇人胞转,不得小便八九日者方:
葵子一升 滑石 寒水石各一斤
右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三服。
治胞转,小便不得方:
葱白四七茎 阿胶一两 琥珀三两 车前子一升
右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阿胶三两,水二升,煮取七合,顿服。
又方:
豉五合,以水三升,煮数沸,顿服之。
又方:
麻子煮取汁,顿服之。
又方:
连枷关烧灰,水服之。
又方:
笔头烧灰,水服之。
又方:
烧死蜣螂二枚,末,水服之。
又方:
内白鱼子茎孔中。
又方:
酒和猪脂鸡子大,顿服之。
治腰痛,小便不利,苦胞转方:
灸玉泉七壮,穴在关元下一寸。大人从心下度取八寸是玉泉穴,小儿斟酌以取之。
又,灸第十五椎五十壮。
又,灸脐下一寸。
又,灸脐下四寸,各随年壮。
三焦脉论第四
论曰: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和利精气,决通水道,息气肠胃之间,不可不知也。三焦名中清之腑,别号玉海,水道出属膀胱合者,虽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同号为孤腑,而荣出中焦,卫出上焦。荣者,络脉之气道也;卫者,经脉之气道也。其三焦形相厚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云。
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胀,候在足大阳之外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於脉,取委阳。
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太阳大络,视其结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管,取三里。
三焦胀者,气满於皮肤,壳壳而不坚疼。一云壳壳而坚。
久咳不已,传之三焦,咳而腹满,不欲饮食也。
手少阳之脉,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额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兑眦是也。动则病耳聋辉辉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兑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三焦虚实第五论 方灸法
论曰:夫上焦如雾雾者,霏霏起上也,其气起於胃上管《难经》、《甲乙》、《巢源》作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阴之分而行,还注於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荣卫俱行於阳二十五度,行於阴二十五度,为一周,日夜五十周身,周而复始,大会於手太阴也。主手少阳心肺之病,内而不出,人有热,则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身中皆热。不循卫气之道而出者何也?此外伤於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名曰漏气。其病则肘
挛痛,食先吐而后下,其气不续,膈间厌闷,所以饮食先吐而后下也。寒则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语声不出,若实则上绝於心,若虚则引气於肺也。
泽泻汤,通脉泻热,治上焦饮食下胃,胃气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热,名曰漏气方:
泽泻 半夏 柴胡 生姜各三两 桂心 甘草各一两 茯苓 人参各二两 地骨皮五两 石膏八两 竹叶五合 莼心一升
右十二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五服。一云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麦门冬理中汤,治上焦热,腹满不欲饮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挛痛方:
麦门冬 生芦根 竹茹 廪米各一升 莼心五合 甘草 茯苓各二两 橘皮 人参 萎蕤各三两 生姜四两 白朮五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胸中膈气,聚痛好吐方:
右灸厥阴输,穴在第四椎两边各相去一寸五分,随年壮。
黄耆理中汤,治上焦虚寒,短气不续,语声不出方:
黄耆 桂心各二两 五味子 桔梗 乾姜 茯苓 甘草 芎藭各三两 丹参 杏仁各四两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黄连圆,治上焦冷,下痢,腹内不安,食好注下方;
黄连 乌梅肉各#9八两 桂心二两 乾姜 附子 阿胶各四两 榉皮 芎藭 黄檗各三两
右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厚朴汤,治上焦闭塞,乾呕,呕而不出,热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方:
厚朴 茯苓 芎藭 白朮 玄参各四两 桔梗 附子 人参 橘皮各三两 生姜八两 吴茱英八合
右十一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为五服。
论曰:中焦如沤沤者,在胃中如沤也,其气起於胃中管《难经》作中口,《甲乙》、《巢源》作胃口,在上焦之后。此受气者,主化水谷之味,秘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於肺脉,乃化而为血,奉以生身,莫贵於此,故独得行於经隧,名曰荣气,主足阳明。阳明之别号曰丰隆,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别走太阴,络诸经之脉,上下络太仓,主腐熟五谷,不吐不下。实则生热,热则闭塞不通,上下隔绝;虚财生寒,寒则腹痛,洞泄,便痢霍乱,主脾胃之病。夫血与气异形而同类,卫气是精,血气是神,故血与气异名同类焉。而脱血者无汗,此是神气;夺汗者无血,此是精气。故人有两死《删繁》作一死,而无两生,犹精神之气隔绝也。若虚则补於胃,实则泻於脾,调其中,和其源,万不遗一也。
大黄泻热汤,开关格,通隔绝,治中焦实热闭塞,上下不通,隔绝关格,不吐不下、腹满膨胶,喘急方:
蜀大黄切,以水一升浸 黄苓 泽泻 升麻 芒硝各三两 羚羊角 栀子各四两 生玄参八两 地黄汁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下大黄,更煮两沸,去滓下硝,分三服。
蓝青圆,治中焦热,水谷下痢方:
蓝青汁三升 黄连八两 黄檗四两 乌梅肉 地肤子 地榆 白朮各二两 阿胶五两
右八味,为末,以蓝青汁和,微火煎;丸如杏仁大,饮服三丸,日二。七月七日合,大良,当并手丸之。
黄连煎,治中焦寒,洞泄下痢,或因霍乱后,泻黄白无度,腹中虚痛方:
黄连 酸石榴皮 地榆 阿胶各四两 黄檗 当归 厚朴 乾姜各三两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阿胶,更煎取烊,分三服。
治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方:
右灸大横随年壮,穴在侠脐两边各二寸五分。
论曰:下焦如渎渎者,如沟水央泄也,其气起胃下管,别回肠,注於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肠。主足太阳,灌渗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别於清浊,主肝肾之病候也。若实则大小便不通利,气逆不续,呕吐不禁,故曰走哺;若虚则大小便不止,津液气绝。人饮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者何?盖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滑,故后谷入而先谷出也。所以热则泻於肝,寒黝补於肾也。
柴胡通塞汤,治下焦热,大小便不通方:
柴胡 羚羊角 黄苓 橘皮 泽泻各三两 香豉一升,别盛 生地黄一升 芒硝二两 栀子四两 石膏六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内芒硝,分三服。
赤石脂汤,治下焦热,或下痢脓血,烦闷恍惚方:
赤石脂八两 乌梅二十枚 栀子十四枚廪米一升 白朮 升麻各三两 乾姜二两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下药,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
止呕人参汤,治下焦热,气逆不续,呕吐不禁,名曰走哺方:
人参 萎蕤 黄苓 知母 茯苓各三两 生芦根 栀子仁 白朮 橘皮各四两 石膏八两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香豉汤,治下焦热毒痢,鱼脑杂痢赤血,脐下小腹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方:
香豉 薤白各一升 黄连 黄檗 白朮 茜根各三两 栀子 黄苓 地榆各四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肠中寒热,赤白泄痢,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妇人带下方:
右灸小肠输五十壮。
黄檗止泄汤,治下焦虚冷,大小便洞泄不止方:
黄檗 人参 地榆 阿胶各三两 黄连五两 茯苓 榉皮各四两 艾叶一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胶消,分三服。
人参续气汤,治下焦虚寒,津液不止,短气欲绝方:
人参 橘皮 茯苓 乌梅 麦门冬 黄耆 乾姜 芎藭各三两 吴茱萸三合 桂心二两 白朮 厚朴各四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茯苓圆,治下焦虚寒损,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闻人语,胸中噎塞而短气方:
茯苓 乾地黄 当归各八分 甘草 乾姜 人参各七分 黄耆六分 芎藭五分 桂心四分 厚朴三分 杏仁五十枚
右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为度,日二,清白饮下。
伏龙肝汤,治下焦虚寒损,或先见血后便转,此为近血,或利、不利方:
伏龙肝五合,末 乾地黄五两,一方用黄檗 阿胶 牛膝一作牛劳根 甘草 乾姜 黄苓 地榆各三两 发灰二合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胶煮消,下发灰,分为三服。
治下焦虚寒损,或先便转后见血,此为远血,或利或不利,好因劳玲即发,宜续断止血方:
续断 当归 桂心 蒲黄 阿胶各一两 甘草二两 乾姜 乾地黄各四两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胶取烊,下蒲黄,分三服。
当归汤,治三焦虚损,或上下发泄、吐唾血,皆从三焦起,或热损发,或因酒发,宜此方:
当归 乾姜 小蓟 阿胶 羚羊角 乾地黄 柏枝皮各#10三两 芍药 白朮各四两 蒲黄五合 青竹茹半升 伏龙肝 发灰一鸡子大#11 黄苓 甘草各二两
右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胶取烊,次下发灰及蒲黄,分为三服。
灸法:
五脏六腑,心腹满,腰背疼,饮食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赢瘦少气,灸三焦输,随年壮。
腹疾腰痛,膀胱寒,僻饮注下,灸下极输,随年壮。
三焦寒热,灸小肠输,随年壮。
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灸水道,随年壮。穴在侠屈骨相去五寸。屈骨在脐下五寸屈骨端,水道侠两边各二寸半。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一竟
#1膀胱肘方:原脱,据本书文例补。
#2裂:原作『列』,据影宋刻本改。
#3脉、方、灸法:按此『脉』、『方』、『灸法』之下原有『四条』、『六首』、『一首』云云,据本书体例删,下均仿此。
#4□咀:此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5一斗二升:影宋刻本作『一斗一升』。
#6各:原脱,据文义补,下『各』字同。
#7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8右:影宋刻本无『右』字。
#9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0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1大:原作『人』,据文义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63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
下一页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