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卷下#1

正统道藏 > 洞神部 > 洞神部玉诀类 道德真经注 唐 李荣 > 道德真经注卷下#1
  道德真经注卷下#1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
  三十八章#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明古之皇道,宅太虚以为心,凝至一而为体。不言均天地之化,无事成万物之功,未规揖让之名,岂有干戈之争。虽复处宗处极,而乃非争非名,无为自然,故云上德。为而不恃,成功不居,故云不德。畜养万物,物得以成,故云有德。内明德与道合,厥义可尊,故云上德。道既无象,德亦虚玄,韬光藏用,故云不得。虽藏於用,无用之用用矣。乃韬於光,不耀之光光矣。有用有光,济人济物,故云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德之风几乎将失,仁义之化殆欲斯兴,文字既彰,浇漓渐矣,故云下德。以德为德,以功为功,恃德伐功,故云不失德。执言有德,不及无为,故云是以无德。内明体同虚寂者德之上,事有纷累者德之下,封执在心故云不失德。执者失之,是以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以,用也。上用无为以化下,下用无为以事上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用有为以导下,下亦以有为以事上,何者?草则逐风以西东,影则随形而曲直,故知君海内者不可以多事,理归虚静,训弟子者不可以非礼,义存忠孝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兼爱博施仁也,赏善罚恶义也,恒其道德,其宜上也。上德下德亦浇淳之化有殊,无为有为明得失之政斯别。下德之称有为者,是上德之劣也,上仁之称无为者,是上义之优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上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以此教人,故曰为之。礼烦则乱,下不能行,故云而莫之应,可谓信不足有不信。相信自可忘言,不信则生忿争,是以挥拳攘臂,更相牵引。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
  玄古淳和,物情诚实,人皆自足,不假仁义以煦濡,家悉无为,各怀道德以游泳,爻象不作,教迹未兴,混亲疏,忘贵贱,此则太上下知,大道之化也。此风既散,谧号乃兴,畜养之义行焉,成济之功见矣。圣人潜被,黎首自安,此上德之化也。亲惠情生,泛爱功起,亲则有所不普,爱则有所不同,浇风以渐也。亲爱不足以化俗,赏罚于是以理人。又丧赏罚之义,废仁义之礼,教之以折旋,行之以玉帛,而君欺于上,臣诳于下,淳源已远,浇浮孔炽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人皆敦厚,各怀忠信,亦无烦曲礼,但忠信已薄,浇浮更厚,惑乱滋甚,以礼理之,贱质贵文,转增邪乱,故言乱始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始。
  道德者,道之实也。仁义者,道之华也。先知仁义者,识华不识实也。夫明者自然合理,暗者方俟师教,知礼非上智之基,乃是下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云去彼取此。
  散朴以为器,原其始也至淳,失道而后德,要其终也浇薄。是以仁非本性,义异自然,信不由衷,礼饰於外,是非战争,奸巧纷纭,父子失慈孝之心,君臣乖忠义之道,于是大圣老君痛时命之大谬,愍至道之崩沦,欲抑末而崇本,息浇以归淳,故举大丈夫经国理家,修身立行,叉须取此道德之厚实,去彼仁义之华薄,则捐俗礼,归真道。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灵#3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一,元气也,未分无二,故言一也。天地虽大,所禀者元一。万物虽富,所资者冲和。王侯虽贵,所赖者真道。是以清澄以广覆,宁静以厚载,变化以精灵,虚豁以盈满,安乐以全生,无为而正定,何以致其然?皆得一於道。
  其致之,
  道无兴废,物有得失。得之者益如前,失之者损如后。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将恐蹶。
  真一之道,不可失也。失之,成象恐之於破裂,成形恐之於动发,不测将恐以绝歇,虚间将恐以枯竭,生灵将恐以死灭,尊贵将恐於颠蹶。
  故贵以贱为本,
  此则国以人为本,亦言从贱以至贵也。
  高以下为基。
  九重之台起於累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孤寡不谷,王侯之谦称,此亦不忘於本也。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言贵实以贱为本也。
  故致数誉无誉。
  王侯实贵而以贱为名者,此有道之君也。歌谣颂德,不以为誉,此则数誉。悬谤从谏,不以为数,此则数毁也。明体道君子外宠辱,得失不惊,心忘毁誉,喜愠不形色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玉琭琭少故贵,而石#4落落多故贱,贱者人所恶,贵者物可政,俱不安也。处贵而谦退,不欲如玉之被致。在贱而恶齐,不欲如石之被奔。得之以一,处之以中,唯上与下无不安。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以柔弱为用,动皆反俗,以刚强在心,举皆失道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者,天地有形故称有。天覆地载,物得以生,故言生於有。无,道也。道非形相,理本清虚,故曰无。天地从道生,有生於无也,故曰虚者天地之根,无者万物之源。迷者失道,不识本元。圣人垂教,明於祖始,若能道超生死而出有无,必其昏俗,沦有无而系生死。形神合而见相,故言生於有,形神散而无体,故言有生於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
  信道弥笃,强行有志,寒暑变而不革其心,金石销而不移其操,始终常一,确乎不拔。勤行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素丝无恒,逐玄黄而改色。中士不定,随好恶而异心。闻真道,存身以安国,则存道而忘俗。见财色,悦性以娱情,则存俗而亡心道。
  下士闻道,大笑之。
  心迷得失,知近不知远,情昏真伪,识浅不识深,但悦尘垢之小行,反笑清虚之大道。
  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深甚奥,下士#5之所难知。微妙玄通#6,下愚故非易识。今笑之,不能令真使混浊,适足彰道之清远也。
  是以建言有之:
  物情不一#7,取舍异心。圣人设法,无教无不教,凡情向背,有信有不信也。
  明道若昧,
  智无不周,明。光而不耀,昧。勤行,进,大成若缺,退也。
  夷道若类,
  缅平一等,夷道也。和光同尘,若类。
  上德若谷,
  无不容也。
  大白若辱,
  廉而不秽,大白也。混若於浊,若辱也。
  广德若不足,
  大满若冲。
  建德若偷,
  潜行密被。
  质真若偷。
  偷,变也。性无洁浊,体实常存,质真也。亡死生,合变化,若偷也。
  大方无隅,
  寰寓有象,有方也。至道无形,无隅也。
  大器晚成,
  积习生常,美成在久,故知修心修行,非一朝一日可以致。
  大音希声,
  鸣钟应节而鸣,玄教随机而作。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虚无罗於有象,故言大象。大象无象,故曰无形。不可睹,故言道隐。绝於称谓,故曰无名也。
  夫唯道,善贷生。
  夫进而若退,进无进也。若退而进退也。明若昧,非明也。昧若明,非昧也。至真之道,非进非退,非明非昧,无色无声,无形无名。虽复无名,亦何名而不立?虽复无象,亦何象而不见?是故布气施化贷生於万有,为而不恃,付之於自然。
  四十二章
  道生一,
  虚中动气故曰道生。元气未分,故言一也。
  一生二,
  清浊分,阴阳着。
  二生三,
  运二气,称三材。
  三生万物。
  圆天覆於上,方地载於下,人主统於中,何物不生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阳气热孤,亦不能生物,阴气冷单,亦不足成形,故因大道以通之,借冲气以和之,所以得生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
  抱冲和之气,无好无恶。失一元之道,有爱有憎。但敦富贵之名,不悦孤寡之称。唯有道王公,卑以自牧,义存谦退,以为名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有道以富贵而称孤寡,损也。谦光日新,益也。无德处贵,自以为益。材下位高,必至倾覆,损也。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
  人间所行之教,理归仁义,事刚强。然刚强者死之类,仁义者道之华。亦我义教之者,欲使去刚强而存柔弱,远仁义而安道德也。亦言圣人是於能教众生,是於所缘教得宜。义者,宜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不从君父之命,不顺圣人之教,贪荣而守胜,尊己以陵人,强梁也。违科犯法,不尽天年,中道而夭,不得真死也。物皆合道,圣人无不设教。凡情失理,化主所以兴言。由仁义之华,彰道德之实,因强梁之性,演柔弱之法。父,本也,以强梁为教本也。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有象之至柔者,水也。无形之至柔者,道也。水至柔而能消金穿石,破彼坚强。道至柔而能贵彼忘我,破兹固执。言人若能鉴之於水,体之於道,足然洞之於人我,经之於丘山,微妙玄通,都无滞碍,此谓驰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水无有碍,道无有形。有间无间,无处不入。
  是以知无为有益。
  道无形,物得成;圣无为,人得化。此乃无为之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前称无为之益,未知何曰无为。行不言之教,教即忘言。任因循之事,事即无事。吾安於上,臣悦於下,此为之益也。
  天下希及之。
  行有为者多,及无为者少。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者,外之称誉。货,俗之财帛。身为忠孝之本,抑德之基,理须外名利,存身神,反无为,修至道,而弱丧者不反,逐欲者失真,遂为名以杀身,因财而害己#8。迷沦者众,圣人怀之,故详问云为得利为病,为失名失利为病。俗以得名利为善,而得之则身亡;失之为恶,亡之则己立。得失病利,谁然定乎?亡,失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
  为名以杀身,斯大费。
  多藏必厚亡。
  为财以伤己,斯厚亡。
  知足不辱,
  不分外以求名,远耻辱。
  知止不殆,
  不非理以规财,无危殆。
  可以长久。
  外之於名利,远之於危殆,理国可以长存,修身可以久视。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道圆德备,名曰大成。备如不足,故云若缺。然大壑酌之而不竭,明镜应之而忘疲,不弊。
  大满若冲,其用不穷。
  四达是方而俱照,六通无幽而不烛,斯大满。不以照为照,不以盈为盈,若冲也。用不以心,故无极。
  大直若屈,
  直同正道,大直。以欲从人,若届也。
  大巧若拙,
  匠成万物,大巧。似不能为,若拙。
  大辩若讷。
  谈天畅理,大辩。言即无言,若讷也。
  躁胜寒,静胜热。
  阴阳二气,递相为用。阳气躁而热,阴气静而寒。阳气盛则静胜而躁劣。此则气序迁移,平为胜劣。夫大成若缺,大满若冲,则盛无盛也。其用不弊,其用不穷,则衰无衰也。不盛不衰,不寒不热,遗成而不败,忘胜而无劣。
  清静为天下正。
  为阴阳之所寒热,未清也。为生死之所流动者,不静也。明圣人生死无变於己,寒热不累於身,清静也。有轮转处,生死皆为耶也。无轮转,绝死生,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君上有道,除奔命之马。臣下无为,粪桑田之业。修真者去驰骋之浮情,粪身神以道德。务学者绝飘荡之懈惰,粪心虚以艺文也。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生,起也。不用道而修文,专饰兵而好武,四郊多垒,五兵斯起,戎马生於郊也。内明心王无道,驰六识之马,遍万境之中,得失纷纭,是非#9交争也。
  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甚於欲得#10。
  有道之人,遗情去欲,祸自除。无识之徒#11,纵性任心,殃咎斯至。善积成庆,幽显咸享。恶积成殃,存亡俱累。罚止一身,罪也。下及子孙,祸也。上误先祖,咎。
  知足之足,常足。
  除可欲则外无所求,清本性则内无所乏,故言知足,动皆合道,事无不圆之足也。无不足之时,常足也。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观之以道,则理无不达,照之以智,则事无不知,所谓不行而知者。
  不窥牖,见天道。
  二景丽天,五星耿汉,宁须窥牖,方始见乎内明。窥牖者,穿凿求解也。天道者,自然之理。不假筌蹄得鱼兔,无劳言教悟至理,此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迹周於宇宙,未识山川,览遍於经籍,宁知至理,此谓无知。
  是以圣人不行而行,
  独悟也。
  不见而名,
  玄览也。
  不为而成。
  自内就也。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增之以卷轴,长之以见闻,利之以名声,加之以嗜欲。
  为道日损。
  行不言之教,文理双忘。体虚玄之道,物我同遣。为无为百为兼丧,事无事万事都损。岂惟憍盈奢侈也。
  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
  舍有归无,损之者也。有去无忘,又损之者也。有去,无也。理冥真寂,至无为也。
  无为无不为。
  夫欲去有累,所以归无为,而惑者闻无为,兀然常拱手,以死灰为大道,土块为至心,理恐其封执无为不能悬解,故云无为而无不为也。不为非无为也,有为而归无为,非有为也。此则为学为道,道学皆忘,唯动与寂,寂动俱息者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摄也。忘则无舍无不拾,用则有可有不可。若以无为摄天下,无有而不可皆可也。若以有事取天下,无有而不可皆不可也。
  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君上无心於有为,任百姓之自化。圣人无情以分别,逐万有而感通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若有心分别,有善善有不善,不得以为善#12。今既无心分别,非唯善於善,亦善於不善,善与不善皆善,是以谓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信,顺也。物情既有可有不可,从事则有顺#13有不顺。有顺有不顺,不得以为俱顺。今圣人无可无不可,皆可;无顺无不顺,皆顺,是以名为大顺。
  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混其心。
  惵惵,不住也。凡情分别,见善见不善,信有信不信。圣人惵惵不住,泛泛随机,混其分别之心,齐其是非之意也。
  百姓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百姓不能以性制情,而乃纵心逐欲,注耳目於声色,专鼻口於香味,因兹惛惑,以此聋盲。圣人逐病行医,随机演教,因心救物,说己化他,乃云我止如婴孩赤子,不知声色悦於耳目。
  五十章
  出生入死。
  从幽至显名出生,自有归无称之入死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九窍四关为十三也。若能绝欲则为生之类,必其放荡,则为死之徒也。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所以流死地者,由十三种造过。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何为得至於死地?言用之九窍,运之四关,多取有为之生业,爱养无常之生死,后(厚)过其分,动之死地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不能养性,内为情欲之所伤,外为毒虫之所害。善摄者不耽染,性不伤,无毒心,物无害。
  兕无所驻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言养生以道,积善以行,是故前显不与恶遇,今明虽遇无伤。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夫生我者神,杀我者心。我杀由心,心为死地。若能灰心息虑,不构有为,无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孰成之。
  至道运而无壅,何适而不能。玄德动而不滞,何事而不可。今约事分用,通生则理归於道,长畜则义在於德。生畜於物,物各有形。既秀而不实曰孰,生畜具全曰成也。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父母所生,天地覆载,诚可尊也。今道德恩隆於父母,功盖於天地,理当尊贵人也。
  道尊德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德虚忘,自然尊贵,非由爵命方见敬重也。
  故道生之畜之,长育之,成之孰之,养覆之。
  此广明道德生畜之义也。进益曰长,抚恤曰育,构立曰成,圆足曰孰,资给曰养,衣被曰覆。
  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夫伐其功者,非至功也。恃其德者,非大德。今既生既长,不恃不宰,深妙之德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道为物本,故云始。德能畜养,故云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其子。
  道德生畜,母之义也。物从道生,子可知也。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子从亲生,必须孝於亲;物从道生,必须守於道。子孝於母,母慈於子,通天地,感神明,物无伤也。人守於道,道爱於人,积功行,着幽显,物无害者,故言不殆也。此明母子相守,本末相收。能行此者,家国安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掩目闭口,外患不生。既无疲劳,又绝勤苦。会无名之始,归有名之母,修身之道也。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失道滞俗,去本行末,通六情之兑,开五欲之门,虽成有累之事,终失无为之道。亡没此身,难可救拔。
  见小曰明,用柔曰强。
  祸乱初起为小,预能防患曰明,顺道无违曰柔,始终不损曰强也。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智能照机,以之防祸,用其光也。睹见未萌,皎然无失,内视反照,复归其明。以不罹患,无与身殃也。
  是谓袭常。
  放情极欲,遣本徇末,患难斯至,归无常也。塞兑闭门,守母依始,洁身入道,袭真常也。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甚畏。
  老君伤时王不从夷路,唯履险途,服文彩而带利剑,厌饮食而积货财,农田荒秽,仓凛空虚,此乃夸盗之人,岂纯粹之行。若使我微知政事,必行无为之大道,不涉有为之小径,有所施为事,尤畏不行。
  大道甚夷,其人好径。
  正道平而易,邪径险而难。理国者多履其难,修身者少从其易。斥无道。
  朝甚除,田甚芜,
  雕墙峻宇,除故造新。下人妨农,良田芜秽。殉名好利,弃少求多。道业不修,丹田荒废也。
  仓甚虚。
  年登则禀实,农废则仓虚,行薄则业虚,德充则道实。
  服文彩,带利剑。
  捐素以事华,贱文而贵武。修真者内不存於道德,外唯饰以威仪,毒意末松,带利剑也。
  厌饮食,资货有余。
  夫味无味者,饮和浴德。为无为者,礼士爱贤。鄙刍豢,以箪食为乐,散货财,以不贪为宝,此则内外无不可也。而厌之以芳鲜,积之以珠玉,是盗夸之行,非家国之基。
  是谓盗夸。盗夸非道。
  取不足积有余,盗之谓也。爱文彩,事贪侈,夸之义也。唯盗与夸,俱非道行。
  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能立行於至道之境,则根深而不拔。妙树功於玄德之乡,则蒂固#14而不脱。为国则百代宗庙而常安,为家则万叶蒸尝而不绝。师资结影於真气,授继响於玄风。
  修之身,其德能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能长;修之国,其德能丰;修之天下,其德能普。
  夫道不可不修,德不可不立。立德修道,自家形国,何往不安。死生无变曰真,庆及后昆曰余,迩安远至曰长,物皆自然曰丰,惠无不周曰普也。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至道之源,实自无善无恶;建德之始,理须知是知非#15,知非者则去恶虑不远,知是者则就善恐不及。察邪察正,照存照亡。修道之身则归真,不修道者则入伪。修道之家则有余,不修道者则不足。修道之乡则久长,不修道则短促。修道之国则丰大,不修道则穷俭。修道之天下则周普,不修则缺少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如何得知修道者昌,不修道者亡?观一身则百身可知矣,观一国万国斯睹矣,岂唯三代乎也。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怀道抱德,积行深厚,气专精固,绝欲无贪,不散真童,类於赤子也。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以毒曰螫,以足曰据,以爪曰博。婴儿所以无害者,一为内无毒意,二为慈母加护,故不伤也。含德之人,既其无复恶心,又以天灵垂佑,是以毒虫不得流其毒,猛兽无以施其猛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婴儿筋骨弱而握拇指牢固者,非由力也,本为心专,人虽欲开,不可得也。含德之人,屈身以顺物,柔心以从道,可欲不能开,全真自然固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竣祖雷反之作,精之至。
  牝牡之合,即阴阳之会也。竣,小儿阴也。作,动也。赤子未知男女之礼而动作者,至精不散也。精散则身枯,身枯则命竭。含德之人外情欲而爱其精,去劳弊而宝其气。无心於动,动不妨寂,虚己於寂,寂不妨动。寂不妨动,虽动而非动;动不妨寂,虽寂而非寂。非动非寂,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嘎於葛反之,和之至。
  啼极无声曰嘎。赤子旦夕恒啼而声不嘎#16者,和气未散也。含德之人演玄言而不疲,流法音而无绝,此抱冲和之所致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亡精损气归无常,知和不死保#17真常。含德既知和理,人体常义,物无不可,故曰明也。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祥,善也。强,盛也。此明流俗有为之徒,不能同赤子之握固,似含德之知和,逐欲丧其精,运力伤其气,益生以滋味,补气以药石,中心欲使气盛而不衰,体善而不恶,其可得乎?故曰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物壮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物极则反,体盛则衰。此时俗尘之怛累,岂虚寂之常道。老君痛众生未解知常,不能受气,以有为益生,益之损。既乖至理,戒以止哉也。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得意忘言,悟理遗教。
  言者不知。
  多言则丧道,执教则失真。
  塞其兑,闭其门。
  杜欲路,绝祸源。
  挫其锐,解其忿。
  折贪欲之锋,释是非之争。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争得失则或可或不可,竞是非则一彼一此。今和光则无知无分,同尘亦共愚不别,通万有而齐致,亦何法而不同人。
  故不可得亲,不可得疏;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贵,不可得贱。故为天下贵。
  天有远近则亲疏明矣,存得失则害利生矣,定上下则贵贱成矣。今解忿挫锐,和光同尘,爱憎平等,亲疏不能入,毁誉齐一,利害不能干,荣辱同忘,贵贱无由得。能行此者,可以为天下贵也。
  五十七章
  以政理国,
  养百姓者,妙在於平均。宣风化者,要归於正直。此所谓诸侯牧宰导德齐礼,文之教之也。
  以奇用兵,
  奇,变诈也。临难制变,兵不厌诈。三略六奇,九政百胜,上将军师静难息寇武之功。
  以无事取天下。
  明君之摄化天下,论道宣风则贤相,守方讨逆则名将,垂旒坐朝於万国,塞耳凝神於九重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何以得知无事可以取天下?即以此下文云我无为人自化,我无事人自富也。
  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
  忌讳多端,政烦纳密。烦则人劳,密则人惧。从法妨业,焉得不贫也。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机权不可多与人,兵器不可家皆有。家有兵器思为贼,人多执权恐至乱也。
  人多知巧,奇物滋起;
  多奇巧,异物生。上玩物,下起欲也。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珍好之物为法物也。多贵金玉,盗贼斯起也。亦言法所以息盗盗更多,礼所以整乱而乱作。
  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无事人自富,我好静人自正,我无欲人自朴。
  前忌讳下是四种有为之病,是故圣人说四种无为之药,欲令除乱得化去动之静,家安俗乐,无事无为。付自然之运曰化,人皆知之曰富,无偏曰正,遗华处实曰朴也。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人醇醇
  其政宽,其人悦。上恬静,下淳一也。
  其政察察,其人缺缺。
  其政急而烦,其人困而乏。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倚,用也。伏,匿也。言人在苦而思乐,改恶而从善。因祸以得福,若处乐而荒;在贵而骄纵,则祸匿於福中矣。
  孰知其极?
  行善恶之因,得祸福之果,轮回苦乐之境,来去谁知穷极也。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訞。
  奇,异也。訞,恶也,善恶往还之业,此并是邪?寂寞立之真始乃正,言人多积尘垢之行,少有清虚之基,故云其无正事耶者。众从正者,寡设命为正。正不常正,俄然变异,故曰为奇。并皆行恶,不肯修善,设令为善,善不恒善,还即造恶#18,故曰为訞也。
  人之迷,其日故久。
  迷祸福之源,惑邪正之路,此非旦夕,其日故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方,正也。割,伤也。邪行则物我俱伤,正道则彼此无割也。
  廉而不秽,
  凡情贪而浊,圣道廉而清。
  直而不肆,
  大直若屈,不显正以示人。
  光而不耀。
  明道若昧也。前标得失之政,次指祸福之门,而没溺者既多,昏迷者已久#19,訞奇则系累之境,倚伏悲悬解之场。是以廉而不秽,始体清虚之道;光而不耀,方识惠源之路。冥得失,何祸何福乎?混是非,孰邪孰正乎?泛兮无系无不系,萧然无可无不可也。
  五十九章
  治人及天,莫若式。
  下理於人,上事於天,莫过以道用为法式。
  夫唯式,是以早伏。
  以道为式,物先以归。
  早伏谓之重积德。
  道轻德薄,人不依重。积深厚,物自伏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
  德重仁深无不胜。克,胜也。
  无不克莫知其极。
  四夷宾伏,国无边,与道玄同,有何穷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境土无边,德、无际,始可以有於家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有道则国安,无道则国危。国由道生,道为国母。以道为母,所以久长。
  是以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夫根枯则拔,蒂朽则落。今理国以道为根则根深,修身以德为蒂则蒂固,蒂固则长生,根深则久视。天人之式,家国之要也。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鱼也。烹鲜不挠,挠则鱼烂。故曰理国烦则下乱,修身烦则精散也。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君上用道临下,鬼不见其精灵以害人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鬼无精灵而不害人,由上用於正道,所以邪不为害。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非其神鬼不能害人,但圣人在上,德被幽明,鬼神无害,由圣不伤也。人能利物,亦自不伤。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
  鬼神圣人,两者也,俱能利物,不相伤也。圣人慈善鬼正直,慈善处显而光润,正直在幽以潜资,俱以德泽
  交归众人。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交,会也。海在乎众流之下,百川於是交归。理国者自视缺然,万国所以同会。
  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
  牝雌而静,牡雄而动。夫静可以制动,阴可以屈阳,故知谦撝伏跨企,柔弱胜刚强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以下大国,则聚大国。
  以谦为德,则可以容人。未能卑退,不可取聚。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结二国也。
  夫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入事人。
  国之大也,又欲远扇於皇风。境之小焉,不过遐钦於道化也。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扇皇风者,远覃於声教。钦道化者,来服於礼仪。俱称所怀,各得所欲。衣冠是一,文轨大同,仍恐大者蔑小,贵者陵贱,重诚大者以为下也。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所不宝。
  宝,重也。道本无形,理唯虚寂,无形苞之於有象,虚寂纳之於动殖,故言万物之奥也。淑人君子体正,可以重真,不肖下愚从邪,於焉轻道,故有宝不宝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体道忘言,信言不美。饰非之辩,未可契真。丧实之言,岂足称道。华辞惑众,饰伪以为真。浮说乱人,以恶而善。适为可用之於市肆,焉能达德而怀道也。达至德者,忘之於彼我。悟自然者,混之於和同。岂可尊己而卑人,是我而非彼,自加於物上也。
  人之不善,奚弃之有?
  圣教所设,本以开晓於无知;妙道遐通,亦乃匠成於未悟。欲使善不善而皆善,知不知而共知,常善救人,宁容有弃#20。
  故立天子,置三公。
  上古至淳,贤愚平等,身不失道,行合自然,人皆宝道也。逮乎三五已降,物渐浇漓,无君不可导人,有主方能化物。故上树垂拱之君,下设论道之官,示之以好恶,诫之以礼,化彼不善,陶此淳风。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征士,先进以璧,次进以马,故言以先驷马也。夫倒置之徒,必须发之以蒙蔽。抱愚之者,亦宜耀之於智矩。作君上之心腹,为元首之股肱,义在匡救其恶,易宣风教。然而尚名者不安其分,妄规非次之荣。好宠者不以其道,唯希高贵之爵。骄奢自贻伊戚,遂并危亡之祸,未若增修至道,宠辱不惊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
  自昔至今,重於此道者何谓也?求之非一日而得,行之,免百年之祸,保於福禄,绝於危亡,今古同尊,天人并贵也。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息躁动,凝神於安静。绝繁务,虚己於自然。除嗜欲,耽之於玄妙。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怨之生,或大或小。仇之起也,乍少乍多。涉有事之境,即拘斯累,怨怨相报,无有尽期。若能归无为之大道,保自然之无累,遗兹混浊,味此清虚,咎过不生,怨雠不起,此报怨德也。
  啚难於易,为大於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大事必作於小。
  作,起也。事之起也,必自易成难。物之生也,亦因小至大。所谋欲除难罪,必息於易。所虑欲除大恶,先折於小。根本若除,枝叶自丧也。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定辞必必信,轻诺必虚。难於所为罪业,生死皆易为。非法#21之事,终始皆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轻为恶事,动入罪因。圣人睿哲聪明,犹尚难於有为之事,故得终始无难。况盲瞑之徒,不能重慎,欲免祸难,其可得乎也。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安,静也。未兆,机不动也。患难防,恶难止。思除其恶,制之於未动。虑息其患,持之於安静。恶兆无由得起,不谋自然无患,此谓上士防患。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罪小易灭,恶长难除。不能防之於未动,必须制之於微脆,此中士#22除患也。
  为之於未有,
  所谓其安易持也。
  治之於未乱。
  所谓微脆易破。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重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合抱之木,自小而成大。九重之台,因下以至高。千里之行,从近以及远。若制之以静,毫末之罪不生,止之於微#23,一篑之基易破。安然不动,千之行无至,若不能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为有为而不已,必至败亡。执恶行以为是,终归丧失。此谓下土暗於成事,以至败亡。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凡庸暗之於即事,故有败失之非。圣人玄鉴於机前,无复有为之患。
  人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几,近也,凡人为恶,不能早除,恶事近成,自然已破。若能伺圣,去危求安,始不为非,终不获罪,无得无失,何败何成。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备众人之所过。
  凡情逐欲,贱道贵财。圣人不食,沉珠掷玉若也,修不为己,学乃为人。贪利则过生,争名则咎至。圣人无欲则遣利,绝学则忘名,不耀一己之能,防备众人之过也。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物之性也,本乎自然,欲者以染爱累真,学者以分别妨道,遂使真一之源不显,至道之性难明,不入於无为,但归於败失。圣人显自然之本性,辅万物以保真,不敢行於有为,导之以归虚静也。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
  欲教今俗,先引古人。古人用道修身理国,不将奸智役心眩物,此非以明人也。含光藏耀,全真抱朴,分别智息,将以愚之也。
  人之难治,以其多知。
  君上守质,臣下归淳。未假威刑,自然顺化。若也不行虚寂道德,唯明奸巧智慧,智多乱甚,故难理也。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
  智慧奸巧伤害人深,国之贼也。质朴无知,任物自化,各事其业,俗乐家安,物我无伤#24,君臣俱泰,国之德也。
  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用智不用智,两者也。用之则贼害,不用则无伤。能知百姓无伤,此知理国楷模法式也。能知法式,本固邦宁,德之妙也。德妙不测曰深,寻求不逮曰远。人皆用智,此独用愚,学与物反也。不逆物性,任之自然,斯大顺也。亦言道本虚玄,俗使滓秽,顺俗求道,失之於真,反俗修德,入之於妙。入妙则无可无不可,归真则无通无不通#25。既其虚应无方,故能大顺平等。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此举喻也。但海处卑下,故能为百谷之王。明圣人谦虚,为万国之主也。
  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谦居物下有德,故推之以为上。退身度人怀道,故尊之以在先。百姓乐戴不以为重,人皆忠孝,谁有害心也。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无德,物所同厌。有道,人皆乐推。行揖让之风,顺万物之化,谁当与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以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其细。
  老君道尊德贵,诚可以为大也。然晦迹同尘,隐显不测,不似於智,不似於愚,故言不肖不似。唯当大圣之人,故无所似。若形有定质,智有常分,的有所似,道有所对,此乃细碎之小人,岂是虚通之大圣也。
  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俗存於利,贵之以七珍。道在於真,重之以三宝。三宝之义,未是外求。若能仁惠於万物,好生而恶煞,慈之义。薄赋轻傜,谦身节用,不奢不侈,俭之义也。忘己济物,退身度人,不敢为天下先。持行修身,用此三者,安国宁家,宝之大。
  夫慈,故能勇;俭,故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心於物,物无害身。物既无害,自无前敌,以无敌故,故言勇也。用之奢侈,於事不足,行之俭约,处理有余,周於远大,故言广。尚之於谦退,守之於雌柔,其德能普,谦光日新,为物所尊,故能成器长也。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前明得三宝者,处慈而得勇,守俭而致广,居后以至先。今明失三宝者,必竟不能行慈,苟且后知好勇;节行不能履俭,无度但当广费,未解卑身处后,锐意欲在物先。好勇而不仁则亡,用#26广而不节则困,无德而居物先则危,故云死矣也。
  夫慈,以阵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以慈为用,不失其道。在於战阵,必克前敌,故胜也。以之守固,无复倾危,遂言固也。以慈为心,玄天所以加护,故曰救之。至道於焉保守,故曰卫之。内明是非交战为阵,解能破惑为胜,身不失道为守。与道同久曰固。自然无害,天将救也。外物不伤,道之卫也。
  六十八章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
  以慈来物,以德伏人,无斗以力,不好以勇,无为而化,斯不武也。
  善战不怒,
  能息寇乱,善战。救物用慈,不怒。
  善胜敌不争,
  道济天下,四海来王。德绥寓内,五兵不作。物则靡之而不刃,故言胜敌。无心自然自受推,故言不争。
  善用人为下。
  使人不失方员之器,任物各得文武之村,善用。宽则得众,谦则无咎,故言为下也。
  是谓不争之德,
  此结上不武不怒而能胜敌也。
  是谓用人之力,
  此结善用人为下,人为之尽力也。
  是谓配天,古之极。
  怀物以道,来远用文。不战而自胜,无争而独尊。其德高大,近之上天。其化淳和,比之极古。内明虚心实腹,坐忘合道,不假威权,无劳勇猛,故言善为士者不武。泯是非之情,除爱憎之见,善战不怒。物无害我,顺而不逆,善胜敌不争。心王既静,志在冲虚,耳目无扰,手足不劳,善用人为下。合自然之理,故曰配天。契首之真源,古之极也。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引古兵法。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在国先举为主,在阵先动,为主。先举先动憍盈必危,今欲保全,故云敢为主。和而不唱,后而不先,故言而为客也。
  不敢进寸而退尺。
  不以兵强外侵,故云不进寸。而以
  积德内守,故云退尺也。
  是谓行无行,
  兵由彼起,我实不行,应物而行,无心而动,行无行也。
  攘无臂,
  怒而行兵,用兵所以攘臂,为客退尺,不假臂以攘之,故言攘无臂。
  执无兵。
  伤彼无道,为此执兵。兵以息兵,刑期无刑。未失慈义,慕道自归,无兵可执也。
  祸莫大於侮敌,侮敌则几亡吾宝。
  於煞不可常行於有事,道贵幽静,是故制物以无为,务在安人,不令有害。若退失无为之道#27,进无静寇之兵,轻侮前敌,国破人亡#28,祸之大也。国实人富,主圣臣贤,是名得宝。人亡粟尽,臣辱主危,近失吾宝。
  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
  两边举众,名曰抗兵。多少均齐故云相若。轻敌无备,贪而好煞者,劣也。静必依道,动皆以律,不失於慈,慈能制物,哀者胜也。内明烦恼多端,非智不破,欲陈其法,故云用兵有言。为主必雄强,作客多雌弱。行人欲息动归静,知雄守雌,故云不敢为主而为客也。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学无所学,修无所修,不敢进寸而退尺也。识因缘之皆假,达理教之俱空,行无行也。非唯万境虚寂,抑亦一身空净,攘无臂也。内忘智慧,执无兵也。外绝情尘,仍无敌也。放情极欲,失道丧身,亡吾宝#29也。智慧烦恼,二种恒随,抗兵相若也。方便於智慧,微妙不失慈悲,漏尽或祛,萧然无累,哀者胜。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圣人设教,词约理举,照然义见,易知也。抱一#30绝於多或,无为断於有累,故易行也。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凡情不遵於玄教,守愚未开於智慧,不识此道,莫能知也。迷伦有欲,弗习无为,弃正从邪,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宗,本也。君,主也。以道德为本,其实易知。以无为为主,其实易行。失本逐末者多矣,不礼真宗,放情违性者众焉。宁知君举众并皆如此,故云天下莫能知行。
  夫唯无知,是以不吾知。
  物皆暗或,内无一豪之鉴,故云无知。迷理失道,外无万境之智,故不吾知也。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役役之辈,所重者名。丧众之徒,所爱者利。少能体道,故言知我者希。若丧不归,归之由於正路;漂浪不返,返之入彼真源,道也。
  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顺俗同尘,外示粗服,披褐也。玄德无染,纯白光生,怀玉也。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慧彻空有,智通真俗,知也。所照之境,触境皆空,能鉴之智,无智不寂,能所俱泯,境智同忘,不知也。照然
  知如无照,知如不知,此为上德也。不知强知,多知多失,伤身损命,知之病也。
  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本遗知,是以不病。痛彼众生有强知之病,以其病病也。痛惜众生虽为轸虑而分别,尘累不染,圣人是以不病。亦言以其病病者,言众人为分别之病所病也,故言是以不病也。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威,刑法也。若不畏於小罪,积恶不休,犯纲触罗,亡身损命,大威至也。内明不惧尘累,纵欲不止,欢纵则精散形秽,形秽则神离,神离则形败#31,精散则体枯。入真道而无缘,为生死之所害,大威至。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人以所生为乐,爱为真,不能闲居以养生,修善以防死,流宕失乡,爱他处为广大,以本乡为狭陋,此狭其所居也。长恶伤行,纵欲伤身,动之死地。不存久视,厌其生也。劝言无者,莫令如此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道生由道,成形藉神。若能爱道存神,故云夫唯不厌。除垢止欲,志静形清,神既附人,道亦爱己,放言是以不厌也。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凡情失道,乃为无识。圣智达理,故曰自知。忘於人我,泯於闻见,故曰不自见。宝神惜气,固精志道,不轻此生,故云自爱。不自贵大以贱小,不尊行以忘於高下,故言不自贵。自知自爱者悟理,自见自贵者迷方。圣人说己化物,使物知皈,去彼自见自贵之忓物,取此自知自爱以全真。
  七十三章
  勇於敢则煞,勇於不敢则活。
  不惧为勇,心果为敢。白刃交於前,视死若生者,列士之勇也。然智非计策,力异骁雄,贪利而前,必丧身命,故言则煞。义不争,必以慈,或以道德来人,或以智策伏物,於物无害,在我全身,故言则活。内明勇於声色者煞身,不敢於倩尘者活己。
  此两者,或利或害。
  谓煞活也。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言天道好生恶煞#32,人多不能就利遣害,此乃不识天之意故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天道无心,与物不竟,自然尊贵,而居物先。
  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春生冬谢,寒往暑来,往者既非所遣,来者亦非命召。
  坦然而善谋。
  大道甚夷,故曰坦然。图人之得失,尝罚无差,鉴人之善恶,灾祥不爽,
  故曰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罗之以太虚,网之於有象,既宽且大,故曰恢恢。罪有么私,僭之大小,微着皆尽,疏密无遗,故言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时逢有道,物皆爱生,代属无为,人咸惜死。若不能绥之以至德,而制之以严刑,人不聊生,故言人不畏死。人不畏死,本由罚酷,宜须在宥用德忘刑。如何还以酷法理人,欲惧之於死,此叹当时#33之失。
  若使常不畏死而为奇,吾执得而煞之,孰敢?
  奇者,诡异乱群也。若时王用道,人尽全生,名为畏死也。其有强梁之者,乱群之人为於罪业,弥更奇异,天不长恶,故执得煞之。惧死自无为过之人,修生孰敢为非之者也。
  常有司煞者煞。
  司,主也。赏罚之理是.常,生煞之官有主,不可以为非#34,犯法者合死,而欲擅代煞之。
  夫代司煞者,是代大匠斲。代大匠斲,希不伤其手。
  天道虽远,玄鉴孔明,赏善罚恶,着在於冥司。春生夏长,鄣之於见代。时政不能任之以天理,而代之以人功,亦失之於道也。然则顽人少能从化,奸黠多有难防,随时定宜,制之法令,自有司刑之职、主煞之官。若推之不以其司,煞之不由其主,而擅煞者犹拙夫之代巧匠,必有伤手之忧,少有不伤,所伤多矣也。
  七十五章
  人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百姓饥穷,四民困乏,非他由也,税重贼多。
  人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有为挠物,所以难理。无为正身,自然易化也。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
  重生之人,利浮情於正性,轻死之士,溺邪识於爱流。取彼有生命#35,以养虚假之生身,故言生生之厚。厚者积也,多也。事积则乱心,味多则爽口,不能重慎以保长生。纵欲丧身,轻死之地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夫以生为有,而厚养过其分,遂致伤生,此未能重生也。达至道者,视身非有,悟理无生,不见虚假之形,自祛染爱之累,与虚净而合德,共至道而同根,虽不养生而生自养,此所谓能重生也。贤,能也。贵,重也。
  七十六章
  人之生柔弱,其死坚强。
  天下柔弱莫过於气,气莫柔弱於道。是以人之受生,必资道气,气存则屈申由己,道在则动静任神。顺心无逆,从事靡违,故言柔弱。不能保气,气竭则身亡,未解怡神,神逝命殒。命殒身亡,不能转动,故曰坚强也。
  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
  无情之物,有气故生,无气故死,是知有识之类,得道於焉柔弱,失道所以坚强也。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结上有识无情,生死二理,各有徒类。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不以德而固,乃恃兵为强。暴於天下好煞,物之所恶。聚寡为众,扶弱为强#36,反共攻之,则有不胜。是以木之强也,枝叶共生其上;柱之强也,梁栋镇之於下。以下以斯晓喻,欲令务修德以柔弱,不饰兵以坚强。
  故坚强居下,柔弱处上。
  生者人之所欣,柔弱者生之徒,岂非上耶?死者物之所戚,坚强者死之徒,宁非下耶?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
  人事近而浅,面之而不测其情;天道远而深,仰之岂观其理。迷徒莫晓,正道难明,故借彼张弓以为之喻。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用弓之道,高者恐过,故抑之令不高。下者不及,故举之令不下。不高不下,中前期也。为国之者,损有余之富,益不足之贫,贫被益而不贫,富经损而不富,不贫不富,中於为国之政也。太高恐於邈空,抑之令不空也。极下虑之滞有,举之令不有也。不有不空,合於中道也。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释天道以合喻。
  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言人为行与天道反,未能损强#37益弱而乃减贫增富。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法天道以为行,损盈益谦,唯有道之君当能知此。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不处,斯不贵贤。
  圣人为德不赖其报,成物不处其功。所以尔者,欲隐其圣德,晦其贤才。上既如此,下自法之。争名之患自除,尚贤之怜不作也。
  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
  观之於一切,总之於万有,柔弱之至者,水之为最也。销之金石,破之丘陵,无能过水,水最胜也。破坚强法水,既为胜,故不可易之。理国者若能以谦为德,以道为用,必可破之於强敌,摧之雄而道最为先,故无易於道也。修身者能守唯柔之至道,自破刚强之人我,解宅虚静之至理,妙绝是非之交争。唯道为胜,无以代之也。
  故柔胜强,弱胜刚。
  此结上文。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多好刚强,少存柔弱,不能谦退,竞处物先。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天下王。正言若反。
  体柔弱之道,则物无不苞。悟幽玄之境,则事无不纳。含非遏恶,受国之垢也。罪己责躬,受国不祥也。适可以为物主,故言天下王也。此言反於俗而合於道,故云正言若反也。垢,秽也。祥,善也。修身者,虽复历之於秽净,净秽兼忘,经之於善恶,恶善同舍。照一理之元寂,达万境之皆空,可以成道,为法王也。俗以垢净善恶,咸以为有,以道观之,并悉是空,故云反也。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物我齐一,则是非不起。彼此纷纷,则怨雠斯作。故礼有报怨之义,法有偿死之刑。怨往怨来不可息,思欲息怨和之,令去逆以顺平之,使反恶而为善。然口善而心不善,面从而意不从,不善不从余恨,此则更起於恶,何得用之为善?欲得为善,未若元不为怨。元不为怨,何须和顺,亦无忤逆。逆顺斯忘,怨雠自息。不知善之为善,始可名为至善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於人。
  古者圣人刻木为契,君执於左,臣执於右为信,合之符契,不复制之以法律,於物无罚,故言不责於人。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司,主也。契,合也。彻,离也?有德之所主,上合无为之道,混然冥一,下为万物所归,信之符契。若其无德,不能行善,非唯不契於道,抑亦众离散也。内明有德合理,故云司契。无德乖真,故云司彻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平等,无有亲疏,恶人远道,致有疏名。善者近真,故生亲称。至理为语,不疏不亲,但以善人行善,天乃福之#38,故云与善人也。然善不与不善,是知辅德不辅无德。若能行於德善,善德自然归之也。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圣人理国,用无为之道,所有军戎器械或少或多,若伯若千皆悉不用。小国犹尔,况大国乎也。
  使人重死而不远徙。
  政有事,物乃轻生。化属无为,人皆重死。父既保子,妻不失夫,各得乐业安居,无复流亡迁徙也。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夫水行用舟?陆行用舆,无为之代,山无蹊隧,泽无舟梁,本绝去来,何乘之有#39。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兵以讨逆,武以静乱。上既行道,下乃好德。自然从化,何事陈兵也。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古者书契未作,结绳为政。文字既兴,浇薄滋甚,人设圣教,义在无为。欲使反浇还淳,去华归实。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物情不悦,食玉衣锦不以为美;人心既适,饭蔬被褐足可为甘。今陶圣化过大钧,人无贵贱,所食者皆甘也。服无好恶,所衣者皆美也。家无贫富,所居者皆安也;乡无丰俭,所住者皆乐也。既无远徙之者,自绝弱丧之人也。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使人至老死,不相往来。
  两国为邻,望之在目,鸡鸣狗吠,听之耳闻。从始至终,以少及老,不相往来,人人皆自足,家家俱有。故曰人相忘道术,鱼相忘於江湖,其斯之谓者也。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以宣心,非关妄作,务存实理,不在华词,故云信言不美。甘言失真,轻诺寡信,故云美言不信也。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大辨若讷,无劳词费,善者不辩也。偏词过当,多言数穷,辫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子能知一,万事毕,知者不博也。文灭质博,博溺心迷,至理不知也。
  既以为人己逾有,既以与人己逾多。
  日月流辉,照临万嵎,物得以见,转益光华,犹圣人智彻於物,法施无穷也。江海洒润,善利万物,物得以生而源流不竭,亦犹圣人财施不尽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施生,利也。常善救人而不害#40也,争由心起,为因事生。圣人无心,自然无#41事。事既无事,为亦无为也。
  三十七章#42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至道玄寂,真际不动,道常无为也。应物斯动,化被万方,随类见形,于何不有,种种方便而无不为也。无为而为则寂不常寂,为而不为则动不常动。动不常动,息动以归寂;寂不常寂,从寂而起动。寂既动也,不成於寂;动复寂焉,不成於动。至理为语,不寂为化。众生能动能寂,须知动与不动,非动非不动。宣识此为非为,非为非不为也。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均。
  德能伏物,道在则尊。皇王守道,不令自均。公侯怀德,不严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作,起也,言有不能从化,欲起有为之心。当以无名之朴镇之,有为之心自息。保道畜常,见素抱朴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理本空灵,体非无有。无真无真,无俗何舍。但以起有之心者是病,以圣人将无名之朴为药,药本除病,病去药忘,故云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也。亦言与名之朴者,何裁不欲是也。
  无欲以静,天下自正。
  用智理国国之贼,有为挠物物恒动。在上若能无欲守静,百姓不须整理而自齐,万国无烦教令而自正也。内明若舍兹有累,归彼无名,有归还成有欲。若其有欲则非安静,则失正道。今不见有累之可舍,不见无名之可取,取舍既忘,则情欲不起。情欲不起,自然安静。无心欲合於道,云将正道相合,故云天下自正也。
  老子道德经卷下
  #1 此卷题系整理者拟补。案本卷经注以敦煌P.2594、P.2864、S.2060、P.3237、P.2577、P.3237 号抄本为底本。此六件抄本原为一卷,拼合后尾部完好,首部仍略有残缺。残缺部分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经注及三十九章部分经句,以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以下简称强本)补足。敦煌本不分章,经注连书,注小字双行。今并改动。
  #2 此章经注据强本补。
  #3 敦煌本始於『地』字下。
  #4 石:该字原脱,据强本补。
  #5 下士:原作『上士』,据强本改。
  #6 玄通:原作『玄道』,据强本改。
  #7 不一:『一』字原脱,据强本补。
  #8 遂为名以杀身,因财而害己:原本『教』作『杀』,『割』作『害』,据强本改。
  #9 是非:『非』字原脱,据强本补。
  #10 咎莫甚於欲得:『甚』字原脱,据强本补。
  #11 无识之徒:原作『无之识徒』,据强本改。
  #12 此句强本作『若有心分别,有善有不善。有善有不善,不得以为善』。
  #13 有顺:『有』字原脱,据强本补。
  #14 蒂固:原作『华固』,据强本改。
  #15 知非:此二字原脱,据强本补。
  #16 嘎:原作『极』,据强本改。
  #17 保:原作『深』,据强本改。
  #18 造恶:『恶』字原脱,据强本补。
  #19 已久:『久』字原脱,据强本补。
  #20 常善救人,宁容有弃:『人』、『弃』二字原脱,据强本补。
  #21 非法:『非』字原脱,据强本补。
  #22 中士:『中』字原脱,据强本补。
  #23 微:此字原脱,据强本补。
  #24 物我无伤:『伤』字原脱,据强本补。
  #25 无不通:此三字原脱,据强本补。
  #26 亡,用:此二字原脱,据强本补。
  #27 无为之道:『为』字原脱,据强本补。
  #28 国破人亡:『亡』字原脱,据强本补。
  #29 亡吾宝:『亡』字原脱,据强本补。
  #30 抱一:『一』字原脱,据强本补。
  #31 神离则形败:『神离』二字原脱,据强本补。
  #32 恶煞:『恶』一字原脱,据强本补。
  #33 当时:原作『当地』据强本改。
  #34 为非:州非」字原脱,据强本补。
  #35 取彼有生命:强本作『取彼有生之生命』。
  #36 为强:此二字原脱,据强本补。
  #37 损强:『损』字原脱,据强本补。
  #38 天乃福之:『福之』二字原脱,据强本补。
  #39 之有:原作『乘有』,据强本改。
  #40 救人而不害:『人而不害』原脱,据强本补。
  #41 无:『无』字原脱,据强本补。
  #42 敦煌本以《道德经》上卷第三十七章附於下卷第八十一章后,按唐人对老子书篇章有不同看法。或以为八十一章象征阳九之数。道经象天,德经法地。天有四时,故道经三十六章。地有五行,故德经四十五章。为此将三十七章移置德经之后,以应天地之数。参见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2 道德真经注卷上#1 下一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