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八

正统道藏 > 洞神部 > 洞神部灵图类 图经衍义本草 宋 寇宗爽 >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八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八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下品之下#1
  何首乌
  西京
  味苦、涩,微温,无毒。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须,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本出顺州南河县,今岭外江南诸州皆有。蔓紫,花黄白,叶如薯蓣而不光。生必相对,根大如拳,有赤白二种,赤者雄,白者雌。一名野苗,一名交藤,一名夜合,一名地精,一名陈知白。春夏采。临用之以苦竹刀切,米泔浸经宿,暴乾。木杵臼捣之。忌铁。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味甘。久服令人有子。治腹脏宿疾,一切冷气及肠风。此药有雌雄,雄者苗叶黄白,雌者赤黄色。凡修合药须雌雄相合吃,有验。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耳。又名桃柳藤。
  《图经》曰:何首乌,本出顺州南河县,岭外、江南诸州亦有,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夏秋开黄白花,似葛靳#2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此有二种:赤者雄,白者雌。采时乘湿以布帛拭去土后,用苦竹刀切,米泔浸一宿,暴乾。忌铁。以木臼杵捣之。一云:春采根,秋采花,九蒸九暴,乃可服。此药本名交藤,因何首乌服而得名。何首乌者,顺州河南县人。祖能嗣,本名田儿,生而阉弱,年五十八,无妻子,一日醉卧野中,见田中藤,两本异生,苗蔓相交,久乃解,解合三四。田儿心异之,掘根持问乡人,无能名者。遂暴乾捣末酒服。七日而思人道,百日而旧疾皆愈。十年而生数男,后改名能嗣。又与子庭服,皆寿百六十岁。首乌服药,亦年百三十岁。唐元和七年,僧文象遇茅山老人,遂传其事。李翱因着方录云:又叙苗如木稿,光泽,形如桃柳叶,其背偏,独单皆生,不相对。有雌雄者:雌者苗色黄白,雄者黄赤。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或隐化不见。春末、夏中、初秋三时,候晴明日兼雌雄采之。烈日暴乾。散服酒下,良。采时尽其根,乘润以布帛拭去泥土,勿损皮,密器贮之,每月再暴。凡#3服偶日,二、四、六、八日是。服讫,以衣覆汗出,导引。尤忌猪、羊血,其叙颇详,故载之。
  《经验方》:何首乌新采者,去皮土#4后,用铜、竹刀薄切片,上甑如炊饭,蒸下用瓷石锅。忌铁。旁更别烧一锅,常满添水,候药甑气上,逐旋以热水从上淋下,勿令满溢,直候首乌绝无气味,然后取下一匙头汁,白汤亦可,此是药之精英,与常不同。治骨软,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痒。首乌大而有花纹者,同牛膝锉各一斤,好酒一升,浸七宿,暴乾。於木臼内捣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又方:治诸处皮里面痛。首乌末、姜汁调成膏,痛处以帛子裹之,用炙鞋底熨之,妙。
  《斗门方》:治瘰疬,或破不破,以至胸前者,皆治之。用九真藤取其根如鸡卵大,洗,生嚼,常服。又取叶捣覆疮上,数服即止。其药久服黑发延年。或取其头获之九数者,服之乃仙矣。其叶如杏,其根亦类疬子,用之如神。又堪为利术,伏沙子,自有法。一名何首乌,又名赤葛。
  《王氏博济》:治疥癣,满身作疮,不可治者。何首乌、艾等分,以水煎令浓,於盆内洗之,甚能解痛,生肌肉。
  《何首乌传》:昔何首乌者,顺州南河县人。祖名能嗣,父名延秀。能嗣常慕道术,随师在山。因醉夜卧山野,忽见有藤二株,相去三尺余,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惊讶其异,至旦遂掘其根归。问诸人,无识。后有山老忽来。示之。答曰:子既无嗣,其藤乃异,此恐是神仙之药,何不服之?遂杵为末,空心酒服一钱。服数月似强健,因此常服,又加二钱。服之经年旧疾皆痊,发乌容少。数年之内,即有子,名延秀,秀生首乌,首乌之名,因此而得。生数子,年百余岁,发黑。有李安期者,与首乌乡里亲善,窃得方服,其寿至长,遂叙其事。何首乌,味甘,生温,无毒。茯苓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气心痛,积年劳瘦痰癖,风虚败劣,长筋力,益精髓,壮气驻颜,黑髭延年,妇人恶血痿黄,产后诸疾,赤白带下,毒气入腹,久痢不止,其功不可具述。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首乌。本出虔州,江南诸道皆有之。苗叶有光泽,又如桃李叶,雄苗赤。根远不过三尺,春秋可采,日乾。去皮为末,酒下最良。有疾即用茯苓汤下为使。常杵末,新瓷器盛,服之忌猪肉血、无鳞鱼,触药无力。此药形大如拳连珠,其中有形鸟兽山岳之状,珍也。掘得去皮,生吃,得味甘甜,休粮。赞曰:神效助道,着在仙经。雌雄相交,夜合昼疏。服之去谷,日居月诸。返老还少,变安病躯。有缘者遇,传之勿泄,最尔自如。明州刺史李远传录经验:何首乌所出顺#5州南河县、韶州、潮州、恩州、贺州、广州四会县、潘州,已上出处为上;邕州晋兴县、桂州、康州、春州、琼州、高州、循州,已上所出次之。其仙草五十年者如拳大,号山奴,服之一年,髭鬓青黑;一百年如碗大,号山哥,服之一年,颜色红悦;一百三#6十年如盆大,号山伯,服之一年,齿落重生;二百年如斗栲栳大,号山翁,服之一年,颜如童子,行及奔马;三百年如三斗栲栳大,号山精,服之一年延龄,纯阳之体,久服成地仙。
  《衍义》曰:何首乌,兼黑髭鬓,与萝卜相恶,令#7人髭鬓早白,肠风热多。
  商陆
  味辛、酸,平,有毒。主水胀疝#8瘕,痹,熨除痈肿,杀鬼精物,疗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五脏,散水气。如人形者有神。一名□根,一名夜呼。生咸阳川谷。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方家不甚乾用,疗水肿,切生根,杂生鲤鱼煮作汤。道家乃散用及煎酿,皆能去尸蛊,见鬼神。其实亦入神药。花名□花,尤良。
  《唐本》注云:此有赤白二种,白者入药用,赤者见鬼神,甚有毒,但贴肿外用#9。若服之伤人,乃至痢血不已而死也。
  今注:商陆,一名白昌,一名当陆。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大如牛舌而厚脆,有赤花者根赤,白花者根白。今所在有#10之。二月、八月采根,日乾。
  《尔雅》云:遂薚,马尾。《广雅》曰:马尾,商陆。《本草》云:别名薚。今关西亦呼为薚,江东呼为当陆。《释文》云:如人形者有神。
  《药性论》云:当陆,使,忌犬肉,味甘,有大毒。能泻十种水病,喉痹不通,薄切醋熬,喉肿处外傅之差。
  《日华子》云:白章陆,味苦,冷,得大蒜良。通大小肠,泻蛊毒,堕胎,协肿毒,傅恶疮。赤者有毒。
  《图经》曰:商陆俗名章柳根,生咸阳山谷,今处处有之,多生於人家园圃中。春生苗,高三四尺,叶青如牛舌而长。茎青赤,至柔脆。夏秋开红紫花,作朵。根如芦菔而长,八月、九月内采根,暴乾。其用归表。古方术家多用之,亦可单服。五月五日采根,竹D盛,挂屋东北角阴乾百日,捣筛,井华水调服,云神仙所秘法。喉中卒被毒气攻痛者。切根炙令热,隔布熨之,冷辄易,立愈。其花,主人心昏塞,多忘喜误。取花阴乾百日,捣末。日暮水服方寸匕,卧思念所欲事,即於眼中自觉。《尔雅》谓之遂薚,《广雅》谓之马尾,《易》谓之苋陆,皆谓此商陆也。然有赤、白二种,花赤者根赤,花白者根白。赤者不入药,服食用白者。又一种名赤菖,苗、叶绝相类,不可用,服之伤筋消肾,须细辨之。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葛#12。缘相似,其赤葛#13花、茎有消筋肾之毒,故勿饵。章陆花白,年多后仙人采之用作脯,可下酒也。每修事,先以铜刀刮去上皮了,薄切,以东流水浸两宿,然后漉出,架甑蒸,以豆叶一重了,与章陆一重,如斯蒸从午至亥,出,仍去豆叶暴乾了,细锉用。若无豆叶,只用豆代之。
  《外台秘要》:治水气。商陆根白者去皮,切如小豆许,一大盏,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已上。烂即取粟米一大盏煮成粥。仍空心服,若一日两度服即恐利多,每日服一顿即微利,不得杂食。又方:治瘰疬、喉痹卒攻痛。捣生章陆根,捻作饼子,置瘰疬上,以艾灶於药上灸三四壮。
  《千金髓》:治水气浮肿。白菖六两,取汁半合,和酒半升,看大小相度与服,当利下水差。又方:卒暴症,肿中有物如石,痛刺啼呼,若不治,百日死。多取商陆根捣汁,或蒸之,以布藉腹上,安药勿覆,冷复易,昼夜勿息。
  《经验方》:治水疾。樟柳去粗皮,薄切暴乾为末,用黄颡鱼三头,大蒜三瓣,绿豆一合,以水一大碗伺煮,豆烂为度,先将豆任意吃了,却以汁调药末一钱匕,其水化为气消。
  《梅师方》:治水肿不能服药。商陆一升,羊肉六两,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和肉、葱、豉作臛,如常法食之,商陆白者妙。
  《孙真人食忌》:主一切热毒肿。章陆根和盐少许傅之,日再易。又方:主疮中毒。切章陆根汁,热布裹熨之,冷即易。
  《斗门方》:治脚软。用樟柳根细切如小豆大,煮令熟,更入绿豆同烂煮为饭。每日如此修事服饵,以差为度。其功最效。
  张文仲: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生章陆根捣搽之,燥即易,取软为度。
  威灵仙
  味苦,温,无毒。主诸风,宣通五脏,去腹闷#13冷滞,心膈痰水,久积症瘕,痃癖气块,膀胱宿脓#14恶水,腰膝冷咚,及疗折伤。一名能消。久服之无瘟疫疟。出商州上洛山及华山并平泽,不闻水声者良。生先於众草,茎方,数叶相对。花浅紫,根生稠密,岁久益繁,冬月丙丁戊己日采,忌茗。今附。
  禹锡等按:《蜀本》云:九月末至十二月采,阴乾。余月并不堪采。
  《图经》曰:威灵仙,出商州上洛山及华山并平泽,今陕西、河东、河北、京东、江湖州郡或有之。初生比众草最先,茎梗如钗股,四棱。叶似柳叶,作层,每层六七叶,如车轮,有六层至七层者。七月内生花,浅紫或碧白色。作穗似莆台子,亦有似菊花头者。实青,根稠密多须似谷,每年亦朽败,九月采根,阴乾。仍以丙丁戊己日采,以不闻水声者佳。唐正元中,嵩阳子周君巢作《威灵仙传》云:先时,商州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殚技莫能疗,所亲置之道傍,以求救者,遇一新罗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其后山人邓思齐知之,遂传其事。崔元亮《海上方》着其法云:采得,阴乾月余,捣筛。温清酒和二钱匕,空腹服之。如人本性#15杀药,可加及六钱匕。利过两行则#16减之,病除方停服。其性甚善,不触诸药,但恶#17茶及面汤,以甘草、栀子代饮可也。
  《唐本》云:腰肾脚膝积聚,肠内诸冷痛,积年不差者,服之无不立效。治#18商州洛阳县,九月末至十二月采,阴乾。余月并不堪采。每年傍引,年深转茂,根苗渐多,经数年亦朽败。
  《千金方》:治腰脚痛。威灵仙为末,空心温酒调下钱匕,逐日以微利为度。
  《经验方》:治大肠久冷。威灵仙蜜丸桐子大,於一更内,生姜汤下十丸至二十丸。又方:治腰脚。威灵仙二斤洗乾,好酒浸七日,为末,面糊丸桐子大,以浸药酒下二十丸。
  《集验方》:治肾脏风壅积,腰膝沉重。威灵仙末,蜜和丸桐子大。初服温酒下八十丸。平明微利恶物,如青浓桃胶,即是风毒积滞也。如未动,夜再服一百丸。取下后,吃粥药补之。一月仍常服温补药。孙兆放杖丸同。
  崔氏《海上集》: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此药朝服暮效,疏宣五脏冷脓宿水变病,微利不泻人。服此四肢轻健,手足温暖,并得清凉。时商州有人患重足不履地,经十年不差。忽遇新罗僧见云:此疾有药可理,遂入山求之,遣服数日,平复,后留此药名而去。此药治丈夫、妇人中风不语,手足不随,口眼喎邪,筋骨节风,胎风头风,暗风心风,风狂人,伤寒头痛,鼻清涕,服经二度,伤寒即止,头旋目眩,白瘕风,极治大风,皮肤风痒,大毒热毒风疮,深治劳疾,连腰骨节风,绕腕风,言语涩滞,痰积,宣通五脏,腹内宿滞,心头痰水,膀胱宿脓,口中涎水,好#19吃茶滓,手足顽痹,冷热气壅,腰膝疼痛,久立不得,浮气瘴气,憎寒壮热,头痛尤甚,攻耳成脓而聋。又冲眼赤,大小肠秘,服此立通。饮食即住,黄疸,黑疸,面无颜色,瘰疬遍项,产后闭涩,背腰痛,曾经损坠,心痛,注气膈气,冷气攻冲,肾脏风壅,腹肚胀满,头面浮肿,注毒脾、肺气,痰热咳嗽气急,坐卧不安,疥癣等疮,妇人月水不来,动经多日,血气冲心,阴汗盗汗,鸦臭秽甚,气息不堪,勤服威灵仙,更用热汤,尽日频洗,朝以苦唾调药涂身上内外,每日一次,涂之当得平愈。孩儿无辜,令母含药灌之,痔疾闭涩,气痢绞结,并皆治之。威灵仙一味洗焙为末,好酒和令微湿,入竹筒内,牢塞口,九蒸九暴。如乾,添酒重晒之,以白饭#20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汤酒下。
  《衍义》曰:威灵仙,治肠风。根性快,多服疏人五脏真气。
  牵牛子
  味苦,寒,有毒。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陶隐居云:作藤生,花状如藊豆,黄色。子作小房,实黑色,形如球子核。比来服之,以疗脚备气急,得小便利,无不差。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易药,故以名之。又有一种草,叶上有三白点,俗因以名三白草。其根以疗脚下气,亦甚有验。
  《唐本》注云:此花似旋葍花,作碧色,又不黄,不似藊豆。其三白草,有三黑点,非白也,古人秘之,隐黑为白尔。陶不见,但闻而传之,谓实白点。今注:此药蔓生,花如鼓子花而稍大,作碧色,子有黄壳作小房,实黑,稍类荞麦。比来服之,以疗脚肿满,气急,利水道,无不差者。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苗蔓生,花碧色,子若荞麦,三棱黑色,九月已后收子。所在有之。
  《药性论》云:牵牛子,使,味甘,有小毒。能治痃癖气块,利大小便,除水气虚肿,落胎。
  《日华子》云:味苦、□,得青木香、乾姜良。取腰痛,下冷脓,泻蛊毒药,并一切气壅滞。
  《图经》曰:牵牛子,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二月种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绕篱墙,高者或三二丈。其叶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红带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结实,外有白皮,裹作球,每球内有子四五枚,如荞麦大,有三棱,有黑白二种,九月后收之。又名金铃。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盆甑草即牵牛子也。秋节后断之,状如盆甑,其中子似龟,蔓如山芋,即此。
  雷公云:草金铃,牵牛子是也。凡使,其药秋末即有实,冬收之。凡使晒乾#21,却以水中淘,浮者去之,取沉者骊乾,拌酒蒸,从巳至未,晒乾,临用舂去黑皮用。
  《食疗》云:多食稍冷,和山茱萸服之,去水病。
  《圣惠方》:治水气遍身浮肿,气促,坐卧不得。用牵牛子二两,微炒,捣细末,乌#22牛尿浸一宿,平旦入葱白一握,煎十余沸去滓。空心分为二服,水从小便中下。
  《肘后方》:治风毒脚气,若胫已满,捻之没指者。取牵牛子捣,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生姜汤下,取令小便利亦可止。
  《斗门方》:治风气所攻,脏腑积滞。用牵牛子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后,长流水上洗半日,却用生绢袋盛,挂於当风处令好乾。每日盐汤下三十粒。极能搜风,亦善消虚肿。久服令人体清爽。
  《王氏博济》:治三焦气不顺,胸膈壅塞,头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利膈丸:牵牛子四两,半生半熟,不蛀皂荚涂酥炙二两,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23十丸,荆芥汤下。又方:治产前滑胎。牵牛子一两,赤土少许,研令极细。每觉转痛频,煎白榆皮汤调下一钱匕。又方:治男子、妇人五般积气成聚。黑牵牛一斤,生捣末八两,余滓於新瓦上炒香熟,放冷再捣取四两熟末十二两拌匀,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患积气至重者三五十丸,煎陈橘皮、生姜汤下,临卧空心服之。如二更至三更已来药行时效应未动,再与三十丸投之,转下积聚之物。常服十丸至十五丸,行气甚妙。小儿十五已下至七岁已上,服五丸至七丸,年及五十已上不请服。
  《简要济众》:治大便涩不通。牵牛子半生半熟,捣为散。每服二钱,煎姜汤调下。如未通再服,及以热茶调下,量虚实,无时候,加减服之。
  《衍义》曰:牵牛子,诸家之说纷纷不一,陶隐居尤甚。言花状如藊豆,殊不相当。花朵如鼓子花,但碧色,日出开,日西合。今注又谓其中子类荞麦,亦非也。盖直如木猴梨子,但黑色,可微炒,捣取其中粉一两,别以麸,炒去皮尖者。桃人末半两,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温水服三二十丸,治大肠风秘,壅热结涩。不可久服,亦行脾肾气故也。
  蓖麻子
  味甘、辛,平,有小毒。主水症。水研二十枚服之,吐恶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差则止。又主风虚寒热,身体疮痒,浮肿,尸疰恶气,笮取油涂之。叶:主脚气,风肿不仁,捣蒸傅之。
  《唐本》注云:此人间所种者,叶似大麻叶而甚大,其子如蜱音卑,又名萆麻。今胡中来者,茎赤,树高丈余,子大如皂荚核,用之益良。油涂叶炙热熨囱音信上,止衄尤验也。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树生,叶似大麻大数倍,子壳有刺,实大於巴豆,青黄色斑,夏用茎、叶,秋收子,冬采根,日乾。胡中来者,茎、子更倍大。所在有之。又云:叶似葎草而厚大。茎赤,有节如甘蔗。
  《日华子》云:治水胀腹满。细研水服,壮人可五粒。催生,传产人手足心,产后速拭去。疮痍疥癞亦可研傅。
  《图经》曰:蓖麻子,旧不着所出州郡,今在处有之。夏生苗,叶似葎草而厚大。茎赤有节如甘蔗,高丈许。秋生细花,随便结实,壳上有刺,实类巴豆,青黄斑褐,形如牛蜱,故名。夏采茎、叶,秋采实,冬采根,日乾。胡中来者,茎子更大。崔元亮《海上方》:治难产及胞衣不下,取蓖麻子七枚,研如膏,涂脚心,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不尔肠出,即用此膏涂顶,肠当自入。
  雷公云:凡使,勿用黑天赤利子,缘在地蒌上生,是颗两头尖有毒。药中不用。其蓖麻子,形似巴豆,节节有黄黑斑点。凡使先须和皮用盐汤煮半日,去皮取子,研过用。
  《外台秘要》:治半身不遂,失音不语。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斗,铜钵盛油,着酒中一日,煮之令酒、油熟,服之。又方:治水气。取蓖麻子去皮研,令熟水解得三合。清旦一顿服之尽,日中当下青黄水。
  《千金方》:治岭南脚气,从足至膝,胫肿满,连骨疼者。蓖麻子叶切蒸薄裹,二三易即消。
  《肘后方》:治一切毒肿疼痛不可忍者,捣蓖麻子傅之立差。又方:产难。取蓖麻子二枚,两手各把一枚,须臾立下。
  《经验后方》:治风痰#24鼻榻。蓖麻不拘多少,去皮拍为二片,用黄连等分搥碎,二件用水一处浸七宿后,空心、日午、卧时只用浸者水吞下一片,水尽旋添勿令乾。服两月后,吃大蒜猪肉试验,如不发动,便是效也。若发动时,依前法再服,直候不发。如只腿胀,用针出毒物,累有神验。
  《修真秘旨》:治小儿丹瘤。蓖麻子五个去皮研,入面一匙,水调涂之,甚效。
  杜壬:治疠#25风,手指孪曲,节间痛不可忍,渐至渐落方:蓖麻一两去皮,黄连一两锉如豆,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取蓖麻子一枚擘破,面东以浸药水平旦时一服。渐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忌动风食,累用得效。又方:治咽中疮肿。蓖麻子一枚去皮,朴消一钱,同研,新汲水作一服,连进二三服效。
  初虞世:治汤火伤神妙。蓖麻子、蛤粉等分末研膏。汤损用油调涂,火疮用水调涂。
  蒴藋
  味酸,温,有毒。主风瘙瘾疹,身痒湿#26痹,可作浴汤。一名堇草,一名芨。生田野,春夏采叶,秋冬采茎、根。今附。
  陶隐居云:田野墟村中甚多。绝疗风痹痒痛,多用薄洗,不堪入服,亦有酒渍根,稍饮之者。
  《唐本》注云:此陆英也,剩出此条。《尔雅》云:芨,堇草。郭注云:乌头苗也。检三堇别名。又无此者,蜀人谓乌头苗为堇草。陶引此条,不知所出处。《药对》及古方无蒴藋,惟言陆英也。
  今注:蒴藋条,《唐本》编在狼跋子之后,而与陆英条注解并云剩出一条。今详陆英,味苦,寒,无毒。既此不同,难谓一种,盖其类尔。今但移附陆英之下。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味苦,凉,有毒。治瘑癞风痹,并煎汤浸,并叶用。
  《图经》:文具陆英条下。
  雷公云:凡使之,春用隔年花蕊,夏用根,秋冬并总用作煎,只取根,用铜刀细切,於柳木臼中捣取自然汁,缓缓於锅子中煎如稀饧,任用也。
  《外台秘要》:治卒暴症,腹中有物坚如石,痛欲死。取蒴藋根一小束,洗沥去水,细擘,以酒二升,渍三宿,暖温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若欲速得服,於热灰中温令药味出服之。此方无毒,已愈十六人,神验。药尽复作服之。又方:治腰痛方,蒴藋叶,火燎,厚铺床上,趁热卧眠於上,冷复易之。冬月取根,舂碎熬及热准前用。并治风温湿冷痹及产妇患伤冷,腰痛不得动亦用。又方:治下部闭不通。取蒴藋根一把,捣汁水和,绞去滓。强人服一升。数用之,并治脚气。
  《千金方》:治岭南脚气,从足至膝胫肿,骨疼者。蒴藋根碎,和酒醋共三分,根一分合蒸熟,封裹肿上,二三日即消。亦治不仁。又方:治头风。取蒴藋根二升,酒二升,煮服之。
  《梅师方》: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取蒴藋根刮去皮,捣汁一合,和酒一合,暖空心服,当微吐利。又方:治一切疹。用煮蒴藋汤,和少酒涂,无不差。《姚氏方》同。
  《孙真人食忌》:主卒脚肿渐上。以蒴藋茎、叶,埋热灰中令热,傅肿上,差即易。
  《斗门方》:治疟疾。用蒴藋一大握炙令黄色,以水浓煎一盏,欲发前服。
  张文仲:治手足忽生疣目。蒴藋赤子,挼使坏疣目上令赤,涂之差。又方:治熊伤人疮。蒴藋一大把锉碎,以水一升渍,须臾取汁饮,余滓以封裹疮。
  《子母秘录》:治小儿赤游行於身上,下至心即死。蒴藋煎汁洗之。
  《衍义》曰:蒴藋,与陆英既性味及出产处不同,治疗又别,自是二物,断无疑焉。况蒴藋花白,子初青如绿豆颗,每朵如盏面大,又平生,有一二百子,十月方熟红,岂得言剩?出此条,孟浪之甚也。
  天南星
  味苦、辛,有毒。主中风,除痰,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坠胎。生平泽,处处有之。叶似蒻叶,根如芋,二月、八月采之。今附。
  禹锡等按:陈藏器云:天南星,主金疮,伤折,瘀血,取根碎傅伤处。生安东山谷。叶如荷,独茎,最良。
  《日华子》云:味辛烈,平,畏附子、乾姜、生姜。罯扑损瘀血,主蛇虫咬,傅疥癣恶疮。入药炮用,又名鬼蒟蒻。
  《图经》日:天南星,《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云生平泽,今处处有之。二月生苗,似荷梗,茎高一尺以来。叶如蒟蒻,两枝相抱。五月开花似蛇头,黄色。七月结子作穗似石榴子,红色。根似芋而圆,二月、八月采根,亦与蒟蒻根相类,人多误采。茎斑花紫是蒟蒻。一说天南星如本草所说,即虎掌也。小者为由跋,后人采用,乃别立一名尔。今天南星大者四边皆有子,采时尽削去之。又陈藏器云:半夏高一二尺,由跋高一二寸,此正误相反言也。今由跋苗高一二尺,茎似蒟蒻而无斑,根如鸡卵。半夏高一二寸,亦有盈尺者,根如小指正圆也。江南吴中又有白蒟蒻,亦曰鬼芋,根都似天南星,生下平泽极多,皆杂采以为天南星,了不可辨。市中所收,往往是也。但天南星小,柔腻肌细,炮之易裂,差可辨尔。古方多相虎掌,不言天南星。天南星近出唐世,中风痰毒方中多用之。《续传信方》始风痛,用天南星、踯躅花,并生时同捣,罗作饼子,甑上蒸四五过,以絺葛囊盛之。候要,即取焙捣为末,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温酒下三丸。腰脚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后服,大良。
  《经验方》:治急中风,目瞑牙噤,无门下药者。用此末子,以中指点末,揩齿三二十,揩大牙左右,其口自开,始得下药,喝开关散:天南星捣为末,白龙脑,二件各等分研,以五月五日午时合。患者只一字至半钱。又方:治小儿走马疳,蚀透损骨及小攻蚀。
  《必效方》:天南星一个,当心作坑子,安雄黄一块在内,用面裹烧,候雄黄作汁,以盏子合定,出火毒去面,研为末,入麝香少许,拂疮,验。又方:治妇人一切风攻头目痛。天南星一个,掘地坑子,火烧令赤,安於坑中,以醋一盏,以盏盖之,不令#27透气,候冷取出为末。每服一字,以酒调下,重者半钱#28。又方:治惊风坠涎。天南星一个,重一两,换酒浸七伏时取出,於新瓦上周回炭火炙令乾裂#29,置於湿地去火毒,用瓷器合盛之冷,捣末,用朱砂一分研同拌。每服半钱,荆芥汤调下,每日空心、午时进一二服。
  《胜金方》:治吐血。天南星一两,锉如豆大,以炉灰汁浸二#30宿,取出洗,焙#31乾捣末,用酒磨自然铜下一钱,愈。
  《十全博救方》:治咳嗽。天南星一个大者,炮令裂,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五分,温服,空心、日午、临卧时各一服。
  《集效方》:治吐泻不止,或取转多,四肢发厥,虚风不省人事。服此四肢渐暖,神识便省,回阳散:天南星为末。每服三钱,入京枣三枚,同煎八分温服,未省再服。
  初虞世:治破伤风入疮强直。防风、天南星等分为末,以醋调作靥贴上。
  《谭氏方》:治小儿牙关不开。天南星一个,煨热纸裹,封角休要透气,於细处剪鸡头大一窍子,透气於鼻孔中,牙关立开。
  羊蹄
  味苦,寒,无毒。主头秃疥瘙,除热,女子阴蚀,浸淫疽痔,杀虫。一名东方宿,一名连虫陆,一名鬼目,一名蓄。生陈留川泽。
  陶隐居云:今人呼名秃菜,即是蓄音之讹。《诗》云:言采其蓄。又一种极相似而味酸,呼为酸摸根,亦疗疥也。
  《唐本》注云:实味苦、涩,平,无毒。主赤白杂痢。根味辛、苦,有小毒。《万毕方》云:疗虫毒。今山野平泽,处处有之。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生下湿地,高者三四尺。叶狭长,茎节间紫赤。花青白色,子三棱,夏中即枯。又有一种,茎、叶俱细,节间生子若茺蔚子,疗痢乃佳。今所在有之。
  《日华子》云:羊蹄根,治癣,杀一切虫,肿毒,醋摩贴。叶治小儿疳虫,杀胡夷鱼、鲊鱼、檀胡鱼毒,亦可作菜食。
  陈藏器云:酸摸,叶酸美。小儿折食其英。根主暴热,腹胀。生捣绞汁服,当下痢,杀皮肤小虫。叶似羊蹄,是山大黄。一名当药。《尔雅》云:须薞芜。注云:似羊蹄而细,味酸可食。
  《日华子》云:酸摸,味酸,凉,无毒。治小儿壮热。生山岗。状似羊蹄,叶小黄。
  《图经》曰:羊蹄,秃菜也。生陈留川泽,今所在有之。生下湿地。春生苗,高三四尺。叶狭长,颇似莴苣而色深。茎节间紫赤。花青白成穗,子三棱,有若茺蔚,夏中即枯。根似牛蒡而坚实。今人生采根,醋摩涂癣速效。亦煎作丸服之。其方以新采羊蹄根,不限多少,捣研,绞取汁一大升,白蜜半斤,同熬如稠饧煎,更用防风末六两,溲和令可丸,大如梧子。用栝楼甘草酒下三二十丸,日二三,大佳。谨按《诗˙小雅》:言采其遂。陆机云:遂,今人谓之羊蹄,似芦菔而茎赤,一约#32为茹,滑而美也。多啖令人下气。幽州人谓之遂,字或作蓄并耻六切。又有一种极相类,茎叶黄味酢,名酸摸。《尔雅》所谓须,薞音孙芜。郭璞云:薞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一名蓨音条是也。
  《食疗》:主痒。不宜多食。
  《圣惠方》:治疬疡风。用羊蹄菜根,於生铁上,以好醋磨,旋旋刮取,涂於患上,未差,更入硫黄少许,同磨涂之。又方:治大便卒涩结不通。用羊蹄根一两锉,水一大盏,煎取六分去滓,温温顿服。
  《外台秘要》:治疥方:捣羊蹄根和猪脂涂上,或着盐少许,佳。
  《千金方》:喉痹卒不语。羊蹄独根者,勿见风日及妇人、鸡、犬,以三年醋研和如泥,生布拭喉令赤,傅之。
  《千金翼》:治漏瘤疮,湿癣痒。浸淫日广,痒不可忍,搔之黄水出,差后复发,取羊蹄,净去土,细切捣,以大酢和,净洗傅上,一时间以冷水洗之,日一傅,差。若为末傅之,妙。
  《斗门方》:治肠风痔泻血。羊蹄根、叶烂蒸一碗来,食之立差。
  《简要济众》:治癣疮久不差。羊蹄根捣绞取汁,用调腻粉少许如膏,涂傅癣上,三五遍即差。如乾,即猪脂调和#33傅之。
  菰根
  大寒。主肠胃痛热,消渴,止小便。
  陶隐居云:菰根,亦如芦根,冷利复甚也。
  今按:《别本》注云:菰蒋草也。江南人呼为茭草,秣马甚肥。味甘,无毒。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生水中,叶似蔗、荻,久根盘厚,夏月生菌细,堪啖,名菰菜。三年已上,心中生台如藕,白软,中有黑脉,堪啖,名菰首也。《尔雅》云:出隧,蘧蔬。释曰:菌类也。一名出隧,一名蘧蔬。《广雅》云:朝生,形如鬼盖。郭云: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唆#34之甜滑者,毡氍□者。《说文》云:菰,蒋也。张揖云:氍□,毛席,取其音同。
  孟铣云:菰菜,利五脏邪气,酒□面赤,白头#35,疬疡,目赤等,效。然滑中,不可多食。热毒风气,卒心痛,可盐醋煮食之。又云茭首,寒。主心胸中浮热风。食之发冷气,滋人齿,伤阳道,令下焦冷滑,不食甚好。
  陈藏器云:菰菜,味甘,无毒。去烦热,止渴,除目黄,利大小便,止热痢,杂鲫鱼为羹,开胃口,解酒毒。生江东池泽,菰葑上如菌,葑是菰根,岁久浮在水上者。主火烧疮,烧为灰和鸡子白涂之。《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越路之菌是也。晋˙张#36翰见秋风起思之。又云:菰首,生菰蒋草心,至秋如小儿臂,故云菰首。煮食之止渴。甘、冷,杂蜜食之发痼疾,无别功。更有一种小者,擘肉如墨,名乌郁。人亦食之,止小儿水痢。
  《日华子》云:茭首,微毒。多食发气并弱阳,叶利五脏,食巴豆人不可食。
  《图经》曰:菰根,旧不着所出州土,今江湖陂泽中皆有之,即江南人呼为茭草者。生水中,叶如蒲、苇辈,刈以秣马,甚肥。春亦生笋,甜美堪啖,即菰菜也。又谓之茭白。其岁久者,中心生白台如小儿臂,谓之菰手。人作菰首,非是。《尔雅》所谓蘧蔬,云:似土菌,生菰草中,正谓此也。故注今之疮南方人至今谓菌为菰,亦缘此义也。其台中有墨者,谓之茭郁。其根亦如芦根,冷利更甚。二浙下泽处,菰草最多,其根相结而生,久则并土浮於水上,彼人谓之菰葑。刈去其叶,便可耕莳。其苗有茎梗者,谓之菰蒋草。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撰,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西京杂记》云:汉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箨、绿节、蒲丛之类。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为雕胡。葭芦之米,解叶者紫箨。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是也。然则雕胡诸米,今皆不贵。大抵菰之种类皆极冷,不可过食,甚不益人。惟服金石人相宜耳。
  陈藏器云:茭首,主心胸中浮热,动气不中,食之发冷,滋牙齿,伤阳道,令下焦冷,不食为妙。
  《食疗》云:若丹石热发,和鲫鱼煮作羹食之。三两顿即便差耳。
  《外台秘要》:治汤火所灼,未成取菰蒋根烧取灰,用鸡子黄和封之。
  《广济方》:治毒蛇啮方。菰蒋草根灰,取以封之,其草似燕尾是。
  《子母秘录》:小儿风疮久不差,烧菰蒋节末以傅之。
  《衍义》曰:菰根,蒲类。四时取根捣,绞汁用。河朔边人,止以此苗饲马,曰菰蒋,及作荐。花如苇,结青子,细若青麻黄,长几寸。彼人收之,合粟为粥,食之甚济饥,此杜甫所谓愿作冷秋菰者是也。为其皆生水中及岸际,多食亦令人利。
  萹蓄
  味苦,平,无毒,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疗女子阴蚀。生东莱山谷。五月采,阴乾。
  陶隐居云:处处有,布地生,花节间白,叶细绿,人亦呼为萹竹。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如竹,茎有节,细如钗股。生下湿地,今所在有。二月、八月采苗,日乾。
  《尔雅》云:竹,萹蓄。释云:李巡云:一物二名也。孙炎引《诗˙卫风》云:绿竹猗猗。郭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又杀虫。陶注本草谓之萹竹是也。
  《药性论》云:萹竹,使,味甘。煮汁与小儿服,主蛔虫等咬心,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死者,取十斤细锉,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饴。空心服,虫自下,皆尽止。主患痔疾者,常取叶捣汁服,效。治热黄,取汁顿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根一握洗去土,捣汁服之一升,恶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又傅热肿,效。
  《图经》曰:萹蓄,亦名萹竹。出东莱山谷,今在处有之。春中布地生道傍,苗似瞿麦,叶细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间花出甚细,微青黄色,根如蒿根,四月、五月采苗,阴乾。谨按《尔雅》云:竹,萹蓄。郭璞注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又杀虫。《卫诗》:绿竹猗猗。说者曰:绿王刍也。竹,萹竹也;即谓此萹蓄。方书亦单用治虫。葛洪小儿蛔方,煮汁令浓,饮之即差。
  《食疗》云:蛔虫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水取叶十斤,细切;以水三石三斗,煮如饧,去滓。通寒温,空心服一升,虫即下。至重者再服,仍通宿勿食,来日平明服之。患治#37,常取萹竹叶煮汁澄清,常用以作饭。又,患热黄、五痔。捣汁顿服一升,重者再服。丹石发,冲眼目肿痛。取根一握,洗。,以少水,绞取汁服之。若热肿处,捣根、茎傅之。
  《外台秘要》:治丹发疼痛。捣萹竹汁服一升,一两服便差。若未差,再服效。
  《千金翼》:治外痔。捣萹竹绞取汁,溲面作馎饦,空心吃。日三度,常吃。
  《肘后方》:恶疮连痂痒痛,捣萹竹封痂,落即差。
  《食医心镜》:治小儿绕虫攻下部痒。取萹竹叶一握,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饮之,虫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又方:治霍乱,吐痢不止。萹竹,豉汁中以五味调和,煮羹食之,佳。
  《杨氏产乳》:治虫#38,状如蜗牛,食#39下部痒。取萹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岁儿空腹服三五合,隔宿食,明早服之,尤佳。
  狼毒
  味辛,平,有大毒。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胁下积癖,恶疮鼠瘘疽蚀,鬼精蛊#40毒,杀飞鸟走兽。一名续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二月、八月采根,阴乾。陈而沉水者良。大豆为之使,恶麦句姜。
  陶隐居云:秦亭在陇西,亦出宕昌。乃言止有数亩地生,蝮蛇食其根,故为难得。亦用太山者,今用出汉中及建平。云与防葵同根类,但置水中沉者便是狼毒,浮者则防葵。俗用稀,亦难得,是疗腹内要药尔。
  《唐本》注云:此物与防葵都不同类,生处又别。狼毒今出秦州、成州,秦亭故在二州之界,其太山、汉中亦不闻有。但秦陇寒地,元无蝮蛇。复云数亩地生,蝮蛇食其根,谬矣。
  今按:别本注云:与麻黄、橘皮、吴茱萸、半夏、枳实为六陈也。又按狼毒,叶似商陆及大黄,茎、叶上有毛,根皮黄,肉白。以实重者为良,轻者力劣。秦亭在陇西,奉高乃太山下县。亦出宕昌及汉中、建平。旧经陶云:与防葵同根,以置水中,浮者即是防葵,沉者即是狼毒,此不足为信。假使防葵秋冬采者坚实,得水皆沉;狼毒春夏采者轻虚,得水乃浮尔。按此与防葵全别,生处不同,故不可为比类。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根似玄参,浮虚者为劣也。
  《药性论》云:狼毒,使,味苦、辛,有毒。治痰饮症瘕,亦杀鼠。
  《图经》曰:狼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今陕西州郡及辽、石州亦有之。苗叶似商陆及大黄,茎、叶上有毛,四月开花,八月结实,根皮黄,肉白。二月、八月采,阴乾。以陈而沉水者良。葛洪治心腹相连常胀痛者。用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如桐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再一丸,至六日又三丸,自一至三常服即瘥。《千金》疗恶疾。以狼毒、秦艽分两等,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二,常服之差。
  《圣惠方》:治乾癣,积年生痂,搔之黄水出,每逢阴雨即痒。用狼毒末涂之。
  《集效方》:治脏腑内一切虫病。川狼毒杵末,每服一大钱,用饧一皂子大,沙糖少许,以水同化,临卧空腹服之。服时先吃微紧,食药一服,来日早取下虫,效。
  豨音喜莶音杴
  味苦,寒,有小毒。主热□,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多则令人吐。
  《唐本》注云:叶似酸浆而狭长,花黄白色。一名火莶。田野皆识之。
  今按:《别本》注云:三月、四月采苗叶,暴乾。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高二尺许,子青黄,夏采叶用,所在下湿地有之。
  《图经》曰:豨莶,俗呼火杴草。《本经》不着所出州郡,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似芥菜而狭长,文粗。茎高三二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结实,颇似鹤虱。夏采叶,暴乾用。近世多有单服者,云甚益元气。蜀人服之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叶,去根、茎、花、实,净洗,暴乾。入甑中,层层洒酒与蜜,蒸之又暴,如此九过则已。气味极香美,熬,捣筛,蜜丸,服之。云: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诸州所说,皆云性寒,有小毒,与《本经》意同。惟文州、高邮军云性热,无毒。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之。用去粗茎,留枝、叶、花、实,蒸暴。两说不同,岂单用叶乃寒而有毒;并枝、花、实则热而无毒乎?抑系二#41地所产而然邪?
  成讷云:江陵府节度使,进□莶丸方:臣有弟誁,年三十二中风,床枕五年,百医不差。有道人锺针者,因睹此患曰:可饵□莶丸必愈。其药多生沃壤,高三尺许,节叶相对,其叶当夏五月已来收,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温水洗泥土,摘其叶及枝头。凡九蒸九暴,不必火燥,但取蒸为度。仍熬捣为末,丸如桐子大,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忽加#42,不得忧虑,是药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复故。五千丸,当复丁壮。臣依法修合,与誁服,果如其言。锺针又言:此药与本草所述功效相异,盖出处盛在江东,彼土人呼猪为豨,呼臭为莶气,缘此药如猪莶气,故以为名。但经蒸暴,莶气自泯,每当服后,须吃饭三五匙压之。五月五日采者佳。奉宣付医院详录。
  张咏云:知益州进豨莶丸表:臣因换龙兴观,掘得一碑,内说修养气卫,并药方二件。依方差人访问采觅,其草颇有异,金棱银线,素根紫荄,对节而生。蜀号火炊,茎、叶颇同苍耳。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吃至百服,眼目轻明。即至千服,髭鬓乌黑,筋力校健,效验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罗守一,曾因中风坠马,失音不语。臣与十服,其病立痊。又和尚智严,年七十,忽患偏风,口眼喎邪,时时吐涎。臣与十服尽,亦便得瘥。今合一百剂,差职员史元奏进。
  马鞭草主下部□疮。
  陶隐居云:村墟陌甚多。茎似细辛,花紫色,叶微似蓬蒿也。
  《唐本》注云:苗似狼牙及茺蔚,抽三四穗,紫花,似车前,穗类鞭鞘#43,故名马鞭,都不似蓬蒿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马鞭草,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若云似马鞭鞘,亦未近之。其节生紫花,如马鞭节。
  禹锡等按:《蜀本》云:味苦,微寒,无毒。又《图经》云:生湿地。花白色,抽三四穗,以七月、八月采苗,日乾。所在皆有之。
  《药性论》云:马鞭草亦可单用。味苦,有毒。生捣水煎去滓,成煎如饴。空心酒服一匕。主破腹中恶血皆下,杀虫良。
  《日华子》云:味辛,凉,无毒。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似益母草,茎圆,并叶用。
  《图经》曰:马鞭草,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衡山、庐山、江淮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似狼牙,亦类益母而茎圆,高二三尺。抽三四穗子,七月、八月采苗叶,日乾用。味甘、苦,微寒,有小毒。或云子亦通用,古方多用之。葛氏治卒大腹水病。用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厚,以粉和丸。一服二三大豆许,加四五豆,神良。
  《圣惠方》:治白癞。用马鞭草,不限多少为末。每服食前,用荆芥、薄荷汤调下一钱匕。又方:治妇人月水滞涩不快,通结成瘕块,肋胀大欲死。用马鞭草根、苗五斤,锉细,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别於冷器中熬成膏。每食前温酒调下半匙。
  《外台秘要》:治蠼螋尿。马鞭草烂捣以封之,乾复更易差。
  《千金方》:食鱼鲙及生肉,在胸膈不化,必成症瘕。捣马鞭草汁饮之一升,生姜水亦得,即消。又方:治喉痹,躁肿连颊,吐气数者,名马喉痹。马鞭草一握勿见风,截去两头,捣取汁服之。
  《集验方》:治男子阴肿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捣马鞭草涂之。
  苎根
  寒。主小儿赤丹。其渍苎汁,疗渴。
  陶隐居云:即今绩苎尔。又有山苎亦相似,可入用也。
  《唐本》注云:《别录》云:根,安胎,贴热丹毒肿有效。沤苎汁,主消渴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苎,破血,渍苎与产妇温服之。将苎麻与产妇枕之,止血晕。产后腹痛,以苎安腹上则止。蚕咬人毒入肉,取苎汁饮之。今以苎近蚕种,则蚕不生也。
  禹锡等按:《蜀本》注云:苗高丈已来,南人剥其皮为布,二月、八月采。江左山南皆有之。
  《药性论》云:苎麻根,使,味甘,平。主怀妊安胎。
  《日华子》云:味甘,滑冷,无毒。治心膈热,漏胎下血,产前后心烦闷,天行热疾,大渴大狂,服金石药人心热,罯毒箭蛇虫咬。
  《图经》曰:苎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闽、蜀、江、浙多有之。其皮可绩布。苗高七八尺。叶如楮叶,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间着细穗青花。其根黄白而轻虚,二月、八月采。又有一种山苎亦相似。谨按陆机《草木疏》云:苎,一科数十茎,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须藏#44种。刑、杨间岁三刈,官令诸园种之,岁再刈,便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处自脱,得裹如筋者煮之,用缉。今江浙、闽中尚复如此。孕妇胎损方所须。又主白丹。浓煮水浴之,日三四差。韦宙疗痈疽发背,初觉未成脓者。以苎根、叶熟捣傅上,日夜数易之,肿消则差矣。
  《圣惠方》:治妊娠胎动欲堕,腹痛不可忍者。用苎根二两锉,银五两,酒一盏,水一大盏#45同煎,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作二服。
  《外台秘要》:《备急》治白丹。苎根三斤,小豆四升,以水二斗,煮以浴三四遍,浸洗妙。
  《肘后方》:丹者,恶毒之疮,五色无常。苎根三斤,水三斗煮浴。每日涂之。又方:胎动不安。取苎根如足大指者一尺,□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
  《斗门方》:治五种淋。用苎麻根两茎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取半碗。频服即通。大妙。
  《梅师方》:治诸痈疽发背,或发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速消方:捣苎根傅之,数易。又方:治妊娠忽下黄汁如胶,或如小豆汁。苎根切二升,去黑皮,以银一斤,水九升,煎取四升。每服入酒半升或一升煎药,取一升,分作二服。
  《衍义》曰:苎根,如荨麻。花如白杨而长,成穗生,每一朵,凡数十穗,青白色。
  白头翁
  味苦,温,无毒、有毒。主温疟狂易音羊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瘕#46疮。鼻衄。一名野丈人,一名明#47王使者,一名楫#48何草。生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陶隐居云:处处有。近根处有白茸,状似人白头,故以为名。方用亦疗毒痢。
  《唐本》注云: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仅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今言近根有白茸,陶似不识。太常所贮蔓生者,乃是女萎。其白头翁根,甚疗毒痢,似续断而扁。
  今按:《别本》注云:今处处有。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也。又今验此草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近根者有白茸,旧经陶注则未述其茎、叶,唐注又云:叶似芍药,实大如鸡子,白毛寸余,此皆误矣。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有细毛,不滑泽,花蕊黄。今所在有之,二月采花,四月采实,八月采根,皆日乾。
  《药性论》云:白头翁,使,味甘、苦,有小毒。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齿痛,主项下瘤疬。又云:胡王使者,味苦,有毒。主百骨节痛,豚实为使。
  《日华子》云:得酒良。治一切风气,及暖腰膝,明目,消赘子。功用同上,茎、叶同用之。
  《图经》曰:白头翁,生嵩山山谷,今近京州郡皆有之。正月生苗作丛,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端,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根紫色,深如蔓菁。二月、三月开紫花,黄蕊,五月、六月结实。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七月、八月采根,阴乾用。今俗医用合补下药,服之大暖#49,亦冲人。
  《外台秘要》:治阴□。白头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捣之。随编#50肿处以傅之,一宿当作疮,二十日愈。
  《肘后方》:小儿秃。取白头翕根,捣傅一宿,或作疮,二十日愈。
  《衍义》曰:白头翁,生河南洛阳界及新安土山中。性温。止腹痛,暖腰膝,《唐本》注及《药性论》甚详。陶隐居失於不审,宜其排叱也。新安县界兼山野中,屡尝见之,正如《唐本》注所说。至今本处山中人卖白头翁丸,言服之寿考,又失古人命名之意。
  甘蕉根
  根大寒。主痈肿结热。
  陶隐居云:本出广州,今都下、东闾并有。根、叶无异,惟子不堪食尔,根捣傅热肿甚良。又有五叶莓,生人篱援间,作藤,俗人呼为笼草。取其根捣傅痈廊亦效。
  《唐本》注云:五叶即乌蔹草也。其甘蕉根,味甘,寒,无毒。捣汁服,主产后血胀闷,傅肿,去热毒亦效。岭南者子大,味甘,冷,不益人。北间但有花汁无实。
  今注:此药本出广州。然有数种,其子性冷,不益人,故不备载。按此花叶,与芭蕉相似而极大,子形圆长及生青熟黄。南人皆食之,而多动气疾。其根捣傅热肿尤良。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俗为芭蕉,多生江南,叶长丈许,阔二尺余,茎虚软,根可生用,不入方药。
  《药性论》云:甘蕉根,捣傅一切痈肿上,乾即更上,无不瘥者。
  《日华子》云:生芭蕉根,治天行热狂,烦间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乾人。并绞汁服,及梳头长益发,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罯傅。又云:芭蕉油,冷,无毒。治头风热并女人发落,止烦渴及汤火疮。
  《图经》曰:甘蕉根,旧不着所出州郡。陶隐居云:本出广州,江东并有。根、叶无异,惟子不堪食。今出二广、闽中、川蜀者有花,闽、广者实极美,可啖。他处虽多,而作花者亦少,近岁都下,往往种之甚盛,皆芭蕉也。蕉类亦多,此云甘蕉,乃是有子者,叶大抵与芭蕉相类,但其卷心中抽秆作花,初生大萼,如倒垂菡萏,有十数层,层皆作瓣,惭大则花出瓣中,极繁盛。红者如火炬,谓之红蕉。白者如蜡色,谓之水蕉。其花大类象牙,故谓之牙蕉。其实亦有青、黄之别,品类亦多,食之大甘美。亦可暴乾寄远,北土得之,以为珍果。闽人灰埋其皮,令锡滑,绩以为布,如古之锡衰焉。其根极冷,捣汁以傅肿毒,蓐妇血妨,亦可饮之。又芭蕉根,性亦相类,俚医以治时疾,狂热及消渴,金石发动躁热,并可饮其汁。又芭蕉油治暗风痫病,涎作晕闷欲倒者,饮之得吐便瘥,极有奇效。取之用竹筒插皮中,如取漆法。
  《食疗》:主黄疸。子,生食大寒。止渴润肺,发冷病。蒸熟暴之令口开,拍取人食之。性寒,通血脉,填骨髓。
  《百一方》:发背欲死也,取根捣涂之。
  《子母秘录》:治小儿赤游,行於上下,至心即死。捣芭蕉根汁煎,涂之。
  《衍义》曰:芭蕉,三年已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茎止一花,全如莲花。叶亦相似,但其色微黄绿,从下脱叶。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莲样,然未尝见其花心,剖而示之亦无蕊,悉是叶,但花头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开,直至中秋后方尽。凡三叶开则三叶脱落。北地惜其种,人故少用。缕其苗为布。取汁,妇人涂发令黑。余说如《经》。
  芦根
  味甘,寒。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陶隐居云:当掘取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也。
  《唐本》注云:此草根,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其花名蓬蕽音农,水煮汁服,主霍乱大善,用有验也。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芦根,使,无毒。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喊不止。
  《日华子》云: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图经》曰:芦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二月、八月采,日乾。用之当极取水底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谨按《尔雅》谓:芦根为葭华。郭璞云:芦,苇也,苇即芦之成者,谓蒹为蒹,与廉同,蒹似雈音完而细长,高数尺,江东人呼为蒹。荻与荻同,荻者谓菼他敢切,为薍五芭切。薍似苇而小,中实,江东呼为乌蓲音丘者,或谓之荻。荻至秋坚成,即谓之雈,其芭皆名苕徒雕切,其萌笋皆名虇音绻。若然,所谓芦苇,通一物也。所谓廉,今作蒹者是也。所言菼,人以当薪爨者是也。今人罕能别蒹菼与芦苇。又北人以苇与芦为二物。水傍下湿所生者皆名苇;其细不及指,人家池圃所植者为芦。其干差大,深碧色者,谓之碧芦,亦难得。然则本草所用芦,今北地谓苇者,皆可通用也。古方多单用。葛洪疗呕哕。切根水煮,顿服一升。《必效方》以童子小便煮服,不过三升差。其蓬茸,主卒得霍乱,气息危急者。取一把煮浓汁,顿服二升瘥。兼主鱼蟹中毒,服之尤佳。其笋,味小苦,堪食。法如竹笋,但极冷耳。
  《唐本》:余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乾用之。
  雷公云:凡使,须要逆水芦。其根逆水生并黄泡肥厚者,味甘,采得后去节须并上赤黄了,细锉用。
  《圣惠方》:治食马肉中毒,痒痛。芦根五两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千金方》:治乾呕哕,若手足厥冷。芦根三斤浓煮汁,饮之。
  《肘后方》:食鲈鱼肝,鯸鮧鱼中毒。锉芦根煮汁一二升,饮之。
  《梅师方》;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胀口乾,忽发热妄语。煮芦根饮之。
  《金匮主函方》: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鬼臼
  味辛,温、微温,有毒。主杀蛊毒,鬼疰精物,辟恶气不祥,逐邪,解百毒,疗咳嗽喉结,风邪烦惑,失魄妄见,去目中肤翳,杀大毒,不入汤。一名爵犀,一名马目毒公,一名九臼,一名天臼,一名解毒。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畏垣衣。
  陶隐居云:鬼臼如射干,白而味甘,温,有毒。主风邪,鬼疰,蛊毒,九臼相连,有毛者良。一名九臼,生山谷,八月采,阴乾。又似钩吻。今马目毒公如黄精,根臼处似马眼而柔润。鬼臼似射干、朮辈,有两种:出钱塘、近道者,味甘,上有丛毛,最胜;出会稽、吴兴者,乃大,味苦,无丛毛,不如,略乃相似而乖异毒公。今方家多用鬼臼,少用毒公,不知此那复顿尔乖越也。
  《唐本》注云:此药生深山岩石之阴。叶如蓖麻、重楼辈。生一茎,茎端一叶,亦有两歧者。年长一茎,茎枯为一臼。假令生来二十年,则有二十臼,岂惟九臼耶?根肉皮须并似射干,今俗用皆是射干。及江南别送一物,非真者。今刑州当阳县、硖州远安县、襄州荆山县山中并有之,极难得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花生茎间,赤色。今出硖州、襄州深山,二月、八月采根,日乾用之。
  《药性论》云:鬼臼,使,味苦。能主尸疰,殗殜劳疾,传尸瘦疾,主辟邪气,逐鬼神。
  《图经》曰:鬼臼,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今江宁府、滁、舒、商、齐、杭、襄、硖州、荆门军亦有之,多生深山岩石之阴。叶似蓖麻、重楼辈。初生一茎,茎端一叶,亦有两歧者,年长一茎,茎枯为一臼,二十年则二十臼也。花生茎间,赤色,三月开,后结实。根、肉、皮、须并似射干,俗用皆是射干,当细别之。二月、八月采根,暴乾用。古方治五尸,鬼疰,百毒,恶气方用之。一说鬼臼生深山阴地,叶六出或五出,如雁掌。茎端一叶如伞,盖旦时东向,及暮则西倾,盖随日出没也。花红紫如荔枝,正在叶下,常为叶所蔽,未常见日。一年生一叶,既枯则为一臼,及八九年则八九臼矣。然一年一臼生而一臼腐,盖陈新相易也,故俗又名曰害母草。如芋魁、乌头辈亦然。新苗生则旧苗死,前年之魁腐矣。而本草注谓全似射干,今射干体状虽相似,然臼形浅薄,大异鬼臼,鬼臼如八九天南星侧比相迭,而色理正如射干。要者,当使人求苗采之,市中不复有也。
  角蒿
  味辛、苦,平,有小毒。主甘湿□诸恶疮有虫者。
  《唐本》注云:叶似白蒿,花如瞿麦,红赤可爱,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月、八月采。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蛇床、青蒿等。子角似蔓菁,实黑细,秋熟,所在皆有之。
  陈藏器云:□蒿,味辛,温,无毒。主破血下气,煮食之似小蓟。生高岗。宿根先於百草。一名莪蒿。《尔雅》云:莪,萝。注:□蒿也。释曰:《诗˙小雅》云:菁菁者莪。陆机云:莪蒿也,一名萝蒿。生泽田堑洳处。叶似邪蒿而细,科生三月中。茎可食,又可蒸,香美,味颇似茎蒌蒿。
  雷公云:凡使,勿用红蒿并邪蒿,二味真似角蒿,只是上香角短。采得,并於槐砧上细锉用之。
  《外台秘要》:凡齿龈宣露多是疳。角蒿取灰,夜涂龈上。使慎,油腻、沙糖、乾枣切忌之。
  《千金方》:治口中疮久不瘥,入胸中并生疮。角蒿灰涂之一宿效,口中若有汁,吐之。
  《宫气方》:治小儿口疮。角蒿灰贴疮,妙。
  《衍义》曰:角蒿,茎、叶如菁#51蒿,开淡红紫花,花大约径三四分。花罢,结角子,长二寸许,微弯。苗与角治口齿绝胜。
  马兜铃
  味苦,寒,无毒。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瘘疮。生关中,藤绕树而生。子状如铃,作四五瓣。今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马兜铃,平。能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连连不可。
  《日华子》云:治痔瘘疮,以药於瓶中烧熏病处,入药炙用,是上青木香,独行根子。越州七八月采。
  《图经》曰:马兜铃,生关中,今河东、河北、江淮、夔、浙州郡亦有之。春生苗如藤蔓,叶如山芋叶,六月开黄紫花,颇类枸杞花,七月结实枣许大如铃,作四五瓣。其根名云南根,似木香,小指大,赤黄色。亦名土青木香。七月、八月采实,暴乾。主肺病。三月采根,治气下膈,止刺痛。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去叶并蔓了,用生绢袋盛,於东屋角畔悬。令乾了,擘作片,取向裹了#52,去革膜,并令净,用子并皮。勿令去革膜不尽用之。
  《圣惠方》:治五种蛊毒。用兜铃根三两为末,分为三贴,以水一盏,煎五分,去滓,频服。当吐蛊出,未快再服,以快为度。又方:草蛊术正因方及岭南。人若行此毒,入人咽刺痛欲死者。用兜铃苗一两,为末。以温水调下一钱匕,即消化,蛊出,效。
  《外台秘要》:崔氏蛇蛊,食饮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咽不下,吐不出,闷心热。服兜铃即吐出。又服麝香一钱匕,即吐蛊毒。
  《简要济众》:治肺气喘嗽。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却壳,酥半两,入碗内拌和匀,慢火炒乾,甘草一两炙,二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以药末含咽津,亦得。
  《衍义》曰:马兜铃,蔓生,附木而上。叶脱时,铃尚垂之,其状如马项铃,故得名。然熟时则自折坼,间有子全者。采得时须八九月间。治肺气喘急。
  仙茅
  味辛,温,有毒。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一名独茅根,一名茅瓜子,一名婆罗门参。《仙茅传》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尔。生西域,又大庾岭。亦云忌铁及牛乳。二月、八月采根。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治一切风气,延年益寿,补五劳七伤,开胃下气,益房事。彭祖单服法:以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无妨损。
  《图经》曰:仙茅,生西域及大庾岭,今蜀川、江湖、两浙诸州亦有之。叶青如茅而软,复稍阔,面有纵理,又似棕榈。至冬尽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栀子黄,不结实。其根独茎而直,傍有短细根相附,肉黄白,外皮稍粗,褐色。二月、八月采根,暴乾用。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结黑子。谨按《续传信方》叙仙茅云:主五劳七伤,明目,益筋力,宣而复补,本西域道人所传。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明皇服之有效,当时禁方不传。天宝之乱,方书流散,。上都不空三藏始得此方,传与李勉司徒、路嗣恭尚书、齐杭给事、张建封仆射,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无效、及得此药,其益百倍。齐给事守缙云、日少气力,风疹继作,服之遂愈。八九月时采得,竹刀子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两宿,阴乾捣筛,熟蜜丸如梧子,每旦空肚酒饮任使下二十丸。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减药力也。《续传信方》伪唐筠州刺史王颜所着,皆因#53书编录,其方当时盛行。故今江南但呼此药为婆罗门参。
  《海药》云:生西域。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文理。其黄色多涎。梵云呼为阿输乾阤。味甘,微温,有小毒。主风,补缓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久服轻身,益颜色。自武城来,蜀中诸州皆有。叶似茅,故名日仙茅。味辛,平。宣而复补,无大毒,有小热,有小毒。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不倦。用时竹刀切,糯米泔浸。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清水洗令净,刮上皮,於槐砧上用铜刀切豆许大,却用生稀布袋盛,於乌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湿拌了蒸,从巳至亥,取出暴乾。勿犯铁器,斑人须鬓。
  羊桃
  味苦,寒,有毒。主熛热,身暴赤色,风水积聚,恶疡,除小儿热,去五藏五水大腹,利小便,益气。可作浴汤。一名鬼桃,一名羊肠,一名长楚,一名御弋,一名铫音姚弋。生山林川谷及生田野。二月采,阴乾。
  陶隐居云:山野多有。甚似家桃,又非山桃子。小细,苦不堪啖,花甚赤。《诗》云:隰有苌楚者即此也。方药亦不复用。
  《唐本》注云:此物多生沟渠隍堑之间。人取煮以洗风痒及诸疮肿,极效。剑南人名纽#54子根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生平泽中。叶、花似桃,子细如枣核,苗长弱即蔓生,不能为树。今处处有,多生溪涧。今人呼为细子根,似牡丹。疗肿。《尔雅》云:长楚,铫弋。郭云:今羊桃也。释云:叶似桃,花白,子如小麦,亦似桃。陆机云:叶长而狭,华紫赤色。其枝茎弱,过一尺引蔓於草上。今人以为汲灌,重而善没,不如杨柳也。近下根,刀切其皮,着热灰中脱之,可韬笔管也。
  陈藏器云:味甘,无毒。主风热羸老。浸酒服之。生蜀川川谷中。草高一尺,叶长小,亦云羊桃根也。
  《肘后方》:治伤寒毒攻手足痛,煮羊桃汁渍之,杂盐豉尤好。
  鼠尾草
  味苦,微寒,无毒。主鼠瘘寒热,下痢脓血不止。白花者主白下,赤花者主赤下。一名葝音勍,一名陵翘。生平泽中。四月采叶,七月采花,阴乾。
  陶隐居云:田野甚多,人采作滋染皂。又用疗下瘘,当浓煮取汁,令可丸服之,今人亦用作饮。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所在下湿地有之。叶如蒿,茎端夏生四五穗,穗若车前,有赤、白二种花。七月采苗,日乾用之。《尔雅》云:葝,鼠尾。释曰:可以染皂草也。一名鼠尾。
  陈藏器云:鼠尾草,平。主诸痢。煮汁服,亦末服,紫花,茎、叶堪染皂。一名乌草,又名水青也。
  《图经》曰:鼠尾草,旧不载所出州土,云生平泽中,今所在有之,惟黔中人采为药。苗如蒿,夏生,茎端作四五穗,穗若车前,花有赤白二色。《尔雅》谓葝,鼠尾。云可以染皂草也。四月采叶,七月采花,阴乾。古治痢多用之。姚氏云:浓煮汁如薄饴,饮五合,日三,赤下用赤花,白下用白花,瘥。
  《圣惠方》:治久赤白痢不瘥,羸瘦。用鼠尾草捣为末,每服一钱,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
  女青
  味辛,平,有毒。主蛊毒,逐邪恶气,杀鬼,温疟,辟不祥。一名雀瓢。蛇衔根也,生朱崖。八月采,阴乾。
  陶隐居云:若是蛇衔根,不应独生朱崖。俗用是草叶,别是一物,未详孰是。术云:带此屑一两,则疫疠不犯,弥宜识真者。
  《唐本》注云:此草即雀瓢也。叶似萝摩,两叶相对。子似瓢形,大如枣许也,故名#55雀瓢。根似白薇。生平泽。茎、叶并臭。其蛇衔根,都非其类。又《别录》云:叶嫩时似萝摩,圆端大茎,实黑,茎、叶汁黄白。亦与前说相似#56。若是蛇衔根,何得苗生益州,根在朱崖,相去万里余也?《别录》云:雀瓢白汁,主虫蛇毒,即女青苗汁也。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女青,使,味苦,无毒。能治温疟寒热,蛇衔为使。
  《图经》曰:文具蛇衔条下。
  《肘后方》:辟瘟病。正月上寅日,捣女青末,三角绛囊盛,系前帐中,大吉。
  《子母秘录》:治小儿卒腹皮青黑赤,不能喘息。即急用此方,并治吐痢卒死,用女青末内口中酒服。亦治大人。
  紫虚元#57君《南岳夫人内传》:治卒死。捣女青屑一钱,安喉中。以水或酒送下,立活也。
  故麻鞋底
  水煮汁服之。解紫石英发毒,又主霍乱吐下不止,及解食牛马肉毒,腹胀吐痢不止者。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故麻鞋底,主消渴。煮汁服之。鞋纲绳如枣大,妇人内衣有血者,手大钩头棘针二七枚,三物并烧作灰,以猪脂调傅狐刺疮出虫。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陈藏器云:破草鞋和人乱发烧作灰,醋和傅小儿热毒游肿。
  陈藏器云:取麻鞋尖头二七为灰,岁朝井花水服之,又主遗溺。又故麻鞋底烧令赤,投酒煮粟谷汁中服之,主霍乱转筋。
  《外台秘要》:《近效》尿床。取麻鞋纲带及鼻根等,唯不用底,须七量,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又方:治蜈蚣螫人。麻鞋履底炙以揩之,即瘥。
  《千金方》:肛脱出。以炙麻履底,令人频按,永瘥。又故麻鞋底、鳖头各一枚,烧鳖头捣为末,傅肛门,将履底按入,即不出也。
  《经验方》:治鼻塞。烧麻鞋灰吹鼻中,立通。一名千里马,麻鞋名也。
  《广利方》:治鼻衄血。鞋□作灰吹鼻孔中,立效。
  刘寄奴草
  味苦,温。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痢。生江南。
  《唐本》注云: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细,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
  今按:《别本》注云:昔人将此草疗金疮止血,为要药,产后余疾,下血止痛,极效。唐本先附。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菊,高四五尺,花白,实黄白作穗,蒿之类也。今出越州。夏收苗,日乾之。
  《日华子》云:刘寄奴,无毒。治心腹痛,下气,水胀血#58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又名刘寄奴。六七八月采。
  《图经》曰:刘寄奴草,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汉中亦有之。春生苗,茎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三二尺已来。叶青似柳,四月开碎小黄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结实,似黍而细,一茎上有数穗,互生,根淡紫色似莴苣。六月、七月采,苗、花、子通而用之。
  雷公云:采得后去茎、叶,只用实。凡使,先以布拭上薄壳皮令争,拌酒蒸,从巳至申出,暴乾用之。
  《经验方》:治汤火疮至妙。刘寄奴捣末,先以糯米浆,鸡翎扫汤着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汤着处#59,先用盐末掺之,护肉#60不坏,然后药末傅之。
  骨碎补
  味苦,温,无毒。主破血止血,补伤折。生江南。根着树石上,有毛,叶如庵\。江西人呼为胡孙姜。一名石庵\,一名骨碎布。今附。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骨碎补,使。能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手不收,上热下冷,悉能主之。
  陈藏器云:骨碎补,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於木。岭南虔、吉亦有。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作此名耳。
  《日华子》云:猴姜,平。治恶疮蚀烂肉,杀虫。是树上寄生草苗,似姜细长。
  《图经》曰:骨碎补,生江南,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亦有之。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面青绿色,有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至冬乾黄,无花实,惟根入药。采无时,削去毛用之。本名胡孙姜,唐明皇以其主折伤有奇效。故作此名。蜀人治闪折筋骨伤损,取根捣筛,煮黄米粥,和之裹伤处良。又用治耳聋。削作细条,火炮,乘热塞耳,亦入妇人血气药用。又名石毛姜。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先用铜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酒#61拌令润,架柳甑蒸二日后出,暴乾用。又《乾宁记》云:去毛细切后,用生蜜拌蒸,从巳至亥,准前暴乾。捣末#62用。炮猪肾空心吃治耳呜,亦能正#63诸杂痛。
  《灵苑方》:治虚气攻牙,齿痛血出,牙龈痒痛。骨碎补二两,细锉,炒令黑色,杵末。依常盥漱后揩齿根下,良久吐之,临卧用后睡,咽之无妨。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八 竟
  #1草部下品之下:『之下』二字原脱,循例补。按此题下原有本卷药目,循全书体例删。
  #2靳:晦明轩本作『勒』。
  #3凡:原作『乾』,据晦明轩本改。
  #4土: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5顺:原作『幽』,据晦明轩本改。
  #6三:晦明轩本作『五』。
  #7与萝卜相恶,令:此六字原作『与萝兰难零,据晦明轩本改。
  #8疝:原作『病』,据晦明轩本改。
  #9用: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0有:原作『下』,据晦明轩本改。
  #11葛:晦明轩本作『菖』。
  #12葛:晦明轩本作『菖』。
  #13闷:晦明轩本作『内』。
  #14脓:原作『腮』,据晦明轩本改。
  #15性:原作『姓』,据晦明轩本改。
  #16则:原作『服』,据晦明轩本改。
  #17恶:原作『药』,据晦明轩本改。
  #18治:晦明轩本作『出』。
  #19好:原作『毒』,据晦明轩本改。
  #20饭:晦明轩本作『蜜』。
  #21乾:原作『花』,据晦明轩本改。
  #22乌:原作『约』,据晦明轩本改。
  #23三:晦明轩本作『二』。
  #24痰:晦明轩本作『疾』。
  #25疠:原作『痢』,据晦明轩本改。
  #26湿:原作『滋』,据晦明轩本改。
  #27令:原作『冷』,据晦明轩本改。
  #28钱:晦明轩本『钱』下有『匕』字。
  #29裂:原作『烈』,据晦明轩本改。
  #30二:晦明轩本作『一』。
  #31焙:原作『培』,据晦明轩本改。
  #32一约:晦明轩本作一『可』字。
  #33和:原作『里』,据晦明轩本改。
  #34唆:晦明轩本作『啖』。
  #35头:晦明轩本作『癞』。
  #36张:原作『强』,据晦明轩本改。
  #37治:疑当作『痔』。
  #38虫:晦明轩本作『蛊』。
  #39食:原作『合』,据晦明轩本改。
  #40蛊:原作『虫』,据晦明轩本改。
  #41二:晦明轩本作『土』。
  #42加:原作『如』,据晦明轩本改。
  #43鞘:疑当作『稍』。下同。
  #44藏:晦明轩本作『栽』。
  #45水一大盏:此四字原脱,晦明轩本补。
  #46瘕:晦明轩本作『金』。
  #47明:晦明轩本作『胡』。
  #48楫:晦明轩本作『奈』。
  #49暖:晦明轩本作『效』。
  #50编:晦明轩本作『偏』。
  #51菁:晦明轩本作『青』。
  #52裹了:晦明轩本作『里子』。
  #53因:晦明轩本『因』下有『国』字。
  #54纽:晦明轩本作『细』。
  #55故名:此二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56似: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57虚元:晦明轩本作『灵南』。
  #58血:原作『也』,据晦明轩本改。
  #59处: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60肉:原作『白』,据晦明轩本改。
  #61酒:晦明轩本作『蜜』。
  #62末:原作『中』,据晦明轩本改。
  #63正:晦明轩本作『止』。
  十九草部下品之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45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七 下一页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九 回顶部